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15版复习题

2024-05-31

毛概15版复习题(共4篇)

毛概15版复习题 篇1

毛概辨析题(15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确。

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的。

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3、“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社”和姓“资”,只要为我所用即可。(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的得 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

(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先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思想,一是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旧框子的束缚而迈不开改革开放步子的状况。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要人们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不要错误地加以排斥。

(3)邓小平讲“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本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事实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

4、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错误)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5、对外开放意味着否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错误)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 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特区姓“资”不姓“社”.(我国特区姓“资”而不姓“社”)(错误)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是:

(1)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

(2)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主要是:

①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已成为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获得知识和传递信息的窗口,使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③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④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总之,特区姓“社”不姓“资”.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错误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此观点错误。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分配的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3、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错误)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这一含义的确定,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也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反之,同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等。

4、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误)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能涵盖一切领域。因此,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必然。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作用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5、坚持公有制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体地位。(错误)(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这种主体地位是指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而言的,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是可以有所差别的。比如,在不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和领域,就可以多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外开放领域,就可以多发展一些外资经济。

6、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正确)

(1)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的内容要由公有制实现形式来体现,公有制经济的质的提高,需要通过适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来实现;但是,同一种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也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

(3)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而且还应努力寻找和创造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分合作制、合作经济等形式。

7、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正确)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按劳分配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现。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8、讲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兼顾公平。(错误)

(1)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能够做到既提高效率,又兼顾公平的。因为,一方面,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强大动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2)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

9、先富不会带来共同富裕。(错误)

应正确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是因为:

①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本质区别,但其中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②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

③共同富裕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二,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的作用: ①示范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

②帮助作用。先富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后富者,走向共同富裕;

③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

10、效率与公平应当并重。(错误)应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第一,效率与公平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第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第三,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11、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错误)

(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12、股份制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社会制度的归属性。

正确。

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如何,直接影响到这种所有制所容纳的生产力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来。股份制是资本组织运营的形式,其性质由控股权决定,因此没有社会制度的归属性

13、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

错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在很长的时间阶段,都不能改变农业的基础阶段

实现现代化,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用高科技武装传统农业

14、国企改革就是实行私有化。(错误)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2)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第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第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第四,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15、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同步进行。(错误)(1)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就要注意:

①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充分利用有力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应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②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③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④要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⑤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

16、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本命题正确。

公民的政治权利有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 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17、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正确)

(1)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 民主成了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议会制、普选制等成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形成了“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2)资本主义民主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仍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与资本主义民主以及以往其它类型的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这集中体现在: ①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真正享有;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 ③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8、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误)

(1)依法治国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19、民主是目的,不是手段。(错误)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因为:

(1)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因此,民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手段。

(2)民主是无产阶级在一定阶段上所要争取的目标,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争取无产阶级民主的过程,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的国家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文明、富强一起,应当而且必须是我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又是目的。20、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21、人权高于主权。

此命题是错误的。

第一,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来维护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没有主权哪来的人权。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主权是最大的人权。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反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以“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口。

22、在我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正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是因为:(1)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而诚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

(2)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当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大业。(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在当代中国只有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2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错误)

(1)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2)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4、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错误)我们要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

(3)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4)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若干个长期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

25、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本命题错误。

这是对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第一,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第二,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文明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2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本命题正确。

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和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

27、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本命题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省略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香港和澳门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本命题错误。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领土的固有地位是确定无疑的。英国和葡萄牙通过战争手段取得别国领土是非法的。1972年联合国在会承认香港和澳门不是殖民地。所以尽管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被外国侵略势力侵占后实行的是殖民统治,但两者都不是通常意义的殖民地。2.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本命题正确。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当局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使其面临着外国势力插手之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图谋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尤其近年来,当政的台湾民进党更加快了分裂祖国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地拖下去。

3、“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错误。(2分)

“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分)1982年1月由邓小平首次提出,(2分)1997年7月首次使用于香港的回归。(2分)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步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分)

4、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错误)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5、“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错误)

(1)“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是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但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2)坚持“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要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3)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6、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确)

(1)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种战略考虑。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任何公开的或隐蔽的“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针对外国势力干涉和“台独”势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有助于和平统一的。

(3)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7、“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一国两制”构想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融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从未有过的。

(2)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个国家,就要求国家既要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就突破了一定的国家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传统认识

(3)“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现了国家结构的新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发展。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国两制”属于单一制,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制。在这种单一制下,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别行政区享有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本命题错误。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但恐怖主义并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始终不得安宁,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这也是促使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新情况下,我们应有恐反恐、有霸反霸,不能因为坚决主强反恐而改变反霸立场。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正确)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作为生产要素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规模,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从而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高新技术,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不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各国的机遇和挑战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劣势,导致国际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3、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命题正确。

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积极推动向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反,单极独霸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大碍。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此命题不正确。

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是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但知识分子只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中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可以说,他们是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证明,但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整体来讲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

2、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正确。(2分)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一,民主革命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成功;(2分)其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并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现代化;(3分)其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承担起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3分)

3、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此命题正确

在一个存在着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社会里,有的只是民族斗争和民族仇视,不可能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是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消除民族发展的不平等。只有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逐步消除各民族的发展差距,才能保证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科学性。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本命题正确。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一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以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新生社会发展规律与新生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2.中国共产党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本命题错误。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十六大对党章作了部分修改,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是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大公无私、最先进的阶级。它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从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始终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利益的庄严使命,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党既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3、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正确)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这是因为:

(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是同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根本不相容的。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消除剥削制度、消除腐败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如果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某些高层领导层发生腐败,党和国家就会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腐败根本不相容,但我国仍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因而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严峻的、艰巨的。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力求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毛概15版复习题 篇2

距离高考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冲刺阶段,如何更有效地复习迎考,是众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下面和大家分享名师的经验心得,他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广大考生提出考前复习建议。

语文:掌握“密钥”

如果科学合理地利用最后一个月,是能够明显地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

一、建立语文知识网络

明确高考的命题思路以及考试要点,“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答”,熟悉解题方向和规律技巧,也就是说,做题要有目的性。语文高考共七道大题21道小题,考点主要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大部分。

二、侧重复习要点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侧重积累字音,注意多音字、多音多义字、成语中的难读字以及生活中的易读错字。熟语的运用要注意语言环境,熟悉熟语运用不当的八种类型,其中一些褒贬两用的成语成为难点。病句题是很多学生的“软肋”,要明确六种病句类型,多做练习,以求熟能生巧。语言表达题题型变化多样,考试内容丰富,图文转换是难点。古代诗文阅读:诗歌鉴赏应学会紧抓答题规律,规范答题。鉴赏古诗,可以从标题入手,了解写作特点、描写对象等;诗歌下方的注释是帮助考生答题的“钥匙”,可以找到读懂诗歌的切入点。学生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概念应明确,切忌答非所问。文言文阅读要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今异义等基本知识,加强对文言翻译句子的练习。

现代文阅读:科技文阅读要掌握“比读”方法,在原文中找出选项的对应区域进行对照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

写作:注重五个“一”一个生动醒目的标题;一个文采飞扬的开篇;一个卒章显志的结尾;一些新颖真实的内容;一份整洁的卷面。

三、回放电影镜头

毛概15版复习题 篇3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答: 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答: 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答: 赵一曼:1935 年 11 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的帮助下,她于1936 年 6 月 28 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第三天凌晨被日军追上,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杨靖宇: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 50 米处,喊话劝降,对方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杨靖宇壮烈牺牲。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 5 天以上,能够在零下 20 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一条好汉!”

12.为人民服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3 自然段。

背诵课文要建立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另外,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也有助于我们背诵。第 2 自然段是关于死的意义和价值的论述。第 3 自然段是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答: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提高勇气、克服困难、互相爱护、搞好团结,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

4.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获得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 年 1 月 8 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 月 11日,首都人民全部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

人总是要死的,但每个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国难当头,那些为了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的死的意义是重大的,甚至远重于泰山,他们的牺牲会沉淀在历史长河中,镌刻进民族魂,被后代永远铭记。这一句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赞扬了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的伟大品质。

14.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 首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然后多读几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最后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答: 善:善于,擅长。之:指弈秋的教导。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答:

学 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是说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2)给我的启发是: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答: (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将蚯蚓的分布写进书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3.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答: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演讲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而美国第 16 任总统林肯却因为演讲而成名。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和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多看、多听。他年轻时当过农民、伐木工、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 30 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应该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千万要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

失败乃成功之母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你若能从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出发,必定能获得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 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者的事例,他们都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

毛概复习题 篇4

首次分享者:肖邦的左手 已被分享2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他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⑵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⑷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⑴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⑶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⑴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⑶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⑷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⑴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⑵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⑶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⑷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3、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⑵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⑶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⑷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前途是通过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⑵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⑴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⑵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什么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什么说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五章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2、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⑴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⑵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⑷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⑸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怎样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的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第四,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先有后有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试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⑴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⑵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5、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第七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⑵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⑶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⑷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⑴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终结。⑶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⑷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3、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改革的性质和目的,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4、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⑵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新格局。。⑴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⑵多层次,就是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⑶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产业。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但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三是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控制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怎样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⑴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⑶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7、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

8、如何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课本P196~P198--阅读 第九章

1、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新型的专政。。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2、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代笔啊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课本P225~P227--阅读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互关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⑵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②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③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④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⑵发展教育和科学。

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⑶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⑶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⑸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⑹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⑻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⑼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几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联系;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我国第一代领导集团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是指什么。。‘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为:⑴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⑵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⑶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之后进行;⑷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3、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是什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们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2、中国为什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如何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课本P320~P323—阅读 第十四章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上一篇:三找活动自我反思下一篇:忽然天好蓝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