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音乐论文

2024-10-31

海上钢琴师音乐论文(精选8篇)

海上钢琴师音乐论文 篇1

心灵的绝唱

――《海上钢琴师 》 音乐赏析

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在舞厅中的那架钢琴前,从左到右,总共只有简单的88个琴键;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朱赛佩·托那托雷的《海上钢琴师》给我们描述了一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大海、游轮、钢琴只是这三个事物就构筑成1900这个主人公绚丽的一生.在大海中漂泊的演绎音乐是他的宿命.男主角1900习惯了大海的波涛汹涌,习惯了在动荡中演绎乐曲,仿佛Virginian号是他小时候睡觉的摇篮的扩大版.所以即使外面风大浪高,在船上的演奏大厅上弹钢琴时,1900却艺高人胆大,把钢琴下滚轮掣开,这样,钢琴便像是他琴键上的手指般,也在地板上随著他的流泻的音符滑动著,忽然一个浪头打上来,演奏厅的灯也掉下来,1900却还是享受他的钢琴,那只摇晃的灯竟像是他的音乐的伴舞般,听他所心所欲的指使„„他,1900,之前没有听过音乐,没有看过钢琴,却在一看到钢琴之後,弹出让船长都目瞪口呆的乐音。这就是1900宿命的传奇。美妙乐曲的灵感来自他惊人的洞察力

一等舱舞会上的各色人等: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湎于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红尘的妓女、偷穿礼服期待艳遇的三等舱乘客„„这些都成了1900演奏钢琴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1900也用这些灵感演绎着芸芸众生的内心世界。人间万象如同弗吉尼亚号上的乘客一般,上船,下船,再上船,下船。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船头与船尾之间来回颠簸。对于1900来说,整个世界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而任何的伪装与面具在流动的音乐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一览无余,1900只需伸伸手轻抚琴键,便可将一个人的一生在乐声中灵性地写意出来,所以他虽身在海上,但却早已看尽了陆上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辉煌与凄凉。指尖流淌的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爵士乐开山鼻祖谢利是将利用音乐达到自己庸俗的生活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影片中爵士乐开山鼻祖谢利上来向1900挑战把两个人对音乐的不同追求和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个回合的较量是全片音乐的高潮。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本以为足可把1900杀个人仰马翻,落花流水。孰知1900却一步一个台阶,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然后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弹了一遍。第三回合中才显示自己的最高水平,达到顶峰。尤其是第三段如闪电般迅速,最后1900将预先准备好的香烟放在因飞速演奏而摩擦生热得滚烫的琴线上引燃,然后放在早已目瞪口呆的谢利嘴中,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烟给你抽,我不抽烟。”全场才如梦初醒,掌声雷动。老女人恍然意识到自己掉了假发,胖绅士方才感觉到掉在裤子里依旧燃着的雪茄。而谢利的名誉也随着他嘴边的余烬灰飞烟灭,落在他皮鞋上的烟灰如同1900登峰造极的琴技一样——神秘莫测而不可思议。整个高潮部分一气呵成,精彩绝伦而又妙趣横生。充分体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与剧本的精巧构思。如此酣畅淋漓之感,不由教人看得大呼痛快。爱情的表达同样无法脱离音乐

她的出现,那个无名的看似普通的女孩,此时的音调慢慢舒缓。淡雅,轻柔看似平静但蕴含着激动喜悦和忧愁,慢慢地音调高高的扬起,又慢慢的舒缓,这个女孩如同一滴出晨的露珠,落入平静的池塘般荡起圈圈波纹,此时的琴曲乍然而停,虽然只有瞬间,但这间隙的曲调变换折射出一种真爱的情节,单纯的细致的,优雅的,琴曲的舒缓与情节中1900瞩望女孩的眼神一样,单纯安静。除了淡雅的,我不知道怎么来形如那段情景,两人像是能互相看见般的对视,琴调里蕴含了希望的依靠的感觉,伴随1900那看似呆滞的眼神,他似乎看到了未来,对于爱情或者希望的未来。音乐体现了1900的感情平静但又波澜。直到女孩离去,音乐如失去灵魂似的丧失了感情,慢慢的停止,1900不知道停止了,此时钢琴是主体,他只是附着灵魂的躯体,他的灵魂在琴键里。最后的一段是失望还是为自己悲哀,我很难揣摩,1900的眼神也随同音乐灵魂的丧失而消失,也许是飞向了那个女孩也许去寻找自己的父亲,或者就留在钢琴里,被自己锁住了,此时音乐不再是乐曲而是悲伤的哭泣,伤感的感觉油然而生,不再是明快的节奏换而言是断点的音节.这段剧情的开头是一段看似明快激烈的兴奋与欢快的基调的曲风,手指强烈的痛击琴键。但看过影片和细细品味词曲的人会发现,此时的钢琴曲是充满了不屑,无奈和少于愤慨,对于心中孤傲的那份气节最后的保留。这就是他的爱情,只有音乐能淋漓尽致的 表达.大海,邮轮,钢琴承载了他凄凉唯美的宿命,唯一温暖的是他收获了友谊。那个流创美好传奇的 友谊,那个与他演绎完美乐章的友谊。

海上钢琴师音乐论文 篇2

一、电影回顾

“1900”一出生便被遗弃在一艘大轮船上, 清洁工人发现了他, 底舱工人收养了他, “1900”是养父给他起的一长串名字的简称。船上的厨子、工人对“1900”都挺关照。养父教他认字读报, 常被他稚嫩的声音逗得哈哈大笑。当“1900”问养父“妈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时, 养父回答他那是一匹马的名字。

“1900”的童年还算快乐, 直到有一天, 养父在工作中意外地被铁钩砸中后脑。“1900”不知道养父即将死去, 依旧陪在病床前为他读报, 稚嫩的声音让他笑着离开了人世。在养父的尸体被推入海中海葬后, “1900”再一次成了孤儿。

陆地上的警察要把“1900”送进孤儿院, 翻遍船舱也找不到他。“1900”只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像一只小老鼠一样躲藏在船里的各个角落, 直到人们失去耐心, 他才敢出来溜达。

“1900”被宴会大厅的音乐所吸引。他的眼光透过喧闹的人群, 定格在乐队区的那架钢琴上。一天深夜, 睡眼惺忪的船员和乘客被琴声唤醒。当他们相互询问着来到宴会大厅时, 看到一个七八岁的、脏兮兮的少年坐在琴凳上, 小腿因为够不着地晃悠着, 两个小手间那么随意地, 就流淌出动人的旋律。尽管人们还沉浸在琴声中, 船长却碍于情面对“1900”说, 这不符合规定。小小的“1900”回答是:“Fuck the regulation!”

“1900”长大了, 他的琴艺得到了大家包括船长的认可, 成了乐队的常驻钢琴手。“1900”结识了上船应聘的小号手, 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用琴声治疗小号手的晕船, 用琴声诠释着他对不同乘客身份的理解。“1900”在宴会大厅中为上流人士弹奏, 常常脱离固定曲目即兴创作, 乐队指挥气得吹胡子瞪眼, 乘客们却乐此不疲。“1900”更愿意呆在下等舱, 让没钱享乐的穷苦人永远享受他自由的音乐。

“1900”名声在外, 不愿下船的他, 在船上接受了自称“爵士鼻祖”的钢琴手的挑战。不知比赛为何物的“1900”, 第一轮弹了大家都熟悉的曲子《平安夜》, 第二轮被对手的曲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饶有兴致地又自己重弹了一遍。直到第三轮, 感受到挑衅的“1900”, 才用令对方手指颤抖的指法, 狂风暴雨般地击败了对手。

“1900”喜欢上了一个姑娘, 他为姑娘即兴创作的一段曲子被刻成了唱片。当唱片商承诺唱片发行会带给他许多财富时, “1900”却固执地留下了唱片, 仿佛那就是他心爱的姑娘。小号手极力劝说“1900”, 为了心爱的姑娘, 离开大船开始新的人生。在离陆地就差两阶舷梯的地方, “1900”最终却选择了转身返回。

小号手为了生活离开了大船, 若干年后得到了大船要被爆破销毁的消息, 在最后的时刻找到了“1900”。满面尘灰的“1900”告诉小号手, 他熟悉这艘大船, 就像他熟悉钢琴的琴键, 而陆地上的生活, 他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小号手劝不动好朋友, 含着泪离开了大船。“1900”在想象的琴键上按动手指, 在爆炸声中与大船一同化为齑粉。

“1900”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凭他的钢琴技艺, 就算再不济, “1900”也能离开大船在陆地上找个心爱的姑娘过普通人的生活。为什么他宁愿死, 也不愿意离开大船?

大船对于其他人, 是旅途中的交通工具, 是临时的工作地点;而对于“1900”, 那是他出生的地方, 是养父养育他的地方, 是他成长的地方, 就是他的家!“1900”的坚守, 源于他对家园深深的眷恋。

二、对“1900”可以离开大船的三次机会的分析

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里, 每年有100多万移民乘船涌入美国。这就是“1900”出生的时代背景, 他也是一个移民的弃子。“1900”再次成为孤儿时, 陆地上的人本可以把他带到福利院去生活。但着制服的警察让“1900”感到恐惧, 他幼小的心灵可能会想:这些人找到我是要干什么呢?“1900”选择了逃避,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大船的机会。

失去养父, 幼小的“1900”内心是孤独的, 是音乐抚慰了他的心灵。在旅途中, 几乎所有人都愿意沉浸在“1900”自由的音乐中忙碌着或享受着, 但到了航程快要结束时, 总会有一个人率先高喊:“美国!”然后, 所有人都跑到了甲板上, 只剩下孤独的“1900”。还有什么比陶醉在音乐中更重要的呢, “1900”不理解。太多人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 惟独“1900”是个例外。

成名后的“1900”, 也曾想过为了心动的姑娘上岸。可是, “1900”应该了解, 狠心遗弃他的母亲也在陆地上生活。大城市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财富和欲望。激烈的竞争, 让大家不顾一切。“1900”会怀疑, 拼到最后, 是不是大家比的就是, 看谁更舍得抛弃友情、亲情, 更舍得抛弃曾经心目中最美好的事物呢?在这样的一群人当中, “1900”应该会感到恐惧。或许你也有着与“1900”类似的感受:为什么要离开家呢?家里有生我养我的人, 有我的朋友和兄弟姐妹, 有我熟悉的生活的一切。好男儿志在四方是不错, 外面的世界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离开了家, 我会感到迷惘, 我会无所适从, 我会迷失自己。功成名就不好说, 即便是成功了, 富足的生活又会带给我多少内心的欢乐呢?太过方便的衣食住行会让人养尊处优, 身体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果你承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那光鲜的外表背后, 又隐藏着多少辛酸呢?这是“1900”第二次离开大船的机会。

当大船行将报废时, 所有值得运走的东西都被运走了, 包括“1900”经常弹奏的那架钢琴。但这些相对于“1900”心目中神圣的家园, 已变得不再重要。我不知道这段时间他是如何维持生活的, 应该是船上残存的发霉食物吧!是不是又像回到了刚失去养父的时候, 一个脏兮兮的、苍白的少年东躲西藏逃避人们的寻找呢?“1900”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剩下唯一的亲人身边, 一步也不愿意离开。

大船就要爆炸了, 其他人理所当然地选择离开。“1900”不能接受, 为什么要炸毁他的家园。当这一切无可避免时, 本来有些怯懦的“1900”变得异常的勇敢, 他选择了和家园一同毁灭。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大船的机会。

三、结语

海上钢琴师音乐论文 篇3

关键词:电影 音乐 海上钢琴师

一、概述

音乐和电影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妹,二者在审美者的视听感知中交互迷离,时而旋律跌宕起伏、时而画面图像重生,时而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时而具象到触手可及。恰似将抽象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旋律寄托于触手可及的视空感里,这是音乐的情愫在电影中得到的释放,犹如电影中随情节变化而发生的乐律变奏,但却总能自始至终交相呼应于主题曲的格调,无论影片具象抽象到何种程度,似是总有一丝魂魄被某种旋律或音符扯牵,欲罢不能。

电影音乐具体就是指的专门给影片所制作的音乐,和电影主题相符合。并且电影与音乐都有两个重要的元素,就电影来讲是故事与节奏,对音乐来说是旋律和节奏。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在于深化电影主题,让人物更加生动,传递内心情感,确定电影风格等。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执导的一部影片,是从1994年亚历山卓·巴里克剧场文本《1900的独白》改编而成的。主要是讲述了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传奇的一生。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同时也极富诗意,整个影片都带有极端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此,很多影评人也对其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是被人视为杰作,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影和音乐所擦出的火花,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最为耀眼,效果也相当震撼。

二、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借用音乐的情感渲染塑造电影的灵魂

1.音乐参与电影叙事、让主体更加凸显

故事背景是电影进行叙述的重要铺垫,是其关键性要素之一,电影叙事通过各种方式来阐明其故事背景,音乐就是其叙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电影中往往把对某个场景进行标示的音乐称之为背景音乐。音乐在叙事过程中,其本质还是在为电影主题服务,建立电影风格,有机的融入电影,因为音乐在内容以及感情上具有某种特定性,所以,音乐才能够很好的诠释电影作品当中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内容。电影《海上钢琴师》一开始就是经由小号的演奏,带出一张老唱片,从而牵扯出Max的回忆,借此作为铺垫,引出了主人公1900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其情感经历。摇摆不定的船只、晃动的吊床以及发出叮叮当当声音的铃铛都营造一种较为温馨的气氛,但是也隐喻着另外一种不幸因素。主人公在第一次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对音乐深深的着迷,这给为其以后当上一名钢琴演奏家埋下了伏笔,从而开始叙述了1900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2.利用音乐成功塑造角色,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音乐在视觉的冲击力上面并不强势,但是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经由艺术的手法给表达出来。电影画面主要是对人物的外部运动进行表现,然而音乐作为电影的“第二台词”,主要烘托人物性格以及其内心活动。音乐能够有效的传递电影角色想要表达的感情以及其内心思绪、感情,借助音乐的旋律来对电影节奏进行把控,音乐最为擅长的就是能够很好的对人物内心情绪进行描述。在电影中最为重要的音乐表达手法就是音乐和画面同步,并且也是最为常见的表达手法,对于电影某类人物出场,都使用特定音乐旋律进行铺垫,借此来塑造角色鲜明的性格。

在《海上钢琴师》当中音乐就起到了点题和灵魂式的作用,电影的主要配乐是《爱的旋律》,这首曲子就是主人公1900即兴弹奏的一首曲子,这就是1900在看见女主角用毛巾擦拭脸部,整理发型的时候,从而内心产生了情愫,由此演奏的一首充满柔情的曲子,是其心底最为温柔和淳朴的“爱的旋律”。从而由主题音乐变换到主题变奏,在竖琴独奏旋律当中表现出了主人公1900内心的向往与渴望,通过这犹豫不决的音乐旋律描绘出了1900胆怯心理。简单的结构生动、形象、具体地刻画出了当时的主题,随着故事情节的演绎,带着观众慢慢的深入剧情,主人公1900想要把自己创造的唱片送给姑娘,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随着怯生生的音乐旋律,主人公1900将女宾舱门打开,主动去寻找姑娘,并且当女主角和1900进行吻别的时候,1900的唱片始终没有送出去,这时音乐随着剧情再次响起,表达了主人公1900内心深处的惆怅、失望、渴望等等情愫,这段音乐凄美、朴实、纯粹、直抵人心,正是《海上钢琴师》的主题配乐和多次变奏,让观众深入了解到了1900与自己心仪的女孩初识,然后双双坠入爱河,并且在爱情世界里情感挣扎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主人公1900敏感、质朴、纯洁和具有艺术张力的气质,让观众从心底产生了惆怅的思绪,充分的调动了观众情绪。

3.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音乐在渲染着时代氛围

不一样时期的乐曲在内容、曲调以及演奏方式方面都有所不同,对此,电影作品就能够按照不同时期的音乐背景,对背景音乐进行选择,使用和历史背景相符合的音乐以及乐器当做电影中的主要曲子和演奏乐器,另一方面还能够使用这种音乐对电影的背景进行渲染,借此来达到烘托时代背景的目的。《海上钢琴师》主要是想要表达距今百年前一位音乐艺术家的传奇故事,对此在音乐方面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如其分的音乐能够让风靡一时的爵士乐以及钢琴艺术得到很好的体现,最大化程度的呈现当时爵士文化,并且让观众深深的沉醉于当时的爵士钢琴文化当中。

4.音乐在充分烘托电影场景

对于电影的故事情节、角色能够通过不同特色的音乐去渲染,然而电影的某些特定气氛或者场景能够通过音乐对其进行渲染,能够能够更好的增加电影的表现力。

在电影当中音乐不仅仅是具备一般音乐的特质,并且和电影自身还是紧密相连的,能够彰显电影的独特色彩。电影作品主要是依靠故事情节来引发观众感情上共鸣,并且运用各种各样的音乐,对电影的场景以及气氛进行烘托,从而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丰满,让观众在感受到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加强听觉上的冲击力,两种有效的结合,让观众感受更加深刻。比如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视作品当中,Max在潮湿的台阶进行沉思,观众便跟随着Max的回忆一起进入了百年之前的那个年代。这就给影片的局部营造了特定气氛,创造了特定环境以及时代氛围,在海上“钢琴决斗”的时候,第一回莫顿进行爵士钢琴独奏“大肥火腿”,这首曲子高档大气、华丽异常,莫顿演奏的更是酣畅淋漓,但是主人公1900表现的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平安夜》,在第二回合当中,莫顿演奏的是《渴望》,这首曲子低调奢华,彰显大师风范,但是主人公1900却非常容易的把这首曲子给再演奏了一次,在最后一个回合当中,黑人音乐家莫顿表现出了惊人的技巧乐曲“扭断手指”,但是1900却以夸张的面部表情,将一首快的难以置信的乐曲给演奏了出来。惊呆了的莫顿手中的酒杯滑落下来,这个时候1900利用钢琴发烫的琴体点燃了一只香烟,走向了旁边的莫顿,将香烟放在了莫顿嘴边,潇洒的说“你抽吧,我不会”,大厅里的人们这时才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通过循序渐进的音乐,层层铺垫,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高潮同时,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三、展望我国电影和音乐完美交互的未来

由于近些年来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欧美以及韩日等国的电影相比,我国电影在技术、叙事手法、情节等等方面虽然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电影音乐还是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过去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的祖国》以及《牧羊曲》等等电影插曲仍然占据电影音乐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现在我国电影已经过度商业化,大多数电影音乐已经成为商业影片的陪葬品,因为目前的制作商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反而让影片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能给人启迪和思考,难以让人产生反思,激发人们情绪,仅仅是一味追求视觉以及听觉上冲击力,并不能够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多数影片都属于快餐式消费,看过被观众随机遗忘了。另一方面,我国电影希望能够更快的赶上欧美电影的发展步伐,一味的采用“拿来主义”,根本不顾及自身情况,没有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商业电影都是将利益放在首位,大牌导员和演员以及大投资的模式被广泛套用,这使得观众视觉焦点变得模糊,忽视了电影本身所传递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我国音乐电影的发展。

我国音乐电影没有被重视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特色,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对此,我们就应该发展具有我国名族特色的音乐,我们可以将具有名族色彩的乐器运用到电影音乐之中,比如: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菊花台》,是我国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当中的主题曲,这里我们就电影当中的音乐的搭配来说,显得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独特的中国风,并且传唱度也十分的高。所以,我国电影和音乐的完美交互发展上,在面临困境的同时也极具发展空间。只有去了解观众真实的内心,挖掘音乐和电影的艺术特点和规律,才能够让荧幕之声更加动听,音乐的情感和电影的灵魂才能完美结合,若二者融为一体,互为助长,方能造就不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扣蕊.论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巧妙运用[J].电影文学,2013(12).

[2]刘伟.《海上钢琴师》背景音乐中蕴含的人性美[J].电影文学,2011(20).

[3]王敏.音乐中的精灵:爵士钢琴——《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J].电影文学,2012(5).

[4]李佳.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音乐之声》《海上钢琴师》等为例[J].电影文学,2010(17).

[5]陈晓芸.用音乐演绎生命——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作品赏析[J].电影文学,2012(11).

[6]张振环,赵风云.用音乐唤醒沉睡的灵魂——《海上钢琴师》的核心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1(8).

[7]喻晓兰.试析《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运用影片所反映主题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1(16).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4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部经典的影片,是一个人,坐在大屏幕前,静静地看完的。

该片讲述了一个位钢琴家的一生。

1900年,20世纪的开端。弗吉尼亚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了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但是他还是没有离开这艘船,正如他不允许他的音乐离开他一样。最后,他选择和这艘被废弃的船一起结束生命,离开这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

海上浮城,邮轮上的美国梦

事实上,在世界上多数人的眼里,美国是一个以梦想成真而著称的国家,是一个人人都可能成功的地方,是一个寄托了激情和财富的国度。正如影片开头密密麻麻的船板上,当人们看见薄雾中渐渐清晰的自由女神像时,一句掷地有声的“America”顿时令人群欢呼。但是不可避免地,蒙上一层浮华,虚荣的阴影。

主人公1900便是出生在一艘运送各地移民前往美国实现梦想的豪华邮轮上,一个刚出生就被母亲抛弃在钢琴上的孩子。我猜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逐梦者,而不幸的是,他被认为是前进路上的累赘而被抛弃在这艘通往梦想的船上。

导演将1900安排成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档案中都找不到他存在的记录,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这样的安排显然寓意深刻,在这样背景下出生的孩子,成长在这样的一艘船上,却看透了这世间的名利场,独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来流淌最真挚的音乐,最后和这承载了他满满的世界的豪华油轮一起消失在无边无际,澄澈又蔚蓝的大海。一如坠落的天使,带着人间的疲惫,回到了天堂的怀抱。

1900第一次走进众人惊叹的眼光是这样的场景:

夜间,所有的客人都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震动,一个衣衫破旧、满脸污垢的孩子正端坐在钢琴前,那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着琴键,于是,那架大钢琴唱出了一支柔和动人的曲调。当船长告诉他擅自弹琴触犯规则的时候,小1900鄙夷不屑地脱口说道:“去他的什么规则。”(“Fuck the regulations.”)

是的,1900的存在,似乎本身就在一切的规则之外,格格不入。这也似乎为他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请允许我用锦瑟来比拟钢琴。因为我觉得只有锦瑟,作为古典与华丽,纯朴与简单的融合体才能贴切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美誉。也正因为此,1900才可以用它,演绎心灵。正如1900第一次演奏的曲目,无师自通,动听流畅的音乐只是因为心灵的诉求,于是那首曲子被命名为《重生的莫扎特》。用那位如孩童般的天才音乐家来取名,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觉得影片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在此处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只能用“规则之外”来勉强解释,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在触摸到心脏纯朴地跳动下演奏出灵魂的 1

乐章。

还记得一位童话大师在他的故事中说道“每一架钢琴中都住着一群音符精灵,每当有真正的钢琴师来演奏是,它们就会出来绕着钢琴和钢琴师翩翩起舞,这是便是最美的音乐。”我想,1900弹奏钢琴的时候,一定有一群精灵在黑白键上,在三脚架上,手拉着手跳舞吧。

随着1900越来越成熟的钢琴演奏,渐渐引起了外面的关注。影片中的第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出现在主人公与杰里·莫顿的钢琴竞技中。片中的杰里·莫顿显然是历史上的抽象化后凝结成的形象。作为一个在“外面的世界”里以高超的音乐才华而享受到美国上流社会奢华浮靡的生活的代表,他的出现,香烟,名酒和仆人,显然是外面的世界和1900的第一次较量。

在这场竞技中,前一回合,尽管在技巧上1900不亚于杰里·莫顿,但不懂其用意的观众却认为模仿对手是不光彩行为,因而对他发出了一片嘘声。杰里·莫顿感到自己占了上风,马上又弹了一首更炫耀技巧的乐曲《The Finger Breaker》,直译是“扭断你的手指”,标题本身就指明了乐曲的演奏难度。

这时,1900感到有必要动真格儿的了。他向正对他表示极大不满的麦克斯要了一支香烟,也放在了钢琴上,然后转过身来,对似乎已经胜券在握的杰里·莫顿轻蔑地说了一句:“你是自找的,倒霉蛋。”随后,人们耳畔响起了一支如火如荼,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乐曲。

1900的“单人四手联弹”显然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惊呆的杰里·莫顿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这之前,一位绅士的雪茄烟已经从嘴唇上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一位贵妇头上的假发竟浑然不觉地被服务生的托盘无意间刮掉,所有人的目光都呆呆地盯在满脸是汗的演奏者身上。听上去只能是四手联弹的作品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弹奏。

一直轰鸣着的钢琴突然静了下来,大厅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得见1900的喘息声,人们甚至忘记了鼓掌。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1900拿起似乎被人遗忘了的那支香烟,用钢琴里早已发热的琴弦;点燃,随后后一步步走向站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杰里·莫顿,“You smoke it, I don’t know how.”(“你抽吧,我不会”)1900轻轻地说。随后,他潇洒地把烟插在了莫顿的嘴唇上。

在浮华的炫耀和单纯的技巧面前,导演宣判后者赢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显然主人公的音乐天分不是用来比试和炫耀的。不过,他的音乐为他寻觅到了一位一生的朋友。

麦克斯的出现,是在夜晚晕船时滚出房间的。不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1900,黑夜中狂跳的音符和神秘的微笑。

他俩坐在钢琴上,随着床身在地板上滑来滑去,华丽的水晶灯跳离了挂钩,砰然下坠。麦克斯恐惧地抓着钢琴的边缘。天在怒吼,海在咆哮,雷在呼喊,闪电不时劈出炫目的一刀,这仿佛是一场情绪激烈的表演,不需要观众的捧场,也不容许谁来阻挠。波浪像兴奋的孩子蹦跶着,卷起一个又一个巨浪,将弗吉尼亚号抛上去又推下来。在这场雷霆万钧的演出中,只有音乐是安静的。颠簸、呕吐、动荡、吵闹„„都未曾影响琴音的流畅如故,和1900兴高采烈的脸。

“我终于明白我们在干些什么,我们在与大海共舞,这疯狂的、华丽的舞蹈”。

这位小号手是1900第一位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也许他曾被外面的世界浸染过,但是在1900旁边他可以放下一切,和1900尽情地演奏,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船上的游客总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刚开始还是正儿八经按乐谱演奏的乐队会突然抛开一切,随心所欲地畅弹。于是,全场沸腾了。

也许麦克斯的出现是1900最大的慰藉。虽然他不能完全走进1900的心灵深处,但最为朋友,他以尊重的姿态聆听1900的心声。天才总是孤独的,于是导演托尔纳托雷把他安排在了1900的身边,最后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做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老去

当麦克斯逡巡在行将被炸毁的弗吉尼亚的各个角落,一遍又一遍地放着这张唱片,他只是躲藏在另一个角落,静静倾听着这拼接的过往。末了,当唱针也疲惫了,颓然收起唱片机,准备离开没有回应的老友,他斜斜靠在暗影里,问:“你在哪儿找到这张唱片,麦克斯?”仿佛从未有离乱,从未有战争,从未有潦倒,从未有流年从身上奔涌而过。他仍然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立在东倒西歪抱盂狂吐的麦克斯面前的那个他,优雅地走在或者倾斜或者废弃的船舱里面。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还是那个如玉一般的男子,还是那个单纯得只要心念一动,指尖便能流淌出能走进心灵的乐章,他们还可以在午后的大厅里,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们还是那对只要相视一眼便能弹出相同的曲段的知己。伯牙与子期,子期死,伯牙琴碎。正如麦克斯卖掉了他那把钟爱的小号。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久闻1900大名的唱片商不断地用前途无量和财源滚滚这些甜言蜜语对他进行灌输,终于得到了一次录音机会。

开始在琴键上信手拈来的1900即兴弹出了一串琶音和音阶之后,逐渐进入自己的乐思之中此刻,仿佛出于天意,他看见外面甲板上质朴秀丽、纯洁健康的女孩来到了玻璃窗前。于是他的爱情萌芽了:

1900遇到了那个窗外的女孩,他侧目移动,眼睛抓着那一点来自陆地的动情。1900假设了对话的情景,想送给她一张刻录碟,里面的曲儿弹得都是即兴与寄情。1900夜不能寐,脸贴在琴键上,手指敲着反复四个音,来来回回,恍如迷惑不能出世。1900穿戴整齐,穿梭在船舱的睡房里,在众多个夜里的梦魇中,寻找那一张熟悉的脸。1900贼一样的,吻了她。

1900在这片不能离去的海里,着陆了爱情。

能不能把这叫做缘分呢,也许几世的轮回只为了今生在次相遇。正如席慕容笔下,浅唱低吟的一首诗:

你 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我 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烧著 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因此 今生相逢 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

却又很恍忽 无法仔细地去分辨

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无论怎么有天赋的人,碰到爱情总会有部分象飞鸟一样被掠走或隐藏,也许有人也这样在雨中注视过她,而她知道吗?”

也许是从见到女孩这一刻起,陆地对于1900来说不再是没有丝毫的诱惑力了。一天,在与好朋友麦克斯进餐的时候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我想去陆地看看。

终于听到了朋友的这一决定,麦克斯开始高兴的为1900描述未来的情景。他的家庭他的儿女甚至谈到自己受邀请去1900家吃晚饭的美妙情景。在他们的谈心过程中音乐一直以温暖的主题变奏来衬托对白,揭示出主人公或复杂或感慨的心态。

离别的时刻似乎到来啦,穿着麦克斯送给他的大衣在与船上所有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的人告别之后,1900戴好帽子拿起手提箱终于踏上了通往陆地的旋梯。

在这段布鲁斯风格的配乐当中,突显出来的钢琴旋律和仰角拍摄的镜头同步。使连接弗吉尼亚号与陆地的那条旋梯显得格外的漫长。突然间一步步走下旋梯的1900停住了他的脚步。

凝望着庞然矗立在眼前的巨大城市,耳盼传来了象征着市井活力的各种声响。在船弦上所有送行者的注视下,1900把摘下的帽子用力地抛向空中,而最后帽子落进了水里。此刻,背景音乐机开始改变自己的形态显得不再怯懦和犹疑。只见1900转过身来迈出坚定的脚步返回了甲板。随后的日子里,消沉和独处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00才重新回到朋友们中间继续他的音乐演奏生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

1900的爱情,没有泰坦尼克号的撕心裂肺轰轰烈烈,挪用了中国式徘徊柔情和三分朦胧,让他们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

主人公最终放弃了,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林花去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a bridge too long, perfume to strong,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play.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didn’t step off my life.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

他说这话的时候,嘴角定是带着浅浅的苦涩吧。是的,他也曾尝试过,努力过,试着用音乐和人们交流。当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这艘装满了南来北往各色人群的巨大轮船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他可以从这些乘客身上知道,各种不同的人生和陆地上发生的事情,想象着新奥尔良街上鬼魅的大雾。他甚至可以触景生曲,看到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即兴创作和弹奏出神入化的曲子,娼妇,小偷,恋爱中的傻蛋,串通情人谋杀丈夫的淫妇„„

他已读懂了人类,却没有人懂得他。他只能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走不进来,他也走不出去。

但是历史滚滚的潮流却将他遗弃了。规则之外的人终究被“规则”了。他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而放弃了生命,他决定留下来和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在岸边,人们终于撤掉了那条长长的旋梯。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而另一个镜头,在弗吉尼亚号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修长洁净的手,缓慢地弹奏着想像中的钢琴然,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

世界回到初时般宁静,折翼的天使带着人间的疲惫走了,“但愿天堂也有音乐”。

这样的结局无法不让人反复回味。一如泡在砂杯中的香茗,落在锦瑟上的花瓣,拨响了心中最柔软的幺弦,任旷古的回音飘荡:他终是以这样的姿态结束了,恰似化蝶搬的决绝与妖艳„„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轻轻缓缓吟哦着这首歌,脑海里还是1900年轻时的音容相貌。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心中的,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

1900是遗世独立的存在,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有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 也许在我的心里还存着一瓶纯净的水,干净而透明,那里存放着最纯洁的东西,供自己在伤痕累累后独自舔舐伤口。也许人人心中也都曾经有过这样一瓶水,只是随着岁月的磨砺而模糊了,污染了,所以1900的清新纯净才那么让人动容吧。

但是1900的纯洁是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他只能活在人们心中的那一小瓶纯净水中。就象张爱玲所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已经穿上了红舞鞋,注定要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在舞台上一直跳到死为止,临死前眼前也许会再一次出现1900那平静的眼神.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坐在废船里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而麦克斯则一直在抹眼泪。这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可以说1900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质本洁来还洁去,但愿大海能给你一个世界!

《海上钢琴师》 影评 篇5

——剖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主题表达和思想内涵

鲸鱼在大海里遨游。它已经足够庞大,几乎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因此它很是得意。海鸥在空中盘旋,发出一阵赞叹:“鲸鱼,多么伟大的生物,你已经是海中的王者。我们看见在陆地上的动物,与你伟岸的身躯相比是多么渺小卑微,不值一提。你难道不想征服陆地吗?你应该冲上岸去让他们瞧瞧。”鲸鱼听了满心欢喜,而当它冲上沙滩准备实施征服世界的宏伟计划的那一刻,它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搁浅了。几天之后,当一具硕大的遗体陈列在海滩上的时候,海鸥成群结队地飞落在尸体上,啄食它的腐肉,这时它们又变得很犬儒了:“哎呀,看把你能的!其实你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早就知道你会有这么一天的。”正如这个寓言故事所述,市侩们总是抱着捧杀的态度来看待天才,这也无足多怪,但最重要的是,天才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

被誉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欧洲电影”——《海上钢琴师》似乎就借助了音乐天才1900的传奇故事提出了以上命题,并给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答案。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在面对1900最终选择的时候,无论是扼腕叹息也好,还是高山仰止也罢,似乎都不足以表达内心那种触及灵魂的震撼。因为在1900选择的背后,隐隐折射出的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其实电影《海上钢琴师》用两个词应该可以囊括它想要表达的主旨,我认为是“归宿”和“自我选择”。《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始于一座豪华游轮——Virginian号,这艘游轮上所搭载的乘客:既有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民也有来自上流阶层的精英,但无论贤与不肖,对于1900来说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一群在纷繁世相中迷失的流民,他们追逐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和无穷无尽的欲望。为了更好的诠释世人的迷惘,导演特意让纽约的港口一直都隐匿在蛮烟瘴雾中,若隐若现。“陆地上的人,夏天害怕冬天将至,冬天担心夏天的迟到,所以他们总是到处游走,想找到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样他们就虚度了很多光阴,我并不羡慕”,1900如是说。在外人看来他胆小懦弱、逃避现实,所以不敢下船,但1900自己心里清楚,作为一个弃婴,他诞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感悟在这里,收获也在这里,所以只有在船上一切才是真实的。抱有着这样的想法,1900注定是孤独的,不过在导演看来,他孤独的根源皆源自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托纳多雷用了3个次要人物非常隐晦的暗示了1900的自我定位和选择,这3个线索人物分别是:手风琴流浪艺术家、爵士乐大湿——黑人钢琴家以及挚友——小号手。

首先,来说说流浪者。手风琴流浪者和1900有着截然相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流浪者代表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冒险家们,1900则代表着固守家园的坚守者,其实我认为这两种执着的人生观没有高下之分,最怕的是半吊子,因为盲目跟风的人永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回到影片本身,1900若有所思的听完流浪者激昂的演说,报以淡淡地微笑,其实追求诗和远方并不难,人人心中皆能向往,然而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坚守初衷,始终如一!

其次,爵士钢琴家和小号手,我认为都是导演假定的1900在陆地上的映射,设想一下,1900离开Virginian号来到陆地上的生活,倘若他足够幸运,他会成为下一个黑人钢琴家,深处名利包裹的漩涡中,处处受到世俗的掣肘,难免沦为庸众,迷失自己对音乐的初衷;倘若他足够不幸,他会成为下一个小号手,为了生计奔波,过着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贱卖掉自己的梦想和才华。1900很清楚自身的定位,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论成败,陆地上的生活都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尽管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古怪的天才钢琴师,明明有机会一鸣惊人,却甘愿呆在这艘破船上默默无闻,最后还选择与船共亡,究竟是愚蠢至极就是心有魔障?

不过我想小号手的劝解和外界的质疑,并不会对1900造成任何的动摇,因为1900并不在意名利,更不畏惧生死,他已经找到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归宿:无拘无束的音乐创作环境和这艘破船才能给予他的自由,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换句话说,Virginian号之外的世界对于1900来说不过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焉知城里的人又何尝不想冲出来?在名利财富的背后,是所谓的成功者风光无限之后那不为人知的空虚,待到一切的荣光都已逝去,再重新审视人生的得失,其中的幸运者,还能像张翰那样“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全身而退;不幸者,恐怕只能哀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比起那些虚度了百年人生,终究找不到归宿,带着遗憾离世的人来说,1900无疑是幸运的,他不入围城,自觉放弃了尘世的诱惑与烦嚣,换来了坚守与自在,其实伟大的梦想和追求从来都不需要别人肯定!再来说说导演意图和1900不会下船的原因吧,本片导演是我非常喜爱的意大利国宝级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接班人,居然拍了一部如此不现实的电影0.0。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满腔热血的文艺片大师对于好莱坞流水线式的商业大片自然是不屑一顾的,以至于《海上钢琴师》中处处充斥着意大利导演对美帝的无情鄙视。

先来看看《海上钢琴师》的故事背景时代,1900不用说生于1900,他长到20岁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抛开苏俄不说,美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美国迅速崛起,另一方面欧洲渐渐衰落,而Virginian号就是电影中最好的见证。这是一艘往返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的豪华游轮,船上是来自欧洲各国的富豪、科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这艘船是数以千万的欧洲移民者寻梦之旅的开始,亦是大量欧洲精英人才流失的开始。所以当我们听到电影中无数唾骂和嘲讽移民者的台词时,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1900回答记者说:”在巴黎我最喜欢在埃菲尔铁塔下,等待日落,看着人们 褪去了面具,在他们失足摔下去的时候,凭他们的尖叫声来判断他们来自哪个国家,。”由此可见,托纳多雷对于不愿坚守故土的流民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再来看看导演对于美国文化的态度,这要从爵士乐说起,大家都知道爵士起源于美国,但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欧洲音乐和非洲传统音乐,美国本来就是个兼容并包的国家,各种多元文化在此地融合,但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文化根基深厚的欧洲看来美国就像是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还记得小号手马克思为了获得上船的机会,在港口即兴演奏了一曲,船商问他:“你刚刚演奏的是什么音乐?”马克思很迷惘的回答道:“不知道”!船商笑着告诉他:“这就是爵士!”由此可见,在导演眼中,那些不知所云,不知道自己搞出的是什么鬼玩意儿的音乐就是爵士乐咯。对于这样的音乐,导演巧妙的借助1900之口,回敬了一句:Fuck Jazz!至于暴发户——美国人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导演则借助了一个邪魅狂狷的黑人钢琴家来展现,B格甚高,琴技倒是平平,牙齿和袜子上都镶着钻石,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很酷炫,斗琴结果可想而知,被1900无情吊打之后,挥泪而去。相较于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欧洲文化,美国这种粗俗土鳖街边货又被导演深深的嘲笑了一番。

从以上的种种痕迹不难看出,1900俨然成为了寄托导演意图的灵魂人物,亦是欧洲文明最后的捍卫者,他终其一生从未踏足美国大陆,因为导演不愿他放弃留守家园的信念,当欧洲文明不可逆转的走向没落,他也伴着数吨炸药与Virginian号一同化为乌有,甚至不曾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但没有关系,因为他的故事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一种精神甚至一种信仰永远流传下去,在肉体即将陨灭的最后关头,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欧洲文明最后的挽歌!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6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述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取中,他也选取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取,怎样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回到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取!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取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能够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取: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透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感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海上钢琴师音乐论文 篇7

关键词:电影,《海上钢琴师》,生态批评

自启蒙运动以来, 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是牛顿–笛卡尔哲学, 它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特征,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然而, 这种哲学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灾难和它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 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矛盾。此时, 人类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样, 生态哲学—生态学世界观,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出现了。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目标。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当代生态批评开始直面文坛, 逐渐形成了一股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潮。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依尔 (Lawrence Buell) 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批评家之一, 他认为, 生态批评的任务不仅在于鼓励读者重新亲近自然, 还要唤醒人们关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性” (environmentality) 意识, 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只是“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他指出生态批评的对象“不仅是自然写作、环境写作和以生态内容为题材的作品, 还将包括一切有‘形式的话语’”。“生态批评坚持生态学的颠覆性的信条———相互联系的观念, 将自然、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 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 探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策略, 其根本目的是建构生态诗学体系, 倡导生态学视野, 让它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技术领域, 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 扩展人类的伦理, 开拓人类的观念, 向以生态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转变, 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蓝图”, 使整个人类能诗意地栖居大地, 心灵能有所依。

我非常赞成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提到的, 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态环境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还存在着精神生态。“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但对于“物”, 我的理解是一切自然物或人的创造物。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对应于自然生态, 但人与其创造物之间的关系则对应于社会生态。因此, 我想对鲁教授的提法稍作改动 (即“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 , 并据此来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 (英语片名The Legend of 1900, 可译为《1900传奇故事》) 讲述了一个生于海, 长于海, 死于海的钢琴师1900的传奇故事:一个男婴被人遗弃在往返于欧洲各国与美国之间的弗吉尼亚号客船上, 被船上一位好心的添煤工丹尼·布德曼收养, 因为男婴被发现于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 添煤工给他取名为丹尼·布德曼TD雷蒙1900。在添煤工意外死亡后, 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但添煤工对陆地世界的描述和他自己常年对船上众生相的观察, 使得他与陆地世俗格格不入, 他从不离船上岸。只有那么一次, 为了那位令他怦然心动的少女, 他来到了通往陆地的舷梯中央, 但最终, 他还是选择了永远地留在船上, 即使他知道弗吉尼亚号将被炸毁, 即使昔日好友冒险登船来深情劝说, 他也不愿离开。随着一声巨响, 随着冲天火光, 1900守住了他那有限却又无限的心灵家园。

1 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1900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大海上, 他在“船一样大的摇篮”里慢慢长大, 在海上他神奇地拥有了不可思议的的音乐才能, 并与音乐一起终生守望着大海。从他坐在弗吉尼亚底层船舱的舷窗深情凝望碧蓝大海的眼神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像大海一样宽广、自由的心灵。他在海上的传奇一生不就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天籁之音吗?

1900未曾踏入半步的陆地又是什么样的呢?影片为我们展示的最多的是1900眼中的港口城市—纽约, 在这里, 鳞次栉比的楼房一眼望不到边。这是物质财富已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典型镜头。但我们知道, 1900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的破坏已突显, 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水污染, 各种污染噩梦般地困扰着人类, 等到人类意识到这些时, 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质朴、清新的自然的踪影。

2 社会生态

工业化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加剧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分化, 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却掌握在绝少部分国家和绝少部分人手中, 这给诸多社会问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犯罪、经济危机、战争接踵而至。

影片中, 就在弗吉尼亚号船头到船尾这有限的空间里, 透过1900的眼, 我们看到了世俗众生相:赖以生存的土地干涸、妻子和神父跑掉、五个子女死于病魔的会拉手风琴的男人;和年轻情夫一起杀掉丈夫然后携带珠宝逃跑的贵妇;心事重重却又无能为力的年轻男子;浓妆艳抹想变成修女的妓女;穿了别人的衣服偷偷溜进头等舱寻找不可思议爱情、眼睛里闪着美国梦的年轻移民……影片多次将特写镜头给了那些挤满弗吉尼亚号轮船甲板的移民:人群中总有人会“抬起头, 很快地向海上望去, 一看见她 (纽约港自由女神像) , 马上他的脚像生了根, 心也激动不已。”他会转向人群, 手指女神像, 大喊“America (美国) ”。然而, 我们知道, 美国那时也同样尝到了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极度深刻性和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的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 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 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其中, 美国退到了1905~1906年的水平。另外, 美国也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独善其身。这些镜头虽然没出现在影片之中, 但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叙述 (1900无时不刻不以钢琴为伴, 哪怕战争时期没人听他弹奏, 他也没有停止演奏) 和遭遇 (我敢说, 1900的朋友, 小号手麦克斯决定卖掉自己心爱的小号肯定是受生活贫困所迫) , 我们是不难理解的。想象一下, 那些将美国视为天堂的移民们真的能在这里实现他们各自的“美国梦”吗?

影片主人公1900的一生更是让我们唏嘘不已:也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1900的父母将刚出生的1900丢弃在弗吉尼亚号客轮上, “没有一个城市、一个教会、一个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 甚至没有生日和家人。他8岁了, 但官方却没有他出生的记录。”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游移于社会之外的恐惧和孤独, 他俨然是个“局外人”—“城市那么大, 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 找一个女人, 盖一间房子, 买一块地, 开辟一道风景, 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 太复杂的判断了, 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 太大了, 它像一艘大船, 一个女人, 一条长长的航线,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 反正, 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本应是相互依存的, 可现实中的人们忙于实现各自的梦想, 在高度组织化、体制化、机械化的人类社会中苦苦挣扎, 并逐渐被异化—组织化、体制化、机械化,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正是这种与社会的疏离感将1900逼到了只能以海为家的地步, 最终不得不选择与弗吉尼亚号、与音乐一同沉入大海更深处。

3 精神生态

在人类童年时期, 诗歌和艺术就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 人类和艺术栖居于自然之中。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却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 把自然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 而艺术在这搅动中也逐渐变了味道。音乐可以复制、保存、出卖, 艺术被赋予了太多的世俗价值。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 1900与音乐宛若一体, 音乐就是他的所思、所见、所爱, 音乐就是他存在的理由、生活的方式。他拒绝踏上陆地藉着他的音乐去赢得金钱、地位和美女。当他听到留声机里传出自己刚刚弹奏完的音乐时, 愤怒地将唱片夺回, 最后把它掰成几片。也许他是想用这种方式使音乐与自己永不分离。

影片中有段镜头令人难忘:来自陆地的号称“爵士乐之父”的杰利·罗尔·莫顿上船来和1900斗琴。杰利的钢琴演奏技巧可谓炉火纯青, 可他的音乐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东西:金钱、名望、狂妄。1900的音乐灵感则是来自大海、来自爱、来自心灵深处。这场比赛注定了会以杰利的惨败而告终。当杰利灰溜溜地走下弗吉尼亚号时, 有着音乐灵魂的1900送给他一句“滚蛋吧, 爵士乐”。与大自然和音乐艺术的朝夕相处净化了1900的灵魂, 他的精神是自由的, 面对世俗的东西, 他可以大声说“滚蛋吧, 规矩”、“滚蛋吧, 战争”、“滚蛋吧, 陆地”。

再来想想船上那些想逃离贫困、逃离政治或宗教迫害的移民们, 也许, 在美国, 他们能摆脱贫困、远离压迫, 实现自己的最初的梦想, 但他们能得到完全的自由解放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科学理性和工业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理想社会, 而是无情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使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1900, 他浪漫到极致的悲剧故事就像一面镜子, 让我们从中看见现代人追求内心平衡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也许, 有人会说1900太懦弱, 懦弱得不敢走下弗吉尼亚号, 不敢去适应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社会。可又有多少人能像1900那样, 为了坚守自己心灵的家园而敢于挑战旧俗陈规、敢于放弃美好的爱情、敢于拒绝名利的诱惑、敢于放弃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呢?但愿我们人类与自然、精神的关系能像1900与大海、音乐的关系那样和谐、美好, 但愿我们不会像1900那样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实现诗意栖居, 心灵返乡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

[3]陈民.《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海上钢琴师 篇8

外文名:The Legend of 1900

其他译名:声光伴我飞/一九〇〇的传奇

制片地区:意大利

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

编剧:亚历山大·巴利科

类型:剧情,爱情,音乐

主演:蒂姆·罗斯,比尔·努恩,

梅兰尼·蒂埃里

片长:165分钟(剪切版:125分钟)

上映时间:1998年10月28日

如果说把电影比作文学作品,《肖申克的救赎》该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教父》就像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为黛茜小姐开车》则是一篇娓娓倾诉的散文。可是我们似乎很难用一种类型或是用一句话来概括《海上钢琴师》,就像我们无法真正了解电影的主人公1900一样。他太过神秘,他是个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户口本,没有国籍,没有学历的天才钢琴家。他的人生轨迹如同海浪,随潮而生,随潮而落,也有波涛汹涌,终究归人大海,化为宁静,如同从未出现过一样。他不同于任何一个民族的传说故事里的无名英雄,他没有父母,没有背景,没有阶级,没有立场;他甚至没有孤独,当他最后选择和船一起毁灭的时候说道:“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一个没有为任何人而存在过的人,又何谈孤独呢?他生于大海,葬于大海,一生不曾离开大海;他来过,活过,爱过。

作为世俗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名利和爱情都不去追求的人,他存活于世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他难道没有理想吗?正如1900所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原来在他的心里,陆地所代表的世界才是一个牢笼,名利和爱情便是这个牢笼的枷锁,所以当1900为了爱情几乎要走下船的那一刻,他犹豫了,一个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人就这样走进喧嚣都市的牢笼吗?1900是一个绝对理想的存在,他不能离开那艘船,就像乌托邦不可能被实现一样。

片中1900和“爵士乐之王”Jelly斗琴的片段令很多观众惊艳也招致无数诟病。Jelly当然是个一流的钢琴家,所以在第一回合1900无从应对,在沉思过后奏出了一曲爵士版的《平安夜》。他的意图再明白不过,无所谓风格,不在乎技巧难度,音乐就是如此纯真美好。而最后一回合中,已然不耐烦的Jelly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用近乎杂技的表演,让88个琴键都发挥到了极致,以一种骇人的速度演奏,而1900的表情“是全世界最失望的”,他说:“那人完全是个傻子。”之后就是那段骇人听闻的狂想曲。导演托纳多雷并不是想告诉我们“快的就是好的”,归根结底,1900纯真如赤子,他被激怒了,只用自己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来反击,仅此而已。

尘世里的我们每天感受着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无从感慨,只能默然接纳。就像《似水流年》里写的那样: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谁在命里主宰我

每天挣扎人海里面

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海上钢琴师当然只是一个理想的化身,却可以时时提醒我们,可曾被枷锁扣得太久了?

经典台词

1.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

2.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3.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

上一篇:立春几点下一篇:高智商脑筋急转弯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