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

2024-09-06

标准成本(精选8篇)

标准成本 篇1

华能新疆三塘湖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成本管理标准

QG/HDXCH —04 08— 2009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能新疆三塘湖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本管理的职能、管理依据目标、成本开支范围、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管理考核等相关事项,本标准所指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基建成本,以及生产期间的期间费用,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成本管理工作。引用标准

《华能新疆三塘湖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管理标准》(QG/HDXCH—01 01--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企业财务通则》

《企业会计准则》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术语

成本是指为公司的存在、存续、收益、发展付出的和即将付出合法的经济代价。管理职能

4.1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成本开支的范围,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不得乱挤成本。

4.2 对生产经营和基建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正确进行归集和分配,审核记录

4.3 加强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审核和控制,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4.4 开展成本的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成本责任单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限,对责任部门的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管理内容与要求

5.1 管理依据

企业长期、中期发展规划,集团公司下达的经营考核目标、基建目标,企业经营预算,企业一定周期或者特定时段的特定费用计划。

5.2 管理目标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和基建计划及成本降低任务,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并按年、季、月将成本分解,按部门下达,建立责任成本体系,降低成本,完成基建成本任务、经营成本任务,服务于企业长期、中期发展规划。

5.3 管理要求

5.3.1 成本管理的任务

5.3.1.1 实行成本目标管理,加强预算和计划管理。做到事前有计划,执行有控制,中期有总结,支出有监督,奖罚有依据,好差有分析,管理有目标。

5.3.1.2 严格执行国家、行业、集团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维护财经纪律。

5.3.1.3 及时正确地进行基建项目及其他资本性支出成本计量和财务核算,反映资本性支出项目各

阶段、各分项、各分部计划完成情况,资本性支出项目成本结构情况,确保成本核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强成本管理预见性。

5.3.1.4正确的进行产品成本的计量和财务核算,进行成本分析,反映单项成本、分类成本(如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又如人工成本、三项费用等)、总体成本,反映特殊成本和费用按时间进度,或者结构,或者定比环比,或者横向纵向等变动趋势,反映成本计划和成本执行的完成情况。

5.3.1.5分析成本升降原因,总结经验,挖掘潜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3.1.6建立和健全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推行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5.3.2 成本管理的组织分工

5.3.2.1公司总经理对上级和董事长负责,是公司成本完成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分管财务领导协助总经理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财务资产部门在分管财务副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成本综合管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成本管理工作:

5.3.2.1.1负责成本预算的编制、综合平衡工作。

5.3.2.1.2根据经营目标制定成本控制总体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单项费用标准,按时间进度制定阶段成本控制手段和方法。

5.3.2.1.3实施成本费用监督监控、审核审查,定期、定向、定量、定性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修订成本预算方案。

5.3.2.1.4基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更新改造等资本性成本核算控制,基建项目财务决算工作。

5.3.2.1.5会同有关部门监督考核成本执行情况。

5.3.2.1.6按照会计核算要求界定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正确、准确核算成本。

5.3.2.1.7负责公司资金成本控制。

5.3.2.1.8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及时调整管理方法,提出定额调整建议,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3.2.2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和总工程师领导生产建设部进行生产、基建成本管理,全程参与成本有关的物资耗费管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成本管理工作:

5.3.2.2.1进行基建项目过程管理,审核审查施工方案,制定里程碑计划,优化工程管理相关技术方案,从施工方案、技术手段、过程管理、优化组织等方面促进成本管理,提出成本控制建议。

5.3.2.2.2生产项目技改、检修、安措反措费用项目管理,日常维修材料消耗的监督管理,审查大、小修检修、技术监督费安全性评价、安措反措方案,对这些项目成本提出意见。

5.3.2.2.3 审查项目技改技术方案,备品备件、设备物资采购计划,提出成本控制意见。

5.3.2.2.4负责提出节能降耗、挖潜降本技术方案,审查其他部门提出的挖潜降耗方案,以降低成本。

5.3.2.2.5负责基建用电及生产厂用电的控制、监督、管理,制定厂用电定额,特别是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定额和照明等现场办公用电定额,提出降低厂用电意见。

5.3.2.2.6负责现场使用地下水的管理。

5.3.2.2.7电厂建筑物维护、修理修缮管理,审查维护修缮方案。

5.3.2.2.8协助委运费标准的确定。

5.3.2.3计划经营部参与公司管理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成本管理工作;

5.3.2.3.1编制公司全年综合成本计划。

5.3.2.3.2根据生产建设部安排审定的计划,工程建设里程碑计划编制设备物资、材料、备品配件等采购计划,掌握品种和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5.3.2.3.3制定基建项目投资计划,基建项目概算各项目成本控制措施,按照施工进度、施工合同、设备合同、合同执行情况对照概算项目控制基建工程成本,进行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造价控制,进行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确定基建成本。

5.3.2.3.4会同生产建设部合理确定物资、备品备件、材料、工器具库存量,协助财务资产部门完成集团下达的流动资金占用量。

5.3.2.3.5组织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提出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5.3.2.3.6负责CDM项目申报,预算该项目费用。

5.3.2.4综合管理部参与成本管理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成本管理工作:

5.3.2.4.1负责制订和组织执行劳动定额,制定工资制度,制定工资及各种津贴、奖金标准,制定工资发放计划。

5.3.2.4.2制定劳动保护的标准和发放范围,制定劳动保护费用计划,核定劳动保护费用开支。

5.3.2.4.3根据需要核定外部劳务用工,提出外部劳务用工成本标准和计划。

5.3.2.4.4制定并执行各种基本和补充社会保险制度,提出费用预算计划。

5.3.2.4.5制定公司培训费用计划、其他人工成本。

5.3.2.4.6组织和实施办公设施、家具、办公用品购置,降低购置成本。

5.3.2.4.7负责办公设备和用具修理修配费用、办公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等公司全部日常管理性费用预算工作,费用预算执行控制工作。

5.3.2.4.8负责基建项目前期费预算和预算执行工作。

5.3.3生产成本计划由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财务资产部门和计划经营部门需把各成本项目分解成小指标,把总的成本、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进行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发动员工,采取有效措施,从成本指标,费用指标,在用途、范围、数量、时间上加以控制,从而达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基本建设全过程控制,保证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5.3.4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

5.3.4.1 一级核算为公司级核算,由财务资产部负责,具体职责:

5.3.4.1.1 汇总编制成本计划,并进行指标分解。

5.3.4.1.2 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掌握成本计划和各项费用执行情况。

5.3.4.1.3 组织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每月准确及时的计算成本,配合计划经营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做好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工作。

5.3.4.2 二级核算为职能部门,由部门负责人抓成本管理核算工作,主要职责:

5.3.4.2.1公司将材料及修理费下达到生产部门,由生产部门核算部门费用。

5.3.4.2.2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严格控制本部门所控制的费用。

5.3.4.3生产部门成本核算受生产管理部门的安排,基本职责:

5.3.5.3.1 作好维护、检修、技改等各项材料消耗的记录,做好材料物资库存管理,控制各项生产指标。

5.3.5.3.2 建立班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原始记录。

5.3.5.3.3 做好班组的修旧利废的原始记录。

5.3.5.3.4 及时向职能部门反馈真实完整核算成果的原始记录。

5.3.6 成本分析

5.3.6.1 成本分析的目的是查明影响成本变动的各个因素,并分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5.3.6.2 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5.3.6.2.1计划经营部牵头对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公司各项成本情况,财务资产部从财务角度每月进行固定费用、变动费用的升降分析,基建单项费用、分类费用升降分析,按收入与成本预算比例分析,按时间进度分析费用完成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

5.3.6.2.2生产建设部对生产材料、备品备件消耗及采购价格情况分析,计划经营部对

5.3.6.2.3 生产建设部、计划经营部共同对公司增收节支,挖潜降耗完成情况分析。

5.3.6.2.4 财务部应对生产期单位成本、预算成本完成情况分析。

5.3.6.2.5计划经营部对基建项目合同成本与概算成本的分析,实际成本与概算成本的比较分析,基建物资、基建设备成本分析,基建合同执行情况分析,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各结算的成本分析。

6管理责任

6.1财务资产部未按《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中国华能集团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成本核算,造成成本核算混乱,损益核算不实分情节考核200-500元。

6.2各部门因工作疏忽、或者故意编制不实成本计划,正常情况下计划值偏离实际值30%(可比口径),作为计划差错考核责任人200元,考核部门200-500元。

6.3成本二级核算未开展核算,每月考核责任人100元,考核责任部门300元。

6.4财务资产部、计划经营部未对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或者已经开展了财务或经济活动分析,没有撰写分析文稿,考核责任人200元,考核责任部门200元。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财务部负责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审批:

批准:

本标准由财务部负责解释。

标准成本 篇2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做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成本控制计划,它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以及核算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高效的成本控制管理系统。标准成本的精准制定、成本差异的揭示分析和处理产生的成本差异是标准成本制度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宏观经济的逐步稳定,企业内部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支出成本的管理,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账务处理等工作,为标准成本制度的推行带来了便利,部分企业带头开始实施标准成本制度,广泛应用于三资企业,成果较为显著。我国企业在标准成本的制定方面通常从原材料成本、直接的人工成本以及产生的制造费用这三方面展开。在原材料成本的记录分析中,对产品材料的标准用量和单位用量进行准确记录,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取平均值等特殊方法进行科学的量化制定。企业在制定标准成本时,首先,应该规划制定出成本中心;其次,以成本中心以及生产的产品作为载体制定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即成本标准。在企业发生经济业务期间,为有效记录监督其生产经营状况,会计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企业采用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做账软件,在记账的过程中,填写详尽的会计科目,严格登记账簿,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地位,使其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将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细致剖析,总结归纳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将其揭露出来。企业在成本差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而言,主要是将差异的发生和最终结果进行比较结合,采用逐月分配的方法把本月产生的差异平均的分配到已经销售的产品和期末存货之中,遵守投入与产出相互联系的经济原理,合理企业的月末利润。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尽管各个企业都在致力于成本的管理控制,积极采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相关规范,但是部分企业对风险环节的防控意识薄弱,没有真正将标准成本控制有效应用与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粗放,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2 我国企业在成本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重视利润的产生,忽视了成本的损耗,对成本采用短期管理的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巩固社会竞争力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态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成本管理的较量。

第二,一些企业对标准成本制定的不够准确,在制定标准成本时没有做好准确的调查统计工作,导致很多方面的突发意外和偶然情况没有得到考虑,遇到问题时没有有效地预警方案,最后导致实际和计划脱轨,实施成本大大超出预算,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更有甚者致使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成本差异调查不够全面,计算的不完整,企业内部考核体制缺失,成本差异分析人员单一。虽然有的企业以标准成本制度为成本分析的依据,但是在成本分析中对成本的差异性调查的不够彻底全面,考核体制缺失,人员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第四,由于成本差异的计算与成本差异的本质认识程度密切相关,一旦对本质的认识不足,就有可能导致计量的偏差。部分企业在分析成本差异时对其本质认识的不够完全,盲目追求零成本差异这一结果,没有看到零成本差异下隐藏的问题,最终使隐含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给企业的生产活动带来了隐患。

第五,企业对于成本控制报告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的成本控制报告缺少交流。成本控制的综合性较强,假如一个成本控制系统无法有效揭示成本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那么这种成本控制系统即为无效系统。

第六,企业在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时没有洞悉全局、着眼于总体,在统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及人力消耗时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发展结构、品牌价值等无形的成本因素。成本管理内容单一,仅仅考虑产品初级生产过程,没有涉及到生产后的相关市场和技术等问题的分析。

3 解决办法

3.1 更新自身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要想通过成本控制来加大自身竞争优势,就必须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在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标准成本制度具有传统核算制度无法超越的优越性,现代企业都应该将标准成本制度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为企业增添一份竞争优势。

3.2 企业在标准成本制度下分析成本

首先需要通过细致全面的调查、专业分析和技术测定来制定标准成本,再将有效经营作为前提条件、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结合当前实际状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其他突发性状况,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做好两手准备,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3.3 重视成本差异调查

在标准成本制度成本差异的揭示分析内容指导下,统计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成本差异。制定全面具体的成本控制标准考核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明确取得成绩与存在消极责任的归属人的奖惩。企业还应下放成本的否决权,按照业务系统的具体承接部门逐级向下落实,否决权利非开实行,有益于企业全面控制成本,增强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透明度。成本差异的分析人员应该多元化,其主要分析人员需由一线的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担任,绝不仅仅只是财务人员仅凭一己之见的空想象就能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标准成本控制发挥出最大作用。

3.4 建构绝对值成本差异度量式

在成本差异的计算过程中采用绝对值成本差异度量法,可以客观直接的得出实际成本偏离实际成本的具体程度,帮助我们高效的分析各部门的绩效。整体和局部也能同时发展,而不是仅仅重视整体,绝对值成本差异度量式为企业强化内部成本的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判断依据。

3.5 编制成本控制报告,建立健全成本分析相关制度

企业在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的同时,要求与正式的成本控制报告制度相结合,成本控制报告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及时准确的提供。成本控制系统必须可以和其他部门相结合,再共同探讨中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断修改,使成本目标达到完美值。部门主管可以通过成本分析报告显示的相关内容,及时纠正出现偏差的工作,同时也为奖惩制度的实施提供确切的依据。

4 标准成本制度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标准成本制度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后,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差异,完成对企业活动成本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致力于标准成本的改善,达到与实际成本最为接近合理的数值,对成本中心的成本绩效进行衡量,努力完成对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标准成本制度能够在实际成本偏离计划的标准成本时及时进行提醒,起到对实际成本的日常控制作用。能够及时向管理者反馈不同成本项目拥有不同的性质,提升生产经营者对于成本的敏感度,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铲除不良因素。标准成本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控制,明确了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目标,具体要求落实到个人,增强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了明确的制度标准,企业的全部物料都采用标准成本,产生的差异也直接计入了当期的损益,减小了会计核算和财产清查的工作量,解放了会计人员,使各个单位的成本计算人员从往常繁重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成本分析与控制当中,为实现企业的绩效最大化立下汗马功劳。标准成本制度使成本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企业准确核算产品的单位变动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便利确认企业的单位边际贡献,助力于企业盈亏平衡界限的计算,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5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更为深入的发展,明确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是每个企业都致力解决的问题。标准成本制度作为一个科学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控制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利润的多少和生存。企业应当不断加强对于企业成本分析的研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案。企业全体员工也要加强标准成本制度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摘要:当今社会已成为高度竞争化的社会,企业要想在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就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标准成本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成本核算与如何控制的难题,是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具企业发展战略性。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制度能够在将成本差异对标准成本进行合理的调整后的得到更为准确的实际成本,强化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实现绩效的最大化。基于此,主要探讨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分析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标准成本制度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标准成本制度,成本分析,问题,对策,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中文.标准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02(3).

[2]何聪敏,张瑞钰.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方法教学的改革设想[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刁志波.关于标准成本制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4]马彦利,周标.成本管理的新突破——现代标准成本制度简介[D].南京:南京粮食经济学院,2012.

[5]王程.浅析企业标准成本制度[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标准成本 篇3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物流成本;成本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5%左右,物流费用占生产成本的35%左右,物流开支占销售额的20%左右。因此,科学地预算物流成本、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标准成本法概述

标准成本法是把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根据企业的年度利润目标,事先编制预算,制定生产各种产品的标准成本,并以此作为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构成,其标准成本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数量”标准与“质量”標准的之积。所谓“数量”标准是指成本定量方面的标准,表示成本的规模和工作总量,如材料的用量、工人的生产工时;而“质量”标准是指成本定性方面的标准,表示成本质量方面的特征,如材料价格、工人的工资率和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成本法要通过成本的差异分析来评价业绩,以此来明确企业各个责任单位的职责,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在进行成本的差异分析时,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企业各个责任单位日常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实际数与标准数进行比较,测定其是否达到原定的标准,而日常经济活动中两者往往会产生偏差,差异分析可以通过对成本的“数量”及“质量”的差异分解计算,初步提出的成本差异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导、限制、调节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

标准成本制度是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成本管理使企业普遍存在着物耗高、效率低、浪费大、效益差的现象,表明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落后、观念陈旧、方法僵化等问题,使企业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步履艰难。标准成本法则是企业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在遵循经济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我国就引进了西方的管理会计,也就有了标准成本法的理论,但在实务中的操作性较差。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我国的一些现代化的大企业尝试将标准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方法付诸于实践,并且获得了成功。如我国上海的宝钢、河南的安钢就成功地采用了标准成本法,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标准成本制度,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物流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顺利加工成零部件,把零部件组装成产成品,然后投入消费市场,物流在创造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物流系统为实现商品在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因此,成本控制与管理对于物流业尤为重要,而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标准成本法是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该法还局限于制造行业。本文基于物流企业特点,尝试将标准成本法进行推广应用。

二、企业物流成本预算标准建立

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它还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发生的所有成本。根据物流成本的属性和特点,将其划分为:运输成本、仓储及库存维持成本、物流管理费用。一般地,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40%以上,仓储及库存成本占物流成本的20%以上,而管理成本占20%左右。由此可见,物流企业应重点控制运输成本,同时加强库存成本的管理,不可忽视管理成本的控制。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类成本展开分析。

要构建物流标准体系,首先要对物流业已有的国内外物流标准状况进行调查,掌握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参考国际、国外物流及相关标准,分析与描述现代物流系统典型工作流程,研究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标准需求,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进而形成中国现代物流标准的体系结构及标准体系表,作为现代物流标准研究和制定的总体规划和纲要,为物流标准规范体系的形成及物流企业的市场运作提供指导。

1.运输成本预算标准的建立。运输工具与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合理的、科学的运输成本标准体系。在现有的、正常的运输条件下,以员工尽最大努力达到的水平作为参考标准。

在一定的供应量与需要量下,物流企业一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制定标准,选择每天的路程QL作为运输成本的数量指标,选择每天的运杂费及补助P作为运输成本的质量指标,则标准运输成本乘积;二是引入时间指标T,此时运输成本变为QL、P与T的乘积,从而反映了物流的运输效率。SQL与SP选用上述最常用的运:输工具的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天数指标的标准ST。

一般地,当供应量与需求量不确定时,可以选择运输量QY(吨公里)作为运输成本的数量指标,运费率RY(元/吨公里)作为运输成本的质量指标。因此标准运输成本YC为:sOY与SRY的乘积。

2.仓储及库存成本预算标准的建立。仓储及库存成本与储存商品的价值大小、储存量、保管条件及保管时间等有关系。物流企业可以按照常规将商品分为三类:A类商品单价较大,数量较少,保管条件最好;C类商品单价较少,数量较多,保管条件较差;而B类商品是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商品。在各类商品下,分别以库存量Q作为库存成本的数量指标,库存费C作为库存成本的质量指标,则标准的库存成本SKC为SQ与SC的乘积。标准库存量Q应根据经济订货批量EOQ(EOQ=量,K为每次订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保管费用)而定。

3.物流管理费用预算标准的建立。物流管理费是指进行物流的计划、调整、控制、监督、考核等活动所需用的费用。物流企业可以选择工作量H作为物流管理费的数量指标,管理费分配率R作为物流管理费的质量指标。因此标准物流管理费用SGC为:SH与SR的乘积。SH为物流企业的标准工时量,而标准管理费用分配率SR为总标准物流管理费用与标准工时量之商。

三、企业物流成本差异分析

标准成本法要通过计算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差,进而分析成本变动原因,并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其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

在分析企业物流成本差异时,可以参照上表的计算公式,同时进行差异的因素分析,通过分解,进一步寻找成本

的变动原因,若其差异大于0,即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为不利差异;若差异小于0,即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为有利差异,表现为成本的节约。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奖励有利差异,惩罚不利差异。

四、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应用

标准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与在制造业的应用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成本的分类不同;其次是成本的标准不同;再次对成本的差异分析不同,最后,在成本控制的实际应用也有差别:

第一,树立现代物流理念,追求物流成本最小化。通过对物流成本的计划、控制、监督、考核与分析,可以促进物流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合理地利用资源。成本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关键,是跟踪价值规律确定的市场价格信息,科学预测合理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预算的结果往往指导着物流的决策。提高全员的物流成本管理意识人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使企业全体人员懂得,加强成本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物流系统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每个职工经济责任的主要部分。因此,不但要求成本管理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增强物流成本管理意识,而且要全员增强物流成本管理意识,使物流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管理手段电子化,管理人才专业化,把经济性与技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物流成本标准设计一定要科学。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对企业的各项活动都要事先从成本角度考虑它的经济性,并加强事前成本管理,开展成本决策,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谋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使物流成本管理向预防性管理方向发展。使物流企业经营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在方法上,从因果关系来考查物流成本开支的必要性及开支的规模,以成本动因作为费用分配基础。在管理成本形式上力求达到价值形态管理与实物形态(人、财、物)管理的统一。

第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本管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人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以责任成本进行计算,进行记录、汇集、计算、分配和报告成本信息。而作为控制、分析、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工作业绩的手段。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为此,可以使用平衡记分卡,即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有效地建立起企业信任,包括企业员工之间、经理与员工之间、管理层次之间、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现代企业的一大标志是,人和信息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一智力资本的有效应用。

平衡记分卡,企业各管理层次和部门都要编制,从而形成上下配合、左右协调的经营战略和行动体系,把会计与财务、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外界保持动态适应,最终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预算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基础是准确可靠的市场与内部预测;过程必须全员参与,大家算账,既算自己的目标,也要算他人的目标,以保证责任指标的公平;内容必须包括项目预算、业务预算、分级归口的责任预算和行動预算;时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预算。同时,要把预算与日常的核算、考评、奖惩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紧密结合。这样,预算编制、执行、考评、奖惩过程也是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过程,起到十分明显的沟通企业内外的作用,同时能塑造全员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

第四,完善责任会计,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行为科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环境中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主要是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人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规律性,研究如何根据人们行为的规律性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引导和激励人们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从而达到最高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标准成本制度做得再科学、再严密,如果不落实到每一名职工头上,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对于完不成成本指标的,不管是经理还是职工都要实行奖罚分明的利益机制。

标准成本制度经济论文 篇4

一、标准成本制度的特点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运用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标准成本制度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标准成本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标准成本制度只计算各种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

2.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发生的各种差异,分别设置各种差异账户进行归集,以便对成本进行日常控制和考核。常见的差异账户有:“材料数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人工效能差异”、“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能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计划差异”等。

3.可以与变动成本法相结合,达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二、标准成本的种类

标准成本的.种类主要包括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1、理想标准成本是在现有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达到最优状态下的目标成本水平。

2、正常标准成本是以正常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基础制定的目标成本。

3、现实标准成本它是在正常标准成本基础上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目标成本。

三、标准成本的制定

通常有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出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数量标准X直接材料价格标准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工时标准X工资率标准

工资率标准=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X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X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标准总工时

四、标准成本差异的内容

标准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按成本项目进一步划分可分为八大差异或九大差异。它们是: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又可分为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五、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其标准成本的差异,它包括材料数量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两部分。材料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X 标准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X 实际用量

计算结果,如果是正数表示超支,即逆差,为不利差异;如果为负数表示节约,即顺差,为有利差异。

六、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和工资率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X 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X 实际工时

计算结果为正,表示超支差异,是逆差,为不利差异;计算结果为负,表示节约,是顺差,为有利差异。

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包括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X 标准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费用分配率-标准费用分配率)X 实际工时

计算结果为正表示超支差异,是逆差,为不利差异;计算结果为负,表示节约,是顺差,为有利差异。

八、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一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两部分。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 = 固定费用预算-(实际产量 X 单位产品标准费用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

计算结果正数为超支,负数为节约。

也可以将上述产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能力差和效率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计划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工时 X 标准费用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X 标准费用分配率

这样对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就有两差异分析法和三差异分析法。

九、标准成本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程序

标准成本制度下的成本核算可结合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按如下基本程序进行:

为各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项目的制定标准成本。

按成本对象设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上月成本明细账,填入月初在产品成本。

编制各成本费用分配表,分别反映其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并列出其差异。

将标准成本计入成本明细账,结转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

第十一章-标准成本管理 讲稿 篇5

掌握:

1、标准成本制定

2、成本差异分析

第一节

标准成本系统概述

一、标准成本系统定义

标准成本,是指按照成本项目反映的、在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单位产品成本目标。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三方面内容。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成本的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则与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联系。

二、标准成本的作用

(一)标准成本是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

(二)用标准成本,有利于责任会计的实施。

(三)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

(四)简化了账务处理。

三、标准成本的种类

(一)理想标准成本

是在最好的生产技术条件,最佳的工作状态下所应该发生的最低成本。在这种标准成本下,没有一点浪费,无废料废品,企业的工艺技术达到最高水平,生产经营实现最佳运转,产品制造过程处于最先进、最完美的状态中。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实际工作中很少采用。

(二)正常标准成本

正常的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生产水平,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正常的价格条件下,用预期能达到的标准来制订的成本。在这种标准成本下,允许有合理的损耗,生产时个人有足够的生理休息时间,机器允许有一定的修理时间,(三)现实标准成本

第二节

标准成本制定

一、标准成本的一般公式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其中:某一项目该成本项目该成本项目标准成本的价格标准的用量标准

二、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

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工业工程法或者其他技术分析方法得到的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

(二)直接材料的标准价格

是根据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单位材料购进成本,包括材料的买价、税费、运费、装卸费、正常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也是由直接人工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相乘得到的。直接人工的标准消耗量就是生产单位产品耗用的标准工时。

直接人工的标准价格就是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可以是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确定的正常工资率也可以是预定的工资率。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价格

四、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企业也可以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合理的用量标准。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是每一标准工时所耗用的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

(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则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因此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则需要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也就需要计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也是由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相乘得到。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消耗量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价格是每一标准工时所耗用的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

例题见教材——内容小结

第三节

成本差异分析

一、成本差异分析基本模式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就是成本差异。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当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成本差异表现为正数,称为逆差,用U表示,当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成本差异为负数,称为顺差或有利差异,用F表示。

由于成本由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组成,因此构成成本差异也有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种。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材料 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由于材料采购的实际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材料的供应部门负责。材料价格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材料价格本身的变动、运输费用的变动、不合理的途中损耗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是由于生产产品直接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与标准用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材料数量差异应由材料耗用部门即生产部门负责。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用料的科学性,工人操作的认真程度,技术的改进等。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例:新新机械厂生产A产品,需用甲材料,标准价格为4元/千克,实际价格为4.20元/千克,甲材料的标准用量为500千克,实际用量为460千克求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460×4.2-500×4

=1932-2000

=-68(元)(F)

-68元的有利差异由下面两部分组成:

甲材料的价格差异=(4.2-4)×460= 92(元)(U)

甲材料的数量差异 =(460-500)×4= -160(元)(F)

所以:-68元=92+(-160)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通过分析直接人工成本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也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价格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又称为工资率差异。数量差异是指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又称为人工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价格差异+效率差异 推导过程如下: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一)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计算:

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二)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是由实际工资率与标准工资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资调整,人工等级的晋升,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等。一般来说,工资率差异主要由人事劳动部门负责,但同时也会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 3 因很多,如,工人的熟练程度、认真程度,是否雇佣新工人,生产技术条件如何,生产安排是否合理等等。一般来说,人工效率差异主要由生产部门负责。企业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查,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

例:新新机械厂加工A产品需车加工,其标准工资率为5元/工时,实际工资率为6元/工时,标准工时为500工时,实际工时为450工时,试求某产品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人工成本-标准人工成本

=6×450-5×500=200(元)(U)

200元的逆差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6-5)×450=450(元)(U)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450-500)×5=-250(元)(F)

四、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

=支出差异(价格)+效率差异(数量)(一)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支出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是由实际分配率与标准分配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耗费水平的高低。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由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反映了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节约或超支。

五、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是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但单位产品中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正好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动。

为了加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控制,企业往往采用编制固定预算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制定一个标准的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实际耗用的工时数与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一致,或者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与预算数不同,因此发生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费用-标准费用

=耗费差异+能力差异+效率差异(三差异法)

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未达到企业的生产能力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效率差异是指由于实际工时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不同所引起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一)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二)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工时-实际工时)

(三)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例:新新机械厂本月实际产量40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1424元,实际工时890小时,企业生产能力为500件,1000小时,每件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3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1.50元/小时。

三因素法:耗费差异=1424—500×3=-76(元)(F)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1000-890)×1.5= 165(元)

效率差异=(890-400×2)×1.5=135(元)

本章练习题

单选题见P178(13,17,18)

1、某公司2009年度生产甲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17910元,年度预算数为18000元,预计应完成的生产能力为11250工时,实际发生工时为9900小时,标准工时为9200小时。(10分)要求:(1)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2)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3)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确定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解:(1)固定性制造费用总差异:

17910—9200×18000÷11250=3190元(U)

(2)固定性制造费用支出差异=17910—18000=-90元(F)(3)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8000÷11250×(9900—9200)=1120元(U)(4)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18000÷11250×(11250—9900)=2160元(U)(5)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验证

—90+1120+2160=3190元(即固定资产总差异)

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其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项 目

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

单价(元)用量(件)单价(元)用量(件)

差异(元)

A材料000 200

200 B材料000 100

-1 500 合计

700 制造费用相关资料表

项目

预算数

实际产量标准数

(工时6 000)

(工时5 000)

实际数(工时5 500)

金额

分配率

金额

金额

变动性制造费用

400

0.4

0.4×5 000=2 000 090 固定性制造费用800

0.8

0.8×5 000=4 000 675 合计

200

1.2

管理会计第9章标准成本法答案 篇6

1、A材料的标准用量=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实际产量=10×1000=10 000(元)

A材料的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200-210)×9 000=-90 000(元)为有利差异。

A材料的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9 000-10 000)×210=-210 000(元)为有利差异。

A材料成本差异=A材料的实际成本-A材料的标准成本=200×9 000-210×10 000=-300 000(元)或:A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用量差异

=-90 000+(-210 000)=-300 000(元)

为有利差异。

2、(1)计算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工时=5000÷2000=2.5(元/工时)(2)计算三种成本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5600-5000=600(元)

为不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1400-2100)×2.5=-1750(元)

为有利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2000-1400)×2.5=1500(元)

为不利差异。

(3)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

=2.5×2100=525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5600-5250=350(元)

或: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开支差异+效率差异+生产能力差异=600+(-1750)+1500=350(元)

3、(1)月末对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核算。

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用量=200×9000=1 800 000(元)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标准价格×标准用量=210×(10×1000)=2 100 000(元)

结转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

借:生产成本2 100 000贷:材料1 800 000

材料价格差异90 000 材料用量差异210 000

(2)月末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核算。由已知:本月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为5 600元,根据2题的计算,本月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为5250元 借:生产成本5 250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600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1 500贷: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 750

制造费用(固定)5 600

(3)结转已售产品的成本差异。

已售产品直接材料和固定制造费用的不利差异=600+1500=2100(元)

已售产品直接材料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有利差异=90 000+210 000+1 750=301 750(元)

综合后为有利差异:301 750-2 100=299 650(元)

借:材料价格差异90 000

材料用量差异210 00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 750 贷: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600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1 500 产品销售成本299 6504、(1)计算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标准分配率=预算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工时

=500/2500=0.2(元/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耗用差异)=(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510-0.2×2200=70(元)(不利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200-2000)×0.2=40(元)(不利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

=510-0.2×2000=110(元)(不利差异)或: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用差异+效率差异

=70+40=110(元)

(2)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工时

=4000/2500=1.6(元/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耗用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固定制造费用

=3980-4000=-20(元)(有利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2500-2200)×1.6=480(元)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2200-2000)×1.6=320(元)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980-2000×1.6=780(元)(不利差异)或:

标准成本 篇7

一、开展标准成本测算工作

标准成本测算报告为构架、标测表体系为依据的标准成本测算体系可以为公司各产品分料、工、费等部分制定一套准确、可行、具有实际参照意义的标准成本。由于制定标准成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较大, 因此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做到完善。首先要掌握该项目各项成本要素的实际发生情况, 这就要求测算人员深入生产车间对原材料消耗、装配工时、工装工具消耗等实际生产数据进行记录, 确定数据构成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其次根据成本费用资料的特点, 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收集、分析的标准化体系表格;再次, 对各部门进行资料的收集, 主要包括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及其采购价格等相关的成本构成;最后到生产现场进行分析装配过程中装配数据的准确性。这一系列工作就是标准成本测算。之所以建立标准成本测算体系, 就是要通过以上几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核算标准成本, 之后进行与实际成本的比较, 论证标准成本的合理性。

(一) 设计标准成本测算系列表格

标准成本测算系列表格是搜集项目各方面基础数据的一套重要工具。它由若干张基础表格构成, 每张表格含有系的数据需求内容和准确的数据逻辑关系。依照主管业务内容不同分发给不同主管部门, 针对数据获取复杂程度限定不同时间长度填写完成交回测算, 再由测算人员前往生产车间进行了解、核实, 以获取最真实、最直接的项目生产信息。

设计标准成本测算系列表格时测算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论证, 内容包括: (1) 数据到底应该精确到什么程度; (2) 哪些数据生成单位和职能部门是可以取得的; (3) 数据信息的精确程度对测算结果有多大影响。经研究, 标准成本测算系列表格确定了数据落实到单件标准产品、无法分离的费用应采用公允的分摊原则等要求, 规范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标准成本测算系列表格限定了详细的填写单位, 这些填写单位的划分是测算按照公司业务职责严格划分的, 大多数表格需要2个或2个以上部门配合完成, 填写的数据内容精确到行和列。参与填写的各部门不必关心其它部门所填写的数据内容, 而测算所需数据信息会在填写完成后由表内公式自动生成。

(二) 落实各单位数据汇报责任和规范数据合理性

正如上文所述, 标准成本测算系列表格限定了详细的填写单位, 那么标准成本测算数据也具备了合理有据的信息责任, 从而强化了数据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 测算主管单位抽调部分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对搜集上来的标准成本测算数据进行逐个了解和核实。

在核实中我们发现, 一些数据的提供过于模式化, 大多数非常规的对测算结果存在直接影响的变动并未体现出来。每个项目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成本消耗点, 在现场了解相关信息数据过程中, 测算人员修改了部分不符合生产实际情况的数据, 诸如班组人数、实做工时、月产量等, 使数据更加真实反映项目现状。

(三) 生产现场采集数据信息

为充分掌握作业现场数据信息, 提高数据的可信赖程度, 测算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了一系列测量工作。

在装配工时数据采集时我们发现, 大多数生产工人、工装设备、工具和工作环境都是一样的, 因此标准工时在这种反复从事相同工作的流程性岗位比较有代表意义。

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 而标准作业时间由工艺过程决定, 主要为直接增加产品价值的人工/机器时间消耗。对标准工时的降低只能通过工艺改善和辅助时间降低。测算中, 测算人员主要使用了直接观测法, 即使用秒表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测算选择一般熟练员工在正常环境下作业, 进行时间测量;根据工序性质不同选择使用了多次测量和连续测量两种方法。测算出正常工时后, 再进行宽放率的测算。对一些特殊的工种, 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 宽放率予以适当放宽。

除此之外, 生产线标准作业工人人数也是工时测算的重点。根据生产单位提供的生产线工区工位图, 测算人员逐个核对了每条生产线的工位数量, 了解了目前不同工位装配工人的配备程度。

(四) 分析确定各环节标准成本

搜集到了标准成本测算所需要的各项数据信息并详细验证了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后, 测算开始分析这些数据信息, 同时实施对测算目标各环节成本的计算确定工作。

二、形成标准成本测算工作报告

标准成本测算的结果是通过标准化格式的“某项目标准成本测算报告”来体现的。标准成本测算报告是公司标准成本体系的骨干结构, 也是公司进行标准成本控制的准绳。标准成本测算报告相当于对各项目成本发生金额的立法, 任何不在标准成本测算报告列出却发生的成本和任何与标准成本测算报告内列出的数据有差异的成本均属于异常成本。随之建立的异常成本跟踪、分析、解决或解释体系可以利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差异, 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 控制费用的支出, 逐渐达到标准成本的水平, 从而可以不断降低产品的实际成本。

(一) 报告概况

测算假设前提是报告的重要环节, 由于项目实际成本情况复杂多变, 测算工作中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成本情况。为达到标准成本测算要求, 测算对企业实际生产现状进行了反复测算, 最终拟定了一套符合测算要求且被广泛认可的测算前提。这些前提包括:确定产品的年产量、统一全部零件加工的热表处理情况和统一确定所有此类产品的工艺材料耗用定额。项目标准成本总表:是标准成本测算报告的数据汇总, 参考公司产品的出口特性, 表内同时出具了各项标准成本的美元金额和即期折算汇率, 这是标准成本体系需要对项目报价具有参考意义的特性所决定的。

(二) 报告主体

在报告主体中详细列示了测算得出的各项标准成本情况, 包括材料、装配、运输等多个报告模块。其中材料成本将项目单件标准材料成本分类, 分别确定人民币金额和美元金额, 折算汇率使用“概况”中标准成本总表确定的汇率;同时确定了材料的种类和项数。零件加工成本按其加工工艺可划分为钣金、机加等部分分类列示, 同时确定了零件的种类、项数和分工路线。装配成本由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部分构成。人工成本由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等部分组成。直接人工核算直接从事项目生产的工人工资;间接人工核算项目所在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中应由该项目负担的部分。制造费用涵盖了项目装配成本中除人工成本外的其他费用, 包括该项目生产所需的周转材料摊销费用、动力费、折旧费及分摊到项目的厂级、公司级制造费用。成品发运成本中包含了产品运输至合同要求的交货地由乙方承担的费用, 并核算至单件产品上。

(三) 报告总结

劳工标准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 篇8

[关键词]劳工标准; SA8000; 企业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2-0092-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劳工标准问题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06BGJ020)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劳工标准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

劳工标准是指有关劳工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则,它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福利及其他公民权利所作的规范与要求。它是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目前,国际劳工组织已采纳了181项公约和188项建议书。这些国际劳工标准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诸如基本人权、就业、社会政策、劳动管理、工作条件、行业关系、社会保障、妇女地位、童工问题、移民工人、成年工人以及本地工人、部落人口和非城市工人等[1]。

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是由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EP)制定的,主要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9个方面。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促使生产厂商提供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产品。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适用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它不仅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将社会责任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又有助于改善劳工的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工的基本权益。

二、劳工标准:我国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劳工标准在国际劳工组织、国际人权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欧美的一些国家更是开始强制推行具有典型代表的SA8000标准认证[2],毫无疑问,这将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一方面将会严重地影响到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将会大大地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关注和重视劳工标准的实施,已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1.劳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采取的是低价策略,低的价格必须要求低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数我国企业单纯依靠低的劳动力成本。导致一些企业大量雇佣低工资的工人,工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长时间地劳作,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劳动福利低下。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的企业要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通过调整竞争策略,改变目前的人海战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创名牌,同时加强对环境、劳动和职业安全的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要追求出口产品数量的增长,而且要追求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1]。

2.劳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我国建设和谐的社会

尽管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保护劳工权利的法律法规,近几年也加大了对工人保护的执法力度,但在与资本的竞争中,劳工依然处在弱势地位,他们的权利常被损害。一些工人处在没有基本安全保障的条件下长时间地工作,致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一些黑心矿主、建筑行业开发商和包工头,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尽可能减少安全方面的投入,导致矿难频发,工伤事故屡禁不止。一些民营的化工厂、造纸厂等在严重污染自然环境的同时,其工人也深受其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十分恶劣,大多数人患有严重的职业病,得不到基本的休养和治疗。恶意克扣和无故拖欠工人工资现象普遍,劳资关系紧张,导致政府每年不得不花大力气整顿。少数人巨大财富迅速聚集的背后,是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悲情和苦难。这些令人痛心的事实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背道而弛的,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换来少数人的暴富,这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和不和谐,是我国政府所不允许和不能接受的,为此,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改变这种现状,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劳工标准的实施以及我国政府对职工的保护法规进一步地贯彻执行,将迫使这些民营企业转变观念,树立长远发展的思想,开始重视工人的权利,关心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工人分享部分企业发展的成果,使职工能够体面地工作,快乐的生活,实现社会、企业和职工的和谐发展。

3.劳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出口的优势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鞋、玩具、五金、家俱、化工原料和纺织等行业,这些行业与劳工标准密切相关,随着SA8000标准在欧美的广泛推行,将劳工标准与订单、采购挂钩已成为一种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要继续进入这些市场的我国企业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别无选择,只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关注和重视劳工标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公信力,争取国外企业的认同,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否则,劳工标准就会成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国企业的出口贸易。

三、劳工标准对我国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

劳工标准的实施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从短期来看,也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影响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数量。其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工资投入、劳动安全卫生投入、保障工人其他权益投入、SA8000标准认证的投入4个方面(见表1)。

1.增加工资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SA8000要求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工人的基本需要,以及提供一些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支付一个较高水准的工资,达到我国各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第四十八条),且企业不得恶意地寻找各种理由克扣和拖欠工人的工资。另一方面要达到我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报酬要求,该条规定企业安排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必须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企业安排工人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补休的,必须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企业安排工人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必须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这一规定的实施无疑将会对于那些长期要求工人加班,而加班工资低微的企业来说,对成本的影响是显著的。另外,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我国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支付工人部分休假期的工资。除此之外,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也规定不得任意地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一般情况下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这对于当前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依靠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减少雇佣工人数量,来降低成本的作法将会带来严峻考验,促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雇佣更多的工人或通过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看来,劳工标准的实施将从企业的工资水平、加班工资、雇佣工人数量、工作时间等方面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2.劳动安全卫生方面投入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SA8000标准要求企业一方面为工人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中的危害隐患,尽量防止意外或伤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为工人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厕所、可饮用的水、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这些要求基本上与我国《劳动法》第六章的第五十二条至第五十七条要求相同,即要求企业要为工人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如果这些规定能得到基本实施,就会增加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首先是建造劳动安全保护设施和购买劳动防护用品的投入,有些行业如采矿、建筑等行业的投入可能较大,有些行业可能较小。其次就是建造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这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工人人数的多少密切相关,人数多,投入就会大一些。最后,劳动安全的专业培训和定期身体健康检查费用,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种和岗位(从事危害作业)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

3.保障劳工其他权益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保障劳工其他权益方面,我国的《劳动法》与国际劳工标准以及SA8000标准的精神基本一致。我国《劳动法》第九章规定,为了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由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为其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另一方面我国《劳动法》也要求企业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为此,企业就要增加一些投入,用于兴建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工人参加工会组织的权利,企业应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的成本。

4.SA8000标准认证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SA8000是全球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通过SA8000标准,表明企业在劳工权益保护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准,可以避免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便于企业建立国际公信力,增强国外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对企业的长期信心,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当然,要通过SA8000标准的认证,企业必须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申请认证以及获得认证以后的维护,这将大大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结论及我国企业的对策

综上所述,劳工标准问题是一个我国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达到劳工标准的要求,我国企业需在4个方面要有大的投入,这将会大大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我国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从短期来看,将会影响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但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改变竞争策略,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

基于劳工标准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状况,我国企业要冲破劳工标准的困局,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认识到劳工标准不仅是一些国际组织的要求,而且其绝大部分内容是与我国《劳动法》的要求相符合的,也是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不能回避,更不能对抗的。其次,要转变企业竞争和发展的观念。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劳工的基本权利来换取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的发展,这样很可能是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而社会却退步了。血汗工厂的成本优势是短暂的,它不能转变成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品牌。因此,我国企业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下功夫,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创名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构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另外,要逐步提高我国工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是工人劳动的报酬,也是工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保障,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工人现在的生存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给予工人合理的报酬是企业的基本责任。要根据劳工标准的基本要求,参照我国《劳动法》的标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达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除此之外,要加大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投入。为了使工人在安全卫生可靠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企业要投入一些资金用于建造劳动安全保护设施和卫生设施,并购买劳动防护用品,以及对特殊行业和特殊岗位的工人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并提供适当的休息、休养和疗养等,以便于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最后,要有限度地进行SA8000标准认证。对于出口导向且采购方强烈要求的我国企业,就要投入一定的人财物,进行SA8000认证以及以后的维护。否则,就不必进行SA8000标准认证。我国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与社会共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臣. 国际劳工权益保护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4):23-29.

[2]刘庭,贺俊. 世贸组织制度和核心劳工标准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16-21.

Analysis of Labor Standards’Impact on Enterprise Cost

Liu Deguang,Zhang Xingu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labor standards has been debated widely, and has progressively been real one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must face when they enter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impact of implementation labor standards on Chinese enterprises is permanent and deep. Because of input of pay, input of labor safety and health devices, input of labor interest guarantee and input of SA8000 examination, labor standards will certainly change enterprise cost .All in all, it makes enterprise cost increase greatly.

Key words: labor standards;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 enterprise cost

上一篇:童年时光六年级作文下一篇:2024年望江街道睦邻驿站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