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明标语

2024-09-07

社区文明标语(共9篇)

社区文明标语 篇1

文明社区宣传标语

1、倡导文明新风,共建文明社区

2、履行文明市民守则,遵循市民行为规范

3、遵守文明公约,争当文明市民

4、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热心公益事业

5、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6、搞好社区建设,居民安居乐业

7、社区连万家,情系你我他

8、你家帮我家,服务靠大家

9、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

10、齐心协力、革除陋习、从我做起、共创文明

11、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做新时期文明瑞安人

12、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事事关系瑞安形象

13、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14、文明从自家门前做起,环境连着我和你

15、克服不文明行为,维护城市文明

16、积极行动起来,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7、人人献出一点爱,文明城市放光彩

18、手牵手、心连心,心手相连共创文明

19、爱心是生活明媚的阳光,文明是人生温馨的春风。

社区文明标语 篇2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建筑文化至少包括了三大内涵:一是包括了建筑科学技术在内的物态文化;二是建筑规范类的制度文化;三是建筑的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决定建筑的制度文化, 建筑的制度文化决定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由建筑思想文化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建筑物, 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形成一种与环境相一致的社区或家庭文明。因此, 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而当它作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存在物时, 它还会对现实中人的精神、情感、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建筑, 作为建筑材料的集合体, 它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建筑思想与艺术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物无疑属于整个大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判断, 当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时, 自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潜在含义:人的问题, 往往也包括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说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时, 这之中当然应包括建筑环境。

当前,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已超越了温饱型, 正由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推进, 当人们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时, 建筑作为某种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象征, 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正如人们在未得温饱时, 衣物主要功能在于保暖与遮羞, 而在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 服饰同时要求展示美与个性的功能一样。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建筑的完整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它不仅有经济建设意义, 而且有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不仅有科学技术意义, 同时也有思想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只有G D P含量, 同时也应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含量;

它不应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特色, 不应只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地域地貌、文字、媒介、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 同时也应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建筑表现出来。

二、不良建筑对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城市建筑布局、非人性化的社区建设、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对城市的社区文明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1. 不良的城市布局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科学与犯罪学的研究证明, 都市特定的建筑环境元素, 会影响犯罪率。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 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建筑学者们与犯罪行为学者们讨论。Jeffery在1971年也直接提出《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 》的概念, 1973年英国建筑学家Newman发表了《Defensible Space防御性空间》。自此其相关概念便陆续被研究讨论。1998年, 句法公司受哥斯尼尔斯市委托, 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易受犯罪攻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 被认为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犯罪研究。其成果认为,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 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Jeffery在《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 P T E D) 》中提出所谓“高犯罪空间”的概念, 从调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有95%的犯罪案件是发生在七楼以上及规模1000人以上的社区;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越高;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 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 具监视效果, 可吓阻犯罪发生;有视觉死角的空间, 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 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 狭小窄长的空间, 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相同型式的建筑, 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建筑空间与犯罪防控做出了积极研究。认为, 尽管犯罪行为的产生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原因, 但建筑空间对犯罪的影响却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而‘创造一个安全的、可防控犯罪的城市空间’的研究, 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有学者认为, 防控犯罪应“从环境预防入手, ……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建筑是城市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文化宣传应将建筑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的思考与建设的范畴之中, 忽略建筑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意义, 其结果不仅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不利, 而且, 会诱发犯罪率的升高。当人们在大力得倡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时, 不良城市建筑的负面影响是不应忽略的。

2. 社区人际关系冷漠与非人情化社区设计

有人将我国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 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但是, 在分析讨论导致我国现代城市及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时, 人们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或者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本应十分重视的可视的物质环境。

要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 必须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 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载体——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与园林空间环境:社区广场、社区会所、社区休闲场馆、社区花园等等。考察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最初的住宅社区建设缺乏经验, 因此, 基本是没有提供社区居民相处空间环境, 后来的新社区越来越吸取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 有了设施良好的社区人际交往场地, 但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有限的公共场所被停车场侵占、被商业经营侵占;或者这些公共场所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俗有隔阂, 不符合所在地的文化环境, 从而使人们不习惯使用, 使这些场所形同聋子的耳朵——只能作为摆设。最终导致了当今许多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虽同住一个社区, 却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邻里之间视同陌路人。

缺乏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是导致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仅从伦理建构、社区管理、社区党建和社区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构建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建设起符合社区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心理文化相适应的社区公共场所。

3. 家庭伦理的缺失与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历史上, “中国人是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的, 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世界秩序的工具的,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核心, 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关键”。这当然也应是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得以长期传承的重要方面。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来认识问题, 建筑思想、建筑文化要决定建筑物的空间形态, 但作为已经形成了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一部分的建筑物又必然会强化、巩固这种建筑的思想文化本身。这种强化思想文化的建筑物, 不仅仅通过它的形态、色彩、功能来发生作用, 同时也会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活动来发生作用。

例如, 当中国古人按照遵礼守法、尊卑有序的伦理的建筑伦理人文思想来建造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时候, 四合院特殊的空间布局自然也会强化居住其间的家庭成员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四合院内一大家人按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中尊侧卑伦理秩序, 各归其位地居住其间, 这种封闭式的建筑, 使生活其间的中国家庭成员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少受干扰地有序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联系 (以围廊将整个建筑连接起来) , 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 冬暖夏凉, 由长辈居住, 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 哪怕刮风、下雨、下雪, 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长为尊的空间布局自然就强化了孝的家庭伦理;东厢房由儿子们居住, 西厢房由女儿们居住, 南房由下人们居住。按中国东尊西卑, 北尊南卑的空间布局, 传统伦理中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自然在这种房屋布局中得到强化。所以, 作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思想, 同时也强化了居住其间的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尊卑有序, 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延续。

按照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思想建设起来的四合院, 有利于传统孝德的传承。

今天, 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是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由“1978年, 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 增加到20.75平方米”。重庆人均居住面积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7.31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了5倍多”。但迅速扩大的住房面积, 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 似乎并未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某种满足, 无论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 四室两厅, 甚至是所谓独立式别墅, 市民们无法从中看到我们新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本应在住宅建筑中物化形式。住宅设计中没有家庭生活中本应存在的长幼有分、亲疏有别的空间秩序, 家庭伦理的有序运行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其孝德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自然就成了难以维系的美好愿望。所以, 在谈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同孝德日益式微的时候, 仅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 还必须从建筑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住宅建筑这种缺少人伦精神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建筑思想还未实现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建筑师和住房建造者所想的, 主要是如何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 将建筑视为满足人的活动的物质财富对象物, 而未将其视为满足人们民族心理的、家庭伦理的、传统审美的和文化品味的对象物。

第二、从住宅建筑与人的关系来认识问题, 它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仅仅把住宅建筑当作了物质文明来建设, 当成了G D P的内容来发展, 而未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内容来做。原因在于, 我们的住宅建设者没有认识到住宅建筑在反映G D P的同时, 还表现着人自身, 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 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 以其形象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如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留下的建筑去认识古希腊人、从古代中国建筑去认识古代中国人一样;今天, 我们可以从当代西方的建筑认识当代西方人, 从当代中国的建筑来认识分析当代中国人。而当我们从今天的住宅建筑来认识国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三、建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审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社会, 都有其反映其时代主流的精神文化内容, 这些精神文化又总是强烈地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文化之中, 并由此都赋予了当时建筑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是“神人同性、同形”的神体 (人体) 崇拜,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柱式的人形化处置;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是基督教文明时代——也被称之为“神本”时代,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教堂的宗教尺度处置, 其经典建筑有罗马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将封建时期充满天堂幻想的“神本”, 追求转化为世俗社会的“以资为本”、“以物为本”,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更多地体现的是金钱与物质利益获取……所以, 建筑总是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而这种带有其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 又从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为建筑形式, 并以此去影响或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希腊雕像, 今天的人能会更清楚地了解古希腊“人神同形”, “人神同性”的思想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气势恢弘、高大神圣的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 又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有了亲临其境般的感受。很难想象, 基督教信仰可以在没有教堂的环境下得到传播, 赢得教徒虔诚的信仰, 与此同理, 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之类精神文化, 能在没有相应的建筑物化环境下得到效果明显的传播。而以资为本、物欲横流的社会, 总是会让人们从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中找到最深切的心理与生理的切身感受的。

人们兴建了建筑时, 建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性情修养。因此, 对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言, 建筑决非砖、石、钢材之类的一般物质, 而是熔铸着思想、灵魂和科技的载体, 它由人建造, 同时作为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构成部分, 也会塑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的美化优化,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 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 不同的建设文化与建筑思想, 将决定这个时代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然而, 在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 人们不难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我们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时, 这种精神文化却几乎未在我们的建筑文化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的法治法规, 有党和政府倡导扶持的主流文学、艺术……, 独独缺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今天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解构主义、野兽派等等各类泊来品可谓应有尽有, 唯独所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筑文化。而在这些建筑文化与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无不显现出光怪陆离、绚丽多姿, 但你却不能从中发现其由这些各种流派建筑堆集起来的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在这种缺乏个性和特征的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会有这个城市市民本应有的个性与特点吗?当人失去了特点与个性时, 还有创新性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即:今天中国青少年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不仅仅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生长的城乡建筑环境有关。

于是, 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中, 是否存在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建立起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

结论是明确的, 在举国上下全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方面简单地奉行所谓“拿来主义”, 显而易见已不合时宜!如何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建筑文化, 并在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指导下, 建设起和谐的建筑物质载体和环境, 进而影响和引导人们共同构建起和谐社会, 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藏晓玲《空间句法访谈》《城市建筑》2005年第7期。

[2]赵元鸿《永续都市发展及犯罪防止》http://home.educities.edu.tw/chao1974/urban/urban003.pdf

[3]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

[5]唐翼《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8期。

[6]任凭《遵礼守法, 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南方建筑》2002年02期第88-90页。

[7]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09:09:28《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社区文明标语 篇3

关键词:社区文化;宗旨;和谐;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36-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满意的成绩,通过发挥社区文化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重点,极大地陶冶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情操,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社区文化建设并没有最大程度的普及到全国各地,一些地区社区基础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因此,政府应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践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一、和谐社区的涵义

和谐社区的概念来自于和谐社会。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和谐社区是一种以和谐为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当代人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理想而实施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和谐社区建设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

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广大社区群众,因此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精神需求。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为最终目标,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南山区文化馆馆办群众文艺社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涵盖了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目前,所属区文化馆的群众文艺社团有夕阳合唱团、夕阳红艺术团、青年艺术团、南山民间艺术团、南山戏剧社、金秋民族乐团、南山合唱团、京剧票友社、小月亮艺术团、小蝌蚪电声乐队、南山区艺术沙龙(美术、影友社)、南山区音乐沙龙等10多个公益性群众文艺社团。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南山区文化馆社团逐步发展壮大,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在区领导的关注下,区文化馆加大了社团工作力度,在各个方面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社团的成立,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公民实现了文化权益,而且通过社区文艺活动的不断开展,文化的力量感染了更多的人,为社区和谐提供助力。

四、社区文化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平台。它的发展体现一个城市鲜明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健康和文明程度是城市形象的标志。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状态对于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具备鲜明的个性,涵盖居民诸多生活内容的文化形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支撑。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2001年6月南山区文化馆成立了夕阳红合唱团,现有团员80多人,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训练,合唱水平不断提高。该团目前的演唱内容丰富、涉猎曲目广泛、演出形式多样,而且用外语及多种方言演唱已成为该团的艺术特色之一。在举办公益性声乐专场音乐会和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演出及文化交流活动中表现优异,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深圳市群众合唱艺术的领军队伍。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和谐社区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坚持不懈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社区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通过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通过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优美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通过倡导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形成求知奋进的环境。通过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使之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不同角度展示本地区文化的魅力和发展成果。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社區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和基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和谐社区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如今,在南山各个社区都可以看到群众文艺社团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火热情形。无论是温馨的小区,还是偏远的工业区,群众文艺遍地开花,老百姓平凡的日子又添加了丰富的内容,这日子里,有歌声、有舞蹈、有绘画,还有更多欢笑和幸福。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需要,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构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周亚峰.关于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王光.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冷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作者简介:

精选社区文明宣传标语 篇4

2. 文明创建重在行动,树立新风贵在坚持。

3. 文明创建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4. 维护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

5. 为开发区添一片新绿,让生活多一份温馨。

6. 团结凝聚力量,文明铸就和谐。

7. 同创文明小区,共建和谐家园。

8. 树立道德风范,做好文明示范,争当先进模范。

9. 手牵手、心连心,心手相连共创文明。

10. 事事处处营造和谐,点点滴滴展示文明。

11. 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12.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13. 社区连万家,情系你我他。

14. 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15. 人人献出一点爱,文明城市放光彩。

16. 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事事关系xx形象。

社区文明标语 篇5

社区张贴文明宣传标语海报 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为进一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迎接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营造良好创建氛围,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北翟营社区在社区内外张贴二十余幅图文并茂的文明宣传画,同时在社区的南门、北门悬挂创文明城市的有关标语和口号,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文明标语口号、文明用语提示牌、文明灯箱宣传板……漫步北翟营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正如社区党支部书记康立广所说:“构建文明社区,首先要营造文明环境,让环境教育人、感化人,让环境成为社区居民的无声老师。” 在亚龙花园内外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社区每周都会对宣传栏、标语牌的内容进行更新。文明宣传不只停留在标语口号上,还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社区要求物业公司不定期对辖区内的栏杆、路沿石等进行检查、修补粉刷,组织社区志愿者清理社区内的卫生死角。社区构建和谐,倡导文明,就要从关心居民开始,从为社区居民尽心服务开始。

“关爱他人 关爱社会 关爱自然”等这些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时刻提醒着北翟营广大的社区居民注重文明礼仪行为,使大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文明就在举手投足间。

“以礼立人,文明修身”文明标语 篇6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标语很是熟悉吧,标语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色,表示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重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标语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礼立人,文明修身”文明标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1、15物管2班:许你良辰美景,予我垃圾归零,亮清亮雅之室,同心同德之风。

2、14人本1班:以礼立身,以言服人。世上最美好的是语言,最动人的是语言,希望我们以礼标记自身,用语言传递文明!

3、15人本1班:你在楼上丢垃圾,捡垃圾的人在楼下看你。

4、14公关2班: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5、14物管2班:诚信做事,以德服人。

6、13人本1班:从我做起,走向文明。

7、14人力2班: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8、14人本2班:文明传播希望,道德凝集力量9、13物管1班:绕行三五步,距离产生美。多走几步等于多看几眼沿路的风景。

10、13物管2班:礼貌伴我行,天天好心情。

11、13人力1班:善,是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善”是一种爱心,能传递真善美,凝聚你我他,绽放和谐之光。德识者,为善之人兼之;道义者,为善之人备焉。“善行天下”它犹如明镜,时刻警示我们:修德至善,养浩然正气;善学立身,法古今完人。

12、15人本2班:与文明牵手,和礼貌相伴。

13、13人力2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15物管1班:放下手,抬起头,用文明做沟通桥梁。

15、14物管1班:绕行三五步,距离产生美。多走几步等于多看几眼沿路的风景。

16、14公关1班:以礼修身,立人文明。

17、13公关1班:科学、健康、环保、文明。

18、13人本2班:不学礼,无以立。

19、14人力1班:好少年=文明+价值+爱心+力量!

社区文明标语 篇7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北京山区

1 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1.1 生态文明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之后的觉醒, 是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相博弈后的权衡。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比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只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科学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永续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 它代表的是人类的一种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内容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全部内容, 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必然状态。

1.3 基于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1.3.1 生产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能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1.3.2 乡风文明

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 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发展乡村文化事业, 加强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农村业余文化队伍, 鼓励村民兴办文化产业, 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村组、村镇等的创建活动。

1.3.3 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步伐, 因地制宜地推广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且用沼气池的建设有效带动农村改厨、改厕等;加强村庄的合理规划以及人居环境的治理;引导帮助农民搞好农村污水、垃圾的处理, 积极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

2 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 北京农村居民点现状

2.1.1 数量

2012年, 北京市远郊行政村有3660个, 隶属于10个区县的152个乡镇。调查表明, 农村居民点住户数集中于400户以下的存在, 占存在总数的72.3%, 96%的村民居住于1000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内。

2.1.2 人口

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和农业人口有所减少, 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增加。2012年, 北京市农村地区总人口将近720万人, 其中, 农村地区外来人口180万人, 比2004年增加了四十万人。

2.1.3 用地

最近几年, 农居点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占全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趋于下降。其中, 近郊农居点用地面积减少, 远郊有所增加。农居点用地中居住用地是主体部分, 占农居点用地面积的92%。在居住用地中, 除了村民住房用地外, 还有相当数量用于非村民居住。

2.2 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2.2.1 畜牧生产不规范

目前, 北京山区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朝着规模养殖的方向发展, 规模化的养殖极其容易致使畜牧群生病, 不仅降低了牲畜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 同时对大量饲料的需求, 在客观上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 北京山区农村的种植业中也滥施农药, 药瓶的乱扔、乱放等这都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2.2 垃圾处理设施落后

北京山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少, 无害化处理技术在村镇基本上也是空白,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上处于“裸放”状态。目前, 虽然大部分乡村已经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 但绝大多数不能够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村镇垃圾基本上是将生活垃圾简单堆放, 或是采取人工收集、简易填埋、焚烧处理, 没有密封装运, 没有防火、防疫、防渗等配套设施, 这种一放了之的处理形式在收集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对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 有些甚至直接堆放在生活区、农田附近, 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3 北京山区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及根由

2.3.1 对建设生态文明社区的认识不足

国外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的认识比较深刻, 也积累了了丰富的经验, 生态环保意识始终贯穿全国上下建设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 促进了全球生态环保城市的建设。而我国在2009年才引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 比国外整整迟了三十年, 而且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 对建设生态环保城市的认识不足,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盲目性较强。

2.3.2 缺乏相关政策的指导

由于从思想上没有对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更没有相关的法规政策体系予以支持。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背景山区的村镇关于生态文明村镇的建设在政策制度上几乎是一篇空白, 由于缺乏有力政策制度保障。另外, 在进行社区规划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划滞后, 北京的大部分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中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其中, 部分社区即使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其中, 但内容大都过于简单, 不具备可操作性。

2.3.3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北京部分农村社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 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一, 社区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很多社区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 致使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处理也跟不上社区的发展。加之历史遗留问题, 还有相当部分数量的乡镇企业存在, 这些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比较弱, 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第二, 农业污染日益突出。部分社区的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乱丢乱弃塑料包装、农膜引起的“白色污染”等对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 基于生态文明的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3.1 理论上的建设策略

3.1.1 农村社区整体建设思路

在全球都在推行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的背景下, 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也应当综合分析自身的经济、环境概况,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的整体思路以及方法: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并且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了影响北京山区农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5个主要因素: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

3.1.2 北京山区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首先, 总体目标。生态文明的内涵超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可以依托循环经济理念, 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同时尽力使碳排放量达到最小化。另外, 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应当有效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良好局面。

其次, 阶段目标。北京山区的农村社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阶段性的目标, 第一阶段, 建设典型的示范区, 依据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规划等, 合理规划、开发, 既避免无序开发, 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社区理念, 奠定建设神态社区的基础。第二阶段, 普及推广在生态区建设中获得的经验、经营收货等, 在北京整个山区范围内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路线, 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生态文明社区的构建。

3.1.3 促进农村社区能源清洁化发展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 积极转变农村能源结构,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 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全面推广节能灯、太阳能灯、太阳能公共浴室、太阳能灶的使用, 利用畜牧业发展优势, 加快生物质能源供应工程的建设。节约能耗, 扩大能源供给, 构建农民收入提高、环境改善、能源良性循环的多赢局面。

3.2 政策法规上的建设策略

3.2.1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离开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 生态文明的农村社区建设更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的支撑。北京山区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综合性政策文件, 首先, 综合性的政策, 例如《中共长沟镇委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长沟的意见》、《中共长沟镇委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社区的意见》等;其次, 低碳产业发展类文件有《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再次, 节能减排类法规文件, 有《长沟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长沟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等。这些政策法规文件的制定, 对长沟镇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社区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促进以及监督管理作用, 北京其他乡镇可以借鉴长沟镇经验, 以法规制度的形式保证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3.2.2 在规划编制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社区的规划开发必须依靠科学分析以及准确把握发展优势, 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开发规划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规划,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各个社区各自为战的编制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方案的切实可行。生态环保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 督促各镇编制社区开发规划, 当然, 规划编制的过程中, 应当依据当地生态环境的特点, 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另外, 生态环保部门还应当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不足、意识不强的现状, 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3 实践中的建设策略

3.3.1 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乡村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制定、相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和社会低碳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宣传。因此, 政府应当抓紧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 规划是促进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结合自身“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尽早制定中长期生态文明社区发展路线图, 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 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导向。同时, 背景山区的乡村可以参照其他城镇的低碳发展战略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抓紧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二是着手设立生态经济试验区, 相关村镇可以先行创建低碳生态小城镇试点, 探索小城镇间协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尝试要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推广, 扩大影响。同时对安排的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开发项目, 从资金、技术、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

3.3.2 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构建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加快“土地向集约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住向幸福家园集中, 人口向城区和集镇集中”, 不断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以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培植主导产业,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构建强大的新农村建设经济支柱产业。支持镇村用足用好人均亩产业用地指标, 改造、新建一批商务楼宇和标准厂房, 加快实施“镇村总部经济大楼五年建设计划”, 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源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壮大和发展镇村经济、增强镇村经济“造血功能”。

3.3.3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低碳农业

与工业相比,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 而且也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为此, 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社区的过程中, 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从“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至关重要。第一, 运用生物技术并发挥生物质能, 推进无毒化肥和无毒农药的发展。第二, 推进农业的轻型化作业, 把发展“低能耗”的农业机械与加快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第三, 逐步推进数字化农业, 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农业模式。以上措施能够有效保护农村社区的乡村环境, 实现农业的低碳化和现代化, 实现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4 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渐凸现。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这一方净土的生态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鉴于此,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 在某种程度上为广大农村开展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 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精神作为一种制度来引导社区经济和文化建设, 使社区发展进入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凯中.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区治理[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24) :70-74.

[2]刘荣,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与对策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8 (02) :77-80.

[3]殷琼.近年来各地乡村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8 (03) :28-30.

[4]赵煜.云南农村社区治理个案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8 (04) :128-129.

[5]黄大金.乡村社区化治理的基本路径[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1) :140-143.

打造社区文化 引领文明生活 篇8

[关键词]社区文化 引领文明 构建和谐

一、社区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就突出。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文明社会生活的形成,也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与支撑,因而社区文化对于构建文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维系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的社区是社区居民无限依附的精神家园。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文化是引导文明生活的途径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社区文化是居民们所认同的共同价值,社区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能有效地影响、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选择,能培养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文化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引导社会生活走向文明。

(三)社会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平台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社区文化目前的现状

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深入、有效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健身组织,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经费投入不足,有待于加大

在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上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文化本身是一个无收入的基层组织,平时的活动经费都是财政拨付,每年关于基础施设投入不多,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健身房、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的投入非常大,这些经费要靠社区自身解决是不可能的。

(二)文化设施配套不全,有待于投入

主要有以下表现:1、社区活动室面积小,环境差,设施不齐全。社区中大多数只有棋牌中心、聊天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等;2、图书陈旧、老化、利用率低是社区图书室普遍存在的问题;3、新建小区文化设施配套更加不好,有待于跟上。

(三)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有待于鼓励

目前社区文化活动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如各社区的晨锻炼团队和文体团队基本上都是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常使人感到社区文化就是“夕阳红”的错觉,在职职工、学生基本不参与,参与面较窄。

(四)社区文化活动品味不高,有待于改进

具体表现为:1、对团队建设指导培训需要加强。2、社区活动室活动内容单调,大多数是以麻将、图书为主,高品位的活动需要补充。3、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不够活跃。在现有的社区文化形式中,虽然也有腰鼓队等,但大多自由散乱,书画、合唱、健身等特色团队缺少规划。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培养有素质的公民,打造文明的社会生活,必须以社区文化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多品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生活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为主的群众文化,其设施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提供,因而政府必须发挥主体作用,确保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与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同步增长,以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需求。除政府投入外,还可以通过社会资助、企业赞助等渠道多种方式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以加大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还鼓励通过房地产开发来带动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使其与小区发展同步进行,使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

(二)完善社区文化设施

社区文化的繁荣,需要一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等。因而,必须加强社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活动空间。有效利用机关、学校、企业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既补充社区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走“共建共享”之路,合社会之力建文化。

(三)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最终在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参与度。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因此,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整合社区的文艺人才,可从当地居民中选聘一些热爱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同时,大力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通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演出公益性、群众性、娱乐性,扩大覆盖面,使其成为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居民的素质也能从健康的文化活动中得以提升。

(四)丰富社区文化服务内容

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指导、辅导、服务的力度,针对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较低的现状,文化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要重视社区各个层面,针对不同的文化对象推进工作。要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合力创作出一批融入现代元素,贴近社区生活,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同时拓宽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着力发展特色社区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发达城市、先进社区的经验,结合本社区的人文特点,考虑本社区的文化资源,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動,大力营造以历史、传统、革新、现代相结合,以文化艺术欣赏和休闲为主线的社区文化。

四、如何利用社区文化引导文明生活

(一)文化品位的提升,有利于居民文明素质的形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的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工作外赖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场所,人们不仅希望所在社区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更希望社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成为大家赖以生存和坚守的“精神家园”。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能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目前我国广大社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层次等方面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且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以及提升居民的精神追求。

(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能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文明社会生活的关键。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上,增强大家对于共同生活的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熟识,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关怀与帮助增多,通过彼此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使习惯不同的人彼此认同,使有心理隔阂的人够彼此宽容,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和睦融洽。

(三)文明生活的形成,能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同步,必然增加社会发展代价,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不仅需要有繁荣的经济,更需要有繁荣的文化。社区作为城市中的基层组织,它的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呈现着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氛围,同时城市社区文化在增强对于外来资本与知识、人才和技术的吸引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涵。

总之,和谐社会有赖于文明生活的形成,文明生活有赖于社区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我们的祖国也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梦醒.城市社区文化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09(10);

[2]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

[3]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求实,2006(3);

[4]黄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7);

[5]李景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文明宣传标语 篇9

以服务他人为荣,让我们日行一善,从点滴事务做起;

以崇尚科学为荣,让我们钻研学问,从学会思考做起;

以辛勤劳动为荣,让我们做好值日,从捡起纸屑做起;

以团结互助为荣,让我们热爱班级,从帮助同桌做起;

以诚实守信为荣,让我们严谨求学,从抵制虚荣做起;

以遵纪守法为荣,让我们维护公德,从恪守校纪做起;

以艰苦奋斗为荣,让我们随手关阀,从节约滴水做起;

以讲究卫生为荣,让我们洁身自好,从禁止吐痰做起;

1、讲文明、知荣辱,让同学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快乐,让班级因为我的努力而更加和谐,让校园因为我的奉献而更加美丽!

2、关注自己一言一行,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3、知耻方能有所不为,励志才能有所作为。

4、文明在于细节处理,安全在于未然防患。

5、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6、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7、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8、让健康与我们相随,让安全与我们相伴,让文明与我们相拥。

9、新学期,新起点,新高度,新挑战,新希望。

10、和谐校园,携手打造,文明风尚,同声倡导。

11、天空是温暖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12、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13、顺手捡起的是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14、树礼仪之风,建文明校园。

上一篇:谨以组诗献单身的诗歌下一篇:烧烤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