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澳洲的养老院

2024-12-19

浅谈澳洲的养老院(精选8篇)

浅谈澳洲的养老院 篇1

浅谈澳洲养老院

澳洲的养老院在当地称之为NURSING HOME,译成中文即是“提供护理的家园”,中国人愿意称它为“养老院”也未常不可.我初来澳洲时,曾碰到过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打工,都说是那里如何脏,如何累,如何...,多年来一直是道听途说而无缘一见“庐山真面目”,直到前些日子我才趁朋友去那里看望某人的机会,做了少许采访.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只能感叹:澳洲,才是人民的政府啊!可是澳洲的任何政府机构都没混上“人民”这个桂冠,你说是否有些“冤乎哉”啊!

澳洲的养老院可以说多如牛毛,仅悉尼地区就有大小数百家之多,遍佈于大悉尼地区的各个社区.私人办的NURSING HOME有二,三十张病床,财团办的大的NURSING HOME上百张病床以上,俨然像个大的病院.澳洲对养老院的补贴数额很大,因此对养老院采取准入制.必须在环境,房间,设施,注册护士,洗澡间,缮食等等各项都达到具体的要求.进入养老院的病人也有准入制,首先必须通过AGED CARE ASSESSMENT 部门的评估,在此评估中,它确定你是LOW LEVEL CARE 还是HIGH LEVEL CARE.然后再必须通过CENTRELINK 的你本人的财产评估.如果都通过,那么从你进入的那天起,政府就每周往养老院拨款LOW LEVEL CARE $150/周,或HIGH LEVEL CARE $300/周.除外,每个病人的PENSION(养老金或其他什么金)265澳元/周,其中的85%也作为服务费,住院费,饮食费等交养老院.可以看出每收一位病员养老院的收益也是不小的,因而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吸引,留住病号.私人办的养老院不清楚,财团,慈善机构开设的养老院基本上也是慈善性质的,也就是说不以利润为指标的.养老院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上的中下阶层,因为太有钱的人家会花高价雇用CARER.这是一所某财团开设的养老院,一座很有气派的四层大楼,比较起当地的政府小楼来,只能说它既大又漂亮.该院有病床边150余张,应是不小的养老院了.应养老院MANAGER的要求,我只能避开该养老院的名讳.它位置绝佳,於当地闹市的一片静土之中,距某大车站(火车,汽车)至多四百米,距当地的SHOPPING CENTRE至多三百米,环境优雅,真是个极好的休养生息之地.这里没有门卫,没有保安,大楼可以随意出入.我们将车停在院内,进入大楼,越过服务台,经理室,径直走向电梯间.在那里可看到菲裔的NURSE在忙里忙外,在走廊里推着只有在医院才能看到的一些用品.在NURSING HOME,护理员被称作NURSE,而真正的註册护士则被称为SISTER.我们上了FIRST FLOOR(即二楼),朋友带我去看他的老朋友病人蔡某,他是为数不多的在这里住院的中国人.他的房间里没人,我们正在纳悶,一位菲裔护士对我门说:“都在大厅里活动哪,去那儿找他们吧!”“都在大厅里活动?”我一脸茫然,病人怎么活动?我门在走廊上拐个弯,便一直通向大厅了.这个大厅真不小,足足有120平方米,里面围坐着很多病人,不少人坐在沙发上,更多的人坐在轮椅上.而这种轮椅绝不是你能看到的,在街上推着残疾人的那种.而是那种具有制动功能,高靠背的软座沙发轮椅.我当时就很吃惊,外国人真会享受,连病人残疾人都如此,真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要是在中国,有个轮椅就不错了,要是象这样,那不都变修了吗?变修了谁还去***啊!平生第一次见识了这种病人的活动场面,原来是由一位鬼婆,配合着DVD片子,在领着大家做各种的大脑支配手脚的活动,病人的动作参差不齐,很是可笑.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只不过活动内容不同而已.大脑有病是无药可医的,这样做只是争取延缓病情的发展罢了,尽管如此,这种做法还是令人可敬的.我粗略的统计一下,大厅里有病人三十四,五位,多为老年人,其中男性约有七,八位.病人以痴呆症,帕金森病为主,也有些腿脚不利索的病等.这时有几位NURSE进来推着几位病人分别去不同方向的厕所,原来病人每两小时就去厕所一次,现在又到了如厕的时间了.朋友在厅的一角找到蔡先生.他正在低着头,歪斜在沙发里,口水流了有一尺长.朋友把他扶起来,摇摇晃晃地把他扶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他还不明就里,后来才慢慢弄懂了点:是朋友来看他了.他是帕金森病人,说话断断续续,一个个字都是颤声,咬字无法清楚.据介绍蔡先生原籍广东,多年前由香港移民澳洲.十年前检查出帕金森病时,他自己还感觉不到这种病的危险,自

浅谈澳洲养老院

己在家里还和以前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他自己想会否给他误诊.可是后来随着病情的加剧,他渐渐跨了,到近几年家里已无法照料他,两年前便把他送到这里了.到现在他仍属于LOW LEVEL CARE,因他自己能慢慢走路,自己能吃饭,自己能上厕所.真为蔡先生惋惜啊,多么相貌堂堂的一表人才啊!尽管今年七十有一,但他那浓密地花白头发,再配以深度眼镜,如不是有病,完全是一幅学者摸样.在从大厅通向蔡先生的房间出口处,有一位白发老太用不纯正的中文对我说“你好”.后来趁朋友与蔡先生交谈的时间,我又返回与她交谈了一会.原来她是位俄罗斯裔的移民.39年出生在哈尔滨.她父母就是被十月***的一声跑响送到中国的.她在哈尔滨一直生活了近二十年,五九年随父母和其他许多俄罗斯人一起移民至澳洲.那年她还未满二十岁.她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好,直到现在她还念念不忘她当年的邻居百家.后来她成家立业,丈夫是位大卡车司机.再后来她父母去世,丈夫也因久病不愈而与世长辞.她没有自己的孩子,除了一位远房亲戚外,再没有任何亲人.三年前她因病也搬入养老院.她的房子被CENTRELINK 给租出去,用租金来付养老院的费用.她是LOW LEVEL CARE,尿道里引出一根细细的透明管子,接到一个尼龙袋上,走到那里都提着尿袋,推着WALKER(帮助行走的带轮的工具),她的腿肿的很粗,至于什么病未及细问.养老院里的病人大都是七十以上的老人,但也有例外.有一位东欧裔的人,年仅45岁便得了痴呆症,而且是HIGH LEVEL CARE,生活的一切都需要护士照顾.这些人本都是在家里由其家人照顾,但随着病情的加剧,家里人感到不能胜任了,就只好送养老院.他们不幸的是在老年得了这种不治之症,万幸的是由于澳洲的养老院制度使他们不致流落街头.有人常常抱怨澳洲的税务太重,难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钱花在营建真正的和谐社会上,不比给官员买车,造豪华大楼,吃喝,包二奶,***,出国旅游等好的太多了吗?

最后我觉得该养老院的工作人院值得称道.可能是因MANAGER是菲裔,也可能菲佣已闯出牌子,该养老院的NURSE 95%以上是菲裔.他们恪尽职守,工作敬业,把个养老院整得犹如四--五星宾馆,到处诤明瓦亮.我对朋友说,真是名不虚传的菲佣.这里的房间绝大多数是双人间,走进房间一看,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真能滑倒苍蝇,摔倒跳蚤.每层楼有两位註册护士SISTER,她们的职责除了负则病人的吃药外,还把病人的生活记录在案并输入电脑.因而要想查某人的资料,一点鼠标,该人的情况便在电脑上一览无余:什么时候吃的药,什么时候大便,大便量有多少等等.看得出她们的工作够细,也够忙碌.后来我又去过几次,补补照片等,也与MANAGER闲聊过.MANAGER说:“你写文章最好不要提我院的名子,否则我还要向上请示.”我就想,澳洲的养老院制度是澳洲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每年花巨款来补贴这么多养老院,这是地地道道的大德政,可是政府极少在媒体上披露.要是放在别的国家,这种德政还不得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我记得不知谁说过“有的人光说不做,有的人光做不说”,而澳洲政府正是后一种的典型.就象每年的PENSION或其它什么金,每次给增加津贴时,报纸电视一片缄默,政府就象一小媳妇似的,挨家发信,羞羞嗒塔地告诉你又给你增加十块钱.澳洲政府就象个小媳妇,而澳洲社会就象个大公婆.小媳妇在公婆面前永远谨小慎微,克勤克俭.否则一旦惹恼公婆还得不断道歉,让步.我真想大喊一声,澳洲政府你就大胆地把“人民”这顶桂冠戴上吧!你就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府”啊!我国民办养老院市场现状分析

没人会怀疑养老产业的庞大市场。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预计将达到2.48亿,2050年将超过4亿;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总数的9%-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占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是现有老人总数的1%左右,和国外社会平均5%-7%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两年前,隋玲霞的女儿无意间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国未来的三大趋势,是能源资源和人员(养老)。”回到家里,女儿笑着将这句话转述给了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

浅谈澳洲养老院

正愁板材销售拖账严重,打算转行的隋玲霞立刻从中看到了商机,“为什么我不能办个养老院呢?”2005年11月,北京丰台区南苑西营房,隋玲霞的“温馨家园”养老院正式开业。像隋玲霞这样,由私人或者民间团体创办的养老院叫做民办养老院。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民办养老院就陆续出现,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民办养老院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女儿的一句话,改变了隋玲霞后半生的命运。2005年,她完成了从板材销售老板到养老院院长的角色转变。两年前,隋玲霞的女儿无意间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国未来的三大趋势,是能源资源和人员(养老)。”回到家里,女儿笑着将这句话转述给了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正愁板材销售拖账严重,打算转行的隋玲霞立刻从中看到了商机,“为什么我不能办个养老院呢?”

这个爽快的东北女人很快打听到了开办养老院的程序,接受了民政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审核,2005年11月,北京丰台区南苑西营房,她的“温馨家园”养老院正式开业。

像隋玲霞这样,由私人或者民间团体创办的养老院叫做民办养老院。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民办养老院就陆续出现,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民办养老院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巨大的养老市场

隋玲霞筹办养老院的时候,就有朋友的父母表示居住的意愿,开办之初养老院就招收了5个老人,可是直到来年5月,也才增加到11个老人,这让她很焦急。

随后,她的女儿将养老院的信息搬上了网络,隋玲霞也和养老院的职工跑到附近的超市和小区门口散发传单,养老院才逐渐打开了市场,现在50张床位住进去了38个老人,“其余的床位也都预订了,我在想办法扩大养老院规模。”她说,每天还会接到10多个咨询电话。

从刚开始担心没有老人入住,到现在担心养老院规模过小,每一个经营有方的养老院都几乎会经历这个过程。

位于首都机场辅路的北京红十字会东方综合养老院,300多张床已经基本住满,目前正在筹划拥有600多张床位的养老院分部。无独有偶,大兴爱晚老年护养院的办公室也正在进行施工改造,目的是为了多增加几个床位,院长武学斌告诉记者,最近接到越来越多的咨询电话,110张床位已经不够用了。

没人会怀疑养老产业的庞大市场。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预计将达到2.48亿,2050年将超过4亿;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总数的9%-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占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是现有老人总数的1%左右,和国外社会平均5%-7%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目前,我国约有395460家养老机构,149.7万张床位。

异军突起的民办养老院和公办养老院相比,尽管民办养老院起步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几个月前,80岁的马奶奶就通过网络找到了爱晚老年护养院。马奶奶退休前曾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她的丈夫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近些年得了老年痴呆症。虽然儿女们事业有成,但是无法随时陪在老人身边,而随着年事已高,马奶奶发现照顾老伴已经力不从心,请来的保姆又始终不合心意。

“我在网上找了好几家,最后选择了这里。”马奶奶说,自己最讨厌做饭,到了养老院一日三餐有了着落,老伴也有护工帮忙照顾,她过得很开心。马奶奶看上的是爱晚老年护养院的自由度和服务态度,“我可以把家里的电脑、冰箱和家具都搬到房间来,住在公办养老院,不仅价格贵而且像住宾馆一样,让人没有家的感觉,而且这里的服务员态度更好。”

浅谈澳洲养老院

而武汉的彭奶奶和老伴也正在寻找养老院,经过反复比较之后,目前他们锁定的是武汉郊区的一家民办养老院。“我们不在乎是民办和公办,民办的服务态度应该更好吧,不然谁愿意去那里呢。”据彭奶奶介绍,她的一个朋友已经住进了这家养老院,反馈回来的意见不错。

据了解,在我国民办养老院大概在3000家左右,超过了公办养老院的数量,不过规模普遍偏小,总床位数少于公办养老院。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是以传统形式开办,有少数则是以养老院+房地产的形式开设,都有接受能自理、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能力,档次有高有低,价格则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先天不足

“你到公办养老院去看看,大多数修的可豪华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自己投入了100多万元创办养老院,虽然这是全部财产,但是和大多数公办养老院相比,还是显得比较简陋。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公办养老院经过几十年的扶持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无论是硬件设施、服务人员的素质还是内部运营都更加规范,而从无到有的积累,则让这些民办养老院的生存略显艰辛。

“无论是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都存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民办养老院的问题也许更加突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据了解,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问题包括,有的养老机构,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比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有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法,容易导致老人受伤;有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老人不能按照规定比例配置,甚至出现1名工作人员服务10位老人的情况,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忽视民办养老院的作用。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两者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民营养老院体制更加灵活,激励制度更加明确,不像公办养老院吃大锅饭,不计较投入产出。”阎青春说。

“公办养老院往往收1个人和收10个人没有区别,可是民办养老院的经济效益和老人是直接挂钩的,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服务,留住这些老人。”上述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养老院长对记者表示。

民办养老院也在努力改善条件。东方综合养老院成立于1997年,配有护士站,还特聘了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室内还设有娱乐厅、游艺室、游泳池、会议室、餐厅、美容、美发厅等各项服务设施。而经济实力尚没有达到上述水准的“温馨家园”养老院,也在积极改善居住环境,记者在养老院看到,一盆盆盛开的鲜花和绿色植物把整个院子都包围了起来,“以前我买一大棵滴水观音就花了800元。”隋玲霞说。

此外,一些发达地区对于养老院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也让民办养老院看到了希望。据了解,在上海平均一张床位政府补贴1万元,在浦东区甚至高到3万多元,在青岛一张床位补贴2200元左右。

民营养老院的烦恼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个设施合格的养老院,按照不同的规模,投资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然而,对于这些投资人来说,一旦选择了养老院,就必须面对“投入大、周期长、周转慢、利润低”的现实。无论何种规模的养老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乎都将收回成本的时间放在了5-6年以后。

爱晚老年护养院前期启动资金200万元左右,每个月的基本支出6万元左右,经营1年多以来,到7月份时月收支还未达到平衡,“估计要用6到7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无负债经营。”武学斌说。隋玲霞共投入了80万元左右开办养老院,现在温馨家园每月的基本支出在2.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要二十几万,“最快也要5年左右收回成本。”

浅谈澳洲养老院

这些养老院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开源节流。爱晚老年护养院在空地上种满了老玉米、南瓜等青菜,温馨家园养老院则依靠门面出租来补贴经营。而在烈日炎炎下,记者到几家民办养老院采访时,却意外发现这些负责人的办公室连空调甚至电风扇都没有。利润薄的现实也让民办养老院遭遇了人才瓶颈。温馨家园养老院在门口长期挂着招聘公告,一个厨师离开1个多月了,至今还没有请到新的师傅。“利润薄,工资就开得低,员工流动性就大。”隋玲霞说,虽然她名为院长,但是同样担负了照顾老人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她一再叮嘱记者下午而不是上午来采访的原因,“上午根本忙得抽不开身。”

而民办养老院为外界普遍诟病的护理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其实也困扰着他们自身。“我们也想请高素质的护理人员,但是根本吸引不到人才,请来请去都是一些农村妇女,来了以后还得花时间给她们培训,过不了一段时间她们就跑去别处打工了。”通州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我们缺的就是资金和政策支持,养老院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有一定的盈余空间。”武学斌说,自己还是看好养老院的前景,这也是他迟迟没有退出的原因。

急需政策扶持

隋玲霞很羡慕公办养老机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入事业编制,国家还给予财政补助。而她的“温馨家园”则享受不到这些待遇。“目前最着急的是国家的补贴政策什么时候能够到位。”隋玲霞说,目前北京市实行一张床位补贴100元的政策,但是已经2007年下半年了,2006年的补贴目前还没有到位。而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其它接受采访民办养老院。另外,国家相关政策早有规定:社会福利机构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用水电气享受民用标准。但是接受采访民办养老院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我曾经找到相关单位协商,不过他们要么表示没有接到相关文件,要么就像电力公司,说自身也是企业,如果国家没有相应政策扶持,就等于做了亏本买卖。”武学斌说。

其实,民办养老院的困难还有很多。上述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养老院院长如今已经寝食不安,原来因为区域规划的问题,她的养老院所在地随时面临拆迁的可能。“我每天去打听情况,但是总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我很痛苦,但是又不能声张,怕引起老人们的恐慌。”这位院长说,如果真的要拆迁,希望政府划拨一块土地,这样能将老人们转到新址。不过到底这间养老院有没有未来,连她自己心里都没有底。“国家在扶持民办养老院这方面的政策还不是很明确,我们只是希望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政策。”

同样,据媒体报道,2006年7月开业的北京嘉德老年公寓,7月份时曾面临关张。原来嘉德老年公寓收到了一份《限期腾退房屋场地通知书》,在《通知书》中通知方“北京市通兴达实业总公司”表示:由于嘉德老年公寓“拖欠租金、水电费、补偿费共计人民币688305元”,要求嘉德老年公寓5日内腾退房屋完毕,否则将采取断水断电、强制腾退、依法提起诉讼等解决方式。

本报记者日前以咨询者身份致电该公寓时,接电话的一位男士表示,问题已经解决,“拖欠款项一事确实存在,但问题都解决了,而且经济纠纷的真正原因是这块地地价的上涨。” 尽管事情已经解决,但是民办养老院的生存状况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不过在阎青春看来,由于机制灵活,更加有活力,同国外一样,“民办养老院也应当成为机构养老的主体。”

浅谈澳洲的养老院 篇2

1 澳洲坚果在越南的生长表现

2002~2009年越南西原农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中国引入了5个澳洲坚果品种 (H2、508、OC、814、344) , 从泰国引入了6个品种 (H2、508、246、344、741、660) , 从澳大利亚引入了10个品种 (246、344、741、849、816、842、814、A4、A16、A38) , 各品种长势良好, 未发现严重病虫害。种植3年后, 澳洲坚果平均根部直径达6.2 cm, 平均株高达343 cm, 平均冠幅达185.9 cm;种植四五年后, 品种开花率达100%;种植6年后, 澳洲坚果根部直径为12.7~15.7 cm, 冠幅直径为348~447 cm, 株高为425~547 cm, 产量较高的品种是OC, 株产达4.18 kg, H2株产达3.43 kg。在得乐省和嘉莱省种植澳洲坚果实生苗长势相当好, 种植3年后开始开花, 开花率分别为22%和14.5%。种植4年后, 根部直径为7.8~8.7 cm, 株高为378~424 cm, 冠幅为248~261 cm, 实生澳洲坚果树未出现倒伏和严重病害现象。

2 发展澳洲坚果生产的有利因素

2.1 气候资源优势

澳洲坚果生长一般要求年均温20℃以上, 适宜的月均温在13~30℃, 适宜的降水量为1000 mm以上, 最适宜为1500 mm, 适宜的年日照时数为1600 h。

越南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纬度跨越大,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 但总的特点是高温多雨, 干、雨季明显。越南北部四季分明, 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23~25℃, 最热为7月, 平均气温约29℃, 最冷为1月, 平均气温约15℃, 终年无雪。南部则只分旱季 (10月至次年3月) 和雨季 (4~9月) ,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27℃, 最热为4月, 平均气温约29℃, 最冷为12月, 平均气温约26℃。越南除高原山地区以外, 平均海拔400~1000 m, 年日照1200~1900 h, 年降水量1500~2000 mm。根据澳洲坚果原产地、主产地和其他试种区的气候条件分析, 越南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 为坚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发展前景广阔。

2.2 土地资源优势

越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国, 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 土地总面积为3200万hm2, 其中林地面积930多万hm2, 牧地面积33万hm2, 多年生作物面积90万hm2, 可耕地面积700多万hm2, 人均耕地0.1~0.13 hm2。此外, 还有300多万hm2的荒地和山地可开垦, 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土壤类型主要分为北方的粘沙壤稻作平原区和南方红酸壤热作林果山丘区, 林果区主要以红壤土为主, 适宜澳洲坚果生长。根据澳洲坚果在越南多个省市 (多乐省、谅山省、高平省、多农省、河内等) 的生态适应性和试种结果分析, 越南适宜种植澳洲坚果区分布广, 土地资源丰富, 具有开发种植澳洲坚果的优势和潜力。

2.3 人力和技术资源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南政府大胆改革农业机构, 在农业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系统, 普遍增设了农业科技推广与开发机构。在农业厅设立了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在各类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增设了农业技术推广与开发机构, 除此之外, 还转变乡村合作社的职能, 使其变为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农业科研院所多年的引种观察, 掌握了澳洲坚果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管理措施, 积累了引种试种的成功经验, 为选取适合的澳洲坚果品种及种植方法提供有力的依据, 并具备了进行规模化开发种植的技术力量。

3 发展对策

3.1 做好发展规划与布局

成立澳洲坚果产业协会、组织机构, 由专门的机构负责,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委托专业研究队伍, 调查研究, 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资金实力、劳动力素质、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 定期编写澳洲坚果中长期发展规划, 指导澳洲坚果产业的长远发展。同时, 越南国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集发展基金, 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政策的推动作用, 促进越南澳洲坚果产业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

3.2 加大宣传, 提高认识

越南澳洲坚果种植起步较晚, 许多人对澳洲坚果缺乏认识, 通过政府、媒体、研究机构等途径对澳洲坚果进行有效宣传, 宣传种植澳洲坚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及越南发展澳洲坚果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前景;同时, 宣传澳洲坚果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和药用价值, 扩大消费群体及消费量, 对澳洲坚果产品进行专项市场研究, 使市场需求与产量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 最大程度地降低澳洲坚果产业的市场风险。

3.3 收集种质资源, 培育新品种

越南种植的澳洲坚果品种主要是从国外引进, 引进的品种在种植区的丰产、稳产性表现差异较大, 为此必须加快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收集, 良种引进和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工作, 对澳洲坚果品种内不同变种的生长发育规律、适应性和开花结果情况进行比较, 从中选育出适宜越南当地种植, 且品质优良、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的澳洲坚果新品种, 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3.4 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引进

浅谈澳洲的养老院 篇3

【关键词】 养老院;老年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56-02

从2005年到2012年期间,我院入住率达100%,但出院率为30%,原因多为病情及心理问题无法疏导而自动离院或被劝退出院。目前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大多数原因是因儿女工作繁忙无法照料被迫入院。对老人是否接受入住养老院未能达到深度的沟通,而入住时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老人在养老机构居住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一般来讲,主动选择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心态较好,对集体生活能够很快适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便也能够客观看待。而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一般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认同感差。有这种心态的老人就会表现出封闭心理、消极心态、身体疾患并容易导致悲观、失落、无精打采,甚至可能轻生。

1 产生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焦虑症和老年抑郁症 这两种情况在我院较常见,老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入住养老院后,表现出睡眠差、敏感、易怒、焦虑、情绪低落,而持久的抑郁心境在后期即表现为情感、思维、精神活动障碍,最终导致意志行为变异而出现自杀倾向。

1.2 记忆的病理性老化 当老年人如遇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1.3 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交流,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1.4 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

1.5 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2 方 法

今年,我院与北京福利院的社工科人员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并且聘请了深圳和香港的资深社工专家在对养老机构如何专业和系统的对入住老人进行专业的宣教和指导,极大的调动了社工人员与临床医师及康复人员协同工作的积极性,也不断的从工作中总结了以下一点解决方法:

2.1 宣传心理保健的知识,劝导老年人自己进行心理调适 我们在长期的医护工作中发现,长寿老人往往都能做到胸怀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满足。

2.2 保持心理活动适度 老年人在进入颐养天年的境界后,不宜再给自己太多的负担,制定更多的计划和更高的目标,如果老年人身体和精力尚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此种情况应该给予鼓励。如果老年人在进入养老院后角色定位不能转变,感到自己仍然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却没有人像过去自己在位时的热情和关照,经常感到“人走茶凉”,这样会有较大的失落感,给心理调适带来困难。所以,在此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要尊敬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给予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

2.3 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社会的支持是很多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我院经常组织老年人在一起进行文艺体育活动、谈心、书画练习,外出参观旅游及与社会爱心人士联谊活动等,不断扩大人际沟通的范围,让老年人相互交流,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有益于老年人之间加强沟通,宣泄烦恼,分享快乐。

2.4 子女应依法负担老年人的赡养义务这是无条件的,但还应该从心理上多关心和照顾老年人,否则老年人仍会感到孤独、无助。如果因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与老年人分居两地,要经常到老年人的住处探望,有孙辈的应多让他们与老年人相聚,以满足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近年来,新型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已进入“居家养老”,这也使得家庭亲情式的人情化服务让老人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2.5 消除老年人的隔离感 对空巢家庭或独居的老年人,对听力、视力有明显下降的老年人,在本来就孤独的情况下,态度越发冷淡,心情也越发寂寞,对这种老年人,养老护理员应采取相应措施,相应的改善他们的听觉、视觉,并经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走出个人世界,重建生活信心,融入正常的人际交往中。

2.6 积极采取社会措施 社会应发动更多的义工和志愿者,号召社会力量来帮助老年人。

2.7 对临终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临终老年人心理表现一般表现为恐惧、眷恋、担心、焦虑等等。而我院在积极开展临终关怀病房就是要满足临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即在病房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创造子女团聚的机会,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后有所宣泄,并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等,尽全力地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

3 讨 论

随着这些年老年人口的剧增,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我院虽配备了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但对入住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否是精神问题影响着老人的情绪分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对入住我院的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及专业的心理治疗是一个空缺,我们只能通过人性化的沟通来将老人的心理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解决。这也使许多老人因为各种各样的情绪及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疏导,造成了老人与护理人员,老人与老人之间,老人与儿女之间,护理人员与老人家属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

目前我院作为新疆养老行业的示范基地,我们不能不反思近年来养老院因对入住人员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预防胜过治疗,所以,所有的养老机构都应将养老院入住人员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及时将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才能使休养人员更幸福的安度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焦艳.《老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5期.

[2] 《关心和重视老年人心理问题》,2009年11月.

[3] 《老年心理与自我调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

浅谈养老行业的体验式营销 篇4

首先,我想讲两个词,一个是养老行业,一个是体验式;这两个词是今天我们探讨的核心,也是我们在继续往下探讨的基础,搞不懂养老行业,或者不明白我们说的养老行业的那一个分支,等于沙滩上盖大楼,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的多跑题的多;如果不明白什么是体验式,如何去体验,体验的结果是啥?那就是纸是谈兵,不切合实际。过去看过太多的人编写的养老机构营销文章,有的是专业从事或者研究养老机构营销工作的,这类文章大多切合实际,偏操作少理论;但是大多数文章都是从营销的角度去谈营销,觉得隔行不隔理,都是卖东西,有的甚至做了多年的房地产销售,觉得养老院的营销或者直接是体验式营销跟房地产一个样,不都是先看后买嘛,区别是养老院比地产就是多了个居住的步骤,养老院可以让老年人免费住一周或者更长时间,而房地产只能是现房先看,体验更多的市现场感受,但是都是抓住客户的心理,以卖点和各种综合优势吸引客群来购买,所以大多数此类营销文章,都得到了众多的读者响应,我想说的是,文章虽好,写的有血有肉,但是依然只能是参考价值大与实用价值,因为没有从真正的养老院一线出来,就想象不到那种场景,体会不到那种滋味,就更加不可能写出能说服、引导读者的好文章来。

好了,不谈这些题外话了,现在我们就重点来说说今天的主要话题,养老行业的体验式营销。首先,大家注意了,我说的是养老行业,为什么不说机构养护院或者敬老院、养老公寓呢?其实大家都知道养老行业是个很宽泛的行业,现在在中国养老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或者说大健康产业,包含了养老服务业、养老用品行业、养老医疗保健行业、养老食品健康行业等等,当然如果从多种产业相融合的角度来说,单体的机构养老是一种模式,养老地产又是一种模式,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护理院又是一种模式,所以我们今天说养老行业,不往大了去说,我们只局限在养老服务行业,不去管其他的那些第一或者第二产业,我们只说第三产业服务业,或者说我们只谈养老地产的体验式营销或者单体机构养护院的体验式营销,这样说起来更加的简单点,因为即便是养老地产,也是传统商业地产和适老化住宅的相结合,或者说传统住宅与养老公寓住宅、机构养护院等相融合的综合性业态,那么我们谈体验式依然是局限在养老公寓或者养护院,所以我们不扯那么多,也不扯那么复杂,我们今天谈的养老行业就单单说机构养护院的体验式营销。其次我们说体验式营销,体验式这种营销方法在养护院中的应用,只是众多营销方法的其中一种,也是养护院中比较常用,效果最好的一种营销方法,同时更加是我们从事机构养护院的营销中,必须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那么如何去理解体验式营销呢?它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又没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体验式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都由那些呢?等等类似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开始讨论。首先如何来理解体验式营销?这个问题我们问一下从事机构养老营销的同事,大家一定异口同声的说:“就是免费试住七天嘛”!免费试住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老人或者说潜在客户免费住一周,通过感受、情绪、行动等来对入住这家机构养老院的服务、环境以及各种软硬件条件进行一个判断,在消费者心里做出一个选择入住这里是否有价值,是否物有所值。当消费者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后,对养老院的服务、居住环境以及各类服务配套条件都满意后,决定长期入住,这个体验式营销算是成功了。说到这里,大家似乎都改明白了,体验的作用其实就是把直观感受带给客户,让客户直接感同身受,摆脱传统的那种有需求才不得不住养老院的心态,进而能更放心、更早的关注自己的养老问题,早点住进我们的机构.这些是养老服务行业的体验式营销,只要是在一线中工作的大多都明白这些,但是这并不体验式营销的全部意思,事实上体验式营销是伴随着传统经济向体验式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过去人们在传统经济发展中,知道酒深也怕巷子深,因为不做推广不做广告,再好的东西,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知晓,所以充足的市场推广与广告策划,也就应运而生,让更多的人更加的了解到产业的内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品牌推广,就是依靠客户的体验带动过品牌的口碑诞生。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在地铁看到的各种墙体多媒体广告,我们再室外看到的各种调幅广告,各种房地产公司做的专业网站,各种海报街头乱发,各种二维码扫描等,这些都是体验式营销方法,这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感官刺激、直接参与、,来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同时也有的会深入到消费者的知识范围、能力深浅、思考力度等理性因素,引起客户对产品的喜欢、赞赏、羡慕等,从而达到从灵魂深处想亲身拥有的一种冲动和渴望。这就是体验式营销的内容。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机构养老中的体验式营销,养老院里让客户免费试入住七天,就是通过客户对服务的感受、对居住环境的体验、对一日三餐的满意程度等,进行最亲身的体会,从而达到对试入住的满意,从心底想把这种入住无限期延续下去,最终和营销方面成交。那么从机构养护院方面来讲,这个时候采用的体验式营销,应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自己不断检验自己的问题、继而尽快修复问题、再检验、再修复的过程,不能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应该在满足客户的共性需求基础上,针对特殊需求进行定制。比如通过体验之后,大多数老人觉得我们机构里的板凳过低,床铺太软,床沿太硬,卫生间地面很滑,墙上挂钩过高等等,这些问题市共性问题,我们可以集体进行大规模的一次性改善;但是同时还有一个老年人,是自理老人,觉得我们的房间没有网线,没有电脑,他想上网聊天没有条件;同时还有个老人有夜间进食的习惯,说我们的房间缺少一个微波炉,夏天缺少一个冰箱,等等类似这些个性的需求,怎么办?我们就需要针对特定的需求来进行特殊的定制,比如房间上网的问题,我们可以奉劝老人去机构里的网络室去上网,或者在走廊、房间增加网络交换机等设备,以达到房间上网的需求;对于房间缺少其他高档家电的需求,我们可以在护理站增加公用家电设备,同时告诉老人晚上只要发出需求信号,即可有护理人员直接加工好食物送上门服务,然后让客户再体验,直到客户满意为止。类似这样的解决问题,都是体验式营销最终产生的结果,没有体验式我们无法知道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只解决了共性问题不满足个性要求,我们的服务永远只能做到70分。

那么现在我们再说一下体验式营销有那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一定是关注客户的体验,记得4C里的沟通吗?企业要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同样养老机构也要不断地发掘老年人内心的渴望,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努力去寻求老年人的真实感受,当你得出多种声音的时候,你就方便改进和完善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应该以体验为导向;我们都知道普通的房地产和养老院的床位销售存在很大的不同,具体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是体现在了两者包含的东西不同,房产是卖空间的使用和拥有,床位是卖服务的。我们都知道把咖啡当成货物来销售,一磅可以卖二三百块,但是把咖啡包装城商品,一杯就可以卖几十块,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一杯咖啡里包含了服务这个因素。同样的,70年使用权的房子可以卖50万,但是一张床一个月可以卖3000元,一年3.6万,70年多少钱? 第三个特点是体验环境的设计由需求来定;当一个半失能老人来体验服务时,跟一个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来体验,完全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自理的老人,是不可能一天24小时坐在屋子里感受服务的,是需要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去发现和接受服务条件的,他可以不需要护理人员的照顾,自己可以去娱乐,可以去享受,但是半失能老人呢,离开了护理人员或他人的照顾,可能寸步难行,我们的硬件条件就是再高大上,对他来说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体验的环境和硬件条件要以对象为主,不同的对象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体验环境和条件。

第四个特点是体验过程既要照顾客户理性的需求,也要照顾客户的情感需求;我曾经在养老院里遇到这样的一个老人,老奶奶80岁了,他很喜欢书法,希望在屋子里给她摆张桌子,她要天天联系书法,开始我们告诉他园区有书画室,她可以去那边练习,房间放桌子占空间,不利于她来回行动。可老人家非常固执,说是去书画室人太多,很多人都喜欢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她不喜欢那种氛围。最后我们固执不过她,就给他客厅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不太大,但是真的挺碍事的,开始的几天都没啥问题,后来有一天晚上老人起床喝水,终于碰着她的腰了,好在问题不大,于是出于对其安全的考虑,我们硬性的把桌子挪走了,老人很不满意,始终不肯体谅我们院方的用心,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交了钱,这里是我的家,我摆个桌子的权力都没有?”后来我们几经商量,大家始终打不成一致意见,营销上说她想要啥就给他个啥吧,只要她满意就行;但是护理上就是不同意,护理上的意见就是基于老人的活动安全考虑,万一碰着摔了,引起其他病了,院里说不清楚。其实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到底这个桌子是该放还是不该放呢?谁也说不清楚。我想说的是,放与不放要看有没有必要,不能仅仅只从服务的角度,只从现实需求来看,如果护理上只想减轻负担,想消除一切危险源,就什么都不提供了,那干脆房间里只放只床得了,也许护理人员会说我这是抬杠,但是我依然要说,我们服务的对象是老人,是特殊群体,我们服务的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不是制度,不是那些个服务标准,而是口碑,是品牌,是老人的满意程度。你今天服务一个老人,忙活了一天,结果老人不满意,说你就是走过场,为了怕出事,想减轻服务负担,就不让老人做这个,不让老人做哪个,结果老人很反感,觉得自己的日子像坐牢一样,你的服务是做标准了,是没出什么事情,但是老人心理上、情感上委屈了,你依然是服务不到位。所以我说桌子该放还是要放的,当我们告诉了老人放桌子有多危险之后,老人会自己提醒自己注意的,因为没有人会故意伤害自己,所以类似这样的情感需求,我们依然是要满足它,否则我们的服务就是死的,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无法长期维持的。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体验要注重过程,要让老年人牢记这个过程,怎么才能牢记这个过程?那就是体验要有口号,要让老人感受到体验体验服务及时体验这个口号。养老机构的体验要从客户的需求方面入手,要发掘客户最关心的是什么?“养老体面有尊严,就到和佑尊长园”,一句口号,让老人联想到了自己晚年的尊严,多少老人在看到这个口号的时候,在享受有尊严的养老服务过程中,想到了自己在家里,儿女不在身边,买菜、做饭、洗衣服都要自己来完成,生病了想吃药倒杯水都很困难的那种艰难日子;回想其自己年轻的时候多么的意气风发,老了身边连个照顾自己的人都没有的那种失落;你说此时此刻老人还愿意舍弃眼前这种有尊严的生活吗?还愿意继续回归到过去那种失落、孤独的生活环境中去吗?绝对不会,宁可早日入黄土都不想回去。当我们把陪伴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古董老物件,从家里搬到养老园区老人的新房子里的时候,老人说我们真的懂得老年人的生活,我们是一群真的从事养老行业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服务的价值、我们的口碑、我们的品牌早已经散播到了几千里之外了!

未完待续!

欧英明德养老咨询集团

浅谈澳洲的养老院 篇5

【摘要】政府信任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治理国家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逼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个契约,如果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将会导致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本文将视角定位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公众与政府的信任关系上,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不信任分析,最终提出提高政府信任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政府信任 社会养老保险 信任危机

Abstract: Trust in gover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ssue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trust of public to government is the bas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For the coming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if the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a Contract between public and government can not be recognized, serious Government crisis of trust will be caused.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 for the distrust from public to government,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enhance trust in government.Keywords: Trust in government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Crisis of trust

一、理论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政府信任是这些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政府信任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国外的研究看,伊斯顿(Easton)将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形态,区分为特定的(specific)和广泛的(diffuse,也译为“散布的”)两种①。其中,前者指公众对政府政治产品的产出和政治权威当局整体绩效的满意,因此,民众是在检核他所认知的政治产出是否能够响应其需求之后才决定是否给予政府支持;后者则指公众对政权层次(regime level)的“政治标的”和“政治符号”的态度,而不问绩效如何。Miller 和Listhoug 认为,所谓“政府信任”(trust in government),乃是公众对于政治权威当局及政治机构是否依据民众的规范性期待的一种评估②。也就是说,“政府信任”是公众对于政府如何基于公众期望而运作的基本的评价③。大部分学者对政府信任的理解包含一个共同的观点:政府信任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包含公众和政府两大主体。“公众”这一概念特指政府工作对象之总和,即与政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我们统称为政府信任的主体。近些年来,政府信任问题在国内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李砚中博士在参考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本质上是对政府的认知与心里预期的差距所引起的,可以用公式“政府信任度=对政府的认知/公共期望”来表示。也就是说在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不变的情况下,公众对政府的心里预期越高,信任度就越低;而一旦公共期望确立后,公众对于政府整体角色与运作的认知越趋向正面,对政府的信任度越会随之提升。部分学者进一步提出公众对政府的心里期待具体包括对政府公务人员的信任、对政府机构的信任以及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信任等,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对于政府信任的关注主要因为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挪威和瑞典等大部分国家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政府的公信力都在逐步下降,有些国家还是长期保持低信任度的状态,如日本和意大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江河日下成为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重大危机。是何种原因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呢?Volcker等认为,“人们对于政府的整体表现评价低落以及对于政治人物绮丽幻想的破灭,是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的主要原因”④。Yankelovich也提出三项正当性的危机导致了公众对于政治机构的嫌恶:一是道德的正当性危机(moral legitimacy crisis),即对政治领导者的廉洁与品德的质疑;二是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危机(ideological legitimacy crisis),即对政治系统核心价值的怀疑;三是功能正当性危机(functional legitimacy crisis),即对政府机制效能神话的觉醒⑤。

总的来说,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公众对政府政治产品的产出和政治权威当局整体绩效的满意的宏观层面。极少部分学者对基层政府的政府信任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对于政府特定的政治产品的政府信任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这个空白点包括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信任。本文试图着眼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此来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信任问题。

本文中,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信任就是指:我国公众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政治产品的满意度。借用Miller和Listhoug的研究表述,可以定义为:政府在制定和实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是否依据民众的规范性期待的一种评估。那么,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众的政府信任情况如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网络调查(截至发稿时共有4736人参与)显示: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交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事儿真是说不好。本次调查中,92.1%的受访者对自己“走不动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而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许多人说“宁愿每月自己在储蓄罐里放上50元,也不愿意交养老保险”⑥。天涯社区里谈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帖子也很多,许多网民们都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虽然这些数据只能代表大部分网民的意见,但是的确可以说明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社会契约存在某种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不信任分析

造成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不信任的因素很多,如:公众对政府整体不信任,从而影响了对特定政治产品的信任度;政府机构人员的道德水平问题;转轨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人口老龄化步步逼近,给养老保险带来的极大冲击;当前经济形势对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考验等等。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点:

(一)社保基金大案频频发生,政府人员道德水平遭质疑

由于负责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政治领导的不负责任、滥用职权或贪污受贿,造成了大额社保基金陷入危机或者有去无回,让公众感觉自己的钱在他们手里岌岌可危,非常缺乏安全感。回顾一下近些年来发生的社保基金大案:浙江金华某官员挪用社保金额达数亿元;上海社保基金案中,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违规拆借社保基金达32亿元;山西太原社保基金挪用诈骗案,涉案金额近1.8亿元;黑龙江阿城市社保局将918万元借给企业用做流动资金;河南濮阳市劳动保障局减免企业870多万元养老保险费换取6辆轿车使用等⑦。有人甚至说,养老金已成了地方“第二财政”。这里边涉及到监管责任缺失的问题,但同时凸显了我国社保基金相关负责人的品德问题。

(二)监管失灵,导致大量社保基金非法流失,保值增值困难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规定,“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种基金管理方式是从基金的安全性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保守的基金监管策略下,却发生了社保基金屡屡遭挪用甚至诈骗的案件。统计显示:在1986 年至1997年间,由于缺乏监管,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地共追回社保基金170多亿元,目前尚有20多亿元未能追回⑧。这些问题的发生突出反映了政府在监管责任上的不力。对于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我国政府在唱独角戏。社会保障部门集政策制定、保费征收、基金管理、投资运营以及争端处理等多项职能于一身,既当监管者,又充当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没有透明化的信息披露,没有市场化的监督制衡,更无受益人对于委托人的监督权和自由选择权,导致年金运营黑箱作业,效率低下,违规投资、腐败受贿也就接踵而至。长此以往,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信任度将会不断下降,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三)人口老龄化逼近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双重挑战,供款问题令人堪忧 “截至2006年6月1日,中国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一亿四千六百五十七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三千八百五十六万人,农村老年人一亿零八百零一万人。⑨”全国老龄办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在2005-2030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⑩”人口老龄化的逼近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转轨,是客观情况的要求。但转轨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问题,给养老保险的供款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社会统筹部分严重入不敷出,个人帐户被用来暗补而导致严重缺口。个人帐户无法做实,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步履维艰,公众难以无动于衷。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养老保险基金遭遇贬值。我国对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监管是相对保守的,这符合社会养老保险性质的要求,但养老保险金的增值保值的渠道太过于狭窄,这也给养老保险金的增值保值带来了挑战,同时使养老保险金抵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大大下降。在面临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情况下,养老保险金的供款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资金分散,也降低了养老保险金的规模效应,降低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以说监管机制的失灵同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款机制的失灵,而通货膨胀又加大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困难。

我国政府在面临历史问题与当下经济形势形成的双重挑战下,能否担当重任,确保公众上缴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实现对公众的保障承诺。这让许多人都有所顾虑。

(四)地方统筹,社保关系转移过程有失公平

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流动率特别高,整体的劳动人口流动率也不断加大。许多人都在各大城市不断地转移,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各大地区吸纳人才的竞争,改变了传统大部分劳动者稳定的工作状态,除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外,许多劳动者特别是未婚的劳动者都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不断地转移。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大部分采取的是地方统筹,最高也只是省级统筹。劳动者在转移社保关系时,只可以转移个人帐户部分,社会统筹部分等于是留给了国家。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保险费是虽然不是劳动者直接缴纳的,但是企业在给予劳动者报酬时会自动扣除社会养老保险缴纳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社会统筹部分是在国家强制下,企业才上缴的,本身不归于劳动者所有,所以劳动者转移社保关系时只转移个人帐户并没有损失。”所以如果在转移社保关系时,无法转移社会统筹部分,这对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感会使劳动者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抵触的情感和行为,同时客观上也不利于促进人才市场的流动,难以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建立跨地区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成为养老保险实践最迫切的一项任务。当然,对于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本文不在此方面作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降低我国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的因素有两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借用Yankelovich提出的道德的正当性危机(moral legitimacy crisis)和功能正当性危机(functional legitimacy crisis)来概括。上面第一点反应的是道德的正当性危机,即公众对政治领导者的廉洁与品德的质疑,后面几点反应的是政府机构功能的正当性危机,即公众对政府机制效能神话的觉醒。

三、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信任程度的几点建议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也能够使人民对政府丧失信心。公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信任,可能导致公民对养老保险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公众对缴纳养老金积极性,甚至产生拒缴危机。如何让养老保险取信于民,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可说是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诚意的最大考验。针对第二部分分析的结果,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以防止不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一)提高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平,加强法制监督

养老保险基金是一个很庞大的资金库,它们掌握在个别机构和个别管理人员手中,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资金的安全问题。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严格筛选,定期的给予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与考察;同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刚性的法律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比如《美国联邦刑法典》中规定了“侵占养老金与福利基金罪”,新加坡在《中央公积金法》中更是设专章规定了针对养老保险各类犯罪行为。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完善监管机制,防止基金非法受损,有效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完善监管机制,防止基金非法受损,有效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是我国政府取得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1、尽快出台一部规范全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法》,以此规范全社会社会保障的运行秩序。在此基础上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收支与运营的具体规章,指导社会保险工作。

2、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向公众交代和负责,让公众来监督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管理状况,赋予社保基金所有人知情权与监督权。

3、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要对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的重点是:在筹集上,是否按规定筹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无应征未征,随意减免的问题;在管理上,是否将基金及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结余资金是否安全存放,做到保值增值,有无挤占挪用,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在使用上,是否按规定标准给享受保险的职工及时发放,有无超过或降低标准发放或延迟发放的问题,通过审计确保社会保险资金的安全和有效。

4、借鉴外国经验,推进社保基金从严格限量监管转向审慎性监管,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在严格限量监管下,政府对社保基金投资具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体现出强烈的政府管制色彩。而在审慎性监管模式下,政府较少干预社保基金的日常管理,主要是依靠社会中介组织来监督基金运营。这种监管模式的转变,将有利于增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抵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当然,要降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对养老基金的威胁,在改善监管机制的同时,还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有效地防止货币贬值,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三)由暗补转为明填,在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刻到来前做实个人账户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2005年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非常关键。首先,这一时期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其次,这一时期是我国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这一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中国养老金体系在未来几十年中除了短暂的“人口红利期”略有盈余外,将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中国只有在此时期内对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及时改革并积累足够的资本,方能应对随之而来的抚养比例上升带来的压力,否则防范与化解养老金危机的机会将转瞬即逝。基于以上的原因,本人觉得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2030年到来之前填补历史空缺,做实个人帐户,应对更严峻的挑战。

在此之前,为了支付当下的养老金,相关部门暗中将个人帐户的钱来进行填补,造成个人帐户名存实空,这让公众对此产生了很大的质疑和担忧。而不断地填补,也造成了个人帐户的缺口越来越大,这样下去,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会走向失败,面对越来越凸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将越来越被动。历史的隐性债务责任在谁?旧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国家具有充分理性和完全信息、个人是非理性和短视的这一假设前提之上的,因此在理论和机制的构建上,排斥个人承担风险,将风险全部转移给国家,形成国有制下的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制度格局,从而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契约:职工承诺把必要劳动费用的一部分出让给国家,由国家集中使用和管理这笔风险资金(包括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国家承诺向职工提供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服务。在这一隐性契约的安排中,职工养老金外部化为国家所有和占有,风险也外部化为国家承担。所以隐性债务应由国家来承担责任。国家应该逐步停止以个人帐户来支付当下的养老金,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四)升级统筹级别,加强区域合作,逐步建立可转移接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建立可转移接续的社保关系是必要的,这已经成为广大公众和政府部门统一认可的意见。各地区现在都在积极探索具体的措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提到,要在实现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基础上,调研出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上进一步加强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网建设,就有条件在全国逐步实行社会保险卡“一卡通”。总之,笔者认为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促成,同时也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的目光。

1、逐步升级社会统筹的级别是必然的趋势。管理层级太多,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如果只由地区统筹,社保将难以转移。

2、建立可转移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协调地方利益是根本。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最大的障碍本质上就是地方利益的冲突。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制度,通过养老保险调剂金,解决各地社保关系转移产生的资金不平衡,为社保关系跨省转移扫清障碍。

3、可考虑首先建立经济水平相近的区域之间的转移机制,然后逐步向全国范围扩大,最终实现全国转移。2007年6月9日在长沙举办的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劳务合作联席会议上,泛珠九省区劳动行政首长围绕“劳务合作”议题展开讨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议书》,探索建立合作区域内跨省务工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新机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也让公众知道了政府在想公众所想,满足公众所需,增加了公众在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对对政府的信任。

4、建议政府部门简化相关转移接续流程,利用网络,发展电子政务,让转移在网络上进行,降低转移的时间成本,这将让政府很大程度地获得公众的认同。

四、结语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政府机构一种政治产品,它的产出能否让人满意,政府机构在制定和实行该制度时能否充分获得公众的信任,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效果。要取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就要求政府机构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在提高机构人员道德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完善各项机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做实个人账户,以应对日后沉重的负担。当前经济形势较严峻,政府机构要改革监管机制,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促进基金增值保值。最后,可转移接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建立势在必行,以此来促进人口的合理配置,创建社会和谐。

注释:

①② [ 美] 戴维·伊斯顿.王浦劬, 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377.Miller, A.H.and List houg, O.Political Parties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 A Comparison of Norway,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 990(Vol.20):358.③ Miller, H.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1 964-1 970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 974(Vol.68, No.3):951-972.④ Volcker , Paul A.Et al.A Government to Trust and Respect: Rebuilding Citizen – Government Rel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J].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9:201.⑤ Yankelovich , D.Coming to Public Judgment: Making a Democracy Work in a Complex World [M].Syracuse, N 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1:159.⑥ 董伟.民调显示公众普遍对靠养老金生活缺乏信心.参见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12/05/content_1212919.htm,2008年5月5日.⑦ 郭永刚.71.6%的公众感觉退休后只能依靠养老金.参见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2/04/content_1596221.htm,2008年5月5日.⑧ 夏涛.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中的责任缺失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1).⑨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657万多人.参见http://news.cyol.com/content/2007-12/18/content_1999137.htm,2008年5月5日.⑩ 李松涛.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25年是关键——访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参见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9/29/content_1527251.htm,2008年5月5日.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篇6

摘要:文章简要对比了国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侧重比较了中美保险制度的差异。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养老保险

中美制度对比 制度改革成就 现存问题 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和国外各种保险制度比较,更能发现我国保险制度的缺陷,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构成,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具有成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一比较,对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会提供一些借鉴。

从制度特点来看,国外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储蓄积累型等。目前,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属于投保资助型,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是福利国家,前苏联、东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实行国家保险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国则实施储蓄积累模式。这些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特点,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一)资金来源基金的负担方这一问题来说,一般以雇主、雇员及政府三方出资为主或至少是其中两方出资。就各国实际而言,投保资助型国家主要以三方负担为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间接的;而储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具体来看,福利国家的基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间不必缴纳任何保险金或保险税。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国中,美国的养老金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负担,主要由雇员和雇主缴纳,国库原则上不负担,典型的依靠目的税负担费用,根据所得最高税率可达27%;欧洲大陆国家养老金来源比较多样,主要来自保险费,但以国库的部分负担为补充,其中德国除主要由保险费(占所得比例的17.7%)负担外,国库也分别负担12-15%;东亚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员、国家三方负担型,日本对其基础部分除有定额保险费负担外,国库负担高达33%。

(二)给付水平从计算基数的对比看,即按照不同期间的平均所得作为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一般采用的期间越短,给付水平越高。有的国家以加入养老金计划的整个期间为基数,例如德国就以加入全期间平均所得为基数,还有些国家以退休前几年的平均所得为基数,例如意大利仅以退休前5年间平均所得为基数。从替代率标准的对比看,替代率是养老金额相对于过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给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给付水平越高。并且计算替代率的标准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据不同的计算基准,不仅会使替代率大相径庭,而且使养老金的实质水准相差悬殊,无论各国采取什么办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尽量不让替代率过高,以防止福利刚性。

(三)支付条件

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条件通常有四个:一是退休年龄,西欧、北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均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而亚洲、非洲等国家规定的年龄为55或60岁。二是工龄,即必须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为男25年左右,女20年左右。三是缴费年限,即缴够规定期限的保险费,如10年、20年等,各国规定不同。四是居住期限,即参保人须达到规定年龄,并符合居住国所规定的居住期限,方可领取养老金。这四个条件不一定要同时具备,有些国家只要符合其中一至几项即可。

西方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制度相对成熟,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而美国的保险制度也是比较完善的,通过中美制度的比较,对我国保险制度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也便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我国制度的不足。

(一)养老保险模式与制度方面的比较

在养老保险模式方面,美国的养老保险是综合传统型、福利国家型等多模式的特点,经过近70 年的实践逐步发展形成的,而且带有非常发达、独特的市场经济特色。目前美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待遇按月支付并随生活价格指数的变动而每年调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则是一种部分积累制,包括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作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国家每年根据平均工资的增长及物价指数调整养老保险待遇。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比较

美国 2004 年,雇员缴纳养老、遗属、残疾保险的费率为本人工薪收入的 6.2%,其雇主也按相同数额为其缴纳费用。自雇者则同时为自己缴纳雇主和雇员两部分。一般地,缴费工资基数每年随平均工资的增长而自动提高。领取养老待遇的资格基于获得社会保障分的多少。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依据“以支定收”的原理设计,是一种转型期的过渡模式。现在的养老保险参保人除了为自己今后养老缴纳费用外,还要负担已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因此企业与个人缴费比例甚至比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还要高。但可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并不多,大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偏低,矛盾尖锐。

(三)养老保险领取等方面的比较

在退休年龄方面,2004 年,美国获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为 65 岁 4 个月,以后每过1年,获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相应提高 2 个月,直到 2014 年,出生于 1959 年及以后者,获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提高到 67 岁为止。被保险者也可以选择在 62 岁提前退休但获得相应减少的待遇。而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 60 岁、女干部 55 岁、女工人 50 岁。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为男 55 岁、女 45 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为男 50 岁、女 45 岁。

通过比较发现,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成熟。与美国相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以下不足:①养老保险覆盖面较小;②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较高;③养老保险积累基金较少;④退休年龄较低;⑤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较高;⑥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抚养比下降过快等。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基于“有限福利”的基本理念,逐步改革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年金,促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等三层养老保险体系为目标,辅以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改善制度的内部状况。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建立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和财政投入规模持续增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制度运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890万人,其中在职人员16597万人,离退休人员5293万人。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从今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召开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制度2009年覆盖10%左右的县,2020年之前覆盖所有农村适龄居民。根据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年满60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如果新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是以社会保险与老年福利津贴相结合的制度设计,必将促进老年保障制度的快速发展

(二)、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51年,1953年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78年以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改革实践阶段(1978-1990)80初期,进行养老费用生活统筹,恢复养老保险的调剂职能,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克服企业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这个规定表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将放弃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转而实行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并由劳动合同制工人推广到全国所有国有企业职工。合同制工人缴纳本人标准工资的3%,第一次建立了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制度

2、探索与实践阶段(1991-现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开始在制度的运行机制、制度模式方面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索(1)、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企业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发放退休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建立的企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使企业之间不能在相同的起点上竞争,而且缺乏竞争力的老企业已无力支付众多退休工人的养老保险金,导致企业劳保个人开不出工资,上访告状频频。199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养老保险金由市县起步、向省级过渡、最后实现全国统筹的资原则筹。到1992年底,全国有2300个县市实行了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革,占全国县市总数的95%。(2)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单一的,责任完全有国家和企业负担,为改变其弊端,1991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原则。(3)改革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的办法已不适应,1993年10月,劳工部颁布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的通知》,在待遇确定与支付比例上作了进一步的改革,改革后的养老金分两部分:社会性养老金和缴费性养老金。社会性养老金,企业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费满15年的,社会性养老金按职工退休时所在地区上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25%计发,缴费不足15年的按20%计发,缴费满5年不足10年的按15%计发。(4)、养老保险逐步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表示在由于独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管理基金由非官方机构负责投资运营,养老金不再有退休人单位发放,而是由银行发放,到2001年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基本上全部由银行发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吸取国际经验教训,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最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但我国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97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模式的一些具体办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明确,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表现如下:

(一)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统筹克服了单位核算的弊端,体现出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行业之间由于发展水平和效益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统筹也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发放,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个人账户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名下,与个人利益挂钩,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调动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便于个人在不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二)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 现收现付制是代际养老,老人的供养负担完全转嫁给下一代,但在国家经济衰退或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国家或企业很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金需求。完全积累制是代内养老,退休前自我积累养老金,但制度过渡要解决已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养老金积累问题,筹资上存在“双重负担”。我国采用部分积累制的混合式筹资方式,综合考虑当前需要,也为满足长远需要做准备,具有一定的制度弹性。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过渡,在我国乃至世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增强了养老保障能力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障水平。

(四)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在享受保险的权利上是统一的,要求保险项目、保险待遇和投保标准统一,并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等)的职工和个体劳动者,逐步扩大社会化养老保险范围,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

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对即将进入老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同时又正值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完成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移的过程,必须首先明确当前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所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一).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三).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基金管理效率低下。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但是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六)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七)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基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扩大基金来源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

(二).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三).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第一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第二,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以确保其保值增值。

(四)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一项社保计划应该和能否覆盖哪些人群,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因为一旦农民工为社保网络所覆盖,他们才会有“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父母辈老人的福利水平问题。

(五)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制度体系,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第一层次: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即企业和个人为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第二层次: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为主,个人为辅供款,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第三层次: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第四层次:传承家庭养老保障。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六)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是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使非国有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七)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八)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重视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政府要加快制度方面的建设,社会大众和企业要积极落实各项政策,要提高养老保险方面的知识,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有各界共同努力,我国才能建立期更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的社会才正在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浅谈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发展路径 篇7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2009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指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指导意见》取代了1992年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 (简称《基本方案》) , 指导并推进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0年又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居民, 正是在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导下, 全国各省市如火如荼地开展此项工作。截至2011年8月底, 国家新农保、城镇居民试点已经覆盖1900多个县 (市、区、旗) , 覆盖面达到60%;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7多亿人, 其中领取养老待遇人数4600多万人。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呈现出推进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等特点, 但新农保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纵深推进中面临的问题

(一) 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长期城乡有别的制度体系, 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从无到有, 不仅使“老有所养”这一古老有之的平民梦想在上千万农民身上变为现实, 改变了养儿防老的历史传统, 而且涉农类、社会救助类信访量下降了很多, 老年人赡养纠纷等得到有效缓和, 促进了社会和谐, 实现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第一步, 但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都比较困难。

(二)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滞后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 还停留在“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阶段, 部分中青年人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 影响中青年人员参保率提高。

(三) 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新农保暂实现的是县级统筹, 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了省级统筹, 国家新农保在各省推进时的一些制度安排 (各省、市、县财政的进口补贴差异性较大) 不尽相同, 人社部配发的新农保业务管理软件尚不能直接加以使用, 有些地方至今未能依托信息系统进行个人账户的建账、记账和查询, 仍以手工操作的方式记录个人账户,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账户的规范管理。部分地区的养老金发放和个人缴费信息管理仍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进行, 造成了数据采集效果不佳、校对时间较长、数据出现反复修改等情况。部分地区新农保所有缴费与待遇发放业务均无信息系统进行支持, 对于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信息仅以电子表格的形式记录了本金部分, 信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四) 经办能力建设是块“短板”

在有些县级经办机构, 特别是乡、村一级经办平台, 基础非常薄弱, 部分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没有正式编制,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一人往往是身兼多职, 因工作辛苦, 待遇又低, 社保出现了“招不进, 留不住”的现象, 致使工作人员缺乏的情况更为严重。目前, 工作基础薄弱、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影响经办管理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障碍, 经办机构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保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路径

作为一项致力于增进农民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社会公平的政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广及后期的管理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需要积极地探索解决对策, 将这一重大惠民工程抓好, 抓实。

(一) 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

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水平的增长, 应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的长效机制, 参照城镇职工标准, 适当提高待遇。当前, 国家确定的55元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老百姓是比较接受的, 也能对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 随着物价水平的持续攀升, 建议基础养老金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今后,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 当基础养老金标准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时, 则适时进行基础养老金标准的调整。

(二) 进一步优化缴费档次设置

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 新农保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缴费档次, 从选择五个档次人员分布来看, 最多的是一档, 其次就是五档, 证明农村居民中对高档次缴费是有需求的, 同时中间档次吸引力不足。因此建议, 建立起缴费档次标准调整的长效机制, 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实际, 每个五年规划期内做出一次适当的调整。缴费越多, 今后养老待遇就越多, 逐步缩小不同养老制度之间的差异。

(三) 建立财政补贴与缴费档次挂钩的制度, 增强制度吸引力, 稳步提升中青年养老保险参保率

按照国务院32号文件规定,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各地在执行这一政策时, 有不同情况, 但很多地方采取的是不管选择何种缴费档次, 统一按3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参保人员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更愿意选择低档次来缴纳, 选择100元档次缴费人数占绝大多数, 因此, 应建立财政补贴与缴费档次挂钩制度, 引导更多的中青年人员参保, 鼓励有条件的人选择更高档次缴费;同时加强宣传, 让广大中青年人全面了解和熟悉养老保险政策, 增强参保意识, 激发参保热情, 稳步提升中青年养老保险参保率。

(四) 不断提高社保部门服务管理水平

随着新农保在我国试点的扩大与普及, 如何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这一公共服务的经办能力和绩效, 使农民能够安全、准确、便捷、优质和持续地获得新农保服务。

1. 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工作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服务”的工作理念, 推进社保文化体系建设, 提高各地经办队伍人员素质, 我们要顺应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一惠民安国之策的大势, 立足实际, 怀着对广大城乡居民的深厚感情, 充分调动上上下下的积极性、创造性, 发挥现有优势, 挖掘潜在优势, 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 把新农保的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做到位。

2. 继续完善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提升管理服务手段

简化和规范业务流程, 提高业务经办效率;优化业务经办模式, 经办业务逐步向基层乡镇 (街道) 、社区社保服务平台延伸;推进经办业务内控制度建设, 使国家新农保在各地的试点尽快步入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轨道。

(五) 提高统筹层次, 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新农保实行个人账户的完全积累制, 因此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尤为重要。因此建议, 在国家政策的允许范围内, 拓宽投资渠道, 委托专业机构运作;适时提高统筹层次, 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时, 逐步建立国家新农保风险准备金, 确保未来个人账户基金及时足额拨付。

(六)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统筹提高城乡养老保险水平

相对于城镇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还比较低。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 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

总之, 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乃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全国各省市地区均处在一个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 圆满完成这次制度变迁将任重而道远。

摘要:新形势下, 如何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贯彻好, 引导农民持续参保、长期参保, 以确保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当前全国正在稳步推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从制度概述、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路径等三个方面做了诠释, 力求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健康、有序的发展。

浅谈澳洲的养老院 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制度伦理 公平与效率 政府责任

一、制度伦理的缺失

(一)二元户籍制度下社会权益分配的伦理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政策安排整体上是不利于农村、农民的,农民一直处于国家发展政策的边缘之中,而且这种边缘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严格的城乡区分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在长期以来遭受到权益分配的歧视性对待的罪魁祸首。诺斯(1995)认为,“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 [1]“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事实上是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割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基于這两种社会身份形成了一些列社会收益分配上的歧视,一方面,国家为城镇居民每年提供数千亿元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维护城镇居民健康稳定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只能依靠家庭和土地来维护生存,国家没有专门的资金对农民群众进行保障。以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为基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权益分配保障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

我国改革初期农民的积极性得到释放,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得到迅猛较快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全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把全国优秀的资源、要素和利益向城市集中,在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巩固”,而难以说得上是“改革”。尽管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土地制度中农民财产权虚位形成的权利贫困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规定应该属于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经营、管理。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的实现方面把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包括占有、使用、分配、收益等经营权进行了分解,在某种意义上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权改革并没有改变农民在土地制度中的财产权虚位形成的的基本特征,土地在征用、流转和买卖方面的支配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农民在土地承包关系中仅有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而这种有限的土地权利没有能够为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保障。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完成GDP考核指标,不断地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施加压力,征用或者“购买”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土地。最核心的问题是由于农民自己对土地没有最终所有权,其对土地转让收益缺乏相应的处置权,而被国家赋予农村集体所有者身份的“农村集体”(实际上操纵在部分村干部手中)不断地“代表”所有农民处理集体所有的土地。从本质意义上讲,农民在土地所有制上的权利虚位是造成我国农民失去土地作为养老保障又一个根本原因。

(三)工农业产品价格双轨制导致的收益悬殊

工农业产品价格双轨制实际上就是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存在着剪刀差。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产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而农产品价格往往低于价值,工农业产品存在着价值上的不等量交换,二者之间的出现的差额用图表表示呈现出剪刀张开形状。现阶段,我国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现象依然在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收益。例如,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猪肉、豆油等农副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等对于农民来说的利好消息,有人认为作为农产品的提供者农民应该能够得到巨大实惠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在农副产品涨价的同时,包括农机具、化肥、柴油、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再明显上涨,农民生活所需的消费品价格也在上涨。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农民的收益和实惠是否能够增加,取决于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上涨的幅度哪个更高。根据工农业的有机构成理论和产品附加值特征,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有限,农民得到的实惠是非常低的,甚至是负的。

二、公平与效率失衡

(一)经济理性与道德价值目标的偏差

经济理性是指经济决策主体是理性的,其追求的目标是使实现利益最大化。道德价值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道德行为主体的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和功能,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来约束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调节社会关系来保障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持续的稳定。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人们总是理性的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2]道德理性与道德价值目标的观点则与经济理性相反,道德价值追求的是信奉利他的道德价值标准。

经济理性与道德价值目标的偏差与冲突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体系的构建中也明显的存在。首先由于经济理性与道德价值目标的偏差,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认知和价值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以追求效率还是公平为准之类的价值判断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其次,由于经济理性与道德价值目标的偏差与冲突致使有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主体和部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至于忽视道德价值目标追求,导致中西部地区农保资金财政补贴力度的不足和管理者的贪腐现象的发生。再次,经济理性与道德价值目标的偏差和冲突也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难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因此,经济理性与而道德理性的结合与协调才是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责、权、利三者的不合理分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建立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政策。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来强制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待遇给付的都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参保农民有义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之后才能获得享受养老保障的待遇和权利,强调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方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政府的角度看,积极提供并管理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提升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效用。“老农保”尽管强调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担资金筹集义务的规定,但由于只规定了参保对象能够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和政府财政支持的原则,没有规定具体的补助、支持标准,没有明确政府和集体的责任,缺乏三方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明确的权、责、利关系,导致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农村地区的以权谋私、管理不规范现象,集体补助不平等,干部多、群众少,干部补、群众不补等参保农民内部的不公平现象屡屡发生。结果是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条件,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贴额度和待遇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农民的养老保障权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三、政府责任的空缺

“责任伦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1894年提出的概念,指“对于某种政治行动的投入是出于某种清醒自觉的内在责任感”。[3]这里的责任感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强调责任和义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方面承担了较为全面的责任却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却承担着极其有限的财政责任,多数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急需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政府的财政支持却极度缺乏。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责任空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供给上的政府缺位

对农村居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基层政府在为农村进行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形成了制度外供给的鲜明特点。地方基层政府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不足的限制,只能寻求通过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利用民间资本等协助进行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然而,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经济理性和道德价值目标相冲突的情况下,这必然导致政府福利和官员政绩明显的公共产品供给有保证,而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受到较大限制。

造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政府缺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和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是政府制度供给缺位的根本原因。广大农民群众是制度供给上的委托人,但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是农民的代理人,但往往只对上级政府负责。因此,农民群众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公共产品的需求只能寄托于是否能够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偏好挂钩,而没有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则使缺位必然存在。

二是政府职责划分模糊是导致政府制度供给缺位的法治性缺陷。我国的政府组织法规尽管比较全面,但在操作层面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致使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的制度供给上相互推诿、错位。一方面使农民群众的支出负担沉重;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与制度供给低效率性。

(二)行政伦理的控制失灵

行政伦理又称“公共行政伦理”,是在行政过程对行政主体行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过程以及判断的理由进而来调控政府及政务人员在行政行为中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则。在资源稀缺的情境下制定能够实现政府最大效用和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公共政策的重要条件。政府主体在进行公共政策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最大化公共利益目标,慎重选择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和伦理要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增长,注重效率而相对忽视了公平,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功近利,城乡发展失调、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广泛存在。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和效率的行政理念导致行政伦理的控制失灵现象异常严重。一是政府信用的缺失。在存在政府掌握的社会实际信息与广大农民群众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时,政府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愿及时有效的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后果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广大农民群众缺乏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二是公共服务意识淡薄。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官僚化的思想观念未能根本消除,服务意识淡薄,不了解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政府实行现代公共行政伦理要求而进行转变的根本要求,对服务行政持消极抵制和冷漠的态度,导致地方政府在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公共产品时存在着严重的推诿、扯皮和不公平现象。

(三)公共福利资源配置的不平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公共福利资源配置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取得了巨大提高,然而,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诸多维持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并未得以消除。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继续向城市转移和集聚,但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农业积累、牺牲农村发展支持城市发展的局面。在公共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福利资源的投入方面,政府近年来依然把重点放在了继续向城市倾斜上,农村地区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进行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这种情况下公共福利资源的配置在城乡之间更加不平等,差距进一步扩大。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重新进行公共福利资源的分配,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电力、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增加用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的福利开支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温床,改革城乡割裂的财税制度、改革城乡不对称的土地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从而为公共福利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制度和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道·诺斯.制度变迁论纲要[J].改革,1995(3):12—27

[2]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

[3]傅济锋.马克思·韦伯责任伦理的时间维度[J].大家,2011(20):3—4

上一篇:艺术系生活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欣赏艺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