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把”字句(精选8篇)
“得、把”字句 篇1
引言
被动句是用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汉语中的被动表达主要有两种形式:表示意念上被动的受事主语句;有被动标记词的被动句, 普通话中书面语多用“被”字句, 口语中多用“让、给、叫”字句等。现代汉语中, 不同的方言区, 被动标记词往往也不同。本文讨论湖南祁东方言中的“得、把”字被动句。
祁东地处湖南省南部衡邵盆地西南边缘, 北抵邵东、衡阳, 南连祁阳、冷水滩, 东接衡南、常宁, 西邻东安、邵阳, 方言分区上, 祁东方言属湘方言娄邵片。祁东方言“土”, 但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 本文围绕祁东方言中表被动的“得、把”字句, 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1) 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的句法格式; (2) 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的语义特点; (3) 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与普通话中“被”字句的比较。
一、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的句法格式
祁东方言中的有标记被动句主要采用“得”“把”两种形式, 其读音分别为[te33]入声、[pa53]上声,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1) 祁东话:米得/把鸡偷吃刮了。普通话:米被鸡偷吃了。
(2) 祁东话:得/把狗咬刮口!普通话:被狗咬了一口!
(3) 祁东话:莉莉得/把骗子把钱骗光了。普通话:莉莉被骗子把钱骗光了。
(4) 祁东话:己得/把我冲到地方边, 凶刮几句, 打刮几拳。普通话:我把他推到门槛边, 骂了几句, 打了几拳头。
从句法格式来看, 祁东方言中的“得/把”被动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 基本格式
“NP1+M+NP2+VP”其中“NP1”一般为名词性成分 (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 , 充当主语, 可隐可现。“M”为被动标记“得、把”, 其作用是引出施事, 同时指明主语是受事。“NP2”一般也是名词性成分 (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 , 充当宾语。“VP”为充当谓语的成分, 一般为复杂的谓词性结构 (1) , 可以是述宾、述补结构或包含述补结构的谓词性结构, 后接动态助词或语气词。
以上例 (1) (2) 属于典型的基本格式, 其中例 (1) 中NP1“米”充当主语, 而例 (2) 中NP1隐没, 但可以通过具体语境补出“小王、她妹妹”等受事者。例 (1) 、例 (2) 中“NP2”分别为名词性成分“鸡”“狗”, 作为施事者, 在句子中通常不能省略。“偷吃刮了”“咬刮口”分别作为例 (1) 、例 (2) 的“VP”成分, 其中心动词后分别附加上了表示完成意义的语气词和补充成分, 否则句子不能成立。
(二) 非基本格式
1.“NP1+M+NP2+把+NP3+VP”。
这是一种将被动句和处置句相杂糅的较复杂格式, 其中“NP1”为间接受事, “M”为被动标记“得、把”, “NP2”为施事, “把”为处置标记, “NP3”为直接受事。以上例 (3) 则属于此种格式。当然, 此种格式也可以转化为基本格式, 如可以将“莉莉得/把骗子把钱骗光了”转化成“莉莉的钱得/把骗子骗光了”, 尽管语义不变, 但强调各有侧重, 前句强调的是动作的间接受影响者, 后者强调的是动作的直接受影响者。
2. 套用格式。
祁东方言的被动句式还可以和连动句套用。如上例 (4) 中, 动词“冲、凶、打”都是由“我”发出来的, 对“己”来说都是事先未料到的, 具有突发性。
二、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的语义特点
作为被动标记词, “被”在普通话中虚化得非常彻底, 充当介词, 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而祁东方言中的被动标记“得/把”则由动词“把与”的“给予”义虚化而来, 因此在整个祁东方言的使用中, 保留着较为丰富的意义用法。
(一) 祁东方言中“得/把”的词汇意义
祁东方言中的“得/把”字有一定的词汇意义, 即不是纯粹的表示被动的标记。它在祁东方言中既能做动词, 表“给予”义, 又能作介词, 表“被动”“处置”义。 (2) 如:
(5) 祁东话:得/把我;得/把支笔;己得/把我支笔;己得/把支笔我。 (表“给予”义) ;普通话:给我;给支笔;他给我一支笔;*他给支笔我。
(6) 祁东话:鸡得/把黄鼠狼吃刮了, 可惜刮了! (表“被动”义) ;普通话:鸡被黄鼠狼吃了, 可惜了!
(7) 祁东话:你快去把己拦倒, 否则会出事的! (表“处置”义) ;普通话:你快去把他拦住, 否则会出事的!
从以上例 (5) 可以看出, “得/把”在祁东方言中做动词表示“给予”义, 它既能带单宾语, 也能带双宾语, 且双宾语中的指人宾语和指物宾语可以随意调换位置。而在普通话中, “给”带双宾语时, 只能指人宾语在前, 指物宾语在后。例 (6) 中“得/把”标记表“被动”。例 (7) 中“把”作为标记表“处置”, 而“得”在祁东方言中不具备该用法。
(二) 祁东方言中“得/把”字被动句的识别
祁东方言中的“得/把”有着较为丰富的意义用法, 如上所述, “得”可以表“给予”“被动”两义;“把”则身兼“给予”“被动”“处置”三义, 因此, 当语境不明时, 势必给理解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如:
(8) 妹妹得鱼吃刮了。 (9) 妹妹把鱼吃刮了。
例 (8) 在祁东方言中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妹妹在水边玩, 将某种食物扔给鱼吃了, 此时“得”表“给予”义;二是妹妹不幸被鱼吃掉了, 此时“得”表“被动”义。例 (9) 在祁东方言中可以作三种理解:一是妹妹在水边玩, 将某种食物扔给鱼吃了, 此时“把”表“给予”义;二是妹妹不幸被鱼吃掉了, 此时“把”表“被动”义。三是妹妹吃了鱼, 此时“把”表“处置”义。
遇到以上情况时, 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逻辑常理来进行综合分析, 否则就会导致意义的误解。
三、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与普通话中“被”字句的比较
作为有被动标记词的被动句, 祁东方言中的“得/把”字被动句与普通话的“被”字句相比, 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以下我们简单归纳其不同点:
(一) 基本句法格式方面
如前文二所述, 在祁东方言中, “得/把”字被动句的基本格式为:NP1+M+NP2+VP, 此种格式在普通话的“被”字句中同样大量存在, 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NP2成分在祁东方言“得/把”字被动句中具有不可省略性, 而在普通话“被”字句中, NP2成分则可隐可现。如:
(10) 祁东话:红红得/把狗咬刮口, 赶紧送医院去打疫苗。*红红得/把咬刮口, 赶紧送医院去打疫苗。
普通话:红红被狗咬了口, 赶紧送医院去打疫苗。红红被咬了口, 赶紧送医院去打疫苗。
上例中“红红得/把咬刮口, 赶紧送医院去打疫苗”的表达形式在祁东方言中不成立, 但在普通话中是完全可以的。也就是说, 普通话中的“被”字句, 如果动词的施事不可知或不必要说出时, “被”后面可以不带施事主语, 其后直接接相应的动词成分, 但是祁东方言中表被动意义的“得/把”后面必须接施事主语, 它不能直接附于动词成分前。
(二) 语义理解方面
如前文三所述, 祁东方言中的标记词“把”既可以表“被动”也可以表“处置”, 因此, 当语境不明时, 句子的理解可能会存在歧义。如: (11) 祁东话:莉莉把媛媛骂刮一通。普通话:莉莉被媛媛骂了一通。/莉莉把媛媛骂了一通。
如上例, 祁东方言中的句子转换成普通话时, 完全可以有“被”和“把”两种理解, 这是听话人所必须注意的, 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
参考文献
[1]李维琦.祁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陈淑梅.鄂东方言“把得”被动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4) .
[3]周芸.句容方言的“把”字被动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得、把”字句 篇2
什么是“把”字句:
1.谓语动词牵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2.“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货状态。(1)我们一定要把海河治好。=治理海河+海河好了(2)你把房间收拾一下吧!=收拾房间+房间状态(3)孩子吃糖把牙吃坏了。=吃糖+牙坏了(4)他把盘子端着。=端盘子+端着状态
3.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因为很多介引成分在一定的句子格式里不能移到动词后面。(5)老张把炉子生上了火。(6)他让买粥大嫂把粥盛在饭盒里。(7)他把草稿纸订成一个个本子。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1.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
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1)带不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2)带宾语:把老虎打断了一条腿。(3)带状语:把毛衣往包里塞。(4)带动态助词:把茶喝了。(5)动词重叠:把情况说说。
(6)动补型双音节词:不要把直线延长。/把战线扩大。2.“把”字宾语的特点:
“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1)可以说:把那支铅笔给我。(2)不能说:把一支铅笔给我。
如果用无定、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3)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4)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语义上,“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是工具、处所、与事、使事、乃至施事。
(5)服务员一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受)(6)涂来抹去,把笔都弄坏了。(工具)(7)他把地面都铺上了地砖。(处所)(8)我还没有把衣服钉上扣子呢。(与事)(9)小伙子一番话,把大娘乐得合不上嘴。(使事)(10)怎么把个小偷跑了。3.构成“把”字句的动词: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联系动词(有,在,存在,是,像,姓,属于)和感受动词(赞成,知道,同意,觉得,相信,希望,主张,要求,看见)不能构成“把”字句。
即:构成“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能够带表示结果的不予或宾语。没有处置义的动词比较少见。---一出门看,便把稳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4.能愿动词、否定词的位置
“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他愿意把青春献给家乡的建设。---他没有把衣服弄坏。---为什么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熟语性句子有例外。---怎能把人不当人呢?---把这不当回事儿。
“把”字句的语义分析:
(1)把眼睛哭肿了。
(2)我的故事把在座的朋友都讲哭了。(3)汽车把一棵小树撞倒了。(4)我把来信读了一遍。(5)花匠把空地都种上了鲜花。(6)他把一大堆衣服洗干净了。(7)解放军战士把落水儿童救到了岸上。
“被”字句
什么是“被”字句:
1.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货单用被的被动句。2.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1)树叶被风吹跑了。(2)我被那诚恳的言词打动了。(3)衣服给雨浇湿了。(4)地上的水叫太阳晒干了。
(5)一夜之间,许多座百米以上的沙丘风搬到十公里之外。(6)他的心灵第一次被震撼了,被人的力量震撼了。
“被”的变体:
书面语:
1.“被、所”的格式:
(1)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口语:
2.“被、给”的格式:(2)杯子被我给打碎了。
“被”字句的表义:
1.一般是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事情。(1)他被自行车撞了一下。(2)衣服被雨淋湿了。2.现在也用于表示如意的事情。(3)他被选为人民代表。(4)妹妹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被”字句的特点:
1.谓语不能使简单形式: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1)带补语:苹果被大风吹掉了。(2)带宾语:西瓜被切成四块。(3)带动态助词: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4)补型双音节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时间词语):
---这样免不了被领导批评。---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2.“被”字句的主语特点:
“被”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可以说:那支铅笔被我弄断了。---不能说:一支铅笔被我弄断了。
有时候,主语在形式上好像不定指,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仍然可以看出它是定指的。
---张妈买了三株花,一株被孙子折断了。---树上的一支鸟被吓跑了。
“被”字句的主语有时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事。---教室里被搞得乌烟瘴气。---他被人家剪了辫子。3.能愿动词、否定词的位置
能愿动词、否定词、时间词作状语,只能置于“被”字前。---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灭。---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件事已经被人传出去了。---他大概让朋友留下吃午饭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1.经常可以互相变换:
---她把碗筷打破了。→碗被她打破了。
---美国队把巴西队打败了。→巴西队被美国队打败了。2.有些祈使句不能变换。---你把这些东西扔掉。
3.有些光杆双音节动词和感知动词构成的“被”字句不能变换为“把”字句。---你的要求已经被公司批准。---上级的意图被我们理解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融合:
(1)老梁被钉子把手扎破了。(2)他被小偷把钱包偷走了。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区别:
1.从概念上,如果我们用“甲”代表施事,用“乙”代表受事,“把”字句 的格式是“甲把乙怎么样”;而“被”字句的格式是“乙被甲怎么样”。“把”字句的主语是施事,而“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当然表义相同也可以互换。
---我们把敌人消灭了。敌人被我们消灭了。---我把那本书弄破了。那本书被我弄破了。
2.从表达意思上,“把”有处置的意味,即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对“把” 所带词语施加影响,使其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被”往往说明主语有什么遭遇,也就是说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对主语不利货有所害,或主语不愿、不乐意、不愉快。
3.两种句式强调点不同,“把”字句由于把动词的受事提到动词前,它的强 调点是动作行为的结果,“被”字句由于把受事提到主语后,强调受事。---小孩吃饱了饭。(不是受事)---小孩吃光了饭。→小孩把饭吃光了。饭被小孩吃光了。
练习:
“把”字句、“被”字句改写技巧 篇3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不少同学会将其“把”字句、“被”字句分别误改为: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把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了。
镭的提纯方法毫无保留地被居里夫妇公布了。
针对这种错误, 我教给了学生一种改写技巧。首先我让学生将这个句子断为三段, 并标上序号。
令我倍感欣喜的是:大家都非常果断地将 (2) “毫无保留地公布了”分在同一组里头, 分别将 (1) “居里夫妇”、 (3) “镭的提纯方法”各分为一组。
接下来进行第二步骤:将以上内容分别代入“公式”: (1) (1) 把 (3) (2) 。 (2) (3) 被 (1) (2) 。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公式”中的异同, 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两个“公式”中, (2) 这部分的内容位置始终不变, 互相调位置的只是 (1) 与 (3) 。
贵阳方言中的“把”字句 篇4
由于“把”字句具处置意, 所以又叫处置式。处置式就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 使产生某种结果, 发生某种变化, 或处于某种状态。
在贵阳方言中, “把”字句不仅包含“施事+把+受事+VP”句式, 还包含“受事+把+VP”句式, 例如:“他把生病了”“我把东西搞落在车子上了”等。这些“把”字句在结构上和语义上同普通话比较起来, 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
我们通过对贵阳方言中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的进行对比, 来了解贵阳方言中“把”字句的特殊之处。
一、贵阳方言中的“把”字句
贵阳方言中, “把”字句的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特别是在口语中, 基本上都是用“把”字来表达“把”字和“被”字所要表达的意思。贵阳方言中的“把”字句主要有以下4种:
1、施事+把+受事+VP
例如“我把作业做完袄。”“我把衣服洗好袄。”这一类的句子, 从施受关系上看, 是受事“把”字句, “把”相当于介词, 把动词的受动成分置于动词之前。这类句子表示施动者有意的行动, 目的是对某人或某物进行处置, 使其发生某种变化或受到某种影响。
2、受事+把+施事+VP
例如“那些学生把老师教得灰心完。”“他勒死, 把她哭得伤心完。”这一类的句子从施受关系上看, 是施事“把”字句, “把”仍做介词, 但“把”字后面的词语, 不是动词的受动成分, 而是动作的发出者。
3、施事+把+V
例如“你勒东西勒?我把搞落袄。”“你勒书勒?我把借人袄。”这一类的句式虽然仍是受事把字句, 但动词的受动成分不出现, 虽然说隐含的部分很清楚, 但却不需要说出。
4、关系把字句
例如“这个字太小了, 把我的眼睛都看花袄。”“不要再吵袄, 你把我勒脑壳都吵昏袄!”这一类的句式, 动词在语义上无法影响“把”字后面的词语, “把”字后面的词语同动词之外的其他词语在语义上有某种联系。
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
普通话中“把”字句主要是“施事+把+受事+VP”这样一个结构, 但是有处置、对待、致使等不同意思, 根据语义特点将“把”字句分为处置式, 对待式, 致使式三种类型。
1、处置式:
例如“我把饭烧好了。”“我把垃圾扔了。”这一类的句子表示施动者有意的行动, 目的是对某人或某物进行处置, 使其发生某种变化或受到某种影响。担任述体或述体中心成分的“把”字短语的主体由“把”和“把”的对象组成, 述体由动词担任, 包含动作的结果, 此结果就是施动者使受动者发生的变化或受到的影响。
2、对待式:
例如“他把你恨死了。”“你怎么把老朋友忘了?”这一类的句子表示施动者如何对待而不是如何处置某人或某物, 其结果不都是受动者的变化或受到的影响, 也可以是施动者自己的变化或受到的影响。
3、致使式:
例如“他没说几句就把我的肚子笑疼了。”“小王一粗心就把特务跑了。”这一类的句子, 施动者的动作行为不是有意的, 也不代表其对受动者的态度, 而只是客观地叙述施动者做什么 (未然) 或做了什么 (已然) , 导致 (未然) 或导致了 (已然) 什么结果。
三、普通话与贵阳方言“把”字句的对比
1、在普通话中表达“被”的意思可以说“我被别人打了”“我被泼了一身的水”“他被开除了”“他被堵在路上了”。
但是在贵阳方言中, 不说“我被怎么样了”, 一般是说“我把着怎么样了”, 例如:“我把着别人打了”“他把堵在路上了”。
2、普通话的介词“把”“被”有明确的分工。
“我把水洒了。”和“我被水洒了。”前一句是想表达自己的动作造成的结果, 但是后一句是说自己因为某个动作而被影响到。贵阳方言在口语中“被”字几乎不用, 起相同作用的词是“把”, “把”做介词被时, 不引出主动者, 多用于被动, 隐含遗憾的意思, 比如“我把摔倒袄。”“我把受伤袄。”
3、贵阳方言中的“把”同“着”配合使用, “把”字常出现在“着”
之前, 共同构成被动句式, 相当于普通话的“被”字句, 起强调作用, 比如“我把着打袄。”“我把着开除袄。”另外, 贵阳话中还有一种“着”和“把”互见的句式, 比如“着他抢先一步把东西拿走袄。”这种句式“着”前“把”后, 同作介词。“着”相当于普通话“把”, 引进动词支配的对象, 相当于普通话的“被”“把”互见。
4、贵阳话“把”字句还有一种特殊用法, 就是放在动词, 形容词以及词组前, 没有处置性, 作用相当于副词, 句式短小。
比如“天把亮袄”“雨把停袄”, 在这种句式中“把”作副词, 动词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或是补充式动词, 有的也译成副词“已经”。还有一种是“把+形容词”, 比如“天把阴袄”“饭把熟袄”, 这类句子的形容词一般都是单音节, 表达了肯定事实的含义。另有一种是“把”+词组这种句式, 比如“把出太阳袄, 晒哈被窝”, 在这类句子中“把”也做副词, 表示某种状态的开始。
5、“把”字句从古代就已经存在, 例如: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晴天”。“把”在古汉语里是实词, 表示动作, 有“握”、“攥”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 “把”的用法也在变化着, 从以前的实词变为现在的虚词, 例如:“把门关好”, 从形式上看, “把”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一个结构体, 充当句子谓语部分的次要成分, 这里的“把”是虚词, 从深层看, “把”还有“将、拿、用”的含意, 因此这些句中的“把”可以说就是介于实词与虚词二者之间, 处于由实变虚的过渡阶段, 只是还未完全虚化。而在贵阳方言里存在的“把”字句有“我把搞忘了。”“灯把熄了。”跟普通话的“把”字句不同, 普通话的“把”字句多是通过“把”字把动词的受事宾语提前, 表示一种处置关系, 全句在语意上强调的是处置对象, 即强调宾语。
四、总结
通过对贵阳方言的“把”字句和普通话的“把”字句的比较, 显示出了它独特之处。贵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 但是在一些细节之处却和北方方言不一样。研究地方方言, 找出地方方言和大的方言区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研究方言, 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贵阳方言有它独特的地方, 但是这些独特之处也正在慢慢地消失, 被普通话所淡化, 研究并了解方言, 可以保护方言, 保护古老的文化, 也能对普通话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摘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 也是现代汉语的特有句式。贵阳方言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 通过对比发现贵阳方言中“把”字句的特殊之处。
关键词:“把”字句,普通话,贵阳方言
参考文献
[1]、郭浩瑜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把”字句遭受义“把”字句刊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2]、孔繁清郭旭“把”字句的事件结构分析刊语文学刊2010年第12期
[3]、吕必松.“把”字短语“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刊汉语学习2010年第5期
[4]、王建设贵阳方言中的“把”字句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一期
[5]、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类型刊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
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特点 篇5
一、构成“把”字句的条件
1.“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是指能应用于事物对象的及物动词, 能够挟带宾语成分。2.“把”字句中的动词要有行为所造成结果的部分。3.“把”字句中的宾语一般是说话的人所明确行为事物对象。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如:我高兴把眼睛都湿了。侧重于“眼睛”“我把眼睛高兴得湿了则是重点突出动词“湿了”。“我喝水了”是强调的“水”“我把水喝了”则是重点强调动词结果“喝了”。
二、“把”字句的有关特点
1.“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即动词后有别的成分, 一般不能单独出现, 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如:把衣服给他。把这件事告诉她。或者动词前面有状语, 如:别把这件事到处说出去。动词中有一种双音动词, 这种动词既有动作行为部分, 同时也带有行为结果。可以用“光杆”充当谓语, 不用添加辅助成分完成句式含义, 比如, “快把作业做完”“把电脑打开”。
2. 表处置义的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 也可是工具、处所。表致使义的“把”的宾语是施事。如:你肯定把父母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
3.“把”字句中的宾语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已经明确的事物, 所以这种句式通常携带“这”或者“那”之类的词语作为修饰。假如把字句中指不明确、泛指的词语, 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 如:不能把外人当成自己人看。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能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把”介引的成分跟动词的语义联系不大, 而是跟整个中补短语有联系。
4.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 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所以不能携带结果或者行为方式的动词, 比如, 不及物动词、判断动词等不可以用作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
5. 否定词不能用于“把”字句与动词之间, 一般情况下把否定词放在“把”字词语之前, 例如, 不能说“我把问题没有弄乱”“为什么把事情不告诉我”, 强调否定意义, “我没有把作业写完”。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 如:怎么能把人不当人呢?
6.“把”字句中, “把”字句中动宾关系一般由主要行为动词构成, 比如, “拿杯子”“写作业”“穿衣服”等等, 但是也存在不能构成动宾关系的动词, 比如, “别把眼睛哭肿了”, 总不能说“哭眼睛”吧?但是, 全部动词短句可以组成动宾关系, 比如, 不能说“哭眼睛”, 可以说“哭肿眼睛”。
7. 我们再看这句子:
“把门关上!”关门中的“门”, 是动作行为的对象, 我们就称“门”为受事宾主。“把”后面的部分不仅仅受限于受事, 也可以是地方、处所等, 比如, “我今天把农田都浇完了”, 在这个把字句中, “田地”就是处所, “浇完田地”构成了动宾关系。
8. 一般的把字句, 主要动词都是及物动词, 如上边的“关”等。
但是像“千万别把学生打了”。在这句话中, “学生”是施事, 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受事、处所, 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这句话表明发生了不太高兴的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 就算是能够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也不是都能够用做主要动词的, 比如, 那些不表示行为的动词, 像“有、姓”等, 这些动词不能构成“把”字句。
比如, 下面的句式:
我有一个蓝色的外套。 (√)
我把一个蓝色的外套有。 (×)
还有一些动词, 比如“感觉、闻到、见到”等, 也不能构成把字句, 如:“你把香味问到了嘛”“我没有把疼痛感觉”。
9. 把字句中存在一种特殊句式, “把”字词句构成谓语, 后面不分动词短句, 比如, “我把你这个臭小子 (啊) !”不过这种把字句习惯用语口语交流中, 逐渐形成了固定句式, “我把你这个xxxxx啊!”, 表示说话人的情绪处于责备某人或者没办法。
总之, “把”字句结构句式, 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语法, 语义单位, 它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 “把字结构”本身表达目的的意义;第二, “把字结构”表达目的的实现——结果的意义;第三, “把字结构”表达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执行特定的行为动作——手段的意义。“把字结构”在语用上基本规律是, 它始终处于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 (包括条件关系、目的关系) 的意义范畴之中, 当人们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时, 便使用“把字结构”的语句形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 1995.
[2]黄维.动词“告诉”带宾语情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 1997, 6.
“得、把”字句 篇6
关键词:汉语习得,“被”字句,偏误,解决策略
“被”字句句式用法非常复杂,是外国留学生甚至中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被”字句在书面语中所占的比重使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基本语法点,在教学上也有一定困难,韩国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被”字句时,因为不理解“被”字句的意义,所以不知道在何时、何种情况下使用,又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被”字句在运用时的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所以初级阶段留学生普遍存在着使用不足甚至于回避使用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结合语义设计具体的语境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提高理性认识。但本文针对韩国留学生使用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偏误“被”字句,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进行透彻分析,本文还对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与母语为中文者“被”字句习得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我们将针对“被”字句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这种句式在留学生使用时出错的情况很多,原因也很复杂,本文讨论的“被”字句的偏误例句均来源于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初中级汉语班韩国留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
一、韩国留学生“被”字句偏误类型
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字句时,容易产生一些偏误现象。总结“被”字句偏误类型有遗漏、误代、错序、冗余、既错序又冗余等。
1、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部分而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在“被”字句错误的例子中是出现次数最多、最频繁的一类偏误,占“被”字句偏误总数的40%左右。
(1)主语遗漏
<1>以前如果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训斥打骂得厉害,现代社会老师和学生更平等,像朋友一样。
例<1>中遗漏了主语“学生”(和情态助词“会”),在这类“被”字句中,句子的主语(受事成分)作为句中动作的承受者必须出现。即便是在句群一定的语境下,作为有定的受事主语,务必要交代清楚,不可省略。基本句式是:受事主语+情态动词+被+施事主语+动词+补语。
<2>在班里经常被选为班长。
例<2>中“经常”前遗漏了主语“他”。被字句中受事主语作为句子中有定的已知信息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必须出现。如若必要即使在语群中也应出现。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动词+名词2。
(2)状语遗漏
状语是“被”字句的修饰语,是双音节光杆动词进入被字句的补足条件,结构上起到完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会”“能”等,如例<1>中“会”被省略。
(3)谓语遗漏
<3>现如今我们食用的瓜果蔬菜农药残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找没被农药的蔬菜水果越来越难。
“农药”是名词,不具有处置义,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在后面加上一个谓语动词“污染”,即“人们找没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越来越难”。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名词2+动词+名词3。
(4)“被”字遗漏
这种遗漏主要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韩语中“被”加在动词后表示被动表述,而汉语却是在动词前加标记词“被”。韩汉被动表述的这种差异使学生较易出现了偏误。
<4>快递送到了学校。
例<4>中“快递”不能自己到学校,“快递”与“送”构成了被动关系所以“快递”后遗漏了“被”,应该是“快递被送到了学校”。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动词+名词2。
<5>根据我的汉语水平,我安排到一年级的A班。
例<5>中主语“我”与谓语动词“安排”存在被动关系,但谓语动词前的“被”字被遗漏。应该是“我被安排到一年级的A班”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动词+名词2。
(5)助词“了”遗漏
<6>不抽烟的人被身边抽烟的人损伤自己的健康。
动词后省略了助词“了”。同时,“被”字偏误句中,没有发现由于遗漏助词“着”、“过”而犯的偏误。这提醒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学生什么情况下能用“被”字句,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2、误代
因为留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词的词义和词性,而导致词语或短语错误的混用,即为误代。误代占偏误总数的30%左右,数量居于第二位。这类错误的形式简单,多为带宾语句式中的动词误代。
(1)介词误代
<7>但有的时候我也被一些事开心。
<8>我们被这种现象也已习惯了。
<9>这项定理已经在很多著名的实验验证过,也在大多数人认可。
例<7><8>属于“被”字的泛用,属于介词搭配不当。<7>中“被”字应改为“因为”。<8>中“被”字应改为“对”<9>句属于“被”字被“在”误代。
(2)“的”字误代
<10>因为人类毕竟还是要靠这个生态环境活着的,如果,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人类也没有办法生存。
例<10>句中“被”字被“的”字误代,使谓词性成分变成名词性成分。
(3)状语误代
<11>但也有因为受父母不良的影响还被社会轻视的。
例<11>“还”误代“才”主要混淆了两个副词的用法,主要表现为词语意义理解错误造成的误用。
(4)“被”字误代
包括两种,一种是不该使用被字而使用,另一种是该使用被字而未使用。前者属“被”的泛化使用。
<12>我被喝水。
例<12>中的主语是受事事物“水”,动词“喝”含处置义,不要用被动,去掉就可。属于不该使用被字而使用。
<13>金融原的手机被丢了。
例<13>中金融原的手机被丢了这里是不需用“被”的,修改时把“被”字去掉即可。动词“丢”是表示消失意义的单音节词,句尾有“了”,这样的句子是意义被动句,表明受事主语受动作影响而消失。在初等阶段中设置的“被”字句虽然没有指明它的类型,但从所举例句<12><13>是本族人使用最多的两个句式,但并不是外国学生最容易习得的句式。是学生习得情况最不好的句式。
<14>窗户被擦干净了。
例<14>中受事主语是“窗户”,“干净”是动词“擦”的程度补语,说明受事主语受动作影响而出现某种状态。基本句式是:名词1 (受事主语)+被+动词+补语。
<15>我的眼镜已经被放在包里了。
例<15>中动词后带补语“在”,表示受事主语通过某个动作后处于某个位置(在包里)。不需要用“被”字。
<16>我觉得林生不愿意被做老师,他没有耐心。
例<16>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愿意”,这种情况就不能用“被”字句。
<17>那本书已经被还给她了。
例<17>中动词谓语后边带有补语“给”,“给”的后边又是给予的对象,表示受事主语通过动作交给某一对象。
<18>在电视上我经常看到很多孩子被失学。
例<18>中“失学”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句。学生此例使用“被”字句是受该句式表达遭受义的语义特征影响,但没有考虑动词的限制条件。
<19>最近几年中国发展得很快,所以未来汉语会被有用的语言。
例<19>中学生既想表达“汉语被用”,又想表达“汉语是有用的语言”,结果体现在句式上就杂糅成了“汉语会被有用的语言”。这是外国学生习得汉语时常出现的偏误,是由于语言知识的不完备而导致的表达上的杂糅。
以上的6个例句均是出自于在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初中级班听课时总结的韩国留学生课堂提问时发现的几个典型病句。即不应该用“被”字句而使用,造成了句式结构的偏误。
<20>若是他们愿为晚辈尊重,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尊敬长辈。
此处是该使用“被”字而未使用,学生出现此类偏误一方面是因为易将“被”和“把”、“为”等介词混用,另一方面由于汉语中被动意义的表述并不仅限于“被”字句受到“挨”、“遭”等同样可表被动意义,因此误用的几率较大,动词误代这是韩国学生误代偏误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3、错序
错序占偏误总数的10%左右,多是句式中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之间的错序。
<21>老师被水喝了。
句中“被”字前后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位置颠倒。
4、冗余
冗余是指句子中出现多余或重复的部分。冗余偏误占总数量的18%左右,多是时体成分、副词或补语的冗余。
(1)动词冗余
<22>我小的时候,被有人打哭着回来,母亲只问我们打架的理由,然后一句话也不说,让我解决。
例<22>按“被”字句的句法格式要求,“被”字后接的施事成分为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不能为动宾词组,句字中的动词“有”字冗余。基本句式:名词1+被+名词2+动词。
(2)副词冗余
<23>老人被很感动了。
例<23>中副词“很”冗余。
5、既错序又冗余
此类偏误占偏误总数的2%左右。
<24>我当被决定出国留学的时候你们不仅不反对还支持我,完全同意我的计划。
例<24>改成“当我决定来中国留学的时候你们不仅不反对我还支持我,完全同意我的计划”。属于主语与状语错序偏误。
二、针对韩国留学生的“被”字句教学策略
1、重视语法教学
加强学生句式结构基本功的训练首先要重视语法教学。虽然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句式更灵活多变,语法规则相对没有那么严苛,想学会的确容易可是想学好就难了。所以韩国留学生在习惯了韩语严谨的语法规则后,面对灵活的汉语语法时会感到迷芒,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汉语语法的教授,注意给学生讲清各条规则使用的范围、方法及可能的形态变化,并提醒学生勿因随意类推过度泛化而造成偏误。
2、重视词汇教学
想加强语义理解方面的能力,就要重视词汇教学。根据认知心理机制中的心理词汇,学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很容易受母语迁移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词汇量不足,表达困难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借助母语词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汉语,因而他们的汉语表达常带有翻译的痕迹。一般说来,越是词汇量少,词汇记忆差的学生在言语组织过程中母语思维的痕迹就越明显。此外,不少留学生对很多单词和词组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往往依靠教材中简单的英语释义来粗略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只知其表层含义而不知其用法、出处,比如在课上老师讲新词汇“解雇”老师翻译为fire,在汉语中“炒鱿鱼”也是解雇的意思,有学生问为什么这么说?“炒鱿鱼”一词起源于广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到广州打工,他们随身的行李只有带着睡觉的铺盖卷,他们如果被解雇就会卷铺盖卷走人,所以卷铺盖卷也有被解雇的意思,而卷铺盖卷的样子与炒鱿鱼,鱿鱼快熟时边上卷起来的样子相似。如果教师能生动解释其出处,相信学生也更容易识记。幸好中国与韩国同处亚洲历史上也有很大渊源,生活习惯还有思维模式也很相似,使得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相比于教授美国、欧洲学生更轻松些。即便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用法甚至出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包括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句中的修饰关系以及常用搭配等。对于一些重要的词汇要介绍其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如“心头肉”、“驴唇不对马嘴”等,特别是成语和俗语的含义要讲解到位以免因文化含义不同而造成偏误。
3、培养语用功能
语用功能的培养我认为是最难掌握的,好似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所以需要学生提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汉语教师应鼓励留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中国社会,多与中国人接触沟通,了解中国文化,并尽可能多读中文报纸和杂志,观看中文电视节目、收听中文广播等。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举止,从而促进他们汉语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克服传统的本国思维习惯,形成新的汉语思维习惯。但同时学生不能一下子打破母语的思维习惯,所以这个过程很漫长,先慢慢有所改变,然后会逐渐提高,进而才会有更大的改变,学语言的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结合本人学习英语的经历。我的大多数困难来自于我对欧美人思维模式、语言习惯的错误认知,我错误地认为英汉书面语的差异仅仅是纸上的字形、语法规则的不同而已。殊不知二者最大的差异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像中国人考雅思、托福,最让英语达人头痛的永远是作文,因为即使我们展现丰富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水平也难以得到老外的认可,他们最常说的是我们还是Chinglish,因为们汉语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运用了与第一语言汉语相同的策略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汉韩对比教学法。
三、结语
结合本文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字句时,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偏误现象。本文总结“被”字句偏误类型有遗漏、误代、错序、冗余、既错序又冗余等。其中遗漏偏误在“被”字句错误的例子中是出现次数最多、最频繁的一类偏误。其次是误代偏误,数量居于第二位。然后是冗余与错序,数量最少的是既错序又冗余,只占2%左右。而引起这些偏误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母语知识负迁移等等。针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即重视语法教学、重视词汇教学、语用功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汉语语法的教授,注意给学生讲清各条规则使用的范围、方法及可能的形态变化,并提醒学生勿因随意类推过度泛化而造成偏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用法甚至出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包括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句中的修饰关系以及常用搭配等。此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分层次地培养留学生对汉韩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锐度,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觉察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类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课堂内容对韩汉思维方式和语法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特别要强调韩汉之间的差异,使留学生在表达汉语时能有意识地将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转换。
参考文献
[1]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2]石安石留关于词义和概念[J]中国语文,1961,41(6).
[3]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J].2007,59(2).
[4]刘红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67(6).
[5]刘月华.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把”字句中宾语及动词的英译 篇7
1.汉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主要为“把”字句、“被” 字句、“是”字句和“有”字句等。其中,对“把”字句的研究始于王力先生,已有70年历史,至今仍在继续。
然而“把”字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句式,也没有与“把”字对等或对应的词, 又因“把”字句在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句式复杂。因此,研究“把”字句的英译特点及策略仍具有重要意义。
2.“把”字句的来源。关于“把”字句的来源,看法不一。从祝敏彻的来源研究之后,各家对“把”字句来源的分析也较为深入。梅祖麟认为,甲型处置式来源于“以”字句;乙型处置式是受事主语句前加上“将/把”而成;丙型处置式是连谓式发展而来。
蒋绍愚认为通常的“以”字处置式都是“广义处置式”,包括“处置(给)”、“处置(作)”、“处置(到)”三种格式。冯春田则认为所有的处置式都是由“以”字句发展而来,只是经过了处置介词的词汇替换和处置式的功能扩展。
二、“把”字句中宾语及动词英译的分析
1.单宾语和一个动词构成的“把”字句型。“把”字后面名词为受事,与动词构成动宾结构,通常去掉“把”字后基本意义不变。此时,“把”字起的作用是,将动宾提前转换进行强调,因此,翻译时可直接译为动宾结构。如:
(1)记得第一次校对,我把校样读了一遍,不曾对原稿, 校样漏了一大段,我竟没有发现。I remember how I bungled the job when I did proofreading for the first time.It happened that I read the proof sheet without checking it against the original text.
此句“校样”为受事,“读”和“校样”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把”字起突出宾语和动作的作用,并无实际谓语意义,故可直译为动宾结构“read the proof sheet”。
(2)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伴着黄昏的余光, 还可以把这些稀奇的楼房形体看看得出个大略。There they hung majestically in mid air,and in the fading light we could still see the outline of these extraordinary buildings.
此句“稀奇的楼房”为“形体”的定语、“看”的宾语,因此,“形体”实为受事部分,故译为及物动词+名词+ 介词+名词的结构,逻辑更加清晰明了。
2.双宾语或宾语和状语构成的“把”字句型。若“把” 字后为双宾语,或宾语加状语,后面跟有动词,则此时 “把”字主要起衔接“把”字后成分的作用。翻译时可用动词词组连接双宾语或宾语与状语。如:
(1)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湿度和温度,使她发芽。Then someone invented a method.He put some seeds of a plant in the skull to be dissected and provided the necessary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o make them germinate.
此句“把”字后面跟有两个宾语,且“头盖骨”前有修饰成分,故用动词短语“put in”将二者连接,后用动词不定式补充说明,符合英语主语突出特征。
(2)倘若用化学成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If you broke down Liang Qichao’s stuff into its competent parts,there would be nothing left expect an element named‘Interest’.此句只有一个宾语“趣味”,宾语前面为其同位语,译者巧妙地用一个动词词组连接宾语及其同位语,使句子更加紧凑平衡。
3.动词译为被动式的“把”字句型。“把”字句有时施事者非常明确,有时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无论任何情况,都可以采用被动句进行翻译。如: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倒进热锅里去。 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此句为典型的汉语流水句,原句有五个动词,译者巧将主动句均处理为被动句,减少动词的使用并添加主语,使句子更加完整简练。
4.使用“使”动词做谓语的“把”字句型。原句若为“把 +名词+动词+补语”结构,可将“把”字译为使动词make/ have/get等,同时将后面宾语及动词合为一个词组。如:
(1)我愿和故乡的人,以及普天下的福建侨民,一同在精神和物质文明方面,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I hope that together with all the people in my home town as well as all overseas Chinese from Fujian,I can do my bit to make a still better place of my ancestral home,both materially and culturally. 此句为“把+名词+动词+补语”结构,译文处理为“使动词 +冠词+形容词+名词”,符合英语静态特征,使表达更加正式。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Every night,my son or son in-law,who had been allowed to stay in the ward to look after me,would have my bedside lamp on until I fell asleep. 此句中译为“使动词+名词+形容词”结构即“have …on”, 将“放在我的床脚”译为“bedside”做“lamp”的定语,更突出“开”的状态,表达准确。
“得、把”字句 篇8
语言学家对“把”字句的研究,最早由黎锦熙提出:“把”字句可以理解为“S-把-O-V”句法结构,并第一次提出“提宾”,将宾语前置于谓语动词前。王力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将“把”字句视为“处置句”,其中“把”是动作的执行,在英语中将其称为“execution form”。叶向阳认为处置句不能够全面解释该句式现象,认为“把”字句可以通过Talmy“致使义”来分析。从语义学角度出发,Talmy所提出的致使情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点:致使事件和被致使事件,并将其分为若干类别:instrument causative(工具致使),agent causative(施动者致使),author causative(起始者致使),event causative(事件致使)等。鉴于agent causative(施动者致使)为汉英口译中较为常见的“把”字句,笔者将从该角度分析口译中该句式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分析
施动“把”字句可以将其转化为公式:A+把+B+C,其中A代表施动者,B代表受动者,C为谓语动词(常伴有补语)。因此,“把”字句式在英语中的实现形式可先简单总结为SVO句法结构,例如:
1.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团结在一起。
Our common goals have put us all together,and thecommon challenges we face require that we get united.
上述例子,通过将“把”句式中的(谓语动词)提前于B(受动者),将其转化为常见英文句式结构SVO,降低了译员处理该“把”句式的难度,准确地理解了“把”字句的语义,且给出快速的译文。
“把”字句对应的英文句式也可以是SVOA和SVOC,A可以是副词小品词或者介词短语,这类词在口译中无实际词汇功能。将这类英文句法结构可以套用到“把”字句的常见句式:“把……看作”;“把……作为”;“把……叫做”等,在英语中可以找到一致的对应表达如:“regard…as”;“consider…as”;“look upon…as”等,例如:
2.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We will continue to take development as our top priority,stick to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transform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t a faster pace,deepen reformand opening-up,and ensure and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3.我们准备再用十五年时间,把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提高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We intend to bring our GDP up to around $4 trillion andper-capita GDP to around $3,000 within next 15 years sothat we will be able to further develop the economy,improvedemocracy,advance science and education,enrich culture,foster greater social harmony and upgrade the texture of life forthe people.
在第三个例句中,SVOC句式中,C对应的是介词短语“up to”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当然在SVOC句式中,C也可以是形容词,表示施动者行为下的受动者的状态,例如:“把×××变得”,“把×××弄得”,“把×××装扮”等,这些表达中的动词并没有给出受动者的状态,此时需在该句式后加上形容词如“好”,“漂亮”等形容词,作为宾语的补足语,例如:
4.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把古城南京装扮得面貌一新。
The citizens of Nanjing have been working hard to give thisage-old city town a new appearance.
同时,“把”字句也包括常见句型“A+把+B+C+着/了”,表示动作的完成,这类“把”字句可以套用英文句法结构:“have/get…done”例如:
5.我们把任务完成了。
We have finished the task./ We had our task done.
此外,“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也常伴有名词性质的补语,如:“我们的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为典型的名词性质的补语,对应此句式的英文结构为“NP1+V+NP2+into+NP3”,其该句的译文对应为:“Our goali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by large and turn China into a strongprosperous,democratic and culturally-advanced socialist countryby the centennial birthda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