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2024-08-26

小班教师工作计划(精选8篇)

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篇1

新学期开始了,要对自己的要求要越来越严格,多督促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小朋友们。现工作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有31名,为了让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发挥自主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拟定了计划措施,以促进幼儿游戏的进步,使幼儿掌握更多的本领,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二、游戏目标

1、根据主题活动创设主题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激发幼儿对各种游戏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理解角色在游戏中所具有的职能,进一步明确角色的职能,能根据角色开展相应的游戏。

3、鼓励幼儿大胆游戏,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设想,与伙伴之间能积极交往,一起玩合作游戏,并尝试开展新的游戏主题。

4、遵守游戏规则,收放、整理玩具时,做到迅速、有序、整齐。评价时能安静倾听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评价,不随意插嘴,下次的游戏活动中能主动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游戏。

5、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能主动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自由想象活动的情节,对积极创造游戏情节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6、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手部肌肉,自我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言语交往的能力

三、具体措施

1、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

2、亲自参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游戏中,我们主张亲自参与,让自己与幼儿间没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的去玩。老师参与,能引导幼儿学会最基本的交往能力,遇到问题自己商量解决。达到完美的结果。

3、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

4、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 ,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结合社会活动,让幼儿学习模仿成人的劳动,以便在区域中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同伴。能与同伴团结友爱。

6、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7、多关注班中怕事胆小、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8、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域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9、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

10、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 幼儿教育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 幼儿园小班教师学年工作计划

★ 幼儿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 小班教育教学个人工作计划

★ 幼儿小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随笔

★ 小班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 幼儿园小班教师班主任工作计划

★ 小班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 精选幼儿园小班教师工作计划下学期

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篇2

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数少,教师能照顾更多的学生。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还是有几个学生总是不发言。那么怎样使小班化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效率呢?我听过一些语文常态课,发现有些课之所以不成功,很大的原因是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原因一:教师的提问不清或是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原因二:问题的答案书上现成的,无须,启发不了学生的思考;原因三:教师提问过于琐碎,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思考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以上问题,我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我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一、提问要有梯度

这里的梯度不仅指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合理,而且指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

教师的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这样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思维能向知识纵深发展。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提问要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考虑到全体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同一问题,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能不断拓展。

3. 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

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镜花水月。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可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二、联系学生实际提问

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三、抓住时机提问

教师抓住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的过渡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学生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延长到4—6秒,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要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把学生复杂的答案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对于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或者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可将错就错,使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答案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辩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小班化教学之教师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理念转变 ; 教师能力实践;

教育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教师的执改能力。课改已经是一股强势潮流,教师在课改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推广者、创新者,如果不能有效的去执行,课改将会陷入困局,将会流于形式,将会自行流产。小班教学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更加的密切,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课改的成效,在进行改革前必须对教师进行研究和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成功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育比教更重要,在学生漫长人生中健全的人格是其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全的人格他们就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尤为关键。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教师的品行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教学的整个环境中。因此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关注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这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之前提之首要。

二、教师理念转变的研究

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理念转变是关键。坚决杜绝走形式,走过程,一定要从思想上入手,要教师真正了解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掌握小班化教学的本质,对小班化教学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学生少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少,难度小,恰恰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教师不断“扩”的前提下,扩大了关注精度、扩大了知识面、扩大了精力投入、扩大了时间投入,教师明确了小班化教学的内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理念要变,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改革;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改革,找准方向,狠下决心。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的理念和需求了,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而是引导者,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中心所在,教师要树立自己的服务意识,不再是要高于学生三尺讲台的权威者,而是一切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服务于学生的配角了,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全面地发展,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

三、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亦即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在共同生活教育过程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成长中发展,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教师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发展的职业。教师、学生与学校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专用发展能力,教师专用发展的关键是教学效能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研究如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涉及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上,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大致有这么几个体系:第一,向优秀教师学习;第二,向同行学习;第三,自我不断的演习;第四,向优秀经验学习;第五,向學生学习。

四、教师综合能力的研究

小班化教学对教师要求更为严格,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学生的全面关注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潜质的开发,个性的张扬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去实践,去管理,去引导,去培养,没有过强的能力和专业的技能,教师是无法完成课改之巨任。在前不久发生在安徽的一件令人深思的事件,两个女孩集体自杀,遗言是让警察抓数学老师,学生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和教师对抗,而数学教师也委屈的说我只是对学生要求严格点,为她们好……教育之殇谁之过?谁为之买单?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在教育行为之前先要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行研究,把教师放在自己合理的位置,在教育的分工过程中尽享合理的配置。结合教师综合能力将其放在适合的教育角色中去。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对教师也要进行合理之取材,在执行课改之前,必须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过关培养,要因才执教,合理安排教师之岗位。教师和学生是一样的,放在适合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力量。

作为新课改的推行者,改革者,教师任重而道远,有一支实力过强的教师队伍才会保证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成效;有一支创新教师队伍才会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有一支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有实力的学生。在未来改革的道路上,教师一定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转变观念,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引领课改道路的前进。

小班幼儿教师工作计划 篇4

我的意志是坚定的,我的想法是美好的,可面对的一切确是现实的。要管理好42个似懂非懂、调皮好动、求知欲强的孩子们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工作计划《小班幼儿教师工作计划》。

首先,我要营造一种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宽松、愉悦、温馨的家庭式氛围的创设,对班级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我们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我尊重每一位幼儿,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如:区角如何摆放、墙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其次,我要营造一种有序、和-谐的教育式氛围。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常规有序、教学丰富。班级三位老师合理分工,一日活动中的每个时间段动静交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指令让孩子们形成自律的管理好自己和同伴。

两个月的暑假让我很想念这群可爱的孩子,回想着与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一种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开学了,久违的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幼儿园。看到他们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听到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一切的思念换成了甜蜜的笑容。可美好的一切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因为这群孩子已经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明年就面临着上一年级。他们需要的东西太多,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他们。可尽管如此,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岂能在这个时候退缩,弃他们而去呢!顽强的意志激励着我去拼搏、去奋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从我们幼儿教师的怀里迈出了启蒙人生的第一步,这是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的事啊!我坚信,我的努力不会白费,只要我撒下一滴汗水,就能收获一份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祖国的各片土地上,在祖国的各行职业中,都会有我们孩子的身影在忙碌着。

我的意志是坚定的,我的想法是美好的,可面对的一切确是现实的。要管理好42个似懂非懂、调皮好动、求知欲强的孩子们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我要营造一种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宽松、愉悦、温馨的家庭式氛围的创设,对班级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我们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我尊重每一位幼儿,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如:区角如何摆放、墙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小班下学期教师工作计划 篇5

现根据《纲要》,园务规划,幼儿发展水平,制定班级计划如下: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归为四类:即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

一、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主要指适应集体、生活自理、交往礼仪、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活动。在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有些幼儿性格较内向不愿表现自己,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愿望,产生对老师和同伴的亲近感,培养相互关爱的品质。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教会幼儿在午餐后自己收拾残渣;午睡时自己穿上脱掉衣服;如厕后自己整理衣裤、学习收拾整理玩具等。在交往礼仪方面幼儿虽然掌握许多礼貌用语,但不够主动,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健康和安全对幼儿的成长来说是最重要的,我班的孩子活动能力正在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做事具有冲动性,对不当行为的后果缺乏预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爱护身体的常识;在活动中学习辨别危险,积累保护自我的经验。

二、运动

幼儿园开展运动课程的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基本运动能力。我们班幼儿运动能力强,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活动中随意奔跑吵闹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学期将根据园务计划,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场地,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有趣的区域运动环境,组织形式多样有趣的活动,提供各种运动器械和玩具,引导幼儿探索多种玩法,吸引幼儿参与,让他们体验运动的快乐。在活动中能听懂老师的指令,遵守游戏规则;爱护器械物归原处。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三、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景性活动,是幼儿在园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班级幼儿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但对游戏的规则意识还比较模糊。这学期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将继续增设《娃娃家》、《医院》、《理发师》等角色游戏内容,幼儿可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在虚构、假象的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场景,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班幼儿年龄悬殊大,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平时更要重注重个别、小组化学习,筛选主题内容中一些可以操作、探究为主的活动内容投放于区角,来满足不同孩子发展的需要。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学会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关系;能专注的游戏并有一定的坚持性等。

四、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我们班大多数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问为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能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按一定规律排序等。通过春游、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积极参与种植园地、自然角活动。幼儿已掌握了正确的洗手的方法,但不懂得节约用水,通过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节约水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学会手口一致点数;认识上下、前后、里外空间顺序;知道上午、下午、白天、晚上等一些时间概念。这一时期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我们班幼儿特别喜欢与同伴交谈,词汇非常丰富,有的孩子能独立的讲故事,但有时叙述时会断断续续,带有一定的跳跃性,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活动中鼓励他们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交流的平台。在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有一定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我班幼儿生性活泼好动,极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极少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易分散,倾听习惯较差,参与性、表现力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通过家园合作,使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积极主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学期我园开设了阅读、画画、思维训练、英语特色活动。小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飞越期,词汇量迅速增加,对文字很敏感,为遵循幼儿最近发展区,我们以“洪恩幼儿阅读”为蓝本,教会幼儿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优美的散文;对文字感兴趣;知道如何阅读图书及看书的正确方法。让幼儿用线条、图形简单的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鼓励他们大胆用色、并能添画一些物体来丰富画面内容。思维将从幼儿认知、生活、情趣出发,融欣赏、操作、游戏、学习为一体,使幼儿享受在玩中学的快乐,从而发掘他们的潜能,养成良好思维品质。英语以动画故事、情景表演、亲子游戏为主,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其内容,激发幼儿的学英语的兴趣,并能够积极参与英语活动。

五、家长工作

1、开学初召开家会:向家长介绍班级孩子总体发展情况、本学期园内大型活动、介绍本学期工作重点及特色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

2、及时更新“家园之窗”、“博客”的内容,体现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情况。3、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交流育儿经验,进行家教指导《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园配合,做好季节变换中,幼儿衣着替换和春季流行病的预防工作,

4、以家园之窗、家长会、幼儿成长录、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反馈幼儿的发展情况。

5、开展庆“元宵”,“三八”妇女节,庆“六一”,家长开放日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每月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开展主题《我的幼儿园》、《熊的故事》、《好朋友》,通过游戏、故事等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乐于参加集体活动,遵守简单的集体规则以及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述故事情节。并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进行比较或比配以及看看、说说、玩玩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活动、分享快乐。创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区域游戏活动。

2、开展元宵主题活动,鼓励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灯笼。

3、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学期教育目标和措施等,加强家园共育的力度。

4、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5、收集主题活动资料,增加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6、布置班级“一米线”,展示幼儿作品。

7、开展全园安全教育周。

四月份:

1、组织幼儿进行春游活动,出通知并在出游前做好准备与安全教育。

2、年级组范围组织一课一游观摩活动。

3、开展全园礼仪教育周,幼儿进行礼仪之星评比活动。

4、开展主题活动《白天和黑夜》,通过白天和黑夜的话题,培养幼儿观察、讨论及探索的兴趣。通过户外晒太阳,讨论晒太阳的好处;鼓励幼儿勇敢、机智,不怕黑夜;探索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的自然现象,了解白天才有太阳;晚上天黑了才有月亮。

5、开展主题《小花园》,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春天带来的喜悦,萌发热爱春天和保护美好环境的情感。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春天的自然现象,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

五月份:

1、进行庆六一活动准备与开展,并进行班级明星家长评比。

2、开展主题《动物的花花衣》,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找找、讲讲中来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动物,从而激发幼儿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情感。

3、开展主题《雨天》,这一主题是针对春季多雨的环境特点而开展的,让幼儿观察雨、感知雨,喜欢雨天。通过对环境,区角的创设让幼儿了解与雨有关的各种事物,用不同方式感知雨天这一自然现象,让幼儿充分融入到生活中去。

4、开展主题《理发师》,让孩子了解,尊重理发师的劳动,体会理发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5、布置班级“一米线”,展示幼儿作品。

六月份:

1、进行家长问卷调查。

2、开展主题《夏天真热啊》,感知夏天明显的气候特征,乐意参加各种使身体凉快的活动。知道夏天热了,注意个人卫生,知道几种避暑的方法。尝试用水玩各种游戏,积累有关经验,并体会游戏的快乐。

3、开展主题《好玩的水》,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学会节约用水,保护、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初步认识水的特征及对人类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熟悉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探索欲望。

4、做好暑假期间幼儿来园的登记工作。

关于小班教师教研计划 篇6

继续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教研组活动中,采用引领式学习与相互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习转变观念,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及书写反思笔记的水平。

1、找出个人在反思中的问题和困惑,在年组内交流,针对有共性的问题,集体讨论。

2、开展自学与互学活动。

3、搜集典型的案例,集体反思,共同提高。

4、共同学习好的反思笔记。

5、观摩活动,共同反思。多进行相互观摩,找出活动中的问题,大家共同反思,探索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教育法;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6、交流各自的反思笔记,找出不足及改进的方法。

7、教师共同研究孩子的行为、共同反思教师的实践。

8、边学边做。小结工作中的得失,在实践中反思、改进,不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9、利用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组员的认识。

10、与其他年组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三、针对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篇7

1.班级规模小型化对教师教育观念先进性的挑战

我国现阶段的小班化教育, “按通常班级规模来说, 也达到了24至32人, 这显然比美国的‘小班’大”[1] 。但相对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小学“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 (1996) 的规定来说, 班级规模小型化确已成为小班化教育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其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在教育目的观上, 小班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观, 强调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来培养, 强调基础教育不再是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应试教育而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 在教育价值观上, 小班化教育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辩证统一的价值观, 既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又保障每个学生享有充分发展的权利。

(3) 在教育功能观上, 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以“提供适应学生的教育”取代“筛选适应教育的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都是可能的, 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有效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资源和动力, 为他们提供一种因人之性、适人之性、尽人之性与成人之性的“适性教育”[2] 。

(4) 在教育质量观上, 小班化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认知水平、动作技能、学习能力等智育领域中取得的进步, 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明显发展。

2.时空资源扩大化对教师教学设计科学性的挑战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 使得小班课堂内师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相对增加, 加之班级纪律问题的减少, 教师花在学生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大大减少, 基本的教学任务自然而然地以比大班更高的效率完成, 这就必然地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教师要坚持面对全体、适应差异的原则。既要明确全体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又要设计出某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的较高标准, 以体现小班化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优势, 从而以实现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的完美结合。

(2)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和开发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并围绕教材及补充资料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活动, 以增加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为优质化、充分化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3) 在教学步骤的设计上, 教师要将原先为大班教学设计的统一教案, 发展为按照不同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等分别设计的分组教案, 乃至为超常生、低常生等单独设计的个体教案, 使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落到课堂教学实处。

(4) 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 教师要灵活运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既提倡学生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接受式、研究式、体验式等自主学习, 也开展以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 还有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

3.课堂环境多样化对教师教学组织有效性的挑战

由于小班化课堂容纳的不再是济济一堂的学生, 而是控制在双向交流覆盖面之内的30名左右学生, 课堂教学环境更具人文性、开放性、情感性和生活性。师生、生生多向交往互动的空间形态, 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具有效性。

(1)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 教师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使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静坐、静听、静记、被动答问、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走向动态化, 从而实现动口与动手、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

(2) 在学生座位的排列上,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协调一致性出发, 将多样化的桌椅排放服务于师生有效课堂沟通的价值最大化。如, 教学互动型课堂, 学生的课桌椅可以摆放成半环形或对称性的形状, 以利于师生展开“对话”;活动游戏型课堂, 学生的座位可以拆去课桌, 用椅子围成圆形或马蹄形,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个别辅导型课堂, 学生的课桌椅可以摆放成传统的“秧田型”, 以利于学生的个体学习活动不受外来干扰。

4.师生交往广泛化对教师沟通手段艺术性的挑战

据统计, 小班化教学比起大班教学, 学生人均占有发言时间要高3倍以上, 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时间人均占有量要高5倍以上[3]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增加的交往机会, 对教师的交流艺术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在交流机会的分配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覆盖率。

(2) 在交往方式的选择上, 教师要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切换中自由行走。在生生互动的小组讨论中, 教师既要明确提出激发学生深究的疑问, 又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师生互动的课堂对话中,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提问时应多给学生一点选择性思考与答问的空间, 评价时应充分肯定学生答问的合理性、创造性, 必要时加以补充完善, 以鼓励学生开拓个性化的思维空间。

(3) 在沟通过程的调控上,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节外生枝”, 善于抓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因势利导展开深入的讨论或激烈的争论, 以自己的“生成”来应和学生的“生成”, 而不能固守预设的教学程式, 放弃稍纵即逝的深层互动契机。

5.教育目标综合化对教师评价策略多元性的挑战

小班化教育以提高每个学生受教育充分程度为指向, 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 实施五育并举、发展个性的全面素质教育, 必然要求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行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1) 在评价观念上, 教师要围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宗旨,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实现自我发展, 力避鉴定、分等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2) 在评价主体上, 教师要确立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 使其在面广量大的过程性评价中拥有评价主体的身份, 特别是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要通过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等方式, 使其充分享用评价的“话语权”。

(3) 在评价尺度上, 教师要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 既要评定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 也要评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和态度习惯;既要评定已经凸显的兴趣特长, 也要评定学生尚未展露的潜质能倾。

(4) 在评价手段上, 教师要突破纯量化的纸笔测验模式的狭隘性, 而将其拓展为包括研讨辩论法、游戏竞赛法、自由创作法、“档案袋评价法”等质性评价手段在内的多元评价方法体系。

综上所述, 小班化教育从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方式、交往沟通手段、评价反馈策略等方面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呼唤小班教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结构, 其中包括如下要素:高尚的职业操守, 即具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 即以“个性化教育”为核心[4] , 坚持因材施教、个别化、个性化、分层次、全面发展等教学原则;强烈的求知欲望, 即以“学而不厌”的态度, 保持“诲人不倦”的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 即以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来满足小班学生发展潜能和可塑性的需要, 以坚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来驾驭小班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融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来重构过去经验、预示未来计划、把握现时行动;浓厚的创新意识, 即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坚持穿新鞋走新路;良好的研究能力, 即不断地以探究的理念、眼光、思维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 积极探寻小班化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破解之策。

二、促进教师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策略

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土壤。因此, 促进教师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 必须将校本研修作为重要路径之一, 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1.基于专家引领的主题对话

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以及各级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的教研人员, 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资源, 理应将其引为促进教师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重要外部资源, 发挥以“知”导“行”的专家引领功能。必须从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情实际和现实需求出发, 科学地设计专家引领的对话主题。对话可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讲座式, 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围绕与小班化教育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相关联的某一理论, 做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普及性介绍;二是会诊式, 即从教师群体存在的疑难入手, 对现实情况进行认真具体的调查研究, 通过“研究共同体”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帮助教师主动建构起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有关知识, 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笔者近期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中, 91.3%的小班教师“希望每学期都能听到1~2场高质量的专家讲座, 帮助自己更新教育观念, 拓宽教育视野”, 85.8%小班教师“希望经常得到高校研究者、市区学科教研员或本校名师的个别指点, 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数据表明, 在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中, 教师对专家引领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学研讨

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同伴之间所进行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专业发展活动, 是一种“为教师所用” (of teachers) 、“有教师参与” (by teachers) 、“为教师所享” (for teachers) 的过程[5] 。包括观摩名师讲课、同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比较有效的方法。现场观摩名师讲课, 课后进行交流研讨, 可以领略名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及教学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模仿、创新。同行集体备课多在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中进行, 其基本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中议课——专人整理——反思修改, 此间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可以促进教师加深对小班化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 优化对教学策略的选择。相互听课、评课是将教师镶嵌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加以传递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听课后的评课, 必须营造开诚布公、允许“犯错”、欢迎“挑刺”的民主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教学研讨, 既可以欣赏同伴教学成功的精彩与得意, 也可以解析同伴教学失误的困惑与迷茫, 还可以分享隐含于实践创新背后的实践智慧,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

3.基于自我反思的教育叙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Posner) 1989年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中外学者所以不约而同地强调自我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就在于自我反思可以通过个体与自我的对话生成新的认识, 使教师在此基础上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实现以“行”悟“知”的功能。

教育叙事是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载体, 由易到难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写教学日志, 坚持每天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整理完善之后附在教案的后面, 以备日后参考;二是写教育案例, 叙有亲历性之事, 叙有情境性之事, 叙有问题性之事, 叙有意义性之事;三是写教育“网志”, 要注重经验的提炼和理念的升华, 注重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个人“博客”实现与他人分享。然而现实情况并不那么令人乐观, 在对334位初中小班化实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 只有45.3%的教师能够做到“经常写教学日记或班务事记, 记录实验过程及个人心得”;36.9%的教师能够做到“借助教育博客平台, 把自己的小班化教育故事 (课例、案例、反思、论文等) 与同事分享”。

4.基于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

行动研究是融合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的一种“现场式”研究。它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学术”过程, 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探究学习、以研究推动工作的过程, “行”以求“知”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功能。当下, 一些制约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深入开展的问题亟待开展行动研究。例如, 面对小班化教育定点实验从小学向初中甚至高中延伸的趋势, 如何做好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小班化的时空优势为课堂教学创造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在小班化课堂上各占怎样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不同学科的小班化课堂中如何体现?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小班化教育所倡导的个性化、个别化教育的实现形式和路径究竟是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多元智力倾向设计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和评价方案?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 都需要基于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来逐步探明。

参考文献

[1]钟昱.美国小班化教育探析[EB/OL].http://www.cdmd.cnki.net.

[2]庞红卫.论小班化教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80-85.

[3]张寿松, 刘为邦.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的比较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75-78.

[4]吴永军.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3 (1) :17-21.

小班教师工作计划 篇8

一、教师的适当介入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案例阐述:国庆结束后,老师们迎来孩子们最后一波的情绪波动,之后班级的各项活动均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于是孩子们就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区域游戏。

今天区域游戏终于开始了,今天老师重点指导的是美工区的涂丫丫,在老师介绍规则请幼儿参加游戏后,涂丫丫的区域里响起了求救声:“老师,我不会!”老师闻声而来,只看见蔡振宇手拿蜡笔,低着头一边说着:“不会,”一边剥着蜡笔的“外衣”,老师轻轻的问:“怎么了?”蔡振宇抬起头脸上一副犯难的样子,说:“老师这个怎么弄哇?我以前在家里从来没弄过。”老师听了心里有些不快,这家伙刚刚肯定没有认真听要求。于是老师再次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一遍绘画的方法,请他握好蜡笔,在自己的画纸前,进行画横线,老师边说边画给他看,并握着他的手教他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蔡振宇的绘画水平不错,能够有序地画直线,老师发现后及时鼓励他说:“蔡振宇,你的线条画得很流畅哦,你画的直线长长的、很直,要勇敢点,大胆画。”听了老师的鼓励,他大胆地画了起来。

教师思考:蔡振宇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就是不愿意积极参与,每次老师请他活动,他总说:“老师,我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对绘画活动不感兴趣?还是不敢参与?

解决办法:为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我采取了心理暗示告诉他只要动手去做一点也不难,你能行你很棒,不断地给他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多给他在同伴面前展示的机会,请他在班级幼儿面前示范一些他会操作的活动并及时鼓励,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联系其家长,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配合多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多给他动手的机会,多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几次之后成效显著,为此我还暗暗窃喜。

二、教师的有效介入及时提升了幼儿知识经验,更进一步建构了幼儿的知识技能

案例阐述:“王梓瑜快把盒子拿来,蔡振宇快点看我们的房子要盖好了。”建构区域内孩子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会孩子们盖了座小鸟楼房,一会他们房子里的厕所盖好了,这时王梓瑜说:“厕所终于盖好了,我来小个便!”说完她就蹲在自己搭建的厕所旁边进行小便。“我也要来小个便!”蔡振宇边说边站了过去。“赵老师,你也来小个便吧!”于是孩子们都纷纷来邀请我去他们所搭建楼房中的厕所去小便。“嗯,我现在还不想小便哦,谢谢你们!”我有些尴尬地笑着回答。孩子们看我笑也纷纷跟着傻笑。

教师思考:建构区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终于热闹了起来,在建构区域活动的最初孩子们只会不停地垒高,在区域活动的前期建构区域活动一度受到冷落,我们班级建构区域材料丰富,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瓶子,这么丰富的材料孩子为什么不愿参与游戏呢?是不会玩?是不喜欢?还是材料过多无从选择?

解决办法:我和班级老师为此进行多次讨论与反思,寻找问题,改变方式。我又结合《小区域大学问》一文中对区域游戏指导策略提到小班的建构技能的学习目标:能用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对幼儿的建构技能的指导要本着兴趣为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搞枯燥的技能练习,不压抑幼儿的创新表现。我不禁在想,单一的垒高练习是文章中所说到的枯燥技能练习吗?孩子们在掌握这项技能后我们是否要教授更高一级的内容呢?于是我开始指导孩子们通过架空、围合的方法进行盖楼房。慢慢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尝试了架空、围合的方法盖楼房,房子盖好了,厕所是楼房中最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孩子们在盖完楼房后知道要搭建厕所,正所谓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中物体形象的认知经验的再现和迁移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应帮助幼儿梳理、整理与提升经验,并迁移运用到建构活动之中。

厕所的搭建也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体现,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伤大雅,但是经验来源于生活、活动来源于生活。

三、教师无声的有效介入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宽松温馨的游戏环境

案例阐述:冬天了,孩子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可是娃娃家里的娃娃们还是穿得很少。今天早上的区域游戏中,扮演妈妈的郭可欣正抱着一个洋娃娃,一边拍一边唱着“摇啊摇……”准备哄娃娃睡觉呢。这时候爸爸潘思成说:“哎呀,宝宝睡觉没被子盖,老师说不盖被子会生病的。”这一句话的影响可不小,这不,两个娃娃家的孩子们讨论起来了。做饭的奶奶说:“要不我把我的小被子拿来吧。”晒太阳的爷爷说:“那今天可不是要冻死了。”爸爸眼睛一亮,瞄到午睡室的床铺,说:“要不我们带着宝宝去我们的小床上睡觉吧。”妈妈抬头看了我一眼,小声说:“老师不允许去午睡室的。”我故意假装没听见,想看看他们怎么办。妈妈又说了:“今天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晒晒太阳吧,这样就不冷了。”就这样,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宝宝晒太阳取暖。不一会儿,爸爸在娃娃家的柜子里找出了一些小棉袄、小毛衣还有一些小袜子,对妈妈说:“我们先给宝宝穿衣服吧,老师说,天冷了宝宝是要穿衣服的,不能再穿裙子了。”

教师的思考:该不该介入游戏?什么时候介入呢?本次区域中的孩子是我们班级年龄比较大的,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得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很想突破娃娃家这个小区域,到午睡室的床上来。但是也会想到老师的话,所以没有行动。我知道娃娃家里有棉袄等冬天的衣物,也正是因为在做观察记录,想看看孩子到底会怎么做,所以就没介入。首先孩子们没有放弃取暖,他们用了晒太阳的方法和穿衣服的方法,这些以前孩子们都玩过,我也做过提示,所以本次活动,他们会想到。其次,孩子们从自身情况延伸到宝宝身上,我觉得这是一大进步。虽然说,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但是在娃娃家游戏中,都很愿意扮演大人的角色,去把娃娃家里的娃娃,当做自己被爸爸妈妈呵护照顾,很有爱。

解决方法:投放一些小毛巾、小毯子和小被子。希望孩子们利用这些温暖的东西,爱护手中的娃娃。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爱真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爱。

通过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升在小班区域游戏中的有效介入方法,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养,适度的介入才是最有效的介入,教师有声或无声的介入都应该成为幼儿游戏开展更好的载体。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下一篇:团队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