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 毛概
大二下 毛概 篇1
互联网+背景下毛概课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互联网+背景下毛概课程如何进行素质
教育
摘要: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堪称世界第一。而当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加”这个新概念后,更是每天引来上百万网民的点赞。而在互联网加这个大的背景下,高校毛概课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成了大家都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加 毛概课 素质教育
前言:自总理提出互联网加这个概念后,每天都引来上百万网民的点赞,而在互联网加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常态,这些新常态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革现行教育教学方式,以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毛概课程等思政类课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 互联网加时代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互联网加对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都在网络上汇聚交织而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着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据对互联网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的统计我国这两项指标都占不到;G而美国这两项指标都达到E:G以上。在不平衡的信息流动中信息输出大国更容易将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以音乐、电影、电视等形式对其他国家进行渗透。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其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很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大学生形成西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
(二)互联网加对学业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很容易让人沉迷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中,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吞噬。有的大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上网,乐此不疲,而在上课时就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甚至长期逃课,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中途退学。此外互联网还会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下降。很多大学生写论文是把网上文章东拼西凑,甚至完全拷贝或从网上购买这直接导致学业水平的下降。
(三)互联网加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据调查“聊天室”是大学生上网呆得时间最长的地方。经常泡网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而敏感不善交往,而在网上,他们却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他们在网上找归属感,有烦恼与网友分担,有快乐与网友分享,对网友形成心理依赖,甚至发展成网恋。他们下网后很少与同学交往,逐渐对身边的人与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逃避或恐惧心理,出现了“网络孤独症”或“社交恐惧症”等现象。
(四)互联网加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的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令上网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会更为严重。如果长期长时间上网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导致免疫功能降低,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况或疾病状态。比如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神经官能症、头痛、焦虑、忧郁等心身症状患上“网络综合症”。
二.互联网加时代背景下毛概课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本身开放性所带来的宏大信息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网络区别于传统信息媒介的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开放性。此种开放性赋予了网络言论自由、传播速度快、信息频率高、掩护性强等特征,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网上,各种立场的新闻报道、各种流派的政治言论、各种方向的思想潮流林立泛滥,宛如洪水猛兽。
(二)网络声、形、色兼具的视听效果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考能力流失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阿多诺曾对以电视为代表的“文化工业”做了严肃的批判,他认为:“现代大众文化的反复性、雷同性和无所不在的特点,倾向于产生自动反应并削弱个体反抗力量。”
三.互联网加时代背景下毛概课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一)学生积极消除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课与老师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课上与课下两种学习方式,上课时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查找资料,与老师探讨问题,形成活跃的上课气氛,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下可以在各大学习的平台上学习,有问题积极与老师交流,总之就是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优势,使我们的毛概课变得生动有趣,并藉此提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使毛概理论深入人心,而不在像传统教学一样,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尽快将数字化平台整合到教师培养的全过程
教师培养机构应该通过新型学习环境的构建,泛在学习环境的营造,智能教学装备和工具软件等的引入等措施,形成以教育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在教学资源、工具、教和学的社群、教和学的方式等方面形成系统化、数字化的云端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在线学习应该成为常态,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点缀。
(三)调整毛概老师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
教师培养机构如果不顺应时代潮流,对其传统教师培养方案“爱不释手”,其结果就是标准化和同质化输出,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和批判性。我们知道,创新型人才和批判意识是“互联网+”时代最为需要的。为此,教师培养机构需要考虑出台更加灵活的大学生修课制度、专业辅修制度以及专业二次选择制度。
参考文献
[1]孙莹.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理性研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2]吴彩斌,邱廷省.项目驱动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 [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4).[3]杨爱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4(4).[4]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5]徐建军.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现代大学教育.2009(05)[6]于林山.从“主演”到“指导”: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