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重点及答案

2024-06-18

毛概复习重点及答案(精选4篇)

毛概复习重点及答案 篇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石出是(C)。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A)。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中共(D)。D.十五大

5.邓小平理论是(B)。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D)。D.坚持执政为民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A.发展

10.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件是(C)。

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的含义是(ACD)。A.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C.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D.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CD)。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C.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D.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期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是因为(ABCD)。

A.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C.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D.马克思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ABCD)。

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B.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

C.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

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5.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主要表现在(ABCD)。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 B.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C.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D.人类进步事业

6.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所论述的观点是(ABCD)。A.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B.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C.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

D.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化方针 7.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它们(BCD)。B.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C.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 D.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8.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BCD)。A.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历史依据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D.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9.党的十五大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因为(AC)。A.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表现在(ABCD)。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2.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思想是(CD)。C.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D.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13.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ABCD)。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4.科学发展观(ABCD)。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B.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 C.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D.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5.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这“五个统筹”是(ABCD)。A.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6.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 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B)。B.毛泽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A)。A.实事求是 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D)。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最突出的贡献是(C)。C.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新范畴

5.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C)。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B.一切从实际出发

7.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D)。D.它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A)。A.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9.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10.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B)。B.理论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2.1978年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D)。

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因为(BCD)。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线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

4.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这是因为(ABCD)。A.党的思想路线内在包含了实践标准的内容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D.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的事业

5.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工人只要有一个壮实的身体,太多的文化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21世纪初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却由一名普通的吊车司机成长为桥吊专家,他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并承担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这些事实体现了新时代工人的新风貌,反映了工人阶级在自身素质建设方面开始由单纯体力型转变为脑体结合型。许振超的事迹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变化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哪些核心内容?(BCD)

A.独立自主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不断创新 6.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ABCD)。A.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 B.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C.解放思想 D.对中国的实际有深人、透彻的认识和了解 7.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C.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D.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 9.解放思想就是(BCD)。

A.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B.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C.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D.实事求是

10.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ABD)。A.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B.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C.形式与内容相统 D.坚持基本原理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相结合 1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ACD)。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C.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中(ABCD)。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因为(ABC)。

A.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C.它主张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

D.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1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D)。

A.体现时代性 B.忠于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15.坚持与时俱进意味着(ABC)。

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 16.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ABCD)。A.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B.看到《共产党员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C.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B)。B.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2.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了(B)。B.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3.邓小平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A)。A.生产力发展 4.由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人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C)。C.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5.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A.本质

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D)。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B)。B.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理想

8.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

D.姓“资”姓“社”问题

9.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D)。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梦,实现共同富裕

10.发展之所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前途,归根结底要看(A)。

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为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需要具备的条件是(BCD)。B.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C.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D.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2.中国共产党在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取得的成果是(AB)。A.《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根本思想

B.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许多新方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3.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是(ABCD)。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

B.开始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探索中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创造性的思考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财富

D.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4.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D)。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巩固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5.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中共领导人陈云提出的思想有(ABC)。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B.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丰卜充 C.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探索,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的理论意义在于(ABD)。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B.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D.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BCD)。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8.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BCD)。

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B.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又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方向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

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ABC)。

A.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B.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11.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ABD)。

A.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必须以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

D.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2.实现共同富裕是(ACD)。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CD)。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14.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指(AB)。

A.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15.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就揭示了发展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表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ABC)。

A.以发展为己任 B.以兴国为目标 C.以富民为取向 16.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ABCD)。

A.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B.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C.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强调这一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C)。

C.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犯“右”和“左”的错误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D)。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A)。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B)。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D)。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9.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D)。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A)。A.是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统一

12.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D)。

D.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3.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B)。B.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4.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的“很不平衡”是指(B)。

B.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人和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两个基本含义是(AC)。

A.我国已经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2.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D)。A.社会性质 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BCD)。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

A.不发达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B.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并存的社会主义

C.经济、政治制度尚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是(AD)。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D.逐步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ABCD)。

A.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C.是我们防“左”反右,特别是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D.是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提高人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自觉性的科学指南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ABCD)。

A.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经济社会化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实现经济市场化

8.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BCD)。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

C.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D.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为(BC)。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13.1953年到1964年我国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步骤是指(AD)。

A.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4.我国实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ABCD):

A.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 D.注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15.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是(ABCD)。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是(C)。C.毛泽东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A.靠自己的发展

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A.生产力标准

5.改革的重点是(A)。A.经济体制改革

6.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D)。

D.稳定

7.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8.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D)。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

A.对外贸易

10.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C.争取和平

11.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A.《论十大关系》

1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3.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B)。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AB)。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CD)。

A.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B.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D.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3.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述正确的有(BD)。

B.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的前提

D.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稳定的基础

4.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BC)。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6.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要点包括(BCD)。B.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7.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BC)。

A.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C.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8.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应同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B.应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C.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 D.必须同国内的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

结合

9.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AB)。

A.两个市场 B.两种资源

10邓小平讲“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ABCD)。A.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

C.保持国内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D.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1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ACD)。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12.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内涵有(BCD)。B.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ABD)。

A.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B.利用外资 D.对外贸易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D)。D.陈云

2.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文件是(B)。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D)。D.否定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B)。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A)。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C)。C.公有制经济

7.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A)。A.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8.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A)。

A.经营方式

10.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C)。

C.股份制 11.按劳分配是(B)。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14.下列收人中,属于按劳分配收人的是(D)。D.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收人 1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A)。A.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16.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D)。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7.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B)。B.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18.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我国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间是(B)。B.15年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BCD)。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BCD)。B.政企职责不分,权力过于集中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BC)。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公有制经济是(ABC)。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B.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ABCD)。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7.股份合作制(ABCD)。

A.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 B.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 C.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 D.是一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9.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AD)。A.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D.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10.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是(ABC)。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11.针对当前收人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ABCD)。

A.理顺分配关系 B.完善分配制度 C.规范收人分配秩序 D.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人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12.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ABCD)。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3.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新”,就在于它(ABCD)。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4.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ABC)。A.乡风文明 B.村容整洁 C.管理民主 15.建设创新型国家(BCD)。

B.科技是关键 C.人才是核心 D.教育是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D)。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C)。

C.党的十六大

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B.坚持以人为本

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D)。

D.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C.坚持改革开

10.“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D)。D.《共产党宣言》

11.“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讲这段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A)。A.毛泽东

12.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B)。B.发展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A)。A.民主法治 14.第一次把“和谐”写人我国现代化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党的文件是(D)。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著作是(BC)。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ABD)。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B.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D.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3.和谐社会就是(ABCD)。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6.目前,我国已进人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BCD)。

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ABCD)。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8.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ABD)。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D.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毛概复习重点 篇2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节,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节,四)

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一节,三)

多长:从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原因: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现实要求)决定的。

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注意走向社会主义。所以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

第七章

8,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三节,一,易出材料题)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对外开放和改革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列为基本国策,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节,六,结合雾霾,易出材料题,结合现实)

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怎么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十八大理论创新聚焦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本体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

3,邓小平理论(第三节,二)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理论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于初级阶段,方针政策应该依据国情。)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经之路)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总结: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4,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第五节,二)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即各方面都发展;协调,即各个发展方向相互适应;可持续,即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联系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的利益的突出问题。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五节,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思想战略。——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五章

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第二节,二)

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意的认识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六章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易出材料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二)邓小平与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节,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守的又一基本原则。原因:

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他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三节,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注意两个问题。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关系。

邓小平提出大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处理好先富共富关系,只谈共富,会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导致共同贫穷;只谈先富,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把共富作为重点。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2,创新型国家(第四节,二)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原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怎么做: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节,三,今年转型年,易出材料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改变:

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十章

1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三节,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方针,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十一章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第一节,二)

总的来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节,三)构建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二节,二)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毛概复习资料(老师划的重点) 篇3

By WXT 要点:

1.为什么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时间经验的科学总结。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两次历史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4.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党的建设理论

6.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世家你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二十一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二十一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①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2.毛泽东论。。。的两篇著作

①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

②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②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③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④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5.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①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②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2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①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2.三个阶段性目标:①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①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们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2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6.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②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③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④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无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7.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式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0.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1.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3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关联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35.何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7.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①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②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8.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住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0.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41.人民代表大会的定位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4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3.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就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 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④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⑤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6.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①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

①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在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9.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50.港澳台问题性质: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51.重点阅读: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5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

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④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3.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54.重点阅读: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55.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②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③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④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⑤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点: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邓小平及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中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毛概复习重点及答案 篇4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原因及最新理论成果

答:a.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P4 b.原因及意义:(1)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a.民族危机的出现;b.救亡图存运动的出现;c.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反思,对器物层面的追求等。)(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内在追求。P3 c.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P5-6

2、十九大:我国当前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答:最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3 答:实事求是(精髓(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4、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答:农民问题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以及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 答: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P50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P46 关系:二者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P51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69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8、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利润分配政策

在利润上实行“四马分肥”的政策,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各占1/4。

9、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102-105 答:a.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c.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立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d.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e.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f.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10、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曲折和失误的根源

答: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P108 答: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和长期性

答: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

13、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

义目标。

1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答:所有制基础不同

1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答: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7、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答:a.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P170 b.主要表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P171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 答: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答: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167 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1、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剥削政党本质的区别

答:根本区别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区别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23、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4、人民民主专政P180 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25、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的实质

答: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经验P72 答: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2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第一,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第二,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第三,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第四,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第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8、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内容 答:“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29、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P52-54 答: 基本纲领:

a.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b.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0、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58-159 答: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含义

答:历史原因: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建设的.现实原因:a.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b.地区发展不平衡

c.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d.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答:第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第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第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3、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P58-60 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34、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答: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35、改革的性质P152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6、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7、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94-195 答: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b.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c.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d.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P193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9、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P78-79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正在发育的市场经济

第三,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4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P143-145 答: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2、社会民主建设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文化发展的关系 答:

43、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之间的关系

答:答: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第三,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斗争的战略基地。

总之,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他们是互相依赖、互相发展的统一的整体,是缺一不可的。

4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P81 答:a.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b.它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

45、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P6 答: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46、我国的分配制度P174-175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7、我国的统一战线

答: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战线,专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

第一,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长期战略,贯穿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始终。

48、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9、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P159-160 答:一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50、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P170 答: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1、一国两制的核心P217 答: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

5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我国国体(即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3、党的思想路线P33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P179 答:人民当家作主。

5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P47-48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6、党的优良作风P12 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57、党的十九大主题

答: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58、新型国际关系

答: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59、生态文明建设P202-203 答:a.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c.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60、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 答: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就是要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集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61、经济发展五大新理念

上一篇:中考优秀作文如何构思技巧下一篇:香梨收购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