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2024-10-20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精选10篇)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篇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学科命题的依据:

(1)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2)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依据。

2、学科试题结构:

(1)采用闭卷形式,满分100分.(2)各种题型比例。单选题25个,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二、考试情况分析:

1、得分情况:

(1)总人平:参考人数31人,平均56分。

(2)优秀人数:4人优秀率:13%

(3)及格人数:13人及格率:42%

2、失分原因:

从试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选择题题是第2、9、11、非选择题二(3)、(4)4题(2)。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

1、读懂材料,审题能力欠缺。如选择题第9、非选择题第1(3)和第3题。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关键词。没读懂题。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如非选择题第3题,如果学生对课本知识不熟容易出现错误。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非选择题第4(2)题失分较多,原因是理解有误。

三、今后的对策:

1、加强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个别辅导。对于各科成绩都较好,而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4、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②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③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6、加强合作。以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多向周边学校的同行取经,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篇2

三、教学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教学语言不仅要精炼准确, 而且要能高度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的新知识, 并对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争取达到“课已尽, 趣未尽”的效果。

例如, 在讲导数内容时, 教师要强调区分“恒成立问题”与“存在问题”:a≥f (x) 在定义域上恒成立, 即a≥f (x) 的最大值;a≤ (x) 在定义域上恒成立, 即a≤f (x) 的最小值。而存在问题正好相反, 若存在x0使a≥f (x0) 成立, 即a≥f (x) 的最小值, 存在x0使a≤f (x0) 成立, 即a≤f (x) 的最大值。将导数中的“恒成立问题”与“存在问题”转化为求最值问题, 避免对含参不等式的讨论, 简化运算, 是一种很实用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以激发学生思考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加深理解教学内容。所以,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尽量使用简单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语言, 尤其当有学生表示对教师所讲知识有不同见解时, 教师应让其表明立场、共同分析, 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到由衷的满足并获得知识的提升, 主动参与到课堂的研讨之中。

例.已知f (θ) =姨3 sinθ+cosθ, θ∈[0, 2π

求f (θ)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当化简f (θ) =2sin (θ+6π) 后, “因为θ∈[0π2], 现在我把0代入f (θ) 可得最小值, 把π2代入f (θ) 可得最大值。”教师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行。”很多学生都看出了问题。

“为什么不行, 你们不是常用代值法吗!”

“f (θ) 在[0, 2π]上不是单调函数。”

“对, 函数在区间上如果不是单调函数, 就不能用代端点值求值域, 应画图求值域。”教师在黑板板演正确解法。

五、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

例如, 当学生回答对问题后, 教师应夸奖学生, “非常好, 听课很认真”“解法很独特, 很新颖”“分析得很有条理, 该注意的地方都注意到了”“反应很快, 思维很敏捷”;当学生答题出错时, 教师不能挖苦、讽刺, 而应鼓励其继续思考, “再想想, 大方向对了, 但分析得还不够透彻, 细节没注意到”“没关系, 大胆地说, 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

在教学中, 如果遇到问题有多种解答策略时, 教师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 试一试”。

(责编高伟)

一、前言

(一) 选题依据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的理念进一步更新,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 但对于农村乡镇中学九年级毕业班来说, 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教师讲、学生听,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互动陷入困境, 学生的参与意识依然较差, 启而不发。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原因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习能力, 仍有研究和进一步解决的必要。

(二) 研究现状

本人长期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的历史课教师, 通过与同事的讨论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得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来自升学就业的压力,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各自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 学习和生活开始理性化, 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农村乡镇初级中学九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分析和总结。

2. 文献资料法。在校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 分析和总结。

3. 访谈法。包括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人长期担任九年级毕业班历史课教师, 历届毕业班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那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很困难, 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也不情愿动口表述, 课堂气氛沉闷冷清, 以前那种活跃的场面越来越少。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 也就是说学生心中所想, 大致分为四类:1.以重点中学为学习目标的, 约占五分之一。2.以普通中学为目标, 约占五分之一。3.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奋斗目标, 约占五分之二。4.大部分学困生, 不想继续就读, 想直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 约占五分之一。

由于不同学生学习和各自的奋斗目标的不同, 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不同, 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教师应该面对现实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四、方法和措施

教师要更新理念, 面对现实,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无论备课还是课堂教学, 都要做到层次分明, 因材施教。

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有利于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有利于多出人才, 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

我们面对的是乡镇农村九年级毕业班学生, 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分化现象, 大体出现了4个层次,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具体的应对措施,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一) 因材施教原则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 都要充分了解, 以便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 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二) 具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宗旨融会贯通,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有:

1.认真备课, 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习方法的选择, 把传统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抓好目标的落实。

2.教学过程是关键, 新授课的情境引入, 问题的设置, 例题的选择, 课堂练习的拓展延伸部分都要有层次性, 不必为应付上级领导的听课而刻意追求课堂气氛, 不做统一要求, 只做层次要求。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准, 要重新制定。

3.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 要尽量做到分层次留作业, 个别辅导。既要满足优秀学生吃饱吃好, 又要培养中下层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

五、结论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经过教学实验, 证明通过分层次教学, 做到了因材施教, 九年级二班成绩明显上升, 由此可以看到, 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使学生体验到了各自的成功, 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展现一种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 达到和谐健康发展的要求。

由此, 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因材施教,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 才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健康发展。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篇3

本次试题和以往元月调考一样,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个别题型难度较集中,尤其是单选和阅读填词。整个卷面学生得高分不容易。具体情况如下:

1. 听力(25分)

试题特点: 语言难度不大,但增加了综合理解题。

得分情况: 正常

失 分 点: 第4、15、17小题, 尤其是第4小题,失分率达到了90%。

失分原因: 第4小题为词汇障碍,学生不认识选项中的关键词汇smooth, 其他题由于综合理解能力不够而失分。

2. 单选(15分)

试题特点: 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其中第27、29、31、39共4道题考查情景交际,比重较大,第26、32、33、35共5道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在情景中辨别词义的能力,第28、30、34、37题考查词汇用法(其中第34、37小题考查数词僻意),第36、38小题考查动词短语,第40小题考查宾语从句。几乎所有考查的知识点都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要求学生能在语境中辨别,能让学生轻松确定选项的只有5-6道题,故而难度较集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且缺乏新意,基本上为往年见过的原题。

得分情况: 失分严重,中上学生普遍得分为10分

失 分 点: 第30、33、34、37、39小题

失分原因: 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未达到相应层次

3. 完形填空(15分)

试题特点: 难度适中,文章脉络清晰。

得分情况: 较好

失 分 点: 第48、49小题 失分原因: 缺乏深思和推敲

4. 阅读理解(30分)

试题特点: 难度集中在C篇,A、B两篇语篇和所设试题理解难度都不大。

得分情况: 正常

失 分 点: 第66、68、69、70小题

失分原因: 能力不够,第66、69小题选项需要细心判断、辨别,第68、70小题为猜词义和主旨大意题,学生未掌握技巧。

5. 词与短语填空(10分)

试题特点: 内容有所改变,选材不再来自课本3a,而是五个单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度增加。

得分情况: 中上学生得分基本为满分,学困生失分多。 失分原因: 词汇不熟悉,句意不清。

6. 阅读填空(10分)

试题特点: 难度较大,若干选项根据上下文意也很难推测出相关词汇。

得分情况: 差距较大,有得分较高者,但大多数学生失分惨重,得4分以下者众多。

失 分 点: 第80、81、82、83、84小题。

失分原因: 上下文信息不够;词形错误。

7. 书面表达(15分)

试题特点: 题材虽不为学生熟悉,但所需语言难度不大。

得分情况: 优生偏低,中等学生正常。

失分原因: 表述不准确。

二、 对后阶段复习工作的建议:

1. 正确认识此次命题,准确把握标高

此次试题,单选和阅读填词难度较大且集中,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要根据大纲,正确把握标高,不宜片面追求难题,尤其是怪题、偏题,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大多数学生。

2. 立足课本,落实基础

虽然每次大考涉及的课本知识似乎不多,但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知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也离不开基础。只有牢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谈得上熟练运用,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在中考中取得胜利。

3. 抓好专项训练,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专项训练分题型专练和知识专练。通过题型专练可以训练学生答题技巧,通过知识专练可以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专项训练要有连贯性,达到一定效果。

4. 以教研室为中心,互通信息

这几年,洪山区英语学科在以李老师为首的区教研室的指挥下,在中考中连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要继续打整体仗,发扬集体教研、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交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争取在2012年中考中再创佳绩。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篇4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李 江

一、基本情况

本次命题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命题灵活,难度适中,强调历史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历史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运用历史观点能力的精神。本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

本次试卷共分两大部分:

1、单项选择题(5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运用历史知识辨析选项的能力。

2、材料分析题(50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试卷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阅读能力,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素养历史人文,题量适中,便于学生在90分钟内完成。

三、考试情况分析

我校九年级94、95、96班135人,平均分 64.8分,及格人数84 人,及格率 62.2 %,最高分98分,最低分14分。其中90—100分有12人;80—89.9分34人;60-79.9分有60人;60分以下29人。

四、答题得失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题,共25小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此题知识涵盖面广,涉及初中阶段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内容。

学做的比较好的是第1、7、10、14、16、18小题,其中,第1、7、18题答得最好,有85%的学生都答对了。失分主要集中在第4、8、13、15题,尤其是第8小题失分严重,75%的学生都选错了。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此题知识点较广,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较难,解题方法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答得较好的是第26 题,答得较差的是第27题,尤其是 第27题的第3小问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答出要点或是答错了。

五、主要失分原因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这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没有掌握。

2、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

3、材料解析,知识整合能力有待提高。非选择题题的第29小题学生不能理解,失分严重。

4、书面表述能力有待加强。

5、极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后面的非选择题是空白,这也是出现低分的主要原因。

6、字迹潦草,难以辨识,专有历史名词、概念出现错别字。

六、今后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1、教学中以课本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平时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4、注意知识的归纳与梳理。

5、加强书写规范化训练,讲究字迹工整,格式符合要求。

6、进一步做好培尖补差工作,尽量减少低分。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篇5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共有19人,其中及格5人,及格率26%;最高分51分,最低分15,平均分34分。

二、试题分析

本次历史试题总的来说综合性强,知识的涵盖面广,难易程度较低,题型也较全面,分为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材料分析题、分析与探究题,做到了与中考题型相吻合,试题灵活,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是一份成功的联考试卷。

三、试卷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有5、6、8几个试题。第5小题,试题问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谁?很多学生认为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这就导致了错误,应该是古印度人。第6小题是出错率较高的题,原因是学生对于英法、美三个国家的战争爆发原因不太清楚,大部分人选择了错误答案“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8小题,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是谁?同学们的错误答案选择拿破仑,应该是罗伯斯庇尔。

(二)组合列举题

组合列举第11题出错原因:同学们对于文艺复兴课文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它的起源地是在意大利,很多人回答是希腊,原因是将它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弄混淆了,所以导致出错率较高。

第13题出错原因:“被列宁认为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很多学生都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是没有将答案书写完整,都写的是“农奴制改革”,缺少时间和国家,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1861俄农奴制改革。

(三)材料解析题

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是16题,其中第一小题给出蒸汽机的图片,问学生发明者与这一成果使人们进入什么时代?其实学生根据图片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答案,但是一部分学生将蒸汽机的“蒸汽”两个字写成“蒸气”,导致答案出错。第二小题给出材料,关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烟囱多于教堂尖顶”问科技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学生有些不理解这句话,没能从这句话中找出答案。第五小题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这题出错的学生就是对课文不熟悉,没有仔细的复习。

(四)分析与探究题

17题第一小问出错的试题及原因:是不知道材料中的“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就等于书本中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第二小问考了书本上的重点明治维新中的影响,这题出错的学生就是对课文不熟悉,没有仔细的复习。第三小问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序幕,同学们都回答的是蒸汽机,应该是珍妮机。第四五小题提问林肯的贡献以及从17题中对中国的启示,同学们回答的不全面,这是扣分的地方,学生也看不懂问题,不会从材料中找结论,以后一定注意多对学生进行做题技巧的训练。

四、采取措施

1.务实基础知识,狠抓基本技能

对于最基本的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就学生答卷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历史课本还不怎么熟悉,所以需要在今后复习的过程中,突出对基本知识点的复习,进而提高基本技能。2.要注重小专题整理归纳知识

要注重小专题知识归纳复习,老师指导学生精选专题进行归纳练习,学会围绕知识点设置专题,学会如何进行专题归纳。3.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注意读图、析图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

4.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①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 ②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

③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掌握规律,也应训练文字表达的简洁、正确与准确。

6.加强比较教学,尤其是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要帮助学生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一起,才能真正的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五、三次考试比较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6

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共两大类型题35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50分),26—30题为填空题(10分),31——33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18分),34——35为简答题(22分)。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4、7、11、13、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以及两个简答题。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33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01人,不及格人数72人,及格人数29人,优秀人数10人,最高分93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49.3,优秀率9.9%,及格率28.8%。

2、从试题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不难,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简单,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7题,学生对关键词“战争的开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3、很多学生知识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4.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学习,真正学习的学生太少。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画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大内涵所在。在教学中,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周年大事相关的材料,纪念活动和周年大事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2、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避免因开卷而带来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知识是能力之源。

3、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在于拓展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增强。在教学中要渗透教育意识,真正把历史课堂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 篇7

●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设计片段:

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图片位于美国拉什莫尔山的著名《总统山》, 请学生猜猜看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几位总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老师告诉学生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开国元勋美国国父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奠定20世纪美国之基础的西奥多·罗斯福、维护统一解放黑奴的领导者林肯。其中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被列夫·托尔斯泰评价为“音乐中的贝多芬, 诗歌中的但丁, 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耶稣”, 为什么对林肯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学完《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内容, 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使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潜意识进入学习状态, 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片段设计以图片《总统山》导入, 部分学生对美国总统比较熟悉, 争相回答但又并不完全了解, 这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播放《美国废奴运动与南北战争》视频短片;然后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奴隶制的存废为题展开辩论, 一组代表资产阶级, 一组代表南方奴隶主, 争辩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例:生1 (代表资产阶级) :我们北方经过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工业化程度高, 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应该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解放黑人奴隶。

生2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我们南方种植园种植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 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怎么能解放黑奴呢?

生3 (代表资产阶级) :我们北方能够自己生产工业品, 满足自己国家的需要, 不需要从英国进口, 因此应该提高关税。

生4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我们南方种植园生产的棉花要向英国出口, 而且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工业品非常廉价, 我们要从英国进口工业品, 因此应该降低关税。

生5 (代表资产阶级) :奴隶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应该彻底废除……

师总结: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为争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 矛盾尖锐, 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中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他们掌握基本历史知识方面还可以, 但对一些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就比较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 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此片段设计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料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辩论, 让学生在这块自由的空间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从师与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对话, 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南北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片段:

1861年4月, 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 美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战争爆发后, 作战形势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战前美国情况以及南北方各自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内战中北南双方的力量对比表》) 。现在请你预测一下战争形势。

那么, 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呢?尽管北方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 但战争初期南方军队却节节胜利, 北方人民显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林肯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你是林肯, 为扭转战局, 你会如何做呢?

同学们的想法和林肯总统的做法不谋而合。1862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帮助, 通过人际协作, 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讨论, 互相切磋, 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由学生扮演深陷被动战局的林肯, 把学生带到了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样一个情境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巧用网络, 升华学生道德情感

教学设计片段:

北方战争胜利了, 领导这场战争取胜的林肯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但奴隶主却对他十分仇恨, 就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天, 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看戏的时候, 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演员刺杀。林肯纪念堂有56个台阶、36根柱子, 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如何评价林肯?

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网站。

有学生查到的林肯生平资料:

9岁的时候, 母亲去世;16岁开始自己谋生;23岁失业;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26岁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 未婚妻不幸去世;27岁得了精神衰弱症;29岁竞选州议会议长, 失败了;33岁竞选美国国会议员, 仍然没有成功;47岁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 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 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 还是失败了;没有谁像他一样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可以说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直到当选为美国总统。

有学生认识到:他虽然出身贫寒, 但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生2:他关心百姓疾苦, 反对黑人奴隶制度;

生3: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4:他热爱祖国, 努力维护国家统一, 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网络资源的巧妙运用确实可以使它成为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源网站, 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媒体教学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

此片段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阅读的平台, 学生主动去感知林肯不平凡的充满坎坷的人生, 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 以加强自身的学习意志、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感。在学生搜集资料大有收获的时候, “大肆”表扬学生, 称赞他们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娴熟。让学生知道, 网络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好玩的游戏, 更为我们提供了好学的资源。

浅析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处于一种偏离学习目的的状态。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是作为应试教育下不甚重要的科目存在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明显的差距,学生将历史科目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影响而难以产生教学动力,教学效率低下。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及深入性的讲解。学生过分注重对于历史知识的硬性记忆,而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理解及思考。这就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历史知识的脉络时,遭到了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的阻碍,不仅学生的接受效率低,教师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最后,由于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师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主要依靠黑板、粉笔和口述进行,学生不能形成对历史知识形象、直观的认知。由于不能以高效的手段展开教学,因此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向学生展现出知识的有效收益,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历史知识并不重要,这极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分析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方法

1、讲述法。讲述法能将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充分运用于传授新知识,也能运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讲述法一般可以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叙述方法中要注重确切史实的运用,为学生会树立正确的历史形象;在运用描述方法中要注重生动形象和具体,以便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场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以加深对历史知识或现象的理解;在运用概述方法中要注重展现历史知识的全貌,为学生勾勒出系统的历史知识。

2、讨论法。讨论法是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初中九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阐述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在班级中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过程。讨论法在涉及到比较有争论意义或有探讨价值的教学内容中比较实用。

3、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师生交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4、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法律条文、科技文化等内容,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地将各种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也教会了学生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一般说来,讲解法主要有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对比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

三、提升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水平的途径

1、加强初中历史教育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虽然还有,但是比较少了,绝大多数都是专科或本科的历史学科毕业生。这些人,毕业时满腹经纶,但几年历史课教下来,一些人的知识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仅仅停留在所教历史学科的一些知识层次上,嚴重制约了初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一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科研,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每位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平时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甚至是测试,我们都要注意做到多一点历史研究,多用创新手法。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从创新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变老师为“导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变“发问”为“答问”,师生互动,释疑解难;变“教教材”为“学教材”,创建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2、充分运用初中历史课本,搭建创新思维教育平台。众所周知,“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不蕴涵着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每节课后的“学习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掌握学生学习掌握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特点,从而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流程和具体的途径,采取更加如何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英.试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 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5,(09).

[3] 王玥.巧施教法,激活课堂[J].考试周刊,2015,(13).

九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篇9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之实施……

材料二:这此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一部重要文献?

材料一《权利法案》;材料二《独立宣言》;材料三《人权宣言》

(2)这些文献的都维护了谁的利益?

资产阶级

(3)材料一的颁布有何意义?

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使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4)材料二颁布于何时?

1776年7月4日

2、建立法治社会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符合现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各国政府都注重民主与法治的建设。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不仅用暴力形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什么政治制度?为该政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的文献是什么?

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权利法案》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宪法性文献是什么?简述其核心内容。

《人权宣言》,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以上问题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文献的制定和颁布对人类社会的转型有什么重大意义?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法律依据。

3、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美洲的航海家是谁?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哥伦布;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在17~18世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法美国家中,最早进行革命的国家是哪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对英法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英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通过对欧美国家崛起历程的了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l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材料二: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一一获得自由。

(1)写出材料一文件颁布的年代及名称。

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

(2)这一文件是在美国什么事件中颁布的?

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颁布的。

(3)这个文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九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 篇10

(选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历史思维

——法国大革命

授课人:北京市第八中学/刘天明

教师:(播放《马赛曲》)这首歌曲的名称是什么?这首歌曲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学生:回答问题。

法国大革命

(一)背景

1.等级压迫

教师:(出示《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和《法国等级制度》两幅图)图中被骑的是什么人?(引导学生观察农民手中的锄头、鸽子和兔子)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农民为什么不把危害庄稼的鸽子和兔子赶走?骑在农民身上的是什么人?这幅图反映了什么表面信息和深层信息?

学生:观察图片,谈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当时已经有人看出了这个弊端,这些人就是启蒙思想家。

2.启蒙思想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可是我誓死护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提问:伏尔泰提倡什么思想?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伏尔泰提倡言论自由,这为人们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材料二暴君专制制度是非法的,而民主政权的产生是必然的,必须要用暴力去消灭专制制度。

——卢梭

提问:为了实现自由和平等,卢梭号召法国人民起来做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启蒙思想家在法国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3.财政危机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大革命前夕,“凡尔赛宫内常有一万七八千名贵族廷臣,其中四百六十九名专侍王后,二百七十四名侍奉王弟,国王的伯母有两百多名随从,连路易十六的新生女儿也有八十名贵族侍候”,养活这些人的金钱,也是全部来自王国政府财政。

材料二1788年政府收入有5.03亿锂,支出需要6.29亿锂。

提问:法国财政状况如何?导致法国出现这种财政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该怎样解决财政危机?而法国国王准备怎样解决财政危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导致财政危机的是不合理的赋税制度,而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又根源于不合理的等

级制度。因此,要解决财政危机,只能是改变不合理的等级制度。但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却昧于形势,决定召开三级会议。下面我们分组。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三级会议期间,第三等级的代表不愿顺从国王,国王企图派兵镇压他们,于是巴黎人民发动了起义。

(二)过程

1.攻占巴士底狱

教师:(播放“攻占巴士底狱”视频)谁是革命主力?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为了将革命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颁布了《人权宣言》。

2.《人权宣言》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提问:法国资产阶级为什么把自由和平等放在第一位?

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二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教师:这条规定反映了哪些人的利益?(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前面漫画中的兔子吃农民的庄稼)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人权宣言》提倡自由和平等两大原则,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追求。因此,《人权宣言》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和异域。

教师:(出示图片:《人权宣言》各国版本的封面)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权宣言》是新社会的出生证明。

3.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

教师: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出示图片:《断头台上的斩刀》《路易十六被斩首》)

4.雅各宾派专政

教师:(演示动画:1792~1797年法国形势示意图)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遭到了封建势力的顽强反抗。请大家仔细观察示意图,想想当时法国的形势如何?

学生:观察示意图,回答问题。

教师:内外交困情况下,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雅各宾派掌握政权,实施了恐怖政策。请同学们看书,概括一下恐怖政策的内容。

学生:阅读,概括。

教师:恐怖政策稳定了法国局势,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但是,恐怖政策还有另外一面。(出示材料)

材料一 1793年末起,法国发生了非基督教化运动的高潮,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到1794年年中,全国几乎已经找不到一处公开的基督教活动的场所。材料二 这种大同合一的政治一体化要求,首先从“称呼革命”开始。一夜之间,行政命令各色人等统统放弃旧式称呼,一律以“公民”相称。

材料三 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一度引起众多纠纷。

提问:结合材料思考,雅各宾派专政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法国大革命提倡两大原则——平等和自由。雅各宾派专政追求人们在称呼、服饰、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绝对平等,但同时却违背了自由原则,上述材料说明,法国人民信仰不自由,称呼不自由,服饰不自由。恐怖政策使平等和自由两大原则发生了严重的背离,这就决 定了雅各宾派失败的命运。

(三)意义

教师:(出示材料)

那时对平等和自由的热爱共同占据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不仅想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仅要摧毁各种特权,而且要确认这种权利,使之神圣化;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结合材料和上面学习的内容,讨论该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

学生:讨论,回答。

【张汉林点评】

历史思维活动离不开载体。载体的属性决定历史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本课例中,教师精心创设出自由和平等在法国大革命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充分展开历史思维活动。

首先,在大革命的背景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挖掘《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和《法国等级制度》两幅图片,揭示大革命前法国社会固有的顽疾——等级压迫,这种等级压迫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也存在于经济领域,还导致法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通过对革命背 景的分析,使学生体会法国大革命的正当性,认识到法国革命对自由和平等(尤其是平等)的必然追求。

然后,在大革命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读《人权宣言》的第一条和第十七条,得出结论:《人权宣言》提倡自由和平等两大原则,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追求。因此,《人权宣言》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和异域。至此,学生会由衷地认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和民主两大原则。

但是,就在大家认为教师将会毫无新意地继续大赞特赞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异峰突起,教师出示一系列材料,揭示出法国大革命中的另一面:对平等的过分追求,对自由的严重压抑。这时,学生必然会感到困惑,矛盾冲突凸现出来:一方面是理想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渴 望。一方面是实践上的自由和平等的背离!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奇怪现象?如何认识这一奇怪现象?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一段经典论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继续引向深入,为学生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充分的空间。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拿破仑

授课人: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中学/郭秀梅

教师:很多年以前,法国有这样一个学生。(出示材料)

学习是他心甘情愿的惟一乐趣。他乐于读好作者写的书,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在班上他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其他场合则具有巧妙快捷的应答才能。……这个年轻人值得我们关注和帮助。——炮术教官蒙日

教师: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拿破仑。

板书: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教师:热月政变之后,法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部政局动荡,外有强敌压境。1798年底,俄、英、奥、西班牙、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纠戊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士、荷兰、莱茵地区四个方面进攻法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面临丧失的危险。法国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西哀耶斯说,法国“需要两件东西:一个头脑和一把宝剑”。(出示材料)

(法国)需要两件东西:一个头脑和一把宝剑。

—西哀耶斯

教师:西哀耶斯自认为他就是法国的“头脑”。那么,他心目中的“宝剑”是指谁呢?学生:拿破仑。

教师:实际上,西哀耶斯最初选中的是儒贝尔将军,不幸的是,儒贝尔将军不久就死于战场。这样,拿破仑就出现在资产阶级的视野。

拿破仑为什么能够充当资产阶级手中的“宝剑”呢?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说说自己的看法。(出示材料)

名言1: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

名言2:军队的力量与力学中的动力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足以增加取胜的机会。

名言3: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名言4:卢梭,你为什么只活了六十岁,为了自由你应是永生的!

学生1:不怕挫折。

学生2:有军事才能,能学以致用。

学生3:拿破仑爱国。

学生4:拿破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教师:正因为如此,法国资产阶级最终选择了拿破仑。1799年,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下,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上台以后,为加强资产阶级统治,下令起草民法典,这就是著名的《拿破仑法典》。板书:

二、拿破仑法典

教师:《拿破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经过全体大会多次反复讨论。大会讨论时,拿破仑亲自参与,有时还发表中肯的意见。全体大会共开一百零二次,拿破仑忙里偷闲,戎马之余,亲任主席九十七次,由此可见拿破仑对于法典的重视。下面让我们走近《拿破仑法典》。(出示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法典》分为总则和第一、二、三编.共有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共509条;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共195条;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共1571条。

《人权宣言》共有17条。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和《人权宣言》条文的比较。

《拿破仑法典》:

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人权宣言》:

第l条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17条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教师:《拿破仑法典》和《人权宣言》是什么关系?

学生:《拿破仑法典》是将《人权宣言》的原则进一步具体化。

教师: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材料)

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

—拿破仑

教师:为什么拿破仑说“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

学生:更可行、更有效。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教师: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法典至今仍在使用。200年来,法国经历了王朝复辟、四次共和国和一次帝国的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拿破仑法典》却始终屹立不倒。这充分表明了拿破仑法典的生命力,也充分证明了拿破仑的历史远见。

拿破仑是以战争起家的,也因战争而闻名于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拿破仑战争。

板书:

三、拿破仑战争

教师:谈到拿破仑战争,我想有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是拿破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另一个就是军事天才拿破仑为什么最终会被打败?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在极盛时期,拿破仑几乎征服了除英国、俄国外的整个欧洲。(出示1812年欧洲地图)

拿破仑为什么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呢?1796年,拿破仑派军队远征意大利时,面向士兵发表演讲。(出示材料)这就是拿破仑演讲的内容。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拿破仑早期的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士兵们!

……你们没有炮,却赢得了这些战役;没有桥,却渡过了江河;没有鞋子,却还急行军,你们露宿,可没有烧酒,而且经常没有面包。只有共和主义的军队,自由的士兵,才能经受你们所经受过的艰苦。……

……你们必须……尊重将被你们解放的人民。不这样做。你们将不成其为人民的解放者,你们将会是为人民造成灾难的人。你们就不会是法兰西人民的光荣;他们反而会否定你们。意大利各族人民们!法国部队将为你们挣断锁链:法兰西人民是全体人民的朋友;你们应该以信任的心情来迎接他们。你们的财产、宗教、习惯将受到尊重。我们是向共同的敌人作战,我们只是对奴役你们的暴君作战。

教师:从这段材料中,你们能发现拿破仑早期战争胜利的奥秘吗?

学生l:军纪严明。

学生2:士兵受到革命思想熏陶,政治觉悟高。

学生3:尊重意大利人民的财产、宗教和习惯。

学生4:拿破仑善于鼓舞士气。

教师:拿破仑将自由、平等、博爱等法国革命的原则引入军队,激发广大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拿破仑绝对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熏陶的军事家。他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去建设军队,并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获得解放,这是拿破仑早期战争不断取胜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1812年开始,同样一个拿破仑,却不断遭受挫折,直至失败。1812年远征俄

国失利,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讲述的同时出示图片)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几个材料。(出示材料)

图片:《一八零八年在马德里》

文宇材料: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教师: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1:他进行的是侵略战争。

学生2: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觉醒了。

教师:拿破仑因为传播“自由、平等、博爱”而成功,又因为违背“自由、平等、博爱”而失败,这真是令人深思。

板书:

四、我看拿破仑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不强求结论统一,但在总结时应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领。评价方法:阶级分析法、两分法。评价标准:是否促进历史的发展。

【张汉林点评】

拿破仑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学生们往往对拿破仑的军事成就津津乐道,对拿破仑的评价也是心中自有一杆秤。但是,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对拿破仑作出“专业”的评价呢?方法虽多,结合课例,只挑最突出的一点来讲。

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向,引领或紧抓时代的主题。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历史发展趋向所起的作用。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法国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一把宝 剑。教师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拿破仑为什么能够成为“宝剑”(杰出的个人才能、深受启蒙思想启迪)?拿破仑如何像“宝剑”一样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颁布《拿破仑法典》、用法国革命的思想武装军队、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拿破仑这把“宝剑”如何又因为背叛法国革命的原则而锋芒不再?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明白,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然,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历史活动自然会受到

上一篇:冬季咳嗽小知识下一篇:认星争优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