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共9篇)
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 篇1
党务检查工作汇报:
争当强村富民“领头雁”建设幸福和谐新家园
**镇**村党委
**村位于**镇中部,东临芒稻河,西傍廖家沟,目前村域面积3500亩。全村28个村民小组和一个居民集中区,1180户,总人口4273人,耕地1006亩。村党委建制,下设工业、农业等共五个支部,党员**名。近年来,村党委以打造“双带型”村干部为抓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领富,不是好干部” 的“双带” 精神,带动广大农民创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大大推动了本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抓双带,为农村致富提供人才支持。一方面,严把党员入口关。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培养、发展生产一线和农村致富能人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不断为基层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让优秀党员在支部“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挑大梁”,提高村党委抓经济的能力,让广大党员干部站到促发展的前沿。目前全村**名村组干部,过半数都有自己的产业,**名党员中80%绝大多数有经营项目,带头致富作用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村党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领致富的作用,要求村组干部一人挂钩多个企业和农户,及时解决创业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普通党员,把“双带”作用发挥的情况作为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通过努力,使党员干部做到一
1切围绕创业发展忙,一切围绕带领致富转。目前村属规模企业有江苏**集团、江苏**集团、**三家,各类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家。去年,在村党委一班人带领下,实现三业总产值43.0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500元,村集体固定可支配收入290万元。
二、促发展,为农村致富提供经济基础。
一是打造“双带型”干部,争当致富“领头雁”。村党委不仅鼓励村干部办企业,而且还要求村干部积极为普通村民致富想办法,出主意。**组林某做生意亏损后,一度非常消沉,爱在村里惹是生非,村主任***支持他一辆电动三轮车,让他在厂里送货,闲时替别的厂家送货,经过两年多的积累,林某自己也添置了设备,生产起了拖鞋,走上了致富路。**同志的旅游用品厂还成了**镇的“双扶双带”示范点,创立了致富工作两不误的新模式。
二是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助企业发展壮大。几年前,**企业为发展要征用**、**组耕地100亩,扩建生产车间,还要在“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期间举行开工仪式。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影响企业的发展,村党委立即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征地小组,进行地籍调查、人口核实,该宗地范围内有一座多年前自然形成的公墓,有坟头200多个,涉及全村18个组,有的坟主还远在上海等地,村干部逐一展开调查核实,通过大量细致缜密的工作,最终在4月10日完成了征地工作,确保了企业的顺利开工。如今,该企业已成立了江苏**集团,年产值从0.8亿元迅速增长至3.8亿元。良好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回报,**集团每年主动赞助村里5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建设。
三是拓宽全民致富渠道,助农民收入增收。村党委围绕农民致富目标,既做足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文章,又着力在外部寻求增
收途径;既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又发挥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一方面,依托村内现有大型企业,引导本村农户积极承接江苏**集团、**等企业的加工业务,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新增个体加工户120户。另一方面,鼓励能人大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质态,争创省、市级“五好“示范合作社。
三、保民生,为农村致富创造和谐环境。
一是便民惠民设施全。村党委于2006年建成便民服务中心,2008年投入使用,面积6400㎡,总投资640万元,配有农家书屋、健身房、警务室、调解室、卫生服务中心1个、篮球场1个、大型文体广场2个(面积7500㎡),村民基本实现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信息咨询、文体娱乐、小病治疗等不出村的目标。
二是公益事业暖民心。村党委一班人提出:“充分发挥老党员优势,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对遇重大疾病、事故以及子女上学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救助,对患重大疾病的村集体另外给予帮扶。”今年4月份,**村**组村民***因肝昏迷在武警医院住院,不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而且还借了不少外债,急需手术费进行抢救。村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动员村组干部为周大祥募集资金。在村党委的号召下,村主任带头捐1000元,党员干部、村干部、村民、企业老板等纷纷慷慨解囊,最终将募得的几千元善款作为抢救费用交给了***家人,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今年的**市慈善一日捐活动,**村党委捐款1.7万元,其数额在镇10个村中排到了第一。
三是人居环境大改善。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抓好村组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实现村组道路“四化”
率100%;积极配合“村村通公交”工程建设,对公交线路进行拓宽改造和设施配套,新建公交站台2个,安装路灯25盏;投入100多万元新建农民文体广场1个、面积2000平方米,农民休闲游园2个,并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实现农民活动有场地、锻炼有器械、休憩有亭台。另一方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注重完善“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扩大专业保洁队伍,每70户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实现所有垃圾日产日清,重点路段实行“一日两清”; 新建无害化公厕5个,栽植树木1.7万株,清淤河道1.5公里。
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 篇2
承包盐碱地, 一起发“枣”财
杨宝俊, 无棣县棣丰街道杨白杨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自1986年退伍后, 开始从事金丝小枣二级育苗种植, 后搞起了金丝小枣二级育苗苗圃, 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农业的发展之路。
1993年, 他发现冬枣市场开始走俏, 便将目标转向冬枣。他积极争取无棣县林业局支持, 成功嫁接350棵冬枣苗, 初步建起了冬枣种植园。杨宝俊的“绿色冬枣”不打药、不施化肥, 所生产冬枣备受广大客商的青睐, 在不到三年时间里, 他便创收近百万元。同时, 他无偿地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 带领全村掀起了冬枣育苗和种植热潮, 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冬枣大王”和“杨百万”。
为带领群众致富, 抱团闯市场, 1995年, 杨宝俊在无棣县发展“大枣业”的号召下成立了杨氏冬枣专业合作社, 于1996年在无棣县率先建成第一个规模达150亩的冬枣示范园, 带动全村发展冬枣密植园2万余亩, 冬枣保鲜库200余座, 成立无棣县第一个冬枣协会和冬枣科技“夜校”, 无偿培训枣农万余人次。今年9月份, 联合其他冬枣专业村, 建起棣丰街道第一个冬枣交易市场, 为当地生态果木种植及销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树下养金蝉, 探索增收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 杨宝俊从网上了解到养殖金蝉风险小, 市场前景大, 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2009年, 杨宝俊结合冬枣树年龄较长, 且一般三年以上的树木下面都难以套种农作物的实际, 在自己枣树下的土地里种了10亩金蝉, 投入了1万元。金蝉第二年才陆续出土, 满三个年头才能大批生产, 他连续种了三年, 每年以10亩的面积增长, 现在已种植30亩。
刚开始尝试养金蝉时, 一些群众鉴于长期以来对他的信任, 纷纷到他这里取经, 也计划大规模种植, 可他不同意。他说:“我先摸索出经验, 心里有底了, 成功了, 才能让群众大规模发展;不然, 群众把钱都投进去了, 收入无保证, 对不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安居富民4村典型材料 篇3
xx村(4村)安居富民典型材料
xx村积极响应农村安居富民工程相关要求,着眼于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积极配合乡政府全面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推进本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民生工程添力。作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以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为载体,通过把安居富民工程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抓好本村规划编制,加大政策宣传、学习相关技术知识、规范工程建设程序、注重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努力我村已经建成安居房186套,农民入住新房100%,配套设施已基本就位,自来水已全部接入了农户,铺垫硬化小区道路6公里,方便了新建设小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根据农户家庭经济情况为50户农户装设节能燃气暖气灶,深受农户青睐。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村干部职责任务
村党支部与乡党委、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安居富民工程纳入到村民日常生活管理过程中,强调集体意识的重要性,逐户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工程建设进度上与村干部工资、奖金挂钩,确保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一户,落实到每一个人,严格执行领导负责制,及时调整安居富民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责任,监督村干部的工作进度和方式方法,村两委班子会亲自抓,十户长细致抓,做到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本村安居富民工程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扩大政策宣讲力度,提高村民建设积极性
在富农民安居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扩大政策宣讲力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宣传方面:一是配合乡党委、政府的相关宣传工作,为村民发放各项政策的宣传材料,利用“安居富民”培训时机,大力宣传上级党委、政府实施安居富民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群众建房积极性。二是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由相关有能力的村民进行自我宣传,将安居富民各项好政策变成田间地头农民群众讨论的话题,加之适当的引导,在群众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响应。三是把宣传工作深入到学校,要求每名学生都要把实施安居富民工程的意义和优惠政策讲给家长,以此来扩大宣传面,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
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广泛动员,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安居富民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获得群众的支持,形成全村村民参与安居富民工程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管理、加强培训、确保工程质量
在工程质量上要强化管理意识,多培训,多参考,使得安居富民房能够科学选址、科学建造,真正做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注重规划的重要性,将安居富民房集中连片建设,完善居住区域的附属设施,确保每一栋新建安居富民房都达到合格标准;将安居富民房的相关建设面积、规划布局、环境建设等因素纳入到管理和培训过程中来,确保安居富民工程的顺利进行。配合乡党委、政府在对参与修建安居富民房的施工单位的监管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配合乡安居富民办公室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深入
到施工地、施工工人当中开展检查、指导和服务工作,严格实行谁建房,谁负责的管理体系;认真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开工一户、负责一户、合格一户,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切实保证了新建房的质量,达到了面积、功能、质量三个不落后,确保了安居富民工作顺利完成。
村干部按照乡党委、政府的相关要求,组织本村村民参加安居富民工程工作质量管理培训班,让农民群众参加到工程建设与监督中来,时时与乡领导联系,及时的解答好村民在建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关技术问题,提高了他们建设安居住房基本常识和施工操作规范的认知程度。
四、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针对安居富民工程各项惠农政策,我村不仅将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到户,同时更加注重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第一时间将乡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传达到村民中去;第一时间将到位的款项发放至村民手中;第一时间将村民反映问题查实并解决。
由于贯彻惠农政策力度大,措施得当,享受安居富民惠农政策的村民对安居富民工程赞不绝口,都说安居富民工程是让村民“既住上了安心房、又得到了国家补助”的“民心工程”;村民的建房积极性和建房热情不断提高,在配合乡党委、政府除把上级政府对新建安居富民房的补助政策落实到户已外,还对建富民房的农房给予减免义务工的惠农政策,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村民们的关心,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以来,共补助资金4693500元,保证了我村186户农户顺利的完成了安居富民任务。
五、提高集体意识,发扬互帮互助精神
本村农民收入水平各异,存在着一些农民群众负担大的情况,但是我村加强对建房困难户、贫困户、一般困难户的登记,做到准确无误,在补助资金发放上严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进行发放,对发放补助资金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公开、公示,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基于本村的实际情况,大力宣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在严格落实上级补助资金的情况下,采取村民之间“富帮穷、穷帮穷,一帮一、二帮一,亲帮亲、邻帮邻”的办法,开展人力、物力、资金方面的帮扶帮带,切实解决安居富民的资金问题,实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加上政府的政策帮助,为实现安居富民建设的顺利进而努力,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 篇4
一、基本情况
黎明村位于庆阳市镇原县庙渠乡东南部,自然条件艰苦,地形半山半塬,交通十分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资源相对贫乏,产业开发不足,致使群众增收困难。
全村共辖8个自然村,总户数393户,总人口1825人,劳动力1239人,外出务工人员530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为160人。有贫困户 279户,贫困人口1259人,贫困面超过70%。全村耕地面积7600亩,多为山地,塬地较少,梯条田和川塬地面积300亩,人均耕地面积4.16亩。
(一)基础建设
水资源及水利设施:该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自来水入户105户,目前仍有25户群众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占全村总人户数6.3 %。
交通状况:村内行路路面等级低,晴通雨阻,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砂石公路通至2个自然村,总里程4.2公里,其余村组行路均为土质路面,迫切需要整修拓宽硬化。
电力设施:主要以照明等生活用电为主,通电农户393户,居民生活用电正常,但照明电线的网改地埋改造尚未全部完成。
(二)经济发展状况
农业方面:黎明村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糜子、黄花、果品、瓜类、蔬菜等。拥有日光温室10座,瓜菜种植面积640亩。苹果栽植面积150亩,挂果面积50亩,幼园面积100亩。
牧业方面:黎明村素有养殖传统。现有牛存栏量542头,羊存栏量只,猪存栏270头。
(三)社会事业
医疗卫生:现有村卫生所1处,医务室1间,医生2人。
文化教育:现有村小学1所,教职工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村部设村级农家书屋 1处,乡村书画屋1处。
基层组织:黎明村委班子现有干部3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村部现有砖混结构办公用房7间,设村“两委”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工作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家书屋、乡村书画屋、双联办公室、综治维稳办公室、妇女之家等。
二、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对黎明村的村情、民情进行广泛调研、认真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该村农民致贫原因主要有:
(一)资源相对贫乏,自然条件艰苦。全村耕地大多数属于山耕地或坡耕地,作业机械化程度低,且田间耕作道路崎岖不平,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
(二)生产方式单一,产业开发不足。全村农业主要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比重较小,且信息闭塞、缺乏技术、资金短缺,整体生产水平不高。
(三)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经济发展。村内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致使人畜饮水困难,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尤其是村内道路路面狭窄,土质疏松,下雨出行道路泥泞不堪,车辆通行困难,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物质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四)思想消极保守,群众增收困难。村内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村民观念陈旧保守、思想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机会少、能力差,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较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
三、帮扶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针对庙渠乡黎明村贫困村实际,县委宣传部按照“讲政策、听民声、帮小康、促和谐、夯基础”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工作。特别是结合部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建立“文化联村”机制,注重精神帮扶,变“输血”为“造血”,为黎明村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思路、新气息,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 篇5
一、申请对象
1、长期居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土坯房等危旧房屋的农户;
2、居住在达不到抗震安居要求的其他结构房屋的农户;
3、居住在地震断裂带和其他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域的农户;
4、符合以上条件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以及单亲家庭应优先安排。
二、申请要求
1、农村安居房建设补助对象必须是具有农村户籍。
2、现有住房不抗震或面积、功能不达标。
三、补助标准
普通农户享受建房补贴18500元 贫困户享受建房补贴28500元
四、申请流程
1、农户自愿填写《孙扎齐牛录乡安居富民工程建房户申请审批表》。
2、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
3、对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公示。
4、将符合条件的农户上报至镇政府审批。
5、与审批通过的农户签订安居富民工程建房协议书。
6、下发孙扎齐牛录镇安居富民开工通知单
五、建设标准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根据农户宅基地大小、家庭人口、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农村安居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每户不低于80平方米。
六、建设方式
创建产业特色村工作总结 篇6
产业特色村工作总结
桃花溪村位于临安市西北部,毗邻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浙西大峡谷景区,风景秀丽的浙西天池景区贯穿境内。这里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峡谷幽深,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全村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274户,人口851人。山林总面积22328亩,山核桃林3001亩,毛竹2696亩,小竹3050亩,以盛产山核桃、毛竹、石笋干、高山蔬菜和天目青顶茶叶而出名。1995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80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138元。近年来,我村相继获得临安市“五好党支部”、“农民增收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临安市平安村”、“临安市生态示范村”、“临安市民主法治村”、“临安市文化示范村”、“临安市信用村”和杭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调解组织”、“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特色旅游示范村”、“ 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等殊荣。自今年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上吹响的“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号角以来,桃花溪村围绕着“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文明措施、培育生态文明村风”的建设任务,从物质、文化、服务等各方面的提升和完善为着力点,循序渐进,拉开了“十里生态桃花溪”特色村创建的序幕。现将我村创建“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活动,实现产业特色村工作汇报如下:
一、根据“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总体规划,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一)科学处理生活污水,改厕工作落到实处
生活污水的处理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的重点,我村在农办、生态办、能源办等部门的协助下,把“经济合理,成熟可靠,生态健康,”作为水处理技术应用的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技术处理生活污水。
l、污水无害化,污水厌氧处理工程建设。我村共建造了九个生活污水净化污水处理池合计600立方米,采用无动力厌氧处理技术。生活污水经格栅自流进入污水处理池,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池内部分区域设有高效生物填料,强化厌氧生化处理效果。我村还统一铺设污水管网,共铺设污水收
集管网12000米,彻底解决了雨后污水横流的问题。处理后的出水排入人工湿地,达到污水的再净化与资源化。
2、污水资源化,人工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我村建造的人工湿地合计320平方米,能充分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拦截、吸收、降解等净化功能,实现对污水的精细处理,有效降低污水的各项污染物指标,并减少二次污染,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同时人工湿地作为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还可利用多元化的物种,完成物质循环,将污水资源化,并可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实为一举多得的污水处理技术。
3、改厕工作落到实处,投资17万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厕,新增三格式化粪池改造150户,改厕总计250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2%。
(二)净化水源,开展河道整治
保洁、禁渔,开展河道整治。从2009年开始,我村针对村内的河道,开展科学系统的整治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河道的水文、泥沙、地质、地形进行勘测后,我村制定了相应的整治方案,并进行了清淤泥、驳石坎、筑堰坝等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84.5万元,修筑防洪堤坝2500米,蓄水坝5只,清理河道於泥5公里,投放鱼苗1万尾,为了维护河道水域的生态平衡,村两委决定实施河道禁渔,还对村民开展了细致耐心的宣传教育,并设置河道禁渔标志牌。村两委还将河道保洁、禁渔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落实村委委员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和监督工作。
(三)统收统运,处置农村生活垃圾
我村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集中、村收集、镇统运”的处置办法。村两委会还着力于村内总体-生环境治理,针对村内生活垃圾堆放不合理,白色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建造固定垃圾箱36只,流动垃圾桶40只,配备垃圾清运车3辆,保洁工8名。设施、措施的到位,加上宣传教育的深入,群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自觉把生活垃圾集中到垃圾箱,由保洁员定期清理外运。村内道路由专人清扫,保证整个村庄整洁、干净。
(四)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清洁能源
l、统一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我村村两委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在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符合本村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桃花溪村村庄规划》的蓝图,并依照规划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拆除旧房28幢(户),建新房8幢(户)。硬化村庄道路3000平方米,我村结合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创建项目投入资金450万元,对桃花溪4.2公里公路全线拓宽,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对桃花溪公路拓宽附属工程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方案,村民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筹集资金85500元,筹劳1602工,完成了桃花溪4.2公里公路拓宽工程,为桃花溪今后的发展,解决了有利交通条件,大大促进了桃花溪村农家乐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投资35余万元,村庄道路两旁绿化,村民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122盏,全村路灯亮化。配置健身器材30余种,建造村级办公楼和老年活动中心200平方米。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还进行了清淤和绿化工作,村容村貌大改观。
2、响应政策,推广环保新能源。我村近几年来一直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特别在近年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下,清洁能源的推广更是成了农村连片整治的新任务。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几年建设,已经做到了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100%,液化气节能灶具普及率95%。清洁能源利用率提高了30.9%,达到了83%,非清洁能源耗设备热效率达到30%以下,达到了《杭州市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项日管理办法》的要求。
一、围绕农民增收主题,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一)利用地理和气候优势,发展“五高”特色农业。
自我村创建“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以来,为实现“家富”,村两委班子继续抓好经济,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先后投资500余万元修建公路、林道,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发展高山蔬菜600余亩;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已列为国家农业部项目扶持提升工程。推广小型农机具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高山瓜果、蔬菜、笋干、药材、山核桃“五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产品畅销长三角,年增加收入达350多万元。
(二)打响生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把“农家乐”旅游作为一个长期的项目,积极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定期对农家乐设施,食品安全等各方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高效
发展,不仅促进农民增收,更打响了桃花溪生态旅游的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经营户效益最高的年接待游客量达3000多人次,收入逾30万元,户均年净增收5万余元。2010年,我村又充分利用高山蔬菜基地项目,推出了“高山蔬菜节”,办起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不仅让游客体验到现实偷菜的乐趣,促进了我村特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文化建设,提升生活品质
为实现“人和”,桃花溪村努力做好杭州市级文明村复评工作、添置各种文化设施,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文明的软实力,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添置文化设施,营造文化氛围
对村办公场所进行全面的改装,建立老年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棋牌桌、乒乓球桌,同时,建立村图书室,现有藏书300余册。阅览室每年投入两千余元资金订阅报刊杂志。两室安排了村妇联主任为图书管理员,保证开放时间。
(二)丰富农民生活,开展文化活动
积极邀请了上级文化部门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7月9日晚,举办了由浙江农林学院组织的 “感怀红色记忆、弘扬革命文化” 文艺下乡汇演,鼓励村民参与表演,城市文明乡风文明交相呼应,其乐融融。8月16日,我们举办了“高山蔬菜采摘节”活动,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摘新鲜蔬菜,看美景,以旅促农,农旅结合,不仅拓展了我们休闲生态旅游的空间,而且,帮助农民增加了果蔬的附加值,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双丰收。多次组织村民观看“送文化下乡”影视宣传作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张贴标语、横幅、布置村宣传栏、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谈话,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文化理念。村民自发组织了乒乓球队、象棋社和腰鼓队、锣鼓队。队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二、讲求实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把群众生活品质和村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风气不断优化。
通过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村制作了大量的宣传牌,在全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村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系列评创活动,“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率达到60%以上,平安家庭创建率达到85%以上,以典型带动全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好青年、好媳妇、好婆婆的评比,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宣传教育功能。
(三)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义务为民服务
6月8日,桃花溪村成立了 “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村级志愿者总队,下设和事佬、山里人、野生动物保护、清洁庭院、农家乐示范、老年人服务六支分队,各支小分队在成立后积极的开展清洁日、农家乐培训、野生动物保护、清洁庭院评比等各项活动。
(四)抓好义务教育,重视村民技能培训。
抓好义务教育工作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工作。经常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我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在积极做好下一代教育事业的基础上,我村还十分重视对村民的技能学习和培训工作,组织人员参加各级各部门开办的各类技术和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劳动力参训率达到8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比例达到5%以上。
(五)抓公共卫生、注意疾病控制
凡是小吃店、代销店和农家乐等公共场所等特殊行业必须“三证”齐全,从业人员的健康合格率、食品抽检合格率,餐具消毒合格率都符合考核所规定的要求和标准,配齐相应的卫生设施,健全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卫生公约和监督制度。适龄儿童“四苗”单苗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通过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全村爱清洁卫生的人多了,读书看报的多了,学农业技术的多了,计划免疫和妇女儿童保健卫生管理工作得到落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邻里和睦,形成一派祥和气氛。
三、坚持两手抓,做好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工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村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专人负责,设立各生产组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本村育龄妇女登记工作,进行定期保健检查,由综治办配合,及时掌握外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历年来,无一例早婚或未婚先孕现象的发生,计生符合率每年都达100%。积极做好适龄青年的征兵体检工作,及时完成征兵任务,对于安置复员军人,优先考虑军属的各类要求,妥善照顾好五保户、困难户。
四、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村民的法律、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通过各类会议,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特别要求各企业负责人,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应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二)防火防盗工作长抓不懈。及时处理各类用电及火灾隐患,从而使村民的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发挥民调、帮教、协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治安志愿者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
(四)加强综合治理,定期组织专人查访民情民意。我村建有纠纷调解组织,及时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及早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制止危害社会的坏风气,做好后进青年的帮扶教育工作,全村没有出现群体性上访案件,没有出现刑事案件,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现象,民间纠纷随时发生随时解决,结案率达到100%,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五、工作展望
建设“绿色家园、富丽山村”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跨越所搭建的新平台。我村将更加注重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努力。
大峡谷镇桃花溪村村委员会
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 篇7
——关于曲子镇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2年6月
曲子镇位于环县南部,虽然过去群众也有养羊传统,但规模不大,养羊业收入仅占一少部分群众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2007年,环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提出了三年实现“双二百万”(养羊200万只、种植紫花苜蓿200万亩)的宏伟目标,号召农民“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块块地边种草,家家设施养羊”。曲子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政策扶持、利益驱动、大户带动、行政推动等综合措施,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引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种草养畜模式。
一、产业发展现状
每年全镇新种紫花苜蓿1.5万亩以上,累计种植多年牧草近9.7万亩,养羊5.2万只,其中引繁绒山羊3.2万只,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2010和2011年,国家老促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1220户,调引良种绒山羊5506只,加上扶贫整村推进,草食畜牧业补助,近三年累计调引绒山羊种羊1万多只。
位于211国道线与杨演公路的交汇处的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地理位置优越,总投资350余万元,存栏羊只4000多只,年出栏3万只以上,建成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各种农机具配套设备齐全,大小工作车辆5台,地下深水井1眼,青贮窖2处,贮草量220立方米,氨化池4处,每次氨化量20立方米,种植苜蓿2000多亩,并配有消毒、疫病防治等工作室,以及屠宰和羊肉深加工生-1-
产流水线。2011年基地为周边301户养殖户投放繁育羔羊532只,并紧紧围绕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三大服务功能,为1523户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9201羊只进行了疫病防治。
地处曲子的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五里桥、双城、刘旗、孟家寨四个行政村29村民小组2545户11267人,按照规模种草、土地流转种草、种商品草和农户联合经营的路子,共在川台水地和原地梯田种草14.8万亩,亩均年产干草1000公斤和600公斤,折合现金收入950元和570元,其中黄道咀湾倪兴宏流转租赁耕地410亩种植紫花苜蓿,年均向绿鑫草业公司交售商品草140吨收入13万元。在倪兴宏(去年养生猪490头,出栏肉猪330头,收入15万元,)带动下,五里桥村黄道咀湾组和刘旗村庙咀组共有30户农户联合养猪,规模3000多头,户均养猪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地现有养羊农户160户,养殖绒山羊2260只、小尾寒羊1320只,每只绒山羊和小尾寒羊收入分别达到1500元和700元。另外,在刘旗村腾旗组、张旗组和孟家寨村孟家湾、孟家寨、念沟门、郭沟门、杨旗、马岗子组建成设施瓜菜基地1496亩,亩均收入0.5万元以上;发展林木育苗基地2400亩,亩收入3000元。整合个区域建成生猪养猪小区3个、千头猪场1个、养猪专业50多户,发展养羊农户878户。
目前,全镇已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大家畜存栏7804头(其中牛7100只),猪存栏6712只,羊存栏52000只,鸡存栏36100只,全镇养殖大户增加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草畜产业已成为曲子全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发展环境
从发展环境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政策明确,环境宽松。一是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增多,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草畜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投入渠道越来越多,成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国家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实施了绒山羊扶贫产业化试点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畜牧生产条件。
第二,资源丰富,基础坚实。草畜资源丰富,人工牧草留存面积近10万亩,是草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饲草料资源丰富,年产青干草1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基数较大。全镇有小尾寒羊、绒山羊、秦川牛、獭兔、杜洛克猪等畜禽地方品种。加上曲子镇素有养羊传统,从事养殖和羊畜调引的能手众多,有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的支撑,发展优势明显。
第三,市场看好,前景广阔。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在畜牧业进入新阶段后其生命力更加强大。尤其随着生态畜牧业和效益畜牧业的发展,种草养畜已成为必然趋势,牧草不仅成为产品,而且成为商品,并逐步形成产业,需求量走高,产品供不应求,商品草市场居高不下,肉禽蛋奶为主的畜产品虽然出现了“买方市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消费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三、产业发展前景
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发展畜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畜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不仅能够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反哺农业,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发展畜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和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食物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好,食物消费已开始从满足数量转向追求食物的品质和营养。我镇居民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肉蛋奶消费呈刚性增长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目前存在问题
在畜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逐年干旱影响畜牧业发展这一制约因素没有根本改变;畜禽良种化程度低,产品结构老化;种草地域分布不平衡,县南分布广而县北少,牧草转化利用率不高;村级兽医防疫员数量有限,防疫存在困难,疫病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户生产模式陈旧,畜牧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形不成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化的商品生产优势,区域特色不明显,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需求,制约了市场的扩大;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带动作用比较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曲子镇今后畜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将现在的以农为主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实现 农村经济基础产业的全面转换。
(一)草地建设及设施养殖示范工程。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行草田轮作,要将人工种草、饲草饲料建设作为推进草畜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来抓。首先,要扩大种草规模。按照1只羊1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粮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采取科级干部抓点示范,政府补助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其次,强化草场管理。为使草场持续有效利用,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把草山承包到村到组到户,划定界限,夯实了各级管护责任,规范了草地的保护和利用;第三,加大对饲草饲料的收贮利用。为鼓励养殖农户收贮利用好饲草饲料,可采取现金补贴的办法,购置铡草机、揉丝切碎机,既解决了封山禁牧,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 “增加粮食和饲草→舍饲养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良性发展的路子,促进全镇饲草的加工利用。
(二)项目支撑建设工程。对畜牧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方面。在资金方面,要抢抓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支持重点的项目,争取资金新建羊毛绒加工厂1处,扩大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靠国家项目来带动草畜业发展的步伐;技术方面,要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聘请专家做决策及生产方面的顾问,用现代技术武装草畜业;在人才方面,要落实乡国家关于乡站“三定”的政策,解决乡村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积极投身到发展草畜事业中来。
(三)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要向规模要效益。做大做强草畜产
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增强竞争力,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从领导到群众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支持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形成谁能牵头就扶持谁的制度,真正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扶持。目前,应大力扶持绿鑫草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场,扶持加工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发挥带动作用。
浅谈强村富民的阳山产业扶贫模式 篇8
2007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清远阳山调研时,提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思路,为全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8年初,阳山率先拉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的人”(以下简称“双到”)工作序幕,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掀起了新一轮“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搬迁帮扶、救助帮扶、基础帮扶”热潮。在“广东将在未来2-3年集中力量进行产业开发扶贫的五大实践探索,进一步探索全省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之际,紧紧围绕“贫困村兴产业,贫困户创家业,帮扶干部干事业”思路,立足本地资源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培育产业、支撑扶贫,品牌效应、和谐共赢”产业扶贫路子,形成了“因地制宜选准路子、多措并举开好方子、多方联动扶到点子”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村村有支柱产业”目标,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平台,为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解决脱贫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因地制宜选准路子
在深入实施“一村一法、一户一策”整村推进中,阳山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扬长避短,以人为本,注重扶贫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变传统劣势为优势。
扬长避短,做好产业选择。阳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根据村、户的不同资源禀赋,采取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生产项目、信息和资金的贫困户,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发展比较有优势、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发展城郊地区不愿做、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产业,避免和他们在成本上的短兵相接和同质竞争。有效地拓宽了村、户的增收渠道,扩大了就业面,符合了当地群众的传统习惯,又注入了生态环保要素。
以人为本,做好产业布局。坚持根据贫困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地势高差很大等区域特性,采用“小规模,大集群”的组织发展模式,以带动贫困村发展为核心,又跳出贫困村的局限,允许跨村发展,满足产业适度规模的需要;以贫困户为目标,但又跳出贫困户的局限,鼓励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让贫困户带着项目、资金和政策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倚重“一乡一品”,但又鼓励“一村(户)多业”,拓展扶贫产业的扶持范围;倚重传统优势,但跳出传统的局限,运用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或者改换品种、调整结构,提高效益。
为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短期增收、长效致富的目标,实施“因户而异,长短结合”,根据每一户的特点、意向,落实“短期效益项目+远景发展项目”相结合的帮扶办法,近期采取种植蔬菜、饲养猪、牛、羊、鸡、鸭等解决村、户的眼前困难。远景发展通过入股电站分红、发展油茶、水果等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
持续发展。
二、多措并举开好方子
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三大举措之一,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了较好的积极作用,不失为一种扶贫的好举措。
但是,从以往的产业扶贫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分依赖企业发展产业,农户和企业之间很难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产业发展容易出现被动局面,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过分依靠农户自力更生,往往会因各种客观原因造成无功而返。为此,阳山在推进强村、富民产业扶贫发展中,坚持以农户增收为目标,以帮带农户自我发展为目的,探索建立扶贫企业、贫困村、贫困户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实行帮带式脱贫。
“帮大户带贫困户”体验成功甜头。大户自建养殖栏舍挂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向县扶贫办申请养殖押金借款,捆绑帮扶1-3户贫困户。县扶贫办把押金借款直接汇到龙头企业,待大户销售产品时再委托龙头企业扣回押金借款。这样,既有效地帮助大户解决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问题,又可以帮助贫困户学技术、尝甜头激发自我发展的意识,解决了贫困户进入产业链条“门槛难”的第一道坎。同时,由于借款直接汇到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在产品回收时扣回,确保了扶贫资金安全回收。据统计,2010年全县通过“帮大户带贫困户”模式借出帮扶资金355.4 3
万元,共帮扶了161户大户,带动了3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党支部+龙头企业”树立创业信心。村干部承诺将养殖栏舍抵押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作担保向县农行借出建栏舍的一半资金给村干部,村干部再自筹另一半资金建好栏舍与龙头企业合作养殖。如:大崀镇琶迳村干部赖光承诺将建成的鸡舍抵押给天农公司,天农公司替他担保从县农行借出2.5万元,他再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设鸡舍。鸡舍建成后以封闭式模式向县扶贫办借款1万元养殖押金,按“保底薪+分红”的方式捆绑帮扶2户贫困户。赖光的鸡场投产以来,已顺利出栏6批,平均每只鸡利润近2元。他帮扶的两户贫困户赖喜与赖日,掌握了养鸡技术后,2010年6月份各建一幢鸡舍,成为了新的大户。
“集约式扶贫培训基地”提升发展技能。为破解贫困户居住零散,交通不便,难以筹集资金自行兴建养殖栏舍的难题。县扶贫办与龙头企业、公司合作,建设集约式扶贫培训基地。基地由龙头企业、公司负责经营,贫困户集中到基地由技术员直接指导学习养殖技术,培训期间,免费吃住,并领取薪金。贫困户在基地接受培训,既能学到技术,又可积累资金。等条件成熟后,贫困户可以回家自主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养鸡、食用菌等各种集约式基地10个,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养致富。例如,黄坌镇王村村天地宝食用菌生产扶贫示范基地采取“公司+贫困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集科研、育种、栽培、生产、加工、销售及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规模支柱产业,年总产各类食用
菌鲜菇280吨,总产值450万元以上。基地每年可培训贫困户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力60人以上,贫困户学成栽培技术后逐步实现自能发展。
“互助资金+专业合作社”确保运作资金。把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与扶持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引导入社农户向互助资金申请小额借款,有效解决贫困户资金缺乏的问题。互助资金实行股份制,分为“赠股、配股、入股”三种形式:贫困户由政府赠股,每股1000元;非贫困户自愿入股,每股1000元,政府按1︰2配股,每户限入三股;大户自愿入股,政府不配股。群众加入扶贫互助社后,即可向互助资金借款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例如江英镇大桥村益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大户租地,聘请贫困户务工。群众自己种植的,由合作社统一向合作企业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社员向互助资金借款认购。大户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收成后,统一由企业保底价回收。销售所得必须先偿还互助资金借款,其余归社员所有。
“基地+银行+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由帮扶单位在贫困村规划出一片土地建设扶贫种养基地,负责搞好场地的“三通一平”。种养基地由龙头企业统一实行园区式管理,并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产品回收等一条龙服务。自愿在基地租地发展生产的农户只须承诺把建好的栏舍抵押给龙头企业,即可以龙头企业作担保,向合作银行借款在基地内兴建栏舍,再按照“帮大户带贫困户”模式借取养殖押金,并捆绑帮扶1-2户贫
困户。如大崀镇坑塘村的马国威等3户农户,在帮扶单位省委办公厅建好的基地与天农公司合作养鸡。他们承诺把鸡舍抵押给天农公司,向县农业银行借款,建设了7幢鸡舍,预计每户每年可获利6万元以上,带动14户贫困户脱贫。
三、多方联动扶到点子
2010年,阳山159的条贫困村脱贫人口达31718人,占总贫困人口73.7%。全县38条省定贫困村当中,31条省定贫困村统筹445万元入股电站,全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3万元。“封闭式”借出帮扶资金355.4万元,共帮扶了161户大户,带动了3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新增食用菌、蔬菜等农业扶贫项目100多个,促动2701名贫困人口就业。19个村开展了村级互助资金工作,653户农户(其中441贫困户)加入互助资金组织,总互助资金324.8万元,53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78户)从互助资金中借助300.4万元,扶持近200个种养项目……
这一连串骄人的数字,是阳山在产业扶贫中注重多方联动,扶到了产业点子上的有力证明。
有可靠的实力担保。在扶贫产业中,阳山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联合龙头企业、银行、党支部、种养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等等。不断扩大扶贫产业的参与面,充分利用外力做好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助推产业发展,为帮、带贫困村、户发展产业提供坚强后盾。
有成熟的技术指导。通过让利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群体,充分利用他们的自身优势,为扶贫产业提供一套成熟的技术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有规范的经营模式。在项目经管上,坚持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统筹项目策划、落实资金、协调管理,并实行全程跟踪、监管,完善定期、不定期督导机制,完善了农民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做细、做实了扶贫产业的经营管理。
有双赢的利益机制。在新一轮的产业扶贫战场上,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把企业、村、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2:3:5”、“3:3:4”等不同的分利比例,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xx村产业发展及扶贫工作规划 篇9
及扶贫工作初步计划
一、基本情况:
沙阳河村是地处赤岩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现有十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由原蒿坪、金坪山、付家坡、低房、岭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白河县相连,南与双河口村接壤,西至天宝寨、马保村,北与金寨镇交界。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村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已修通三条到组路,都是土路,一遇风雪天气就无法通行。低压网改,只改到各组的中心点,边远村庄院落未改到位。饮水工程,近几年靠老百姓投资投劳,水利局扶持水质,修了两处小型水塔,沿河道解决了近百余户饮水问题,全村还有20%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粮食生产为主。截止2013年底,全村种粮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种烟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
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09-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08-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现在无专业户。但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一定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达到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形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水泥路、因2012年夏季我村遭受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通村水泥路部分路段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上级各部
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恢复。由于受毁坏的程度大,资金不到位,造成了水泥路断板、裂缝、塌陷,导致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无法维修的现状。
2、十组的烟路又是与白河接通的跨县路,里程4公里,四组的道路2公里,总计6公里需要硬化,保证雨雪天正常通行。
3、通组路,我村二组是全村发展烟草最适宜的组之一,烟草面积能达到150亩以上,群众积极性很高。近几年来群众多次提出强烈要求解决通组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有待尽快落实。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20万元左右。
4、便民桥,三组农户分布在一河两岸,阴坡居住的农户占40%,一遇河坝上水,学生无法上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初步预计资金4万元左右。八组要求解决通组路心切,自行组织筹劳筹资已修通1.5公里道路,但由于道路便民桥工程量较大,预计资金约6万元左右,现在是路、桥不通,已修的无通用价值。
5、移民搬迁已实施数年,根据国家整体推进原则,能人进镇、富人下山的思路,我村已有30%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到镇集中安臵房价地基昂贵,价格太高,农民又不愿意远离土地,制约群众想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法解决。现农户强烈要求、期盼在本村范围内解决移民开发点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加强力度,尽快解决。
6、低压网改,十个中心组基本都整改组中心点,由于山大人稀边远院落,全村大约有10公里未改到位。原金坪山、付家坡、低房三点变压器需要更换100伏安以上,有待进一步协调,以解决边远农户电力不足问题。
7、饮水工程,近几年全村仅在沿河道建了两座小型水塔,水利部门只解决扶持水质,农户投劳投资,解决了近100余户饮水问题。山上组、院落饮水问题应及时地进一步规划、分期实施群众饮水难的实际问题。
四、我村扶贫工作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明显,大多数群众思想比较开放,发展产业各组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基础,能积极主动地配合镇村工作,盼望脱贫致富的愿望较强。
2、劣势也是村上工作面临的困难。由于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影响,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勤劳干活的人增多,本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要靠上面的扶持,种地干活的人也少了,讲吃喝、贪图享乐的人多了,特别是个别好逸恶劳的户享受低保和得到各种扶持,产业啥都不抓。本来比较勤劳的人看到此类情况,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地制约了我村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技术资金缺乏,比如在养殖业方面等,还有部分居住在高山的贫困户,投入大量资金修路是不符合现实的,如何引导下山居住,靠什么方式生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
五、抓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本次扶贫工作未契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一次教育,并加大宣传力度,治贫先治愚,教育贫困户拜托等、靠、要的懒惰行为,让他们懂得现实真正的脱贫致富,单靠国家的扶持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改变思想观念,致富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2、结合本村实际建立相应的扶贫机制,使每户扶贫户都有一个相应的包抓帮扶人,至少要有一个脱贫致富项目,由帮扶包抓人负责技术指导和资金,用扶贫致富事例引导群众进行发展。
3、村委会要定期召集贫困户到村上接受农技知识培训,请求帮扶单位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并到户到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使每个农户真正掌握一至两门农业科技知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4、为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打好基础,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首先要将全村的扶贫人口和扶贫户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出来,准确掌握各户家庭的实际状况,制定帮扶措施。二是要谋划全村扶贫工作的总体方案,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分类排队、分类分期帮扶。同时加强与县驻村单位和扶贫工作相关单位的衔接力度,加快我村发展规划编制,早日研究制定扶贫工作计划,积极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和相关帮扶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落
【村产业富民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07-24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06-11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壮大花卉苗木产业,拓宽产业富民路子)08-11
富民强县验收总结07-14
2022富民安居工程培训总结12-26
富民安居工程质量达标活动总结06-30
唐湾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工作简介05-13
乌拉特中旗“兴边富民行动”工作汇报09-29
富民05-30
创业富民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