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

2024-11-06

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精选8篇)

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作者:江 凯 邱 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以及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各自特点和应用条件,得出在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将二者相结合是可行性的结论,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结合在施工企业如何具体实施的设想和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意义。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施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 篇2

一、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有关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只是单独地从作业成本法或平衡计分卡来进行, 很少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笔者认为, 将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

(一) 作业成本法可以促进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分别从财务、客户评价、内部经营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来促进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1) 从财务角度来看, 作业成本法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合理、准确, 能够更为恰当的运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做出评价。

物流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各个部门业绩的评价:由于使用作业成本法, 各个部门承担的物流成本得到恰当的分配, 避免出现一些部门错误的承担了其他部门的物流成本而降低了业绩, 而另外一些企业则由于存在其他部门分摊成本而提够了业绩。

(2) 从客户评价角度来看, 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业成本法计算的物流成本更为准确, 从而满足客户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 从内部经营流程角度来看, 由于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财务信息, 企业能够容易的分辨出价值增值的作业活动和无效的作业活动, 为企业经营流程改造提供决策。

(4) 从学习与成长角度来看, 由于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经营流程改造提供了决策, 故企业从而具有了改进和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 进而不断修正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

(二) 平衡计分卡反作用于作业成本法具体包括

(1) 优化资源费用的配置。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 根据不同的作业中心对企业短期或长期目标的贡献程度来配置资源费用, 以及其使用资源的先后顺序, 从而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更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

(2) 改善作业。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各个作业进行评价, 判断作业能否带来价值增值, 即是否为增值作业。企业可以消除非增值作业, 优化作业构成, 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

(三) 分析结果: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相互补充与优化

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结合应用于企业成本控制, 能够相互补充、优化。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前提, 为平衡计分卡的运用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反过来又作用于作业成本法, 优化作业成本法。二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企业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二、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在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的结合运用

综上所述, 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 可以互为补充、彼此优化, 而将二者结合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 企业不但可以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 为业绩评价等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还能够借助平衡计分卡作出的业绩评价来优化资源费用的配置、改善作业、实施物流流程再造等, 最终以期达到制造业企业作业资源效用最大化、作业流程最优化和物流成本最低化的物流成本控制目标。

(一) 以作业成本为中心的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

从理论到实务, 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见表1) , 故笔者认为以作业成本为中心的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应分别从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入手对整个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实行有效的作业管理。

(1) 作业分析。要实现上述物流成本控制目标, 制造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必须具备成本低、质量高以及反应迅速等特点。在此基础上, 认真分析企业物流作业的增值性, 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 以及快速地满足顾客需求。制造业企业增值作业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该作业能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价值;该作业在企业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不能去掉、合并或被代替。

作业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作业, 去掉无效作业, 合并重置作业, 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去掉无效作业即是去掉无增值的物流作业, 对于那些不满足增值作业条件的非增值作业, 企业应将其去掉。合并重置作业, 就是将企业中功能类似的物流作业合并, 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 以降低作业动因分配率和分摊到产品中的物流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是指从多个功能类似的作业中通过比较作业成本, 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或作业组合。

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表2来改善物流作业, 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作业项目均为制造业企业的经常性作业, 通过分析比较, 得出分析结果, 达到改善物流作业的目的。

(2)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的标准或因素。成本动因分析关键在于确定成本动因数。“作业成本法的中心思想在于准确的产品成本总是优于不够准确的产品成本, 随着成本动因的增加, 准确性将普遍提高。”物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是随着物流成本动因数的增加而提高的, 但不是物流成本越准确, 企业成本控制的效益就越大。N*表示成本控制效益最大化时的物流成本动因数, 如图1所示:

所以制造业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时, 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将物流成本动因数最大可能地与N*接近, 即物流成本控制效益达到最大化。不能盲目的为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增加物流成本动因数或为简化成本计算而减少物流成本动因数。

(3) 价值链分析。由于“价值链是由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从原材料采购开始至销售给客户为止的一系列价值生产作业所构成的”, 客户是企业价值链中利润的提供者和成本的承担者, 所以, 制造业企业应把为客户提供价值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的产品或服务作为经营目标。“客户价值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使得企业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 而且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整个价值链作业。“提高价值链效率的计算可以发现无效作业在整个作业链中所占的比列, 量化作业链效率, 以达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 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笔者尝试性地将作业、成本动因、价值链与平衡计分卡四维绩效指标相结合, 构建了12个子单元的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指标体系, 如表3所示。

三、结论

随着物流成本占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比重的上升, 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越发的凸显出来。本文从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视角, 以作业成本为中心, 并尝试以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结合平衡计分卡四维绩效指标构建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指标体系, 通过控制企业的作业、成本动因及价值链, 探析了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Kaplan R S.In the defense of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anangement accounting, 1992, (5) ;

[2]Kaplan R S, Norton D P.The B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6;

[3]Constantin, James A.Principle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Appleton-Century-Crofts, 1996;

[4]K.Merchant and M.Shields.“When and Why to Measure Costs Less Accurately to Improve Decision Making”.Accoting Horiaons, (June1993) ;

[5]王京芳、谢宏中、薛斌:《利用BSC对企业ERP系统的战略驱动分析》, 《软科学》, 2006年第5期。

[6]孙建强、陈超:《试析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年第3期。

[7]陈仕娜、郑龙:《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在物流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结合运用》, 《物流技术》, 2005年第2期。

[8]陈小龙、朱文贵、张显东:《ABC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技术》, 2002年第6期。

[9]刘存:《平衡计分卡体系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与决策》, 2007年第1期。

[10]李昕、祖峰:《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商业时代》2007年第29期。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3

摘要:作业成本法把企业经营过程分成一系列作业,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量间接计算出产品的成,把成本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产品”层次深入到“作业”层次,实现了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的转变。是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深化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企业应用

0引言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比传统的以“产品”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在层次上大大的深化了,是企业管理上一个重大的革命性变革。这种管理革命对管理会计提出了以作业为核心计算成本的客观要求,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作业成本法IABC),在国外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内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公司也在推广。

1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要解决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的重点要解决费用的正确归集和合理分配问题。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从而大大扩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更好地满足了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它和传统成本计算方式不同。从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促使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作业界定时,将企业组织形式、生产过程、生产制造单元紧密联系起来,确定各种作业及活动的成本动因,按不同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可较准确计算各种产品成本:较准确确定各部门及作业的目标成本,使其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利用现代成本管理和控制理论对各作业所发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直接控制:动态地进行作业分析和作业管理,使成本管理责任制得以真正的落实;分析各作业的经济性,判断各自的附加价值。实现对成本在计划、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全程控制:为各层次决策者提供计划及决策的科学依据。

2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技巧

2.1合理划分作业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初次建立作业成本计算制度的企业。选用较少种类典型作业比较合适,通常20-30种即可。随着企业信息公技术配套的成熟,作业成本法实施逐渐深入,可以适当地增加作业的种类。

2.2准确构筑作业链网。作业链的级数即为作业链的长度。在成本计算时,从作业链网中的一级作业开始。首先计算一级作业的作业成本及一级作业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一级作业的作业成本及产品成本计算实际是分步成本计算的第一步骤成本计算。一级作业的成本计算完成后根据作业计算链网计算二级作业成本及产品成本,以此类推就可以计算最终产品成本。

2.3选用恰当的方法分配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将资源费用分配给作业的方法有三种:直接分配、估计分配和人为分配。直接分配法是按客观、真实的尺度来对资源进行计量。但工作量大,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在对成本真实性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后两种方法分配成本。

3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前景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是只是作业管理的第一步,实际上作业成本法的最持久的好处,是使管理者知道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增值作业,抓住关键作业,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

3.1作业成本法同预算管理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成本和实际作业及产品的成本进行构成分析、差异分析,既可以进行传统的预算分析,又可以找出各个作业点上的成本升降的原因,进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费用。

3.2引入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成本的精细管理和深度控制。利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建立多个“作业点”,加深成本管理的细化程度,便于成本分析可控制。建立“作业链”,使成本管理突破以往局限于一个个“点”的层次上的落后管理方式,实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使“资源消耗链”与“成本形成链”都清晰地得以反映,为实现过程控制提供有力的工具。根据分步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能够按实际生产流程准确地计算各个作业生产的产品、半产品的成本,并按其实际成本向下一流程结转,建立各个作业之间的物流转换关系,即各个作业的投入、产出及其去向,建立生产方案的作业链。通过定义装置的父子关系,得到每个装置的所有紧前工序(装置)和紧后工序(装置),从而建立相应的作业链。在计算成本时,根据分步作业成本核算原理,按作业链的关系,从前向后依次核算各个作业的成本和各个作业产出的产品及半产品成本。

3.3应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软件,为精细核算“作业”和“产品”成本提供新型的工具。应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软件,根据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采用适合实际生产情况的逐步结转的分步作业成本法,计算准确,明确反映出各种产品的成本及其产品成本与生产方案的关系;实现作业及其产品成本的还原,可详细分析成本的构成,比较各种产品成本在成本项目上的差别:反映不同作业链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准确地计算各个装置的成本、各个装置及生产的生产成本及其产品的还原成本,为成本分析、控制及生产经营决策奠定基础。根据作业成本核算、管理理论及企业生产方式特点,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利用作业成本及分步法成本核算原理,依据生产工艺流程分步计算各个作业(装置)的作业成本。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及作业动因将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主要作业生产的产品中,计算不同产品在不同作业后的产品成本,再根据作业动因将其它未参与分配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成品中,得到各类产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4建立作业成本计划和预测系统,为企业生产方案的优化和多方案的对比选择提供依据。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作业成本系统建立的各种作业、半成品、产成品的实际作业及产品成本数据库。形成企业的作业及产品标准定额。在作业成本计划的集成上。根据成本性态分析的结果。确定各个作业费用用要素可控成本的比例,计算出各个作业的可控总成本、可控要素的单位成本和非可控成本,作为考核的数据。

3.5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分析数据。根据成本分析和控制的目标和方法。自动集成生产计划、计划统计、实际成本计算、计划成本计算等系统的数据,快速、准确的进行成本的分析,直观的给出分析的图表,可以对不同生产方案的成本、利润进行测算和比较,为生产方案决策提供依据。形成系统的成本分析和控制软件。作业成本分析与控制旨在分析实际成本的构成及其与计划成本的对比,进行差异分析。包括:产品成本中各成本项目及成本项目明细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分析:作业成本中各成本项目及成本项目明细在作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分析;产品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和消耗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和消耗差异分析:作业中心的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和下滑差异分析。

同时,在成本分析过程中通过对价、量、消耗的因素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对成本发生情况进行认真剖析,从而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消耗差异是从传统的两因素分析中单独分离处理的一种因素分析,是集中体现装置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体现管理差异的一种分析数据。这项指标的出现对于改善管理、降低消耗、控制成本、提供效益作用十分明显。

作业成本法在现代企业的应用论文 篇4

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一、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双重损失、总体获利水平下降。

二、作业成本核算的应用

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种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可以看出,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三、作业会计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因为面对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产品品种的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的市场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和贸易壁垒消除的新市场条件,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试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传统成本计算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处处隐藏暗礁,隐藏着不盈利的产品。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与传统会计成本观相比较,作业会计实现了几个重大突破。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溯本求源,改变成本动因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最终产品和劳务吸纳的间接费用大增。这种情况下,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将会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应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法)应运而生,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强调成本的战备管理,延伸成本概念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应选择实施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ABC法正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且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如果说价值工程强调在设计阶段剔除产品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ABC法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因此,ABC法被看作是价值工程在成本会计应用中的深化、细化。

(三)、强调决策的成本关联性,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种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做出决策,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忽略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对成本在短期内发生影响和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相关成本决策法考虑了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①一旦某项决策敲定,与该决策相关的变动成本就会成为与其他决策无关的固定成本;②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仅仅只做一项决策,前期决策会对后期决策产生影响。换言之,某些成本就某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却是变动的。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脱离现实的,生产中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还同时进行,其相互影响既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在未来的潜在成本上。相关成本决策法没有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将导致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单项的决策效果之和。ABC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其对同期决策的影响,还要考虑其对后续决策的影响;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还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其中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变动,但随多项决策变动的成本习性。ABC法通过揭示各种成本的动因,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使决策后系统的总体效果大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

(四)、重新界定期间费用,完善成本概念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产品成本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相关项目。而在作业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就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就应计入产品成本。即作业成本观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

作业成本观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的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它们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改进相关作业以消除这些耗费。另外,作业观念下成本项目是按作业类别设置的。这种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重新界定,是对管理内涵深层次认识的体现,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同时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概念。

(五)、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责任会计在产品成本的形成中,除了受产量、作业量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驱动外,还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驱动。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同时ABC法还特别强调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和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因为它们与产品实际成本耗费也有极强的相关性。

ABC法是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现代企业制造系统中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尽管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采用ABC法的现实基础,但完全可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借鉴其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①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思想。使企业在“开源”过程中,就对拟使用的资源作好预先的筹划和安排,使日后的潜在成本得到事前的控制;②成本分配思想。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计算的成本可信性受到怀凝,已影响到企业决策时,如工艺复杂、难以生产的产品在其售价未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会计资料却表明该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时,可采用ABC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③对成本过程进行剖析,并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思想。这启发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要强化成本意识,尽量减少无谓的操作,控制和降低成本。

四、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切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纠正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扭曲产品成本的现象,不论产量高低、制造工艺复杂与否,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较准确地反映产品与其所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近于真实成本。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更能为企业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也优于管理会计早先提倡的变动成本法。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作业成本法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出产品成本,还在于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本质上是计量分析资源的流动。

2、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增,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可使成本――效益平衡。

3、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

4、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产品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间费用,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值比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应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或融合。

5、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6、实施作业成本法,应做好会计有关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假账真算,运用成本昂贵的作业成本法,无异于劳民伤财。

五、ABC、ABM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计算是在先进制造企业中产生并有显著效果的。但是它并不仅仅适用于先进制造企业,像西安农械厂这种非先进制造企业,由于其生产产品数量差异大,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费用比值高,也同样适宜ABC运行。与先进制造企业不同的是,其运用效果稍差。国外一些非制造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医疗卫生业等都有成功应用ABC的案例。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采取多品种,少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推广运用ABC,不但会给它们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方便其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相关资本支出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而且还会通过作业管理的实施提高其管理水平,促使管理现代化,增加企业的价值。

作业管理把管理的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比传统的以“产品”作为企业管理的起点和核心,在层次上大大深化了。正如生物学深入到分子水平而形成分子生物学,在生物科学上形成重大变革一样,企业管理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而形成的作业管理,可视为本世纪初泰罗创――立“科学管理学说”以来,在企业管理上又一重大的革命性-变革,它对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浅析物流企业中的作业成本管理 篇5

[关键词]作业成本管理;物流企业;ERP系统成本管理

随着精益生产,零库存等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物流企业小订单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在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还没有通过降低自身的成本来降低客户的物流成本,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些都对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尝试对物流企业作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物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物流企业实施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业成本法能有效解决物流企业产品定价难的问题

产品的价格建立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产品价格高于成本,企业就可以盈利,否则,就会亏损,物流企业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作业分析的观点合理制定出产品价格,有效解决产品定价难的问题。

2.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能有效的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资源、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客户成本的新型管理方法,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对物流的各项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有用信息。

(二)物流企业实施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1.物流活动的成本具有间接费用比例高的特点

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营运间接费用在营运成本中的比例很大,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依据,正适合了物流企业营运间接费用包含的项目范围广、种类多的特点。

2.物流过程具有可分解性

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理论: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可见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和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而物流企业其生产、服务过程虽然复杂,但都可以准确分解为单独的活动(作业)。

二、物流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业成本管理依据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进行作业分析,消除不必要的非增值作业调查,优化作业流程,最终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但我国企业目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尤其是在物流企业的运用分析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物流观念尚未转变是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重要的思想障碍

随着入世后的竞争激烈,现代的电子技术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业,也带来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但是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那种以为作业成本管理只有依靠高科技的制造企业才能发挥作用。从实质上来看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成本管理为基础,但是却超越成本管理本身的一种企业管理思维,是实现成本核算与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尤其是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从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要使客户满意,首先要以员工满意才能达到持续改善之理想境界,消除一切不增值作业,从而优化企业物流的作业链——价值链,在作业管理下,企业物流管理的重点从过去强调对员工行为的控制转移到让员工知情,并授予他们自我解决问题和持续改善作业链—

—价值链,尤其导致企业物流管理从过去的命令——控制观念转向知情——改善观念。对此,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难以胜任。

(二)我国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性能有待提高

1.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我国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不能与客户系统兼容 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因而信息化水平低下,从而影响我国物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整体效益。要使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物流企业成功实施,必须有良好的信息系统与之配套,作业成本核算软件的优劣会严重影响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实施,所以应开发与完善作业成本系统软件功能,简化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初始设置。

2.作业成本管理在物流企业应用中缺乏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结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环境、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ERP系统的应用,为作业成本管理制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大多数物流企业却没有好好利用并有效进行融合,始终存在着作业成本法的信息采集和计算量大,数据来源不准确,数据输入不及时等,在采用传统的手工会计中有很大难度,尤其是更无法为作业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基于作业的准确数据。

(三)成本动因确认具有主观随意性

现行的财务制度下,成本动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没有明确的界定与规范,因此,企业对成本动因的确认具有相当大的主观随意性,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同时ABC法还特别强调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和质量检测时间等非财务变量,因为它们与产品实际成本耗费也有极强的相关性。这些使得作业成本管理人员对成本动因有关信息不能连贯、可信地获得,而只是凭主观臆断对其进行归集和整理,这无疑降低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精确度。

(四)没有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非增值作业居多

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增,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可使成本--效益平衡。论文网因此,作业成本法最持久的好处是使管理者明确成本结构以及引起这些成本的各种作业活动,清晰的认识到整个生产流程以及资源的消耗情况,消除非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物流企业复杂的作业链,对所有的作业进行逐一分析是不可能的,根据作业成本管理理念,作业链不是各种作业的简单汇集,而表现为作业之间的相互“链接体”,也就是说作业成本管理不仅是管理单个作业,更重要的是管理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的时候作业链上的作业可能均是增值作业,但并不代表组合起来形成流程后就会增加。

三、物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物流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实施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我国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改变。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每个员工的自主性、开拓和创新精神,优化企业物流乃至整体的作业链——价值链,物流作业管理必须辅之以柔性管理,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集权化管理转向横向的分权化民主管理,以作业链及其背后的“员工链”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确立全体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发言权即以人为本,以员工满意作为外部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满足外部顾客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不增值作业。因此,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企业内部新的权力机构有助于将柔性管理的原理落实到实处。从某个层面看,作业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作业管理以人为本推演和设计企业组织框架和运转机制,从而导致企业再造工程的兴起。

(二)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引进先进软件设施系统,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

1.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

首先,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要不断加强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要不断融合和合作,从而加强我国物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整体效益。

其次,物流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管理特点,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个作业环节实施有效的跟踪,有效的控制作业和作业链——价值链的协调统一。

2.实现计算机软件与作业成本思想的整合,开发与完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设计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开发系统软件,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就是一套先进得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结构中就包含了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和目标就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成本优势。下面就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作业成本管理相结合的的优势谈谈其必要性。

(1)能够扩大ERP系统成本管理的范畴

作业成本管理是全过程的成本管理,ERP系统融入作业成本管理可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计划、预算、分析和控制,作业成本采用多分配标准计算间接费用,把企业的间接制造资源与生产物料资源一起纳入ERP系统计划、管理和控制范围。

(2)能够促进有效的成本控制

ERP系统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从设计阶段开始对供应链中耗费资源的作业进行归集、计算和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不增值作业、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3)便于企业更有效地推行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

ERP系统集成了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手工操作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企业有效的推行作业成本管理,同时通过原始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每一作业的形成过程及资源耗费情况,从产品设计开始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和生产方式,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进行合理预算,兼顾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的目的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会计核算,其作用在于通过作业分析,确定作业成本动因更好的理解生产过程,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的控制成本,管理者能够识别并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1.合理确认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企业应该深入分析作业,合理选择成本动因,确认同质成本库,从而保证作业成本计算方法的相对正确;另一方面,按照一贯性原则,尽量保持成本动因和作业确认方法的前后各期的一致性。根据物流业务特点和ERP系统设计作业成本的优势,如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ERP系统的升级换代和性能优化,对于丰富和完善作业成本法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兼顾重要性原则

根据重要性原则,管理人员要经常考虑一下作业是否增值,分析作业并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努力消除或减少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应该不断对其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其确实增值。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可以粗略的分析和比较,完全可以确定哪些作业增值多,哪些作业增值少,哪些作业浪费情况严重,哪些作业效率支出高,而刻意追求数据的精确是得不偿失的,只有通过作业分析,使企业溯本求源,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企业产品增加价值的作业上,尽可能提高从客户收回的价值,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浪费、损失减少到最少。在这一方面作业成本法却能能大大改善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竞争力,使我国的物流取得在竞争中不被淘汰,虽然其收益没有一个客观的计量依据,但是却与物流企业未来盈利的现值是可比的。因此。在进行作业成本管理的时候,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目前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大多还是停留在成本核算方面,成本控制缺乏力度,这与缺乏有效的技术方法支撑有一定关系,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方法在物流企业中应该得到重视,在成本信息的利用上,不仅要从物流作业成本分析上入手,更要从战略高度为物流企业系统的设计与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郭晓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适用性研究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浅谈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论文 篇6

为满足高新技术应用要求,适应规模庞大、种类繁杂的生产组织强化成本管理的趋势,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并推行一种新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成本法,其在弥补传统成本制度的缺陷,努力提供相对准确、及时、相关的成本信息方面,获得了广泛认同。二十世纪90年代,针对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推行作业成本制度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922家被调查企业中,已经实施作业成本制度的共514家,正在评估作业成本制度的818家,共约占被调查企业的34%。调查结果还表明,尽管作业成本制度仍属初级发展阶段,但保持了较强的上升势头,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这项新制度,应用企业的行业从制造业进一步拓展到国防工业、健康卫生、金融业、商业批发及零售公司等行业。

二、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中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根据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服务、客户),并为企业对内对外各项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短的十来年间获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根本在于其具有一套科学的理论。

作业成本法重点是间接费用的分配,其计算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因此需要在传统成本法的资源和产品(服务、客户)之间增加作业这个分配中介,按照作业对资源、产品(服务、客户)对作业的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找到最合适的成本动因,并尽可能直接分配,也就是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此外,作业成本法强调作业是构成流程的元素,通过分析作业原因,在作业成本核算结果基础上进行流程优化,为流程的当事人设置业绩指标,对完成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将对人的管理落实到作业的管理。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美国学者特尔内(Peter B.Tarney)提出的“二维作业成本模型”以一个平面坐标系形象地诠释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以原点表示作业,以纵轴表示作业成本的计算,体现了成本分配的观点,以横轴表示作业管理,体现了流程管理的观点。模型中,纵轴的成本分配观点与横轴的流程观点不是相互孤立的。成本分配观点下作业成本的计算仅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主要为流程观点下的作业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与传统成本计算比较,作业成本计算使间接费用分配更加准确,但由于被分配的间接费用中可能存在着浪费和低效率,纵轴计算的成本还不能作为管理的业绩指标的依据,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还需要对由一系列作业构成的流程进行优化形成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了解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进而优化作业优化成本,最终设置相应的业绩指标予以评价。因此,可以说横轴的流程观点真正体现了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它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根本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库是作业而不是产品成本中心;二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基础是成本动因,这一点在传统成本制度下是没有的,或者说还没有定义过作业和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改进“增加价值作业”以及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由于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被认为是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集合体,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及时满足不同顾客的特定需要作为企业首要任务,适应企业面临的买方市场的环境新特点。

另外,在企业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改变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本身水平高低的状况,着眼于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以资源的消耗是否对顾客发生价值增值作为评价成本管理水平的标准,而不再以成本本身水平高低为标准。

(二)加强“价值链管理”的管理思想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直到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转移的同时伴随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故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价值链管理将管理的重点由产品成本的结果转向作业成本的形成原因。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仅要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要以是否满足客户需要或足以实现业务职能为目标不断优化流程,使企业整体成为多个局部的动态有机结合,而不再是局部的简单总和,这有助于企业协调局部关系,实现整体最优化和持续改善。

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 篇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制冷企业,应用

目前,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制冷企业间竞争激烈, 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越来越强, 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行自动化生产, 产品成本结构中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 制造费用占比上升, 直接人工占比下降;产品品种多、更新换代快, 产品研发费用占期间费用的比例也大幅度上升, 传统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难以满足管理要求;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能提供比传统成本法提供更精确的成本信息, 较好地满足管理的需要, 虽然在制冷企业的部分领域已开始应用, 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本文研究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中的应用, 分析我国制冷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粗浅对策和建议, 以促进提升制冷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一、作业成本法简介及其对制冷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为若干个作业, 把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单元, 再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的新型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其逻辑是:作业耗用资源, 产品 (服务) 耗用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进行成本核算, 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间接费用划分不清的缺点, 提升了成本核算的精准性, 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二) 作业成本法对制冷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

1. 提升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以业务量为基础, 一般按产量或工时采用单一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 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行自动化生产, 产品成本结构中制造费用比重大幅上升,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费用的发生如生产准备费、包装设计费等与产量或工时消耗的关联度较低, 作业成本法根据费用发生的动因, 采用多个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成本, 提升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产品更新换代快, 产品研发费用占期间费用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传统核算方法下, 除少部分形成无形资产外, 大部分入期间费用, 成本信息不全面, 作业成本法可以将其按研发项目归集, 分配到相关产品成本中, 提升成本信息的全面性。

2.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制冷企业产品品种多、间接费用多, 传统成本法一般采用单一分配标准, 会高估高产量产品成本, 低估低产量产品成本, 当成本高估时, 按成本和目标利润率确定的售价会高于竞争对手, 高产量产品不具竞争力, 企业经营战略是保证合理利润的情况下, 抢占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与企业经营战略不一致。当成本低估时, 使亏损产品虚假盈利, 导致企业盲目扩大生产, 挤占盈利产品的资源和市场, 使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误导经营决策。作业成本法弥补了传统成本法的这一缺陷, 提供了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

作业成本法既要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也要考虑产品开发设计及完工后的成本耗费, 是一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方式。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改进, 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通过改进和优化设计方案或生产工艺和流程, 最大限度的消除非增值作业, 提升增值作业的效率, 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4. 改善业绩评价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的全过程成本核算和管理模式, 提供精确的成本信息, 便于分清各岗位职责, 以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信息为基础建立业绩评价体系, 能准确的对责任主体进行评价, 提升业绩评价的有效性。

二、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制冷企业正在推行自动化生产, 新产品大量推出, 差异化需求、产品研发费用投入金额大, 应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如: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对研发费用进行项目核算, 取得较好的效果;该司年研发费用超过3亿元, 每年有近三百个研发项目, 研发费用占期间费用之比不断上升, 研发费用使用效率不高;从2009年开始, 应用作业成本法对研发费用按项目核算, 建立研发费用效率考评机制, 有效提升了研发费用的使用效率;虽然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的个别领域已开始应用, 但尚未得到全面应用, 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实施效果不理想

在制冷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 作业链条长, 技术工艺复杂, 作业链条涉及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要求全员参与才能有效实施, 目前制冷企业生产人员众多, 流动性较大, 水平高低不同, 除了财务人员具备作业成本法知识外, 相关单位人员缺少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知识, 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动应付, 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 方法不恰当, 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难度大

制冷企业一般按工艺流程顺序设置车间, 如钣金、管路、两器、注塑、控制器等车间, 作业链条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的投入、产品完工入库、到消费者的全过程, 作业链条长, 作业种类多、成本动因多, 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存在多种选择方案, 难确定。

(三) 原始资料采集困难、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作业是作业成本归集的基础单位, 成本动因是核算产品成本的关键环节, 作业成本法原始资料的采集是以作业为核心进行归集, 按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和服务, 存在多个作业动因, 需按多个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 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料、基础数据, 其原始资料、基础数据的采集环节、口径、要求与传统成本法的基础数据比有不同的要求, 仅有少量数据可共享, 现有信息管理系统是按传统成本法管理的要求建立, 作业成本法的原始资料、基础数据采集困难。

三、影响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应用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 行业生产特点的影响

制冷企业产品生产批量大、品种多, 技术工艺复杂、作业链条长, 人员众多, 其生产特点导致其实施难度大。作业与成本动因的确定难度大, 成本动因是核算产品成本的关键环节, 目前制冷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作业和成本动因选定难度大;人员要求高工作量大、实施成本高;导致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不能顺利实施。

(二)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综合性人才不足

在制冷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 技术工艺复杂、作业链条长, 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需要公司上下联动, 各单位和员工参与或配合, 需要参与人员既要精通本单位的业务, 又要有作业成本法知识;但目前制冷企业生产人员众多, 流动性较大, 水平参差不齐, 对作业成本法知识宣贯普及不足, 相关部门只是被动应付;虽然财务人员了解悉作业成本法, 但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不太熟悉。

(三) 信息化水平与技术支持不足

制冷企业现有的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 都是按传统成本法需求而配置的资源, 无法满足作业成本法全面大量原始资料的需求, 原始资料采集困难, 需要改造信息系统, 使其既满足传统成本法的需求又能满足作业成本法的需求。

(四) 制度建设滞后, 考核体系不健全虽然实施了作业成本法, 但未建立相

应成本管理制度, 不能对企业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监督, 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仅把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 未有效利用作业成本法的指标改善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 如作业效率、作业质量指标等, 没有将作业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四、改善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应用效果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培训, 提升全员素质

1. 培养一批复合型专家人才

复合型财务专家人才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挑选会计人员, 强化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精通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知识, 并要求会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 如产品设计原理、生产和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等, 成为复合型财务专家人才;各车间、各部门挑选适当人数的优秀技工、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人员, 对其进行财务成本和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培训, 使其他们成为各领域的复合型专家。

2. 提升全体员工的素质

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作业成本法知识的专门针对性培训, 制订出详细的操作手册, 对关键知识点和基础技能必须考试过关, 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改善员工知识结构。加强宣传, 提升全员的成本意识, 作业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单元, 使各项“作业”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减少非增值作业, 强化增值作业, 不断优化企业价值链, 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二) 按行业特点做好组织和实施计划

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作业成本法实施小组, 财务部牵头、各车间、各部门的复合型专家人才为成员制订作业成本法实施计划, 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 按制冷企业生产经营和工业流程特点, 分析工艺流程, 按责任部门划分作业单元, 分析确定各成本动因, 明确各部门、车间的成本控制目标和责任;建立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 明确可耗用资源、各作业单元、责任中心、成本对象、成本动因、作业单元与产品的对应关系等。

(三) 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资源共享

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选择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我国目前的作业成本软件不完善, 对已应用ERP管理的企业, 建议与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开发作业成本管理子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将有力促进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

开发作业成本软件要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和重复工作, 优先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 可根据不同岗位设置权限等;信息管理不留死角, 应包括企业各环节, 在每个作业单元均能提供实时资源耗费, 将极大地提升成本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 改善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

1. 完善内部制度与流程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必须靠制度保证, 完善制度和流程, 明确责任主体, 很抓制度落实, 提升内部沟通协调能力, 确保其顺利实施。

2. 作业成本法与企业管理体系结合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应将作业成本法管理纳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改善优化企业价值链, 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 强化增值作业, 将各项作业成本指标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调动员工积极性,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使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结论

实施作业成本法能显著提升企业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提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提升工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有效节约资源, 降低企业成本浪费。制冷企业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 制冷企业应加大作业成本法的推广普及应用工作, 以提升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制冷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在制冷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影响作业成本法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提升全员素质、信息化建设、改善应用环境等对策, 将促进作业成本法在制冷企业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爱娜.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3) .

[2]林梅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07) .

[3]沈卫国.浅析作业成本法在制造类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师, 2014 (12) .

[4]温素娟.论作业成本法在烟草工业企业中的应用[J].经管空间, 2014 (11) .

浅谈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结合 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企业决策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型的成本计算方法,在近些年来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作业”,并期望在作业层次中加入管理。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解决产品的定价,降低产品的成本,改变产品的范围结构,帮助相关企业更好地落实决策。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对作业成本法的关注度不断升温,这种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新型的成本计算方法在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打破了传统的成本分析模式,实现了关注点从产品向作业的转移,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分配资源,再根据作业终产品的贡献方式实现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匹配,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产品的成本。

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即为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在此模式下,成本的计划被简化为总资源成本作业的中心产品,不仅简化了成本计算的过程,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成本计算的方法。从本质的角度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费用分配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他和传统的计算方法一样,所关注的也都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而所分配的都是产品或者服务。然而作业成本法的性能和作用优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在作业成本管理下,单一的工时或机时分配标准已经不再是分配标准的唯一依据,而作业成本动因成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多样化的分配提高了成本的归属性,所得出的结论也更为的真实客观。

二、作业成本的管理和目标

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是想要依靠作业为核心管理思想,实现管理重心的转移,并将转移的点放在作业层次之上。这种思想已经不简单的只涉及会计计算问题,而是想要通过作业成本管理更好的分析、理解生产的过程,更好的控制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经常考虑一下企业的作业成本,确保作业增值,对于那些非增值作业,或是负增值作业,应对其重新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增值。

三、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1.作业成本法会影响成本性态及决策

增量成本分析法是管理会计决策分析时所最常采用的方法。和作业成本法相对比,传统的变动成本法对所有的固定成本均采取忽略态度,这种人为的排除可能会导致部分固定成本发生变动,继而影响企业对成本的科学预算。作业成本法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问题,因为固定成本,即便与产量无关也会和作业成本的动因发生关系,因此在落实决策的时候也会被归入长期变动的成本之中。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传统成本的性态定义,按照成本动因对成本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划分,使得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难以有效计算的间接费用进入产品的成本中,强化了产品的可归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成本”就会变的不固定,会随着成本动因的变化而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当所有影响成本的动因有效联系起来的时候,企业的决策者就能够清楚地看出费用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他们的决策,也更方便他们作出更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

2.在战略决策领域中运用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精确度,不仅增加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能够将长期变动的成本合理的纳入成本计算的方法之中,因此作业成本法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能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依据,对于促进企业的业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经过相关的实践证明,在战略决策领域应用作业成本法具备三大优势。第一,帮助产品定价决策。能够影响产品价格变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成本,只有保证产品成本计算所获得的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对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价。作业成本法有效地规避了传统成本法计算方法中的弊端,将“间接的”、“隐性的”产品的消耗科学的分配进产品的成本之中,让产品的成本计算更加的真实,也更能真实的反映产品生产的实际消耗,因此,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所计算出来的价格也更为真实有效。第二,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在计算作业成本的过程中引入成本动因概念,使企业明确降低产品成本的方向,从产品量的角度出发,对资源的动因和作业的动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把握成本控制的方向。资源耗用的线索是由资源动因的剖析获得的,在剖析资源动因的过程中可以对浪费的根源进行查找,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浪费问题,降低企业的成本资金,使成本与预算值相匹配。对不同的作业应该区别对待,从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两个方面出发比较,确定出浪费、节约资源的作业,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第三,帮助企业合理地改变产品的范围和结构。企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想要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想要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范围还有产品的结构是合理的。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的产品范围和结构进行增值、减值分析,在保留或者是增加某些产品或者结构的同时取消或者减少其他一些产品的范围和结构。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的科学全面,也避免了企业过度追求当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的不良现象发生。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问题及对策

1.作业成本法并不具备普适性

作业成本法的推行基于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只有适合的生产经营环境,才能使作业成本法发挥应有的功效,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只有那些能够提供高科技生产制造环境的企业才适合于落实作业成本法。这种企业往往具备小批量、多变化产品的特征,管理信息系统较为先进,各个生产环节也不会存在货物囤积的现象。对现阶段我国的作业成本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企业现阶段还未采用这种方法,作业成本在我国应用还不太成熟,大多数企业也并不能提供出作业成本法适宜发展的环境。但是以上讨论也并不是说作业成本法并不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我们必须明确,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并不排斥一般企业,而是说在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时候必须考虑企业的客观条件,全面地分析企业的技术结构和经营。比如可以在在那些小批量生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比较多样的企业内部施行作业成本法的试用。另外我们必须明确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同样的概念,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具备无约束性和灵活性,即便是企业不能在企业的所有管理层面都将之合理的应用,也可以在较为局部的管理层面上加入相关的原理。

2.分析成本效益

作业成本法可以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但是实施的成本非常的高,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往往会主观的、有意识的避免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另外,作业成本法对相关的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很多企业在这方面上难以保障。另外作业成本法的初始投资不容忽视,投资巨大,可是获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施行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在落实的时候需要全面的进行衡量。

3.成本分析的主观性

如果企业的成本动因与作业实际间接费用的相关程度越低,成本动因的确定就会越难;产品的精细度越高,动因细化的越为详细,成本动因的复杂程度也就越高,成本的准确定位就越难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业成本具备主观性和武断性,严重的影响了作业成本的精度。因此相关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时候应该权衡利弊,更全面的分析问题。

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的核心,是作业成本法实现效果的关键。想要在企业内部落实作业成本法,企业必须要深入的分析作业,正确的判定成本动因,尽可能的为作业成本的计算提供依据。另外,企业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成本动因与作业确认的前后期保持一致性;在应用的过程中加入同行业的标准,实现同行业成本资料的可比。

五、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型的成本计算方法,虽然现阶段还未在我国广泛的施行,但是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有目共睹,希望本篇文章能为相关者提供借鉴,使之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作业成本法,并使作业成本管理法能够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息,鹿娟.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运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刘熠峰.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研究——以HC公司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4(05).

上一篇:家长类型下一篇:物业保洁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