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2024-10-04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共12篇)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篇1

数学科目是四年级课程中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2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3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篇2

“屡错屡改, 屡改屡错”现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生在同类数学问题上出现错误, 通过改正、订正, 结果还是出错, 屡次循环, 不断出现, 这种现象常常令教师困惑, 令学生迷茫,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顽症”。另一方面, 数学学困生往往存在“屡错屡改, 屡改屡错”的问题, 这也是导致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人数较多。我国小学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义务教育, 而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困生的问题。在以前的精英教育与应试教育中, 这些学生几乎都被“淘汰”掉, 在教学中被忽视, 而现在如何处理好学困生的问题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也是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较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研究对象

根据问题的性质及研究的条件, 选取研究者所任教班级的一名数学学困生——学生Z为例。学生Z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学习态度较好, 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有典型性错题, 并存在“屡错屡改, 屡改屡错”的现象。图1、图2表明学生在练习与测试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并且出现在不同的题型中, 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也不仅是数学知识上存在的缺陷。

类似错题

这对学生Z的后继发展有严重影响, 并且说明学生Z是一名典型的数学学困生。通过填写数学错题反思表发现该生不会对错题进行反思。具体见图3。

以下的访谈也表明该生没有对数学错题进行反思的能力。

师:你了解过反思吗?知道反思是怎么回事吗?

生Z:我了解反思, 反思是把错题温习一遍。

师:你知道对错题反思些什么内容吗?

生Z:就把这个习题的大概意思的错误告诉我们什么, 了解一遍就行了。

师:不用找出错的原因吗?

生Z:要找出错的原因。

以上的分析与访谈表明, 学生Z成为一名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原因是有典型的数学错题, 存在“屡错屡改, 屡改屡错”的问题, 且对数学错题不会进行反思, 教学中需要设计反思能力培养的教学对策, 培养学生Z对数学错题的反思能力。所以选择学生Z为研究对象, 以培养学生Z数学错题的反思能力为切入口, 对其数学学习进行转化。

三、研究的实施

首先, 有意识地对学生Z的数学错题进行合理的正面评价, 改变学生对数学错题的认识。如以下的一些关于数学错题的观点。

学习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 出现错题是不可避免的, 数学错题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宝贵资源。数学错题有时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创造性的表现。通过对数学错题的学习与反思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错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错题的逃避等。

其次, 实施以下几个具体教学环节:

1. 教师示范:借助错题反思表与课堂教学, 教师对错题进行反思示范。针对学生Z学习中出现的错题, 如“92+38×59, (400-300) +8”等该生的错题变式进行示范教学。

2. 学生自练: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 发给学生错题反思表。一是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 订正作业、试卷、练习中出现的错题;二是教师出示相关的数学错题, 让学生进行分析反思练习, 体验对错题进行反思的步骤及反思的有效性。如图4是学生初期自练的反思表。

3. 师生修正:发现问题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纠正, 同时教师也改变指导策略及重新设计指导计划。通过小学数学错题反思表发现该生对错题的反思还局限于解题本身, 没有抓住错误的本质, 对错题的反思有时还很被动。如图5所示, 学生Z就题目中住宅的现实情境进行分析反思, 而没有认识到题目的数学本质。

从该生的作业与练习的订正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另外, 以下访谈也发现了上述问题。

师:订正错题你有反思的习惯吗?如:这道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订正了这道错题你吸取了什么经验?

生:有时候有反思的习惯, 有时候没有。

师:在对错题进行反思学习时,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生:有时候真的遇到过许多困难。

师:比如说?

生:像那些思考题就是难点嘛!所以我都会向家长请教。

师:不愿对错题进行反思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觉得这样累死了, 根本就没有必要!

并进一步可以发现学生有时不愿反思是怕麻烦, 这在以后的培养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对相对简单的错题, 让学生自行掌握反思步骤, 有时可采用“订正+归纳总结”的简单模式。

总体上对该生进行课外辅导, 要求进一步说明反思时要从“旁观者”的视角, 对错误进行适当的归类与提升, 要力图推广到同类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该生的反思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4. 学会反思: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的数学错题反思表、作业、试卷及访谈等, 对学生的数学错题反思能力进行观察、分析, 确认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错题反思能力。如图6是学生Z对测试中错题的订正与反思, 说明该生学会了对数学错题进行反思, 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

四、效果评价

通过日常的数学测试及练习等发现该生的类似数学错题明显减少, 如图7所示。

学生Z的数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几次平时测验的成绩为:83, 88, 73.5, 76, 71等, 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为98分。作为一名学困生这还引起了其以前数学老师、班主任及其家长的惊讶。以下的访谈虽不太明确, 但也说明该生学会了反思、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并对反思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师:你觉得对错题进行反思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 (对错题的认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有效性等探索)

生:好处呢是……嗨! (叹了口气) , 好处是让我更深刻地了解重点、难点。

师:你能不能举个例子?比如哪道题的重点、难点?

生:比如说, 重点…… (结合反思表学生指出了他认为的重点题与重要注意点) , 难点…… (结合反思表学生指出了他认为的难点题与主要难点) 。

师:对错题进行反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嗯……要深层地理解题目, 尽量找出错误的原因, 要尽量加强反思。

主要培养效果如下:

1. 学生Z能十分坦然地对待错题, 把错题视为有效的、正常的数学学习资源。

2. 学生Z学会了对数学错题进行反思, 形成了一定的数学错题反思能力。作业与考试中出现错题能自觉地进行反思。

3. 提高了学生Z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成绩, 课堂上学生Z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踊跃参与,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五、形成策略

学生Z是一名数学学困生, 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典型的数学错题, 存在“屡错屡改, 屡改屡错”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学生Z不会对数学错题进行反思, 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错题反思能力。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可通过培养学生Z的数学错题反思能力来解决, 反思能力作为一种元认知能力, 按元认知能力培养的一般思路, 构建了“一表格+四环节+二分段”的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一表格:设计小学数学错题反思表, 利用表格的形式规范以下的错题反思步骤:

错解再现→错误所在→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归纳总结

使学生学会以错题为对象进行反思学习的习惯, 从微观上为学生的错题反思提供可操作的程式。

四环节:设计以下四环节对学生的数学错题反思能力进行培养。从宏观上按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师示范→学生自练→师生修正→学会反思

二分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培养后, 学生认为对一些简单的数学错题都按反思表的五个步骤进行反思有些繁琐, 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对数学错题反思的积极性。所以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一些简单错题的反思进行简化, 在传统订正的基础上, 进行反思归纳, 形成以下简单模式:

订正+归纳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形成学生对数学错题的反思能力, 提高了学生Z的数学学习成绩,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Z存在的“屡错屡改, 屡改屡错”的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篇3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教给学生“先算什么法则”“再算什么法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做题量和对数学题的熟练度,但是长期的机械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有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充分,内容丰富,会找很多的课外内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生动的教材内容,既能够立足于课本,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练习,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经过独立思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进行四则运算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本,也需要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强调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将课堂学习的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也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四则运算是需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能够熟练的应用,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多的题练习,也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掌握得更加透彻。所以,在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完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及时改正,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徐颖.如何处理好“脚踏两只船”:浅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四年级英语教后反思 篇4

小学英语课是实践课,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是一个活动,整节课就是由各种不同的活动组成的“活动包”。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围绕实践活动,结合学生们好动、好玩、有强烈好胜心和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注意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新颖性和竞争性。活动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寓教学实践于歌曲、游戏这样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使学生在说说、唱唱、做做、听听、读读、玩玩中体验学习乐趣。在设计时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内能真正地运用到英语,并用所学的英语解决一些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思路,其中有的活动并不一定能在教学中得到最佳的效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像本节课我设计的小组活动环节进行的就不是很好,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很强,进行的较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培养。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说清楚活动的要求和目的,这也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所欠缺和在以后教学中应加强的。最后,新课程要求关注全体儿童的成长,应在以后运用小组等形式多设计一些能让更多学生参与的游戏,并注意激发性格内向的儿童主动参与,这是我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的方面。

八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篇5

八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一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一、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3)、由过去重“问答” 转变为现在重“对话”;(4)由过去重“讲解” 转变为现在重“引导”;(5)、由过去重“程式化” 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6)由过去重“强记” 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总而言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1、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另一家赠送礼品,如何选择?2、房贷的问题,怎样计算每个月要还的贷款。3、买彩票中奖问题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是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复合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

八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二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八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三

作为一名新教师,又面对的是新教材,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及点进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初一数学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里,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二、对学生的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6年级的数学课后反思 篇6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注重解数学题后的反思 篇7

解题中往往受思维定势或粗心大意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解答不正确.因此在解题后需要对解题的正确性进行反思.

1. 反思解题过程与结果的准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查求解过程和结果有无错误, 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 促使学生养成做题后检查的好习惯。

2. 反思解答的全面性

学生做题易发生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答是否全面, 有无丢解现象。

3. 反思结果与题设的协调性

学生在求出结果后, 就以为解题结束, 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题设吻合, 这是学生解题失误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解题教学中恰当引导, 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 它的一条边长为4, 求另两边长.”很多学生都能分两种情况讨论, 即当4为底边长时, 求得腰长为7;当4为腰长时, 求得底边长为10.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都能构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反思中汲取教训, 吃一堑, 长一智。

二、反思思维迁移

1. 反思引伸、推广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某些题目适当引伸、推广,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已知四边形ABCD中E、F、C、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完后, 可引伸为:四边形ABCD不是一般的四边形, 而是特殊的四边形, 如分别是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那么四边形EFGH又分别是什么四边形呢?

得出结论后还可进一步推广:此四边形若分别为 (1) 对角线相等; (2) 对角线互相垂直; (3) 对角线既相等又互相垂直, 又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通过这样的反思就把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情况了。

2. 反思题目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1.已知△PAD中, B是AD上的一点, 若∠APB=∠D.

求证PA2=AB·AD.

发现该题的结论与射影定理非常类似, 都有结论PA2=AB·AD, 但不同的是 (1) 射影定理的条件比较特殊:∠APD=Rt∠、PB⊥AD, 而本题没有这么特殊; (2) 射影定理还有另外结论PD2=DB·AD、PB2=AB·BD, 而对本题不能得到此结论。可以引导学生再探索在AD上能否找到一点C, 使PD2=DC·AD成立呢?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是:∠DPC=∠A;再探索若满足条件的B、C重合时, 是否一定有∠APD=Rt∠、PB⊥AD呢?经讨论答案是肯定的。还可引导学生回忆曾做过这样一个题目:已知∠DPC=∠A, PB=PC, 求证PB2=AB·CD (或PC2=AB·CD) .经过这样的反思, 学生对本题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3. 反思一题多解

一道题做完后, 再引导学生反思能否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分析、思考, 从而寻找多种方法求解, 寻找最佳解题方案。通过这样反思不但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2.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1, 0) , (3, 0) , (1, 5) 三点, 求其解析式。

解法1:设其解析式为y=ax2+bx+c (一般式) , 因图象过已知的三点, 所以有

完成后, 让学生反思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 (-1, 0) 、 (3, 0) 这两个点在x轴上, 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这样可设交点式。

解法2:设其解析式为y=a (x+1) (x-3) , 因图象还过已知点 (1, 5) , 所以, 有5=a (1+1) (1-3) , 得a=-5/44

∴所求的解析式为y=-5/4 (x+1) (x-3) .

还有些学生发现 (-1, 0) , (3, 0) 是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所以它们一定是一对对称点, 从而对称轴为x=-1/2 (-1+3) =1, 即直线x=1, 而第三点 (1, 5) 又在对称轴直线x=1上, 所以 (1, 5) 是此抛物线的顶点, 于是可设顶点式解析式为y=a (a-1) 2+5, 再将 (3, 0) 代人, 求得a=-5/4, 所以所求的解析为y=-5/4 (x-1) 2+5.

再让学生思考这三种方法哪种最优。

4. 反思一题多变

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

例3.如图1, 河对岸有水塔AB.在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 向塔前进12m到达D点, 在D处测得A的仰角为45°, 求塔高。

变式1:从点A看一高台上的电线杆QP (图2) , 顶端P的仰角45°, 向前走了6m, 到B点, 测得其顶端P和杆底Q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 求电线杆PQ的高。

这题是变求原题中的“AB”为求“AB”中的一段。

变式2:一般轮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 A观察站第一次测得轮船在南偏东30°的C点, 2小时后又测得该船在A站的南偏东45°的D处, (图3) 问几小时后船在A站的正东方向?

这题仅仅把仰角、俯角变为方向角, 把求“AB”变为求“DC”.

变式3: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D为32.6m (图4) , 从A点观测到D点的俯角为35°, C点的俯角为43°, 求这两个建筑物的高.

这题相当于把原题目改变为已知“AB”, 求“CD”.

变式4:两建筑物AB, CD (AB>CD) (图4) , 从C测得点A的仰角α=55°, 点B的俯角β=30°, 已知AB和CD相距100m, 求AB、CD的高度。

此题相当于把变式3中由“A”点引出的两个俯角改为仰角。

变式5:为了测量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 现在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有 (1) 皮尺一根; (2) 教学用三角板一副; (3) 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 (4) 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 (能测量仰角、俯角的仪器) 一架。请根据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案,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你设计的方案中, 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用工具的序号填写) ________;

(2) 在图5中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 你需要测得示意图中哪些数据, 并分别用a, b, c, d, β等表示测得的数据

(4) 写出求树高的算式:AB=__________.

变式6:如图6, A、B是两幢地平高度相等, 隔岸相望的建筑物, B楼不能到达, 由于建筑物密集, 在A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 为了测量B的高度只能充分利用A楼的空间, A的各层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 现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量器 (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 测角器可以测量仰角或两视线间的夹角) 。

(1)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案, 简要写出测量方法和必须的测量数据 (用字母表示) , 并画出测量图形。

(2) 用你测量的数据 (用字母表示) , 写出计算B楼高度的表达式。

变式5、6是操作性的开放题, 其中最主要的解法是利用前面几题的解法。

变式7:某型号飞机的机翼如图7, 根据图示尺寸 (单位:m) , 求AC、BD和AB的长。

此题的解法与变式6的解法类似。

5. 反思多题一解

解完一个题目后, 再反思以前是否有过与此题解法相同, 但类型不同的题目, 特别是初三最后复习阶段, 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起着很大作用。

例4.K取何值时, 方程-2x2+ (4k+1) x-2k2+1=0没有实数根?

因为当根的判别式小于零时, 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所以令△<0,

即△= (4k+1) 2-4× (-2) × (-2k2+1) <0, 得k<-9/88

解完此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 在你所解过的题目中与此题解法相同, 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有吗?请举几个例子, 学生举出了如下例子:

(1) k取何值时, 二次三项式-2x2+ (4k+1) x-2k2+1的值总是负数?

(2) k取何值时, 不等式-2k2+ (4k+1) x-2k2+1<0恒成立?

(3) k取何值时, 二次函数y=-2x2+ (4k+1) x-2k2+1的图象始终在x轴的下方?

(4) k取何值时, 二次函数y=-2x2+ (4k+1) x-2k2+1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

6. 反思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近几年来的中考数学试卷中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从小处看, 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处看, 涉及国民经济、国民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其中要求: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 要求教师在上课时, 要指导学生在解题后反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在学完求解扇形面积后,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的扇形, 请举出例子, 并编制一个实际应用题, 让其他同学做一做.

有学生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家每天把羊用绳子拴在一个顶角为120°角的等腰三角形池塘的顶角处的草地上吃草, 羊所能吃到草的范围就是一个扇形, 所以喝到水的范围也是一个扇形, 如果绳长5m, 求羊能喝到水和吃到草的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解得:

我又引导学生反思, 求出的结果完全正确吗?有学生经过反思, 提出如下问题: (1) 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小于或等于5m长, 则吃到草的面积为半径为5m的圆的面积减去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喝到水的面积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2) 如果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大于5m而且小于10m, 则吃到草的面积等于半径为5m, 圆心角为240°的扇形面积加上池塘对面的一块弓形地的面积, 而喝到水的面积等于半径为5m, 圆心角为120°的扇形面积减去池塘对面的一块弓形地的面积.因此, 还得量出此池塘的腰长方可求解, 而且后一种情况答案不好求。另外, 羊喝到水的面积理论上可按上述方法计算, 但实际上还需考虑池塘水深、羊是否会走进池塘内等因素。

例说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篇8

【关键词】数学 解题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16-02

数学少不了解题,而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所以一旦题目获解则心满意足,且又将目光又转入下一题,忽略了解题后的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在做题上很难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没有在解题中收获最大化。本文通过一道例题,说明解题后我们应该怎么反思,才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例〗已知数列 {an} 满足 a1=1,an+1=2an+1,求 a2 ,a3 ,a4,并猜想 {an} 的通项,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解法1〗由 a1=1,an+1=2an+1 得

a2=2a1+1=3,a3=2a2+1=7,a4=2a3+1=15

故猜想 an=2n-1

证明(略)

一、通过反思以求得一题多解的方法

在数学中一道题目往往有多种解法,而且不同的解法会有不同的思路,在做题中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的反思会更好地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能更使我们融会知识,贯通思想。一题多解一般来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和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通过一题多解,一方面可以防止学生因马虎、粗心造成解题的错误,从而提高解题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一)反思题目的结论,获得新的解法

从这个解法中,我们知道,数学解题方法是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让我们知道殊路同归的道理。

二、通过反思,完善数学的认知结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题后反思,能将所学知识连结起来,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其数学认知结构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一)反思题目的变式,达到以例带类

所谓“变式”,就是对题目进行合理转化,让命题的思想更好地显露出来。在进行“变式”的过程中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如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题目中问题和形式,使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学会融会贯通,并从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乐趣。

如在本题所给的递推关系an=2an-1+1中,有两个常量,即 an-1 的系数 2 和常数 1,由此可以反思:(1)当这两个常量改变时,以上的方法是否还能用?(2)从特殊到一般,如果将所给的递推关系化为一般式 an+1=qan+p(p,q都是常数),那么将会有什么结论?

这种反思,对培养思维的概括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达到解一题会一类,以少胜多的目的。

(二)反思解题过程中的知识与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和一些思维策略总是蕴含于学习活动之中的,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来自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和训练;二是来自学生自己在解题反思过程中的领悟。在解题后的“反思”过程中,通过反思与整合,把相关知识和方法提炼出来而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也更易于接受。也就是说,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其中又走过了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在反思中认识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自己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从而对数学的理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解法 1 中我们应用到了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在解法 2 中,从结论入手将所求数列通过转化为等比数列来求,又体现转化思想的作用,实现了非特殊数列与特殊数列的相互转化。解法3从条件入手,利用递推关系将所求数列的通项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来求,挖掘了条件的内在联系,把具体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提炼出来。

这样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促使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来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进行反思。当然给学生时间还不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要训练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当学生自己学会主动去反思,养成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经验教训,并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层次,激发智力,挖掘潜能,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在做题中不断地提高探究能力,从题海中走出来,轻松地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徐永忠.剖析错因,反思教学[J].数学通报,2003(10)

[3]龙朝.数学中“悟”的教学策略探索[J].中学数学,2003(5)

[4]杜伟煌.培养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优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世界教育信息·教育科研,2008(6)

四年级数学反思总结 篇9

四年级数学反思总结篇1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反思总结篇2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四年级数学反思总结篇3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__的,哪些线是不交__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__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九年级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10

1、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我们整个备组非常注重集体备课,在每周每次的集备过程协调好备课组各个老师的教学工作,统一各个阶段的教学进度,安排好教学资料,能对相对应要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好地落实和执行。负责某章节备课的老师能认真细读教材资料,给出详细的章节上课计划,落实重点难点和常考的中考题型并出好单元测验卷。通过资源共享,集中了团队的力量,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备课组是一个积极向上、注重交流、有着良好教研氛围的团队。

2、课外的分类辅导实现有效的分层教学

由于是经过科任老师自己挑选出的学生,都是接受能力较好,又还有进步空间。备课时也讨论定下了辅导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辅导针对性强,资料用得很称心,学生的进步较为明显。

3、交流合作,配合默契

课前课后经常交流,通过经常的碰面探讨,很好地舒缓了工作压力及时调整好工作状态,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互相学习总结好的处理方法,带来教学的灵感。比如上完课的老师回到办公室会说一说哪道题出得比较好,老师互相之间合作做习题互相提供答案等,节省了老师泡在题海的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手上的工作。

4、准确把握考点,把好资料的质量关

备组中科长连续多年担任初三的教学,非常熟悉初三的各个章节知识、各环节的处理,经常牵头探讨知识点常见的中考题型,大家交流过后对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复习课方向明确,紧紧围绕住考点。另一方面我们出的单元测验卷,复习卷和分类辅导资料至少是由两个老师跟进,大大减少了以往出题的一些问题,筛选出更优质的好题。另外我们备组中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于老师每次出教学资料特认真,都能按时提前“交货”且质量公认最好,“知识点全面”。在敬业的于老师的影响带动下,大家都更认真的按时提前完成出卷任务,留出再修改习题和查漏补缺的时间,保证了教学资料的质量。

5、各人有效教学的具体举措

(1)立足课本,注重基础。踏踏实实地过好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尽量挖掘课本题目的价值。复习课上集中一两个知识点,讲透难点,课堂上加大训练量。向学生灌输“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理念。

(2)让学生使用集题本,课堂上充当笔记本,记下典型题;单元测验后改正重点的好题。

(3)经常找学生谈话。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说服学生好好听课,交作业等。

(4)课堂教学时及时小结解题方法,―帮助学生避免盲目做题,提高解题能力。

应重视数学习题课教学后的反思 篇11

好多学习比较刻苦的同学,埋头做了大量习题,但解题时仍破绽百出,其主要原因是: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解题过程及解题后反思.因此,要提高解题效率,就必须在“反思”上下工夫.解题后的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对题意理解的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题规律的反思、解题结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题失误的反思等.开展反思活动是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本着这个出发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反思解题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异,每道例题教学后,总有部分学生对例题所讲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掌握得不牢固,因此在例题教学后回顾和总结解题思路显得十分必要.在反思中,学生对例题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再提高,既加深了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D=BC,E,F分别为AB,CD的中点,EF=,求AD与BC所成的角.

教完例题后,先引导学生回顾例题的解题思路.首先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找角或作出角,还要使作出的角可求;其次,要指出角,即指出你所找的或所作的是哪个角;最后就是求角,也就是解三角形的过程.过程清楚,格式严谨.再让学生说出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出或作出相交角,第二步指出角,第三步求角.最后,教师再根据过程提问:①找角或作出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②指出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③解三角形的时候都有哪些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理顺和掌握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二、反思解题方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这样的反思,扩大了例题的应用范围,沟通和总结出具有相同数量关系的不同问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篇12

在高一数学学习必修5《数列》有关知识中, 经常利用公式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每次在讲到这个公式的时候, 都强调不要忘了n=1的情况, 但总会发现学生在做作业和测试过程中做到相关题目时不是忘记了这个公式, 就是忽略了n=1的情况。到了高三复习阶段, 这个问题还是不时出现。在一次测试中, 碰到一类似题目: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n=n2+n+1 (n∈N*) ,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全班参加考试48人, 有33人解错, 其中24人的答案是an=2n (n∈N*) 。为了分析他们解题错误的原因, 笔者请全班该题解错的学生说出原因, 同时对于解题正确的学生追问:你为什么想到对n进行讨论?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反馈。

学生1:这道题中的公式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做的题也不多, 所以碰到这道题目时, 脑袋一片空白。

学生2:这道题目一开始我就以为数列{an}是等差数列, 所以就根本没想到这条公式。

学生3:平时也没注意到还有n=1这种情况的。

学生4:我心里是知道要分类讨论的, 可当时不知道格式该怎么写, 然后又不知道怎么想的, 就没考虑到n=1这种情况了。

……

二、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分析了学生的反馈情况, 笔者感慨万千, 相信学生解题错误也是很多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为了能“对症下药”地纠错, 就非常有必要分析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 造成高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曲解题意的错误

理解题意即审题, 这是解答数学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但这个环节却常常被学生所忽视, 往往匆匆读题后就急于下手, 这样解题极易出错。高中生曲解题意的错误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2) 错误地增添潜在假设。实际上, 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 增加一点条件会使得问题更容易求解, 即有效增设, 有时会给解题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但是若错误地增添条件, 便会引起解题错误。

(3) 形式地记忆公式、定理, 对其本质缺乏深刻理解, 因此生硬地套用公式造成解题错误。如, 大多学生只记得an=Sn-Sn-1, 而忽略了n=1这种情况。

(4) 隐含条件没有充分挖掘等。

2. 解题策略的错误

在一般的解题过程中, 探索解题途径是非常重要但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有时候, 由于解题方向上的偏差, 造成思路受阻或解题长度过大, 产生多余的思维回路, 即使做对了也费时费事。解题策略的错误经常表现为缺乏整体观念、受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等。

三、反思

1. 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就教材的数学成分反复讲解、举例说明, 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都嚼烂喂给学生, 以求消除学生理解这些教材的困难。虽然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设置了探究环节, 但由于受课堂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这些环节也还是以教师牵引式为主, 学生主动思考少, 更谈不上自主发现, 因而也不理解这些知识与方法的来龙去脉, 有些学生即使记住了公式也是一知半解。因此, 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的数学经历与体验, 让其体会知识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与魅力, 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等, 以减少数学错误的发生。

2. 让学生的“错误”暴露在阳光下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在解题时, 由于基础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 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很多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中出错, 经常会向学生提示或先分析题目中容易出错的环节。相信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减少学生在本次练习中的错误率, 但从本质上却是增加了以后解题出错的可能性。这样做的另一个弊端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掩盖了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真实性。所以教师若能经常有效创设纠错情节, 让学生的错误暴露在自己面前,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寻找治错的“良药”, 效果会比教师反复强调要好很多。

3. 重视解题回顾与反思

有些学生不太注意检验解题结果的正确性, 常常只要一解完题就如释重负, 万事大吉了, 没有养成这种思考与验证的习惯。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会做的题得不了分。而实际情况中, 检查有无疏漏、差错和笔误是非常必要的, 如, 分式方程、应用题等都少不了检验这一环节。养成解题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而且可以使我们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并加强我们对解决问题的信任度, 取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为教师, 不但要指导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更要教学生如何积累解题回顾与反思经验, 而有些教师自己本身都忽视了解题检验这一环节。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渗入一些解题检验方法:复查核对、代入检验、多解对照、逆向运算、观测估值、特例检验、数形结合等。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的解题过程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错误的发生。而如何有效地控制错误、减少解题错误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要花长时间去探索与研究, 这还有待于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中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但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订正错误, 并增强学生的纠错能力, 尽量减少错误的产生。以一个案例作为窗口, 分析中学生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及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关键词:数学解题错误,回顾与反思,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7.

[2]刘新春.一个解题错误的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09) .

上一篇:诗歌朗诵比赛致辞下一篇: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问卷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