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组织部职能》

2024-12-04

《科协组织部职能》(共9篇)

《科协组织部职能》 篇1

科协组织部职能

(一)熟悉掌握全院团组织的基本情况,了解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组织生活、团总支委员情况;

(二)严格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团员证的注册和管理工作,做好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

(三)负责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的组织工作;

(四)督促检查系部团总支、团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协助团委做好“五四”奖先工作和团总支平时考核工作;

(五)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并协助做好具体考查工作;

(六)做好团组织、团员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的各种数据统计和材料收集工作;

(七)完成科协交办的其他任务。

1.加强组织建设领导管理各团总支组织部的相关工作;做好对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每双周日组织开展团组织生活会,进行监督、检查、评比,并及时做好汇总和报告工作。

2.负责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了解团干部的思想状况。制定落实团校培训计划,以团课等形式,定期培训团干部,提高广大团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意识。检查团员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遵守团的纪律的情况。

3.负责团员团组织关系的接转和团员证的颁发及补办工作,经办青年入团的审批、考察工作;对违反团纪的团员进行调查了解,提出处理意见。对违纪团员的团纪处分进行备案、归档,对未及时给予团纪处分的总支、支部进行及时处理。

4.做好团员证的学期注册工作,团员档案的归档;全面掌握全体共青团组织的情况(团总支、团支部数量及人员构成,团干部的数量、比例等),及时进行团员登记和团员及团干部变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上报上级。

5.负责做好团干部的量化考核工作、鉴定工作,组织评选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先进青年及先进团支部。

6.强化团员意识教育,认真组织好每的团员民主评议工作。

7.积极稳妥地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和青年作党的发展对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帮助和监督。

8.每周日晚8:00召开各(院)系组进行织部部长和院组织部成员例会,了解各(院)系组织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工作安排。

9.在学院大型活动中协同各部门开展工作。

《科协组织部职能》 篇2

科协组织作为中国的专业科普组织, 在这项中国科普的标志性计划的实施中责无旁贷, 一方面负有总体协调、组织推进的宏观责任, 另一方面也作为重要成员具体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各环节。此外, 中国科普事业已从传统科普走向科学传播阶段。文章拟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三个最关键的方面——渠道、机制与环境建设中来探讨科协组织在其中的具体定位与影响。

一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的渠道建设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和参与。科协组织作为这一工程的项目实施者, 不仅要牢固依靠科协组织的科学普及这一主渠道, 还要尽量整合社会上显性的以及隐性的一切渠道才能实现。如何整合现有资源,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整体协调功能。

据《科普法》,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三条) , 而我们前面已提及, 科协组织是科普活动的某种意义上的专业职能部门。这种专业职能部门是有其法律依据的, 据《科普法》, “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 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十二条) 既然如此, 科协组织发挥其整体协调功能就有了法律保障。

现在的问题是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依法将科协组织的这种整体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整体协调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科学传播渠道的疏浚。一般来说, 从科学普及转变到科学传播, 是“已由单纯颂扬科学的活动转向如何理解科学的活动”[1], 势必需要树立大传播的观念, 需要在传统科普的基础上, 囊括科学教育、科技新闻、科技培训、科技政策、科学交流五大子系统。具体说来, 需要建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双向互动模式、多主体参与模式以及交叉综合模式等三种模式。

(一) 双向互动模式

双向互动模式, 要求在科普过程中强调传播主客体间的互动关系和协商讨论气氛, 重视公众的兴趣及反馈意见, 以解决传统科普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当代科普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的问题。这种模式可图示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 互动模式是针对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为什么传统科普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当代科普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呢?首先,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都迅猛, 以致于有人惊呼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样, 单个的人要及时了解和完全掌握所有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势必需要有专门的组织首先对公众感兴趣的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展开调查, 找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科技信息。这也是“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后对当今新兴的科技信息 (含知识) 进行搜集、处理, 之后再行传播, 使这种传播更有针对性, 使传播更为有的放矢, 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提高效率。然而, 传播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因为如前所述, 科技发展是瞬息万变的, 这就迫切需要受众的及时反馈, 通过反馈使科协组织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

显然, 在上述科学传播过程中, 传播的渠道在科协组织那里是以互动的方式出现的。科协组织以这种模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时需贯彻落实针对性原则。

双向互动模式的针对性原则要求科协组织的科学传播方向十分明确。从公众出发, 从公众的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传播, 这是科学传播的本质要求, 也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虽然任何知识本质上适用于所有人类, 但是, 知识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由于人类不是浸润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中, 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 从而他们对知识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因此, 我们要根据受众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 针对性地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效果和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 在以往的工作中, 科协组织面向九亿农民举行了“送科技下乡”和“科普之冬”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了“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 (冬) 令营等活动;面向领导干部组织了“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会”等一系列讲座、报告。[2]这些都是按照受众的针对性原则而开展的有效的科学传播活动, 对全面提高我国不同公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 “2049”行动计划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受众分为党政领导干部、政府公务员、青少年、企业员工、城市和农村居民等8类群体, 也是针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 多主体参与模式

多主体参与模式, 要求科普的主体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 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 以解决科普单一力量不能适应科普多元化、科普专业化和科普产业化要求的问题。

传统科普常常是科协组织的“单打一”的“一言堂”。这已经不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了。其次, 多主体参与模式也是双向互动模式的必然要求。只有多主体参与, 科学传播才能更具现实性, 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因为“公众”本身即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 理应包括社会各界。另一方面, 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科学传播正是科协组织践履其法律义务和行使其法定权利的一种渠道。我们前面已提及, 《科普法》明文规定科协组织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可以且必须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再次, 多主体参与模式, 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利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多主体参与模式有利于科学传播的“点面结合”, 即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等由点及面的扩散。比如, 当今中国西部的科协组织就更需要注意组织和调动更多的传播主体参与到科学传播当中来, 从而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

多主体参与模式要求科协组织加强与教育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传媒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企业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政府系统的合作, 加强与研究系统的合作。概括地说, 科协组织在自觉运用以上模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的同时, 需注意和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多样性原则。

自然科学早已完成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 相应地, 我们的科学传播也应扩大外延, 由“小科普”转向“大科普”。所谓“大科普”是传统科普、科学教育、科技新闻、科技培训、科技政策、科学交流整合意义上的科学传播, 它要求施众突破单一性, 实现多样性, 形成科学共同体、教育机构、新闻媒体、政府、企业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尤其要重视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力量。2002年浙江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所呈现的科学素养水平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城乡差异[3], 归根结底都是由文化程度差异引起的, 原因是公众在受教育时, 同时也在接受科学传播。目前, 科学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愈来愈被重视。美国制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因此, 把教育机构引入科学传播主体之列是颇具现实意义和长远眼光的。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的介入也使科学传播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新闻随着改革开放后新闻学、传播学的恢复、引进而发展起来, 逐渐成为科学传播中受众对象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形式。而且, 媒体作为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信息载体, 其渗透本身也是一种科学传播行为。

事实上, 媒体也已成为公众接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科协进行的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都对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进行了统计, 具体结果见图2[4]。

从图2可以看出, 媒体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已越来越大, 其中电视、报纸杂志的作用尤其突出, 而因特网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发展较快。由此可见, 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充分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 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因特网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 这是目前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二, 丰富性原则。

在大科普时代的今天, 科学传播应从知识导向走向文化导向, 不仅要向公众展现知识和技术形态的科学, 更要强调文化形态的科学, 即传播科学文化。2002年浙江省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不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包括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的科学传播要强调以“四科”为内容, 即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其核心与灵魂是弘扬科学精神。而“只有当传播内容和情感冲击之间架起桥梁, 联系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传播才可能发生。”[5]因此, 丰富科学传播的内容, 还须用科普作品去感染公众。首先, 科普作品要让公众从心底感到科普的“实用性”, 能解决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得到实惠;其次是要让公众感到科普的“生动性”, 通过科学传播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新颖, 吸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最后是要让公众感到科普的“合理性”, 即渗透在日常问题中的科学道理, 不但要让公众“知其然”, 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不但要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社会影响等, 在科普作品的熏陶中, 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6]

(三) 交叉综合模式

交叉综合模式, 要求多种科普渠道在不同层次和层面上交叉并达到综合, 以解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因主体不同、环境不同、目的不同和条件不同而导致的不同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综合与补充。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协组织的专业职能优势, 要求科协尽可能彻底地营造科学传播的良好社会氛围, 尽可能宽泛地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

科协组织按照交叉综合模式拓展科学传播渠道时应贯彻以下原则。

其一, 交错性原则。在科学传播强调多元化主体的前提下, 必然要求多种传播渠道在不同层次和层面上的交错, 以满足科学传播事业中因主体不同、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或条件不同而导致的不同需要。而且不同传播对象根据自身文化程度与偏好, 也需要有多种科学传播渠道可供选择, 否则公众很可能因可利用的科普资源的匮乏而放弃接近科学的机会。我国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公众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来获取科技信息。因此, 我们应立足于目前的这些主要大众媒体, 开设科普频道和科普专栏等形式。同时, 也不能忽视新兴网络传媒的力量, 如果按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的排列顺序, 那么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有赖于后面的媒体作为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渠道的交错性不仅体现在渠道的数量上, 更体现在渠道的有效利用上。今天的科学传播强调的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传授, 在施众向受众讲解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文化时, 受众不再是单纯接受还要给予反馈, 因此, 需要双方可相互交流意见的传播渠道, 在此, 互联网就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普”、“中国科普博览”等专门的综合性科普网站的相继开通丰富了我国的科学传播渠道。

其二, 层级性原则。传播效果是评价一个传播行为是否有效的根本依据。我们要通过科学传播使受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则首先就须研究传播的效果问题。国外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已有很多, 如格伯纳 (Gerber) 的“教养理论”、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的“媒介决定论”等等。[7]为了更好地研究语境模型中的传播效果, 立足于语境分析的“层级效果论”更为合适。由于传播信息的作用点是受众的心理, 因此传播效果会产生层级性, 这种层级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传播要产生社会效果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 传播信息作用于受众的心理语境, 经过心理反应产生诸如动机、理想、抱负、决心、信心、毅力之类的心理能;第二步, 心理能外化为行为, 作用于社会,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二是传播信息作用于心理的深浅程度, 从浅层的感觉、知觉到中层的思维、情感, 再到深层的意志、个性 (人格) 心理品质。因此, 按照层级性原则, 对追求目标和作用于心理程度不同的传播效果, 其衡量与检测的指标、尺度也应有所不同。[8]

以上三种模式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整合形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渠道模式, 与其相配套的是一个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向、多层面的语境模型, 它适合于在不同的时间, 用不同的方法, 向不同的受众, 根据不同的语境传播科学信息, 以满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分阶段、分地区滚动式进行的要求。

二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的机制建设

“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 它的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9]因此, 科协组织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还应该重视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机能。应十分重视“四力合一”的运行机制在科协组织培育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四力合一”是指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种力量, 即政府引导力、公民需求力、社会参与力和市场运作力。[10]

1.强化政府引导力, 要求政府在改革科普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 加强和完善科普组织、管理、评价、投入等政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协调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政策法规、经济投入之间的关系。

2.提高公民需求力, 要求立足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物质的和精神的) , 解决老百姓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公民主动接近科学、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驱动力。

3.注重社会参与力, 要求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广泛关心、支持与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并注意把各分力汇成合力, 发挥各组织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整体效应。

4.结合市场运作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 整合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 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效运作方式。

“四力合一”机制中, “政府引导”、“公民需求”、“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之间是相互联系、协同合作的关系, 这种运行机制不仅廓清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力量源泉问题, 而且为各方力量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依据。其中, 居于核心的是专业科普组织——科协组织。“四力”在此主要通过科协组织的整合, 形成“合力”, 从而使其机制更为完善。 (见图3)

从图3不难看出, 科协组织从机制上促成了“四力”的整合, 加大了整合的力度。“四力合一”机制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整体协调功能。在这个模型中, 政府已经不再直接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进行干预了, 而是结合市场运作给予的反馈信息以及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对公民需求加以正确引导, 并且对市场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公民科学素质直接决定了公民需求的层次以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但事实上后两者并不能对前者产生直接作用, 而仅仅是对前者水平高低的反映;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公民需求力的旺盛将直接导致社会参与积极性提高, 然而反过来, 社会参与程度高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公民有效需求力的旺盛。整个“四力合一”的运行机制过程中突出了“市场运作力”对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杠杆作用, 市场运作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或者降低, 而公民科学素质的水平的高低只能反映市场是否有效运行。

三科协组织与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

科协组织的完善除了渠道建设和机制建设之外, 还应该注意外部环境建设, 如此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科学传播的良性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环境通常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和。[11]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分析

硬环境主要包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依托的各种科技教育基地、科技场馆设施、科技传播媒介、科技报刊杂志以及社区科普阵地等一系列科技传播平台, 其可视性和可塑性较强, 容易创造一切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硬环境。因此, 硬环境的建设问题容易引起包括科协组织在内的各方关注, 我们这里主要强调一般不太为人们所重视的、却可能相对更难建设的“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认知等社会大背景和文本、存在、场合、目的和心理等传播小情景。正如, 作者在《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一文中所提及的, 科学传播作为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从发生学角度看, 它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和认知的维度;从传播过程看, 它具有文本性、存在性、场合性、目的性和心理性的维度。根据语境论的观点, 如果说一种维度就是一种语境, 则科学传播就是这些维度交互作用的产物。相应地, 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也就具有这两大类型的结构模式, 前一类型的政治语境、经济语境、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均是通过背景性渗透间接影响科学传播的, 我们称这一类型的社会语境为背景语境;后一类型的文本语境、存在语境、场合语境、目的语境和心理语境则都是直接融合于科学传播的情景之中的, 我们称这一类型的社会语境为情景语境。[12] (见图4)

可以看出, 社会语境是既着重于系统之边界条件与环境诸因素的动态关联, 即着重于背景性渗透, 又关注于其内部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即关注于情景性融合, 是系统与其环境的统一, 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它既不是系统本身, 也不是环境本身, 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概言之, 社会语境是其构成要素的系统性的形式与意义关联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的功能的发挥是通过科协组织整合、驱动的。

为合理地解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的互动机制, 我们引入语境分析方法。在社会语境中,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是一种过程、一项活动, 更是一个系统, 是三者的完美结合与辩证统一。作为一种过程, 它不是一个被动的直线的过程, 而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作为一项活动, 它并非局限于单纯个体的有限行为, 而是一项社会性、整体性的事业;作为一个系统, 它具备系统的基本特质, 内含一定的结构, 表现出特殊的功能, 并将在我们的综合国力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可见, 语境分析的研究路径不仅加深了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本质认识, 而且也更容易使人把握到如何通过软环境中的背景性渗透和情景性融合来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中国的各级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由中国科协牵头的“2049”计划方案中, 明确提出营造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的定位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中处于“营造者”和“维护者”的地位。这首先是由科协组织的性质决定的。据《科普法》, 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 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十二条) 既然法律规定科协组织是相应的“主要”社会力量, 那么其“营造者”和“维护者”地位就有了法律保障。而这种法律保障本身又是一种法制环境, 是我们所说的“软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事实上, 科协组织作为中国最大的不可替代的综合性科技团体, 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从事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专业科技团体。以其群众团体特有的凝聚作用, 在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 以营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背景语境”和“情景语境”。

从背景语境的角度看, 它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作用机制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认知心理因素。诸因素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影响并非是独立行进的, 而是发挥系统效应的, 但在一个系统内部往往不会是平衡态的, 而是存在优势与劣势的非平衡态。因此,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域内, 诸因素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科协组织在此主要起一种协调作用, 抑制劣势的负面影响, 促成优势正面效应的发挥。

从情景语境的角度看, 它对科学传播的作用机制有文本性、存在性、场合性、目的性和心理性, 它贯穿于整个科学传播的过程, 对意义起限定作用, 而传播过程的具体“情景”则由科协组织布置和维护。情景语境中的第一种是文本语境, 科学传播中每一个符号行为都不得不受先前存在的和共存的其他符号 (或符号系统) 的影响, 因此每一个传播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二种是存在语境, 它是传播中的符号行为发生于其中的世界, 与符号行为关系更为密切, 对传播意义更具有限定作用, 而且这种“存在”不一定是现实存在, 也可能是相关的文化释义规范之集合;第三种是场合语境, 它对传播意义具有更直接的影响。比如, 一个科学家, 在私下场合与朋友交流他的科研成果, 和在科技馆向公众讲解他的科研成果, 传播的意义当然不同;第四种是目的语境, 在传播中, 施众的目的意图对传播意义的生成起重要作用。因为施众的意图往往在符号行为, 尤其在符形上留下强烈的痕迹, 从而控制或影响受众的释义;第五种是心理语境, 它指的是传播受众的心理状态对于意义理解的影响, 包括受众的知识水平、动机、情绪状态等因素, 这也是公民科学素质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以上五种情景语境直接影响到科学传播活动的效果。因此, 科协组织应该有针对性地去布置和维护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情景语境。

(三)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的功能发挥

更为直观地看, 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扮演“过滤器”和“平衡器”的角色。

在科协组织的“造势”下,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科协组织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激发受众直接与科学传播的传播者 (施众) 的更为积极的互动。科协组织应该尽可能地为一般公众提供积极参与的平台。传播环境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静态集合体, 也是一个随交际的需要不断被选取的变动体、一个随交际的展开不断生成的动态系统。传播环境的动态系统同时也型塑了一个科学传播的动态系统。作为动态系统, 绝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回路, 必定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能量的开放系统[13]。在开放过程中, 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往往是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积极因素相伴相生的。这就需要有专门力量来进行甄别, 科协组织在此即扮演了“过滤器”的角色。既如此, 有必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这种“过滤器”作用。惟其如此, 一些反科学、伪科学才有可能在进入公民素质建设环境之前被清除掉。科协组织应积极开展与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做斗争的科学普及活动, 净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

除了甄别作用, 科协组织之于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的进度也应该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使公民科学素质的环境建设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一是施受平衡。科协组织应该将科学传播活动的施众和受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尽量使施受两端的参与热情处于“热平衡态”。惟其如此, 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全面提高。二是地域平衡。当下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从宏观地域背景上讲, 主要是东西部的平衡, 东部与西部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环境事实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鉴于此, 不可以“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在国家的“西部科普工程”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事实上, 中国科协从2000年开始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西部科普工程”, 重点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三个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工作, 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科普项目经费投入。中国科协之所以启动这项“西部科普工程”, 实乃科协组织在具体地域上发挥“平衡器”作用的具体体现。

鉴于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定位和功能,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一,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协组织应成为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最自觉的主体、最称职的“推销员”, 展现其作为专业科普组织的不可替代的公众形象;第二, 在国家科普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中, 科协组织应积极开展实证调研, 为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提供直接依据, 营造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制环境;第三,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围绕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等重大问题, 开展决策论证、科学交流、技术服务、科技培训和科普活动, 营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文化环境;第四, 在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如其来的灾难面临之际, 积极宣传有关科学常识,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的研究与创建,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营造与灾难做斗争的舆论环境、心理环境等软环境。

以上我们在分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环境的基础上, 明确了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环境建设中的定位与功能, 建议科协组织扮演“过滤器”和“平衡器”的角色, 优化和净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软环境。

摘要:文章力图探寻中国的科协组织在公民科学素质渠道、机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现实对策, 主张互动模式、多主体参与模式、交叉综合模式“三位一体”的渠道建设方案和“四力合一”的机制建设模型, 建议科协组织扮演“过滤器”与“平衡器”的角色, 并在优化和净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软环境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科协组织部职能》 篇3

大会选举产生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16名,常务委员40名。段惠军当选为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李宗民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大会通过了省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省科协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请省科协顾问的决定,并向省科协顾问颁发聘书。会议期间,代表们不负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围绕改进科技工作和科协工作、促进科技和科协事业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赵勇在闭幕式上讲话中指出,省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开启了科技发展的新征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实践,争做科技发展的先锋队、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征程中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1)要把握时代脉搏,勇立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潮头。要不断增强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和跨越意识,奋力攀登科学高峰。2)要自觉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在建设经济强省进程中大显身手。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推动“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幅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3)要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建设和谐河北进程中大有作为。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升社会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独特作用。4)要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在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坚持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

赵勇要求,河北省科协要以这次换届为契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三服務一加强”职能,坚持重心下移、社会化办会、贴近群众,真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阵地、凝聚科技人才的家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课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支持科协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大对科协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协作用,积极有序地向科协转移科技评价、科技人员评价、科技奖励、科技培训、继续教育等社会化服务职能,调动各级科协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河北省科协八届委员会主席段惠军致闭幕词。(编辑:崔薇 张晓斐)

(河北省科协)

《科协组织部职能》 篇4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科协供稿)

2011年5月

宝钢历经31年的跨越式发展,科协组织体系从原来仅限于宝钢18平方公里的上海本部组织机构,扩展到跨地域、多层次、多形态的拥有13个学会、4个分公司科协、10个科协联络站、107个专业学组、7000余名会员的大型企业集团科协组织体系。科协重点工作也由过去主要集中于国内和公司内部的学术技术交流,扩展到目前投入相当力量、组建相关虚拟团队,与国际著名协(学)会和国际大公司进行常态化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中。

一、夯实组织基础,建设快速运作的科协组织体系

在宝钢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中,科协组织虽然是一个“离线”运行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但同样要求科协工作必须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必须与宝钢的科技发展战略同步实施和快速运行。宝钢在每一届科协委员会组织建设和机构设置中,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各级科协负责人配置坚持有权有责、精简高效

宝钢科协委员会历经六届换届改选,每一届常委会、委员会成员,不论科协主席、科协各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及专业学会、学组理事长人选,广大科技人员在选举中均强烈推荐各级行政主要领导人或学术带头人担任,确保了学会工作能够得到行政资源的有力支持。目前,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徐乐江董事长任宝钢科协名誉主席,何文波总经理任科协主席。而本届科协的副主席,则由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9位副总经理担任。科协主席和副主席在公司的强力地位,决定了科协工作 -1-

能够从上到下得到各级组织的关心、重视和支持,科协工作的各项决议和任务能够更好地在全公司得到贯彻落实。

2、坚持集中一贯管理,不搞机构重叠和多头对外

宝钢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对上海地区钢铁企业和梅山钢铁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最近几年来,根据宝钢“精品+规模”的发展战略,分别对新疆八一钢厂、广东钢铁企业、宁波钢铁企业等进行了联合重组。宝钢在科协组织体系建设中,按照集中一贯管理原则,根据其地域的不同和更利于科协工作的开展,将地域较远的新疆八钢、广钢、宁钢、梅钢设置为宝钢科协下属的分公司科协,他们在接受宝钢科协直接领导的同时,授权其可与当地科协组织开展组织和业务联系。同时,将地域较近的原上钢系统各钢铁企业、设置为宝钢科协下属的科协联络站,科协业务工作纳入公司科协统一规划实施,形成了精简高效、层次分明、责权明确的科协工作组织体系。

3、定期开好科协重要例会,加强组织改选工作

在各届科协委员会的运作中,坚持定期召开科协常委会、全委会等,凡科协工作规划、计划,重要决定事项等,均通过常委会讨论达成一致后执行。科协秘书机构坚持每年定期向科协常委会汇报科协工作情况和重大事项。同时,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各学会秘书长例会、分(子)公司科协座谈会等,及时沟通信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科协工作上下沟通,有序进行。各学会、专业委员会和学组,定期进行换届改选等组织工作。

二、搭建“三个平台”,构筑有利于科协主业开展的运行机制近年来,随着宝钢在世界500强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加强,宝钢科协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积极构建三个学术交流平台,即“国际交流平台”、“国内交流平台”、“公司厂际交流平台”,形成三个不同层

次,不同定位的学术交流载体。

1、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在近五年中,宝钢科协通过宝钢金属学会,分别与欧洲钢铁协会、德国钢铁学会、日本钢铁协会、美国材料工程学会等十大国际知名协(学)会建立了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先后组团参加了国际钢铁界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宝钢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的录用率最低达到60%,最高超过80%,占国内论文录用总数的35%-50%。宝钢参会人员在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和主持会议的比例也有所提高,标志着宝钢科技人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不断提升。

2、搭建“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近五年来,宝钢由科协牵头组团,重点参加了中国科协年会、中国钢铁年会、全国冶金企业科协主席联席会、厂矿科协协作中心以及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钢铁协会等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在每一届的中国钢铁年会上,宝钢投送论文均超过150篇,录用率在90%以上。宝钢通过连续四届举办宝钢学术年会,在国际冶金领域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学术地位。

3、搭建“公司厂际交流平台”

在近五年中,由宝钢科协牵头,在公司内部举行的各层次的学术、技术交流1000余次,累计参加人数25000余人次,宝钢科技人员参会覆盖面约40%。这样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重大建设项目决策、重点生产技术难题攻关上实现了突破。

三、组建虚拟团队,推进重点工作和项目深入开展

近几年随着宝钢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宝钢决定由科协牵头,对口组织宝钢相关部门参与国际钢协(world steel,原称IISI)、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相关活动。宝钢科协在牵头组织参与国际钢协这一全

新领域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其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1、积极发挥“宝钢―worldsteel专业委员会”虚拟团队作用 由宝钢科协牵头,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与国际钢协10专业委员会对口的10个“worldsteel-宝钢专业委员会”虚拟团队。每个虚拟团队根据其专业特点分别挂靠公司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国际钢协委员会委员,并指定相对固定的宝钢科技人员作为与国际钢协和国际不锈钢论坛日常联络沟通的代表。

2、积极推进国际钢协关注的重点项目虚拟团队建设

近几年,国际钢协对“民用建筑用钢(Living Steel)”、“LCA(生命周期评估)”、“可持续发展项目”、钢铁副产品(Project on By-Product Management)、“钢铁大学网站”等项目均十分关注。对此,宝钢科协与负责项目推进的宝钢责任单位一道,积极推进这些重点项目虚拟团队建设。其中,在“民用建筑用钢(Living Steel)”项目中,该项目宝钢虚拟团队工作成效显著,项目负责人李自刚博士被推选为Living Steel项目副主席。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该项目在都江堰以总承包方式,承建了幸福家园逸苑钢结构住宅示范项目,受到国际钢协及国内外建筑同行的极大关注。

3、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虚拟团队间的工作交流

组织部职能 篇5

职能: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组织、领导全系内要求:积极参与每一场活动策划与组织,胜不骄,败不馁,作用:

各团支部学生开展系内工作和活动。配合团总支的各项工作,主要负责组织与策划与组织院系内各项学生活动,院内团籍管理,团费收缴工作;以及指导学院内各班团支部的学生团员工作等等。要为成功找方法的部门,它需要的是踏实与坚持、谨慎、冷静。不仅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毅力,还可以让你做的每一件事更加完善、完整,增强你的自信心,让你时刻保持冷静地大脑,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和组织能力,机械工程系团总支组织部

恒忆青协组织部职能 篇6

青协组织部协调会长工作,同时监督协会各组织运行情况,并协调各部间的活动。受会长委托,可行使部分会长职权,是促进协会整体工作顺利运转的中枢。

组织部作为青协的职能部门,工作贯穿的始终。组织部主要负责协会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确保协会活动高质、高效的开展。在协会组织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协调与沟通功能,促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具体职责包括:

1密切注意会员动向,及时反映广大会员的思想动态,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为青协发展提供相关资料。

2.依照制定的活动计划依时开展活动。

3.负责处理协调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负责协助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组织各项大型活动,全权负责本青协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动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

5对各学期青协的组织生活内容和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提出设想和决定;

6负责所有成员青协的选拔、培养、考核、资格认定的管理; 7管理我系所有青协活动组织的认识情况,统计并核实各项资料;

8制定并完善各项工作细则和其他相关制度,负责组织本系

负责人员开展自愿服务的学习。

9负责对所有青协成员进行考核、奖励、处分等工作的评定。10熟悉掌握全院青协成员活动组织的基本情况,了解组织的活动

11负责负责人培训班内部联谊等的组织工作;

12协助其他副会长会长完成其它交办的任务

13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交流会、竞赛类、讲座等。

青协组织部是协助会长与副会长加强全院青协成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及主要干部培养和管理的重要职能。

《科协组织部职能》 篇7

一、职能单位的构建

(一)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具有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

本文主张将业务循环产生的每一份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的制作单位定义为一个职能单位, 这样既不会割裂业务的连贯性, 又能使不相容职能单位相互分离, 必要时还可以将相容职能单位进行归并以节约成本、提高业务执行效率。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是指完成某项业务并负责制作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的单位, 它处在业务循环中, 自启动职能开始至业务完成并形成内部会计控制单据时构成一个内部业务循环。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具有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 (1) 工作专门化。工作专门化是指组织中任务被划分为各项专门工作的程度, 其实质是将任务细分为若干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由单独的人来完成。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内部按不相容职责设置岗位,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之间按分工不同负责不同的单据制作,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具有明显的工作专门化特征。 (2) 部门化。部门化是指将若干岗位组合在一起的依据和方式。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是以该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的形成为依据, 将与形成这份内部会计控制单据有直接关系的各岗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具有部门化特征, 可将之部门化。 (3) 指挥链。指挥链是指从组织高层延伸到基层的持续的职权线。 (4) 管理跨度。管理跨度反映职能单位内部岗位的数量。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的管理跨度是指, 职能单位内部自启动作业程序至单据制作完成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的岗位的数量。 (5) 集权与分权。除特殊授权业务外,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被授予了制作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及执行相关作业的权限。 (6) 正规化。正规化指组织中各项工作标准化以及员工行为受规则和程序约束的程度, 反映在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层面, 就是书面规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权、职责并于工作完成之后形成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内部会计控制单据是正规化在内部会计控制层面的必然反映。

(二) 业务循环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图的绘制

绘制业务循环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图, 反映每个内部会计控制职能单位的业务执行过程和记录这一过程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 是职能化的组织结构构建的基础。由于绘制流程图的目的是将职能划归某一部门, 因此这里的业务执行过程是概括性而非明细化的。

绘制业务循环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图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常规业务 (循环) 原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是常规业务。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只有业务发生频率超过一定程度使得控制挽回的损失大于控制成本时, 才有可能对这些业务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这种重复发生的常规业务构成业务循环。业务循环不同, 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图也不同, 从而应分别绘制。 (2) 一份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对应一个职能单位的原则。在业务循环过程中, 每一份内部会计控制单据都由一个职能单位制作完成。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的制作过程在流程图中用子流程来表示。 (3) 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职能需要外部具有内在逻辑性的会计控制单据启动。业务循环中职能单位不能自动启动作业程序, 流程图必须反映具有逻辑性的启动 (内部会计控制) 文件。 (4) 信息反馈原则。处于业务循环上游的职能单位需要下游职能单位业务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 有必要将下游职能单位制作的单据传递给上游的相关职能单位。 (5) 流程图按制作职能单位依次横向排列, 以便进行部门设置。

(三) 职能单位构建的案例分析

1. 采购循环职能单位构建。

订单型装配制造业的采购业务包括: (1) 业务部门接受订单, 启动接单流程, 确定是否接受, 若不接受, 婉拒客户;若接受, 制作物料清单 (BOM) 。 (2) 在确定业务是否可接受时, 企业应启动排产流程, 依据企业实际能力确定能否接受订单, 若可接受, 制订排产计划。 (3) 企业若有可用的BOM上列示的材料, 启动减量采购流程, 制定减量采购单。 (4) 根据BOM和减量采购单, 启动采购流程, 制作订货单。 (5) 根据订货单, 启动合同制作流程, 制作采购合同。 (6) 供应商按订货单和采购合同备货。 (7) 供应商送货进厂, 启动进厂流程, 制作进厂单。 (8) 供应商持进厂单到采购部门, 采购部门启动单据确认流程, 制作进厂确认单。 (9) 供应商持进厂确认单到物流部门办理货物验收手续, 物流部门和品保部门启动材料进仓流程, 根据验收合格的材料制作材料进仓单。 (10) 所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皆传递给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启动财务处理流程。

2. 生产循环职能单位构建。

主要包括: (1) 核对BOM、减量采购单和材料进仓单等, 按照排产计划, 启动生产指令 (制作) 流程, 制作生产指令单; (2) 根据生产指令单启动材料出仓流程, 制作材料出仓单; (3) 根据生产指令单接收材料, 启动生产流程, 生产出的合格产品送交仓库时制作成品进仓单; (4) 启动检验流程对制程和成品进行检验, 如果产品不合格, 制作责任书; (5) 根据责任书启动异常采购流程, 制作异常采购单; (6) 采购部门根据异常采购单进行采购, 进入采购循环流程。

二、职能单位部门化组织结构的构建

(一) 同一业务循环职能单位部门化的规律

业务循环中不相容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职能相互分离的原则包括: (1) 业务执行职能与授权审批职能相分离; (2) 业务执行职能与会计记录职能相分离; (3) 业务执行职能与财产保管职能相分离; (4) 会计记录职能与财产保管职能相分离; (5) 业务经办职能与审核监督职能相分离。不相容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是同一业务循环中的不同控制点, 其职权地位是相同的, 对任何职能单位的“矮化”或“推崇”都会损害其独立性, 减弱相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 因此必须授予其同级别的职权地位, 将其部门化。

(二) 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归并

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归并主要包括: (1) 修正性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的归并。修正性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的归并应根据技术可能性归属执行单位以外的职能单位。 (2) 确认性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的归并。确认性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的归并应归属被确认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的制作部门。 (3) 保证性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的归并。保证其他内部会计控制单据权益的单据制作职能单位, 归属其被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部门。其他内部会计控制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归并相关职能单位。

(三) 不同业务循环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归并

1. 业务循环财务部门以外的经办职能单位归并。

(1) 授权审批、业务执行、财产保管职能单位的归并。不同业务循环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可按单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并, 单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是两种单据反映同一对象而需要将这两种单据的制作职能归并;二是两种单据的制作职能单位因管理对象具有类似特征和管理要求而需要进行职能归并。

(2) “大”业务监督职能单位构建。正规企业运营需要“大”业务监督职能单位进行业务规划、监督。根据经办与审核监督分离原则, 业务监督部门不能兼有业务执行、财产保管和会计记录职能, 但可兼有授权审批职能, 是否将业务监督职能与授权职能归并取决于两个职能单位业务性质和所需专业技能是否相同。相关联业务循环中的监督职能单位需要归并成业务监督部门。

2. 财务部门职能单位设置。

(1) 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能分离。根据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能相分离的原则, 财产保管职能单位应独立于会计记录、监督职能单位。

(2) 会计核算职能单位设置。主要包括: (1) 报税职能单位和报表编制职能单位的设置; (2) 先按业务循环业务经办职能单位相应设置会计核算职能单位, 再进行必要的归并。

(四) 职能单位部门化的案例分析

1. 采购循环职能单位部门化。

(1) 不相容职能单位部门化。采购业务流程中不相容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包括产品BOM、订货单、材料进仓单, 将这些单据的制作职能单位部门化, 分别形成业务及产品定案中心以及采购、物流和会计等部门。采购循环中还包括计划职能单位即排产计划的制作单位, 其归属于生产管理部门。

(2) 从属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制作的职能单位归并于主内部会计控制单据职能单位。减量采购单即产品BOM的采购量的抵减文件的制作单位, 可按实际情况归属于业务及产品定案中心或物流部门;采购合同、保证订货单的制作单位归属于采购部门; (采购) 确认单等确认供应商身份的单据的制作单位归属于采购部门。

(3) 其他内部会计控制单据的制作单位分别归属生产管理部门、行政部门和采购部门。

2. 生产循环职能单位部门化。

(1) 不相容职能单位部门化。生产业务循环中不相容内部会计控制单据包括生产指令单、材料出仓单、成品进仓单以及生产会计记录。生产指令单与排产计划密切相关, 可将其制作职能单位与排产职能单位合并, 组成生产管理部门;由于材料出仓单和材料进仓单的对象皆为原材料, 因此将这两者的制作职能单位合并形成物流部门 (材料管理单位) ;成品进仓单与材料进仓单的对象皆为实物, 管理类似, 将其制作职能单位归并于物流部门下的成品管理部门, 将生产执行单位组成生产部门, 将会计记录单位组成成本核算部门。

(2) 其他内部会计控制单据还包括 (品质) 责任书, (品质) 责任书由品保部门制作。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利用业务循环与内部会计控制单据构建职能单位, 进而揭示了构建职能单位部门化组织结构的规律, 以期为企业更有效地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业务循环,内部会计控制单据,职能单位部门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科协组织部职能》 篇8

自2010年9月下旬以来,山东全省除胶东半岛东北部以外,大部地区140多天基本没有有效降水,发生了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全省平均降水量之低,平均无降水天数之多,均突破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极值,是全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截至目前,气象干旱已达60年一遇,并迅速向农田干旱转变,农田受旱面积超过3000万亩,40多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持续发展的旱情严重威胁到夏粮生产和部分群众生活。

山东省科协抗旱动员会强调,全省科协系统要紧紧围绕当前抗旱保苗这一中心工作,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投入抗旱斗争,为抗旱保苗作出应有贡献。当前,要从以下几方面迅速入手,组织开展抗旱活动。

一是加强抗旱专题科普宣传。以《山东科技报》、山东科普资源网、省科技馆等各网站为主阵地,通过专栏、专版形式大力宣传抗旱、节水知识和春季麦田管理、春耕备播技术。编印抗旱节水科普挂图,通过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广泛张贴,指导农民运用科学方法、节水知识、科技技巧进行抗旱保苗。

二是开展专家献计献策、技术培训活动。组织动员各级学会会员,专家委员会、老科技专家顾问团成员等为抗旱保苗保春播提供科技建议。组成由各涉农学会的农技、水利、农机、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科技抗旱服务指导队伍,针对当前应急水源建设、机械养护、水利工程抢修、冬小麦返青浇水等农业生产急需,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三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下乡现场指导活动。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当地需要,组织科普报告团专家成员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果林大棚,指导抗旱保苗工作。启动老专家科学抗旱齐鲁行活动,帮助和指导旱区群众适时抗旱、科学抗旱。

四是充分发挥科普资源共享作用。收集抗旱、春苗返青、节水灌溉等相关的科普资料,努力为基层科协组织开展抗旱活动提供所需的科普资源。

会上,燕翔对山东省科协系统抗旱工作提出要求。他强调,全省各级科协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集中人力物力,抓住小麦返青的关键时节,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指挥下,切实发挥科技群团的优势和特点,坚持科学抗旱、引导科学抗旱,努力在抗旱保苗保春播工作中做出应有贡献。(编辑:孔海生)

第七章组织职能 篇9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弄清组织工作的内容、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教学重、难点:组织设计及组织变革。

教学内容: 组织概述、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等。

本章学习要点:

1.组织工作的内容

2.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3.如何进行部门划分?

4.如何确定管理幅度?

5.认识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6.非正式组织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7.理解集权与分权的相互关系。

8.正确处理直线职权和参谋职权的关系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作为实体本身的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过分工和合作,建立起不同层次的责任和职权制度后而构成的人的集合。它一般泛指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组织。组织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

2.必须有分工与协作。

3.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4.激发员工自愿效力。理想的组织内部关系,在于使成员自愿为组织贡献力量。

二、组织的功能

1.组织的凝聚功能。

2.组织的协调功能。

3.组织的制约功能。

4.组织的激励功能。

三、组织工作

1.组织工作的定义

组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指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的协调工作的过程。

2.组织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1)组织设计。

(2)组织联系。

(3)组织运行。

(4)组织变革。

第二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要绘制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位说明书。

组织结构系统图简称组织结构图,是描述组织的所有部门以及部门之间关系的框图。职位说明书是描述组织中某一具体职位的书面说明。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目标可行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指挥下级的人数。管理幅度以多大为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组织层次的多少,并与组织层次成反比。

4.统一指挥原则

5.权责对等原则

6.协调原则

7.双向沟通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1.确定组织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

3.部门化和层次化。

4.配备职务人员。

5.确定职责和职权。

6.联成一体。

四、组织设计的内容

1.部门划分

(1)职能部门化。是按工作内容的相同或类似性进行归类。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部门划分方法。

(2)工艺部门化。是以工作程序为基础组合各项活动,划分部门的一种方法。

(3)产品部门化。产品部门化是把某种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管理工作划归在一个部门负责,该各部门对其拥有一定的职权。

(4)区域部门化。这是按地理区域划分部门的方法。

(5)顾客部门化。这是以顾客或顾客群为基础来划分部门的方法。

2.管理层次划分

管理层次划分即根据管理幅度的限制,确定组织纵向层次的设置,使得组织最高管理者可以通过职权等级链的来控制和协调组织活动。

要有一个适当的管理幅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管理者的能力。

(2)下属的成熟程度。

(3)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4)授权程度。

(5)工作条件。

(6)工作环境。

五、组织结构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就企业来说,影响组织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有:①行业特点;②生产规模;③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和专业化水平;④市场需求的变化;⑤企业的地理分析;⑥企业的管理水平。

2、组织结构的体系

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组织系统,即结构体系。包括:决策子系统、指挥子系统、参谋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

3、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期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结构图如图6—1所示。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与不足。它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

(2).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组织内各级管理部门除直线主管外,还建立了相应的职能机构。其组织结构如图6—2所示。

这种结构的优点与不足。它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管理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3).直线一职能制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实际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国内各类组织中最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组织结构如图6—3所示。

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与不足。

(4).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形式,是一种高度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其结构如图 图6—4 所示:

这种结构的优点与不足。它一般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

(5).矩阵制

矩阵制又称为目标规划制。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实际上是在直线职能制的垂直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所组成的。该结构形式如图6—5 所示。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点与不足。它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可用来完成涉及面较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

(6).委员会制

委员会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决策、集体领导的管理者群体。委员会对于处理权限争议问题和确定组织目标是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委员会的优点与不足。

本章学习要点

1.为何要进行组织变革?

2.组织变革的动因有哪些?

3.组织变革一般采取哪些方式?

4.组织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组织变革的步骤是什么?

6.组织变革会遇到哪些障碍因素?如何才能克服?

第三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性质

1.组织变革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管理人员主动对组织的原有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关系

组织发展是指以变革的方式改进组织行为、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组织发展是目的,组织变革是手段。组织发展的目的要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

3.组织变革与稳定的关系

组织变革的关键是实现既达到组织发展的目标又不干扰正常的组织运行。实现组织变革的计划程度越高,则变革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也就越低。

4.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1.组织成长过程的五个阶段

(1)组织创立阶段。(2)组织聚合阶段。

(3)组织规范化阶段。(4)组织成熟阶段。

(5)组织成熟后阶段。

2.组织成长过程的危机

(1)成长危机。(2)自主性危机。

(3)控制性危机。(4)硬化危机。

三、组织变革的动因

1.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

(1)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2)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3)环境资源变化的影响。

(4)竞争观念和市场变化的影响。

(5)国际环境变化和突发性事件的影响。

2. 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因

(1)组织规模变化的要求。

(2)组织本身任务或性质变化的要求。

(3)技术条件变化的要求。

(4)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5)保障信息畅通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6)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7)组织成员自身因素变化的要求。

四、组织变革的方式和内容

1、组织变革的方式

(1).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组织变革可以通过三个主要方式进行,即以机构设置为中心进行变革、以任务和职能为中心进行变革、以人员为中心进行变革。

(2).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组织工作变革可分为激进式变革、渐进式变革和统发展式变革。

(3).按时变革的侧重点不同,组织工作变革可分为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和流程性变革

2、组织变革的内容

(1).扁平化组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组织通过精简管理层次、增加授权、扩大管理跨度等措施减少组织层次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加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2).柔性化组织

组织的柔性化,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3).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形势下演变而来的—种动态网络联盟企业。虚拟组织的灵活性和优势互补使之具有高出—般组织的效益,但其松散性、临时性使得组织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有较高的风险。

(4).激励型组织

激励型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主要有:(1)分享制。(2)人本化。(3)团队。

五、组织变革的步骤

1、确定变革问题

2、诊断组织状态

3、选择变革重点

4、分析限制因素

5、制定变革方案

6、全面实施变革

7、评估和信息反馈

六、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1、组织变革的阻力因素

1.个人阻力。(1)个人惯性。(2)安全心理。(3)经济利益。

2.群体阻力。

群体阻力是一种社会性的阻力。组织变革的群体阻力主要来自非正式组织。社会阻力有时也来自社会相关团体和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主管理部门、投资者等。

3.组织阻力。

组织阻力主要来自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群体的惯性、原有权力关系的势力、专业知识更新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7.4.2组织变革阻力的克服

克服阻力的一般途径有:

1.增加透明度,达成共识。

2.相互尊重,增进信任。

3.加强培训,提高适应性。

4.启用人才,排除阻力。

5.注意策略,相机而动。

本章小结

1.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管理人员主动对组织的原有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这种变革包括组织的各个方面,如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等。组织变革是手段,组织发展是目的。

2.像任何机体一样,组织也有其生命周期。一个组织的成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创立

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成熟后阶段。每一个阶段后期都将会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均需组织变革或采取, 一定的管理策略化解这些危机,才能达到组织不断成长的目的。

3.组织变革与发展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是变革的动力,外因是变革的条件。

4.组织应视其具体情况来选择变革方式和内容。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机构设置为中心的变革、以任务和职能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可分为激进式变革、渐进式变革 和系统发展式变革;按变革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 和流程性变革。

5,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组织呈现出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人本化、学习型组织等新的发展 趋势。

上一篇:2011-2012初二第一学期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心愿作文500字 爷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