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题有答案版(精选4篇)
毛概复习题有答案版 篇1
一、单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从实际出发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A 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与时俱进
3..在中共党史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人是(A)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4.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B)A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C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D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它们都坚持以(B)为哲学基础
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这篇文章是(A)A 《改造我们的学习》 B 《实践论》 C 《矛盾论》 D 《反对本本主义》
7.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C)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8.“文革”结束后,在我国到底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领导全党首先抓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他在这一时期所发表的被称为新时期宣言书的重要讲话是(A)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南方谈话 C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发展才是硬道理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D.邓小平理论
1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A 和平与发展 B 战争与革命
C 贫穷与富裕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A)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D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B)A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B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化
C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时代主题的变化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是(D)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C.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16..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 A.二大 B.三大 C.六大 D.七大 1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是在党的【 A 】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大 18.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B.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1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B)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机遇与挑战 D.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 D C 20C.执政兴国 D.执政为民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 A.党的先进性 B.党的领导 C.执政兴国 D.执政为民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A.党的先进性 B.党的领导 C.执政兴国 D.执政为民
2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C)
A.革命性 B.可行性 C.创造性 D.现实性 25.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 B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科技与创D.纷争与** 26.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 【 D 】 A 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B 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27.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C)A、萌芽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继续发展时期
28、“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构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科学体系。”以上这段话所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A)
A与时俱进的品质 B实践的品质
C批判的品质 D时代的品质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了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提出这个思想的文章是(D)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反对本本主义》 C《井冈山的斗争》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是针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C)A.“在全国范围内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 B.“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
C.“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D.“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设想.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下列关于三大法宝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 统一战线 B 独立自主.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D)
A 武装斗争问题 B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C 革命道路问题 D 农民问题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A)
A 保护民族工商业 B 实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 没收官僚资本
6.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B)
A 农民土地问题 B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C 革命道路问题 D 武装斗争问题 7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 】
A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统一战线 D 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采取的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一项经济纲领是(B)
A 实行“耕者有其田”B 没收官僚资本 C 保护民族工商业 D 统一战线
9..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对象不同
1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B 】 A.封建统治的腐败 B.帝国主义的入侵 C.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12.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 【 D 】
A.罢工斗争 B.议会斗争 C.地下斗争 D.武装斗争 1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 B 】 A 农民革命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无产阶级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 C 】 A群众路线 B 独立自主 C 实事求是 D 党的建设 15.近代中国,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但是,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B)。
A.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
B.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C.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过时
16.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军创立以来的经验,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中心思想是(D)
A.中国共产党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 B.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C.在农村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 D.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一条(C)的革命道路。
A.武装斗争 B.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
C.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D.农村武装暴动 毛泽东在谈到辛亥革命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只把一个皇帝赶跑”是指(B)
A.没有推翻帝制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孙中山没有继续革命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19、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0.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A)A.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民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2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C)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2.、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D 】 A典型示范 B 循序渐进 C 国家资本主义 D和平赎买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指(B)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B.1949年10月----1956年底 C.1957年1月----1966年4月 D.1953年1月----1956年底 4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是(C)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下列文章中最集中体现这个思想的是(D)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反对本本主义》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提出 “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构想的领导人是【 D 】 A毛泽东 B 刘少奇 C 邓小平D 陈云
4.毛泽东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走自己的路,以苏为鉴。标志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是(A)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反对本本主义》 D.《井冈山的斗争》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D)A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商品经济不发达
C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 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的矛盾 C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
A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B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D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6.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C)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矛盾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7.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C),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A.平均主义 B.生产力高度发达 C.共同富裕 D.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可持续发展强调(C)C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C)C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4、“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增强综合国力 B.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D)C.全面协调发展 D.统筹兼顾
6、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目标是(B)
A.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C.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以人为本
8、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0.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D)
C.列宁 D.毛泽东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在全面改革中(B)是重点
A政治体制改革 B 经济体制改革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C)
C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B)
A 改革开放 B 稳定 C 经济建设 D坚持党的领导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 】
A.改革 B.政治和道义上的一致 C.阶级斗争 D.个人利益
6、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D 】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在我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A)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8.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C)结合起来
C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 D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外,还包括(C)C.生态文明建设 D.精神文明建设
2.在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 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1992年我们党在
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C)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B)A 计划经济 B 生产资料公有制
C人民当家做主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A)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
B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各种经济成分均衡发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B)A直接调控 B间接调控 C财政调控 D金融调控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是(A)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房屋及其它固定资产得到的租赁费用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C)A.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9.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C)A.是否符合公有化程度下不断提高的要求 B.是否促进社会进步 C.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是否实现共同富裕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C 】
A.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所有收入
C.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 D.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池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剥削收入 D.风险收入 .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股份制企业【 B 】
A.所在社会的性质 B.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C.股东的成分 D.管理者的身分
14.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的是邓小平关于【 B 】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5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的分配方式是【D 】
A.按资分配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贡献大小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1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D 】
A.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 B.实行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坚持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7.市场经济是【 A 】 A.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B.自然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C.社会分工充分发展的产物 D.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18.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 【 B 】
A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 追求速度向注重效益转变 D 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19、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关键是要(A)
A能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和促进生产发展 B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管理和经营
C所有权和经营权紧密结合,不再分离 D由国家和集体进行控股和决策
20、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体制要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D)结合起来
A按资分配 B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风险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1.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
A 控制力上 B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 掌握控股权
2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B)
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实现共同富裕 C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D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3.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B)
A资本的占有形式 B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C资本的运行方式 D资本的生产方式
24、生态文明是在党的第(D)上首次提出来的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5.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 态文明的核心是(A)
A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尊重自然 C.实现可持续发展 D.以自然为准则 26..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 D 】
A.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 C.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2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 私营经济 B. 混合所有制经济 C. 外商独资经济 D. 个体经济
29.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B.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C.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 D.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 3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D)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B)A 依法治国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党的领导
D 多党合作
3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要实现(A)
A.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民主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C.民主立法、严格执法、透明司法、全民守法 D.科学立法、透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和(B)的A 清廉型 B 创新性 C 改革型
D 依法治国型
3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C)
A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B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D 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C)
A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B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问题 C精神支柱和动力问题
D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问题 38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要满足人们的【 B 】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39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D 】
A 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D)A.民主集中制 B.所有人都享有民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当家作主
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B)
A.国体 B.政体 C人民管理国家的具体形式 D政权组织形式
42、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A)
A权威性
B特殊性
C全局性
D根本性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D)A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D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 合国力的(B)
A重要内容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支持
45、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B)
A 物质是内容,精神是形式
B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C相互独立,各司其职
D精神是内容,物质是形式 4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C 】
A.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平等
B.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增强各民族的团结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D.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4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B 】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8.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都是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A)的任务
A.法治中国 B.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C.依法治国 D.依法行政
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A)
A 社会主义荣辱观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强意志。A.实现祖国完全统一.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实现现代化.D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D)提出来的。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港澳问题.D台湾问题.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这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D)
A 历史遗留问题 B 殖民侵略问题 C 国际问题 D 中国的内政问题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D)A “和为贵、爱国一家” B “一国两制” C 《反分裂国家法》 D “一纲四目” 5.(D)实质上是中国内政问题。A外交问题.B国际关系问题.C中美关系问题.D台湾问题.6 .我们党在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A)
A.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B.从和平解放台 湾到武力解决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C.从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D.高度自治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7.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A)。A.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B.提出“一纲四目” C.美国从台湾撤兵 D.遣返战俘
8.1958年8月,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A)
A.金门 B.台湾岛 C.夏威夷岛 D.厦门 9.1971年10月,(A)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第25届联合国大会 C.第27届联合国大会 D.第24届联合国大会 10.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A.叶剑英 B.廖承志 C.邓颖超 D.邓小平
11.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A)A.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 B.鼓励台商投资规定 C.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规定 D.主张两岸实现”三通“规定
12.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A)
A.“ 邓六B.“ 叶八条” C.“ 叶六条” D.“ 邓八条”
13.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A)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A.“ 一国两制” B.“ 和平统一” C.“ 港人治港” D.“ 澳人治澳” 1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A)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高度自治 D.寄希望于台湾人民.15.”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D)A.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B.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 C.国与国之间争端问题 D.历史遗留问题
16.(A),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A.1997年 B.1999年 C.1987 年 D.1990年
17.1999年12月,中葡两国政府举行(A)交接仪式。A.澳门政权 B.香港政权 C.台湾政权 D.国民政权
18.香港和澳门问题是(C)。
A.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统一问题
C.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D.恢复行使中国主权问题
19.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剖纲领性文件。这篇讲话的题目是(B)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0.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A)
A.“九二共识” B.“两岸共识” C.“ 三通主张” D.“汪辜会谈”
21.为了进一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猖獗活动,2005年3月14,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下关于这部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
A. 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政府对台大政方针的实施
D.它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战争法律
22.(A)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A.1978 B.1979 C.1981 D.1986 2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这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D)
A 历史遗留问题 B 殖民侵略问题 C 国际问题 D 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并经过(C)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A 日内瓦会议
B APEC会议 C 万隆会议
D 坎昆会议 2.我国的外交政策是:(C)
A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我国现时代实行的开放战略是(D)A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互利共赢 D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D)
A.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B.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较量
C.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较量 D.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是(C)
A全球一体化原则
B和平与发展原则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共同参与合作原则
6、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
第十一章
1,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C)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第十二章
1.党群关系,关乎党和国家的存亡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布署并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
C.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D.保持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3、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A 清廉型 B 创新性 C 改革型 D 依法治国型
二.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包括(BCD)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 ABC 】
A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 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 ABCD 】 A 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
B 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C 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各个国家都力求抢占科技这个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D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5..1979年,针对当时存在的是否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是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有错误的。”“这种说法”之所以错误,是因为(CD)
A.没有把毛泽东与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区分开 B.没有把毛泽东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区分开 C.没有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区分开
D.没有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分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ABC)A.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领导人的独创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BCD)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ABD)
A.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完成D.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ABCD)
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3、1948年以前,我党明确宣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包括(BC)A 民族资本主义 B.帝国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BCD 】
A 打土豪,分田地 B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D 保护民族工商业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D.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6、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C.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ABC)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错误有(ACD)
A.排斥和打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势力 B.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
C.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D.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10 毛泽东总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 A 统一战线 B 武装斗争
C 党的建设 D 群众路线
11、.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 ABCD 】
A 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杠子中取得的” B 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 C 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D 提出了先占农村,后取城市的战略 1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CD)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密切联系群众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ABC)
A、分布集中,容易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B、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C、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压迫 D、生活贫穷,没有生产资料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
A.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C.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D.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 A.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B.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D.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应始终坚持采取“四马分肥”
3.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BCD)
A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B 国家资本主义
C 四马分肥 D 用和平赎买方法进行改造
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 ABCD 】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BCD)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对农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7.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偏差,具体表现在(ABCD)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C.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D.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下列文章中最集中体现这个思想的是(CD)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反对本本主义》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ABCD)A.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D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 ABD 】
A.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2、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此,我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观点,它们有(ABCD)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C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D 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ABD)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建设步子迈得越快越大越好 D人民幸福
4、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特点是(ACD)
A.低水平B.高水平C.不全面 D.发展不平衡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体现了【 ABCD 】 A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C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6.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ABCD)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是(ABC)
A 坚持中国道路 B 弘扬中国精神 C 凝聚中国力量 D造福中国人民
8.在本世纪初,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是(ABD)。
A.低水平的 B.不全面的
C.平均主义很严重的 D.发展很不平衡的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ABCD)
A.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B 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C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ABCD)A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 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D 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AB)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D 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矛盾
4、.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BC)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只向发达国家开放
5、.下面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ABD)A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 改革开放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D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6、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我国改革的性质与苏东国家不同,它是(ABCD)
A 解放生产力 B 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C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30多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何种变化,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其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是指(ABCD)
A 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B 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C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8、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主要支点。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ABCD)
A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
B.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C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ABCD)
A 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 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D 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做出过贡献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CD)决定的
A.生产力多层次 B.所有制结构 C.生产力发展水平D 社会主义公有制
3、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ABCD)A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C 按资本分配取得的利润收入 D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
5、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C)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制定法律
7、建设创新型国家(ABC)A科技是关键 B人才是核心
C教育是基础 D步子迈得越快越大越好
8、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BCD)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
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A.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B.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的补充
10、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主要包括 A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B 资源消耗低
C 环境污染少 D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 长期共存 B 互相监督
C 肝胆相照 D 荣辱与共
1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 维护统一 B 反对分裂 C平等 团结 D 共同繁荣
1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包括的内容有(AB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应包括【 ABD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8、在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AD 】 A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 公有制经济对其它经济成分实行监督和管理
B 公有制企业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都占有绝对优势 D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9、.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其原因是【 AB 】
A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决定的 B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C 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 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20、.下面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有【 BD 】
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B 是解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D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2.十八大党中央强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ABCD)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A以工促农 B以城带乡 C工农互惠 D 城乡一体 2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CD)
A.、共产党实行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 B.、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C.、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ABCD)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ABCD)
A、它们的领导力量相同 B、它们的性质相同 C、它们的作用、职能相同 D、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 26.当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是: A.从人治到法治 B.从专制到民主 C.从权利私有到权利公有 D.从血缘治国到能力治国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之所以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因为(ABCD)A.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D.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1963年,周恩来把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四目”就是(ABCD)。A.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C.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 D.互约不派特务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ABCDE)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高度自治 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E.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4.在解决两岸关系时,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ABCD)。A.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 B.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C.是针对国际上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 D.是针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 5.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是(ABCD)。
A.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贡献 B.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 里程碑 C.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D.使“一国两制”有科学构想变为现实
6.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几点意见,其内容是(ABCD)
A.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B.坚持从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C.坚持增进互信、两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D.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7.海峡两岸各自得到一定程度政府授权的事务性商谈的民间机构是(AB)。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海峡交流基金会
C.中国统一研究会 D.中国和平统一研究会
8、.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ABCD)A.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 B.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要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
D.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E.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
9、.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ABC)
A.同根 B.同宗 C.同源 D.同脉 E.同心 10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国,就是(ABD)
A 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B 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C 放弃使用武力
D 力争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十章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依据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国际文件是 A.《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 C.《日本投降书》 D.《德黑兰宣言》
2.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的著名论断有(ABD)
A、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B、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C、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D、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3.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ACD)
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搞“单边主义”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它们是(BCD)
A.“不结盟”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第十一章
1、.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ABC)
A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B.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新的社会阶层 C 各民族的团结 D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指出,目前,西藏共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余处,僧尼约4.6万人,藏传佛教特有的**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上述事实表明,我国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充分贯彻。我国宗教政策主要有(ABCD)
A.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B.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 C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3、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以下我国关于宗教方面的政策、理论及原则正确的有(ABCD)
A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B 政教分离和依法管理宗教
C独立自主自办,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D、宗教信仰自由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ABC)的最广泛联盟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 所有中国人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A 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当前,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ABCD)考验
A 执政考验 B 改革开放考验 C 市场经济考验 D外部环境考验
3.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决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ABCD)等“四风”。A.形式主义 B.官僚主义 C.享乐之风 D.奢靡之风 4.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BCD)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A.开拓性 B.学习型 C.服务性 D.创新型 3.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中的作用
A推进理论创新 B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C处理国际关系 D推动历史前进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道题5分,共30分)
第一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马克思主义根置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量大力量成果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量大力量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体系的重要首先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第二章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2)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者
第三章
1.简述我国“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就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简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4.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5.如何理解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第六章:
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科学会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简述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 第七章
1.试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否则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①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②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统一起来
③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简述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出的依据及开放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四点: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我国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八章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依据
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 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具体体现。(三个统一、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民主制度)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有那些?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有哪些具体要求。7.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第十一章
9.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2道题,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量大力量成果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意义。(10分)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0分)4.解读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10分)
5、如何看待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中国奇迹”和“中国难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P20)
A、毛泽东思想 B、新民主主义理论C、新三民主义D、邓小平理论
2、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P72)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积极不同C、革命的对象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民主集中制。
A、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照顾少数 B、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C、民主集中制 D、党的代表大会制和各级党委领导制
4、我们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2)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人口多,劳动素质不高
C、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相对缺乏 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B)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P156
A、消灭贫困人口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 D、实现共同富裕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社会主义工业化。(P93)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143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P256)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主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9、我国的国体是(B)人民民主专政。(P222)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10、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发展。(P124)
A、发展B、稳定C、改革开放D、依法治国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以下哪点统一起来?(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A、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B、C、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D、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12、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四马分肥”(D)(P101
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13、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的是(D)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
1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要坚持的重点是(A)体制机制创新
A、体制机制创新B、改革宏观管理C、健全政策法规D、转变政府职能
15、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以(B)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A、扩大公共服务B、改善民生C、节约资源D、保护环境
16、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当初是为了解决(A)台湾问题
A、台湾问题B、澳门问题C、香港问题D、特区问题
1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实现共产主义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D)执政为民。
A、党的先进行B、党的领导C、执政兴国D、执政为民
19、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飙升不正确的是(B)多角度
A、多层次B、多角度C、全方位D、宽领域
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选题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的基本方面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ABC)(P19)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
2、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的党的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ABC)。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C、批评与自我批评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ABC)。(P188)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D、股份经济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BCD).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以下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有(ABCD)
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是指国家制度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C、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
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转专政的统一
6、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环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ABCD)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
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7、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有(ABD)
A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 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提倡集体主义
C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当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8、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观点有?(ABD)
A、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9、“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BCD)
A、科技的发展都能够极大地促进紧急发展和社会进步
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C、但当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
D、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0、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简答
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P75)
答: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为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223)
答: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P253)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4、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四、论述
1、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P147)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第一: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立足点。
2、怎么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235)
答: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则。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法律对保持国家的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毛概习题答案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A)
A.密切联系群众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先进性 2.武汉、长沙致力于“两型社会”改革,“两型社会”就是指资源节约型和(B)A.科技创新型
B.环境友好型
C.协调发展型
D.“以人为本”型
3.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面向世界,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不断前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面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面向未来,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段话表明:C A.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B.解放思想决定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C.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D.解放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前提与决定因素
4.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为:D A.是否取得经济的发展
B.是否走向了共同富裕
C.是否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D.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5.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公有制,不实行按劳分配就根本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可能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些原则被作为根本制度保留下来,融进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中。这表明:A A.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本质
D.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应有之义 6.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根本原因为:D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B.人民的生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C.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人民群众
D.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7.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强调注重公平的原因是由:C A.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决定的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C.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D.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的
8.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D A.绝对平等
B.按需分配
C.平等富裕
D.共同富裕
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强调的是:A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A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1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主要矛
第1页,共
页
盾依然是: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矛盾 C.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2.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此要始终坚持:C A.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B.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局面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各项建设科学发展。
D.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13.实践证明,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发必然会失去争取的方向,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会泛滥,造成社会的动荡;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必然会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观念,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上述材料表明:D 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B.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C.四项基本原则等同于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
14.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是: D 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生态文明
D.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是:A A.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 B.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薄弱环节逐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均等化 C.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D.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城镇化健康发展
17.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五项措施,主要原因是: A A.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B.农业发展现状决定的 C.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D.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18.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应: B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推行新型工业化
D.建设生态文明
19.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发展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意义。离开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段话表明:B A.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B.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C.效益是速度、结构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效益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
20.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是:A A.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B.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第2页,共
页
C.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D.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21.神舟五、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成功,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营运,“嫦娥一号”奔月等等这些说明:D A.我国已经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B.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C.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D.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2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这段话表明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B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我国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23.“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一江(金沙江)、一城(丽江古城)、两山(玉龙雪山、老君山)、三湖(泸沽湖、程海、拉市海)”为重点,突出水环境保护和两山生态环境保护。丽江“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在:C A.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
B.正确处理好结构与效益的关系 C.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24.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另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我国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唯一机关。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A.是最高行政机关
B.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C.具有最高的立法权
D.是我国的政体
25.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继续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6件:残疾人保障法(修改)(4月二审)、国有资产法(6月二审)、循环经济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草案已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或二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继续安排审议。对其中条件成熟的,争取年内通过。上述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B A.是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行使全国人大部分权力
C.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D.对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决定性作用
26.面对2008年5.12大地震灾区繁重的重建任务,连日来,各地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确保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和智慧。上述材料体现了政协:
C A.政治协商的职能
B.民主监督的职能
C.参政议政的职能
D.领导核心的职能
27.近些年来**集团在国际场合经常宣扬“中间道路”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宪法的框架内,在西藏及其他藏区实行“高度自治、真正自治”。**集团”中间道路”的内涵与实质:D A.坚持西藏的民主区域自治
B.实现西藏人民自我管理
C.发展西藏经济的需要
D.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28.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C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B.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政治基础
C.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都是对人民专政的工具
第3页,共
页
29.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发展先进文化:B A.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B.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C.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0.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段话揭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B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D.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31.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与良好的道德规范无法实现社会和谐。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这句话表明: C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共同的思想道德
B.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D.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
32.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发展我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C A.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持之以恒,贵在落实 33.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 A.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挥
B.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的协调性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C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核心、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是: A A.坚持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并存
C.享有高度自治
D.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36.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A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37.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A.南北问题
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38.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材料体现了:B
A.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
C.维护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39.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合作基础深厚,前景广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符合中国人民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材料表明:B 第4页,共
页
A.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C.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
D.维护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40.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少数西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逐渐失去了国际道义的基础,开创了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国际问题的新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意识形态鸿沟,在更广泛的国际空间得到认同。这表明:D A.时代主题的变化使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发生了根本变化
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C.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放在首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1.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实质与最终目的是:C A.挑起国际争端
B.干涉他国内政
C.遏制中国的发展
D.为本国发展制造有利环境 42.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之一,是:C A.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现代化事业发展中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D.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D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44.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上述材料说明了:C 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知识分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C.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D.知识分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
45.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新阶层功不可没。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和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个体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国税收的50%。这表明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新阶层:C A.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大多数人是非劳动者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人员
46.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下面哪一规律的认识与深化:B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共产党执政规律
C.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D.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47.党的先进性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项内容,其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是:C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制度建设
D.作风建设
4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49.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
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5页,共
页
50.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52.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C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53.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B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55.在2007年1月1日欧盟第六次扩大时正式加入欧盟的国家是B A.罗马尼亚、波兰 B.保加利亚、罗马尼亚C.波兰、爱沙尼亚D.爱沙尼亚、保加利亚
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格局由以前的“三位一体”转变为“四位一体”,较前多了(D),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A.经济建设
B.政治改革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57.“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核心、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是:(A)A.坚持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并存
C.享有高度自治
D.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58.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B)
A.爱、和谐与感动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D.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59.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C)
A.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息
D.爱好和平
60.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是:(D)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生态文明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61.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体现在:ABC A.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努力争取外援
B.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民族独立与尊严 C.在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共产党的关系上,坚持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
D.保持党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6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具有极端重要性,体现在:ABCD A.这是个理论和政治问题,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B.这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C.这关系到党的团结及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D.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63.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ABCD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第6页,共
页
B.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D.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BCD A.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B.凝结了几代中国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D.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5.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为:ABCD A.思想基础一致
B.基本立场一致
C.理论品质一致
D.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一致
66.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其基本问题,对一系列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中“一系列规律”是指:ACD A.共产党执政规律
B.改革开放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67.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长腿”指“经济”,“短腿”指 “社会”。结合材料下面分析正确的是:ABC A.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B.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两腿”都要长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D.从根本上讲,解决“长短腿”问题必须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68.在探索协调发展之路时,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与“三个不准”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准搞。该口号和“三个不准”原则:ACD A.坚持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B.虽然保护了环境,但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提速产生不良影响 C.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
D.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69.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个别领导干部看来,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这才算有政绩。上述观点: BCD A.前者看到了本地实际难题,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后者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单一的经济发展 C.两者否定了全面协调发展,有害于全局
D.两者没有正确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70.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看待这一论述ABCD A.是党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统筹理念 B.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中把握机遇,应对风险 C.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D.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条主线
7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依据是科学发展观:ABCD A.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B.体现了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C.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7页,共
页
D.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72.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BD A.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B.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系统的表述
73.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科学论断。下面对这一法宝理解正确的是:ABCD A.解放思想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在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
B.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均翻两番等一系列新理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新成就 D.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7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论述正确的是:ABCD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75.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ABCD A.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76.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的许多成功做法就是由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正是依靠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打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表明:ABC A.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
B.创新是时代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要求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农民已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
77.过去人们一度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经济特征:一是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计划经济,该观点:BD A.正确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将所有制过分国有化、忽视市场机制的苏联模式 C.从发展的过程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D.没有从生产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角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78..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之所以没有直接将公有制列入社会主义本质当中,是因为:BCD A.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B.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的探索、确定,要以生产力的实际要求、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为参考和依据 C.把公有制占主体这个社会主义特征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使其具体内容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
D.公有制占主体只是回答了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没有揭示更为本质的东西
79.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段话表明:BC 第8页,共
页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的表现 D.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
80.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些观点与举措: ABC A.看到了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B.认识到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认为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D.片面夸大了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81.十七大以来,实现科学发展在认识上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真正把发展落实到实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摆在地区和企业面前的课题。围绕这一观点某些社会人员展开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BD 甲认为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建楼就是发展生产力了; 乙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生产力自然就发展了。A.甲正确,看到了第二产业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B.甲错误,将发展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建设高楼大厦 C.乙正确,看到了经济发展在生产力中地位和作用
D.乙错误,将发展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发展经济
82.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指: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没有变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83.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这就明确告诉我们:ABCD A.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B.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C.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D.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84.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场新的伟大革命”:ABC A.是对原有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B.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C.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
D.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8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这两次对外开放:ABC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都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前者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后者是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C.规模和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全球化基础之上 D.两次对外开放在社会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6.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如何解决 第9页,共
页
“两难选择”:BCD A.为了确保稳定可以限制发展
B.离开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坚持以稳定为中心
C.发展决定一切,离开发展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必须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稳定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关系
8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下面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述正确的是:BCD A.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
B.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者有机统一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增添了新的内容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8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未来,用近8年的时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绘制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具体的奋斗目标。下面表示正确的是:ABCD A.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在1995年提前实现 B.到2000年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C.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阶段 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89.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这三个重大课题是:ABD A.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D.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90.几年前,浙江省就开始反思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大力发展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个省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明显增加,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说,现在一些指标可能还不是”很好看”,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创新和节约,结构调整效应将慢慢显现。上述材料表明浙江经济发展得益于:ABC A.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产生的效益
B.以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C.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D.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9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ABCD A.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B.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C.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D.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92.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2004-2008颁布了新世纪关于“三农”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ABCD A.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B.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C.体现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D.表达了党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决心
93.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两个飞跃”具体是指:AB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0页,共
页
B.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C.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9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ABCD A.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B.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C.在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D.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95.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原则:ACD A.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
B.城镇化的规模要扩大
C.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
D.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96.下列各项措施中体现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有:ABD A.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C.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事后处理、人工建设为主
D.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资源
97.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这段话表明:BCD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98.有人认为中国的体制太落后了,如果不改掉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所有政治改革举措都不过是表面文章。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中国政党制度不错的选择。该观点:CD A.正确,看到了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正确,看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弊端
C.错误,没有看清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实质
D.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99.达西扎布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在该旗生活的鄂温克族仅一万多人,但却拥有“半个立法权”,可谓“小民族、大政策”。根据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鄂温克族自治旗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和有关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民族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这段材料表明我国:AB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B.民族自治机关不仅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还依法行使自治权
C.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D.民族自治机关高度自治
100.十七大首次把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其原因是:ABCD A.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B.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C.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
D.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01.“村民自治是假民主真麻烦。”这是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对村民自治现状的一种描述。选举时轰轰烈烈,选完 第11页,共
页
后万事大吉,一些地方虽然也建立了村务公开栏,但公开的内容往往“云山雾罩”,谁也看不明白,一年两年也不开一次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大小事情还是干部说了算,村民自治往往变成了“村干部自治”,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半拉子”民主。上述材料表明:BCD A.村民自治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有状况
B.村民自治并没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伤害了村民的积极性
C.村民自治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D.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102.法制与德治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历来是法律学家们所争论的焦点,下面观点正确的是:ACD A.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依法治国与以治国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B.“法治”是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德治”是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C.二者归宿是在治国上,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治人”后者“重人”
D.二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客观要求
80.郑培民的荣辱观是实践的荣辱观。“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不是只写在报告中、挂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工作中。郑培民的荣辱观的启示:ABCD A.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率先垂范
B.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是联系实际
D.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权力观与义利观
10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 BCD A.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教育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这个中心
B.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
D.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果
104.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CD A.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
B.21世纪中叶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D.共同的理想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105.胡锦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表现在:ABD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06.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这表明:ABCD A.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B.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12页,共
页
C.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D.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107.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下面选项正确的是:ABD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矛盾是可以“回避”的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10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段话表明:BCD A.我国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C.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D.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
109.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B.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C.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D.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110.教育是民族振兴大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此要:ABCD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D.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
111.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此要:ABCD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C.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D.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1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此要:ABCD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D.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13.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重点,必须:ABCD A.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C.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健全廉租房制度
114.原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梁振英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深受魁北克问题困扰的加拿大曾派政府官员专程赴港认真了解“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构想。欧洲某国驻港总领事陪该国驻华大使访港,也曾专门了解“一国两制”在港落实情况,这说明“一国两制”已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下面判断正确的是:BD A.“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对任何国家解决领土、主权、民族、宗教纷争等问题都有借鉴价值
第13页,共
页
B.“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示范 C.“一国两制”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途径
D.“一国两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式
115.香港回归以来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原先那些移居海外发展的香港人陆续回流香港,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包括移居海外并且在当地创造了自己事业成就的港人,纷纷返回香港再创事业。这种情况被称为有香港特色的“凤还巢”。这一现象表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ABC A.体现了从现实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适合中国国情
B.体现了利益兼顾、各方共赢的公平理念
C.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D.体现了两种制度并存的优越性
116.今天台湾仍有一些人完全否定“一国两制”,也有些人认为按“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矮化了台湾”。但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从香港和澳门的实践中看出,“一国两制”不仅对国家和民族最终和平统一有利,而且对台湾自身也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段材料表明:ABCD A.”一国两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针,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B.香港与澳门的胜利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示范 C.“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最终统一的必然选择
D.“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是有利于台湾人民的
117.10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保持了香港繁荣稳定。今天的香港,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民主进步,民众安居乐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这表明:ABCD A.“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了生动现实
B.中央政府是香港稳定与繁荣的坚强后盾
C.香港的繁荣稳定得益于旗帜的指引
D.香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18.十七大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述材料表明: BCD A.把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活动的工作放在了比较中心位置
B.必须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C.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D.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119.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反分裂国家法》判断正确的是:ABCD A.表明了全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
B.是一部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
C.促进两岸直接“三通”,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台湾的和平与稳定 D.把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活动的工作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
120.“没有一种势能能永远持久。”有起就有落,有升就有降。世界的“命运之轮”正在缓缓地朝多极格局运转。但是,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人类还不知道要在“一超多强”的过渡时期里,付出多少艰苦的努力,经历多少残酷的斗争。这段材料表明:BCD A.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世界的多极化是一个复杂、曲折、长期的过程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D.“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第14页,共
页
121.面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主题开始转换。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ABC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
B.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D.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曾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该材料反映了:ABD A.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B.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潮流
C.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D.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成为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的理性选择
123.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前景光明,同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使人类面临种种矛盾和挑战。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立和谐世界:ABCD A.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
B.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C.必须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D.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4.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主动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的决定因素是:ABC A.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B.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C.中国切身的利益
D.中国现实发展状况
125.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其内容包括:ABCD 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126.有人认为,“两个先锋队”的提法会改变党的性质,会不会降低党员标准和质量。该观点:BD A.正确,因为“两个先锋队”的提法使党成为“全民党”
B.错误,没有认清“两个先锋队”之间的辩证关系
C.正确,“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然会降低党员的标准和质量
D.错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变质归根结底要看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27.温家宝曾指出:“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下面关于知识分子判断正确的是:AB A.“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是由知识分子地位与作用决定的B.“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C.知识分子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D.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1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ABCD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D.中介从业人员与自由职业者
129.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进行了重组,以拥有知识,从事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日益增多,使得社会群体呈现出多层次化,如何看待这些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AD A.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
B.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第15页,共
页
C.经营活动可以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之外
D.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130.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为此:ABCD A.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1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突出的重点是:ABCD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132.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在新阶段的先进性是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要:ABCD A.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坚持党的宗旨,始终不渝的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的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13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世界上任何政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都缘于一个先进性问题。丢掉了先进性就丢掉了执政资格。对于我们党来说保持先进性必须:ABCD A.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把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13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好这“两个先锋队”,要求我们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AB A.是适应社会阶层新变化的客观需要
B.是坚持党的性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C.必然使党员鱼目混杂,影响党的先进性
D.与党的工人阶级性质是自相矛盾的
135.胡锦涛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BC A.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B.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C.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是科学依法执政
第16页,共
页
136.为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基于BC A.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
B.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 C.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D.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13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BC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38.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ACD A.“一边倒”B.“反霸权主义”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13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ABCD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
14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142.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ABCD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4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144.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与苏丹总统巴希尔的会谈中提出,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该ABCD A.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发挥非盟、联合国的建设性作用 C.有利于促进达尔富尔地区局势稳定 D.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14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人人占有生产资料
D.国家和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14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ABC)。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A.中国化
B.时代化
C.大众化
D.本土化
147.2010年6月,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在长沙召开,接受周强辞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任
第17页,共
页
命徐守盛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并决定徐守盛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这说明省人大常委会:(BD)A.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省人大常委会是省人大的常设机构 C.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D.省人大常委会可以行使省人大部分权力
148.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的社会。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平等博爱、清正廉明
149.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50.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151.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15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ABCD)
A.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B.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
C.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反映
D.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维护祖国统一 C.反对民族分裂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
15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因为(ABCD)
A.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C.中国人民在对外交流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
第18页,共
页
D.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155.对德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第19页,共
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篇3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五大
2.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A.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 C.阶级斗争 D.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革命 B.改革 C.自力更生 D.艰苦创业
5.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社会体制改革
6.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
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四项基本原则
C.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9.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11.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2.简述邓小平关于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辨析题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对立的。
2、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否定。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957年2月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C 7.D 8.A 9.C 10.D 11.A
二、简答题
1.答: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答:(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答:(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4.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辨析题
1、答:错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答:错误。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开放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四、论述题
1.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五、材料分析题
1、答:(1)①背景:第一,1949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第三,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第五,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②意义: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第二,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第三,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第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
第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
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
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它们的具体体制,包括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所以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区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了中肯和科学的分析,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
第三,邓小平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改革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第三项重大贡献。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毛概复习题有答案版 篇4
一:填写近反义词
第一单元
反义词
急切—()贪婪—()惧怕—()隐藏—()
暂时—()轻松—()喜欢—(困难—()忽略—()熟悉—(隐藏—()继续—()亲切—(悲惨—()皎洁—()
囫囵吞枣—()毫不犹豫—(近义词
急切—()贪婪—()惧怕—(光顾—()充足—()鼓励—(可靠—()领悟—()培养—(起码—()环绕—()娱乐—(思考—()品味—()忽略—(跳跃—()呐喊—()遭遇—(灿烂—()倾盆大雨—()
津津有味—())主张—()注意—()愉悦—())适宜—()随便—()贯通—()熟悉—()亲切—()悲惨—()))))))))
第二单元
反义词
清白—()慈祥—()稀罕—()郑重—()
欺凌—()盛开—()完整—()新鲜—()
清澈—()柔软—()清爽—()
近义词
偶尔—(慈祥—(欣赏—(新鲜—(充足—()分外—()郑重—()姿态—()尤其—())爱惜—()珍藏—()寻找—()干涸—()玷污—()眷恋—()担心—()点缀—())))
第三单元
反义词
宽敞—()退化—()锋—
()凶猛—()
垂直—()安全—()敏捷—()强烈—()
锐利—(温暖—(单调—(近义词
宽敞—(判断—(锐利—(陈列—(炎热—(柔和—(单调—()干净—()削弱—()藕断丝连—)适应—()特征—()响亮—()企图—()阻挡—()饱和—())急促—()分散—())锋利—()矫健—()暖和—()嫌疑—()危害—()依附—()坚硬—()稳定—()凶猛—()机警—()宽敞—()坚硬—()部分—()稳定—())))))))
(第四单元
反义词
熟练—()简单—()亲近—()皎洁—()
葱茏—()和蔼—()素净—()巧妙—()
告辞—()隐约—()特殊—()推迟—()
便宜—()近义词
剧烈—()开辟—()巧妙—()居然—()舒适—()索性—()络绎不绝—(爱慕—()熟练—()沮丧—()吩咐—()便宜—()茂盛—()与众不同—()
静悄悄—(争辩—(抉择—(计划—(信赖—(隐约—()))乞求—()环抱—()爱慕—()体面—()熟悉—()))))
第五单元
反义词
广泛—()苦闷—()阻碍—()模仿—()
诞生—()庄重—()舒展—()飘浮—()
瞬间—()
近义词
苦闷—(轰动—(反义词
漂亮—(立刻—(腼腆—(残忍—(冷漠—(近义词
伤害—(挖掘—(疲惫—(自豪—(鼓励—(谴责—()阻碍—()模仿—()感触—()创造—(第六单元)坚定—()肯定—()忙碌—()精彩—()自豪—()湿润—()虚弱—()滚烫—()雪上加霜—())混乱—()昔日—()绝望—()连续—()耽误—()赞扬—()敬仰—()赞赏—()慈祥—()谨慎—()磨炼—()埋怨—()恭敬—())瘦弱—()赞扬—()慈祥—()拖沓—()坚定—()扫视—()腼腆—()奇妙—()艰涩—()))))))))))
第 七 单 元
反义词
损失—()销毁—()精华—()沉着—()
崎岖—()坚强—()激动—()熟练—()
真挚—()寂静—()斩钉截铁—(近义词
销毁—()沉着—()停泊—()叩问—()浮现—()玲珑剔透—(热情—()浓厚—(崭新—())
金碧辉煌—(笼罩—()宏伟—(崎岖—()屹立—(真挚—()热情—(欢腾—()刹那—(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欢腾—()
掩护—(豪迈—(激动—(寂静—()))))))))))
第八单元
反义词
汇集—()庄严—()肃静—()完毕—()
临时—()诚恳—()特殊—()悲痛—()
尊重—()踌躇—()整整齐齐—()
近义词
协商—(庄严—(悲痛—(临时—()挺立—()飘拂—()眷恋—()商量—()汇集—())拟定—())永别—())特殊—()诞生—(殉职—(踌躇—(端详—())))
二:成语
1、成语填空
能()善()
()()辘辘
滚()()熟 别()心()
()()不忘
不()()解
古()今()
()()吞枣
如()()渴 气()万(不()而(千()一(风()雪(安()无(不()争(心()手(凤()龙(无()无(大()过(破()不(不()声(失()落(水()石(欢()笑(天()海(同()敌()
()
()
()
()
()
()
()
()
()
()
()
()
((((()()云霄)()私语)()不休)()不安)()不断)()不舍)()闪闪)()大物)()而上)()不见)()盛名)()不绝)()于无)彩)翩)血)地
顿()()扬
满()()心 玲()()透 众()()月
满()()火 不()()笑 正()()坐 任()()远 奋()()强 中()()柱 大()()惊 群()()抱 夜()()日
小心()()
大义()()
无动()()
山高()()))光())想())心())天(不()不()
()头()节
()冲直()临()不()
()断()连
()望相()舍()取()
()松()在()然起()
力()狂()
()如()往
()用不()蓓()初()
()耳()聋
()然有()如()如(不()不(香()十(雪()加(前()后(披()斩(来()方(大()无(心()怜(众()成(再()再()
()
()
()
()
()
()
()
()
()
())钉()世()世()精()前()然()往()色()山()精()铁
()名
()双)志)后)响)前)动)海)治)名远()人心())
2、按意思填写成语
心神极为不安:
()形容时间长久:
()读书总有好处:
()形容非常劳累 :
()身体粉碎而死: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乱冲乱撞,蛮横无理: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
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情绪低沉,心神忧伤近:
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
(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
()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
(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
()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形容美好的景象或者美貌让自己失去了自我:(形容其积极意义很重大,能影响自己的一生:(形容做事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反义词
急切—从容 贪婪—知足 惧怕—泰然 隐藏—公开 暂时—长久
轻松—沉重 喜欢—厌恶 主张—反对 困难—容易 忽略—重视 熟悉—陌生 注意—忽视 隐藏—公开 继续—中断
亲切—冷淡 愉悦—沮丧 悲惨—幸福 皎洁—昏暗 囫囵吞枣—字斟句酌 毫不犹豫—优柔寡断近义词
急切—急迫 贪婪—贪心 惧怕—害怕 适宜—适合 光顾—光临 充足—充分 鼓励—激励 随便—随意 可靠—牢靠 领悟—领会 培养—培育 贯通—贯穿 起码—至少 环绕—围绕 娱乐—消遣
熟悉—熟识 思考—思索 品味—品尝 忽略—忽视 亲切—亲热 跳跃—跳动 呐喊—呼喊 遭遇—遭受 悲惨—凄惨 灿烂—绚丽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 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第二单元 反义词
清白—污浊 慈祥—凶恶 稀罕—常见 郑重—草率 欺凌—保护 盛开—凋谢 完整—零碎 新鲜—陈腐 清澈—浑浊 柔软—僵硬 清爽—闷热近义词
偶尔—偶然 分外—格外 爱惜—珍重 玷污—污辱 慈祥—安详 郑重—庄重 珍藏—收藏 眷恋—思念 欣赏—观赏 姿态—姿势 寻找—寻觅 担心—担忧 新鲜—清新 尤其—特别 干涸—干枯 点缀—装点 充足—充分
第三单元
反义词
宽敞—狭窄 退化—进化 锋—钝 凶猛—善良 垂直—倾斜 安全—危险 敏捷—笨拙 强烈—柔和 锐利—迟钝 干净—肮脏
急促—缓慢 坚硬—柔软 温暖—寒冷 削弱—增强 藕断丝连— 一刀两断 分散—集中 稳定—动荡 单调—丰富近义词
宽敞—宽阔 适应—适宜 锋利—锐利 凶猛—凶狠 判断—断定 特征—特点 矫健—矫捷 机警—机灵 锐利—锋利 响亮—洪亮 暖和—温暖 宽敞—宽阔 陈列—陈设 企图—打算 嫌疑—可疑
坚硬—坚固 炎热—酷热 阻挡—阻隔 危害—损害 部分—局部 柔和—柔软 饱和—饱满 依附—依靠 稳定—稳固 单调—单一 第四单元 反义词
熟练—生疏 简单—复杂 亲近—疏远 皎洁—暗淡 葱茏—枯萎 和蔼—严厉 素净—华丽 巧妙—笨拙 告辞—相逢 隐约—清晰 特殊—平常 推迟—提前 便宜—昂贵 爱慕—厌恶 静悄悄—闹哄哄
近义词
剧烈—猛烈 熟练—娴熟 争辩—争论 乞求—恳求 开辟—开垦 沮丧—懊丧 抉择—选择 环抱—环绕 巧妙—奇妙 吩咐—嘱咐 计划—规划 爱慕—仰慕 居然—竟然 便宜—廉价 信赖—信任 体面—气派 舒适—舒服 茂盛—旺盛 隐约—模糊 熟悉—熟识 索性—干脆 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络绎不绝—接连不断 第五单元 反义词
广泛—狭隘 苦闷—愉快 阻碍—促进 模仿—独创 诞生—死亡 庄重—轻浮 舒展—收缩 飘浮—下沉 瞬间—长久近义词
苦闷—沉闷 阻碍—妨碍 模仿—模拟 恭敬—尊敬 轰动—震动 感触—感受 创造—创新 第六单元 反义词
漂亮—丑陋 坚定—动摇 肯定—否定 瘦弱—强壮 立刻—迟援 忙碌—清闲 精彩—糟糕 赞扬—批评 腼腆—大方 自豪—自卑 湿润—干燥 慈祥—严厉 残忍—善良 虚弱—强壮 滚烫—冰凉 拖沓—利索 冷漠—热情 雪上加霜—雪中送炭近义词
伤害—损害 混乱—纷乱 昔日—往日 坚定—坚决 挖掘—发掘 绝望—失望 连续—持续 扫视—环视 疲惫—疲倦 耽误—耽搁 赞扬—赞叹 腼腆—害羞 自豪—骄傲 敬仰—敬重 赞赏—赞扬 奇妙—奇特 鼓励—鼓舞 慈祥—慈爱 谨慎—小心 艰涩—艰难 谴责—责备 磨炼—锻炼 埋怨—抱怨 第七单元 反义词
损失—收获 销毁—保存 精华—糟粕 沉着—惊慌 崎岖—平坦 坚强—软弱 激动—冷静 熟练—生疏 真挚—虚伪 热情—冷淡 浓厚—淡薄 欢腾—沉闷 寂静—喧闹 崭新—破旧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金碧辉煌—暗淡无光近义词
销毁—毁灭 笼罩—覆盖 宏伟—雄伟 掩护—保护 沉着—从容 崎岖—坎坷 屹立—耸立 豪迈—豪放 停泊—停靠 真挚—真诚 热情—热忱 激动—感动 叩问—询问 欢腾—欢跃 刹那—瞬间 寂静—沉寂 浮现—呈现 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玲珑剔透—小巧玲珑 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第八单元 反义词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肃静—吵闹 完毕—开始 临时—长期 诚恳—虚伪 特殊— 一般 悲痛—愉快 尊重—轻视 踌躇—果断 整整齐齐—歪歪扭扭
近义词
协商—商议 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 诞生—出生 庄严—庄重 飘拂—飘扬 拟定—制定 殉职—牺牲 悲痛—悲伤 眷恋—留恋 永别—诀别 踌躇—犹豫 临时—暂时 商量—商议 特殊—特别 端详—打量 1成语填空
能书善画 饥肠辘辘 滚瓜烂熟 别出心裁 念念不忘 不求甚解古往今来囫囵吞枣 如饥似渴 气象万千 怒刺云霄 顿挫抑扬 不言而喻窃窃私语满怀信心 千篇一律 喋喋不休 玲珑剔透 风欺雪压 忐忑不安众星拱月安然无恙 源源不断 满腔怒火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不苟言笑毫不犹豫心灵手巧 银光闪闪 正襟危坐 凤舞龙翔 庞然大物 任重道远无穷无尽腾空而上 奋发图强 大喜过望 视而不见 中流砥柱 破烂不堪颇负盛名
大吃一惊 不动声色 络绎不绝 群山环抱 失魂落魄 聊胜于无夜以继日水滴石穿 流光溢彩 小心翼翼 欢声笑语 浮想联翩 大义凛然天南海北
呕心沥血 无动于衷 同仇敌忾 顶天立地 不屈不挠山高谷狭低头折节横冲直撞临危不惧 藕断丝连 守望相助 舍生取义 轻松自在 肃然起敬力挽狂澜一如既往 受用不尽 蓓蕾初绽 震耳欲聋 井然有序如泣如诉斩钉截铁声名远扬 不折不扣 举世闻名 摄人心魂 香飘十里 盖世无双雪上加霜励精图治 前仆后继 瞻前顾后 披荆斩棘 訇然作响 来日方长勇往直前大公无私 曙色萌动 心生怜爱 排山倒海 众志成城 再接再厉 2按意思填写成语
心神极为不安:
忐忑不安 形容时间长久:
天长日久 读书总有好处:
形容非常劳累 :
身体粉碎而死: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乱冲乱撞,蛮横无理: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
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情绪低沉,心神忧伤近:
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
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开卷有益 筋疲力尽 粉身碎骨 勇往直前 不言而喻 突如其来 婀娜多姿 浴血奋战 同仇敌忾 横冲直撞 流连忘返 得意扬扬 奋发图强 正襟危坐 力挽狂澜 大公无私 黯然神伤 安然无恙 别出心裁 天南海北 无影无踪 披荆斩棘 滚瓜烂熟 豪情壮志 肃然起敬 瞻前顾后 监守自盗 再接再厉
气象万千 临危不惧 举世闻名 玲珑剔透 众志成城 抑扬顿挫 误入歧途
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断壁残垣 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井然有序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浮想联翩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不求甚解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津津有味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震耳欲聋 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
众星拱月 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
一如既往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络绎不绝 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形容美好的景象或者美貌让自己失去了自我:
形容其积极意义很重大,能影响自己的一生:
形容做事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