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美丽的教育》

2024-10-10

[读后感]《美丽的教育》(精选16篇)

[读后感]《美丽的教育》 篇1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这是小学教育大师——孙蒲远老师凝结43年的心血和智慧,写给广大年轻班主任的一本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

笛卡儿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每当我捧起《美丽的教育》一书时,仿佛和蔼的孙老师就笑容满面地站在我面前,耐心的为我讲解教学中的困惑,与我促膝长谈,告诉我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的秘诀。

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班主任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诚如孙老师所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为好恶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是一个神圣的岗位,它牵动着几十双眼睛的关注。影响着几十名学生的成长,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热爱这个岗位,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师爱就源于教师

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是一个教师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一种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出于一种民族责任感,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很高尚的感情。”这是孙老师在回答一位演员时的精彩对话。多么深刻,多么精辟。是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应该是这样的。无论天姿如何,家境如何,只要他加入我的班级就应该一视同仁,就有权利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会爱。热爱学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条:全面了解写生;真正关心学生;学会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以上是我读《美丽的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它作为我的良师,教会我如何做一位合格的班主任。它又是我的益友,让我和孙老师一同享受教育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所赋予我们的点滴快乐。正是这位良师益友,指引我的班主任之路向着更高更远进发„„

[读后感]《美丽的教育》 篇2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一书中的内容精彩纷呈。有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 有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 有宏伟壮景更有最美中国人英勇奋战的英雄篇章。其中, 我最喜欢的还是“最美中国人”这一部分。每读一次, 都能使我受益匪浅。里面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十分感动, 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最美司机———吴斌, 一铁块突然击碎大客车前的挡风玻璃, 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 吴斌用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确保了24名旅客的安全;活“雷锋”———刘真茂, 在不通电、交通和通讯等恶劣条件下, 他尽心竭力保护山林资源, 与坏人斗智斗勇……

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生边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在晨曦中清洁街道的保洁员, 在暮色中晚归的老农, 在深夜为孩子们批改作业的老师等。

我轻轻合上书本时, 心里感慨万千, 勿忘昨天, 无愧今天, 不负明天, 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我的梦”, 一定会实现一个共同的“中国梦”。

语文教育是美丽的教育 篇3

我国古代教育就贯穿着审美教育思想,孔子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然而,现行语文教育教学中,审美素养缺乏、美育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美育的规律,如何借助优秀文化载体、美的载体——课文,肩负起以美育人的神圣使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用心思考的重要课题。

审美能力,是指人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断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审美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感知和理性、认识活动和情感体验交叉进行、重叠发展的过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意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感地捕捉作品中蕴含的美的因素。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从审美角度而言,教材是审美客体,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内容,然而,教师和学生只有具备了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掘教材的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把课文中美的因素,挖掘并整理出来,并按照一定的方式贯穿到课堂中去,以引导学生感受美。语文课上,尤其第一教时,教师不宜首先对作品作细致的分解,例如孤立地识记词句,枯燥地分段划层,机械地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俗话说 “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师应首先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作品的美。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都适合朗读,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学生自己用心的反复朗读,都能读出气氛,把作品读活,调动各种感受器官,慢慢入境,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从而逐步培养了敏锐的语感。朗读前后加上教师适时的渲染、描绘和点拨会更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受到很好的美育效果。当学生对作品的美有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参照教学设计,有意地系统地向学生展示课文多方面的美,让学生感知文字形象美,感悟语言音乐美,品味词语意蕴美,领会句式变化美,把握整体风格美,不断强化学生美的体验,丰富学生美的情感,培养学生形成感受美的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意指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审美境界,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逐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对审美对象自觉进行鉴别与评价的一种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我们教师要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描述,通过适当的对比、比喻、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让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向文字背后的灵魂深处挺进,体验作品的情感。高师三年级《语文》新教材中卞利的《徽州访桥记》中有这样一句:“在徽州进行古桥调查与访问期间,面对长满青苔,巍然耸立在河面溪流之上座座造型别致的古桥,我常常会陡生感慨,深深地为徽州人的‘徽骆驼精神所折服。”讲到这里笔者提问:“为什么‘我面对古桥常会陡生感慨?请把‘我的感慨补充出来。”学生粗略一想,回答:“‘我感慨徽州的桥真多啊,真别致啊,真古老啊。”笔者不满意,启发说:“假如我们就在徽州,面对千百年来被无数人走过的古桥,我们心里会想些什么,甚至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生活画面?要与前一句‘这些古桥既是徽州人开展生产和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走出大山,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和纽带。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讨论后回答:“‘我的感慨可以是这样的:多少个清晨和黑夜啊,徽州人扛着锄头或者挑着担子从这桥上走过;多少新婚夫妇啊,在这桥上依依道别,丈夫要背井离乡出去闯荡……”说得好啊,这才品出了文字深处的美啊。

我们面临的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性格尚未定型,审美情趣急速变化,审美理想正在形成,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他们的精神活动、情感体验、鉴赏能力往往千差万别,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倾向对作品作出个性的评判和赏析,逐步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文本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意指引导学生在感性基础上注入理性思维,并不断发挥主体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创造出新的意象,审美创造力,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提高。

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开展一些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采用有表情朗读法、表演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咬嚼文字,揣摩说话的神气,模仿生活的情境、人物的情感与态度来展示课文,体会其中的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愉悦,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笔者讲授曹禺的戏剧《雷雨》,就引导学生反复读、用心演,因为剧中人物的对话不仅表现出人物的身份、个性、文化教养,而且都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的主题又呈现出多义性与多种阐释的可能性,笔者极力引导学生在其美读与表演中完成对剧本的创造性解读。再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通过生活中的审美观察、构思立意中的提炼修改、遣词造句的用心斟酌等等,将学生自己的审美经验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怀着审美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甚至日常生活,有意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重视学生的审美实践,促使学生养成审美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曾说过:“真正的教学美育活动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运用特定的审美化教学内容,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以美育人”的观念,把语文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做到寓美育于日常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的美就会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使学生“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篇4

孙蒲远老师的教育特色,在细微之处求效果。多年以前,孙老师发现学校给三好学生颁奖状时,校长双手把奖状递给学生,可有的学生却用一只手把奖状随意抽过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领奖台。孙老师感到难受,她认为,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班主任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从此,她开始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双手接物的行为习惯,并且每天训练。每天发作业本时,孙老师总是双手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忘了,单手来接,她不会递出去,直到学生伸出双手。久而久之,她的学生们形成了习惯,递给来势的哪怕是一快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双手来递。孙老师相信,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很有教养的对待长辈。阅读了《美丽的教育――写给年轻的班主任》一书,孙蒲远老师在建设班集体方面的经验对我有了很大启发

首先引导学生及家长特别注意欣赏和学习同学身上的优点,这几乎成了孙老师的第一法宝。她说:“老师在班上常说什么,常做什么,对集体舆论起着导向作用。你常常看到同学们的长处,常常强化这些地方,同学们的情绪就会是愉快和稳重的。”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没有一个人愿意整天被包围在批评与指责中。我们班就有一个软硬不吃,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小男孩。确实这样的学生着实让我头痛,但与其整天他惹事,我来应付处理,还不如抓住教育的主动权,放开胸怀给自己一点信心,更给学生增加自信心。于是,我试着观察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一但发现优点,就以各种表扬的方式有书面的,口头的;个别的,集体的等等,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班主任有了好感,老师所说的话就更有分量了做起工作来就变得事半功倍了,。正如孙老师说的:“老师对他的充分肯定,往往可以激励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老师的一次赏识,也许就能引起他创造的源泉;老师的一句鼓励,足可以唤起他抬起头走路的自尊;老师的一句赞扬,说不定就点燃了他内心要求上进的火花。”善于把表扬作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教师,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因为这样做,容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变。

其次要培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努力形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班风。孙老师在讲到有关批评学生的话题时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批评吗?不是!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清其要害,是在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有什么不好。”孩子在犯错误中长大的,但这并不等于错误无所谓。能否认清是非对错,是能否成长进步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学生违规就气不打一处来,批评了再说。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每次违规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理由,而班主任在下结论之前应该了解这个“理由”。老师可以将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感受说给学生听,用以感化学生。

教育如此美丽读后感 篇5

我细细品读了钱丹慧老师所撰写的文集――《教育如此美丽》。钱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校长,也是一名才华出众的专家型小学教师。读罢全书,我不由得被作者优雅的语言、流畅的笔触、众多动人故事与情节所深深地吸引,为作者的美丽心灵、高尚情操、美好的教育理想、优秀的教育行为所折服和感动。我由衷地认为这是一册美丽的书集。作者也是一个慧质丹心、才华横溢的.女教师,她的娓娓细语,如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心田,她让我深深体悟到:教育事业虽然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如此的美丽,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虽然是繁忙着、辛苦着的,但也是幸福的。

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感觉与感受。教育的美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平凡的我,也能收获教育的美丽吗?作者为我点亮了一盏教育道路上的航标灯。是啊,心中有梦,美丽便不再遥远。这首先得从完善自身做起。这需要我平时不停地学习,不懈地钻研,严格地修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心灵美好,内外兼修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坚持每天多学点,多做点;平时多思想,多钻研方能生智慧,长才干,不负年华。厚实了,强大了,你的学生才会服你。”只有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把教育演绎得更加美丽多彩。

智慧的美丽读后感 篇6

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全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

要回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都有机关重要,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6题时他显得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的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说,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最后一题出来了,六选一,是有关于资源的,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象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

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快说呀,30秒时间,王小丫着急了,快说吧,不要

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当然想,妹妹说。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啊,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慢悠悠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冲刺吗?

他又说了:“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

妹妹说:“太好了!真的吗?”

他点点头,很自信的:“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

然后时间到了。电话挂了。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根本他就会。答案早就有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早点分享!

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果然他轻轻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坐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湿润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读完《智慧的美丽》这篇文章,不禁对这位男

青年在节目中精彩的答题、沉着,更为他把所有的家庭梦想都给了父母和在国外的妹妹所感动。文中的主人公以自己的智慧缔造出了美丽,这美丽还出自于对家人的爱。在生活中,我们与亲人之间同样拥有这种美丽。

对亲人的爱是一种牵挂,它会让你耐心地守在电话旁,等待远方的亲人送来一份温馨的祝福;对亲人的爱是一种无私,它可以让妈妈在天刚亮时,牺牲睡眠时间,忙碌着为我准备丰富的早点,在下雨时不顾自己,为我撑伞;对亲人的爱是一种鼓励,在失落时给予希望的目光,在失败时给予善良的安慰。

同样,我们还要学会去爱别人。有些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就会使别人心中倍感温暖;一句贴心的话语,就会激励别人勇敢地闯过难关……有时,你只给别人一缕阳光,却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温暖!

《智慧的美丽》一文中,深刻阐述了理。其实,爱就是一切缔造美丽的源泉!

初一,六班

[读后感]《美丽的教育》 篇7

一、给学生一根行走的拐杖

学生学习语文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 需要教师给予直接的帮助, 给予方法的指点, 这是一根行走的拐杖。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感悟, 缺乏具体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 就像学生在黑暗中胡乱地摸索, 跌跌撞撞, 徘徊不前, 阅读效率自然就低微。由是, 我在教学伊始, 就详尽地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两个方法:一是关注细节, 善于从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那细腻的真爱;二是感受语言, 善于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里面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领悟表达的方法与艺术。我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人间有真情, 细节见真心;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教学实践证明, 具体、细致的阅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少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他们积极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 边读边想, 边想边写阅读感受, 发现了课文中的诸多细节描写, 也真切地体悟到了课文中爸爸、妈妈之间平淡纯净、历久弥新的爱情。

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酝酿

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像陈年老酒一样, 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一提问, 就期待学生小手直举, 要么所提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 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回答, 要么是明知故问, 装点门面。凡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都是需要学生经过深入的学习、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问题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于学生有效思维时间的长度。有效思维的时间越长, 学生的学习越深入, 学生所获得的理解越深刻, 个性化的见解就越鲜明、越具有深度, 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就能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精彩。

于是, 在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仿写比喻句“爱如……”这两个学习时段, 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鼓励学生静思默想、潜心练笔。耐心的等待, 在等待中积极地巡视, 及时地指点个别学生的阅读、写作, 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的精彩与不足, 在心中打好评点的腹稿……其实, 学生酝酿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指导的准备过程, 真正的课堂教学智慧必定出在教师勤奋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中。

三、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

一篇课文, 学生自己读过几遍之后, 大体上能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而不是从零开始。一篇课文, 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也就那么几处, 那些有“陌生感”的语言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 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

爱与责任,书写教育的美丽 篇8

爱是一种责任。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即将退休的张老师,她四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她家离学校有十几里路,但即使在严冬,仍坚持坐第一班中巴车,赶在六点半前到学校,傍晚也总是等班里的学生全都离校后才匆匆赶回家。虽然每天傍晚都有教师值班,但张老师仍坚持自己看守学生。我佩服她,想学她的样,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一天我好奇地问她:“您为什么能如此坚持呢?”张老师微笑着说:“孩子在学校,我不看着,心里不踏实。”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张老师对学生多么深厚的责任感啊!是爱孕育了责任,是爱让我们不辞辛劳地坚持。

爱是一种奉献。教师也会有倦怠的时候,这种倦怠不一定像工人那样生产出次品,但对于人来说,一个“次品”也足以对社会构成危害。所以教师要志存高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奉献每一刻青春韶华。学校已退休的周老师,曾在多少个日日夜夜为学生操碎了心。为辅导落后生,她把他们带回家,管吃管住管学习,为此家人跟她斗气,她却一如既往,直到学生改进才放手。试问我们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问其原因,答曰:“教好孩子是我们的职责,放弃孩子犹如犯罪。”周老师让我明白了,奉献是教师职业赢得社会尊敬的唯一理由。

爱是一种规范。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师德就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是生命之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的全部生命所在。

爱是一种坚持。教师是清贫的事业,是“抠门”的职业。正因如此,教师的坚持更显可贵。坚持就能敬业,坚持就能负责,坚持就能爱生。大凡优秀的教师都会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如学校的陈老师由于能力突出,被政府部门调职借用,工作一年后她回绝了留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要求,回归到教师队伍。原因是“我喜欢教书,我喜欢和这些孩子在一起,我爱教师这一行业”。如此平凡与朴素的生活让教师这份职业充满了智慧和人格的魅力。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只要有爱,就能守住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用爱与责任,来谱写美好的教育诗篇!

(作者单位:常山县狮子口小学

浙江衢州324200)

责任编辑余志全

《美丽的乔》读后感 篇9

通过《美丽的乔》我以为是一个东西原来是一个狗的名子。

它原来的主人生性凶残,常拿动物当出气筒。乔在奄奄一息时,被善良的劳拉小姐所救。劳拉一家天性仁慈,动物充满同怀的爱。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这只其实不太美丽的.小狗,它的善良、温存以及对主人忠心耿耿的爱令我潸然泪下。读了它,让人意识到虐待动物对人本身以及自然的损害,在大自然里,每一种动物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它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也是他们的朋友。

美丽的规则读后感 篇10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我们”趁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利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碰巧遇到摩托车大赛散场,作者担心堵车,但结局却看到所有车辆在没有警察的监督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景象。

当我读到文中的那一句――“这是一条左右给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迷迷麻麻的车子”时,我的眼前仿若出现了这样的一条道路,密密麻麻的车子井然有序地往回开着,他们良好行为习惯,跟我们生活中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比起来,真让人羞愧不已。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小岛上没有交通信号灯,没有交警的情况下,他们本可以越过中线行驶的,但没有一个人这样去做,而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那些常穿横穿马路,那些不按交规行驶的人,那些加塞的人,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想到这里,我发现了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有些人急性子,时间又不赶,一个红绿灯都不想等,就冲过去,难道他们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的一个同学,有一次他嫌红绿灯等得太久,于是就不顾信号灯冲了过去,我大声地喊他,他仍然向前冲去,那场面真是太危险了!

教育可以如此美丽 篇11

一、诚信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体现—规则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衡量着我们的道德高度

多伦多是一个多元的城市,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汇集在这里,形成了多伦多独有的多元文化。这里的人们非常有绅士风度,讲究仪表,注重形象,讲规矩,守原则。在公共场合听不到大声的喧哗,陌生人看见我们,时常会展露笑容,挥手问好。所有的公民都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一旦留下不良诚信记录,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超市没有层层把关的门禁系统,你可以选择自助付款系统,甚至忘了付款离去,也不会被盘问检查。在宽敞的马路上,看不见左冲右突的车辆,大家耐心行驶在自己的车道内,车灯无论白天晚上都是亮着,以减少交通事故。开车时很少有闯红灯现象,车辆到达路口,总会减速停下来,确保安全才会缓慢驶过,遇到行人,更是礼貌地挥手示意行人先行。

加拿大的年轻人往往有着瘦削纤长的身姿,温文尔雅的言谈,美丽动人的微笑,每一个人脸上都写满了自信、快乐、友善。餐厅的侍应生、开车的驾驶员、街头的卫兵,不管哪个岗位都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认同,与薪水丰厚的白领相比,所有的蓝领都体面而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宜居的国度。

二、教育的真谛只有一个,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我们要共同努力改变世界”

肯先生作为前OPC主席,在《安大略省旅程》的报告中,提到如何提升教育中的领导力,反复强调一个好校长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服务师生,引领师生共同成长,是校长的重要任务。校长要用一个令人憧憬的未来树立师生的信心,让师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目标达成的过程,以争取更多的资源发展学校。对教师不要加以指责、批评和责难,必须争取与教师达成亲密、和谐、积极的关系,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引导,指导教师个人成长,鼓励教师享受营造团队的正能量。对于学生,校长不妨以家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身边,放下校长的面具,和学生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做做活动,问一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收获,心情感悟。校长要多听听学生的声音,了解教师的需求,确保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快乐的校园。学校就是学生负责读好书、教师负责教好书、校长负责服务好师生的地方。我们无需评判教师成功与否,学生的满意就是好教师的标准。我们更不能以一次考试评定孩子的好坏,过程性的发展,来自多方的综合评定,孩子能否成为真正的人,培养出拥有幸福感和责任心的公民才是衡量教育得失的标准。

三、教育,如此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

安省教育部,听着霸气的名字其实等同于我们的省教育厅。安省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卓越,提高成绩,崇尚平等,树立公众对教育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教育部到学校都致力于提升教育领导力,以期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成绩及升学率,呵护教育的成果。

安省的校长和政府教育官员必须有丰富的教育经历才可以走上教育领导岗位。想成为校长的教师,必须自费利用业务时间参加校长资格培训,然后申请校长职位,经过重重选拔考核,优秀者可以被任命,刚任职的校长及副校长有教育督学专员担任指导协助帮助解决困难。

负责接待我们考察的安省教育部的政策研究部门的Rose女士律师出身,有过八年校长及几年督导专员任职经历。担任政府教育官员,有时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工资跟校长差不多。从律师转岗成为教师,从校长转型成为政府官员,只是因为她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在这样的位置可以帮助更多的学校提升领导力,从而服务更多的人。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

安省的校长、教师、学生,在见面的那一刻就会给人美好亲和的印象。课堂上,教师活力四射的言谈和充满激情的授课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集幽默、智慧、经验于一身,似一位魔法师使你不知不觉爱上他的课堂,快乐地沉浸在各类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之中。他们通过互动游戏组织教学、对教学环节的调控把握以及启发诱导学生都体现了加国的教育理念,展现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在中国很难想象上课可以轻松地围坐在地上,围坐在教师身边,可以师生一起游戏,甚至教师会拿自己开开玩笑。教师的授课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和引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效果必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身为教师不仅需要更新知识,拥有满腔热诚,更需要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授课技巧,使你的学生爱上你,从而爱上你的课堂,学好这门课程。教师们很注重合作学习,给予学生才能施展的空间,增强群体合作意识,体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多彩分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热情,同时直接指向学习效果。小班化教学,集中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收获,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和锻炼,确保课堂活动机会人人均等,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确保教师评价与赏识的公正有效。

安省更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尊重关系,在他们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智慧的源泉,教师的工作就是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开发引导出来。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思想吗?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只是一个外因,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与家庭、家庭与学校如何配合互动。国内的大部分家长热衷于花大价钱送孩子上补习班、进名校、拜名师。在安省,家长对以挣钱为目的的辅导机构没有一点兴趣,因为在那里,只能学到解题的方法,无法得到爱的教育。加拿大的家长鼓励孩子在课后、校外参加各种小组活动,让孩子在更广阔的社会海洋中进一步去尝试“如何学”与“怎么做”。加拿大不少中小学设有家长教室,很多家长积极地到孩子所在的学校去学习怎样陪同孩子玩耍,学习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学数学、科学、阅读等知识,让孩子在游戏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并在与父母的交流合作中,掌握了人际交往和应变的技能,同时也享受了童年应有的快乐,这实在是亲子共同学习的好方法。家长也可以通过此过程了解孩子的进步和学校课程的进度,一旦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同学校、教师交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今天,我们应加强校长专业化成长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有发展,有幸福感,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读后感]《美丽的教育》 篇12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解析

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 并以国家的治国方略与发展理念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 生态文明教育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那么, 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教育呢?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以跨学科为特征, 旨在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 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一门教育科学。笔者认为, 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根据社会成员现有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和社会发展要求,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 对全民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以使其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成长为生态公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有关生态环境教育的各种活动, 是一种国家主导、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开设的一门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科。本文主要是在广义上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讨。

总体来说, 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国家, 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具体来说, 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者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专兼职教师等;教育对象严格来说是全体社会成员, 主要是我国公民, 其中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学生群体。需要指出的是, 所有的教育者首先也是这一教育的教育对象。

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三个维度

1.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意义之维

首先, 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在深刻反思与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追求。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成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持, 更需要较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因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美丽中国的构建, 归根结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努力。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较 高素质的生态公民。而生态公民的突出特征就是拥有科学的生态观, 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 并且能够在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这一理念。可见,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与科学发展观的旨归是相一致的。因此, 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其次, 生态文明教育是缓解生态矛盾, 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我国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 2012年底我国人口已超过13.5亿, 未来几年将达到15亿, 过于繁重的人口压力已使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在资源方面, 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1.3%;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0%;人均耕地不到1.4亩,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2]同时, 我国的淡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形势严峻,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近三成的淡水流域水质达不到人类生活饮用水标准;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气天数已达全年的30%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一半左右。面对人口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而建设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宣传,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特别是生态文明教育。事实上, 生态文明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就是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造成我国当前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的原因很多, 但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和认识问题, 而转变种种错误认识、提高生态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生态文明教育。因此, 生态文明教育是两型社会从认识向实践过渡的关键。

最后, 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与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包括人、社会与自然界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良性发展, 美丽中国的提出, 则进一步描绘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好蓝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以实现中华疆域的山川秀美, 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3]然而, 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非个人之力所能及, 而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其中, 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社会建设与文明进步需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现代公民, 并且是具备生态理念与环保意识的现代公民。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从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塑造合格的建设者。

2.对教育体系完善的意义之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然而, 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而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 面对人口压力激增、资源供需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的新形势, 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的那样,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4]当前我国各种生态矛盾的恶化形势越来越凸显了提高国民的生态素质、培养生态公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鉴于此, 教育有必要通过扩展体系、丰富内容、更新理念的方式把生态文明知识和价值理念吸纳进来。因此, 加强与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教育自身职能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的时代要求, 更是其适应形势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现实呼声。

放眼世界, 国际经济一体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在逐步增强, 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而加深。高速发达的现代交通、通信技术, 尤其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几乎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便捷的交通与通信手段加深了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也为各国间相互借鉴教育经验、交流教育成果提供了保障与平台。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 当前我国教育在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还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和教育技术。近年来, 随着全球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加剧,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平衡生态与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不少国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同时加强与全球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大举措, 同时也是我国教育走向国际化, 与国际生态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体现。

3.对人自身发展的意义之维

从人的个体生存发展来看,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最终是通过人自身的发展, 特别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5]“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6]。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 其存在方式不仅具有自然性, 而且具有社会性。而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所谓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人类整体发展的基本属性, 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和较高级的自觉性等。在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中, 教育 (包括生态文明教育) 是使人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人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在根本上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加剧的现实, 已经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扭转生态矛盾加剧的颓势, 实现个体人的发展以至整个人类的发展, 教育、特别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迫在眉睫。只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 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 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素质, 使其树立科学的生态观, 进而身体力行, 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践行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文明理念。可见, 加强与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应对生态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也是实现人本身发展的需要。

从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来看,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愿景是:“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5]当然, 这样每个人的能力和智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 但是理想的应然状态必须从现存的实然状态出发。于是, 马克思分析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认为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制度以及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育。马克思曾指出, 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行为能力越来越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 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公民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总之,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工程, 生态文明教育对社会的文明进程、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个体社会成员到企事业单位再到整个国家, 特别是国家领导层和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素质, 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赵中建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陈永森.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 2013 (4) .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4]本社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规则的美丽》读后感 篇13

读了这篇短文让我看到了规则之美,制度美以及人性之美。让我体会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只有我们大家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丽,文明。

可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甚至现在有一些人还会去闯红灯,而造成交通事故。我希望每一个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而且除了遵守交通规则之外,其他规则我们也要遵守。只有遵守规则,我们才能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大哥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吃着东西,还在乱扔垃,有好心人提醒他,他却视而不见。这样的行为既暴露了自己的落后和无知,又增添了清洁工的工作量又污染了公园的环境,真不应该。如果每一个人都像这个大哥哥一样乱扔垃圾,那么公园美丽将会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规则的美丽读后感 篇14

美丽的规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作者想坐车去看企鹅归巢,但又十分担心堵车,因为一场大形的赛车比赛即将结束,一旦结束,就有成千上万辆车向他们驶来,可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一条道上全是车,那条路上只有一辆车,使作者十分感动。

有一次,我坐车去上课,在有一次红绿灯时,不知前面怎么了车停着不动,后面的车就不停地按喇叭,甚至有的车还跑到别的车道上去了。

我觉得这是不好的,它们之间相隔的并不是一条线而已,而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去发现,创造美吧!

[读后感]《美丽的教育》 篇15

关键词:主题,游戏,兴趣

美丽是一种期盼, 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美丽是一种心情, 让快乐伴随师生共同成长;美丽是一种过程, 用文字记录成长, 用快乐留住青春;美丽是一种收获, 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我的教育故事也在这充满爱和美的环境里慢慢拉开序幕……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 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幼儿园全面展开了,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以幼儿发展为本”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 让我们的游戏更好地与幼儿的生活结合, 我们把主题活动和游戏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游戏内容设置的依据就是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兴趣, 而游戏活动的开展又使得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加深入, 更加完善。不得不承认, 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了, 内容丰富了, 幼儿更投入了, 师生的互动也更加频繁了。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 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民族风情也就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开始了。

一、设计游戏活动的背景

当有关民族教育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 当民族之风日益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时, 我们发现幼儿对所谓很多中国民族文化了解与感受得太少太少!这对生活在56个大民族国家里的幼儿来说是件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蕴含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 这些内容非常优秀也是幼儿非常需要的教育题材。基于对这些的思考, 我们结合了《爱我中华》的主题教育活动, 将民族文化教育和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 引领幼儿对中国民族文化认识的回归, 让幼儿喜爱上特色的民族活动, 我们的主题游戏———《民族风情》也由此诞生了……

二、以孩子为本, 制订目标

为了让游戏活动更贴切幼儿的生活, 我们制订了民族风情游戏活动的目标, 首先我们通过主题游戏活动的开展, 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 对不同民族的特色活动有更多的认识与喜爱;其次, 我们希望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能用动作、音乐、语言等方式大胆表现自己对祖国民族风情、人文等方面的认知, 感受祖国的美好与伟大;第三个目标, 我们想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养成主动和同伴交流的习惯, 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萌发创造的欲望。

三、根据目标创设环境, 展开游戏

目标的制订, 让我们对整个主题活动以及主题活动下游戏的开展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随着我们班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幼儿知道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很强大。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发动家长、幼儿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各种途径来收集各民族的图片和相关的资料, 并和幼儿一起把这些布置在活动室里, 同时, 我们还配合新主题《民族风情》和幼儿共同创设了我们廊道的区域环境“民族村”, 把民族元素融合在小朋友的生活环境中,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1. 主题教育下的游戏活动———漂亮的民族服饰

一天早上, 我们班的甜甜一进园就引起了其他幼儿不大不小的轰动, 佳佳第一个围过来, 羡慕地说:“甜甜, 你今天穿的衣服, 好漂亮呀!”毛毛也被吸引了:“这条裙子跟我们平时穿的好像不一样哎!”“对了, 对了这样的衣服我好像在电视上见过……”看到自己穿的衣服有这么多同伴关注, 甜甜也忍不住炫耀起来:“我妈妈说, 这跟韩剧里大长今穿的衣服差不多!”他们讨论得不亦乐乎, 想到我们最近正在进行 (少数民族) 的主题活动, 我也坐不住了:“孩子们, 你们知道甜甜的这件衣服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吗?”“我知道, 我知道, 是韩国族……”“不对, 韩国是个国家, 不是少数民族……”“我穿过, 我家就有, 我妈妈说那是朝鲜族的衣服!”“你说得很对, 这是朝鲜族的衣服, 我们中国就有朝鲜族。”我接着他的话讲。“偶老师, 我知道还有维吾尔族, 他们的衣服也很漂亮!”“上次我姐姐他们演出的时候, 我还见过藏族的衣服呢, 颜色倒是蛮漂亮的, 不过那衣服好像只有一个袖子……”幼儿的声音此起彼伏。显然, 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族服饰, 我们开展了 (多彩的民族服饰) 主题教育活动, 并把活动延伸到了区域里, 我们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 结合我们正则幼儿园的特色“早期阅读教育”, 开展了“小手配一配”的游戏, 幼儿试着把少数民族的名字和相应图片配在一起, 他们可以一个人玩, 也可以和同伴合作玩。为了增强幼儿游戏的兴趣, 我们还在区域里设置了“我换妆, 你来猜”的游戏活动, 幼儿一个帮没有衣服的娃娃换上不同民族的衣服, 一个参与竞猜, 玩得非常投入。为了使我们的这个《少数民族》主题教育不停留在表面, 我们把幼儿带来的图片和实物一起布置在了区域周围, 创设了“民族服饰城”的区域游戏。你看在我们的“小巧手作坊”, 小巧手们在亲自装饰特色的民族服饰;我们的“红顶工作室”小设计师们正在设计漂亮的少数民族服装;在“十全十美工艺馆”, 幼儿正在这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少数民族的帽子、配饰……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新疆帽、小围裙成了幼儿的拿手好戏。同时, 我们还把民族服饰和民族音乐结合起来, 开设了“民族小乐坊”的区角, 让幼儿学着听不同民族的音乐找到相应的服装!通过这些游戏活动, 幼儿对于民族服饰了解更多, 也更全了, 民族文化已渐渐融入他们的心里。

2. 主题下的游戏活动———热闹的节日

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 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了。国庆节的到来, 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 更让我们产生了探究少数民族节日的想法。我们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手段带幼儿一起直观地感受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其中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彝族的花脸节、佤族拉木鼓节等节日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 抓住幼儿的心理我们在区域里创设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机会, 跟幼儿一起过少数民族节日, 让他们充分感受数民族节日的热闹气氛。看, 这是彝族村的幼儿在过“花脸节”, 幼儿你帮我画, 我帮你涂, 完全沉浸在游戏之中;白族村的幼儿在围着大火把跳起了火把舞;黎族的幼儿在跳竹竿舞迎接自己的节日呢!傣族村的泼水节, 虽然没有真的用水泼, 不过幼儿也玩得津津有味, 把过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活动中, 他们向我提议, 如果能把他们跳少数民族舞蹈的样子拍下来做成相册就更好了。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 我们又在区域里增设了“阿诗玛影楼”, 这里有专门的“摄影师”, 有专业的图片处理工程师, 还有制作相册的小能手, 更有负责化妆的“金牌化妆师”, 一条龙的服务, 使相互合作的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心里。

3. 主题活动下的游戏活动———祖国各地的特产

正当我们沉浸在少数民族的各个游戏中时, 一件小事让我对这个主题游戏活动产生了一点新的想法。那是一天上午, 安安的爸爸来送孩子时, 交给我几盒“云南十八怪”, 爸爸对我说:“偶老师, 我国庆的时候去了一趟云南, 带了几盒云南的特产, 让你们尝尝!”下午, 在吃点心的时候, 我把这几盒“云南十八怪”分发给了每个幼儿, 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云南著名的特产!刚说完, 我们班翔翔就叫了起来:“老师, 我家也有特产, 好像是南京的桂花鸭, 明天我也要带给小朋友尝尝!”“这有什么稀罕, 我外公家还有无锡的酱排骨呢!不过好像已经吃完了……”“今年暑假, 我和妈妈去海南, 带回来好多鱼干, 鱼干是海南的特产吗?”听到幼儿这么热烈的议论, 我也为之一震, 是啊!我们的祖国除了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祖国各地的物产也相当丰富, 几乎在各地、各区都有自己特色的东西, 而且有的特色、特产跟幼儿的生活非常接近, 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让幼儿了解一些, 于是我们开展了《祖国各地的特产》教育活动。为了配合我们的活动, 很多家长主动地把家里的特产盒子、袋子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图片收集到我们这里, 通过让孩子看、说、配对, 使他们对各地的特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活动中, 我们还让幼儿知道, 特产除了可以是吃的东西, 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东西, 比如杭州的天堂伞、桂林的特色小包等。我们把幼儿和家长收集的这些东西陈列在区域的货架上, 开展了“牛牛特色店”的游戏活动, 幼儿吆喝着、介绍着, 充分地领略到了民族特产的丰富和文化的魅力。为了让货架上的东西更吸引别人的眼球, 小店的生意更加红火, “小店主”还突发奇想自己当起了“生产商”聘请了特色产品包装设计师。为了配合我们的特色小店, 我们还在区域里引进了“民族特色小吃文化”, 和幼儿一起布置了“新鲜小吃一条街”, 里面的小吃几乎是应有尽有, 你看, 这边的《海南美味海鲜》生意异常火爆, 那边的《忘不了》特色点心吸引了好多的顾客, 这边的《佳客来》东北饺子打出了“吃一碗, 送一碗”的广告语, 那边的《小叮当》特色烧烤也使出浑身解数招揽客人, 幼儿在游戏中商量着、交流着、欢笑着, 让整个“新鲜小铺”充满了活力。

随着主题活动的向前推进, 我们的游戏也接近了尾声。为了巩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我们还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的游戏竞猜活动, 并把家长请到了现场!孩子、家长不仅来了一次既热烈又不寻常的“知识大竞猜”, 还参观了我们为这次主题游戏专门制作的“民族文化展览板”, 这里有欢乐的“少数民族村”, 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有欢快热情的、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小朋友”, 有热力四射的节日场面, 有祖国各地的特产, 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小吃”, 看着这些, 幼儿仿佛置身于活动之中, 重新领略了我们在活动中的惊喜。最后, 幼儿、家长、教师在“民族大联欢”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民族风情”之旅。

四、“民族风情”主题游戏带给我的反思

关注兴趣, 顺应幼儿真正需求是我这次在《民族风情》主题游戏活动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在确定游戏内容时, 我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把主动权还给幼儿, 将视野转向幼儿。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内容, 比如《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阿诗玛影楼》《新鲜小铺》《牛牛特色店》等等这些游戏活动都是顺应了幼儿内在的真正需求。我想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才能探索到主题活动与游戏的内在联系, 找到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最佳结合点, 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教育因喝彩而美丽 篇16

让·诺雷大学毕业后,屡次求职而失败的经历让他很消沉,整日里沉迷于电脑、麻将中麻醉自己。一次,他被朋友拉去参观一场草根才艺表演。一位又矮又瘦的女孩演唱了一首歌曲,尽管不那么完美,可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引来了一片喝彩声;一位失去双腿的青年表演的“飞针走线”同样叫好声一片。就连他认为并无特长的朋友也当众表演了“吹泡泡”,“哎,该你上场了。”朋友不顾他的反对,把他推上了表演台。情急之下,让·诺雷顺手拿起舞台旁的一个椰子,将它放到头顶上。“还记得小时候的游戏吗?”朋友会意地拿起一根木棍走上前,高高举起朝椰子砸去。“嘭”的一声,椰子应声而碎。观众为他的“铁头功”纷纷起立鼓掌。让·诺雷被这久违的鼓励所感染。从此以后,他一改往日的颓废,短短两年的时间,他成了一家房产公司的经理。而此时,他却辞职不干了。一年以后,他完成了20万字的励志小说《被椰子改变的梦想》,半年的时间,这本书再版三次,人们被他质朴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

不难看出,让·诺雷因为一个舞台,一次喝彩,一个椰子而被激发出了潜能,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一改自卑、消沉的状态,走上了自信阳光的人生之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由得想到了学生的发展,在他们发展道路上,又何尝不需要我们的鼓励、喝彩呢,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喝彩,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以掌声,让他们在鼓励中努力,在喝彩中成功,从而健康幸福地成长起来。

首先,教师要找准“喝彩点”让学生认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只要学生有所“动”,便会加以喝彩表扬,“你真行”“你真棒”式的廉价赞扬,让学生在“溺爱”中迷失了自己,如同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偶尔的风过,便会头疼感冒。所以,教师应找准“喝彩的点”,真正唤醒学生心灵的触动点,激发学生的自信点,催动学生成长的进步点,“久旱逢甘露”的喝彩势必让学生铭记一生。小城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聪颖的他性格内敛,沉默寡言,常游离于班级之外,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如何让他扬起自信的风帆不断前行?一次课外活动的轮滑表演,看着技术娴熟,动作标准的小城,让我找到了教育契机。“我班要举行‘达人秀’活动,像轮滑了都可以参加。”我故意地把“轮滑”说得很重。小城也在我的鼓动下参加了“轮滑达人”比赛,学生们看着小城优美的身姿,精彩的表演,纷纷鼓掌喝彩。小城也当仁不让地成了“轮滑达人”,从此以后,他一改常态,阳光、自信的他更加努力。每天课外活动时,看见他带领轮滑小组训练的情景,我很是欣慰。

其次,教师要画实“喝彩线”让学生明确方向。学生的发展绝非是一帆风顺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习状态,适时丰富“喝彩内容”,增加“喝彩设计”,调整“喝彩形式”,让学生在一条真实的“喝彩线”中明确方向。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他们无不是为学生“喝彩”的优秀画家,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用坚守画出了一条充实而又丰盈的“喝彩线条”。苏霍姆林斯基用“相信孩子”的信念画出了他们的成长之路,李镇西用“爱心与教育”的执着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在“一滴滴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中,我们见到的是学生沿着一条正确的成长之路跋涉,而教师则适时地引领,及时地指导,不时地送出喝彩和掌声,于是,一副“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画卷徐徐展开……

最后,教师要拓宽“喝彩面”让学生激活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育人实践充满喝彩色条,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责任与担当的喝彩情感,让教育汇成师生合奏的喝彩乐章,在“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心相连”中激活学生“我能行”的潜能,师生、生生、生师的相互喝彩声会因“面”的扩大而更加精彩绝伦。强大有力的“喝彩磁场”,人人奋进的“喝彩动力”,学生在喝彩与被喝彩中,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品味着人生,就像让·诺雷一样,学生也会被“喝彩”击中,学生在潜能激发中获得人生的精彩。教育也会在“点成线,线成面”中架构一个丰富多彩的“喝彩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喝彩网络”,奏响一曲和谐共赢的“喝彩篇章”,教育也因喝彩而更加美轮美奂。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中心小学)

上一篇:李源潮在全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科技公司资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