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精选4篇)
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 篇1
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并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本文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为例从教学前的思考、课前预学案的设计与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后的思考四个方面来剖析如何构筑高效的数学课堂.【关键词】 教学起点;列举策略;课前预学案;高效课堂
此文为江苏省重点自筹项目《求真课堂:基于陶行知儿童哲学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案例成果.一、教学前的思考
1.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文中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崔允?t教授在《有效教学》第二章“怎样教得有效”的开篇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安排你上一节课,你在上课前会想什么,将做什么样的准备”.如果说陶行知先生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愿学、会学、能学.那么,《数学课程标准》则指明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崔允?t教授则明示了要上好一节有效、高效课的路径与方法.2.《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列举策略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因此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的同时,体会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掌握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3.这节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需要把握四个问题:
(1)对于例题学生解决的方式、解决的程度、能够独立解决此问题的学生范围等学情情况需要明晰.(2)学生对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用语言描述时能否精当.(3)学生能否熟练应用列举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能否正确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综上所述,教学前的思考涵盖三方面:一是以“学生学”为教学中心;二是努力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二、课前预学案探寻学生认知状况
1.课前预学案的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储备,例如:低年级时学习过数的拆分,中年级时学习过帽子与木偶的搭配问题等,这些个案的学习为学生有序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此外,关于例1中已知周长为22米,如何摆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此类型数学活动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习时,已经安排了数学活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例1的数学活动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前预学案,以便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2.学生认知状况分析
例1是学生关于列举策略内涵认知的示例,通过个案让学生感知列举策略的价值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列举策略的基础.因此,正确了解学生对例1学习的状况,是找准教学起点的关键.①本班共有学生45人,完成课前预学案45人.对于例1的学习,所有同学都能够通过逐个罗列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中44名同学没有出现重复与遗漏情况,只有1名同学出现了一例重复的列举.说明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学生的思路与方法比较清晰.②运用列举策略解决例1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形象直观的画图形式并不是学生首选,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便于操作的列表形式.③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语言描述”状态时,我采取了访谈法.访谈对象共10名学生,含三种情况:写两种方式以上的学生3人,写一种方式的学生6人,出现重复情况的学生1人.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在访谈的学生中,有90%的孩子能够清楚地表述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并且能感受到,解决本题时,需要进行有序地一一列举.第二、学生能够感受到有序列举的价值,即有序能够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但是学生对这样的价值的表述还不够完整和准确.第三、对于画图、分合式计算、列表三种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3.基本结论
(1)列举策略的序化思考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课堂教学可基于这样的起点,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提升,有效提炼列举策略的内涵与方法.(2)需要通过 “辨识”、“辨析”等途径和方法,通过丰富的、典型的例子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举策略的价值.通过“模仿”、“变式”等不同题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课前预学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知,重新确立了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学生认知呈现的基础上,通过错例辨识、优化方法、示例拓展、策略辨析等途径,促进学生完善认识,形成能力.1.认知呈现,点拨提升
教学片断1:
师:昨天预学案第1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哪名同学能够把你的解决方法与结果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1:我用的是分与合的方法.先用22 ÷ 2 = 11(米),求出一个长一个宽的和,再分别找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出不同围法的长方形的面积,从小到大,我发现当长是6米,宽是5米时,长方形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30平方米.生2:我补充一下,除了分与合的方法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与列表的方法.画图时,先画宽1米,长10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0平方米;再画宽2米,长9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米;……;通过画图,我得出当宽5米,长6米时,面积最大,是30平方米.画图后,我觉得太麻烦,又将画图时的数据列成了表格,同样知道“长6米,宽5米时,面积最大”.师:下面是一名同学预学案的解答方法,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4:围成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与围成长5米,宽6米的长方形重复了.因为如果将长方形旋转一下,它们是相同形状的长方形.生5:这名同学首先画了最大的长方形,然后再画其他形状的长方形,顺序有点乱,我们最好按宽从小到大有序地去画,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小组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呈现可能的结果、有的小组画图、有的列算式、有的借助数的分与合一个一个找出所有可能结果,看起来方式不一样,但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6:他们把所有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分析比较,找到面积最大的.师: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有序地,一个一个找出围法,然后分析比较,选择适当的结果,从而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列举(板书)
通过课前预学案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因此,在第一教学环节的学习过程中,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让学生呈现解决例1时的思路与方法,并在汇报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水平,感受列举策略的价值,学会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通过错例辨析,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白出现重复的原因,另一方面强化列举策略的关键是“有序”.第三,优化了一一列举策略的方式,使学生在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条理清楚,思路明确,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水平.2.例题拓展,掌握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解决例1困难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独立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还是不够的,需要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学片断2:
师: 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靠一面墙(如图)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你能用我们刚学习的列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练习)
课前预学案的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但是,学生对新知内容的建构会是肤浅、表面,而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特别是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而言,知识建构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通过例题的变式,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巩固强化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深化了实际问题的难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3.策略辨析,建构体系
当学生面对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其思维是开放、多方位的,学生是否具有策略意识,是否能够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夕,教师安排了两道辨析题:
下面两个问题,你准备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解决?
(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3本字典的高度是18厘米,10本这样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辨析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逐步建立选择适当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四、教学后的思考
1.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学得懂,懂得学”的课堂.“学得懂,懂得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把握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起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呈现与分享、讨论与交流、质疑与探究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发展的学与教的过程.2.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思辨与创新的课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高效课堂应该是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不断螺旋上升的课堂,高效课堂是知识与能力层层递进与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智慧火花在碰撞中不断闪现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创意无限的课堂.3.高效课堂一定是人格养成、人性发展的课堂.课堂中充满着真实、真诚、真心的人文氛围,教师尊重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自信,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在与他人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 篇2
1. 陶行知先生在 《 教学合一 》 文中指出: “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 ”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崔允誋教授在《有效教学》第二章“怎样教得有效”的开篇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设想一下, 如果安排你上一节课, 你在上课前会想什么, 将做什么样的准备”. 如果说陶行知先生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即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愿学、会学、能学.那么, 《数学课程标准》则指明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崔允誋教授则明示了要上好一节有效、高效课的路径与方法.
2.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列举 》 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 列举策略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 因此学生并不陌生,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的同时, 体会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掌握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这节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 需要把握四个问题:
(1) 对于例题学生解决的方式、解决的程度、能够独立解决此问题的学生范围等学情情况需要明晰.
(2) 学生对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用语言描述时能否精当.
(3) 学生能否熟练应用列举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能否正确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
综上所述, 教学前的思考涵盖三方面:一是以“学生学”为教学中心;二是努力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二、课前预学案探寻学生认知状况
1. 课前预学案的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储备, 例如:低年级时学习过数的拆分, 中年级时学习过帽子与木偶的搭配问题等, 这些个案的学习为学生有序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此外, 关于例1 中已知周长为22米, 如何摆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此类型数学活动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习时, 已经安排了数学活动. 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例1 的数学活动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 我设计了课前预学案, 以便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
2. 学生认知状况分析
例1 是学生关于列举策略内涵认知的示例, 通过个案让学生感知列举策略的价值与方法, 是学生学习列举策略的基础. 因此, 正确了解学生对例1 学习的状况, 是找准教学起点的关键.
①本班共有学生45 人, 完成课前预学案45 人. 对于例1的学习, 所有同学都能够通过逐个罗列的方法, 找到问题的答案. 其中44 名同学没有出现重复与遗漏情况, 只有1 名同学出现了一例重复的列举. 说明用22 根1 米长的小棒围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学生的思路与方法比较清晰.
②运用列举策略解决例1 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了不同的形式, 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形象直观的画图形式并不是学生首选, 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便于操作的列表形式.
③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语言描述”状态时, 我采取了访谈法. 访谈对象共10名学生, 含三种情况:写两种方式以上的学生3 人, 写一种方式的学生6 人, 出现重复情况的学生1 人.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在访谈的学生中, 有90%的孩子能够清楚地表述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 并且能感受到, 解决本题时, 需要进行有序地一一列举.
第二、学生能够感受到有序列举的价值, 即有序能够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 但是学生对这样的价值的表述还不够完整和准确.
第三、对于画图、分合式计算、列表三种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
3. 基本结论
(1 ) 列举策略的序化思考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课堂教学可基于这样的起点,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提升, 有效提炼列举策略的内涵与方法.
(2) 需要通过 “ 辨识”、 “ 辨析” 等途径和方法, 通过丰富的、 典型的例子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举策略的价值. 通过“模仿”、“变式”等不同题型的练习, 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课前预学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知, 重新确立了课堂教学的起点, 在学生认知呈现的基础上, 通过错例辨识、优化方法、示例拓展、策略辨析等途径, 促进学生完善认识, 形成能力.
1.认知呈现, 点拨提升
教学片断1:
师:昨天预学案第1 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哪名同学能够把你的解决方法与结果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1:我用的是分与合的方法. 先用22 ÷ 2 = 11 (米) , 求出一个长一个宽的和, 再分别找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长乘宽算出不同围法的长方形的面积, 从小到大, 我发现当长是6 米, 宽是5 米时, 长方形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是30平方米.
生2:我补充一下, 除了分与合的方法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与列表的方法. 画图时, 先画宽1 米, 长10 米的长方形, 面积是10 平方米;再画宽2 米, 长9 米的长方形, 面积是18 平方米;……;通过画图, 我得出当宽5 米, 长6 米时, 面积最大, 是30 平方米. 画图后, 我觉得太麻烦, 又将画图时的数据列成了表格, 同样知道“长6 米, 宽5 米时, 面积最大”.
师:下面是一名同学预学案的解答方法, 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4:围成长6 米、宽5 米的长方形, 与围成长5 米, 宽6米的长方形重复了. 因为如果将长方形旋转一下, 它们是相同形状的长方形.
生5:这名同学首先画了最大的长方形, 然后再画其他形状的长方形, 顺序有点乱, 我们最好按宽从小到大有序地去画, 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与遗漏的现象. (板书有序, 不重复、不遗漏)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有的小组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呈现可能的结果、有的小组画图、有的列算式、有的借助数的分与合一个一个找出所有可能结果, 看起来方式不一样, 但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6: 他们把所有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 然后分析比较, 找到面积最大的.
师:在解决问题时, 都是有序地, 一个一个找出围法, 然后分析比较, 选择适当的结果, 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叫做列举 (板书)
通过课前预学案的学习, 已经基本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因此, 在第一教学环节的学习过程中, 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 让学生呈现解决例1 时的思路与方法, 并在汇报过程中, 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水平, 感受列举策略的价值, 学会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 通过错例辨析, 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白出现重复的原因, 另一方面强化列举策略的关键是“有序”.
第三, 优化了一一列举策略的方式, 使学生在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条理清楚, 思路明确, 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水平.
2. 例题拓展, 掌握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 解决例1 困难不大. 但是, 对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以及独立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还是不够的, 需要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教学片断2:
师: 王大叔用22 根1 米长的木条靠一面墙 (如图) 围一个长方形花圃, 怎样围面积最大? 你能用我们刚学习的列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练习)
课前预学案的学习, 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 但是, 学生对新知内容的建构会是肤浅、表面, 而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特别是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而言, 知识建构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 通过例题的变式, 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 巩固强化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技能, 另一方面深化了实际问题的难度, 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3. 策略辨析, 建构体系
当学生面对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时, 其思维是开放、多方位的, 学生是否具有策略意识, 是否能够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夕, 教师安排了两道辨析题:
下面两个问题, 你准备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解决?
(1)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 米. 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 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 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3 本字典的高度是18 厘米, 10 本这样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辨析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对比, 让学生逐步建立选择适当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并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四、教学后的思考
1. 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 “学得懂, 懂得学”的课堂. “学得懂, 懂得学”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 把握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起点,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呈现与分享、讨论与交流、质疑与探究等教学活动, 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 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发展的学与教的过程.
2. 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思辨与创新的课堂.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不到一两年, 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 高效课堂应该是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不断螺旋上升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知识与能力层层递进与发展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智慧火花在碰撞中不断闪现的课堂, 高效课堂是创意无限的课堂.
3. 高效课堂一定是人格养成、 人性发展的课堂. 课堂中充满着真实、真诚、真心的人文氛围, 教师尊重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的看法, 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 并以此为根据, 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自信, 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并在与他人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 并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本文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为例从教学前的思考、课前预学案的设计与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后的思考四个方面来剖析如何构筑高效的数学课堂.
找准课堂起点,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今年的秋季,我面对的是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打工族的孩子,城郊的民族小学——暨阳街道大侣红卫小学,那是一个由90%的户籍是市外乃至省外的生源构成,不仅如此,生源的流动性大:一接班,我的学生名册真的成了“花名册”——涂涂改改,回老家的有11个,插班生也有11个,占学生总数的23%,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闲暇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低段孩子的课外阅读几乎是零,语文书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学习资源。30%的学生对遣字造句倍感困难,80%的学生从来没有触及过课外的启蒙读物,30%的人不会说普通话。这样的一个教学起点让我更是一筹莫展,这样的孩子如何进行教学?
语文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如何让文本更贴近学生,这是一个老师的责任。“一篇课文可以有若干种教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读课文、欣赏课文。记得有位教学名家这样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才能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实践证明,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起点。
一、找准课堂起点,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的起点应建立在学生的起点上。我们的学生是有着鲜活思想的孩子,在如今这个信息渠道众多的年代,他们的学习起点并不是从零开始的那道起跑线。特别是语文教学,因为母语资源无处不在,作为一名教师,应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知识及能力,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做到“以学定教”,我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就有了比较成功的一次尝试,我没有在多媒体的课件上煞费苦心,而是大胆地发动孩子去找豆荚、苍耳、蒲公英,这是一群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那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教学的组织者不必要把时间花费在苍耳是什么的问题纠结上,而是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说话、阅读,让教学过程更有效。
二、找准课堂起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水平,只是预设了学生应当掌握的程度,提供了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程度,并不能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可能状态。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唯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起点”才是恰当的课堂起点。想让学生爱学乐学,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此时他们内心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低段的孩子对于图文并茂的课件比较有兴趣,那就抓住他们的特点,让他们在动画片中直观感受“雪中送炭”,也正是“投其所好”。所以在那个《识字6》的课堂教学中,大胆启用《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在激昂高亢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快乐地进行着新词的运用,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找准课堂的起点,应正确把握“预设”与“动态生成”
真实的课堂绝不是“建筑图纸”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它应该面对学生现实的认知起点,做正确的引领。记得前不久我的《古诗两首》教学已接近尾声,(上完了苏轼的《赠刘景文》)我几乎到了课堂小结的时候,有个孩子忽然举手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作者写得不真实,荷尽已无擎雨,和正是橙黄橘绿时有些矛盾……”我没有生气,让孩子继续把话说完,他说,矛盾的啊,我们这里正是橙黄橘绿,可是荷叶还是好好的呀,话音刚落,课堂一下子变得沉默而后便是骚动,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笑了。我也感慨,原来文字的刻录居然和冷空气的早晚有了瓜葛。我先是装作不解,让孩子猜,他们有的说,那作者是蒙人的,他写什么不一定是真实的;也有的说,也许不是我们这里啊,那个地方也许比我们这里秋天冷吧……下课铃早已响了,可是对于这帮在阅读中有所感悟的孩子来说,真的没有意义了,孩子希望再聆听老师的解释,探究古诗文的奥秘。那个孩子猛然醒悟,红着脸笑了,我也笑了。
四、提升课堂起点,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也许你无法想象,整个班的学生会被“守株待兔”这样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问得鸦雀无声。城区孩子忙于诵读背诵国学经典的时候,而我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确是一片空白,那种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语文老师,感到窘迫,我们的职责是不仅仅教会教材,更应该是孩子阅读的引领者,我们能够做的,动员学校把图书室里的上万册的课外读物盘活存量,分批发放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那片海中徜徉。我们的孩子早早到校,8点以前是孩子的自由阅读时间,中午饭后,有半个小时的集中阅读,回家后由父母签名的分散阅读……这样坚持,慢慢地孩子的词汇量会增加;对于写话训练,不再惧怕;对于课堂教学,让老师觉得好像和一接班的时候换了一茬学生似的,能力的提升就是起点的提升。
是啊,语文课堂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利用学生资源,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性中的生成;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应该在动态中调整的。
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只有找准了课堂的起点,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也就有更丰硕的回报。
找准教学起点增强课程实效 篇4
一、准确把握每种调研方式的特点与作用, 提高学情分析针对性, 找准教学起点
“源于儿童生活”“走进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课程理念, 要使自己的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尤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以下课前调研的方法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和需求, 进行集中深入的学情分析, 把握教学起点。
由于每种调研方法作用点不同, 因此针对学情的不同方面采取不同方法调研, 可以充分发挥每一种调研方法的作用。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这是教师在自然 (不加控制) 状态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 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风格特点, 如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 哪些内容更容易引发学习兴趣, 他们课堂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如何, 是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 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等, 以便选择和调整适合有效的教学策略。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 (不予限制) , 有封闭式的 (如选择题) , 也有图表式的。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 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要突出主题, 简明扼要, 易于回答。通过调查进行研究, 更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材料。
3. 访谈法
访谈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提问答问等活动来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 是引导学生根据现在所处情况, 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 积极思考, 从而获得学情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 师生交流多, 反馈多。
在实际教学中, 我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生活经历与经验,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 进而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 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孩子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作文或其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以了解、评定孩子的思想、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的一种方法。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 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作品分析法来调研分析学生, 尤其是评价时经常使用, 也是学生较为喜爱的一种方式。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完成一个较为深入的学情分析, 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每种调研方式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作用,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起点, 这也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前提。
二、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方式, 增强学情分析实效性, 找准教学起点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一个主题内容往往只运用一种调研方式是不够的, 综合运用, 充分发挥不同调研方式的优势, 才能有效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找准教学起点。
例如, 《识别包装上的信息》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第一单元的一个主题内容。围绕这节课, 我课前综合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对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不同层面的调研。
1. 利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课前调研, 调整教材, 活用教材
(1)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购物的基本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教学。
(2) 调查准备。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此外, 为进一步摸清学生的购物情况及其所受影响, 我还重点与10名同学进行了座谈。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在校四年级部分学生。
(3) 学生购物情况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0份, 回收60份, 有效问卷60份, 有效回收率100%。通过调研发现,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独立购物, 并且在购买商品 (食品) 时更关注产品质量, 说明他们的健康意识很强。之后, 我与其中1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 了解到孩子们对包装上的信息有一定了解, 尤其是如何选购安全健康的商品, 这种了解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影响和家长的高度关注。我校地处三里屯地区, 周边环境体现多元文化的交汇, 学生家长文化素质高, 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 我校学生主要呈现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综合能力强的特点。
在对学生调研的基础上, 我对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度加工”。通过悉心揣摩, 我对教材有了自己的思考:教材内容主要呈现了商品包装蕴含的基本信息。然而, 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我自己则理解为:商品包装展示了商品本身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 如商业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所以, 我认为通过对包装袋的认识,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包装袋上的基本信息内容, 使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正确选购安全健康的商品, 掌握必备的安全、健康生活技能;同时拓宽商品包装信息内涵, 促进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在调研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 我精心设计, 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 增加了商品包装本身的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与审美功能, 如大白兔奶糖50年包装不变的案例, 国外食品包装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以及因过度包装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等, 以此引发学生再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2. 利用作品分析法进行课前调研, 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过程中重点与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 (2) 学生原有的经验或者知识是错误的; (3) 需要思维视角转化的内容; (4) 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教学的难点。
在《识别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上, 我在课前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作品分析法, 即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食品包装袋。
通过分析学生的绘画作品我明显感到, 孩子们虽然对于包装上的信息有一定了解, 但是当学生独自购物的时候, 又多从包装漂亮有趣出发, 往往忽视包装上的关键信息, 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调研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制订为:在模拟活动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 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知道包装上有丰富的信息, 能独立识别商品包装信息。
而本节课的难点则为, 增强自我保护责任意识, 主动关注商品包装信息, 促进良好购物习惯的养成;体会商品包装蕴藏的多元信息, 融入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3. 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我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普遍喜欢轻松活泼、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方法的选择是:选择听讲的占14%;自己动脑的占35.5%;与伙伴讨论的占24%;动手做的占26%。后三项选择占85.5%, 说明大部分学生喜欢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因此, 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结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进行多样化教学活动设计, 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我力图从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 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发展。课上, 我模拟孩子们喜爱的《鉴宝》节目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 通过模拟体验“鉴宝”活动, 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商品包装信息, 突破本节课重点;还模拟《实话实说》栏目, 以开放性的交流方式, 让不同的意见出现在课堂上, 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在课堂效果评价方式中, 我用创意设计的形式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既巩固了本节课知识目标, 更引导学生在大胆的想象、新异的尝试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考, 也体现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价值。之后学生们又交上来了新的产品设计图稿, 与课前相比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有意义的学习要与学习者自身经验相连接, 它既符合儿童自身的需要, 又与儿童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 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儿童生命活力, 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虽然多样化的课前调研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学情, 找准教学起点, 提高课程实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与困惑:调研的多样化势必会增加教师负担, 同时, 如何将调研与信息技术有效对接, 使调研常规化、简便化, 也是我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内容。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推荐阅读:
有效把握教学的起点09-13
准确把握数学教学起点论文06-29
幼儿园零起点教学规章制度09-09
新起点小学英语二年级教学反思09-15
起点话题作文(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30
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