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通用8篇)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 篇1
我国资源税现状、问题及改革内容的研究
摘要:这段时间,雾霾已经困扰我国大江南北,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的治理更是刻不容缓。资源税作为我国税制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资源税经过几次改革,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其作用发挥不明显,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税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资源税的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资源税;现状;问题;改革
一、绪论
(一)资源税简介
资源税是环境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从理论上可区分为对绝对矿租课征的一般资源税和对级差矿租课征的级差资源税,体现在税收政策上就叫做“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即所有开采者开采的所有应税资源都应缴纳资源税;同时,开采中、优等资源的纳税人还要相应多缴纳一部分资源税。
资源在我国的税收体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弥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负外部性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为了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税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二)资源税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的资源税实行的是资源无偿开采制度而未开征,到了1984年,我国开始开征资源税。在1984年的税改中开始施行《资源税条例草案》,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进行征税。此时开征资源税是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的,1984年资源税开征的初衷仅是调节级差收益。在《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就明确表示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按照矿山企业的利润率实行超率累进征收,其宗旨就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到了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在资源税方面,对1984年的资源税进行了重大修改。财政部于1993年12月3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这次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较大调整:一是恢复和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实际征税范围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和盐等七个类别,同时取消了盐税;二是拓宽了资源税纳税人的范围,将资源税的纳税人拓展为在中国境内开采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三是改变税额标准的确定办法,在沿用原有从量定额征税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对税额进行了重新核定;四是以应税产品的征税数量(销售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五是规范了纳税地点,明确规定资源税的纳税地点在采掘地。
近几年来,我国在资源税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从2004年起,我国陆续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锰矿石等部分品目的资源税税额标准;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了全额征收;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3月份上调了焦煤资源税率、调整了盐资源税收政策,又在7月份下发通知,规定自8月1日起对铅、锌矿石、铜矿石以及钨矿石产品资源税率加以提高。从这些调整上我们可以看出,资源税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变革。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已经大不相同,因此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资源税制应当随着
经济条件的改变进行相应的变革。2010年,资源税改革开始升温。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资源税改革”,发改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研究开征环境税的方案。2010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资源税改革率先在新疆进行,标志着我国资源税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资源税是环境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征收资源税,可以将开采、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节能减排,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些年的改革已经让资源税逐步获得了完善,但是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遭遇资源瓶颈制约,资源税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现改革。
(三)关于资源税的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资源税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大多是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现行煤炭资源税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革建议,以对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研究为主。下面三种观点囊括了国内大部分学者对资源税的研究意见。
1、取消资源税
鲍荣华等(1998)认为矿产资源税的实际征收违背了其开征的初衷,起不到调节矿山级差收益的目的;我国矿产资源税与其他矿业税收发生重复,建议取消征收资源税或者仍保留此税种,而采取零税率
征收。张举钢等(2007)认为我国的矿产资源税并没有实现其征收目的,也未体现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建议逐步废除资源税,采用靠市场机制和明晰产权的方法完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李显冬(2006)也明确提出取消资源税,完善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改革矿山企业增值税,降低矿产企业所得税基数等政策措施和建议。
袁怀雨等(2000)认为资源税“名不正”,矿产资源补偿费“实不符”。因此,应取消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开征权利金,由国家矿管部门征收。关凤峻(2001)从土地的剩余征税出发,明确指出资源税没有立税的理论依据,补偿费理论解释存在错误,也建议取消资源税和现在的补偿费,设立权利金制度。最初殷燚(2003)也认为,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实际上是权利金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价征收的权利金,后者属于从量征收的权利金,我国实际上在重复征收权利金,建议取消“税”“费”,重新建立“权利金”制度。而后来殷燚等(2006)认为,对采矿权持有者征收绝对地租性质的资源税可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对资源条件优越者征收超额利润税(即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使采矿者平等竞争,二者分开征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2、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
王广成(2002)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矿产资源开发后的部分超额收益的征收,资源税是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征收,二者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所以,应将二者合一,以资源税或资源租金的形式从量计征。龚辉文等(2002)提出完全相同的观点。而肖兴志等(2006)认为应当采取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市水资源费并入资源税,完善资源税收体系,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计税依据,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侯晓靖(2007)也认为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没有达到最初制定资源税的目标,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计征方法不合理,税率过低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合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
3、维持税费分征格局,对资源税进行改革
程素萍等(2000)认为,资源税征收额度应充分考虑矿石资源条件的差异及开采条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实现矿山与其他行业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冯菱君等(2003)也认为现行资源税不利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也不利于矿山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矿山企业税费体系。相反,张晓东等(2004)认为,在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资源税负过低导致煤炭行业进入门槛过低,现行资源税不能将资源级差收入及时足额转化为国家税收,而是转化为企业和个人的暴利,这是出现矿难频发和收入畸富畸贫的一个重要体制性因素。
郑爱华等(2000)认为,我国征收资源税的理论依据不充分,与矿产资源价格内涵相冲突,也没有考虑资源差异,所以,我国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势在必行。刘权衡等(2006)认为,把资源税制度列入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内,就是对国民生产这一税本征税,而通常认为税源应来自于国民收入而不应来自于税本,因而认为征收“特别收益金”即
“暴利税”才是资源税制度改革方向。段治平等(2005)认为矿产资源税应该以利润为基础,按照矿产资源条件和开采回收率,核定资源税率。张媛(2005)认为我国资源税税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这都会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且建议按储量计税。侯清侠(2007)认为煤炭资源税应该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并且根据不同采区回采率实行不同的累进费率。而孙钢(2007)提出税、费性质不同,作用领域与发挥功能都不同,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一味追求税费合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他主张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税费并存应是我国资源税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各自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但是资源税应实行“从量定额”与“从价定率”并存的征收方式。李新心(2008)则建议提高资源税税负,并且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商艺(2008)也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任佳宝(2009)也建议,将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且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实行浮动税率。
二、我国资源税现状介绍
(一)现行资源税概述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来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当资源高效、永续利用时,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众多的人口以及相对稀缺的资源使得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不高,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来的能耗和环境压力等问题都在不断的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轨,而资源类产品带来的赢利需要对环境破坏和国富流失作出补偿,而原有的资源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国内经济变化的需要。
我国资源税开征的初衷是为了调节贫富矿的级差收入。最初这个目标得到了实现,但是近年来石油等资源价格的暴涨,出现了资源价高税低、税收极少的局面。其他应税资源品的价格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幅度较小的资源税税额调整,根本无法达到调节级差收入的目的。过低的资源税意味着资源的开采利用没有得到足额的补偿,必然导致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
(二)现行资源税主要特点
资源税总体的征收原则可概括为“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即所有开采者开采的所有应税资源产品都应缴纳资源税;同时,开采中、优等资源的纳税人还要相应多缴纳一部分资源税。与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等税类相比,现行资源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特定的征收范围。
从广义上讲,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资源,但在理论上作为资源税的征税对象限于具有商品属性的自然资源,如矿藏、水源、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中国现行资源税只对完全商品化的矿产品和盐征税。而矿产品和盐又限于这些产品开采阶段的自然产品,对其深加工产品不征收资源税。目前在中国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
税与上述对矿产品和盐征收的资源税,都具有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特性,在理论上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税类。其主要区别就是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只是对单一的土地征税,而资源税课征的自然资源品种相对要广泛得多。
2、兼具强制性和有偿性的特征。
在我国,国家既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又是政治权力的行使者。资源税实质上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双重权力对开采者征收的一种税,因而兼有强制性和有偿性的特征。
3、从量定额征税。
现行资源税按吨、立方米等自然计量单位确定应税产品的税额,从量定额征收,而不是像多数税种那样从价定率征收。从量定额征收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征纳成本低的优点,但也有调整不及时带来的资源税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缺陷。
4、实行差别税额,分档进行调节。
现行资源税基本上是根据资源开采条件(包括资源品位、储量、开采难易等)的优劣并适当兼顾企业负担能力而确定差别税额的,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增值税、消费税等货物和劳务税一般只是一个产品或若干产品(行业)适用一个税率,而资源税对同一个应税产品可按不同开采者的资源状况设计几个甚至更多档次的税率,这是资源税最显著的一个特征。资源税既可以横向调节不同产品之间的级差收入(如目前原煤的最高单位税额低于原油的最低单位税额),又可以纵向
调节同一产品内部的级差收入(如原油的资源税率按不同条件的采油企业从每吨8元到30元不等)。
三、我国现行资源税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源征税范围较狭窄,调控作用难以发挥
理论上来说,资源税制应当是对大多自然资源进行税收的课征,但是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从资源税开征的目的来看,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仅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等六种应税矿产品和盐。像土地、动物、森林等自然资源却未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这就不符合税收的财政原则和公平原则,不仅难以遏制对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使利用资源生产的下游产品的比价不合理,进而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二)现行资源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过小,资源税的单位税额过低。
由于资源在市场中一般价格由劣等资源价格决定,所以,我国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只反映劣质资源和优质资源之间的单位级差收入。资源税负过轻会造成企业对资源的大量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不能发挥资源税保护国家资源、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从全球资源的紧缺、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扬来看,我国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不断调整资源税征收比例非常必要。
(三)计税依据不合理,依据有待改进
我国资源税在计税依据的规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自1994年税制改革,资源税沿袭了原以应税资源产品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的计税方法。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是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而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样来看,首先,从量计征的资源税征税方式对资源的差异并未充分考虑,调节力度不够。其次,对企业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依据征收而对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资源实行不征税的政策,会使开采企业忽视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其直接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资源开采企业,因不愿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矿产资源的深入开采,造成开采浪费,严重破坏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资源税从量征收方式使得税款缴纳与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没有任何关联,无法起到税收原本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虽然从征管的角度看,按销量征税具有简便易行、征管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但是从资源税的征税目的看则是不可取的。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
(四)资源税的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有关税法中规定资源税属于共享税,但实际上除国家税务总局、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管理征收海洋石油资源税,其他的资源税属于地方税务局征收。这样,一方面刺激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分布很不均衡,资源税划为共享税,对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
不公平,也不利于资源丰富地区改变靠自然资源获得财政收入的观念。另一方面因为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支出全部由地方财政收入支撑,难以调动地方政府保护本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应当建立资源税税收收入返还体制,由中央政府将部分资源税税收收入返还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利用这一返还资金,建立一整套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此外矿产资源税费性质不明,资源税与矿区使用费、资源补偿费之间划分依据不合理,功能不协调,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利。(五)资源税减免政策较多,调节作用衰退
从财政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是以政府直接放弃和让渡部分税收收入为代价的,导致地方政府收入中规范性的税收减少。从市场角度看,一些纳税人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上就是其他纳税人遭受的税收歧视,不利于公平竞争。从适用地区看,目前资源税优惠中存在地域性减免政策,这类减免政策显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从征税对象看,现行资源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利用不同资源品而制定优惠政策,这种减免政策不利于经营不同品种的同行业纳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资源配置看,资源税减免最终使得资源配置向那些在开发利用中享受减免优惠的企业和资源品转移。从国家资源基础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将对资源开采者产生暗示作用,有进一步刺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之嫌,不利于资源保护。现行资源税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和级差收入,不考虑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资源税的实际税负,难于激励纳税人对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
四、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
(一)加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资源的日益紧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将越来越重要,因此,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逐步扩大到所有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等。而当前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因此在设计税目的时候,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特别是将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资源,稀缺的再生资源以及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纳入征收范围。可将“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二)计征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资源税是按照从量征收的原则征税,即按照开采量或者自用量来确定征税的多少。资源税的改革,拟按照从价征收的方式来征税,即固定税率,征收比例税。如果只按照比例税率来征收,矿产和盐产品的销售价格发生变化,资源税虽然税率固定,但税额会跟着销售价格发生相应变化,与市场行情的变动紧密联系。但是统一
按照销售价来定率征税也很难区分开矿时不同产地开采的艰难程度。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孙刚认为“资源税改革中,从价征收与从量征收并存的征收方式更适宜。”在价格波动明显的时候,按照从价征收的方式征税比较理想;但是在价格相对比较稳定的时候,继续维持从量征收则是更好的选择。笔者认为,从价征收或是从量征收都各有利弊,无论是采取从价还是从量征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由于资源税税负水平过低所带来的调节级差收入功能弱化、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不利于资源开采地补偿的问题,因此应当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方式。
(三)合理设计税率,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根据资源级差收入、是否可再生以及稀缺程度设计不同的税率,加大税档差距,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税率,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财税政策是资源价格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资源税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息息相关。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过于便宜的条件下,通过调高税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级差地租,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使得开发行为走向规范。同时,政府也能通过资源税改革筹集资金,并将这部分收入用于补充环境治理成本等
(四)转变资源税分配方式以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
资源税在税收归属环节仍将面临国家与央企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多方利益纠葛。但近年来部分地区提出要加大资源税留成。目前看来,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的税改方针仍不能满足资源大省的财政需求,资源税收入的最终归属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据悉,此次资源税改革不会触及收入归属问题。这里笔者认为,资源税应该仍然由中央与地方来分享。而全部资源税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应当按照具体资源的不同特征具体规定,而不能大而化之,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比例。
(五)提高资源使用成本,加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资源税率过低,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扭曲,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扩大资源税目,稀缺资源都应纳入其中。资源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资源价格来增加资源使用的成本,而资源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一些资源的替代品行业受到追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个人或团体的资源消费,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以资源税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其他税收改革
针对节约资源以及遏制掠夺性资源开发这样的初衷而言,以资源税改革的“孤军作战”恐怕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借鉴国际经验,可分期分批开征环境税、物业税、燃油税等专项新税种。把资源税改革与石油、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相结合,同时进行改革;同时,必须放宽相关市场的准入资格,增加更多的竞争主体—这既是市场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防止垄断部门转嫁税收成本的办法。而从
政府的角度来说,则是必须厘清在资源面前的各种角色,并加强监管、规范资源税收的征管关系。
(七)相关的配套措施
除了扩大征税范围转变资源征收方式以及税收分配方式以外,我国在进行资源税改革的时候还应当采取相关配套措施。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控制减免,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比如建立规范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税体系建设,协调税费关系;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减少改革初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开征环境税,与资源税配合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而资源税作为一个重要的税种,也将面临着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这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进行资源税改的同时,建立起完善和规范的税收体系,使税收的杠杆作用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保护环境,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正,张珞平,方秦华.基于资源定位原则确定海岸带区域主导产业的应用 [J].海洋环境科学.2012(06)[2] 王静,李博.我国资源税制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3] 胡海燕,黄林,柏云峰,徐晖,骆红莲.资源税改革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新疆为例[J].青海金融.2012(10)[4] 刘晓凤.美国资源税的经验借鉴——兼论资源诅咒的破解[J].地方财政研究.2011(11)[5] 王萌.国外资源租与税制度经验借鉴[J].改革与战略.2011(04)[6] 贾康.关于资源税价联动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J].经济纵横.2011(02)[7]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疆原油 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J].财会学习.2010(07)[8]张景华.中国资源税问题研究与改革取向[J].经济与管理,2009(23).[9]范丽娜.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9).[10]安体富,蒋震.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与改革建议[J].涉外税务,2008(5)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 篇2
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 居世界第二, 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挥, 近年来我国网络科普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网络科普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 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网络上以网民为对象开展科普活动。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科普方式来说, 网络科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虚拟博物馆、网络直播、网上实验、互动游戏等网络独特的科普方式, 使得网络科普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
从网站的运营和建设来看, 科普网站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专门科普网站, 另一类是不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非专门科普网站中的科普栏目。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站中, 专门科普网站相对来说更为专业, 但无论是从科普内容数量, 还是从浏览网民的数量来看, 专门科普网站都远不及非专门科普网站。因此, 本文拟对非专门科普网站中的科普内容现状做一分析。
1 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内容现状分析
以下对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内容现状的分析, 主要包括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站、聚合网站、博客、政府网站和在线文献数据库等。
1.1 综合门户网站
综合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服务。在我国, 典型的综合门户网站有新浪、网易和搜狐等。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普频道、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等。科普频道一般是设于科技频道下的子频道, 如新浪网科学探索频道、搜狐网科学频道、网易网探索频道等。科普频道的内容通常包括:科技新闻动态板块, 天文航天、历史考古、自然地理、生物等各领域的科学知识板块, 人物在线访谈、科技专题等深度报道板块, 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 以及视频、图片区等。此外, 科普频道一般还会与若干科技类报纸、期刊、科教电视节目等开展合作, 将这些传统媒体的内容放在网上。
从对综合门户网站科普频道的分析可以发现, 综合门户网站科普频道可以依托本网站的各种资源进行科普内容建设和资源整合, 因而科普内容比较丰富, 展现手段多样, 能够在科普过程中将科学性和娱乐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 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的主要内容是医药卫生健康、育儿方面的专题性科普知识, 除一般的文字介绍外, 通常还有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和视频区等。
综合门户网站访问量很大, 据粗略统计, 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的日均IP访问量共可达到40万左右, 科普内容网页总字节数在17GB左右。
1.2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 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 并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 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面对海量网络信息, 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搜索引擎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因而近年来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直线上升。百度是我国著名的中文搜索引擎, 依托其强大的服务功能, 提供了知道、贴吧、百科等相关科普内容服务。
百度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 与搜索紧密结合, 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 自动生成讨论区, 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 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和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百度贴吧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学术学科和自然两个一级主题中。在这两个一级主题中, 共设有166个二级主题, 每个二级主题下平均约有近3000个三级主题。
百度百科是一部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 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访问并参与撰写和编辑, 分享并奉献自己的知识, 从而共同编写成一部百科全书, 并使其不断更新完善。百度百科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地理、自然、科学这三个一级开放分类中。在这三个一级开放分类下, 共有293个二级分类与科普相关, 每个二级分类平均约有1600个词条。
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 用户自己根据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其他用户在积分奖励机制的激励下来创造该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 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 从而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百度知道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包括健康/养生、理工学科、医疗/疾病这三个一级问题分类。在三个一级分类中, 包含44个二级问题分类, 每个二级问题分类中平均约有51000个已解决的问题。
1.3 网络视频网站
网络视频是指以WMV、RM、RMVB、FLV和MOV等内容格式为主, 可以在线通过Real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Flash、QuickTime 及 DivX 等主流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网络视频网站是指主要提供各类网络视频服务的网站。在我国, 网络视频大型网站主要有我乐网、优酷网、土豆网。
网络视频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教频道、文化频道、专题频道等。我乐网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社会科教频道的子频道中, 包括教育、探索、知识、语言等子频道。土豆网有自身专门的科教频道, 下设英语、百家讲坛、新概念英语、新东方、科教等热门标签。优酷网设置科教频道, 按照时间分为今日、本周、本月、历史等不同部分。
视频类网站的访问量巨大, 部分视频网站只保留一定数量的科普视频, 并将播放次数较少的视频剔除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普视频的更新换代, 从而使网站中的视频保存了旺盛的生命力。此类视频网站中的视频点击率比较高, 推广程度较好。我乐网和优酷网均采用上述机制, 对相关视频实行低播放率淘汰机制。据估算, 这两个网站共拥有约5000个科普视频, 平均点播次数为11万。
另外, 部分网站保留了全部历史视频, 此类视频网站中科普视频数量庞大, 但单个视频的点击率相对较低。正是基于此种机制, 土豆网拥有约19万个科普视频, 但点播次数远不如我乐网和优酷网, 其平均点播率不到1000次。
1.4 网络游戏
这里的网络游戏是指广义的网络游戏, 既包括利用TCP/IP协议, 以互联网为依托, 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 也包括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的的单机版游戏, 还包括可以从互联网下载的单机小游戏、手机游戏等。
从游戏形式及其传播的潜在内容来看, 互联网上的网页小游戏和可下载的单机小游戏成为网络游戏中传播科普知识的主导力量。例如, 新浪网的小游戏网页中, 《保卫绿岛生态环境》是一款介绍工业污染、暗含保护环境知识的小游戏, 在迷你游戏排行中一度排行第五;在007小游戏网站中, 《怪怪水族馆》是一款介绍海洋生物的小游戏, 在游戏排行榜中也位列前十;在天天小游戏网站的益智类游戏中, 下载量最高的《小小神厨》为11000次, 而《世界奇迹魔拼图》、《化学守城》、《原子结构图》等涉及地理、化学、物理等科普知识的游戏下载量范围为1000到3500次, 相比于《小小神厨》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甚至是中年工作者。2007年CNNIC报告显示, 26.6%的网民选择“网络游戏”为网络服务的主要功能。由此可见,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科普的新生渠道, 对科普的推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网络游戏传播科学知识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对它的开发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要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还应该注意游戏情节中的科普分量和科普内容等, 以免知识氛围太重而降低了人们对游戏的亲近度, 亦或游戏氛围太重而降低了科普的教育效果。
1.5 手机网络
手机网络是指基于手机移动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它由内容提供商 (如空中网) 和技术提供商 (如中国移动) 共同组成。中国目前拥有5亿多名手机用户, 是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随着3G和其它通信技术的普及, 中国将有更多的手机用户成为手机互联网用户。
移动梦网和空中网作为我国著名的手机网络信息提供商,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移动梦网的“手机读书”频道包含有历史、军事、科幻等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而WAP服务定购中设有专门的“科普知识”、“掌上科普”业务, 极大的方便了手机网络用户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空中网设有“科技”和“探索”频道, 能够对相关科技知识进行解释, 使手机网络用户在获取新闻的同时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手机网络具有快捷、方便、受众群体大、普及面广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其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极大便利。值得注意的是, 手机网络的技术手段、收费制度会对人们定制科学知识产生影响, 受众可能会因为手机网速较慢、收费较高而放弃对某些科学知识的了解。因此, 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立法、资金支持等手段降低科普知识的定购价格, 使科普知识真正在手机网络上有效传播。
1.6 聚合网站
聚合门户网站是一类通过会员站放置链接代码, 把访客从会员站吸引到自己网站, 再通过交换流量的方式反馈给会员站的网站。聚合门户网站采用web2.0技术, 使用户可以获取并重组包括其它用户来源的数据, 实现共享。聚合技术在互联网上呈现多种形式, 如社区聚合、新闻聚合以及博客聚合等。聚合社区网站以奇虎、大旗网为典型代表。
以奇虎为例, 其“历史”、“探索”和“经验”等频道设置的内容与科学知识相关。历史频道中, 考古主题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 如对灭绝生物的介绍等。探索频道关于科普的内容则更为丰富, 设有“宇宙空间”、“地球探索”、“考古发现”、“生命奥秘”等多个栏目, 且每个知识解说都配有相关的图片。“经验”频道覆盖面广泛, 其涉及的科学知识主要为生活百科、健康保健、育儿知识等专题, 例如, “健康帮”中有777个相关问题贴, “育儿帮”共计398个问题贴。
大旗中有关科普知识的内容分布于猎奇频道中的科技报道、生命星球、天文地理、人类奥秘等栏目。各个栏目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 且标题大多十分引人入胜, 在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同时介绍了科学知识, 寓教于乐。
奇虎历史频道和探索频道的日均IP访问量均为3960, 大旗的猎奇频道访问比例占整个网站的5%, 日均IP访问量达到19050次, 两个网站的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250MB左右。
1.7 博客
自2002年博客概念引入我国以来, 博客市场有了飞速增长。2007年12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中国注册的博客空间约7282万个, 博客作者人数4700万, 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博客圈作为具有相同知识背景或者相同爱好的人员组建成的网络社区, 是一个互相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与科普有关的博客圈则成为博客成员之间互相传播科普信息的有利工具, 同时也是圈外人士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园地。
新浪博客圈作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客社区, 其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博客圈的类别设置来看, 在新浪博客圈“科学探索”类别下, 有312个博客圈, 在“自然”类别下, 有165个博客圈, 在“医药健康”类别下, 有548个博客圈。从人员规模来看, 各科普博客圈的成员人数不等, 规模较大的如“我们爱科学”博客圈, 现有圈子成员2151人, “科学乐园”、“天文爱好者”、“电子学交流圈”圈子成员数也在600至700人之间。虽然博客圈的访问量受其成员规模、内容丰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小不一, 但是如此多的博客圈累计在一起的效果则不可小觑。粗略估计访问总量超过10000的科普博客圈有150个, 参与科普博客圈的博客成员约有15万人。
科学网博客频道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博客群, 截止到2008年2月, 已开通1300多个博客, 博客作者均为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些博客中, 很多都开有科普文章板块或是含有科普内容。开设科普板块的例子有武夷山的“科普小兵”专栏、王鸿飞的“科普”专栏、周可真的“科学之思”专栏、蒋高明的“科学人生”专栏等, 含有科普内容的典型代表有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 其博客上有100多篇关于理论物理知识的文章, 从2007年8月开博到2008年2月, 访问量已超过13万次, 网友评论360多条。另外, 生命科学领域的刘念龙所撰写的博客文章中, 绝大部分都关系到身体健康, 访问量已达到76000次, 网友评论125条。
1.8 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主要有中央级政府网站、省级政府网站和地市级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 这类网站提供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职能、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新闻动态、专业服务、统计信息、搜索引擎、交流互动等。政府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公益性行业部门的科普频道, 例如, 有关环境保护的“环境科普”频道, 讲解地震知识的“地震科普”频道, 介绍气象变化的“气象科普” 频道等。
通过考察公益性行业部门政府科普频道我们发现, 在栏目命名上, 中央级和地市级政府网站频道一般直接以“XX科普”命名, 如环境科普、地震科普、气象科普等, 比较容易识别, 而省级政府网站多以“科普知识”、“科普宣传”、“宣传教育”作为栏目标题;在内容设置上, 这类频道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介绍、科普管理办法讲解、科普动态展示等;从表现形式看, 这些频道以文字和图片展示为主, 较少有科普视频和FLASH展示。
据估算, 目前中央级公益性行业部门政府科普频道, 如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三个部门的日均IP访问量约为1000, 其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7MB左右;省级政府网站科普频道内容总字节数在60MB左右;地市级政府网站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700MB左右。这说明, 在资源质量和知识展示形式上略显简陋的政府科普频道着实较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1.9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 是一种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从实质上说, 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的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 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
随着数字地球概念、技术领域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超星数字图书馆 (www.ssreader.com) 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 拥有最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 设文学、历史、法律、军事、经济、科学、医药、工程、建筑、交通、计算机和环保等几十个分馆, 目前拥有数字图书十多万种。随着各大高校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的日渐重视, 超星图书馆被全国大部分重点院校购买使用, 可以说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受众数量十分庞大。
超星数字图书中, 科普图书主要分布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天文、地球学、生物科学、航空航天以及环境科学等分馆中。其中历史地理类的科普图书共有425册, 自然科学类图书共计138册, 天文、地球学类科普读物有13本, 生物科学8本, 航空航天10册, 环境科学4册。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 除地理类以及自然科学类图书的数目超过百册外, 其他分馆中科普读物的种类都很少, 其馆藏中的书目主要为各门类的学术研究类图书或专业类图书。根据ALEXA排名, 超星图书馆的日均IP访问量为7200。
1.10 在线文献数据库
在线文献数据库是网络上期刊文章、报纸新闻等文献资料集中出现的场所。按照数据库的领域不同, 在线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领域也不尽相同。在我国, 在线文献数据库的大型网站主要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在线文献数据库中主要是专业学术文献, 但也包含一部分涉及科普内容的文献。
中国知网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设置了科普动态、前沿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科学史话、科学生活、科普人物、科技发明等子栏目, 这些子栏目中的科普文献涉及生命科学、地球故事、万物之理、星宇迷尘、科技之光等诸多领域。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含有约60万篇含有科普内容的文章, 该库的日均IP访问量约为250。
万方数据库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科技动态栏目中。科技动态栏目中的新闻主要来源于《科学时报》、《北京晚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媒体, 以及如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科技动态栏目中的科普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自然、航空航天天文、考古、地理环境生态、医药健康等诸多领域。
2 发展网络科普的建议
在对上述各类网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网络科普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 政府积极引导并调动全社会的网络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不仅分布于公共资助的公益性科普网站或科普频道 (政府网站科普频道是典型代表) 中, 还大量的存在于各种商业性或非商业性的网络传播平台上。公益性科普网站是政府扶持网络科普力量的一个有效抓手, 但目前我国公益性科普网站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 仅仅依靠这些网站来做网络科普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效力, 也是对丰富的网络科普资源的忽视。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网络科普的发展, 既要扶助公益性科普网站使其建设的更好, 扩大其影响力, 同时也要重视对其他网络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建设的引导和鼓励, 比如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中的科普内容等。商业性网站的科普内容较为丰富, 访问量也较大。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影响力大、访问量高、内容建设较好的商业性网站的科普相关频道给予一定资金扶助和精神奖励, 增强各种商业化网络平台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的动员多方面的网络资源共同为网络科普事业贡献力量。
2.2 以“受众”为中心, 针对受众需求提供网络科普产品
网络强调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尤其是在web2.0时代, 用户个性化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在选择网络信息时常常以个体价值需求为取向。因此网络科普要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有效发挥效果, 需要在科普形式、科普内容等方面针对受众需求和喜好提供相应的科普产品。现在网络游戏很受年轻人喜欢, 因此可将科普内容以网络游戏的形式来展示。另外, 网络视频广受网民欢迎, 浏览量很高, 将公益性的科教电视栏目或专题片放到视频网站上, 是在电视渠道之外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又一次推广。因此, 以受众所喜好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 促进网络传播作用的充分发挥, 能够切实提高网络科普效果。
2.3 提高科普网站运营质量
从对科普网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目前有些科普网站建设较好, 但还有一些网站存在着表现形式单一、页面设计不够活泼、进入较慢等问题, 比如政府网站等。网站运营质量是影响网站访问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政府网站科普频道较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重建设轻运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要提高专门科普网站运营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丰富网站科普内容, 并多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内容呈现更加生动有趣;二是网站中转载的科普内容注明来源, 提高科普内容的可信度;三是增强网站互动功能, 设立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 给网民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 有条件时可适时开展在线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以活跃网站气氛;四是加强网站维护, 包括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增强科普内容和新闻动态的时效性, 以及提高网站技术维护水平, 尽量减少网页链接错误情况, 提高网站进入和网页打开速度等。
2.4 加强各类网络平台的合作, 共享网络科普资源
网络科普资源共享现在比较强调的是一般科普网站之间建立联盟和共享机制。由于现在各种新兴的网络形态也承载了不少科普内容, 因此要扩大网络科普的受众面, 提升网络科普效果, 应该集聚多方网络力量尤其是新兴网络形态, 促进各种网络科普平台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例如, 一般科普网站可以与手机网络、搜索引擎、聚合网站等开展合作, 共享科普内容资源, 这对于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和使用率、促进网络科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强, 刘兵.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 (4) :45-49.
[2]曹红艳.媒体力量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J].中国青年科技, 2004 (11) :53-54.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 篇3
关键词:中国电子书城内容资源收费策略捆绑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3-0023-05
自2007年亚马逊电子阅读器Kindle成功上市以来,仅仅3年时间,世界电子书产业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从200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随着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业界都已经意识到内容资源供应对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行动,希望打造出一批集搜书、读书、购书、评书为一体的一站式电子书内容供应平台,新闻出版总署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8-10家数字内容投送平台。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我国目前已建立的几大电子书域现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电子书仅限于图书领域,暂未涉及电子报纸、期刊,讨论的终端也主要是电子阅读器。
1、我国电子书城内容资源现状分析:书目偏少、网络文学为主
电子书平台的建立,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图书资源。与大量的盗版电子书网站不同,这些网站都具备书籍分类、书籍内容介绍、搜索、新书推荐、书评、账户信息等基本服务功能,提供的图书都是获得版权授权的书或者进入公共领域的公版书。我们先对其内容资源进行分析。
从表1中看出,目前,中国电子书城里的书籍总量加起来共有约390万册。仔细分析,这些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网络文学为主体。在上述390万册书中,云中书城占300万册,而这些书基本上都是网络原创文学。在剩下的90万册书中,番薯网占60万册,但目前真正支持其阅读器yambook的只有1万册左右,其他提供传统图书的电子书城,包括天翼阅读、无线书城、汉王书域、辞海天下等,图书加起来约有30万册(天翼阅读、无线书城含有部分网络小说)。也就是说,中国电子书城可用于下载阅读的传统图书总量只有31万册左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的电子书供应以网络文学为主,传统图书供应量严重不足。我们很难统计出中国印刷图书的总量,但这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根据《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仅2009年,中国出版图书就有30.2万种。而《中国图书商报》和读书吧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子书达97万种,当年新增16万种。仅这些数字就已经超过目前几大书城的传统书目总量。其二,免费图书比重高。在上述330万册可用图书总量(去除番薯网的60万册)中,有约276万属于免费阅读,占总量的84%。收费阅读的书目只有约54万,占总量的16%,其中,盛大的网络原创小说又占30万册,传统书籍仅有25万册左右。
2、中国电子书城的定价模式与收费策略分析
盈利模式是所有进入电子书产业的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产生。与传统书业不同,电子书产业的盈利来源包括两个部分,即硬件销售和内容销售。从电子书产业的领先者美国的情况来看,阅读器价格现在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内容销售在产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在中国电子书产业中,阅读器的销售还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价格也有下调的趋势。例如,汉王于2010年6月开始,将其主流产品普遍进行不同幅度的下调,而盛大公司的Bambook一开始就走低价路线,仅售999元。可以说,电子阅读器的必然降价已成为业界共识,未来产业的发展必将更多地依赖内容付费。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付费模式也成为中国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有必要对上述54万种图书的收费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从表2中看到,中国电子书城的图书价格一般都在纸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图书的收费模式也比较多样。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定价模式:制定价格的方式直接决定书价。目前,中国电子书城采用的定价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由书城定价,如中国移动的无线书城、番薯网、辞海天下、天翼阅读。采用这种模式,书域有较大的定价权。另一种为代理模式,即由作家和出版商自主定价,书城收取销售提成,如汉王书域和云中书城。目前,汉王实行的是二八分成,即内容商得到八成收入,汉王收取两成服务费。
收费策略:目前有三种。一是下载阅读。即直接购买电子书,下载到阅读器或手机上阅读。云中书域的VIP章节收费(通过Bambook阅读,价格是通过电脑阅读的两倍)、番薯網的下载阅读、天翼阅读的按本与按章节收费、汉王的付费阅读即属此类。二是包月阅读。是指将图书按照不同的类型分为不同的包月馆和不同价格档次,读者在支付费用后可点击包内的书进行在线阅读。这类书大多为实用性图书,如“考研系列”“新东方英语”“翻译资格”等,收藏价值不大。番薯网已经实行了这种模式,天翼阅读也将使用这种模式。三是租阅。书城里的很多书,既可以购买阅读,也可以几角到3元之间的价格下载到终端上租读,租期为一周。此外,有些企业还通过赠送购书卡、购书券、代金券、预充值的方式进行促销,如番薯网的阅读器中赠送288元代金券,用于消费者购买电子书。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电子书城的定价模式和收费策略比较多样,价格策略很灵活。其中,代理模式不失为一种调动出版商版权合作积极性的有效办法。租阅和包月的付费模式,充分考虑到读者多样化的读书需求。赠送购书券的方式也比较适合中国当下的电子书阅读环境,有利于培育读者群。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具体的收费模式需要在整体市场启动后才有可能实现。
3、中国电子书城运营模式分析:绑定模式
在电子书产业中,运营模式也是关系产业成败的另一关键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电子书城对应的终端主要是电子阅读器和手机,但都在向阅读器方向走。平台建设者都希望效法亚马逊模式,建立一条从硬件销售到内容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表明中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战略部署,形成竞争格局。它们的基本运营模式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篇4
人力资源目前大多处于潜在状态,现实人力资源是一种量大质
低的资源,这种资源状况既无助于中国今天及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会加重中国社会经济的负担,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因此,分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就
业形势,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c”
(一)人力资源总数庞大,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口,其中
人力资源总数为7.4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帆以
上。改革开放近四年来,中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大幅度下降.全
国15岁以上文盲从2.3亿降至O.87亿,减少了62%。1964—2M年 期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成人识字率累计提高了43.3个百分点,高于发展中国家累计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更超越世界平均
增幅,2000年中国成人识字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
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
年多,受教育总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7—20凹年期间,我国从业 人员规模从4.5亿人增长到7.2亿人.增长了59%;从业人员的人 均受教育年限从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从业人员受 教育总人年数则从26.3亿人年增长至57.6亿人年,增长了1.2倍。从1982年至2咖年,TDK贴片电容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 口比例从o.87%增长到4历%;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 从10.54%增长到12.历%;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 例从62.58%下降至40.98%。同朗,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整体 文化素质均得到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过40%,其中小学 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3.1%下降为55.0%,大专及以 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o.04%提升为0,14%;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内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 为16.7%,其中初个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8.4%下降 为71.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1.58%提升为
5.9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
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出62.3%下降为49.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 人员比例由5.64%提升为18.99%。’
分析显示,近20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续 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
得益于文百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的急速
提升,但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明显上升。
(二)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我国
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 肿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
达国家的3%,每百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仅是发达国家20世纪
70年代平均水平的3%。4%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则更低,仅
为发达国家的1%。2%。根据“五普”数据资料和联合国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资料分析:2咖年我国2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为7.97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国民整体教育水平,曰999
年美国和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75年和12.55年相比,整整低了近5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11.48年相比也要低3年多。
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
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687%和66%,其中接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占35%和23%。相比之下,中国2删年25。
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比例占18%,受初中及以下
教育水平的682%,其中受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
42%;每100个人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数不足5人。受各
种教育水平人u分布的上述差异,是导致中国人力资源质量偏
低的原因所在o
2游动力的产业结构失衡。我国就业结构的总体水平与现
代化的就业结构相差甚远,TDK代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产业就 业比重同增加值一样偏低,属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就业结
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20多个
百分点,至2M1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力50.o:22.3:27.7,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
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比重一‘般达到60%至75%。t997年二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韩国
为11:31;58,新加坡为0.3:30.7:70,日本为5:33:62.美国3:24:73l巴 西、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
重分别为54.3%、44.1%、39.8%、34.6%,也明显高于中国。与人均 GDP还低于中国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农业国家相比,如印度、巴
基斯坦和埃及,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也明显偏高。
3冲高等文化人口比重低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瓶颈”。目
前中国人力资源存在量大质低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受中等和高
等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偏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
析,我国t5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
仅占1896%,其中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nLL例占14.36%n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n中大多具有高中
及以上文化水平,1999年OECD国家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
以上受教育水平者平均比例为69%.其中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比例达到45%,而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具有高中教育水
乎的比例高达50%左右,差距十分巨大。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出现明
显下降趋势.职业教育规模的回落与普通高中规模的快速增长
此消校长。至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从地
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初中毕业升学率
分别为56.7%、47.3%和55.7%,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 业生升学宰仍在45吼左右徘徊,己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产生了一定影响。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将直接参与
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将积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
平的劳动者,对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不利影响。根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与2咖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近20年来,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比例由0.9%提升至4.6%,比例增长了4倍多,而15岁及 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和中专受教育水平的比例由10.帆提升至
14.4%,仅增长了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我们认
为,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增长缓慢是导致中国人力资源整体
水平偏低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偏低已
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一个“瓶颈”。
4.6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现代产业、行业
结构升级的要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咖年我国金
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19年.相当于大学
一年级水平,是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人员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金
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以具有高中和大专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
体,其比例63/4左右,具有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13.9%,而具有本科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仅占10.8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每100名从业人员中仍不足1人。2000年房地产业
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75年,接近于高中毕业受教育水
平,房地产从业人员以具有初中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
主体.其比例占2/3左右,仅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占6.9%,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26.89%,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
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占7.44%。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中
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占21.98%,具有初
中和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超过70%。从业人员人均受教
育年限为11.奶年,接近于高中华业受教育水平;交通运输邮电
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结
构层次相对伯低,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本在9—10年之
间,基本以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这三个行业中
从业人员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均占到50%左右.而具有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偏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大
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仅占6.85%.小学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
比例达到了65%左右;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大专及以上受教
育水平的仅占5.17%,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接近
5帆:社会服务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仅占
8.70%,而小学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超过了60%。
5省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存
在较大差距。TDK电容根据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咖年我国 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2.24年,初中及
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各占1/3左右,从 与日本管理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比较看,人均受教育年限落
后1年多,同时高层次管理人员比例差距较大,具有本科及以上
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中国仅为11.4%,而日本则占40.3%,差距 将近3倍。这样的管理者队伍素质,与中国迈人经济全球化与政
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时代要求差距甚远。
200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05年,刚达
到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中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
比例接近60%:且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还不到1惕。与日本专业技
术人员队伍整体文化素质相比较,日本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
育年限已达到14.4年,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已
超过3/4,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接近50%。我国专业技术人
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日本少了1.4年左右,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13.5%。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
质,无法满足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需
要,也不利于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o
2000年我国办事人员及相关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
年、15年,但不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却占67.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
和办事人员及相关人员这三支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队
伍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仍分别占有2%—7%,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仅占3帆。帆,这与较高的专业
知识技能要求很不适应。
凹oo年我国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
人员及有关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25年和9.08年,与
199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96年和o.50年,是六大类职业人员平均 教育年限提高幅度相对较慢的两支队伍。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
工人仍以具有初中教育水平人员为主体,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重在2%—4%左右。这样的人员队伍素质,将难以满足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不断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o
6城乡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差异过大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20叨年,农村劳动力人口t5—64岁人口入均受教育年限
为7.33年,比城市10.20年低2.87年,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各 种文化层次分布的差异,农衬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
教育水平的人nLb重明显相对偏低,而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
水平人口比重又相对过高。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
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旨人口占874%,分别比城
市高出31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而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
及以L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整整低了35
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
例尚不足1个百分点,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中具
有各种教育水平的人DLb重的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的比值情
况是: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20:9:Il其中本科
及以』: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55:13:1l高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
比为4:3:1l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为o 91:1.01:3E小学受教育 水平的人口比为O.37:0.55;1c
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
差异,尤其体现在具有中、高层次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上。目
前,我国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小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
农村尚处于普及韧巾和小学教育阶段;
7.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异集中体现在高层次人才比例的差距上。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与1990年相比,2M年 我国劳动力具有各种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重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地区相对差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上个世纪90年
代以来.我国地区间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差距有所缩小。人均受教
育年限相对差异系数比较低,仅为17.1%。从2咖年各地区劳动
力具有各种受教育水平比重相对差异系数看,地区间劳动力文
化素质的差异仍十分明显,其差距集中体现在两头,成人文盲
率、本科比重和研究生比重相对差异系数相对较大。研究生的相
对差距最大,高达212%,本科及以上的相对差距也高达105%。
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地区间相对差距呈现相应扩大的趋势。
[三)人力资源开发趋势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追赶世界先进
科技为动力.重视人力培养质量,持续扩大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
模。以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经济走向为参照v耍加快培育新的科
技力量,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该体系要包括国家
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和科研
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系统,KEMET代理商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国家创新 体系应当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培养和造就
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
后盾o
2.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突破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大
力发展中等教育是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镶。突破我国高
中教育劳动者比重偏低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就是加速普及高
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国及各地区的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宰、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普
及中等教育的进程o
3相建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整体人力资源质量。
创新能力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受教育的比例和
年限上,还取决于教育培训体制的完善和运行效率。构建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持续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随着
信息时代的B趋深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国际教
育思潮,而是变成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际行动。创办具有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篇5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绩效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力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根本。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要有编设合理、配备适当、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保证医院各项医疗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管理理念落后。目前大多数医院仍然是采用以人事管理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在招聘人员、选拔考核、考勤统计、档案保管等琐碎具体的工作,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同时,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点。
2.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现行医院的绩效考核仍沿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制度,对于职工的考核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医院里不论什么类型、什么专业、什么层次的人员,都在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所考核的德、能、勤、绩、廉内容也很笼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够明确。
3.薪酬分配缺乏竞争激励作用。绝大部分医院仍然在采用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体系,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类津补贴等构成,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各级别之间差别很小,没有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做工作分析和岗位说明书、做薪酬调查、薪酬激励等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难免造成“大锅饭”的.局面,起不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4.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合理。在目前形势下,有的医院仍采取行政分配机制引进人才,年度制定用人计划,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考试,然后再交由医院进行专业考试等,医院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入了解认识人才,在一些急需人才的使用上没有自主权,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根本没有职权,不能迅速及时地为医院补充人才队伍。
二、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1.规范用人机制。建立规范的人员进入程序,加强对新进人员质量控制。医院首先要取得用人的自主权,在医院人力资源规划的范围内合理地招录人才,丰富选人用人形式。不论内部选拔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工作经验和培养价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要拓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医院、地区界限,增加公开透明度。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医院创造更多价值。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对医院职工劳动情况的直接反馈。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的特点,把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特点一并纳入考核体系。在实施考核中以业务考核,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专业技能、继续教育、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等;评价考核,包括上级及有关部门的考核评价,社会评价包括患者、媒体以及社会其他部门的评价;特殊考核等依照岗位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同时在实施考核中做到公正操作,对事不对人,并能将考核结果面向所有的被考核者公开,并及时做好反馈沟通工作。通过绩效考核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薪酬是进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医院专业技术人才自身因素、风险性高等特点,向优秀人才和临床一线岗位倾斜,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稳定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同时,加大奖励性绩效的发放比例,充分体现向高风险、高技术岗位倾斜,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4.培育系统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渗透并影响医院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各个层面,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在医院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员工存在思想理念、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等医院文化因子不同程度的滞后,有些甚至已阻碍了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打造共同价值观,增强全院职工的凝聚力,逐步形成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 篇6
【摘 要】论文主要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tus quo;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007-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业结构、发展方向及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在国有企业内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一改革机遇,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国有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断创新其管理方式及内容,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国有企业改革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指出,政府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国有企业内部深化改革的要求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以及社会人们对自身价值及目标追求的变化等等,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模式及考核评价体系等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1]。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倡导下,人才走向范围也随之扩大,企业为了争抢提质改造,对员工结构及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要想在新常态经济中抓住发展机遇,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改革与创新,激发人才活力,为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助力。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理念不先进
受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影响,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新意。且由于国有企业的人员比较稳定,人才引进的要求比较严格,招聘人员数量比较少等等,使得内部缺乏竞争意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自身工作的认识不全面,将简单的模式化招收、薪酬、流动、解聘等等,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没有从“人本”的角度去考虑自身工作的意义,员工创新能力、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不足,使得人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不高,无法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3.2 人才引进的范围不广泛
由于国有企业是国家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其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服务的。从国有企业历年的人才引进现状来看,其人才招收与储备的渠道过于狭窄,无法与社会市场相接轨。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若一直采取这样的人才招聘模式,容易导致国有企业创新不足,内部改革工作成效低。
3.3 人员分配不合理
现如今,国有企业在内部深化改革过程中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首先,在国有企业基层人员结构来看,其“人员过剩”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员工的同质化程度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等,使得企业工作效率低,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其次,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不足。当前,国家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以科技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国民经济,是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高层管理者虽专业技能较强,但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利于企业战略任务的有效完成。最后,人力资源管理错位。人力资源管理错位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置错位,使得企业人力资本上升,不仅无法提高企业的人资利用率,同时,也??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措施
通过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降低企业人资成本,推动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4.1 构建科学的人才退出机制
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引入适当的退出机制,能够通过竞争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建立末位淘汰制,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将员工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类别,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实行内部辞退,将其投放到劳务市场接受培训,然后重新竞岗,实现内部就业。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促使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使企业人才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去低能”的效果。
4.2 扩大人才引进的途径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工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可以考虑依据岗位性质、特点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招聘,运用新的招聘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选择企业所需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将国有企业的行政职能与其他职能划分开来,避免外行人插手内行的管理,使管理体制高效地运行起来。
4.3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人才作为国有企业创新、改革的基础,做好人员培训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如,制定定期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公司培训体系,充实内训师队伍,为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必备条件。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加大对培训工作的考核力度,将企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完善人才结构,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达到培训与提升人才的目的。
4.4 扩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视野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管理者就需要不断扩宽自己的视野,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来抓。如,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过程中,可以提高计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质量效益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持。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依据人才基本情况合理安排其岗位工作,对职位进行分析、评价,构建战略导向的职位评价系统,使配备的人员与岗位相适合。
4.5 合理采用激励手段
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在重新进行岗位设计的基础上,确保每位组织成员清楚自己的职责;其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制,使考核指标具体、可量化,使员工工作可以得到公正的评价;最后,促进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并进而与培训、薪酬福利、晋升等挂钩,从而达到可以正确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国企人才优化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熏陶,刺激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激励大家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心甘情愿地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创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重视自身工作,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培训,需求,现状
社会发展根基于人的发展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人的发展, 在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化融合并进的时代,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 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才是实施人才强企的关键。企业要想取得自身的竞争优势,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不能轻易被复制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持续有效的开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理性而有效的方法,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选方式, 是企业挖掘自身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人力资源增值的重要途径, 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现实需求
(一) 员工个人职业成长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折旧和转换周期不断缩短, 企业员工特别是掌握关键技术技能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 跟上知识进步带来的技能变革要求及管理变革要求。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已成为公认的实现员工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 教育培训可以为员工提供可供挑选的空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业生活发展的途径。员工通过培训不仅可以获得在企业内部提升的机会, 同时也增强了外部的求职竞争能力, 契合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
(二) 组织发展要求
1.培训是一种投资方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员工视为一种资源, 而且是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资源, 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明智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企业的培训与开发在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的同时增加了受训者的人力价值。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面对知识加速折旧的现实, 不少国家都提出终身教育的思路, 培训则是实现这一思路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不断的培训使其新的战略思想、新的技术等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 整合为企业价值, 实现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 使企业走上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
(一) 培训投入不断加大, 但总量比例仍然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培训对象不断扩展, 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对象不仅限于企业内部, 而且要延伸到公司外部, 如摩托罗拉大学、联想管理学院等都把培训延伸到相关子公司或关联客户、上下游企业。尽管培训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 但是依然存在比例较低的现实。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一种最有效益的投入的观念没有深入到企业管理中。
(二) 缺乏培训与开发的效果评估机制
绩效考核是指对员工在一定阶段或周期内所产生的工作结果及工作过程的行为表现, 通过某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估, 反映出该员工在某阶段实际工作绩效的活动。绩效考核对培训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考核指标的设定为员工指明方向, 用目标引导员工日常学习行为, 并激发员工潜力, 通过对员工学习成绩即目标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和评估, 及时给与员工培训绩效方面的反馈和评价, 通过奖罚建立一个奖优罚劣的学习氛围, 绩效考核成绩为员工的绩效工资、各种奖金的确定, 职位的生机和调动都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从而引起员工心理上的足够重视并且意识到培训带来的切实利益。
在这一方面, 大多数企业偏重于培训资金投入问题以及培训方法、途径选择问题, 认为在这些问题上解决的好才是培训工作做得好坏的关键点,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仅仅是通过培训后的调查问卷了解一下情况,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单一甚至缺失, 培训产生的产值效益不能量化, 使培训工作趋于程序化、表面化。企业管理者看不到培训带来的投入产出率, 将培训放在一个边缘的鸡肋位置, 培训流于形式, 对员工的工作没有真正产生激励的作用, 反而成为职工工作之外的额外负担。
(三) 忽视培训投资风险
产品价值链缩短、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使得培训的效益回报风险增大;培训信息的共享性也使得专业技术的保密难度增大;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成熟发育使得人才的自由流动加速, 企业人才流失也使得培训投资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
解决之道, 一方面要建立起科学的员工绩效评估机制和人事工资制度, 使企业培训处的人才不致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失。另一方面, 除了岗位技能培训之外, 技能等级鉴定培训和学历进修培训等要逐步实现市场化, 要由现在的免费形式逐步向自费形式过渡, 员工所花费的这部分培训费用可以通过培训后工资待遇的提高给以补偿。
(四) 缺乏知识经验的内部传承机制
多数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是对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 但未在企业内部建立讲师队伍, 没有对企业内部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开发。但是企业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 企业培训是一种针对性教育, 学校教育是示而学, 而培训是干而学, 这就决定了管理工作很强的情景性, 决定了带徒制培训方法的优势。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 这些是他们作为职业个体所拥有的宝贵资源, 也是他们工作价值的体现, 随着能力和价值的不断提高, 如果能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良好的传承机制, 就会大大降低优秀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带徒制就是在企业内部为员工找一位师父,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经验要求高的岗位, 这种方法还有一个优点, 在传授技能的同时, 企业的文化和传统也潜移默化了, 使受训者培养起对企业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综上所述, 企业必须系统地看待培训的作用, 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匹配的培训理念, 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理性地梳理培训的流程, 实现员工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 不断强化培训考评与激励机制, 以促进员工培训的效果转移。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 篇8
[关键词]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内容;模式
随着网络档案信息的不断增加,为了能够实现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更合理的进行配置及科学的管理,则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优化组合分散异构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系统,使其能够实现无缝联结,从而确保网络档案资源组织的合理性、利用的高效性,使其能够进一步实现增值的目的。
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内容
(一)档案实体整合
在档案实体整合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打破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人为将处于分割状态的档案实体集中进行管理。通过档案实体的整合,不仅可能对档案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对馆藏进行丰富,可以为广大群从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但在档案实体整合实施过程中,会对当前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及专门档案管理的法律规定存在不相符的地方,同时也会对专门档案部门对专门档案的管理、利用和服务带来较大的影响,给综合档案管带来较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对分散的档案进行全方位的实体整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进行有效的掌握。
(二)档案信息整合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在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在不改变档案实体保管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对档案数字信息与实体进行分离,利用计算机来对档案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和重组,完成档案信息的整合。通过档案信息整合,档案资源共享空间得以形成,而且实现了跨时空的特性,为档案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合过程中,需要齐全、完整、动态、更新的数字档案资源,同时还要确保在法律法规要求下进行,以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作为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三)技术标准整合
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过程中,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网络与信息技术这两个因素。由于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信息技术,但光依靠这些技术的支持还远远不够,需要将标准化作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条件。只有在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条件下,才能确保系统间的信息能够实现互通互联,所以能冠军对技术标准进行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档案数字化后的数据格式、数据库类型、系统标准和电子档案移交的格式等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健全信息整合的标准体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有效的共享,确保档案信息的价值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
(四)档案系统整合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档案机构所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也较为多样化,这就导致各档案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部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所以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构建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从而将各个异构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联结,确保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五)人才结构及服务整合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也需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根据档案信息整合的发展要求,档案部门在人才建设上要广开门路招贤纳士,招收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档案队伍在技术人才上还是很紧缺的,除了要完善人才引进体系,更要注意对现有在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档案专业技术知识。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改善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更新工作观念,站在利用者的角度,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之间,以及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服务的整合,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从而实现档案利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模式
(一)檔案馆内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载体出现了由纸质载体向电子载体的过渡,信息管理模式由实体管理模式向虚拟管理模式的过渡,信息整合模式也要有前瞻性和延续性。通过整合,逐步实现档案在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时空的档案信息进行检索与利用模式,以逐步实现档案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式。
(二)档案馆间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模式
档案馆间整合模式是借助网络系统使各个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传递与互访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各档案部门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具体做法是建立交互式的数字档案馆。通过通信设备、线路和相应的软件,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连接一起,组成信息网络,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
(三)全社会跨行业的整合模式
在网络时代,档案部门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整合模式对各种信息流进行再分配与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区域、行业、部门之间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模式是实现档案资源整合的最高境界,也是档案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
三、结束语
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对信息进行拼凑,同时也不是简单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删减,所以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需要以档案工作的大局为出发点,针对行业的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及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选择适宜的整合模式,为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航,杨智勇.档案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深化策略[J].档案,2010,02.
[2]余厚洪.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探究[J].档案管理,2012,05.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内容】推荐阅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05-17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读后感11-14
人力资源现状05-09
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08-18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12-04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07-27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趋势12-07
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细分内容07-09
人力资源管理师详细内容11-07
人力资源外包包括什么内容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