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共8篇)
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 篇1
引子
这应该是我第四遍看这个片子了。一直想好好的分析一下这个电影,我简直想把它解剖成最小的粒子,然后,用我身体每一处细胞,来吸收它。这大概是与我共鸣最强烈的一部片子。我全身心的爱它,超过一切。所以我甚至开始爱屋及乌,也将多纳托雷列为我最喜欢的导演。我强烈的感觉到,多纳托雷与我很多想法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很奇妙的不谋而合。我可以在其中看到我的一些世界观,我甚至在爱上某一位导演班的女孩子之后辗转反侧而大半夜的打开电脑看它。然后在追求没有成功之后,我还是点开这部片子,看1900的那些遭遇,然后流泪。在别人问我最喜欢那部电影的时候,我决不会故作品味高,说:“我喜欢《公民凯恩》!我喜欢安东尼奥尼的!”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最喜欢海上钢琴师。”同寝室的一位导演班兄弟看见我如此喜欢《海上钢琴师》而将我视为个性的人,他说能喜欢这样的片子的人到这种地步,本人估计也是很特别的一个人。他说他可不想看第二遍,他觉得太闷了,太慢了。谁知道呢。在IMDB,《海上钢琴师》的评分只有7.8,而在mtime,此片的分数却高达9.0。如此悬殊的分数,到底是不是与西方人的浪漫细胞有关,还是欧洲人品位高,全都是电影大师,都去看安东尼奥尼、侯麦、特吕弗,觉得多纳托雷的电影实在太肤浅太表层,美国人都去看好莱坞商业片觉得多纳托雷太深奥太文艺,最后多纳托雷无辜的被夹杂中间,只能被亚洲人接受?谁知道?还有人觉得1900 的身世太过神秘而无法对他产生同情感导致影片失色,但是因为这个片子是一首诗歌,而不是叙事文学,不是历史传记,不是纪录片。如果真的要细细得什么都讲,我想多纳托雷的极端浪漫主意是无法实现的。
上网查了一下子浪漫主义,如是说:“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曾对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乔治·桑的这段话表明她在创作上所遵循的是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创作方法,这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理想化的对象。”
多纳托雷通过自己理想中创造的一个纯洁到神圣的1900和他纯美的大海世界,来反衬社会上一些他想要解剖的问题。多纳托雷总得来说应该算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一派,他通过创建自己理想的一个模式来讲述自己的主题,这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特征。
一、主题与内涵
影片的主题中,包含了一个人的成长,包含了爱情、友情,包含了寂寞与漂泊,包含了命运,包含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包含了人的纯性,包含了人生观、世界观,包含了哲学。
导演要讲得有很多,或者说其实他根本没有想要特别刻意的讲什么东西。一些东西讲出来都是顺其自然的。最后1900说的那段经典台词,也就是他应该说的。整个儿影片就像是一首诗,一首极端浪漫的诗歌,一首甜美的、又夹杂着淡淡忧伤的爱情诗,一首不朽的传奇史诗,讲述着从生到死的人生,一个纯洁的人性闪着璀璨的光芒,从生,到死。但其实这又是一首不存在的诗,因为它浪漫到了极致。浪漫到极致的东西,看起来就似乎很遥远,像是隔着浓浓的雾,你伸手去抓,极其渴望得到它,却总是差上那么一段距离,无论如何也触碰不到。最后带给你的,只有无限的感慨,无限的失落,无限的缅怀。多纳托雷一定应该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的极致浪漫气氛,造就了一种极美的氛围和感觉,然后就像是化成一股巨浪扑向你,让你完全浸润在浪漫的海洋中,让你体内每一个细胞都喝足了浪漫的水。
1900是一个未受污染的人,纯洁得几乎无法让他与凡人同类。这与他生活的地方,他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首先他周围的很多船员本身就被导演修饰成为单纯,不染污浊的一群人。他们率真,朴实,从影片很多段落可以看出来。比如在斗琴那一段。有两个船员应该是赌了1900获胜,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与1900一样,没有比赛的概念,不知道场上到底是怎么一种情况,所以只能问前面的富家子弟“did he lose?”其实当时1900已经是落了下风,要一败涂地了,对方回答“not yet”,两个船员一听特别开心,高兴的鼓掌,单纯得可爱。1900一直觉得陆地上的陌生人也应该是跟他一样纯洁的,可是他却遭受了打击,在随便给外界拨电话的时候,他遭到了别人的怒骂。他觉得非常奇怪,觉得“难道电话里面的人不应该是彬彬有礼吗?”,当时的我实在是很心疼,我真的希望,1900别与这些人接触,这一杯纯净的圣水,只能存放在天堂,放在人间的任何地方,都会落上灰尘,受到污染。1900惧怕陆地上的人。从那两个黑人追逐1900的片段,就能够看出来。他也受不住束缚,喜欢率性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金色大厅演奏的时候,小提琴手多次提醒他,要弹奏“just normal notes”,可是他还是受不了这样的循规蹈矩,最后依然是弹着弹着,就弹到了自己的调调上,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在生活中做着一些被束缚的事情。像是命题作文,用题目束缚你,你只能写这个题目;像是上课,有的课你喜欢,有的课你不喜欢,但是你却还是得上;像是做一些项目,可是你没有经费;像是你有才华,却不得不去违心的巴结讨好才有可能被识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束缚着,但是自由,却又伴随着束缚而生,如果没有束缚存在,也就谈不上自由。1900冲得破别人给他的“只弹normal notes”的束缚,但是还有更大的束缚在等着他,比如他必须在大海上弹奏,他必须有双手,或者,最基本的,他必须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弹。这个问题不能再讨论了,不然将涉及更多哲学知识而跑题。但是反过来看,1900这一个做法,已经是在追求自由的路途上了。或者,他也许只是想这么做了,就这么做了。
当然,如果只就音乐来讲,冲破束缚即是意味着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不相信那些大音乐家在别人各种束缚下能做出好音乐。他一定需要自己全身心的放松,按照自己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能量,而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
影片中我们经常看见“自由女神像”,见到人们对着她激动的喊叫。但是真的是到了美国就自由了吗?导演给出的解释都在1900最后那一段话中:“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不会崩溃吗?”看见这个,你还会觉得自由女神会给你自由吗?城市太大了,自己在命运的笼罩下还谈何自由?
在现实的社会,每个人想要生活在社会里面,就一定得穿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外套,带着面具,蒙住自己的脸,说违心的话。在参议员给1900做完采访后,1900的一个回答正强调了此点:“如果我回家,我会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下面,等待日落余晖,看路上的行人褪去自己的面具„„” 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一定得伪装自己,让自己圆滑,才能过活。每个人都在无时无刻的提防着对方。家里的门换成了铁门,观察外面用猫眼,邻居接触少得可怜。这样活着可真累。不知道世界到底能不能变成1900心中期望的那个样子。
浪漫主义的电影,一般都是离不开爱情的。不过这部片子里,爱情却并非主线。更多情况下,这是一部讲述友情比爱情更多的电影,它着重讲述一个人的一生而不是要着力刻画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不过我觉得多纳托雷最后那一笔随性一点,着墨不多却刻画深刻的爱情故事,居然是我第一遍看过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这样的爱情实在是太纯了。上一段我们提到1900本身就是一杯纯净的水,或者是一张白纸,那么1900的这一次爱情,就看起来格外的神圣和纯洁,就像是泉水的源头纯净得一塌糊涂,那么他喷涌出的泉水必然不会是污水。甚至来说,1900这一段萌发的爱情,要比其它的电影中的爱情更加给人怜爱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没有绿色的土地上,突然一棵幼绿的小苗破土而出,你感到不得不去呵护它、珍惜它。至少,这是我最真实的感觉,所以在最后,1900最终与自己的爱情擦肩而过,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动人的力量。他不需要泰坦尼克号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只需要在你的心中,轻轻的刻下一道伤痕,在你回味的时候,一点点的渗入你的内心、灵魂,直到最后痛得你泪流满面。一般想要赚钱电影中,涉及爱情,或者完全就是爱情电影的话,结局一定是大团圆的,如果想要带点悲剧感觉的,就得考验导演的功力了,或者是本子好,像是泰坦尼克号,在不就是感情处理得好,像是这一部海上钢琴师,或者导演本身就不想赚钱,像是安东尼奥尼手下的男女。其实1900的爱情从开始就已经预示着是一个悲剧。1900本身是无法下船的,他恐惧陆地。而这个姑娘却是要下船的。他们一定会分开。可是1900却在最后知道了这个姑娘的住址。他的这孤寂的一生中,只有那个女孩和那个女孩的爸爸是在所有匆匆而过的陌生人中与1900接触最多的,给1900人生改变最大的。女孩儿的爸爸对1900说的,大海的声音,以及change life start fresh更是让1900有下船念头的催化剂。1900最后曾有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决定,用麦克斯的话来说,就像是墙上的一幅画,莫名其妙的掉了下来。这就涉及了命运的命题。从影片最开头,destiny这个单词就已经出现。影片也给予观众很强的命运感。1900的出现,到被danny捡到,然后在船上生活,等等,放远了看,一切都像是命运安排好的。就像是我们的中国哲学的徐辉老师说,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台上给同学讲哲学;就像是我爸爸不知道是什么让他遇见我妈妈,并与之结婚,生下我。很多时候,在回想自己的一些选择,总会唏嘘不已,一些神秘的念头在心中萌发。我猜这也是很多哲学家会讨论命运这一个命题吧。所以解释到了命运,1900是如何学会钢琴的也可以归结到了命运的使然,但是导演也是做了一些铺垫的,比如在danny的尸体丢入大海的那一天,1900被天上一首奇怪的钢琴天籁所吸引。在小1900第一次走进高等舱金色大厅那个玻璃门向里面张望的时候,一个缓慢移动的镜头最终停止的那个地方,就是一个钢琴师在弹钢琴。这是寓意很明显。
稍微分析一下导演对1900如何学会钢琴的铺垫这一场戏。是从30分钟左右开始的。从麦克斯那,切换过来的画面中是一个小1900席地做在船舱的最下层,镜头缓缓的前推,周围是漆黑的,仅有的是四个船舱的窗户,在他右边是一个大盒子,不知道这个大盒子是不是做支点,因为他是这个画面中少数几个物件。“黑色是死亡的沉寂,用于象征悲痛和死亡。”因为在前一段剧情中,他的养父,一个善良的黑人水手,在一次不幸中出了事故死去了。主角的心中很悲痛,唯一的亲人也失去了,生活没有了依靠,心灵很空虚,前景渺茫。
然后他听到了甲板上层的钢琴声,在黄色灯光照射中爬上梯子,向上爬去,导演通过主观向上看的镜头来表现小1900向上移动。梯子被灯光照射的金黄。“温暖的“黄色”是一种金子的色彩,是一种太阳和创造(画家凡高语)的色彩,它负载有欢乐、富有、光荣和大调调式的音乐的情感意义;”主角在音乐的召唤下,找到了希望,暗示着主角的生命将会出现荣耀。
然后画面转到了船舱底层的其他地方,深蓝的颜色,近于黑色,一道光线从甲板上照射下来。象征着音乐像一道光明从上面照到了主角枯燥无谓的生活中,作为一个孩子,本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但是他作为船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在接触音乐之前,没有找到理想的,没有希望。
之后他走到了客舱,采用前跟镜头,顺着音乐来到了大庭,再切换成主观镜头,透过那种模糊的玻璃看到大庭正在举行宴会,有乐队在伴奏,有人在餐桌前交谈,也有人在跳舞,这些都是有钱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音乐,音乐在他眼中像透过玻璃看到的朦胧的场面一样神奇,像幻想一样。这就是未来将影响他一生的东西——音乐。
当然,即使不讲命运,电影的极端浪漫主义风格也告诉观众,导演并不需要讲得这么详细。那么再想想,是什么,让1900遇到那个女孩子呢?无论是讲缘分,讲偶然,其实归结看来,都是命运。所以这大抵就是麦克斯所说的,墙上的画儿挂在那儿,没有人动钉子,或者说根本没有人动它,但是它却无缘无故的掉下来了,bang!掉下来了。这种神奇又强势的动力,非命运所为不可。命运让他决定下船,但是命运却让这个决定成为一个决定而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现实。因为1900不会下船。
谈到这儿,就讲到了1900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1900遇到女孩子的父亲的时候,父亲跟1900说他以前只是一个种地的人,对他来说,整个世界都在那块土地上。这正合1900的世界观惊人的相似。因为对1900来说,整个世界都在大海中。他恐惧城市,就像纯洁恐惧污浊;他本是与城市分隔的,就像是光明与黑暗分隔。
在1900与外界电话对讲的时候,也是1900再次恶化对外界印象的佐证。1900本来是以心比心,觉得城市的人应该也是美好的,但是最后经证实他失败了,也失望了。他在最后给麦克斯解释他不下船原因的时候,也正是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钢琴88个键,但是也是有一个start,一个end的,可是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让他恐惧。那里有那么多人,那么多街道,那么多房子,而他要从那么多人中寻找一个女人,一条街道,一个房子。这太可怕了。1900的这句话更像是对命运和上帝的敬畏。88个键是他的无限,他只能够达到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水平,要想在无限种创造无限,他甚至无从下手,他应付不过来。1900在他的世界中,小心翼翼的窥视城市这个更大的世界,却发现了命运在城市世界中的霸道和不可抗拒,在那儿,他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在命运中随波逐流,或者他必须呕心沥血的抗争,才能有一点点可怜的希望,能够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分析到了这里,1900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倒似乎有了一分消极的成分。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实现在陆地上看海的愿望,也没有能够再见到那个女孩子,他最后缺少抗争的勇气,而被无限的城市吓得停住了脚步。而且1900的想法有的时候也有些思考过多。无限既然摆在那里,你何必要去想那些不属于你自己的问题呢?那些都是上帝要思考的问题。当然这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分。我在说这些的时候,是站在我,一个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若将世界换成仅仅一条船,一个大海,站在1900世界观来看他的选择,他的想法是毋庸置疑的。
1900最后的那段台词中,还多少影射了人的一些贪婪欲望,一些大得无止境的空想。而1900本身是没有多少欲望的,他甚至都没有竞争的心思。在斗琴那一段,可以很好的支持我的这一论断。1900完全不是因为争强好胜而答应要和杰瑞斗琴。一切只是因为他好奇。他甚至会为对手感动,而真心的想要下注买对手。
“他是寂寞的,但是唯一让他温暖的就是麦克斯。”这句话是我在mtime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别人说的。其实寂寞这个含义我并不觉得有多明显,因为1900并没有因为自己寂寞而伤心难过或者有什么过激的表现。没有说寂寞得趴在甲板的栏杆上哭泣,他没有,他看着人在自己身边来来往往,表情中我们是看不出他到底是不是寂寞。这些都只是猜测。我猜导演也并不是着重要表现寂寞。1900身边至少有一些朴实的船员,有船长,有名字好长的医生,当然,还有与他最好的麦克斯。导演不讲寂寞,但是讲友情倒是真的。麦克斯是真正可以走进1900内心并深刻理解1900的人。因为他理解,所以他一直支持着1900。甚至来说,麦克斯对1900还有一部分是钦佩。最后他穷困潦倒,但是却为了自己的朋友,把自己所剩无几的钱给了炸船工人,想要救出自己的好朋友。是的,最终麦克斯并没有用强硬手段把1900拽出佛吉尼亚号,因为作为1900最好的朋友,他理解1900,他知道1900下了船之后一定会是生不如死的。如此的知心与理解,一生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也足矣!
再讲讲1900的归属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导演不厌其烦的强调那么多人喊“America!”,后来我理解到,那些人那么期待美国,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起作用。大海不是他们的归属,所以他们急着要回到陆地,所以他们见到自由女神像那么激动。而相反,1900却归属于大海。1900在船底长大,小的时候经常独自一个人通过舷窗看外面的大海。大海几乎陪伴了他的整个童年,直到一生。
二、视听语言
从本片的叙事层次来解读影片。本片使用的是两条线,一条线是麦克斯自己的回忆,一条线是麦克斯要去船上救人。所以此片的带入感并不像好莱坞那样强烈,而是带有一些欧洲电影的痕迹。因为整片有很多部分是麦克斯用解说词的方式来解说的,更多的像是观众在听一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与主角亲身经历每一件事。多纳托雷在这两条线的叙事上表现得非常清楚和流畅。
接下来应该谈叙事素材,谈到它之前,我得先抛出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东西帮助多纳托雷构造出如此的浪漫主义风格?”
1、首先的,一定要讲到 Ennio Morricone,这一位欧洲电影音乐配乐巨匠,一生为400多部电影谱写原创音乐,简直惊为神人,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我看过的电影不算是多的,但是在我少数奉为经典的电影中,他配过乐的电影有三个:《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如果说ennio与莱昂内的合作是他的第一个高峰,那么与多纳托雷的合作就是第二个。他与多纳托雷有着高度的默契,而且多纳托雷给他的发挥空间也很大。像是这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ennio配起来真是如鱼得水,而且他也凭借了《海上钢琴师》赢得了金球奖最佳配乐。
那么ennio的在此片中的配乐即是烘托出极端浪漫气息的主要功臣。影片以爵士乐为主,在表现忧郁伤感的调子上,非常贴切。看过的人不会忘记1900带着麦克斯在金色大厅中用钢琴跳了一曲华尔兹。原声碟里面,这个曲子的名字是magic waltz(楼下网友说这个作曲不是ennio),确实,它就像是魔法一样,抚慰了晕船的麦克斯恐惧的心。
此片的主题曲,是最精彩的,简直与1900的灵魂融为一体,与那浪漫又纯洁的爱情交相呼应。而且这个曲子的叙事功能也很强。从1900看到了那个女孩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完全凭借想象,来走进1900的内心。这一段旋律很简单,但是却美得摄人心魄,浪漫的让人窒息。
而且在1900用音乐来阅读每一个路人那个片段的时候,ennio的配乐更是惟妙惟肖。无论是那个和情人串通起来谋杀亲夫,携家中珠宝外逃的德国女人,还是那个无法忘记过去的男人,无论是要坠为妓女的女人,还是那个从低等舱混入高等舱猎艳的偷渡客,每一个的配乐都是如此贴切。1900用自己最富有的想象力,通过音乐洞穿每一个人的内心。他的心最纯洁,所以看得也都是每个人最本质的东西。音乐的情绪渲染和表意功能,在此处是最明显的。
再比如说1900站在通往城市的阶梯上犹豫着要不要下去,还有最后结束1900与船同沉等片段中用宏伟的交响乐非常气魄地渲染了场景,让人们觉得他当初选择海洋和选择死亡都是那么的震撼感人。
2、叙事素材的选定。本子本身就是一个散发着浪漫气息的故事,加上选景:美丽的大海,一艘漂泊的轮船,一段真挚的友情,一场带着淡淡伤感的爱情,一个弹钢琴出神入化的传奇人物。这一切造就了足够味的浪漫气氛。
3、在镜头的运动上,画面的构图上,导演也创造了唯美浪漫的感觉,剪辑流畅,舒缓而充满诗意。首先镜头的运动上,导演是用缓缓的运动镜头,而且每个镜头的时长相对很长,所以就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的、舒缓的、优美的情绪。影片最开头就是一连串这样的缓慢移动镜头。开始是给一个小号的特写镜头,然后缓缓拉出来,一个叠画,切到台阶,然后向下移动,当麦克斯在画面中位置正确了之后,又开始缓缓的推进;再看另外一段,小1900失踪30天后,突然出现的那个晚上,他在金色大厅弹奏美妙的曲子,船上的人们争相走进金色大厅的时候,镜头并没有直接给到1900在弹琴,而是采用声画分离的方法,然后镜头缓缓的摇,最后,停在了1900身上。有一些可以直接用剪辑来完成的镜头多纳托雷却喜欢用更诗意的方法完成,比如我说的镜头移动方式,和增加镜头的时长,能一个镜头完成的就不再增加镜头。当然了,在需要增加镜头书目积累情感的时候,多纳托雷还是会这么做的。像是斗琴那一段,最后多纳托雷用漂亮的运动镜头和华丽的快速剪辑创造了那一段高潮,也缔造了一份经典。
在构图与取景上,多纳托雷以前是搞摄影的,所以他的电影中,画面构图更加的有特点。最明显的是在1900第一次弹奏主题曲的那场戏。女孩子从舷窗外出现,一个巧妙的框式构图,然后镜头缓慢的摇,女孩子从第一个圆形的窗户,走到第二个,光线从她的侧后方打来形成侧逆光,由于是白天,她的背后并没有形成太明显的轮廓光,但是倒是形成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女孩子的头部正后方恰好形成了一片纯白色的光晕,加上右边侧脸的光,好像是已经与后面的大海融为一体,美得好像是天使。这个女孩子并不是很美,但是多纳托雷却通过一系列构图与前景和背景选择,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她顿时增色不少。再比如说1900对着可以映出影子的墙,模拟自己第一次与女孩子说话的情景,也是充满诗意的。魔镜的效果既华丽,又可以营造含蓄唯美的感觉。
在斗琴的那一段,多纳托雷更多的使用前景、黑色琴盖的反射,大角度仰拍,形成巧妙的构图。
影片中,叠画的使用也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在1900初次见到麦克斯,在金色大厅为他弹奏华尔兹的时候,几次叠画,将大海的汹涌风浪与弹琴的画面相叠在一起,产生明显的对比。在斗琴那一段,手部与脸部叠画的出现,则表现了1900技艺的高深。、电影节奏很舒缓,中间穿插了一些快节奏的地方,比如警察追逐戏,1900被两个黑人追的戏,钢琴漂移那场戏,以及最明显的斗琴那场戏,他们让电影充满了起伏与波澜。
生命像极了一场茫无头绪的冒险,所以我们往往会敬佩那些流连于同一个地方,专注于同一件事情的人。被无常的命运折磨的时候,拒绝改变有时候能提供给人一种安全感。所以《海上钢琴师》从一开始便给了我们很多期待。一个被遗弃在巨型渡轮上的孤儿突然间成了天才的钢琴师,他一辈子都不曾下过这艘船。海、船、来来往往的两千名乘客和他的钢琴构成了他唯一的世界。这部根据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柯的独白体小说改编的电影原本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丰富有趣的寓言,无论它是用来表现世事沧桑间闪现出的纯真与灵感,还是那些勇敢自信、充满梦想的移民,还是音乐给人的力量,还是一点点过了时的英雄主义……只不过,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太多了,结果倒好像什么也没有说清楚。
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 篇2
一、电影回顾
“1900”一出生便被遗弃在一艘大轮船上, 清洁工人发现了他, 底舱工人收养了他, “1900”是养父给他起的一长串名字的简称。船上的厨子、工人对“1900”都挺关照。养父教他认字读报, 常被他稚嫩的声音逗得哈哈大笑。当“1900”问养父“妈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时, 养父回答他那是一匹马的名字。
“1900”的童年还算快乐, 直到有一天, 养父在工作中意外地被铁钩砸中后脑。“1900”不知道养父即将死去, 依旧陪在病床前为他读报, 稚嫩的声音让他笑着离开了人世。在养父的尸体被推入海中海葬后, “1900”再一次成了孤儿。
陆地上的警察要把“1900”送进孤儿院, 翻遍船舱也找不到他。“1900”只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像一只小老鼠一样躲藏在船里的各个角落, 直到人们失去耐心, 他才敢出来溜达。
“1900”被宴会大厅的音乐所吸引。他的眼光透过喧闹的人群, 定格在乐队区的那架钢琴上。一天深夜, 睡眼惺忪的船员和乘客被琴声唤醒。当他们相互询问着来到宴会大厅时, 看到一个七八岁的、脏兮兮的少年坐在琴凳上, 小腿因为够不着地晃悠着, 两个小手间那么随意地, 就流淌出动人的旋律。尽管人们还沉浸在琴声中, 船长却碍于情面对“1900”说, 这不符合规定。小小的“1900”回答是:“Fuck the regulation!”
“1900”长大了, 他的琴艺得到了大家包括船长的认可, 成了乐队的常驻钢琴手。“1900”结识了上船应聘的小号手, 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用琴声治疗小号手的晕船, 用琴声诠释着他对不同乘客身份的理解。“1900”在宴会大厅中为上流人士弹奏, 常常脱离固定曲目即兴创作, 乐队指挥气得吹胡子瞪眼, 乘客们却乐此不疲。“1900”更愿意呆在下等舱, 让没钱享乐的穷苦人永远享受他自由的音乐。
“1900”名声在外, 不愿下船的他, 在船上接受了自称“爵士鼻祖”的钢琴手的挑战。不知比赛为何物的“1900”, 第一轮弹了大家都熟悉的曲子《平安夜》, 第二轮被对手的曲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饶有兴致地又自己重弹了一遍。直到第三轮, 感受到挑衅的“1900”, 才用令对方手指颤抖的指法, 狂风暴雨般地击败了对手。
“1900”喜欢上了一个姑娘, 他为姑娘即兴创作的一段曲子被刻成了唱片。当唱片商承诺唱片发行会带给他许多财富时, “1900”却固执地留下了唱片, 仿佛那就是他心爱的姑娘。小号手极力劝说“1900”, 为了心爱的姑娘, 离开大船开始新的人生。在离陆地就差两阶舷梯的地方, “1900”最终却选择了转身返回。
小号手为了生活离开了大船, 若干年后得到了大船要被爆破销毁的消息, 在最后的时刻找到了“1900”。满面尘灰的“1900”告诉小号手, 他熟悉这艘大船, 就像他熟悉钢琴的琴键, 而陆地上的生活, 他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小号手劝不动好朋友, 含着泪离开了大船。“1900”在想象的琴键上按动手指, 在爆炸声中与大船一同化为齑粉。
“1900”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凭他的钢琴技艺, 就算再不济, “1900”也能离开大船在陆地上找个心爱的姑娘过普通人的生活。为什么他宁愿死, 也不愿意离开大船?
大船对于其他人, 是旅途中的交通工具, 是临时的工作地点;而对于“1900”, 那是他出生的地方, 是养父养育他的地方, 是他成长的地方, 就是他的家!“1900”的坚守, 源于他对家园深深的眷恋。
二、对“1900”可以离开大船的三次机会的分析
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里, 每年有100多万移民乘船涌入美国。这就是“1900”出生的时代背景, 他也是一个移民的弃子。“1900”再次成为孤儿时, 陆地上的人本可以把他带到福利院去生活。但着制服的警察让“1900”感到恐惧, 他幼小的心灵可能会想:这些人找到我是要干什么呢?“1900”选择了逃避,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大船的机会。
失去养父, 幼小的“1900”内心是孤独的, 是音乐抚慰了他的心灵。在旅途中, 几乎所有人都愿意沉浸在“1900”自由的音乐中忙碌着或享受着, 但到了航程快要结束时, 总会有一个人率先高喊:“美国!”然后, 所有人都跑到了甲板上, 只剩下孤独的“1900”。还有什么比陶醉在音乐中更重要的呢, “1900”不理解。太多人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 惟独“1900”是个例外。
成名后的“1900”, 也曾想过为了心动的姑娘上岸。可是, “1900”应该了解, 狠心遗弃他的母亲也在陆地上生活。大城市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财富和欲望。激烈的竞争, 让大家不顾一切。“1900”会怀疑, 拼到最后, 是不是大家比的就是, 看谁更舍得抛弃友情、亲情, 更舍得抛弃曾经心目中最美好的事物呢?在这样的一群人当中, “1900”应该会感到恐惧。或许你也有着与“1900”类似的感受:为什么要离开家呢?家里有生我养我的人, 有我的朋友和兄弟姐妹, 有我熟悉的生活的一切。好男儿志在四方是不错, 外面的世界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离开了家, 我会感到迷惘, 我会无所适从, 我会迷失自己。功成名就不好说, 即便是成功了, 富足的生活又会带给我多少内心的欢乐呢?太过方便的衣食住行会让人养尊处优, 身体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果你承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那光鲜的外表背后, 又隐藏着多少辛酸呢?这是“1900”第二次离开大船的机会。
当大船行将报废时, 所有值得运走的东西都被运走了, 包括“1900”经常弹奏的那架钢琴。但这些相对于“1900”心目中神圣的家园, 已变得不再重要。我不知道这段时间他是如何维持生活的, 应该是船上残存的发霉食物吧!是不是又像回到了刚失去养父的时候, 一个脏兮兮的、苍白的少年东躲西藏逃避人们的寻找呢?“1900”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剩下唯一的亲人身边, 一步也不愿意离开。
大船就要爆炸了, 其他人理所当然地选择离开。“1900”不能接受, 为什么要炸毁他的家园。当这一切无可避免时, 本来有些怯懦的“1900”变得异常的勇敢, 他选择了和家园一同毁灭。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大船的机会。
三、结语
海上钢琴师 篇3
天黑了,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弄顿饭吃。我走进一家二手乐器店,店主是个矮而且胖的老头,老而弥精但不乏温情,我把跟了我一辈子的康牌喇叭卖给了他,在转身离去时,我回头,请求他让我最后一次吹吹它。我抚摸了一下这个多年的老朋友,吹起那曲“柔情似水”,那是1900的曲子,这世上,记得这曲子的,只有我了。
老板的唱机上流淌出一模一样的“柔情似水”,不可能,这世上有同样的曲子,老板指着一架旧钢琴说,唱机里的模板就是从这架钢琴里找到的。那是1900的钢琴,它已经有几分旧了,曾经豪华如一场浩梦的维珍尼亚号,也已是千孔百疮的海上废墟了,它接下来的命运是被炸掉。
可1900在船上,我知道他在。
妈妈是最好的马
空无一人的大厅里,锅炉工丹尼勃曼爬在地上寻找乘客落下的东西,他今天最大的收获是捡到一整支香烟,丹尼勃曼满腹牢骚,很生乘客的气,嫌他们怎么不把珍珠丢在地上、就算是假珍珠也不算太小气呀,却只有脏手帕。结果他在钢琴上捡到了比珍珠还要真的宝贝,一个男婴,他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天捡到他的,所以,他给男婴命名为丹尼勃曼·TD林蒙·1900。
那时的美国,像是上帝给予地球的一个镀金的梦,富足,远离战争,而且那么年轻,每个人心里都膨胀着行动的欲望,似乎遍地是机会,触手是梦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移民,维珍尼亚号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之间,每次载客2000,载着2000个梦想的维珍尼亚号,那时正处于它的全盛时期,每年五次,它会看见人们满心狂喜一脸虔城地看着自由女神,狂呼着“美国”奔向美国的土地。
1900就在维珍尼亚号学会走路,学会讲第一个字母,他爬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认给黑人父亲丹尼勃曼看,“芒……果……妈妈”是一匹马,是最好的马,买它十拿九稳的赢。丹尼勃曼关于很多事都有自己绝妙的解释,他告诉1900多读书无益,除了维珍尼亚号这世上的事都无益,他说孤儿院是一座监狱,监禁没有小孩的大人,1900听了松了口气,说幸好你有我,要不然就要被关进孤儿院。
他的语录本来可以和阿甘的妈妈媲美,只可惜他来不及讲了,丹尼勃曼死于一场意外事故,船员们为他举行了海葬,葬礼后,彻底成为孤儿的1900循着远远飘来的音乐声,穿过长长的走廊,到了音乐厅,透过落地玻璃窗,他看见人们在跳舞,并且第一次看见了钢琴。那天晚上,整船的人被一阵奇妙的音乐吸引到钢琴边,8岁的1900端端正正地坐在钢琴前,那样的神态自若,让你疑心他生下来就坐在这里,并且理所当然地要继续坐下去,他弹得很入神,简单的曲调颇为动人,一个妇女问船长:“他叫什么名字?”
“1900”
“我是说他的名字,不是曲名。”
“1900”
船长说1900按规定你不该靠近钢琴。
1900抬起微脏的小脸,冲着船长肉乎乎的鼻子地说“去他妈的规定。”
请问你坐顺风钢琴吗?
“你多大了?”
“26岁”
“干什么的?”
“吹喇叭。”
“对不起,船维珍尼亚号上已经有乐手了,下一个。”
我拿出喇叭对准负责招聘的家伙吹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音,一个音接一个音,一时兴起,就到场院里即兴吹了个饱。
我被维珍尼亚号录用了。
巨大的维珍尼亚号起航了,风平浪静,海蓝云轻,是个好的开始。一天晚上,忽然风急浪高,船颠簸得厉害,我一下子从床上被扔在地上,像个超级酒鬼即站不起来也躺不下去,东倒西爬,异常狼狈,正其苦万状,一双慢条斯理的皮鞋踱到我身旁,问我晕船浪吗,跟他走他有解药,他手插在裤兜里,神闲气定。我跌跌撞撞地跟他穿过长廊,来到音乐厅,他让我松开钢琴的固定闸,和他并肩坐在琴凳上,钢琴在上足蜡的地板上像是玩花样滑冰,我几乎是抱着钢琴才不至被摔出去,音乐从他的手指里叮叮咚咚地流出,看着他,听着他,渐渐地,我忘记了海浪,在1900的音乐里自在飞翔,直到我们的钢琴破门而入撞进船长的房舱,我笑笑地问船长要不要坐顺见钢琴,他却把我俩罚去烧锅炉。
我们躺在煤堆上,看着对方的黑脸笑。我说听说这船上有位钢琴师,船上生,船上长,20年来从未下过船,“27年”他微笑着更正。我第一次见1900的情形就是这样。
他举止闲雅谈吐迷人,弹琴时常常就忘了乐队的其他成员,跟着自己的乐思跑了,所以,几乎每一次音乐会,最后都会成为他的钢琴独奏。看见一张有趣有脸,他的手底下便弹出这张脸的音乐,有的阴郁,有的忧伤,有的充满向往,他弹着别人的心灵也弹着自己的心灵,从一个心灵滑到另一个心灵,从一个梦滑到另一个梦,从冰山飞到红日照耀下的多雾峡谷,在钢琴前,他是王也是调皮的玩童,1900风靡了一船又一船的人,从头等舱到三等舱,从谋杀亲夫的女人到快乐的流浪汉。
我说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试着下一次吧,去亲眼看一看花花世界,在城市里,你会大红大紫,功成名就过上等生活娶漂亮的老婆,何必在这个大摇篮里摇来摇去。他一口气问了自己十几个为什么,然后说陆上的就爱追问为什么,把大好的光阴虚抛掉。
孩子睡在摇篮里迷迷湖湖地沉入梦境,他不会问自己这是幸福还是束缚,他不需要梦想因为他就活在梦想里。对1900来说,生活不是在陆地上,生活不在远方不在别处,就在维珍尼亚号上,这是足够大的世界了,足以承载他的音乐和生活了。
较量
音乐对任何人就有任何的意义,对爵士乐的开山祖师谢利来说,除了艺术本身的意义,还是一种手艺人的绝活。谢利和大多数城里人一样对排座次有特殊的爱好。白雪公主的后母听见镜子说还有一个人比她美,她就再也睡不着,想方设法要除掉白雪公主成为地上最美。谢利听说在一艘船上有人钢琴弹得比他还好,能在十几种风格中来去自如,就跑来找1900较量。
谢利身材高大气势不凡,站在哪里就像种在哪儿一样稳当,看上去是不可撼动的。但他的手指异常灵巧,在钢琴上像一对蝴蝶自在飞舞,他用最温柔的情感抚摸出动人的、肉感的音乐,非常好听,据说当年曾发挥过催情剂的效果。
1900不明白心灵怎么可以用来比较,音乐为什么要用来较量,轮到他上场时,他随意应付表示对比赛不感兴趣。我挤到他背后,他回过头来,泪流满面,他说谢利弹得太动人了。我说满船的船员都押你赢你在搞什么鬼。他说谢利弹得太好了,他要买谢利赢,这样就算他输了,我还是有进款。第二曲终了,谢利完全俘获了观众的心,1900把谢利的曲子重新弹了一遍,表示他喜欢这曲子。观众纷纷对他表示不满,要他出真功夫,他们很想看一场真正的拼杀,只要有厮杀,哪怕是音乐的厮杀,也总会让看的人热血沸腾的。
谢利对自己的胜眷在握似乎并不满意,因为对方根本没有应战。对方这样没有血性让他的胜利一点都不刺激。他告诉1900我要让你屁股开花,他果然一曲比一曲弹得好,连他自己都激动得目光灼灼。轮到1900上场了,1900坐在钢琴前,侧头说:你自讨没趣,衰人。”
一串音符急速拂过琴键,人们的耳朵竖了竖,无穷的音跟着滚滚而来,一浪急过一浪,一浪高过一浪,这音乐不是用来听的,只觉一片声音的海洋兜头浇注下来,人们什么也听不见了,只看见浊浪翻滚的大海,一颗心一会儿被抛上浪尖,然后,突然的排头一浪打来,只觉晕眩不识恐惧,目瞪口呆地等待着灭顶之灾降临。谢利手里的杯子掉在地上,玻璃碎裂的声音很尖锐,但没人听得见,他自己也没听见。1900弹完了,呆呆地坐着,大颗大颗的汗珠满脸乱跑,大厅静默无声,连呼吸都听不见,有人嘴里的烟掉在裤子上,丝丝冒烟。
1900站起来,拿起一根烟,放在琴键上,“哧”地一声,烟点燃了,魔咒解除,人们醒了过来。把1900抛在空中。
以后的日子,谢利在他的房间里,从未出来,直到下船,1900目送他走下舷梯,说了声去他妈的爵士乐。
柔情似水
有一天1900告诉我他要下船,他要去纽约听海,他曾经听过一个北欧农夫说,在大山上听海的声音,海的声音说人生是重大的。我说去你的北欧农夫,你是要去找北欧农夫的女儿吧,你爱她,没办法,男人总是要爱女人,1900也要为女人下船了。
那个北欧农夫的女儿是1900在录音时看见的,那天,唱片公司搬了全套的录音设备要为1900录制唱片,他们放好模板,1900开始弹琴,这时,他看见窗外有个女孩在甲板上吹海风,1900一见倾心,他的眼睛再也没有离开过那姑娘,那姑娘也在看他,姑娘走开了,1900的音乐一阵惶恐,她在另一个窗口出现了,多么安心的旋律。
1900听见从模板里发出来的他的“柔情似水”,非常讶异,他跳起来从唱机上拿掉模板,说他不录了,去他的功成名就呼风唤雨,他的音乐不可以和他分开。
他几次想把模板送给那姑娘,也就是北欧农夫的女儿,可他太害羞了,终于没有送出去。姑娘下船时,他鼓起勇气冲上去叫住了她,可人群阻隔着他和她,他说这个送给你,姑娘说你说什么我听不见,他说请你收下这个,姑娘说大声点没听见,他说祝你好运,姑娘灿然一笑,很温柔,她也说祝你好运,然后告诉他她在纽约的地址。
1900隔了三年才终于决定要下船去找她,他顺舷梯走下去,走着走着,站定了,他把帽子扔进水里,回过头,一阶一阶走回维珍尼亚号。很多日子,1900躲起来郁郁寡欢,跟谁都不讲话,担着很重的心事。舍弃所爱和确认自己的命运,是会很苦的吧。
有一天,他走来告诉我,他再也不下船了。
我下船了,离开维珍尼亚号,我以为奔向新的希望,可是在城市里,却发现原来我是从梦想里走出来了,我的幸福是在维珍尼亚号上,在1900身边。可我轻易地丢开了他们。离开维珍尼亚号后,我经常怀念1900,每当我遇到问题时,总忍不住想1900会怎么说,我想他会说去他妈的战争去他妈的大炮。他的世界只有钢琴,他不要离开他的世界,是的这个世界很大,人生还可以有很多种过法,但那是别人的,不是1900的,他不要,他不要到别人的世界里做客,他只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沉船
在废弃了的维珍尼亚号上,现在只有炸药和拆不掉的破烂了。当然,还有我的朋友1900,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弹琴,炮火轰炸时在弹,没有人跳舞时在弹,唯一的问题是天堂里有没有钢琴。我试图劝他离开这艘马上要炸成碎片的船,我说现在战争结束了,到处都有重建的热情,我们俩可以组乐队东山再起,我们会成功。我知道我的话是徒然,这些吸引不了他,这不是他的世界。
他说城太大了他会崩溃,他要88个键就够了,维珍尼亚号就够了,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个世界是完整的世界,有始有终。所以,1900不下船。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4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
1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
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还有人要去外面闯一闯。
那么如果我选择原地待命,也请别说我懦弱或是一根筋。
弹奏生活的章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分。
所以不要任意的去评断这个电影中的1900,是懦弱还是一根筋,是太矫情的戏剧化还是欲望都市的意识反抗,他不
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雪藏,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他只是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而已。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5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诗意旅程电影。男主角1900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一出世便被父母遗弃在船上。当维珍利亚号载着熙熙攘攘欢呼的人群在纽约港靠岸。黑压压的人流在梦想的激励下涌入城市去寻求美好的未来。黑人烧煤工丹力在客厅收罗乘客遗落下的贵重物品,意外的在钢琴架上发现了这个被遗弃的婴儿。他十分惊喜,在工友的笑声中,收养了这个婴儿,并起名为1900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时间。丹力十分疼爱他,教他识字,从来不让他受苦。因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丹力害怕1900被人领走,不许他离开船舱半步。天有不测风云,丹力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痛苦地逝去,遗下了孤单的1900.看到这里,我心头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紧绕心头。一个无知的孩童,从小遭遗弃,现在待他恩重如山的义父又溘然长逝,这会给一个无知懵懂的孩子的心灵造成多大的创伤。这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啊,年幼的他就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忍受的不幸,这注定了他和常人不一样的人生。
在对人世间的生死迷茫之际,他突然听见了远处传来的美妙歌声,这是他与结缘之始。一次,他偷偷的溜进大厅,透过玻璃模糊的看见一群人正在跳舞。他独自来到专属乐手演奏娱乐上等乘客的钢琴前,弹起了即兴随想的曲子,人们被1900独特的琴声吸引住了,纷纷称好。成人后,他变成了一个英俊洒脱的小伙子,加入了船上乐队,为舞者伴奏。从小生活在船上,对大海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情,这成了他一生创作的源泉。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个优秀的乐手。他
虽然未下过船,却能在钢琴上幻想世间的一切,手按在建上,心却如痴迷的乐者随音乐在广阔的时空翱翔。
在一次海上风暴中,1900遇见了晕船的麦克斯,他松开钢琴的固定栓,两人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四处滑动,顺风钢琴撞开了船长的门。两人被罚去铲煤。在煤堆上,两人谈的很投缘,相见恨晚。麦克斯成为了他一生的知己。麦克斯很欣赏他的音乐天才,但对他固执的不肯下船感到不解。他希望1900能到岸上向世人展示美妙的音乐,得到世人的认可,过上名利双收的好生活。然而这一切在1900的眼中不过是空中过往的浮云罢了。
面对傲慢的爵士乐始祖谢利来势汹汹咄咄逼人的挑战,1900依然故我,面不改色。谢利自认无人能及,对1900表现的十分轻蔑和傲慢。在决胜场,1900十分的投入,大汗淋漓。全场皆惊。在众人目瞪口呆的观望中,1900用琴丝点燃烟放在谢利的嘴里,谢利黯然地离去。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他内心依然平静,安于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录制唱片的过程中,他看见一个朴素迷人的女孩。女孩顺着窗户向里看,当目光相对时,1900对女孩一见钟情,他即兴弹奏了一曲柔情似水的曲子。唱片录制完成后,1900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身边带走,因而留下了唱片。在甲板上,女孩撑着一把黑色的伞站在雨中望向远处的大海。1900抱着光盘静静的注视着女孩,任凭雨水顺着他的帽沿儿浸湿他的衣领。从女孩与他人的交谈中他了解到面前的这位女孩是一位曾与他在船舱里卧膝畅谈的一位老人的女儿。那个会拉手风琴的农夫在美国开了一个
店开始了全新的生活。1900始终不能释怀,他发现女孩和他有着相同的海上情结。女孩被一群人拿走了。黑夜中1900来到让他心动的女孩的卧室看着她熟睡的样子,低头吻了一下她的脸,逃离似的离开了。他犹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姑娘,拥挤的人群湮没了他的声音,他未能如愿以偿。1900无法掩饰自己的哀伤,失望的毁了唱片把碎片丢进垃圾桶。
女孩下船后,1900依旧弹着钢琴,但心里一直挂念那个女孩,一日复一日心事重重。麦克斯的劝说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打动了他。他最终决定下船去寻找心中的女孩。在船员的祝福声中他缓缓地走下船梯,走到一半使他突然止步,茫然的望着偌大的城市,不知何去何从,凝视片刻之后,他突然将礼帽抛了出去,转身返回到船上,并说再也不下船了。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这艘船。
多年后,早已离开维珍利亚号的麦克斯偶然得知破旧的维珍利亚
努力延阻了炸船的号将要被炸毁,麦克斯坚信1900还在船上,时间,并来到这艘残破不堪的废船上,寻找1900的踪迹。麦克斯苦口婆心的劝阻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只好对他的抉择表示理解。当麦克斯默默落泪离开将要找回的废船,1900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就这样,从出生起就没离开过维珍利亚号的1900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随船沉入了海底。
其实,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利亚号那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从他在丹力的海葬初次听到激荡灵魂的乐曲就注定了他与音乐不解之缘。生命中孤独的伤感和难言的悲壮伴随了他一生。这个既无出生
记录也无出生证明的孤儿在音乐声中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在世间没留下什么印记,如飘过的音符一样渺无踪迹,一张破碎的光盘(麦克斯将碎片藏入了1900的钢琴中的)见证了1900曾经的辉煌与传奇人生。这个终身漂泊在海上的年轻人执着于对大海的依恋,从未上过岸。1900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时代的异类,一个时代的叛离者,他和他的名字一样独特,他的一生不能被平凡的世人所理解,他孤傲的立于世,超脱于尘世,对世事漠不关心。
孤寂落寞的经历使他冷眼看世界。在船上,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人间的悲欢离合,人间万象尽呈眼前,这一切给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繁华落尽见真诚,他似乎看透了人生,他能洞悉人心,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乐曲。他一生充满了悲情与宿命色彩.,他孤独的传奇艺术人生与大海的魂牵梦萦的情愫似乎是他的宿命,他的传奇色彩在于他从来不上岸.他的一生有如无根的浮萍,终生漂泊在茫茫大海上.他至死也未踏足陆地半步.他对红尘俗世有着天然的戒意,从不敢离船上岸.他对城市有着天然的恐惧.他害怕在城市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迷失自我.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在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这真情的表白饱含着多少真性情,也藏着多少无奈的感慨。陆地上一切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踟蹰不前,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无法掌握的,他无法选择,最终选择了不变。他不愿陷入巨大而空虚的漩涡,尽管下船意味着拥有金钱、地位、名望等,但这将使他失去灵感。他不愿处身于无尽而未知的的欲望深渊中,丢失了真实的自我。即便是为了那位一见钟情的女孩,他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的冲动。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他时而表现得像顽皮自在的孩子,时而孤独得让人心酸,他追求真正的音乐,不惜决定永远留在船上,与世俗隔离。一个漂泊的灵魂,一首心碎的琴曲,在与船共存亡中,他的灵魂得到升华。他有着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恋旧情结,他最终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离去。
在陆地上,他没有安全感,没有身份证和出生证明,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囚禁他的是他的心,是个在他心中永远的家。从小失去的家,因此不敢再去接受新的生活。他只好在幻想中寻找精神的满足。
1900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正艺术家,一个时代的异类。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心地太善良,不通人情世故。充满了读书人的清高,对世间的尔虞我诈感到厌倦。我诚以真心待人,我渴望返璞归真,回到一种与世无争的虚无境界,不愿堕入红尘俗世。茫茫人海中,我立于其中感到迷茫。来来往往的人只不过是一群匆匆的过客,城市的繁华富丽曾给了我太多的憧憬,置身其中又感到自由的可贵。我有些愤世嫉俗,然而读书人总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不管在哪里,我的心始终没变。环境不能改变我,我感觉自己像个悲情英雄,想在人群中呐喊,却被人群中汹涌之声埋没了,一切显得苍白无力。我不能选择放弃肩上担着得不可放弃的责任。我曾梦见自己驾着一叶扁舟在茫茫的人海中独自漂泊,随波逐浪。我知道梦离我越来越远,我有太多的疑惑,我辜负过太多关心我的人,却连一句对不起也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6
上头这段台词,可视为《海上钢琴师》的总结。这部电影问世二十年后,仍能让很多观众(包括我)进电影院二刷,在于当年它跟我们共鸣的情怀,至今还令我们怀念。
尼采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你终究要失去它。”只是,大胆不但能够用于冒险,也能够用于放弃。
如果说孩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那么有着丰富阅历的成年人,了解自我的边界并坦然理解,是能够获得幸福的——至少避免了此生在忙忙碌碌和不满足中结束(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天资聪颖,在观察游轮上形形色色的旅客后洞悉世间百态,得出自我的结论(文中第一段资料)。他清楚自我的边界:“在有限的钢琴键上自得其乐,我学会这样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他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我们最终明白,他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
当我们沉醉于片中的优美音乐,遗憾于1900的杯具结局,别忘了1900那份从容与满足:“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更别忘了1900一辈子都生活在童话中,这个童话叫做音乐与大海——
“好像大海轻摇着我们
顺流飘荡,任意东西
在家具和灯具中徜徉
我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在与海共舞
完美的疯狂的舞者
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 篇7
关键词:电影,《海上钢琴师》,生态批评
自启蒙运动以来, 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是牛顿–笛卡尔哲学, 它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特征,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然而, 这种哲学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灾难和它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 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矛盾。此时, 人类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样, 生态哲学—生态学世界观,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出现了。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目标。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当代生态批评开始直面文坛, 逐渐形成了一股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潮。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依尔 (Lawrence Buell) 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批评家之一, 他认为, 生态批评的任务不仅在于鼓励读者重新亲近自然, 还要唤醒人们关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性” (environmentality) 意识, 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只是“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他指出生态批评的对象“不仅是自然写作、环境写作和以生态内容为题材的作品, 还将包括一切有‘形式的话语’”。“生态批评坚持生态学的颠覆性的信条———相互联系的观念, 将自然、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 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 探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策略, 其根本目的是建构生态诗学体系, 倡导生态学视野, 让它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技术领域, 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 扩展人类的伦理, 开拓人类的观念, 向以生态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转变, 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蓝图”, 使整个人类能诗意地栖居大地, 心灵能有所依。
我非常赞成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提到的, 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态环境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还存在着精神生态。“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但对于“物”, 我的理解是一切自然物或人的创造物。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对应于自然生态, 但人与其创造物之间的关系则对应于社会生态。因此, 我想对鲁教授的提法稍作改动 (即“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 , 并据此来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 (英语片名The Legend of 1900, 可译为《1900传奇故事》) 讲述了一个生于海, 长于海, 死于海的钢琴师1900的传奇故事:一个男婴被人遗弃在往返于欧洲各国与美国之间的弗吉尼亚号客船上, 被船上一位好心的添煤工丹尼·布德曼收养, 因为男婴被发现于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 添煤工给他取名为丹尼·布德曼TD雷蒙1900。在添煤工意外死亡后, 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但添煤工对陆地世界的描述和他自己常年对船上众生相的观察, 使得他与陆地世俗格格不入, 他从不离船上岸。只有那么一次, 为了那位令他怦然心动的少女, 他来到了通往陆地的舷梯中央, 但最终, 他还是选择了永远地留在船上, 即使他知道弗吉尼亚号将被炸毁, 即使昔日好友冒险登船来深情劝说, 他也不愿离开。随着一声巨响, 随着冲天火光, 1900守住了他那有限却又无限的心灵家园。
1 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1900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大海上, 他在“船一样大的摇篮”里慢慢长大, 在海上他神奇地拥有了不可思议的的音乐才能, 并与音乐一起终生守望着大海。从他坐在弗吉尼亚底层船舱的舷窗深情凝望碧蓝大海的眼神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像大海一样宽广、自由的心灵。他在海上的传奇一生不就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天籁之音吗?
1900未曾踏入半步的陆地又是什么样的呢?影片为我们展示的最多的是1900眼中的港口城市—纽约, 在这里, 鳞次栉比的楼房一眼望不到边。这是物质财富已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典型镜头。但我们知道, 1900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的破坏已突显, 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水污染, 各种污染噩梦般地困扰着人类, 等到人类意识到这些时, 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质朴、清新的自然的踪影。
2 社会生态
工业化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加剧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分化, 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却掌握在绝少部分国家和绝少部分人手中, 这给诸多社会问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犯罪、经济危机、战争接踵而至。
影片中, 就在弗吉尼亚号船头到船尾这有限的空间里, 透过1900的眼, 我们看到了世俗众生相:赖以生存的土地干涸、妻子和神父跑掉、五个子女死于病魔的会拉手风琴的男人;和年轻情夫一起杀掉丈夫然后携带珠宝逃跑的贵妇;心事重重却又无能为力的年轻男子;浓妆艳抹想变成修女的妓女;穿了别人的衣服偷偷溜进头等舱寻找不可思议爱情、眼睛里闪着美国梦的年轻移民……影片多次将特写镜头给了那些挤满弗吉尼亚号轮船甲板的移民:人群中总有人会“抬起头, 很快地向海上望去, 一看见她 (纽约港自由女神像) , 马上他的脚像生了根, 心也激动不已。”他会转向人群, 手指女神像, 大喊“America (美国) ”。然而, 我们知道, 美国那时也同样尝到了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极度深刻性和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的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 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 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其中, 美国退到了1905~1906年的水平。另外, 美国也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独善其身。这些镜头虽然没出现在影片之中, 但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叙述 (1900无时不刻不以钢琴为伴, 哪怕战争时期没人听他弹奏, 他也没有停止演奏) 和遭遇 (我敢说, 1900的朋友, 小号手麦克斯决定卖掉自己心爱的小号肯定是受生活贫困所迫) , 我们是不难理解的。想象一下, 那些将美国视为天堂的移民们真的能在这里实现他们各自的“美国梦”吗?
影片主人公1900的一生更是让我们唏嘘不已:也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1900的父母将刚出生的1900丢弃在弗吉尼亚号客轮上, “没有一个城市、一个教会、一个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 甚至没有生日和家人。他8岁了, 但官方却没有他出生的记录。”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游移于社会之外的恐惧和孤独, 他俨然是个“局外人”—“城市那么大, 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 找一个女人, 盖一间房子, 买一块地, 开辟一道风景, 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 太复杂的判断了, 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 太大了, 它像一艘大船, 一个女人, 一条长长的航线,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 反正, 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本应是相互依存的, 可现实中的人们忙于实现各自的梦想, 在高度组织化、体制化、机械化的人类社会中苦苦挣扎, 并逐渐被异化—组织化、体制化、机械化,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正是这种与社会的疏离感将1900逼到了只能以海为家的地步, 最终不得不选择与弗吉尼亚号、与音乐一同沉入大海更深处。
3 精神生态
在人类童年时期, 诗歌和艺术就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 人类和艺术栖居于自然之中。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却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 把自然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 而艺术在这搅动中也逐渐变了味道。音乐可以复制、保存、出卖, 艺术被赋予了太多的世俗价值。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 1900与音乐宛若一体, 音乐就是他的所思、所见、所爱, 音乐就是他存在的理由、生活的方式。他拒绝踏上陆地藉着他的音乐去赢得金钱、地位和美女。当他听到留声机里传出自己刚刚弹奏完的音乐时, 愤怒地将唱片夺回, 最后把它掰成几片。也许他是想用这种方式使音乐与自己永不分离。
影片中有段镜头令人难忘:来自陆地的号称“爵士乐之父”的杰利·罗尔·莫顿上船来和1900斗琴。杰利的钢琴演奏技巧可谓炉火纯青, 可他的音乐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东西:金钱、名望、狂妄。1900的音乐灵感则是来自大海、来自爱、来自心灵深处。这场比赛注定了会以杰利的惨败而告终。当杰利灰溜溜地走下弗吉尼亚号时, 有着音乐灵魂的1900送给他一句“滚蛋吧, 爵士乐”。与大自然和音乐艺术的朝夕相处净化了1900的灵魂, 他的精神是自由的, 面对世俗的东西, 他可以大声说“滚蛋吧, 规矩”、“滚蛋吧, 战争”、“滚蛋吧, 陆地”。
再来想想船上那些想逃离贫困、逃离政治或宗教迫害的移民们, 也许, 在美国, 他们能摆脱贫困、远离压迫, 实现自己的最初的梦想, 但他们能得到完全的自由解放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科学理性和工业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理想社会, 而是无情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使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1900, 他浪漫到极致的悲剧故事就像一面镜子, 让我们从中看见现代人追求内心平衡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也许, 有人会说1900太懦弱, 懦弱得不敢走下弗吉尼亚号, 不敢去适应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社会。可又有多少人能像1900那样, 为了坚守自己心灵的家园而敢于挑战旧俗陈规、敢于放弃美好的爱情、敢于拒绝名利的诱惑、敢于放弃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呢?但愿我们人类与自然、精神的关系能像1900与大海、音乐的关系那样和谐、美好, 但愿我们不会像1900那样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实现诗意栖居, 心灵返乡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
[3]陈民.《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 篇8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 钢琴 艺术
《海上钢琴师》又名《1900传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1900的传奇的一生,其中音乐是该片的一大特色,影片更多的通过音乐来表达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电影中或明确或隐晦的音乐客观的评价着世间的人情冷暖。整个电影画面也因为音乐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的充满感情。下面做出具体分析:
一、《海上钢琴师》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介绍
(一)创作背景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以钢琴和爵士乐为背景,讲述一位独自生活在海上用音乐陪伴自己一生传奇人物的音乐奇才1900的电影。又名也叫《1900传奇》。这部电影以巧妙的手法完美地将上个世纪风靡全球的爵士乐与男主人公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为《海上钢琴师》配乐的则是世界著名和资深的创作极具个性的意大利作曲家尼欧·莫里康尼(Ennio Morricone)。本片以1900精彩而具有宿命色彩的一生为主线,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男主人公用钢琴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一主题。
(二)主题介绍
本片以小号手麦克斯对好友的思念开始。在影片的开头,跟随着麦克斯内心的独白,我们仿佛能看到乘坐着“弗吉尼亚号”来到新大陆的移民们眼中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而最激动人心的主题音乐也伴随着第一个人的呼喊气势呈现。当钢琴曲出场的那一瞬间,再一次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气势恢宏而不乏优雅的旋律,朴实厚重而步伐优美的曲调。莫里康尼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独特的把不同体材的音乐完美结合一起的天赋。让听到的人不禁叹息。
二、对于《海上钢琴师》中钢琴曲的介绍
(一)1900's Theme
一开场的1900’s Theme,是一首十分优美的主题旋律。也是影片最核心的音乐。本片也是用这首音乐表达了1900传奇的一生和纯洁的感情,它甚至成为了探索主人公成长经历的重要线索。莫里康尼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使得本片既有意大利特色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不乏意大利传统的民谣精神。在具有欧洲古老人文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极具个性的美国文化的魅力,为整个影片发生的年代做了铺垫。
(二)playling Love
这首钢琴曲是1900初次恋爱时即兴创作的乐曲,该曲旋律优美、委婉悠扬、节奏灵活,主人公1900的身世可谓坎坷而又幸福,1900从小就成了孤儿,但是他遇到了丹尼,丹尼收养了1900,而且对他非常疼爱。在丹尼和1900的对话中,让人感受的这份温馨和感动,长笛在丹尼幸福的欢笑声中演奏了起来,这欢快而又温馨的音乐伴随着1900。
(三)Enduring Movement
这首插曲将钢琴演奏技巧表达的淋漓尽致,表达了1900那种不怕挑战的精神,在他弹奏出这首Enduring Movement时,营造出的那种气势磅礴的氛围,令所有的观众都对其刮目相看,表达了他自由、不羁的灵魂向往。使从他的内心流露出的感情更加感染观众,使观众为之动容。
三、对《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艺术赏析
(一)音乐的叙事作用
音乐随着片中主人公的行为动作而表达的感情而响起,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叙事作用。一天,独自一人的1900悄悄地跟随着音乐来到了头等舱,映入这个孩子眼帘的则是充满未知眼光怪异的花花世界,然而吸引1900的并不是这未知又精彩的新世界,而是从玻璃窗后面传来的充满磁性的音乐,这样以一段寂寞弦乐合奏和一段伴舞音乐组成的配乐,再加上伴舞音乐的加重,这样一个热闹新鲜而又充满未知的花花世界和1900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段完美的音乐得到了完美地诠释。
(二)音乐的抒情作用
音乐可以抒发情感。音乐与故事情节相互搭配,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当麦克斯对乐器店老板讲起这些往事的时候,仿佛感受到那些如烟的往事却又历历在目,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不禁勾起他对以前自己那些苦难经历的回忆。这时,小号也在弦乐伴奏下深情的演绎着,而偶尔出现的半音伴奏也对如此入戏的回忆感添加了一丝丝的不确定感,而在此时,麦克斯似乎回到了自己初次来到弗吉尼亚的那个时代,在海上狂起风暴时,可怜的麦克斯在东倒西歪的船上呕吐不止,跌跌撞撞。而在此之后的音乐却悄悄地转入到了木管音乐为主的主题,而木管音乐也幽默地展示出了麦克斯左摇右晃的尴尬情况,风趣幽默。
(三)烘托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人物是影片的主题大的载体,也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而音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烘托人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情感。当故事情节特别能表达人物形象时,这部影片就会配以一定的音乐,来更加烘托人物的这种性格和心理的感情。对于1900的性格特点,除了故事情节有体现之外,还在他演奏的音乐中有所体现。这种体现比其他表现更加深入人心。
四、 结语
上述文字主要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作品做出赏析,通过具体的探讨我们发现,音乐的功能是强大的,可以包含叙事、抒情、烘托背景等,它的表现也更主观,更能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所表达感情也更具有感染力,而现代一些流行音乐缺少这种深刻的内涵,这些具体内容需要我们学习改进。
参考文献:
[1]向川宁.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作品赏析[J].神州,2012,(29).
【海上钢琴师经典影评】推荐阅读: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800字08-08
海上钢琴师音乐鉴赏09-13
加长版《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6-13
高中生读《海上钢琴师》有感08-19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00字09-12
高师钢琴教材09-16
高师钢琴课程09-29
高师钢琴即兴伴奏09-23
高师钢琴集体课教学07-23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