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精选6篇)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 篇1
美国纪念伊拉克战争结束
U.S.Secretary of Defense Leon Panetta says the dream of an independent and sovereign Iraq is now a reality, as the United States marked the end of its military mission in Iraq.Panetta spoke Thursday at a ceremony in Baghdad, calling it a “historic occasion” for both the Iraqi and American people.It comes weeks ahead of a December 31 deadline for the remaining U.S.soldiers to withdraw from Iraq.There were about 4,000 U.S.troops remaining in Iraq Thursday, down from as many as 170,000 at the height of the war.Panetta said those soldiers will leave Iraq knowing they helped the Iraqi people begin a new chapter in their history that is “free from tyranny” and full of hope for prosperity and peace.Nearly 4,500 U.S.troops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Iraqis have been killed since the war began in March 2003.Panetta said Iraq is now responsible for directing its own future, but that the U.S.will remain a partner with a “significant” diplomatic presence in Iraq.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说,随着美国纪念在伊拉克军事使命的结束,一个独立自主的伊拉克之梦已经变成实现。
帕内塔星期三在巴格达举行的仪式上说,对伊拉克人民和美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纪念仪式是在距离12月31日驻伊美军撤离伊拉克还剩下几个星期的时候举行的。星期四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人数还剩大约4000人。伊拉克战争中驻伊拉克美军人数最多时多达17万。
帕内塔说,离开伊拉克的美国军人深知,他们为伊拉克人民开启一个历史新篇章作出了贡献,他们将伊拉克人民从暴政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对繁荣与和平的伊拉克充满希望。他说,很多美国和伊拉克人民都为此“洒下了热血”。
将近4500名美军和数以万计伊拉克人在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丧生。
帕内塔说,伊拉克现在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但美国仍将是伊拉克的一个伙伴并且在伊拉克保持“显著”外交力量。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 篇2
一、从地理环境及战略利益分析
伊拉克位于西亚,是个地区大国,地处幼发 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以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 其等国为 邻。它是东西交通要冲,加之其低洼的地势地形、肥沃的平原和富庶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欧亚各民族贸易往来的要道和兵家必争之 地。同时,其国内石 油储量居 世界第二。“无论是从地缘战略还是从能源战略上看,中东的地位都至关重要,控制这一地带,是长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一直谋 求而又从 未能完全 实现的重 要目标之一。”[1]这就表明了伊拉克在美国 霸权发展 中占据相 当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认为控制这一地区,就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塞,占据了世界的中心部位,也获得了石油资源的控制经营权。
二、从经济利益最大化分析
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是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 又一原因。众所周知,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而中东是石油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其海湾地区石油储量就达到了全球石油储量的2/3,是“世界石油宝库”。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国,目前的石油日均消费量约为1950万桶,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4左右。[2]以上数字表明,随着科技的 日益进步 与经济全 球化的到来,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科技发展的前沿,它对石油依赖将日益严重,但其石油又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东。所以,美国政府认为必须先发制人,取得主动权,“最终实现操纵世界原油价格的石 油战略”[3],从中获得自身所需求的利益。
三、从政治利益分析
1.美国霸权的进一步扩展
霸权,就是指一国以拥有军事、经济等 各方面的 强势为前提,凭借这些强大的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对外扩张有以 下几个阶 段:一是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成为北美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国家,为其对外扩张打下基础。二是通过美西 战争,建立了北美霸权,乃至后来的美洲霸权。三是二战 后,美国成为西方霸主。四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冷战 结束后,国际力量失衡,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而新的还未建立,这就为美国霸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因此,美国加紧全球战略扩张,表现出明 显的单边主义倾向,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国际新秩序,尽可能地实现其超群的地位。而中东则是美国推行此战略极为重要的地区,更是其战略的基础。在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心目中,认为发动这场战争将会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2.美国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
美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起着重要作用。在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英法两国一直是以美国“盟国”身份参与世界各项事务,采取与美国一致的步调,而俄罗斯与中国则成为美国的“眼中钉”。
就中东地区而言,美国国家 利益的界 定是全球 性的。美对伊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一个亲美的“民主”政权,而真正的 意图则是 为了对付 伊朗、叙利亚等一些美国所谓的“无赖国家”,迫使他们与美合作。占领伊拉克,相当于占据了中东的心 脏部位,从而对其他几国形成包围形势,这样就减少了对沙特阿拉伯的依赖,最后则向占据中东出发,实现其霸权梦想。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 篇3
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响。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后后冷战时代”。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和苏联对峙和对抗。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的威胁,这就是“后冷战时期”。现在这个时期的标志就是美国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正因为此,它在推行全球战略的同时重点和秩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消除恐怖主义对美国本土的威胁。
两年来,美国安全战略调整“三部曲”:做出反应→酝酿、出台反恐战略———“先发制人”,最终定型。
两年来,美国的战略调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应阶段,时间大约从9.11事件到2002年初。由于200多年来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受如此严重的袭击,美国立即做出强烈的反应。一方面,大力加强本土防卫,酝酿设立国土安全部,改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另一方面,调动全部外交资源,组织、建立国际反恐联盟,并且在9.11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总的来看,在这一阶段,美国还是处于加强防御、做出反应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酝酿的阶段,时间从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到2003年2月出台反恐战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对其全球军事战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先后出台了“毒品管制战略”、“国土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防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略”、“电脑网络安全战略”、“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和资产战略”、“反恐战略”等。在这个阶段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体现了美国战略的变化:一是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布什总统首先提出存在所谓“邪恶轴心”七个国家;二是同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又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以上这两点是一系列措施的核心。
分析美国提出的新战略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美国把恐怖主义袭击看做一种战争行动,所以需要使用军事手段,而不是传统的行政或司法手段来对付;不是把恐怖主义简单地看成一种案件来寻找它的肇事者,这就使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黩武倾向有所上升,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美国国防部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明显增大。第二,美国反恐战略的打击对象有了变化。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基地”组织受到重创并化整为零,美国很难找到集中打击的目标,所以把主要目标定位于防范恐怖主义组织、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宣称,“流氓国家”与恐怖主义是天然的盟友,美国要防止这些国家把最致命的武器扩散到最危险的敌人手中,所以美国就把反恐、防扩散以及整治一些所谓“流氓国家”挂起钩,并提出要进一步改造中东。第三,美国战略中提出虚弱的或失败的国家很容易为恐怖主义所利用,所以把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这些地区看成是反恐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美国就要重新调整它的军力结构,并对海外军事部署做了相应调整。这样美国就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对这些地区加强控制。这是第二个阶段,即出台了一系列反恐的措施。
今年3月发生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前面所讲的美国新的全球军事安全战略进入了实施阶段,第三阶段开始了。1991年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美国长期奉行“遏伊倒萨”政策,打击伊拉克是美国的既定方针。法国《费加罗报》今年4月18日的报道称,美国新保守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早在2000年9月,也就是在布什政府上台之前就出台了“美国新世纪”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明确提出“打伊拉克、倒萨达姆”的设想,并把它作为保持和加强美国在全世界强权地位的第一步。9.11后国际社会重视反恐和防扩散合作也有利于美国拔掉萨达姆这个钉子。因此,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重新爆发以来,尽管联合国通过了第1441号决议,要求继续进行核查,但是美英在伊拉克周边加紧集结重兵的行动一直在进行,美国早已下定决心无论是否得到安理会的授权,都会对伊拉克开战。
3月20日布什宣布开战的时候,背景是两张照片,一张是他的两个女儿,一张是他的夫人和爱犬。布什希望借此表达他重视家庭、尊重人性的一面,从而和美国宣称的解放伊拉克人民的目标相呼应。但是到5月1日,布什乘战斗机飞到从海湾返航的“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主要战斗已经结束,航空母舰作为宣布这次战争结束的背景反映了美国一种坚决使用武器的心态。
军事打击征服人心难,改造一个社会更难。有人评论,打垮萨达姆政权的直接受益者很可能是原教旨主义。
伊拉克战争从军事角度讲是比较成功的。美国投入的兵力不到上次海湾战争的1/3,一开始就开展地面进攻,长驱直入,21天就拿下了巴格达。但是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国际社会对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断提出质疑。面对各方质疑,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一个新的说法:美国政府并没有得到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情报,而是9.11后美国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前的情报。这就变成了新的问题。去年6月,拉姆斯菲尔德讲了一句非常像中国的绕口令的话:“没有证据并不等于证明没有。”《华盛顿邮报》6月22日有一篇文章认为,迄今为止,没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美国的军事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这曾经是发动“先发制人”战争必要和充分的理由,现在“先发制人”的理论处于危险之中。
布什政府5月1日宣布主要战斗结束后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伊拉克战局没有平静下来,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仍然面临不少问题:萨达姆下落不明,反美示威不断,针对美军的袭击不断。5月1日后,美军在伊拉克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整个伤亡人数也已经超过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的伤亡人数。美国开始向不少国家发出派兵协助维持秩序的邀请,还发动了多次清剿活动,但是美国一时很难摆脱在伊拉克平均每天都要死伤人的困境。这说明军事打击征服人心难,改造一个社会就更难了。
美国人民对美国占领伊拉克的支持率从4月的73%下降到50%左右。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两场战争也有两点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国际反应不同。美国在9.11事件后攻打“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国际社会认为事出有因,表达了同情和支持。一些国家还派兵参加了多国部队,并为阿富汗战后重建提供了大量援助。而在伊拉克问题上,由于大多数国家和全球反战力量反对很强烈,因此美国不考虑10多年来联合国在伊拉克进行全面制裁和武器核查方面取得的进展,在没有确凿证据也没有取得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动战争,对此国际社会的总体反应是比较消极的。第二是战争的目标不同。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目标比较明确,主要是要打掉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打垮塔利班政权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塔利班政权的倒台客观上起到了恢复阿富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但是在伊拉克,美国的目标要大得多,不仅要摧毁萨达姆政权,还要将伊拉克改造成一个建立民主制度、摆脱伊斯兰教传统的自由国家,并使之成为阿拉伯世界及中东国家的民主样板。这样的目标很难吸引伊拉克的反对派。因为萨达姆政权本来就是一个世俗政权,以前没有看到老百姓穿长袍,妇女上街不包头,而且女学生很多。现在萨达姆被打倒了,但很难找到合适的接替人选,因为现在反对萨达姆的派别特别是在伊拉克国内有影响的派别大多有部族或者宗教背景,他们既反对萨达姆也反对美国,影响力很大,新成立的临时委员会的代表性受到强烈的质疑。由于战争目标的扩大,美国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原有的权力机器。权力真空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社会秩序混乱,抢劫、复仇现象严重,美军被迫维持治安;二是维持治安增大了美军伤亡的可能性,占领军的色彩也更强化了,伊拉克老百姓很难接受。
《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专门从伊拉克发回一篇报道说,美国打垮萨达姆政权受益的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在巴士拉一些出售酒和饮料的店主遭到枪杀,电影院的业主整天提心吊胆,好多小店铺都挂出这样的牌子:“姐妹们遮住你们的头发”,以表示主人是遵从伊斯兰教规主张妇女包头的,以免遭原教旨主义者的袭击。巴士拉大学科学系80%的学生是女孩子,现在不少家长都要求她们在校园里蒙上头巾,以免麻烦。这篇报道的题目叫《遮住你的头发》。中心思想就是警告一种原教旨主义的铁幕可能要降临到伊拉克。
多极化导致大国间对抗?欧美加强合作共同承担国际安全责任?
伊拉克战争后各国舆论对美国反恐战略的动向有很多议论。《国际先驱论坛》有一篇文章说,布什总统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是:美国肩负给世界带来和平的使命,美国反恐战争胜利之日就是这一使命完成之时。
伊拉克战争使大西洋两岸关系受到极大冲击,美欧分歧和矛盾加深。5月14日美国前政要共18人,包括奥尔布赖特、布热津斯基等发表了一个主张改善美欧关系的共同声明。6月14日欧洲各国前政要,包括德斯坦、科尔等表示积极回应,强调面对全球性的挑战需要美欧团结,美欧的生存和发展是祸福相倚的,主张美欧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对抗。赖斯6月26日在伦敦国际关系战略研究所发表讲话称,应当打破自17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崛起所形成的大国之间的对抗这一破坏性的国际体系,欧洲各国必须摈弃多极化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推进和平。多极化是大国之间对抗和加剧竞争理论。《国际先驱论坛》文章的作者认为这个说法是指应该有一个新的体系来取代联合国,并且超越北约,因为现在北约内部要求平等的呼声也不能让美国满意。看来赖斯的讲话是针对美欧正在呼吁的重塑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反应。双方论点是对立的。在美国看来,多极化是造成大国之间对抗的破坏性因素,是美国推行和平使命的障碍,而欧洲主张美欧应该合作共同承担国际安全责任,如果没有欧洲的相助,美国不可能单独应对挑战。
美国会步“日不落帝国”的后尘吗?是继续高代价的干预行动,还是转入低成本的外交斡旋?美国正处两难困境。
现在有一种看法,即美国是历史上继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国家,因此现在应该实行帝国政策来改造全世界。最近美国有人主张召开一次题为“美利坚帝国问题”研讨会,讨论美国应该不应该成为美利坚帝国,要不要实行帝国政策,利弊如何?当然反对的人很多,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很强硬的。
对新帝国的争论是一种新保守主义派的论调,他们的主张和传统保守派不同,但是在政府内部确实有不同的意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实力与战略。他认为如果美国要走改造世界的道路最终是会失败的。有人主张美国可以搞改造世界的战略。英国有一个教授说美国现在应该模仿19、20世纪的大英帝国,利用自身的强大优势为世界和平服务。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如何服务的,这条道路大英帝国没走通,那么现在到了21世纪恐怕就更走不通了。
最近,《洛杉矶时报》提出一种看法,认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外政策可能转向温和和克制。从打一场高代价的战争转向撤离热点地区,从高代价的干预行动转入低成本的外交斡旋,原因是美国大选在即、美国公众的心理、“情报门事件”和目前在伊拉克的困境。那么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动向到底如何,这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观察。
伊拉克战争一结束美国就提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美国政府希望在打垮萨达姆政权、排斥阿拉法特后,巴勒斯坦的反以活动会有所减少,有利于以巴和解,但实际情况却是“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在巴勒斯坦人民中的影响正在继续上升。分析家认为“哈马斯”坚持对以色列的抵抗斗争是获得拥护的原因之一,它的政治组织通过慈善网络向加沙地区人民提供大量援助,这才是其获得民心的重要因素。所以,较之于拥有豪宅、衣着考究的巴勒斯坦内阁成员,生活简朴、出生入死的“哈马斯”领导层更能赢得民众的支持。
美国要改造中东还需要解决另外两个关键性问题:叙利亚和伊朗。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对叙利亚相对客气一些,对伊朗敌视严重。一方面伊朗的实力强大,对中东很多激进组织有影响,伊拉克境内也是什叶派居多,他们既反对萨达姆也反对美国。另一方面,美国和伊朗有历史恩怨。伊朗原来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二战后伊朗的巴列维国王亲美并按西方模式在国内推行世俗化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在伊朗形成美式的上层和穆斯林的下层,社会分化严重,民众抗美情绪严重。巴列维国王被霍梅尼革命推翻以后,又发生了美驻伊使馆人员被扣的人质事件,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不断恶化。
多交朋友少树敌,自己不乱,办好自己的事。中美关系可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并有所发展。中国的20年机遇期是现实的。
这次伊拉克战争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要先发制人,认为哪个国家支持恐怖主义就主动进攻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国际关系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人说,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机遇期中国会如何?中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自己不乱,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国际上多交朋友、少树敌,其他国家就不敢轻易和我们对抗;其次,9.11以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第三,美国的战线越拉越长,比如菲律宾反恐遇到困难,美国就派兵;利比里亚也出了问题,涉及很多美国后裔,是不是出兵呢?世界上这么多事情美国都想管,恐怕力不从心。
以前我们关注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问题,现在看来,美国全球战略重点仍然在欧洲。近来欧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但联合关系还在,同时又有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声称可以原谅俄国,也不追究德国,但不能放过法国。美国还提出新老欧洲之分,有些新欧洲国家跟着美国走,但法国、德国毕竟是欧洲的主要力量,这种矛盾发展下去,美国对欧洲的传统影响会受挫。另外从军事上看,美国现在不需要在亚洲进行大规模部署,要打仗可以远距离投送,基地往前移、往后退都没有关系,航空母舰就是基地。远程轰炸机还可以从本土起飞,离战场很远就可以精确制导。美军现在的问题是不愿意离战场太近。
美国英国与伊拉克之战 篇4
美国英国与伊拉克之战已经持续了15天了,美国连让几架飞机连攻伊拉克土地,伊拉克里整天一片雾。
3月29日,在伊拉克中部某战场,美国海军战队与当地伊拉克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交火。一家无辜的伊拉克平民惨遭战火蹂躏,四岁大的女儿眼部受伤,腿部中弹的父亲哀求美军放开他,以便抱一抱被惨剧吓呆的小女儿~~ 今天,伊拉克人民都在枪店买枪和子弹,到练枪场去练,要参加美英两国与伊拉克之战。美国的飞机落在飞机场外,准备偷打飞机场。就在这一个个弹药下死去了多少伊拉克的小孩与大人。
在我们学习时,可伊拉克的小孩在做什么,有的要逃亡,还有的去打仗。在我吃饭时,有没有想到伊拉克人民,在我开心玩东西时想到了伊拉克人民了吗?该反醒下,美英两国,在你们手下死了多少人。我做一个的平的使者去平息一下战争吧!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 篇5
1、以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强化后勤动员反应能力
就在海湾战争结束后, 美国放弃了大规模全面战争的“ 重建”战略,而立足于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战争需求, 对战争后勤动员的基础通过压缩工业动员基础的形式, 调整动员储备的结构, 以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模式进行后勤动员的精简和优化。
在1993—1996年期间,美国对国防工业基础进行了重组。 重组前,美国经营军品生产的私营大公司有3800以上,军工国营企业也将近150家,另有将近8万家各类的承包商。 在伊拉克战争前期,重组后的国防工业规模仅为海湾战争前的一半,25个主承包商大幅减员, 裁员60万余人, 国防部为此专门支付了45亿美元作为裁员补贴。 在2001年,B/E宇航公司收购了3家制造飞机精密零件的公司, 从而开启了分系统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的重组。在2002年,美国诺格公司与欧洲的TRW公司签订合同,以78亿美元将其收购,跃居为美国第二大防务合同商。 基于美国国家战略的全面调整,其国防工业向高度的军民一体化转变也势在必行。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 一是在两用研究与发展方面,满足共同需要;二是在两用设备上,特别是零部件、软件以及材料等;三是两用工厂, 采用共同的工程和生产技术手段。
2、以科学合理的动员体制确保后勤动员的高效运转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征集动员庞大的民间后备支援力量投入到战争中来, 与其科学合理的后勤动员体制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有一套完整的动员法规体系。 美国的战争动员法律种类齐全,具体明了。 如《 国防法》 、《 国家安全法》 、 《 交通运输动员法》 等,而且还先后颁布了《 国家工业储备法》 、《 战时财产征用法》 、《 民航预备队条例》 、《 武器部队预备役法》 等十多部行业性动员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使得后勤动员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对动员的原则、权限、要求等都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保证了快速动员的实施。
其次是建立了健全的后勤动员机构。 美国设有“ 联邦紧急管理署”和“ 紧急动员准备委员会”两个相关机构,隶属于总统的直接领导,其权责是制定动员政策,协调政府各部门动员的工作安排以及地方各州的动员准备工作。 政府部门设有相应动员局来完成落实安排的工作, 这些机构的设置为开展民间动员提供了组织保证。
再次是拥有健全的军民兼容体系。 如对于民船的建造上,考虑了军事运输的需要,留有加改装余地;商用港口的基础设施建造上,考虑了民转军的可能,均由军方出资,进行加改装,使其既不影响平时使用,又利于战时征用。 在通信网络的建设上, 保留了美军的通信支线和接口,为的就是备战时接入需要等。
最后是制定了详尽的动员计划。 如私人商船战备海运计划,细到对于具体的哪艘船,改装成什么规格,在什么时间内到达什么地点,向谁报道,接受谁的命令,完成什么性质的任务等,都有详尽具体的配套方案,并且要求这些预征船只在平时每24小时都要向军事运输司令部报告一次所在地点、运载货物、船只状况、驶向何地等具体情况,以保证需要时能够投入运输。
3、以统一标准的运输资源支撑快速的兵力投送和持续保障
在平时的运力动员准备工作中, 也就是在军民通用设施的技术开发上,美国军地双方能够严格执行“ 军民兼容”的方针,建立适应平战快速转换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技术标准。 美国相关法律规定, 商船必须在美国本土建造, 必须能担负战时运输任务或迅速改装为海军补给船的相关军事要求。 有的商船在设计时就留有有直升机升降平台、安有军用的高频无线电通信设备等,按照国防部的统一标准, 确保满足防务需求; 在大型集装箱的设计上, 为了适应民用集装箱由20英尺向40英尺的发展趋势,加强民用集装箱和军用集装箱的相互适性,美军把40英尺集装箱改装成二合一、四合一甚至八合一的型号。 这一系列的做法确保了在战时紧急情况下,民用交通运输工具稍加改装便能承担遂行军事保障的任务。
二、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后勤动员的主要特点
从美军伊拉克战争中后勤动员的主要做法及其表现, 可以归纳出这次军事后勤动员行动具有以下特点。
1、后勤动员保障的精确性
20世纪的90年代初,在海湾战争结束以后,据统计美军将近一半的物资没有有效的利用,不得不就地拍卖或运回本土,极大地增加了战争的成本。 为避免重蹈资源浪费的覆辙,美军提出精确后勤思想,并成功的实践于这次伊拉克战争。 后勤精确保障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包括后勤动员的精确性,主要是通过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精细而确切地筹划、运用各种后勤保障力量, 实施后勤动员。 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作战提供准确、适量的物质保障,使后勤动员适时、适量、适地的达到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后勤资源。
2、后勤动员的外包性
美军认为,许多后勤动员工作,特别是那些非战斗性的动员工作, 完全可以由当地市场以及国际资源承担起来。 在美英联军后勤基地中,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私营公司所承包的项目,如营房维修、军人服务社、伙食供应、语言交流、娱乐项目、环境清扫、物流等大都是外包给地方服务公司,美军主要用合同方式规范其行为。 同时,作战部队的淡水补给、生活品和普通油料等物资,绝大一部分是从当地直接采购。
3、后勤动员的激励性
曾在小鹰号航空母舰上随舰采访的记者就有报道指出,为了让官兵在饮食方面不仅要吃饱吃的健康,还要满足吃得高兴,心情愉快,小鹰号航母上的菜谱每21天循环一次,龙虾、螃蟹这些高档菜肴也是经常可见。 美军对单兵后勤装备的设计,无不反映出人性化思想,如士兵背囊的顶端,设计了靠枕。 美军单兵的供应标准,也是非常周到。 如肥皂、洗手液、剃须刀、剃须膏、香烟,事无巨细。 这一后勤动员保障思想, 对于提高美军士兵在战斗中的士气,起到了其他方面难以堪比的激励作用。
三、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后勤动员的几点启示
虽然美军的军事战略与我军的军事战略在本质上有所差异,且国防体制与军队编制也大不相同,但此次战争后勤动员的实践极大的体现了未来战争后勤动员的发展趋势,其先进的理论基础与高效的后勤动员做法对于我军后勤动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1、后勤动员的精确是增强后勤保障能力的关键
华盛顿智囊机构的安全专家彼得·辛格曾指出:“ 如果按照曾经老旧的后勤系统运作,美军在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中就不可能推进得如此迅速。 ”相比于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中的粗放式动员,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的精确动员从提高战争动员的效费比来看,来得更加经济。 但是这种后勤动员方式的风险也随着战争的展开而逐步有所显露:由于没有建立足够的中间基地,没有相应的物资储备,以及当地初期外包式后勤没有顺利开展, 后方补给线长达千里,在 “ 礼拜攻势” 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 后勤补给物资很快告罄,食品、饮水很快成了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甚至也出现了美军士兵向伊拉克难民要饭的尴尬事件。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精确动员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高风险,必须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以及缜密的部署。 根据应着眼战场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地、适量、适时的精确后勤动员,提高后勤动员的效费比,是带给我军后勤动员的首要启示。
2、后勤动员的及时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前提
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的战略运输,相比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湾战争, 最为显著的区别是分为战略预置、战前部署和战中增兵三个阶段。 美军在拟制作战计划的同时, 就拟订了军事运输动员计划。 为进行战争准备,2001年底美军就开始进行战略预置,向科威特、沙特、土耳其、 卡塔尔等国的军事基地,运送了大量的作战物资,并实施了后勤动员行动,筹备后勤补给物资,在海上部署8艘预置舰,用以加紧前沿后勤部署。 中国古代打仗讲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美军后勤动员的先行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些军事基地中储备足够的物资, 保证后勤动员的及时性,随时能够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可预知的各种战况,从侧面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3、后勤动员的激励是调动军地联合协调的保证
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充分利用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激励民间企业,依靠主承包商制度以及外包的方式,使众多的商人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美军服务,直接走向战场, 为作战部队提供大量的后勤物资和生活保障。 也就是说, 在前线参与战争准备的不再只有军队勤务人员,还包含了大量当地平民。 战争开始后,这些来自商业公司员工,当地学校的语言教师,从后方走向前方,与美军并肩作战,他们在前线承担从修理、保养武器到演示武器,从供应净化水到提供住宿,事无巨细,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 神秘部队”,这一切全都由于激励因素,军地联合才能如此密切配合。 而从小鹰号对于美军士兵的后勤保障上来看,充分说明美军后勤动员的彻底,这一激励因素,不仅增强了后勤保障力,更加极大的提高的美军的战斗力。
摘要: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充分运用军事后勤动员,大力协调军地资源,重组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动员体制,统一后勤运输资源的标准,提前两年就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和准备,相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而言,在后勤保障的效费比上取得很大进步,提高了后勤的保障能力。而这其中折射出的新的后勤动员的精确性、外包性以及激励性等特点是值得我军后勤动员所借鉴与学习的。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后勤动员,精确,外包,激励
参考文献
[1]李其明:构建“精确化”动员模式探析[J].国防大学学报,2006(2).
[2]刘宁:试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后勤动员能力生成[J].后勤学术,2013(2).
[3]曾道红:聚焦美军后勤动员[J].司务长,2007(6).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 篇6
白宫其实处于干预难,不干预也不行的两难境地。如果出兵干预,奥巴马上台后全力推动结束中东战争的和平政策等于宣告破产,甚或步小布什政府后尘,在结束自己8年任期之前,让美国再次卷入中东战争的泥沼。但如果不干预,伊拉克乱局扩大,势引爆石油危机,在美国自给自足的能源布局尚未完成之际,将严重危及美国的经济复苏,并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危机。
奥巴马可以争辩,今天的局面是当年小布什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种下的恶果,但是,他如果坐视不管,局面更加难堪。问题是,如何干预?干预的结果如何?干预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奥巴马已明确表态,美国不会派遣地面部队发动第三次伊拉克战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可能的干预就是利用在阿拉伯海集结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对伊拉克叛军进行空袭打击,这是伊拉克政府一直要求的选项,美国国会共和党人也相当支持。但空袭未必能够彻底解决目前的伊拉克危机,这就给美国带来另外两个挑战。
首先,华盛顿将面临伊朗乘机介入的挑战。与伊拉克政府同属什叶派的伊朗,不但早就派遣战斗人员进入伊拉克与叛军作战,伊朗总统还表示愿意与美国联手出兵,打击极端武装。
其次,今天的国际形势与小布什政府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时全然不同。2003年美国仍然独霸世界,如今,美国在欧洲遭遇普京的全面挑战,乌克兰危机尚没有落幕;南海又发生冲突,东海的紧张关系也没有和缓迹象。一旦乌克兰及南海爆发局部军事冲突,华府若同时陷入伊拉克内战,三面受敌之下,恐怕就下不了台了。
这次伊拉克危机再度提醒美国及西方各国,超级强权或单极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美国必须走回大国合作的战略方向,来遏制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坐大。
【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推荐阅读:
浅谈战争对美国的影响05-28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201010007-27
论华盛顿和美国独立战争06-13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06-17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08-20
美国南北战争公开课教案设计09-11
《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和反思10-18
入侵现状05-11
入侵过程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