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免费(共9篇)
中考语文试题免费 篇1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求解答网>祝各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求解答网——最大的初中题目搜索网站
中考语文试题免费 篇2
1. 在“我”看来, 蚂蚱是害虫, 专吃庄稼, 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2009年中考·恩施卷现代文阅读《向生命鞠躬》第14题)
2. 正如文中所言, 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 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 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 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 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 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 写几句话, 表达你的心愿。 (2009年中考·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羽衣》第16题)
3. 生活中, 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 请以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 (2008年中考·鸡西卷现代文阅读《轻轻叩门的一声清响》第29题)
4. 自主创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两点设想。 (2009年中考·牡丹江卷现代文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第18题)
5. 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 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2010年中考·深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2题)
6.“地球曾经很受伤”, 实际上, 人类也在不断地伤害地球。为了减少、阻止人类对“母亲地球”的伤害, 相信你有不少建议, 请你结合实际, 试着提出不少于三条此类的建议。 (2009年中考·黄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也曾经很受伤》第25题)
7. 保护环境, 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 你将给周围的人提怎样的环保建议? (2009年中考·邵阳卷现代文阅读《我们的家园怎么了》第16题)
8.2011年3月22日, 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 导致核辐射, 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 你有怎样的看法? (2011年中考·山东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第20题)
9. 品味选文,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 (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2010年中考·四川南充卷现代文阅读《低碳与城市生活》第23题)
1 0. 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 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 你将怎样做? (2010年中考·湖南邵阳卷现代文阅读《人类的低碳生活》第14题)
1 1. 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 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卷现代文阅读《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1 2. 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 除春节贴红春联外, 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2010年中考·上海卷现代文阅读《中国红为什么那么红》第19题)
1 3. 掩卷沉思, 感慨良深。当你看到我国西南地区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河水断流, 看到地震灾区玉树的小志愿者才仁旦周那稚气的脸蛋、穿梭的身影时, 你会怎么做? (2010年中考·龙岩卷现代文阅读《缺少一点儿缺少》第11题)
1 4. 当今社会, 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2010年中考·辽宁朝阳卷文言文阅读, 甲《马说》乙《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第10题)
1 5. 读完材料后, 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体验谈谈:人的文明素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不引用示例, 任意答出4点即可) 文明素质内容示例:有文化、有理想, 讲卫生、讲信用、热爱生活…… (2010年中考·贵阳卷综合学习水平考查第27题, 材料略)
以上例题从分布来看, 主要出自现代文阅读题 (1~13) , 遍及记叙文 (1~3) 、说明文 (4~12) 、议论文 (13) 等文体, 相比之下尤其以说明文为甚。当然也涉及文言文阅读 (14) 和综合性学习 (15) 。从考点来看, 这些试题主要考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例1、2、3、13、15。其中例1主要考察对生命的态度, 例2主要考察对母爱的报答, 例3主要考察对爱与被爱的感受, 例13主要考察对需要救助人们的善举, 例15主要考察对文明素质内涵的把握;有的主要考察交通、城市等基础建设的设想, 如例4主要考察对未来交通的展望, 例5主要考察对建设生态城市构想;有的主要考察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措施, 如例6、7、8、9、10。其中例6主要考察的是保护地球的方法和措施, 例7主要考察保护生活环境的常识, 例8主要考察对利用核能源的看法, 例9、10两道题都主要考察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和做法。还有如例11主要考察对食品添加剂安全合理使用的知识与措施, 例12主要考察对民间习俗的了解和关注, 例14主要考察对“名人广告”的价值判断。从题目与文本 (材料) 的关系来看, 它们都是无限开放性的试题, 考生无需阅读选文 (材料) , 只要对题作答, 且能够“言之成理”即可算对。
这类试题严重地游离了语文学科评价的重心。中考语文学科的考察应该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对文学作品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 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建议, 并以此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考察的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保证中考甄别选拔功能的发挥。
其次, 它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许有人会说, 这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渗透能力。其实不然。因为语文不是“万金油”, 不是“百宝囊”, 不能将凡是用汉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的都归入语文的范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重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 语文只能担当起它“独当其任”之任, 不应该也不可能肩负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它只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不应该也不可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第三, 它违背了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宗旨。众所周知, 中考不同于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考查, 它是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考试, 旨在准确测量学生在这个学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 为高中阶段教育选拔人才。所以, 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只能在语文的专业范围内进行, 如上例举的跨界式命题都会降低中考的信度、效度及公平度, 不利于对优秀语文人才的选拔, 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第四, 它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力所及。譬如:“未来交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 都是初中学生相对陌生的领域, 所以考生作答时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这样不仅不能准确地测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反而助长了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风气。
第五, 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 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招生往往考试命题的指向决定着学科教学的走向。眼下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 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社会活动实践课、影视娱乐表演课等现象, 不能说与中考命题的误导不无关系。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 篇3
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攫取(jué) 精神矍铄(jué)
应和(huò) 风和日丽(hé)
B. 涟漪(yī) 风光绮丽(yǐ)
凶恶(è) 深恶痛疾(wù)
C. 匍匐(pú) 相辅相成(fǔ)
拗口(ào) 性格执拗(niù)
D. 豁免(huò) 浴血奋战(yù)
肖像(xiào) 惟妙惟肖(qiào)
2. (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焦灼(zhuó) 荒谬(miù)
跟帖(tiě) 面面相觑(qù)
B. 脊梁(jǐ) 禁锢(ɡù)
开涮(shuàn) 浑身解数(jiě)
C. 徜徉(chánɡ) 拂晓(fó)
潜水(qián) 玲珑剔透(tī)
D. 雀跃(yuè) 粗犷(kuànɡ)
吐槽(cáo) 断壁残垣(yuán)
3. (2015年 广东省广州市)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一项是( )。
A. 秩序井然 惊慌失错 期期艾艾 波光嶙嶙
B. 气充斗牛 锲而不舍 顶礼摹拜 芒刺在背
C. 精巧绝纶 物竞天泽 踉踉跄跄 无可置疑
D. 长途跋涉 红装素裹 袅袅烟云 孜孜不倦
4. (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
一句是( )。
A.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历尽心血。
B.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
道宫墙,错宗相连,而井然有序。
C.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治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
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
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5. (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
有误的一句是( )。
A. 听说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要破天荒地在冬天举
办,到时就会出现吃着火锅看球赛的画面了,想
想都觉得过瘾。
B.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创卫”高潮,经过外墙
粉刷、护栏改装、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城区面貌
焕然一新。
C. 《我是歌手》总决赛现场,面对孙楠的突然退赛,
主持人汪涵看风使舵,冷静救场,其沉着机智着实
令人赞叹。
D. 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
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
你却在抢红包”。
6. (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下面语段中加线的短语,与
“非常坚强”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A),来自中国台湾的侯孝贤凭武侠片《刺客聂隐娘》摘得最佳导演奖。《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酝酿多年(B)的作品。首映后,中外媒体都给出了高度评价(C)。不少媒体记者及影评人被侯孝贤所创造的唐朝宫廷、山水世界所吸引,认为影片优美舒缓(D)、细腻精致,就像一幅画,一首诗。
7. (2015年 广东省广州市)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
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
会辨识 的骗子,以免上当。
② 每逢节日,看到同学和亲人团聚的场面,他总会
,深深思念远在家乡的母亲。
③ 古人讲究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不同,对自己用谦
称,对别人要用尊称,不能 。
A. 形形色色 触景生情 混为一谈
B. 五花八门 触景生情 混淆是非
C. 形形色色 睹物思人 混淆是非
D. 五花八门 睹物思人 混为一谈
8. (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
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
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B.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
贾雨村、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C. 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D.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9. (2015年 广东省广州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
项是( )。
A.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
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
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
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
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10. (2015年 广东省广州市)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
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 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 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
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 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
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 ③⑥①⑤④②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⑥①②③④⑤ D. ⑥②①④③⑤
11.(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下面语段有多处语病,任选
两处修改。
①颜真卿、东方朔、董仲舒的故事,让德州这个城市充满了传统文化的色彩无比丰富。②德州,也是一个与廉颇、晏婴、宋哲元、时传祥等名字密不可分的。③建筑独特的董子文化街、黑陶的工艺精致、科技领先的太阳谷、风光旖旎的长河公园,都是她靓丽的城市名片。
12. (2015年 广东省广州市)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
中加点词的意义。
(1)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童趣》)
(5)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满井游记》)
中考语文古诗试题 篇4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
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11.国破或:破(2分)
12.C(2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14.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15.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三)古诗文阅读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2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1.(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10.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中考语文试题之概括 篇5
(概括)
1、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是一项是()
美国摄影师米凯·阿尔伯特在肯尼亚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垃圾堆上的阅读》于2013年2月15日在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中获得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
A.米凯·阿尔伯特在肯尼亚旅游。B.米凯·阿尔伯特获得一等奖。
C.《垃圾堆上的阅读》获得一等奖。D.米凯·阿尔伯特拍摄的照片《垃圾堆上的阅读》。
2、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3、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空气中的水汽要凝结是很困难的。只要加进一些灰尘、烟粒之类吸湿性微粒,水汽就会立刻凝结。这些微粒会把水汽吸附在自己表面,形成水滴的胚胎,故称它为“凝结核”。
A.空气中的水汽要凝结是很困难的。B.灰尘、烟粒之类是吸湿性微粒。
C.微粒把水汽吸附在自己表面,形成水滴的胚胎。D.灰尘、烟粒之类的吸湿性微粒,称之为“凝结核”。4.为下列长单句提炼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饱含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悠悠岁月的滋养下,中国的诸子百家从组织的有序性、参与的严整性、活动的集中性、内外的可辨识性、不同时空的统一性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A.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滋养,诸子百家站立起来。
B.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宣告了主张和习惯。
C.中国的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D.诸子百家从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拟标题)
5、给下列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3月10日,安义县男子朱贤度路见小偷一声吼,在与小偷搏斗中腹部被连刺两刀,他捂住流出来的肠子,仍奋力将歹徒压在身下。在这危急时刻,五位中学生挺身而出,帮助朱贤度一起制服了小偷。省委书记苏荣前往探望并指出,朱贤度及五位中学生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是正在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南昌市第二十九中学,省委副书记尚勇等看望了五位见义勇为的中学生,指出朱贤度及五名中学生的行为不是简单的见义勇为,而是在学习雷锋的过程中,一种自发的内在的表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雷锋精神。
A、苏荣就学习宣传朱贤度英雄事迹作指示。
B、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
C、尚勇一行来到南昌市二十九中看望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D、省领导看望见义勇为的英雄,并高度赞扬他们是在用生命践行雷锋精神。
6.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5月13日下午3时,娄底城区应急疏散演练警报声响起,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7-9年级学生有组织地迅速疏散到盛世华庭防空地下室指定区域。这是我市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一个场景。这一天,除娄底中心城区外,涟源、冷水江、新化、双峰等县市也都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我市制定了《娄底市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方案》。疏散演练分为社区疏散和学校疏散演练。
涟源市应急疏散演练设涟源市三一学校,演练现场活动情况通过移动应急小平台将信号传送到我市指挥中心,我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观摩了现场演练情况。通过演练让师生们从汶川、雅安地震惨痛的事件中吸取血的教训,当灾难来临时快速疏散,懂得科学自救,珍爱生命。
A.我市城区应急疏散演练警报声响起。B.我市举行应急疏散演练。
C.我市制定了《娄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方案》。D.珍爱生命,科学自救。
7.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准确的一项是()
人民网5月14日报道5月13日,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落成并正式运行。这台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高8米,通光孔径2.4米,重40余吨,是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之一。
据悉,2.4米光学望远镜可以清晰地分辨出300公里以外一根蜡烛的火苗,其综合性能属回级望远镜中的国际中上水平,主要用于对恒星和星系进行观测。据介绍,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容纳数十项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和研究工作。
A.我国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是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之一。
B.我国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5月13日在云南丽江落成并正式运行。
C.我国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对恒星和星系进行观测。
D.我国最大光学天文望远镜每年能容纳数十项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和研究工作。
8、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中考语文试题句子仿写 篇6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
7.[广东汕尾,5,6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倒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
。
(2015·广东汕尾市)5.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2015·吉林省)8.经典古诗文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学诗文,情飞扬,人灵秀;用诗文,志高洁,品芬芳。请根据你的积累,对出下联。
下联: □□□□□□□
【2015·吉林,8,2分】经典古诗文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学诗文,情飞扬,人灵秀;用诗文,志高洁,品芬芳。请根据你的积累,对出下联。
上联:子瞻闲赏庭前月 下联:□□□□□□□
(2015·北京市)4.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 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2015·江苏苏州市)5.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答](1)上联: ① ;下联: ▲ ;
(2)上联: ▲ ;下联: ▲。
1.(2015·山东临沂市)参照例句,以“信念”开头仿写三句话。
例句:快乐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陶醉,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信念
。
3.(2015·湖北襄阳市)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仿写对联及标语(含解析)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必须与画线句一致,写成“如果„„就„„你依然可以„„”(第一层为假设关系,第二层为并列关系)在内容上,应拟定一个植物或动物,或自然界中的某种景物,并符合“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的主旨。
【答案】示例: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在花丛下透出凉意。(句式大致相同,表意清楚,句意连贯即可。)(3分)
7.【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前半句应点明节日及主要活动;后半句说明该节日的意义,句式可从宽。【答案】示例:清明上坟墓拜祖先
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
中秋吃月饼赏明月
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广东汕尾市)5.答案:示例:清明上坟墓拜祖先,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中秋吃月饼赏明月;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考点:本题考查修辞仿写能力
思路点拨:前半句应点明节日及主要活动;后半句说明该节日的意义,句式可从宽。
8.答案:宽对即可。(共2分,内容、形式各1分)示例:(1)茂叔独爱池中莲(2)渊明独采篱下菊
解析: 首先,要划分好给出上联的节奏、词性:子瞻/闲赏/庭前/月,“子瞻”是名词,“闲”是副词,“赏”是动词,“庭前”是名词。给出的上联所写内容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有关。所以,对出的下联要能整体反映出作者与课文,以及课文中作者的主要活动。【典型例题】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要注意如下几点: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对应的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上下联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相同;上下联句法(语句构成的方法)要一致;上下联平仄要相调,且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一般中考题只要求“宽对”(不必拘泥于上述要求)。只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即可。本题中,上联中的“子瞻”是苏轼的字;“闲赏”为动词性的偏正短语,其中“赏”为动词,“闲”为修饰语(状语);“庭前月”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庭前”(名词+方位名词)是修饰语(定语)。下联按上述结构拟写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莽原”与“野草”有关;“呐喊”方显出鲁迅的性格,若说一生“彷徨”,显然不妥。“痛”的宾语宜为“毁灭”;闻“噩耗”后,应是万众“彷徨”。【答案】B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根据内容,只能踏莽原,故排除AD,根据「仄起平落」,故选B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①中的“松间”与⑤中的“窗外”都是“名词+方位名词”,“鸣”与“见”均为动词,“好鸟”对“南山”(偏正结构的合成词);④中的“风”与②中的“鸟”都是名词,“定”和“鸣”都是陈述第一个名词的;“花犹落”与“山更幽”正好一致,根据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的要求,④应为上联。【答案】(1)⑤;(2)④;②
1.【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例句”都是判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的结构形式都是“是+人物+名句+中心词(与名句对应的主题词)”。仿写时,做到句子结构、修辞手法与例句一致,人物与诗句对应,诗句意思与信念对应即可。
中考语文试题免费 篇7
新课程实施后, “一标多本”已成为现行中学教学的特色, 即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统领下, 实施了多种教材并举的现象。因此各地中考命题既要考虑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达标要求, 又要兼顾高中阶段学校选拔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 在遵循教育部《命题指导》的基本精神, 突出“两考合一”的考试性质, 命题时都是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并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 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给各地的教育教学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 随之各地的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色彩也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考查目标的定位上更具有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 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 不少试题取材于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注重知识的覆盖面, 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试卷结构合理
各地试题基本上兼顾了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两种功能, 既注重了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 涵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 知识的覆盖面在80%左右;同时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试题量逐渐减少,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试卷结构出现相对稳定, 板块日趋相近的趋势, 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 (或“表达与交际”) “应用与写作”四大板块。试题难度适宜, 梯度设计科学, 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 基本维持在7∶2∶1。试题编排注重人文关怀, 既方便考生答题, 又便于阅卷。
题型相对稳定, 以主观题为主, 单纯的客观选择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一般在10%以下, 着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常规题型为主, 同时新题型也不断涌现, 新题型题量与分值设置恰当。“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题型的实验田, 也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新中考的鲜明特色。
3.注重积累, 落实基础, 强调语感, 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常用汉字 (词语) 的书写、古诗文的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 甚至包括汉字的规范书写, 考查的覆盖面宽, 形式多样。值得关注的是, 各地试题都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考查力度, 分值为全卷的8%左右;考查方式已由简单的默写, 发展到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考查的范围都在课程标准规定之内,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精华的积累和热爱, 同时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试题, 题型丰富多样, 角度新颖, 强调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试题材料的选择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到语文既亲切平易, 同时又认识到需要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才能表达好。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 包括正确使用词语、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常见的病句、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句式、压缩语段和扩写语段等等, 这类试题又常常是取材常见, 考点明晰, 却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主观试题为主, 既避免了学生语言机械操作, 又给学生以发挥特长和张扬个性的空间, 更容易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注重阅读欣赏, 强调整体感知, 着眼语言品味, 彰显个性解读
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 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 试题的选文典范,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 充满时代气息。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 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 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选材经典而浅易, 短小精悍而具有一定的意趣。着重考查课本中所学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的迁移理解, 立足于读懂文意, 对文章内容、章法分析不需作太高要求, 比较符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比较广泛, 兼顾不同文体的文章, 阅读量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设题立足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 强调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语境理解赏析, 不少试题需要学生联系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解, 有利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培养人文精神。
5.注重综合与探究, 增强了语文实践性, 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区别传统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许多地方的语文试题都关注到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在这方面的命题做了大胆积极的探索, 题型丰富多样, 异彩纷呈。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掌握的语文基本技能理解和表达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解决生活中语文运用的实际问题。设题开放性强,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类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逐渐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6.作文淡化审题, 强调真情实感, 引导追求真、善、美
纵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 基本上都没有设置审题障碍, 淡化了文体要求,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着重考查学生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有的中考试题还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给学生比较宽松的选择余地, 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 有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张扬个性, 激发创造性。作文命题的形式丰富多样, 明显改变了以往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各显身手。选题大多围绕如何正确对待人生, 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主题积极健康, 着重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和感悟生活。
7.命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 时事热点入题鲜明,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冰灾、震灾、股灾、环保、奥运等热点题材都在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这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本”“小课堂”, 树立“大语文”观, 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 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2010年中考备考建议
每年教育部都要对各地中考试题进行分析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对各地中考试卷命题的指导,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使各地中考命题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相信2010年的各地的中考命题将在2009年中考试卷的基础上“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 不断完善, 进一步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 积极有力推动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
通过对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 我们在2010年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 值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各地中考命题说明, 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考试说明》源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课本、学习、考试、评价的“法规”, 《中考考试说明》又从考试的角度作了一些规定。中考命题是遵纲守本的, 必须逐步学习, 明晰、准确地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 减少盲目性。中考试卷的总体布局已基本趋于稳定, 各个试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以及答案、评分标准等等, 都是专家们精心设计的。一份中考试卷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习要点、学习方法以及测量评价等诸多领域, 犹如一座“微缩景园”, 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2.学会分类整理, 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 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散见于每一篇课文中和每一堂语文课上, 平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要注重对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使自己在中考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 就无法提取应用;只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 才能更好地进行应考能力训练。
3.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 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 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而运用, 是积累的目的。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 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 要学会化整为零, 日积月累。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
4.树立大语文观, 扩大阅读面, 提高语文能力
要用好课本。“课本”是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进行思想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重要“载体”, 必须真正认识这一点, 才能实现“用课本学”, 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和写作中。这样, 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大大提高。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和能力与中考题相对照, 就会发现中考试题与课本或直接或间接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综观各地中考语文阅读考查题, 少数地方的试题取材课内;绝大多数地方的试题取材课外, 但也是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 整合知识, 适当拓展。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 掌握阅读规律, 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 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 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文言文阅读更要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 并牢固地背记下来。
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 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 结合练习, 向课外文言文延伸。当然, 中考试卷中还有大量内容是不能单靠课内外“对照”解决的, 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中, 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 做到能读会写, 有了过硬的本领, 才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5.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生活作文”“个性作文”, 是近年来呈现出新的中考作文取向。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抒写生活的感悟。从今年各地满分作文来看, 凡是有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能力好的作文往往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可多进行一些片断写作训练, 也可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 可以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如语言训练, 可以对作文进行补充修饰语的修改, 变换句式的修改, 运用修辞方法的修改, 使作文的语言更灵动。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 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才能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6.有效地使用练习, 强化训练应试能力
(1) 多做“精典”的题目
所谓“精典”, 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进行精选;要选择那些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 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 而不是以练习代替复习计划, 这是有效使用练习题的关键。
(2) 多做分类练习, 少做综合练习
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更好配合复习计划。做题时多做分类练习, 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解决, 把握知识链, 实现“举一反三”, 务必落到实处, 抓住根本, 以提高能力。而综合练习, 看似全面, 但作为平时训练则显得过于庞杂, 不利于逐步落实, 平时应可少做。
(3) 做题要循序渐进, 稳步提高
做题也应有计划性, 先易后难, 一步一个阶梯, 切忌眼高手低。
(4) 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
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也有相应的答题思路, 也有一定答题规范要求。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方法和要求, 才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7.注重积累, 提高解题技巧, 将失误减少到最低点
中考语文试题免费 篇8
选文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表现陌生人之间友爱。试题考查全面,重点突出。第1题,题干中的提示,既体现了本文的叙事特点,又降低了试题难度。第2题,围绕次要人物设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设题细腻、巧妙。“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个提示降低了试题难度,有助于引导考生有目的地深入阅读文本,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水平、试题难易程度的精确把握。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枝,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话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人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30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说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的一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来。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尽管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人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对他的帮助会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篇9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3分)
2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分)
23.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4.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4分)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A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B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C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事件。(3分)
17、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一句插入第1段中合适的位置(在ABC中选择),使之上下连贯。()(2分)
18、开头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9、第4段“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一句中的“一座山”指什么?(3分)
20、品析语句,回答问题。(3分)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21、请说说题目“微笑的可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父爱陷阱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21.“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2分)
22.“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父亲和父亲两个阶段。
23.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2分)
24.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4分)
25.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5分)
善良的种子朱成玉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20.作者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其目的是什么?(3分)
21.父亲被偷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2分)
2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简要说明父亲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4分)
①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②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23.标题“善良的种子”有何深刻含义?请用文中原句作出回答。(3分)
2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
体温呢。..
25.“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3分)
20.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共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1.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
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2分)(意对即可。)
22.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2分)
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2分)(意对即可。)
23.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
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每点2分,共4分。)
24.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分)
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2分)
16.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残的“我”,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
17.B
18.环境(景物)描写(1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1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1分)。
19.那场车祸带给自己的悲观胆怯。
20.通过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21.题目含义(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
作用(2分):给文章提供了一个线索(1分),暗示主旨: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1分)。
21.在盼援无望的情况下才自救(1分);
性格上习惯等待别人的救助,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自强自立能力(1分,答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得分)。
22.愤恨(埋怨、怨恨)(1分)理解(1分)
23.为儿子成功自救而兴奋(1分),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成功而兴奋(1分)。
24.巧设伏笔: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2分,答出其中任何二处即可)
巧设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2分)
25.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1分),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1分)。
形象:对儿子严格要求(1分),对儿子体贴关怀(1分),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1分)。20.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品德。
21.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22.①写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
②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23.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24.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
【中考语文试题免费】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试题10-22
中考语文复习试题07-23
2024中考模拟语文试题10-23
山东青岛中考语文试题09-04
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解析09-23
中考模拟题语文试题07-02
三语文中考模拟试题07-05
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05-30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05-18
中考语文试题之病句修改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