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2024-10-15

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1篇)

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1

九年级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升中考试已经结束了,回顾本学年我所担任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百感交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按照学校教学工作的安排,教学中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熟悉考点

中考是紧扣《课程标准》来命题的,而考点在《2013年曲靖市中考各科考试说明》中有详细的解释。《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题目不会难,但会很灵活,会有多层次的考查。如测试语文积累与运用中,既有考查记忆,也有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有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等。另外通过研究《考试说明》,语文共42个考点要求,就明确了复习的范围,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二、狠抓课堂内的效率,增强课堂内的容量,提高课堂内的训练效率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依据教师教的方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针对不同的题型,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类型训练,以形成熟练的解题思路。如仿写句子、图文信息转化、语言实际运用、广告、对联等题型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力争让学生形成题型的固定解题思路,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对于古诗词的积累方面,狠抓背诵。除了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背诵外,重要的是督促检查他们灵活运用方法去巧记,注重实效,抓重点,突破难点,对诗词作适当的归类,对一些名句则多角度地训练和思考,在实际的语言中灵活运用。从多次校检和市检考试中,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积累较为扎实。

在阅读训练方面,从课堂内开始严格训练,立足课内,拓展课外。运用浏览、略读、细研等方法,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教给学生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特别要求学生熟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的特点,明确三大文体的考点。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后,深入重难点,细细体味,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尽量让范文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台阶。很多时候,现代文阅读的解答是凭着感觉(语感)走,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而课外阅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渠道,要求学生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并向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时文美文和有关地域文化(客家文化)的文章,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有了语感,再掌握相应问题的答题技巧,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如问题“自然段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内容上的作用,它往往是独立的内容,可通过概括段意的方法答题。结构上的作用,可根据它的位置推断或开头总领,作铺垫,设悬念;或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或结尾收束,点明题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严格遵从“读遍古今书,识遍古今人,悟得古今情”的读书方法,带领学生阅读。

在写作方面,我一直坚持“每天一记,每周一文”作文训练方法,由“点”(片段)到“面”(成文),分阶段进行训练,训练抓实了,对于写作学生已不再觉得是件难事。根据考试要求,我落实学生对命题作文、话题或材料作文的训练。作文训练中,批改很关键,我认真做好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根据五类作文等级,给学生作文评分。标注学生作文的亮点,指出不足,让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有收获。

三、善于取舍,精选精练,确保效率 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在所选定的命题方向和范围的基础上,斟酌各种资料,勇于取舍,把符合考点要求的题目筛选出来,结合《中考复习指南》组合为不同考点的训练块,在我们复习巩固好教材上该知识块的要点后,及时训练,强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知识块中的类型题,组合、编制成侧重点各不同的几份试题,如在现代文阅读中,与三大文体相对应的考题,特别补充有关“梅州文化”的地域题。像这样地进行有目标的精练。在各知识块的定量后,要列出考查的明细表,依据明细表,师生共同设计题目进行训练,这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把握所学知识。

四、做好考试心理的指导,轻松应考

指导学生考前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考完后一定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科目中。

总之,本人始终用自己的心去教诲学生,用自己的情去培育学生。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今后我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2

记得在《未来导报》的一篇文章中,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的责任心远比他的教学艺术重要。也就是说, 责任心决定着教师的发展方向。从我们身边的事例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有的教师, 尽管学历不高、知识不够丰富, 但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 能够对学生、对学校、对自己负责, 从而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所以, 作为教师, 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 首先要有责任意识。

当然, 相比之下, 毕业班的教师的确非常辛苦。面对中考, 学生压力大, 需要教师去调节, 为学生减压;学生有所懈怠了, 又需要老师去适当地加加压, 让学生鼓足干劲, 做好复习。九年级的教师,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 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 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这一点, 在我们学校教师的身上让我感同身受。在中考前复习的这段紧张的日子里, 每一位教师都在争分夺秒。有的教师, 尽管家中有要事需要他去解决, 但为了学生, 硬是没有落下一堂课;有的教师, 孩子病了, 听着电话中孩子感冒嘶哑的声音, 让人揪心, 但他还是在放下电话后噙着泪水依然走进课堂;有的老师, 孩子刚出生一天, 便带着当爸爸的幸福感和依依不舍的心情返回课堂……这就是九年级教师, 所以我认为, 九年级教师更要有一种奉献精神。

这也正是我在谈复习方法之前先要谈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的原因, 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要善于总结经验

我们许多教师工作没少干, 却拿不出成型的东西来, 道理很简单, 平时不注意积累, 不善于总结。其实, 教师就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 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也会从许多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平时教学中的感悟、体会、外出学习的心得等等, 把它们总结出来, 形成自己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例如我校从2008年开始尝试使用活页作文, 活页作文既便于教师批阅, 也便于同学间互相传阅交流。有的老师将每次的佳作收集起来, 一学期下来装订成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我将每次的作文收齐后, 再打乱发给同学们批阅, 让学生做修改并写上批语, 再交给老师, 由老师再做批阅;在讲评作文时, 不只要讲评佳作、指出问题较多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 还要选出本次作文的最佳批阅者, 指出哪些学生给别人批阅细致, 批语得当,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批阅的兴趣。这种做法, 在作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在全校得到了推广。根据这一作文教学经验而形成的论文《柳暗花明又一村———初中作文教学点滴心得》发表在2011年《天祝教育》第三期上, 《给予学生批阅作文的权利》发表在省级刊物《新课程》2012年第一期上。根据教学实践, 论文《别让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发表在省级刊物《教育革新》2012年第九期上。所以, 作为教师, 要善于总结, 要将平时的点滴心得、教学体会、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出来, 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引领自己的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三、带着中考意识进行教学

作为多年的毕业班教师, 我从走进九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 便始终在中考的指挥棒下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思想动员上, 在知识点的讲解上等, 都和中考紧紧地联系起来。在新课的教学中, 每上完一篇课文, 我都会设计几个中考题或是经常要考的知识点去对学生进行练习。例如, 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的教学时, 讲完《陈涉世家》后, 我出示了2011年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对学生进行了练习;讲完《唐雎不辱使命》后出示了2012年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进行练习;讲完《香菱学诗》后出示了2012年武威市中考第6题进行练习……尽管每节课试题并不多, 两三道题而已, 但学生对中考题兴趣比较大, 比较重视, 掌握的也比较快。所以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就能基本上掌握中考的知识点、题型, 也积累了答题经验。

以上就是我在语文复习中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如有不妥之处, 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借此机会衷心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语文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摘要:中考对于每一位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 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此, 中考前的复习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在中考语文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和一点心得。

中考语文复习教学策略 篇3

一、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用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复习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关于对初中毕业生要求的内容,对考试范围、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仔细研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使复习能抓住重点。初三语文复习的时间紧迫,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多,只有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才能做到忙而不乱。近几年来的中考总复习,我们一般安排三轮复习:

2月下旬至3月底为第一轮。本轮应依纲扣本,在对字、词、句、篇的复习中夯实基础。

4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第二轮,本轮应进人专题复习阶段。即根据《考试说明》和以往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的顺序,将知识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笔者认为本轮复习尤为重要。通过这轮复习。可以使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以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三轮。本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效果,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至于考试前一个星期,应该让学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用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自己一年来写的文章,整理消化“随堂练习”中老师评讲的知识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自信。

二、抓纲务本,优化学科知识点的复习

可针对中考题型特点,就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文言文阅读、课外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题复习。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方式近年来趋于灵活多样,复习时应当从课本人手,打好基础。要做到全面把握,分清主次。在精读课文和名家名篇上精雕细刻,要抓好积累,着眼运用,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要从补缺人手,注意训练,训练时要坚持两点:(1)弥补缺陷,完善知识。(2)适应考试,增强能力。训练要做到有序、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强化诵读训练,丰富语言储备,培养语感,要注意纠错纠偏,训练要有意暴露问题并及时纠正。要加强变式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多角度开发。

近几年。中考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读图题,教师可用如下方法指导学生答题:①审题清:认真审题目,明确题意要求。②观察细:画了什么,有几部份组成,各自位置、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看清画面文字提示及细节。观察要有序:整体一局部一再总体;左一右,上一下。(表述时注意方位词的使用)③主旨明:读懂原图表意思,明确主题,领悟隐含寓意。(漫画多为讽刺;正面画多扣生活热点)④扣生活:不停留于画面,不就事论事。运用联想:联系现实,关注生活、时代热点,发表看法。⑤表述明:语言要准确、完整、简明。

2文言文阅读

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于课文。复习时要拨正方向,抓好重点,夯实基础。应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及自身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具体操作可分三步:第一步,对考试规定的文言文和古诗文,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拎出要点,总结规律,逐篇过关。第二步,分项训练,可以借助《考试说明》《文言文复习》等资料,按实词、虚词、阅读、欣赏等进行分项训练,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运用能力。第三步,考试演练,要结合模拟考试,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强化训练,解决好学以致用的问题。第四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有首歌诀可作为文言翻译的参考: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关键词必译,这是给分点)

这几年的中考古文试题,考查字词和句子翻译大多数是课本的课下注释,或者是以此为主干的句子。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把课本的课下注释逐一地仔细复习一遍。全国各省市中考考查的古文篇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把前几年关于圈定篇目的所有中考试题做一遍的话,不仅可以检验复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查漏补缺,弥补在这个方面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省市考察古文的最后一道试题都有很高的难度,成为了决定考生古文得分的关键。处理这类试题,除了要求学生把近几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做好之外,更要关注古文与当今社会热点的联系,关注能否从更新的角度对古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

对于古诗词部分,机械性默写只是最基本的,还要注重考试中的理解性默写和迁移性默写。做好古诗文默写考查的复习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背诵的古诗文要坚定不移地背熟。第二,对一些著名的诗文,尤其是一些名句的意思要能知晓。第三,对古诗文名句不光要会背,还要会写。

3现代文阅读

要把握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3)对文章内容、语言和写法等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4)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由于中考阅读题对不同的文体区分较大,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增强文体意识,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文段的考查一般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按照“整体一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要让学生在做题时牢牢记住:“答案不在自己的脑子里,答案大多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答题既要体现出个性和独特的见解,更要较好的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至于考查的各种题型,基本上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多加指导,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答题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不论是哪种文体,按照“三看”、“两原则”、“五步走”的方法去做,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三看:看题目、看开头、看结尾。两原则:跟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带着文后的题目去阅读。五步走:整体阅读,了解内容;找准语句,领会主题;仔细审题,筛选信息;组织语言,落笔答题;要点全面。合理想象。

阅读过程中的三个原则:①分数原则。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采分点。这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都是以1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确定有几个答题点。②文本原则。阅读的试题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要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③分点原则。考生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①②③”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标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使卷面悦目清晰。

提醒学生以正常的速度读完文章后,应该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这对学生把握整篇文章有莫大的好处。同时,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让学生区分清楚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基本的概念和术语。这是做好阅读的根基。

要真正做好阅读,方法始终是最关键的。可以把一些相似的阅读试题找出来,并且把它们的答案好好比较研究一下,从而寻找并总结出解决此类试题的方法。

4作文

作文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2)指导学生仔细了解作文命题方式和评分标准。明确作文评分标准,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以往作文当中的不足之处。(3)帮助学生熟悉、掌握题型特点。熟悉各类作文的题型特点,学生容易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素养,从而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及方法。(4)加强学生考前作文的强化训练。针对中考作文这一特定时限和篇幅的要求,作文复习力求多搞一些模拟写作训练。另外,建议让学生多读好文章,熟读一些诗词名句,必要时如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能提高作文语言的品位。(5)明确生活语文的概念。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要明确生活语文的概念。以生活为师,就离成功不远了。

中考作文最主要的是提高思维的质量,具体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想通——发散思维的方向。①从题目出发,我要写什么?从题目出发,这是写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要明确题目的内涵和外延。②从自己出发,我能写什么?学生自己是写作的根基。可引导学生以题目为纲,快速判断出自己根据这个题目,可以发挥哪方面的特长,然后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结构、语言风格,书写作文。③从社会出发,我想写什么?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时尚和流行的元素。

(2)想宽——扩大思维的广阔性。①横向思考,尽可能想全面。在同一个层面上,想到尽可能多的内容。②分解思考,从多种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3)想活——培养思维的独特性。①寻找平常事物蕴含的新意。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指导技巧。训练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

一个初三语文老师,应该能在心理素质方面给学生以有效指导,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意教学安排

安排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2)讲、练、评;(3)课内与课外;(4)单项与综合;(5)反复练习。

(二)精选练习

在强调多练的前提下,有必要提出“练要有度”的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给学生订资料不宜太多。订一两本就可以,多了用不过来。在此基础上,要提倡学生自己买资料并和同学共享,这可以弥补教师统一给学生订资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再者,学生对自己买的资料更有兴趣去做。第二,资料要精选。用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资料,关乎教师一年乃至三年教学工作的成败,选择不可不慎。第三,让学生做的练习不宜过多。第四。对练习题要精选。面对诸多练习题,最好是备课在先,布置作业在后,老师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确认其有价值、没问题,才交给学生做。第五。试题质量要高。出题不可不慎,一定要保证试题的质量。

(三)讲评指导

(1)讲什么:中考试题稳中有变,以稳定为主。依次分析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能让学生了解中考试题变化的轨迹;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不同的题型;对学生的复习应试。最具针对性和启发性。(2)评什么:评讲练习与试卷,简单对答案,或让科代表在黑板上抄答案,或在教室的一角贴答案,或给每一两名学生发一份答案等等,方法不一而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心理习惯:

(1)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适应老师的习惯。学生要适应老师,对不同层次的老师,学会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3)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大的目标够不到,就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就挑容易的题做。(4)自己留作业的习惯。除了完成老师留的必做作业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留作业,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5)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要从错题里找到胜利。把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归纳起来,研究提高的办法。(6)出考试题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从各个角度出,从各个角度答,这样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4

一、深入研读《中考说明》是取得高效复课的基础 《中考说明》源于《课程标准》。它以《课程标准》为 依据,并参照我省课改实验区毕业年级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而编写的,又从考试的角度做了一些规定,它是中考的纲领性文件。中考命题是遵纲守本的,《中考说明》对中考命题和中考复课的导向性是毋庸质疑的,研读好《中考说明》,才能准确的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内容及能力要求,复习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避免盲目性。

1、个人学习和集体研讨相结合

我们每位老师把连续两年的《中考说明》放在一起,逐字逐行,进行学习。个人要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书面形式写下来,并结合中考试题的作答,写出试题分析或者心得体会,然后在备课组活动中集中交流,分析筛选,归纳整理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2、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积极选派老师参加陕西省教科所举办的中考复课研讨会和县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中考复课研讨会,聆听专家解读,更新观念,加强对《中考说明》的理解和中考试题的预测。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我校交流,在网上与名师

交流,使我们对《中考说明》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具体,更加准确。

3、善于总结

无论是我们自己学习,还是参加各种复课研讨会,都不 能只是形式,不仅要深入学习,而且要善于总结。我们把方方面面获得的信息经过集体讨论,总结出来,使模糊的信息清晰化,隐性的信息显性化,指导我们科学、有序、高效的开展复课工作。

通过以上举措,我们获得如下信息:

(1)中考命题紧扣《中考说明》,不超纲,不超本。(2)试题命制趋于稳定,稳中求变,改革比较稳健。

(3)、2010年的中考,有回归课本的鲜明倾向,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的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本,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运用、古诗文的读背默写、名著阅读等。2011年《中考说明》中对此点做了更明确的提示,新增了三个附录材料,而且范围缩小,篇目明确。

(4)、从2010年起,中考新增优秀的现代诗文默写考查,涉及篇目较少,考点相对具体,如《春》、《七色花》等,概括的讲就是教材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词语理解从运用的角度考查,主要是成语运用考查。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大事,与生活联系紧密,着眼考查能力。

(7)、现代文阅读凸现地域文化特点,如:2009年中考阅读题中的散文《陕北的山》,2010年中考阅读题选了凤翔女作家张格娟与秦腔有关的小说。

(8)、文言文考查形式比较稳定,选材精典而浅易,短小精悍而具有一定的情趣。对文章的内容、章法等方面要求不高,立足读懂文意,注重考查课本及教学实际所学常见的词句的积累和迁移理解。古诗词鉴赏考查炼字和情感,共两道题,形式和考点相对稳定。

(9)、“生活作文”、“个性作文”仍是中考作文取向,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有,作文内容有很大的选择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扎扎实实、创造性开展复课工作是取得高效复课的行动保证。

语文课内容庞杂,复习任务艰巨。基于对《中考说明》的深入研读,我们认为,工作要扎扎实实,要有创造性,治繁治要,举一乘万,才能实现快捷、简便、高效的目标。

1、大胆处理新课教学

根据中考说明的要求,戏剧单元的内容在中考中不作考查,如果按部就班,就会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大胆处理这一单元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导读材料,在课外让学生自学,利用一节课交流,加快了新课教学进程,为复习工作赢得了

时间。

2、拟定恰当计划

我们的复习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扣本疏理;第 二阶段:专题复习;第三阶段:模拟训练;第四阶段:考前综合辅导(包括心理辅导),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科学有序,重点突出。

3、合理分流复习内容。

不同内容考查有不同要求,根据考试不同的要求和

学生的实际,立足快捷、简便、高效,我们将语文科所考查的知识梳理归纳,合理分流,层层落实,各个突破。例如:

(1)将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运用、古诗文与现代文的读背默写、名著阅读主要放在课外,利用早读、晚读让学生完成积累和巩固。在课堂上,主要进行诊测、查漏补缺和答题技巧等方面的交流。

(2)将语文综合实践、现代文阅读、古诗词赏析主要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练习、巩固。

(3)对作文训练,则采取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的方式,课堂讨论交流,加强指导,课外练习提高。

4、科学进行教学改革。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大胆教改,抓好落实,确保万无一失。

(1)、调整课表

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我们在复习阶段,将课表调整为每班两节连排,保证了语文知识复习的连续性。

(2)、改革早读,增加晚读。

我们把基础知识的落实放在课外,主要是放在早读上。这一块内容多,任务大,所以我们又增加了晚读。对所识记的字词、古诗文、现代诗文和名著材料做了计划列表,对自由早读做了改革,按计划列表提出了“三定”的要求,即定任务、定目标、定时间,设计实施了早、晚读测试表,指定了小组长,有计划、按层次地考查落实,并追踪督导,逐一过关,并且要求学生读背、抄写、默写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字字准确,句句无误,篇篇熟练。

(3)创新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复习材料的价值不全在其本身,更多是在其可训练、检测哪些目标要求。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在研究试卷的基础上把握好考点,课堂上直奔主题,在考点上下功夫。通过比较、提炼,对重要知识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把精华的东西集中到课堂上来。

第二、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当好“主持人”,将课堂定位在学生的“学”上,学会倾听,善于抓住细节,适时、适度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不断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第三、创新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复习课堂结构可有以下几个环节:学情调查(课前诊测)→评讲悟法→示范操作→跟踪训练→反馈矫正→反思构建→布置作业。

学情调查:教师围绕课时专题精心筛选一组包含各种题型的试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完成,教师检查、批阅,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需要重点复习的要点、需要重点指导的方法、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需要精心点拨的技巧等。

评讲悟法:展示典型答案(含错误答案和标准答案),师生共同比较、探究,总结做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在比较、探究中归纳理解解答该考点试题的方法、要领、技巧等。(方法要从做题实践中来,在评析过程中总结,简明准确,程序化,可操作。)

示范操作(机动):教师以典型试题为例,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答题过程的操作示范。先说考点和题型,再说所运用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最后说答案(结果)。边说边做,将隐性的思维过程尽量显性化。

跟踪训练:精心筛选一组练习题,进行当堂演练。练习前提醒注意答题程序,练习中点拨方法运用,练习后总结注意事项。(方法运用的过程要在评价、分析、修改中完成,让学生真正理解,熟练运用。)

反馈矫正:对学生跟踪训练情况进行反馈矫正,一方面根据反馈中发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讲评中内化方法,并明确进一步巩固的任务、重点和策略。注重思维方法的点拨,总结方法规律,重视演练环节,努力减少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缺少师生互动、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效率低、效果差的课堂。)

反思构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得失。

布置作业:依据考点,变换题型,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古人云:文无定法。同样,中考复习也无定法。在此交流,抛砖引玉,旨在学习提高,衷心肯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吴家华中考语文复习总结 篇5

夹河镇金銮山中学

吴家华

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业已结束,在这一学年里,夹河镇金銮山初级中学语文组依据县教研室精神,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授课复习。从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默写、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训练,从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了使今后教学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在此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团结协作是取得成绩的前提

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对毕业班的老师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备课组有四位老师。我们经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毫无保留。大家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本学年里,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相互之间的合作是愉快的。团结合作的氛围也为我们教育教学健康有序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善于取舍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一份试题一般是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的,而对于每块知识就要大刀阔斧的定量,以便精讲精练。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紧扣中考说明,依据县教研室相关精神,分块进行重点突破。“积累与运用”这一知识块中,抓好教材中诗文的默写,将名著按作者、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主要故事情节叙述等几个版块进行整理,其它的音、字以及语言运用,进行分册划块落实。在“阅读”板块中,主要突出考点,侧重于课外文章的分析训练,着重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读书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阅读的文章选取那些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并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来训练。在古诗文的阅读中,课内文言文第一轮全面复习,第二轮排除近3年已考文言文的复习训练。在“写作”板块中,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常考题型,因此审题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但也要明确“淡化文体”的要求,并不是可写“四不像”的文章,因而训练中要先分文体,明确各种文体的要求后,在固定时间内灵活运用各种文体,集中训练几次。

三、两轮复习是取得成绩的保证

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复习。

(一)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从三月二十七日到五月十二日。本轮次复习为专题复习,主要以课本为依托,以导引为主线,以练考为辅助的形式展开复习,突出识记,强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1、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完成课内考点的疏通,包括古文,古诗词曲,专题及文学常识等。把任务分配到人,每位教师负责一册或两册课内考点的归结整理。我们要求教师在归纳时要依据考点要求,尽可能的挖掘教材中知识,精益求精,要以活页的形式发给学生,并且容量不宜过大,每册内容以不超过一张活页为宜;

2、同时我们以导引为主线,主要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突破,对答题方法进行指导,对答题规范进行要求。每个知识点在导引之外又补充适量题目。

3、作文复习贯穿其中。每周语文晚自习作为作文训练专门时间。

4、本轮复习过程中,切实落实好备、教、考、复、批等教学常规工作,特别是作文教案,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从五月十六到中考前。本轮复习为综合复习,主要以练考的形式呈现。穿插识记,辅以讲解。

具体过程是:

1、对课内要求识记的内容再次强化,进行能力提高;

2、每位老师根据学生实情出两套试题,试题题量、难易度、考点等应完全符合中考要求,必须有答题卡;

3、每位老师根据各班实情,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4、适时做好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给学生减压,让学生能够轻装上阵,考出理想成绩。

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引导每个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针对他们各自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进行针对性的突破重难点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巧上能查漏补缺。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审题、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做完后一定要仔细检查。

四、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答题方法的指导。

学生到了九年级,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课外阅读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不同形式表现知识点,因此,对知识点进行综合归纳就十分必要了。

举例说明。在考试中,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所以,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我们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了希望。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摩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中考语文备考工作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及《陕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语文”学科部分)》(以下简称“中考说明”)中规定的目标和要求为准绳,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地让学生通过复习能对初中所学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最终在中考中语文学科获得优异的成绩。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包括初中阶段所学6本教材及“课标”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难点是“阅读”和“写作”两大块。只所以这样确定重点和难点,是因为初中阶段所学6本教材及“课标”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都属于中考命题的范围,而“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对又是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最弱小的和最不容易在短期内得到提高的。

三、时间安排

我校中考语文备考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1日-4月4月20日):时间安排为20天。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初中三年来6本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现在我们已按计划复习到了“八年级(下)”,如果没有其它事情的影响,第一阶段的复习任务可以在既定时间内完成。

第二阶段(4月21日-6月9日):时间安排为50天。这一阶段我们将主要参照“中考说明”将初中所学知识分解成为“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与理解”及“写作”四个大块共计20个考点,以考点为序对学生进行分类专项复习。这一阶段我们给学生推荐的主教辅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20xx年陕西师大中考内参》,辅以教育局为学生推荐的《20xx陕西中考A级无忧》。各考点在以上两本教辅特别是在《20xx年陕西师大中考内参》中有详细的罗列。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复习是我们最为看重的,因为这一阶段的复习针对性最强,属于与“中考考点”的“点对点”的复习。如果能将这一阶段的复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就基本上能保证中考语文获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阶段(6月10-6月19):时间安排为10天。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中考模拟训练,同时对学生进行中考考前的心理疏导。我们计划在最后的这10天当中,命制和精选5套左右的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训练中主要要发现学生在复习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通过反复强调强化练习等方式在中考前将这些问题很好解决。考前心理疏导将穿插在模拟训练当中进行。

四、有关措施

中考备考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温故”的策略,目的是让中考复习工作有规可循,让庞大的工程建设变得容易操作,并最终增强“知新”的效果,打一个中考语文备考战役的漂亮仗。

我们的策略主要表现在:

1.打有所准备之仗——吃透《中考说明》,辨清中考方向。南辕北辙是永远达到不了目的地的,因而,在中考复习还没有开始之前,我们备课组就安排让九年级各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20xx年的“中考说明”,近日,我们又让全体九年级学生学习了我省中、高考研究专家——我市教研室副主任曹公奇老师的《20xx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说明解读与发展方向》课件(该课件详见我的个人网站“臻语文网”的“试题研究”栏目),这就让我们的中考备考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也让全体九年级学生明白了中考语文考什么和怎样考的大问题,势必会让我们的中考备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中考语文“泛语文试题”例析 篇7

1. 在“我”看来, 蚂蚱是害虫, 专吃庄稼, 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2009年中考·恩施卷现代文阅读《向生命鞠躬》第14题)

2. 正如文中所言, 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 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 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 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 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 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 写几句话, 表达你的心愿。 (2009年中考·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羽衣》第16题)

3. 生活中, 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 请以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 (2008年中考·鸡西卷现代文阅读《轻轻叩门的一声清响》第29题)

4. 自主创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两点设想。 (2009年中考·牡丹江卷现代文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第18题)

5. 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 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2010年中考·深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2题)

6.“地球曾经很受伤”, 实际上, 人类也在不断地伤害地球。为了减少、阻止人类对“母亲地球”的伤害, 相信你有不少建议, 请你结合实际, 试着提出不少于三条此类的建议。 (2009年中考·黄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也曾经很受伤》第25题)

7. 保护环境, 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 你将给周围的人提怎样的环保建议? (2009年中考·邵阳卷现代文阅读《我们的家园怎么了》第16题)

8.2011年3月22日, 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 导致核辐射, 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 你有怎样的看法? (2011年中考·山东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第20题)

9. 品味选文,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 (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2010年中考·四川南充卷现代文阅读《低碳与城市生活》第23题)

1 0. 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 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 你将怎样做? (2010年中考·湖南邵阳卷现代文阅读《人类的低碳生活》第14题)

1 1. 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 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卷现代文阅读《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1 2. 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 除春节贴红春联外, 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2010年中考·上海卷现代文阅读《中国红为什么那么红》第19题)

1 3. 掩卷沉思, 感慨良深。当你看到我国西南地区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河水断流, 看到地震灾区玉树的小志愿者才仁旦周那稚气的脸蛋、穿梭的身影时, 你会怎么做? (2010年中考·龙岩卷现代文阅读《缺少一点儿缺少》第11题)

1 4. 当今社会, 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2010年中考·辽宁朝阳卷文言文阅读, 甲《马说》乙《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第10题)

1 5. 读完材料后, 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体验谈谈:人的文明素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不引用示例, 任意答出4点即可) 文明素质内容示例:有文化、有理想, 讲卫生、讲信用、热爱生活…… (2010年中考·贵阳卷综合学习水平考查第27题, 材料略)

以上例题从分布来看, 主要出自现代文阅读题 (1~13) , 遍及记叙文 (1~3) 、说明文 (4~12) 、议论文 (13) 等文体, 相比之下尤其以说明文为甚。当然也涉及文言文阅读 (14) 和综合性学习 (15) 。从考点来看, 这些试题主要考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例1、2、3、13、15。其中例1主要考察对生命的态度, 例2主要考察对母爱的报答, 例3主要考察对爱与被爱的感受, 例13主要考察对需要救助人们的善举, 例15主要考察对文明素质内涵的把握;有的主要考察交通、城市等基础建设的设想, 如例4主要考察对未来交通的展望, 例5主要考察对建设生态城市构想;有的主要考察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措施, 如例6、7、8、9、10。其中例6主要考察的是保护地球的方法和措施, 例7主要考察保护生活环境的常识, 例8主要考察对利用核能源的看法, 例9、10两道题都主要考察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和做法。还有如例11主要考察对食品添加剂安全合理使用的知识与措施, 例12主要考察对民间习俗的了解和关注, 例14主要考察对“名人广告”的价值判断。从题目与文本 (材料) 的关系来看, 它们都是无限开放性的试题, 考生无需阅读选文 (材料) , 只要对题作答, 且能够“言之成理”即可算对。

这类试题严重地游离了语文学科评价的重心。中考语文学科的考察应该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对文学作品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 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建议, 并以此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考察的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保证中考甄别选拔功能的发挥。

其次, 它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许有人会说, 这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渗透能力。其实不然。因为语文不是“万金油”, 不是“百宝囊”, 不能将凡是用汉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的都归入语文的范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重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 语文只能担当起它“独当其任”之任, 不应该也不可能肩负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它只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不应该也不可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第三, 它违背了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宗旨。众所周知, 中考不同于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考查, 它是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考试, 旨在准确测量学生在这个学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 为高中阶段教育选拔人才。所以, 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只能在语文的专业范围内进行, 如上例举的跨界式命题都会降低中考的信度、效度及公平度, 不利于对优秀语文人才的选拔, 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第四, 它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力所及。譬如:“未来交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 都是初中学生相对陌生的领域, 所以考生作答时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这样不仅不能准确地测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反而助长了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风气。

第五, 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 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招生往往考试命题的指向决定着学科教学的走向。眼下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 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社会活动实践课、影视娱乐表演课等现象, 不能说与中考命题的误导不无关系。

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8

一、在语文复习课教学中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语文复习课,注重对学过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学生面对几年来学过的语文课本,一下子不知从何做起。这时,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如分组进行对知识的归类,有意识地将成绩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在每个小组间穿梭,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课本繁多知识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在每节复习课开始时,我都把这一天听到或了解到的新闻讲给学生听,从新闻引到复习的内容上来,学生兴趣起来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效果就好了许多。

二、在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尽量调动其他知识焕发新意

语言是老师的教学工具,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在中考复习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是达不到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补充一些新的例子或一些新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时,学生总是不能分出论据的类型,不知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我在教学中,动用数学中的证明题,先与学生做一道简单的证明题,将数学证明题中给出的已知与语文的事例论据类比,将数学中包含的公理、定理等与论文中的道理论据类比,将分论点与证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求证结果类比,将中心论点与最后的求证类比。这样,学生从简单的证明题中明白语文的知识。在记叙文基础知识复习中,我运用英语中的5个“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原因等),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掌握了。

三、在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尽量借用先进的多媒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会捕捉时机,把握火候,巧布疑阵,巧设悬念,使悬念环环相扣,步步相“逼”,“逼”出学生的求知热情,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遨游在知识的天空。单用一只粉笔,单靠一块黑板,单凭一张嘴,根本无法达到“知识全面系统科学”的效果。而“资源丰富”、“博大精深”的多媒体会轻易地弥补这一缺憾。语文复习课中对字词、成语、仿写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充分利用多媒体,会加大复习题量,但学生书写量没有增加,学生识题较多,反应更快,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对系统知识的复习,用先进的多媒体 更直观,更科学,更有效。

四、在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催化潜在的激情

“教育德为先,人才品为先”,如何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更有效地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在语文作文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收集每册语文课本中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幸福生活等有关情感内容,调动学生作文热情,努力让学生从情感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写出真实的体会。我为班上的学生订了《中学生情感读本》一书,学生读后体会深刻,在复习作文写法等前提下,景生情,情寓景,学生不但得到知识的陶冶,而且得到情感的洗礼,能写出较好的作文来,完成了人性形成的又一课题!

中考语文有效复习指导总结 篇9

基础部分包括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积累部分,词音词义、错别字、病句、文学常识、诗词填空。

这部分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所接触的所有字词都属于考察范围,于老师经常说:语文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事,它需要你常年的积累,哪怕你一天积累一个你错过的不会的内容,量变形成质变,越到后期你的语文会学得越轻松,反之很累。

如果你有积累本,那么对于基础部分,你重点要复习你的积累本,每天哪出十分钟时间翻一翻你的积累本,不用刻意地去背这些音形义,多看就会记住。

那如果没有怎么办?抓瞎了这不?也不是,虽然复习起来会没有目标,但是你可以买一本中考的题集,里面都会有易错的读音和词语。还有,初中三年你所学过的诗词,你要重点看一看,以备填空题。

二、现代文阅读部分

这部分,我们这里每年基本的一样的,一篇记叙文阅读,一篇说明文阅读,一篇名著阅读。说明文和名著阅读比较简单,大部分是选择题,主观题也容易回答,只要平时注意答题格式,读懂文章,基本没问题。关键我们说一说记叙文阅读。

要知道,每年都会有一篇记叙文阅读,所以出题者也在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果每次都能让你猜到怎么回答,那多没面子。所以,万一出现一道题出得刁钻,千万不要慌张,再刁钻的题,也会归结到于老师总结的《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里面,大家一定要多看这个专题,多做练习。记叙文阅读必考的、常考的有下面几个考点:

理解文章主旨/中心

赏析句子、赏析关键词

辨析题目的深刻含义

关键段落/句子的作用

人物、景物的形象围绕这几个考点,再五花八门的题,你都能找到归属。

三、言文部分

文言文部分包括诗词默写、句子翻译、诗词分析、实词虚词、句子特殊用法,没有别的诀窍,还是用到我们之前说的积累本,这个本子的重要性和如何建立,于老师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介绍,大家可以看看。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1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归纳:

1、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在这里来宽慰自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谊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记承天寺夜游》中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

由中考误题谈语文中考 篇11

我想,考试,尤其是传统的中考高考,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关注人的发展的今天,在构建发展中的人的三维目标中,不应仅仅具有甄别选拔功能,而应能承担诸如启智、熏陶、教育等更加深广的功能。

我认为,考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一次生命的历练,在此活动中,启迪认知,导向思维,开启智慧,培养情思,导向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为培养一个完美的人而努力。

例1,第1题:按要求答题:

已知: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1)班晚10:30下自习。

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高中

解:眼皮十分沉重

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两条),另外,请给该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第2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从小学到研究生,戴眼镜的同学备受老师宠爱,请听教师的点名方式:

小学:戴眼镜的那位同学。

初中: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同学。

高中: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女同学。

大学:第三排戴眼镜穿红T恤的那位男同学。

研究生班:不戴眼镜的那位同学。

请说说这则材料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及其所揭示的内在本质。

分析:这两则材料都似乎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关注社会,把语文学习向生活向社会延伸,并且带有明显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引导。它似乎在告诉着学生:现在有不少学校通过拼时间增加大量课业负担的方式来寻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眼皮十分沉重""视力下降者越来越多""学生深感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等。

个别学校(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确实存在无视学生身心健康大搞应试教育的做法,存在以大量增加课业负担为重要抓手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做法。但我觉得这恐怕不是学校工作的主流,更不是所有类型学校的主导做法,如果说应试教育在不少初高中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同程度的存在的话,那么,大学与研究生教育是否也在追求应试教育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它们在追求怎样的考试呢?

如果把这样的内容作为中考试题,会对学生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从中得到心理暗示,并形成对学校对教育教学错误认识的固化:学校就是搞应试教育的,学校质量就是靠以牺牲或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尤其是第(2)题,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是"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及揭示的本质",其答案是"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眼镜近视的同学越来越多;本质,随着学生的升学,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视力下降者越来越多。"

首先,"随着学生的升学,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样的论断有没有科学的依据做支撑?学生升学了,课业负担就越来越重了?有没有专家就小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课业负担,初中生应该有怎样的课业负担,高中生应该有怎样的课业负担,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有怎能样的课业负担,做过质与量的研究与比较,是否就是越来越重这样的趋势?

其次,其透过现象揭示的"本质"定位是"随着学生的升学,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视力下降者越来越多。"什么叫"本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那么"随着学生的升学,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视力下降者越来越多"能否算作事物的"本质"呢?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吗?显然不是,它只是事物发展中的一种状态,而非决定发展状态的根本属性。

再次,为什么现代人视力下降者越来越多,这恐怕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还有我们目前的科学所不能知道的原因,课业负担也只可能是其中的一种,也许并不是重要的一种,更不是唯一的一种。而以此设题,会给学生形成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呢?导向着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我觉得学生会对教育的认识走向误区,产生片面的认识,而且这样的错误认识会很深刻也会很持久,也许会让他一辈子都认为教育是摧残人的,因为它现在正在摧残着"我"!"我"眼睛近视了,"我"没考上理想的学校,都是当时的教育摧残的。"我"就是一个另版的"孔乙已"!因此,我认为,考试应十分注意

导向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培养完美的人而努力

我觉得考试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是学习活动的一次集中的引导,是学习活动的延伸,或者说,考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因此,它同样承担着三维目标的实现。当然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重要的一个目标。

作为大型的正规的考试,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注重了它的教育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在选材上大到课外语段的选择,小到汉字书写题文段的编写,都引导着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主,关注成长,关注人格修养,引导着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与答题中感悟品味人间真情,欣赏鉴别人间美景,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提升精神境界,提高人格品位。

比如肖复兴的《青木瓜之味》,刘心武的《跟陌生人说话》启迪着学生的深思:人与人之间到底应是一种什么的关系?从中品味着诚信、善良、真挚、纯洁的人间真情。再如借物抒情的《江南的雪》(鲁涛),赞美爱心的《月光晒谷》(罗西),启发精神追求的《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等等,这些美文及试题都表明了命题者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着学生的人格修养,默默地引导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着培养完美的人这一终极目标。

再比如,汉字书写题文段的编写也颇具匠心,体现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起点如天色破晓的绯红,微微晨曦点染着气象万千的苍穹;起点如大江大河的源头,涓涓细流孕育着一泻千里的波涛。起点之美,起点之力,必将激发你勇往直前的斗志,百折不挠地完成每一份人生的答卷。

即便是为修改病句而编写的短文,也在为构建学生的美好的精神世界作着有益的努力,如:

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文段和试题的编制,体现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导向。这就是考试的教育功能。

例2:观看右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漫画略)

(1) 用一个成语或俗语为漫画拟一个能反映作品的标题。

(2)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画面的内容。

所给的答案是:(1)不设统一答案。例望而却步,望而生畏,目瞪口呆,狮子大开口等。(2)答题要点:某些公园景点,任意提高门票价格,仿佛门前的狮子张开血盆大口,使游客望而却步。

分析:1,第(1)小题:所谓"主题"《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由此可见,主题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我想能反映一部作品中心思想的语言其形式应该是议论性、评价性的语言。由画面可知,作品的主题是批评某些公园景点票价过高。而试卷所给的答案,诸如"望而却步"、"望而生畏","目瞪口呆","狮子大开口"等只是对画面内容的一个描述,而不是对画面内容的一个评价,也不是画面主题的一个概括。透过这些成语或俗语,并不能使读者知道画面的主题和反映的思想,而只能据此想见漫画大致的内容或有关的情景。

这答案有点隔靴搔痒之感,切不中,不到位。

例3,阅读《心灾》一文,回答问题:(文章略)

第16题,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奶奶的口吻来叙述的,若改用"我"的直接叙述好不好?为什么?根据文章中"我"和"奶奶"各自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简要回答。

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赞成反对都可,也可取折中态度。参考:若反对,可围绕奶奶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口语化,真切自然,真实可信,感情强烈等)来说;若赞成,可依据"我"的语言特点和作用(有较大自由度,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能直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等)来说;若折中,可把两者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阐述。若有其他独到见解且理由阐述不脱离文本,亦可得3分。

分析:每道考题都必须有明确的考点,那么本题考的是什么能力点?根据题干可知,本题的考点有:记叙的人称,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和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而所给答案显然把本题答案(也是考点)狭窄化了,似乎只有了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和人物语言的特点了,并且答案表达思路欠清楚,体现出解题思路不够明朗。

这道题完全可以考出过程与方法这维目标,可以考出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但遗憾的是拟定的答案不够完美。

还有些试题的答案太抽象太概括太凝炼。一方面给阅卷增加了困难,因为不少教师对这样的答案也是雾里看花;另一方面这样的答案不是用学生的语言组织起来的,与学生的实际相差太远,再好的学生也写不出这样的答案。因为这是编题者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来编写的答案,"眼中没人","心中没人",没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思考?如何解答?表现出题中没人,答中没人,考中没人。命题者应蹲下身来,从知识的学习者,能力的建构者,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读懂题,怎么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找出所要回答的考点,找准答题区域,找出答题的关键词句,切准答题要点,写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以及表达水平的答案来让试题接近学生,让答案如同出自学生之口。

因此,我认为考试应十分注意

考准知识点,答准知识点,引导学生辨清知识点

考试也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试题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每道题目都在向学生诉说着告诉着,告诉学生们,"我"考你的是什么问题,对于这个知识点能力点你知道哪些,你该怎样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该怎样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去寻找解题的思路。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学生一次学习的过程,一次思维的训练过程,一次对知识技能对学习再认知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试题首先要编题规范,表述准确,考什么,怎样提问,思路要非常清楚,表达应非常简洁。让学生在考试完毕后有发现自己对知识、技能理解的缺陷,更加清醒地更加深入的认识语文,更加自觉的运用语文。同时答案的拟定同样也起着这样的效果。

这是考试的再认知功能。

再分析例2第(2)小题,本题考的是漫画的内容概括,简述画面内容,而第一小题考的是漫画的主题。我觉得这两小题的排列顺序似乎欠妥。如果我们先引导学生仔细看读漫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去概括漫画的主题,由内容而主题,在分析建构画面内容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再去概括主题,更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规律。因为主题寄寓在内容中,因内容而生出主题。因此,我觉得把这两小题换个次序似乎更妥当些,也更能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思维的规范性、条理性与严密性。我想这就是考试的规范功能:让学生通过考试的启发而使认知与思维更加规范。再如:

例4,语段《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第21题,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夫子曰:'小子识之,”!

(1)文中横线上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分析:第(1)题的答案是"苛政猛于虎也"。显然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题的考题。第(2)题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过只是对表达文章内容的的语言形式的要求高了一些,更加富有文采一点,也更符合汉语的特点。这两题的次序同样是先考主题再考内容。似乎也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第(1)题要求补写出与原文中删去的一句话。这要求是否太高了一点,对于初中生而言,能否有这样高度的概括能力,而且要用文言的形式,当然还要与原文一致。这样的考题要求可能会导向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要求背课内的文言文,而且很可能还会要求学生背与课内文章有联系的一定量的课外文章。这当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命题者的初衷。

我想考试还有一个重大的功能,就是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教学,考试永远都是一根指挥棒。但这样的考题不能引导正确的教学方向,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不如改成:

在文中横线上写一个能体现本文主题的结尾(要求只能用一句话概括,10个字以内,若用文言句式表达且答案准确,加1分)

同时,本考题题干的表述也会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不作要求的是"对对联",还是"对对联"和"字数相同"?因此,我认为,考试还应十分注意。

引导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启发把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为构建智慧的人而努力

一个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我认为智慧的核心是思维,一个善于思考,会思考,并且思维有深度有广度有新度,想了别人没有想到的,想了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的,想了比别人更新颖更有创意的,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是智慧的人呢?我想,我们的考试也应成为朝着这目标前进的一股重要的源流。

引导学生把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外短文的阅读,要让学生通过做题获得启发:阅读一篇文章需要思考着阅读,同时也要明白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如何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作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作古今的对话。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应采用怎样的方法,如何概括中心,把握内容,总结特色,吸纳语言的精华,如何用符合文体特点的语言表述阅读思考的结果,描述思维的轨迹。

另外,近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材料探究题也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不断总结学习语文的规律:如何在众多的材料中找到它们的联系,探究出共同的信息,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它们所反映的主题和思考给自己的启发。启发着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或是课题研究中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方法与技能技巧的基础。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舔尝阅读的乐趣,爱上阅读,把阅读作为生命活动一种习惯,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让他的生命因阅读而丰厚,而香醇,而丰姿绰约。

引导学生培养纯正的阅读趣味,阅读文章,哪怕是小说或是小人书,都不能只追求有趣的故事,而应该寻求故事后的葛藤花卉,嗅取那满园的芬芳:追寻着作者成长的轨迹,体验着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思,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寻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表达这种观照的技巧。找着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培养出纯正的阅读趣味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编制试题中,应为学生着想,蹲下身来,从学生答题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启发学生把握学习方法的角度设题与编写答案。启发学生如何抓住题干思考本题考点,如何由考点对接语文规律,如何思考出解题的方向,如何紧扣文本拟出准确、全面、到位的答案。考出他思维,启发他的思维,考出他的智慧,启发他的智慧。这就是考试的启智功能。

上一篇: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上学期语言教案《七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