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习心得

2024-10-16

初中生物学习心得(共11篇)

初中生物学习心得 篇1

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国培视屏讲座,使我受益匪浅,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教学生涯,简单谈谈自己对生物新课改的一点看法。具体如下: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墨守成规,照搬硬套,否则只有造成教学的公式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欲望。

5、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前人已经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其二,引导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详尽的计划去观察。同时,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最后,要伴于积极的思考,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析。

6、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只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七年级生物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特别多,这同时也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展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 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

一、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 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 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预期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

方案一:方案二: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理由是

(3)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是,如何证明?

初中生物学习心得 篇2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于学生的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营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终结脊椎动物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加,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而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思维的形成便成了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割爱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在各班建立了图书角。为了减少费用,我就到旧书摊为学生挑选《少年科学》、《百科知识》、《家庭医学科普》、《生物趣谈》等旧杂志和书籍,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但不做硬性干涉。

将生物进化史,课本上讲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而最新的考古证实“生物大爆炸”理论。那么我就在将进化论后,讲了“生物大爆炸”另外,日本科学家发现果蝇体内有60%以上的基因和人相似,迫使人们不得不从更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进化的里程。学生听了非常高兴,对生物进化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好机会。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技术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创造的火花。在实验茎的疏导作用中,有的同学按照课本的要求用红墨水,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了蓝墨水。我在总结时专门让用蓝墨水的同学把实验效果展示给学生,并表扬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

课本知识的方方面面与生活联系是很紧密的,充分利用课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遗传学的学习中,让他们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例如:子女的长相像父母,且一些器官尤其相似,有的同学发现父母双方有一方智障,如母亲是,则儿子智障的机率大一些,而父亲是,女儿的机率大一些。还有一些遗传疾病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知识,理解的更深刻了,学习的更透彻了。教师讲解一些当前科研的前沿科学。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和克隆技术的发展,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学习动机之激发 篇3

生物教学情境学习动机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关注,将兴趣培养的要求提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其实,学习要讲动机。兴趣不能持久,快的则稍纵即逝,而动机则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学校的教育活动也都是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为中介,产生不同的客观结果,以此促进学习。如此,学习动机的激发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1.对学科学习的价值理解

从社会价值方面看,在科技高度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努力学习,个体就得不到发展。学习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才能成为自己求知的动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物学的内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正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各种课程中拓展、举例,介绍生物学的前沿技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重要作用。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第一课,是介绍学科性质及先进技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介绍杂交水稻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体现生物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心理疏导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

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学习动机调整的关键因素。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环境非常复杂的时期,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年龄阶段、人格个性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初中生物学原本就有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相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事例,教给学生学会心理调整的方法,为激发学习动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人体的发育》和《健康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父母孕育、培养自己的艰辛,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提升生命价值的途径?顺理成章地介绍学习的意义及学科价值,从心理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引用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使学生感到好奇而又困惑。生物实验课上,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会举一反三,以引起大家的谈论。这就是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中。问题情境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發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不协调,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去探究,去思索,以求解决问题,达到学生的认知与教学知识的平衡。

对于初中生物学而言,问题情境的设置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谚语俗语等方面入手,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途径和知识原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同时,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节奏。问题的设置自然要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而结果的展示也要选择适宜时机并对学生有所启发。《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经过冥思苦想,到了烦闷、苦恼的时候,才去启发他。当然,课堂上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至少在学生经过谈论之后仍然不明白,教师才适时点拨,以激发其求知欲。

2.多渠道的反馈

反馈,一般教师都很重视,但也仅限于作业的批改、试卷的讲解。这些反馈,相隔时日较长,学生当时的兴趣或困惑由于几天的搁置,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多渠道的反馈,则一反相隔时日较长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结束时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于不明白地方,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QQ联系,或登录学校的学科网站,予以了解。对于反馈出来共性的问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讲解。多渠道反馈,及时排忧解难,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也会由此诱发。有不少科学家,也是由兴趣诱发了志向,奠定了终身奋斗的目标。

多渠道的反馈,既激发了学生动机,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生物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渠道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生物科学。

3.多表扬,少训斥

在课堂上,教师动辄训斥学生,已司空见惯了,有的甚至还讽刺、挖苦学生。鲁迅曾说过,在幼苗上驰骋,是快意的,但摧残的是天才的幼苗。确实是这样,学生被训斥得连自信心都丧失了,哪还有兴趣来学这门课。一般认为,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了荣誉感,从而激发起争取下一个荣誉的欲望。如此周而复始,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之教师和家长适时引导,积极的学习动机便会萌生。有人曾做过试验,把学生分为4个组。其中1组为控制组,只练习,教师不给予任何评论。而其它3组则为实验组。其中,第一组,每次都宣布受表扬的学生的名字;第二组,则为受训斥组,也宣布名字,严加斥责;第三组,则为受忽视组,只是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训斥。结果测试的平均成绩很不一样,受表扬组大幅度提高,第二组略有上升,第三组保持原有的水平,第四组则下降。如此,教师应该多表扬,少训斥。

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表扬学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教师要创造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多提学生可以回答出的问题,如生物介绍、相关时事、疾病特征、生活现象等,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让学生都能被表扬,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内外动机的相辅相成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常呈正态分布。后进生的内、外在动机水平都远远不及优秀生。但是,后进生的外在动机程度略优于自身的内在动机。从他们的动机性质方面看,更倾向于较低层次的欲望满足或模糊的“好学生”意识。如此,在使用外在奖励时,不应侧重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奖励他们的努力与进步,应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在激发动机时,教师应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用足够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采取帮助措施。

表现在实际操作时,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要分层进行,容易的问题和简单的作业请后进生作答,为后进生的成功创造条件。较难的问题和作业请优生完成,鼓励优生挑战自我。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积小成为大成,只要不断进步,最终都会成为成功者。

初中生物学习技巧 篇4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从激发学习兴趣、教给方法,切实提高预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好学习内容,适时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上《传染病》一节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放了“非典”时期,医院给病房消毒、把病人隔离并给群众注射疫苗的视频。随后问:“医院这样做有什么目的?为什么?”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结合当前季节进行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应注意预防哪类传染病?”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似乎只多了一小步,但它却体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一大步。更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突出重难点;更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领会,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当明确预习的目的后,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可先布置好要预习的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这节内容时,我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预习:“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与人体的染色体有关吗?生男生女由谁来决定?”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

再次,学会自我领悟自我反思,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领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目的。教育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共同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讲出自己的疑虑,充满自信地去学习。为此,我在生物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讨论、组间交流、集体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发现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天材教育

情感共鸣。而且在这样的共同交流、讨论和发现中,学生自由地放飞了自己的想象,提高了自我反思意识,增强了判断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生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外生物兴趣小组、科技小发明、生物专题讲座、环境情况调查、撰写生物小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爱好和特长,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活动,为学生学好生物,培养生物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

如何改变中学生生物教学方式?

生物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应该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下面就我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谈体会。

一、强调观察,重视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得出结果。这样既

二、激活思维,参与研讨

检验课堂讲授效果的标准不在于教师的自我感觉,应看学生在课上的参与程度。在课上要发扬民主,提倡生动活泼、愉快轻松的教学风尚。教师独断专行,过分严肃紧张的教学气氛只能压制情绪,束缚才智。

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论文 篇5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路拓宽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在上课的时候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及研究的兴趣。要摆脱这样的教学情况,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需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动脑并创新。例如,在进行“研究植物叶脉标本制作”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情境:在小溪河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浸泡了很久的树叶,用水将这些树叶冲洗之后就能够获得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浸泡的方式来制作叶脉标本呢?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学生说用自来水浸泡可以获得标本,一些学生建议用醋来浸泡,还有一些学生用碱性的溶液来浸泡。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充分表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证明了设计问题情境是非常有效的,老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拓展其思路。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探究性思维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注重的是让学生依照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正确的标准答案。这剥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限制了研究性活动的进行。为了转变这种状况,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方法才是重要的.。经过多次试验,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发明了环保型的灭虫剂。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勇于实践,掌握了研究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对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综合以上论述,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教育中还未全面普及,老师要坚持探究,采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式,创造让学生感觉自由的学习空间,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是辅助学习”的原则,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习心得 篇6

如何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兴趣

王婷婷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才会积极主动,才会轻松而有成效。然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不但对不同的知识内容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方法也不一样。那么高中生物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呢?

关键词:高中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一、讲好第一堂生物课

笔者认为,在第一堂课学生刚刚开始认识生物学,如果讲得成功,讲得精彩,那么教学就成功一半了。认识一门课程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要把这门课的“身世”及“性格”详细地让学生了解到,才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亲切感。如果仅仅泛泛地介绍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等等,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多多查阅各种相关资料,争取在第一堂课把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孕育、诞生、发展及现状等内容生动讲述给学生,并采用启发式方法给学生讲解生物学研究中的许多重要的或者神秘的问题在历史上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被生物学家们攻克的,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强

烈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当然,这样做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心不在焉,或者不能产生心理共鸣。这时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听课时的眼神及其他细微反应,对于反应不积极的学生,可以再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好采用诙谐轻松的语言问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问题。

二、做好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生物学家们一个一个实验积累出来的。因此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开始一个重要的实验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实验前期工作,当然最主要的是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将要做的实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迫切想知道如何进行实验及会得到怎么样的实验结果等。

例如,在进行有丝分裂实验教学前,应该首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

生物为什么都会由小变大地生长?(2)生长过程会发生什么?为什么新长出来的部分和旧的部分看起来完全一样?(3)是什么东西让生物可以把自己的形态一代一代传下去?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组成结构的基本知识,因此可以让学生先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再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解答这些问题。当然在把教材上正确实验方法告诉他们之前,可以再生动地讲解一下历史上生物学家遇到这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设计的实验,如何通过几代人漫长的研究得出正确答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正确实验是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可以站在前面科学巨人们的肩膀上进行生物学探索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三、生物教学要注重贴近生活和时代前沿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贴近生活的知识,越是贴近时代前沿的知

识,学生们就越有兴趣,而生物学恰恰是最贴近生活和时代前沿的学科了。因此,充分利用生物学这个优势,把它发挥到极致,才可能成功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到病毒时,可以扩展地讲一下在历史上引起全世界恐慌的最着名的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的起源、发展、变异及人类如何控制它们等等;在讲到人的营养与免疫系统时,可以讲讲人为什么吃五谷杂粮及蔬菜水果等可以养生,而吃带有色素、防腐剂、香料、反式脂肪酸等的食品及三高食品会得病的原理。

高中生物学习的记忆方法 篇7

首先指导学生通读所要记忆的知识, 然后分成若干组别, 再从每个组别中提取一到两个关键字, 提取字时一定要看到这些字就能想到该组别, 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该知识点。再把这些提取的关键字重新排列顺序, 编成顺口溜、诗词句, 甚至一句朗朗上口的话都可以。在编写时每句一般不能超出人的记忆单元的最大值也就是八个字, 编写的字句能押韵最好, 若个别字不适宜时也可以通过谐音、谐意等替换。对机械的、无内在联系的知识可用同音或近音字谐音成有滑稽、幽默感的词句,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对生物学知识加强记忆。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收集和整理的典型记忆口诀代表,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构成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 (婴幼儿时期多一种组氨酸) :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 这些氨基酸名字怪异且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我们将这些氨基酸用一句话“甲来写一本亮色书”来表示。

2) 组成生物体的20多种化学元素有多种分类方法, 其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类中, 适当调整一下顺序, 用其谐音编写成: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3) 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蛋白, 生物催化作用, 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 调节作用等, 对此分散的而互不联系的作用可谐意为:狗催运面条。

4) 微量元素的的种类还可以谐意为:铁门碰醒一头母驴=Fe Mn B Zn Cu Mo Cl。

5) 三胚层动物三个胚层的发育以及分化:外胚层发育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表皮及其附属结构;内胚层发育为消化道上皮、呼吸道上皮、肝脏、胰脏等腺体;中胚层发育为肌肉、循环、骨骼、生殖系统等;将三个胚层的发育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外层感官神经系, 内层两腺两道皮, 剩余中层不用记。

6) 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生物合成—组装—释放, 可简化为“一吸二注三合成, 复制释放再侵染”, 这样记来更能体现出该过程的动态变化过程。

7) 常见的原核生物的类群可概括为“一二三”, 一是指蓝藻 (包括教材中出现过的蓝球藻、念珠藻、色球藻、发菜等) , 二是指放线菌和细菌, 三是指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8) 对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记忆概括为“二三五八”, 就是指两种类型的核酸 (DNA和RNA) 、三种小分子物质组成 (或彻底水解后的三种小分子物质) 、五种含N碱基 (也可指五种基本组成元素:CHONP) 。

9) 常见人类遗传病的记忆可浓缩为:

常隐白聋苯:先天性聋哑、人类白化病、苯丙酮尿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色友肌性隐: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伴X隐性遗传病) 。

常显多并软:多指、并指、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抗D伴性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显性遗传病) 。

小心高压尿:先天性哮喘、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多基因遗传病) 。

特纳愚猫叫:特纳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良) 、先天性愚型 (21三体综合症或唐氏综合征) 、猫叫综合症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10) 显、隐性致病基因的判定可编口诀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规律是:无中生有为隐性 (父母均无该病) , 生女患病为常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规律是:有中生无为显性 (父母均有该病) , 生女正常为常显。

伴X隐性遗传病的规律是:无中生有为隐性 (父母均无该病) , 母患子必患, 女患父必患。

伴X显性遗传病的规律是:有中生无为显性 (父母均有该病) , 子患母必患, 父患女必患。

伴Y遗传病的规律是:父传子, 子传孙, 传男不传女, 代代有病。

11) DNA中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

DNA, 四碱基, A对T, G对C, 互补配对双链齐;

RNA, 没有T, 转录只好U来替, AUGC传信息;

核糖体, 做机器, t RNA上三碱基, 能与密码配对齐。12) 减数分裂:

13) 细胞的结构中生物膜的有无,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有双层膜, 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 于是记忆为:线叶双、无心糖。

14) 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类群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如何区分:

真核生物:一团酵母发霉了 (依次表示衣藻、团藻、酵母菌、霉菌) ;

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唯一细胞器—核糖体, 可记忆为:原来有核。

15) 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间期——D复蛋合准备起 (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膜—核膜;仁—核仁;两体—染色体和纺锤体) ;

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 (形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点—着丝点;数—染色体数) ;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两消—染色体, 纺锤体消失;两现—核膜核仁出现) 。

16) 原肠胚的特点:

一孔二腔三胚层 (胚孔;囊胚腔和原肠腔;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

学习记忆的方法有很多,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 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不仅可化难为简, 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琦旭, 张雪珍.口诀记忆法初探.生物学教学, 1993 (2) :21-22;

[2]赵建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 1995 (4) :28;

[3]赵永春.显微镜操作规程口诀.中学生物教学, 1998 (5) :36;

[4]陈继贞.生物学知识记忆规律的探究.中学生物教学, 2000 (3) :23-24;

浅论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以疑生趣 实验与实践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56-0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呢?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理、农、林、医的基础,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科研工作的重点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受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运用疑生趣原则,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第四节《计划生育》一节时,首先提出:①“发早财,不如生早子”这种说法对吗?②“多子多福”这种说法对吗?③人口增长的问题就是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对吗?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质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迫切要求解开疑窦的兴趣上来,然后讲授《计划生育》的知识,让学生从学到的知识中回答质疑。

又如,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

三、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给学生学习生物带来浓厚的兴趣。

四、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初中生物学习心得 篇9

结合罗琳老师的专题讲座《 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一内容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初中生数学学习存在的两种障碍在我们农村学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

2、急躁心理: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那些是已知条件,那些未知条件,那些是直接条件,那些事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我觉得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的还远远不够。由于我校处于农村的位置,大部分优秀生都到外面学校就读,剩下些基础差的学生,因此,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预习:由于大多数学生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加之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粗略地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之前的课前预习是未真正落到实处的。所以应从通过看书就能解决的课堂演练题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借鉴罗琳老师的做法,在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一看: 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注意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

三做: 在对预习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分层要求学生做适量的通过看书就找得到答案的练习题。(并利用每节课前五至十分钟时间逐一检查,看看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因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二、指导课堂上数学学习方法

课堂上数学学习主要是“ 听课” 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 “看”、“听”、“思”、“记”的关系..“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2 .“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

(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2)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3)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问).

(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思”是指学生思考问题.没有思考,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在思考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明确: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要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如:本节课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辩证意识,学会反思. 可以说 “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层次掌握,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考才会学习.

(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结合教材来记,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记笔记有助于将知识简化、深化、系统化.

三、指导课后数学学习方法.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浏览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笔记,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熟记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作业的书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水平.经过多年的初一教学,发现初一的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

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2)如何将推理思考的解题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出来.

(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刚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今后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课后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

(1)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3)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4)收集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上先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上完课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得 篇10

一、温故法

学习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孩子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来引进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二、操作法

对有些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感性材料出发,让孩子在操作中去发现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类比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分析两相关概念的异同,归纳出新授内容有关知识;有利于帮助孩子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促进知识迁移,提高探索能力。

四、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

五、置疑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教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孩子了解新概念的强烈的动机和愿望。

六、创境法

如在讲相遇问题时,为让孩子对相向运动的各种可能的情况有所感受,可以从研究“鼓掌时两只手怎样运动”开始。通过拍手体验,在边问、边议中逐步讲解。实践证明,如此使孩子犹如身临其境去体验并理解有关知识,能很快准确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碰到这样一种状况:明明自己已经很用功了,可是成绩无法提高。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我用功的方式是不是正确?

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多打草稿多画图。

举个例子,每位同学在解题的时候,都会先读一遍题目,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来解题。但是,不少同学在读了“一遍”题目之后,就急于下手,结果苦思冥想半天,都无法得出答案。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建议同学们再读几遍题目,尤其是几何题,综合题。因为题目给了很多已知条件,这些已知条件都是用文字跟数学符号来表达的,在我们大脑中很难一下子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时候如果我们再读几遍,把所有已知条件都以自己的方式充分地理解透,然后自己画个图,如果已经有图,就将这些条件标注到图上。由于人的大脑在短时间之内记忆的东西是有限的,如同电脑CPU,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地将大脑的功能用在计算和推理上,而不要让她承担记忆的任务;将这些需要记忆的条件和推理得出的结论都交给草稿纸和图表,大脑自然能够更轻松地去对付题目的问题了。

第二个问题,有的同学在解题的时候自信心不足,不敢下手。

其实很多人在最初接触一些难题的时候都没有思路,包括数学老师在内。但是在如何对待这个思路盲区上,有经验的老师和不自信的同学就截然不同了。很多人在碰到这种问题时,似乎有一种完美主义思想:要一步就找到正确思路,把题目解答出来。

举个例子,用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解答几何题,辅助线的方式有很多种加法,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会在挑选哪种添加方法上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他们中大多数的心理是怕作图的时候做错了,然后不得不改变思路,由于不愿意花时间去改变原来已经深思熟虑的那条思路,所以干脆力求一次就做对。

其实,一次就做对,是需要很多的练习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够达到的,这种数感和图感的建立不是短期可以建立的。同学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有了思路,就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然后证明你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无法证明,则另外想思路。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只要重复去实践,自然会形成一种状态:一看题目,就大致知道有几种思路,然后你就会一一去思考证明,一般情况下,总有一种是可以得出你的答案的。

有时候,当你推不开一扇门的时候,不要着急,试着反方向拉一下,或者横向拉一下。 快速记忆初中数学知识的六大方法

记忆是知识的仓库,学过的知识记得牢,积累的知识就丰富,而丰富知识的积累将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 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2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 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3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4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5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6联想记忆法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生物 探究性学习 领悟科学

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生物学教育不在局限于让学生知道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技能,更要求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式学习则受到关注。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生物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验特色,所以初中生物学习提倡实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本文概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并提出了关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生物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足见其重视程度。

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变量”、“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如“收集或测量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花的结构”。此外还有要求学生“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充当“校园绿化设计师”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二、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導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面对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三、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一是教材有章、有节,章节都有要学习的内容的标题,而且这些标题都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探究是要训练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这就是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二是探究内容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与环境状况等难以适应地区、学校的差别。三是探究应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境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它的生动性、具体性以及和学生的距离并不理想。这需要教师去替补,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探究性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我们的教学是逐渐深入的。最初的实验课、探究课学生往往浅尝辄止。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学生一旦观察到视野中的细胞就会瞪大眼睛惊呼:老师,我找到了。当问及是否看到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时,学生又会一脸茫然,甚至把气泡当成细胞。因此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我们采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推荐实验用具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的方法。

2.探究性学习要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教材安排的主要的探究活动就是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另一方面有些即使是课内的活动也需要课外用适当时间才能完成。例如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为了使探究实验尽早完成,并取得成功,至少应提前一周做菜豆种子萌发实验,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坚持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教材中设置的进一步探究栏目就是要课外做的,当然这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性,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还有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内外的时间,一个学期要早作统筹安排。

3.要重视探究活动和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较为规范的探究报告,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举办小型报告会,从出墙报、展板到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交流,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写一篇叙事或抒情的文章,却不会写一篇科学报告,这样的学生不是少数,这是因为我们训练不够。而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辩证的逻辑,严密的推理是科学活动的思维品质在撰写科学报告会得到锻炼。

上一篇:软件项目售后培训方案下一篇: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