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重点资料(共4篇)
毛概复习重点资料 篇1
毛概复习资料
By WXT 要点:
1.为什么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时间经验的科学总结。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两次历史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党的建设理论
6.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世家你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二十一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二十一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①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2.毛泽东论。。。的两篇著作
①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
②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②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③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④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5.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①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②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2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①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2.三个阶段性目标:①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①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们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2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6.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②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③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④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无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7.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式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0.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1.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3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关联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35.何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7.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①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②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8.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住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0.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41.人民代表大会的定位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4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3.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就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④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⑤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6.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①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
①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在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9.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50.港澳台问题性质: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51.重点阅读: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5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
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④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3.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54.重点阅读: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55.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②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③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④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⑤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点: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中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邓小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手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毛概复习资料 篇2
1.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选择)
2.两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选择)
4.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单、多选、判断)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7.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8.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单选)‘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9.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多选)主观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却要根据各国的的具体情况。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造,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他们有着共同的根。3.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章
1、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多选)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的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判断、单选)
4、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选)
6、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国家垄断性。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社会阶级)。
8、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9、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0、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1、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判断)
1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统一战线:“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第三章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判断)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3.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队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马克思、恩克斯曾设想用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的问题。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7.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8.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9.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10.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多选)
11.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2.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是对农业合作社以及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多选)
1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4.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座大山倒了、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四章 1、1956年~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6、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的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第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
3、党的十三大,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956年~2050年),从根本上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
2、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简答题(重点):
8、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
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体;从上层建筑上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以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得到基本确立。
第六章
1.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单选)
2.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3.两个百年目+中国梦
(1)2020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049年目标:基本现代化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3)中国梦
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内容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多选)5.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6.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多选)
简答题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队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简答)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步走”确定下来:(简答或判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以经济中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3.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4.三者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选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5.中国的对外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八章
1.“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习近平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3.2013年,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5.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6.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按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分配的有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A社会主义公有制B生产力发展水平
决定的。国企是按劳分配
9.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10.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1.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12.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13.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5.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17.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18.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是依法直接行使民族权利,实行民主自治。1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多选)2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单选)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2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5.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7.两手抓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8.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判断)
29.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本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多选)
30.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3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2.生态文明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主观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2.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重点题)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发保驾护航。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九章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1)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2)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6、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判断)
7、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8、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9、台湾回归后,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10、1987年、1988年,返乡探亲热潮。
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核心)。第二,两制并存。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判断)
1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第十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单选、判断)
2、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3、1974年,毛泽东提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4、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5、威胁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6、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7、(多选)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9、20世纪60年代,“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10、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态势,中国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11、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12、邓小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13、中国外交工作总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十一章
1.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对比第二章的7)4.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6.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多选)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7.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以内的爱国者联盟,大陆范围以外的海外侨胞联盟。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判断)
9.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多选)10.党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1.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第十二章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多选)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5、在面临四大考验的同时,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
6、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 篇3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 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答:公有制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答: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能力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坏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6.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坏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坏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坏境的基本 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 1
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④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7.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如何来实现基层的直接民主?
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10.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答: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1.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自由”通常是讲政治自由,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民主”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自由”则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人权”。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4.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把我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0.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④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⑤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⑥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④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3.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4.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5.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26.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毛概下的复习资料 篇4
民主,首先和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民主的阶级本质为国体;民主的形式为政体。国体:就是国家的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级和哪些阶级掌握。政体:是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即体现国家的具体政治制度。(P222)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
作为人类社会民主类型的最高形式,是指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阶级矛盾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二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三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可能短期内消除,有时还会很尖锐。四是,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也不可能杜绝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哪些人因社会危害性可能成为专政对象呢?
1.三股势力,即暴力恐怖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民族分裂势力;2.邪教痴迷者;3.社会黑恶势力;4.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惯犯;5.贩毒团伙和吸毒人员;6.各种敌对性质的非法组织。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为什么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P226)“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利均衡。
第一,我国国家的阶级性质与美国国家的阶级性质不同; 第二,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美国的历史条件不同‘ 第三,我国的经济基础与美国的经济基础不同‘
第四,“三权分立”是一种低效率的政权组织形式,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P228)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我国为什么采取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5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东的8.41%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民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法制:
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可以存在任何历史类型的国家,如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法治:
指在民主基础上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它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联系,相伴而生。要求:政治民主,普遍守法和法律至,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涵义(P236)依法治国就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再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制度,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3.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40)1.政治体制的含义: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功罪制度等具体制度。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
(2)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3)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是实现国家长久治安的根本大计.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2)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3)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4)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事业引导的好不好,干部是关键。”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才能风清气正,这是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抓手”,十八大代表,上海浦东区新区区委书记说,“关键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只有做到民主、公开、竞争,才能实现择优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我国的政府是:
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优质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243)1.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涵义
2.“民主”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民主”是证券的一种构成形式。“自由”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自由” 是政治给与公民的政治权利。“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公民在政治上
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为“人权”。2.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只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政治程序上可以被称为民主制度的,在政权性质上则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少数剥削者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政治程序和政权性质相一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是为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一种民主。
3.社会主义自由与资本主义自由的区别:
自由同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其实际的内容。西方标榜是自由世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只能说具有形式上的自由权利,实际上真正通行的是财富的自由,谁占有金钱,财富谁就拥有权力和自由,越有钱就越是有自由,无钱无权无势的广大贫苦百姓总是被关在“自由”的大门之外。
4.社会主义人权和资本主义人权的区别: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即使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人权的实现程度也会受到限制。辨析题 人权高于主权? 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识也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也各有不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有各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
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小强弱之分,特别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急需主权来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没有主权哪来人权。
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把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把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弱小国家以“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口。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2.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软实力”包括
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影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发展模式的认可程度;参与制定国际制度的能力;国际形象及处理国家关系的亲和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案例: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宁肯不要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现在还称不上一个强国。因为中国的文化还不具有影响其他国家的力量,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辨析: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发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正确。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是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人的行为并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灭,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同时还要注意,强调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时,不能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55)包括马克思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
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
(1)能否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是否完备、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3)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社会形态和思想文化统一性的基本前提。(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络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5)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P25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他始终与时代同行,于实践同步。
辨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的层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错误。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任何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化,而不可能是多元化。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P26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民族精神及其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时间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261)1.荣辱观及其作用
荣辱观,是人民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
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P261)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P274)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
十二大
经济富强
十六大
经济建设
十八大
政治建设
政治民主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P279)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P27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P280)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何谓“和谐”
1.和谐是反映实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
2.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
3.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何谓“和谐社会”(P276)和谐社会是中观层次的概念和谐。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辨析: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特征(P276)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P276)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P284---290)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1,2,3,4,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三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 四要取缔非法收入 五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且开发了台湾 中国政府最早并长期对台湾行使主权
3,4,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P29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P302)(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8)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9)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P302)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学学说。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P312)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第六。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和平统一设想提出的一纲四目
叶剑英阐述的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江泽民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前提和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则是中国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所采取的对策。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新判断(P318)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P318)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P320)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重要表现: 美国欲称霸世界,可谓一超;
俄罗斯仍是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 日本也将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 欧盟也是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 中国将在世界多极化中占一席之地。世界多极化的意义(P321)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 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P32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P32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金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3,4,5,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 促进竞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 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 促进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
1,2,3,4,5,大量外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 外资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发展中国家面临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危机)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思考习题 1,2,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316---p318)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p320---p321)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和依靠力量。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新变化:(P337)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四是,工人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关于农民工的定位问题:(P338)
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p338)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p33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1.新社会阶层的构成(P341)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2.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P341)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3.新的社会阶层的贡献:1,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2,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3,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P341)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的目的:(P342)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经验。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P346)
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P347)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
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的和谐。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P348)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大局;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3.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P352)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新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P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