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2024-06-14

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共8篇)

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1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2006年是公安部确定的基层基础建设年。为保证基层公安民警适应社会的发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不断提高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公安机关应当认真做好基层公安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对此,笔

者结合公安工作实际与警察职业特点,坦陈已见,以期共鸣。

树立“长期经营”思想,对人民警察开展终身的职业教育培训。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发展。改革从早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至当今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深入人心。

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公安工作同时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对社会治安的掌控从静态管理改革为动态管理;办案方式从传统的“人海战术”、笔录方式发展到今天的刑事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执法工作从重实体轻程序发展到现在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公安工作的社会管理工作从重视管理职能改革为突出服务职责;工作效率的泛泛讲评发展至现在的绩效考评和执法质量考评;户籍制度改革;刑侦工作改革等等。广大公安民警面对如此激烈的改革,不仅从思想上跟上了改革的步伐,还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培训,掌握了新的工作要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惩治犯罪、打击违法、服务人民、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成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公安民警不适应工作的问题:开展治安管理服务工作无从下手;抓公安业务工作凭老经验;执行法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对新的工作要求,不是去认真学习,研究新的工作方法,而是牢骚满腹,怨天忧人。如此,严格公安队伍管理,加强公安民警的培训工作尤显重要。大接访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基层公安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不廉、证据意识不强、诉讼意识淡薄,甚至办错案、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等问题,更是进一步证明:开展经常性公安民警培训工作,是极其必要的,是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的。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时期,交叉科学层出不穷,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社会化,将发展成为社会信息化。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只有积累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有所创新与贡献。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国家的现行法律法规将不断修订、完善,新的法律、法规将不断地制订颁布实施;公安业务工作将不断进行调整改革,新的科学知识将不断地吸收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来;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党和国家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秩序满意程度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从整个公安队伍看,绝大多数民警是“从一而终”,坚守工作岗位直至退休,很少有人中途改行或辞职。为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公安工作的需要,势必需要公安民警不断的进行学习,掌握新法律,开展新业务,更新执法观念,提高执法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民警进行经常性培训来实现。通过培训,促使民警干到老、学到老;终身培训,一生受用。我们应当抛弃这样的认识:以前的民警培训工作,通过某一时段的某种培训及一般性要求,即希望将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到社会需要的程度,企盼一蹴而就,目光短浅,这是少数公安机关领导人没有真正理解大练兵的目的,创“政绩工程”造成的。大练兵活动要常抓不懈,民警教育培训工作要持续不断,这是公安工作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公安队伍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统编教材,分级培训,确保培训工作效率与质量。教材是办培训班的基础条件。现在,各级公安机关对通过举办民警培训班,提高民警的公安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都有一定的认识;组织举办了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聘请一定的师资力量进行授课。由于教材缺乏,授课人往往是东拼西凑的编写讲义,致使授课质量优劣不等,民警学习兴趣索然无味,培训的结果也就不得而知了。现在的民警都具有一定的的知识,至少也是中专毕业,法律条文、公安业务知识他们读得清楚,并有一定的理解,对于泛泛的培训学习,是激发不了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的。

为了搞好民警培训工作,公安部应当组织政治理论工作者、法律学者、公安业务专家、基层业务骨干等编写全国公安机关统一的培训教材。教材读本包括公安民警应知应会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简明现代科学知识等;分门别类,一部法律一读本,一项业务一读本。教材内容达到的要求是: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做到深入浅出;既具有法律条文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释义,又具有执法工作中把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既为基层民警的调研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又为民警的实际工作提供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既作为培训教材,又方便民警自学;既阐述的准确,又精练简捷。曲高和寡的教材

要不得,谬误百出的教材要抛弃。编写教材的方式不一定本本大而全,动辄结集出版,洋洋洒洒一大本;要注意方便基层,采用灵活的方式,就某项工作,及时编写精练的活页教材,同样是提高民警综合执法素质与执法水平的有效手段。

师资力量是办好培训班的主导力量。教材有了,将基层公安民警集中到各公安大专院校及省级以上公安机关举办的培训班去

培训是不现实;将教材发至基层公安民警手中自学,由于受民警个人学习自觉性的高低、自学能力的强弱、工作压力、家庭生活等条件的限制,自学效果好不到哪儿去!为此,应当实行部、省、市、县四级公安机关培训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公安工作需要,对基层公安民警分级全员轮训。公安部组织培训班培训全国的民警学习骨干,上级公安机关培训下级的民警学习骨干;从学习骨干中选拔优秀民警作为师资力量,在县级公安民警培训班中进行授课,以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同时,各公安大专院校选派年富力强的专家教授到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培训授课工作,以提高培训质量。多策并举,齐心协力,把全国公安民警的培训工作开展的蓬蓬勃勃,扎扎实实,为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训工作应当走出两个误区:一是上级公安机关,乃至公安大专院校通过举办培训班创收;二是基层公安民警把参加培训班当累赘或休息。基层公安机关经费紧张,这是现状,是共识。上级公安机关举办培训班,向参训民警收取高额培训费,加重了基层公安机关的经费负担,给本已捉襟见肘的基层办案经费又使上一把力,基层公安经费保障工作就“衣衫褴缕”了。上级公安机关举办基层公安民警的培训班,在收取费用时,应当本着服务基层的思想,精打细算,越低越好。通过培训,基层民警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在执法工作中,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良好,公安机关形象大大提升,上级公安机关为基层公安机关负担一部分培训经费也是值得的!参训民警要本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去学习。坚持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执法的社会效果是每位基层公安民警的职责。把参训当做累赘或休息的民警是没有社会责任心的民警,是不称职的民警,更应当培训,以提高其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心。每位基层民警应当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培训。培训是我们基层民警提高执法综合素质的加油站,是公安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

统筹安排,科学考评,促进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基层民警获取新的工作知识的主要途径。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应当高度重视基层民警培训工作,把基层民警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考评。培训工作必须长计划、短安排,培训目的明确、培训计划周密、培训准备充分。在培训时,要注重与各项治安管理工作、刑事侦查工作、警务保障、队伍建设、临时性中心工作等统筹兼顾;要注重警种的区别,辖区警力的配备,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等,科学的安排参训人员、参训时间和参训地点,防止发生培训工作与日常公安基层工作相冲突的现象,使培训工作与日常具体的公安工作相匹配,相得益彰。

作为公安机关最基层单位的股、所、队、室,应当按照上级的培训安排,认真组织好本单位民警的自学工作,通过自学、预习,为参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切实保障参训学习质量,实现培训目标。

上级公安机关根据培训计划,应当将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工作中,量化考核,绩效考评,对民警的考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对基层单位的考评结果作为奖励、评先的依据之一,同时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提拔任用的依据。上级公安机关在检查、督察基层公安机关及民警的工作时,要把民警培训和学习情况纳入检查和督察的内容中;具体检查、督察时不仅向民警提问某某领导的批示,某次会议传达情况,抽查某案的办理情况,还应当向民警提问一些政治理论、法律规定、业务知识,以检验基层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对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的掌握情况,从而激发民警的学习自觉性,推动民警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用一致,选贤用才,促进民警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对公安基层工作民警开展广泛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其执行法律的能力,提高其公安业务技能,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基层工作民警的综合素质和运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能力。因此,通过培训,要鼓励基层民警把所学的政治、法律、公安业务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服务于治安管理,稳、准、狠的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分子,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秩序,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发展社会经济与文化,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民警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而丰富法律理论和公安业务理论,循环往复,促进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安民警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培训与执法实践中,各级公安机关及其领导要善于从基层民警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将其选拔到领导工作岗位,发挥其聪明才智。各级公安机关的负责同志必须抛弃这样的错误做法:对基层公安人才,抓起培训来其非常重要,开展具体公安业务工作其非常需要,组建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时将其忘掉。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必须懂得:人才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人才是社会创新的主导力量。具体到公安工作中,就是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让基层民警中的人才切实感受到有干头,有奔头,从而带动整个基层公安民警自觉提高执法素质,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积极创造稳定和谐社会治安环境,努力实现公安执法工作的公平与正义,促进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2

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即是一项基础工程, 又是一项长效工程, 理应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来“管长远”, 而非就事论事。这其中的组织工作更是培训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所以应在组织管理上进一步下功夫。首先,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就培训工作制定整体规划, 且此规划主体形式应适应于所有涉农培训, 以杜绝每次培训任务下达后“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盲目、重复和浪费的组织投入。如培训基地和种类必要性整合, 规划出总的培训要求、指标、班次、对象及人员组成等;其次, 规划下发到各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由市级根据规划要求和本市情况, 制定培训细则, 并指定市级为培训具体组织实施部门, 下达培训任务, 上报具体培训计划, 且每次培训前都要制定方案, 报省级审批。包括培训时间、地点、人数、课程等细节, 上报省级审查和核存, 重点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是否结合本地特点等。如有不尽事宜, 随时审改调整。县级则要按省级审批通过的市级培训方案内容, 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要做到省里随机抽查, 市里随天抽查, 县里随堂抽查, 且要求抽查结果作为考核培训基地、培训对象的重要依据, 并应与项目投入、年终考核等挂钩。

2 从培训基地建设上

培训基地是培训成果好坏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应重点选取, 重点建设。拿辽宁重点班的10个培训基地来说, 条件参差不齐, 尤以吃住条件为甚。因培训还要尽量避开农忙时节, 所以大多都选在夏季或冬季, 所以, 作为培训基地至少应有夏能驱蚊沐浴、冬能保暖抗寒的基本能力。对于参训学员的吃、住、课堂环境等, 达不到培训标准的省、市一定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其培训基地资格, 做到“宁缺勿滥”。比如在今年培训中, 有些基地自身条件有限, 则租、借地点吃住和培训, 也是一种可行办法, 但并非长远之际。那么省、市何不加大力度, 在原有条件较好的基地上再进行投入和完善, 使其成为长期固有的培训基地, 并且只要有培训活动就投给到此类基地进行, 这样保障质量同时, 可更好地管控并且打造出我省的品牌培训基地。同时也起到了“好上加好”而非“雪中送炭”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建立轮训滚动措施。即每个培训基地应有自主特色的授课“品牌”, 把二项或三项主导产业的技术课程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固定下来, 并经省级审核确认后, 在全省发布公告, 让参训学员自主选择喜欢和有用的培训内容、培训地点, 达到互动、新颖、按需所求的培训新机制。当然, 每次培训课程还都应多元化开设, 做到主辅结合。

3 从培训人员参与上

应做到结合项目、结合需求、结合实际来选派培训人员, 并从追求数量转移到数质并重、质量优先层面。一方面建立起培训人员信息数据库, 以便跟踪调查。每次培训前将本期参训人员名单录入和上报, 据此进行审核和筛选, 防止重点班和普通班人员混报、重报及充数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制定全省统一的培训证 (卡) , 逐步推行持证参训、凭证认人、以证签到、用证考评的机制。在上述省级制定的总体规划中, 应规定农技人员每年应参加培训的次数或课节数要求标准, 参训结束时由培训基地或考核小组视本人参训情况审核后盖章, 印章由省级统一内容和制作, 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课节及达标程度等。并应推行起委派单位考核、培训基地考核、考核小组抽查考核等三方考核机制, 来对参训学员进行管控, 保障其参与度、出勤率和达标要求。

4 从培训课程安排上

培训课程是培训成果好坏的客观需要, 因其直接关系到对学员的吸引度和年度培训计划的达标度。所以, 培训课程应紧密围绕全省近年或近期主推技术开设, 突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特点等, 并以技术培训为主, 国家宏观政策及管理为辅, 同时把农业法律学习、推广方式创新、人员能力提升等基础课程素融入其中。每个培训基地因地制宜设置三项主导技术课程为主打“品牌”, 加上四项普遍推广技术课程, 再结合二项政策理论课程, 最后开设一项实地考察课程, 形成“三四二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且课程设置周期为十二个月, 每月全程滚动开设。全省发布公告的同时, 由学员自主选择喜好上课, 把行政命令式、灌输式培训转变为自由的、新颖的、丰富的培训活动, 并可引导和激发学员参训和学习兴趣, 以提高培训收效。

5 从培训时间安排上

各培训基地应在年初和年中发布两次培训计划。每个培训基地每月开设一班, 上半月用以召生, 下半月用以开班。一期班的培训周期为5d左右为宜, 这样滚动式开班, 并且每班严格限定人数, 按照效果和便于管理角度, 一班定员50~60人为佳, 人数超过30即可开班, 如遇人少情况, 可由省市进行调配或延至下期开班。开设的课程应以精炼为主, 每节课2小时左右为宜, 全天的课程也不宜过满和过多过杂, 不便学员吸收和理解, 只要学员全年能按要求达到培训学时即可。

学员选择上则可自主抽空选择受训时段和喜好上课。随然是根据学员自主选择上课, 但要求其每次参训必须完成一个培训周期, 并按上述内容进行考核、印证。如怕年终扎堆参训, 可以半年或季度作为一个要求期或考核期。这就要求先期把人员培训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做好, 并贯彻到每名农技人员身上。这样即避免了统一集中培训时还得考虑农忙、农闲、节假日等客观因素限制, 又达到学员自主、选择自由、设课精炼、便于管控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促动了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建设, 如条件不达标、课程设置不顺、管理混乱的培训基地, 参训学员必将越来越少, 如不改进, 必将退出培训基地行列。

6 从培训师资安排上

古语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 培训师资选择与安排是培训成果好坏的重要环节。省、市、县级相应建立起本级培训教师数据库, 并做到随时发掘、随时更新、随时上报、随时汇总。这里的随时发掘主要是指都师的选择应不拘一格, 只要其有技术在身, 能带动、帮助和辐射周边, 就可列入讲师团范畴, 也就是说都师的选择不仅仅是在农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产生, 基层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甚至种养大户都可以授课, 只要其能把新技术、新方法带给大家。这在省里制定的总体培训规划中, 应把培训师资资格标准及选择范围等细化, 做到教科研学术结合、产供销实际结合。就目前培训师资来看, 各培训基地教师都重点依托本校资源, 这样在培训效果上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全省应统一设置培训师资结构比例, 每期班省、市和本校比例为30%、30%和40%, 其中省、市级为教、科、研各占一层, 本校则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剩余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引入一名基层有实际经验的人员现场教学。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在平时调研等工作中发掘和积累这样的农业人才, 协助其逐步融入到培训师资范畴当中。

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而基层党校承担了大量基层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如何抓好新形势下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至关重要。

一、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济源市委党校按照市委“用5年时间在全市广大干部中实施干部培训工程”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全市党员干部“大教育、大培训”的新格局。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培训师资队伍。首先,加大全员培训的力度。通过鼓励学历深造、业务进修、岗位培训、专题调研、课题研究、业务交流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其次,实行听评课制度。每个专题课正式上课之前都要在内部先试讲,对每一个专题课进行修改完善,力争做到尽善尽美。再次,鼓励教改。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等教学方法,鼓励学员参与,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最后,健全奖励制度。每年评选出明星教师、优秀教师和优质课、精品课,并进行奖励,在教师中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二)拓展干部培训方式

党校各种培训班次都坚持行之有效的“三结合”原则,即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研讨实际问题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努力实现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一是“请进来”,请领导和教授专家讲课。一方面按照择优入库、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市委党校干部培训师资库;另一方面建立了市委、市政府、局委镇办领导到党校讲课制度,并长期坚持。二是“走出去”,组织外出考察上经验课。通过实地调研,让干部们在感受差距中增长知识、拓展思路,从而激发广大干部投身本职工作的热情。三是“研究式”,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依据济源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准案例,开展案例式教学,师生共同就某个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近年来,党校积极探索学员自我管理教育新模式,在学员中广泛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管理模式。一是探索管理新体系。即以学员为中心,把培养学员正确的学习动机和主体意识作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能力与素质相统一,约束、考评、激励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二是学习任务菜单制。积极推行以个性化需求为内容的“菜单化选学”,坚持开展“学员论坛”、评选优秀学员等活动。三是建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在小组讨论、全班研讨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员支部和班委会的作用,积极倡导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

二、对新形势下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目前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地位正经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校外各种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的挑战,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培训机构开始经受优胜劣汰法则的洗礼;二是来自受训干部的挑战,信息时代干部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对培训内容的要求更高;三是来自社会的挑战,当前培训项目开始运用市场机制,公开招标,干部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机构、内容和时间已经在实践中推行。面对新形势,基层党校必须以新的视野、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提升干部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时代性、新颖性、开放性,从而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培训新格局。

(一)更新课程设置,使参训干部能力有新提高

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是党校教学的永恒主题,促进参训干部能力提高是党校教学的不懈追求。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当前,应当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课地位。第二,突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基层党校的培训内容不但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背景,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更要贴近省、市实际,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前瞻性。第三,以干部需求为导向,突出层次性。要认真对待和研究各班次学员的特点、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和个性化需求,分类别、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坚持与时俱进,拓宽办学新思路

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每年固定地举办各种各样短期的培训班,其传播面和影响力有限,要最大化地发挥党校意识形态传播和干部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必须拓宽党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使其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基层党校要充分发挥师资优势,走出校门,进行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其次,要充分利用党校网络,为各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创造一些辅助条件;再次,要结合实际,不断思考党校函授教育的转型问题,探索同国民教育院校合作办学,开办硕士研究生班,开辟干部教育新渠道。

(三)加大调研力度,以科研促教学

作为基层党校,科研工作要注重应用性、地方性、现实性,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围绕市委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按照“科研(调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原则,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一体化,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同时,根据形势变化,设定不同班次不同的调研课题,让参训干部集中精力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意识和能力。

(四)善于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推进党校事业和干部培训事业的新发展,必须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尽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首先,积极整合校内资源。一方面,有效整合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合力服务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需求调研、开设学员论坛、组织课题研究等方式,充分挖掘、整合学员资源。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把课堂教学、异地培训、外出考察、本地调研、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党校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党校工作新局面

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4

一、造成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体制不顺

1、目前我国公安部门在管理过程中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受上级公安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双重管辖,其工作过程中容易受上级领导部分思想和命令的左右。由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公安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所受干扰因素较大。如经常出现地方政府出面说情,导致公安部门不能够按照正常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另外还会出现调派公安机关人员完成一些非警务工作,造成大量警力资源的浪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公安部门能够为群众提供所有类型的服务,遇到问题群众首先会选择报警;当然也有群众认为警察代表了暴力,是政府用来打压和管制群众的机器;在人大代表眼中警察是一个执法人员;面对这么多不同的角色,基层公安民警开始对自己的职责和定位捉摸不定。平时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有民警问: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警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较差。

2、我国目前仍然采用财政拨款的经费机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安部门需要处理的工作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财政拨款金额确没有相应的增加。财政所拨经费除去民警的工资,还要支付其办公所需的水电费、油费以及差旅费等等,经费数量严重不足。从工作角度来看,警察也是一种职业,需要获取工资来满足其生活需求。经费不足导致公安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比较困难,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

(二)单位内部利益分配不公

我本人所在的单位名义上为黔东南州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的内设机构,但是,支队民警领取的是州里面的住房公积金及增量补贴,抽调到支队科室的人员又和支队民警一起得到州里面的住房公积金及增量补贴,还在基层工作的一线民警领取的是工作所在地县市的住房公积金及增量补贴,由于县市住房公积金与州公积金相差较大,各级领导对待基层民警的合理诉求不闻不问,过于强调组织规定,基层民警敢怒不敢言,不给基层民警解释和争取,导致领导与民警身份、地位,收入的不公。以上分配不公是影响和制约民警发挥积极性的客观原因。调动积极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在利益分配上统一,给基层民警以实质性的关怀和爱护。久而久之,导致基层民警怠工、怨工,在工作中出工不出力。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挫伤和损害了民警的积极性。

(三)警力不足、超负荷工作量使警察不堪重负

1、近些年来,各种犯罪和治安事件层出不穷,需要大量的警力。虽然公安部门每年都会招录一批警力充实到民警队伍中,但是这跟公安部门增加的工作量相比,微乎甚微。据调查,我国大部分的基层民警每天需要加4小时班,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时间,其健康情况堪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民警工作过程中承受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较大,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2、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机关开展从严治警,对公安队伍进行了大力整顿,但是忽略了警察的身体承受能力,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1)警察需要24小时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支持,警察的工作时间比一般职工的工作时间要长得多。警察也是人,也需要正常的吃饭和休息,但是这种身体正常的需求确跟其服务宗旨相背离,面对群众的需求他们不断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

(2)繁重的工作,导致民警的休息时间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其家人,导致家庭矛盾频繁发生。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民警需要坚守在每个岗位中,不能够实现其跟家人团聚的愿望。警察也是社会人,也拥有正常人所拥有的各种感情,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其精神归属出现问题,必然造成其心理压力的增加,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3)公安部门的政工服务质量较差,他们高高在上,对基层民警的需求不能及时掌握,缺乏对基层民警必须的关怀。工作过程中还一味要求广大基层民警能够表现出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对民警的家庭和思想状态毫不关心,导致民警消极怠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群众对警察的要求片面化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关注警察的义务,认为他们拥有执法权利,处于上层优势地位,忽视了对其个人权利的保护。如在治安事件中,如果群众出现过激行为,人们能够理解其所处的环境和心理变化,但是如果发生在警察身上,就不容易被理解,导致冲突事件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暴力袭警事件频发,警察的安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和调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公安部门是我国主要执法部分,负责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我国各项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工作过程中,民警积极性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其工作质量,同时也关系着我国各项秩序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提高警察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实现公安工作质量的提高。哲学中证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作用和反作用效果。长期以来,公安部门深陷繁重的工作中,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处理各项事务,忽略了对民警思想意识的培养,导致其整体思想意识水平不高,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提高。大量的实践证明,加强对民警思想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民警提高了其思想意识水平,才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推动其各项业务的正常进行。

其次,提高警察工作的积极性,能够保证公安工作成绩的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警察在工作过程中采用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绩效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警察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导致其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质量不能够得到保证。提高警察工作的积极性,能够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以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

三、提高警察工作积极性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政治建警 思想是人和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特点。思想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警察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首先要加强警察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备对社会中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他们承担着制裁和保护的双重角色,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其他人高出很多。只有提高其思想意识水平,对当前社会和政治形势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够实现其对自我的控制,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做到舍小家,顾大家,才能够使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迎刃而上,克服各种阻碍,顺利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各项任务。

(二)理顺体制,强化警察的执法保障机制 改革现有的公安管理体制,建设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合的管理体制,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改革以前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突出公安部门的领导地位。在充分保证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公安机关内部垂直管理机制,降低政府部门对公安机关的干涉。重新进行各级公安机构建制的分布,按照城区规模和管理内容的不同设立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公安部门,实现其各项事务的统一管理和指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部门的整体优势,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优化配置。同时降低地方政府对公安机关工作的干涉力度,做到其对公安工作相应的监督即可。同时还要加快公安队伍素质的建设,不断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工作效率,并且逐步缩小不同级别民警之间的待遇,充分调动民警工作中的积极性。

2.改革现有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我国公安机关特有的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在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半军事化的方式,其基层工作人员数量较多,工作过程中需要的专业性较强,同时其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管理过程中大部分民警工作在一线,其领导岗位人数较少,民警职级和待遇处于较低的水平。人事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民警工作的这些特殊性,给予其不同的职务序列,并且合理设置其水平水准,保证其工资待遇高于地方,低于军队,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降低跟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薪资差别,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公安民警的队伍建设

公安机关工作中缺乏大量的警力人员,国家和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招录更多的人员充实到公安队伍的建设中去。首先要保证公安部门的警力数量,按照每个地区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治安情况的不同科学的设置警力人员数量。第二要提高警力人员的质量,严格把握警察的入门关,警察招录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公安和政法院校的毕业生,保证招录的警力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警力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第三要提高现有警务管理水平,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国外将大部分的警力分配到了公安工作的基层,但是目前我国公安机关中工作人员数量较多,基层工作人员数量严重缺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安各项工作的进行。第四提高公安部门的科技水平,科技决定生产力,公安部门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设备和人员的技术含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坚持从优待警

鉴于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公安部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为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各级部门要加强对警务人员的关怀,为警察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政治上,加快公安部门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拓宽其用人渠道,做到能者居之,通过人事关系的改革调动广大公安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在公安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过程中,不断增加警察的优惠政策。首先,加强对警察各项权利的保护。目前我国对警察执法情况监察的部门非常多,但是对警察权利保护的部门确少之又少,导致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各项权益受到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所以要尽快建立警察执法权利保护委员会,在国家各级执法部门的支持下,实现对广大公安工作人员权益的有效保护,使其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资金,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加强其各项办公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基层民警工作人员提供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

3.在生活上,给予警察适当的关心。如定期对基层民警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对患有疾病的警员给予相应的资金帮助,帮助其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同时设置特困救助金,对于那些生活中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的同志,给予适当的救助。根据警务工作的需要,为警察制定比较合理的休假计划,保证其得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保证警察工资和各项福利的正常发放,解决其生活基本问题。开展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务时间,使其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去。

(五)合理设置绩效考评机制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们心理特点的研究表明,人类具有加强的归属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肯定。绩效考核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每个人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确定其绩效的高低。公安部门也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每个民警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且要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提高警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具体的实施策略有:

1、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标准,并且对警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评定。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和通报机制,确保公安部门各项信息的畅通。

2、开展各种评优活动,在公安机关各个部门之间开展各种业务能力评比活动,如办案速度、调节能力、执法能力和贡献大小等,通过对公安部门各项业务能力的评比,提高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在整个公安部门中树立榜样作用,为民警未来的工作提供方向。使其能够朝着目标的方向不断前进,实现公安机关人员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将评比考核的结果跟民警的绩效考核挂钩,对比业务比较突出在警员,在进行绩效发放、干部选拨以及记功授奖时优先考虑。公安机关跟其他的企事业单位不同,他们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必须提高其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其工作质量的提高。针对当前公安队伍中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改善,切不可麻痹大意。【参考文献】:

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篇5

发布者:whr 查看:[64] 次

在当前社会治安日趋复杂、公安保卫任务更加繁重的情况下,全面认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运用有效措施使民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影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对策作一粗浅探讨。

一、影响民警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

1、基层任务重,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引发“疲惫心理”。公安工作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基层民警长期得不到休息,打疲劳战,身心得不到调整,又无法实行“补休”,造成身心疲惫,影响了身心健康,无暇照顾家人、关心子女,久而久之工作的效率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一是工作强度较大。据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我国则不足1‰,应城市现有警力为0.69‰。警力严重失衡,造成基层民警长期处于待命和警惕状态。以城中派出所为例,该所民警36人,人均年接处警为162起、执法办案是79起。遇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二是内部考核繁杂。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过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名目繁多的专项行动和评比检查都要实行考核排名、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让一线公安民警无所适从,科所队长不堪重负。三是安全保卫工作跃增。一线的民警承担着破案、追逃、突发事件处置,还要完成繁重的阶段性工作,民警们总是处于疲于奔命、不堪重负的状态中,正常上班外,还要节假日值班、备勤、加班,每人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20个工作日以上,一线民警高达400个工作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随机性,民警必须24小时手机开机,形成了一个随时有任务的心理暗示,每天处在高压状态,昼夜处于备战中,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基层建设有欠账,长期艰苦环境易诱发“病痛心理”。近年来,基层所队经过三基工程建设,办公环境和条件整体上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所队建设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工作规划,基础建设要挤占办公经费和办案经费,部分所队仍靠租赁办公,有的所队在危房办公。偏远派出所大多只有一部警车,仅能保证出警,下农村走访、排查、巡逻,多靠摩托车、自行车,遇到雨雪天徒步一、二十里是常有的事。基层民警工作生活无规律,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直接影响和损害身体健康,导致许多职业病的发生。如交巡警民警在高污染、高噪音、高粉尘环境中执勤,患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人员较普遍,刑侦民警大多患消化系统疾病及肝胆系统疾病,派出所民警中多数人患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从对应城市公安局全体民警身体健康状况统计来看,因工作环境造成身体疾病的占33%,有90%以上的民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基层待遇低,长期不合理待遇易形成“失衡心理”。目前,民警经济待遇虽有了加大改善,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基层民警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与其他公务员付出的劳动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一些警察为此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警察还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公安机关人员流动慢,晋职晋级难,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自感“我不如人”而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

4、基层责任大,长期过重压力易产生“不安心理”。基层民警处于执法工作第一线,精神高度集中,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是执法责任压力。随着法制的健全和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公安执法标准越来越高,执法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导致基层民警产生“怕上案子、怕执法出错、怕接听电话”的心理。二是执法投诉压力。当前,社会发展中产生大量矛盾冲突,有些地方往往把民警推向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时常发生民警被投诉、被媒体炒作等情况,容易导致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障碍。近三年来,全市公安民警因执法工作被群众投诉达300余起,查证属实的仅6起,占投诉总量的2%。三是执法风险压力。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日趋猖獗、凶残,不仅对被害人实施暴力,且为逃避打击而暴力拒捕、暴力阻扰民警执行公务,致使民警在公务活动中被围攻、袭击、侵害而受伤的情况日益增多,从而警察职业风险加大。近三年,应城市发生35起撕扯衣服、推搡阻扰、谩骂殴打执法民警等袭击事件,民警受伤的有8人。

二、公安民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原因

同样是公安民警,一样受到以上四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有的公安民警不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甚至产生抑郁症?笔者认为,公安民警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弱化,导致有些民警习惯冷眼看世界,觉得一切都不如意,遇到失意、困难、挫折、失败,精神就垮下来,灰心、失落、抑郁、倦怠等不良情绪自然就会接踵而至。

2、认识上形而上学。公安民警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也与其它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之中。当处在有利的社会环境或顺境时,得意忘形;当处于不利的社会环境或逆境时,悲观失望。而一旦悲观失望,便把逆境看成不可改变的,把自己一时的挫折当成了一生的挫折,把暂时的无望看成一生永无前途,不懂得人生总是伴随着得意和失意、成功和失败等等戏剧性的变化。

3、政绩观的偏差。有些民警把政绩简单地理解为像服务员那样使所有上级、每个服务对象都满意。有了这种心态,往往过于计较别人的赞同或反对,期待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乐于得到表扬和赞誉。否则,情绪低落,失败感油然而生。因此,公安民警应该多学一点哲学,讲一点辩证法,既要虚怀若谷,认真听取那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也要树立自信,不为各种不负责任的议论声所左右。

4、盲目攀比。充满私心和贪欲的攀比是没有止境的,只会造成心理失衡、平添烦恼。有些公安民警不能保持一颗健康平和的心态,在职务、待遇、名利方面盲目与人攀比,不是与职位低、待遇差、收入少、条件艰苦的比,而是与职务高、待遇好的人攀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

5、学习不够。基层民警学习的氛围不浓厚,不重视学习,个人的能力积累明显滞后,在重大原则面前失去了警觉,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巨大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改革发展面前无所作为,患上了“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的民警,面对上级下派的任务,自然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压力如影随形。

三、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1、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

一方面,要坚持政治建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警营内部民生,转变作风,走近民警、了解民警,关心民警心理健康。同时,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民警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素质强警。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民警教育培训中设置心理训练科目,采取模拟、交谈、训导、疏通等方法,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训练,培养民警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性格。鼓励民警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从中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学会自我减压,既能适当宣泄,又不放纵自己。进而,不断提高民警的基础心理品质,进一步增强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2、坚持科技强警,从优待警

由于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警力上的不足,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走科技强警之路,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决策、执行三者高度集成,拓展民警的思维空间和业务处理能力,有效整合警力,防止搞“拉锯战、人海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智能化,切实降低民警工作强度和“劳动成本”,缓解警力不足给民警造成的压力问题。同时,要从优待警,积极培养民警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健康心理,切实把握民警思想脉搏,了解基层民警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困,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工作。在思想上不仅要教育、引导、鼓舞、鞭策民警,而且在行动上要不断改善民警工作生活环境,维护民警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还要为民警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宣传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对优秀的民警及时予以表彰,激励上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并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各项公安工作中。

3、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合力

一是建立民警思想心理定期研判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民警的政治思想、大局观念、敬业精神、心理压力、心理需求、工作生活困难等事项进行广泛调查;每月开展一次民警思想和心理状况研判工作,及时了解队伍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形成民警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二是健全谈心谈话制度。基层所队领导要经常与民警进行谈心,在民警立功受奖、晋职晋衔、岗位交流和受到批评处分、与群众或同事发生矛盾、发生预警苗头时,必须及时进行谈心;在民警生病伤残、直系亲属患病或病故、本人或子女婚恋变故、家庭出现严重纠纷时,必须及时上门慰问、家访、谈心。三是完善民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措施。依托公安网络,设立民警健康网站,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民警心理咨询工作。逐级开办民警心理服务网站,开设民警心理服务热线,帮助民警祛除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四是对遭遇严重暴力袭警、参加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和事业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民警及时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其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矫治,帮助民警及时恢复心理健康,及时缓解心理压力,防止产生心理疾病;对日常工作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民警,要在保护民警隐私的情况下,妥善安排心理治疗,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健康。五是建立和完善民警信访申诉机制。政工部门要建立民警接待制度,认真倾听民警的诉求和意见、建议,认真记录民警反映的情况,积极主动帮助民警解决思想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民警反映的重大或复杂问题及时报告单位主要领导和上级部门,并及时给予答复说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初始阶段。

4、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树立警威

如何提高基层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 篇6

授课人昭平县公安局黄成亮

基层科所队要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因此基层民警做好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提高基层民警群众工作能力,搞好社区治安防范和管理,实现辖区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问题,谈一点建议和看法。

一、基层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公安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合作,警民关系与警察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辖区治安工作的质量和发展过程。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建立密切的警民关系,是对基层民警的基本要求。群众工作能力是基层民警政治立场、业务能力、执法水平、道德水准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特定内容。根据笔者两年公安工作实践和公安工作的内在要求,这种基本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高度自觉的为民观念,切实摒弃高人一等、以管人者自居的心理,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坚定真诚的群众信念,相信和依靠群众,把发动和依靠群众贯穿到一切工作之中。三是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把爱民为民、为民排忧解难变为经常性的自觉行动。四是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卓有成效的群防群治活动,依靠群众力量,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活动。

五是善于联系群众,收集信息,对不安定因素和苗头性治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和化解。

二、当前影响基层民警群众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

(一)警力不足,警力配置不够科学。据统计,我国警力配置是万分之十二,相比许多西方国家万分之三十五的警力配置来说,警力非常紧张。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还存在警力闲置、警力浪费的现象。一是机关与基层警力倒挂,机关机构设置交叉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而真正在基层一线做实事的警力却严重不足。二是基层公安非警务活动,造成警力资源浪费,以致于基层投入到防范打击工作中的警力和精力有限。三是上级部门检查评比工作次数频繁,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也相应的减少。

(二)公安经费保障乏力。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供应不足,基公安公用经费非常紧张,基层民警的总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与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不相符合,还时常要垫支部分办公、办案、培训费用。有的基层公安机关为了维持正常的办公、办案开支,解决民警的基本福利,不得不违心搞创收,严重损害了警民关系和公安机关的形象。加上近几年派出所民警习惯于冲冲杀杀的工作方式,荒了自己的“责任田”,群众工作能力下降,因此影响了警民关系,群众对民警难免有不满情绪。

(三)工作压力大,执法环境差。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110接警数平均每年以不同的比例递增,基层公安任务异常繁重,广大民警常年超负荷工作。而且在执法办案中,民警不仅有时得不到群众的理解、配合,还要面对做事多投诉多甚至诬告诬陷、暴力袭警等问题,致使有的民警在工作中拈轻怕重、瞻前顾后。导致一些民警不愿做,也不善做群众工作。

(四)内部管理不够高效。有的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不顺畅,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部门协作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不能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广大民警的做群众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基层民警群众工作能力的途径。

如何提高基层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学用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

要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勤政教育和宗旨教育,使广大基层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同时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教育广大基层

民警牢记并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拓宽为民服务的领域,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真正把广大基层民警培养成为廉洁、公正、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社区守护神。

(二)建立基层民警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建立基层民警的培训制度,对民警进行培训,使之了解辖区的职能,全面熟悉辖区情况,顺利开展辖区实有人口管理、情报信息基础工作、安全防范工作、治安管理工作和群众服务工作,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一是开展群众工作能力的培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二是组织岗前培训和工作中的知识更新培训,加大民警基本素质培训和考核力度,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实行“缺什么,补什么”,哪方面知识欠缺,就培训哪方面。三是开展体能训练和测试,提高辖区民警的体质

(三)强化公关意识,提高交际能力。要努力培养基层民警的公关意识,鼓励民警与各层次、各行业社会成员打交道,在联系交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协调部门关系的能力。同时,基层民警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利于警民关系的事不做,不利于警民关系的话不说。

(四)立足本职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业为本,便民利民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一是要积极采取措施,为群众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基层民警要通过耐心的工作,创造安全文明乡镇,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加强治安管理,提高辖区的安全系数,控制发案和犯罪。二是要通过在辖区设立提示牌,印发警民联系卡等承诺服务、方便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对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思考 篇7

一、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很大成果,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民主建设体系,从青县、温岭,邓州等模式中,可以看出,村民自治其实主要就是需要县级政府与村庄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能够相互的协作和沟通。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村民对政府的不满。因此,村民自治的发展有着其特有的逻辑。

(一)县域政府成为民主治理创新的主体

通过蕉岭模式,青县模式等创新探索与实践,不难发现县域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村庄与县域政府的有效互动。县政,不再是以前人们口中的消极的干预,而是积极引导了其发展。

蕉岭模式是蕉岭县委针对农村监督的不完善提出的,为了计划的顺利实行,蕉岭县纪委亲自带头在芳心村开展“监事会”的试点工作。最后在县里大多村子做了推广工作。而青县模式也是青县县委为了改变各村事务管理的不完善状况,通过工作组对群众的调查和意见的征求,建起了村民代表会议这个实体组织作为广大村民参与决策的平台。

不难发现,县域政府在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强大作用。县域政府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逐渐成为民主治理创新的主体。这是县级政府在各方面的优势所趋,不仅是资源、制度的优势,还有村级政府对其权威的认同。最重要的还是各地方的村治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急需合适的决策来解决这一现象,而县域政府又处在政治体制的末端,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政绩的考量和地方的政治精英是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动力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界也对此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也有人认为是由于经济大发展产。实际上,政绩的考量和地方政治精英的推动才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政治体系在内部是有层次的,当然政治精英也是存在在各层次的,他们的管理范围和职能也是不同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县级及以下的政治精英。他们共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积极贡献有价值的意见,积极的参与与支持基层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发挥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看,地方政治精英对于基层民主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事政绩考量正是激励他们不断创新探索的源头。

二、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走向

(一)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

村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村民影响公共和农村的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组织化参与,如技术组织,专业组织等极大地为基层建设提供了组织资源,进一步提升农民对资源的占有,有利于农民群众进一步实现权力的要求。从政府角度而言,也有利于政府对乡村的管理与合作。

(二)从外动力到内动力

基层民主建设如果只靠外力的推动,很容易出现一系列乡村内部的问题,如习惯,文化等,还有可能因此引起一些政策的无法实行以及政治精英的变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依靠外力推动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这是基层民主发展的根本。

(三)从制度建设到能力建设

制度建设对于基层民主工作的实施意义重大,各个地区的实践经验都证实了这一点,下一阶段农村治理的中心需要转化到农民能力方面,转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提升村民的综合能力,形成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力,实现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发展。

为了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努力解决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问题,为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法律知识教育,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着重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他们的素质水平对于基层民主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必须要重视村干部的示范性作用,对其开展定期教育,为基层民主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村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向村民普及基本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法律意识的宣传与培育,进而推动和保障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基层民主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内动力与外动力之间的关系,基层民主要得到顺利的实施,必须要认清楚制度的影响,不仅要提升制度建设的理想性,还要将地方性文化、乡村传统纳入到制度建设体系中,将各类乡土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基层民主的创新能力。

摘要:基层民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下,基层民主建设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针对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特征与发展走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层民主建设,基本特征,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雷音,王亚丽.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08).

[2]周田田.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3]洪萍,杜学峰,胡晓亚,陈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作用——基于奉贤区村居自治的实证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12).

对基层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看基层干部。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反映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分量。”基层党校作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党校系统中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广大干部的一环,担负着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执政能力的重任,在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政党的进程中负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

因此,基层党校必须立足干部教育培训的定位与使命,保持主动姿态,在突出时代感、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上要狠下功夫,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理念和方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稳步有序推进自身新常态建设,高标准完成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任务。

一、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要积极构建自身的新常态

在新形势下,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坚持以加强党性教育为核心,以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相结合为原则,着眼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构建自身的新常态。

1.新常态下的立校之本是坚持党校姓党和筑牢核心价值。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各个方面工作之中,融入到党校学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行动之中,做党性最强的部门。”中央也明确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就要求党校必须以强基固本为战略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党校课堂、进干部头脑,使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明确目标方向,强化精神支撑。

2.新常态下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中国梦”和打造“人生梦”。“中国梦”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希望和发展力量,是当今时代备受关注的话语体系,是充满激情斗志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标签”,是基层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支点。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应将理论认知作为基本前提,将情感认同作为关键步骤,将自觉践行作为最终归宿,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构筑党性教育主阵地,营造文化教育主氛围,引导党员干部高扬“中国梦”,在此基础上追寻和打造自己的“人生梦”,实现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和谐统一。

3.新常态下的办学理念是把握教学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各类工作要尊重规律,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规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可能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基层党校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不是对以往办学理念、功能定位与培训内容等方面的简单否定,而是应该顺势而为,遵循教育培训规律,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对此,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既要遵循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破解当前所面临的思路不清、特色不显、模式单一等问题,调整建设思路,谋求科学发展。

4.新常态下的办学定位是融合顶层设计和立足校院实际。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接天线”,深刻领会并坚决落实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指示精神,围绕干部教育培训功能的完善、公务员培养目标的确立,真正承担起基层党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二是要立足办学实际,要“接地气”,突出抓好本地区的相关调研工作,利用地区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此,基层党校要进一步找准科学的办学定位,围绕办学目标树品牌、创精品、出特色,为党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新常态。

5.新常态下的教育培训是综合党性教育和工作能力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导向,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力求实现干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同时,要以教有所用、学有所长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平台建设上,注重党性修养与理论修养的培养,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实现干部学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6.新常态下的服务职能是办好教学服务与做好思想引领。“服务”就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提升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推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引领”就是党校要发挥对干部思想先进性的辐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比我们在发展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对此,基层党校要把自身的优势,变为思想上助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做到“思想融进课堂、研究助推實践、调研提炼成果、价值回馈社会”。同时,将服务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作为科学研究的立足点,适应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在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和效益。

二、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善于运用成功经验,真正做到科学办校,全面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基层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形势下,构建自身新常态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1.教育培训的新课题。自去年5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理念,凝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如今,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基础上,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又要把“四个自信”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无论改革开放如何深化,都始终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新常态,为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2.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潜移默化地使党员干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一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动摇、价值观扭曲、责任感缺失。同时,伴随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婚恋家庭观受到挑战,党员干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受到深刻影响。

3.经济政策的浅认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经济工作进入了新的转折时期。有些基层干部对经济政策认识不充分,理解肤浅,仍凭自我感觉和经验办事,面对市场大环境,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变措施,对如何运用市场规律,依靠新的经济政策创新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招法和措施,造成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快速下滑。

4.多元价值的猛冲击。随着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崛起,人们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度,各类信息的飞速传递成为现实,人们在方便获取信息的同时,多元思潮的传播也有了广泛的渠道,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在新媒体上得到传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给一些“三观”尚未成熟的党员干部造成了精神迷茫和思想困惑。同時,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整个社会在每个人“各说各话”中出现了文化与意识认同上的断裂,传统的主流话语被日渐消解和颠覆,主流价值观也往往会被淹没在各种意识形态观念之中。

5.负面现象的强侵蚀。网络空间存在的环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然而当前对传播者的约束机制还不够全面,导致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信息的随意性很强,尤其是负面信息携裹上人们的好奇心,往往容易迅速流传,造成过度负面化现象的出现,挑战正面信息的传播,极易成为热点事件爆发的导火索和公众对主流声音的“习惯性质疑”。这样就很容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进行的正面示范和引导形成对立,让受众产生抗拒心理。

6.干部素质的新变化。伴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基层干部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通过各种交流学习,基层干部眼界不断拓展,认识不断深入,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和质量有时无法满足基层干部的需求,无法对基层干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不利于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对新形势,目前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教育模式僵化。工作方法和教育方式简单,基层党校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式”的做法,缺乏沟通和互动,没有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缺乏有效载体,没有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校内外、校际间缺乏交流合作,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群体性氛围不浓。二是理论脱离实际。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干部学习生活关联度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虚功”未能“实做”,“讲不讲由我、听不听由你”,导致教者枯燥、听者乏味、效果欠佳。三是教师能力欠缺。基层党校专兼职教师队伍平均素质较高,但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比较欠缺,造成学员参培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四是课程设置守旧。长期以来,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在保证干部“靠得住”方面成效显著,但是面对社会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深刻变化,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差距。

三、构建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新常态的几点举措

基层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创新教育培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积极创新,勇于探索,进一步增强时代感,把握主动权,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1.合理规划,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是实现合理化布局。在每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前,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调研,联合专家组深入交流研讨,提出科学的对策,合理安排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档次,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二要探索多样化教学。在调研基础上,根据需要在形式选择上,可以采取集中式、分组式、互动式、自我体验式等开展教学,并辅助以有效的教学组织。总体教学培训计划要科学合理,明晰各部分教学在整个培训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以实现整体培训效果的提升。三是做好培训后跟踪。每期干部教育培训结束后,要主动联系相关培训单位和培训人员,了解培训单位和人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明确培训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分析后加以改正,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2.尊重规律,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尊重规律、了解并顺应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基层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通过不断调研,把握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收到实效。一是要注重调查研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每一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都必须走群众路线,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善于集思广益。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定期议训制度,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照搬照抄。要了解各单位在培训中好的做法,结合不同的培训需求,提炼出一些培训要点,立足自身的资源,善于扬长避短,找准好思路,制定好举措,形成科学的教育培训方法。三是要突出抓好重点。习近平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要把德放在首位。” 党性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是共产党人立德的基础。官德源于党性,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把党性教育放在首位,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论坛讨论等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

3.创新平台,加强教学的科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基层党校要研究把握新媒体的使用特点,运用新媒体手段,将现场教学前置,实现良好的教学前期预热,提升新媒体对现场教学的辅助作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是着力打造网络音频、视频媒体阵地。基层党校可以联合相关单位制作音频视频教程,供学员观看,使学员对干部教育培训有个前期感受,加深教学内容理解,增强思想认识。课间和休息时间可以以故事、小说等形式音频播放相关教学知识,以潜隐性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二是建立和完善网络阵地。基层党校根据自身定位,立足学员实际,建设并开通学员交流与互动的专属网站,建设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使其成为联系学员、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和阵地。三是开通党校官方微博和党校教员个人微博。积极推动基层党校重点教育主题与主要研究课题的“微博化”运作,实现微博集群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集群的影响力。四是围绕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开发微信平台。基层党校可以根据学员思想动态,创办手机报,向全体学员发送,涵盖新闻、生活、学习、娱乐等多方面内容。每个工作日可以微信形式向学员发送“政策早读”,使无论在读还是已毕业的学员均能够时刻掌握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动向。

4.注重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其教学效果水平,比在传统式教学模式更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全面培养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一是要勤练内功。抓好教师队伍的“传、帮、带”,通过老教师的指导帮助,迅速提升年轻教师的讲授能力。要督促授课教师多讲多练,将教案烂熟于胸,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认识的提升,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始终与时俱進。二是要拓宽眼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鼓励支持教师开展调研,了解外单位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先进做法,结合本单位的特点,认真思考,形成适合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做法。三是要引荐智力。一方面要邀请资深的教授、专家帮助基层党校对干部教育培训从流程、设计到讲稿、提炼等各个角度进行打磨、提炼,帮助授课教师凝练观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引进师资,改善教师结构,努力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学的师资搭配,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5.严格教育,培养精干的干部队伍。一是要静下心。让学员充分认识进党校学习是组织的关怀,是任务,必须要静下心、转变状态,积极参加现场教学的各种教学准备,学学相长。二是要守住神。要不断强化问题导向,实行问题聚焦,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紧密联系学员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主动提问、善于提问、实现学员的精神融入,认真倾听,凝神守正,学以致用,把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重升华。现代教学原理表明,即使是真理也要反复灌输、反复提示、反复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安排组织生活、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小组会议或者党性分析会议等方式,环环相扣、及时回应,针对流露出的思想疑惑或者心声,展开讨论与交流,邀请资历深的领导干部点评、讲评,让每个学员都能结语所学、所思、所感,经历情感认同、事业认同到理论认同,思想淬火增强自信、凝魂聚气助推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基层干部的分量[M] 之江新语.

[2]习近平 善于运用成功经验,真正做到科学办校[N]新华网2012.7.17.

[3]习近平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以德为先[N]新华网2008.12.27.

[4]钟越红 适应新常态造就新青年[M]新长征 2015年第一期.

[5]夏 峰 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的新常态[M]德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一期.

上一篇:《叶文有话要说》经典语录下一篇:我的新同学作文8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