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的反义词是什么

2024-08-08

摆脱的反义词是什么(精选5篇)

摆脱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1

答:依附、陷溺、控制、缠住

摆脱造句

(1) 在同学们地帮助下,小静终于摆脱了困境。

(2) 影片中的那个年轻人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惜远走他乡。

(3)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4) 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摆脱挨打的境地。

(5) 与其这样坐以待毙,还不如想法摆脱困境。

(6) 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我们摆脱了沉重的作业负担。

(7) 经过三年的努力,这家工厂终于摆脱了困境。

(8) 小王庄农民经过几年不懈地奋斗,终于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道路。

(9) 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人没有摆脱饥饿。

(10) 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是让人民彻底摆脱贫穷,走上富裕道路。

(11) 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不能盲目乐观。

(12) 弟弟身体虚弱,常年都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

(13) 她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走向了新生活。

(14) 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15) 我们国家摆脱了贫困,开始繁荣富强起来。

(16) 这次我能摆脱困境,全靠张先生仗义疏财,鼎力帮助。

(17) 你这样只能坐以待毙,不如想法摆脱困境。

(18)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19) 耐心等待吧,你会摆脱困境的。

(20) 经过三天三夜的战略转移,部队终于从敌人的包围中摆脱出来。

(21) 一些练习写作的青年,甚至少数作家,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技巧论的影响。

(22) 他善于随机应变,总能摆脱追踪他的人。

(23) 老人豁然开朗,从此便摆脱了烦恼。

(24) 它想要摆脱其办事效率低下和墨守成规的名声。

(25) 人若能摆脱名缰利锁的桎梏,就少了许多烦恼。

(26) 只有彻底摆脱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才能获得解放。

(27) 美国揭竿而起摆脱了英国的束缚,法国也随之效仿。

(28) 红军进入贵州后,毛主席采用调虎离山,出奇制胜,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的战术,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29) 侦察员老李将帽子挂在树枝上,然后突然离去,采取这种金蝉脱壳的办法才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30) 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大智大勇,英明指挥,使红军终于摆脱出了困境,胜利到达延安。

摆脱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2

关键词:哲学观,反思,自我意识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是哲学学习者必然要追问的两个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不是要最终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而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断探寻与摸索中, 逐渐形成和构建每个哲学学习者自己独特的哲学观, 从而在自己哲学观的背景之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什么”等于“什么是哲学”, 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历史上的“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暗含着“哲学”已经是一种既成的事物。这种事物从一开始萌芽, 是一种“吾不知其名”的状态, 然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逐渐成熟起来, 然后人们觉得有必要“强为之名”, 遂将其称之为“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也就是追问“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过程中, 包括“哲学”概念产生后, 一直发展到今天, “哲学”是什么样子的, 即“哲学”事实上是什么。

而“什么是哲学”, 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哲学”, 也就是追问“哲学”应该是什么。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会不断的去体悟“哲学”这个概念, 并对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 不仅对于它的过去有一种理解, 对它的现在有一种理解, 而且对哲学的将来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虽然,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对“哲学”的理解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但这种理解终将趋于成熟, 最后稳定生根, 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理解, 就是哲学研究者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 是学者心中对哲学的一种期望状态, 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甚至会成为一种信仰, 这就是哲学观。换句话说, 哲学观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 或者说是哲学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

显然, “哲学”在哲学史上已经有其既成的形态了, 但这种既成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哲学”应该是的那种形态, 也就是说“事实”与“应该”不是一回事。所以说“哲学是什么”绝不等于“什么是哲学”。

纵观哲学史, 我们发现哲学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哲学学派, 每个学派的哲学观点都不尽相同, 并且各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哲学派别之成为一个哲学派别, 首先在于其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着不同于其他派别的独到理解。如果我们把哲学史看做是由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思想构成的逻辑链环,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一部哲学史也就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历史。”而“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过程正是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哲学之所以如此难以理解是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的多变的本性决定的。尽管历来哲学研究者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哲学有一个总体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

哲学是人反思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首先哲学是属于人的, 或者说, 哲学是具有属人性质的。在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 哲学是起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惊异的, 就是说是人这种存在物的惊异使哲学成为可能的。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论断, 也就是认识人自己。到了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家们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开始研究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现代西方哲学则更进一步的开始研究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 哲学一直是人们用来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从先秦哲学到近代现代哲学, 人的性、命等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被人们称为人本主义哲学, 就更加离不开人了,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就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的情况, 使人通过实践活动扬弃异化, 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总之, 无论是西方哲学, 还是中国哲学, 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关于人的哲学。哲学是不仅要解释世界, 而且还要改造世界的, 它也是不仅要解释人, 而且要改造人的, 人是世界中的人, 世界是人的世界, 二者是有机联系的。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世界作为世界而成为世界, 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

这样, 就对哲学有了一个大体的理解, 即是简略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显然, 在作出这种理解的同时, 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 其观点就是上面所阐述的那样, 把哲学理解为人的反思的自我意识。当然, 作出这种回答不是要把哲学固定为这样一种东西, 只是试图以此去理解总结自己的哲学观, 以使自己明晰起来, 而后还要继续的去追问“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 重要的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回答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的作为人而成为人。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版.

俗字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3

近义词:

暂无

词语拼音:sú zì

词语解释:

俗字 súzì

[characters in popular form] 俗体字,异体字的一种。过去文字学家称流行于民间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

低语的反义词是什么 篇4

拼音dī yǔ

基本解释

(1)[murmur]∶轻声细语

她的低语是一句安慰话

(2)[words spoken aside]∶用低声说的话,使在场的某人或某些人听不见

说了几句告别的低语

引证解释

1.低声说话。唐 曹松 《夜饮》诗:“席上未知帘幕晓,青娥低语指东方。” 宋 柳永 《两同心》词:“锦帐里低语偏浓,银烛下细看俱好。”

2.指低声说的话。巴金 《灭亡》第二十章:“她口里喃喃着说些他听不清楚的低语,就像白杨叶底私语一样。”

什么是城市的灵魂? 篇5

现在西湖不是申报自然遗产而是申报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打的招牌就是东方文化湖。

上世纪80年代, 杭州只有一座省级博物馆, 而今各类博物馆已达65座, 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西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胡庆余堂、林风眠故居, 还有那些零星散布的“可以看得见西湖”的小书店、小茶舍……西湖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从书本上搬到了无处不在的风景中。

文化生态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不可小觑。光怪陆离的声光电、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并不能让人与城市发生亲密的关系, 而一些看似破败的旧城区、看似散漫的小书店、一个角落的小剧场、略显落寞的名人故居, 更能牵引行者的脚步。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样, 城市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有生命的。

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必不可少, 它是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保持城市的文化生态, 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追求多样性, 否则城市的灵魂也就失去了意义。

城市文化生态需要延续性, 这种延续性是城市充满生命力的标志。前些年上海整治苏州河, 保留了见证上海从“十里洋场”走向新生的建筑———邮电大楼、四行仓库、普陀区的棉纺织厂、旧时的圣约翰大学……你在外滩漫步, 其实就是在阅读上海的发展史。

上一篇: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下一篇:给爱人清晨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