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故事

2024-06-11

安娜的故事(精选12篇)

安娜的故事 篇1

老鼠公主

有一个王后,她一直没有孩子,好多人为她着急。一天,她终于生下了一个公主。国王为了庆祝,让使者请来所有国家的人来庆祝。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住着两个巫婆,一个很喜欢笑,一个从来不笑,她们并不坏。当爱笑的那个女巫看到使者们一圈一圈地跑,却毫不理会自己的那个地方,很生气。便施了魔法,“把小公主变成了一只老鼠,当我姐姐笑的时候再变回来。”佣人看到小公主变成了老鼠,马上报告国王和王后。但王后和国王并没有阻止这宴会。突然,一个大臣报告道:“邻国打来了!”国王听后,马上派军和自己去临战。这时,公主说:“爸爸,也带我去吧。”国王说:“着很危险,你出了什么事可不行呀!”“没关系,只要把我放在马的头上。”“好吧!”到了战场,公主唱起了美妙的歌,邻国的王子听到了,说:“是谁唱的歌?不管是谁,我都要和他交朋友。如果愿意,我可以停止战争,不管是老鼠、小狗、小猫......小公主突然从马头上跳了下来有跳到了王子的手上。王子把她带回了自己和王宫,他们国的国王对小王子说:“你这次赢得了你的哥哥们,他们都被打得遍体嶙伤,你却阻止了这场战争,所以我让你当我的继承人。”他的哥哥们马上说道:“我们是三个人,应该有三次比赛。”国王说:“好吧,那第二个比赛就是看谁能先找到最美丽的布谁就赢。”王子把这事告诉了公主,公主和其它的老鼠连夜赶做了一个很漂亮很漂亮的布。把它装在了一个盒子里,告诉王子必须在王宫给国王看的时候才能打开,王子照办了,国王打开盒子一看,布是五颜六色的,飘啊飘啊飘到了地上,这次小王子又赢了。国王接着说:“看谁能带回来最漂亮的公主,我就把王位交给他。”小王子又把这个题目告诉了小公主。小公主说:“带我去吧。”小王子说:“你想让我像傻瓜一样吗?”然后王子骑着马准备认输。小公主骑着被施了魔法的鸡走了一段路,鸡累得不行了,鸡又骑到了被施了魔法的鳄鱼上,鳄鱼走了一段路也累了,小公主又骑到了被施了魔法的河马上,不爱笑的女巫看到了这一切,终于兴奋得哈哈大笑,魔法终于被解除了。老鼠公主变成了最美丽的公主,鸡变成了最豪华的马车,鳄鱼变成了车夫,河马变成了强壮的马,他们一起追上了王子,公主唱起了美妙的歌,王子知道了是公主变成原来的公主了,就坐到他的马车里到了王宫,国王看到小王子带来的的公主确实是最美丽的公主,便把继承人的位置交给了小王子,并且对公主说: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公主,正合适做我小王子的新娘,你就是未来的王后。

扩展阅读

安娜的故事 篇2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对安娜悲剧故事的探讨

(一)安娜悲剧故事的概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二)安娜悲剧故事的分析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将美好的事物加以毁灭,是艺术上凸显悲剧的深刻的主要手法,毋庸置疑,托尔斯泰将这一艺术手法运用的极为出色,他在《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中塑造的安娜这一悲剧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安娜那美丽动人、风姿绰约以及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安娜爱情的悲剧,引发了人们的无限同情,关于安娜追求真爱的精神,也引发了人们的无限赞美,而对安娜悲剧的探讨,自从小说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早期分析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成因的研究文章,大都采用了社会历史批判。80年代以后,人们往往是对安娜报以同情的态度予以赞美,认为安娜是追求母爱与情爱的统一,而酿成其悲剧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她的死是对罪恶社会的控诉,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悲剧,这些研究将安娜悲剧集中解释为社会原因造成的,赋予了安娜形象以社会价值,极大地抬高了安娜这一形象。

90年代的研究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安娜悲剧的内在原因,甚至有些观点认为“安娜精神境界的自私,使她产生了偏狭和庸俗,爱情并没有在精神上提升了她,反而降低了她”,这类观点认为安娜应该进行自我反省,读者往往因同情安娜而忽略了她身上的自私和极端倾向。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和从安娜自身角度来分析悲剧成因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种,安娜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安娜悲剧的外在原因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对当时社会现状予以了高度概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人去做对的事,其结果也只能是错的。安娜悲剧的外在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沦丧、传统观念丑恶,没有爱情的婚姻普遍存在。安娜想要冲破上流社会强加给她的一切束缚,就只能使自己站到上流社会的对立面,与整个上流社会为敌,而这无异于自我毁灭。

(一)时代背景

安娜追求真爱没有错,只是她处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其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安娜生活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当时的俄国正在推行农奴制改革,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旧的封建宗法习俗正在瓦解,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然而,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依然无法摆脱宗教习俗的束缚,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当他听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风言风语后,他立即向安娜讲述婚姻的宗教意义,而事实上,他并不在乎妻子与谁相好,只是周围人的注意迫使他不安。安娜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异常勇敢,可即便如此,在宗教面前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要为自己的“罪恶”而哭泣,甚至因存在负罪感而自杀。在上帝的意志下,婚姻不能以爱和不爱为依据,这就扼杀了女性的幸福。俄国当时的法律也不允许安娜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爱上丈夫以外的男人被认为是有罪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二)社会环境

安娜追求真爱没有错,只是她处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其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彼得堡是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安娜作为一个贵族夫人,生活在上流社会,而在上流社会,出轨行为是极为寻常的一件事,整个上流社会都是肮脏的、虚伪的、腐朽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婚后淫乱的生活都表现出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安娜的婚姻就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在渥伦斯基出现之前,她也不曾想过要去追求真爱,他的丈夫卡列宁给他提供的是财富和上流社会的浮华,而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当她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已久的爱突然被唤醒,在渥伦斯基对其展开追求后,她认为自己遇到了有生以来的真爱,于是便奋不顾身地和渥伦斯基走在了一起,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偷情并不可耻,这是被上流社会默许的,但是公开示爱却是“不道德”的,備受上流社会唾弃,其原因就是打破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是在于众人为敌,与社会为敌,所以即便安娜遇到的是真爱,可在无力改变的充满虚伪道德和肮脏交易的社会里,她的“爱情”依然会迅速走向灭亡。

nlc202309020814

(三)遇人不淑

安娜追求真爱没有错,只是她遇到一个错误的人,其结果也只能以悲剧收场。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和情人渥伦斯基其实都是男权社会的代表,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不过就是一场交易,安娜只不过是他仕途道路上的一个点缀,他为人虚伪,以宗教、道德的名义胁迫安娜,拒绝与其离婚,还利用安娜对儿子的爱来对她进行精神上的折磨。而当安娜被上流社会遗弃之后,安娜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渥伦斯基身上,渥伦斯基给了安娜海誓山盟、永不背弃的许诺,然而,这些许诺只有在两人都处在上流社会时才有效,安娜可以为了渥伦斯基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流社会,但是渥伦斯基却不能为了安娜与上流社会隔断往来,他也更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渥伦斯基虽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总是以玩世不恭的行为来慰藉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灵,他爱安娜,但他也爱功名,爱情无法占据他的整个世界,当爱情一旦阻碍他投入社会,妨碍他的独立,他就会把它抛到一边[1]。

三、安娜悲剧的内在原因

悲剧人物自身都存有自我毁灭的因子。安娜作为19世纪的一个贵妇人,除了爱情,安娜几乎拥有了全部,而安娜又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她想要追求个性解放,想要去追求真爱,以至于她可以放弃没有爱情的全部,也要毅然决然地去追求除了拥有爱情便一无所有的生活,赋予她新生命的是爱情,置他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悲剧的发生也是有内在原因的。

(一)性格矛盾

安娜本是一位贵族小姐,在年少未尝愁滋味的时候便由姑妈做主嫁给了官位显赫的卡列宁,但是年轻的安娜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对幸福和自由充满了渴望,在与卡列宁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她逐渐尝到了愁滋味,也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满,她曾愤愤地说道:“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或者的女人。”长期的情感压抑让她在内心深处积蓄着一股力量,终于在遇到渥伦斯基后爆发出来,使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充满勇气,她甚至将爱情视为接下来自己生活的全部,这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埋下了祸根。安娜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共同支配,这让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尖锐的矛盾,这让她感到极度的痛苦,这种来自性格的矛盾给她带来的压力最终从内部将她彻底击垮。

(二)利己意识

安娜是贵族女性,从小又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利己意识深深地根植在她的身体里,这种思想带入爱情当中,她对爱情表现出来的极度自私,对她而言无疑也是毁灭的,她说道:“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就了我,我要爱情。”安娜对爱情的想象过于完美,渥伦斯基给她的爱情也在一段时间里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然而,渥伦斯基并不能一直都能做到如她幻想的那样,渥伦斯基虽然爱着安娜,但是他也不能每天都陪在她身边,他需要社交,需要立足于上流社会,他不能整天都围着安娜转,而安娜正好相反,她生活的全部都是以渥伦斯基为中心,这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直到双方都无法忍受对方时,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渥伦斯基最后一走了之。渥伦斯基的出走,对安娜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将一切都给了渥伦斯基,自己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或者说不是她想要的,这种打击让她无法承受,她决定以死来结束这一切,这种选择既是在惩罚自己,也是要惩罚她的情人渥伦斯基。

四、安娜悲剧的现实思考

(一)安娜悲剧的现实层次

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的回答,安娜在临死时说出的“申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句话出自基督教的《圣经》,这说明宗教在安娜悲剧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安娜是一个真诚的女子,她对宗教的信仰是虔诚的,例如在调解兄嫂感情矛盾这一事件上,她曾多次向上帝做祷告,祈求主施以仁爱,宽恕哥哥的错误,而当兄嫂二人和好如初后,她立即就想到了感谢上帝。但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安娜又背叛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悲剧当中。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问题也是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思考的社会问题,《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以爱情问题来反映社会问题,其悲剧的产生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的,安娜对婚后生活的无比失望,才对爱情充满了希望,而最后渥伦斯基的离开,又让她变得绝望,是爱情让安娜选择了上流社会的决绝,但是也是爱情将她引向毁灭,正是身不由己的爱情酿成了安娜悲剧。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安娜悲剧的产生就是因为安娜心中有梦,她要实现心中的梦,但是现实却包裹着她,安娜也在传统与反传统中挣扎,她本怀揣着梦,却无路可走,最终梦碎了,人也走向了死亡。时代早就了安娜,又亲手毁了安娜,这就是对安娜悲剧最好的诠释。

(二)安娜悲剧的现实启迪

安娜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在没有爱情的时候,她要忍受着无爱的苦痛,在有了爱情的时候,她还要饱受爱情的折磨,她那真挚的感情,蓬勃的生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不免与悲剧的命运又让人扼腕惋惜。在安娜悲剧中,我们看到,爱情是婚姻的前提,如果把婚姻看作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换,双方还有共同生活的基础,要是像商品一种进行等价交换,这样的婚姻不会持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造成家庭不幸的重要原因。安娜的不幸首先在于自己的婚姻是无爱的,而以其他形式,例如宗教强调的婚姻责任,并不能带给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安娜在抛家弃子之后,甘心做渥伦斯基的情人,也不过是在过着奴隶式的生活,两人之间的关系脱离的家庭的责任,最终注定也不会得到幸福。

如今,女性主义已经在现代社会有了存在的土壤,女性不仅要在思想上独立,还要在经济上独立,一个思想上独立的女人,在婚姻里就有了独立的灵魂,一个经济上独立的女人,在婚姻里就能够获得平等的地位,安娜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其实也是向封建贵族虚伪的一种挑战[2]。

结论:

综上所述,安娜悲剧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现代爱情中,男女应该是平等的,爱情只有在双方独立、平等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它的神圣,不要想着依赖别人去得到什么,虔诚面对爱,爱才会赐予永恒。

参考文献:

[1]马秀丽,孙颖,刘凤丽.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剖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

[2]祝捷.情理冲突与矛盾合力的“共谋”——关于安娜悲剧问题的再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

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 篇3

——婚内出轨的悲剧性 中文系语文教育1604 潘悦悦 201620101154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但她却打破了传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淫靡,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正面的宣泄自己爱的激情,从而被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所“流放”,导致爱情以悲剧结尾。关键词:悲剧、爱情、安娜、社会

一、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爱的激情

1.相遇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偶然。安娜为了劝解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所以来到了莫斯科,在火车上与一位老人相谈甚欢。两人共同谈论自己的儿子,在下火车事缘分的使然,沃伦斯基与安娜四目相对时爱的火花便一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看似偶然, 实则有着必然的因素。一个潇洒不羁, 一个热烈奔放。一个翩翩少年, 一个婚姻不幸。一个未娶, 一个追求爱情。沃伦斯基为安娜可以放弃一切, 安娜为沃伦斯基可以背叛家庭。”摘自:中国知网《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中的悲剧色彩分析》--张晓冰

2.相爱

两个人的相爱也是情有可原的,安娜长相出众,亦有着高文化的教养,但却因为早年失去父母,借宿阿姨家因此被安排婚姻。可想而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滋养的,这类爱情不能够长久下去。没有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下去,这就是安娜婚姻的不幸。长久的情感压抑使得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爱的激情是越发的膨胀。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则是一个花花少年的形象。他之前一直追求着吉提,却在见到安娜之后立刻抛弃了吉提。两个为爱而相遇的人,掩藏不住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双双坠入了爱河。

(二)充满反抗精神

“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摘自:《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赵萱

安娜卡列宁娜与沃伦斯基的这种爱恋不似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低调、暗箱操作。相对于在这个富态人的贵圈之中,大家普遍地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这种婚外情的存在是上流社会人士们的心照不宣。然后,安娜卡列宁娜却打破了这个规则。她掩藏不住自己内心的对于爱的渴求,在沃伦斯基因为骑马受伤而惊呼,在众人面前公开自己的情感,这是被世俗所不认可的。就连自己的丈夫卡列宁仅仅只是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要求不能带到家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导火索,才使得安娜真正的走到了沃伦斯基的身边。这不得不说安娜是有自我思想的人。她充满反抗精神,敢于对于不满的婚姻说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

二、安娜悲剧是否可以被改写?

假如安娜和卡列宁当时离了婚,和沃伦斯基结婚了。安娜的婚姻还是一个悲剧。

材料认证观点:

1.试论安娜卡列宁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刘家容的观点是“妇女的附属地位使安娜走向悲剧结局”。

2.悲剧是这样造成的——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井影无痕的观点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社会压迫造成的。”

3.无法逾越的樊篱--安娜爱情悲剧根源--东华理工大学赖荣的观点是“爱情与环境的的尖锐冲突。”

自我认证观点:

我认为安娜的婚姻还是一个悲剧--婚内出轨的恋情都是悲剧的。

首先,抛去时代的束缚,作为21世纪的女青年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观念,现代女性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女性婚姻的另一半绝对和自己有着爱情的因素的。是两个相互吸引的磁体,是可以冲破古代封建思想的所谓的门当户对的观念的爱情誓言。因此这种婚姻是充满爱和希望的。女性在自己选择的幸福婚姻里所滋润着。然而,我们忘了一个本性难移的老话。人们常说恋爱是有保质期的,就连男人们中流传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说。正可谓是印证了这一说法,即使是当初信誓旦旦说爱你的那个男人,总有一天还是会抛弃你。安娜婚姻依旧不幸,一部分还是沃伦斯基本性难移。他对安娜当初是真正的爱情,但是却也是经不住考验的。

其次,不论是何种爱情,在世人的眼中观念还是一致的。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婚内出轨是被世人所不认可的。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世人都会用极为污秽的语言和义愤填膺的神态去对待这对人儿。他们会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对于自己深信不疑、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而土崩瓦解。他们的二次爱情依旧不会被祝福。

最后,即使安娜和沃伦斯基成为了合法的夫妻,他们会变得比上一次婚姻更为敏感。因为他们深知这份感情的来历,深怕又重蹈覆辙。因此,他们在这种怀疑中摇摆不定,两颗心越离越远。

三、结语

安娜卡列妮娜悲剧的原因 篇4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当时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耗费四年的时间改而又改而最终成稿的,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娜是一个19世纪的贵妇,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她第一次出场时,“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种种描写能够看出她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在官场上应付的丈夫是理解不了她的,二人的出身不同和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

而这时出现的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波莉安娜的好词好句 篇5

它在前面的小路上忽前忽后地跑来跑去,波利安娜跟在它后面,很快来到一条岔路上。

波利安娜顾不得停下来欣赏阳光照耀下树梢间的片片蓝天,她匆匆忙忙地跑着,眼睛盯着地面,生怕被树枝和石头绊倒。

波利安娜禁不住叫出声来,她再也没有左顾右盼,而是径直跑过大厅,打开尽头的房门。

第二天下午,按照预定的时间和地点,波利安娜和吉米。比恩碰上了头。

不出所料,听到妇女救助会宁愿帮助一个印度小男孩而不帮助自己时,吉米表现出极大的失望。

当波利安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又领回家一个衣衫褴褛、瘦瘦小小的男孩,并且还信心十足地要求得到同样的保护时,波利小姐终于有话要说了。

可怜的南希脸一下就红了。她赶紧把壶放在一边,擦壶毛巾也没来得及拽出来,壶还差点弄翻——她更加慌乱了。

波利安娜迟疑了一下,然后一屁股坐在他身旁的草地上。

尽管她曾勇敢地宣称她习惯同妇女救助会的人待在一起,不会在意身边有没有一样大的玩伴,她还是时常为此叹息。

因此,她决心好好和他接近接近。

妇女救助会聚会的那天中午,哈林顿家的午餐异常地沉闷。

波利安娜很想说话,但是好几次都没说完,因为其中有四次她一脱口说到“高兴”就不得不中断。她真的是好难堪啊!

波利安娜带着十足的信心和勇气来到小礼拜堂。她轻快地踏上楼梯,推开大门,走进前厅,一个大房间里传来女人嗡嗡的说话声和笑声。犹豫了片刻,波利安娜推开大房间的一扇小门。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波利安娜怯生生地往前挪动了一步,时机虽到,她却有些不寻常地害羞起来。

安娜的眼睛 篇6

那年我13岁,童年生活即将结束,自己要跨越到人生的新阶段了。

当时,二战的炮火轰鸣已有3年之久,我自认为已经长大,足以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尽最大能力去承受。我很幸运,一个可笑的理由把父亲留在家里——他脚部畸形,被免除了兵役。不过,父亲一直想着要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我一直不清楚他当时究竟在做些什么,不过多年以后,我听到关于他在抵抗运动中从事的那些“任务”,我想他一定知道应该干些什么。

总之爸爸一直没有离开家,这是我最大的幸福。一直以来,我都热爱并钦佩父亲,并非是他体格强壮或者智慧过人,而是他有一种让人们感到亲切和放心的安全感。我相信自己也能够成为像他那样的人——一个简简单单的好人。

我出生后,在妈妈的帮助下,爸爸开始经营一家很小的街区影院“老地方”,妈妈为影院做出纳。爸爸很喜欢放电影,我则喜欢到放映间去找他。我每天晚上都会稍早一点放学回家,因为这时正好有一场电影在放映。

在那样的动乱年代里,看电影的人要少很多。我记得很清楚:爸爸每周放映3次。周二,他推荐的是冒险电影——比如《中国少女》;周四,放喜剧片,人们可以开怀大笑——我非常喜欢《绿野仙踪》,后来又疯狂地喜欢上了费南代尔的电影;至于周日,放映的是爱情片。爸爸允许我从高处的放映间里观看影片,但是有一个条件:我必须守口如瓶,不能向妈妈透露。

在看《卡萨布兰卡》时,我颤抖得多厉害啊!当爱情和道德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又能够如何选择呢?我感到自己就是鲍嘉,嘴里叼着雪茄,额上戴着博尔萨利诺帽,在责任和情感的两难之间徘徊,却始终没有放弃。

诚然,战争是沉重的,却几乎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我坚信战争结束后,等待我的将是一种惬意和成功的生活。如今我才意识到,当时我离战争的真实情况,离战争的恐怖,离那么多人所经受的不幸有多么遥远。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有意让我远离这些恐怖,我在她的眼睛里从来看不到任何不安。父母在我面前只谈论一些好玩的或者无关紧要的事,而把沉重的话题留在我睡着以后再谈论。有时,隔着墙,我能听到他们低沉的谈话声、呜咽声。第二天早晨,父母依然对我微笑,我可以轻松地上学。

我小小的世界,这个给我安全感的被呵护的小天地,在1942年5月改变了模样。

一天晚上,我放学回家,发现客厅里有一个陌生女孩坐在父母对面。“皮埃尔,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安娜。”父亲说,“她从今以后在电影院给我们帮忙。”

“帮忙?”我问道,“但是……帮忙做什么呢?”

爸爸正准备回答,妈妈打断他的话:“你知道,我有点累了……安娜可以卖票,在电影散场后打扫打扫大厅。另外,她住得有点太远了,回到家就太晚了。所以,在她找到新住处之前的这段时间,将会住在我们家。以后洗衣间就归她住了——爸爸会在那儿安一张床。”

那个女孩一直不说话,目光扫过父亲、母亲,然后落到我身上。她的目光中带着一种温柔,让我感到局促不安,同时也有一种强烈的诱惑。我眼前一个接一个地闪现自己在银幕上见过的明星女演员,那些女人漂亮得令人目眩,却没有一人比得上安娜的优雅和天生丽质:金色的头发,如丝一般柔顺,左右耳边分别盘了一个发辫,薄薄的嘴唇如蟠桃般殷红,和嘴唇一样鲜润的还有那眼神……我永远忘不了安娜的眼睛:蓝色的眼睛明亮动人,像泉水一样清澈。

我好不容易才在父母面前掩饰住自己内心的波动。安娜至少有17岁了,甚至可能18岁。父亲母亲依然把我当作一个对男女性别无知的小男孩,他们谁都没提洗衣间离我的卧室有多近,我也希望他们忽略这一细节。

“来,安娜,我来帮你安顿。”母亲起身说道,带着这个年轻女孩走了。

接下来,便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两个月。当时的法兰西正值国土沦丧,有良知的国民正在同德国纳粹的暴力进行着顽强斗争。我承认自己所谓的幸福感有触怒众人之虞,自己也感到羞愧。但是那时的我,毕竟幼稚,只看到直接呈献在面前的欢乐——这种欢乐就是生活在安娜的身边。

清晨,我早早醒来,时刻注意着她的动静,希望撞见她穿着睡衣、头发散开的样子——我的美人只被这样撞见过一次,不过我已经感到满足,因为这迷幻般的记忆足以装饰我深夜的梦。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吃早餐,安娜很快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她的可爱、纯朴和温柔,足以缓和战争坏消息所带来的不安。渐渐地,她开口说话了。我被她的口音迷住了,她用舌尖颤动着发“r”音的时候皱起嘴巴,这种方式让我心慌意乱——我的眼神简直要把她吃了,可我尽力掩饰自己,不想被她发现。

电影院的工作并未占去安娜全部的时间,她也从不出门。这样她便多了一项工作,晚上帮我做作业和复习功课,我很快成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安娜和我,借着晚间复习功课的机会,变得亲密起来。我内心十分高兴,因为不管怎样,我总想在她身边多待些时间。

安娜几乎每场电影都要去“老地方”——妈妈以前的活儿都由她来做了。我是陪她去的,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她,跟她到售票处,跟她到大厅安排观众入座,最后挎着大果篮,里面放着薄荷糖——那时候糖果和甜食不再随时供应了,但是爸爸坚决要保持和战前一样的“观影氛围”。安娜有时会让我在售票处整理零钱,然后我们关上电影院的玻璃门,上楼到放映间去找爸爸。在黑暗中,我想象着自己握住了她的手,把它放到我唇边——在我的幻想中,她一动不动,任由我摆布……

而在现实中,能够贪婪地盯着她迷人的侧脸,我就已经心满意足。至于电影,我几乎没兴趣再看。

我的梦在7月初轰然坍塌。

那是学期的最后一天,老师提前一个小时让我们下课。那天是周四,我还可以赶得上电影的末尾,和安娜在放映间说说笑笑几分钟。

当时,大厅的正门关着,我从另一个入口溜了进去——这是妈妈和安娜走的门,直接通向售票处。进入黑暗的大厅,我依稀看到四五个观众。沿着最后几排座椅,我摸到另一端墙面的一个小门,经一段盘梯走入放映间。我用目光搜寻着父亲,房间里只有发动机熟悉的轰鸣声、胶片卷轴的转动声以及硕大的放映机投射到银幕上的一束变化着的光晕,这一切我都很熟悉。

这时,我竖起的耳朵听见某种窸窸窣窣的声音,像小老鼠的叫声,又像某种说不清的呻吟,总之是一种我无法辨别的声音。我循声移动过去,险些被一堆箱子和管子绊倒,然后我抬起眼睛:是我父亲和安娜,在离我几米远处,尽管淹没在黑暗当中,但的确是他们。

她的头发披散着,半掩着肩膀和胸部。安娜的裙子被撩起来,露出白皙的大腿。尽管屋里光线昏暗,但她的肌肤散发着光泽,显得晶莹剔透。安娜面朝我这边,背靠放映间的墙壁。父亲将头埋在安娜怀里,双手在安娜身上摸索——这双手,我常常紧握,好让自己感到不可战胜;这双手,每天晚饭后轻轻抚摸妈妈的下巴;它,怎么可以做现在的事情,怎么可以欺骗、践踏、摧毁我的梦想呢?还有安娜,我的心上人,我的梦中人,我失落的公主啊,为什么连她也要骗我?

我想逃走,逃离这个肮脏不堪、无法忍受的场景。我向那个令人作呕的场景投去最后一瞥,就在此时,我看到了安娜的眼睛。她的眼睛越过父亲的肩头,正盯着我。安娜的眼睛里有对现状的恐惧,有无声的哀求和请求原谅的神色,分明还有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白。但是我马上转开视线,拒绝给予她任何同情。我无法说清当时的感受,只感到一种撕裂感漫布全身,太痛苦了。

我打开玻璃门的锁,不假思索地冲了出去,迫不及待地深吸了几大口外面的空气,然后蜷缩在地上,手臂环抱住双腿,头埋在双膝之间。

安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无论父亲还是母亲,从此再没提起过她。我也试图将她的影像从我的记忆中驱除。

战争结束了,电影院又开始正常运转。我从没告诉过父亲,为什么我从此拒绝去楼上的放映间。

我承认,正是因为我父亲和他对电影业的热爱,我才得以从事这一行业,你们也因此认识了我,并且在今天,你们授予我殊荣。我希望通过执导的几部电影,用你们今天希望颁发恺撒荣誉奖的这部电影,对电影业略表回报。

评委会的女士们、先生们,可我不能接受这一殊荣。我知道,拒绝这一奖项,是对你们的冒犯,也是对整个电影界的羞辱。但是我欠诸位一个真相,一个令我感到痛苦的真相。这个真相,应该把它说出来。

1942年7月份的那一天,我从电影院出来后,向警察局走去。我想起之前安娜悄悄对我说过的几句话,那天晚上我们比平时聊得更久一些。“我的姓氏对我来说是一种威胁。”她低声说,像是自言自语。我当时并没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而此刻竟然成为我报复的方式,我要粉碎刚刚看到的惊恐的一幕。

我揭发了安娜。我说她在“老地方”工作,说她是金发,说她说话带犹太人口音,说她名字叫安娜·罗森布拉姆。

安娜被捕了。

我多年来试图忘记、试图掩饰自己的羞耻,试图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去活着。但是,她的目光一直在梦里追随着我,夜复一夜,我总能看到她眼睛里的恳求、失常、痛苦。

《安娜的眼睛》,我的新作,受到评论界赞赏,在全世界大受欢迎。我之所以拍这部电影,实是力图驱散一直折磨着我的罪恶感。但是,假如不承认自己罪恶的话,影片就毫无价值。我欠安娜,欠和安娜遭受同样命运的成千上万人一个请求,一个恳求,一个忏悔。尽管这已永远于事无补,却是非常必要的。就让我蒙受耻辱吧!那是我应该得到的惩罚,我还从未为自己的错误付出过代价。

不管怎样,但愿安娜他们在得知我在将近70年的时光里,日复一日地为此遭受内心折磨时,或许能获得一些安慰。

安娜卡列尼娜 影评 篇7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一曲爱情的悲歌举世无双;一颗受情感与理智折磨之至的心绝望地凋零;一段注定悲剧的情缘仍然执着再续。安娜卡列尼娜,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字。

风雪中的安娜,一展绝望和痛楚的笑颜,终于卧在冰凉的铁轨下,解脱了充满忧虑、欺诈、悲伤和罪恶的人生。生命的最后一刻,安娜以“上帝,请饶恕我的一切”作为对人世的诀别,这是她的理智和良心对自己行为最真实的批判。抛夫弃子脱离家庭,她执着勇敢地追求着真挚的爱情,却因旧社会的道德法律,让可耻、堕落与负罪等邪恶的意识相继注入了安娜脆弱无助的灵魂。令她灵魂丰满不竭的源泉——人生之烛,也在生命的尽头,闪了一下比任何时刻都明亮的光芒,为她照亮了原来在黑暗中的一切,就“咣波”一声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远望着安娜血淋淋的尸体,孤独冰凉地躺在车站,脸上还残留了令人恐怖的绝望神情,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不忍回缅„„

一、车站偶然邂逅

薄薄的蒸汽缓缓升腾,震住了彼此的呼吸,面纱下的安娜独具风韵。四目相对的瞬间 安娜已悄然在内心做出了神秘的选择,情愫暗生。

“这短短的一瞥中,弗伦斯基发现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闪现在她的脸上,荡漾在她那明亮的眼睛和弯了弯朱唇的微微一笑中。仿佛她身上有太多的青春活力,以至于由不得她自己,忽而从明亮的目光中,忽而从微笑中流露出来。她有意收敛起眼睛里的光彩,但那光彩却不听她的,又在微微一笑中迸射出来。”

安娜最具魅力的从来都不是华贵的服饰,也不是清丽的相貌,而是那“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和“她身上太多的青春活力”。弗伦斯基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点。这魅力来源于8年同丈夫卡列宁官僚机械般的生活,内心被压抑已久的爱欲形诸于色。不言而喻,安娜不可抗拒的生命本能使其魅力任意流淌,挑动了弗伦斯基的心。

同时,突如其来的看道工意外惨死于车轮之下,安娜大惊失色,认为这与她有必然联系,不由道出了“不祥之兆”。这四个字令人毛骨悚然,但也暗示了她内心的情爱之欲和所谓的社会道德理性的人生天平已被打破,开始倾斜。但安娜是旧社会的贵族一手造就的,这让她也不得不“理性”地恪守旧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爱欲一闪际于脑海时,安娜既感幸福,又深感可怖。她已用社会意识筑了一道高墙,竭力地控制着自己。

可知,当爱欲泛滥成灾,生命的本能便爆发出了不可抵挡之势。

二、舞会再遇

安娜与弗伦斯基再度在舞会上相逢。

这一次,激情的洪流瞬间击垮了安娜用理性苦心构筑的防线,因为那理智是如此的软 无力。

安娜在与弗伦斯基对舞时,第一次大胆地用含情脉脉的双眼传递着无限的风情之球。眼睛里闪动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朱唇上浮现着难以掩饰的幸福。“安娜醉了,饮的是男人的倾慕之酒。”但在我眼里,她的陶醉不仅因弗伦斯基表现出的倾慕与敬重,更是由于安娜的一身情欲被弗伦斯基激活了。被弗伦斯基冷落的吉娣,一直都很敬重安娜,因为她认为安娜身上有一种“崇高的、她吉娣无法理解的复杂的、诗意的境界”,但她现在觉得安娜有一股“与众不同的、妖魔般的、格外迷人的力量”。安娜直到看见吉娣失望的脸庞时,才重回现实,感到既幸福,又内疚。于是理性重新规束自己。她提前回到了莫斯科,回到丈夫身边,以此平复跌宕不宁的心。

那境界,那力量,寥寥几笔,却让我看见了安娜完全挣脱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枷锁、不顾

一切地享受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喜悦。只有那一刻,安娜不用像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活着。

三、归途重逢

归途中,安娜浮想联翩着舞会的种种美好,脑海里依然飘荡着弗伦斯基深情的眼睛。幸福的时刻让她与残酷的现实挣扎起来,就像她的情感与意识一样纠结。

“您的每一句话,您的一举一动,我都永远不会忘记,也无法忘记„„” 弗伦斯基执着地追在安娜身边并再一次热烈而真挚地表白。安娜的心震撼了。

她内心虽有热情之海澎湃万千,但仍口是心非:“求您,别说了,请同我一道忘记这次邂逅吧。”

心海泛滥,注定这场情缘再续。安娜终于不再拒绝,如饥似渴地享受着弗伦斯基的爱情。本以为会天长地久,不知如此盲目的爱情终会凋零。

岁月流逝,安娜终于在弗伦斯基的厌倦、上流社会的驱逐、自身对爱情的猜忌和对丈夫的负罪感中丢下了头。弗伦斯基,他是带给安娜幸福和真正爱情的天使,但也是他浅薄的爱情,令安娜的人生陷入了无限的苦痛,将她推入了地狱般纠结的生活。在他的爱情做不到对安娜专有时,安娜反抗旧社会的精神动力也日渐枯竭,她本已支离破碎的心在旧社会道德伦理这条四面楚歌的道路上彻底崩溃。

人性已被扭曲,再没有勇气追求正当的爱情。浅薄的爱情,让她失去了一切,被她赋予了罪恶感的爱情不能填补失落生活的空虚。

走向毁灭,成了必然的事实。

这个由上流社会一手造就、又由上流社会推向灭亡的安娜陨落了,陨落在一个吃人的旧社会里。敌对的意识和守护旧社会的观点,让像安娜一样的女性忍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小说里还有的一条线索,就是列文。尽管最初他对爱情有像安娜同样的迷惘,他们都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但是他未选择爱情,而是投身农民事业,种种经历,让他探索了生命的真谛。但是我的心里已容不下列文,执著地、只想让安娜的悲剧震撼我的心。一切深刻的体会都源于悲剧。因此,安娜的悲惨爱情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自古妇女便是男人情欲的玩物,但当她们勇敢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时,却要被冠上背离社会道德、法律和正义的罪名,驱逐她们,从而逼迫她们就范甚至置于死地。

香消玉殒的茶花女,早夭的林黛玉,卧轨的安娜„„多少想要逾越鸿沟的血性女子用鲜血把文学史染得血迹斑斑。

我厌恶托尔斯泰于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安娜的鄙弃和几分嘲弄,我也自始自终不认为她是个不忠贞的妻子,事实上,我爱着安娜。情欲的确是使人堕落的最大力量,但一旦跨越了欲望,人的灵魂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若是战胜情欲

称得上伟大圣贤

但若是一败涂地

倒也得艳福不浅”

人人都向往柏拉图式纯洁无暇的爱情,以为它完美无缺,却不知非柏拉图式爱情本身就可悲而不可悲:“谢谢你满足了我的欲望,再见吧。”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卷题辞在我看来是最不经意但却是最珍贵的神来之笔。仅以此文讴歌安娜的悲剧,因为这痛苦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也因它唤醒了人世对“性”与“情”的审视和对爱情的重新理解。

《安娜卡列宁娜》有感 篇8

在课上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您介绍了几部翻拍这部经典名著的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的扮演者很漂亮,但我们任然觉得不满意,心里感觉这不是自己心中的安娜,影片中的安娜只是书中安娜一个小小的侧面。这也许就是电影艺术与文字艺术的一个差别,文字所激发起人们的想象是电影所不及的。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在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是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这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作者的自传体人物列文都曾屡次想到过自杀„„在安娜下定决心赴死后,小说的节奏陡然加快,以死亡的加速度向前运行,正好与疾驰而来的列车迎面相遇„„安娜赢得了这场爱情战役的胜利,代价是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

安娜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地特点。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子又无法离婚。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弃绝了她,扼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与渥沦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是黑暗之中的大火终于永远地熄灭了。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篇9

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89-01

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秦成功塑造的一个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坚定地追求新生活的貴族妇女形象。本文从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论述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 命运; 成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托尔斯泰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俄罗斯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自由、生活幸福的精神, 反抗、批判、控诉旧制度, 不惜以死抗争的勇气,一个世纪以来, 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然而, 对造成安娜人生悲剧的原因,其争论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笔者认为单独强调某个方面的原因都是不确切、不完整的, 不能真实地揭示出作品的思想意旨。

1 社会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俄罗斯的广阔大地,从莫斯科写到彼得堡,从城市写到农村,从国内写到国外,从政治经济写到社会道德,从上流社会写到底层民众,从大学校园写到家庭生活, 深刻地反映了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动荡, 描画了资本主义对当时社会的猛烈冲击。这种冲击的直接结果, 就是俄国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迅速没落。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 俄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家庭婚姻也发生了巨变。

安娜的悲剧起源于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社会道德的败坏,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造成安娜的悲剧。她在新旧制度交替的背景下冲出了禁锢的封建家庭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她鄙视虚伪的打情骂俏,更厌恶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要爱,就爱得真挚、大胆,敢于向世俗挑战。这当然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这便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封建俄国的上流社会, 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但却用掩人耳目的方式,保持原有的婚姻和家庭,表达对社会伦理规范的畏惧和尊重,这种尊重尽管虚伪却充满自觉。可安娜却是以公开的方式, 以重建婚姻家庭的狂热, 表达对现存道德规范的藐视和反叛, 从而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其他人的所谓尊重及由此产生的虚伪, 这便是她遭到普遍攻击和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娜不愿在贵族阶层的污泥浊水中随波逐流,过贵族妇人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她虽然置身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界中,但她和那些堕落的贵妇人不同,她一旦对渥伦斯基产生了爱情,就公然将之公布于众, 从而使得上流社会为之震惊、恼怒。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以法律和责任为由拒绝安娜离婚, 用不准跟儿子见面的伪善观念和残酷措施来压迫和折磨安娜;以莉蒂亚伊万诺夫娜为首的“慈善”集团, 用宗教的名义把安娜的儿子夺走, 又借荒唐无稽的降神术来否定安娜的离婚要求。虽然面临种种非难和阻挠, 但是安娜在爱情上既没有逢场作戏行径, 也无伤风败俗可言,尽管安娜具有鲜明的叛逆性格,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选择自由的爱情, 但是俄国腐朽的社会、冰冷残酷的道德、伪善丑恶的灵魂, 最终摧灭了安娜点燃的精神之灯。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她的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2 自身原因

作品完整细腻的描写安娜的外表和内心的美,复杂地展示她的思想矛盾与斗争。在整部作品中, 作者将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尤其是对上流社会束缚的反抗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安娜这个人物一百多年来在文学舞台上依然星光灿烂的主要原因。

安娜是一位富于知性与教养的女人,是个极具魅力的女人,是一个渴望得到真爱,渴望温馨家庭生活的女人。安娜丈夫卡列宁刻板、虚伪、自私,安娜在无爱的环境中饱受生活的痛苦, 所以一旦遇到所爱, 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 她没有将爱情视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她一再声明“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认为追求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的生活。为了爱情, 她离开了家庭, 抛弃了丈夫,丢下了心爱的儿子,背叛了上流社会。 她以其内心体验的深刻与反抗社会的大胆, 以蓬勃的生命力而扣人心弦, 不愧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富的女性形象之一”。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的爱情是严肃的,纯洁的。她对渥伦斯基说:“在我只有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可是渥伦斯基经受不住社会压力、权势诱惑,动摇了,厌倦了。安娜借着摇曳着的最后的生命烛光全面审视了上流社会,控诉道:“全是虚假,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她投身于滚滚的车轮之下,倾一腔热血,对所有虚假、伪善作出了批判和惩罚。

安娜自身的矛盾和性格弱点也是安娜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灵魂深处的传统意识与追求自由爱情所形成的复杂情感,使安娜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多重矛盾。她内心的矛盾表现在: 有罪和无罪的矛盾;情爱和母爱的矛盾;幸福和痛苦的矛盾;勇敢和恐惧的矛盾;纯洁和虚伪的矛盾。她一面因被陈腐的社会意识扭曲而痛苦, 一面恪守和维护这些意识;一面渴望爱情,一面又把自己当作贵族偏见的祭品。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

安娜散文 篇10

处在混乱繁杂的世界里,有很多好的,坏的事情影响着我的情绪,我总想以平静的心态来无视、排除它,可它每次都能得逞,我细细琢磨了许久,最终的答案是我修养差,认知范畴小,阅历太少,不能成功的掌控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意志力没有我想象的这么坚定,我认为我这么自剖下去,该有一天会成功。

前些天,我交识了一位朋友,安娜。初次见她给我的所有感觉只有平静,平静,并非没有想法,没有胆识,亦不能说是木纳,平静,是抛开所有负面情绪的稳重。我有点自夸的把她归分为和我同属一类人,追求着平静的人。她与我不同的是,我是追求,而她已经用这种平静在这繁杂的世界里独善其身。我们聊的很愉悦,虽然有五岁的年龄差。我极为欣赏她处事的态度,不惊慌,不恼怒,溶解委屈,误解。她就那么静静的坐着,任由你狂轰乱炸,恶言叨扰,亦无法破坏她的静。她说话时总是掺伴着道理,就像有次我向她抱怨某某人的各种恶习,她只是轻轻的告诉我“我只相信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而她亦确是如此。

我认为,她把所有的情愫看的很重,譬如,对一段往昔的友情,物件,风景,回忆,我这么说只是因为一串星月菩提子。那是一个空闲的下午,我们坐着闲聊,在她抬手间我注意到了它,它是个普普通通的手链,我丝毫不认为它能承载多少回忆与友情,便夺取它挂在了左手的手腕上,由于不懂得如何温养,也不曾珍惜它,仅仅两天,它从光泽饱满变成了灰秃秃的模样。等她再次看到它的时候,我能看到她的`心疼与怜惜,虽然它嘴上说着“没关系,不碍事”,我却是知道,她与它有着不凡的情感,在我再三追问下,她终是说出了它的经历,它与故人游历世间蜿蜒曲折的故事,与一段饱受风霜的友情,到现在只剩下了它与回忆。我在心里羞愧难当,却是找不出弥补的法子,只能抿着干涩的嘴角,道声抱歉。我很是理解她那种情愫,就像我手心里的宝贝---葫芦,虽然它没有多少价值,没有曲折蜿蜒的故事,亦没有饱受风霜的痕迹,我却是不容人任何人对它糟蹋,只因它是我精神的寄托。不管是星月菩提子还是葫芦,它们都仅是精神与心灵的慰籍,承载与寄托着一段时光的记忆。

读《波丽安娜》有感 篇11

波丽安娜是一位善良的女孩儿,但是家里很穷,只能通过捐赠的衣物和钱……来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她的身材很苗条,经常穿一件红色方格印花衣服,因为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了。她还长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她喜欢戴一顶浅黄色的帽子,她的脸上长着一些小雀斑。她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还不断向别人提问。

一天早晨,波丽小姐急匆匆地走进了厨房,看到正在洗盘子的南希,决定要告诉南希一件事情。

“南希!”波丽小姐用很严肃的语气叫了一声南希。

“是,小姐,有什么事吗?”南希问道。

“明天,我的外甥女要搬过来和我一起住,希望你明天早上到车站去接一下她。”波丽小姐说完就走出了厨房。南希听后非常高兴,赶紧去收拾波丽安娜的房间。

第二天早上,南希赶紧去火车站接波丽安娜,到了火车站,南希急切地等着,可是心里却很慌张,不知道一会儿见了波丽安娜该怎么说,突然,南希听到了汽笛声,她站在高处,正在找波丽安娜,南希一回头,看见了那位小姑娘,她急忙跑过去,问:“请问你是波丽安娜小姐吗?”那位女孩高兴地抱住了南希,,南希非常吃惊。

“是的,我是波丽安娜小姐。”她们说了几句话就上车了。这一路,波丽安娜一直在说话,这让大家非常吃惊:波丽安娜小姐为什么这么爱说话呢?

伟明和安娜的幸福时光 篇12

伟明和安娜来青岛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在来青岛之前,曾经在武汉生活过。安娜在1980年曾经在天津南开大学留学,后来又碾转在法国、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生活,在中国断断续续地,待了有5年的时间。中国汉语系本科毕业的她,曾经在法国高等翻译学院学习书面翻译专业,因此她的中文非常不错。也正因此,安娜才和伟明有缘走在了一起一一多年前,也曾在中国进修过一段时间的伟明回到法国巴黎后,感到只掌握了一点汉语,非常需要一个汉语老师,因此在朋友的介绍,他结识了安娜,并相爱到现在。

3年前,汉语流利的安娜来到青岛,并在中国海洋大学担任法语外教,因为教学出色,她在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最佳外教。也许,正因为语言的原因,安娜似乎更加自然地融入了青岛的生活。

伟明是在法国出生的第三代华侨,在法国生活的20多年的时间里,他非常喜欢研究红酒,虽然那时他的工作与红酒无关。伟明喜欢法国文化,也非常喜欢中国的孔子儒家文化,他还喜欢烹饪和红酒。来到青岛后,伟明发现要找好的红酒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价格很高,于是他萌生了开间红酒公司的念头,并选择了性价比高而且在中国并不容易找到的好红酒,作为他在青岛事业的开始。

2009年,伟明的公司在青岛开张,2010年主要是办理各种手续,同时了解市场做好充足准备,渐渐开始了做红酒的生意,伟明发现青岛消费红酒的人群,对红酒文化的了解并不完全。于是他想,面对青岛消费市场,除了销售红酒更需要推广法国红酒文化。因此,他尝试着以品酒会的方式打开局面,但与枯燥的专业的法式品酒会不同,伟明在品酒会中加了些表演,使得讲座更生动了许多,每次举办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伟明的红酒事业随着时间和努力慢慢开展了起来,如今,他的红酒既有代理商又销往高级酒店,他的客户中还有公司、政府机构等等,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也打开了局面。

除了红酒,伟明还运作了一个俱乐部,用于文化方面的交流。除了所有生活在青岛的法国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德国人和许多中国人,也陆续加入了这个俱乐部当中。除了红酒,他们还交流法国文化,最近,伟明正忙着运作一个非常有趣且很有意义的旅游项目,他与法国旅行社合作推广一个超级“奢侈”的旅行团——因为9天的时间近5万的费用,只游法国一个国家,对于普通的欧洲旅行来说,这有些奢侈,但能够用9天时间去认识一个真正法国,这种深度旅游,将是一种奢华的享受。“这个旅游项目中还有别具特色的马拉松项目,就是在著名的酒区里跑马拉松,经过30多个酒庄,品评各种顶级美酒。”伟明说。

来到青岛后,伟明一直都在推广红酒文化,他将精力投入其中,安娜除了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协助丈夫的事业。伟明和安娜在法国巴黎和法国北部都有家,他们在青岛崂山买了房子住。由于安娜教学的学校也为他们准备了公寓,所以他们平时两边住。平日里,他们中午都吃简单的中餐,晚上回家保姆会做好饭菜,周末,爱烹饪的伟明会给家人做一顿法国大餐或者是几道手艺传自母亲的客家菜。

伟明和安娜很喜欢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很喜欢青岛的海,周末会去海边。夏天会去海边晒太阳或者游泳,因为喜欢游泳,他们会一直持续到11月份。安娜很喜欢这座在海边的港口城市,特别是这里清新的空气,污染少,而且青岛人有一定的文化。伟明也非常非常地喜欢青岛的生活,认为这座城市不大不小正合适,虽然他很少有时间去到处游逛或去更深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平时,伟明还喜欢去跑步,跟在青岛生活的外国人一起参加俱乐部的一些运动,比如,他们会每周两次一起跑步,要么沿着市区,要么沿着海边,最近就有从银海跑到五四广场往返,和从石老人跑到极地海洋世界的路线,伟明喜欢这种公开的敞开式的活动,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参加。

伟明的女儿美静,很活泼开朗,是一个像是时刻照耀着太阳的花营,美静是他们从她11个月大的时候收养的,因为3岁之前都跟伟明和安娜生活在法国,所以她的法语非常流利。美静马上就要6岁了,即将上小学的她被安排在一家国际私立学校就读。伟明和安娜有个长期的打算,等美静读完小学再带她回法国接受高等教育。现在,他们又将收养第二个孩子——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因为安娜觉得跟中国很有缘分,也有领养孩子的愿望,所以,能够收养中国的孩子,是她非常乐意的。

伟明喜欢青岛的环境,喜欢青岛人。在他看来,中国北方人和容易敞开自己的欧洲人相比,更像法国北方的红酒——虽然不如南方的红酒那么奔放热情,但有着很深的底蕴。最初打交道可能不那么容易,但一旦过了那道坎,关系会更深。

上一篇:写春天景色的日记500字下一篇:她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