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嫦娥鉴赏(精选6篇)
李商隐嫦娥鉴赏 篇1
李商隐, 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作托物寓情、借古论今、构思巧妙、情致曲婉, 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 咏史诗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诗深情婉约、意境曲折、用事繁多、想象丰富, 借古讽今,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 迷信神仙, 以至误国的无耻和昏庸, 同时也对封建社会带有普遍意义和性质的问题进行了议论。他的咏史诗具有深婉的悲壮, 带有明显的“沉郁”特征。他的咏史诗运用“含蓄”的情感表现手法, 通过深婉的情辞和朦胧的意境, 将浓厚的主观色彩涵盖于历史题材之上, 在感伤的情绪层下流动着诗人对历史的沉思。
晚唐是一个沮丧得令人绝望的时代。这个时期, 唐王朝处在内忧外患、宦官专权、朝政极端混乱之中, 民族矛盾尖锐,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这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前, 唐王朝政权摇摇欲坠。但面临如此政治危机, 最高统治者不思励精图治, 却仍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贪图佚乐, 佞佛信道, 妄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一切使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末世气氛。这种气氛渗透到诗人李商隐的心中, 便积淀为一种悲壮深沉的基调, 使他再也没有了盛唐奔放的豪情与朝气, 再也没有了中唐慷慨的激情与勇气, 所剩下的只有这个忧患深重的时代所给予他的怅惘的悲情与暮气, 正所谓“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诗人只能在对历史的追怀中发出对历史的慨叹, 在对历史的吟咏中表露自己对当朝的无奈和失望。
二
作咏史诗是李商隐“反抗”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他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其诗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如《马嵬二首》之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咏叹安史之乱, 矛头直指唐玄宗;《有感》 (二首) 、《重有感》满怀激愤地揭露了文宗太中九年“甘露之变”中宦官任意残杀朝中大臣的暴行, 并对文宗不能知人善任, 致使国家险遭覆亡大祸的轻率举动进行了批评。
二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李商隐在原有的认知和评论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个人的观点,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审视, 如《马嵬二首》强调了皇帝的过错才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源。
三是借咏史抒发个人际遇的情怀 :如《安定城楼》表现了他的处世精神, 希望有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 然后归隐江湖 ;《贾生》则是借贾谊贬逐长沙一事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四是对女性题材的关注 :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的女性, 除了《王昭君》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梦泽》是讽刺为邀宠而“虚减宫厨为细腰”的宫女外, 其余的几乎都表达了作者的同一种思想倾向——女色祸国, 如《华清宫》一诗中, 更是把倾国的危险性取决于女色对君王的诱惑。之所以有这种认识, 也归根于李商隐的家世和当时社会环境, 他虽然认识到了国运的衰微主要取决于帝王, 却不敢完全把责任推在帝王身上, 而认为是女色诱惑了帝王。他把责任推到了帝王所宠幸的女人身上。于是, 女色祸国就不可避免了。
三
中国咏史诗的创作历史久远, 到直到晚唐时期,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 李商隐将咏史诗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使咏史诗摆脱了过去的模式化, 内容丰富, 表现手法独具特色, 为咏史诗开辟了新天地。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 能于秾丽中时带沉郁, 流美中不失厚重, 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最高, 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 又融合了齐梁诗的秾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 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 ;其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影响 ;一些长篇古风如《韩碑》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小诗淡语天成, 绰约多姿, 不失盛唐绝句风味。
欣赏李商隐咏史诗, 要从其诗的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领略他幽郁深婉, 悲壮浓情的风格, 及晚唐时发展起来的细约幽美的审美情趣和朦胧为特征的诗美境界。
一、选材典型, 以小见大
李商隐的咏史诗常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 人物来达到对昏君奢淫误国的有力揭露与讽刺。因此, 读者在读咏史诗时要通观其历史, 以诗中所叙小事, 见微知著。感受李商隐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的敏感性。
二、对比强烈, 叙写形象
在咏史诗中, 展现鲜明对照的历史画面, 以大写意的手笔, 却将作者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时, 可从中把握诗中字字珠玑, 叙写跃然眼前, 而对昭强烈, 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写作手法。
三、意境高远, 议论不俗
诗的境界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创造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契合的艺术境界。作者在重构历史的同时, 将其自身感伤心态与悲剧气息融合其中, 把对社会的义愤与不平曲折折射出来。既然是咏史诗, 就应该是“咏”史, 而不是单纯“论”史;就必须要扣合历史事件的特点, 掌握特定环境的特定气氛, 通过生动的形象, 抒发对历史的兴废或是或非的评价。李商隐的咏史诗中, 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见解, 有的讽刺悲剧人物麻木不仁, 有的先抑后扬, 反其意而用之。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题材原有的普通意义, 实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诗词通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任秉义著)
[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著, 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
[3]《李商隐评传》杨柳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0出版
嫦娥李商隐诗歌赏析 篇2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鉴赏阅读答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鉴赏阅读答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鉴赏阅读答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来自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文章鉴赏阅读答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出自。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 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 。
答案
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
鉴赏阅读答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古诗词鉴赏
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
古诗诗意图
无题李商隐鉴赏 篇3
李商隐无题鉴赏
李商隐有许多诗都是无题诗,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李商隐的无题,不过李商隐的无题现在主要流传的有7首,而据查找李商隐无题总共应该是有11首,分别无题8首,无题二首2组,无题四首1组。
本文主要翻译熟知的无题两首,都是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七律诗,是一首表示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诗。这首诗里主人公感叹相聚不易离别更痛苦的心情,自然的把周遭环境也融入在这种心境里面,并说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就像蚕吐丝直到死亡才会停止,对心上人的热爱就像蜡烛燃烧自己变成灰烬才会干涸。诗人分别写了男女主人公面对离别各自的形神状态,借助外在的东西反映内心。最后说这次的分别没有相隔千山万水,希望殷勤的青鸟如若闲暇能帮彼此传递信笺以慰相思。
还有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则是先描写了一个春风醉人的夜晚,凉风习习,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举办了异常宴会,主人公很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但可惜没有凤凰那样长了一双翅膀可以飞到她的身边,但是彼此的心意却息息相通。诗人这里就把相思之苦、相爱却不能厮守的复杂心情刻画出来了。下面两句是诗人回忆曾与意中人一起参加的一个聚会和现在孤身一人参加聚会叠加,宴会上依旧很热闹,但是诗人却心寂寞,感叹上班的时间就要到了,这是身不由己在江湖上独自漂泊。
李商隐无题有何含义
李商隐的无题字面上看都是爱情诗,我们都认为他是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也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是在借助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不得志的酸楚。李商隐在17岁就得到令狐楚的赏识,25岁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并与令狐绚是好友,但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因此李商隐被打压,心生抑郁,所以他所写的诗在清代就被人说寓意深远。
清代朱鹤龄说自古就借芳草美人来表达君子之义,李商隐的爱情诗不该做艳情诗,而吴乔更直白的说李商隐的无题就是写给令狐绚的,借男女之情写出了对令狐绚的怨恨与寄望。但也有人支持李商隐写的诗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论从那一方看,都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想不到那么深,所以李商隐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大家还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商隐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这点我们都承认,至于他的官场仕途坎坷,我们也只能从相关的书籍里面得以考证,但他所写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这一点我们很难分析李商隐的心理,所以不管李商隐是对令狐绚怨也好还是对爱人思念也罢都是我们对他的一种理解。
李商隐锦瑟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代表名篇之一,虽然李商隐之诗不乏借物言情,但是这首虽然名为“锦瑟”却并非咏物之意,只不过是按照惯例将诗歌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懂,而此诗又是李商隐的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诗家向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当年的青春岁月,感慨自己所经历的不幸,寄托了悲愁、愤恨之情,并且大量采用了庄生梦蝶、沧海珠泪等历史典故,运用比兴、联想等手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视觉感受,将分割的碎片意象组合成朦胧的意境,借助能见能感的形象以传递诗人心中真诚、强烈却又幽怨、曲折的情义。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意味深远,感人至深。
诗文大意:华丽美好的锦瑟,为什么要用五十根琴弦来配?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使人无比思念似水一般的年华。庄周在梦中幻化成蝴蝶翩翩,而梦醒时分怅然若失;杜宇将心托于子鹃,魂归时刻,满是无限的哀愁。茫茫大海在月色的映衬下,闪耀着如同泪珠般的点点光斑。蓝田山上的美玉,因为温暖月色的照耀,升起缕缕的青烟。这般的深情,何必再次追忆呢?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足够令人感怀了。
《曲江》李商隐唐诗鉴赏 篇4
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在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这首诗。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 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难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叹。
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怆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再也看不见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切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叹,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形;“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瑟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览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比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落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玩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由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
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害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
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运将倾的忧虑。
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微显的传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尾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 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心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心。)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地认识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通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4193·《唐诗鉴赏大典》
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意,显得水到渠成。
李商隐诗作《柳》原文鉴赏 篇5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
李商隐诗作《柳》原文鉴赏 篇6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李商隐嫦娥鉴赏】推荐阅读:
李商隐《锦瑟》鉴赏10-06
《泪》李商隐全诗鉴赏07-11
《风雨》李商隐唐诗鉴赏07-14
李商隐二月二日鉴赏08-26
无题李商隐的鉴赏10-04
《骄儿诗》李商隐唐诗鉴赏05-28
后羿+嫦娥10-09
嫦娥1号06-09
嫦娥古诗原文09-02
嫦娥新传作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