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期末反思(精选8篇)
九年级历史期末反思 篇1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教学反思
期末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九年级历史期末反思 篇2
美国的义务教育统共13年, 幼儿园1年, 小学6年一般指1~6年级, 初中两年一般指7~8年级, 高中四年一般指9~12年级。对于历史学科, 不同的阶段对学习目标有不同的要求。1994年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经过1996年的修订, 内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名为《拓展儿童对历史时空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的历史教育主要让孩子对历史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个阶段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历史学科美国史国家课程标准:探讨美国的经历》, 二是《历史学科世界国家课程标准:探寻通往现代之路》。第二个阶段把历史分为美国史和世界史, 并融合了其他社会学科内容, 如政治、地理、人文等。随着年级的提升, 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5~6年级多为叙述性、描述性要求。7~8年级多为解释性、分析性要求, 9~12年级多为论证性和创新性要求。
对处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来讲, 在美国式思维下, 注重对学生历史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把历史问题融于现实, 并从多角度思考历史。
二、《越南战争》授课过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评价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越南战争过程中美国舆论发生的变化。
(2) 使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美国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1) 通过阅读在美国总统约翰逊任职期间, 越南战场发生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历史的能力。
(2) 观看越南战场的新闻视频, 体验作为美国公民, 你如何看待越南战争。
(3) 采访家人等, 了解亲身经历越南战争的美国公民对越南战争的看法。
(4) 从当时的流行音乐中, 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美国大众对越南战争的态度。
教学过程:分三个课时。 (1) 第一课时———分析事件对舆论的影响。教师提供在越南战争爆发之际, 即约翰逊总统任职期间的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1964年8月7日, 美国参议院通过北部湾决议;1965年5月26日, 澳大利亚军队出发去越南;1967年达托附近的血战;1968年梅莱大屠杀。每个小组分到不同的问题, 思考美国人民是否要支持越南战争。
(2) 第二课时———搜集口述历史。学生分享经历越南战争的家人等对其的态度。分析1965~1968年美国人民对越南战争的支持率的转变。
(3) 第三课时———解释舆论。学生自主分析舆论变化及原因。
三、美国历史课堂对中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体来说, 中国历史课堂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模式, 虽然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历史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应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仍达不到效果。笔者对201名商丘市三高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 27%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中的探究性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66%的学生认为探究性活动不错, 但有些不知所措;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倾向于教师直接讲授。这个调查说明了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探究性学习且喜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但是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美国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一) 注重情景假设, 使学生体验历史并自己得出结论。
在调查过程中, 100%的学生喜欢气氛活跃、生动的历史课堂。如何营造活跃和生动的课堂氛围, 即如何带领学生融入那个历史氛围之中, 情景假设是个好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 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 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历史课堂中其实也经常出现情景假设, 但是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 反而使这种能培养历史分析能力的教学模式功能下降。举例来说, 一位教师在讲《1787年宪法》时, 在课堂的最后总结了美国和英国政治结构的对比, 并提出了一个历史的情景假设:“你如果在当时, 有何感想?”引导学生对美国和英国进行比较。再看美国课堂, 在《越南战争》这堂课中, 美国的历史课堂也运用了情景假设, 教师提供历史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公民, 你是否会支持越南战争”。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组成小组, 根据自己拿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说明理由。整个过程, 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情景假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 注重历史联系生活。
在调查中, 67%的学生认为历史对现实问题有用, 32%的学生认为历史对现实问题没多大用, 只有1%的学生认为历史对现实问题没用。由此可见, 教师应注意使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更以史为鉴,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历史的能力。在美国历史课堂上的第二课时中, 教师请学生搜集口述历史, 让历史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普通高中历史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到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更是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所以, 在历史课程中, 教师应注意把历史与生活紧密联系。
四、结语
通过对美国历史课堂《越南战争》的分析, 不难发现我国历史新课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 从调查中也能发现, 学生的观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渴望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主动权, 很多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历史教学会有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稚勇, 周仕德, 陈德民.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 2012.
[2]宾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 2012.
[3]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5]李江霞.中美中学课程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课程与教学, 2002-8.
[6]翟居怀.中美高中阶段考试的比较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8-4-1.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题 篇3
1.美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长期以来与世隔绝,把它与世界联系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哥伦布远航B.麦哲伦环球航行
C.达·伽马远航D.迪亚士远航
2.有关《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其颁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C.具有反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性
D.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它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地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于下列哪个图示的发明()
5.新航路开辟后,在连续300多年的“三角贸易”中,遭受灾难最深重的地区是()
A.欧洲B.亚洲C.美洲D.非洲
6.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由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B.这次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
C.在改革中,农奴获得解放的时候可以无偿地获得一块土地
D.它加快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31年,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重期间,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A.瓦特B.法拉第C.爱迪生D.爱因斯坦
8.下列史实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是()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B.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9.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而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有()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法国大革命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在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准确的是()
A.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
B.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C.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1.下表反映的是1928—1937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排位情况。据此判断,该国是()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条约》
13.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或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冷战”局面开始形成
B.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经济危机破坏严重
14.下列哪些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扩大()
①德国突袭波兰②苏德战争爆发③太平洋战争爆发④诺曼底登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5.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同的是()
A.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B.建立了区域合作
C.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D.美国的经济援助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非洲,其中有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
A.1952年B.1959年C.1960年D.1990年
17.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8.右侧漫画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下列各项与这一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9.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演变过程,这三种格局的相同点有()
①合作与对抗并存②大国作用举足轻重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④在世界大战后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亚太经济体应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endprint
A.平等、包容、协作、互信的亚太伙伴关系
B.互利、安全、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C.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D.民主、互谅、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12分)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去,但它留给世界的伤痛和教训永远存在。让我们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吧!
(1)材料一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什么特点?(2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面对法西斯的肆虐,世界人民走向了联合,1942年1月1日建立了共同抗敌的组织。此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向反法西斯一方转折直至走向胜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材料二中共同抗敌的组织指什么?(1分)请举出各国通力合作的典型事例。(两例即可,2分)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材料二认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的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
材料四二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瘫痪,法国居民每天仅配给200克面包,联邦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条香烟。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战争有何危害?(2分)为此,你有何感想?(1分)
22.(14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我们沿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1)“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其中发现美洲的欧洲航海家是谁?(1分)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使整个世界日益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2)列举三次科技革命中,促进“地球村”形成的成果各一例。(3分)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3)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三中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相同因素是什么?(1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五
(5)材料五中的四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请你说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怎样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2分)
23.(16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以来共同追寻的目标。历史上合作事例有很多,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合作”主题的探究任务。
【正面印证】
(1)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国家间的合作能够化解危机和灾难。请以二战中的典型史实加以说明。(要从史实及其作用两方面作答,2分)
(2)战后的西欧在政治、经济上密切合作,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措施是什么?(2分)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3)1991年,我国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此后一直积极参与该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2001年和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该组织会议。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反面对比】
(4)写出图一示意的两个组织名称。(2分)两个示意图反映的信息分别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分)
【感悟启示】
(5)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想和启示?(2分)
24.(18分)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大国的崛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小明同学选取了以下素材对美国和日本进行了综合比较探究,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美国崛起】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三1930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冷落,失业人数猛增:1930年达420万;1931年攀升近一倍;到1933年,竟然有1500万~1700万工人失业。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穷人的生活更加拮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分别指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分)它们分别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材料二表明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的现象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1分)面对危机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它对美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日本腾飞】
材料四“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endprint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
材料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每年将全部财政的20%以上投入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日本产品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4)材料四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1分)“弃旧图新”指该国实行了什么措施?(1分)该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5)材料五和材料六说明了什么?(1分)
【综合探究】
(6)通过以上探究,你发现美日崛起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2分)这对我国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A2.B3.C4.B5.D6.C7.C8.A9.C10.A11.C12.A13.D14.D15.B16.C17.A18.D19.A20.C
二、21.(1)范围广、破坏性大。(2分)影响: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分)事例:诺曼底登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等。(2分)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原因: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1分)
(3)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的困苦。(2分)感想:战争危害巨大;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分)
22.(1)新航路的开辟。(1分)哥伦布。(1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汽船。(任举一例即可,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任举一例即可,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动电话、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任举一例即可,1分)
(3)生产力的推动,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推动。(2分)相同因素: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分)
(4)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2分)
(5)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分)应对: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分)
23.(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或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国东西受到夹击。)(2分)
(2)成立了欧共体,后来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2分)作用:促进了欧共体(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2分)
(3)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扩大了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对世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4分)
(4)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2分)图一后果: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图二:德、意、日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二战的阴云逼近各国人民。(2分)
(5)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反之阻碍各自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国家间要加强合作,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学生要树立正当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正当合作;等等。(2分)
24.(1)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国内战)。(2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1分)措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意义: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改善、巩固和发展。(2分)
(4)日本。(1分)实行了明治维新。(1分)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2分)
(5)说明了日本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的腾飞。(1分)
九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4
一、1、试卷的基本情况: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品德知识点,分布于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三历史、品德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品德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品德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初三(2)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75.6,优秀率19%,及格率为60.3%。最高分97,最低分56.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品德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本学科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九年级历史上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篇5
1.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你知道它出自于下列哪一文明古国吗( )
A.古中国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希腊
2、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当时,雅典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元老院
3、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代阿拉伯人、中国人
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D、古代阿拉伯人、印度人
4、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
(1)希腊帕特农神庙(2)巴黎圣母院 (3)洛阳白马寺 (4)麦加大清真寺
A、(1)(2)(3) B、(1)(2)(4)
C、(2)(3)(4) D、(1)(3)(4)
5.一百年前,“泰坦尼克”号首航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计划到美洲。最早开辟这条航路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6、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当地时间6月2日,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拉开序幕。17世纪,确认国王只能根据议会制定的法律文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7、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引发这场革命的发明是( )
A、珍妮机 B、火车机车
C、发电机 D、内燃机
8、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能够佐证马克思这一观点的史实 是( )
(1)文艺复兴 (2)“三角贸易” (3)鸦片贸易(4)克莱武在印度的掠夺
A、(1)(2)(3)(4) B、(1)(2)(3)
C、(2)(3)(4) D、(1)(2)(4)
9.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一次演说中提到:“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这位“伟大的美国人”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尼克松
10.下边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堂笔记上记下的关键词。该同学学习的应是( )
(1)武装倒幕 (2)富国强兵 (3)废藩置县 (4)殖产兴业 (5)文明开化
A.英国宪章运动 B、美国南北战争
C、俄国废除农奴制 D、日本明治维新
11.比较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法令与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其共同点是( )
A.降低了被解放者的政治地位 B、要求被解放者“赎买”土地
C、因为大规模内战而颁布实施 D、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2、《物种起源》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现代人类学家认为人 类可能是哪一支古猿进化来的 ( )
A.美洲古猿 B、非洲古猿
C、亚洲古猿 D、欧洲古猿
13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中(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4、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内容,正确的是( )
(1)《汉谟拉比法典》 (2)罗马共和国建立 (3)南方古猿出现
(4)采邑制开始实行
A、(1)(2)(3)(4) B、(3)(1)(2)(4)
C、(4)(3)(1)(2) D、(2)(3)(4)(1)
15、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在中国元朝生活了,反映他的经历和见闻的著作曾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这部著作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天方夜谭》
C.《奥德赛》 D、《大唐西域记》
16、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有一建筑历经四、五千年而不毁,见证了古代埃及文明的悠久和辉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首。它是( )
A、清真寺 B、金字塔
C、圣索菲亚大教堂 D、赵州桥
17、某著名学者曾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没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拿破仑战争 D、英国工业革命
18、星期天,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到电影观看印度电影《章西女王 》,你认为在这部电影中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章西女王率领印度起义军抗击英军,最后壮烈牺牲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C、三角贸易中最早的开拓者
D、领导了拉美独立运动
19、美国黑人地位的历史变迁中,下列哪一文件的颁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A、《独立宣言》 B、《宅地法》
C、1787年 宪法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0、俄国废除农奴制是一次( )
A.农奴兴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B、资产阶级兴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C、由沙皇与农奴主共同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资产阶级与沙皇联合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30分)
21. (共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材料二 “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 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请回答:
(1) 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其中哪一种宗教对我国影响最大?(4分)
(2) 对阿拉伯半岛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1分)
22.(共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初,英国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国王虽享有很大权力,但在国家所有重要事务上,包括征税,,必须征求贵族的意见并且得到他们的同意。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三 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了专利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权利-------到18世纪中期,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
(1) 材料二 和材料一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材料二的法律文件对英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回答,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得益于什么?概括指出英国在推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采用的共同方式。(2分)
(3) 综上所述,你能从英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中汲取什么智慧?(1分)
23. (共7分)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从背景、性质、作用)
答:相同点:
不同点:
24.(共5分) 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 篇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重要的有( )
①古代埃及文明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③古代中国文明 ④古代印度文明
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金字塔和象形文字B.②——《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③——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D.④——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2.《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
A.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
3.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众法庭审判官由公民抽签选出,任期只有一年,每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两次审判官的职务”。此规定
A.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均等机会B.表明全体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C.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D.有利于维护法庭审判的公平、公正
4.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 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 )
A.《罗马民法大全》 B.《汉谟拉比法典》 C.习惯法 D.《十二铜表法》
6.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等。这堂课探究的主题是( )
A.上古亚非文明 B.上古欧洲文明 C.欧洲封建国家 D.亚洲封建国家
7.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这说明该画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精神?(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人文主义 D.蒙昧主义
8.14—16世纪的西欧,开始冲破神学的黑暗桎梏,肯定人性;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肯定人性”与“寻找出路”分别指( )
A.“光荣革命”和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和大化改新
C.“光荣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9.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则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使世界完全连成了一个整体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D.使美洲遭到残酷掠夺
10.“1630年,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巴多斯经济主要依靠烟草,多数种植者是来自欧洲的自由民和契约佣工……1680年,这时甘蔗成为巴巴多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非洲奴隶已是欧洲人的三倍。”巴巴多斯劳动力构成发生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奴隶贸易的猖獗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美国的独立
11.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为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该法案( )
A.制约了国王的权力 B.宣告国家独立
C.开启了工业化进程 D.确立了共和政体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13.18世纪80年代后,英国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工业革命持续加速。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加速”的动力是( )
A.畜力 B.改良蒸汽机 C.水力 D.风力
14.“18世纪的英国恰好是煤炭价格低廉而人力成本昂贵的国家。在逐利的工厂主看来,推广机器生产可以利用廉价的煤炭替代昂贵的劳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利润。”据此可知工厂主推广机器生产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缺乏 B.劳动力较丰富
C.海外市场广阔 D.追逐更大利润
15.某学习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画像、巴黎公社等,这说明他们要探究的主题是( )
A.近代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B.杰出人物的作用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民族解放运动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7分,共55分)
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种古代文明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两种文明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8分)
(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双倍赔偿损害者。”
材料三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适用于解决各类债务纠纷的条款,而且特别明确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四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现代世界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法制发展的影响。(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14世纪-20世纪初是一个群星璀璨、风起云涌的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法制”“大机器生产”等词汇的出现和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革命丧失权力,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面对的“强大敌人”有何区别?英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代表了什么联合力量的利益?(4分)
材料二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革命中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性文献。这三场革命体现了怎样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4分)
材料三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并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以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6分)
19.辩证、全面地看问题是客观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
材料二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事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
将这幅图画与我们国家现在的模样比较一下:工人的工资翻来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这种令人愉悦的改变源于何时?源于何故?你们首先得和我一样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是一大好变化的源头。
——[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三 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探究:
(1)分析材料一所示示意图,导致英国棉花输入量迅速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又是什么?(5分)
(2)分析材料一所包含的最重要历史信息与材料二、材料三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4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来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4)根据上述探究,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参考答案
1. D 2.D 3.D 4.D 5.A 6.D 7.C 8.D 9.C 10.B 11.A 12.A
13.B 14.D 15.C
16.(1)材料一属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材料二属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地理环境的不同。
(2)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化,文明具有独立性。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区的文明,持和平交流的态度。
17.(1)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2)条文内容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留了大量落后的习俗。
(3)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罗马的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4)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18.(1)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或封建专制统治);美国:英国的殖民统治;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民主和自由。
(3)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9.(1)最重要原因: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直接原因:18世纪60年代,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棉纺织业一系列发明。
(2)因果关系。
(3)材料二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积极影响: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促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随之建立;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力基础设施建设;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密切等(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三反映的是工业革命负面影响: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贫富悬殊,工人相对贫困,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九年级历史期末反思 篇7
●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设计片段:
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图片位于美国拉什莫尔山的著名《总统山》, 请学生猜猜看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几位总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老师告诉学生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开国元勋美国国父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奠定20世纪美国之基础的西奥多·罗斯福、维护统一解放黑奴的领导者林肯。其中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被列夫·托尔斯泰评价为“音乐中的贝多芬, 诗歌中的但丁, 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耶稣”, 为什么对林肯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学完《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内容, 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使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潜意识进入学习状态, 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片段设计以图片《总统山》导入, 部分学生对美国总统比较熟悉, 争相回答但又并不完全了解, 这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播放《美国废奴运动与南北战争》视频短片;然后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奴隶制的存废为题展开辩论, 一组代表资产阶级, 一组代表南方奴隶主, 争辩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例:生1 (代表资产阶级) :我们北方经过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工业化程度高, 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应该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解放黑人奴隶。
生2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我们南方种植园种植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 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怎么能解放黑奴呢?
生3 (代表资产阶级) :我们北方能够自己生产工业品, 满足自己国家的需要, 不需要从英国进口, 因此应该提高关税。
生4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我们南方种植园生产的棉花要向英国出口, 而且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工业品非常廉价, 我们要从英国进口工业品, 因此应该降低关税。
生5 (代表资产阶级) :奴隶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应该彻底废除……
师总结: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为争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 矛盾尖锐, 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中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他们掌握基本历史知识方面还可以, 但对一些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就比较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 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此片段设计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料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辩论, 让学生在这块自由的空间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从师与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对话, 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南北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片段:
1861年4月, 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 美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战争爆发后, 作战形势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战前美国情况以及南北方各自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内战中北南双方的力量对比表》) 。现在请你预测一下战争形势。
那么, 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呢?尽管北方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 但战争初期南方军队却节节胜利, 北方人民显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林肯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你是林肯, 为扭转战局, 你会如何做呢?
同学们的想法和林肯总统的做法不谋而合。1862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帮助, 通过人际协作, 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讨论, 互相切磋, 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由学生扮演深陷被动战局的林肯, 把学生带到了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样一个情境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巧用网络, 升华学生道德情感
教学设计片段:
北方战争胜利了, 领导这场战争取胜的林肯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但奴隶主却对他十分仇恨, 就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天, 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看戏的时候, 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演员刺杀。林肯纪念堂有56个台阶、36根柱子, 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如何评价林肯?
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网站。
有学生查到的林肯生平资料:
9岁的时候, 母亲去世;16岁开始自己谋生;23岁失业;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26岁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 未婚妻不幸去世;27岁得了精神衰弱症;29岁竞选州议会议长, 失败了;33岁竞选美国国会议员, 仍然没有成功;47岁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 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 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 还是失败了;没有谁像他一样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可以说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直到当选为美国总统。
有学生认识到:他虽然出身贫寒, 但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生2:他关心百姓疾苦, 反对黑人奴隶制度;
生3: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4:他热爱祖国, 努力维护国家统一, 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网络资源的巧妙运用确实可以使它成为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源网站, 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媒体教学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
此片段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阅读的平台, 学生主动去感知林肯不平凡的充满坎坷的人生, 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 以加强自身的学习意志、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感。在学生搜集资料大有收获的时候, “大肆”表扬学生, 称赞他们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娴熟。让学生知道, 网络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好玩的游戏, 更为我们提供了好学的资源。
浅谈九年级的历史教学 篇8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教学
一、前言
作为九年级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该项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使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和人才的培养,初中教育更是首当其冲,面临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作为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考的指挥作用下,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内容更丰富,教育性更强,不仅能培养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互助水平。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可以顺利实现预期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灵活地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发处理教学知识、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和有效教学管理能力,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实现有效教学的持续生成。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每年的学生实际情况都不同,因此每年备课我都不敢怠慢,怕学生上课没有兴趣,死气沉沉;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因为学生上课情绪而影响上课激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历久常新,具有吸引力,特别是作为“副科”的历史复习课,学生本已不重视,加之是复习课,他们自认为早已掌握,上课听与不听都无关紧要,如何吸引学生兴趣,这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了。我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去年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好,我上课采用的方法是是先点拔一下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概括,教师总结、补充;最后用相应练习进行巩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也相当好。今年一开始时,我继续沿用这种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课堂气氛很沉闷。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原来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因为由于基础差,不知如何做。我根据这种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上课时,先让学生读书十分钟,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复习的知识有所了解;然后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在提问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各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提问,这样效果就出来了。因为提问,学生怕回答不出来,自然精神集中,因为问题设计的有趣,学生自然感兴趣,复习效果自然出来。这样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和掌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生的成就感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了。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领悟教材新理念,课堂教学切忌人云亦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强行灌输,新一轮教改开始后,好多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结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领悟又走向极端,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者不讲新知识,对教材内容不整合。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历史的讲授。因为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解读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事实上,历史教材系统性本身不是很强,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需要适当地展开,使历史教学鲜活起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是“一言堂”、“满堂灌”,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的。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情感浓厚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会出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
五、做题与思考并重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这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学玲,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版).2014(11):84-85.
[2] 朱燕,如何构建新课堂模式下的历史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4(63):112-113.
[3] 唐海燕,高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96-97.
【九年级历史期末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09-29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7-31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反思10-06
《九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09-11
九年级历史教材分析08-25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10-20
历史九年级冀人版07-02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07-02
九年级下历史期中测试06-0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