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2025-01-0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精选8篇)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篇1

微信公众平台:XinhangipLv@163.com

密码:ares2013 AppID:wx1a7cd96a9b33bda4 秘钥:25700cc7af95f6f5e5324c965ccd5c34

微信支付:1383608102@1383608102

372087 友盟统计:liushengli@xinhangip.com.cn/

Xhkj@3905505 支付宝:956100488@qq.com Xinhangip123 中国网建:短信发送平台,宁夏新航信息科技

657360 IOS开发者账户:liushengli@xinhangip.com.cn

Nxxh@3905505 正式包:

com.xinhang.intellectual 上传包

com.intellectual.xinHang 分享api安卓账户:

5a9e4809f43e4815500000b0 分享ios账户:

5a9e4886f29d9836ae000213

MD5:

01:FC:67:14:BD:9C:B6:D1:4B:92:D9:E5:3B:C7:64:DC

SHA1: 00:A9:63:A5:FF:26:37:65:5F:1E:38:51:A9:A6:11:B3:7B:A3:DF:76

SHA256: 62:5A:2F:A3:14:C8:85:DC:F9:2C:2E:78:FB:BB:FC:83:52:2B:E6:14:5C:B9:83:F0:2E:BE:05:68:1F:2D:CA:55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篇2

关键词:团队,知识共享,团队协作,Sharepoint

一、团队知识资源应用的困挠

近年来, “团队”一词频频出现在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中。无论是在经典名家有关管理的畅销书中, 还是在对世界五百强们有关成功秘诀的访谈时, 他们都一定会提到“团队”。的确,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 企业竞争的内外部环境日渐严酷。显然, 仅仅靠一两个能人来管理企业越来越不合时宜。团队不仅仅是挂在有着新思维的企业家们嘴边的新名词, 还应该成为他们实实在在掌握的管理利器。团队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其成员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并能很好合作, 追求集体成功。

1. 团队知识资源的分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企业间协作, 为更好地整合和使用资源, 团队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其成员可能是跨越组织、跨越地区甚至是跨越国界的。但是团队中有80%的知识资源是存储在队员的个人硬盘或者文件夹中的, 说明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源都在员工身上, 而目前的协同办公很难做到真正的共享这些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保护基本上是基于文件夹方式的, 在公司内部通过技术手段为文档加密、设置访问密码、控制使用邮件的传播, 降低了文件的扩散速度, 也阻碍了资源在团队间的交流。

2. 数据存储介质和信息系统之间的鸿沟

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不同, 团队的成员借助于先进的通讯技术如电子邮件、电视会议以及网络平台等进行沟通。而目前的知识资源存储还是基于Word, Excel这样的文档为主, 这些文件蕴含了团队项目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文档和数据, 可能包括核心技术资料, 规章制度, 表格, 统计数据等, 它们格式各不相同;而团队业务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更多时候只能够用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数据去描述, 而信息系统要求的高度规范数据输入也就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3. 操作使用习惯的差距

“我们可以引导用户改变操作习惯而去使用更好的系统, 但是绝对不可以去强迫他们改变他们因为业务流程而形成的操作习惯, 那样只会让用户反感, 甚至抵触新的信息系统使用。”这是很多IT专业人士深有体会的一点, 对于操作而言, 用户还是更加倾向于使用Word, Excel这样的工具去记录和解决他们日常的一些问题。每一次新的信息系统的采用总会不同程度的遭受老用户的抵触, 虽然一个出色的信息系统能够在日后的运用户观念, 但是这是一个代价极其昂贵的等待。

二、微软的知识管理策略

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提高沟通的效率, 保证沟通的效果则成为团队成功的关键。微软的知识管理策略建构在企业用户与一般使用者熟悉的工具上, Microsof Office提供一个通往企业知识资产的知识管理桌面, 达成小组到全企业的知识共享, 借助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技术, 为构建团队网络沟通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 Microsoft Office system、SQLServer提供了协同作业、内容、管理、商业智慧、搜寻与传递、追踪及工作流程等整合的知识管理服务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提供一个具延展性的服务组合, 它管理任何解决方案的所有核心要素, 为建构数字神经系统奠定基础。

三、Sharepoint知识管理的重要技术

Sharepiont技术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企业门户平台解决方案, 它基于.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建立在window server 2003的基础上。Sharepiont是一种协作工具, Sharepiont可以帮助团队用户使用最新Web设计技术, 创建、管理和构建他们的协作Web站点并且让这些站点为整个组织所利用, 借助于内部沟通协同网络平台使得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并协同工作。

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 (WSS) 是一个用来创建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文档协作的Web站点的引擎, 从而有助于提高个人和团队的生产力。它是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中所提供的信息工作者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Microsoft Office System和其他的桌面应用程序提供了附加的功能, 并能够作为应用程序开发的平台。Sharepoint站点将文件存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存储文件到共享信息。这些站点可以为团队协作提供社区, 使得用户能够在文档、任务、联系人、事件以及其他信息上开展协作。它们允许团队和站点管理者更轻松地管理站点内容和活动。这样的环境旨在实现轻松和灵活的部署、管理以及应用程序开发。

四、在Sharepoint门户中组织和管理团队知识资源

1. 门户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当企业信息门户将企业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在一起, 并通过门户统一展现时, 各类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分类问题便成为门户成功部署的关键因素。如果门户中大量的信息未经整理和分类就交给用户使用, 则必然会带来错误的决策和低下的工作效率。

Sharepoint门户包含了多种内容组件和组织组件。前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 如列表、列表项、文档和文档库;后者用于信息的组织和协助用户信息的查找, 如主题、区域、关键词、文档的元数据以及站点目录等。这些信息组件的使用, 使企业能够从业务的角度来展示内容,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组织信息, 允许企业将门户的各种信息资源组织成为多种视图, 方便信息的共享和查找。

2. 知识信息资源搜索

Sharepoint门户在SQ L Server全文搜索基础上提供了强大的企业级搜索功能。它可以对存储于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爬网收集、生成索引和提供检索, 即使这些信息和数据以不同的专有格式存在或存储于不同的位置。索引过程如下:门户管理员指定爬网的目标, 即内容源。内容源可以是文件服务器、Exchange公用文件夹、Sharepoint站点、其他内部网站点、互联网站点、Lotus Notes数据库、业务应用程序和第三方文档存储系统等。然后由协议处理程序负责解决内容源的数据访问问题, 它告诉爬网程序如何去连接目标内容。由筛选器 (filter) 负责格式的转换。它从特定格式的文档中提取文字信息, 生成文字串和属性/值对 (pairs) , 将它们传递给索引引擎。然后经过断字程序、词干程序, 并根据干扰字文档清除了索引结果中没有检索价值的字, 最后得到能够快速响应查询请求的全文索引。

3. 应用系统整合模式

Sharepoint门户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了平台, 特别是利用Web部件技术, 很容易将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集中显示在一个统一的视图中。根据整合层面和深度的不同, 有4种模式 (如图) 。

Web部件的特性为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以下好处:能够将多个Web部件汇聚在同一个页面上, 意味着可以集中展现来自多个不同信息资源的数据或信息;利用门户的个性化功能, 可以显示或隐藏某些Web部件, 用户可以选择查看自己最关心的数据, 能有效地降低信息过载给用户带来的影响;能够将Web部件定向提供给某些访问群体, 从而实现应用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定向推送。

五、Sharepoint为团队提供知识共享及协作的优势

尽管微软的Sharepiont不如Windows、Office广为人知, 但是近年来微软, HP等世界知名公司已经广泛地在内部部署使用, 各个部门、团队的网站几乎都建立在Sharepiont上。微软也在不断投入力量加强这个产品的研发, Office家族的产品都在向Sharepiont挂靠, 开始迈向真正的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

Sharepoint与其他的软件有很多的优点:

1. 低成本

如果需要使用Sharepoint的一些简单的功能, 只要在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即可, wss 3.0嵌套在操作系统, 只要进行设置就可直接使用

2. 网站模板多样化

利用Sharepoint可以建立网站群, 在网站群的基础上网站都可以选择网站模板,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需要轻松改造网站, 使其成为具有公司个性化的网站。

3. 文档管理更轻松, 减少失误

Sharepoint提供文档的签入签出功能, 也就是当某位成员将文档签出时, 文档处于一种只能被查看的状态, 其他成员不能同时对其修改, 只能等到文档被签入时才能修改,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同时修改而只保存一部分的失误了。

同时Sharepoint还提供了版本管理的功能。当成员修改了某个项目内容, 发现此次修改有问题, 不能再使用或是不如前面的版本好, 这时就可以使用版本跟踪把值钱的版本找出来替换现在的版本。

4. 脱机访问、管理网站内容

项目成员经常需要外出, 当您使用与Sharepiont兼容的程序时, 无论您前往何处, 都可以随身携带重要工作。您可以从某些程序 (如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中签出文件, 并脱机使用这些文件。通过某些与Sharepiont兼容的数据库程序 (如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 , 就可以更新、管理和分析列表数据。

5. 全文检索功能

就像windows操作系统有搜索功能是一样的, Sharepoint也提供网站的检索功能。

而对于传统共享方式来说, 对所共享的文档进行全文检索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Sharepoint还有很多的优点, 诸如RSS (互联网上用于聚合内容和元数据的一种格式, 通常用于共享标题和新闻文章的链接) , 还有WIKI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比如百科全书) 、工作流设置 (工作流是组织和运行对应于工作流程的一系列操作的自然方式) 等等。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使用先进的协作工具构建团队沟通的网络平台, 完善沟通的渠道, 提高沟通的效率, 保证沟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丽君张继军:微软Sharepoint企业门户研究概述[J].现代情报2006, 8:192~194

[2]涂曙光熊明锋:MicrosoftSharepoint Portal Server2003深入指南[M]

[3]张晓鹏:如何使用Sharepoint进行文档协作[N].每周电脑报, 2006 (33)

[4]潘嘉敏:知识管理的办公自动化与新的管理革命[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0, 16 (3) :37~39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篇3

关键词 高校 知识共享 社会化问答 设计

分类号 G250.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3.003

Designing and Explor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Social Q & A System

Shi Yanhui, Ma Xiufeng

Abstract Influenced by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technical obstacle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college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failed to obtain the very good implementation. The pattern that social Q & A platform took advantage of social network brings a new think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for college under Web2.0.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Q & A platform knowledge shar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knowledge, this paper designs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Zhihu Campus", and puts forward operation safeguard measures of the platform.

Keywords College. Knowledge sharing. Social Q & A. Design.

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和无限增值性,知识所有者通过有效的方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可以将知识向其他个体或群体转化。知识共享的程度越大,群体吸收和深化的知识也就越多,其创造的价值也就最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社会科学、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企业知识共享方面,对知识收集、转化更为集中的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研究相对缺乏。

高校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其知识是最为核心的资源。高校的知识创新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探索积极有效的高校内部知识共享新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高校内如果能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和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障碍以及个人、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知识尤其是其中的隐性知识缺乏有效的共享手段。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特点和障碍,结合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共享原理与优势,设计了基于社会化问答的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知乎校园”,并提出了该平台运作的保障措施。

1 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分析

1.1 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涵义

高校是教学与研究相长,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信息场所。和其他知识一样,高校知识也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1],据此我们可以把高校显性知识定义为可以编码并且容易表达交流的知识,它们一般以印刷品或者电子稿的方式被记录保存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库和数据库中。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其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联系[2],高校的组织文化、管理经验、教师的教学技能、同学的学习技巧都是高校隐性知识的包含内容。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就是高校内部成员通过各种交流手段将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高校内其他成员所共享,通过知识的转移,实现知识的深化、创新和增值。

1.2 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意义

培养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内部的学习氛围,从而带动新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如教案、课件等教科研资料,如果有系统的渠道去共享这些资源,就能避免老师们不必要重复劳动,为教师节省时间和精力。另外,一些资深的专家和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经验、感觉、诀窍和方法,这些未经收集整理的隐性知识往往会随着他们的流动而流失[3]。另外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有效的知识共享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培养学生知识共享的意识和态度,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共享自己的力量。

1.3 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

目前,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高校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教案、课程讲授计划、学习方法指导等外显知识实现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在教师教学经验、思维方式、学生学习心得、学习风格等内隐知识的交流方面存在局限性[4],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存在很大障碍。

究其原因,一是知识本身的客观特性上阻碍了高校内部知识共享,高校内部知识共享最有价值的是高度个人化,很难规范表达的隐性知识。相对于可以直接与人共享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只能在与人沟通交流、日常观察中得以传播。隐性知识所有者的表达能力、接受者的领悟能力、所有者与接受者的交流方式,都在无形中影响隐性知识的共享程度。即使两者有着面对面充分交流的可能,由于知识拥有者不可能充分了解接受者,不能判断哪些是对方最亟需获得的,也不能将有效的隐性知识共享给对方。二是利己主义和“文人相轻”的思想限制了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知识具有私有性,高校内部成员处于利己主义的考虑,担心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后,会对自己的优势地位带来挑战。为了确保自身收益和自身地位,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对知识接受者而言,接受知识的态度直接影响知识的接受程度。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思想,高校教师或同学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学习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对他人知识的歪曲或排斥阻碍了知识共享的进行。三是高校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氛围影响着高校内部知识共享水平。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中,各部门、学院的成员划分相对明确,有着自己的职能分工和科研任务。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园网,但罕有人在上面发布关于教学科研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教学科研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行政单位人员,由于缺乏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普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相互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知识共享和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由于多数高校没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文化氛围,愿意将自身知识共享的成员不能得到符合其心理期望的奖励和回报,导致高校内缺乏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加大了知识共享的难度。

2 社会化问答服务

社会化问答服务是基于社交网络形成的以知识为信息搭载主体的问答社区,旨在通过感兴趣的用户、话题和问题更好地发现内容[5]。提供社会化问答服务的平台有Quora、Yhaoo Answers等,国内最为人认可的是“知乎网”。知乎网由问题、话题和用户三部分组成,用户通过关注人和关注事发现内容,用户之间的关注和被关注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关注的话题和问题形成问答网络。用户在社会化问答平台上提出问题后,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和问答网络将问题传递给其他用户。不同用户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专业了解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解答,从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其他用户可以对答案进行投票、点赞和评论,为保证问答的质量,系统自动将得票数最高的答案置于顶部,将劣质的答案予以剔除。用户通过评论和交流,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实现知识的外化。

社会化问答服务作为虚拟社区的一种,具有典型的知识共享特征,它致力于将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使人们头脑中的经验知识在一问一答中得以分享,并借助社交网络使人们之间建立联系实现连接,从而使高质量的知识得以共享和聚合[6]。有学者认为知乎网这类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知识外化机制、知识协作机制、知识资源共建机制、激励机制、个人知识管理等模块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化问答平台上隐性知识不断外化、融合、创新以及人际关系的构建、拓展的良性循环机制[7]。

3 基于社会化问答的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的设计

3.1 平台设计的必要性

“知乎网”基于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传播知识的方式对传统的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突破,是一个优秀的大众知识共享平台。但对高校内部进行知识共享而言,“知乎网”缺乏针对性,不能完美解决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知乎网用户庞大,横亘话题众多,多数话题不是高校师生关注的重点所在。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知乎社区已拥有1700万注册用户,月独立访客接近1亿,全站累计产生横跨十多万个话题领域的350万个问题[8],庞大的信息量为高校用户定位自己需要的知识带来了干扰。二是对高校而言组织内部知识是自身的私有财产,有些知识可以为内部成员共享但对外有私密性。三是因性质、定位、层次的不同,不同学校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知乎上回答的问题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师生适用性不同,高校进行知识共享需要一个独立自主的知识共享平台。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根据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特点,设计了“知乎校园”知识共享平台。该平台由高校自建自营,结合社会化问答服务的知识共享机制,为高校师生提供组织内共享知识的场所。

3.2 平台功能介绍

该平台由用户层、处理层、资源层三部分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知乎校园”体系结构

3.2.1 用户层

用户层位于平台的最底端,是构建高校共享知识的资源基础,提供高校师生与平台进行交互的浏览页面。该层有两个任务,一是搭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沟通的桥梁。同知乎网的运行机制一样,问题、话题和用户构成“知乎校园”的主要内容,高校成员间的互相关注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关注的话题和问题形成问答网络。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个人知识库,也有自身的信息需求。用户将各自的知识需求和个人知识通过用户层传递到“知乎校园”平台上,并利用平台上的人际关系网络和问答网络传递给其他用户。用户之间以问答、评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交流过程中知识拥有者的隐性知识得以外化,知识需求者将接收到的知识内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在转变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创新。二是响应用户的请求将用户需求的知识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检索知识库积累的信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就增加了用户获得知识的便捷性。除了检索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关注用户和关注话题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户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后,可以对知识进行收藏和分享,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分享给好友。

3.2.2 处理层

处理层位于平台的中间,承担用户层和资源层之间的信息传输和数据整理工作。处理层含有知识评价系统,系统根据用户投票将知识提供者的答案进行排序,有用的知识置于顶部,没有价值的答案予以折叠,从而保证问答的质量。完成知识评价后,平台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去冗,以标签分类或主题分类的方式进行组织。随后处理层对系统中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以统一的元数据进行描述封装,将数据转化为统一标准描述的信息资源,使知识有序地流入到资源层中。通过处理层对平台收集知识的整理、描述、分类、编码,可以将杂乱无章的知识整理成方便高校成员直接利用的知识,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3.2.3 资源层

资源层由人力资源库、用户数据库和高校知识库组成。人力资源库中包含的主要是高校优秀的学科专家、精英人士和高活跃度成员的基本信息,用户数据库存储用户的基础资料。分开存储精英用户和普通用户,有利于我们利用“长尾效应”和“二八定律”的规律,提高平台运营的效率。高校知识库是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核心,它按照一定的知识表示方法,如逻辑表示法、面向对象的表示方法、语义网表示方法等,集中存放高校的共享知识。

资源层的知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为用户利用,一是与搜索引擎结合,通过搜索引擎用户可以检索知识库积累的信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增加了用户获得知识的便捷性,还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提问。二是根据用户兴趣,主动推送知识。为满足用户对新知识、新发现的需求,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浏览痕迹,制定个性化服务,将用户可能感兴趣和愿意参与的内容推送到用户邮箱里。另外还可以挑选涵盖科研、就业、管理、娱乐、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校园热门话题,通过简报或精选的方式传播给用户。4 “知乎校园”运作的保障措施

4.1 吸引校园的精英人士参与

高质量的答案是社会化问答网站生存的基础,根据“二八定律”,20%的用户贡献了80%的内容,确保核心用户的高水平是平台运作的关键。在平台运行的前期,应该邀请高校教授、优秀教育管理者、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校园精英人士的参与,他们在科研、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见解是高校知识库形成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平台上形成初具规模的精华话题后,后续知识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深化。吸引校园精英人士、领域权威专家的参与,有助于提高校园知识共享水平。

4.2 注重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提高成员间互动水平

依托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知识共享和交流,在人际关系网络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是社会化问答平台知识共享的主要形式。对校园知识共享平台来说,人际关系网络的顺畅与否,影响着用户对知识共享的意愿和态度。Wing S.Chow和Lai Sheung Chan认为社会网络以及人们共同的目标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发现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很重要,这将会促进知识共享行为[9]。成员之间越信任,知识共享的意愿也就越强,提高成员间的互动水平有助于知识的共享和流动。相对于其他网上虚拟社区,高校成员的空间距离更小,只要成员愿意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为成员间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4.3 优化问题和答案的质量

社交问答网站以没有直接答案的发散性问题为驱动,社区成员从个体知识经验出发为问题提供答案,在交流互动中不断产生增值知识,共同构成社交问答网站的集体智慧,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由此可见,社区成员的参与动机是实现群体智慧贡献和知识共享的前提,而只有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才能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使社区成员对社区本身具有较强信任感,以至于在内在动机上愿意参与进来,同时也是社交问答网站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6]70-77。实际操作而言,“知乎校园”要加强对问题的理性诱导,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范围相对集中,高校师生关注的话题多数集中在科研、管理、学习和就业领域,在这些领域增加精华话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及时删除重复无意义问题,淘汰没有价值的回答,从而提升问答质量。

4.4 利用精神和物质激励机制提高师生知识共享的主观意愿

人有社会交往、他人的尊重信任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高校师生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能够让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主动地投入到知识共享中来。“知乎校园”在建设中要加强情感激励和目标激励,提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激励的内在动力,使成员主动去奉献自己的经验知识。在精神激励的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物质激励手段,高校在制定晋升、评奖、评优制度时可以配合个人知识共享绩效,用利益驱动知识共享。

4.5 成立专门的知识共享管理机构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涵盖了数据挖掘、文档管理、知识地图、搜索引擎等知识技术,平台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运维团队进行建设和维护。目前传统的高校组织机构还没有负责知识共享的职能部门,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的管理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纯将知识共享的任务强加到某一部门,不能够保证平台健康有续地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成立一个专门的知识共享管理机构,负责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宣传推广、贡献度统计和文档管理等工作,以保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知识产权共享协议 篇4

1.根据课题任务分工,在双方的工作范围内独立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各方独自所有。一方转让其专利申请权时,他方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

2.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由双方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双方共有。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他方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一方声明放弃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可以由另一方单独申请或者由双方共同申请。合作双方中有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另一方不得申请专利。

3.由双方共同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各方均有独自使用的权利。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技术秘密。

4.双方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奖励,荣誉称号和奖金等归双方共有。

5.双方对共有科技成果实施许可、转让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由双方共享。收益共享方式应在行为实施前另行约定。

6.本协议不在协议双方之间建立任何商业上的代理、合作关系,如双方希望建立任何商业上的代理、合作关系的,应另行签订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人代表(签章):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

乙方: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人代表(签章):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

甲方:

地址:顺德市北滘镇蓬莱路美的工业城

法定代表人:

营业执照证号:

乙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营业执照证号:

合同编号: 合同签订及履行地:顺德北窖美的工业城内

鉴于甲乙双方签订了相应合作合同,为保证双方的长期合作,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经双方协商一致,就知识产权保护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对甲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限:

(一)根据双方所签合作协议,乙方视情况可使用甲方拥有的或有权使用的以下知识产权的一种或数种:

1、商标权:主合同期限内使用“ ”商标[注册号:1523735],以下简称合同商标;

2、专利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3、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专有技术):所涉及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技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各项产品设计、技术资料、技术性能指标、技术配方、技术决窍、工艺流程、检验方法等;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定价、市场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广告策略、客户资料和名单等。

二、乙方对甲方知识产权的保护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商标权的保护:

1.乙方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美的集团《商标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正确使用合同商标,有健全的商标管理制度,合同商标标识由甲方同意的厂家负责印刷(费用由乙方支付)。

2.对使用合同商标的产品,乙方有生产权,仅向甲方出售,无权擅自向任何第三方销售。

3.乙方不得促使他人或许可他人以任何方式使用合同商标,不得将合同商标标识提供他人使用,不得任意扩大合同商标的使用范围。

4.主合同期满,乙方无权使用合同商标进行生产、销售,并应销毁原有合同商标专用的模具、样板、菲林片等生产工具(费用由乙方承担)。

5.乙方无权将甲方或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使用或已提出注册申请的商标,在全球任何地点进行注册。

(二)对专利权的保护:

1.对于甲方提供的技术(含外观),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自行将其申请专利;对乙方提供的技术(含外观),为防止第三方将该技术申请专利,甲方有权敦促乙方尽快将其申请专利,乙方不答复的或不能在指定期限内提出有效申请的,视为乙方放弃该专利的申请权给甲方,甲方有权指定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申请,但对于取得的专利权,乙方有无偿使用的权利,如转让,乙方有优先的受让权。

2.未经约定或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甲方专利号印在为自己或他人生产、使用、销售的产品上。

(三)商业秘密的保护:

1.乙方在与甲方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获悉的甲方商业秘密应履行严格的保密义务,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未经甲方许可,不得自行使用和许可第三方使用、不得出现泄密事件(包括主动向第三方泄露或因保护不当为第三方获知)。

2.乙方应有健全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与相关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商业秘密载体的复制、借阅、分发、回收、销毁等,应严格实行登记、追踪等相关制度,妥善保管。

3.甲乙双方合作结束后,乙方有义务将含甲方指定内容商业秘密的相关载体(含复印件)全部交还给甲方。

4.乙方在与甲方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不得通过任何不正当途径与手段探听、窃取、使用、泄露甲方之商业秘密。

5.乙方应妥善保管甲方提供的样板、菲林等生产工具,在甲乙双方合作结束后,将上述工具及乙方持有工具复制品全部交还给甲方。

(四)未经协议或甲方许可,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为自己及第三方生产、销售使用甲方知识产权的产品或零部件。

(五)乙方不得仿制、假冒甲方产品;不得将甲方提供的或具有甲方知识产权的任何模具,工装等转让、出借或以其他方式给他人使用;不得将相应的产品包括正品、副品及利用上述模具、工装生产的零配件转售他人。

(六)如知悉第三方侵害甲方商标权、专利权及商业秘密的行为,乙方有义务提供线索并配合甲方进行调查取证,协助工商、司法机关查处侵权行为。

三、不侵权保证

(一)乙方保证为甲方提供的设计或设计、制造的产品及所使用的设计方案、外观、技术等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

四、违约责任:

(一)因乙方使用该注册商标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造成商标标识流失等不良后果,甲方依法追究乙方责任。

(二)乙方为甲方提供的技术或设计、制造的产品及所采用的设计方案、外观、技术如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乙方应对此负责,并对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三)协议期满或提前终止时,乙方未及时将含甲方指定内容商业秘密的相关载体(含复印件)如数交还甲方的,应向甲方支付10万元的违约金,并仍须履行甲方限期交还上述资料的义务。

(四)乙方运用甲方提供的商标、技术、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为自己或他人生产、销售产品(包括许诺销售)的,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30万元,如违约金不足补偿损失的,还应赔偿损失,此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甲方的失去的利润、市场份额的丧失、品牌损失、重新开拓市场的费用等。

(五)不论任何原因,乙方未经甲方同意而将甲方提供的知识产权许可、提供、泄露给第三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20万元,违约金不足弥补损失的,乙方仍应赔偿损失,损失计算与上述第(四)项同。

(六)乙方违约情节严重的,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合同,并同时终止主合同,依法追究乙方责任。

五、本协议有效期与甲、乙双方所签订之主合同相同,本协议履行期间,如双方所签主合同不论以任何原因终止或被解除,则本协议也将自行终止。

六、本协议终止或解除后,乙方应承担的对甲方知识产权的保护义务,并不解除,仍然有效。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可另行协商,或以《合同法》及有关法律为准。

八、本协议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可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应提交甲方所在地法院解决。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具同等法律效力,经双方签字、盖章并于双方所签的主合同生效条件下生效。

甲方: 乙方:

授权代表: 授权代表: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篇5

摘 要 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总结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过程性、依赖性、情景性、效果性四大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55-03

前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加快信息化的脚步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1]。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2]。网络学习空间首次在我国提出,并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界定

目前针对网络学习空间较为权威的定义还没有,研究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空间。

贺斌、薛耀锋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3]。祝智庭提出,网络学习空间作为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运行于一定的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上。他参照教育传统模型,从“通”“达”两个层面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要求,即从建设层面和应用层面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由角色空间、内容资源空间、媒体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四大要素构成[4]。吴忠良提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一块专属领地,在这里空间主人既可以像博客那样收藏、创建、分享学习资源,管理自己的学习,又可以像Moodle、Sakai平台那样组织或参加课程协作学习,及时提供或获取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帮助[5]。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者的观点是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运行在任何平台载体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

钟绍春认为,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不同的个性化需要的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被称之为网络学习空间。他认为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网络应用系统,大致可分为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个人空间,班级、年级、教研组、学校、教育局等机构空间。在这些网络学习空间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得到相应的应用服务,可以进行个人收藏、关注网站、结交好友、发布通知、接收信息、展示成果等[6]。张子石等指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的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7]。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者的观点是站在狭义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网络学习空间特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

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能够开展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甚至于安排自己的老师与同学。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内涵

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是针对某一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以自身知识或经验为依托,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外化传递、内化吸收的形式,将散落的知识资源整合成为一个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的知识库,通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知识整合、知识融合,促进知识的快速流动和扩散,实现知识增值的目的,如图1所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特性

动态公开性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识共享是同步的交流或者异步的交流,不受?r间和空间的影响,摆脱了传统学习中的层级关系。知识共享活动中只有学习伙伴,没有教师、专家、教授等特殊角色的束缚,并且交流内容和互动成果,通过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一次知识共享活动并不是限定于一对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共享活动的全过程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新的成员可以随时加入交流讨论。随着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里存储的数据、信息不断增多,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学习者的加入,新的知识也被引入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库中。

因素不定性 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属性,针对于特定的问题或者特殊的情景,不同的学习者以其自身视角,会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法或者选择独到的解决途径。甚至一些知识的拥有者是将感性理解模糊地传递给知识的获取者,传递的知识不系统,难以被共享。这种不系统、不清晰、难以被共享的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产生伴随着特殊的情景、不同的经验、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逻辑和知识拥有者独特的理解。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习者的属性不同,每个学习者选择的行为也不一样。

激励依赖性 知识的共享常常伴随实践活动的进行而发生,学习者通过讨论推理、协作对话完成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增值的目的。通过明确推理获得的知识比教师或学者总结的知识缺乏严密性、普适性,学习者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退。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对学习者知识共享行为主要以反馈和评价、积分等无形的形式进行激励。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设计

知识共享包含知识发送、知识加工、知识接受、角色互换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

知识发送 学习者在家庭作业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困惑时,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同伴就成为学习者寻求帮助的重要途径,促进知识的发送。

知识加工

1)知识转移。知识拥有者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发送到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有学习需要的人阅读、收藏此部分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

2)知识整合。将外部获取来的信息内化吸收成为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知识整合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环节,整合外部资源获取来的语言、文字、图示等转化为个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分散的知识归类整理成为模块,使知识结构化。

3)知识融合。整合好的知识需要很好地融合,否则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生拉硬套等问题。在群体的分享中,注意融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成果,并且将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同时充分吸纳他人的心得体会,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将他人的学习成果跟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实现知识融合。

4)知识创新。当学习者面对复杂的学习情境时,会激发出知识的创造力。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孕育创造力的平台。网络学习者在知识创新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学习环境信息的吸纳能力。学习者知识创新的能力越强,进行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就越大,获得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自由度就越大。

5)知识更新。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公布到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的平台中,就实现了知识的更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被平台所接纳,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会对生成性知识有一个筛选和评价机制,知识的更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视角更加广阔。

知识接受 知识拥有者发送知识,知识获取者接受知识,一个寻求者一个提供者。每个学习者在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共享过程中可以担任双重身份,既可以是知识寻求者,又可以是知识提供者。知识接受、存储、整理、融合、创新后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又成为自由获取的公共知识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知识共享的效率。

角色互?Q 知识拥有者可以通过角色的互换成为知识获取者,当然知识获取者也可以将自己新获取的知识发送给下一个需要它的学习者,所以一个学习者是在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两个角色之间进行转换的。角色的互换使得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更加生态化。小结

本文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过程性、依赖性、情境性、效果性四大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篇6

一、首先要确定你所要的土地是划拨土地,还是协议出让土地?

二、确定如果想得到划拨土地,首先要明确自己企业的性质,和房地产开发资质?程序为:(若经过拍卖就先到土地局了解相关拍卖的事项,在大厅就可)

1、先递交土地申请,到当地市规划局办理《土地选址意向书》(若所看中的土地上有建筑物,要到房地局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在到规划处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持以上证明到土地局办理〈土地使用证〉(若要向银行抵押,就是要用土地证)

3、在到规划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到建委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5,若需要房地产预售,则要到房地局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 协议出让土地要基本上也是这几个程序。

二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般出让方式有三种,即拍卖、招标和协议。一块具体的土地,到底采取上述三种方式中的哪种方式出让使用权,要根据出让土地的具体情况和土地的用途确定。

(一)协议。协议出让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有意受让方直接向国有土地的所有者代表机关提出有偿使用土地的愿望,由国有土地的代表与有意受让人进行协商,以便就有关出让事宜达成一致的出让方式。以协议方式订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议定合同条款时,特别是确定土地使用费方面,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这种协议方式一般用于以公益事业或福利事业为目的的用地的出让。关于协议出让的程序,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根据各地的有关规定和实践,协议出让的程序大致是:(1)申请。即有意受让方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向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机关提出用地申请,并提交相应的用地意向书。(2)协商。即由土地所有者代表与有意受让方就有关事宜进行反复的谈判,逐步达成一致意见。(3)签约。即用合同把双方协商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确定下来。(4)领取土地使用证,办理土地使用登记。

(二)招标。招标是指代表国家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管理部门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出要约邀请,招引他人投标,然后根据一定的要求从投标者中择优确定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的出让方式。以招标方式订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受让人。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开发性或有较高技术性要求的建设性用地。参照我国有关招标的规定以及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实践,招标出让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1)招标。即由招标人发出招标通告,由有意受让人提出招标申请,然后由招标人根据确定的投标人资格范围,对有意受让人进行资格审查,最后向被批准的申请人发送招标文件。(2)投标。即有意受让人申请投标,经招标人资格审查批准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交纳投标保证金,然后将密封的投标书投入指定的信箱。(3)开标,评标和决标。即招标人会同有关部门并聘请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由评标委员会对有效标书进行评审,决定中标者。(4)签约。即中标者在接到中标证明书后,在规定的日期内持中标证明书与招标人签订出让合同,并支付规定数额的定金。(5)领取土地使用证。即中标者缴付合同规定的全部出让金后,向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办理土地使用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

(三)拍卖。拍卖也叫“拍让”,是指土地所有者代表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组织符合条件的土地使用权有意受让人到场,就某一土地的使用权公开叫价竞买,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的一种出让方式。以拍卖方式订立土地使用出让合同,国家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使用费,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已经开发成熟的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根据我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有关规定和实际做法,拍卖的一般程序为:(1)由土地所有者代表发出土地使用权拍卖公告。(2)应买人凭保证金收据领取编有号码的报价牌进入拍卖场所。底价,应买人报价,经一番竞投,选定出价最高者,拍卖成立。(4)签约。应偶像高而得者即与土地所有者代表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并按规定交付履约金。(5)领取土地使用证书。受让人按土地所有者代表的通知,办理土地使用登记手续,领取土地使用证书。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挂牌出让综合体现了招标、拍卖和协议方式的优点,并同样是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特点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重要方式,尤其适用于当前我国土地市场现状,具有招标、拍卖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挂牌时间长,且允许多次报价,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决策和竞争;二是操作简便,便于开展;三是有利于土地有形市场的形成和运作。挂牌出让是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重要补充。

经营性房地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三种出让方式的特点

土地招拍挂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市场竞争机制显化土地的真实价格,“出价高者得地”是招拍挂共同的游戏规则。然而,社会各界人士对土地拍出的“天价”颇有异议。那么,如何才能使土地招拍挂制度发挥最佳效果呢?在当前形势下,招标出让是回归理性的较为有效的手段,毕竟最高的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供应的唯一目的。

挂牌出让的优缺点。挂牌出让的最大优点是如果只有一人参加报价同样可成交,可以由一人一次报价、多次报价,也可以由多人多次报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操作性。缺点是容易受挂牌设定的限制条件、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出现不公开、不公平、不规范竞争的情况,给土地市场秩序带来负面影响。挂牌出让的缺点是较多地考虑土地的价值,而较少顾及政府对资源的配置职能。

拍卖出让的优缺点。土地拍卖出让给我国土地市场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出价高者得地”是拍卖出让的最显著特点,能够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土地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土地拍卖出让的缺憾是过分追求土地的市场价值,政府无法控制市场成交价,更谈不上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源的调控职能。

招标出让的优缺点。在招标的评估过程中,地价作为确定中标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外界环境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综合指标才是衡量投标方案优劣的更重要的因素。而且,评标小组由出让人代表、有关专家等五人以上组成,更能体现中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招标出让不但能真正体现土地的价值,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配置土地资源的职能,有效地防止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割裂。招标方式的不足是容易被人为因素操控,处理不当就会演化成暗箱操作。

经营性房地产用地招标出让是实现市场功能和政府职能的最佳结合点

土地资源要物尽其用,除了按市场的要求进行配置外,还要求政府实施有效的干预。实行经营性房地产用地招标出让,是在当前房价高企、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形势下,健全土地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最佳选择。

严格限定商品房销售价格。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不同于纯粹市场意义上的商品,其销售价格构成主要为土地成本(包括出让金、拆迁安置费等)、开发成本、税费和开发商利润等四部分,影响销售价格的可变因素很多。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将商品房的销售价格控制在土地取得前期,即在土地评标过程中,评标专家必须将房地产开发商对商品房销售价位的承诺作为判断投标方案优劣的重要标准,杜绝房地产开发商私自抬高房价、违规销售经济适用住房等行为。

科学确定土地出让金。土地招标以“出价最优者得地”来确定土地使用者。在土地招标出让前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拟招标地块的地价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出让土地的底价和最高限价,中标者的地价必须在底价和最高限价的区间内。因为,低于底价的,不符合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高于最高限价的,开发商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开发利润,势必影响限价商品房的建筑质量,不利于人民居住安全。

高度重视建筑设计要素。建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居住要求,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在土地招标出让时对商品房的套型、面积、层高、结构以及建筑容积率、绿化率、公共设施配套功能等建筑设计要素提出要求,以提高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筑品位。

经营性房地产用地招标出让是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较为有效的办法

政府配置土地资源。在出现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及时调整住房建设格局,明确土地供应结构,并确定开工和竣工时间,尽快向社会推出土地招标公告,以稳定市场预期,更好地调控房地产市场。

保障“居者有其屋”。居住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保障“居者有其屋”是各级政府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能。政府部门应对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作必要的控制,其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土地招标过程中对房地产开发商作出合理的选择,不是“出价高者得地”,而是“出价最优者得地”,防止房价虚高,使社会中低收入阶层买得起住房。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政府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土地招标公告中明确商品房的环境设计和景观布局要求,从源头上防止出现房地产开发中“只见房子不见绿化”等不良现象,真正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1、资源价格该市场化的未市场化,导致价格的市场化形成部分占比偏低。这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最突出的问题。截至2005年底,“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占全部出让土地面积的比例只有35%。特别是经营性土地该市场化而未市场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工业用地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大部未按市场机制运作。

2、“已化”与“未化”两部分并存,形成价格“双轨制”。这种价格双轨制导致了套利的机会主义倾向:以“非经营性用地”的名义,通过协议出让甚至行政划拨方式,低价或无偿取得土地,之后再全部或部分转为经营性用地,套取高额的利润。

3、即使有偿交易部分,权力部门处于“双重垄断”地位。在中国当前的土地市场中,权力部门实际拥有“双重垄断”的权力:一方面,面对土地的拥有者(特别是农民的土地),权力部门是“垄断买方”,土地要转换性质,必须首先“卖”给政府。这种强制力使权力部门与农民之间存在一种不对等的交易(关于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利益被严重损害的问题,本文将在第五部分从产权保护的角度进行论述)。另一方面,面对“购房群体”这一最终消费者,权力部门又是上游要素——土地的“垄断卖方”,消费者要购房实际上必须先从政府处购买土地。这又是一种不对等交易。在这种“双重不对等交易”框架下,无论是权力部门操纵土地价格直接拉高土地成本(据了解,土地成本一般要占到整个房屋成本的30%-40%左右),还是与潜在的土地需求者合谋(权力与资本合谋)所引致的“租金”成本,最终都传递下去表现为高房价。

知识平台与知识共享 篇7

一、隐性知识的概述

1.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

根据OEDC1996年的年度报告中知识的分类方法, 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使用语言文字、图像影像、符号表达, 可供人们交流和记载的结构化知识, 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技能、技巧和诀窍, 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五个要素共同组成, 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和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 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 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个体专有的属性。

2. 隐性知识在个体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

在知识的海洋中, 显性知识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隐性知识是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主体, 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信息时代, 技术手段的丰富使得获取信息往往比较容易, 缺少的是有效利用信息、挖掘知识的能力, 以处理问题方法、经验技能等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就比以往更加显得珍贵。尤其是专业研究方面的隐性知识在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关键。个体的信念、态度、经验、技巧对有研究价值问题的敏感性, 对当前研究方法合理性的直觉判断和对研究结果价值的预感等, 在创造性活动中主要通过问题意识、直觉、酝酿效应、灵感等隐性知识的认知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重要。例如: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熟知数、理、化、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 (显示知识) , 但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医药生产等方面遥遥领先的只有少数国家。其关键就在于隐性知识。

3. 隐性知识的特性[1]

(1) 默会性。斯滕伯格认为, 隐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

(2) 个体性。波兰尼指出, 隐性知识与认知主体须臾不可分离。

(3) 情景依附性。隐性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 是个体对特定情境的一种知觉综合把握。当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或任务情景出现时, 附着于个体的隐性知识就会自然地被激活。

(4) 即时性。隐性知识产生于认知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 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 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所以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我们知道的远比能说出来的多”。

(5) 稳定性。个体一旦掌握了某方面的隐性知识就难以忘却, 这与即时性并不冲突。已经形成的隐性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 较少受年龄影响消退遗忘, 如骑自行车、游泳等。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和挑战

1. 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才能发挥其价值或者供其他个体学习和掌握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如下。

(1) “人到人”的方式。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直接接触这些“共享经历”获取隐性知识。例如:自古就有的“师徒制”学习形式, 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进行学习。根据朱克曼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是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或是同事。那些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作为“徒弟”时, 从“师傅”那里主要学到的不是显性知识, 而是诸如工作标准和思维模式等更大范围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纂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或者在需要的时候即时联系到专家, 做到即时通讯及时指导。[2]

(2) 写书著作。请掌握某方面专业隐性知识的人将其经历的经验、技能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3) 专家访谈。专门配置访谈人员, 在交流和提问中专家就会潜移默化地将其隐性知识表述出来。

2. 由于隐性知识的特性和特殊作用, 要将隐性知识挖掘出来达到共享存在一定的挑战

(1) 个体的表述能力差。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个体的专有属性, 当个体的表述能力差时, 那么, 隐性知识只能停留在“只可意会”阶段。

(2) 缺乏个体的共享意愿。隐性知识的挖掘就是为了共享, 而“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早就深入人心, 出于个人优势思想, 很多人不愿意共享个体知识。

(3) 缺乏时间。著书立作和“师徒制”都需要专人专注于一件事情, 需要很多时间来完成, 在时间上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

(4) 缺乏自主便捷的平台和环境。由于隐性知识即时性的特点, 当灵感来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便捷的平台记录这种稍纵即逝的资源, 会导致大量的信息丢失。缺乏一个自主的平台进而阻碍了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3]

三、微博平台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

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 微博的出现给隐性知识的挖掘及共享提供了工具和途径。微博最初仅作为一种交流平台, 但其对知识的积累、管理、共享、反思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当微博仅仅指微博页面时, 它作为知识的承载, 是一种学习工具或媒体;而当把微博作为一种行为时, 则是一种学习方法或途径。通过它可以将工作、学习和爱好有机结合, 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零碎思想及时积累起来, 便于日后反思整理, 也可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共享中达到思想的碰撞。如此, 原本不系统的隐性知识便不知不觉被挖掘和共享。

1. 微博平台在知识挖掘中的优势

(1) 简单易用, 群众基础广泛。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IM客户端等方式接入平台发布微博。内容简单, 写几句话就是一篇微博, 表达博主的心情、愿望或体会。同时也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并实现即时分享, 每个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 也是传播者和分享者。人人平等, 均可参与。

(2) 微内容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微博用户可以将身边的各种新鲜事和心灵火花在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上, 其他博主可以查看、回复并转发微博, 这意味着一则突发新闻事件会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微博所体现出的即时性, 真实性, 快捷性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其它任何媒体, 如2008年11月印度孟买的恐怖事件, 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就职, 2009年6月流行音乐家杰克逊的去世,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等这些事件中无不体现了微博所带来的巨大新闻价值和影响力。[4]

(3) 创新型的互动方式。微博用户可以选择跟随感兴趣的对象, 那么, 被跟随对象的内容状态更新就会“推送”到用户的个人空间中, 跟随可以一点对多点, 也可以点对点。而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 使得微博用户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性极强。

2. 应用微博平台促进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

(1) 环境自主, 思想自由。微博平台的用户是在自主操纵、自我负责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这种方式和隐性知识的挖掘联系紧密, 用户在这样开放自由的环境平台上才会真实地或书写或分享他人真实的情感、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

(2) 专题跟踪, 知识创新。通过微博的用户搜索功能跟随感兴趣的人 (朋友、专家、明星等) , 搜索关心的话题, 还可以从“推送”的“感兴趣的人”和“热门话题”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 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知识, 达到知识创新的高度。

(3) 即时呈现, 知识存储。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可能会是不很系统的、组织性不很强的片段, 微博平台却是对突发灵感的即时记录, 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 既便于个人日后整理反思, 也可以与其他人共享, 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 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 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对知识的创新。

(4) 反思整理, 知识创造。微博平台记录用户的“足迹”, 而这种记录方式是非常方便回顾和反思的。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其他粉丝可参考, 亦可做出评论, 而粉丝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就已经取得进步。同时, 随着其微博的不断积累, 用户还可以在阅读自己微博的过程中复习或品味过去所写的内容, 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 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甚至达到知识创新。[5]另外, 共享阅读他人微博尤其是领域专家的微博是一个有效分享他人经验、技巧和灵感等隐性知识的方式, 对于个人知识的充实, 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5) 交流协作, 知识共享。微博具有开放性和协作性, 通过建立群组、“@”某人、做出评论、粉丝好友聊天等互助协作的形式, 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比如:可以是师傅对徒弟、导师对学生、经验丰富的“老手”对“新手”的自上而下的指导、交流和忠告, “粉丝”在分享过程中获得隐性知识, 取得进步。但这种受益往往是双向的, “粉丝”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往往也会对指导者们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在知识型的社会中, 越来越多的个体和组织开始关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而微博的出现和盛行为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搭建了知识共享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这里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究, 有待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欧阳汝梅, 张筱兰.信息技术环境下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共享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4) .

[2]徐纪罡.如何知识挖掘http://www.51km.com.cn/home.phpmod=space&uid=3744&do=blog&id=8577.

[3]陈前繁, 何剑, 何蕾.Web2.0环境下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研究[J].民营科技, 2010, (7) .

[4]胡勇, 王墙.浅析Blog的特点及其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1) .

知识共享协议与开放存取期刊出版 篇8

【关键词】知识共享协议;开放存取期刊;版权

近30年来,世界反版权运动持续高涨,社会影响与日俱增,理论和实践成果层出不穷,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与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CC)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结晶。OAJ和CC协议有内在的联系性,OAJ是著名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规定的实现开放存取的“金色道路”(Gold Road),而CC协议是BOAI倡导的OAJ出版优先考虑的版权许可方式。一方面,OAJ使CC协议的开放、共享、互济等理念得以传承;另一方面,CC协议作为与传统授权模式相异的许可机制,为OAJ出版提供了版权管理规则。比较于国外的OAJ,我国OAJ适用CC协议并不普遍,水平不高。比如,据相关机构对中国科协期刊的调查,只有6.33%的科技期刊采用了CC协议或者类似协议[1]。对CC协议运用的能力(包括广度、深度、质量等)已经成为衡量OAJ科学化、标准化、成熟化的不可或缺的标志。推进CC协议在OAJ的应用,是发展我国开放存取出版事业的重要课题。

一、CC协议对OAJ的适用性

1.耦合性

CC协议适用于OAJ的最大理由,是与OAJ具有耦合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共通性、同一性。其一,传统期刊的竞争策略及其版权许可模式都是以出版商“保留所有权利”(除部分精神权利)为前提的,特征是垄断版权。OAJ的竞争策略与版权许可模式强调作者“保留部分权利”(但是仍存在出版商保留权利的情况),然后将非保留版权向用户无偿许可,特征是版权共享,而CC协议恰恰就是为了变革“保留所有权利”的封闭的版权文化被设计出来的[2]。CC协议和OAJ的目的都是构建一种自由的混合性版权文化,推动社会创新。其二,《开放存取出版百士达声明》(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BSOAP)提出的OAJ成立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保障用户的权利──获取、复制、传播、展示作品,传播派生作品,以及为合法目的数字复制等权利和自存档权,而且这些权利是无偿的与永久的。CC协议与传统期刊版权协议的最大不同,是转变了出版商出于经济利益而排斥与挤压用户权利的思维和做法,通过开放授权,赋予用户不受法律、技术、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获取和利用作品的权利。

2.认同性

开放许可协议有多种类型。CC协议不仅适用于照片、歌曲、演讲、书籍、博客、课件等作品或者制品的授权,也受到OAJ出版商的青睐与追捧。比如,Springer的Open Choice项目采用的就是CC—BY—NC。BioMed Central的版权政策规定,作者保留权利的前提是遵循CC协议。2012年,BioMed Central发布数据政策,规定如果没有特别声明,凡在BioMed期刊发表的论文都适用CC0协议。同年,IOPP、Wiley等出版商将原许可协议修改为CC协议或者增加CC协议。2014年4月,英国施行修订后的开放存取政策,规定受RCUK资助的论文都必须进入OAJ,适用CC—BY协议。Elsevier在适用CC协议的同时,根据CC协议的原理自创了名为“Elsevier user license”的许可协议。据SOAP的研究,50%以上的年出版论文1000篇以上或者拥有50种期刊的大型OAJ出版商都使用CC协议,其中82%使用CC—BY协议[3]。OAJ的增多将为CC协议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3.灵活性

传统期刊出版中,出版商与作者或者用户直接谈判授权,达成千差万别的许可协议,即便是采用格式合同,出版商之间的协议也很难完全一致。CC协议是标准化的,不同的OAJ可能采用相同的许可模式,但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授权需求,CC协议作了巧妙和灵活的设计。其一,规定4种需要保留的权利,包括署名(BY)、非商业性使用(NC)、禁止演绎(DN)和相同方式共享(SA),彼此构成16种不同的组合,其中5种无效,又因为余下的基本上都保留署名权,最終形成6种核心许可条款,即署名(BY)、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署名—禁止演绎(BY—ND)、署名—非商业性(BY—NC)、署名—非商业性—相同方式共享(BY—NC—SA)、署名—非商业性—禁止演绎(BY—NC—ND),第一种赋予用户的权利最为宽松,后一种最为严格。CC协议还有CC0协议、CC+协议等。其二,CC协议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普通文本(Commons Deed)──用语言描述协议的内容,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法律文本(Legal Code)──保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元数据(Digital Code)──将协议转换为计算机识别的形式,从而确认相关作品。从实践看,同一家出版商往往适用多种CC协议。比如,Cambridge使用了CC—BY、CC—BY—NC—SA、CC—BY—NC—ND,OUP使用了CC—BY、CC—BY—NC和CC—BY—NC—ND等。

4.简便性

“授权”对传统期刊出版而言是一件烦琐而需要成本的事情,即便采用格式合同授权,磋商谈判环节通常也不能省略。CC协议将授权内容以格式条款固化,不仅非常明确地界定了作者、出版商、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简化了许可流程,使授权成本大为降低。CC协议还使作者、出版商从复杂的版权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创作和OAJ出版。作者和出版商使用CC协议授权时,可以登录CC官方网站的许可协议生成工具,选择需要的CC协议,应用到发布的作品。一旦将选择的许可协议应用到作品上,有关代码就包含在作品中。这些代码将自动生成“保留部分权利”的按钮,以及作品适用的CC协议声明。如果要使作品进入公有领域,则自动生成“无保留权利”的按钮。html代码包含有CC协议的元数据,可以使被许可的作品受到搜索和追踪[4]。此外,CC协议还支持RDF/XML格式许可与定位作品。

nlc202309082150

二、OAJ适用CC协议的价值

1.CC协议是OAJ的理念载体

从表面上看,反版权运动要打破版权垄断对作品传播的阻碍,本质则是最终实现学术交流权的回归,促进知识信息的开放共享,提高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版权持续扩张,合理使用制度向网络空间的移植愈发困难,学术交流权的回归显得更加紧迫与必要。BOAI之所以将OAJ确定为开放存取的“金色道路”,一方面,是由于期刊出版是传播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术交流权的回归必须推动期刊的开放存取。另一方面,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商掌握着学术交流的主动权,要实现学术交流权的回归,就必须使出版商向社会让渡权利,使学术交流权为作者、用户与学术团体掌控。CC协议的理论基础是“Copyleft”(“逆版权”),核心思想是将非保留版权向社会开放、共享,使用户能够“不受限制”地接触和利用作品,而且CC协议如果得到适用地的立法就具有了法律约束力,强制保证用户享有的阅读、下载、分发、编辑、检索、自存档等方面的权利。OAJ和CC协议具有异曲同工的效能,CC协议是OAJ理念的实现载体。

2.CC协议是OAJ的授权标准

CC协议不仅是OAJ的理念载体,而且是OAJ的授权标准。首先,OAJ的开放程度及其对开放存取的贡献需要得到评价与判断,作为政府、基金会、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其他组织与个人对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的依据。因此,必须构建能在不同的OAJ之间适用的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被广泛认同的评价标准。毫无疑问,CC协议以其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适用性成为首先。其次,CC协议不只是为OAJ提供版权许可的模板,而是创构OAJ出版的完整的版权保护体系,使版权的保留、许可、签约、监督、评价等环节有机组成可控制、可反馈、可调节的机制。再次,CC协议最重要的标准价值,在于其已经成为OAJ出版公认的普遍遵循的圭臬,这种导向作用,有助于形成反版权垄断,推动开放存取,促进学术交流权回归的强大合力,其效果正在显现。

3.CC协议是OAJ的制度模式

版权许可协议必须以对法律的遵循为存在前提。一方面,CC协议以对版权法的遵守为职责。BOAI指出,开放存取并不鼓励违背现有的版权制度,只是寻求在现有版权法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存取。另一方面,CC协议的适用以现行版权规则为依据。其一,遵从版权行使的“意思自治”原则,是否选择CC协议授权,选择何种CC协议条款授权,由作者、出版商自行决定。其二,CC协议不影响作者和出版商按照版权法享有的所有权利,当与立法冲突时,以法律规定为准。其三,CC协议对作者、出版商、用户都具有约束力,违反协议将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CC协议的运行规则与操作体系几乎都可以在版权法中找到依据,并非属于法外领域。

三、促进CC协议在OAJ的运用

1.提高CC协議的法律效力

由于各国版权制度存在差异,为了使CC协议不与适用地域的法律抵触,并受到当地法律保护,就必须以适用地的本土化立法为基础对CC协议进行改造。创作共用组织致力于实施“国际使用权计划”(International commons project),不仅仅是推广开放存取的理念,更重要的目的是促进CC协议在适用地域成为一项得到法律认可的制度。我国尽管对CC协议作了本土化工作,但其关于商业使用、演绎作品等的规定或者与我国版权制度存在冲突,或者法律关系不甚明晰。CC协议的效力主要来自版权法的授权,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合我国版权制度的再调整。

2.为CC协议提供司法保护

CC协议与传统的版权协议虽然都具有合同性质,但是区别在于后者依版权法规定产生,具有法定属性,而前者基于创作共用组织制定产生,缺乏法律授权。CC协议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对其违反并非可以导致直接的法律后果,于是能否为其提供司法保护就成了未知数。实践中,违反CC协议的现象不乏其例,不利于开放存取精神的维护与理念的传承,也会打击OAJ出版商的积极性。所以,必须为CC协议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护,前提条件是为CC协议立法。

3.细化CC协议的相关规则

CC协议的设计可谓相当精致,但是并非十全十美,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其一,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问题。传统期刊出版中,如果因为许可使用的作品本身存在权利瑕疵而引发侵权纠纷,那么责任应由许可方(作者或者出版商)承担。因为,作为作品的提供者,作者和出版商负有对作品权利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的甄别义务。在OAJ出版中,用户免费、自由使用作品的代价是作者或者出版商向其无偿让渡版权,或者说作者和出版商为了用户的利益已经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如果再由作者、出版商承担权利瑕疵责任,不符合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按照CC协议的规定,作者、出版商只“努力”使权利无瑕疵,并不绝对“保证”权利无瑕疵,用户使用被许可作品的责任不能转移给作者、出版商,即“谁使用,谁担责”。这种特殊的责任承担机制,不利于促进用户对OAJ的使用,不利于CC协议的推广。其二,协议的兼容性问题。CC协议的兼容性问题比较复杂,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和认识,更不掌握相关规则,影响了OAJ的再利用。目前,对CC协议的兼容性冲突尚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

4.建立开放存取强制性政策

开放存取之所以需要强制性政策,是因为单纯的规劝、说教在作者、出版商的经济利益面前变得软弱无力,许多作者、出版商并不愿意将由公共财政或者公共基金资助的成果通过OAJ出版,而在强制性政策的高压下,作者、出版商不得不将其经济利益置于次席地位来考虑。有学者指出,开放存取出版的发展是强制性政策带来的,与经济利益并无关系[5]。国际上最有名的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是美国的NIH法案,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2013年美国又相继提出了FRPAA法案及其强化版。2014年,美国总统签署联邦综合法案,其中包含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2005年,英国RCUK发布《关于研究成果开放存取的立场声明》,但是无强制性,于是在2012年又发布RCUK新政,强制要求RCUK资助的论文适用CC协议由OAJ发表。同年,欧盟委员会在展望2020(Horizon2020)开放存取政策中规定,接受资助的成果必须通过OAJ出版或者自存储,欧盟对OAJ出版的论文支付APC。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的涵盖领域日益广泛、规定更加细化,强制力度升高,明确要求适用CC协议的政策也不断增加。

5.构筑OAJ可持续发展机制

对用户来讲,OAJ是免费的,但是出版OAJ不是不计成本的。由于开放存取出版使出版商失去了订购付费的渠道,如何维持期刊的营运就是出版商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出版商连自己的生存都解决不了,又何来开放存取出版。其实,经济问题正是出版商反对开放存取出版的主要原因。目前,OAJ出版商主要采取作者付费的模式来筹集资金,但是付费标准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将原本用于研究的经费转用于OAJ出版,会影响学术进度与成果质量,另一方面不免给公共财政和公共基金的预算造成沉重的负担。有人戏言,OAJ之前,有人穷得读不起好文章,而OAJ之后,有人穷得发不起文章[6]。除了作者付费,国外正在探索多元化的OAJ经济机制,包括志愿服务模型、双重复合模型、机构资助模型、基金资助模型、增值服务模型等。部分OAJ出版商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筹资模式。比如,BMC的广告服务模式、PLOS的电子商务模式等。目前,我国OAJ的筹资模式单一、经费来源不稳定、受资助金额数量小,在整体上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 初景利,李麟,沈东婧等.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态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3(1):43-47.

[2] 宋哲.“创作共用”许可协议评析[J].中国版权,2006(4):44-46.

[3] 李麟,张晓林.传统出版社的开放出版政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5-60.

[4] 腾艳杨.知识共享协议在开放教育资源版权中的应用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9):11-16.

[5] 孟辉.国外开放获取政策最新动态述评[J].科技与出版,2014(9):92-96.

[6] 任翔.学术出版的开放变局:2014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J].科技与出版,2015(2):18-2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隐形杀手二年级作文下一篇:个人自传(入党 入职 自我介绍,个人材料通用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