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6-15

咏华山(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咏华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24.咏华山

教学思路:

《咏华山》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设计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 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2、指名说。

3、出示:啊!华山真高呀!

学生读一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4、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1)自由读读,边读边想:你在华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2)指名说。

(3)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4)(出示投影)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5)指导朗读。

5、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呀!

(1)齐读。

(2)指导: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读得轻一些。

6、练习背诵这三句话。

7、游戏:山顶来电。

8、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2)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2、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3、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

四、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作业

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

教学反思:

1、课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图片,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华山险、高、峻的整体印象,由古语“自古华山一条路”导入正文,为学生更好地随课文入境做好铺垫。

2、在进行游戏“山顶来电”时,应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练习,做到生生互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小组活动时,老师可以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说话练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3、课堂上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都十分到位,如果再加入让学生抄一抄第二段里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或古诗,这样,整堂课既有朗朗的读书声,又有写字、抄词训练,读一读、写一写,使学生整堂课十分充实。

解码:1239

咏华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一、情境创设, 增强趣味

文本描绘了七岁的寇准跟随先生登华山的所见、所感, 极大地丰富了古诗由于语言凝练、节奏跳跃而缺失的情境。用白话语言,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巧妙地将古诗所描绘的美景进行细致解读与具体诠释,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诗文对照, 帮助理解

文本作者将寇准体会到的登山之难、华山之高的心绪藏在字里行间, 从山腰行至山顶, 景物的变化催动诗人情感的变化, 信手拈来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站立山巅之上产生的一种自豪之情、壮美之感。借助诵读想象, 前后联系, 理解诗句水到渠成。

三、有效拓展, 渗透方法

通过凝练的文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 文包诗这一类教材就从实际出发告诉学生古诗创作来自生活, 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是学古诗的重要方法。同时, 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信息, 上下文对照解决疑难, 也是阅读所有文体的基本方法。

四、塑造人物, 丰富意象

“意象”一词源于《周易》, 是诗人借以寄托情思的人、物、景等。《咏华山》一文将青天、红日、白云、群山等意象组合起来, 变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画面, 通过“文”的叙述, 把小寇准执着攀登的精神、出口成章的聪慧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丰满了人物形象。

根据文包诗文从诗出、诗文共融的特性, 考虑年段特点, 教学设计时可做如下思考:

一、画形识字, 追根溯源, 导入中得趣

“趣”源于古典美学术语, 语文教学中的得“趣”, 是指学生被文本中的“趣”味所唤醒、吸引、激发,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努力探求的学习状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低年级是培养文学素养、学习兴趣的起始阶段, 其教学重点———识字教学也应该有韵味、有意境,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贯穿在文包诗的教学整体之中, 做到“美趣并重”, 于识字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

首先, 画“字”猜谜, 循序渐进。教师用猜谜的方式, 自上而下, 用四种颜色的粉笔书写“山”“云”“日”“天”的古汉字, 让学生初步感受“字”源于“画”, 据“象”构“形”的特点。其一, 这四个字简单易认, 具有趣味性;其二, 这四种事物是登山所见的主要之景, 也是诗句描绘的具体内容, 自上而下逐个排列, 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位置”的概念, 为重点段落教学埋下伏笔。

其次, 画形识“齐”, 激趣导入。———生字“齐”的古汉字, 它由三个组成, 表示麦穗, 中间的两横强调出“等距”“整齐”之意。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奇妙与有趣, 自然地记住了字形与字义。通过复习成语“齐心协力”, 表扬回答“整齐响亮”, 巧妙地积累生字新词。寓教于乐, 在导入中得趣。

二、归类学词, 读诗成诵, 巩固中得法

“法”是指学习方法。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就《咏华山》而言, 教师关注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会学”, 研究出文包诗这一类“例子”的教学价值, 根据第一学段的特点梳理出学习这一类“例子”的方法, 使低年级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本领, 鼓励他们将其运用到学习其他文本中去, 反复历练, 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素养, 得语文学习之“法”。

归类认读, 读中求悟。分类出示五组词语, 指导朗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类别意识 。淤有——无 , 只有——更有:通过朗读, 初步体会程度副词的强调作用;于头——首, 举头——回首:同一样事物“脑袋”可以用两个汉字“头”和“首”来表示, 在理解“举”字和“回”字时又可以借助动作;盂白云——点头, 朵朵白云——连连点头:动作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叠词加强语气的效果;榆吟诵——称赞:读好前后鼻音, 初步感受到这两个词语都与说话有关;虞山脚下——山腰间——山顶上:读好轻声, 画山识位, 借助简笔画知道三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关注停顿, 读出节奏。读诗关键在节奏, 读出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感觉才是吟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朗读, 尝试读出停顿, 然后交流讨论, 概括出读诗的窍门, 用画“/”的方式标出停顿位置, 在句尾押韵处读好重音。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为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做好铺垫。分类读词, 质疑问难, 在巩固中得法。

三、板块推进, 入境体情, 精读中得意

“意”, 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与中心思想。语文教学中的“得意”, 是指读懂词、句、段、篇的内容, 透过这些文字符号领会其内隐的含义, 领悟作品抒发的感情色彩、负载的思想意蕴。“得意”的过程就是理解关键词句, 逐步培养语感的过程, 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就文包诗的教学而言, 对诗句的理解与欣赏可以超越简单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以板块推进教学, 以想象营造画面, 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板块教学, 层层推进。第一板块“登高山”———体会华山之高, 第二板块“赏奇景”———感受华山之美, 第三板块“咏好诗”———吟诵、理解《咏华山》。学生在读中悟, 悟中读, 读中质疑, 读中思考, 不仅读懂了古诗的含义, 而且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智。总结全文时, 借助板书 (画) 和三组短语,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梳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 同时总结出两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想象画面丰富审美体验,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图文对照, 乐曲悠扬。“你来画, 我来评”的简笔画环节创设了语言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绘画的兴致, 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表达, 从而准确掌握了四种景物的位置关系, 提高了语言文字的品析能力。引入优美的音乐, 给学生带来美感, 使之心驰神往,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华山之险峻。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自由交流之桥, 顺势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 在精读指导中得意。

四、迁移仿写, 促进表达, 作业中得言

“言”, 是指文本的言语形式, 以语言实践为主体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课就应该扎实地回归文本, 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 着力于学生的语言“生长点”, 让学生在得“意”中得“言”。

首先, 关注语言形式, 明白文本是怎么表达的, 关注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文本用充满感情的笔调写山、写日、写云、写天, 把隐藏在诗句中的情感具象化, 达到一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师可以逐步让学生诵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手法。此外, 教师还可以关注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别具一格、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人物形象的具体可感、表达条理的清晰有序等。

其次, 加强语言实践, 积累内化、模仿迁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形式。

本册教材单元练习中的《咏鹅》也是一首用诗歌来描述景物、抒发感情的五言绝句。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白鹅的形态、动作, 展开合理的想象, 模仿“文包诗”样式编一个藏着古诗的小故事。学生通过主动查找资料, 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 进而立体地诠释诗句内涵, 创造性地续写古诗。改诗成文的过程强化了语言表达的实践意义和实际价值, 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生齐读课题)“咏华山”。

2. 我们一起带着这些词语宝宝爬华山吧。复习生字新词: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出示课件:华山简笔画及词语)

3. 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课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配上寥寥数笔勾勒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简洁、高效。

二、 诗文结合,精读感悟

1. 紧扣中心句,感知山高。

(1)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华山呢?

(2) 交流,板贴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寇准当时的惊奇、赞叹之情,了解感叹号的作用,初步感知华山的高。

2. 抓住关键句,品悟山高。

出示句一:“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教师板画华山与“远远近近的山”,适时补充介绍:华山海拔大约有2000米,相当于600多层楼房那么高呢!

(2) 指导学生边想画面,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二:“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让学生在寇准与先生的板贴旁贴“太阳”,理解“那么近”。通过躯体动作了解“腰”的位置,顺势理解“山腰间”,再请学生上台贴一贴“山腰间的朵朵白云”。

(2) 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三:“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 这么高的华山,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到山顶的呢?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爬山的经验感受,结合“华山山路”的形象画面,理解爬山的“艰难”,指导朗读。

(3) 追问:“这句话明明是说寇准和先生爬山很不容易,这跟华山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从登山的艰难中体悟山高。

(4)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设计意图】课文第2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通过中心句突破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文本的结构一脉相承,并在重点句的品读过程中,三次回到中心句的朗读,反复涵泳体悟华山之高。

3. 由文及诗巧联接。

(1)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华山的山顶上,此时此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想放声歌唱。如果你爬到山顶,会忍不住做什么?

(2) 怎么也忍不住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这就叫——(出示词卡,引读)“情不自禁”。

(3) 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一首诗——《咏华山》。(出示古诗,齐读)

4. 诗文对应悟学法。

(1) 模拟读。理解课题中“咏”是赞美的意思,让学生模仿寇准吟诵古诗。

(2) 会意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男女生合作读,并引导质疑,理解重点词“齐、举、回首”的意思。

5. 总结本课,揭示文体。像这样一个故事包含着一首诗的课文,我们叫它——(出示词卡)文包诗。课文中的古诗学起来很有意思,诗句对应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以后我们还会学到这样的课文。

【设计意图】由诗及文,再诗文结合,充分感悟诗境,也领悟学法。然后顺势揭示文体“文包诗”,为学生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进行学法迁移作了铺垫。

三、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 接下来,小寇准要来看看,我们班哪些小朋友也像他一样聪明好学呢!

2. 课件出示“与”字,齐读。

(1) “与”里有三个横画,三横的位置、长短各不一样。最后一笔横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朝外写一点。

(2) 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书写。

3. 课件出示“齐”字,齐读。

(1) “齐”字里的“文”跟单独一个“文”字又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发现“文”在“齐”中的变化。

(3) 师范写“齐”字,边讲解书写要点:撇和捺要扁一点,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第五笔的撇要写得直一些,但不能写成竖。

(4) 请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在教学生字时,应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在“读生字,记字形,明笔顺,看范写,动笔练,相互评”这一个过程中来学习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4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我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 的欣赏水平。

《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5

2、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所以在处理文中的古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3、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展开想象,自己做动作读。既能增加情趣,也能调动气氛。

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6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彭艳萍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3.情感目标:

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2.教学重点:

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3.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这样的高山,一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登高,所以在这方面学生的经验也许有所欠缺,无法想象登高时的感受。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华山的图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教学设计:

1.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2.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这里有个。(1)教学“华”字

课件出示“华”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花换偏旁)

教师示范书写,提醒(下面的横画要写得长,这是一个多音字,另外一种读音读——在这里读——)

(2)齐读课题。2.复习生字词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寇准)4.出示华山图:这就是华山。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是呀!怪不得课文中写道——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相机变红“高”“!”,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有针对性)(2)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华山这么高,请你再来读一读!(评价朗读)

(3)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让小朋友自己去读,交流的时候让他们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A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费了好大的力气,寇准和他的先生总算艰难地登上了山顶——边说边贴画(把寇准和他的先生贴在简笔画的山顶上)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山都到哪儿去了?(简笔画,画两座小山)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

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讲解: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白云都在自己的脚下,华山真的是太高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4)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这些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5)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着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2.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也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1)你们想读吗?谁也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2)“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是呀!寇准看着眼前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首诗——《咏华山》(课件上出示古诗的题目《咏华山》)(4)再来读一读

(5)谁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指名读。相机理解: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

(6)谁能不看书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自己练一练——指名背诵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就像你们这样大,你觉得怎么样?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与、齐、称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友情小提示: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4.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后生书空。5.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咏华山》教学反思

太仓市南郊小学

彭艳萍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一、品词读句,感受华山之高。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其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几句话时,我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文中人物一起去看蓝天、望太阳、赏白云、观群山,观察角度的变化引起的不同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变化。通过简笔画“太阳、白云”位置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

二、借文悟诗,感受华山之高。

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上一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接着步步深入,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要求理解,如:“举头”、“回首”等等,让学生互动交流中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吟诵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高和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和优美的音乐,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上一篇: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下一篇:招聘小学教师笔试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