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

2024-09-10

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共13篇)

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 篇1

在我记忆的银河里,有一颗最亮的记忆星星,那就是在家乡爬山时留下的美好记忆。

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们一家人回到了家乡。我的家乡是个山水胜地,那儿的山绿油油的,漫山遍野都是树,让人不禁有攀登的意思。

我把我的想法述说了一遍,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准备了一下,我们一家就踏上了上山的路。山路非常的软,显然是石子和泥土混合而成的。那天是个炎热的日子,太阳发了疯地炙烤着大地,引起了知了强烈的反对,一阵阵的叫声划过天空,穿过白云,震动云霄,让人更加烦躁,一味的地向上攀登。谁也顾不上谁。

N久之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两只眼睛不停的向四周环视,一座座山连成一条绿项链,在阳光的照射下,尽现光彩;那桃江河更是光亮,完美;连那瓦房上的瓦片都闪着金光。

“呼”一阵风吹来,让我们觉得有一种好而说不出的感觉。山上的空气是清新的,还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甜味,让我们心旷神怡。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高山。

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 篇2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以花卉为题材的荷兰绘画 篇3

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画家阿姆布罗萨·博斯哈尔特就是一位以花卉画为专长的画家。在他的作品《壁龛中的花束》蕴含一种复杂情感,花瓶里似乎已经放不下更多的花枝了,这幅画也不像是直接描述自然生长的花卉,因为他组合了生长在不同季节的花,而且他的绘制技巧很精湛。在荷兰花卉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注意到,那种野生的鲜花是从不登场的。而荷兰的花卉画中描绘的花卉都是需要高度的园艺经验才能得以生存的花卉。因此荷兰的花卉画是毫无田园牧歌色彩可言的,甚至是反牧歌色彩的。画家是依赖于长期在大植物园里观察及写生的经验,那时荷兰的植物来自殖民地,例如荷兰花园中的新宠——郁金香,就是16世纪从土耳其进口的。虽然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中世纪的花朵,如鸢尾花、百合花、玫瑰花,但是,这些花当时却要让位给奇花异草——如墨西哥的大丽花、波斯的贝母等。在这里,我们窥视到了某种对自然的空间性与季节性的拒绝,这种拒绝使绘画与内在的自然抒情性全然断绝了。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里所探究的是技艺,首先是园艺,尔后是绘画,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艺术。

与不用野花同样令人注目的是那种鲜花尽量保持不重复的惯例,吸引眼睛的是花与花之间、体现在结构与色彩层面上的差别;所寻求的不是事物的量,而是透过科学的写实所看到的花卉的样本。在这儿,花与花的重复是多余的,反映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信息的递增。那些可以通过栽培而在同一植物家族中产生的变异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而花卉画更钟情那些可能产生无法预料之变化的特殊品种。

17世纪的荷兰花卉画也是处在当时的经济空间里的。其中的第一种经济空间是植物园,即绘画的直接源头。早期建造诸如此类的植物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王子和国家才能有如此庞大资金的来源,而这种赞助带来了一种园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象征性联系;这一联系赋予荷兰花卉画以一种很高的社会声誉,而最早的花卉画的支持者也显然是宫廷而不是资产阶级。第二种是投机领域——这是花与现金的一种关系,是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资本”的价值的另一面。17世纪20年代曾掀起过一场席卷了荷兰的郁金香热,花卉画的趣味是与市场对稀有品种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所看重的东西便是画家所追求的,例如艳丽复杂的色彩、不规则的斑点以及变化多样的花儿如郁金香、风信子、玫瑰和康乃馨等。荷兰的花卉画有意要在描绘的对象上体现出画本身所依凭的价值之源,由此,此价值就转入了彼价值;第三种是绘画本身的领域。花费在花卉画上的劳动强度高于其他的静物画。在这种类型的花卉画创作中技巧上的捷径是走不通的。所以,花卉画只有在人们对它的需求高扬到了一种足以让画家的艰辛劳动获得相当的报酬时才能繁荣起来。

以趣事为题材的作文 篇4

记得在我四岁那年,有一次,爷爷要去种稻子。我因为好奇,也跟着去了。我见爷爷戴着一顶草帽,扛着一把锄头,就也向奶奶要了一顶草帽,找了一把小锄头,分别戴在我小小的头上和扛在我稚嫩的肩上。

准备好后,我悄悄地跟在爷爷的后面。在走过一条沿着小溪逆流而上的山路时,我看见别人家的田里有水,就想去看看。

原本我在路旁泼水玩儿,可被爷爷发现后,吓了一跳——爷爷看见我在玩水,就大声叫道“水不能玩!”并跑了过来。这山里原本十分静谧,被爷爷这么一叫,我可真吓了一大跳!我重心不稳,失去平衡力,摔进水里。我掉进水里后,非但没有哭,反而在狭窄的水道里游起泳来,嘴里还喊着“游泳咯!游泳咯!”爷爷见了,加快步伐跑到我面前。他一边哭笑不得地把我扶起来,一边说“你个淘气包,怎么这么顽皮?”我痴痴地笑着,根本不懂爷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爷爷把我带到田里,他自己在种稻子,而我则在一旁做着拔草啊,追蜻蜓啊之类的事。我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打起屯儿来。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爷爷带着我回家。吃过晚饭,我见爷爷戴着老花镜,看着报纸,就也学爷爷找了副眼镜戴上,还拿了份报纸看起来。但可笑的是,眼睛太大,而我的脑袋太小,所以它时不时从鼻子上溜下来。而且我看报纸时,认不得一个字,只能看图片。我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一本正经”地看着报纸。爷爷奶奶见了,忍不住笑起来。爷爷问我:“你在干什么?”“我在看报纸。”“那你看报纸也要戴眼镜?”我不说话了,继续看报纸。

以愚人为题材的作文 篇5

有一种人,生来纯真,几度风雨几回愁,硬朗了筋骨,上得天庭摘下月,入地取得阎罗头,年少轻狂,想它日怎容得国耻家仇,放眼望如今国土一片大好。

有一种人,只羡鸳鸯不羡仙,多少次在梦里,见到你,意欲扶摇直上千里,却不想只在梦里,现实残酷路,需要的是稳重的步子一步步的挪,讲爱是要付钱的,哪还容得你异想开天?不是痴人也是傻。

痴与傻,在这里,是不符合实际,是名副其实自未觉的愚人。

我自认愚。愚既是清涩,没有结果之前的无知。如果说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过程,而过程之前的行为都是无知的表现,无知是愚,愚是必然的。

你说谁愚我不愚,不承认没关系,每个人的言行都是不一致的,非要说自己不愚,别人不会拿你怎么样。这是睿智的表现,还是愚蠢的敷衍呢?如果你生存于尘世,你便不可脱离“愚蠢”的事实,因为只有仙家,才可以预料未来。

未来是结果,是每个人生过程中的停顿,有了这些停顿我们才会有所醒悟。如果你不是仙家,你是一个人,那么在你的所做所想之中,就难免有错误的行为和思想。

愚并不可怕。我国重庆市铜梁县有一位73岁的谭镒昌老人,历时,经历上千次失败,终于研制出一种可以用来包饺子、做月饼的特种玉米粉。目前,谭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其发明的五谷杂粮面粉走上百姓餐桌。这位老人可谓是愚,一大把年纪,经历了上千次失败,还一愚到底,结果却是愚的可爱。

众所周知的愚人很多,比如说爱迪生,经历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灯泡,给人类的黑暗时刻带来了光明。成功的光环总是耀眼的,但我们是否想过,那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失败,爱迪生是用什么样的毅力坚持过来的。我想,在他实验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次之前,并不知道哪次会成功,可能是下一次,也可能还需一万次,他愚的一塌糊涂,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枯燥的实验当中,他愚的可敬,一万次的周而复始换来了万众世世代代的光明。无疑,他愚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以趣事为题材的作文 篇6

草莓酸酸甜甜的,我怎么吃都吃不腻。突然,我那装满泡泡的小脑瓜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草莓是甜的,是红色的。所以红色的食物应该全是甜的。”

因此,我开始吃红色的食物。爸爸买回来的西瓜是红色,甜的;苹果是红色,甜的;西红柿是红色,甜的。我已彻底认为以及相信只要是红色的水果、蔬菜,一定是甜的。

直到那一天我才改变对食物的认知。

早晨的阳光是那么美好,新的一天由此拉开序幕。我囫囵吞枣般地将早点吞咽下肚,再将牛奶一饮而尽。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狼吞虎咽吗,那是因为我的外祖父要和我一起去田野玩耍。踏在曲折的小路上,品着在大城市里闻不到的新鲜空气,来到了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田野。

我快乐地奔跑着,肆意的在草地上玩耍。哦,那是什么?红彤彤的,形状恰似那月牙。我跑去问外公。外公说道:“呀!辣椒都熟了呢。”奥,原来这红彤彤的,像月牙似的东西,叫辣椒呀!等会儿我一定要尝尝看。是不是也是甜的呢?

“采辣椒喽。”

“千万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哦!"

“为什么呀?″

“因为揉了眼睛会辣辣的呀!”

“奥,原来是这样。”

当太阳升到头顶,辣椒也采完啦。我们背着小箩筐,回家吃午饭。趁外公他们不注意,我偷偷抓了一个小小的辣椒放进口袋,接着躲到后屋去,把它洗净,细闻过后,一口将它吞进肚里。“好辣呀,好辣呀!”妈妈闻声而来,看着我那好似是香肠的嘴,哭笑不得。问我为何吃小米椒?我便将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听完,妈妈更是笑得直捂肚子。我感到奇怪,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并不是说颜色相同味道就一定相同。每当我看到桌上那一盘带辣椒的菜,总会想起当年我做的傻事。

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 篇7

一、以明代为界限的家庭小说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伦理化特征对创作人的强大影响, 加之早期小说发展史上“讲史”、“演义”为小说叙述的主流形态, 这就对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的出现制造了束缚。所以在明以前,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还没有出现, 这一时期, 有关家庭环境的描写极少, 有的也只是为情节发展的需要而略着笔墨, 是作为点缀而存在的, 不是小说的描述重点, 是为烘托人物的需要而存在的, 但就是如此, 出现的人物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上也远远不及明清家庭小说。

明清时期, 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与衰亡, 封建主义的束缚人类个性发展的伦理纲常开始渐渐的失去它强大的钳制威力, 人们迫切需要自我的解放, 挣脱束缚。市民阶层的壮大, 也使得要求去除程朱理学, 要求人性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启蒙主义的兴起, 撼动了封建伦理纲常对平民百姓的统治, 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在所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极大一部分表现在家庭中。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在明以后以及清代, 出现了以大量家庭日常生活为描摹对象的章回体家庭小说。

二、明清完整家庭小说的流变

明清家庭小说在情节结构上,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家庭复兴式, 一类是家庭败落式。家庭兴衰题材的小说, 是指以“人际关系结构、生活时间和空间结构、生活手段和经济环境结构、文化意识和社会关系结构”这五大关系结构作为分析点, 全面而彻底的剖析一个家庭组织运转结构。通过对特定时代, 特定背景下的典型性家庭的荣辱兴衰, 更能深入揭示时代的社会风貌。纵观明清小说史, “真正艺术而完整地从家庭结构、家庭形态、家庭伦理、家庭演变等方面描写家庭环境”的作品, 只有六部:《红楼梦》《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蜃楼志》。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全面再现了当时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当时环境下的典型性家庭, 它的出现还开启了后世中国家庭伦理式世态人情小说的道路。以《金瓶梅》为起点, 明清时期产生了以《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等为代表的长篇以家庭或家族为背景线索的小说系列。其中, 《醒世姻缘传》就是以几个家庭几经荒诞的故事, 描绘了封建伦理制度下一夫多妻制对人性摧残的弊端, 揭示了家庭或家族内部因家产分配不均, 造成的家庭矛盾和宗族纠纷, 进而说明明代中叶家庭伦理道德实际上对家庭所产生的分裂破坏的作用。完全有悖于封建统治者在制定伦理道德纲常的初衷。也违背了统治着妄想以扼杀人性的伦理统治操控百姓的愿望。清前期家庭小说的代表作《林兰香》描写了以燕梦卿为代表的知识女性的感情生活、精神痛苦和人生悲剧, 它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也是站在了小说历史转折点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应为它的出现是家庭小说由“俗”向“雅”的起始点。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重要转折点。《歧路灯》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写有关封建社会下的教育问题, 其作者李绿园以淑世之心描述了世家子弟谭绍闻从误入歧途到迷途知返的经历, 提出了封建社会的教育问题, 包括家庭教育在内,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家族的兴衰, 更是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生死存亡问题。《金瓶梅》、《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等五部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是在描写家庭生活的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 意图折射出封建社会种种问题这一点上完全是循着《金瓶梅》的线索展开描写的, 这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整体性艺术表现方面是有着延续性和传承性的。

这五部小说虽然在创作特点上各有不同, 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看出阶段性的特点, 通过比较, 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个创作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朝中后期, 作品为《金瓶梅》, 特点是前半部详写家庭繁荣昌盛的盛况, 后半部描写家庭衰败的满目凄凉, 前后对比让人感慨无限。第二个阶段包括明清之际和清前期, 作品有《醒世姻缘传》《林兰香》两部。共同特点是对于家庭的发迹史轻描淡写着墨不多, 但在对家族有升转衰的过程上着重的描写, 使整部著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凉和凄凉气氛, 作者发出的也是无限追昔往日荣耀以及今不如昔的无限感慨。第三个阶段是清中期作品有《红楼梦》《歧路灯》《蜃楼志》三部, 特点是详写家庭逐步有盛极一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在结局处又稍稍复兴, 寄寓了向往能回到往日兴盛的殷切期望, 以及抒发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满和改良社会的某种理想。如18世纪中叶, 我国出现了一部以描写封建大家庭乃至整个封建制度为线索的百科全书式作品《红楼梦》。如依曹雪芹原意, 此书的结局应该是贾家财散人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让贾家又起死回生, 重沐皇恩, 兰桂齐芳, 仿佛回到了之前的盛况。在结尾处都被作者赋予浓重的理想色彩。

三、以悲剧性主题为共同特性

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 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 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 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 家庭成员妄图力挽狂澜可仍然有着螳臂当车的悲剧性质, 作者在描写封建家庭的没落不仅仅在于描述个体的悲剧性, 更在意在悲剧的结局中内涵着一种隐喻, 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是文化精神的反映, 明清时期的家庭小说几乎彻头彻尾被浓烈的悲剧氛围所萦绕着。明清时期重要的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都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性色调, 有学者认为“《金瓶梅》暴露假、恶、丑, 并展现其灭亡过程, 本应属喜剧范畴, 但因其暴露出来的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罪恶, 故可称之为‘恶行悲剧’”, 据此否定《金瓶梅》含有悲剧精神, 认为“它丝毫谈不上什么悲剧意识, 更不必说具有悲剧精神”,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 “悲剧不仅表现生活的肯定, 并且也表现生活的否定”。事实上“《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它从王公贵族的酒肉生活中,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空虚, 从对性的描写中, 反应出人性的扭曲, 整部书都充斥这金钱、情欲的淫乱的罪恶气息, 更让我们感受到的当时社会的物欲横流。

在《金瓶梅》写的是性与欲, 但在性与欲的下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批判精神。“底蕴着一种悲剧精神或曰一种对生命的悲哀”。《红楼梦》则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 鲁迅先生在阅读《红楼梦》时, 把这部书的称定为“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 并认为“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这种悲剧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红楼梦》中, 悲剧的气息更是弥漫扩散在明清时期的绝大部分家庭为线索的长篇小说中, 其悲剧主题可以具体地分为“个体生命之悲剧和家庭、社会悲剧, 其中个体生命的悲剧包括人物命运的悲剧, 爱情婚恋悲剧, 人生道路悲剧。”

总而言之, 明清时期的长篇家庭小说是把个体、家庭、社会的悲剧交织融合在了一起, 小说集中展示了整个封建大家族的末落和衰败, 这其实就是明清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末世景象的缩影和概括, 家族的衰败就是国家社会走向末路的预兆, 这部仅仅是家庭的悲剧, 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大悲剧。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 整理出明清时期以家庭完整发展史为题材的六部小说, 通过对比研究, 揭示六部小说之间的相互继承与借鉴关系, 并且总结出他们共同的悲剧性主题。

以生命为题材的作文 篇8

春天,小草的种子蠢蠢欲动,向往着阳光,向往着光明。它奋力冲开阻挡它的重物,一心往上走。如同一位勇闯敌阵的勇士,过五关,斩六将,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它那细而柔软的根须——不像它的外表,那样的薄弱。不负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它的根从一节掰成几节。但你们发现没有,当你们在拔下一株草的时候,很少会把它连根拔起,它的根就像一只小却有力的手,深深的抓住两旁的泥土,不让自己被风吹倒,被雪压倒……

终于,小草从深深的土壤里透了出来,向着阳光,迎着成功,尽情的舒展着身子。几天,一片荒芜的土地就变得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使我情不自禁的走过去。一株株翠绿色的小草,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嫩绿,却又像一位勇士静立在那里。

夏天,暴风雨突然袭来,倾盆大雨扑向小草,加上闪电雷鸣,我早就吓得躲在屋里了,可是小草依然挺立,不论是多么危险。它好像在向这场暴风雨宣示:“如果你越是想打败我的话,只会让我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我是永远不会害怕的!”

第二天,雨过天晴,小草因为的抗战而添了一丝墨绿。它变得更强壮了,更令我敬佩了,余留的水珠,停在上面,透亮无比。仿佛一个刚刚战胜生命坎坷的人——傲然屹立,岿然不动。

冬天,小草有些黄色了,雪花飘落,打在它身上。它却迎风傲雪,站在那里。我相信,它一定不会死去;就枯死了,也回化成养料,去滋润下一代的小草们。让它们茁壮成长,继续向它们一样,有那样顽强不屈的一生。

以告别童年为题材的作文 篇9

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承载这懵懂的梦想与纯真,它意味着无忧无虑与自由自在。它带给我们无限回忆,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也有失望,有惊喜也有悲伤。转眼间,白驹过隙,回首走过的路——童年,已和我们挥手告别。曾经的无忧无虑,已成为责任重重;曾经的自由自在,已成为压力重重。

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在少年路上迈着坚定的步伐。已不是懵懂儿童了,应该成为懂事的少年。

每个周末,都会打扫房间把一些曾经遗忘的角落打扫干净。无意中发现了儿童时期的照片,手里抱着一个娃娃,两颗大门牙在微风中荡漾,嘴巴咧得很开,还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多么无忧无虑啊!

还记得小时候和妈妈打架。一不小心碰到妈妈了,妈妈就轻轻打了我一下,我不服气,就还手了,一来一去,我就被打哭了,然后向爸爸告状,爸爸又和妈妈吵!就这样,无限循环,没完没了,把家里弄得“鸡犬不宁”。现在的我,长大了,妈妈不小心碰我一下,有时我不小心碰妈妈一下,我都会说声“对不起”,然后揉揉妈妈。不会还手,只是偶尔开开玩笑,让妈妈开心,一般情况,不会惹妈妈生气!

因为嘟嘟生小狗狗的经历,让我更加真切地懂得母爱的伟大。母爱是无私的,同样也是伟大的。母亲生养我们不容易,我们不应该让母亲生气,让她们不省心!

告别童年,告别了幼稚!如今的我,不在会像小时候一样整天抱着娃娃,每天疯来疯去,更多了一些安静与懂事。整天面对作业,也没时间疯了。有时也会和父母聊聊天、捶捶肩,让他们放松一下,更是我的回报!

告别童年,告别单纯,告别无忧无虑,告别懵懂,告别贪玩,告别不懂事;收获成长,收获知识,收获懂事。赢来一切未知的明天。

告别童年,是成长与成熟的过渡。成长,也是人生中的一大财富。生活就像一场戏,有开幕总有谢幕,有相聚总有分离!

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 篇10

这里不但是全国绿化先进县,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而且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体育建设先进县, 驰名中外的瓜果之乡, 棉花之乡。麦盖提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县名沿用了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名字。麦盖提又是维吾尔大诗人, 音乐家阿曼尼沙汗出生成长之地。这里的刀郎舞, 刀郎麦西莱甫, 刀郎木卡木姆, 刀郎农民画, 刀郎羊久负盛名, 源远流长。

一、“刀郎”的起源

关于“刀郎”的传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有人说“刀郎”是地名, 还有人说“刀郎”是人名, 但从相关资料考证和民间实际调查出发, 最客观的说法是:“刀郎”是一种居住方式。

据史料记载:13世纪中期, 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政权, 于1219年发动了第一次西征, 把版图从中亚西亚扩大到南欧。统一新疆后, 他将南疆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次子察合台。由于察合台英勇善战、终日忙于扩边征地, 无暇顾及他的封地, 于是又将南疆的部分地区再次分封给他的部属。那时, 叶尔羌河东岸地旷人稀, 又受叶尔羌河洪流长期地自然阻隔切割。但原始的大森林枝繁叶茂, 土肥水美, 野兽麋集, 百禽翱翔, 不失为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也许是成吉思汗相中了这片半封闭的“孤岛”, 也许“刀郎人”天生就与此地有缘, 这才形成了“刀郎”人的部落, 即“堆”、“圈”、“群居”意义的由来。

在很早以前, 传说有一位英勇剽悍且有着蒙古血统的维吾尔青年“米格提”带领部落臣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推翻了压迫、剥削他们的部落酋长, 成为部落的首领。那时候, 正值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米格提”和部落的门徒就信奉了伊斯兰教。他们来到了叶尔羌河东岸的原始森林依靠放牧、捕猎为生, 并以人名做地名——叫作“米格提”, 麦盖提是“米格提”的转音。其实, “刀郎人”在麦盖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还有一说:传说“刀郎”是麦盖提县的古地名。麦盖提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边缘, 过去这里沙丘连绵, 水泊碱坑遍地, 到处生长着梧桐 (胡杨) 、红柳以及央塔克、野麻、阿克提干等野草。人们按种姓部落散居在几块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的地窝子里。他们以放牧、狩猎、捕捞为生。根据这种部落散居的情形, 大家将这种居住方式称作“刀莱”。意思是“堆”“圈子”“流域”之意, 特指这里一堆, 那里一堆在地理上的分布。后来由于语音语速的演变, “刀莱”也就慢慢地被演变成了“刀郎”。于是, 居住在这里的人便自称“刀郎人”, 成为古代维吾尔人的一支。

二、麦盖提刀郎农民画的创作题材

“刀郎人”以狩猎、放牧、捕捞为生。由于长期在大森林中穿梭, 与蓝天、白云、水泊、草地融为一体, 练就了刀郎人粗犷豪放、英勇善战、健步如飞、酷爱大自然的豪爽性格, 这在“农民画”优美的色彩中都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刀郎人”狩猎、渔牧不分男女老幼。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同工同酬, 全力以赴是“刀郎”先民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原生态。

刀郎人十分的执著豪爽, 并且从祖先的血脉里与生俱来地继承了“刀郎”的这个名词和传统。他们把叶尔羌河中下游这一段河流称作“刀郎河”;把起源于此的舞蹈称作“刀郎舞”;把这里的民歌称作“刀郎民歌”;把长期在此繁衍生息传唱的套曲称为“刀郎木卡姆”;把成长在这里的姑娘、媳妇也称作“刀郎女”。刀郎人以刀郎舞, 刀郎乐器、刀郎麦西莱甫、刀郎木卡姆、刀郎农民画等闻名于世。刀郎农民画发源于麦盖提, 这在农民画作品里都可以得到证明。在以麦盖提为中心叶河流域的岳普湖、巴楚、莎车、叶城等地, 刀郎农民画也很流行, 连阿克苏以及东疆哈密等地也有刀郎农民画的痕迹, 足见刀郎文化流传之广, 影响之深。

关于刀郎农民画表现的形式和内容, 当地群众有各种解释:不只是表现了放牧、转场、养殖、捕捞。但众口一词的说法是:集中表现了一次狩猎的全过程。

刀郎人用独有的农民画也变得高雅舒展, 极富穿透力与感染力。

三、麦盖提刀郎农民画的创作语言

在麦盖提县的库木库萨尔乡就有许多的农民喜欢用绘画来表现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乡的文化中心, 你可以看到满院飘染着异彩的农民画。一幅幅画面, 把刀郎之乡刀郎人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文化中心的展厅, 陈列着上百幅由农民自己创作, 表现刀郎人丰富生活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农民热合曼·阿皮孜的《丰收图》是通过农民采收葵花色彩鲜明的工笔彩描, 运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向人们传达出一种农民喜庆丰收的快乐心情。麦盖提县的农民画淳朴直白, 色彩绚丽, 线条简洁明快, 表现力强想象丰富, 无不透射广大农民对生活对未来美好憧憬。但是麦盖提县农民画家展示自我, 认识自我, 热爱生活, 歌颂赞美生活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

麦盖提县仅库木库萨尔乡就有农民画家近百人。在国内外参展的民间绘画达800多幅, 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收藏。1996年库木库萨尔乡被文化部授予“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麦盖提的刀郎农民画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频频获奖, 使多姿多彩的麦盖提刀郎文化艺术成为驰名中外的“刀郎文化艺术之乡”, “刀郎农民画之乡”“刀郎歌舞之乡”。如今“刀郎”的美誉鹊起, 他作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关注, “刀郎文化”已远远超出他原有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

摘要:麦盖提县是“刀郎”的发源地, 也是“刀郎文化”的故乡。淳朴简洁的刀郎农民画是通过农民采收葵花色彩鲜明的工笔彩描, 运用简洁明快的色彩向人们传达出一种农民喜庆丰收的快乐心情。麦盖提县的农民画淳朴直白, 色彩绚丽, 线条简洁明快, 表现力强想象丰富, 无不透射广大农民对生活对未来美好憧憬。是麦盖提县农民画家展示自我, 认识自我, 热爱生活, 歌颂赞美生活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

关键词:麦盖提,农民画,创作语言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美术家画语类编》张力齐风阁姜凡编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2].《新疆画报》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3].《新疆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4].《新疆画报》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以童年趣事为题材的作文 篇11

年幼时,曾做过无数的趣事,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幼儿园中班时“自己种自己”的事。

记得那时,我常看见奶奶做剪纸,好奇心非常强的我也想做。但爷爷总用“你还小,用剪刀很危险”一句话把我拒之千里。于是,我非常想快快长大,对于长大的盼望,我简直达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以至于每天早上一睁开眼,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我长大了吗?”

终于有一天,我听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颗种子想长大,就跳进土坑里,没几日便长成了一棵茂盛的大树……幼稚的我听了后想:人和种子不一样吗?要是人也跳进土坑,不也可以……

受到“启发”的我,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一看见爸爸就连忙跑过去,连扯带拽地把他拉到一个工地的沙地旁,并满怀信心地对他说:“爸爸,回家拿点水吧!”“什么事啊?”满脸疑惑的爸爸不解地问。“爸爸呀,您就别问了,快点拿水嘛,拿来不就知道了!”爸爸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大,但是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回家打水。趁这个时机,我用尽吃奶的力,用手迅速“刨”了一个小坑,然后“扑通”一声跳进去,并迅速用沙将双脚埋了个严严实实,安安稳稳地站在坑内等待爸爸的到来。不一会,爸爸拿水来了,一看见我的样子,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家伙,你在做什么啊?”我生气地回答:“怎么这么慢啊!难道你不知道我想快快长大,不想被人家说成是小不点吗?我要把自己‘种’得大大的,争取尽快变成一个大人。”爸爸听了,笑得前俯后仰。“笑什么嘛,快来浇水啊,不然我还是小不点的。”爸爸边笑边说:“哈哈……出来吧,宝贝!人和种子是不一样的,种子需要土和阳光,而人要吃饭才能长大……”

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 篇12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大全1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友好的,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件事虽不大,可那位最美的哥纵身一跃的瞬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

在南京某所高中的门前,一位女孩,戴着耳机,听着高昂的音乐,在人行道上一摇一摆的踱步着。突然,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天坑”。那个女孩在眨眼间坠入了“天坑”。这时,一名穿着黑色的夹克衫的男子刚好走到了“天坑”,他看见“天坑”附近的石头仍不停的往下坠。那男子见状立刻躲开了。

这时,一辆出租车驶进了监控摄像头的视野中。只看见一名穿着红色衣服的的哥急忙打开车门,从座位上跳了下来。三步并作两步,以猎豹的速度“飞”向了“天坑”。他将耳朵尽有可能的靠向“天坑”,并向坑内大声喊话“小女孩,没事吧?”洞内没有声音,“小女孩,能听到我说话吗?”洞内仍没有声音,不过可以听到风碰到墙壁的恐怖的“奏鸣曲”。的哥心急如焚,他站了起来,放下了手中的钥匙并给了个路人保管,自己则不顾一切的纵身一跃,他的那纵身一跃,创造了人世间最壮观,最为“美丽”的人身弧线。那一跳,是千千万万的人对这个女孩的关心。那一瞬间,一切都停止了,虫儿们不叫了,工作中的人们放下了手中的活,他们将生死未卜……

此刻,“天坑”外的警笛声回响着,而公安为了公众的安全则让他们退后100米。消防员们冥思苦想着。只见他们放进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梯子,一会儿之后,那个女孩仍昏睡着。但的哥用他那不算健壮的肩膀将她顶了上去。

女孩被送上了救护车,而最美的哥却悄然离开了现场不。人世间,最美的哥用他那一跳谱写了人生最美的赞歌。让我们记住他,让世间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最美市民。

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大全2

生活中的美常常表此刻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就是美丽的瞬间。而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一次……记得那是在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到达北京我们第一站是北京天安门,因为这规定是周末,去游玩的人自然也多了起来,人们在规天安门前构成了人海旅客们在门前拍照的拍照、排队的排队,但有很多人都在吃东西,人们吃完了的食品包装袋也随处可见,或许是因为天太热人们实在撑不住了,或许是因为人们素质太差。

可就在我为排队而感到无聊时,一个瘦弱的身体映入了我的眼帘,他穿着白色的.衬衫,脚上的鞋子看起来也已很破旧了,他那黝黑的脸上淌下了许多汗珠,看看他在干嘛呢?原先,他在为旅客们拾起他们随手扔下的食品包装袋,他看上去大概已经上了年纪了,本来就很僵硬的背部使他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弯下腰,去一个一个地拾起旅客扔的垃圾,并反这些垃圾都放在一个小布袋了里。

似乎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他,他也不炫耀什么,只是不辞辛苦地为人们服务着,默默地为人们拾起他们扔下的垃圾,虽然没有几个人能够注意到精瘦的他,可是,他依旧不求回报地为人们服务,支捡人们随手扔下的又脏以多的垃圾。

这位精瘦的老人努力地弯下腰去拾垃圾时的情景,让我产生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不顾一切地为这个社会服务着,为人们服务着,他心中一向有要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的念头,一向有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要为他人服务的念头,虽然他已经上了年纪,可是,他还想着要为社会作贡献。

那位老人弯下腰,拾起地上的垃圾的这最美的瞬间,让我印象深刻。

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大全3

她是为老妇人,虽然只是一个常人看不起的乞丐,但因为那一瞬间,那一美的瞬间使我……

去年暑假,她常来楼下收废品。因此,我时常见到她的模样:脏兮兮的,头发既有黑丝也有银丝,衣服上还有几个补丁,背着个灰色的蛇皮袋。说实话,我真的不太喜欢见到她——她太脏了。

老天也真是不公,偏偏又让我见到了她。一打开楼下的铁门,就看见她在垃圾桶旁。她掀开盖子,用一根铁丝钩翻着,做着她那本已十分熟练,却又不得不不断温习的动作。不一会儿,她翻出一只破手套,用颤抖着的手将它放入麻袋中。另外,还有那天天不可缺少的空塑料瓶。我将手中的可乐喝完后递给了她。她接过瓶子,那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随后几天里,我再没有看见她,兴许是她去别的小区收废品了吧?我也渐渐淡忘了她。

直到有一天,太阳不太毒辣,我带着我家宠物狗“花花”在花园中嬉戏着。我跑累了,便去一家小商店买了一个雪糕,快速地将包装纸撕开,随手丢在地上。正在我准备咬雪糕时,一个饱经沧桑的声音传入耳中:“你为什么将雪糕纸扔在地上?那边难道没有垃圾桶么?”没错,是她,绝对是她!那声音显得苍老而又无助。等我再回头看时,她已将包装纸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扔进了她以往的“聚宝盆”。随后便走开了……

后来的日子,我再没有看见过她,直到今天。现在,有很多拾荒的老人来光顾楼下的垃圾桶,而她在我的印象中已渐渐模糊了,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一次见到她。但是,我至今却没有忘记她,没有忘记那一美的瞬间,没有忘记她那蹒跚、佝偻的背影。

那一瞬间,那一美的瞬间,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在那一刻凝结。我很佩服她,多么美的一位老人呀!

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大全4

美有很多种,我无聊的时候总是想什么是美?望着窗外的美景,脑海中浮现了美。

雨过后的情景。好美,空气是花香的味道,一阵微微的风,吹掉了一片叶子,落下地的那一瞬间仿佛时间被定格了,生动的美丽,早晨的喧闹和鸟儿们的叫声,如此美好,构成了动听的音乐,时间定格了这个美丽。瞬间感觉生活上的美好。

在一条宁静的小路上,下着小雨。小雨滴落在荷花上,有几只小青蛙呱呱的叫着。又形成了美妙的音乐,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小路上有许多路人,他们带着五颜六色的雨伞,从天空往下看像花朵。形成一副美丽又生动的画,有一瞬间感觉生活多么美好。

望着花园的花朵,空气多么新鲜。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小草,这些小草的生命。是多么顽强。经过风雨的折磨。还是坚强的生长着。通过一瞬间的时间。小草生长的多好了。

独自一人。走在小路上,宁静让我沉默寡言,有个阿姨牵着小女孩的手一起散步,她们很幸福吧!你能给我们拍照片吗?我抬起头说好啊!于是我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我和她们一起合影的照片,她们的脸上有了很多笑容,自已的心中有微笑,心中仿佛有一道彩虹。心情也更加好了。

当雨过后,蔚蓝的天空中映照着一道彩虹。坐上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走过,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坐在座位上,她看到老奶奶没有座位。小女孩就起身,说:老奶奶,刚好这有个座位,你坐吧!小女孩,扶着老奶奶,这画面,很温暖。

生活中的瞬间,都是那么美好,美丽的瞬间仍在发现,我期待更多美好的事,更多美丽的瞬间。

以美的瞬间为题材的高一作文大全5

那一刻的美丽,扣人心弦,动人心魄。

——题记

没有和煦的微风,没有鲜花遍布的原野,也没有美妙的场景,但发生在那里的美就是那样扣人心弦。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寒风凛冽,道路上的行人都裹着衣服急匆匆的赶着,我也不例外。但我不经意向路边瞥了一眼,看到一盆植物,别致的花盆中仅剩下四五片干枯的叶子,其中有一两片略带着绿意,证明它还拥有着娇弱的生命。

我把它带回了家中,家里虽然温暖一点,可家人都不看好它能够成活。于是我把它放入我卧室的一个小角落,每次学习完了,总会把自己水杯中的水分给它一些,当时我并不知道我这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唤起了一个生命。

春姑娘很快从冬日中苏醒过来,迎来了美丽的春天,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所有的植物都开始焕发出生气。那盆枯黄的植物也迎来了她生命的春天——终于抽出了绿色的嫩叶,那种绿,绿的清新,绿的透彻,充满了生命力。

我喜欢那种破土而出的惊喜,喜欢那种扣动心弦的顽强,还喜欢那种拥有生机的生命。尽管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芽儿,卷曲着只有淡淡的嫩绿。但我仍从心底觉得感动,感到惊奇,那扣动心弦的美丽不只是因为那清新的嫩绿色,更是因为它更代表着生命的力量,象征着不断努力、不断向上的精神。

现在,那盆植物已经枝繁叶茂,长出无数浅绿。最初的那个嫩芽也已变成了深绿色,但依然是我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在我心中扎根,不断生长,长成最大的叶子。它用它动人的事迹告诉我:遭遇困境时,往往缺少一点执着与坚持,如果努力向前迈出一小步时,往往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

以爬山为题材的作文 篇13

一、文本选取和类目建构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选取一定比例的节目进行量化研究, 从而比较其在题材和理念上的不同, 并找出其中的差异。

首先, 进行文本的选取。这里主要以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栏目和美国Discovery亚太网的《探索聚焦》栏目为例。并选取了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共12个月的播出节目。

《走近科学》是在1998年6月1日于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科普栏目。时至今日, 《走近科学》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 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版, 从板块式结构到主题通篇结构, 从报道科技热点到解读科学故事等等。近几年, 随着《走近科学》把故事化和悬疑发挥到了极致, 但也因为越来越偏向鬼怪和故弄玄虚而被淘汰出黄金时段。

探索频道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是商业频道。探索频道通过遍布世界的100多个电视台播放科学节目, 促使人们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对于中国而言, 目前美国探索频道在中国的播出主要依靠Discovery亚太网传送节目。Discovery亚太电视网与中国各地方电视台进行合作, 一般在非黄金时段播出, 每个季度栏目调整一次。其中2012年在中国内地的播出栏目主要有探索频道、人文发现频道、玩转地球频道和动物星球频道四个频道节目。其中探索频道的节目最多, 也最受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这个频道每周的栏目主要有《探索聚焦》、《动力特区》、《发明创世纪》、《动物寻奇》、《科学新疆界》、《周末求生营》等等。其中, 《探索聚焦》可谓是集合探索频道节目的精髓, 也是和《走近科学》在形式上比较相似的栏目。

其次, 在选取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类目建构。从选题策略上看, 节目类别和其传播理念是电视科普栏目必须具备的要素。在节目类别中, 根据两档电视节目的内容, 我们分为探秘类、人文类、动物类、猎奇类、科技类、军事类、农业类、安全类、灾病类等等。从节目传播理念来看, 主要分为反思类主题、知识性主题、宣教性主题、娱乐性主题、纯猎奇主题等等。

下面就根据以上类目对《走近科学》和《探索聚焦》两档节目做分类对比。

二、题材:节目类别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走近科学》栏目播出了共328期节目, 在整理的九大类节目中, 猎奇类和科技类节目比重最高, 分别占到了18.6%和17.4%, 但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将历史考古也归为探秘类的话, 那么探秘类将占到22.8%, 是播出最多的节目类型。由此可见, 猎奇和探秘是《走近科学》在2012年播出最多的节目类型, 基本上也反映出《走近科学》对于“猎奇、探秘”的节目的偏爱。

再看《探索聚焦》, 在2012年播出的总共97期节目中, 动物类占比最高, 达到了27.9%, 其次是安全类, 达到了19.6%;再次是猎奇类和探秘类, 说明《探索聚焦》主要还是把节目内容放到了动物与人身上, 并没有刻意强调猎奇和探秘。

从表中可以看出, 《走近科学》的节目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动物、植物、科技、工业、农业、军事、社会、医学以及奇人奇物奇事等各个领域, 内容覆盖面很广, 适合不同领域, 不同学识的人观看。但就一个栏目来说, 过于宽泛的内容可能导致了《走近科学》对每一个领域的挖掘不够深入, 缺乏精细感。

相比之下, 《探索聚焦》是谋求对时代焦点事件的记录和分析。该栏目对于节目中涉及内容力求彻底分析, 节目播出后都能触发人们对于节目内容中反映出的问题的关注, 例如《空难事件簿》系列节目引起人们对空难的全面反思等等。

总之, 科教节目的素材来源非常广泛,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素材可供选择, 各种内容应有尽有, 为选题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但也相应提高了选题的难度。因为在科教节目中, 科学知识是节目的核心, 这个核心往往不具备电视表现的要素。因此, 科教节目的选题比创作本身更重要。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 《探索聚焦》的题材似乎更加程式化, 也更加合理一些。

三、主题:传播理念对比

由于时代的发展, 科普的概念已经显得有些过时,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 都倾向于赋予“科普”新的涵义。近些年, 随着传播学的兴起, 国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传播”的概念。2000年, 刘华杰和吴国盛先后发表文章, 也提出了科学传播这个概念, 并指出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是科普 (或科学传播) 的三个不同阶段。文章对传统科普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提出了一种新的更具包容力的科普理念, 并将这种新的科普理念命名为科学传播。

刘华杰在其文章中提出应该从传播学的角度, 把科普或者说是科学传播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民主模型。其中中心广播模型对应的是传统科普时代, 强调科学权威、强调科学信仰, 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缺失模型也叫欠缺模型, 以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公众理解科学》为标志, 意思是公众相对于科学家, 在科学素养上十分欠缺, 而科学家或者科学共同体想要获得大众的信赖, 就必须让公众理解科学。而民主模型就是对应新兴的科学传播理念, 强调受众与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公众的态度和发言权。

因此, 依据上述三个模型, 我们将《走近科学》与《探索聚焦》的2012年每一个节目的主题思想和传播理念都进行了考察, 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制作出以下两个表格。

*注:根据CNTV《走近科学》官网节目表整理

*注:根据Discovery探索频道中文网节目单整理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 《走近科学》与《探索聚焦》两档节目在2012年的节目都以知识性主题为主, 知识性主题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60.7%和48.5%, 这表明两档科教节目都秉承“公众理解科学”传播理念, 力求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

不过, 抛开知识性主题, 我们看到, 《探索聚焦》的主题很大一部分还是带有反思性的主题, 比例占到了总数的38.1%, 而宣传性主题只有3.1%, 这说明《探索聚焦》的节目传播理念是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为主, 同时朝着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科学, 讨论科学的方向发展。

再来看《走近科学》, 其反思性主题只有8.2%, 而且涉及内容要么是过去的历史, 要么是未来的气候和环境, 很少涉及当下的科技与生活。宣传性主题占到了11.0%, 说明自上而下的宣传与传统科学主义的传播方式依然存在, 尤其是2012年12月19日播出的节目《2012世界末日科学?荒谬?》, 虽然推翻了玛雅预言以及网络传言的世界末日, 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强制组织观看的行为也充分说明这种节目在传播时的中心传播模式。另外, 还有一些诸如江湖骗术、民间奇闻等纯粹猎奇的无主题节目也占到了17.7%, 这就让我们对《走近科学》的科学性与科学价值产生了怀疑。

总之, 《走近科学》节目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宣教角色, 引进了国外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新理念, 使内容不再枯燥乏味, 但是, 节目的科学性却跟着降低了。例如, 节目的内容多处于描述过程和澄清事实的阶段, 对于节目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表现得不够。而《探索聚焦》则比较注重科学性, 不仅传播自然科学方面的前沿知识, 还涉及到了科学发展前沿和科学人物的介绍等人文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出的在娱乐之外的严谨科学精神, 是《走近科学》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十分欠缺的。

四、总结

通过以上量化分析, 我们比较了中美电视科教节目在2012年中的选题策略, 我们应该看到, 《走近科学》的问题很多, 一方面在于对涉及不同领域的电视节目, 挖掘不够深入, 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另一方面, 虽然《走近科学》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上, 但是其传播的内容有很多都不能称之为科学。这是因为《走近科学》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那些构成“奇闻”和“秘闻”的细节的雕琢与回味中, 反复地把那些更能证明其离奇程度的细节无限扩大, 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窥私”上, 而对于那些“奇闻”和“秘闻”背后的科学知识却只是在节目结尾处蜻蜓点水般地略作解释。

为了改善此种情况, 参考《探索聚焦》等美国优秀科普栏目的优势, 笔者认为, 中国的电视科普节目首先应该做到严谨的科学性, 然后再谋求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在内容上要关注热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 在选题上应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 学会总结技巧, 逐渐向类型化发展。另外, 科普节目不光有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 还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文明的义务, 这种节目往往以表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造意义, 借此培养受众的科学品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探索频道中文网.Discovery亚太电视网简介[EB/OL].http://discovery.baidu.com/about.php.

[2]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 2009 (2) :10-18.

[3]百度百科.探索频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224.htm.

[4]蔡春红.科教电视节目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王宏.科教电视节目的选题和前期构思[J].电影评介, 2007 (24) :110.

[6]冯其器.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J].科技传播, 2010 (4) :125-126.

上一篇:我发现了250字作文下一篇:商务英语产品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