把字句和被字句练习

2024-12-30

把字句和被字句练习(共10篇)

把字句和被字句练习 篇1

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的方法

关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练习,我记得在第二册语文练习中已经出现过了,人教版第三册的《语文园地七》再次出现了两种句式的互换练习,可见它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学生熟练掌握,下面介绍一下我在以往教学中的体会: 一是让学生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弟弟把水喝了。(弟弟为“主动者”,水为“被动者”,喝了为“动作”。)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

二是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

例如:风 把 树叶 吹落了。(把字句)

主动者 被动者

树叶 被 风 吹落了。(被字句)

被动者 主动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即可。

三是提醒学生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 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是错误的。)

四是提醒学生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到把“陈述句”变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相关学习要点,例如:小明借走了我的铅笔。(陈述句)

小明把我的铅笔借走了。(把字句)

我的铅笔被小明借走了。(被字句)

(一)“把字句”变换“被字句”

1、妈妈把所有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小男孩把小鱼用力地扔进大海。

3、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4、我把作业写完了。

5、我把画挂在了墙上。

6、积雪把大树的枯枝压折了。

7、他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

8、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

(二)“被字句”换“把字句

1、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2、足球被我踢进了大门。

3、小树苗被冒失的风娃娃吹折了。

4、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

6、那只凶猛的大老虎被武松终于打死了。

7、我们被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

8、船上的食物很快被他吃光了

二、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把”字句

“被”字句

2.指导员交给我们一项光荣的任务。

“把”字句 “被”字句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把”字句 “被”字句

4.我记住了这个教训。

“把”字句

“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阶梯训练

一、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2、白公鹅扯走了我的钓鱼竿。

3、他撕破了我的作业本。

4、小明捡起了地上的纸团。

5、敌人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二、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2、小敏家的白公鹅扯走了我上了鱼饵的钓鱼竿。

3、他怒气冲冲地撕破了我放在桌子上的语文作业本。

4、六年级的小明轻轻地捡起了我扔在地上的纸团。

5、狡猾的敌人挡住了我军向“五·一八”高地前进的道路。

三、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聪明勇敢的猎人把三只凶恶的狼打死了。

2、我们把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克服了。

3、他把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送给了我。

4、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把我军冲锋的道路锁住了。

5、我把掉在地上的那支精致的钢笔捡起来。

四、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一束鲜花被我送给了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2、那只受伤的大雁被更羸惊吓得掉下来了。

3、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4、一只正在偷吃的大田鼠被猫头鹰紧紧地抓住了。

5、掉在地上的面包渣被一群小蚂蚁扛走了。

五、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一位落水儿童被隔壁的王叔叔救起了。

2、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3、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练习:将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植树小组把一百多棵小树苗种下了。(2)李勇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地完成了。

(3)《白雪公主与七矮人》这个故事把“书虫”王智迷住了。练习:将下面的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1)小羊被我从麦地里赶出。(2)它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3)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

小学语文专项训练:把字句、被字句专题练习

一、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1、北纬17摄氏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极限,终于被我省科技人员冲破了。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

把字句和被字句练习 篇2

目前针对“把”字句的练习设计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练习设计的语境上。金立鑫(1997)指出“把”字句的使用受句法、语义、篇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练习的语境中经常出现可以用“把”也可以用其他句式的情况。刘颂浩、汪燕(2003)则专门对练习设计的语境问题进行了考察,明确指出“把”字句练习设计的语境都是非自然语境。

本文拟通过对中美两国常用的8套初级汉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国所使用的初级汉语教材中“把”字句练习设计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差异是教学时间、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这些差异必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各种教材的优缺点,给中美两国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出进一步改造完善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建议。

本文所考察教材如下:中国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下)、《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II)、《新实用汉语课本》(《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2—3)、《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I)》(第2版);美国教材:《中文听说读写》(《Integrated Chinese》(Level 1 Part2)、《通俗汉语》(《Colloquial Chinese 2》—The next step in language learning)、《中文天地》(《Chinese Link》)(Elementary Chinese)、《中文入门》(《Chinese Primer》)。两国教材的共同点是:第一,适用对象是零基础汉语初学者。第二,教材使用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属于学历教育。第三,4本中国教材的发行量均超过5万册,美国教材则是调查了30所大学一年级综合汉语教材使用情况,采用高校百分比最高的4本教材。

一、两国教材的练习设计“数量”对比

两国教材关于“把”字句的练习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句型转换”练习最多,“造句”“填空”的练习也不少;而“多项选择”“判断正误”和“把词语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练习设计得很少。中国教材的练习题量比美国教材多很多。中国教材中“句型替换”“填空”“造句”练习比较多,着重句法层面的练习;而美国教材中“翻译”“限制性语段表达”和“看图写作”比中国教材多,突出美国教材比较注重考察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汉英互译。

二、两国教材的练习设计“项目”对比

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发现:中国教材的优点是练习设计题型较为多样化且题量较大;而美国教材的优点是用英语对题目要求进行说明,并有大量的汉英对应翻译练习。但是,同时二者又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之处,如中国教材的练习集中在“替换”“组织成句”“句型变换”三种题型上,而美国的教材中关于句法语义方面的练习很少。

从练习题型上来看,中国教材的题型比美国教材丰富得多,特别是《新实用》采用了13种,《教程》也应用了9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材《天地》的练习题类型也有7种。

两国教材的练习题型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比较固定,当然,两国教材也都有自己独有的题型。

我们试图分析两国教材的共有题型和独有题型,从而找出共有题型的特点和分析为什么会有独有题型。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两国教材中有较多的共有题型。比如:都有填空、替换、句型变换、组织成句、完成对话、翻译、造句、听力、朗读、回答问题、限制性语段表达。

除了上述中美两国教材中共有的题型外,我们还发现它们也有各自的独有题型,这些题型体现了教材的不同特点,值得借鉴。

中国教材:完成对话、回答问题、搭配、判断正误、多项选择、把词放到合适的位置。

美国教材:看图写作。

三、两国教材练习题练习形式的定型

我们结合前文对“把”字句练习题练习形式的分析,来探讨教材中“把”字句练习题的具体设计问题。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练习形式主观型与客观型

题目的主观型和客观型是由答案是否唯一来决定的,答案唯一即是客观题,如答案为多种则应是主观题。客观型练习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答案限定在选项中。第二,练习题本身的性质来限定。主观型练习形式的答案形式和意义都不受限制,例如自由语段表达、翻译、造句等。我们分别考察了两国8套教材的“把”字句练习题主客观练习形式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8套中美教材的练习题中,客观题所占的比例较大,主观题相对较少。客观题均是针对练习语法结构的,而主观题是考察学习者对于“把”字句的输出的。这也说明这8套教材比较偏重语法结构,句法层面的练习。

(二)练习形式有语境和无语境

此处所涉及的语境主要是指上下文语境。总的来说,有语境的语言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有两三个句子的小对话和一段连续的话或完整的语篇。练习形式如果没有超出单句这个层面,那么这样的形式就不能算是有语境的练习形式。以下我们对两国8套教材“把”字句练习题是否涉及语境做了考察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知,8套教材中的“把”字句练习题的练习形式涉及语境的设置较少,特别是《发展》和《入门》几乎没有涉及,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教材《中文》和《天地》练习中涉及语境设计的较多,不仅包含两三句的小对话,而且达到成段表达的练习题数量也很多,值得借鉴。

(三)练习形式有情景和无情景

这里的情景指的是非语言语境。涉及情景的方式主要有:用文字、图片或影像形式,或提供事物实景。以下我们对两国8套教材“把”字句练习题是否涉及了情景做出了考察,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知,教材“把”字句的练习题中,无情景的练习题数量占到绝大多数,有情景的练习题数量非常少。美国的教材比中国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要好一些,特别是《中文》《天地》和《通俗》,有情景的练习题占到了多数。据我们考察,中国的4套教材关于有情景的“把”字句练习题所设计的情景要么比较简单,要么就是提供的情景真实性不高。而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情景说明,更是搭配了很多的图片进行补充。

四、两国教材练习题练习设计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教材的练习不但量多,而且题型多样。但绝大多数的练习题都涉及句法,忽视了语用。针对“把”字句的不同句式,《新实用》采取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而其他的教材变化较少。在练习题的分布和复现上,《新实用》对于“把”字句的练习分布松散,涉及的课数较多,非常重视语法点的复现,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把”字句的各种用法。从练习题的内容上来说,中国的教材比较具有系统性,包括机械性练习、句法结构的练习、语义特征的练习同时也有一些篇章表达的练习。但有一些语境的设计过于简单或缺乏真实性。练习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替换”“填空”到“造句”“改病句”再到最后的根据情景进行会话,都体现了由易到难、先输入后输出和先理解后表达的原则。

美国教材中练习题的关于机械性的练习较少,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技能训练的学习习惯。练习中设置的情景都是真实自然的,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法点的应用。翻译题也是美国教材的独有题型,翻译可以将学习者的母语作为学习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此外,学习者在做翻译题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对比自己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天地》的题型最多,题量也最大,这本教材的练习很具有实用性,特别是练习题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交际练习(Communicative Exercises),练习中提供特定一些情景,要求学习者根据情景和提示基于内容进行交际任务的运用训练。由于这些情景都是社会生活的实例,都是学习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倍感真切。提供情景的同时搭配了图片,这样既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也增强了趣味性。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教材关于“把”字句的练习题量较少,题型也比较单一,多为交际练习和任务型练习,这跟美国学生注重语法的功能性,不关注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有关。

中美教材中有一些技能练习的编排超出了语法解释的范围,我们认为,练习题应该围绕语法解释部分出现的例句和课文的内容出现,否则会影响学习者对语法点的掌握。

五、“把”字句练习设计的建议

针对美国学习者“把”字句的练习设计,我们建议可以设计出以“把”字句的语用功能为目标,以其核心语义为框架,以重点句型练习为起点的综合型练习模式,具体练习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采取以下题型:

(一)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可以分为“替换”和“选词填空”,可以补充语法解释部分中例句不充分的情况。

“替换”练习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难度不大,集中练习可以培养出学习者的语感,教材中“替换”的练习量一定要十分充足。

“选词填空”虽不是特别针对“把”字句的练习,但是在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句式,通过填入这些句式的各个成分,能加深对这些句式的掌握。

(二)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可以分为“造句”“改错句”“翻译题”“用‘把’字句完成会话”“选择填空”“回答问题”“看图填空、会话、写作”和“交际练习”。

“造句”类的练习题可以先提供词语让学习者自行造句,然后再让学习者自己造句,这样的编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用‘把’字句完成会话”所提供的情景应该让学习者能够明白用“把”字句是为了突出在某个动作的影响或作用下,某人或某物发生位移或状态的变化。所提供的情景都是跟学习者平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通过简单的会话练习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交际能力。

“回答问题”给学习者提供最真实、自然的语境,让学习者试着用“把”字句来回答。

“看图填空”根据提供的情景、图片和英文翻译,填写相应的汉语。使用“英翻中”,这样的练习更能考察学习者对句型的掌握和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加上情景和图片,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交际功能。

“看图说话”是培养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的练习题。提供关键词和应该使用的句式,同时提供相关的图片,尽可能明确地展示出语境,再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关键词,这种练习的优点是把原本枯燥的练习变成了有趣的看图说话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仅复习强化了“把”字句式,提高了学习者的汉语语言技能。“看图写作”练习是“看图说话”的深化,提供情景和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所学的“把”字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学习者进行口语练习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交际练习中提供特定一些情景,要求学习者根据情景和提示基于内容进行交际任务的运用训练。由于这些情景都是社会生活的实例,都是学习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倍感真切。提供情景的同时搭配了图片,这样既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也增强了趣味性。进行交际练习的同时,也复习了课文的词语和语法点。

除了上述的练习题型外,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教材中设置一些HSK的题型,由于HSK考试代表了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近年来美国大学生越来越重视HSK考试,所以在教材中增加HSK的题型对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金立鑫.选择使用“把”字句的流程[J].汉语学习,1998(4).

[2]刘颂浩,汪燕.“把”字句练习设计中的语境问题[J].汉语学习,2003(4).

[3]杨惠元.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4]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

[5]官恺璐.《中文听说读写》与《博雅汉语》初级阶段练习设置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2.

[6]黄淑良.中美两部初级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练习的对比与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2.

把字句宾语分析 篇3

关键词:把字句;宾语;语义特点

对把字句宾语的研究,历来学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观点,我个人比较赞同范晓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把后面的名词可以表示动作的施事、受事、系事、动作发生的处所、工具、 材料等等,本文借助范晓的观点,对把字句宾语作分析。

一、宾语的分类

我们可以借助范晓的观点,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把字句的宾语进行分类,根据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把字的宾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受事宾语

受事也就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格式是把+受事+动词成分,如:

(1)我把黑板上的字擦干净了

(2)小红把碗洗干净了

这两个句子中“黑板上的字”和“碗”分别是“擦”和“洗”这两个动作的承受着,是动作所要作用的对象,表现出动作行为对名词的处置性,所以,把字句又有人称为“处置式”。除此之外,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多表示处置义,这种格式的把字句中动词成分是整个句子的焦点,如:

(3)我把论文写完了

(4)我写完了论文

这两个句子前者强调的是“写完”这一动作,而后者强调的是“论文”一名词性成分。

(二)施事宾语

施事就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句子格式是把+施事+动词成分,如:

(5)这些衣服把我洗的直不起腰

(6)看到这样的结果,把我的心凉透了

这两个句子中“我”和“我的心”分别是“洗”和“凉”这两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从语义角度分析,这类把字句多表示“致使义”含有使、让的意思,多表示一种不如意的结果,谓语多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三)系事宾语

系事就是与动作相关联的对象,很难看出何为施事,何为受事,如:

(7)期末考试成绩把同学们闹得都没心情玩耍了

(8)这个寒冷的冬天真把他冻坏了

这类句子中谓语动词的动作性很弱,大多表示某种情状。

(四)表处所

处所就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位置,句子格式是把+处所+动词成分,如:

(9)他把整个教室都翻遍了也没找到那只耳环

(10)小明把上海玩了个遍

这两个句子中的“教室”、“上海”均表示处所。

(五)表工具

工具即动作发生所要凭借的工具,如:

(11)他把粉笔用断了

(12)他把瓶子里装满了水

这两个句子中“粉笔”和“瓶子”都表示工具

(六)无施受关系

这一类名词成分大多与人体和动物有关,如

(13)她把眼睛哭肿了

(14)他把蛇剥了皮

这类句子谓语部分常常会有“着”和“了”。

分析名词与动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据此对把字句的类型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施事把字句,受事把字句等也不失为一个研究的角度。

二、把字句宾语的理论解释

把字句是常用句式,那么所有常式句的宾语都可以用把字提前转换成把字句吗?答案是否定的,把字句的宾语是有条件的,根据移位理论和语义指向理论,只有那些可以多重移位或补语指向的成分才可以进到把字句中。

(一)依据移位理论分析把字句的宾语

关于把字句的宾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语说”,即认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主谓结构的主语,一种是“宾语说”,即认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动宾结构的宾语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首先来看主语说

(15)a1水喝光了——a2把水喝光了

b1字写在黑板上——b2把字写在黑板上

但看这两个例子感觉“主语说”还是讲得通的,但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将主谓结构变成把字句的,如:

(16)a1我们考试——a2*把我们考试

b1墙上破了个洞——b2把墙上破了个洞

这两个句子就不能相互转换了,因此“主语说”是不太准确的。其次来看宾语说,

(17)a1喝水——a2把水喝了

b1扫地——b2把地扫干净

单看这两个例子,似乎“宾语说”也很合理,但是也有很多不符合“宾语说”的例子,如:

(18)a1把他吓得呆住了——a2*吓他

b1把他乐得跟捡了元宝似的——b2*乐他

这两个句子就不能说是宾语提前了。通过对几组例子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线索,

A跟主语有关的几组例子

(19)a把灯关了

b把窗户打开了

c把花浇了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把字后的名词成分可以移到谓语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再移回到谓语动词的前面,并且当他重新移回到动词前时才可以加“把”,如:

(20)a1灯关了 a2关灯了 a3把灯关了

b1窗户打开了 b2打开了窗户 b3把窗户打开了

c1花浇了 c2浇花了 c3把花浇了

这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中与主语有关的情况,再看动补结构中与主语有关的情况

(21)a把小伙伴都惊呆了

b把孩子都惯坏了

c把我们乐坏了

我们单看谓语动词似乎这些名词成分不能后移,但是当我们把两个动词(包括作补语的形容词)结合在一起作为动补结构这一整体来看,主语就可以后移了。

(22)a1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a2惊呆了小伙伴 a3把小伙伴惊呆了

b1孩子惯坏了 b2惯坏了孩子 b3把孩子都惯坏了

c1我们乐坏了 c2乐坏了我们 c3把我们乐坏了

由此可见,只有特定的动补词组允许主语后移并可以再次移回到动补词组前,当它再次移回到动补词组前时才可以加“把”。

再如,得字结构主语把字句

(23)a把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b把她冻得直打哆嗦

c把嗓子干的冒烟了

这类结构中的主语也可以向后移到得字结构的后面,

(24)a1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a2紧张得我吃不下饭 a3把我紧张得吃不下饭

b1她冻得直打哆嗦 b2冻得她直打哆嗦 b3把她冻得直打哆嗦

由此可见,所有跟主语有关的把字句后的名词成分都可以多重移位,即简单句中可以后移到动词后面并可以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动补结构中可以后移到动补词组后再前移的谓语的主语,得字结构中可以后移到得字结构的后面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

B跟宾语有关的几组例子

(25)a1把孩子吵醒了 a2吵醒了孩子

b1把胳膊累酸了 b2累酸了胳膊

这三个例子看起来似乎都是宾语提前,但动补式结构都是有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组合起来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把”后的名词成分既不是谓语动词的宾语,也不是补语动词的宾语,而是整个动补结构的宾语,是补语动词的主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把后的名词成分是由动补结构强制后移,并前移时才可以加“把”,与前面的主语的情况是一致的,都是把后移的名词重新拉回到动词前边,而且动补式的宾语是补语动词的主语,这两种移位都是后移并再次前移,认为前者的后移是自由的,后者的后移是强制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后的名词成分都是可以多重移位的主语。

由此可见,把后的名词成分是由“简单句、动结式和得字式中动词或结构决定可以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谓语的主语,以及动结式中由结构决定可以强制或自由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补语的主语,可变换成,当且仅当“名词n”可能是深层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并且在表层结构中可能多重移位”。

(二)依据语义指向理论分析把字句的宾语

语义指向就是确定句法结构中某个词跟结构内出现或没在结构内出现的某个词有联系的一中方法,它可以用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我们可以用语义指向理论来分析为什么有些动补式结构可以转化成把字句,为什么不能转化,如:

(26)a1*老王把酒喝醉了 a2老王喝醉了酒

b1老王把酒喝光了 b2老王喝光了酒

为什么前者可以转换后者不可以转换呢?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老王喝醉了酒”中的补语成分“醉”是指向老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酒把老王喝醉了”而不能说“老王把酒喝醉了”,而“老王喝光了酒”中的“光”是指向“酒”的,因此可以说,老王把酒喝光了。由此可见,在动补式结构中把字句中把后的名词成分是补语指向的成分,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可以放到“把”后构成把字句,语义指向确定的是句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两个或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用于分析动补式把字句,不能用于简单句和得字句中。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把字句的宾语从语义角度大致可以分为施事宾语、受事宾语、系事宾语、无施受关系的宾语、表工具的宾语以及表处所的宾语。把字句的宾语都是由谓语的主语或者补语的主语多重移位而来的,也就是深层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可能多重位移,才可以进入到把字句。动补结构中把字句的宾语都是补语所指向的名词成分,只有补语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可以做把字句的宾语。

参考文献:

[1]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汉语研究,2000(1).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篇4

一、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改为“被”字句)

把字句被字句 篇5

什么是“把”字句:

1.谓语动词牵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2.“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货状态。(1)我们一定要把海河治好。=治理海河+海河好了(2)你把房间收拾一下吧!=收拾房间+房间状态(3)孩子吃糖把牙吃坏了。=吃糖+牙坏了(4)他把盘子端着。=端盘子+端着状态

3.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因为很多介引成分在一定的句子格式里不能移到动词后面。(5)老张把炉子生上了火。(6)他让买粥大嫂把粥盛在饭盒里。(7)他把草稿纸订成一个个本子。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1.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

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1)带不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2)带宾语:把老虎打断了一条腿。(3)带状语:把毛衣往包里塞。(4)带动态助词:把茶喝了。(5)动词重叠:把情况说说。

(6)动补型双音节词:不要把直线延长。/把战线扩大。2.“把”字宾语的特点:

“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1)可以说:把那支铅笔给我。(2)不能说:把一支铅笔给我。

如果用无定、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3)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4)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语义上,“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是工具、处所、与事、使事、乃至施事。

(5)服务员一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受)(6)涂来抹去,把笔都弄坏了。(工具)(7)他把地面都铺上了地砖。(处所)(8)我还没有把衣服钉上扣子呢。(与事)(9)小伙子一番话,把大娘乐得合不上嘴。(使事)(10)怎么把个小偷跑了。3.构成“把”字句的动词: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联系动词(有,在,存在,是,像,姓,属于)和感受动词(赞成,知道,同意,觉得,相信,希望,主张,要求,看见)不能构成“把”字句。

即:构成“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能够带表示结果的不予或宾语。没有处置义的动词比较少见。---一出门看,便把稳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4.能愿动词、否定词的位置

“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他愿意把青春献给家乡的建设。---他没有把衣服弄坏。---为什么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熟语性句子有例外。---怎能把人不当人呢?---把这不当回事儿。

“把”字句的语义分析:

(1)把眼睛哭肿了。

(2)我的故事把在座的朋友都讲哭了。(3)汽车把一棵小树撞倒了。(4)我把来信读了一遍。(5)花匠把空地都种上了鲜花。(6)他把一大堆衣服洗干净了。(7)解放军战士把落水儿童救到了岸上。

“被”字句

什么是“被”字句:

1.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货单用被的被动句。2.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1)树叶被风吹跑了。(2)我被那诚恳的言词打动了。(3)衣服给雨浇湿了。(4)地上的水叫太阳晒干了。

(5)一夜之间,许多座百米以上的沙丘风搬到十公里之外。(6)他的心灵第一次被震撼了,被人的力量震撼了。

“被”的变体:

书面语:

1.“被、所”的格式:

(1)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口语:

2.“被、给”的格式:(2)杯子被我给打碎了。

“被”字句的表义:

1.一般是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事情。(1)他被自行车撞了一下。(2)衣服被雨淋湿了。2.现在也用于表示如意的事情。(3)他被选为人民代表。(4)妹妹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被”字句的特点:

1.谓语不能使简单形式: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1)带补语:苹果被大风吹掉了。(2)带宾语:西瓜被切成四块。(3)带动态助词: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4)补型双音节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时间词语):

---这样免不了被领导批评。---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2.“被”字句的主语特点:

“被”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可以说:那支铅笔被我弄断了。---不能说:一支铅笔被我弄断了。

有时候,主语在形式上好像不定指,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仍然可以看出它是定指的。

---张妈买了三株花,一株被孙子折断了。---树上的一支鸟被吓跑了。

“被”字句的主语有时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事。---教室里被搞得乌烟瘴气。---他被人家剪了辫子。3.能愿动词、否定词的位置

能愿动词、否定词、时间词作状语,只能置于“被”字前。---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灭。---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件事已经被人传出去了。---他大概让朋友留下吃午饭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1.经常可以互相变换:

---她把碗筷打破了。→碗被她打破了。

---美国队把巴西队打败了。→巴西队被美国队打败了。2.有些祈使句不能变换。---你把这些东西扔掉。

3.有些光杆双音节动词和感知动词构成的“被”字句不能变换为“把”字句。---你的要求已经被公司批准。---上级的意图被我们理解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融合:

(1)老梁被钉子把手扎破了。(2)他被小偷把钱包偷走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区别:

1.从概念上,如果我们用“甲”代表施事,用“乙”代表受事,“把”字句 的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而“被”字句的格式是“乙被甲怎么样”。“把”字句的主语是施事,而“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当然表义相同也可以互换。

---我们把敌人消灭了。敌人被我们消灭了。---我把那本书弄破了。那本书被我弄破了。

2.从表达意思上,“把”有处置的意味,即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对“把” 所带词语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被”往往说明主语有什么遭遇,也就是说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对主语不利货有所害,或主语不愿、不乐意、不愉快。

3.两种句式强调点不同,“把”字句由于把动词的受事提到动词前,它的强 调点是动作行为的结果,“被”字句由于把受事提到主语后,强调受事。---小孩吃饱了饭。(不是受事)---小孩吃光了饭。→小孩把饭吃光了。饭被小孩吃光了。

练习:

被字句和把字句定稿 篇6

____微课教学设计

青龙小学

邓雪莲

教学目标:

掌握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教学重点:

掌握方法,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教学难点:

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亲爱的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2.我们先来看两个句子。

我把弟弟背起来了。

弟弟被我背起来了。(两个句子意思相同,说法不同)

二、新授

1.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把字句的格式:谁把谁怎么样

主动者 被动者 动作部分 例:妹妹把苹果吃了。

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部分

被字句的格式:谁被谁怎么样 被动者 主动者 动作部分 例:苹果被妹妹吃了。

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

一找主动者和被动者,二换主动者和被动者,三换“把”或“被”,四将动作部分全抄下,五查是否通顺和漏字。3.例题

(1)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改为:全部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被字句)

(2)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雨伞被我弄丢了。(被字句)改为:我把雨伞弄丢了。(把字句)

三、提醒

1.在互换时,句子中所有的成分不能丢掉。2.在互换时,句子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四、总结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特点 篇7

一、构成“把”字句的条件

1.“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是指能应用于事物对象的及物动词, 能够挟带宾语成分。2.“把”字句中的动词要有行为所造成结果的部分。3.“把”字句中的宾语一般是说话的人所明确行为事物对象。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如:我高兴把眼睛都湿了。侧重于“眼睛”“我把眼睛高兴得湿了则是重点突出动词“湿了”。“我喝水了”是强调的“水”“我把水喝了”则是重点强调动词结果“喝了”。

二、“把”字句的有关特点

1.“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即动词后有别的成分, 一般不能单独出现, 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如:把衣服给他。把这件事告诉她。或者动词前面有状语, 如:别把这件事到处说出去。动词中有一种双音动词, 这种动词既有动作行为部分, 同时也带有行为结果。可以用“光杆”充当谓语, 不用添加辅助成分完成句式含义, 比如, “快把作业做完”“把电脑打开”。

2. 表处置义的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 也可是工具、处所。表致使义的“把”的宾语是施事。如:你肯定把父母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

3.“把”字句中的宾语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已经明确的事物, 所以这种句式通常携带“这”或者“那”之类的词语作为修饰。假如把字句中指不明确、泛指的词语, 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 如:不能把外人当成自己人看。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能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把”介引的成分跟动词的语义联系不大, 而是跟整个中补短语有联系。

4.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 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所以不能携带结果或者行为方式的动词, 比如, 不及物动词、判断动词等不可以用作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

5. 否定词不能用于“把”字句与动词之间, 一般情况下把否定词放在“把”字词语之前, 例如, 不能说“我把问题没有弄乱”“为什么把事情不告诉我”, 强调否定意义, “我没有把作业写完”。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 如:怎么能把人不当人呢?

6.“把”字句中, “把”字句中动宾关系一般由主要行为动词构成, 比如, “拿杯子”“写作业”“穿衣服”等等, 但是也存在不能构成动宾关系的动词, 比如, “别把眼睛哭肿了”, 总不能说“哭眼睛”吧?但是, 全部动词短句可以组成动宾关系, 比如, 不能说“哭眼睛”, 可以说“哭肿眼睛”。

7. 我们再看这句子:

“把门关上!”关门中的“门”, 是动作行为的对象, 我们就称“门”为受事宾主。“把”后面的部分不仅仅受限于受事, 也可以是地方、处所等, 比如, “我今天把农田都浇完了”, 在这个把字句中, “田地”就是处所, “浇完田地”构成了动宾关系。

8. 一般的把字句, 主要动词都是及物动词, 如上边的“关”等。

但是像“千万别把学生打了”。在这句话中, “学生”是施事, 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受事、处所, 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这句话表明发生了不太高兴的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 就算是能够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也不是都能够用做主要动词的, 比如, 那些不表示行为的动词, 像“有、姓”等, 这些动词不能构成“把”字句。

比如, 下面的句式:

我有一个蓝色的外套。 (√)

我把一个蓝色的外套有。 (×)

还有一些动词, 比如“感觉、闻到、见到”等, 也不能构成把字句, 如:“你把香味问到了嘛”“我没有把疼痛感觉”。

9. 把字句中存在一种特殊句式, “把”字词句构成谓语, 后面不分动词短句, 比如, “我把你这个臭小子 (啊) !”不过这种把字句习惯用语口语交流中, 逐渐形成了固定句式, “我把你这个xxxxx啊!”, 表示说话人的情绪处于责备某人或者没办法。

总之, “把”字句结构句式, 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语法, 语义单位, 它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 “把字结构”本身表达目的的意义;第二, “把字结构”表达目的的实现——结果的意义;第三, “把字结构”表达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执行特定的行为动作——手段的意义。“把字结构”在语用上基本规律是, 它始终处于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 (包括条件关系、目的关系) 的意义范畴之中, 当人们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时, 便使用“把字结构”的语句形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2]黄维.动词“告诉”带宾语情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 1997, 6.

日本学生“把”字句学习偏误分析 篇8

一、引言

在句法结构上,“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又称为“处置句”。它是指在谓语动词前使用介词“把”引进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并加以处置的主动句,基本结构为:主语+“把”+宾语+谓语动词。吕文华(1994)从语义类型分析了“把”字句,做了归类:1、“把”字句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了某种结果。2、表示动作与某确定的事物发生联系,或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3、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或通过动作使事物发生变化。4、表示不如意的“把”字句。5、有致使意义的“把”字句。“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日语语法中并不存在对应的语法,但却有相似的意义表达。周小兵(2004)认为“语言的差异点造成学习困难并导致偏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二、文献综述

关于“把”字句的偏误类型,成燕燕(2006)、程乐乐(2006)、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偏误分类涵盖了:遗漏、误用、误代、误加、成分遗漏、语序偏误、补语误用、不当用而用、当用而不用、回避、“把”的介词宾语与动词补语搭配偏误、“把”与非“把”字句转化偏误、泛化使用偏误等。以上的偏误类型重合意义,本文主张将偏误分为三个方面:回避偏误、泛化偏误和内部偏误。

程乐乐(2006)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置不同题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改错题来考察初级汉语日本留学生的“把”字句使用偏误情况,并得出结论:句式“主语+把+名词+动词+在/到/给/成”对日本学生来说较容易掌握,出现的偏误最少,而句式“主语+把+名词+动词+补语(结果/趋向补语)则最难掌握,出现的偏误最多”。崔淑燕(2012)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得到汉语高级水平日本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语料来源并进行偏误分析,得出结论:句式“主语+把+宾语+状语+动词”“主语+把+宾语+动词(一/了)+动词”和“主语+把+宾语+给+动+(状态/程度)补语”三种句式没有出现偏误,其他句式均出现偏误。两者得出的结论出现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1、调查的学生汉语水平不一致:初级汉语水平、高级汉语水平;2调查方式不同:问卷调查方式、基于作文语料库;3调查的范围不同:前者调查范围比较小、后者比较大。

本研究认为日本学生“把”字句的习得偏误调查,应从整体上、各个阶段采用统一调查方法进行全面调查。“把”字句的偏误研究要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样本调查,并进行不同阶段的偏误对比研究,发现不同阶段日本学生对“把”字句掌握的难易程度,并据此对“把”字句的难度进行分级。

三、“把”字句偏误类型及分析

关于“把”字句的学习偏误一般可分为三类:回避、泛化和内部偏误。回避偏误是应使用“把”字句而没有使用;泛化偏误是不应使用“把”字句却使用了;内部偏误则是在应使用“把”字句的地方,使用了但是出现了错误。

一、回避偏误(左为误例,右为对应的正确日语表达)

例 ①老师放书在椅子上。——先生は椅子の上に本を置きました。

②我们停自行车在车棚里。——私たちは停車場に自転車を止めました。

以上对应正确的句子为:

①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

②我们把自行车停在车棚里。

以上偏误都是将对应的日语直译成汉语表达的结果。日语中“を”只是表示宾语的一个符号,没有特别的意义,可以称为宾格助词。从日语的句法结构中,我们可以知道日语并没有汉语中“把”字句对应的翻译,因此日本学生产生了偏误。

二、泛化偏误

例 ①你把一本书拿过来。

②老师把一支笔给了我。

以上对应正确的句子为:

①你拿过来一本书。

②老师给了我一支笔。

以上偏误句子看上去都可以说得通,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用语,基本不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以上偏误和正确的句子显然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主要是学生在语用上发生了错误。偏误例1、2,“把”的宾语都是“我”未知的东西,如一本书,“我”并不知道书的名字;一支笔,“我”提前是不知道是一支笔,老师给了我之后才知道是笔。现代汉语中,“把”的宾语一般都是已知的。

三、内部偏误

内部偏误根据句法结构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偏误:

1)句子缺少成分。

例 ①我们把汉字复习。

②我把空调关。

③老师把黑板擦。

以上三例偏误,错误类型一样,都是属于“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没有补语、宾语或者“了”、“着”这一类错误。根据汉语“把”字句语法结构,以上对应正确的句子可为:

①我们把汉字复习好了。

②我把空调关掉了。

③老师把黑板擦完了。

2)词义词性错误

例 ①老师把我们笑了。

②哥哥把弟弟睡了。

以上两例偏误都是谓语动词“笑”“睡”发生了错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例1、2中由于词义的错误而造成了句子语义上的错误。因此正确的应该为:

①老师把我们逗笑了。

②哥哥把弟弟哄睡了。

3)句子成分的语序错误

例 ①我明天把作业一定交给你。

②山本都把昨天的事说了。

例1中的“一定”是语气副词,是在用肯定的语气说“把作业交给你”,所以应当放在“把”的前面;例2中的“都”是指“昨天的事”全部说了,因此放在“说”前面。

四、日本学生“把”字句使用偏误以及使用条件总结

1、日本学生“把”字句使用偏误总结

日本学生出现“把”字句习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日语中没有对应的“把”字句的表达。其次,学生对汉语语法体系以及汉语词义没有全面掌握,例如状语、补语的位置放置错误、用词使用错误。最后是学生语用上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使用“把”字句;不清楚“把”字句与非“把”字句表达含义、情感色彩上的区别等。

2、“把”字句使用条件总结

1)语义条件

“把”字句一般是动作行为者对“把”字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施加一定的动作,使得该事物出现某种情况或结果。例如:

①把衣服晾出去!

②猫把鱼吃了。

③大家把饭吃光了。

2)语法条件

句子的主语是动作行为发出者,整个句子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行为使事物到达某个处所,而且该事物和所达到的处所都出现时,一般要把表示事物的名词放在“把”后作宾语,例如:

①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②他把鸟装进笼子里。

其次,句子的主语是行为动作发出者,谓语动词包含有“成”、“为”、“做”、“作”作结果补语的动词短语,如果有两个宾语,一般要用“把”字句。例如:

①国家把我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②我把他当做我的学习榜样。

再次,谓语动词有宾语,而且还有表示宾语的情态补语,也要用“把”字句。例如:

①你把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

②大家不要把关系搞得太复杂。

最后,谓语动词带双宾语,直接宾语比较复杂或者比较长时,一般用“把”字句。例如:

①她把那张小时候照的有些发黄的照片寄给了我。

②你千万别把我们昨天在一起吃饭的事情告诉爸爸。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学生学习“把”字句的建议

1、教学时,教师对常用“把”字句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几种“把”字句型,进行反复操练。“把”字句的句式很多,全部掌握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从常用、基本的入手,后面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根据实例进行教学。

2、教师应从整体上来教学“把”字句,让学生建立对“把”字句的完整概念。语法规则与使用规则是教师教学“把”字句的两个重点,也是构建学生整体概念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讲“把”字句的句式,还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条件、使用的环境。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场景,来告诉学生什么时候用“把”字句。比如强调命令、受害、责任者、动作者时等情况下。

3、“把”字句的教学应该贯穿教学的各个阶段:初级、中级、高级。平时,教师要注意从“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课下,老师也应注意和学生交流时使用“把”字句的情况,有意识地给学生多传达关于“把”字句的正确信息,对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语言保持敏感度,及时纠正错误。伴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高“把”字句学习难度,增加句子长度和复杂性。

4、教材编写应循序渐进,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阶段,安排“把”字句的教材内容。课文之间对于“把”字句的学习与复习应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最好可以对“把”字句的难度进行分级。吕文华(1994)结合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把”字句各个句式的难度等级进行了划分,虽然仍有争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崔淑燕、许晓华,《高级阶段日语背景学习者“把”字句使用偏误探析》,[J],2012,语言应用与研究

[2]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J],1994,汉语学习

[3]程乐乐,《日本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与探析》,[J],200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4]成燕燕,《哈萨克族汉语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J],2006,语言与翻译

把字句与被字句转换的方法 篇9

关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练习,在第二册语文练习中已经出现过了,人教版第三册的《语文园地七》再次出现了两种句式的互换练习,可见它的重要性。同学们要熟练掌握这个知识点,首先要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 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弟弟把水喝了。(弟弟为“主动者”,水为“被动者”,喝了为“动作”。)“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 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其次可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

例如:风

树叶

吹落了。(把字句)

主动者

被动者

树叶

吹落了。(被字句)

被动者

主动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即可。

第三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变换后: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是错误的。)第四在互换中,要注意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到把“陈述句”变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相关学习要点,例如:小明借走了我的铅笔。(陈述句)小明把我的铅笔借走了。(把字句)我的铅笔被小明借走了。(被字句)

同学们可以做一做下面的句式练习,加以巩固。

(一)“把字句”变换“被字句”

1、妈妈把所有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小男孩把小鱼用力地扔进大海。

3、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4、我把作业写完了。

5、我把画挂在了墙上。

6、积雪把大树的枯枝压折了。

7、他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

8、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

(二)“被字句”换“把字句”

1、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2、足球被我踢进了大门。

3、小树苗被冒失的风娃娃吹折了。

4、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

6、那只凶猛的大老虎被武松终于打死了。

7、我们被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

把字句变被子句 篇10

1、“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例:弟弟把水喝了。(弟弟为“主动者”,水为“被动者”,喝了为“动作”。)

2、“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例:太阳被乌云遮住了。(太阳为“被动者”,乌云为“主动者”,遮住了为“动作”。)

二、利用具体的例子在变换后的“把字句”与“被字句”中分别找出“主动者”和“被动者”,再进行比较。例如:风 把 树叶 吹落了。(把字句)主动者 被动者

树叶 被 风 吹落了。(被字句)被动者 主动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即可。

三、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 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是错误的。)

四、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到把“陈述句”变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相关学习要点,例如:小明借走了我的铅笔。(陈述句)小明把我的铅笔借走了。(把字句)我的铅笔被小明借走了。(被字句)练习

(一)“把字句”变换“被字句”

1、妈妈把所有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小男孩把小鱼用力地扔进大海。

3、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4、我把作业写完了。

5、我把画挂在了墙上。

6、积雪把大树的枯枝压折了。

7、他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

8、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

(二)“被字句”换“把字句

1、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2、足球被我踢进了大门。

3、小树苗被冒失的风娃娃吹折了。

4、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5、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

6、那只凶猛的大老虎被武松终于打死了。

7、我们被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

8、船上的食物很快被他吃光了。

上一篇:河南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下一篇:正式通航以来黔江气象台工作一个半月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