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共8篇)
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 篇1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学科
English
课型
fresh
年级
课题
Reviewofunits1~51/2
教学
媒体
Ataperecorder,cAI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Listeningpracticeusingthetargetlanguage.2.oralpracticeusingthetargetlanguage.过程
方法.Accordingtolisteningtotrainstudentslisteningskill.’
2.Accordingtooralpracticetotrainstudents’speakingskill.情感
态度
教学
重点
.Listeningpracticeusingthetargetlanguage.2.oralpracticeusingthetargetlanguage.教学
难点
Trainstudents’listeningskillandspeakingskill.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1
Revision
.Dictatesomevocabularywordsinunits1~5.2.choosefourorfivewords.Encouragestudents
tomakesentenceswiththem.Step2Presentation.Ⅰ.1a
.
checkthattheyunderstandwhattheyneedtodobyhavingoneortwostudentscompleteotheranswers.2.
Askthestudentsto
dothecrosswordindividuallyorinpairs.3.
checktheanswers.Ⅱ1b
.Explaintostudentsthattheyneedtowriteclueslikethecluesforthecrosswordinactivity1a.2.Askthestudentstoworkinpairs.Ⅲ.2a
.Askthestudentstopayattentiontothefourpictures.2.Playtherecording,studentslistenandmatchtheconversationswiththecorrectpicturesbywritingthenumbersintheboxes.3.checktheanswers.Ⅳ.2b
.Seta
timelimitoftwominutes.Studentsgothroughthelistsofquestions.2.Askthestudentstolistentothesamerecordingagain,completethefourdifferentquestionsnextto
thepicturesinActivity2a.3.Letstudentschecktheiranswersinpairs,andthenwiththewholeclass.Ⅴ.2c
.Readtheinstructionstotheclass.Pointoutthesampleconversationinthebox.Inviteapairofstudentstoreadittotheclass.2.Askthestudentstoworkwithapartnerand
usetheinformationinactivity2b.3.Askseveralpairsofstudentstosaytheirconversationstotheclass.Step3Summary
Trainstudents’listeningskillandspeakingskill.Step4Homework
完成辅导册上相关内容。
writesomevocabularyontheirexercisebook,and
makesentenceswithsomeofthem.Readthecluesandcompletethecrossword.choosewordsfromunits
-5andwriteaclueforeachword.Readthecluestoyourpartner.Heorsheguessesthewords.Listenandmatchtheconversationswiththecorrectpicturesbywritingthenumbersintheboxes.Listenagain.completethefourdifferentquestionsnexttothepicturesinActivity2a.Roleplay,Practicetheconversationsinactivity2b
withtheirpartner.复习1-5单元重点短语,进行知识巩固。
游戏方式复习已学短语。
运用已学语言创作有特色的语言。
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听力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板
书
设
计
Reviewofunits1~5
TheFirstPeriod
TargetLanguage:
A:whatwouldyoudoifyousawabigbicycleaccident?
B:IfIsawabicycleaccidentIwould...教
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 篇2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结合技术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育体育心双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笔者学校2002年编写的《双节棍》校本教材,此教材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表演等价值,让学生终身受益。《双节棍—前反弹》单元是《双节棍》校本教材第二个教学单元,单元内容是由单个发力动作串联成组合动作的衔接技术,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单元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完成组合动作进行舞台表演的欲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双节棍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双节棍的兴趣,了解反弹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在双节棍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克服畏惧心理,利用前反弹技术完成简单动作间的衔接,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三年级武术兴趣班的学生,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运动能力。有4名学生可以完成多个双节棍组合动作,在教法上运用异质分组帮带的学习形式,有效利用优质学生资源,发挥“小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将学生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的机会,并搭建展示平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做实验(探索问题实质)→体验练习(进一步验证)→前反弹技术学练(学习实践)→组合动作学练(扩展学习)→分组练习(练习巩固)→组合动作创编展示(创造性应用)。
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 篇3
二、教学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1.搜集或拍摄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公德的行为的图片、资料;2.搜集先进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3.搜集学生中感人的事迹。
七、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也说明了物质生活比过去更富裕,但是在精神文化上是否也随着富裕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探究。
创设情景(欣赏图片):
A.成克杰受贿;B.乘坐公交车不让座——视而不见;C.浪费粮食;D.闯红灯、跨防护栏
师:这些图片都说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思考后分组讨论:你是否有过这些经历?当时感受如何?不文明行为对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生活和情绪有什么影响?我们平时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面对各种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一个单位、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的风气不好,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讨论回答)对自己所做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对破坏文明氛围的人感到气愤;对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评等。举例平时所看到的各种行为。
师:(总结)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物质上不能贫穷,精神上也不能贫穷。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有,才能全面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板书)
师:(活动)为什么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之间为何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看课本101到102页然后回答问题)
生: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的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是物质文明,在此我们也一起去关注和重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起了什么作用?
师:(总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创设情景(分组讨论)(欣赏图片):《温家宝亲临四川指挥救灾》、《长征》、《惊涛骇浪(98年抗洪救灾)》
生:这几张图片出现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共同点是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师:所以说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那么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进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一起去辨别。
创设情境(欣赏有关法轮功、六合彩、神舟七号、中国女排的图片。
思考:(分组讨论)
A.请你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区分出哪些是先进文化?B.这些图片告诉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文化?
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板书)
师:对那些落后腐朽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它们的继续蔓延?
生:如举报、个人不参与等。
师: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板书)
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那我们是以什么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此我们一起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创设情境:播放视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传入中国?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思考:(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在上个世纪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民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文化从衰弱走向崛起。
师: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师:过渡语
结尾:(播放视频《明天会更好》)
知识巩固: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两条宣传用语或绘制漫画,告诉人们文化垃圾和封建迷信的危害,自觉远离文化垃圾,抵制封建迷信、邪教组织等。
九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1 篇4
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
笑对学习压力
一、正确面对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压力,我们要正确面对待学习压力。
⑴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我们要辨证的看待学习压力
①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发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学习压力过大,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会导致过度紧张,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
⑵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有自身方面的因素和外在方面的因素。
①自身因素:对自己期望过高,考试准备不充分,过于计较成绩与名次等。
②外在因素:父母期望过高,考试竞争过于激烈等。
⑶面对学习压力,积极态度是调节自身状态,正视面临的负担和压力,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学习动力。
①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
②制订适当的学习计划,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
③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信心和勇气;
④和知心朋友交流,寻求帮助。
2、考试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⑴适度考试焦虑能使考生保持兴奋和紧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⑵过度考试焦虑会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3、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
⑴特定的应试情景,身体不适,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⑵缺乏自信,害怕失败,追求完美等。
4、过度考试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采用科学的调控方法,可以减轻或者消除过度焦虑。
⑴自信训练法;
⑵认真学习,复习,制定合适的目标,平时勤奋学习;
⑶进行深呼吸和积极的自我暗示;
⑷寻求心理咨询。
第4课时
教学设计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观念是正确,有效学习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⑴学习目的是学习观念的灵魂,正确的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⑵学习态度是学习观念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学习效率;
⑶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应做到:①强化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习的自信心;②讲究学习方法,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③正确对待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确立终身学习意识。
2、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认真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广泛学习课外知识,愉快地与同学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等。
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安全保证;
⑶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5课时
教学设计
三、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到了九年级,要做好升学与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⑴积极争取升学,多读书,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
⑵要开始思考职业选择问题;
2、假如能升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学会合理选择专业。
3、创业从择业开始。
⑴社会上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⑵在现代社会中,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不忽视继续学习;
⑶提倡“终身学习”。
第三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6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⑴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
⑵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考虑到行为的后果;
⑶个人的行为不应该有害于自己,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损害公共利益。
2、我们要具有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善于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
⑵对自己行为负责,就要在事情发生过程中自省自律,避免自己做错事;
⑶一旦做了错事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⑷要加强自我训练,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第7课时
教学设计
二、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避免违法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3、违法行为包括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4、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⑴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⑵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刑法;
③应受刑罚处罚。
5、对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违法行为,叫一般违法行为。
6、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⑴二者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都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⑵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可能演化成犯罪。
7、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勇敢而坚定地抵制和拒绝“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⑴青少年好玩,好奇,社会阅历浅,易受到“黄、赌、毒”的引诱。我们要提高辨别能力,自觉远离“黄、赌、毒”。
⑵“法轮功“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组织,它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敛财害命,挑动制造事端。
⑶我们要自觉抵制“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蛊惑。
第四课
人字的意义
第8课时
教学设计
一、面对生命的思索、不同的人对生命的体验及感悟是不同的。
2、生命让人留恋,让我们善待生命。
(1)、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2)、善待他人的生命。
(3)、如何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高低。
要看他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珍视他人生命的情感。
3、生命有长短,价值有差异。
人生的意义在于:既实现个人幸福,又为社会尽到责任,做出贡献,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1)、造福于人,幸福自身。
(2)、美好生命的表现:个人生活幸福美满;对社会履行责任,做出贡献。
第9课时
教学设计
二、实现人生的意义、从日常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
(1)、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生命价值。
(2)、服务他人、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2、青少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1)、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创造人生价值。
(2)、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九年级
第五课
爱心永不变
第10课时
教学设计
一、爱是高尚的情感
、爱在你我身边
(1)、亲情之爱最真最纯。
(2)、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2、相互的关爱,是战胜困难的有效力量
(1)、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增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战胜生活中的不幸。
二、奏响爱的和弦、爱是双向的,互动的,爱和被爱相辅相成2、关爱他人,乐在其中
爱的快乐愉悦就在真诚的帮助和关心他人过程中
3、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1)、公益活动给困境中的人关心和爱护。
(2)、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4、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1)、有爱心的人会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奉献自己的爱心。
(2)、有博大爱心的人会爱整个世界及全人类
九年级
第六课《角色与责任》
第11课时
教学设计
一、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责任
、关于责任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承担的任务、职责、使命,以及人承担自己所选择行为的后果。
(2)、责任的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3)、责任的表现: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养育关系、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道德要求、公民身份等。
2、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角色负有不同的责任。
第12课时
教学设计
二、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更应勇于承担责任。
(1)、履行责任会带来好处,不履行责任会带来不良后果。
①履行责任是个人自尊、自信、自爱、自律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
②履行责任能使人体验尽责的欢愉和满足。
③履行责任能使他人获得安全感,得到有效合作与帮助。
④履行责任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⑤不履行责任会给自己、他人、社会造成不良后果。不仅要受到道义上、舆论上的谴责,甚至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同时这也背离了做人的基本要求。
(2)、履行责任的付出与回报及相互关系
①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可能因未能履行好责任而受到责备或惩罚,不得不把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或需要放在一边。
②回报: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宝贵的经验,赢得荣誉和奖励。
③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履行责任必然会有相应的付出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即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任何回报也要负责任。
2、做负责任的公民
(1)、对责任的承担叫负责,其基本内容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2)、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3)、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要从小培养责任感;
②该做的事一定要做,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③学会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4)、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
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认真学习,完成义务教育,健康成长的责任;有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的责任;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有忠于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我们要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3、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1)、选择时应考虑哪个责任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2)、你是否拥有履行责任的能力和条件;
(3)、有无创造性的途径或办法解决相互冲突的责任问题。
九年级
第七课《公平合作》
第13课时
教学设计
一、社会需要公平合作、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好的持久稳定的合作体系。良好的合作必然是公平的合作。
2、公平合作的要求:公平的合作要求人们在合作中合理地分配利益与责任。
3、公平合作的重要意义
(1)、公平合作,能使合作者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有利于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2)、公平合作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公平合作能够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14课时
教学设计
二、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公平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公平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当前,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又量力而行,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
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1)、国家通过立法、制定有关政策来促进社会整体公平发展。
(2)每个公民要从小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①在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公平合作意识。
②要懂得公平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③要正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
九年级
第八课《维护正义
遵守规则》
第15课时
教学设计
一、社会需要正义、社会需要正义,正义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1)、和谐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社会需要正义的情感、正义的行为和正义的制度。
2、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
3、正义制度
(1)、正义制度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
(2)、正义制度的内容:
分配的正义:要求恰当地分配利益
矫正的正义:及时纠正非正义行为的错误,弥补损失。
程序的正义:严格遵守程序,以保证正义的实现。
(3)、正义制度的重要性:
无论是社会的合作与竞争,还是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
第16课时
教学设计
二、做有正义感的人、要懂得有正义感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2、要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
(1)、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的,他人的权利是我们自由的边界。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
(2)、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其他基本权利。
3、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要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当非正义的事情发生时,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伸张正义、维护正义。
九年级
第九课《做个护法小使者》
第17课时
教学设计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四个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监督制约
保障公正、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制度制约和程序制约。
(1)、加强监督机制,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
①监督的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可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②监督的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各人民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
③监督最常用的方式:通过正当的途径提出投诉、举报,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制度制约包括行政许可制度、听政制度、审计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等。
(3)、程序制约主要体现在法定的顺序、方式和手续等方面。
2、自觉守法,学会监督
(1)、中学生要自觉守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2)、中学生要学会使用监督权(通过面谈、打电话、发信、发电子邮件、向人民代表反映、通过媒体转达等有效方法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3)、中学生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九年级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18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全面小康的蓝图、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亿万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1)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这个奋斗目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目标。
(2)全面小康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19课时
教学设计
二、奔向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实现的意义: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3、全面小康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有利条件——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巨大的时常潜力,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
b、不利条件——全面贫困人口数量很多,许多脱贫的人口有返贫的可能。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人均资源不足;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九年级
第十一课
机遇与挑战
第20课时
教学设计
一、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当今世界的特点:
a、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b、新的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和合作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c、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厉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国际格局向多级化发展。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1)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两者的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21课时
教学设计
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葩
2、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有利条件(机遇):a、一是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b、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大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世界经济的竞争和融洽。c、实际经济进入持续增长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不利条件(挑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刚刚迈进小康社会的门槛,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和风险。
3、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该怎样做:(1)增强忧患意识;(2)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树立全球意识,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
九年级
第十二课
科教兴国
第22课时
教学设计
一、科技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每次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1)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2)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2、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教育始终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也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竞争
3、初级阶段,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不足
(1)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技方面:a、高科技人员的数量、科技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b、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不高;c、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高。
第23课时
教学设计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选择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a、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b、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改变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
2、中学生要热爱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纪录(1)创新的重要性: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c、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2)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相互联系,渗透,不可分割)
(2)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①意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②主要任务:a、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b、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c、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d、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九年级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第二24课时
教学设计
一、理想之光
照亮征程
、有关理想
(1)什么是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理想的分类(按内容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的主导地位,起核心作用
(3)理想的作用:a、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b、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4)理想实现的途径——艰苦奋斗
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1)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什么?
①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2)二者的关系:
①二者是统一的
②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和必须阶段
③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第25课时
教学设计
二、艰苦奋斗
实现理想、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晶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艰苦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3)当代艰苦奋斗的内涵:
①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②精神面貌: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新时期怎样继承和发扬艰苦风斗精神?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美德的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中学生怎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青年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集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建树。
三、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中学生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
(1)国家为我们创造可良好的成才条件,因此,肩负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是我们中学生的必然选择
(2)中学生怎样选择成才目标:
①前提和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浙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为主。中学阶段的具体安排是第13册为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第14册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第15册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第16册为中国古代书法欣赏,第17册为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18册为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每册选取的内容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用多幅作品,而是选择一幅既有代表性又可以较为容易地让学生欣赏接受的作品。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之一。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从城市规划到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处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本栏目编选的《布达拉宫》就是代表作品之一,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道德伦理价值的统一;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我国古代建筑,使学生率先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初步学习欣赏古代建筑。
找教案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建筑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建议】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学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本册的《寻访古民居》和《江南园林》来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可以提出要求,如进行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比较等。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居室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居室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室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居室环境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居室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课在内容编排上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评述,展示了很多能体现各种设计风格的居室实例,让学生通过感受认知,培养自己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概念。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建议从直接认知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设计与运用,从平面图、立面图的设计到对效果图的介绍以及最后的居室模型制作,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制作层层递进,这样的安排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制图与模型制作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传授新的设计理念。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家居设计的特点,初步学会居室的平面制图与模型制作。
难点:在欣赏不同风格家居设计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找教案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居室设计的基本要素、风格特点、设计原则,提高学生对室内环境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设计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评价;学会平面图、立面图绘制以及居室模型制作;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环境。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制作成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1.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家居是怎么样的。
2.播放录像(已设计完成的两套不同风格的住宅)。
(1)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哪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根据录像中的两套住宅特点,分析一下主人的职业、爱好等。
结论:成功的家居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要,其次才是美丽大方。
3.引导欣赏,分析理解。
找教案
(1)结合教科书第4页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的家居设计,讨论这些不同风格的居室设计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结论:《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更注重图案的装饰。
4.了解居室设计要素。
(1)居室设计色彩。
欣赏教科书第4页的范例,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在颜色上是如何运用的,给你有什么感觉?
总结:室内色彩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所以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调和色的搭配,能在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在室内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同时室内整体空间应以低纯度的色调为主,然后再以高纯度色彩在局部和重点进行点缀,这样便可以起到典雅、丰富的视觉效果。冷暖色调的搭配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环境气氛。冷色调给人以清静感,而暖色调容易使人兴奋。作为家具的布置,其色块的点缀是影响室内效果的主要因素。
(2)居室设计的材料运用。
欣赏教科书第5页的范例,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是如何选择和运用材料来体现文化精神和人文感受。
总结: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要求室内设计符合生态学,运用无毒无害的纯天然材料和绿色建材,创造出回归自然、环保节能、宁静清新且自然、简朴、高雅的室内环境。
新材料的出现赋予室内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人们在材料选择上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大胆地尝试运用新材料。
找教案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教学过程
1.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教师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学生按小组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以及教室四个立面尺寸(每个小组可以测量一个立面)。
在测量前教师提出测量的要求:①测量时小组里的同学要合作完成;②测量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2.分析理解,示范操作。
(1)教师出示教室平面图,提问:你们从平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理解教室平面图的内容:
找教案
a.表明教室形状、内部的布置及朝向。
b.表明教室的尺寸。
c.表明教室的结构形式及主要建筑材料。
d.表明教室门窗的编号及朝向。
(2)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平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平面的画法。
c.家具平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3)教师出示教室立面图,提问:你们从立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理解教室立面图的内容。
a.表明教室外形、门窗、家具等等的位置。
b.用标高表示出教室的总高度,各种门窗、家具高度等。
c.表明教室墙面所用材料及装饰。
(4)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立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立面的画法。
c.家具立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找教案
(5)居室效果图。
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页左下两张居室效果图,说说《电脑效果图》与《手绘效果图》的区别以及效果图的作用。
居室效果图就是将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我们的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展示在我们眼前,以便使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所设计的效果,电脑效果图比手绘效果图更加逼真。
3.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教师)室内建筑模型资料图片(幻灯)。
教学过程
1.展示上节课的作业,导入新课。
教师有选择地讲评上节课学生绘制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教师出示居室设计流程:
设计制图(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实物模型
这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新课)。
2.投影展示家居模型,开拓思路。
(1)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这套家具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各房间的功能安排。
找教案
(2)分析制作此模型的材料。
(3)对此设计方案及制作步骤提出自己的想法。
3.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
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教科书第7页)
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4.布置作业,表达感受。
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要求:
(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平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关系。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老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学生欣赏教科书中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第2页、第3页),展开讨论。
找教案
你心目中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那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引导欣赏,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中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第4页),讨论三套家居的设计风格。
a.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感。
b.中国古典风格的居室设计:造型高雅、完美,做工讲究,色彩朴实庄重。运用高级红木材料制作的家具来装饰房间;墙面用锦缎、高级墙布、墙纸等材料来装饰;用大理石或地毯铺地;房间内摆放一些古玩或艺术珍品。把中国古典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c.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现代国际潮流已发展得越来越简约,越来越金属化,这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些区别。东方人的文化比较温情、比较有人情味,基于此,一些现代设计室创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主题设计。比如“中西合璧”的主题就非常适合见识广博、爱好广泛的业主,设计师以中西文化内在的共通性作为设计的主旋律。
(2)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第4、5页,中的家居设计(教科书第4页、第5页),讨论家居装饰的设计要素。
a.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b.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室内光影的变化能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
c.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d.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找教案
e.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种花栽木,利用绿化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3.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4.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一个方位的立面图。
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点,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居室设计的风格与要素。(讨论)
(2)要进行居室设计,首先要了解居室的结构,然后依据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在设计中,通常用各类图纸来展示设计意图,如平面图是展示居室的整体结构的,立面图是用来说明墙面或家具的式样的,而效果图则是呈现设计最终达到的直观效果的。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学习绘制平面图与立面图。(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如何识图。
找教案
(1)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的平面图,分析功能区域。
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
(2)学习制图的常用图例及符号(平面图)。
墙体、门、窗、楼梯、家具、电器等。
(3)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第6页的立面图,学习制图的常用图例及符号(立面图)。
a.射灯、镜子、洗手盆、橱柜等。
b.尺寸的标注。
3.教师示范制图(教室平面图)。
墙体—→门和窗—→课桌橱柜—→电器—→其他—→尺寸的标注
4.教师示范制图(教室立面图)。
基线—→墙体—→门和窗—→课桌橱柜—→电器—→其他 尺寸的标注
5.引导欣赏,认识效果图。
家居效果图就是已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我们的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提前展示在我们眼前,以便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所设计效果。(教科书第6页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
6.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找教案
(教师)室内建筑模型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平面图的作用:展示居室的整体结构。
立面图的作用:说明墙面或家具的式样。
效果图的作用:在平面中达到设计的最直观效果。
模型的作用:更准确、更直观地看到设计效果。
这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导入新课)2.尝试了解制作材料的特性。
(1)纸类材料:各色卡纸、瓦楞纸、绉纸„„
卡纸特性:有一定的厚度,色彩较多,适合家具的制作。
瓦楞纸特性:肌理效果明显,适合制作装饰物件。
绉纸特性:质地较软,可以制作窗帘、桌布等。
(2)泡沫材料:泡沫板、KT板„„
泡沫板特性:裁切方便,适合制作墙面、家具等。
KT板特性:表面光滑、平整,色彩较多,适合制作墙面、地板等。
(3)布类材料:各色质地的布、毛线„„
布的特性:柔软,图案丰富,适合制作窗帘、地毯等。
毛线特性:色彩多,不宜断,适合制作一些装饰物。
找教案
3.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
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教科书第7页)
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4.布置作业,表达感受。
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要求:
(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立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协调关系。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学习领域划分应属于设计·应用课,即是对大学校门建筑造型的欣赏与设计,分为两课时内容完成,分别强调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美术学科主题。人文主题为“校园生活”,即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学习环境;而美术学科主题则是建筑造型设计。“大学之门”教学内容的编写与设置是这两个主题的有机结合,它以小见大,大学的校门作为标志性建筑,对它的欣赏与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气,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从建筑造型上来讲,大学的校门作为整个校园建筑的“门面”,它既是内部空间入口的标志,又是建筑风格与美感的浓缩,与整个校园环境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它的体量与大小也是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设计练习的。
教材先是呈现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这两所名声显赫的高等学府的校门,以引起学生对大学及大学校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继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两座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引出本单元的课题。
找教案
教材第二部分讲述了门作为内部空间入口标志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北大、清华校门的基础上分别列举了新建的中国美术学院、武汉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校门设计,所选的几所大学在年代、地域、学校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几所大学校门设计的欣赏以及结合教师对学校情况的简介,让学生感受各所大学校门造型设计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和美感,领悟其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认识门设计的不同风格,课本设置了“小知识”,从建筑风格的概念范畴加以说明,还举了几种典型的建筑风格的图例。
教材第三部分以浙江大学校门设计为例,分析了校门的一般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形式与作用,使学生掌握校门造型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化知识,根据课本中新近设计的几所大学的校门,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建筑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改进必定会带来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门的设计的造型与材料也必定会越来越丰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下一步学生进行初步的校门设计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材第四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完成动手设计实践练习。学习中所用到的平面徒手画或立体模型制作的知识与技能,为已学内容,课本只安排了学生对各种大门门顶设计进行欣赏与分析。再通过“学生作业”的借鉴与参考,按照“学习建议” 完成学习全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与美感的大学校门造型,懂得校门的一般建筑结构,初步学会利用徒手画或制作模型设计出校园的大门。
难点:理解大学校门造型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结构合理的学校校门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初步学习校门的设计,懂得校门的一般结构,认识校门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门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利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设计练习,提高空间设计的创造与实践动手能力。
找教案
3.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美术设计的独特价值。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出示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宣传资料或录取通知书,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大学,是每个学子都向往的地方,被称为“双子星座”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更是每位学子心中理想的求学殿堂。
(1)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请学生讲出中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校名。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看到上面的建筑,人们能够立刻知道这是哪一所大学。得出大学的校门是学校的标志与象征,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
(1)简单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许多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都出自该校。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
找教案
(2)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所大学,它的校门设计整体上给人什么感觉?与平时所见到的其他大学校门比较有什么不同?
得出北京大学校门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其他大学校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样式,这种木结构的殿门式的大门,具有古香古色的建筑美感,且显得古朴、庄严、典雅。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座校门造型中的传统建筑构件或元素。
a.三开间古典朱漆宫门,圆柱方枋、雕梁画栋,斗拱彩绘、大红宫灯,显得庄严典雅。
b.门正中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牌匾微微向前倾斜,给每一个人的瞻望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角度,也会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感。
c.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校门凝重里透着一种威严。
(4)思考或分析:北京大学的校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殿门式建筑。这一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体现出的正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历史与内涵。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该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该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5)与北京大学校门进行对比,欣赏分析同样有着近百年校史的清华大学的老校门造型:
a.西方古典复古主义的风格。
b.拱券、立柱、装饰线、涡卷。
与北京大学校门传统建筑风格不同,为什么清华大学老校门有外来文化的痕迹?
从校门造型的建筑风格引起学生对学校历史与文化的探索。
找教案
(6)简介清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显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7)清华大学新旧两座校门设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学生在比照中观察、寻找、分析、理解,新校门在体量与形式上与旧校门相似,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统一与继承,但新校门整体的现代建筑几何形体构成风格,也符合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偏重于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
(8)要求学生思考清华大学老校门不仅是一个围合空间的入口,它作为一个校门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再次强调校门的象征意义。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武汉大学校门、香港教育学院校门。
(1)简介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1928年初,美术教育先驱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建了“国立艺术院”。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是第一所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美术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六易其名,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
(2)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校门设计特点或与其他大学校门的区别,得出该校门设计不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性的建筑,引入校门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a.校门的造型。中国美术学院整个校园没有围墙,左右两座大楼与跨架之上的顶棚形成了一个暗示为开放式的学校大门,加上几根矗立的方柱,校门的设计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体现出了美术学院开放性的校园文化。
找教案
b.校门的材质。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加上中间一圃修竹的映衬,增强了建筑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大面积的玻璃的运用也使得凝重中透出几分空灵,高大和连贯的建筑将美术学院厚重、儒雅的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c.校门的色彩。素雅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与西湖环境浑然一体的格调,可见优秀的校门设计本身也是一道风景。
(3)先出示武汉大学校门造型的图片,指出这座校门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牌坊形式。牌坊,在古代就是一种门的称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是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1930年,武汉大学在校门口修建了一个木制校名牌坊,正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背后刻着“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代表学校在上个世纪就设有六个学院。5年后毁于飓风,现在看到的是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造的。
(4)简介武汉大学的历史: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93年11月的湖北自强学堂,作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洋务运动”的产物之一。该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数易其名、几迁其址,横跨两个世纪后,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武汉大学。
(5)欣赏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该校门采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绿色的建筑色调,象征着这所学校现代师范教育的性质,以及香港教育学院年轻人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
(6)简介香港教育学院的历史:香港教育学院于1994年成立,是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惟一专注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的院校。作为全香港最大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的工作继续以师资培训为主,致力培育兼具大学学位以及专业训练的新一代教师,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活力和魄力的教师生力军,为香港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教师小结:门一般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入口的标志。门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故在设计时除了在功能上要满足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需要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其可以起到体现内部重要性质、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门的造型设计必须体现独特的风格和美感。
找教案
4.启发学生阅读理解“小知识”,对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的风格和美感从建筑风格的范畴加以解释。
(1)门作为建筑中的基本元素,门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
a.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b.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c.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5.知识回顾,实例评述。
(1)强调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以及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回顾前面几座校门设计赏析,用建筑风格来划分,北京大学校门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清华大学老校门为欧洲古典风格,中国美术学院校门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
(2)出示当地一些高等院校或其他学校的校门设计,要求学生从造型、布局、装饰以及建筑风格和是否体现学校性质与特色等角度对其进行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与交流。
6.总结评价,并布置课后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习小组,实地参观走访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对这些学校大门的设计特点进行欣赏与评述,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找教案
1.复习导入,展示、评价上节课的课后实践成果。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门柱:一般要两根,用于联结门扉。
出示一些校门设计的实例图片,可以先是具有一般结构的校门,要求学生观察指出校门组成的各个部分,再逐渐变到对结构中各个部分有所取舍或对某些部分进行夸张、变异的校门设计,从一般到特殊,在造型结构上启发学生的设计思路。
3.校门设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造型结构上,也体现在校门的建筑材料选择上,并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改进必定会促进建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与科技的日益进步,门的设计造型也越来越丰富。
列举各种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木、砖、石、混凝土、钢铁、铝塑、玻璃等,或简洁或稳重,或精美或朴素,或明快或肃穆,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为校门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钢架结构、略带弧形的门顶,矗立挺拔的门柱,显示出一种现代、科技、力量的设计主题。
(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深色铁栅栏门扉,大理石雕像石立柱,显现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3)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斜拉桥式的钢筋混凝土弧线,体现出该校开放与包容的胸襟与气势,追求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大气而不张扬。
(4)西安交通大学校门,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石,加上锻铜浮雕,显得简洁而凝重。
找教案
要求学生思考并讲述,以上这些学校大门设计各具特色,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4.学校大门门顶是整个校门设计的重要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学校大门设计中门顶的设计有什么变化?
(1)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2)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3)“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方柱加上“斗拱”,构造出了“树”的形象,而“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独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
(4)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5)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6)倾斜向上的形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5.深化知识。
(1)通过在校门造型图片上画基本形与形式线,让学生发现校门设计都非常重视形式美感,每个设计都能概括为基本形体的组合或横、竖、曲、折的形式线。教师可以采用平面剪贴,或是形体拼接,对已经剪制好的校门的各部件进行重新组合,向学生讲解设计中需要运用形式美法则: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
(2)对同一个校门造型,配以不同的校园环境背景,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哪一个设计更合理,引导学生从构图以及校门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关系上加以分析,既要与背景相互映衬,形成对比,又要能与整体设计相协调,融为一体。
6.校门设计中的思考。
(1)功能与形式。无论如何去追求校门独特的风格与美感,但毕竟从中是要通过人流或车流的,它还具有出入口的功能,设计中要尽量让形式美感与实用功能相统一。
找教案
(2)设计中也不能忽视建筑的色彩因素,如北京大学校门的朱门红柱、宫灯彩绘,中国美术学院校门的青黛素雅,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的绿色生机等等都表现了自己的色彩语言。
(3)恰当的体量。不能只追求高、大、全,追求所谓的气派,大学校门拒绝奢华与豪华,大学校门为什么吸引人?是气质,是学校的文化底蕴。
(4)现代与传统。在学校大门设计中,既要体现出时代特征,又要能反映出学校的历史与传统,在保持现代感的基础上,又恰当地糅合传统造型的元素,使整体建筑风格达到现代与传统完美的和谐统一。
7.设计实践。
(1)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2)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地方资源的差异,为适应不同的情况,建议学生在练习时要注意难易的选择,并分层次完成。
8.总结、评价。
9.课外延伸,以《我心中的校门》为题,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找教案
(1)生活中人们会看见各式各样的门,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个园子都会有自己的门,为什么需要门?门有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得出门的一般功能:门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的出入口,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通道。
(2)从“门面”、“门第”、“门望”、“门风”、“门当户对”这些词汇的解析中,指出门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门还具有识别、标志、象征、体现内部性质的重要功能。
(3)由于门在建筑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设计门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美感。
(4)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那些有一定历史的校门设计,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国内一些高校斥巨资、请专家来设计、建造学校的大门,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学校的影响。其中也不乏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们都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
2.讲授新知。
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学吗?学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学校门赏析。
a.学生讲述北京大学的历史背景资料,要学生讲一讲他们想象中北京大学的校门会是怎么样的,与课本上的北京大学校门一样吗?
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科界许多有影响的人士出自该校。当初修建校门时为了与校园的整体建筑相协调,曾征求了许多的方案,最终选择了这样一座三开间的,风格古朴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作为校门。这是西校门,也是学校的正门。如今,它已经成为北大的标志与象征,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b.欣赏校门造型以及装饰。开间、进深、朱漆宫门、门上铜钉、宫灯、圆柱、斗拱、彩绘、匾额、瓦顶以及威武的大石狮。这样的建筑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学府的性质,反映出北大的历史与文化。
找教案
c.与西校门相对,还要修建一座东校门,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稳的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现代材料与城市景观相对话;方案二,采用仿中国传统牌坊的样式。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2)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各有怎样的特色?
a.学生一起欣赏分析校门的造型。石结构、对称式,一大二小的拱门,古典的柱式,曲线型涡卷,整个造型稳重而精致。
b.教师提问:这样的建筑造型会是属于什么建筑风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复古主义风格后,再追问,为什么一所中国著名的高校的校门会设计成西方的建筑风格呢?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c.校门的设计风格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可见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包括校门的造型都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让学生谈一谈对课本中清华大学新建的西校门的评价,新校门与旧校门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新校门是怎样体现新的学校性质的?
将北大校门与清华校门这两个一中一西的建筑风格进行对照欣赏。教师提示,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赏析。
着重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这一设计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的建筑设计风格,讲述校门设计与整体建筑和西湖环境是如何达成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从中反映出的中国美术学院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
(4)武汉大学校门赏析。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校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看见这个校门,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学校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这是一个以牌坊的形式来设计的校门。牌坊是中国古老建筑形式,具有导向、指示、标志的作用。
找教案
(5)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赏析。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采用框架式结构,简洁现代。教师提示校门建筑的色调也能传达信息,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绿色的基调就象征着年轻人拥有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性质。
(6)总结回顾上面五所大学的校门设计,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门设计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的校门设计也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就构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3.小知识的辅助学习。
承接前面的讲解,学习“小知识”,指出门的设计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利用课本中图例,分别分析欧洲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功能布局、装饰构件。可以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装饰构件,如屋顶、垂花门、须弥座、斗拱、榫卯等,以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课堂练习。
请学生讲述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师补充,师生一起分析自己学校的校门设计,指出设计中闪光点以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下自己学校的校门。
5.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找教案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门”,从文字说明门的历史非常久远,无论今天门的种类与样式十分丰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变。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导学生得出门的最基本的结构,即有两旁的立柱,立柱之间有门扉或门顶。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但在设计时,往往有所取舍。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如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毛泽东主席所题。
在对校门一般的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对基本结构有所取舍、强化、变化的校门设计,如门顶与门柱合为一体的,省略了门柱的,变化了门顶的。
教师从这些校门造型中强调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学生可以用画形式线的方法概括整个校门的设计。为了能更为直观地体现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教师简要地在黑板上手绘校门造型的示意图,解释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体现。
3.教师画出的这些造型示意图,按传统的砖、木、混凝土材料是无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筑是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发展为新颖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可能。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校门的设计造型越来越丰富,从简洁明快到精美华丽,材料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除了木、石以外,还有金属等许多材料可供运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说一说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强调并不是越现代的材料就越好,关键是能够体现出你的设计构思。
4.欣赏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西安交通大学校门,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筑美感。要求学生想一想: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大门中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不同的造型结构与建筑材料就是为了追求文化内涵与建筑外形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找教案
5.校门设计中,门顶是最具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例说一说学校大门门顶的设计可以有些什么变化?
①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②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③“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
④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⑤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⑥倾斜向上的形体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⑦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他们谈一谈门顶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子。
6.结合对课本中学生作业的分析与借鉴,简单介绍几种表达设计创意的方式,如剪贴浮雕、钢笔画、彩色笔画、立体纸模型等。着重介绍立体纸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7.根据学生情况与学习建议,分层次完成实践练习。
(1)引入一些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校门造型,由学生谈谈对这些校门设计特点的理解,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2)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3)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
8.总结、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找教案
我国建筑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选用的内容可分三大方面:一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外观造型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二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主要建筑构件、装饰手法等。三是以古民居为切入点,介绍所延伸的艺术创作活动,欣赏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名家名作、工艺设计和学生作品,体会古民居的美。
在教学安排上,选择本地区学生相对熟悉的古民居,并以自然、人文环境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等各个角度去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古民居的艺术风格,理解中华民族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并体验中国古民居的独特魅力:布局美、装饰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也可以结合目前城市建设、商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讨论、评述中国古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内涵。
难点:在欣赏中国古民居的同时,涉及中国建筑史,掌握有关历史知识、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民居有所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主要成就以及重要价值,提高视觉感受能力。通过对古民居的欣赏和评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
找教案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查阅有关当地的名胜古迹。
(教师)准备好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1.身临其境,提出问题。
①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街和名胜古迹。杭州的学生可以参观清河坊步行街,胡雪岩故居和孩儿巷98号。
②教师出示有关杭州孩儿巷98号的新闻资料,被拆前的照片和被修缮保护后的照片。
提问:有谁知道这些传统建筑是如何受到保护的?为什么要保护?你还能说出别的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吗?你觉得城市建设和传统建筑存在矛盾吗?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你觉得需要保护所有的老房子吗?你知道如何区别它们的价值吗?你觉得政府该有哪些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初步探究,表达感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述。教师总结。
3.课外作业,学习评价。
组织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和业余时间,对本地区的古民居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且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学生)搜集有关当地名胜古迹的相关材料。
(教师)多媒体条件。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分清概念。
教师出示传统民居资料,引导学生浏览图片,分组讨论:传统建筑与传统民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来进行区分的)。
2.重点欣赏,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福建土楼。
提问:这些建筑的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与它们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什么关联?(可以说说华侨出洋、倭寇横行、风水习俗等)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福建土楼的空间布局、内部结构、雕刻工艺等。(福建土楼的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到,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依山傍水,人文景观丰富。)
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各民族的民居上,欣赏教科书第14页到第15页的建筑构件图例。
3.层层深入,加强理解。
教师出示名师名作,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民居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民居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处理有什么独到之处?色彩的搭配上有什么讲究?建筑装饰、图案构成上有什么含义?照片上的真实效果和经过创作处理过的抽象艺术美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何理解教科书第14页吴冠中《江南春》作品中所处理的构图色彩:非常简洁,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令人向往的山村生活,宁静安详;第16页的《中国民居》邮票设计,学生的油画棒及钢笔作品;第17页的学生作业等,这些都体现古民居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组讨论、评述。
找教案
教师归纳:我们在学习欣赏古民居的时候,要以本地民居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各个角度去欣赏,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
4.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教师出示有关乌镇、周庄等地的民居图片,要求学生采用刚学的民居欣赏评述方法,选择一至二幅照片进行练习,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提示:从自然人文环境入手,由宏观到局部,由外而内,真实到抽象,包括色彩处理手法等角度欣赏,而后延伸至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过度修缮,过度开发,破坏原来的特色和风貌,希望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等。
5.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分组活动:搜集有关中国古民居的资料、图片,进行版报设计,学生间相互交流设计方案。
(2)除了老师介绍的几种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形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自带工具。
(教师)安排好教室。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找教案
(1)复述前两课时内容,搜寻关键词语:建筑模式、空间布局、内部装饰、色彩搭配等,从宏观到细部,从内而外,从平面到主体,从真实到抽象,自然到人文,做一些总结。提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古民居的美?
(2)学生分组讨论方案,进行交流、选择。
教师总结:可以采用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处理手法是多样的,同学们完全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2.分组练习,巩固知识。
分组进行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到电脑教室、陶艺教室、美术教室进行练习,老师组织教学,安排任务,轮流辅导。
3.及时反馈,综合评述。
师生讨论,教师课堂小结。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观察身边的建筑,它们借鉴了古民居的哪些特点,使建筑既有现代感而又不失民族特色?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找教案
教师出示课本,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古建筑。
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哪些古建筑?
2.分清概念,直入主题。
教师引导欣赏教科书范例,提出问题:它们的建筑年限,你能分清中国古建筑和课本提出的中国古民居之间是什么关系?(古民居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那么古民居的建筑更注重满足什么要求?(居住的功能。)如果站在它们面前,你会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接近它?理解它?描述它?如何走进它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理解它的内涵,体会它的美感。
3.层层深入,加强理解。
教师:出示图片。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座老房子,都有它的故事,在这里,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山西古城平遥,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平遥百川铜钱庄,著名的还有平遥石头坡、窑洞式民居、赵大第旧居、王荩庭旧居、张生瑞旧居等。
提问:这些古民居建筑在布局上有什么特色?在空间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建筑模式与它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谐吗?它的内部装饰极为精湛,图案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和心态?请你仔细观察它的环境、外观、色彩,以及围墙、大门、回廊、楼梯、窗户、栋梁„„你喜欢它们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分组讨论,简短评述。
教师总结:平遥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反映在其他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古民居上。例如,教科书第14页、15页的课本图片,可以从中品味出古建筑内深藏不露、不动声色的含蓄之美,体现了古民居的文化内涵。除了课堂介绍的这些以外,生活中你碰见过类似的老房子吗?请举例分析。
4.归纳总结,加深印象。
找教案
教师:引导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范例,分析吴冠中的《江南春》作品:画面简洁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充分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古朴、安详、宁静之美。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这些名家名作和学生作业中所运用的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觉得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古民居的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拿出方案,进行交流。可以采用陶艺、电脑海报、油画棒„„方式进行创作。
5.课堂作业,及时反馈。
(1)教师出示图例,请学生欣赏分析评述。
(2)学生交流,教师课堂小结。
6.课堂小结,布置学生下一节课的工具携带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带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要求。
教师出示课本,复述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创作方式、材料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更体现出古民居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方案,进行交流。
2.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找教案
教师组织安排:选择屏幕上的一幅或一组照片,进行创作。提示学生注意构图、色彩上的安排,如果是采用陶艺的创作手法,还要注意平面与空间的处理等。
3.交流学习,增进理解。
组织学生动手办一个小展览,相互切磋,互通有无,进一步加强对古民居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美的体验。
4.深入学习,拓展思路。
教师出示课本,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古民居的美,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价值,针对目前过度开发,过度修缮,破坏原有特色的现状,你有什么不同的认识?你能说说对政府希望和要求吗?希望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你认为保护的范围有多大?哪些是必须保护的?哪些可以视情况而定?
5.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调查你所在的城市古建筑资源以及现存问题,写出一个调查报告。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摄影在世界上兴起,不过是二三百年的历史,而摄影真正融入我们生活中,蔚为风尚,渐入佳境,成为艺术,也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但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摄影在我们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闻、传媒、科研、广告宣传等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摄影。在21世纪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摄影更是被人们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本教材把摄影编入课程,也是基于这种时代的需要。
教材在编排上让学生从感知入手,教材第18页、教材第19页安排了一些中外优秀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意义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有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还介绍了摄影的历史与分类,让学生对摄影有初步的了解。接着教材第20页介绍了相机的基本知识。教材第21页、第22页、第23页介绍了如何拍摄。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培养摄影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找教案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摄影这门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学会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单反相机的正确使用。
难点:能根据光线,准确地调整速度与光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通过欣赏与拍摄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对摄影作品的评述,学会对单反相机的使用方法;学会取景、对焦、曝光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摄影图片和有关摄影的历史资料等。
(教师)中外优秀摄影作品(投影)。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
找教案
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摄影的历史资料,并分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谈谈关于摄影的历史情况。
(2)教师总结。
a.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尼埃普斯是这样得到照片的:他用一架照相机,从窗口把景物拍摄在锡和铅的合金片上,感光材料是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那张照片共曝光8小时。
b.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2.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1)同学们谈谈摄影的类别。
内容分:风景、人物、静物等。
形式分:新闻摄影、艺术摄影。
用途分:商业摄影、非商业摄影。
(2)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经典摄影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说对这些照片的感受吗?请你说说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作品中的小男孩有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第19页的两幅作品色调上有什么不同,请想想这两幅作品的拍摄时间。
(3)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感受,提高学生对摄影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教师投影出艺术类摄影作品、记录类摄影作品、商业类摄影作品数张,引导学生如何来区分这三类作品,谈谈这三类作品的不同用处。
(2)教师投影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让学生选出其中最喜爱的一幅,并说说对作品的感受。
找教案
(3)教师分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家里有相机的同学请带相机。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中外优秀摄影作品,不同时期的照相机图片(课件)、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你们见到过哪些相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照相机发展的历史。主要展示不同时代的照相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的不同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简单地对这三类相机进行拍摄示范。)
2.实物展示,分析理解。
教师把照相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相机的各个部件与功能(快门按钮、液晶显示屏、指令波盘、镜头、外置闪光灯接口、曝光模式盘等)
3.讲解示范,学习实践。
(4)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0页拍摄成像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成像原理。
找教案
(5)教师讲解曝光模式盘上的不同符号代表不同的拍摄模式,拍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拍摄模式。
(6)相机的持拿: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老师边讲解边让学生操作。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7)取景: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1页右上四张照片,来讲讲这四张照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取景的。能理解远景、中景、近景的概念。
(8)曝光:曝光是胶片为产生一幅画面所需的光线量,精确曝光是拍出高质量照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用数码相机示范拍摄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给学生看。(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光圈拍摄同一对象。)
欣赏教科书第22页左边一天中光线变化的不同照片,让学生感受理解光线的变化对拍摄效果的影响。
教师提示:一般来说测光显示快门速度低于三十分之一秒时,应考虑使用三脚架或者添加闪光灯进行拍摄。
(6)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左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拍摄。)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学生)收集摄影图片和报纸一份。
(老师)中外优秀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报纸,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报纸上找一张照片,从拍摄角度、内容上加以评述。
(2)教师出示三幅摄影作品,请学生认真思考,谈谈这三幅作品的区别?
区别:艺术类摄影作品,记录类摄影作品,商业类摄影作品。
教师简单归纳出三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用途,让学生形成概念。
2.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经典摄影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说对这些照片的感受吗?请你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作品中的小男孩有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教科书中第19页的两幅作品色调上有什么不同,请分析这两幅作品的拍摄时间。
3.讨论研究,激发创意。
(1)出示几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讨论: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构图、色彩、表现内容等方面阐述。)
(2)出示主题《秋》的作品,再出示几幅不同作者表现秋的主题的摄影作品。提问:这些摄影作品你是怎样来理解秋的含义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秋表示一个季节,也喻意着丰收,也可以代表人生的某一阶段。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找教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摄影图片。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一盆花(拍摄用)。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摄影从发明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相机又是谁发明的呢?
摄影从发明到今天,还没有走完200年的路程,它是一门年轻的视觉艺术。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2)教师提问:目前照相机分为哪几种?
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教师可以用准备一些相机图片,让学生更形象的感知。)
2.教师示范相机的使用。
(1)教师先请一位自己认为会使用相机的学生上讲台,让他拿着相机给讲台上的一盆花拍摄,请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拍摄的学生对相机的操作。
(2)拍摄完毕,请下面的学生说说刚才那位学生在拍摄时,你认为哪些地方不正确。(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3)教师示范:正确握好相机—→取景—→测光调整光圈与速度—→对焦—→按下快门。
3.传授方法,加强体验。
找教案
(1)取景:教师以讲台上一盆花作为拍摄物,让学生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直角状,然后左手的大拇指和右手的食指相连,右手的大拇指和左手的食指相连,形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就作为取景框,闭上一只眼睛,取景框放在另一只眼睛前取景,让学生学会取景。
(2)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1页下面四张照片,请思考,照相机如何调节可以改善照片的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教师提示:大多数相机用光圈和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快门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3)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并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是一本最完整、最精美的设计大全,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如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流,身手敏捷的飞禽走兽,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丰富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以及奇特的功能,耐人寻味,使人浮想联翩。能否从大自然中获取设计的灵感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本课就是以仿生设计为切入点,用大量的优秀设计范例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蕴藏着的各种艺术要素,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处处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就能挖掘出艺术的美,并从艺术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如课本展示的花卉、蔬菜、贝壳等有机生物的形态,给人以无限的童趣,却又充满着智慧、幽默和想象,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找到了视觉上的结合点。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界中无处不有的优美造型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资料库;第二部分是仿生设计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是仿生设计在日用品设计、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四部分是仿生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该课从对自然的观察、分析到提炼、感悟,最终应用于设计,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找教案
2.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仿生设计的基础表现方法。仔细观察生活,用美术的语言去表现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难点:以敏锐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创意和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使学生能借鉴自然界中优美的形状、结构、色彩、韵律等要素,进行艺术设计。
2.尝试自主思索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初步掌握仿生设计的构思和造型方法,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通过生活与艺术设计的链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树立大文化观及形成美术、自然、生活综合运用意识和策划意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哑剧、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1)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找教案
提问:
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的。
引出仿生设计概念:通过研究生活中各生物系统的优异功能、形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有选择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用。
提问:
①“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②锯子设计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③仿生设计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七嘴八舌地议论。
教师概括小节:建筑设计、日用品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等都广泛运用了仿生设计学。
(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找教案
(2)仔细观察。
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大家共享,投影仪显示。
提问:
①在你周围有这样的设计吗?
②你喜欢吗?为什么?
③仿生设计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模仿”
(提示: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学生自主研究,并组织汇报。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欣赏,重点欣赏悉尼歌剧院和杭州大剧院。
分析:①两者建筑设计上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②同样的仿贝壳造型,为什么风格会截然不同?
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多角度欣赏去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通过讨论、研究、了解仿生设计的类别、风格及构成原理,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探究设计。
课件展示,讨论研究。
重点剖析法国里昂机场。
①知道作者怎么设计的吗?
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找教案
③你理解作品的构成原理吗?
④你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教师小结:设计步骤。
①观察生活,选取摹仿物。
②选择切入点: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③设计草图。
④修改定稿。
极具创意的设计:利用横、竖线条的差异,表现了生物的骨架,即美观又牢固,是审美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自由创作。
主题“我最喜欢的„„”,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练习;平面图案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建筑设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对象的特点,大胆表现,不拘一格展示自己的个性。
4.作品展示。
进行“模仿秀”表演,自评、互评。
①看谁仿得最像。
找教案
②看谁仿得最巧妙。
③看谁仿得最有价值。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诗朗诵《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提问:①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②诗人用什么来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2)学生讨论,并组织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诗人用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的美景来描述他眼中的春天。蝴蝶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和青睐的小生灵,蝶形蝶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历来是诗人画家吟诵描绘的对象。
找教案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理蝴蝶泉》,师生互动。
(3)(蝴蝶诗、蝴蝶图、蝴蝶简介。在诗与画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蝴蝶产生新的认识)
2.新课展开。
(1)欣赏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观赏《大理蝴蝶泉》,让学生感受美。
提问:①观赏了壮观的蝴蝶泉,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②一只蝴蝶美还是首尾相接的一片蝴蝶美?
③静态的蝴蝶美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美? 启发学生思维,各抒己见。
(蝴蝶泉的景致美,由来已久。大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十分引人注目。每当春末夏初,农历四月中旬,雨季未到之前,周围田野庄稼将要收割,在蝴蝶泉上,顺着倒垂水面的树枝,无数蝴蝶,一只咬着一只的尾部,形成千百个蝶串,人来不惊,投石不散,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胜景„„)
(2)引导观察。
打破学科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蝴蝶的优势
提问:①你了解蝴蝶的结构吗?
②你知道蝴蝶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啊?
③我们可以把蝴蝶的这些优势运用到哪些设计中去啊?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
①蝴蝶的身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头、胸、腹、翅。
找教案
②蝴蝶美丽的翅膀(图案设计、面料设计、防伪纸币设计„„)。
蝴蝶的外形(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
触角、复眼(电视墙、机器人传感器、国防、科技等设计„„)。
虹吸式口器(日用品设计、医学用品设计、工业设计„„)。
(3)设计探究。
教师:看不出,小小蝴蝶不仅外表美丽,身体结构竟有这么多的奥秘!下面我们尝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蝴蝶的仿生设计。
回忆设计步骤:①确定设计主题。(仿什么——蝴蝶的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②设计方案集体讨论。(仿在哪里——建筑、服装、玩具、图案、日用品。)
③设计草图。(考虑设计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④修改定稿。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
3.学生自主合作,自由创作。
学生巧妙地模仿蝴蝶,大胆联想,发散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创作的神奇力量。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夸张,避免机械地模仿,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作品展示。
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我最喜欢的蝴蝶”作品展,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评出奖项。
●方案二
找教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仿生资料。
(教师)仿生实例。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提问: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的灵感(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提问:①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②“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分析能力。
2、知道火线和零线。
3、了解生活中安全用电知识,培养安全用电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拥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难点: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现在,家用电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才能安全用电。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节安全用电。
生:听讲。
(二)课堂讲学
一、观察家庭电路。
图14-10(a)是一个典型的家庭电路实物布线图,图14-10(b)是它相应的电路图。
1、进户线
问:家庭电路是怎样接到低压供电线路上的?
答:连接户外的供电电路的电线,通常有两根,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问:家庭电路进户线进来首先接的三个元件依次是什么?
答: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盒
2、地线
问:地线是怎样连接的?
答:地线不与外边进户线相接,而是连接在住宅楼埋入大地的接地导体上。
3、三孔插座
问:三孔插座的三孔分别接什么电线?
答:家庭电路中的三孔插座的一个孔就是连接在地线上的,另两孔分别接在火线和零线上。
讲述:国家标准规定:带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金属外壳必须接地。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吗?
答:在金属外壳漏电时,能导入地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4、测电笔
实验探究《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请大家思考:
①测电笔的构造有哪些?
②为什么人手必须接触金属体笔尾?
学生亲自体验。
答:①有金属笔尖、金属笔尾、高电阻、氖管等。
②这样才会有电流通过测电笔,氖管才会发光
5、交流与讨论
测电笔中的电阻是一个阻值在1MΩ以上的高阻值电阻。为什么要串联这个高阻值电阻?请你估算一下,用测电笔测试220V的电路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大?
答:高电阻使电流不至于太大,对人体才安全。约0.00022A。师:测电笔接触零线时,氖管为什么不会发光? 生:因为无电压。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在用测电笔判别火线、零线时,为什么不能让手碰到笔尖的金属体? 笔尖处的电压为220V,已超过了人体的安全电压。
二、电灯。
家庭电路的主角是电灯。电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白炽灯、荧光灯,高压气体放电灯等。
1、白炽灯为什么会发光呢?
答:那是因为灯泡内的细钨丝通电后发热,灯丝温度高达2000℃左右,达到白炽状态,于是灯丝发出明亮的白光。
2、实验探究《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要安装的电路如图14-26所示,电路中有一只熔断器、一只带开关的白炽灯和一个插座等。
学生进行模拟家庭电路的安装。
3、信息窗
请学生看《灯火辉煌的世界》。
三、注意用电安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5节 家庭用电
一、观察家庭电路
1、进户线
2、地线
3、三孔插座
4、测电笔
二、电灯
三、注意用电安全
六、课后反思
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 篇7
语言,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许多学生都说英语真困难, 不愿意学习它, 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不太理想。面对九年级的学生, 不论是对老师来说, 还是对学生来说, 英语教学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关系到学生的毕业与升学, 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 那简直是“任重而道并不远”。如果教学得法, 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好的效果, 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值得采纳的好方法。
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做到用中学, 学中用, 从而激发兴趣, 学得主动, 提高效率。由于教师的素质不相同, 教学对象不同, 使用教材不同, 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
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常言道:“Well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英语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愉快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真正做到学有所获。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 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下面举一案例说明。
[案例背景]
“问路“这一话题是《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学生掌握了有关”问路“目标语之后,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片段]
在学习之后, 巩固所学:完成“问路”任务, 如何到达指定地点。教师展示学校附近建筑物的平面图。
[设计活动任务]
模仿对话内容,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 编写新的对话:如何从学校到某地?
(平面图展示:出校门, 向左拐, 在公共汽车站乘坐几路车, 40分钟即可到达。)
如何从学校到达某地?
(平面图展示:走出学校, 向左拐, 直走大约500米, 即可在你的左手边看到某处。)
[教学反思]
因为激励学生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主动学习,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习效果。而任务型教学旨在通过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 这种任务驱使型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以达到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本环节的设计, 离不开生活, 即任务的设定是真实的, 该任务很好地把握了主题与生活的结合, 显然任务设定是非常有效的。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 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生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如初学、巩固和复习, 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比如, 教单词, 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比如教football, 我们指着足球:“What’s this?It’s a football.football, football再重复一下, 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 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 football, 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 教词汇也在教思维。如果进行词汇复习, 我们可进行“Guess?”比如复习bell, football, pen, book, car, 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 先让学生看一下, 然后放到讲台下, 秘密放地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 然后拿出, 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
T:What’s in my bag?学生猜后回答 (宜单人进行) 。
S:It’s a football如果答不对, 就说:
T:No, it isn’t?接着问另一个学生。
T:What’s it?学生猜答。
S:It’s a book?猜对子, 教师鼓励这个学生说:
T:Yes, you’re right如果学了Clever还可进一步说:
T:Yon are very clever.
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 既复习了单词, 又熟悉了句型, 既练了听, 又练了说, 而且学生不以学为苦, 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与。
三、关注学生情感, 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刻板的情态, 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还会影响其他发展, 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 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促进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体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讲话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关。
九年级英语复习课案例一则 篇8
本课是一堂九年级英语的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是牛津英语八年级下第五单元International charities和第六单元A charity。笔者结合对九年级英语复习课的实践积累和探索研究而精心设计的一堂复习探究课。按照课标要求,以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为最终目的,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学情分析
学生总体层次中等偏上,但是由于面临中考压力,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参与表达为辅的课堂形式迫在眉睫。
三、教学目标
复习世界上的三大慈善机构Oxfam, UNICEF, ORBIS, 复习机构组织的名称;复习不同种类的残疾和需求,以及如何帮助残疾人;复习这两个单元中的重点句型、短语和单词;复习基本语法used to do, be 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such...that..., so...that..., it is adj. for sb to do...;
四、教学理念
明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遵循“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英语试题,领会中考命题的思路和意图。保持英语课堂活泼、生动、高质、高效的教学特点。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Lead Ss to some pictures about Ya’an Earthquake.
分析原因:这种导入的方式可以直接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遇到困难需要全社会帮助的人们,从而引出慈善组织的存在,导入了这个课时的主题。
学习效果: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复习课导入方式非常感兴趣,对下面的课堂充满了期待。
[Step2 Revision] Using the words we learnt in these two units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about Ya’an Earthquake.
Look at the picture about the disabled and translate four sentences to revi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 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分析原因:在导入环节结束后,迅速让学生围绕刚才的旱灾话题,完成一些相关的填词练习。
学习效果: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复习中,紧紧围绕地震的话题,从主题出发,环环紧扣,像一根线一样把一些琐碎的知识紧密地串连在一起。
[Step3 Lead-in]Show students a picture about hills and mountains and tell students to have a charity walk together.
分析原因:在设计这个部分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打破传统复习课死板、僵硬的模式,把整节课的复习看成是一次慈善步行,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复习。
学习效果:学生对任务型的复习课非常感兴趣,对每一个任务都十分认真地对待。
[Step4 Revision about UNICEF]
Use the words we learnt to finish 6 pieces information about UNICEF.
Match two halves of the sentence for learning more about UNICEF.
Group work.
分析原因:通过首字母填空、根据英文或中文解释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复习所学的词汇,在复习词汇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字词的意思。
学生效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超出了预期,他们灵活运用所复习到的知识,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大胆的表达自我,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Step5 Exercises about the entrance exam for high school]
Do some exercises about the entrance exam for high school about these two units.
分析原因:作为一堂九年级英语复习课,最终的教学目标还是应该围绕中考,所以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Step6Writing] Revise how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organizing a charity walk.
Ask students to write an article after class.
分析原因:学生通过听、说、读及各种练习的操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作表达。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流程和方法的指导,这篇写作分四个部分:1.描述慈善步行的目的;2.活动的善款;3.活动的意义;4. 自己的感受。
七、课后反思
【九年级英语教案全册】推荐阅读:
九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07-15
外研版九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05-09
九年级英语单词表全册07-05
七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仁爱英语)07-05
七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设计07-06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全册09-04
八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新目标 (新课标版英语八年级)08-27
九年级英语11单元教案09-02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05-12
九年级英语过去完成时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