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2024-11-11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通用13篇)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篇1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奶奶八十四岁了,是个和我做伴的年龄。奶奶会和我一起看电视,一起逛超市,一起玩布娃娃,一起堆积木……爸爸说:“人老了,就像个小孩子。”可是这个“老顽童”却总对我说“不”。

(一)

爷爷去世了,奶奶更显老了,她一个人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每周六,我们一家人都会去乡下看望奶奶,每次我们都会苦口婆心地请奶奶到县城和我们一起住。可每一次奶奶都摆手拒绝:“不,不,我不去你那儿住,我这么老了……”甚至有一次,我们把奶奶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搬上了车,可她仍不肯一同去县城,我们既沮丧又难过。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奶奶就是不愿意出来和我们一起住呢?乡下没有自来水,没有天然气;老房子里没有空调,没有荧光灯……奶奶佝偻着身子,干不了重活;奶奶耳背,听不清声音……奶奶,您一个人在乡下怎么生活呀?奶奶,您明明每天都在思念着我们,为什么就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生活呢?

爸爸说:“孩子,你不懂,你不懂……”

直到有一天,听叔叔说:“村里有一个风俗,说人老了不要到新房子里住,万一过世,就会给新房子、给子孙带来晦气!”

奶奶呀,您一定是这样想的!奶奶,您的一句“不愿意出来”饱含着多少深情!可是,奶奶,我们不愿意听您的“不”!

(二)

新春,奶奶出来了!过年的喜庆久久荡漾在每个人脸上,奶奶也不例外;姑娘、小伙子、老人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奶奶也不例外。当美食的香气飘进我们的鼻子,就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时刻了!爸爸请奶奶坐上座,妈妈特意给没牙的奶奶盛了一碗粥,我把最好吃的鸡肉、鸡腿夹给奶奶,又给奶奶盛了满满的一碗营养鸡汤……奶奶看着我们忙得不亦乐乎,笑得合不拢嘴,一边说着“不用,不用……”一边又把鸡腿往我碗里夹。

饭后,大家挤在一起热乎乎地聊天,看电视。这时,爸爸准备好了压岁钱,给我、妈妈、奶奶发红包!我和妈妈都开心地接过红包,只有奶奶使劲地推搡着:“不要给我钱,不要,不要……你们年轻人做事业需要钱,我不需要,不要,不要……”最后,奶奶拗不过爸爸,只好接下来了。可是,就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奶奶悄悄地把一个红色的东西塞进了我的口袋。看着这一切,我明白了,不用任何人解答,我知道了许多!

奶奶要去散步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开门,小心翼翼地扶着奶奶下楼。悄悄地……悄悄地……我从新衣裳里拿出一个红色的`东西,轻轻地放回到了属于它的地方。在我的身后,仿佛有一个会心的微笑……

(三)

寒假,我和妈妈想去泡温泉,奶奶问我们去干什么,妈妈做了一个游泳的动作,她立刻说:“不能去,不能去,会感冒的。”奶奶不知道有温泉,她一直认为水是冷的,以为我和妈妈大冬天要去游冷水,奶奶着急死了,一个劲地阻止,我们只好不去泡温泉了。

好吧,我只能在家做作业,听奶奶不停地唠叨了:

“你读书很认真,头不要低得太低,不然会近视的。”

“大冬天的,衣服不要穿得太少,会冻坏的。”

妈妈说,奶奶的每一个“不”字里都饱含着一份浓浓的爱。奶奶,我懂,您的“不”字是无言的爱,里面藏着一个温暖的家!

老去的身影,不变的深情

一个简单的“不”字,是奶奶对子孙的美好祝愿,是奶奶对儿女深深的牵挂,也是奶奶那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人之老矣,逐渐丧失了更多的能力,能为儿女做的,就是拒绝成为他们的累赘,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这个家构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为家人举起最后的保护伞。这是每一位父母变成爷爷奶奶时的希冀,也是他们最坚定的行动。三个方面的事例讲述,让我们更能深刻体会这种隐忍深沉的爱。珍惜家中的每一位老人,他们不再有“来日方长”,当下的每一天,都需要你用心感受,悉心呵护。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篇2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以花卉为题材的荷兰绘画 篇3

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画家阿姆布罗萨·博斯哈尔特就是一位以花卉画为专长的画家。在他的作品《壁龛中的花束》蕴含一种复杂情感,花瓶里似乎已经放不下更多的花枝了,这幅画也不像是直接描述自然生长的花卉,因为他组合了生长在不同季节的花,而且他的绘制技巧很精湛。在荷兰花卉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注意到,那种野生的鲜花是从不登场的。而荷兰的花卉画中描绘的花卉都是需要高度的园艺经验才能得以生存的花卉。因此荷兰的花卉画是毫无田园牧歌色彩可言的,甚至是反牧歌色彩的。画家是依赖于长期在大植物园里观察及写生的经验,那时荷兰的植物来自殖民地,例如荷兰花园中的新宠——郁金香,就是16世纪从土耳其进口的。虽然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中世纪的花朵,如鸢尾花、百合花、玫瑰花,但是,这些花当时却要让位给奇花异草——如墨西哥的大丽花、波斯的贝母等。在这里,我们窥视到了某种对自然的空间性与季节性的拒绝,这种拒绝使绘画与内在的自然抒情性全然断绝了。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里所探究的是技艺,首先是园艺,尔后是绘画,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艺术。

与不用野花同样令人注目的是那种鲜花尽量保持不重复的惯例,吸引眼睛的是花与花之间、体现在结构与色彩层面上的差别;所寻求的不是事物的量,而是透过科学的写实所看到的花卉的样本。在这儿,花与花的重复是多余的,反映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信息的递增。那些可以通过栽培而在同一植物家族中产生的变异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而花卉画更钟情那些可能产生无法预料之变化的特殊品种。

17世纪的荷兰花卉画也是处在当时的经济空间里的。其中的第一种经济空间是植物园,即绘画的直接源头。早期建造诸如此类的植物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王子和国家才能有如此庞大资金的来源,而这种赞助带来了一种园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象征性联系;这一联系赋予荷兰花卉画以一种很高的社会声誉,而最早的花卉画的支持者也显然是宫廷而不是资产阶级。第二种是投机领域——这是花与现金的一种关系,是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资本”的价值的另一面。17世纪20年代曾掀起过一场席卷了荷兰的郁金香热,花卉画的趣味是与市场对稀有品种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所看重的东西便是画家所追求的,例如艳丽复杂的色彩、不规则的斑点以及变化多样的花儿如郁金香、风信子、玫瑰和康乃馨等。荷兰的花卉画有意要在描绘的对象上体现出画本身所依凭的价值之源,由此,此价值就转入了彼价值;第三种是绘画本身的领域。花费在花卉画上的劳动强度高于其他的静物画。在这种类型的花卉画创作中技巧上的捷径是走不通的。所以,花卉画只有在人们对它的需求高扬到了一种足以让画家的艰辛劳动获得相当的报酬时才能繁荣起来。

以趣事为题材的作文 篇4

我“精挑细选”,终于找到了一个“胖”萝卜。我挽起衣袖,抓住萝卜的叶,闭住眼,使劲儿往上一提,我感觉萝卜被我拔起来了,可睁眼一看,啊呀!只有萝卜叶拿在手里,萝卜却还像个老爷一样窝在“府”里没出来。我气冲冲地走到萝卜面前,把周围的泥土扒开,再抓住萝卜的顶端,用力一提,萝卜就出来了。我把萝卜提在半空中,得意地说:“小样儿,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儿!哼!”说完,就把萝卜放进盆里,继续去搞定其他的萝卜。

拔了一会儿萝卜,我就开始切萝卜叶和萝卜须。我大喊一声:“升——堂——!”“威——武——!”我自呼自应,拿出小刀,在空中胡乱比划了几下,又大喊:“大——刑——伺——候——!”我从盆里拿出一个萝卜,用小刀先刮掉表面的萝卜须,然后把小刀放在萝卜和萝卜叶的衔接处,用力一切——“偶,买伽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竟然切到一小块儿萝卜!ON!我只好忍痛割爱,用小刀把它切掉了。接着,我又切了几个,可还是切得奇形怪状。怎么回事?妈妈见状,走过来,拿出一个萝卜,拿过小刀,对我说:“孩子,你得把萝卜放在地上,一只手摁住,一只手切萝卜叶,就像这样。”妈妈给我做了示范。我重新学着妈妈教的那样去切,真的不会再切到萝卜了!我一口气把盆里的萝卜给切完了。

该洗萝卜了。我端着装萝卜的盆,兴冲冲地走到池塘边,取出一个萝卜,开始给萝卜“洗澡”。我洗各非常仔细,一点点儿污垢都没留。噢,不!我一不留神,萝卜调皮地从我手中“溜”走了。我心急如焚,还好,萝卜竟然自己浮上来了!真是天助我也!我一只手抓住旁边的一棵小树,一只手伸各老长去抓萝卜。近了,又近了,还差一点儿……我努力伸长胳膊。终于抓到了!继续洗萝卜,终于洗完了,我擦了擦头上的汗。

以生活为题材的作文 篇5

今天,蹁跹的雪花,终于还是累了,放弃了挥舞。天空中恢复了往日灿烂的笑脸。一缕明媚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泄在窗台上,在寒冷的冬日里,散发着它无以伦比地光和热。

窗外的麻雀,惺忪着双眼,像赶集似得也出来凑热闹。在窗台、电线上、树枝上叽叽喳喳个不停。时而还挥舞着那短小的翅膀,灵巧的跳来跳去。仿佛在讨论着、欢迎着这充满希望的一天,好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

门口的耄耋老人,佝偻着脊背,倚墙而坐。阳光肆无忌惮的照在那充满皱纹的脸上,这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洋溢着一种幸福、一种满足、一种自由。仿佛那个战争的年代、饥不择食的.年代没有经历过一样。偶尔有几个小孩会过来围在老人身边,听他讲红军的故事,好一副儿孙满堂和谐的景象。

房间里充满着淡淡的书香,唐诗宋词萦绕在那房梁上,掬一捧浪漫的文字,含入腹中,就让我徜徉在这浩瀚的书海,呼吸那诗词的芬芳。

只可惜,如梦的年华,邂逅了多少斑斓的光景,踌躇的等待,终究没有划伤岁月时光。而如今静好的岁月,我要将善良、勤奋、感恩、坚持根植在唯有的今天里,散发淡淡的幽香,彰显傲雪的风骨。让身旁的书卷诠释成诗意,在书香墨痕的日子填充自己赏春之明媚、秋叶之静美、夏花之灿烂、冬日之温暖。

以趣事为题材的作文 篇6

记得我小时候,的别喜欢和韩亚琪玩,我们渴望的,是像大人那样拥有结婚的权利。一天,我到幼儿园去,正好看见亚琪和几个大姐姐玩游戏呢,我也跑过去看了看,亚琪看见了我,说:“韩欣怡,我们结婚吧,这几位大姐姐是我们的见证人。”我说:“好啊好啊”随后,我们要开始‘结婚’啦!我带着一条小手帕,亚琪则用布条弄了一个小‘领巾’我和亚琪走着,几位大姐姐在那里欢呼,我们走了很远,知道走到了一位大姐姐身边,大姐姐说:“亚琪,请问你是否要娶欣怡为妻呢?”亚琪很激动:“我当然愿意”大姐姐又问我:“欣怡,请问你是否要娶亚琪‘为夫’呢?”“我很愿意”大姐姐清了清嗓子说:“双方互换戒指”可我们没有戒指啊,就随便找了个石头放到了手指上。姐姐又说:“好,祝你们结婚愉快!”“耶”我和亚琪异口同声地说。最后我们结婚成功了,就很高兴地玩转圈圈的了。当我们回家后,都告诉了自己的家长,爸爸妈妈笑的前仰后翻。到了现在,爸爸妈妈还用这个取笑我呢。

还有一件事是我和宁宁姐姐玩,我负责买菜和挖菜,姐姐负责煮菜。买菜就是找一个很多的地方挖菜,我就挖呀挖后来我想:还不如连根拔起呢,这样多省事啊。当我连根拔起一棵草的时候,突然看见这个东东好像人参,我就把姐姐叫来:“姐姐你看,这个多么像人参呐”姐姐却说:“恩,可是人参可是很少见的。”“少见也是说也有发现的嘛,我们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发现人参的人啊”最后,我跟姐姐商量,要把它洗洗直接吃了,可洗完后,谁都不想吃,因为这个味道实在太难闻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还把“人参”拿出来给爸爸妈妈看,爸爸笑着说:“这个不是人参,是草根呐”“什么?”我和姐姐都不可思议。爸爸笑着说:“人参是特别想人的身体,所以才叫人参的,你们挖的草根只有身子没有头,怎么可能是人参呢?”哦,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这个‘人参’的味道怎么怪怪的呢!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篇7

一、以明代为界限的家庭小说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伦理化特征对创作人的强大影响, 加之早期小说发展史上“讲史”、“演义”为小说叙述的主流形态, 这就对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的出现制造了束缚。所以在明以前,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还没有出现, 这一时期, 有关家庭环境的描写极少, 有的也只是为情节发展的需要而略着笔墨, 是作为点缀而存在的, 不是小说的描述重点, 是为烘托人物的需要而存在的, 但就是如此, 出现的人物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上也远远不及明清家庭小说。

明清时期, 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与衰亡, 封建主义的束缚人类个性发展的伦理纲常开始渐渐的失去它强大的钳制威力, 人们迫切需要自我的解放, 挣脱束缚。市民阶层的壮大, 也使得要求去除程朱理学, 要求人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启蒙主义的兴起, 撼动了封建伦理纲常对平民百姓的统治, 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所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极大一部分表现在家庭中。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在明以后以及清代, 出现了以大量家庭日常生活为描摹对象的章回体家庭小说。

二、明清完整家庭小说的流变

明清家庭小说在情节结构上,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家庭复兴式, 一类是家庭败落式。家庭兴衰题材的小说, 是指以“人际关系结构、生活时间和空间结构、生活手段和经济环境结构、文化意识和社会关系结构”这五大关系结构作为分析点, 全面而彻底的剖析一个家庭组织运转结构。通过对特定时代, 特定背景下的典型性家庭的荣辱兴衰, 更能深入揭示时代的社会风貌。纵观明清小说史, “真正艺术而完整地从家庭结构、家庭形态、家庭伦理、家庭演变等方面描写家庭环境”的作品, 只有六部:《红楼梦》《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蜃楼志》。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全面再现了当时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当时环境下的典型性家庭, 它的出现还开启了后世中国家庭伦理式世态人情小说的道路。以《金瓶梅》为起点, 明清时期产生了以《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等为代表的长篇以家庭或家族为背景线索的小说系列。其中, 《醒世姻缘传》就是以几个家庭几经荒诞的故事, 描绘了封建伦理制度下一夫多妻制对人性摧残的弊端, 揭示了家庭或家族内部因家产分配不均, 造成的家庭矛盾和宗族纠纷, 进而说明明代中叶家庭伦理道德实际上对家庭所产生的分裂破坏的作用。完全有悖于封建统治者在制定伦理道德纲常的初衷。也违背了统治着妄想以扼杀人性的伦理统治操控百姓的愿望。清前期家庭小说的代表作《林兰香》描写了以燕梦卿为代表的知识女性的感情生活、精神痛苦和人生悲剧, 它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也是站在了小说历史转折点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应为它的出现是家庭小说由“俗”向“雅”的起始点。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重要转折点。《歧路灯》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写有关封建社会下的教育问题, 其作者李绿园以淑世之心描述了世家子弟谭绍闻从误入歧途到迷途知返的经历, 提出了封建社会的教育问题, 包括家庭教育在内,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家族的兴衰, 更是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生死存亡问题。《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等五部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是在描写家庭生活的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 意图折射出封建社会种种问题这一点上完全是循着《金瓶梅》的线索展开描写的, 这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整体性艺术表现方面是有着延续性和传承性的。

这五部小说虽然在创作特点上各有不同, 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看出阶段性的特点, 通过比较, 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朝中后期, 作品为《金瓶梅》, 特点是前半部详写家庭繁荣昌盛的盛况, 后半部描写家庭衰败的满目凄凉, 前后对比让人感慨无限。第二个阶段包括明清之际和清前期, 作品有《醒世姻缘传》《林兰香》两部。共同特点是对于家庭的发迹史轻描淡写着墨不多, 但在对家族有升转衰的过程上着重的描写, 使整部著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凉和凄凉气氛, 作者发出的也是无限追昔往日荣耀以及今不如昔的无限感慨。第三个阶段是清中期作品有《红楼梦》《歧路灯》《蜃楼志》三部, 特点是详写家庭逐步有盛极一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在结局处又稍稍复兴, 寄寓了向往能回到往日兴盛的殷切期望, 以及抒发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满和改良社会的某种理想。如18世纪中叶, 我国出现了一部以描写封建大家庭乃至整个封建制度为线索的百科全书式作品《红楼梦》。如依曹雪芹原意, 此书的结局应该是贾家财散人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让贾家又起死回生, 重沐皇恩, 兰桂齐芳, 仿佛回到了之前的盛况。在结尾处都被作者赋予浓重的理想色彩。

三、以悲剧性主题为共同特性

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 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 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 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 家庭成员妄图力挽狂澜可仍然有着螳臂当车的悲剧性质, 作者在描写封建家庭的没落不仅仅在于描述个体的悲剧性, 更在意在悲剧的结局中内涵着一种隐喻, 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是文化精神的反映, 明清时期的家庭小说几乎彻头彻尾被浓烈的悲剧氛围所萦绕着。明清时期重要的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都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性色调, 有学者认为“《金瓶梅》暴露假、恶、丑, 并展现其灭亡过程, 本应属喜剧范畴, 但因其暴露出来的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罪恶, 故可称之为‘恶行悲剧’”, 据此否定《金瓶梅》含有悲剧精神, 认为“它丝毫谈不上什么悲剧意识, 更不必说具有悲剧精神”,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 “悲剧不仅表现生活的肯定, 并且也表现生活的否定”。事实上“《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它从王公贵族的酒肉生活中,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空虚, 从对性的描写中, 反应出人性的扭曲, 整部书都充斥这金钱、情欲的淫乱的罪恶气息, 更让我们感受到的当时社会的物欲横流。

在《金瓶梅》写的是性与欲, 但在性与欲的下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批判精神。“底蕴着一种悲剧精神或曰一种对生命的悲哀”。《红楼梦》则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 鲁迅先生在阅读《红楼梦》时, 把这部书的称定为“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 并认为“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这种悲剧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红楼梦》中, 悲剧的气息更是弥漫扩散在明清时期的绝大部分家庭为线索的长篇小说中, 其悲剧主题可以具体地分为“个体生命之悲剧和家庭、社会悲剧, 其中个体生命的悲剧包括人物命运的悲剧, 爱情婚恋悲剧, 人生道路悲剧。”

总而言之, 明清时期的长篇家庭小说是把个体、家庭、社会的悲剧交织融合在了一起, 小说集中展示了整个封建大家族的末落和衰败, 这其实就是明清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末世景象的缩影和概括, 家族的衰败就是国家社会走向末路的预兆, 这部仅仅是家庭的悲剧, 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大悲剧。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 整理出明清时期以家庭完整发展史为题材的六部小说, 通过对比研究, 揭示六部小说之间的相互继承与借鉴关系, 并且总结出他们共同的悲剧性主题。

初一以成长为题材的作文 篇8

烦恼在我手中成长。记得有一次考试考的不理想,爸爸便为我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一大堆的作业,还叮嘱我说:“从今天开始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我给你布置的作业,作业完成时间不能超过三个小时。周末休息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听见没有。”听了爸爸的话后,我的心情一落千丈,今后的日子,大家可想而知。每天要在六点之前完成学样的作业,还要再花两个小时完成课外作业。

虽然这次是因为我考的不好,爸爸才布置了课外作业,但还有一次比这次更惨。

烦恼在我手中开花。有一次考试成绩发下来,我考了100分。原本以为爸爸妈妈会奖励我,不会再让我做那么多的课外作业,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我按照以前的规矩,完成好了学样的作业,等着回家告诉爸妈这个好消息。回到家,我便赶紧冲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这次考试我考了100分。”妈妈微笑地看着我说:“看来我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外作业做的多还是对成绩的提高有帮助手,以后你的课外作业量会加大。”听了妈妈说的话后,我差点要晕过去。我便对妈妈说:“妈妈,你就光知道给我布置作业,都不想想我是怎么想的,每天做不完的题目,我的手都磨出茧子了。妈妈你就不能给我少布置些作业吗?”妈妈听完我说的,若有所思,说道:“好像作业是多了点,以后周末的时候我做一些课外作业吧!”听妈妈这样说,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烦恼在我手中结果。

以超越为题材的初一作文 篇9

当听见《头文字d》的主人公藤原拓海说了一句:“我怎么觉得时间变的这么慢?是不是因为我太快了?”的时候,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让我回到了一个月前,学校第八十五界运动回的赛场,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比赛就要开始了,我紧张极了,眼前一片空白,耳边的喧哗、欢呼、狂叫都化为翁翁的符号,我的手紧紧握住绳,汗,从手心冒出来。这是,有位老师向我走了过来,伸出手,只是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拍,他脸上鼓励的笑容,化作一股巨大的力量,通过手心传递到我的心里,我信心顿时增加了许多。“预备~~开始”话音刚落,我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兔子,疯狂的.跳着,心里默默的数着:“1、2、3、4、5……”心跳急剧加速,手脚发麻,全身酸痛,这是大汗淋头的我想:“为什么我觉得一分钟如此的长呢,我都快累死了!对了,是不是我的速度很快呀?”当我快要崩溃的时候,裁判的一声“停――!”让时间“定格”了,这是我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趴在地上,“一百六十一个,恭喜你。”记数的老师报到,然后对其他老师说:“这孩子可以!不错一百六十一个!”,“啊?不会吧?”我惊奇的叫到,“老师,你没数错吧?”“没有呀?没数错!”那个老师一脸茫然,原来我的速度有这么快呀!

我可是班上出了名的“老徐”,所以我希望我做其它任何事情的时候速度都这么快!而且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篇10

这里不但是全国绿化先进县,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而且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体育建设先进县, 驰名中外的瓜果之乡, 棉花之乡。麦盖提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县名沿用了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名字。麦盖提又是维吾尔大诗人, 音乐家阿曼尼沙汗出生成长之地。这里的刀郎舞, 刀郎麦西莱甫, 刀郎木卡木姆, 刀郎农民画, 刀郎羊久负盛名, 源远流长。

一、“刀郎”的起源

关于“刀郎”的传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有人说“刀郎”是地名, 还有人说“刀郎”是人名, 但从相关资料考证和民间实际调查出发, 最客观的说法是:“刀郎”是一种居住方式。

据史料记载:13世纪中期, 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政权, 于1219年发动了第一次西征, 把版图从中亚西亚扩大到南欧。统一新疆后, 他将南疆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次子察合台。由于察合台英勇善战、终日忙于扩边征地, 无暇顾及他的封地, 于是又将南疆的部分地区再次分封给他的部属。那时, 叶尔羌河东岸地旷人稀, 又受叶尔羌河洪流长期地自然阻隔切割。但原始的大森林枝繁叶茂, 土肥水美, 野兽麋集, 百禽翱翔, 不失为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也许是成吉思汗相中了这片半封闭的“孤岛”, 也许“刀郎人”天生就与此地有缘, 这才形成了“刀郎”人的部落, 即“堆”、“圈”、“群居”意义的由来。

在很早以前, 传说有一位英勇剽悍且有着蒙古血统的维吾尔青年“米格提”带领部落臣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推翻了压迫、剥削他们的部落酋长, 成为部落的首领。那时候, 正值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米格提”和部落的门徒就信奉了伊斯兰教。他们来到了叶尔羌河东岸的原始森林依靠放牧、捕猎为生, 并以人名做地名——叫作“米格提”, 麦盖提是“米格提”的转音。其实, “刀郎人”在麦盖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还有一说:传说“刀郎”是麦盖提县的古地名。麦盖提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边缘, 过去这里沙丘连绵, 水泊碱坑遍地, 到处生长着梧桐 (胡杨) 、红柳以及央塔克、野麻、阿克提干等野草。人们按种姓部落散居在几块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的地窝子里。他们以放牧、狩猎、捕捞为生。根据这种部落散居的情形, 大家将这种居住方式称作“刀莱”。意思是“堆”“圈子”“流域”之意, 特指这里一堆, 那里一堆在地理上的分布。后来由于语音语速的演变, “刀莱”也就慢慢地被演变成了“刀郎”。于是, 居住在这里的人便自称“刀郎人”, 成为古代维吾尔人的一支。

二、麦盖提刀郎农民画的创作题材

“刀郎人”以狩猎、放牧、捕捞为生。由于长期在大森林中穿梭, 与蓝天、白云、水泊、草地融为一体, 练就了刀郎人粗犷豪放、英勇善战、健步如飞、酷爱大自然的豪爽性格, 这在“农民画”优美的色彩中都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刀郎人”狩猎、渔牧不分男女老幼。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同工同酬, 全力以赴是“刀郎”先民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原生态。

刀郎人十分的执著豪爽, 并且从祖先的血脉里与生俱来地继承了“刀郎”的这个名词和传统。他们把叶尔羌河中下游这一段河流称作“刀郎河”;把起源于此的舞蹈称作“刀郎舞”;把这里的民歌称作“刀郎民歌”;把长期在此繁衍生息传唱的套曲称为“刀郎木卡姆”;把成长在这里的姑娘、媳妇也称作“刀郎女”。刀郎人以刀郎舞, 刀郎乐器、刀郎麦西莱甫、刀郎木卡姆、刀郎农民画等闻名于世。刀郎农民画发源于麦盖提, 这在农民画作品里都可以得到证明。在以麦盖提为中心叶河流域的岳普湖、巴楚、莎车、叶城等地, 刀郎农民画也很流行, 连阿克苏以及东疆哈密等地也有刀郎农民画的痕迹, 足见刀郎文化流传之广, 影响之深。

关于刀郎农民画表现的形式和内容, 当地群众有各种解释:不只是表现了放牧、转场、养殖、捕捞。但众口一词的说法是:集中表现了一次狩猎的全过程。

刀郎人用独有的农民画也变得高雅舒展, 极富穿透力与感染力。

三、麦盖提刀郎农民画的创作语言

在麦盖提县的库木库萨尔乡就有许多的农民喜欢用绘画来表现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乡的文化中心, 你可以看到满院飘染着异彩的农民画。一幅幅画面, 把刀郎之乡刀郎人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文化中心的展厅, 陈列着上百幅由农民自己创作, 表现刀郎人丰富生活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农民热合曼·阿皮孜的《丰收图》是通过农民采收葵花色彩鲜明的工笔彩描, 运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向人们传达出一种农民喜庆丰收的快乐心情。麦盖提县的农民画淳朴直白, 色彩绚丽, 线条简洁明快, 表现力强想象丰富, 无不透射广大农民对生活对未来美好憧憬。但是麦盖提县农民画家展示自我, 认识自我, 热爱生活, 歌颂赞美生活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

麦盖提县仅库木库萨尔乡就有农民画家近百人。在国内外参展的民间绘画达800多幅, 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收藏。1996年库木库萨尔乡被文化部授予“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麦盖提的刀郎农民画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频频获奖, 使多姿多彩的麦盖提刀郎文化艺术成为驰名中外的“刀郎文化艺术之乡”, “刀郎农民画之乡”“刀郎歌舞之乡”。如今“刀郎”的美誉鹊起, 他作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关注, “刀郎文化”已远远超出他原有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

摘要:麦盖提县是“刀郎”的发源地, 也是“刀郎文化”的故乡。淳朴简洁的刀郎农民画是通过农民采收葵花色彩鲜明的工笔彩描, 运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向人们传达出一种农民喜庆丰收的快乐心情。麦盖提县的农民画淳朴直白, 色彩绚丽, 线条简洁明快, 表现力强想象丰富, 无不透射广大农民对生活对未来美好憧憬。是麦盖提县农民画家展示自我, 认识自我, 热爱生活, 歌颂赞美生活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

关键词:麦盖提,农民画,创作语言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美术家画语类编》张力齐风阁姜凡编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2].《新疆画报》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3].《新疆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4].《新疆画报》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以感谢信为题材的作文 篇11

院领导:

你好!

我代表我们全家向xx市人民医院致以衷心的感谢!

xx年12月29日,我母亲突发肠穿孔,腹剧痛。在xx大医院就诊未果的情况下,于30日晨来到xx市人民医院,由普外科xx大夫成功的做了部分切除和造瘘手术,在普外科病房xx号床住院月余。

在住院期间,xx大夫及两位护士长对我母亲给予了亲人般的关怀,使我母亲在与病魔做斗争的过程中充满必胜的信心。普外科护士们的美丽善良温柔以及干净利落娴熟的业务素质,给我们全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病人,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拿着钱去消费,往往不能得到与钱相符合的服务,当他们得到了与付出相一致的服务的时候,仍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医生和护士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在挣得自己劳动的报酬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济人危难,救死扶伤的善举。这是一个无尚光荣的职业。

看大病就要去xx市人民医院,一直是我的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共识,我也一直知道xx市人民医院是 全市最好的,但我从来没有如此真切的体会到xx市人民医院会好到这个程度!在就诊和手术时充满人性化的服务过程,诊断之准确,手术之成功,以及术后对病人无微不至的护理,仍是出乎我的意料 的,仍是使我们全家感动不已的。说到底一句话,黄大夫及普外科护士们的敬业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和我的家人,这使我不得不拿起笔来,写这封感谢信。

当然,我更要感谢院领导,我 知道,没有领导们的 努力没有领导们以人为本的充满人性化的和谐的 管理,就不可能有我们所享受到的以人为本的充满人性化的和谐的服务!

这使我看到了一个没有在荣誉面前却步的时刻充满着使命感和危机感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着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朝气蓬勃的人民医院,一个不负市民厚望的不断地挑战自我向着更大更强更高的目标大踏步前进的不断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xx市人民医院!

再一次深深地感谢你们!

您们好:

我是**小学二年二班段**的家长。孩子在这个温馨的的大家庭里快度过三个学期了,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孩子能积极向上,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与二班的老师是密不可分的。苏老师,秦老师,袁老师,在此我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致意,最真挚的感谢和最美好的祝愿。

段**很爱这个既团结又温暖的班集体,更爱培养教育她的老师们。是她们对孩子的爱感动了孩子,是她们严格的教育知道这孩子,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下面讲两件事:

一是孩子的字写得还可以。可是有一次坐也比较多,她有两个字写得不规范,苏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让她重写这两个字。仅此,让孩子感到苏老师要求很严格,一个字也不能马虎,不能有侥幸心理。之后,孩子写字时就比较认真,苏老师和秦老师批改过的作业本上经常看到“你最棒”,“很好”“加油”,“老师相信你”。简短的几个字,你们给了孩子信心和力量,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使她不断进步。

二是上一年级时,孩子不小心把校讯通给丢了,苏老师知道后设法帮她寻找。两天后苏老师给找到了,并关心地嘱咐她,今后要细心爱护自己的物品,这件事使她懂得了自己的马虎也给老师带来了麻烦。从此,她就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物品,家长也给予她肯定和表扬。的确,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凝结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包含着你们无私的爱,平凡体现伟大。再次感谢二班所有的老师们,并祝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那亲爱的家人:

感谢妈妈忍受了我这么多年的丢三落

四、懒散而没有放弃对我的纠正,太感动了。特别是我昨天弄丢了银行卡,她还淡定的把我当小朋友一样叮嘱。每次三更半夜过敏,身子痒,就想到打电话给妈妈,不管她睡得多香,都会接我的电话,指挥我吃药,直到没事了才继续睡。妈妈就是脆弱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最爱我的人。

感谢老爸做我的老师,还这么以我为骄傲。要不是老爸的骄傲,我可不是现在这样。老师总是教不动自己的孩子,这是规律。老爸真不容易。

感谢弟弟然我知道怎样替别人着想,怎样关心别人。亲人是无法选择的,是真正的唯一。感谢所有的老师,我一直都没有忘记从小学以来的语文老师,看我多爱语文。他们都博学多识,让人觉得跳出了狭小的现实世界,思想可以漫游。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自己给自己讲故事,都是语文老师的功劳。到后来又有了生物老师、英语老师。果汁哥是高中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他竟然能让我爱上数学!不得了。大学里的文学老师、宗教学老师、专业老师,打开了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感谢一起成长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创造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叫自由。

感谢唱歌给我听的朋友们,感谢带我去水库去森林公园的朋友们,感谢听我讲故事的朋友。感谢喜欢我的朋友,支撑我的自信。感谢不喜欢我的人,照见我的不足。感谢小屁孩的相互成立。感谢912的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感谢球友,跆拳道友。

以目光为题材的作文六年级 篇12

一个月不见,再见时,爸爸带回了好多书,我见着一路风尘仆仆赶回的父亲,爸爸的样子竟然有点陌生,见到天隔一方的我和妈妈,爸爸的目光迷离起来,我们的泪水悄然滑落面颊的港湾。

回家后父亲买菜、拖地,屋里又响起了妈妈的笑语,每每这时,胖胖的爸爸眯着眼,静静的享受着我的轻拍,不时的,眼角的余光落在妈妈的身上,总是招来妈妈娇嗔的话语。这些日子,家中其乐融融,一半为了我,一半为了团聚。

我上学时,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我走去,他嘱咐再三我小心,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踌躇了好一会,其实我已三年级,上学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们过了马路,到了街上,父亲停下车,走进店里,帮我买了几支笔、本子、还买了一杯珍珠奶茶!我心里暗笑他的好,妈妈可从不许我在外买零食;父亲怜爱的望着我大口大口的吸,慈祥的目光让我有点不好意思。

到校们口,我说道,“爸爸,你回吧。”他往校园里看了看,说,“我去看看你教室去。”走进教室,父亲抬眼四望,目光落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不一会儿,嘴角微微上翘,眼角的鱼尾纹越加明显,脸上流露出赞许的神情,他的目光转向我,父女俩会心一笑,原来这板报有我的作文,且是我板书的。

以奶奶为题材的作文 篇13

一、文本选取和类目建构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选取一定比例的节目进行量化研究, 从而比较其在题材和理念上的不同, 并找出其中的差异。

首先, 进行文本的选取。这里主要以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栏目和美国Discovery亚太网的《探索聚焦》栏目为例。并选取了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共12个月的播出节目。

《走近科学》是在1998年6月1日于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科普栏目。时至今日, 《走近科学》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 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版, 从板块式结构到主题通篇结构, 从报道科技热点到解读科学故事等等。近几年, 随着《走近科学》把故事化和悬疑发挥到了极致, 但也因为越来越偏向鬼怪和故弄玄虚而被淘汰出黄金时段。

探索频道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是商业频道。探索频道通过遍布世界的100多个电视台播放科学节目, 促使人们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对于中国而言, 目前美国探索频道在中国的播出主要依靠Discovery亚太网传送节目。Discovery亚太电视网与中国各地方电视台进行合作, 一般在非黄金时段播出, 每个季度栏目调整一次。其中2012年在中国内地的播出栏目主要有探索频道、人文发现频道、玩转地球频道和动物星球频道四个频道节目。其中探索频道的节目最多, 也最受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这个频道每周的栏目主要有《探索聚焦》、《动力特区》、《发明创世纪》、《动物寻奇》、《科学新疆界》、《周末求生营》等等。其中, 《探索聚焦》可谓是集合探索频道节目的精髓, 也是和《走近科学》在形式上比较相似的栏目。

其次, 在选取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类目建构。从选题策略上看, 节目类别和其传播理念是电视科普栏目必须具备的要素。在节目类别中, 根据两档电视节目的内容, 我们分为探秘类、人文类、动物类、猎奇类、科技类、军事类、农业类、安全类、灾病类等等。从节目传播理念来看, 主要分为反思类主题、知识性主题、宣教性主题、娱乐性主题、纯猎奇主题等等。

下面就根据以上类目对《走近科学》和《探索聚焦》两档节目做分类对比。

二、题材:节目类别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走近科学》栏目播出了共328期节目, 在整理的九大类节目中, 猎奇类和科技类节目比重最高, 分别占到了18.6%和17.4%, 但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将历史考古也归为探秘类的话, 那么探秘类将占到22.8%, 是播出最多的节目类型。由此可见, 猎奇和探秘是《走近科学》在2012年播出最多的节目类型, 基本上也反映出《走近科学》对于“猎奇、探秘”的节目的偏爱。

再看《探索聚焦》, 在2012年播出的总共97期节目中, 动物类占比最高, 达到了27.9%, 其次是安全类, 达到了19.6%;再次是猎奇类和探秘类, 说明《探索聚焦》主要还是把节目内容放到了动物与人身上, 并没有刻意强调猎奇和探秘。

从表中可以看出, 《走近科学》的节目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动物、植物、科技、工业、农业、军事、社会、医学以及奇人奇物奇事等各个领域, 内容覆盖面很广, 适合不同领域, 不同学识的人观看。但就一个栏目来说, 过于宽泛的内容可能导致了《走近科学》对每一个领域的挖掘不够深入, 缺乏精细感。

相比之下, 《探索聚焦》是谋求对时代焦点事件的记录和分析。该栏目对于节目中涉及内容力求彻底分析, 节目播出后都能触发人们对于节目内容中反映出的问题的关注, 例如《空难事件簿》系列节目引起人们对空难的全面反思等等。

总之, 科教节目的素材来源非常广泛,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素材可供选择, 各种内容应有尽有, 为选题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但也相应提高了选题的难度。因为在科教节目中, 科学知识是节目的核心, 这个核心往往不具备电视表现的要素。因此, 科教节目的选题比创作本身更重要。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 《探索聚焦》的题材似乎更加程式化, 也更加合理一些。

三、主题:传播理念对比

由于时代的发展, 科普的概念已经显得有些过时,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 都倾向于赋予“科普”新的涵义。近些年, 随着传播学的兴起, 国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传播”的概念。2000年, 刘华杰和吴国盛先后发表文章, 也提出了科学传播这个概念, 并指出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是科普 (或科学传播) 的三个不同阶段。文章对传统科普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提出了一种新的更具包容力的科普理念, 并将这种新的科普理念命名为科学传播。

刘华杰在其文章中提出应该从传播学的角度, 把科普或者说是科学传播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民主模型。其中中心广播模型对应的是传统科普时代, 强调科学权威、强调科学信仰, 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缺失模型也叫欠缺模型, 以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公众理解科学》为标志, 意思是公众相对于科学家, 在科学素养上十分欠缺, 而科学家或者科学共同体想要获得大众的信赖, 就必须让公众理解科学。而民主模型就是对应新兴的科学传播理念, 强调受众与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公众的态度和发言权。

因此, 依据上述三个模型, 我们将《走近科学》与《探索聚焦》的2012年每一个节目的主题思想和传播理念都进行了考察, 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制作出以下两个表格。

*注:根据CNTV《走近科学》官网节目表整理

*注:根据Discovery探索频道中文网节目单整理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 《走近科学》与《探索聚焦》两档节目在2012年的节目都以知识性主题为主, 知识性主题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60.7%和48.5%, 这表明两档科教节目都秉承“公众理解科学”传播理念, 力求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

不过, 抛开知识性主题, 我们看到, 《探索聚焦》的主题很大一部分还是带有反思性的主题, 比例占到了总数的38.1%, 而宣传性主题只有3.1%, 这说明《探索聚焦》的节目传播理念是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为主, 同时朝着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科学, 讨论科学的方向发展。

再来看《走近科学》, 其反思性主题只有8.2%, 而且涉及内容要么是过去的历史, 要么是未来的气候和环境, 很少涉及当下的科技与生活。宣传性主题占到了11.0%, 说明自上而下的宣传与传统科学主义的传播方式依然存在, 尤其是2012年12月19日播出的节目《2012世界末日科学?荒谬?》, 虽然推翻了玛雅预言以及网络传言的世界末日, 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强制组织观看的行为也充分说明这种节目在传播时的中心传播模式。另外, 还有一些诸如江湖骗术、民间奇闻等纯粹猎奇的无主题节目也占到了17.7%, 这就让我们对《走近科学》的科学性与科学价值产生了怀疑。

总之, 《走近科学》节目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宣教角色, 引进了国外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新理念, 使内容不再枯燥乏味, 但是, 节目的科学性却跟着降低了。例如, 节目的内容多处于描述过程和澄清事实的阶段, 对于节目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表现得不够。而《探索聚焦》则比较注重科学性, 不仅传播自然科学方面的前沿知识, 还涉及到了科学发展前沿和科学人物的介绍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出的在娱乐之外的严谨科学精神, 是《走近科学》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十分欠缺的。

四、总结

通过以上量化分析, 我们比较了中美电视科教节目在2012年中的选题策略, 我们应该看到, 《走近科学》的问题很多, 一方面在于对涉及不同领域的电视节目, 挖掘不够深入, 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另一方面, 虽然《走近科学》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上, 但是其传播的内容有很多都不能称之为科学。这是因为《走近科学》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那些构成“奇闻”和“秘闻”的细节的雕琢与回味中, 反复地把那些更能证明其离奇程度的细节无限扩大, 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窥私”上, 而对于那些“奇闻”和“秘闻”背后的科学知识却只是在节目结尾处蜻蜓点水般地略作解释。

为了改善此种情况, 参考《探索聚焦》等美国优秀科普栏目的优势, 笔者认为, 中国的电视科普节目首先应该做到严谨的科学性, 然后再谋求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在内容上要关注热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 在选题上应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 学会总结技巧, 逐渐向类型化发展。另外, 科普节目不光有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 还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文明的义务, 这种节目往往以表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造意义, 借此培养受众的科学品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探索频道中文网.Discovery亚太电视网简介[EB/OL].http://discovery.baidu.com/about.php.

[2]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 2009 (2) :10-18.

[3]百度百科.探索频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224.htm.

[4]蔡春红.科教电视节目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王宏.科教电视节目的选题和前期构思[J].电影评介, 2007 (24) :110.

[6]冯其器.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J].科技传播, 2010 (4) :125-126.

上一篇:青春的味道小学作文下一篇:我爱我的祖国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