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共10篇)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篇1
基于GIS的风暴潮减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风暴潮是指在大气强迫力作用下局部海面的异常升降现象,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上百亿元,风暴潮科技减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于Oracle和GIS技术的风暴潮减灾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框架,阐述了风暴潮减灾数据库设计、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集成、基于GIS的减灾辅助决策分析、基于3S技术的灾害监测和调查以及基于GIS的灾损评估等5个方面内容.
作 者:滕骏华 吴玮 孙美仙 厉冬玲 于福江 TENG Jun-hua WU Wei SUN Mei-xian LI Dong-ling YU Fu-jiang 作者单位:滕骏华,TENG Jun-hua(国家海洋局卫星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
吴玮,于福江,WU Wei,YU Fu-jiang(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
孙美仙,厉冬玲,SUN Mei-xian,LI Dong-ling(国家海洋局卫星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自然灾害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年,卷(期):16(2)分类号:P731.23关键词:风暴潮 GIS 减灾 辅助决策 信息系统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篇2
目前全国各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基本为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或城市建设档案室。汶川地震发生一两年内, 各大城市公共建筑特别是大中小学校舍纷纷进行检查加固整改, 城市建设档案馆这两年也陆续将防震抗震工作提上议程, 积极研究思考城建档案馆所及城建档案信息的安全应急管理。城建档案馆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前期应急管理、灾时应急方案和灾后重建措施以保护城建档案的安全和及时提供城建档案为救灾抢险服务。
一、前期应急管理
1.对重点工程项目、城区主要路段建筑物、主要街区道路锁定地理方位, 专门设置目录, 以备及时调用。
2.预先设定灾时可能用上的工程档案内容范围, 避免调档忙乱出错。
3.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与兄弟城市建立互通备份或交叉备份档案, 建立档案备份系统。
4.备份方需保证备份档案的安全可靠并有能及时为受灾提供城市档案信息有效预案。
二、灾时应急管理
1.紧急情况下, 城建档案馆要全力保护馆藏档案实体和档案机器人、手工检索工具的安全, 有必要的话, 尽可能将库存档案转移至安全地带。
2.城建档案可以在第一时间为灾区提供第一手资料, 灾区建设管理部门或城建档案馆第一时间与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 成立帮扶小组, 掌握最新情况。
3.根据灾情列出主要路段建筑物、市政工程明细。城建档案馆根据明细, 即刻调用库存档案, 将倒塌房屋的主要建筑图纸、断裂及塌陷的市政道路工程图和中断的地上地下管线图送往现场。主要应急调档内容有: (1) 城区主要地形图; (2) 城区各医院、学校、通讯机构、大型人员聚集商场、剧院等文化场所、泵站、电站、地下人防工程竣工图; (3) 主要倒塌、倾斜房屋的总体平面及各层建筑平面图、结构图、给排水、电气图等; (4) 断裂、塌陷的主要市政路段、铁路、桥梁、隧道、公路、水库、排洪渠等相关竣工图; (5) 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等路线管线图。
4.灾区现成应成立不同救援小组, 如管线求援小组、房屋救援小组、市政救援小组等, 配合相关技术人员查明相关市政道路口、建筑物、地下室等出入口及管线填埋位置等其它信息。
5.房屋求援小组根据图纸最先及时对密集地被埋人员进行挖救。
6.管线抢救小组根据管线图及时与供水、供电、电信、消防等部门联系, 加紧抢修救护, 第一时间保障医院、救护站、指挥中心等的水电、通信功能。
三、灾后重建管理
城建档案馆帮扶小组配合各有关部门, 以城建档案信息提高灾区救援、恢复重建进度。
1.城建档案馆提供馆藏或异地备份的各种地形图、管线图, 使求援指挥中心可以最先统筹安排救援, 尽快恢复城区给水、电力、通讯、交通供应。
2.凭借城建档案, 各主要路段和主要救护场所, 可以最先恢复, 以最快速度做好后续救援工作。
3.根据各处情况, 城建档案馆提供塌陷、倾斜市政道路及房屋地质、结构、地基图纸进行灾后重修、重建的规划、设计, 可先重后轻分步骤调阅档案, 以最快速度进行, 减少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4.对部分倾斜房屋的安全性, 城建档案馆可提供相关工程建筑、结构竣工图给质量检测部门进行房屋安全鉴定, 以确定是否拆掉重或做加固维修。
5.城建档案馆可利用城建档案, 结合救灾情况为灾后城区损毁情况做好统计工作。
6.城建档案馆提供各区重要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工程档案给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为城区总体重建规划、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为避免大的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城建档案馆的抗震减灾应急管理十分必要。防患于未然, 只有居安思危, 才能将自然对人类的伤害减轻到最小。
摘要:城建档案的作用在抗震减灾中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强调此作用的同时重点提出档案保护和灾后应急管理的措施和方案, 旨在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 让其更好地为城市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要求设计 篇3
关键词:雷电破坏类型;防雷防护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Lightning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Desig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Xu Yongju1,Li Weimin2
(1.Shangra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Shangrao334000,China;2.Yingt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Yingtan335000,China)
Abstract:The lightning attack is a computer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facing a major threa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ways lightning damage,
and from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ttacks.
Keywords:Lightning damage type;Lightning protection design
计算机信息系统随技术发展在不断提高,然而由大规模的集成电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实际上是比较敏感和容易受到电击损害的,强烈雷击电压极有可能从计算机的数据线,电源线,接地线等进入从而破坏计算机系统。一旦计算机遭到电压,电击尤其是雷电的突袭,那么极有可能使计算机系统完全中断,机器受损,以及信息丢失等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规避这种问题。建立恰当的电压屏蔽,电位联合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这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防雷设计来维护。
一、破坏性雷电的分类
雷击破坏计算机的途径有很多种,不同的雷电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形式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破坏方式。
(一)直击雷破坏。雷雨天气时,雷电对大地放电,直接通过高建筑物突出部分通过室内通道进入计算机房。强大的电流击穿计算机系统设备,直击雷电电压可达五千千伏。从而直接破坏计算机。
(二)感应雷破坏。雷电发生时,雷电流会产生电子感应现象,同时在放电通道通近旁的导线或电设备上发生雷电感应,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同时发生作用,使之产生极高的感应电压,这些电压分摊到计算机系统设备周围的电线上造成击穿计算机设备烧毁计算机等一系列破坏。
(三)传导雷破坏。雷电在有些时候,远处的电击也有可能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被电击中的线路因电磁感应有可能产生很高的电压,电压通过传播通道,传到建筑物上从而破坏计算机设备。
(四)电磁波辐射破坏。在雷电发生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脉冲,这些电磁脉冲有可能被灵敏的计算机系统设备接受,在计算机系统设备在接受到电磁脉冲达到一定强度时,这些电磁就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较强干扰从而造成计算机信息丢失,系统发生错误指令,若这些干扰强度很大时对计算机造成破坏就会是永久性,无可挽回的。
二、计算机系统防雷设计
以上破坏形式,极有可能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工作停止,进一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信息失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多个方面以多种形式全面综合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
(一)外部防雷保护措施设计。针对于直击雷的破坏,设计一定的外部防雷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外部防雷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接避雷的针、网、带、线。引下先以及接地装置,以此来保护计算机。接入以上装置可将近一半的雷电流引入地下。因此在外部的防雷保护措施中,还应包括外部屏蔽等。
避雷针主要通过引起雷云电场畸变,以此,吸收雷电,安装避雷针只能将此雷击破坏的几率,因此可适当增加避雷针的个数来减小受破坏的概率。
引下线可以将雷电引入地下之中,这种基质主要有外墙铺设而引下线电压装保护层来进一步确保及安全性。
计算机接地系统主要包括独立接点的系统和共同接点的系统。为确保相互之间不受干扰,计算机可采用独立接地方式,设计一个独立的接地方式可以避免大地线路之间相互干扰,从而保护计算机系统设备。
(二)等电位链接防护措施。通过电位链接可达到导体间电位差的目的。一般采用电位链接导体电流保护器等。将电子设备的一些金属外层,比如机架、金属柜、金属管等,以等电位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等电位整体,可以达到分担电流,均衡电压的目的。因此可以保护计算机系统设备不受侵害。
(三)不过链接与电位时,要注意光缆的链接,光缆不仅会传输电流,然而包裹在光缆外部金属的层以及光缆内部的金属芯,却有可能发生电位感应,造成火灾,爆炸等毁坏。因此也要对光缆做一定的电位连接措施。
(四)静电屏蔽防护措施设计。建筑物屏蔽,计算机设备屏蔽,机房屏蔽以及各种电缆的屏蔽是计算机系统难蔽的两项主要内容:
一般设备屏蔽要做多级屏蔽通,通过对金属导体、金属架、金属板、电缆屏蔽层做一系列的电位链接,来达到屏蔽层的厚度。屏蔽层的材料等对屏蔽的效果都有极大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一般它的钢筋结构就能存放的达到电放射该屏蔽体的作用,这种屏蔽可减少电磁作用对电气、电子设备的干扰。
机房屏蔽采用多面屏蔽特能,创建雷电防护区,使主要电子设备,机房、机器安全的被保护于防护区内,防止雷电电流进入此区域。
屏蔽网的网格孔也对屏蔽效果有较大影响。将用线缆屏蔽可以减小电流与电子设备系统内的感应电压及感应电流,采用金属屏蔽层会流入电缆铺设的方式。对于一些非金属外表的电子设备,必要的要设计金属屏蔽网。
(五)接地电阻保护措施设计。信号机房的防雷接地接地电阻值一般小于4欧,多种接地共用一套接地装置时,电阻也应小于4欧。有时,接地装置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范围,或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可采用降阻剂和仿佛接地极。
(六)放电用保护措施设计。为确保电压,浪涌电流过大而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安装电涌保护器----SPD是一项必要的防护措施。对与电源进线,要求用特定的金属材料电缆,而对于电源线路,也需要安装电源防雷器。雷电袭击一般经由线路入侵,在高压端应安装避雷装置,低压端需要做多及防护措施。
三、结语
防雷工程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研究项目,加强计算机防雷防护,保护信息安全,避免雷击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是当今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受侵害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相信未来的防雷设计会越来越科学,完善安全。
参考文献:
[1]蔡纪鹤,陈峰,杨振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J].工程设计.低压电器现代建筑电气篇,2009,14
[2]赵桂萍.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篇4
EXCEL和VBA在防雷检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各地防雷事业都有长足进展,信息处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不断提高防雷检测管理水平开发此系统.
作 者:殷波 姚东升 雒新萍 YIN Bo YAO Dong-sheng LUO Xin-ping 作者单位:陕西省防雷中心,西安,710014刊 名:陕西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年,卷(期):“”(z1)分类号:P409关键词:
陕西省实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篇5
《陕西省实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细则》已于2000年9月8日经陕西省气象局第六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特此通知。
二000年九月二十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 省、地、县气象主管机构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贯彻执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防雷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并组织实施防雷减灾工作的发展规划、计划。
(二)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电装置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指导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网建设。
(三)按国家规定负责防雷电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专业施工的有关管理工作;组织对安装使用的防雷电装置的监督检查。
(四)负责防雷减灾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归口管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行政执法。
(五)组织雷电灾害的调查、统计、鉴定工作。
(六)组织雷电防护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负责防雷电知识的科普宣传。
(七)承担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防雷减灾管理工作。
第四条 中央驻陕机构、本省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接受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二章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
第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必须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设计,其他建设项目及设施的防雷装置应按行业防雷技术规范要求设计。智能大厦应实施综合防雷工程设计。
第六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电装置的设计审核,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 的专业防雷减灾机构会同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单位进行。其它建设项目及设施的防雷电装置设计审核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专业防雷减灾机构承担。未经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
第七条 省外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活动,必须提出申请,经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并接受活动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进行防雷工程专业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向工程所在地的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专业防雷减灾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电装置必须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委托的专业防雷减灾机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由被委托单位签发合格证书。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章 防雷电装置检测
第十条 省、地(市)、县三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同级公安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计算机场地和易燃易爆场所安装的防雷电装置的检测工作。
第十一条 防雷电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经常检查和维护防雷电装置,并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防雷电检测机构备案,接受定期检测。
防雷电装置检测为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电装置可以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十二条 全省实行统一的防雷电装置检测合格证制度。《陕西省防雷电装置检测合格证》由省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印制,防雷电装置安全性能经检测合格由检测机构签发合格证。
各检测机构不能超出省气象主管机构在资质认证时批准的项目和范围实施检测。
第十三条 检测机构开展防雷电装置检测,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检测技术规范进行,并对检测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章 资质与资格
第十四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按《陕西省防雷电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组织对全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电装置检测的机构进行资质认证。
申请防雷电装置检测资质的机构,应征得所在地(市)、县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五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资质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施工资质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负责评审全省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专业施工机构 的乙、丙级资质;初审全省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专业施工机构的甲级资质。
申请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专业施工乙、丙级资质的机构,应征得所在地(市)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六条 防雷电装置检测资质证年审时,由所在地(市)、县气象主管机构签署意见,报省气象主管机构核准。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专业施工资质证年审时,由所在地(市)气象主管机构签署意见,报省气象主管机构核准。
第十七条 对防雷电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专业施工的从业人员,由省气象主管机构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予以资格认证。
第五章 其 它
第十八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安装使用的防雷电装置必须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生产、销售防雷电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到省气象主管机构登记备案,并接受所在地(市)、县气象主管机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灾害的调查与上报工作;省、地(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灾害的统计上报;省、地(市)、县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邀约负责组织对雷电灾害的鉴定工作。受灾单位、个人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工作。
第二十条 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行政执法,按属地化原则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按照《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八章的规定,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执法人员要忠于职守、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由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 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桐煤矿文件《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桐煤矿关于认真抓好2018年季节性“三防”工作的通知》渝新能源南矿发【2018】103号文件精神,在2018年季节性“三防”期间,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季节“三防”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确保企业、员工生命及财产安全,切实加强矿井雷电防御管理,有效预防雷电引发的事故,减轻雷电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特制定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培训制度
一、矿井要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四级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操作岗位,培训工作由安全科负责。
二、由机动科技术负责人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基层队技术副队长进行培训后,基层技术副队长对本队员工进行培训,特别是变电所司机、瓦斯抽放泵司机、主扇司机、压风司机、主排水泵司机、井下电钳工、主提升司机、瓦斯监测工等特殊工种必须进行专门的防雷基础知识及雷电灾害应急救援培训。
四、基层队在雨季三防季节应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雷电安全教育,并且结合文化生活,利用黑板报、广播、安全学习等方式进行各种防雷电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
五、经常对职工进行用电、防雷、消防知识教育,使每个职工均能熟练掌握所用器材的使用。
六、按“雨季三防”应急预案组织好用电、防雷、消防演练,提高灾
害应急处理技能。
月巡查制度
为了贯彻执行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桐煤矿文件《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南桐煤矿关于认真抓好2018年季节性“三防”工作的通知》渝新能源南矿发【2018】103号文件精神,加强三防季节防雷装置的安全监察力度,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1、防雷电巡查操作人员由经培训并持有电气操作证的操作工执行。
2、防雷电巡查操作人员负责矿井内变电所、瓦斯抽放站、南北翼抽风机房、压风机房、入井管道、入井铁道、入井电缆、竖井防雷接地装置及矿井建筑物的防雷极地装置的巡查、测试管理,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3、由有雷电检测资质的重庆能投售电公司对南北翼变电所架空线路、温塘抽风机房、鱼塘角抽风机房架空线路的防雷接地装置进行巡查测试管理工作,并将检测数据报机动科。
4、防雷电巡查操作人员,每月按照巡查计划对防雷接地装置及设备进行专项检测,并做好记录,交机动科。安全运行负责管理,并做好记录。
5、防雷电巡查操作人员严格劳动纪律和工艺操作,制止违章违纪行为。严禁弄虚作假,谎报数据、瞒报隐患。切实消除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
6、每月底由机运科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存档,并对本月工作进行总结。发现隐患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
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雷安全设备管理的法规政策,按规定程序投入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测、维护、保养,保证安全可靠
二、对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一时难予治理的,要采取防范监护措施,同时要积极防止新的隐患形成。
三、防雷使用和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上级部门备案。
四、在雨季三防期间,严格按照渝新能源南矿发【2018】103号文件精神,公司“三防”办公室要主动与气象、防汛等部门取得联系,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掌握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生产的雷暴洪水灾害,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主动采取措施。
五、矿井出现重大险情或者发生雷电灾害事故,必须立即上报矿“三防”工作办公室(值班电话:48344661、48344188),“三防”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必须立即赶到现场指挥处置。发生生产安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篇7
电子信息设备的应用已深入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设备因其集成度高、工作电压低、耐过电压低、过电流和抗雷电电磁脉冲能力差,极易遭受雷电的危害。因此对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主要对信息系统机房检测涉及到的建筑物接闪器、引下线及其接地装置,机房防雷等级,机房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线缆敷设、电涌保护器(SPD)的检测内容和技术指标作如下叙述。
1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的确定
由于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防雷技术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在对建筑物信息系统进行防雷检测时,应根据建筑物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及其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从而根据其不同等级的防雷技术要求进行检查与检测。
2 直击雷检测
2.1 接闪器检测
接闪器的安装布置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中对不同类别防雷建筑物接闪器布置的要求。
2.2 引下线检测
引下线的安装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周围均匀布设,其平均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2m、18m和25m。由于电子信息机房在现场检测时,引下线部分通常都进入隐蔽阶段,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等相关检测规范未对其指出具体的检测方法,从而没有办法确定引下线布局、规格及根数情况,对此可利用建筑物钢筋测试仪对其引下线布局进行检测。
2.3 接地装置检测
2.3.1 检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所在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应满足人身安全及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检测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要求。近年来发现接地电阻检测值偏离真值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注意的要点作如下叙述:1)地表处存在地电流;2)被测接地极本身存在有交变电流(用电设备绝缘不好,部分短路引起的漏电现象、引下线附近有并联的高压电源干扰、零地混接等均可引起被测接地极本身存在有交变电流,使零地电位过大,直接影响到接地电阻的测量准确度);3)被检测接地装置附近存在强电磁场;4)接地装置和金属管道埋地比较复杂(当信息机房建筑物外地下金属管道布置复杂,如果按照正常检测连接时,由于接地金属管道的存在,实际上改变了测量仪各极端子的电流方向,常引起测量值为零或负值现象);5)辅助接地极位置不当。6)接地电阻检测受仪表电压极电流极布置区域的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变化,通常检测时选取测试土壤相对干燥为好。
2.3.2 接地装置检测时,还应检测接地装置周围的腐蚀情况,若接地装置处在腐蚀区域,检查接地装置的材料。这种接地装置通常采用圆钢或者铜棒为基体,在其表面覆盖上一层铜、铅、铝有色金属材料增强其防腐性能。
2.3.3 电子信息设备与电源等强电虽然在规范中能共地,但不能共点。若将电子设备与强电设备共地,雷击时暂态大电流可以通过电路的耦合对电子设备形成干扰产生过电压。在某个学校信息机房的检测过程中,对其机房的设备等电位进行测试,发现所有的设备等电位连接后,测量时其零地串扰电压过大,后来发现该机房的总等电位连接线与该建筑物低压电源配电PE线共点,因此造成很大干扰。通过把总等电位接入该建筑物接地装置其它连接点后,消除了设备零地串扰电压过高现象。
3 建筑物及其线路雷击电磁脉冲屏蔽检测
当雷击建筑物附近或雷击建筑物时,由于雷电电磁脉冲效应,其电磁波通过建筑物及其信息线路感应或辐射产生的过电压传导到信息设备,造成信息设备可能遭受过电压损坏,因此要对信息系统所在的建筑物结构和线路的屏蔽措施进行图纸检查和检测。
3.1 检查建筑物设计图纸,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是否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3.2 检查屏蔽线缆的金属屏蔽层是否在线路两端并在各防雷区交界处与防雷接地装置作等电位连接。
3.3 检查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线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电气贯通情况,两端是否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相连。
3.4 检测屏蔽材料所选用铜、钢或铝等材料规格。选用板材时,其厚度宜为0.3mm~0.5mm间。选用网材时,应考虑网材目数和增设网材层数。需要时,在门、窗的屏蔽中,可采用钢网屏蔽玻璃。
3.5 测量屏蔽材料规格尺寸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6计 算建筑物利用钢筋或专门设置的屏蔽网的屏蔽效率,电磁屏蔽效率是否符合GB50057中第6章的规定。
3.7 以上六点主要是针对线路的屏蔽进行检测,可是相关防雷检测技术规范中未对其信息系统机房外的磁场环境的检测未进一步的进行明确,同时也未对机房外检测仪器的线路屏蔽作明确规定。比如在漳州对移动机房内的设备接地电阻项目检测时,发现如下情况,4102接地电阻测试仪上的数据指针左右大幅度漂浮,仪表指针读数在1Ω~8Ω范围内摇摆不定。当对接地电阻表的电压极和电流极指针的位置进行地电压干扰影响的排除后,最后确定是机房外磁场强度比较强,在检测时候,磁场耦合到检测线,使之产生交变电压,导致测试数据偏离真实值。所以要对机房检测时,先用高斯计等磁场检测仪检测机房外磁场强度,然后对检测线路采取屏蔽措施,避免以上事件的发生。
4 信息机房内部设施检测
检查机房所在楼层、环境、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布置,检测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设备距外墙的距离,机房内部检测主要对机房内设备及其线路的防雷装置进行检测。
4.1 设备及线路等电位连接的检查和测试
4.1.1 检查平行或交叉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规定要求值时的金属线的跨接情况。如已实现跨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4.1.2 检查由LPZ0区到LPZ1的总等电位连接情况。如已实现其与防雷接地装置的两处以上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4.1.3 检查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在LPZ0区与LPZ1区界面处与总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情况,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4.1.4 测试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与等电位接地端子的过渡电阻。
4.1.5 信息机房设备等电位通常采取S型与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在检测时,发现很多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设计没有根据机房的大小进行设计,检测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通常用于相对较小、限定于局部的系统,所有设施管线和电缆宜从一点进入该信息系统;2)M型结构的等电位连接网络通常用于延伸较大和开环的系统(如大型机房)而且在设备之间辐射许多线路和电缆,服务性设施和电缆从几个点进入该信息系统。
4.1.6 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测试采用空载电压4V~24V,最小电流为0.2A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过渡电阻值应符合表1要求。设备等电位过渡电阻检测项目经常被忽略,检测中经常发现:1)用等电位连接线直接接入设备金属外壳,没有对设备金属外壳与等电位连接线之间做好油漆层戳开处理,导致设备采取等电位连接后,接触点之间过渡电阻过大;2)等电位连接铜鼻子与等电位连接线直接采取压接处理,有时压接不良,造成线路脱落等,因此应建议采取镀锡处理,使等电位连接安全可靠。
4.2 信息系统线缆敷设要求及其检测
4.2.1 低压配电线路(三相或单相)的单芯线缆不应单独穿于金属管内。
4.2.2 电子信息系统技术线缆与供配电线缆同属一个线缆管理系统和同一路由时,其布线应符合GB 50343 规定。
4.2.3 线缆布线系统的全部外露可导电部分,应测试等电位连接。
4.2.4 由分线箱引出的信息技术线缆与供配电线缆平行敷设的长度大于35m时,从分线箱起的20m内应采取隔离措施,也可保持两线缆之间有大于30mm的间距,或在槽盒中加金属板隔开。
4.2.5 强、弱电线路宜分层采用走线槽盒布设。
4.2.6 电源线、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线缆,线缆屏蔽层应接地。
4.2.7 电子信息系统技术线缆与其他管线、电力线缆的间距应符合GB50057相关规定。
4.2.8 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入户处直接接地。
4.2.9 检测时候,信息系统线缆敷设组成的环路网络面积尽量要小,避免雷击电磁脉冲对大面辐射带来的电压干扰。特别是对大型信息机房检测时,做好该项检测尤为重要。
4.3 电涌保护器(SPD)检查与检测
4.3.1 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之间的阻值,确认线路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统。
4.3.2 检查并记录各级SPD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如Uc、In、Ⅰmax、Ⅰimp、Up等)和安装工艺(连接导体的材质和导线截面,连接导线的色标,连接牢固程度)。
4.3.3 对SPD进行外观检查: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
4.3.4 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和SPD两端引线的长度,应符合GB50057相关规定。检测中经常发现有些信息机房对机房内部电源线路,直接安装三套以上浪涌保护器,安装距离太近达不到规范要求,有些安装的浪涌保护器在各级能量上配置都相同,未按规范做好能量匹配。
4.3.5 检查SPD是否具有状态指示器。如有,则需确认状态指示应与生产厂说明相一致。
4.3.6 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SPD限压元件前端是否有脱离器。
4.3.7 检查安装在配电系统中的SPD的Uc值最大持续运行不应小于所规定的最小值;在电涌保护器安装处的供电电压偏差超过所规定的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限压型电涌保护器提高所规定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
4.3.8 检查安装的电信、信号SPD的Uc值,Uc值一般应高于系统运行时信号线上的最高工作电压的1.2倍。
4.3.9 SPD运行期间,会因长时间工作或因处在恶劣环境中而老化,也可能因受雷击电涌而引起性能下降、失效等故障。因此需定期进行检查。如测试结果表明SPD劣化,或状态指示指出SPD失效,应及时更换。在漳州某银行信息系统电源SPD的漏电流测试中,对某一模块四年来的测试数值按时间先后排列,测试数据如下:3.6μA、6.8μA 、10.4μA、18.6μA。若按规范要求,低压电源线路SPD的漏电流应小等于20μA,由于该模块漏电流的变化值每年都在不断加大,第四年测试的数据为18.6μA,虽然控制在规范值20μA以内,但是漏流值变化过大,若不进行更换,则有可能使该模块漏流值在短期内超过20μA,漏流过大时,可能造成模块温度升高而使器件损坏。
5 电缆故障接地测试
低压电缆,在施工安装、运行过程中经常因短路、过负荷运行、绝缘老化或外力作用等原因造成接地故障。在某高山雷达站信息机房检测过程中,发现机房电源线路供电不稳定,是由电缆故障接地引起的。用万用表测量跨步电压能方便地查出电缆故障接地点。检测时要注意,检测人员一定要穿上绝缘电工鞋,戴上绝缘手套,随后在电缆通电的情况下,沿电缆敷设路径,相距一定距离把两根铁棒插入地面,铁棒上接出绝缘导线,接至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量程先放在250V档上,当铁棒之间电压较小时,则改变量程放在电压值较小档。经过换挡后测出的故障电压为26V,判断出该处存在电缆故障接地现象。有时故障电压很小,甚至仅10V左右,测量时要注意,切莫忽略。
6 检测作业要求
检测时,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需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在检测配电房、变电所、配电柜的防雷装置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每一项检测需要有二人以上共同进行, 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楚,严禁涂改;改错宜用双斜划线划在原有数据上,并在其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并加盖修改人员印章。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是否合格。
7 结束语
通过细化信息系统防雷设施各个环节的技术指标,对每个环节的防雷检测,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对不符合设计规范的防雷设施提出整改意见,有利于促进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规范化设计,对信息系统的防雷安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摘要:为了规范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检测安全,减少或避免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灾害损失,根据信息系统防雷装置的布置特点,细化防雷设施的检测项目,明确每个防雷设施的检测流程和具体要求,把雷电灾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关键词:信息系统,防雷检测,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2000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200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S].2000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85-2007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S].2007版.北京:中国气象局,2007.
[5]陈先禄.刘渝根.黄勇.接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30-49.
[6]高胜东.雷电与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2002.108-142.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机房;防雷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31-1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为保证其稳定可靠的工作、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和人身安全,解决环境电磁干扰及静电危害,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是防雷的基础,所有的防雷措施都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接地系统之上。通过我们的考查,发现中心机房接地不太规范。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要求:采用“共地”方式的地线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对于地处少雷区时其接地电阻可放宽至4Ω。本方案的提出是建立在地阻符合规范的前提之下。
1 等电位连接
将机房内所有金属物体,包括电缆屏蔽层、金属管道、金属门窗、设备外壳等金属构件进行电气连接,以均衡电位。
等电位连接的要求:实行等电位连接的主体应为设备所在建筑物的主要金属构件和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供电线路外露可导电部分;防雷装置;由电子设备构成的信息系统。
实行等电位连接的连接体为金属连接导体和无法直接连接时而做瞬态等电位连接的电涌保护器(SPD)。
通过星型(S型结构或网形M型)结构把设备直接地以最短的距离连到邻近的等电位连接带上。小型机房选S型,在大型机房选M型结构。机房内的电力电缆(线)、通信电缆(线)宜尽量采用屏蔽电缆。架空电力线由终端杆引下后应更换为屏蔽电缆,进入大楼前应水平直埋50m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0.6m,屏蔽层两端接地,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直埋50m以上,铁管两端接地。
接地是分流和排泄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干扰能量以及各类线路瞬间过电压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接地装置或接地不良的避雷设备就成了引雷入室的祸患;而避雷装置接地不好又很可能提供了雷电电磁辐射干扰对落雷点附近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感性、电容性等干扰耦合发生的机会。因此,防雷系统工程接地的目的就是把雷电流通过低电阻的接地体向大地泄放,从而保护建筑物、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配电系统雷电过电压的防护
对于从低压配电系统引入的雷电过电压我们采用分区防护多级限压的原则,因此SPD保护必须是多级的,同时根据YD/T 5098-2001条文说明3.7.5条:在各类SPD能满足各级所需的标称放电电流前提下,为了保障SPD的可靠性,一般选择大量级通流容量的SPD。通流容量是指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而能通过规定次数、规定波形的最大电流峰值,冲击通流容量较小的SPD在通过同样的雷电流条件下其寿命远小于冲击通流容量大的SPD,根据有关资料介绍:“MOV元件在同样的模拟雷电流8/20μs,10KA测试条件下,通流容量为135KA的MOV的寿命为1000-2000次,通流容量为40KA的MOV的寿命为50次,两者寿命相差几十倍”,由于配电室入口处的SPD 要承受沿配电线路侵入的浪涌电流的主要能量,因此其SPD在满足入口界面处标称放电电流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情况选择较大通流容量的SPD。
对于有人或无人值守场合,可选用OBO之带有遥信触点和带有声光报警之电源SPD,所有OBO电源防雷器都具有老化显示。
山东省防雷气象局信息中心机房位于办公大楼的第三层。办公大楼是三相四线供电,由室外架空引入大楼,信息机房由大楼总配电单独供电,有三路UPS为各子网作后备电源。
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要求,电源线防雷保安器(简称电源防雷保安器)的设置:电源(三相或单相)防雷保安器一般安装在:计算机房所在建筑物的总电源配电柜输入端;计算机所在机房低压配电柜后、稳压电源或UPS前;计算机终端电源插头前。特做出如下配置:
第一级电源防护:在信息机房或营业网络所在建筑物的总电源配电柜输入端加装第一级三相电源防雷器UN-100-DX。
第二级电源防护:在大楼的各楼层配电箱处安装第二级三相电源防雷器UN-50保护大楼内的用电终端;在计算机所在机房UPS前加装第二级单相电源防雷器V20-C/1+NPE保护UPS;
第三级电源防护:网络服務器、路由器、卫星收发机、程控交换机等重要设备电源插头前安装UK-30插板型防雷器对重要设备进行精细防护。
3 信号线的防护
信号线传输各种信号进出机房信号SPD应满足信号传输速率、工作电平、网络类型的需要,同时接口应与被保护设备兼容。信号SPD由于串接在线路中,在选用时应选用插入损耗较小的SPD。在选用SPD时,应让OBO指定供应商提供相关SPD技术参数资料。正确的安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SPD的安装应严格依据厂方提供的安装要求进行安装。
济南地区农业中心信息中心机房和各营业网络信号都是利用电信局的公用电话网作为信号接入方式且接入方式较多,经我司技术人员考查有如下几种不同的信号格式:
光缆:中心机房宽带信号接入。
DDN专线:网络的信号接入方式之一。
E100格式:中心机房局域网传输格式。
X.25专线:网络的信号接入方式之一。
卫星接收天线、高频电话:中心机房备用数据信号和电话会议信号。
以上几种信号多为室外引入机房,,成为引雷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分别采取如下防雷配置:
3.1 光缆的防护
出入住宅楼的光缆应将缆内的金属构件,在终端处接地。接地线应采用大于16mm2的多股铜线直接引至设在交换机柜旁的总接地排上。
3.2 DDN专线及X.25专线防护
机房内的MODEM、路由器是沿信号线侵入的雷电感应过电压袭击的首要目标,对于有一定屏蔽措施的架空数据线,根据有关的实测资料,雷电感应过电压的幅值仍可高达1-2KV。而对于屏蔽不完整的线缆该感应电压就高达2-3KV。为了不使网络设备受损,在信号传输线上应加装相应的保护器―数据防雷器。在此选用防雷器型号为RJ45S-V24T/4-F。
3.3 中心机房局域网交换机的防护
中心机房局域网有四台24端口、三台16口3COM网络交换机,通讯机房有16口交换机。我们必须对其电源口各网口进行防护,在此我们采用UR-E100/4-FD对交换机的电源和信号进行综合防护。
3.4 天馈线的防护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篇9
关于进一步规范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人民政府,社区、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陕西省气象条 例》、《咸阳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县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现就加强我县防雷检测和建筑物风险评估,规范防雷装置技术评价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
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高防雷减灾能力和水平,减少或者避免雷电灾害造成的安全事故,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各
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旬邑的高度来认识防雷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万无一失的要求,认真做好我县的防雷减灾工作。
二、切实加强防雷检测工作
定期检测防雷电装置是防御、减轻雷击事故的主要手段。旬邑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是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防雷减灾检测机构,县中心站要按照《陕西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做好防静电、防雷电的防雷检测工作。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易燃易爆场所、文物场所、建筑物、电器系统、电子系统的防雷检测准备工作。易燃易爆场所每年务必检测两次,其他单位的建筑物、电器系统、广播电视、通信、石油化工、计算机电子系统等每年务必检测一次,合格单位颁发合格证,对检测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再行检测,拒不整改的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对拒检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并按规定进行处罚。各中、小学校、政府、医院、通讯单位、网吧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更要严格开展好此项工作。
三、扎实推进雷击风险评估,规范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是防雷装置设计的重要依据和源头防御雷击灾害损失的关键。各建设单位项目论证、选址、勘察设计前必须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各设计单位应根据雷击风险报告做好防雷装置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及其他防雷规范。对建筑物及电气系统、电子系统、易燃易爆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要进行系统的防雷设计。重点为文物保护单位应对文物古迹的存放和保护定期做好雷击风险评估,源头预防,做到万无一失。
四、严格执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制度
新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是国务院412号令赋予气象部门行政许可职能之一。按照《陕西省气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咸阳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及陕西省建设厅《关于实施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的通知,新建、改建、扩建(构)筑物的设计图纸应由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图审查备案前,送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防雷装置技术评审,同时应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审核合格的设计方案,由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出具核准声明,不合格的气象主管机构做出不予核准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理由。各单位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未经评审或审核不合格的设计方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不得进行规划验收。
五、切实提高雷电的监测预报水平
加强雷电天气预报预警,是防雷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业务,切实加强雷电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以及雷击森林火灾等预警工作。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增强应急处置能力。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地区和单位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
六、切实加强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气象、安监、建设、质监、电力、通讯、消防等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指导,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防雷技术服务单位的监管,做好防雷工程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等工作,保证防雷减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防雷设计、施工、监督、验收等各项活动。工商、质检、气象部门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种防雷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生
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各有关部门对本行业、本单位的防雷工作要组织自查和梳理,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安监、消防等部门组织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做好督促落实工作。
七、增强社会防雷减灾意识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陕西省气象条例》、《咸阳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当前雷电灾害危害程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情况,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类媒体,广泛开展防雷减灾宣传教育,使雷电防护、灾情处置等知识家喻户晓,增强群众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特别要采取板报、下乡宣讲、印发防雷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城乡居民、户外作业者、中小学生等群体的防雷科普宣传工作,讲清雷击事件发生的原理和防护要领,消除部分群众迷信恐惧心理,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八、强化执法监督,全面落实防雷法规规定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各单位要把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管理。县政府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将把防雷安全列为检查内容,切实消除雷击安全隐患。县气象主管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理、有据、有节、有序的开展防雷减灾执法
防雷装置接地管理制度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防雷接地装置是石化企业的重要装置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手
段。为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保证电力 系统和生产装置的安全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设备处、动力处是防雷接地工作的管理部门按金陵公司人
[2004]10号文职责划分全面负责防雷接地装置的技术管理检查督促各车间、维修公司执行管理制度和相关的国家规程。
第三条 各单位是防雷接地装置的具体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分公司管理制度 和相应规程编制预试和检修计划制定设备更新改造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 预试检修和改造工程的验收检查和督促维修公司电气车间完成各项工作。各有 关单位每年应对防雷接地工作进行技术分析完成总结报告分别报设备处、动 力处备案。
第四条 维修公司全面负责防雷接地装置的维护、预试工作并将防雷接地 工作列入电气专业管理重点统一规范分公司防雷接地装置的检修和预试技术档 案制定检修计划并对各车间的检修预试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和考核。维修公司 每年应汇总全分公司的预试资料协助分公司设备处、动力处对分公司防雷接地 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第五条 设备处、动力处、维修公司分管领导和电气车间的主管领导是防雷 接地装置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必须重视防雷接地装置的配置、运行和预试工作。设备处、动力处、电气车间应将防雷接地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器和各类 接地装置运行维护列入电气管理工作考核范围按规程完成车间每年防雷接地 装置检修预试工作并负责对其工作进行质量验收。
第六条 设备处、动力处电气管理专职工程师必须按本制度要求负责制定 职责范围内的防雷接地装置的定期巡回检查、定期预试、定期检修制度。第七条 电气车间负责按计划和规程对防雷接地装置进行正常运行维护和 预试检修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
第八条 所有新增防雷接地装置的设计、施工和安装验收要符合防雷接地规 范。工程竣工后分别由设备处、动力处负责电气车间参加验收并收齐需要存档的实际施工图纸、安装记录包括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试验记录接地电阻 测试记录等资料。
第二章 防雷接地装置技术要求
第九条 生产厂区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突出屋面的物体为防直接雷应装设独 立避雷针或避雷线并使其处于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内对排放有爆 炸危险的气体、蒸汽或粉尘的管道其保护范围高出管顶不小于2m。
第十条 防止直接雷的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其冲 击电阻不宜大于10Ω。
第十一条 为防止静电产生火花建筑物和构筑物内的金属设备、管道、构 架等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第十二条平行铺设的长金属管道、构架和电缆外皮其净距离小于100mm 时应每隔2030m用金属线跨接交叉净距离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也应 跨接以防止电磁感应产生火花。
当管道连接处如弯头、阀门、法兰盘等不能保持良好的金属接触时在 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第十三条 防直接雷和雷电感应宜共用接地装置其冲击电阻不应大于10 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以及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第十四条 为防雷电波从低压架空线路侵入低压线路宜采用电缆直埋敷
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若为低压架空 线用电缆过渡引入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还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 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电阻不应大于10Ω。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入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第十五条 建筑物和构筑物所装设的防雷装置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露天装 设的有爆炸危险的金属封闭气罐和工艺装置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第十六条 避雷针线、带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建筑物上的 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为便于测量接地电阻以及检查引下线、接地线的连 接状况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1.8m以下处)设置断线卡。
第十七条 为防止雷电波侵入严禁在独立避雷针、避雷线支柱上悬挂电话 线、广播线及低压架空线。
第三章 防雷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检修
第十八条 防雷接地装置在每年3月1日至10月31日必须投入运行。第十九条 避雷器巡回检查应列入电气设备巡回检查范围各类接地装置每 季至少检查一次。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要做重点巡回检查。
第二十条 雷雨季节前要重点检查避雷器外部应完整无缺相色正确接地 可靠放电记录器密封良好指示在零位。接地装置地面引出线接触良好不能 有腐蚀、松动和断线必要时要作相应处理。
第二十一条 当本单位发生雷击事故后运行检查人员必须详细记录雷击时
间、地点、现象、损失、运行方式及避雷器动作情况。并在每次雷击后检查避雷 器外部有无放电痕迹记录器是否计数。
第二十二条 对运行中发现的设备缺陷和隐患设备处、动力处与电气车间 要及时配合抓紧整改。
第二十三条 避雷器如有冒烟、着火、爆炸或套管破裂应立即退出运行。第二十四条 防雷接地装置的检修周期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防雷接地装置定期检修预试工作必须安排在每年三月
份前全部结束。四月十五日前将预试报告分别报至设备处、动力处。对存在问题 要有处理意见和计划完成时间。
第二十六条 电气车间对防雷接地装置的检修试验必须建立详细台帐。并将 每年定期检修预试工作向维修公司汇报。
第二十七条 报送分公司设备处、动力处《防雷接地预试报告》。第二十八条 名词解释
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架空避雷线的直接接受雷击部分以及 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
接地体: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接地线:从引下线断线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线。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总和。
直接雷:直接击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的雷电。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 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静电感应:由于雷云先导的作用使附近导体感应出与先导通符号相反的电 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 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
电磁感应:由于雷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是附近导 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防雷减灾信息管理系统】推荐阅读:
防雷减灾管理12-21
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工作10-25
防雷减灾09-17
防雷减灾执法07-06
防雷减灾技术12-24
防雷减灾工作简报12-08
防雷减灾工作应急预案01-19
防雷减灾工作发展前景11-29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08-30
防灾减灾管理信息系统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