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社会实践

2024-10-17

美丽中国社会实践(精选8篇)

美丽中国社会实践 篇1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学年暑期

实践名称:“打造美丽家乡,构建美丽中国”实践活动 实 践 时 间: 实践人:

专业班级:

打造美丽家乡,构建美丽中国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分追求发展速度、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过度利用,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昔日中国的美丽已不见踪影。“美丽中国”的建设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明确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在本次暑期进行了“打造美丽家乡,构建美丽中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我不仅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从实践中的到了一定的领悟。

但应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从大的方面来讲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小处来说,可以是要求每个城市以建设“美丽城市”为目标。因此,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本次实践活动以我的家乡沈阳为实践地点,主要对城市以及周边的环境建设为主要调研方向,并围绕此为中心进行了实践活动。活动前期准备:

(1)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

(2)调查收集有关的资料,整理分析

(3)实践地点实践 活动时间:2014.7—2014.8 活动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活动内容:

一、家乡自然环境实地调研

在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首先对家乡的母亲河——浑河,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调查。浑河是辽河的支流,古称辽水,又称小辽河。浑河,辽宁省东部河流。源于清原县滚马岭,流经抚顺、沈阳等市县,在海城古城子附近纳太子河,向南流至营口市附近入辽东湾,全长415公里。

多年以前,浑河是那么的美丽,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浑河只能沦为牺牲者,这次,她真的变“浑”了!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等等,给我们的母亲河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大量污水排入浑河

浑河水体受到污染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浑河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观。政府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在我此次的调查中,浑河两岸已是生机勃勃,绿树成荫,一个个景观公园呈现在眼前,让人置身于其中,感到心旷神怡。但其中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水质污染,岸边垃圾的处理等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

从浑河岸边走过后,我深有感触,不仅仅是对浑河的变化感到吃惊,为她的变化感到骄傲,更重要的是,我从中看到了沈阳的美,的确,浑河美了,沈阳就美了,沈阳美了,中国就美了。身边美,家乡才会美;家乡美,中国才会美。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让美丽永驻身边。

二、环境建设相关资料收集

“美丽中国”从“美丽家乡”做起,但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于是,我去调查了一些兄弟城市的资料,从他们对家乡环境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中,学到了很多。海南:再造宝岛“绿色长城”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期间的不合理开发,海南环岛海防林遭到大面积毁坏,被撕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这导致海南屡遭灾害性热带风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巨大。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海防林建设的重大部署,决定用3年至5年的时间恢复海防林带。海南全省沿海12个市县由此持续掀起了海防林建设热潮。

昌江县石港塘一带以往是风沙滚滚的荒凉地带,通过“林瓜套种”6000多亩,现在已一片绿意浓浓,成为旅游休闲的好景点。现如今,最北端的木兰头,万亩新绿美如画。东部万宁市春园湾,南部三亚市崖城滨海,西部乐东县龙腾湾,到处都呈现出生态优良、景观秀丽的海岸之绿。福建:武夷山的“美丽经济”

近年来,在利益驱使下,武夷山地区非法侵占林地、毁林种茶、烧山种茶时有发生,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武夷山生态环境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绿色产生效益,“美丽”也是经济。为了引导茶园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武夷山市近年来鼓励老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推行科学种茶。根据茶树喜温、喜潮湿、耐荫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运用生态学、农业气象学、茶树生理学等有关理论和茶树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流平衡原理,提出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茶园——树、茶、草“立体式”茶园,不仅能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自然品质,还能提高茶树的环境适应能力,适应低温。

几年来,武夷山市连续对违规开垦茶山行为进行治理,到目前已整治违规开垦茶山20000多亩。据武夷山市相关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至今,茶园面积增长不足0.4倍,茶产值和税收却增长了近15倍。所以,靠山吃山,发展产业,一定要立足生态,控制数量,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建设出真正美丽的家乡。

调查过以上资料以后,我觉得我们沈阳也可以向他们学习,建设绿化带。并且从自身特有的环境出发进行改善环境,结合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共赢”的效果,让我们的家乡从内而外都是美的。

三、“打造美丽家乡,从身边做起”实践活动

“打造美丽家乡,构建美丽中国”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为了能更好的体验,为家乡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在暑假中,进入社区,做了一次义务劳动。

在社区活动中,我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广场、楼道等进行了地面清扫,还在花园做了清除杂草,捡拾垃圾等。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把自己居住的环境变得这么美丽,还真是心满意足。打造美丽家乡,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我深有感触。我从中明白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建设是需要我们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的环境。所谓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够本着为子子孙孙着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确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注重养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的生活习惯,主动关爱身边每一个人并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以建设美丽城市为己任,都能从我做起,那么,建设美丽中国指日可待。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以建设美丽城市为己任,沈阳作为我的家乡,我已经生活二十年的家乡,建设美丽沈阳,我责无旁贷,建设美丽中国,我理应尽责。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校园做起,从身边做起,向榜样学习,用实际行动真正为美丽沈阳,美丽中国的建设行动起来。

建设美丽中国,从建设美丽家乡开始,从校园做起,从身边做起,向榜样学习,从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做起,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把精神文明传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谱写更加激昂的青春乐章,彰显更加灿烂的青春风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共同打造我们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美丽中国社会实践 篇2

1. 生态文明概念

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来,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这是我党对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作出的科学判断,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为社会来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当下,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为了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 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生态文明是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下, 我党总结我国多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经验而形成的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发展, 它将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 生态和谐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的提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1)

2. 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

2.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的, 这种增长方式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长久持续发展。同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对立的发展模式,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仍然存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 我们要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这种现状, 而且这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要远远比西方发达国家来得更为迫切, 这是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把环境问题的包袱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我们没有条件这么做, 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必须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 理性地选择符合我们国情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变以往片面注重物质财富增加而忽视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道路, 必须找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提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是“黑色”的发展, 而是“绿色”的发展。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这是我党在环境恶化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发展战略, 意味着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路在转变, 标志着我党要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的决心,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新时期的发展。总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转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 从而有效地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改善生存环境。

2.2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在研究生态问题时,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家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 这样一来, 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由此可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大障碍。因此, 想要绕过对制度的变革而解决生态问题只能是痴人说梦, 只有通过对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因此, 只有变革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才能避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因为社会主义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它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 是一种谋求人类幸福的发展, 是一种协调包容的发展, 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马克思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5]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态文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生产方式得到了积极的改造, 资本主义私有制得到了根本的变革, 人和自然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6]

2.3 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1)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和民族长远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转变, 这是我们在发展观上的重大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更加自觉积极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 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中国也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面临诸多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主观方面的, 一个是客观方面的。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个是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这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只关注到如何进行高效生产, 如何提高产品质量, 如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 而没有认识到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设法进行治理。另一个原因是价值观上的原因, 人们把当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物质财富丰富当做评判发展的唯一标准。当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 当前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 人们常常会只顾眼前利益, 只顾经济生产而忽视环境污染, 或者先进行经济生产后进行环境治理。此外,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许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是纳税大户,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不顾, 甘愿为这些企业提供种种保护性措施”, [7]这些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客观方面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限制。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生态问题的技术保障。科技水平低的生产活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 同时也产生更多的工业污染。由于科技水平不高, 对产生的这些污染无法有效地进行治理, 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这一经济发展阶段之中。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偏低, 这导致了我们为推动经济前进只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 这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另一点是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资本主义企业把如何获得高额利润放在首要位置, 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推出保护环境的一系列政策, 使得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 因此, 环境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于中国而言, 在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上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长久以来我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公共监督和治理, 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这导致我国面临与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严峻的环境问题。

4. 措施

4.1 坚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 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8]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共存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 过于相信人对自然支配, 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因此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如果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过于相信人对自然的主宰, 过分地榨取自然资源, 破坏生态环境则势必会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 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尤其是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和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生态问题成为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攸关生存的重大问题。然而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使人和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 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积极合理的改造。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 对人说来也是无。”[8]由此看出, 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也只有通过人的参与, 自然的和谐才有意义。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仅仅靠着一腔热血还不够, 还必须有科学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行为, 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正是这种科学的思想。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2 完善法律制度, 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尤其是法律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如责任追究难, 违法成本过低, 处罚力度不强, 尤其是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对环境破坏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缺乏对企业的有效管理, 使得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十七大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2)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 通过法律途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依法治国的框架内, 使得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积极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 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法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高度, 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才能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效地进行约束, 从而在法律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4.3 利用大众传媒, 增强大众生态道德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 更离不开思想意识的支持。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因此, 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公民生态道德意识, 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 新时期下,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这为我们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提供的机遇。必须充分发挥媒介作为党的喉舌的作用,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贯彻生态文明观, 使得媒介宣传与政府引导形成合力, 提高大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4.4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践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认为, 只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变革合理生产关系, 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人类必须合理地调节自己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关系, 才能维护和充分实现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态环境的价值”。[10]“工业文明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导致了伦理道德的败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始终把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并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替代工业化生产方式, 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11]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带来物质盛宴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态恶化所带来的恶果,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根据国情和自身实际, 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做到物质精神双丰收, 积极地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根据中国具体实际, 吸取中国改革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第一要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以前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转变,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实现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是马克思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 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去, 推动社会的长久发展, 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5.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规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它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 放眼古今,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类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就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反应, 这是不科学的也是非理性的。我们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 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 并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及时治理。这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方法论,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要: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 2008 (1) .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 2006 (10)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55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5:519.

[5]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75:649.

[6]郇治庆.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126.

[7]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生态文明建设, 2013 (1) .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79:120, 13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384.

[10]王宏岩.马克思主义新自然观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8.

社会理想与美丽中国 篇3

十八大提出一个重要的词,从我的专业来讲,我想从历史和传统的文化角度来解读一下“中国梦”。

首先是认识中国梦的说法。只要一说梦想,一定是远大高层次的东西,比希望、愿望要高远,这是用这个词的用意所在。另外,我们说中国梦不是一个人的梦,是民族、国家整体的美好理想。还有一条,这个梦不是别人的梦,是中国梦,不是美国梦,更不是日本梦。中国的梦就要有中国的特点,要有中国的民族性、文化性,所以我们中国梦一定要讲到中国人自己的理想,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特点。

怎么样理解中国梦,只有去认识民族性,要回到历史传统里面去。中国梦应该很丰富的,因为一个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其社会理想包括的方向非常多。下面我主要谈以下两点,一个是中国文明的社会理想是整体性的,还有一个美丽中国。

中国文明的社会理想是整体性的

一个社会理想,一个美丽中国,这两个伟大理想是在两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提出来的: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两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分裂时期。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特点,理想、梦想往往是在分裂的时候甚至动荡的时候提出来,然后到太平盛世、治世的时候实现。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梦想,通过汉代实现,魏晋南北朝提出美丽中国的梦想,在唐宋两个朝代出现美丽的光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20世纪中国最穷困的时代,在中国心目中产生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一部分进步的力量追求这个梦想。现在新中国建立,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在困难时期提出的梦想。

首先,在社会理想中,是以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要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人们抛弃了上帝和神而转向道德,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这些都表达在《尚书》中,也体现在出土的铜器铭文中。

西周衰落之后历史进入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许多重要的文明理想都是诞生在那时。这一时期社会混乱,思想文化上也是礼崩乐坏。历史非常奇怪,文化衰落、政治衰落,但却因铁器的出现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产生腐败。于是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想,梦想开始在这个时代产生,即百家争鸣。比如儒家引用了很多西周时候的书籍和言论,强调用礼来整顿社会,用仁义道德整顿思想。

我们今天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这个词是告诉我们不能忘掉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次复兴,不过是为未来提出理想。儒家是这样,但道家主张不同,道家提出理想境界是天然最理想的境界,反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们以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的理想具体是什么?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表述就是在《礼记》里面,用孔子的口气讲出了中国人的这个梦想,一个没有神的恩赐的理想的人间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社会理想可以说非常成熟,非常有特色。

其次,在社会理想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是“大同”。这个概念自从诞生之后,就成为中国人思想和精神当中非常核心的价值观。从孔子到康有为,大同的概念一直在核心,孙中山领导革命喊出的口号也是天下为公。所以说“大同”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在中国上空徘徊两千多年,像思想的灯塔一样,不仅给失望中的人带来希望,每次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都会举起这面理想大旗,号召中国人去做不懈的努力。

再次,社会理想中,疆域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神圣领土不可颠覆是我们的梦想,是我们的原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尚书》里面有一篇叫“禹贡”,讲的最终理想就是九州悠同、四海会同,也就是大同和谐,国家疆域的完整。

在近代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产生捍卫疆域完整的呼喊。中国的疆域不容瓜分,这在中国价值观、社会观当中是这么牢固,这和一个圣人有关系。我们为什么把大禹看作古代的圣贤,因为他奠定了九州,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完整性。

中国人的“美丽中国”梦

美丽中国也是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国人和自然环境特有的关系。所以认识中国梦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问题。历史上中国人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建构美丽的中国。

从最早神灵时代到商代,然后到西周的道德时期,对江山赋予了道德的品质,再进一步发展自然界,变成了美学的世界。这在中国文化当中极具特色。美学的世界就是今天讲美丽中国所着重讨论的,美学世界的理念诞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

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乱世,人们厌倦腐败的社会而走向清明的大自然,这种心情、理想、境界在魏晋南北朝大量出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有这种色彩。《晋书》里面讲,人们都在追求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种品质除了对社会腐败的厌倦外,也有道家思想的推动。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鼓励人们走向自然,就是外面的山川。山水文学特别是山水诗在这时开始大量出现,从此中国的大好河山被文学化、艺术化,成为高度审美的对象。

道家思想为中国贡献最大的就是把中国江山想象成美丽的世界,描绘成美丽的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梦想,到唐代实现了很多,于是唐代有许多对风景的描写。宋代以后出现了风景选美。我们看中国古代地理书,宋代以后一直到今天都要写一个东西——八大名景。走遍中国各个县志打开之后一定有这个,一定要在自己的周围找出美丽的景色,加以歌颂和保护,这是我们中国人建设美丽环境做的特殊事情,用我们的精神美化自然。所以说大量的诗歌、散文、绘画向山水倾注,成为中国人山水审美不可分割的部分。

诗文体现的自然审美的意境、趣味、高度、成果,是中国式自然审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到树上的大雪可以说“千树万树梨花开”,走在长江上可以念“不见长江滚滚来”,到沙漠也可以想到“大漠孤烟直”等,这样的资源我们是要多少有多少,它和中国的山川一起形成了山水名画,形成了美丽中国。把这些词拿掉,美丽中国就少了一半东西。所以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候,实际上也要发展自然环境的山水文化,这是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特点。

我们再看一下传统山水画,这是我们打造美丽中国的方式。中国人怎么用艺术手段打造美丽中国?就是画山水画,里面有什么特色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特色?现在只强调一点,就是山水画里面总是或多或少有人的痕迹。你看一片山特别高的地方,还有房子,山有多少,人就有多高,一定要把人的东西融合到大自然当中。所以这种山水之美实际上包含了人和自然的融合,这是中国方式的美丽。

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 篇4

四、主题系列活动:1、关于中国结的传说2、实践活动:观察商场里的各种中国结3、收集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挂件、图片、书等4、欣赏各种精品中国结5、学习活动:我们喜欢中国结6、学习活动:我们也会制作中国结7、收集其他的民间工艺品四:活动方案

(一):我们喜欢中国结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喜爱中国结。

2、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准备“年年有余”等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

(三)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1、这几天,小朋友们都拿来了中国结,那请你把自己带来的中国结是什么样的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好吗?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中国结3、说说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4、小朋友拿来的中国结有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样的呢?为什么中国结是红色的呢?―――引导幼儿讨论

二、欣赏感受1、老师也带来了中国结,看看和你们带来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2、着重欣赏中国结中的鱼(年年有余)、如意结(吉祥如意)等作品,说说这些中国结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幼儿教案《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幼儿自由讨论)

三、引导想像1、除了我们带来的中国结,想想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中国结呢?2、教师小结:我们中国人真聪明,会编出这么多美丽漂亮的中国结,而且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中国结呢。活动方案

(二):我们也会制作中国结1、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结的编结工具与制作材料,尝试学编最简单的十字结。(2)、体验编结活动的快乐,发展动手能力。2活动准备:小铜钱、红丝线等材料,3、活动过程:

一、认识制作材料和工具1、小朋友都说中国结非常漂亮,那我们今天也来动手做一款中国结,好吗?2、那你们想想制作中国结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师生共同讨论3、幼儿先看看、摸摸、讲讲制作中国结的材料和工具

二、幼儿尝试操作1、知道为什么叫中国结吗?结是什么呢?2、观察并讨论老师制作的中国结(十字结)是什么样的?3、老师示范讲解。4、幼儿尝试编十字结,教师观察,进行个别指导、5、幼儿说说自己尝试编结的感受。

二、引导评价1、彼此欣赏各自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2、把自己编织的中国结送给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并说说其中含的祝愿。延伸活动:

美丽中国社会实践 篇5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实践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生态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跨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在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表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 调与可持续发展。[3]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三是加快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要走走循环经济的路线,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4]

四是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立法,建立由环境基本法、单项实体法、程序法等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篇6

2014-9-11 14:27| 发布者: cnagrinetadmin| 查看: 58| 评论: 0|来自: 学习时报

摘要: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编者按: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记者: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

徐令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调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当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到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农民群众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工作中要突出“四个性”:一是突出典型示范性。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少年、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善行义举榜、道德榜、功德录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道德热情,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二是突出宣传普及性。要用好县乡媒体和农村大喇叭,评身边好人,讲好人好事,揭坏人坏事,具体生动地宣传核心价值观。要制作刊播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场景。要用好新媒体,适应“微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三是突出受众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农村不同群体,针对农村地域广阔的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四是突出教育长效性。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在兴起宣传教育高潮的基础上,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硬件方面主要抓好哪些工作?

徐令义: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根据县乡村财力状况,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四改一建”。一是改路。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他们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二是改水。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上历史欠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三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以“厕所革命”的力度,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四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五是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从2011年开始,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将投入35亿元资金,共同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2万所,今年要建设3600所,为农村孩子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学艺学技搭建平台。地方要借中央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东风,开展配套建设,配备辅导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实事、抓好办实。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抓好乡风民风建设?

徐令义:乡风民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说,农村民风建设的难度更大、时间跨度更长,见效也慢,更要精心谋划、持续推进,并着力抓好“三个建”:一是建好家风好家训,创五好文明家庭。要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要把建好家风好家训与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文明新风。二是建农村志愿者组织,扬奉献友善新风。志愿服务是美好德行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公民责任和时代新风。就农村而言,志愿服务既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三是建乡规民约,促移风易俗。这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发动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并依靠“一约四会”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服务,在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作用。

记者:我们在日常调查采访中,也看到听到农民群众的不少反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加强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

徐令义: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问题往往是时代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我们基本工作方法。培育良好民风,既要在“立”字上着手,又要在“破”字上用力。要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的要求,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看,对着问题干,敢于负责、敢抓敢管,推动农村风气明显好转。一是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经常性任务。整治脏乱差现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手段,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建设和整治行动,推动农村来一场“环境革命”。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二是把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作为紧迫任务。美丽乡村建设,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建设绿色乡村。要突出“保”,保护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江河,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要集中“压”,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把中央提出的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重在“建”,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开展节水、节油、节电、节粮、节纸宣传教育,大力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生态环保的新民居,使美丽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乡村。三是把治理黄赌毒作为突出任务。整治要严厉,对黄赌毒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硬一些、严一些,抓一批重大案件,公布一批“黑名单”,打出声势、打出威风。重点要突出,及时查处内容恐怖残忍、低俗下流、淫荡奸恶、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出版物和游戏软件,继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理违规网吧、娱乐场所、露天文艺演出,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文化环境。网络要管好,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打击制造传播谣言、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等网络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此外,要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搞的所谓“松土运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徐令义:维护、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内质,文化引领农村风气之先。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

一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统一服务标准,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帮扶力度。

二要以乡贤文化为重点,大力弘扬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标记,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对于完善农村治理、引领道德风尚、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弘扬乡贤文化,给美丽乡村增添一抹新的亮色。要对各地农村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鼓励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以自己所学所长反哺桑梓,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教化村民。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彰显农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要以就近就便、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大力活跃农村群众文化。要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自办文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现代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热在乡村、热在群众。要加大“送”的力度,发挥“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品牌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农村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活动,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集市广场。

记者: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千头万绪,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央文明办有什么要求?

美丽中国的美丽住宅 篇7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段的精彩论述。这段论述中有个关键词:“美丽中国”。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 “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美丽中国”首倡生态之美和自然之美。而生态之美和自然之美离不开生活之美。而生活之美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就是住宅。然而一提到住宅, “房价、质量”这两大敏感话题似乎又成了住宅之美的美中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模式存在的误区是过分依赖中央货币和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整体调控, 而地方政府只是房地产调控的被动受体。长期的实践证明, 这样的调控模式效果往往不佳, 这一方面是因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住房需求、基础房价和人居环境差别极大, 难以用统一的调控手段进行操作。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也使中央与地方利益产生分野, 地方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没有任何利益可获, 难免会产生或明或暗的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 在采用以户口限购商品房的房价调控方式实施之前, 地方政府很少自主进行房价调控, 以至于众多自主权极大的地方首脑不熟悉如何有效地进行当地房地产市场调控以获取城市长远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机遇。”本期《本刊特稿》独家刊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撰写的文章《城市政府如何进行房地产调控》。该文基于对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分析, 并结合地方政府现有或潜在的权限, 对地方政府中调控权限最为完整的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提出八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这八条措施和建议或许是实现美丽住宅的一个途径。但如何制定出因地制宜的美丽政策, 那就看各地政府是否有美丽的行动了。

最近在长沙举行的“2012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技术创新大会”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受到表彰, 还有在住博会期间颁奖的“广厦奖”项目, 都无疑是美丽住宅的杰出代表。标志着中国的住宅正在走向美丽, 展示出中国住宅的巨大变迁。这些受表彰的住宅项目不仅限于环境与绿化及外观之美, 还在于内在之美, 功能之美。获奖项目注重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集成, 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成为全国房地产行业节能减排的典范, 促进了全行业产品品质和住宅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住宅的品质之美。

用美丽人生建设美丽中国 篇8

2004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006年底开始成立保护区工作站,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一批特殊的年轻人走进了保护区,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开始书写鹦哥岭崭新的一页。

这27位年轻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毕业于全国9个省市12所高校,其中2名博士、4名硕士生、21名本科生。他们远离亲人、放弃繁华,来到这个人烟稀少、名叫鹦哥岭的地方扎根,成为这片绿色家园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望者。

扎根鹦哥岭,是为了追求梦想甘愿奉献青春的无悔抉择。工作站的工作危险而艰苦——他们常常要在毒蛇蚂蟥出没的山区中穿行,吃的是野菜干粮,住的是破旧民房,更要忍受大山深处的孤独寂寞。五年来,他们走遍了保护区的200多个山头,建成鹦哥岭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访遍保护区周边6个乡镇100多个黎村苗寨。

在工作站成立之初,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不是恶劣的环境、寂寞的生活,而是当地靠雨林吃饭的纯朴村民。看到村民们大片砍伐雨林、打猎、采药,作为环境保护者他们感到十分痛心。在苦口婆心做工作的同时,他们发现自然保护不应建立在村民的贫穷之上,保护与发展并行才能让村民由雨林的破坏者变成大山的守护者。

几年来,管理站的年轻人在搞科研的同时四处为山里的村民致富找出路。年轻人的赤诚和坚韧打动了村民,慢慢地,他们交出了手里的猎枪,停下了砍伐的刀斧,建起了禁渔区,现在保护区里200多人的护林队都是由这里的村民担任,鹦哥岭的事也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在三月三黎族传统节庆活动中,黎族同胞破例邀请他们一起跳舞。村民对他们的称呼也从“蒙”(领导)变成了“哥侬”(兄弟)。

坚守鹦哥岭,源自于心中的大爱,为了山更蓝,水更绿,野生珍稀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义无反顾。经过他们的努力,在鹦哥岭保护区,新的珍稀物种树蛙被发现;他们首次发现了成千上万只斑蝶飞洋过海,迁徙到海南,这一发现打破了海南没有蝴蝶迁徙的纪录。他们连续三年持续跟踪监测,记录了许多蝴蝶越冬的重要数据。他们编写的80万字专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及保育》,为鹦哥岭建设全国示范性保护区和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坚实基础。

钟情鹦哥岭,更离不开对信念和理想的执着。这种执着,让他们“愿以一生丈量青山”。从2007年成立至今,保护站的青年人中没有一个人半途离开。如今,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都已经成了海南省众保护区中的佼佼者。而这背后,是27位青年人扎根基层,甘于寂寞,坚守理想的不懈努力。五年来,他们的青春年华绽放在鹦哥岭的青山绿水之间,当地百姓把他们称为“鹦哥岭上的木棉花”。

上一篇:爬墙检讨书怎么写下一篇:篮球爱好者协会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