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2024-10-15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精选10篇)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1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摘 要:对于矿山这一特殊行业,加强安全文化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本文深入分析了当下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安全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

在所有的行业中,安全生产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长远发展。可见,其在企业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矿山这一特殊行业来说,安全生产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决定了企业的成与败。因此,矿山企业应该积极加强安全文化构建,从根源上提高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他们的安全技能,从而能够随机应变地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有效增强了矿山工作的安全性能,减少矿山企业的风险,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及安全管理现状

一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由于矿山工作是一项艰苦且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导致极少部分毕业生愿意投身到该项工作中。因此,矿山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以顶替、招工以及技工校毕业分配的方式进入企业中。加上长年未有新进人员,导致当下的在职人员年龄层次偏大并且严重缺乏一线人员。对于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这些人员已经不能胜任该岗位。同时,由于在职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并且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也较低。另外,在职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尚未树立较强的遵章守纪的意识,对于违章危害意识不到位,导致违章行为层出不穷,加大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压力。面对这一现状,矿山企业应该及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切实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外委队伍。为了响应国有企业改革,解决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矿山企业的劳动组织结构逐渐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对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交由外委劳动组织全权负责,也就是交由非企业的正式员工参与生产过程。然而,采取这种多元化的劳动组织模式有利又有弊。虽然改变了以往零散雇佣的方式,转变成有组织的队伍,但是这部分员工结构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加上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不高,尚未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理所当然成为生产过程中事故高发的隐患群体,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安全生产压力。因此,矿山企业必须加强对外委队伍的安全管理,切实树立他们的安全意识。矿山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加强矿山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技术素质

众所周知,矿山作为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才能切实减少矿山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克服矿山安全管理中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只有切实规范和保障员工的安全行为,才能实现矿山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因此,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从观念上改变矿山从业人员对安全文化的认识。首先,加强个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意识具有能动性的作用,能够有效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建立员工的安全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适当利用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规章制度,矿山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确保工作过程的安全行为。对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将各自的职责一一落实到位,配套相应的奖惩措施,打造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团队。其次,加强群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职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其必然会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应该不断促进安全绩效的群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为职工营造出一种充满安全意识的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工。

(2)加强矿山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生产的任何环节中务必按照安全的原则,将安全行为一一落实到位,切实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同时,奖惩分明。为了切实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员工的工作激情,对于做出贡献的职工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相反对于违反安全生产制度的职工应该给予惩罚,以儆效尤。另外,要想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必须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位,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检查和监督。在有效的监督下,能够切实加强矿山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

(3)加强矿山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安全环境

在矿山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给职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安全环境。在这种积极正面的环境的影响下,能够潜移默化地给矿山员工灌输强烈地安全生产意识,切实做到安全文明生产。而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出良好的安全环境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矿山企业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确保矿山生产的安全系数。同时,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完成,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促进矿山生产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另外,有形的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警觉性,防患于未然。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矿山行业的特殊性,加强矿山安全文化构建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矿山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增强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融入安全文化,实现安全文明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勇军,丁德馨,陈七三,等.铀矿山企业安全文化构建体系及建设措施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陈柒叁.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现代矿业,2011(01).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2

关键词:网络语境,校园文化,构建路径

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语境、校园文化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来探讨网络语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在网络语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路径中, 将分重点来设定构建路径。

一、以网络语境为中心的路径

以网络语境为中心的路径, 就是将网络语境中的各有机组成置于构建的中心地位, 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校园人置于服从“中心”的地位, 充分发挥在网络语境中进行校园文化构建的优势, 协调其余两者在构建中出现的不和谐内容。具体可通过建立健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信息教育平台来实现。

(1)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库。根据网站的特点、面向的不同, 融入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库, 以隐形化的方式使网民接触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电子交互式传播。利用电子交互式传播的传统形式, 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双向沟通。

(3)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传播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语境的各种要素, 通过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结合,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传播的多样化,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传播的吸引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置于构建的中心地位, 而将网络语境和校园人置于服从“中心”的地位,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具体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方式来实现:

(1) 建立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的科学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的四个层面要整体推进并有所侧重。整体推进, 指这一路径要达到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精神品格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四位一体”的效果。有所侧重, 指在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基础的条件下, 才能理解其精髓, 深入其灵魂。根据这一点,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的实践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基础来寻找教育的起点。

(2)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发展。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式思考,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革新。

三、以校园人为中心的路径

以校园人为中心的路径, 就是把校园人置于构建的中心地位, 而将网络语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置于服从“中心”的地位, 充分考虑校园人的主体地位, 扩宽网络语境的作用范围, 深化网络语境的影响力, 加快校园文化的构建步伐。以下是具体办法:

(1) 提高高校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树立阵地意识、科技意识和超前意识。愿意深入网络语境, 掌握网络语境的特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旗帜树立在网络语境中。这是构建先进校园文化最关键的一环。

(2) 注重复合型教职工的培养。教职工群体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向既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又理解网络语境的内涵, 掌握熟练的网络技术及其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方向发展。

(3)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同层次, 在网络语境实施不同的构建办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或进行研究型学习的学生, 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网站这类静态媒介, 为其提供海量的、全面的、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资料;对于入党积极分子, 可通过红色经典影视展播、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网民, 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 广泛宣传大学生中的优秀典型,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对在思想、心理方面存在迷惑的大学生, 可以通过网络通讯的办法及时与其进行私密性较强的互动交流, 并进行指导。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3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目标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安全、健康、环保的世纪。关注员工健康、工业职业安全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最重要一环。安全、稳定是世界和平、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安全问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分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体现在生存环境的所有领域。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所述,“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一个人从生到死适中生活在安全文化中。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构成与建设目标

1、企业安全文化的构成

企业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物质、精神文化等文化系统组成,是一个涵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概念。企业文化的构成主要从企业方面和劳动者方面两个部分组成。企业的方面:主要是提供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物质经济条件,以及企业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理念、要求、目标、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安全监控、医疗保障、宣传等众多配套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劳动者方面:主要是对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对安全文化认识、态度、个人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及培养良好的遵章守纪的等行为。

2、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

企业安全文化的目标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首先是安全理念必须要充分体现企业对劳动者的人格的尊重,保证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安全;其次要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劳动者在安全生产的遵纪守法、按章操作的良好的观念和习惯。三是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安全监控制度、安全操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做好宣传舆论导向

构建以基层为重心的新型企业安全文化,必须用新颖的教育形式吸引人,必须用生动的典型案例感染人,必须用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人,引导员工把安全环保同自身的前途、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和普遍的价值认同,用文化力推进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把安全文化宣贯贯穿在安全管理工作始终,运用持续不断的舆论力量,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宣贯,推进员工实现对安全工作的认知、认同和认可程度的提升,从而形成新的安全理念和成熟的安全行为。一是开展网络宣传。要始终把安全环保工作作为网络宣传的重点内容,配合企业各阶段不同工作重点,有所侧重地进行集中宣传,特别是围绕重大活动开展专题宣传。二是开展岗位宣传。要运用各种形式启发员工立足岗位进行自我教育,自上而下开展了“安全―我的责任”、“让‘三违远离岗位”等系列大讨论,引导员工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查、摆、树”,查出思想瓶颈问题,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三是开展专业宣传。要以提高安全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安全小课堂”,活动。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设备管理和安全技能方面的知识。四是开展实际宣教。采取事故受害者现身说法、班组安全活动走进现场、利用多媒体播放事故案例、网络视频直播危险化学品知识讲座、流程图板仿真模拟操作等教学手段,增强了活动的效果。只有把握好宣传舆论工作的导向,使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才能不断推动基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三、逐步探索和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源自安全管理,所有创新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管理基础之上。从整体来看,油田企业企业安全管理不容乐观,各方面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不少企业相继推行了HSE管理体系,但受到行业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制约,HSE管理体系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在,有的管理基本到位,但缺乏创新;有的则统得太紧,企业管理过多依靠外力,自主能力差;有的在人员方面、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力量薄弱,致使工作常常出现脱节;还有的管理松懈,顾此失彼,到处亡羊补牢。其中能把安全管理上升到文化创建层次的更是应者廖廖,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将安全绩效考核、安全水平监测、事故处罚权限、相关责任分解逐步纳入到企业管理工作范畴。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头。此举不仅可有效减少安全监管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效率,也必将对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

2、着力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工作。一是要把好“人口”关,通过公开竞争和择优选聘等方式将最合适的人选到最适合的岗位;二是要把好“充电”关,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建立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将工作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将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他们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的实践技能和安全素质。

3、建立健全企业安全活动制度。企业安全活动是创建安全文化的有效载体。结合当前油田企业企业安全活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在活动的实效上下功夫,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油田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使命,也使之成为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5、培养和弘扬独具特色的团队精神

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精神的形成需要不断地提炼、积累和完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同企业生产任务、工作条件、人员状况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建立人性化的安全文化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安全文化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企业对于员工的心理尊重程度和务实程度。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是实现人性化安全文化的基础,是企业安全文化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地将人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待,关注每个员工的思想、生活。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关心关怀每个员工的工作、生活问题。真真切切地为每个员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不弄虚作假。真真正正地将企业的整个氛围营造成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也只有这样,企业的员工才会从内心里喜爱企业、热爱岗位,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365天,并能在新老员工的更替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能够被人们不断地传承下去的思想,才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

2、构建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性机制

安全文化不同于其他的规章制度,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即可实现,不同于某些技术的学习,进行短期的培训即可领悟并能很快熟练。也不同于组织构架的组建,通过借鉴、学习也能很快搭建。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重复某些行为。因此,要建立起人性化的安全文化,就不能缺少一个长期性的保障机制,使得“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思想理念始终在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出来。

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氛围最终形成一种安全文化,不能没有硬约束力来作为支撑。所谓的硬约束力指的便是规章制度。借由硬性的制度要求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得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能够始终贯彻这一安全文化建设思路,进而在企业的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意识、标准的行为准则。

五、结语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4

2.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以封闭题为主,只设计了1道开放题。调查对象从我省高校中随机选取115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数量共计1150份,回收1150份,回收率是100%,其中,有效问卷是1144份

2.2数据分析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篇5

2.1安全理念识别系统

煤矿的安全理念识别系统,是煤矿安全文化战略整合的核心识别系统。河北省煤矿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凝练适合企业的安全理念。①树立安全目标。煤矿应在对内外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确定长远安全目标,并进行恰当描述,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②提出安全理念。煤矿应针对各部门安全生产特点,提炼清晰的安全理念,并构建煤矿安全理念体系,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③形成安全价值观。煤矿应从分析本矿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入手,将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在内,形成独特的安全价值观,要求其符合煤矿自身发展战略与实际情况。④提炼安全承诺。安全承诺的提炼要结合煤矿实际,表述自身力所能及的安全承诺,不讲空话、套话、大话,用具有一定激励性和感召力的语言,得到煤矿各级管理者、员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同。此外,为了实现安全目标,培养员工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煤矿还应从员工安全价值责任、煤矿企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安全道德规范,并确定煤矿安全哲学和安全精神。以此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纠正其不安全行为,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2.2安全行为识别系统

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煤矿企业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河北省煤矿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合理配置煤矿相关资源,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使煤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②构建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安全控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职业健康管理机制、安全管理问责制、绩效考核机制、安全经济责任精细管理机制、安全监察机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等,协调安全行为识别系统的运行。③提升员工安全素养。通过提高员工安全素养,进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应从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心理素质、安全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着手。④制定行为规范。为保证员工的每个行为都是安全的,应制定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⑤制定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严格依照规范制度行事,规范员工的行为。

2.3煤矿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

煤矿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组成。在设计时,除考虑一般企业所规定的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外,还要充分考虑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

2.4煤矿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

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是以发声技术或艺术手段,具体反应煤矿安全理念、安全精神和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听觉传播形式,包括安全警示、背景音乐、广播、地面非生产区域歌曲、生产系统听觉信号、提醒语和安全祝福、嘱托语等。建立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时要求对原来的安全视觉听觉识别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井下作业现场及巷道、要害硐室警示语音,在井下主要运输大巷、车场和机电硐室等地方应设置维持秩序,安全提示的铃声、笛声、钟声、喇叭声或其它声音控制系统。

2.5煤矿安全文化环境识别系统

亦称环境统一化,是对人所能感受到的煤矿环境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体现煤矿安全文化理念,遵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工作面,从地面办公室到职工生活区,都应对环境空间进行规范化设置,从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保障生产现场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河北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各煤矿应确立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循序渐进,构建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娜,杨涛.解读《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导则》[J].现代职业安全,(2).

[2]贺阿红.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标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3]刘永亮,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1099—).北京:国家安全管理监督局,2014.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6

近年来, 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 但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矿山安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安全基础薄弱, 内部管理松弛, 工艺技术落后, 安全条件较差,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特别是随着矿产品价格上涨, 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仍然严重, 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加之一些地方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监管不力, 重特大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与社会对矿山安全工作的期待是不和谐的, 也和谐社会建设宗旨是相违背的, 需要我们在矿山安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克服和解决。结合当前现有的条件,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加以解决: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 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 对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全矿上下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要求我们站在政治的高度来处理好安全与责任、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作为领导首先要从思想上, 摆正安全在各项生产工作中的位置, 树立“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全员参与, 持续改进”的安全理念, 落实责任, 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中, 应怎样去抓, 怎样去管, 才能把安全工作搞好。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管好自己的人, 管好自己的事, 切实履行安全职责。

二、加强矿山技术工作的管理

目前, 有些矿山没有技术人员或技术人员很少, 开采设计的实施, 各生产工序的技术工作大部分都凭经验。技术资料不全、图纸不全, 地质、测量、采矿、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更为稀少。对实现重大危险源监控、预防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很大困难。因此要去改变这种局面, 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在大、中专院校中强化这方面的专业, 使专业人才不断增多, 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第二应该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短训班, 对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短期强化培训, 使之达到矿山技术管理的初期水平, 来解决过渡期的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解决还是应该抓好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做好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对矿山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

矿山安全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使安全工作有的放矢, 有据可依, 除了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及相应的有关法规、规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地方的乡镇小型企业也逐步地建立起来。这部分企业不仅为当地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而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部分经济力量在经济社会虽然不是支柱大产业, 但是在某些地区确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对这些小型地方矿山企业应该进行规范化管理, 使其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

四、狠抓矿山安全重点、薄弱环节

矿山的薄弱环节就是检修生产作业, 也是矿山安全工作的重点。由于矿山安全工作协及工种多、交叉作业多、非标设备多, 再加上一些设备的老化、检修时间紧、任务重, 人员少等等因素, 都给检修的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面对这些实际困难, 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法规的学习, 规范职工的行为, 提高职工的素质, 另一方面, 坚持“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并加以严格管理, 执行“谁主管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 对已审批的危险作业, 由检修项目负责人组织召集作业人员进行学习讨论, 明确各项安全措施后方可开工作业。作业中要进行互保联保, 安全员、技术管理人员现场进行监督管理, 作业后进行总结讨论, 吸取经验与不足。

五、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要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对瓦斯、煤尘、水及尾矿库等危害的治理。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全国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特别加强对瓦斯事故的预防。各类煤矿要按照矿山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瓦斯治理的有关规定, 搞好“一通三防”工作, 严禁“三违”现象。各有关部门和矿山企业对各类事故隐患要及时检查, 认真整改, 切实把安全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事故预防上来。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7

关键词:矿山 液压提升机 安全功能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TD5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86-01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而优质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工业生产出来的。要生产出工业及国防所需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国防工业以及各方面需要,就必须有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而机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建设水平,一方面,人们不断提出新要求、新设想,设计研究开发新设备,生产优质产品,只有这样,杜会才能发展。回顾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体现这一点。另一方面,企业在购进新液压设备的同时,应抓紧对生产操作和管理人员、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设备,进行故降诊断工作。

1 液压提升机的安全功能

1.1 防爆功能

提升机主要使用在含煤尘和易燃、易爆气体的煤矿井下或井口,防爆是其最基本的安全功能,液压提升机电控系统与电控式提升机电控系统相比更为简单,防爆问题更易解决。针对我国煤矿提升机运行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防爆设计在煤矿企业管理上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它不但可以通过建模很好地掌握煤矿外业工作状态,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生产、资源活动进行整改,并指导施工作业;还可以预见资源管理风险,采取一系列的事前措施,给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营提供信息,将运营事故突发率降至最低。

1.2 液压提升机超速、过卷保护功能

在矿山液压提升机的配置中,存在高、低压闭合的保护回路,在矿山液压提升机系统所受到的压力升高大于通常压力的20%-25%的时候,就会使液压提升机开启高压溢流阀,同时,液压油在经过单向阀、高压安全阀进入低压侧管道以后,矿山液压系统所受到的压力就不会再接着提高了,这时,矿山液压的配置的马达就会因为难以提供相应的负载,导致矿山液压提升机自发式的产生停机现象;如果之前所配置的辅助补油系统所受到的压力低于平常水平,这样就会使得低压保护在压力继电器动作以后,实行电源切断,有效地保证了提升机的正常运行。这时候,矿山液压提升机也会因此产生自动停机现象,而且会使得提升机亮起信号灯,产生铃声报警,给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警示。在这种紧急制动的条件以下,煤矿液压提升机操控人员就可以开始进行脚踏制动开关,保证液压提升机能够做到相应的紧急停车,并在同一时间断开所有的电源开关。如果矿山液压提升机在工作情况下,即在提升或者下降的过程中产生拉绳断裂的现象,断绳的不利现象,我们就可以在提升容器的两边实施紧急制动抱紧罐道,最终保证提升机强制停车。

2 煤矿液压提升机安全隐患模型分析

2.1 提升机安全几何数据模型

建立煤矿提升机安全系统时,既要对煤矿原有的生产属性进行数据化管理,并管理清楚各个数据的层次分布。那么,煤矿管理系统模型在包括煤矿的生产属性信息的同时也囊括了空间图形信息。其中,空间图形信息能够较好地描述煤矿所处的空间位置,此工作在GIS技术上通过坐标(X,Y)来表示。然而,煤矿属性信息的数据非常之多,其中既集中了煤矿本身含有的大量地物特征,又涵盖了各式各样的煤矿设备,这样既能对生产设备实行信息化操控,又能对某些固定设施,如井巷,进行全程监控。

2.2 属性数据模型

在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下,表述各项地理要素特征、分布的直接数据无疑是GIS的属性特征。而地理属性与图形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图层信息和实体对象拥有同样的单向的属性数据。在此首先介绍客观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联系。其中,基本属性数据大体上可以分为独享数据、公共数据、可否传播数据、共名或共值属性、传值属性以及传名属性,一共有这八种类型。根据数据分类和层次关系,又可以将这些属性数据分为两类,例如:煤矿设备属性数据基本由各项设备的赋予原值、生产状态、名称编号以及地理坐标构成。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液压提升机中的应用

当前情况下,我国结合了国家发展需要,自行研制了各种各样的带式输送机。比如说可伸缩巷道带式输送机设备,不但填补了国内成套长距离、大倾角带式输送机的空白,为我国煤矿生产提供了更加高效高产的工作面,而且还对输送机械的关键元件和核心技术提出了响应理论研究,这为今后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伴随着近几年我国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控制设备及多种制动与软启动装置的成功开发,从而使得采用调速型液力耦合器与行星齿轮减速器使驱动系统的使用性能更加安全实用。

3 液压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展望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模糊理论在许多学科中的渗透,必须要加快液压提升设备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工作。把可靠性技术与维修性、保障性相结合(Reliability&Maintenance, R&M),把管理、工程、技术联为一体,综合考虑系统的可靠性、性能、费用等因素,建立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

4 结语

根据构建煤矿管理系统信息化设计的基本要求,该文阐述分析了在结合Flex RIA方法之后,煤礦管理系统的GIS表达模型。利用其中的属性数据模型能够加强传统煤矿设备属性的数据管理,而煤矿图层间的分布层次关系则可以用几何数据模型清楚的表述,系统界面可视化、操作性强,有利于我国煤矿输液的技术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B8516-1997.矿井提升机和矿用提升绞车安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盛晓敏,黄红武,刘健宁,等.机械安全设计方法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 12(12):1354-1356.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体系 构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83-0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兴衰。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在国家文化建设和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正因此,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也是大学的生命。真正的校园文化是靠多年的积淀,靠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追求,靠坚持和信仰而形成的。这种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可以称之为“大学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会对这个环境中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冷漠的”高校排名,而是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鲜活的”校园环境。莘莘学子在校园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这就是文化示范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也只有建设高品质、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宏伟蓝图。

一、从“文化强国”到“文化强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门见山提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国家如此,大学更应如此。“文化强校”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大力倡导“文化强校”理念,积极构建校园文化体系;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线,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办学思想,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既坚持就业导向更注重育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更重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可见,建设校园文化特别是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因为高技能人才同样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程度认知不足。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职校园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文化氛围,需要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强烈呼唤“顶层设计”,应集各院校最高水准而为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更应有文化自觉意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程度的认知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积淀意识不足。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在校园文化积淀方面有先天不足。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当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或多或少存在浮躁氛围。热衷于宣传学校各类“成果”,无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工夫、做功课,由此加剧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先天不足”之症,难以形成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认同感的校园文化特质。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个性”缺失。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一情况与第二点的“积淀不足”密切相关。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凸显“校本设计”,没有构建好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三、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努力创建高职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不长,都是比较年轻的高校,论文化积淀,自然无法与百年名校相提并论,但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借鉴本科院校经验,树立职业院校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再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如《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及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慈善文化”、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爱育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孝文化”等。这种文化品牌树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的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各地方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应有特色意识,充分展示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构建自己的文化名片。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认真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形成自身品牌。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民族自治地区有其鲜明的文化特点,以广西为例,绣球、山歌、刘三姐等被认为是广西最具文化影响力的符号。广西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全可以深挖广西元素,展示广西色彩,结合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自身品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这方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年音乐会是一个创新。该校在音乐会曲目选择方面,除经典民族、流行音乐外,非常重视凸显广西民族特色,2014年的曲目《春祈大酬雷》充分展现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展现了广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视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建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能发挥育人作用。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有其标志性景观,它会成为全体师生的文化骄傲,会成为大家心灵的归宿。凡历史悠久的名校,都有其标志性的校园景观,在学校发展和壮大的历史长河中赋予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持久的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大礼堂”、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都在岁月的积淀中影响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校园景观,成为名校之“名”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文化内核和灵魂的承载地。高职院校中,在标志性景观方面虽稍显不足,但也不乏为此努力的案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把校区建设和区域旅游有机结合,以成都标榜女红工艺博物馆等为基础,整体创建国家3A级景区校园就是很成功的案例。类似的情况还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现桂林旅游学院),其校园本身即是3A级景区,这样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名师风范及其伟大人格的影响力

名师、大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人格、学识,将对学生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学界大师辈出,如陈寅恪、刘师培、吴宓、金岳霖、梁漱溟、熊十力、钱穆、钱钟书、饶宗颐、季羡林等,他们影响着一代代学人,影响着无数学子,大师人格魅力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虽然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应用技能,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但教师的人格、学识也会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现在我们国家各层面都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只有当其体现在老师身上,融入到教师的行为规范中,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一批名师、大师,以他们卓越的学识培养学生,以他们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以他们非凡的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四)把行业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借鉴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其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是企业独特的文化积淀,有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当前,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关系极为密切,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行业企业的文化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行业企业文化也将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鲜明特色。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中说:“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这都表明了行业、企业在中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认为,没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就不是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重视其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作用。要善于把行业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把“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创业教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所在地军区发起“强军育才接力工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强调专业办学“五个一”,明确每个专业办学必须至少有一个合作企业等。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和“文化育人”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堂文化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5-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使该门课程一直以来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愿意学、用得上”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大难题。

通过为期两年的调研考察,本课题组老师结合本校及区内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这一目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工夫,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文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文化

实施教学改革,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必要前提。教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素质影响到学科教学的创新,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入脑、入心,就必须改变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主”作用,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是权威,控制学生。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促进者,在生活中是学生的朋友。因此,教师应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互动探究,并对学生适时的进行点拨,努力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生生之间的交流就更少,课堂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只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代的教学活动,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风景。因此,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双主”作用,即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对话式、项目式、讨论式、角色转换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置主题演讲、热点话题讨论、角色转换等教学环节,来体现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多个小组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案例评述、话题讨论、角色换位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养成、理论学习与活动锻炼相结合,达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建构积极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文化的目的。

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形成趣味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众多文化的聚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想要改变单调乏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除在教学设计上要别出心裁外,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有所创新,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教学等,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皆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课堂昏昏欲睡的状况。同时,还应利用现代信息化平台,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APP平台,创立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中设立有课程学习区、互动交流区和公告事务区等栏目,可以在课程学习区里上传课件、微课,发布学习任务,进行作品展示等栏目,在互动交流区里设有课堂讨论、课外答疑、开心灌水等栏目,通过后台管理了解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机来进行学习,使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形成趣味课堂文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教学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主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门槛要求比其他学科较高,不是谁都可以,特别是对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而且还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才有可能为我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专业基础知识要过硬,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了解。所以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他自己就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因此,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经常进行研修,积极参加国家或本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了解和掌握一些前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只有不断的摄取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才会使自己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问题是能够应对自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整合教材,构建生活化课堂文化

教育在实践上是生活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去领悟生活的真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偏重于灌输,对人进行“教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灌输和教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和反感,因此,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多发掘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实施人性化、生活化的教育,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的光辉。

(一)整合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它要反映和评价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状况,但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育等方面还不全面和成熟,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思潮的时候,可能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从这方面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并进行正确引导,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富含时代特点的思想文化知识载体,在众多社会思潮中弘扬“主旋律”。

(二)整合教材,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

高职院校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统编教材理论性较强,而教材内容与现实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就需要根据教学情况整合教材,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编写一些校内讲义,讲义内容除需要保留统编教材的知识点外,还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加一些时事热点,并插入一些图片,讲义分别设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想一想”、“课堂讨论”、“比一比”、“议一议”、 “课后思考”、“课外阅读”等栏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五、发展多元多向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理性课堂文化

检查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开展多元多向开放的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关注教学结果的评定转向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的评定,要把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表现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而且全面,才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正在不断完善,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老师自评,同行测评,系部测评,督导室测评和学生测评。而且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很多学校采取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者各占50%;部分学校也采用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占40%,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60%的评价方式,总的来说,这些评价考核方式相对都比较理性,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避免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而又取得好成绩的尴尬,有利于提高学生更加注重过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完善自身、整合教材内容以及发展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汝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下新型教学文化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覃秋燕,祁道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探索——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C版),2015(9)

[3]王思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2(1)

[4]杨泽宇.高职院校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文化现状的调查与研究”(2014LSZ008)

【作者简介】覃秋燕(1970— ),女,广西都安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矿山安全文化构建路径探讨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 生态化教学 改革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19-01

随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教学改革《课程要求》关于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及评估方式等理论及表述内涵可知,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朝着多媒体教学“正常化”、教学理念“国际化”、课程管理“三级化”及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方向发展。基于此,笔者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了我校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也即生态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我校改革当前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生态化教学就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方法与原理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教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且大量研究表明,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对其进行研究并非为了构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生态学教育体系,而是为了更好的将其原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用生态学的一些方法切实的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理论基础予以支撑。

1.1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并在此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它强调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以发现和解决课堂实践中存在的宏观与微观的失误。

1.2 人本主义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积极无条件的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

1.3 自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其内部运行必须是自组织的。而人在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的自组织能力。教学活动作为整个大教育系统的而独立子系统,与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显然狭隘、封闭的教学不属于生态教学系统,生态化教学要完成身心健康、和谐的生态人的培养,实现“生本化”的价值观,就必须通过开放性的自我改进和完善,来逐步提高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2 英语生态化教学环境的改革构建策略

2.1 灵活运用“分段分层”的原理,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采取的“三段三层”改革,也即“三个阶段,三个层次”教学的改革。第一阶段为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础训练,96学时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32学时的“多环节”实践教学,让学生围绕“诗歌,话剧,歌曲,演讲”等主题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三、四学期,符合免修基础课条件的同学可以选修第三阶段的课程或者商务英语双学位,其他学生继续基础课学习,共为96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多环节教学。第三阶段为五、六学期,开设文化素养类(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赏析,西方文化入门)和实用技能类选修课程(科技英语翻译,实用英语写作,六级,考研讲座),每门课程32学时,2学分。“三个层次”是指一本,二本和特殊专业(体育,艺术设计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双强”是指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五会”语言技能,通过第三阶段的学习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段三层”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凸显了人本精神,为基层创业人才的需要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多环节”实践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构建了生态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双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双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基于生态化教学理论运用生态学理论中的原则和方法来思考和研究复杂的教学现象,把教师,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方法及其评价体系等教学要素看作一个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以此来构建一种整体,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有以下理论基础为支撑:(1)教育生态学理论;(2)人本主义理论;(3)自组织理论。

2.3 提高教学评估的科学性

改变单一终结性评估形式,加强形成性评估,如,可通过采用小论文,口试,课堂报告等活动形式作为评估手段,以此来跟踪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成果。外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着惰性,使得对于环境的适应上,表现出了滞后性,减弱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课堂形式的改变,让学生明白怎样实现自我价值,发掘个人潜能和特性,从而体现出生态课堂的价值观。在生态课堂中使得学生有一个宽容和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树立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体现出生态课堂的情感观。

3 结语

生态化课堂强调的课堂学是一种团队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持续发展学习动机,目前,随着我校“三段三层”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目前已逐步解决了如下问题:(1)“教”与“学”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技能和艺术,解决过于依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现象,增强课堂师生间的“双边,多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成果;(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多环节”实践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构建的生态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校园局域网拓的虚拟空间里自主学习,促进人际交互,也可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舞台,真正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课程单一,滞后的问题。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环节”教学主题语言实践活动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语言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 谭淑荣.建设和谐校园,实现教育生态化[J].师道·教研,2010(5):78-79.

上一篇:观看亮剑个人观后感400字下一篇: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