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

2024-10-15

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

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 篇1

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林业厅在全省林区开展维护稳定调研活动的安排,近期以来,我局针对如何维护林区稳定,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了维稳调研座谈,与部门和基层负责同志共同分析当前维护社会稳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确保稳定应当采取的对策建议。通过调研座谈,共同认为,局党委、行政在组织灾后重建、恢复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层层落实维稳责任,舟曲林区总体稳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的工作与成效

舟曲林业局于1952年建局,1958年开始进行森工生产,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经营总面积196.50万亩,森林蓄积量804.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4.7%,森林管护面积为99800公顷。全局现有18个科级单位,在岗职工1732人,林区内职工家属4797人,总人口8496人。

建设和谐、稳定、安全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局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把抓好辖区稳定、推进林区发展,作为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强化 维护稳定促发展这一主线,狠抓维护稳定措施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治安防范,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等工作,全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有力的促进的全局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局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我局先后荣获???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作法和经验是: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了全员参与工作格局。全局上下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各级成立了行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责任务,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健全完善了局主要领导“碰头会”制度、非常时期每日稳定情况报告制度、来信来访处理协调联席会议制度、重点信访事项领导包案制度、重点信访事项综合协调会商制度、群体性事件处臵及督查考核制度,确保维护稳定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2008年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第十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艺术节和2010年春节期间,局、场、站三级实行严格的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实现了进京正常上访为零、非正常上访为零、群体性事件为零、奥运会、艺术节安保负面影响为零的“四个零”的目标。

2、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全局各单位 坚持标本兼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一是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首先建立了以行政第一负责人为组长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健全了局、场、站三级信息报送网络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及时捕捉纠纷信息,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其次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在排查工作中坚持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再次是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再次是坚持派出所、综治办、信访办联处制度,确保了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2009年为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安保工作,从6月份开始,在全局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百分之百化解在基层、去省进京上访隐患百分之百消除在萌芽状态。

3、强化信访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局设了信访办,有专人负责,一般性上访等群众事件,由局信访办负责接待、案件整理。党政班子包片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涉及哪个片,负责包片的干部具体处理,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对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由维稳办牵头,公安负责处理,其它部门予以配合。同时,在全局推行了信访“四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限、定责任、包接待、包协调、包处理、包稳定。做到人未动,事先知。使上访事件得到有效地控制。努力实现 了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坚持事前防范和目标防范相结合,建立超前预警机制,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纠纷和矛盾,实行预警防范,在规定时限内处理完毕,确保了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场、难事不出局。二是实现群众上访向领导下访转变。三是实现解释原因向解决问题转变。四是实现信访独办向部门联动转变。转变信访一对一的信访问题处理方式,充分发挥局信访办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上下左右联系,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信访问题排查调处工作。

4、注重打防结合,社会治安环境持续稳定。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深入组织开展了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黄赌毒”犯罪等专项斗争。今年1-6月份,森林公安分局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起,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 人。二是组织开展了社区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抽调精干力量,对社区治安薄弱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加大了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三是扎实做好“处突维稳”工作。对“处突维稳”预案及配套措施进行了完善细化,建立健全了“处突维稳”指挥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救援机制,进一步完善了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加强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和研判。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为了维护藏区稳定,舟曲县全面启动了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舟曲林业局作为成员单位在紧密配合的同时,从森林公安分局抽调警力,由县委、县 政府统一指挥领导。在维稳工作中,全体参战民警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统一指挥、听从命令、团结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圆满完成了治安巡逻和责任单位安保任务,受到了地方政府、上级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我局在维稳工作中,共出动警力1200人次,车辆30台次。

5、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进展良好。全局各单位全部设立了综治办。各单位、社区也普遍加强了治保、普法、调解、巡逻、帮教等工作,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夯实了基层综治工作,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6、强化队伍建设,政法队伍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局政法部门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机制创新与制度落实并举,在广大政法干警中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行力建设年”等活动,政法队伍的思想觉悟、执法水平和战斗力明显提高。林区基层法院出台了????,今年以来,共审执结案件 件,审结各类刑事案件 件,对 名被告人给予刑事处罚。林区检察院坚持从关注民生、服务弱势群体入手,为弱势群体及提供司法服务援助。森林公安分局制定了对?????,采取延时、预约、上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为全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影响舟曲林区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也卓有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机制、政策不配套及滞 后等问题,特别“5〃12”特大地震后,我局的灾后重建面宽量大,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群众心态也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惊慌、感恩、期盼到现在尽最大努力争取利益最大化,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又增加涉灾的新矛盾,相互交织,稍有不慎,就可能因小的诱因导致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和尖锐化,极不利于林区的和谐稳定,应得到上级的高度关切和重视。

1、管理体制及相关待遇亟待理顺。2009年5月省政府已将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所属四个林业局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只解决了部分经费,职工生活环境差、生活水平极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整体转制、职工事业工资套改及其相关待遇的落实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森林公安队伍已转为公务员并落实了相关待遇,林区检察院、法院的转制工作和自办学校移交地方工作至今仍未落实,而林区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出路问题,更是杳无音讯,同处林区的各行业职工待遇不公、差距悬殊的现实,造成职工家属思想情绪又出现了不稳定的现象,反响强烈,因迫切了解转制情况而上访的现象有所抬头,给林区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

2、林区职工长期收入太低,矛盾与怨气积聚。局、场两级管理、技术人员工资费用及机构经费未纳入工程预算,造成资金缺口,挤占工程建设资金。加之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政社性支出等数项资金补助标准太低且10年不变,导致职工生活 极度困难。天保工程实施10年后的2008年,我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为10821元/人年,占全省 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20157元/人年的53%。2009年8月起,我局在省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了267万元转制补助资金,我局又自筹200多万元配套资金,为在岗职工增加了工资,目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5611元/人年,占全省2009年社会平均工资24016元/人年的65%,远远低于周边企事业单位收入水平,而且随着国家支持藏区、支持甘肃省加快发展政策的落实及物价的持续攀升差距还在加速式的越拉越大,职工群众普遍感到未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职工家庭仍然极度困难,职工队伍很不稳定。

3、国有林区被边缘化现象严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路、电、水、通讯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诸如农网改造、村村通、人畜饮水等项目,周边乡村都在逐步组织实施。特别是国家为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而提出的对藏区、对甘肃省加快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正逐项落实到位,而处在同一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国有林业和职工,却没有享受到这些“阳光政策”,甚至连同等水平的灾后救助也无法得到,林区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4、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过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历史欠账太多,林区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用电难的问题相当严重,特别是管护人员员住在偏远的护林站(点)上,看 不上电视、报纸,用不上电灯,高山瞭望哨吃水、取暖都成问题。这些年来,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按计划全部到位外,省上配套资金2670余万元基本没有兑现。实施天保工程之初,甘肃省批复的我局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人均管护面积达到了 亩,比《方案》中管护标准 亩/人增加 亩/人。护林人员没有交通工具,巡山查林全靠两条腿,巡查一遍责任区少则七八天,多则半月有余,劳动强度巨大,对森林资源的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加上近几年来,管护人员又承担了禁毒查毒的繁重任务,极大强度的工作任务、极差的工作条件与极低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5、灾后恢复重建既是改变林区面貌的民心工程又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德政工程,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难度大,因利益的不平衡,在有关政策和民生问题的落实上有的单位执行不一,部分职工对政策理解不够,有的职工依赖思想重,对国家帮扶期望值高,存在因小事未及时处理而缠、闹的情况,潜在职工群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发生,尤其是两水地区表现突出。

6、下岗分流人员就业渠道窄,多数难以实现再就业。一是林区及周边地区就业岗位少;二是绝大多数下岗分流人员由于原来一直从事林业生产,工作技能单一,难以在新的下岗分流人员竞争环境中进行创业;三是下岗分流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难以完成重体力劳动,影响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7、禁毒形势日益严峻,林区森林植被茂密,交通不便,林 区居民众多,因无专项禁毒经费,给禁毒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在局党委、行政强有力的直接领导下,全局上下维稳措施具体、有效,各个部门、各单位层层落实维稳责任,确保了我局基本稳定,但是,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维稳压力巨大。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化解矛盾是有利的。

1、转制相关政策不明确,改革措施不配套、管理体制没有彻底理顺,相关待遇亟待落实。省政府已将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所属四个林业局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只解决了部分经费,整体转制、职工事业工资套改及其相关待遇的落实工作尚未落实。

2、舟曲林业局以前作为一个森工局,在采伐培育的近50年期间,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只保证工资及正常的生产建设资金,其它上缴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没有剩余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和职工生活条件。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后,除国家拨付的天保工程资金、公益林建设资金外,企业无任何经济来源用于改善职工的收入及生活条件,而且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国家对林区的重视不够,林区没有享受到国家大好的农村政策,各项设施、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物价的逐年升高,职工生活陷入贫困。

3、舟曲林业局地处藏区,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欠发达,民 族、宗教关系和企地关系复杂而敏感,维稳难度大。

4、部分干部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不强,防范警惕性不高,处臵群体性事件方法简单。关键时刻落实不力,具体落实不平衡。

5、信访工作考核不科学。一方面要畅通诉求渠道,另一方面又要求基层组织要做好上访群众工作,不准越级和进省上访。因此,上访人员了解基层组织的工作压力,往往以要到管理局、省、上京上访为由,再次给基层施压,现在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局面,给化解矛盾带来了极不好影响,造成各单位不计人力财力成本来做少数上访人员的工作。

6、因“5〃12”特大地震给我局造成惨重损失,恢复、重建、发展本身困难重重,这本身就会带来很多新情况和不确定因素,加之各单位执行国家扶持政策不一致等,造成林区职工相互攀比,造成心里不平衡,产生过激行为,诱发新的不稳定因素。

7、上访成本低。一方面职工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各级组织的责任,使职工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单位不断上访的一个原因。

8、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多级化,贫富悬殊不断扩大,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大更多利益,就有可能采取不规范、正当手段追求自身现实利益,比如个别老上访、缠访户提出的无依据的过分要求等;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巨大的差异特别是暴富的榜样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这种欲望与能力的不足,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这就导致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和偷盗抢劫丑恶现象的增加。

三、意见和建议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我们要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深入推进林区建设,不断提高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林区稳定。

1、加快国有林区体制改革,尽快落实相关待遇。一是将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所属4个林业局及下属林场从事生态公益性建设的单位纳入全额事业单位编制,切实落实事业工资及相关待遇,根本解决林业职工长期生存问题,同时林区职工也同样享受国家关于支持藏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适时调整天保工程预算项目及投入标准,实行动态化投资管理。三是建议提高森林管护费标准、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和职工养老保险补助标准,提高造林单价,扩大封山育林面积,合理核定和调整森林资源人均管护面积。四是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上关于剥离企业办社会的精神,由上级政府出面督促、协调,完成对林区检、法 和学校医院的转制剥离工作,使之按属地化管理并入地方社会化管理。五是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将林区基础建设纳入全省计划之内,安排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供电、供水、危房改造、管护站点、通讯和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林区灾后重建、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林区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2、深刻认识维护林区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保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证明,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林区各级组织必须承担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组织务必深刻认识维护稳定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抓好发展这一硬道理和稳定这一硬任务,把维护稳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统一部署。全局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协调指挥和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抓稳定促和谐的强大合力。

3、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平安林区建设。要在规范化建设及长效机制建设上狠下功夫,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深入地开展平安单位、平安站(点)、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方面的平安创建活动,努力以基层和各个单位的平安汇集成全区的大平安。要坚持重心下移,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不断提高基层维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加强群防 群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群众法治意识,营造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4、抓好预防,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高度重视源头预防工作,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和预警机制,抓早抓小抓苗头,敢于正视问题,敢于面对矛盾,敢于化解难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把矛盾纠纷消化在林区的最基层。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多种办法化解社会矛盾。

5、依法保安定,加大打击整治力度。林区公检法机关要坚持稳、准、狠地依法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痞犯罪,扫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法轮功”等各种邪教组织活动。要以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为重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整治,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要加大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排查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教育好、管控住,有效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事件、案件发生。要加强治安防范工作,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健全重点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社区、单位等各个层面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强警务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为林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6、准确把握政策,严格依法办事。在灾后重建和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来支持加快重建的步伐。因此,一是把有关政策向群众宣传,使广大群众明白政策的意义作用、适用范围、实施条件和程序、实施效果。二是各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严格依法按程序,坚持公开、公正,体现政策的严肃性。三是具体落实政策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真心为职工服务的价值取向。四是加强监督。各级干部应当自觉遵守“有权就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查处”的基本准则,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于来信来访要急事急办,对反映出的倾向性、苗头性突出问题正面回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疏导化解,比如有关受灾职工生活安臵、拆迁安臵、房屋重建等政策涉及范围大的问题,及时研究,认真落实相关政策,防止因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涉矛盾激化,影响林区稳定。

7、加强维稳机构和队伍建设。我局信访办只有一名专职人员,开展工作主要是分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人员临时组成,机构人员力量与目前维稳的巨大压力不相适应。因此,建议上级制定政策,明确机构责任,增加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建立信访维稳的网络机制,便于上下掌握苗头,及早化解矛盾,保证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8、推行信访阵地下移,变上访为下访。省林业厅、管理局信访部门要带头派出干部到基层巡回接访,将上访人吸引回当 地解决问题。应大力开展县处级、科场级主要领导接访包案活动。同时,针对信访稳定时排查,反映问题的类型、性质,适当安排县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林场、社区主动下去接访,林场领导到站到户主动接访,上门协调处理信访问题。

9、高度警惕境内外藏独等敌对势力和非法组织相勾结,危害社会稳定。必须继续提高警惕,严密监控,做到发现早、控制住、处臵了。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维护稳定的作用。

舟曲林业局

二0一0年六月十日

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 篇2

1、闽北林业是闽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覆盖率高达70%。地处闽北的南平市山多地少,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山林面积达3168万亩, 占全省山地面积的1/4, 森林蓄积量约1.25亿立方米, 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美誉。现有竹林526万亩, 立竹量约7.87亿株, 建瓯和顺昌荣获国家林业部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称号。当前林业仍然是闽北经济的一个重要传统产业。

2、福建省林改政策促进了闽北林业的发展, 也引发了闽北林业一系列的矛盾。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 于2003年依据《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福建省的林改是一种探索性、尝试性的改革, 由于现实性及历史性的各种因素, 在改革过程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总的来说, 福建省的林改还算是成功的,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为林改实现了“三增” (农民增收、村财增加和社会增效) 、“三活” (机制激活、资源盘活和产业盘活) 和“三变” (农民林地经营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和干群关系转变) 。但由于政策、经济利益等各种因素的介入, 以及在林改操作过程中存在过急过快等因素, 把原来隐藏在林业领域内的旧矛盾旧问题显现出来, 同时又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纠纷。林业纠纷和矛盾能不能有效的化解和及时的解决, 影响到全省林改的进程与效果, 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多渠道、多手段的化解林业纠纷, 解决林区社会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闽北林业纠纷特点及其危害性

2003年以来,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推广, 促进了全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木价格的放开和市场化, 在利益的驱动下, 全省的林业纠纷也逐渐的增多。由于闽北自身的特点, 闽北的林业纠纷也成为全省之最, 主要表现在:

1、林业纠纷的相对普遍性。

在福建全省, 闽北的涉林纠纷最多, 就近三年的统计, 南平市的涉林纠纷案件数排福建省第一位, 南平市的县 (市、区) , 甚至每个乡镇都有涉林纠纷。可以说, 目前法院受理的案件还只是其冰山一角, 大量的纠纷还处于潜伏状态, 许多人还在等待观望。法院有效化解这些纠纷对那些潜伏状态下的林业纠纷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2、林业纠纷的复杂性。

由于过去林业政策多变, 带来了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实践中, 导致林业纠纷的因素较多, 既有历史的因素, 也有政策的因素, 还有利益的因素等等,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从而导致林业纠纷的复杂性。如2009年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林业庭庭长许裕华成功地化解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蛇村三个林业纠纷系列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这个案例集群体性、历史性、复杂性于一身, 涉及的村民近千人, 资金有上千万元, 涉及的山场林木面积有几千亩, 影响较为巨大。它的成功调解对我们处理闽北林业纠纷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3、林业纠纷的群体性。

纠纷发生后, 往往会出现当事人的家族亲属、其他村民等群体共同参与其中。纠纷的一方或双方, 出于人身保护和法不责众、人多势众的心理, 往往寻找各种借口, 组织群众集体上访。从而使林业纠纷呈现出群体性的特点。

4、林业纠纷的危害性。

群体性林业纠纷案件如不及时得到有效的化解,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林业纠纷影响林区的和谐稳定。由于林业纠纷涉及面广, 有些纠纷存在跨村、跨组甚至跨县的情况。涉案人数多, 群众反响大, 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如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还可能会激化矛盾, 甚至引发群体打架斗殴事件, 直接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和林区的和谐稳定。二是林业纠纷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 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甚至还会降低政府的信任度。纠纷产生后村民们往往选择频频上访, 导致基层政府分身乏术, 无法专心抓发展, 又无法妥善调处纠纷。而这些上访问题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群众对政府满意度下降, 或者更加不信任地方政府, 习惯越级上访, 这样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妨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闽北林业纠纷的成因分析

1、部分村民利益驱动是闽北林业纠纷的思想根源。

一些人“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 不能正确对待承包人经过精心管理、辛勤劳动获得的收益, 对部分通过劳动致富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试图平均再分配。他们往往以资源被少数人占有为由, 煽动群众闹事, 影响了承包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引起合同纠纷。尤其是随着林业优惠政策的出台, 在林木价格大幅度升值的情况下, 村民的利益意识不断地被强化, 利益的分化势必发生。

2、部分村干部不依法办事是导致闽北林业纠纷发生的深层原因。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之后, 村集体的林业承包、林木转让合同由于涉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其他村民的利益, 属于村集体的重大事项, 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必须遵循民主议定原则。但由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在决定山林承包等重大事项方面没有严格遵循民主议定原则, 许多村干部在发包过程中未经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甚至有的村干部营私舞弊, 也不征求党政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 私自发包, 搞暗箱操作。随着林改的开展及村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村民开始主张要求解除原承包合同或确认合同无效, 因此而引发纠纷。此类纠纷往往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 极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对当地农村社会稳定和林改顺利开展都造成很大影响。

3、“山林权属界址不明”、“一山多包”等历史遗留问题是引起闽北林业纠纷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发生于自留山、责任山方面。 (1) 由于自留山以及责任山的界址不明, 而且许多系以土名标注, 四至粗略, 不易在现场予以明确, 同时实践中还存在自留山交叉种植, 以及责任山“插花山”现象等引起的纠纷。如武夷山市五夫镇古亭村第二村民小组与雷建旺侵权纠纷一案、余宝生等10多人与五夫镇翁墩村侵权纠纷一案等, 均因上述原因引起。 (2) 有些自留山本身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一种情况是重新调整自留山旧证未收回, 签订合同不完善, 没有就原有的自留山问题交待清楚, 以致当事人持原有自留山向村委会主张权益, 而引起纠纷;另一种情况是自留山多年无人管护而荒, 按有关政策村委会可以收回自留山, 但村委会未经公告等程序妥善处理, 且将自留山承包给他人经营, 自留山业主主张权益, 而引起纠纷。 (3) “一山多包”也是引发林业纠纷的另一因素。在林改过程中发现, 许多地方存在山场原承包期限未满又重新发包给别人, 原承包人主张履行原承包合同;或承包人未经发包人同意擅自转包, 承包人与第三人发生的解除和履行转包合同纠纷;或是合同流转过程中侵害了其他权利人的利益等引发的纠纷。如武夷山市岭根村委会与彭吉祥造林、抚育合同纠纷。该山场经过一、二手的转让, 第三人已实际取得林权证, 原告彭吉祥要求岭根村委会履行造林、抚育合同对林木收益进行分配, 涉及到合同出让方、转让方和林木收益权人三者的利益等诸多的法律关系, 处理较难。

4、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 也是引发闽北林业纠纷的又一因素。

一是林改过急, 方法简单粗放。在林改过程中, 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各方面力量不足等因素, 有的基层组织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林改工作任务, 简单照搬照套文件规定, 没有全面深入理解林改内涵和宗旨, 出现划山、划界不清、采图不准, 农村所称的“土名”与林业部门所称的林班号不一致、证山不符等问题, 从而导致的矛盾纠纷。二是林改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在林业“三定”期间, 由于工作粗放, 以及相关林权证明等文件材料在文革期间保管不善, 导致一些山林权属发证错误, 从而对林改工作埋下不稳定隐患因素。

四、有效化解闽北林业纠纷构建纠纷解决机制的探讨

1、目前林业纠纷解决途径的局限性

目前解决林权纠纷的途径主要有自行协商、民间调解、行政调处 (包括行政调解和行政处理) 、行政复议、诉讼、信访等。在实践中各种纠纷解决途径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 自行协商和民间调解作用有限。这主要由林权纠纷的特性所决定。村民们往往不相信村委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所以他们不愿意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纠纷, 故该类解决纠纷方式所发挥的作用便十分有限。

(2) 行政调处未发挥应有作用。其一, 解决争议的程序规定不具体、不明确、不合理。例如行政调处的时限、争议提起的时限以及作出处理决定的时限没有科学的规定, 导致调处机构工作中无规可循, 效率低下。其二, 缺乏专门的调处机构和调处人员。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独立的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其三, 行政机关处理林权争议的制度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不妥, 带来一定负效应。

(3) 诉讼方式的作用在林业纠纷的解决中未充分发挥出来。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中, 法律的确是公正、公平和正义的代表。但由于诉讼成本高, 周期长, 程序复杂, 在遇到实际纠纷时.往往把非法律解决方式作为首选。

(4) 信访成为解决林业纠纷的重要方式, 但效果也未尽人意。农民往往把信访看成是优于其它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权利。但由于信访部门并不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权力, 可信访者却在很大程度上把信访部门当成了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 这样就可知道其最终的解决效果了。

2、构建闽北特色的林业纠纷解决机制, 有效化解林业纠纷, 促进闽北林区和谐

解决林业纠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闽北本地和林业纠纷的特点, 建立“以行政调处为重点, 以诉讼方式为核心, 以其他救济手段为补充”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

(1) 法院提前介入, 关口前移。法院应摒弃就案办案的观念, 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发现群体性、敏感性的林权纠纷及时排查预警, 提前介入调处, 将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根据林业部门反馈的情况, 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共同做当事人工作, 及时处理村民上访及疑难纠纷。让许多矛盾纠纷, 在流向法院前就能做到“案结事了”。

(2) 法院积极与林业部门沟通, 多部门联动。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经常与林业部门进行沟通, 探讨解决方案, 避免今后类似事情发生。法院应定期与林业部门做业务交流, 互通新政策、新精神, 互相交流新经验、新方法, 及时掌握林业方面的情况, 对新问题做好备案、提早做出解决方案, 将部分问题在初期得到解决。南平市法院林业庭到各地调研林改情况, 对林改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重点调研, 尤其是涉及到部分村民对国有林的抢占强种行为时, 各级基层干部纷纷要求予以重点打击。在听取了各级干部的意见后, 南平市法院林业庭提出由法院牵头, 联合森林公安、检察院、林业主管部门召开林业小三长会议, 抓典型, 重打击, 广宣传。在抢山造林成风前将这种现象遏制住, 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走利益调整路线,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在林业审判中, 既要坚持适用林业法律的统一, 又要兼顾林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林改后的成果, 维护林区社会的和谐和合同的稳定。认真分析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第二十五条关于一年为限的规定, 本着尊重历史, 照顾现实利益, 依法依规的原则, 对经过林改后利益分配明显不合理的合同纠纷案件多采取要求一方进行利益调整的方法, 达到平衡双方利益。通过走利益调整路线, 在维护原承包合同的基础上, 承包者提高承包金, 把政策的实惠让利给原集体成员, 原告的利益得到平衡, 就会自愿撤回起诉, 这样既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诉讼成本、减少诉累, 使广大林农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生产发展中, 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性运行。

(4) 调判结合, 坚持“三二三”调解工作法。在调解工作中坚持“三二三”调解工作法, 即在调解工作中坚持自愿、合法、分清是非“三个原则”, 找准争议焦点、法情理的融合点“两个切入点”, 做到庭前、庭中、庭后调解“三个结合”。在处理群体性纠纷上舍得花时间、有耐心、调动一切聪明才智做好调解。尤其对于调解工作中事实以及是非原则的尺度, 可以在具备“基本清楚、基本明确”的前提下灵活把握, 彻底化解矛盾, 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这是审理群体性纠纷案件的目标。但是对于经调解确实无法达成协议的, 就应当及时判决, 贯彻“能调则调, 当判则判, 调判结合”的原则。

(5) 建立四级联动涉林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在光泽、松溪试行一年多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全市推广、建立四级涉林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网。各村、组、场都配备涉林纠纷调解员、纠纷信息联络员。乡 (镇) 设置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 日常工作可依托林业站, 负责化解本辖区内的涉林矛盾纠纷。各乡镇设林业巡回审判点, 把巡回审判点作为司法服务的平台, 让群众感到法官就在他们中间。各县 (市、区) 设置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 依托县 (市、区) 林业处纠办, 负责化解乡 (镇) 之间的涉林矛盾纠纷和指导协助各乡 (镇) 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南平市设置涉林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 依托市林业局处纠办, 化解县 (市、区) 之间的涉林矛盾纠纷, 并负责指导全市涉林纠纷化解工作。全市四级涉林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当地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下,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 促进各种涉林矛盾纠纷的化解, 维护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闽北林业的发展,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林业纠纷。林业纠纷呈现出相对普遍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林业纠纷的成因在于部分村民利益驱使、部分村干部不依法办事、“山林权属界址不明”、“一山多包”等历史遗留问题所致。解决林业纠纷的现有途径存在着局限性。目前有效化解林业纠纷的措施是提前介入, 关口前移;积极与林业部门沟通, 多部门联动;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判结合, 坚持“三二三”调解工作法;建立四级联动涉林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机制等。

关键词:闽北,林业纠纷,成因,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关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的理性思考 篇3

【关键词】 社会 稳定 原因 举措

维护社会稳定问题是历代统治阶级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前提或条件。目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试图从以下两个层面对维护社会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梳理。

1. 目前存在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原因

目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

1.1经济原因。主要是贫富差距悬殊和分配不公。改革开放是要通过一部分人先富的途径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一部分人先富实现了,但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基尼系数早已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4.0。这种状况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危险。贫富差距本身就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而这种贫富差距的形成又缺乏公平性、公正性,也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更大更严重的因素。

1.2政治原因。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不顺畅,党内腐败现象严重,腐败本身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掠夺等。现实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权力,还不能通过法制建设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还不能通过一个正常的,顺畅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本来很有利于群众利益表达的信访机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制。这会极大地伤害人民群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极大地压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破坏原本应该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1.3社会心理原因。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心理承受能力与期望值成反比,也就是说,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比如,我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向帝国主义国家割地赔款,备受屈辱。可是国民却忍受了,并没有起来抗议。原因就是那时国民的期望值较低,心理承受能力也就较大。而在1919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国民的期望值高了起来,本以为作为战胜国能取得一些胜利成果,然而,不仅没有取得胜利果实,而且还要继续丧失利益。巴黎和会在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竟然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结果人民就起来抗议了,五四运动就爆发了。而我国现阶段正是国民期望值高的时期。而这种国民的高期望值来自于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确实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是希望享受到改革成果的,所以,期望值就越来越高。然而,实际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是享受到少部分改革成果,而极少数的富有阶层却享受到大部分的改革成果,这就容易形成人民群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当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使得这种不满情绪爆发为外在的行动,于是,冲突就发生了。

2. 目前维护社会稳定的几项重要举措

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当然是维护社会稳定所必须的。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坚持为民谋利,不断调整利益关系,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坚持为民谋利,在当前突出表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多方面的,它至少包括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喝水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取暖问题、出行问题、看病问题、上学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社会之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百倍努力。要做到情为民所系,然后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具体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公共服务体系要更加完善,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等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城乡低保等要覆盖全国;三是就业要更加充分;四是收入分配要更加合理,收入差距要有明显缩小;五是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要进一步缩小。为民谋利还包括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成为社会主义改革成果的受益者。要敢于打破一切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使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调整利益关系更为重要。调整利益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分析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地主、乡绅们说农民运动“糟得很”,而广大农民则高呼农民运动“好得很”。而现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本身就涉及到全体民众的利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或重组。如果大多数人在改革中是失去利益者,是高呼改革“糟得很”的,那么这个改革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改革,而是一个失败的改革。所以在改革中随时调整利益关系,变少数人得利为大多数人得利,使大多数人高呼改革“好得很”,这对维护社会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2.2坚持反腐倡廉,不断密切党群关系,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对腐败是深恶痛绝的,对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期望值是很高的。当然,党中央的反腐决心是非常大的,相关的制度、条例等也早已出台。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一批批较大的腐败案件相继被侦破,一个个较大的腐败分子纷纷被查处并落马。但尽管如此,一些地区反腐败的力度还是不够,查处立案的面还是不够广,一些明显有腐败行为的干部,甚至人民群众已经进行举报的,也并未受到查处,仍然逍遥法外,或平安着陆。另外,我们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越来越脱离群众,不愿接触人民群众,不但不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瞧不起群众,眼里没有群众,只有上级,一切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群氓和阿斗,把他们称为“刁民”或“钉子户”。腐败的横行和猖獗以及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党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群众的趋势,这种状况使群众对党的信任度降低,对党的干部的信任度降低,从而也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重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就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加大反腐力度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坚持从源头反腐。人的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源头,而制度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二是主动反腐,民不举官也究,在反腐问题上要捕风捉影,见缝插针,见水撒网,进一步加大立案、查处力度,进一步扩大查处范围,真正使大大小小的腐败都无处藏身。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做到,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首先要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然后才能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任何改革和建设事业,都要首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然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奋斗、去完成。事实证明,任何离开人民群众的所谓精英治国、经营治厂等,都是无稽之谈,都注定要走向失败。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亲身接触最底层的百姓,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愿望,這样才能坚持决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适时有效地化解人民群众中的纠纷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3坚持疏通引导,不断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方针。

这就是说,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疏导方针,即疏通和引导。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采取疏导的办法。大禹的父亲治水,是采取拦河筑坝、堵截水流的办法,结果不仅不能堵住水,反而决堤,使水患更为严重。而大禹则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训,不去堵截水流,反而开辟多条河道,使水流分散、畅通,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治水是一个道理,不能阻塞言路,不让百姓说话。因为你越是这样,人们的积怨就越深。水要开辟多条河道,使水流畅通;人要广开多条言路,使言路畅通。这就是疏通,就是让人们有说话的自由,有说话的权力,并且有说话的地方或场所,让他们有怨气就放出来,有要求就提出来。疏通之后就要引导,引导就是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说服教育当然要在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说服教育要求有理有据,心平气和,要以一颗慈母一样的心与人民群众交流,切忌粗暴,切忌大发雷霆。

信访是人民群众诉求表达的一个最好的渠道,人民群众往往愿意走上访这条路,他们相信党和政府能为民作主,能为他们解决问题。但对于信访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争议,相当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反对群众上访,视上访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加以息访,有的截访,对越级上访者围追堵截,采取粗暴的措施打击百姓,吓唬百姓;有的公开张贴标语口号,对付上访群众;有的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提出严禁其管辖区域出现上访,甚至还要实行一票否决;有的拒上访群众于门外,不理不睬。其实这些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因为上访是送上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访是党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从而有的放矢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途径。所以,笔者认为,信访制度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政府的信访部门,党委的纪检部门、组织部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等新闻媒体,都应该广为上访群众开绿灯,使他们的诉求表达有多条渠道,有多种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须知群众上访包括大规模的集体上访,本身并不是社会的不稳定,只有当他们的诉求不能得到及时表达,问题不能得到合理解决,而使上访转化为冲突甚至是剧烈的冲突和动荡,这才是社会的不稳定。

2.4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正确方法。

标本兼治首先要立足于治本,要把工作做在前面,要做好各项工作,重点是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民生问题,从而把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让它不发生,少发生,要铲除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发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是,一旦出现了矛盾和问题,就要随时随地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治标。但是切忌一切都用金钱来解决问题。用金钱解决问题虽然省事,虽然会在短期内奏效,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统筹兼顾,就是我们在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通盘考虑,瞻前顾后,环顾左右。不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但又引发了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比如,在安置拆迁、征地等补偿的时候,补偿的标准要前后一致,一个标准,能漏一群,不漏一人。切忌两个标准或多个标准,切忌“会闹的孩子有奶吃”。左邻右舍一定要保持平衡。

总之,维护社会稳定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职能,是全体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房忠宪.要把维护稳定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牢牢定位在解决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上[N]. 菏泽日报. 2007-08-30.

[2]宋姝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N]. 济南日报. 2007-08-21.

作者简介:张铁民(1960- ),辽宁营口人, 营口市委党校教授。

赵圣熠(1981- ),辽宁营口人,营口市委党校讲师。

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 篇4

调研报告

勐马镇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镇共有宗教场所40处,其中佛寺26座,基督教教堂14处,教职155人,其中有佛教教职99人,其中外籍人员4名(均在派出所登记备案),基督教教职56名。有信教群众12293人,其中佛教10056人,基督教2237人。涉外情况复杂,信仰同一种宗教的信徒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员交往情况复杂。就我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勐马镇位于孟连县西南部,国土面积530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731户3.05万人。“边、少、山、穷、低”是勐马镇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边”即边境线长,全镇8个村委会中有4个村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辖区国境线长73.88公里;“少”即少数民族众多,镇内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等15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5.4%;“山”即山区面积大,全镇除南马河流域属坝区外,其余均属山区,山区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79.62%;“穷”即镇穷民穷,2010年勐马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亿元,农民人均 所得3206元,农民人均有粮426公斤;“低”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全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9年,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初期几乎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全镇地处低纬度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3℃左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橡胶、茶叶、咖啡、甘蔗和热带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全镇橡胶种植面积11.1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1万亩,咖啡种植面积1.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4386亩。二是沿边口岸区位优势。我镇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仅一江之隔,孟连口岸1991年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家二类口岸,2010年勐啊通道进出口贸易额达6956万美元,占孟连县进出口贸易额的97%,进出口货流量19.08万吨,出入境人员50.8万人次,出入境车辆7.67万辆次,是普洱镇通往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陆路通道。三是民族文化旅游优势。我镇辖区内保存完好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勐马瀑布、温泉度假村等风景区,各民族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其中傣族马鹿舞和嘎光舞、拉祜族的芦生舞、佤族木鼓舞都各具特色,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人文景观、建筑、饮食丰富且独特。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普洱打造“普洱品牌”和孟连打造“世界娜允,中国孟连”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好热区资源、沿边口岸、民族文化旅游三大优势,坚定不移走“组织固镇、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口岸活镇、旅游兴镇、和谐稳镇”的路子,全力 实施好“五个三”工程,即:打牢基层组织、农业、科教三个基础,巩固提升橡胶、茶叶、咖啡三个支柱,做优做强蔬菜、优质稻米、畜牧三个骨干产业,努力培植林业、加工商贸、民族文化旅游三个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强镇、口岸经济活镇、民族文化旅游兴镇的目标。到20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23亿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11元,年均增长8%;企业总收入达3.1亿元,年均增长8%;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亿元,年均增长8%;粮食总产量与2010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按新标准解决贫困人口4530人。

二、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民族宗教工作领域,为开创全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工作局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一是坚持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制度化。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教育纳入全民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纳入各类培训教育的规划之中,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普遍提高了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勐马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角度出发,创新载体、理 清思路、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新活动,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二)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民族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协调落实政策,加快发展民族经济,重点扶持发展民族特色餐饮业。三是以人为本,组织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少数民族贫困户、贫困生送温暖。

(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制定了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宗教政策和法规

一是强化我镇宗教事务的管理。从我镇现阶段需解决的宗教活动场所内部矛盾纠纷,跨地区大型宗教活动,私设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场所与其他,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问题出发,制定了《勐马镇宗教事务管理若干规定》,对我镇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干部管理队伍建设。各村、组想方设法解决民族宗教管理人员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队伍建设。三是加强活动场所的管理。对全镇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健全了档案资料,并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目标和管理措施,帮助健全了民主管理组织和制 度,推行定期公开寺务财务,规范了宗教活动场所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头源上杜绝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四是健全机制措施。建立健全民族宗教信息机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置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等三项机制,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干部掌握和运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水平、及时准确捕捉信息以及正确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重要情况、信息、事故苗头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报告请示、第一时间应对。五是切实加强大型宗教活动的管理。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权、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权和爱国人士对宗教活动的主导权,尊重宗教仪规和传统习惯,认真做好大型宗教活动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六是对非法宗教活动和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常抓不懈。针对非法宗教活动,在广泛宣传其危害性、发动群众进行抵制和举报的同时,积极组织和协调宗教、公安、安全等部门联合出动,对其进行严厉打击。七是严肃查处伤害少数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的事件,要妥善处置,并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当事人做出严肃处理,维护了信教群众合法权益。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积极组织镇宗教团体对宗教伦理道德与社会相适应的教义内容进行阐释,在信教群众诚信守法、增强素质等方面接着专题辅导,使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相得益 彰,成为了规范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补充。二是组织动员宗教教职人员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在开展宗教活动时,结合教义阐释进行宣传,提供教义方面的支持。

(五)充分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确保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镇在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群众的宗教需求,争取民心,教育群众,抵制渗透,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做了大量工作。我镇在“7.19”事件发生后,我镇及时成立了佛教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合统战、民族宗教、公安、司法等部门深入各村、组、佛寺、教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按照“进得去、站得住、有成效”的总体要求,广泛宣传《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宗教界人士正确理解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和抵制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保持理智和冷静,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自觉抵制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恐慌的谣言,自觉抵制境内外势力的渗透,自觉维护我镇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我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基本稳定,但从调查情况看,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主要是“两多一少一薄弱”:宗教活动场所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民族、宗教管理干部队伍人数少;宗教场所管理委员会人员年 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后备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和关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机制的调整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目前,我镇民族宗教领域进入了一个变动时期,虽然大的方面还比较稳定,但在局部,矛盾冲突依然存在,个别方面还比较激烈。我们认为,潜在不稳定因素:超过宗教活动场所容纳范围的大型宗教活动给维护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压力。这集中表现在傣历新年佛寺每年举行的大型宗教活动,参加人数逐年提高,给勐马镇的生活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压力,牵扯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量精力。

四、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深入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对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维系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保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镇各村、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 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周密细致地做出安排。建议从六个方面深入开展宣传教育,1、深入开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宣传教育;

2、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

3、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

4、深入开展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

5、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

6、深入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民族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针对地开展宣讲;深入学校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大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氛围。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着手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制定民族事业、民族经济发展的规划项目,包括培养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民族企业发展领头人、少数民族干部以及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在内的各方面人才等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服务的目标措施。努力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充分发挥民族社团和宗教团体的桥梁作用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等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 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独特作用。我镇民族、宗教领域始终保持团结稳定和谐的局面,与广大宗教团体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客观地看,我镇民宗教团体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帮助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议镇党委、政府除了继续帮助和支持少数宗教团体开展活动,在人员、活动经费等问题上解决实际困难外,还特别要从制度方面科学规范宗教团体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准确定位其在社会网络中的方位,给宗教团体发挥作用留出合适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着力推动、指导民族社团、宗教团体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三)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要以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情况。保护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合法权益和扩展他们与党委、政府间的良性沟通渠道,是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有效办法。通过他们说团结话、办团结事,树立他们的威信,进而带动群众一心一意搞建设,为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做贡献。因此加大对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宣传力度,宣传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先进事迹,拓展说团结话的话语空间,畅通做团结事的办事渠道是当前我镇民族、宗教工作的切入点。

舟曲林业局关于维护林区稳定的调研报告 篇5

发表于 2011-2-20 09:06:16 去年以来我县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满意率持续上升,民转刑案件发生率、越级上访率和群体性案件发生率不断下降的“三升三降”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现将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县三级调委会的177个人民调解组织、1142名人民调解员(专职人民调解员19名),共受理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761件,调结1748件,引导诉讼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13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其中,高淳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36件,调解成功率100%。其主要做法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排查调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定期接待群众上访,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从而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萌芽阶段。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

一是建立健全了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形成了以县调处服务中心为龙头,县调处服务中心(调委会)、镇调处服务中心为核心(调委会),村(居)调委会为着力点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在村、村民小组选配信息员,及时捕捉纠纷信息,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三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村每日、镇半月、县每月排查一次,节假日集中排查。在排查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调联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强化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督查督办,实行跟踪回访,对处置不合理或群众不满意的,继续调处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法多样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在医患纠纷调处中坚持“三个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法律与人情的统一、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统一)。使医患纠纷调处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阳江镇不断总结现实矛盾调处的经验,对诸如水面承包、芜申运河建设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农村唱戏、出菩萨等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准确预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确保万无一失。桠溪镇在调解工作中坚持“三个五”调解法,即:人民调解员必须持有“五心”,具备“五能”,巧施“五法”(五心:就是调解员调解工作要做到公心处事、真心待人、诚心感人、耐心疏理、虚心树威;五能:就是调解员要有五种能力,能分析成因、能思考归纳、能说清事理、能协调沟通;五法:就是调解工作使用的五种方法,稳控法、借鉴法、趁热法、冷却法、省略法)。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对企业改制、城建征地拆迁、城市管理、计划生育、退伍军人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协调法检两院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政府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如阳江镇龙潭村村民芮XX,在天河市场购物时被一辆马自达撞倒,经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后续治疗已发去费用20多万元,为解决巨额的医疗费用,芮XX的家人多次上访,近日,高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避免了案件的激化,既减轻了党政机关的信访压力,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人员工作性质、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我县的“三小场”改制、民办教师辞退人员、镇集体事业退休人员等多年不间断上访。

(二)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芜太公路拓宽建设、芜申运河改造的土地征用及补偿,城市建设拆迁等引发的纠纷。

(三)因城市管理引发的纠纷。一些下岗职工、个体户或失业人员出于生计,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寻求生活出路,而是违章违规,其行为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后,对有关部门有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四)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五)集体资产发包、水面承包等引发的纠纷。新一轮水面、土地等集体资源发包后,因新老承包户交接,涉及原有设施的变更及投入成本的估价等方面引发的纠纷。

(六)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工作中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在按政策收取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工作中,有的借种种理由拒不上交。在执行低保政策时,一方面因资金限制低保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过多。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精神病人的救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七)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引发的纠纷。企业改制后,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更拉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的差距。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上访等矛盾纠纷。

(八)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引发的纠纷。多发生在落选村干部个人与村集体的债务纠纷。如欠发的工资、村干部以个人的名义分摊的集体债务等。

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是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三是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流于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是有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是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信“访”不信“法”,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如我县的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工伤工亡、非正常死亡等,以前都是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解决,而现在有个别人往往是通过信访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六是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

(二)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

(三)整合力量,构建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等都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应结合实际,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安排布置任务。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测预防制度。各部门根据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对可能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苗头及时通报信息,提前进行调处化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在每年年初的工作目标中,明确各部门在矛盾纠纷排查中的责任,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完善县、镇、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五)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司法行政机关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三率”(调解率、调成率、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关于加快林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6

孙吴县政府副县长 韩毅明

一、发展现状

我县总面积为44540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55305公顷,占总面积35%,天然次生林占89%,用材林占99.8%。生态林面积187300化顷,商品林面积57355公顷。现有国有林场7个,林业系统职工总数为723人。

近几年来,保护森林和发展林区经济已经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加强了森林管护工作。把我县 生态效益林130.9万亩划分为287个管护责任区,落实了287个管护责任人,新建看护站15个,总投资30多万元,国家补贴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款为327.3万元,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二是经济林面积迅速增加,推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自1998年至今,群众造林完成75718亩,其中营造大果沙棘林为36000亩,占造林总面积的48%。课税地退耕还林(沙棘)10019亩,大果沙棘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近50万元;种植杞柳47公顷,试种成功。三是速生丰产林前期整地21800公顷,有效地增加了林业经济收入。2002年林业经济总产值实现了135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

我县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营造大果沙棘、对外开放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得到加强。特别是经济林的发展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看,林业系统班子团结,清政谦洁,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林业发展的政策,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给的工作任务,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扎实,对林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收入不断增加,思想情绪稳定。林业干-1-

部职工为我县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林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弱。国家出台了诸多促进造林护林营林的政策,而我县缺少配套的扶持林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营造大果沙棘经济林的优惠政策等。

二是观念转变慢。多年来林业系统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思维定式。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对发展林业经济认识不足、开拓性不强。

三是林农矛盾突出。具体表现在:实施“天保”工程与农民烧柴和建房的矛盾;发展畜牧业同封山育林的矛盾;林业行政执法不均衡造成的矛盾,如对农民龚地头子的处罚等群众反映较大。

四是林业管理和经营体制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民造林、护林意识不强。在造林方面,还没有形成责、权、利相统一,在护林方面,乡村缺少防火经费及设备,对林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上还不够到位。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森林火灾等现象时有发生。对营造大果沙棘经济林 管理上还不够到位,特别是课税地补贴粮款兑现较慢,苗木成活率低、受自然灾害的损失由谁负责没有明确,造成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着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依托资源,开放开发,多元投入,多种经营、努力从“林、苗、绿、游、加”五个方面搞突破,尽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可发展非林产业为辅助,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林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民富、场强、林兴”目标。

(二)发展重点

1、发展经济林业。鼓励吸引各种经营主体发展经济林,建设各种用材林基地,走长短结合之路。根据我县次生林面咱们大、效益低的情况,建设各种用材林基地;结合退耕还林、营造大果沙棘经济林,延长沙棘产业链条,形成苗木繁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沙棘产业链条,形成苗木繁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沙棘产业格局。为此,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日立项,取得更大的投入,拉动林业经济的增长;结合小流域治理,推广杞柳、兴办柳编企业;引进俄罗斯大果榛子等经济树种,保护利用好野生都柿、试发展五味子、北药,做好林下经济的示范和引导,促进林区经济全面发展。

2、发展苗木花卉业。在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用苗的前提下,实行苗木花卉一起上,名优新特品种一起抓。林业苗圃在做好沙棘和用材林育苗外,还要培育绿化美化香化树种和花楸等花灌木,尽快建成适合本地生长的经济林、绿化林优良品种基地。

3、发展绿色食品业。要充分利用山产品、山野菜资源,继续扩大“老山货”牌绿色山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发育绿色森林食品产业。要尽快申办大河口林场生产的“长乐山泉”牌水的绿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旅游业。在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建设森林生产旅游景区景点。坚持“边开发、边营业、边建设”的发展原则。加大胜山要塞森林公园的建设步伐,同时要抓好吴家堡下游漂流,霍尔摩金岛旅游景点建设,尽早实现“假日经济”。

5、发展木制品加工业。要提高木制品加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到小材大用,劣材优用,短材长用,实现木材的加深、加细、加了。木制品行业在我县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今后的发展应在市场调节下进行,原材料要尽快开发俄罗斯市场,确保原材料供应,维持木制品加工业的正常生产。

(三)发展措施

1、统筹规划。县委、县政府要搞度重视林区经济发展工作,将其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之中,统筹谋划,统筹安排,尽快将其发育成为新的增长点。县、乡、林场都要结合各自的实际编制林区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2、开放开发。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林区经济开发。跨地域、踌行业、踌部门、跨所有制引进经营主体发展林业经济。围绕重点发展的五个方面,推出一批林区经济项目,广泛开发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和经营主体,加快开放开发的步伐。

3、政策扶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县林业实际,制定相应的扶持林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相应的优惠政策。要深化林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使用权依法流转。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实现造林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全民造林的积极性。减轻林业税费负担,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推行“收费卡”制度。协调金融部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4、科技支撑。要充分利用好省林业厅包扶我县的有利时机,加强与东北农业大学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鼓励和吸引科研人员投身林业经济建设,促进林区经济快速发展。

上一篇:小鸭子得救了小学叙事作文下一篇:惊喜的发现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