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责任的担当演讲稿(精选8篇)
教育责任的担当演讲稿 篇1
责任在心 担当在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与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系责任,行于担当。万源保卫战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是对劳苦大众追求翻身解放的责任与担当;“7·17特大洪灾”中,万源军民英勇奋战,全力抗洪,是对万源人民生命财产的责任与担当;李林森部长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燃尽生命写忠诚,是对党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与担当。
“事不避难,责任在心,担当在行,奋勇向前”。2009年离开象牙塔的我有幸成为一名国土卫士,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年多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职工还是荣升为中层干部,我始终鞭策自己“做一个尽心责任、勇于担当的人”。地灾防治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名基层地灾防治公职人员,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曾徒步五个半小时只为破除一个“地灾谎言”;加班加点只为做细、做全、做实各项群测群防工作;电话不断只为不厌其烦告知连群众自己都能倒背如流的地灾防治注意事项。哪怕受到的是群众的不理解、不耐烦,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面对地灾防治工作,宁愿听千万次的骂声,也不愿听一次哭声啊!
“每一处地灾点必须走到、走全。”这是一代代万源国土人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不会忘记,为掌握因“7·17特大洪灾”而陡增至数千余处地灾患点的第一手资料,国土人顶着烈日酷暑,踏着烂泥地深一脚浅一脚的奔赴各地。塌方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没关系,有坚毅的步伐;磨破了脚没关系,有装满衣兜的创可贴;汗水迷了眼没关系,有布满结晶体的衣袖;荆棘掩盖了灾体没关系,有手脚并用的爬行!搞地灾就要甘当“山耗子”、“泥腿子”。
中国“地质之光”李四光是我的偶像。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石油能源时,67岁高龄的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以他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时至今日,这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是什么让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能够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寻找石油,正是铭记于心的责任和为国分忧的担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责任,言行中都折射着一份担当。学生有学习知识的责任和担当,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担当,作家有笞恶扬善的责任和担当,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和担当。责任和担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我们的队伍中不乏抱着“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不愿负责,不敢担当之人。忽视国家所赋予的岗位职责,对工作松懈,遇问题推卸责任,上班玩游戏、逛淘宝,下班觥筹交错,打麻将„„没有丝毫的主人翁精神,没有责任担当意识,这就是极大的失职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责任,讲担当,无需豪言壮语,无需惊天壮举,只需我们放眼当前,从本职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责任是颗渺小的种子,那么担当就是肥沃的土壤,一旦播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生根、发芽;它就会开花、结果;从而点缀你的人生,充实你的人生。责任和担当,是一缕璀璨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和担当,是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那滚滚车轮。让我们将责任时刻铭记于心,将担当处处落实于行,做一个有责任,勇担当的人。
谢谢!
教育责任的担当演讲稿 篇2
一、提高责任担当教育的关注度
责任担当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使青年学生明确责任,形成责任担当的意识并内化为自主行为。从认知角度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明确责任,即明确担当什么;其次是探讨途径,即如何承担责任;最后是践行责任,即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1]而责任担当教育途径就是具体进行责任担当教育的方式方法,合理的教育途径能够促进大学生责任担当的信心,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增强责任担当的情感,从而形成责任担当行为和习惯,完成责任担当教育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在责任担当教育途径和载体的选择及运用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我国的责任担当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高校的责任担当教育多局限在责任教育理论的研究上,多依赖于德育课程,在责任担当教育方面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没有列入到教学或教材体系中。责任担当教育内容不具体,教育形式不丰富,实际操作性差,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在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上,强调课堂责任理论教育,忽视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只有单一的教师理论灌输,没有多样化的有效指导。将学生作为责任教育之受众,忽视发挥学生在责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责任教育的自化和内化,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只是开展了简单意义上的主题式教育,而这种教育活动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总的来说,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是近些年高校教育对责任担当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把责任担当教育作为德育的根本问题来抓。
实践证明,“责任”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事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因此,重视责任担当教育就是把“学会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寓“学会做人”教育于常规管理、常规活动,这就抓住了德育工作的根本。通过责任担当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个体价值、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的支撑点,肩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对责任担当教育的关注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责任担当教育,责任担当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把责任担当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问题进行实施,提高全社会对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视。
二、构建责任担当教育的内容体系
责任担当教育与责任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责任担当教育的内容包括:确立大学生应担当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情感;深化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责任担当的行为。
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确立大学生应担当的责任是责任担当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前提;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情感是根本;深化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能力是保证,引导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行为是最终目标。这五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密切。只有明确了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在责任担当教育中以系统的观念实施教育,才能使责任担当教育更加合理,效果更加明显。
三、完善责任担当教育的评价机制
责任担当教育的评价机制是强化责任担当的标准和依据。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强化“以分为本”、“以书为本”,围绕“应试教育”转圈圈。小学和中学更是愈演愈烈,重智育轻德育,到了大学,却把养成的不良习惯带进了新的环境。我们天天讲素质教育,到了大学其素质仍如此之差,可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2]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质就是责任担当问题。学习是学生的责任,除学习之外的爱护公共卫生、公共设施也是学生应承担的责任;中小学由于没有重视除学习之外的责任担当教育,致使到了大学由于所承担责任的多样性,于是行为习惯上的潜在矛盾和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显然正是因为评价的单一性,造成学生责任担当的缺失。因此要完善责任担当教育的评价机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制度。
四、拓展和丰富责任担当教育的实践与载体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讲需要实践活动,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2]责任担当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同样需要实践。应通过实践活动沟通校内、校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地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中形成责任担当能力,适应社会。否则,脱离现实生活的责任担当教育活动将失去生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当前责任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实践性不足,而提出责任担当教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强调实践。我国责任担当教育的实践与载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常规的是以假期社会实践为基本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践与载体相比显得单调,不具有人本性,并且实施过程中具有功利性、任务性,很难调动学生的责任担当情感。应围绕提高大学生素质,进一步探索如何发掘和拓展责任担当教育的实践与载体。
五、调动大学生责任担当主体的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的活动,人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并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以往的责任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教育成了学生服从的工具。而真正的责任教育过程,是在外在教育的影响下,由学生自主构建和积极自为的过程,是培养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者和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责任者的教育过程。[3]因此责任担当教育要重视人的主体需求,注重受教育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尤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内在教育的需求,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主体。
责任担当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围绕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开展责任担当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逐步深化责任的范围,调动大学生本身的能动性,使大学生在责任担当中体验担当情感,在担当中适当地选择担当方式,主动自觉地去承担应该担当的责任,逐步提高责任担当能力,丰富责任担当情感,最终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责任主体”的身份。这样,大学生就会觉得德育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实际很接近,从而消除抵触情绪,德育的效果自然便会增强。
六、挖掘家庭和社会在责任担当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责任担当教育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协同进行。除学校应当起到主要作用外,更应挖掘家庭和社会在责任担当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首先,家庭要配合学校开展家庭责任担当教育。家庭责任担当教育要符合家庭的氛围,以“感恩”教育和“关心”教育为主要方式,让大学生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做一些应当承担的家务劳动,为父母过生日等。关心与责任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学会关心有助于责任感生成,能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学会关心父母和亲人,进而学会关心朋友和同学,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的现实状况,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努力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祖国。[4]
其次,社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提供条件。现在我们已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日本小学中广泛开展的志愿活动就很有特色,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地域性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包括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路;从事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以及大学这种活动组织得太少,基本上都被学习文化课所占,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的平台。
责任担当教育途径是责任担当教育的基本方向。除了要在理论方面进行论证外,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不断地开拓创新,以丰富责任担当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摘要:责任担当教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德育问题,作为责任担当教育的关键——责任担当教育途径是当前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应从提高关注度、构建内容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拓展实践载体、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六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
关键词:责任担当,教育途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卢中昌.培养负责任敢担当的人才——谈高校中的责任担当教育[EB/OL].中国教育报网络版,www.jyb.com.
[2]谢志远.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构想[J].教育评论,2005(4):37.
[3]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19.
语文教育的责任担当 篇3
国民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既是优秀母语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阐释: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也许,达至此目标的路径有多种,但如果举其大端,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一、情注汉字,知晓中华国粹
一般地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人们是按照他所学的母语形式来观察、思考、接受世界的。而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字则又是独树一帜。首先是“形美”,通观世界文字几乎是清一色的拼音文字,象形会意的汉字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美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进化和发展,一路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伴随着祖先对美的追求的过程。其次是“意丰”,单音节占优势,每个汉字发散性、组合型都特别强,这一点在古汉语中尤为突出。有人统计《左传》中单音词“雨”的动词用法占62%,名词用法占38%;“妻”的动词用法占31%,名词用法占69%。词的兼类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每一个汉字都能引发历史文化的丰富联想。第三是“音谐”,单音节与双音节巧为运用、错综变化,便能“流”出千姿百态的句子来,并且这类句子往往集语气、脉络、声调、节奏于一身,具有韵律美,而西方语言则不可能具有这种功能。我们应始终将汉字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永恒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汉字,热爱汉字。小学课堂多多挤出讲解的水分,多多安排时间写字练字。中学课堂应适当地引入书法教学,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均包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古代的“国文教育”就十分重视书法教学,将其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遗憾的是,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国人的字却越写越难看,许多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汉字书写成了“弱项”。中学语文课可以广泛开展临帖、摹帖、艺术欣赏等书法活动,努力将“弱项”变成“强项”。
二、引入经典,体悟国学精髓
有人认为,经典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代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等;也有人认为,经典应该是“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如何将经典融入语文教育?其一,抓源头,多选经典入教材。对于“文选式”的语文教育而言,我们的教科书编者应该放出眼光、科学取舍,多多择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譬如,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典著作选读就列有《〈史记〉选读》《传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这样就保证了经典进入课程,使现代学子能够很好地体味司马迁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洞察李太白的铮铮傲骨、炯炯目光,品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这就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其二,善引领,涵泳品味入意境。因为经典所表达的“意象、意境”相对我们学生可能较为久远、陌生,我们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尽可能进入作者所描述的那个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领会经典。比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在雄浑深沉的旋律中辅以教师描述,纵横词林,简约华丽,起到了震撼心灵引而不发的神奇作用;在推进对话研读阶段,通过分别播放苏轼像、赤壁景等,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榫接,引领学生钻貌求神,凭形悟神;评价人物形象阶段,画面显现周瑜从容淡定浪漫儒雅之风度,较好地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倾向。这样,学生真正做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入境会文,感悟深深。
三、强化积累,储藏有效信息
首先要明确积累的重要性。一般学科学习强调“举一反三”,但语文学习却需要“举三反一”,亦即先有积累后有输出,积学储宝腹有诗书。古语“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其次,要交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引自《朱子语类》);宋人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引自《陆象山语录》)所提倡的就是在细读微吟、潜心会文中品味、意会。“涵泳”就是积累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储其言。另外,倡导学生在摘抄诵读经典之后有感而发写点评鉴与感悟的文字。评鉴,主要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多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嫁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通过“储藏—编码—输出”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有效积累。
四、着眼文道,弘扬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现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命题都非常注重这一目标诉求,大都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立意、选材,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化哲思的观照,还是审美情趣的陶冶,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精神品格,引导他们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弘扬核心价值观,以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endprint
其实,文以载道、借文明道历来就是“国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北大讲演时特别提到,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把它丢失了,这种损失不得了。没有这层教育,中国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国人,我们就缺少一个深层价值的根——我认为,语文教育担当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做人”,自觉恪守核心价值观,这是题中之义;但是我们决不能将语文课堂演变为说教的场所,更不能变成时事政治晃动不息的“大柳筐”,必须要具有自己的坚守和择取,而以下是最具有本质属性的“深层价值的根”: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传统道德将其视为大德、大节,视为封建人伦系统最高目标;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对楚国那种“深固难徙”的钟爱、苏武执节牧羊十九年的爱国之心、文天祥的爱国成仁——这种千百年来根植于人民心中的情感,已然成为道义上的伟大凝聚力、向心力。
2.“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孟子·告子上》有名言“舍生而取义者也”,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名言,都强调不滞于物、不为物欲所惑。这种忘我入世的精神、重道义而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尤其需要提倡。
3.“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我们的民族在艰难困苦中总能沉着坚毅、自强不息。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备受艰辛遍受冷遇,可他毫不气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匹夫不可夺志也”“否极泰来”“贫贱忧戚玉汝于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自强奋进。
4.“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养性方法。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做人要“慎独、内省”,要“存其心养其性”;要自觉“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将修身与治国相联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五、拓展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近年来,国民阅读状况令人忧虑,人均年阅读书目不足4.5本,而欧美国家大多在30本以上,犹太人、俄罗斯人都超过50本。由于“大环境”使然,学生阅读水平也普遍下滑,甚至有的学校公然主张“语文教学理科化”,导致淡化读书强化做题。有的教师虽然也在带领学生阅读,但大多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教师话语占据强势地位的阅读,抹杀了学生真实体验与个性的阅读。浅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终身阅读水平乃至影响全民阅读收效甚微。
语文教师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不仅要建言学校领导而且要具体指导营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譬如,江苏有一所高中就将《悦读沙龙》打造成了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分五个模块:阅读心经、每周新书、阅读策略、精读研读和阅读沙龙。“阅读心经”每次由一位同学介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每周新书”,由老师根据高中生的特点重磅介绍有影响的书,最近总共介绍20多本书籍,如约翰·斯塔贝克《愤怒的葡萄》、蒋勋《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莫言《蛙》、张大春《聆听父亲》等。“阅读策略”由图书馆馆长详细介绍读书方法、图书检索法、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重点阅读、研读两本书,上学期研读《老子》,以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为统一读本;下学期研读美国房龙的《宽容》,版本不限。老师试图以《老子》和《宽容》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西方文化的要义,并初步形成学生学贯中西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大型“阅读沙龙”组织了三次,同学围坐一起,畅谈阅读的体会。“悦读沙龙”把同学们的精神带入一个广阔的世界,阅读中、交流中,同学的情感更加丰盈,心灵更加充实。一位同学在读书笔记上写道:“寻寻觅觅,我发现了悦读沙龙,一个我能畅所欲言的地方。在这里,集结了许多和我一样的人,我们在这里一边吸纳文化的乳汁,一边吐纳阅读的所感所想,孤独不再围绕我的身旁。我在这里,在悦读沙龙上,与书友们一起,在书海中沉迷,在这里享受悦读。”我相信,如果一所学校能将阅读作为校本核心课程,那么师生底蕴绝对是丰厚的、有品位的,也不再会为语文高考的结果担忧。更重要的是一批批学子走出校园会延续这种阅读的习惯,这对于提升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法国马特尔的《主流》在中国发行。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在世界文化竞争中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建设好自己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说明世界绝不可能由单一的文化来构成,我们既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更要走出符合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在总体上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感到这种责任和担当的分量!
教育责任的担当演讲稿 篇4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第一次站上演讲比赛的舞台,没有推脱,鼓足勇气,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有担当和敢于担当的人。
一讲到敢于担当,大家可能更注意的是这个“敢”字,敢还是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怕担责任,怕冒风险,怕出意外。你叫我担当,谁来帮我担?今日叫我担,明日将我伤。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有这样的顾虑。其实不是这样的,什么是担当?一个人,不论职务高。
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一天,他对他的爱人说:“我要离开一段时间,多久?不清楚。去哪?你不要问,我也不能说。”这一走,就是二十八年,等他再回到这个家时已经是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他的名字叫邓稼先,中国“两弹一星”之父。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尚情怀,他这是用自己一生的青春和生命向人们诠释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责任 就是担当》演讲稿 篇5
《责任就是担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林世峰,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就是担当”。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记得xx师范毕业刚踏上讲台时,风华正茂的我,在备课笔记本的首页上记下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从那时起,一股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感牢牢地扎根在了我的心田。十几年的风雨兼程,十几年的杏坛耕耘,几多甘苦,几多收获,我心中那盏灯始终不灭!今年,隋局长在全市教育系统提出了“xx教育,我的责任”的响亮口号,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深深的震撼。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就是立足本职,尽职尽责。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担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担当;朱镕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担当;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之际,用自己的生命作支撑护住学生也是担当!
目光投向今日的xx教坛,也有这样一群人让我感动和钦佩。赵焕利老师年复一年,用自己的工资补助困难学生,用爱心诠释担当;卢翠红老师手术后,把办公室沙发搬到走廊办公,用忘我工作诠释担当;董成伟老师为一个个困难学生募得善款数万元,用奉献诠释担当。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有一句话,教师,应该是责任、爱心和求知者的化身!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担当就是工作需要我时,就尽心尽力做好它;当搭档休产假,无人代课时,我痛快的包揽了她的工作,并且语、数两科均取得骄人成绩;缺语文老师,我教语文,缺数学老师,我教数学,而且不管教什么,都教的有声有色;担当就是教着两个班的数学,政教主任病休,我顶替政教工作;教导主任调走,我负责教导工作;担当就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我时,我连续两个月夜以继日加班,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三本飘着淡淡墨香的校本教材也摆上了教师们的案头。
心是一盏灯,用责任点亮它,梦想之帆就能远航!心是一扇窗,用责任打开它,就能透进绚烂的阳光!我是教师,我心有爱。
责任的担当,源于对学生全身心的爱,源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煤气中毒的宫欣母子,我和于永萍老师、梁延华老师一起组织了“让爱更多些”的主题班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给他更多的温暖和力量。生活给了他磨难,他在我们帮助中学会了担当,每天放学后,宫欣都帮助母亲按摩,洗脚,在他的努力下,母亲终于康复,身为教师,我们欣喜!
面对经常头疼的学生刘淳和,除了日常关心外,我还帮他奶奶多方联系,鼓励她带孩子四处求医。当电话里,她奶奶兴奋的告诉我,刘淳和的头疼病彻底治好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谢绝了老人的礼物,孩子解除病痛,[]就是最好的礼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教师该有的担当。
责任的担当,有赖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茶余饭后,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我喜欢读书,读教育名家文集,读《中国德育》《中国教育报》,读专业书籍,利用一切机会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钻研中施展才华,平淡中活出精彩,当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爱上我的课堂时,当学生家长用赞赏的口吻跟我交流时,当我的课连续获得烟台市级优质课时,当我的教育设想赢得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时,我体验着教育生活的幸福,更感觉到作为教育者的担当。
青年责任担当演讲稿 篇6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责任在于担当。
责任如阳光,能激发潜能;责任如甘露,能净化心灵;责任如烛光,能照亮人生。勇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人不论职务高低,一旦走上了工作岗位,就意味着肩挑担子,背负责任。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对于应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干好,实践担当的精神,提升担当的能力,做到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善担当。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花木兰替父从军体现的是一位儿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精忠报国体现的是南宋名将岳飞对国家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范仲淹对人民的责任。
责任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约束、一种使命。做人有责任,做事有责任,干社区工作则更应有责任。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情,是岗位职责范围内应承担的任务,是“在其位”应当完成的使命,是“食俸禄”必须不讲任何条件任何价钱去做好的工作。不论其范畴多么广泛,也不论其内涵多么丰富,责任都既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认清责任,不畏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乐于承担责任。工作中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相信自己,热衷挑战。因为我们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对待每一位来办事的居民,我们做到热情、细心、耐心,对待居民来办的每一件事,我们做到做到尽最大能力解决居民困难。因为在我们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执着的信念: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有一种责任。说高尚点,这是对群众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历史负责!你能够担当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说自私点,这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人品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社区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枯燥的、艰苦的。然而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是选择了辛苦,选择了责任。我们的工作,尽管辛苦但却很有意义,当社区居民满意的离开,当居民的困难得到解决,谁还能说你的努力、你的工作没有意义?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与有些工作相比,干社区工作可能是辛苦一些。但既然天赋大任于我辈,我们就必须不仅视责任为约束、为义务,严守责任,同时还必须自觉把尽责的过程当作修炼的过程,把履职的过程当作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负责任、尽责任的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人生的快乐。
记得美国前总统林肯说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青年责任担当演讲稿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我是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担当责任,规划人生》。
林肯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练自己”。每一天,我们都要穿上鞋子去走自己的路。谁都不想“一失足成千古恨”,那怎样才能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呢?
要想活在当下,活出精彩,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学会担当。只有担当起了责任,才能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生。
现在,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你是否对自己负责,定下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呢?你是否对家庭负责了呢?我们虽不能时刻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可以在学习上生活上做到少让父母操心。你又是否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文明好学生,为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呢!
一个古希腊人说过:人是背着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业、友情……不能丢弃任何一件,因为上面写着:责任。现在,我来说说我们中学生该担当的责任。
首先,我们该担当生命的责任。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困难,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烦恼自然不少。有时,我们会听到中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自杀的事。上学期,我就听说乐清有两所中学的孩子做错了事却承受不了来自老师、家长的批评而轻易结束了生命,这真是令人叹惜啊!不管如何,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要把艰难困苦当成一种磨炼,一种考验。其次,我们要担当学业的责任。我们要有一个好态度,对每一天的学习负责,不找借口,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态度决定我们的高度。第三,我们要对自我行为负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这很正常,但我们不能固执己见,应该学会控制消极的无意义的逆反情绪,战胜自己,用心做事,用情做人。这样,我们才能用全身心的喜悦迎接每一天,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然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规划。
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够做的是什么,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大家知道,宫殿也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垒起来的。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说起来似乎是个大工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努力做好每一天。一旦实现了一个目标,就必须再设定一个新的目标,再以更坚决的态度面对它。吉鸿昌说过:“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是啊,我们要坚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的人生我们来做主!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干过十三个行业,到最后竟一事无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失败的经验。我想说,我们的人生有多少个这样的三年、五年可以消耗啊!同学们,请想一想,3年的初中生活过去后,我们会在何方?现在,我们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也可能会发现,自己距离目标还很远。但是,同学们,如果想避免困惑和迷茫,就必须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认真规划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为人生点亮一盏明灯,不“让日子混了我们”!
人生,是一种担当,需要认真规划。同学们,我们的血液里充满昂扬不息的激情,我们一定能学会担当,勤于负责,规划人生,创造奇迹!祝大家前程似锦!
青年责任担当演讲稿三能力有大小,肯付出是关键。全力以赴胜过尽力而为,尽全力去做,是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加强学习是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的基本前提。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如果不抢先掌握新知识、新本领,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就不具备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能力。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知识短缺感和本领恐慌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不论处于工作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停歇,因为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把责任落实到位,才能不断力争上游。没有能力,就无责任而言,能力是基础。有能力,没有责任,成就不了大事,废人一个,责任是动力,是催化剂。可见,责任和能力是人才都必备的。
总之,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我们既要培养能力,更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责任胜于能力,心态就是前提,把心态调整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成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责任让人坚强,责任让人勇敢,责任也让人知道关怀和理解。因为当我们对别人负有责任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责任。无论你所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你能认真地、勇敢地担负起责任,你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你就会获得尊重和敬意。有的责任担当起来很难,有的却很容易,无论难还是易,不在于工作的类别,而在于做事的人。只要你想、你愿意,你就会做得很好。
教育责任的担当演讲稿 篇7
大凡一项重大的历史性的变革, 首要的是确定改革的战略方向和总体目标, 其次是厘定目标内涵和制定改革方略, 第三则是明确责任主体, 具体落实执行。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 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步伐,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如何在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倍增等方面有所突破, 真正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民族复兴提供创新驱动的智慧、动力和人才支撑,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经明确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即“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 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明确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担当者?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明确, 就可能出现责任主体缺位或者虚化的局面, 再好的变革蓝图、宏伟目标都只能束之高阁, 或者成为镜花水月!
我们在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特别强调“顶层设计”, 是说必须明确改革的取向和旨归, 必须把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很显然, 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理所应当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确定、战略构想和路径选择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的责任。我们在发展与改革进程中也十分重视基层的实践, 重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这是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的观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 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 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
但是, “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之间, 必须也应当有上下系联、沟通信息、传递能量和担当责任者的“中层”存在, 只有“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 还不足以驱动改革, 推动发展需有“中层突破” (1) 。这里所指的“中层”, 并非泛指所有组织、机构管理层的“中层”, 而是就整个国家范畴而言的概念。具体地说, 是指省市两级政府领导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以及相应的大学管理层, 他们可以被视为“系联基层组织与中央政府 (权力中枢) 的中层组织及其领导者”。所谓“中层突破”, 就是指这些系联“基层组织”与“权力中枢”的中层领导“能够充当‘第一行动集团’并将基层的创造和千百万普通人的变革意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形成与改革、发展相关的公共决策并最终影响全局”[2]。笔者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起较全国提前3年扩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案例分析证明了:“像江苏率先扩招这样由地方政府启动的政策创新就是一种‘中层突破’。‘中层突破型’的政策创新模式, 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贯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的政策弊端, 又能够支持和保护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并将之转化为政策, 在更大范围内实践、推进”[3]。“中层突破”需要一批“中层担纲”者, 即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责任担当者, 就是一批有思想、敢担当,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大局而又扎根高等教育实践的大学校长, 以及省市政府领导及教育厅长 (教委主任) 。只有他们敢于担纲、勇于担纲、善于担纲, 能够真正解放思想、锐意变革、敢为人先, 我们才能让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战略落地、规划落实。
二、发展不平衡:国情决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在“中层”
关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论述。但说得最贴切、最精当的却是两个文学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 鲁迅先生就说:“中国社会的状况, 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 自独轮车以至飞机, 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地存在。”[4]他说的是民国初年的中国的社会状况。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和建设, 当代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但是其不平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却依然存在。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有入木三分的描述:“我由此想到了当下的中国社会, 可以说是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十世纪缩在一时’了。具体地说, 目前中国的西部地区很多地方还处于‘前现代社会’;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 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都进入了‘现代社会’;而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已经是‘后现代社会’了。这是就整体而言, 在每一个地区内部, 又都存在着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差异。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地区差异巨大、发展不平衡, 各种社会形态‘摩肩挨背地存在’的大国, 这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5]
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样,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 也在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的梯度差异, 在于各省、市、自治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衡量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态势的一个核心指标, 是每万人口在校普通大学生数。有研究者统计了1999年、2009年我国每万人口在校普通大学生数, 进而统计出不同省、市、区这一数据的“离均值数据”。每万人口在校普通大学生数较多的省份多为经济发达和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 而每万人口在校普通大学生数较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个别经济发达但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省份, 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和高等教育落后地区每万人口的在校普通大学生比例越拉越大, 省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差距化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如北京市1999年和2009年的“离均值数据”分别为154.61和173.61, 上海为93.95和106.27, 江苏为13.28和53.36, 湖北为10.98和57.69;而中西部地区的省份除了湖北、陕西、重庆外, 几乎都为负值, 其中贵州的“离均值数据”1999年时为-17.23, 2009年时为-81.94;青海同期分别为-14.12和-82.08[6]。
其次, 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还表现为同一省域内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和区域结构布局的失衡。如2009年北京的研、本、专三者招生数比例为64.8∶100∶34.8, 上海为41.4∶100∶58.8, 江苏为17.5∶100∶87.9;而同期的河南省三者比例为5.4∶100∶133.9, 海南为4.7∶100∶118.3, 江西为7.2∶100∶130.0,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明显偏低[7]。
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略与路径、节奏与次序?笔者认为必须以我国国情的极度复杂性、多样性、不平衡性为出发点、着眼点和着力点, 必须以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为基点, 考虑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实质及目标, 考虑不同的发展速度、道路和改革策略与节奏。在这样的现状和背景条件下,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 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不尽相同, 甚至差异甚大, 因而“中层担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层突破”提供了用武之地和用武之时。
三、“中层担纲”:丰富和完善“顶层设计”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还是军事战争的运筹帷幄, 或者经济变革的发轫、深化, 仅有“战略构想”和“顶层设计”都是不够的。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中层担纲”不仅能够取得“中层突破”, 而且往往创造性地落实了中枢机关提出的“战略构想”, 丰富、补充了最初的“顶层设计”, 甚至部分纠正了可能出现的偏差, 弥补了与生俱来的不足。在此略举三例如下:
1.粟裕“斗胆直陈”, “小淮海”打成“大淮海”。1947年12月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 在杨家沟会议上做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 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调部分兵力渡江南下, 以调动国民党主力部队, 以改变中原战局, 发展战略进攻。1948年1月27日, 中央军委电令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下, 执行机动作战任务。1月22日、31日和4月18日, 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以后, 粟裕曾三次致电中央军委, “斗胆直陈”, 提出了集中兵力在中原和长江以北大量歼敌的构想, 导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了分兵向江南跃进的战略决策;而且促成原来以歼灭黄百韬兵团和两淮、新海之敌为目的的“小淮海战役”, 演变为第二阶段“向徐固线进击”、“尽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的“大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能够取得华野和中野协同作战, 以60万解放军歼灭80万国民党军的空前胜利, 与当时身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的粟裕将军敢于担当, 敢于“抗命一争”密切相关!而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也能够虚心纳谏, 经过权衡、掂量之后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并不止一次电告粟裕等“相机行事”, 放手让粟裕指挥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
2.习仲勋主动请缨, 广东率先创建“经济特区”。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的“金点子”, 也是“中层”与“顶层”相互启发、共同谋划的结果。1978年春, 刚获平反复出的习仲勋出任广东省委书记。1979年4月, 习仲勋赴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 代表省委主动请缨, 请中央授权或放权, 让广东先行一步。他提出:“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 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没有权, 办事很难。”主持会议的华国锋主席当即反问:“仲勋同志, 你们广东究竟想要什么权?”习仲勋回答:“我代表省委, 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 搞贸易合作区。”后来邓小平对习仲勋说:“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 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接着他又鼓励习仲勋:“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去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8]80年代初创办“经济特区”以便在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新政, 就是这么产生的。习仲勋“敢为天下先”, 在“复辟资本主义”的质疑声和攻击声中, 将深圳、珠海、汕头等三个经济特区先后建立起来。他的主动请缨, 先行先试, 既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支持和关注, 也为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的“蓝图”实施提供了由点到面、次第展开的成功典范。
3.匡亚明等835建言, 建设“重中之重”成为国策。1983年5月中旬, 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与会的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屈伯川联署了一份给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9]。5月19日, 匡亚明给邓小平同志写信, 重申“像抓重点经济建设那样, 选定顺应现代科学技术与高教发展趋势的50所左右高等学校, 列入国家重点项目, 集中投资”的建议[9]286。四位大学名誉校长的建议和匡亚明的信引起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5月20日邓小平就在匡亚明的信上明确批示:“请紫阳、依林同志考虑, 提出意见, 在书记处一议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9]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经过慎重研究, 采纳了4位老教育家的建议, 从1985年起分批重点投资建设高等学校。“努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的设想转化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决策, 后来发展为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和1999年启动的旨在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
以上3个例证, 充分说明了“中层担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像粟裕、习仲勋、匡亚明这样担任野战军司令员、省委书记或者重点大学校长、书记的“中层”, 因为既顶天, 又立地;既能观大局, 又能接地气, 因而也就具备丰富、完善、落实“顶层设计”的可能性。如果他们敢于担纲, 勇于实践又善于思考, 他们就能够使得中央的战略构想和顶层设计实现由虚到实, 由宏观到具象、由理想到现实的转换。换言之, 举凡顶层设计、战略构想、理论阐释或发展规划, 如果没有各地区、各领域、各高校的负责人将其具体化、细化, 将其落地、生根, 那么再好的设计、规划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四、“中层担纲”:发现和支持“基层创新”
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 如果没有相关领导及时的发现、大力的支持和正确引导, 也难以持久, 难成气候!更难以推广、蔚然成风。
1.杨西光敢于担纲, 《光明日报》揭开真理标准讨论帷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引发了全国性的“真理标准讨论”, 其最初四稿的撰写者是当时南京大学哲学系的青年讲师、系党总支副书记胡福明。他将稿件投寄《光明日报》后, 一度4个月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是当时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杨西光在审看报纸大样时发现这篇颇有锋芒且切中时弊的文稿。杨西光决定从哲学版抽下来, 组织力量加以修改后刊载在第一版。他请示胡耀邦同志后, 找时任中央党校教育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及研究室副主任孙长江, 与原作者胡福明一起修改。历时一个多月, 最后报送胡耀邦同志审阅, 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这篇向“两个凡是”宣战的檄文发表后, 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 引发了全党、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进而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2.万里甘冒风险, “小岗村”终结“大寨模式”。我们都知道, 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当年签下“生死状”后的大包干试验, 终结了一度风行全国的“大寨模式”。新华通讯社《半月谈》杂志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出版的一期特刊曾经这样评述:是小岗村的18户农户“催生了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 孕育了后来改变亿万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因此, “他们的名字, 也将自此载入史册”。其实当年有不少地方的中国农民都曾经冒着风险“分田到组”, 甚至“包产到户”, 有的时间上早于小岗村, 有的规模更大。但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能够像小岗村农户那样名动中外、载入史册呢?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像小岗村农户那样, 得到敢于担纲的多级领导的支持。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在视察凤阳县后明确提出, “我们必须改弦更张”, “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了几上几下, 安徽省委正式出台了一个六条规定, 强调生产队必须有自己的自主权, 要建立起农村生产责任制, 甚至允许生产队下面组织作业组, 且允许责任到人, 并鼓励农民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这些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在当时已是石破天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未能够解决中国所有的思想解放问题, 农村的体制改革和“大寨模式”的终结, 是三中全会两年多年之后的事。如果没有以万里为代表的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地委、县委一些领导干部的担当和坚持, 小岗村的“破冰之举”难以成功, 基层的创新很可能夭折。
五、“中层担纲”的前提:放权与解放思想
(一) 给中层干部以“积极权”
上世纪70年代末, 邓小平曾经有一个给下面的干部“积极权”的提法。他认为充分发扬民主就是给大家以“积极权”[10]306。他在与胡耀邦、于光远等人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讲话稿时强调:“目前主要反对空头政治, 反对说空话。现在是正确的意见也不落实, 没有具体措施, 一拖就是一年。要讲权力下放, 讲讲千方百计, 讲调动积极性。”“要反对平均主义, 干得好的, 就影响左邻右舍。”[10]175
其实, 关于下放权力以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的问题,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的国家这样大, 人口这样多, 情况这样复杂, 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解决这个矛盾, 目前要注意的是, 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 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 都不能够框得太死。”[11]
中央给省市及高校下放更多的权力, 给地方和高校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和“积极权”, 是实现“中层担纲”、达到“中层突破”的先决条件。鼓励先行先试, 破除条条框框, 不仅鼓励地方和高校多方探索、大胆变革, 而且允许和容忍探索的失败和变革走弯路, 才可能激发中层敢于担纲、敢于突破。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 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无论是专项改革, 还是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都占很大比重, 其任务涉及许多省、市、自治区政府和上百所大学。国务院的通知要求“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坚持因地制宜, 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鼓励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12]。
笔者认为, 这样具体而详尽的任务分解和广泛试点, 凸显了中央下放权力、鼓励地方和高校探索尝试的新思维。如果能够进一步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先行先试, 特别是突破思维定势, 不要框得太死 (如,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就一定只能限制在专科层次?能否允许某些发达地区、某些新型产业和关键岗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够在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进行……) 、统得太多, 则诸多承担改革探索任务的高校和地区, 特别是身居“中层”的领导层、管理层, 是可以有所作为、有所突破的。
(二) 提振精神状态:担纲与突破方有可能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如何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如何构建和完善?体制制约的“瓶颈部位”由谁来打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如何确定?谁是“第一行动集团”和“责任担当者”?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拷问着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讨论“我们应当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之前, 我们必须纠正一个十分流行的通病, 那就是相当一部分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强调“大气候不好”、“大环境不好”, 把问题都归咎于“大气候”与“大环境”, 把体制的制约作为诿过、拖沓和不作为的一种借口;不仅许多教师和基层管理者如此大发感慨, 而且很多大学校长、教育厅厅长, 甚至教育部的相关领导, 似乎也都认为体制障碍重重, 自己无能为力。我们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难道会自己从天而降?现代大学制度难道会自然生成或者完全依赖拷贝、引进?或者人们可以坐等中央政治局、国务院的决定, 交由总书记和总理来设计、制定?
笔者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理应始于足下, 始于今日, 始于吾辈!而不应该留待他日、留待他者, 留待中央”[2]!同时, 笔者想更加强调:身为“中层”的大学校长和省市领导、教委主任负有“担纲”和“突破”的重任。这其实又归结到领导层的精神状态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13]。等待、观望、懈怠, 其实是一种精神不振和精神萎靡的状态。“中层担纲”就是要摈弃这种无所事事、畏首畏尾、明哲保身的官场哲学, 就是要改变这种不思进取、不负责任和不敢冒险的庸人哲学。我们有理由期待, 一批真正的高等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会在敢于担纲和勇于突破的“中层”———大学校长与省市高等教育管理层涌现。而“教育家办学”的真正实现, 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的动力!
摘要:谁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承担者?除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外, “中层担纲”尤其重要。所谓“中层担纲”, 就是一批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大局而又扎根高等教育实践的大学校长, 以及省市政府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 能够真正解放思想, 锐意变革, 敢为人先, 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勇于克难攻坚, 有所突破。“中层担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不平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它的实现, 有赖于中央下放权力和解除框框, 有赖于“中层”提振精神状态。
担当绿色印刷的责任 篇8
2012年初,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所属的另一家企业—江西新华九江印刷有限公司也紧跟着通过了绿色印刷认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至此,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所属的四家书刊印刷企业绿色印刷全部达标,它们也是江西首批唯一通过绿色印刷认证的四家企业。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的绿色行动,提前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教科书承印企业的绿色化要求变成了现实。
绿色印刷在行动
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是江西规模大、功能全的综合性印刷企业,属下有七家子公司,承担着中小学教科书、各类政治书籍、赣版图书、杂志、报纸、包装、贺卡、礼品袋等印制业务,年加工产值3亿多元,利润2000多万元。经过多次整合的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始终坚持绿色印刷理念,推行绿色印刷方式。2011年3月,集团公司领导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绿色印刷宣贯会后,更坚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于是,同年6月,集团公司成立了绿色环保印刷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所属印刷企业绿色印刷的实施;各企业也相应成立了绿色印刷工作小组,定期召开绿色印刷分析会,甚至在检查生产时检查具体的环保清洁情况,立志层层把关、层层落实,把绿色印刷落到实处。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印前、印刷、印后的相关环节立项,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对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都取得了明显效益。
江西新华南昌分公司即原来的江西新华印刷厂,曾经在全国新华系统中,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的佳绩:第一个率先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第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印刷各类杂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样,在推动绿色印刷方面,江西新华也不甘落后。它勇担社会责任,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在江西率先引进电子分色机和激光照排系统,并按照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十六字发展方针,淘汰了100多人的铅排车间和100多人的铅印车间,最终净化了生产环境,推进了绿色印刷,为绿色印刷企业做出了表率。
在新的形势下,江西新华更加注重绿色化生产,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印刷设备,选用环保型原辅材料。2011年,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企业退城进郊,从位于市区的丁公路120号搬迁至新建县黄溪乡的出版产业园。他们利用迁厂的机会,按绿色环保的要求设计规划厂房,用现代化的手段使厂房安排更合理,做到利于通风排气,有益工人健康。另外,为了减少设备的噪音污染,除采取必要的消音措施之外,还尽可能地避免机器间的相互干扰。具体做法是:每台大型设备都用帆布房隔开,保持某台设备或工序形成独立的空间。这缩小了空调的工作范围。此举,光空调省电就达80%,每日可节约电费9000元。2013年上半年,公司又投资140多万元,对印前制作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引进雕龙8500型光敏制版机,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更使环保制版上了一个新台阶。
江西教育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华九江印刷有限公司紧跟绿色印刷部署,积极参加绿色印刷推贯会,按照绿色印刷认证程序和要求,申报绿色印刷认证。两家企业严格对照认证标准,积极进行整改,引进低能耗、高效率的先进设备,选用环保型原辅材料,按绿色印刷标准施工生产。在他们的努力下,双双通过专家测评和现场检测等审核,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
前瞻性的绿色环保理念
江西华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是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与香港利奥纸品集团的一个合资公司,也是江西唯一一家接外单的书刊印刷企业。自2007年营运以来,公司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打造“新华”绿色印刷品牌,把“绿色印刷、低碳排放、和谐共赢、持续发展”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从设备的引进到原辅材料的选用,尽可能做到“环境友好、健康有益”。在江西书刊印刷企业中,江西华奥首批引进了2台柯达CTP直接制版设备,清一色的四色胶印机,多台精装、平装胶订生产线。为了从起点上做到绿色印刷,在原辅材料选择上也采用了价格相对较高的环保大豆油墨、水性复膜和环保型汉高热熔胶。
尽管如此,印刷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达不到绿色要求的地方,比如废弃物的排放等。为此,江西华奥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废气、废水、废渣“三废”处理系统,规范“三废”排放,对废弃物统一收回处理;在车间安装噪音消 音装置,减少噪音污染,维护工人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企业还对厂区大力实施绿化,栽树种花美化环境,打造花园式工厂。
江西新华不仅自身大力实施绿色印刷,而且心系整个江西印刷产业的绿色化建设。2010年6月,企业出资30多万元赞助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暨江西省首届“鄱阳湖杯”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在大赛中设立绿色印刷论坛,宣传绿色印刷意义、传授绿色印刷技术、解读绿色印刷政策,把推行绿色印刷与技能大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也推动了江西绿色印刷的开展。
正因为在绿色印刷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江西华奥被江西省环保厅树立为绿色印刷标杆企业。在南昌市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上,江西华奥向世界推介他们的绿色环保经验,为绿色印刷做出了示范。因此在申报绿色印刷认证中,顺利通过环评检测,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
实施绿色印刷永不停步
江西新华印刷集团公司深深地认识到,绿色印刷是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做下去,才会有持续的成效。获得绿色印刷产品认证,只是对过去的肯定,公司在绿色印刷方面还需要再接再厉。因此必须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继续再干,绿海扬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集团内的其他印刷企业,也要大力实施绿色印刷,唯有实现绿色印刷的全覆盖,才能真正打造新华绿色印刷的品牌。
江西新华集团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一如既往地实践绿色印刷,将绿色印刷贯穿整个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出版文化劲旅,逐步把绿色精品书刊印刷、绿色环保包装印刷、绿色报业印刷、保密印刷、数字印刷五大产业板块做细做实做强,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将绿色印刷进行到底。
(作者为江西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副秘书长)
【教育责任的担当演讲稿】推荐阅读:
演讲《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09-21
忠诚责任担当演讲08-19
理想责任担当演讲稿06-10
爱与责任演绎精彩教育人生的演讲稿10-12
对于责任与担当主题演讲稿10-19
担当与责任演讲稿800字09-06
青少年责任担当演讲稿11-04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讨论发言稿07-16
演讲稿-激情点燃事业,责任担当未来10-05
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