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设计-卢洪年

2024-11-01

咏华山教学设计-卢洪年(精选3篇)

咏华山教学设计-卢洪年 篇1

小学语文第二册《咏华山》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淮安市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卢洪年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首”、“与”、“齐”,并能准确、规范地按笔顺书写

2、采用结合上下文和在语境中理解“艰难”、“情不自禁”、“举头”、“回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读文添加简笔画、朗读等形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观,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文对照和读文添加简笔画,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贴图 设计理念:

在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孩子都没有去过华山,那么应该如何让他们去感受华山的高与险呢?我针对这一情况,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画一画课文中的这座华山。新课标提出要着培养孩子的想象与情感能力,那么在文包诗的教学形式中,既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词语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语文内容。“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获得领悟、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我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作了以下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华山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小朋友们,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写。

华: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横要写得稍微长一点,这样才能稳稳地托住上面的部分。

山:这中间的竖很关键,要直,要有力,你们看!多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啊!(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应该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感受祖国汉字的无穷魅力。)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学习了这样的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古诗)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生:寇准)对,他就是宋代的寇准!他作这首诗的时候,才(生:七岁)

(设计意图)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就用古诗来导入,并用多媒体出示古诗,并适当设置悬念,告诉学生这首古诗是由一位7岁的孩子写的,既复习了旧知,又抓住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受山高 过渡:小寇准的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古诗的意思藏在哪儿,可以用笔画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设计意图: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找句子,不仅仅旨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3、指名读这句话,说一说: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华山是一座怎样的山?(预设:华山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华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师:对,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华山的高的。是哪一句话呢?

4、指名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啊!

5、指名读这句话。

师相机评价:(1)、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情不自禁地想画一座高山了。

教师以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座高山。可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座高山,还不够美,小朋友想不想帮老师在这幅画上添上一些景物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想一想,可以添上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简笔画、贴画的过程其实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感兴趣的简笔画、贴画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远远近近”“山腰间”等词语的意思,更是体会华山雄伟壮观的绝佳途径。)

6、指名回答。(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

7、集体作画。(1)指名画蓝天。

(2)指名画远远近近的山。

老师来画一座远处的山,谁来画一座近处的山。还有谁想画哪儿的山? 问画山的小朋友:你怎么不画一座像华山这么高的山呢?(生:因为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可见这些远远近近的山都没有华山高)

(3)指一名学生贴太阳,你想将太阳贴在哪儿?

(指着学生贴的太阳)师:哇,太阳离小寇准他们可真近啊!(4)、指几名学生贴白云。

先说一说,你认为白云应该贴在哪儿?理解“山腰间”

师:我们平时看白云,都知道它们在高高的蓝天上飘呢,可这会儿,站在华山的山顶上看白云,白云却在半山腰呢!你忍不住想说什么呢?(华山可真高啊!)

8、画真美,课文中的句子也很美!谁能读好这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指名读、齐读。

9、诗文对照,将这句话送到诗句的后面。(指名回答,课件动态显示)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以动作表示“举头”、“回首”的意思。(设计意图: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句的意思藏在课文中,学生在完成简笔画、贴图、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对诗句的意思已经有所体会,这时候,通过送句子到相应的诗句后面,更是水到渠成,应该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10、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再看看黑板上这幅画,你们猜,老师心里最想说什么?

(师:对啊,华山真是太高了!)

11、再指名读:啊!华山真高啊!

师评价:(1):了不起!你将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情感都读出来了!

(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去登华山了!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读出了华山的高,读出了寇准的惊讶。在这一自然段中,写爬山,紧扣一个“高”字。所以在品读课文时,结合图,抓住“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12、课件出示华山,你们看,它有2200多米,高不高?(高)它有550层楼那么高。而“华山自古一条道”,这条道又不好陡峭崎岖,要等上山顶,可真——艰难(指读)

13、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课件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语的教学不是孤立的,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4、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老师情不自禁地作画,老师看出来了,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读。(再次齐读: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寇准呢,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呢?给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

(1)忍不住地想做一件事。(2)心情很高兴。(3)有点生气 师相机点评:

(1)你这么聪明,老师情不自禁地想摸摸你的小脑袋。(2)老师情不自禁地为你竖起大拇指。

15、最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和小寇准一起吟诵一下这首诗。

三、背诵全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读得真好,就像一位诗人,谁愿意到前面来,可以加上动作,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来美美的吟诵这首诗。(借助华山风景图引导学生背诵。)

2、加上动作表演古诗

3、全班齐背。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欣赏五岳名山。

2、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

五、记忆字形,练习书写。

1.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三个字,你还认识它们吗?(读生字)首、与、齐

2.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目的:引导学生找出生字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培养识字能力。)

3.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需要老师帮忙。可重点指导“首”字:

①要写好这个字,你觉得哪儿需要提醒大家?点拨:注意下边是个自己的 “自”

②学生动笔临写(提醒写字姿势)③反馈评议。④再次练习书写。

4.指导书写剩下的两个字。①谁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齐:上边折文盖住下边,一个竖撇一个竖。注意“与”字的笔顺。第二笔是竖折折勾 ②学生动笔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③反馈评议。④再次练习书写。

六、板书设计

咏华山 啊!华山真高啊!(简笔画、贴画)

咏华山教学设计-卢洪年 篇2

一、情境创设, 增强趣味

文本描绘了七岁的寇准跟随先生登华山的所见、所感, 极大地丰富了古诗由于语言凝练、节奏跳跃而缺失的情境。用白话语言,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巧妙地将古诗所描绘的美景进行细致解读与具体诠释,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诗文对照, 帮助理解

文本作者将寇准体会到的登山之难、华山之高的心绪藏在字里行间, 从山腰行至山顶, 景物的变化催动诗人情感的变化, 信手拈来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站立山巅之上产生的一种自豪之情、壮美之感。借助诵读想象, 前后联系, 理解诗句水到渠成。

三、有效拓展, 渗透方法

通过凝练的文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 文包诗这一类教材就从实际出发告诉学生古诗创作来自生活, 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是学古诗的重要方法。同时, 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信息, 上下文对照解决疑难, 也是阅读所有文体的基本方法。

四、塑造人物, 丰富意象

“意象”一词源于《周易》, 是诗人借以寄托情思的人、物、景等。《咏华山》一文将青天、红日、白云、群山等意象组合起来, 变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画面, 通过“文”的叙述, 把小寇准执着攀登的精神、出口成章的聪慧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丰满了人物形象。

根据文包诗文从诗出、诗文共融的特性, 考虑年段特点, 教学设计时可做如下思考:

一、画形识字, 追根溯源, 导入中得趣

“趣”源于古典美学术语, 语文教学中的得“趣”, 是指学生被文本中的“趣”味所唤醒、吸引、激发,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努力探求的学习状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低年级是培养文学素养、学习兴趣的起始阶段, 其教学重点———识字教学也应该有韵味、有意境,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贯穿在文包诗的教学整体之中, 做到“美趣并重”, 于识字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

首先, 画“字”猜谜, 循序渐进。教师用猜谜的方式, 自上而下, 用四种颜色的粉笔书写“山”“云”“日”“天”的古汉字, 让学生初步感受“字”源于“画”, 据“象”构“形”的特点。其一, 这四个字简单易认, 具有趣味性;其二, 这四种事物是登山所见的主要之景, 也是诗句描绘的具体内容, 自上而下逐个排列, 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位置”的概念, 为重点段落教学埋下伏笔。

其次, 画形识“齐”, 激趣导入。———生字“齐”的古汉字, 它由三个组成, 表示麦穗, 中间的两横强调出“等距”“整齐”之意。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奇妙与有趣, 自然地记住了字形与字义。通过复习成语“齐心协力”, 表扬回答“整齐响亮”, 巧妙地积累生字新词。寓教于乐, 在导入中得趣。

二、归类学词, 读诗成诵, 巩固中得法

“法”是指学习方法。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就《咏华山》而言, 教师关注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会学”, 研究出文包诗这一类“例子”的教学价值, 根据第一学段的特点梳理出学习这一类“例子”的方法, 使低年级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本领, 鼓励他们将其运用到学习其他文本中去, 反复历练, 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素养, 得语文学习之“法”。

归类认读, 读中求悟。分类出示五组词语, 指导朗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类别意识 。淤有——无 , 只有——更有:通过朗读, 初步体会程度副词的强调作用;于头——首, 举头——回首:同一样事物“脑袋”可以用两个汉字“头”和“首”来表示, 在理解“举”字和“回”字时又可以借助动作;盂白云——点头, 朵朵白云——连连点头:动作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叠词加强语气的效果;榆吟诵——称赞:读好前后鼻音, 初步感受到这两个词语都与说话有关;虞山脚下——山腰间——山顶上:读好轻声, 画山识位, 借助简笔画知道三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关注停顿, 读出节奏。读诗关键在节奏, 读出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感觉才是吟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朗读, 尝试读出停顿, 然后交流讨论, 概括出读诗的窍门, 用画“/”的方式标出停顿位置, 在句尾押韵处读好重音。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为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做好铺垫。分类读词, 质疑问难, 在巩固中得法。

三、板块推进, 入境体情, 精读中得意

“意”, 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与中心思想。语文教学中的“得意”, 是指读懂词、句、段、篇的内容, 透过这些文字符号领会其内隐的含义, 领悟作品抒发的感情色彩、负载的思想意蕴。“得意”的过程就是理解关键词句, 逐步培养语感的过程, 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就文包诗的教学而言, 对诗句的理解与欣赏可以超越简单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以板块推进教学, 以想象营造画面, 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板块教学, 层层推进。第一板块“登高山”———体会华山之高, 第二板块“赏奇景”———感受华山之美, 第三板块“咏好诗”———吟诵、理解《咏华山》。学生在读中悟, 悟中读, 读中质疑, 读中思考, 不仅读懂了古诗的含义, 而且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智。总结全文时, 借助板书 (画) 和三组短语,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梳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 同时总结出两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想象画面丰富审美体验,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图文对照, 乐曲悠扬。“你来画, 我来评”的简笔画环节创设了语言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绘画的兴致, 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表达, 从而准确掌握了四种景物的位置关系, 提高了语言文字的品析能力。引入优美的音乐, 给学生带来美感, 使之心驰神往,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华山之险峻。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自由交流之桥, 顺势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 在精读指导中得意。

四、迁移仿写, 促进表达, 作业中得言

“言”, 是指文本的言语形式, 以语言实践为主体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课就应该扎实地回归文本, 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 着力于学生的语言“生长点”, 让学生在得“意”中得“言”。

首先, 关注语言形式, 明白文本是怎么表达的, 关注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文本用充满感情的笔调写山、写日、写云、写天, 把隐藏在诗句中的情感具象化, 达到一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师可以逐步让学生诵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手法。此外, 教师还可以关注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别具一格、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人物形象的具体可感、表达条理的清晰有序等。

其次, 加强语言实践, 积累内化、模仿迁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形式。

本册教材单元练习中的《咏鹅》也是一首用诗歌来描述景物、抒发感情的五言绝句。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白鹅的形态、动作, 展开合理的想象, 模仿“文包诗”样式编一个藏着古诗的小故事。学生通过主动查找资料, 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 进而立体地诠释诗句内涵, 创造性地续写古诗。改诗成文的过程强化了语言表达的实践意义和实际价值, 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生齐读课题)“咏华山”。

2. 我们一起带着这些词语宝宝爬华山吧。复习生字新词: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出示课件:华山简笔画及词语)

3. 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课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配上寥寥数笔勾勒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简洁、高效。

二、 诗文结合,精读感悟

1. 紧扣中心句,感知山高。

(1)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华山呢?

(2) 交流,板贴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寇准当时的惊奇、赞叹之情,了解感叹号的作用,初步感知华山的高。

2. 抓住关键句,品悟山高。

出示句一:“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教师板画华山与“远远近近的山”,适时补充介绍:华山海拔大约有2000米,相当于600多层楼房那么高呢!

(2) 指导学生边想画面,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二:“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让学生在寇准与先生的板贴旁贴“太阳”,理解“那么近”。通过躯体动作了解“腰”的位置,顺势理解“山腰间”,再请学生上台贴一贴“山腰间的朵朵白云”。

(2) 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三:“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 这么高的华山,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到山顶的呢?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爬山的经验感受,结合“华山山路”的形象画面,理解爬山的“艰难”,指导朗读。

(3) 追问:“这句话明明是说寇准和先生爬山很不容易,这跟华山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从登山的艰难中体悟山高。

(4)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设计意图】课文第2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通过中心句突破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文本的结构一脉相承,并在重点句的品读过程中,三次回到中心句的朗读,反复涵泳体悟华山之高。

3. 由文及诗巧联接。

(1)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华山的山顶上,此时此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想放声歌唱。如果你爬到山顶,会忍不住做什么?

(2) 怎么也忍不住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这就叫——(出示词卡,引读)“情不自禁”。

(3) 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一首诗——《咏华山》。(出示古诗,齐读)

4. 诗文对应悟学法。

(1) 模拟读。理解课题中“咏”是赞美的意思,让学生模仿寇准吟诵古诗。

(2) 会意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男女生合作读,并引导质疑,理解重点词“齐、举、回首”的意思。

5. 总结本课,揭示文体。像这样一个故事包含着一首诗的课文,我们叫它——(出示词卡)文包诗。课文中的古诗学起来很有意思,诗句对应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以后我们还会学到这样的课文。

【设计意图】由诗及文,再诗文结合,充分感悟诗境,也领悟学法。然后顺势揭示文体“文包诗”,为学生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进行学法迁移作了铺垫。

三、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 接下来,小寇准要来看看,我们班哪些小朋友也像他一样聪明好学呢!

2. 课件出示“与”字,齐读。

(1) “与”里有三个横画,三横的位置、长短各不一样。最后一笔横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朝外写一点。

(2) 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书写。

3. 课件出示“齐”字,齐读。

(1) “齐”字里的“文”跟单独一个“文”字又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发现“文”在“齐”中的变化。

(3) 师范写“齐”字,边讲解书写要点:撇和捺要扁一点,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第五笔的撇要写得直一些,但不能写成竖。

(4) 请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在教学生字时,应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在“读生字,记字形,明笔顺,看范写,动笔练,相互评”这一个过程中来学习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上一篇: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下一篇:软装市场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