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2024-05-21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共8篇)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1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幼儿意外伤害是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对儿童健康 和生命造成的损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这就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必须具备一些急救知识和技巧,在 日常生活中,遇到幼儿烫伤、骨折等意外伤害就能及时进行救护,以挽救生命、防止残疾、减少痛苦。(一)小外伤 1.切割伤

常见切割伤:幼儿玩耍小刀、剪刀等锋利物品造成的皮肤断裂、出血。

案例:某幼儿拿着水果刀玩耍,不小心在手指上划了一道口子,伤口处开始渗出血珠。急救方法:

(1)对于较小、较浅的切割伤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也可以先清洁伤口周围,用冷开水冲洗伤口处.特别是将异物冲洗干净,再用双氧水由里向外消毒,然后涂搽红药水或紫药水。

(2)伤口较大,出血较多,必须先止血,将伤处抬高,立即送医院,请医生处理。2.刺伤

常见刺伤:常见于玻璃、竹刺、铁钉、木屑等锐利物刺入皮肤,伤口深而狭窄,容易感染。

案例:某幼儿在自由活动后告诉老师手指疼痛,老师检查发现,该幼儿食指尖有竹刺刺入,伤处周围皮肤又红又肿,按压疼痛。急救方法:

(1)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洗伤口。

(2)检查伤口是否留有异物,如果有,用消毒针顺着刺的方向将其拔除。(3)确认伤口无异物后,用碘酒或酒精涂搽伤口周围,伤口涂红药水。3.扭伤

常见扭伤:多发生在幼儿运动、游戏等活动中,多为关节处软组织受伤,伤处肿痛,运动不灵活,颜色发青。

案例:某幼儿穿上了妈妈给她买的新皮靴,鞋跟和鞋帮都较高,该幼儿在奔跑中不小心把脚扭了,孩子感到剧烈疼痛,脚的活动不方便,老师发现幼儿的脚踝又肿又青。急救方法:(1)检查是否骨折。

(2)如果没有骨折,立即对伤处冷敷,使血管收缩止血,并达到止痛的目的。(3)一天之后,对伤处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

(1)定期检查和维修幼儿园的滑梯、攀登架等游乐设施。(2)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时,注意观察、提醒幼儿。(3)遇到不安全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帮助。

(4)教育幼儿不打架、不拥挤,遵守活动规则,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守秩序的习惯。(二)骨折 1.常见骨折

因外伤破坏了骨的完整性,称为骨折。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不破裂,与外界不相通;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破裂,与外界相通。幼儿常发生以下几种情况的骨折:重物打击,可能导致骨折;手被弹簧门挤压,可能导致骨折;伸手玩弄电扇,可能因扭转而发生骨折;车挤压、跌倒等。也都可能 造成骨折。2.骨折的症状

(1)剧烈疼痛,特别是活动伤肢或按压骨折的部位时。疼痛更明显:(2)骨折的肢体失去正常功能,如:下肢骨折不能走路,上臂骨折不能抬高:(3)骨折的部位出现变形。

小儿骨骼的成分和成人相比较,有机物相对比无机物多,所以小儿的骨骼韧性强、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一旦发生骨折,还可能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 枝骨折”,伤肢还可以做动作,因此,小儿骨折容易被忽略,如不及时送医院治疗,伤肢将出现畸形,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所以,小儿一旦发生肢体伤害,应及时 送医院检查是否发生了骨折。3.急救方法

(1)在未急救包扎前,不轻易移动伤者。如果轻易移动,可能引起骨折移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休克和血管、神经损伤,甚至由闭合性骨折变为开放性骨折,加重伤势。(2)止血。幼儿发生骨折后,观察幼儿全身状况,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并伴有大出血,先要在伤口处覆盖敷料,包扎止血。再处理骨折。

(3)处理骨折的基本方法是:使断骨不再刺伤周围组织,限制受伤肢体的活动,使骨折不再加重,这种急救方法叫“固定”。

①四肢骨折:幼儿四肢骨折后,观察骨折处是否有皮肤破损及断骨暴露,如果有断骨暴露在外,不要强行还纳回去。可盖上干净纱布,简单固定,迅速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如果骨折处没有上述情况,应立即用夹板固定。夹板一般选用薄木板,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木棒、硬纸板、竹片等代替,甚至还可将伤肢固定于健肢。固定时,给 伤肢垫上棉花或布,夹板的长度应超过伤处的上下两个关节,用绷带把伤肢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露出幼儿手指或脚趾。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松紧以手指 和脚趾尖不出现苍白、发凉、青紫为度;

②颈椎骨折:将患儿平放,头部垫高。为避免震动,可在头部两侧放上沙袋或硬枕头,使头部固定。

③肋骨骨折:判断断骨是否伤及肺部,如果断骨刺伤肺,患儿呼吸困难,应尽快送医院急救。反之,可让患儿深呼吸,用宽布带缠绕胸部断肋处,减少胸廓运动:

④腰椎骨折:处理这种骨折,稍有不慎,即可产生严重后果。患儿发生腰椎骨折以后,应严禁腰部有活动,否则会加重脊髓的损伤。不能让患儿走动、弯腰,救护 者也不能搀扶、抱持患儿。不可用软担架抬患儿,可用木板、门板等作为搬运工具,多个救护者动作一致地将患儿抬到硬担架上,让患儿俯卧,用宽布将身体固定在 担架上.尽量平稳地将 患儿送到医院.

(4)及时送医院,争取在骨折后2~3小时内送到医院进行复位处理。4.预防

(1)保教人员要加强责任心,防止发生伤害事故.引起骨折。(2)幼儿进出的门不安装弹簧,以免夹伤幼儿,引起指、趾骨的骨折。(3)教育幼儿不做危险动作。(三)出血

出血是儿童时期常发生的一种外伤现象,少量出血容易止住:严重损伤引起的大出血。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1.常见的幼儿出血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量大,短时间内可大量失血,必须立即止血。(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均匀流出。

(3)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样渗出,可自己凝固。2.急救方法

(1)动脉出血:采用指压止血法,这是动脉止血最快速、最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即用单个或多个手指压住血管的上端(更靠近心脏),压闭血管,阻断血流,急送医院处理。

①面部出血:压迫两侧下颌骨。救护者可用拇指在伤口同侧下颌骨前方2厘米处触及动脉搏动,按向下颌骨,使面动脉被压闭而止血; ②前臂出血:压迫肘窝(偏内侧)动脉跳动处; ③手掌、手背出血:压迫腕动脉跳动处; ④手指出血:将手指屈人掌内,成握拳状;

⑤大腿出血:屈曲大腿,压迫大腿根腹股沟动脉跳动处; ⑥脚部出血:压迫脚背动脉跳动处。

(2)小伤口:由于小伤口引起小的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可用一般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棉花垫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即可止血。

(3)较大伤口:由于较大的伤口引起的出血,可将敷料(可用干净的棉花、纱布)盖在伤口上,用绷带包扎止血。(对小伤口和较大伤口出血,还可将陈艾叶搓成艾绒点燃,用以炙伤口,止血效果很好。)3.预防

(1)将小刀等锐器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2)经常检查幼儿口袋,如有危险的东西,要交老师妥善保管。(3)教育幼儿不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不挖鼻孔。(4)注意幼儿活动中的安全。(四)烧、烫伤 1.常见烧、烫伤

烧、烫伤是由火焰、蒸汽、热液体、电流、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幼儿皮肤的角质层薄.保护能力差,因开水、热汤、化学药品、火焰、电器等导致的烧、烫伤事故较多。按烧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三度烧伤。

一度烧伤:仅表皮受损。表现为皮肤轻度红、肿、热、痛,没有水疱。二度烧伤:伤及真皮。表现为伤处皮肤疼痛剧烈,有水疱。

三度烧伤:伤及皮下组织、肌肉。表现为受伤处皮肤感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疱,皮肤颜色蜡白或焦黄。2.急救方法

烧、烫伤的急救原则是消除烧、烫伤的原因,保护创面,设法使伤员安静止痛。(1)消除烧、烫伤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火焰,应设法将余火扑灭;如果是热的液体,应立即将烫伤部位的衣服脱掉;如果是触电烧伤,应立即切断电源。

(2)保护创面。一度烧伤可在局部涂搽獾油、烫伤膏等,一般在3~5天内可好转。二度、三度烧伤应用清洁的被单、纱布、毛巾等物覆盖创面,不要弄破水疱,也不要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治疗烧伤的药品,避免加重感染和损伤,速送医院处理。

(3)设法使伤员安静止痛。若烧、烫伤面积大,病人烦躁口渴,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糖开水饮用。

注意事项:如被腐蚀性药品烧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如被生石灰烧伤,应将石灰颗粒揩去,再用水清洗,否则,生石灰遇水产热,会加重伤势。3.预防

(1)成人端着热水或开水壶时要注意避开幼儿。

(2)开水、烫饭菜、化学药品、电器等应放在幼儿手够不着的地方。(3)刚烧好的饭菜应放置一段时间,待不烫时才让幼儿进食。(4)给幼儿洗头、洗澡时应先开冷水后开热水。(5)教育幼儿不玩火、不触摸电器等物品。(五)煤气中毒 1.常见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大多是由于冬季用火、洗浴、用煤炉取暖,如果居室无通风设备、风倒灌、烟筒漏气,常发生煤气中毒。过量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大于氧气,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和作用,使人体缺氧而窒息。

幼儿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头痛、恶心、呕吐、乏力,重者呼吸困难、昏迷、惊厥,皮肤出现樱桃般的红色等症状。2.急救方法

(1)救护者匍匐进入现场,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2)迅速把病人抬离中毒的现场,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松开衣领、腰带。(3)给病人保暖,中毒严重者速送医院急救。

(4)如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急救。

注意事项:给病人灌醋、喝酸菜汤都不能解除煤气中毒,反而拖延了时间。让病人受冻也不能解除煤气中毒,反而容易使其受凉,加重病情。3.预防

(1)冬季不得在室内使用没有通风设施的煤炉取暖;洗浴时一定要有安全设施。(2)冬季注意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能将孩子单独放在、甚至锁闭在用煤炉或煤气取暖的房间里。

(3)养成使用完煤气即关闭阀门和总阀门的习惯。

(4)幼儿园定期检查煤气管道有无泄漏之处,如有,当立即修理。(六)误服毒物 1.常见误服毒物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常备药片、药水、有毒物品管理不善,导致幼儿当作食物误食而中毒。

案例:某个3岁的幼儿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发现了喇叭花种子,该幼儿很好奇,把喇叭花种子吃了下去,引起中毒。2.急救方法

(1)催吐。如果是两岁以下的小儿,可一手抱着,另一手伸入小儿口内刺激其咽部,使其将毒物呕吐出。若是两岁以上的小儿,先给清水饮下,让孩子张大嘴,再用筷子或手 指等物给予小儿咽部机械刺激使其呕吐,可反复让小儿喝水、催吐,直到吐出的水全为清水。

(2)解毒。对于误服强酸强碱等化学液体的患儿,为保护其食道、胃的黏膜,可用牛奶、面糊、蛋清等作为洗胃剂,既可达到洗胃的目的,又能保护胃黏膜。若是误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幼儿,在患儿的呼气中能闻到大蒜味,可让其喝下肥皂水解毒,同 时,立即 送医院急救。

(3)对于吃进毒物时间较长的患儿,如超过4小时,毒物已进入肠道,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4)急救的同时,要搜集患儿吃剩的东西、呕吐物,以及可能在患儿口袋内残留的有毒物质,以供医生检验毒物的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3.预防

(1)家庭和幼儿园对常备药品应加强管理,标签鲜明,放在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不能与食物放在一起。

(2)给孩子服药要看清楚标签上的姓名、药品名称等。(3)教育幼儿不随便吃东西。(七)异物 1.呼吸道异物

喉部、气管或支气管内误吸入异物,统称为呼吸道异物。

(1)常见呼吸道异物小儿的咳嗽反射差,玩耍、嬉戏时口内含有异物,一不小心,可能让异物进入呼吸道;或进食时大声叫喊、哭闹,也可能将食物呛人呼吸 道。吸人的异物,以蚕豆、花生、瓜子为多见。异物进入喉、气管,刺激黏膜引起剧烈呛咳、气急等症状,继而出现喉鸣、吸气困难、声嘶等症状。案例:妈妈催促正在吃果冻的孩子上幼儿园,孩子一着急,果冻一下吸入了气管,顿时,面色憋得通红.呼吸困难。(2)急救方法 ①抓住小儿双脚使其倒置,并大力拍击其背部,使异物从喉部落出,如果此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

②让小儿坐在抢救者的腿上,面朝外,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形成一个“垫”,按在患儿的上腹部,快而轻地向后上方挤压,随后放松,使膈肌压缩肺,产生气流,将气管中的异物冲出,如此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2.消化道异物(1)常见消化道异物

幼儿有时会玩弄棋子、纽扣、回形针、骨头等物,还可能含在口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食道。这些异物有时会卡在食道里.有时会顺利进入胃里。

食道有异物,表现为疼痛,吞咽困难。大的异物会引起呛咳和呼吸困难,并发食道炎症,可有发热等其他症状。

案例:某个4岁的孩子有一个习惯,老爱咬自己的衣服纽扣。这天在离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的衣服纽扣少了一颗,一问才知道,孩子吞了一个纽扣到肚子里。(2)急救方法

①如果幼儿吞食的异物是光滑的,幼儿无明显症状,可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促使异物随大便排出。可密切观察幼儿大便,直到异物排出体外。若长时间未排出,应去医院治疗。

②若幼儿吞食的是尖利的异物,应立即送医院急救。3.鼻腔异物(1)常见鼻腔异物

幼儿玩耍中,无意间将小物件塞入鼻孔。以花生米、豆子、果核为多见。幼儿鼻腔异物可能引起长时间鼻堵。鼻涕带血丝。

案例:午睡的时候,某幼儿发现一颗豆子,就塞到鼻孔里玩,结果取不出来了。(2)急救方法

①不可用镊子去夹异物,特别是圆形的异物,可能使异物深陷,落人气管,非常危险。②可让幼儿按住无异物的鼻孔,用力擤鼻,使异物排出;也可用棉花捻或纸捻刺激幼儿的鼻黏膜. 使其打喷嚏,将异物排出。③如上述方法无效,应送医院处理。4.异物入耳(1)常见异物入耳

幼儿将小物件(豆、米、小珠子等)塞入耳中,或有昆虫爬入耳道造成外耳道异物。(2)急救方法

①昆虫入耳,可把耳朵对着灯光,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引诱昆虫爬出;也可将食用油、甘油等倒入耳内,再让患儿将这只耳朵侧向上静停几分钟,然后将这只耳朵侧向 下,被淹死了的昆虫可随油一同流出。

②小物件入耳,可嘱咐患儿头偏向异物一侧,用单脚跳,异物可能会掉出。

③难以排出的异物应去医院处理。因为在没有良好的照明条件、专用工具和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 操作,可能会加重损伤,后果严重。5.眼部异物(1)常见眼部异物

多见于飞尘、小虫、沙粒入眼,引起灼痛、畏光。(2)急救方法

①沙子、小虫人眼附于眼球表面,可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去。若异物嵌入眼睑结膜,需翻开眼皮,再擦去。翻眼皮的方法是,让小儿眼向下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他的眼皮,轻轻向上翻转则可。

②如异物嵌于角膜组织内,或上述方法无效,应迅速送医院处理。6.异物人体的预防

①幼儿进餐时不惊吓、逗乐幼儿;

②幼儿能吸入或吞入的物品不应作为玩具使用;

③幼儿臼齿未长出时,应避免食用花生米、瓜子及带核、带骨、带刺的食物; ④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进餐时不嬉戏、打闹;

⑤教育幼儿不要把别针、豆子、玻璃珠等小物件塞进嘴、鼻孔、耳朵里。(八)溺水

溺水者因吸人大量的水,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一旦发现溺水者要迅速施救。1.急救方法

(1)水上救护。救助者如不会游泳就不要贸然下水,可将救生圈、木块等漂浮物和绳索抛给落水儿童,同时,迅速呼救。会游泳的救助者应迅速从落水儿童的后方接近他,乘其不备突然抓住他并控制牢;再使落水儿童的头部浮出水面,采取仰泳姿势,救其上岸。(2)倒水。清除溺水儿童口、鼻内的污泥、杂草等异物,同时解开其衣裤;救护者一腿跪地,一腿屈膝,将溺水儿童置于屈膝的大腿上,头朝下,拍其背部,使其呼吸道和胃里的水倒出来。

(3)进行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摩。检查溺水儿童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如呼吸和心跳停止,迅速实施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摩,然后急速转送医院。2.预防

(1)幼儿园不能建在河边和粪池、池塘附近,以免幼儿失足淹溺。(2)教育幼儿不能自己去河边、池塘边玩水。

(3)幼儿游泳,要有成人看护。教育幼儿不在不明水情的地方游泳。(九)触电 1.常见触电事故

儿童玩弄电源插座、电器、开关等引起触电;户外电线落地,幼儿随手拾取,或在附近玩耍也可能触电;雷雨天气,在大树下避雨也可能导致触电事故。轻度电击,表现为面色苍白、呆滞,对周围失去反应,全身无力;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2.急救方法

(1)脱离电源。用最快的方式让伤者脱离电源。如幼儿摆弄电器开关、插座等触电,可迅速拔去电源插座或关闭开关、拉开电源总闸切断电流;如果幼儿触及了 室外断落的电线而触电,救护者可站在干燥的木板或塑料等绝缘物上.用干燥的木棒、扁担、竹竿等绝缘物将接触幼儿身体的电线挑开:如果幼儿手部与电线连接紧 密,无法挑开,可用大的干燥木棒将触电者拨离触电处。

(2)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触电者脱离电源后,检查触电者的呼吸、心跳,对呼吸、心跳微弱或停止者,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

(3)保护创面。在急救的同时,对灼伤部位,先洗净,然后用消毒敷料包扎。3.预防

(1)经常检查电器、电线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电器、电线是否漏电,特别是雷雨天气应更加注意。

(2)电插座、电器等应置于幼儿手摸不到的地方。

(3)教育幼儿不要用湿手插接电源,不玩弄电器,不要在供电线和高压线附近玩耍。(4)教育幼儿雷雨天气不要在大树、电线杆、高大建筑物下避雨,要蹲伏在地势较低的地方。雷雨天气不看电视。(十)中暑 1.常见中暑

幼儿长时间受到强烈阳光照射或停留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以及在炎热天气长途行走或过度疲劳等,均易导致中暑。其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全身乏力等。2.急救方法

(1)将患儿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扇风,用冷水或冰块冷敷,帮助散热。(2)让患儿多喝清凉饮料,也可口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清热解暑药。(3)如中暑严重,患儿昏迷不醒,应速送医院。3.预防

(1)炎热的季节,避免幼儿长时间的户外活动。(2)幼儿园老师应采用一些防暑、降温措施。(3)教育幼儿感到不舒服时主动向老师说。(十一)冻伤 1. 常见冻伤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后发生的损伤。幼儿冬季落水、衣着不暖,在气温低、湿度大或大风的情况下停留,都可发生全身冻伤。幼儿手、脚、耳等供血不足的部位容易发生局部冻伤,表现为发红或发紫、肿胀、发痒或刺痛,有些可起水疱,之后糜烂或结痂。2.急救方法

(1)全身冻伤:让患儿离开寒冷环境,搬动时,动作要轻柔,以免用力不当造成患儿肢体扭伤或骨折。用暖和的衣服、热水袋等温暖患儿身体,给予患儿温热的饮料,如牛奶、姜汤等,以加速其血液循环。

(2)局部冻伤:多发生在耳、手、脚等部位,可在局部涂抹冻疮膏。3.预防

(1)冬季应加强保暖措施,注意幼儿的服装、鞋袜松紧要合适,对暴露在外的皮肤可使用保暖用具。(2)注意防潮,保持幼儿服装、鞋袜的干燥,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应及时更换。(3)寒冷的冬季,多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加强血液循环。(十二)虫、蛇咬伤 1.蚊子、臭虫等咬伤

急救方法:用酒精涂搽患处,严重者可搽氨水或清凉油。2.黄蜂螫伤

急救方法:黄蜂毒液呈碱性,伤口可涂搽弱酸性液体,如食醋。3.蜜蜂螫伤

急救方法:蜜蜂的毒液呈酸性,伤口可涂搽弱碱性液体,如淡碱水、肥皂水等。4.蝎螫伤

急救方法:蝎子的毒液呈酸性,局部涂抹碱水,有一定疗效。5.蚂蟥吮血

急救方法:被蚂蟥叮住脚、腿流血时,应立即在被叮处的附近拍打,或用火灼烧蚂蟥,使蚂蟥掉落,然后用淡碱水冲洗。涂上碘酒,盖上清洁纱布。6.蛇咬伤(1)急救方法

①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被蛇咬后,迅速躺下,用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紧紧地捆扎伤口上方(靠近心脏一端),防止蛇毒扩散。②迅速排除毒液。

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等冲洗伤口及附近皮肤。用小刀或刀片以蛇咬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形切开,用力挤压伤口,使毒液排出,同时,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③立即服用蛇药,对伤口进行湿敷,速送医院。(2)预防

①不要带孩子们到潮湿、阴暗、杂草丛生的地方活动,并且教育孩子自觉地不到这样的地方去玩耍。

②平时可置备一些蛇药。(十三)晕厥 1.常见晕厥

多由于疼痛、闷热、站立时间过长、精神紧张等原因,造成幼儿短时间的大脑供血不足,而失去知觉、晕倒。表现为晕厥发生前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晕倒后,患儿面色苍白、出冷汗等。2.急救方法

首先让患儿平卧,头部放低、脚部略抬高,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然后解开患儿的衣领、裤带。患儿安静地休息后,喝些热饮料,一般可好转。(十四)鼻出血 1.常见鼻出血

(1)鼻外伤:儿童跌倒撞伤鼻部引起出血,挖鼻孔造成鼻前庭糜烂引起出血。(2)鼻腔异物:幼儿玩耍中把小物件塞入鼻腔引起出血。(3)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鼻腔充血、水肿,引起鼻内血管破裂出血。(4)偏食:幼儿不爱吃蔬菜,缺乏维生素,容易引起鼻出血。(5)鼻腔炎症:炎症引起鼻痒,儿童经常用手挖鼻腔引起出血。2.急救方法

(1)安慰幼儿不要紧张,安静地坐着。(2)紧捏幼儿双鼻翼,压迫止血。

(3)头部、鼻部、后颈窝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

(4)如出血量大,可用一般滴鼻液浸湿棉花团塞入鼻腔止血。(5)止血后,2~3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

(6)如上述方法对止血无效,应立即送患儿去医院处理。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法(一)火灾应急处理

1.发现火灾后.必须立即拨打119报警.在报警电话中,要说明以下情况:起火单位、位置、着火物、火势大小、火场内有无化学物品及类型、着火部位、报警人姓名、单位及所用电话等,并派人员在醒目处等候接车:

2.报警同时,开启消防电源。打开应急照明设施和安全疏散标志; 3.在消防人员到达前,由灭火行动组尽力控制火势蔓延;

4.若火场内有人员,则应用灭火器具减弱火势对人员的威胁,全力疏散、抢救人员脱险逃生;

5.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发生爆炸事故、烧毁重要物资、形成大面积燃烧等影响全局的情况,应列为主要方面予以处理:

6.灭火行动组应分秒必争,迅速行动,找准着火点,果断扑救,抓住时机,不等不靠,为继续开展全面深入的扑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7.无关人员要远离火场,保持道路畅通,便于消防车辆驶入;

8.扑救固体物品火灾,使用灭火器;扑救液体物品火灾,使用灭火器、沙土、湿的棉被等,不可用水; 9.不得组织幼儿灭火: 10.及时报告主管单位领导。(二)地震屈急处理

为了保证发生地震时,幼儿园能快速、有序、安全地应急疏散师生,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如发生轻度地震,处理如下:

1.地震时如果幼儿在教室,当班教师教育幼儿不能慌张、哭闹或随意乱跑,要听从教师的指挥,马上组织幼儿有序疏散,疏散路线如下:大班、中班:幼儿从教室门跑步到操场。小班、小小班:依次按顺序下楼.跑步到操场。

2.如发生地震时在室外,立即组织全部幼儿蹲下,并注意避开电线,大树等危险物品。如发生震动较大破坏性地震,处理如下: 1.如果幼儿在室内,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震动特大,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组织幼儿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洗手问、厕 所等;也可以躲在桌子、柜子等下面以及教室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的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千万不要去窗下躲避;待地震减轻时,立即按疏散路线将全部幼儿疏散到一楼操场。2.地震时如果幼儿正在睡觉,要立即叫醒幼儿,在震动激烈时,有序组织幼儿趴在午睡室通道上、躲在桌子下或墙脚下,待震动减轻时立即组织幼儿疏散到一楼操场,疏散路线及要求同上。

3.如果正在室外活动,教师马上将幼儿集中到操场中间空旷场地蹲下,注意避开高大物体或建筑物.疏散幼儿到安全地方。

4.如果地震发生后因不能迅速撤离而困于室内、或被建筑物挤压等千万不要惊慌,要就近检查幼儿身体状况,并尽量为幼儿找到饮食,同时不能盲目采取措施,要懂得发送报险信号,等待救援。

5.时刻与幼儿在一起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

6.做好地震后房舍安全检查及加固维修、环境物品消毒等复课准备工作。(三)急救方法 1.口对口吹气

呼吸是人生命存在的象征。当患儿发生意外伤害,呼吸困难甚至停止时,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否则.呼吸停止后2~4分钟内就濒临死亡。人工呼吸就是用人为 的力量来帮助伤员进行呼吸,最后使其恢复自主呼吸的一种急救方法。人工呼吸的方法711%,这里介绍常用的口对口吹气法。(1)施救方法

①检查患儿的伤情和呼吸情况,如呼吸微弱或停止,应马上施行El对口吹气法; ②畅通呼吸道:使患儿仰卧,松开其衣领,解开其衣服;颈部垫高,使其头尽量后仰,必要时将舌拉出来.以免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检查患儿口、鼻有无泥沙、杂草、痰涕和其他分泌物并予以清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吹气。对小乳儿:

救护者深吸一口气,用嘴衔住乳儿的口鼻,往里吹气,每隔2~3秒钟吹一次。吹气时不要太用力,以其胸部隆起为度;吹完一次,把嘴松开,再压其胸,帮助呼气。

这样有节奏地进行,直到患儿恢复呼吸或将其送到医院。若不见胸部隆起,可能呼吸道不通畅或吹起方法存存问题 对较大的儿童:

救护者深吸一口气,捏住患儿的鼻孔以免漏气,将口紧贴患儿的口,向口内均匀吹气。吹气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吹气量太大,会将患儿肺泡吹破;若吹气量 太小,起不到作用。以患儿胸部隆起为度。吹完一口气,嘴离开,放开患儿鼻孔,轻压其胸,帮助呼气。这样有节奏地进行,每3~4秒钟吹一次,直到患儿恢复呼吸或将患儿送到医院。如果患儿牙关紧闭,可对着鼻孔吹气,方法同上。(2)注意事项

①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②防止用力过猛。如有胸肋骨骨折或其他情况不宜做人工呼吸时。应立即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③如果患儿呼吸、心跳均停止时,应同时进行心脏按摩术。2.胸外心脏挤压法

儿童在生活中发生意外,心跳微弱或停止,可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挤压法。胸外心脏挤压法是发生心跳骤停时,借助外力挤压心脏和胸腔,输送血液,以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的方法。(1)急救方法

①检查患儿的伤情和心跳的情况。如脉搏微弱或停止,马上施行胸外心脏挤压: ②让患儿仰卧,背部用硬物支撑,松开其衣服、腰带。让患儿仰卧于坚硬的木板或水泥地面上,绝不可在柔软有弹性的床上进行胸外心脏挤压,以免影响急救效果: ③胸外心脏挤压。新生儿:

手握患儿的胸,用两拇指按压其胸骨(在两乳头连线的中央),用力以压迫胸骨下陷1厘米左右为度,每分钟120次左右。1岁以内的婴儿:

左手托住婴儿的背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胸骨偏下方,手指保持垂直。每分钟80~100次左右。1~8岁小儿:

救护者把右手掌放在患儿胸骨偏下方,左手压在右手上,两手交叉重叠按压,使其胸骨下陷约2厘米左右,每分钟按压60~80次左右。(2)注意事项

①患儿背部应有硬物支撑,否则,将影响胸外心脏挤压的效果:

②挤压部位要正确。不能挤压左胸乳头处,该处为坚硬的肋骨,不仅起不到挤压心脏的作用.还可能导致骨折,伤及肺脏。加重伤情:

③用力要适度。按压应平稳,用力要均匀,有规律地垂直按压,不能间断。如果患儿的呼吸、心跳同时停止,应同时施行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可吹一次气,做心脏挤压4~5次。

幼儿年小幼推,天文好奇,对各种事物都充满极大的兴趣,喜欢摸、探、尝尝、动动,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故易发伤害性事故。因此,保教人员除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外.还应掌握常用急救技术,以便对意外伤害进行快速而正确的处理。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2

供暖系统通常由热源、热网、热用户的三部分组成, 其能否正常运行主要取决于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 并且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使供暖的质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根据调研, 目前的集中供暖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系统冷热不均、失调严重、运行中的水、煤、电等的能耗严重, 运行故障及事故时有发生, 严重的威胁着热网的正常运行, 造成供热质量难以保证。

总结了近年来我单位技改、量化管理的经验, 分析了供暖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供暖现状及供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对策。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水力失调

2.1.1 系统水力失调的分类及原因

系统水力失调可分为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两种。前者表现为水平面上用户流量偏离设计值, 近端热、远端冷;后者表现为垂直面上散热器流量偏离设计值, 楼层上冷热不均。为了解决冷用户的供热问题, 通常使设置大流量、高扬程水泵, 导致近端的热用户更加供热, 小温差运行, 热量浪费严重, 运行成本很高。

2.1.1. 1 水平失调的原因可归纳为:

a.热网设计一般只注意最不利点所必需的资用压头, 而其它点的资用压头总是大于实际需要值, 越近热源位置资用压头的余量就越大。在热网投入运行时若没有及时调节, 必然出现流量分配偏离设计值, 导致用户冷热不均。b.供热面积扩大, 热网的某些管段流通能力不够, 没有及时改造管网。c.热网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 水泵选型过大, 运行流量偏离设计值也会导致热网水力失调。

2.1.1. 2 垂直失调的原因可归纳为:

供热系统各立管之间、各层之间存在水力不平衡, 由于管道系列规格的限制, 设计一般是无法使之完全平衡, 尤其是分户改造工程, 单元立管若为同程式时自然压头作用导致垂直失调。

2.1.2 系统水力失调的处理办法

2.1.2. 1 水平失调的处理方法:

a.在每个换热站供水管及全部热用户建筑引入口安装调节性能较好的调节阀, 在正式运行前进行初调节。b.有条件的安装微机监控系统, 对系统及时进行有效的监视、调整和控制。

2.1.2. 2 垂直失调的处理方法:

a.分户供暖系统立管同程改为异程, 有效减少自然压力的影响。b.运行时对分户采暖热用户入口阀门进行调整。

2.2 系统积气

2.2.1 系统积气的主要原因有原因

系统积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a.热水中溶解的气体在系统的低速低压部位自动析出, 积存在散热器内或系统的局部高点, 补水量越大析出的气体可能就越多, 影响系统的水力流动和散热。

b.系统倒空, 即室内系统的局部形成真空, 使大量的气体进入系统。对失水量比较大的采暖系统, 若系统丢水后不能及时补水, 倒空则不可避免。

2.2.2 系统积气的处理方法

减少系统的跑、冒、滴、漏, 控制系统丢水, 从而减少了系统的补水, 把系统的补水率控制在2%以下, 可有效减少溶解在补水中的气体析出。如某系统的补水率通常在10%~15%, 系统总有排不完的气体, 当补水量降下来以后, 积气量明显减少。

在系统运行中系统丢水后应及时补水, 目前采用的手动补水的供暖系统是根据系统的压力变化控制其补水, 即系统压力低于某值时补水泵启动, 高于某值时补水泵关闭。对于采用膨胀水箱定压的系统由于压力表精度等客观因素限制及人的观测误差等主观因素限制造成系统倒空、进气, 空气被循环水带到系统之中在压力大的部位溶解在水中, 在压力小的部位析出, 增加了积气。同时热媒中的气体过多加剧了热源、管道、散热器的氧化腐蚀, 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系统中的积气需要及时排出, 增加了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否则系统不但不能正常运行, 还可能出现冻裂管道和散热器的事故。解决方法是由膨胀水箱定压变为补水泵定压, 通过电磁阀等自控设备的控制, 系统压力低时补水泵补水, 达到系统的压力要求是补水回流到补水箱, 实现了连续补水。实践证明, 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同时供热系统进气也是值得注意的, 在实践中我们曾遇到由于除污器未及时清洗, 其阻力变大, 在循环泵的吸入口形成负压, 在水泵盘根及其封闭不严处进气, 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克服方法:在循环泵的吸入口加压力表, 随时监视系统的压力变化, 及时清洗除污器, 并注意除污器的安装方向不要装反。

2.3 系统压力波动

2.3.1 系统压力波动的原因

对于膨胀水箱定压方式的供暖系统进常出现压力波动。一般的, 如系统定压正常, 压力低系统则缺水;压力高系统则散热器有可能超压爆裂。目前, 大部分供暖系统所用补水泵的补水量都大于实际需要的补水量, 采用的是大流量、高扬程的补水泵。当系统补水时, 补水迅速进入, 系统一旦充满则补水通过膨胀管进入膨胀水箱, 而膨胀水箱的管径一般较小, 阻力较大, 使补水泵的压力全部作用于系统造成系统超压, 而补水泵停止工作时作用在系统上的压力减小, 形成压力波动。

2.3.2 处理方法

上述原因发生的压力波动可通过更换与系统相匹配的补水泵和压力控制器自动控制补水来解决。如利用补水泵与电磁阀相配和, 利用补水泵既实现了系统的压力稳定, 又实现了系统的连续补水, 可谓一举两得。

3 工程应用分析

上述供暖系统的问题在实际运行管理中是常见的。通过近年来技改和量化管理节能技术的不断应用, 总结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些经验, 并通过实践,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现举一应用实例, 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我单位某采暖系统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水力不平衡, 近热远冷、冷热不均;系统积气, 经常冻裂管道和散热器;用户的室温得不到保证。尽管如此, 此系统的能耗仍很高, 水、煤、电的浪费严重。

该系统的供暖面积为16万m2, 供暖期间得同时运行两台10T/h链条锅炉、两台SYS-300型循环水泵、一台多级补水泵 (10kw) , 利用膨胀水箱定压, 间歇运行。采用手动控制补水, 由于补水泵太大, 运行中系统经常出现倒空或超压现象, 且系统压力波动较大, 水箱经常处于缺水或溢水状态, 系统总有排不完的气, 维修人员把系统排气做为每一天的一项艰苦工作, 否则系统就会积气, 系统末端就有可能冻结。

针对如上情况, 采取了如下措施:利用现有热源和一台循环水泵 (一用一备) 、增加了管网的监视、调节阀等, 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流量对管网的流量进行重新分配;更换补水泵为两台小功率的补水泵 (3kw) , 去除了膨胀水箱, 变开式补水为闭式补水;去掉管网上多余的排气阀 (这在未改造前有些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和自来水管, 减少人为放水。上述方法采取后系统的水力工况稳定, 采暖室内温度在16~20℃, 基本上满足了热用户的要求。热用户对于“烧得不好”的投诉基本没有发生。与改造前相比, 一个采暖季节煤、节电效果明显。形成了供热质量稳定, 用户满意;运行、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 收入增加;运行成本减低, 节约能源等一系列多方盈利的可喜局面。

4 结论

由此可见, 针对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 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通过技术改造, 提高供暖系统运行的技术及管理水平, 实行量化管理是提高供热质量, 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

摘要:根据近年的技改和运行管理经验, 就我国目前供暖系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如水力失调、系统积气、系统失水以及系统压力不稳定等做了简要分析, 提出了解决方案, 并列举了我单位某供暖系统技改的实例。

关键词:供暖系统,水力失调,压力波动,技改

参考文献

[1]贺平.孙刚.供热工程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 1996

沉井下沉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3

摘要:沉井下沉是沉井施工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在挖土下沉过程中若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在下沉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对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沉井下沉 问题 处理

0 引言

沉井是给水排水和桥梁工程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作为深基础的一种构筑物。它是在地面上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井筒形状作为基坑坑壁的支撑,在井壁的保护下,用机械和人工在井内挖土,使其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中的一种地下构筑物,它具有结构刚性好、施工简便、安全可靠、节约投资以及加快施工进度等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沉井虽然具有这些优点,一旦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或质量控制不好,都将会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纠偏起来难度相当大,成本相当高,给工程的正常使用带来很大的影响。下面结合本人的施工经验,着重讲讲沉井施工在其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挖土下沉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沉井挖土下沉是沉井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施工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环节。沉井在混凝土井壁浇筑完成并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就可进行挖土下沉。沉井挖土必须事先制定好挖土计划、合理配备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沉井开始下沉阶段,井体入土的深度不大,井体下沉时所受的土方阻力较小,并且此时由于沉井大部分还在地面以上,侧向土体的约束作用很小,稳定性较差,所以沉井最容易产生偏移和倾斜。这一阶段应严格控制挖土的程序和深度,注意要均匀挖土,对于结构体大的井体,根据需要,必须安排多个作业面,同时对称均匀挖土。实际上在挖土下沉时不可能是竖直均匀下沉,每沉一次,难免有些倾斜,继续挖土时,可在井体倾斜的反方向一边增大挖土量。在开始阶段,要经常检查沉井的平面位置,在纵横方向都应作好标记,随时注意防止较大的倾斜。在中间阶段,可能会出现下沉困难的现象,但在上节井体接高后,下沉又会变得明显,且仍可能出现偏斜事故。当下沉到后阶段时,由于沉井井体很大部分进入土中,受土体侧向约束作用,摩阻力增大,沉井将会出现下沉困难,而倾斜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沉井挖土下沉主要出现偏斜和下沉困难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可采取下述措施。

1 纠正井体偏斜的措施

1.1 原因分析 引起沉井偏斜的原因,可能是沉井在制作时,就出现歪斜或挖土出现不均匀或地层土质软硬不均匀或井外侧临时堆土不当或沉井底部的一部分遇到障碍物等,都会引起沉井偏斜。

1.2 纠正措施 ①在进行刃脚制作时,基础地面(枕木)必须用仪器操平,同时四周刃脚下基础地面(枕木)必须等厚、等量,做到均匀一致。②沉的少的一边多挖土,沉得多的一边少挖土或不挖土。③采取不对称压重、不对称射水和施加侧向力等措施。④遇到较小孤石时,可将障碍四周的土挖掉取出;遇到成层的大块卵石,可先清除覆盖的泥砂,然后找寻松动或薄弱处,用挖、铲撬的办法挖掉;对于较大的卵石,在不排水的情况下,也可用直径大于卵石的吸泥机吸出。⑤根据不同土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挖土顺序,分层开挖,使挖土对称均匀,刃脚均匀受力,沉井均匀、竖直平稳下沉。对松软土质,可先挖沉井中部土层(每层约深40~50cm),沿沉井刃脚周围保留土堤,使沉井挤土下沉;对中等密实的土,如刃脚土堤挖出后仍很少下沉,可再从中部向刃脚分层均匀削薄土堤,使沉井平稳下沉;对土质软硬不均的土层,应先挖硬的一侧,后挖软的一侧;对流砂层只挖中间不挖四周;对坚硬土层,可按撤除垫木先后顺序分段掏空刃脚,并随即回填砂砾,待最后几段(即定位承垫木处)掏空并回填后,再分层逐步挖去回填填料,使均匀下沉。沉井倾斜如受地下水方向影响时,先挖背水方面的土,后挖迎水方向的土。⑥沉井挖出的土方最好及时外运,即使条件不允许,也应搬运至离井壁四周影响范围之外处,且四周均匀堆放。⑦下沉过程中加强测量观测,每班观测不少于2次,发现倾斜(锤球偏离5cm)应及时纠正。

2 克服下沉困难的措施

2.1 原因分析 ①井壁摩阻力太大,超过了沉井本身的自重。②刃脚尖端处未挖土或在刃脚方向削土深度不够,从而产生正面的阻力过大。③刃脚底部可能遇孤石或大块石等障碍物,沉井局部被搁住,或刃脚被砂砾挤实。④遇摩阻力大的土层,未采取减阻措施,或减阻措施遭到破坏,侧面摩阻力增大。⑤在软粘性土层中下沉,因故中途停沉过久,侧压力增大而使下沉过慢或停沉。

2.2 助沉措施 ①沉井所用的模板表面必须平整光滑,制作时做到拼缝严密,相邻块高差符合要求。②采用加重法即在沉井顶面铺设平台,放上泥土、沙袋或石块等重物,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③在软粘性土层中,对下沉系数不大的沉井,采取连续挖土,连续下沉,中间停歇时间不要过长。④采用射水法即在井壁腔内的不同高度处对称预埋射水管,在井壁外侧留有喇叭口朝上方的射水嘴,遇下沉缓慢或停沉时,用高压水射水以减少井壁与土层之间的摩阻力。⑤采用泥浆润滑套法即在井壁周围空隙中充填触变性较大的泥浆(膨润土20%、火碱5%、水75%)或黄泥浆,使其形成一个具有润滑作用的泥浆套,可以大大减少作用在井壁上摩阻力,并加强管理,防止泥浆流失。⑥对于不排水下沉的沉井,可采用抽水法,可以从井孔中抽出一部分,以减少浮力,增加向下压力使沉井下沉。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4

摘要:我国工程质量事故统计显示,由设计原因造成的事故占40.1%,工程施工原因引起的占29.3%,其他原因引起的占30.6%,可见建筑设计在工程质量事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气设计又是电气工程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本文就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违反强制性条文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自己从事设计工作的体会,提出一些处理意见,以供本专业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改进设计,提高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常见问题

【正文】:

1.电力负荷应进行分级(GB50050-2005第3.0.1条)

(1)设计文件应阐述建筑物建筑面积、高度、用途并确定其性质、防火类别及其中的电力负等级;不应只笼统说明整个建筑物按某级负荷设计,而应对各电力负荷进行分级说明。

(2)负荷分级错误,常见的有:①对于高度24以下的,每层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百货楼、展览楼和室外消防用水量超过25L/S的公共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规定其消防用电设备按二级负荷供电,设计人员没有查找相关规范也没有与建筑、给排水专业沟通,自认为是低层建筑,就盲目定为三级负荷。②同一规范规定室外消防用水量超过25L/S的工厂、仓库其消防用电负荷应为二级,却错误定为三级负荷。③一、二级旅馆中厨房动力、冷库等属一级负荷,却按三级负荷设计。④对高层一、二类建筑以50m 高度的习惯来划定类别,而不注意其用途、性质,如对于高度为32m、8层的医院,或每层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高度28m的综合楼属一类高层,其消防用电负荷应为一级却划定为二级等等。

2.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误并列措施(GB50052-2005第4.0.2条)

(1)设计文件应有防误并列措施的有关说明及图纸设计内容。

(2)设计不应仅简单文字说明“应采取防误并列措施”,对一级负荷应特别注意表达柴油发电机的自启动条件,各主开关间的电气、机械联锁条件,以及主开关必须配置的附件,用钥

匙开关做机械联锁的应给出相互之间的联锁关系等。

(3)根据“条文”解释要求柴油发电机自启动信号应取自正常电源主开关的辅助接点,而不应仅取自高压侧进线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失压信号。

3.在TN-C系统中不应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隔离,严禁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接入开关电器(GB50054-2005第3.1.4条)

该“条文”违规多发生在TN-C-S系统的电源进户处,由于有的设计者对TN-C-S系统的概念不清,在进户开关选用4极的情况下,PEN线重复接地点取在开关后,至使PEN线接入开关电气,造成违反“条文”。对于这个问题,经常还附带一个不符合相关专业规范的问题,即在住宅进楼电源开关采用4极漏电开关时,多线画法表达为将PEN线当成零线,接入开关N极并穿过漏电开关后,再重复接地,造成漏电开关误动作,正确的接法应将进线PEN线先接入PE接地端子(该端子与地网或MEB连接)完成重复接地后,PE与N线分开,N线再接入四级开关的N极。用单线表示法,也应用文字明确表达在开关前重复接地。

4.关于“总等电位联结”的问题(JGJ 16-2008第12.6.6条)

设计文件不能只简单写“应做总等电位联结”,而应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做法要求,接地平面也应表达到位。按照国标图集02D501-2 “等电位联结安装”做法,固然很好,但对于大多数工程,从总等电位端子箱(MEB)预埋镀锌扁钢到各联结对象,实际施工很难准确一次到位(因相关的设备位置不一定很确定)。本人认为可在建筑物的电源进线箱处设MEB。为可靠起见,MEB箱必须有两点与接地网连接。可利用与“MEB”连通的地梁中主钢筋一般φ16,互相可靠焊通引至各接地预埋块或钢筋抽头,其效果可视同国标,图集做法,这样可省工省料,且钢筋暗敷于砼基础梁内不易锈蚀,保证可靠。“MEB”预留的端子可供邻近联结点引接或作备用。

5.关于“防雷问题”(GB50057-2010,第3.01、4.1.1、4.3.9、5.2.12

(1)很多工程没有说明建筑物的防雷类别。

(2)对可能介于第2类、第3类的防雷建筑物之间的工程,如大面积的多层公共建筑或商住楼等,应认真计算其“年预计雷击次数”依据计算结果和规范要求确定工程防雷类别,不应凭感觉随意地按三类防雷建筑设计;对有的建筑不做防雷设计,必须提供完善的设计依据,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否则,都可能造成“违规”。

(3)“条文”要求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具体要求应根据规范中各类的防雷措施执行,有的工程采用低压架空进线,设计没有要求在入户处“装设避雷器并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采用铠装电缆(含静电、控制及其它系统电缆)进出线的,没有要求“进出线端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都属违反“条文”。此外,尚应注意防高位雷电波侵入,对固定在屋面露天处的电气设备如冷却塔电机、航空障碍灯、屋面上投光灯、正压风机、排气机等,其配电线路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见GB50057-2005第4.5.4 条规定。

(4)二类防雷建筑物防侧击雷措施设计中,有相当部分设计人员仍沿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定“30米以上每三层做均压环……等”,而没有正确执行“条文” 4.3.9条的规定。

6.关于“照度标准“问题(GB50034-2004)

问题多出在办公建筑和阅览室场所的照明,由于办公室、会议室的照明常一次设计到位,其照度标准又纳入“条文”,规定最低为100LX,但很多设计人员随意性太大,随便布置几盏荧光灯了事,远达不到100LX最低标准。还有学校的图书馆中的阅览室照度也未达到“条文”规定的最低标准150LX。顺便提及学校照明虽没有纳入“条文” 但对于学校的教室、电脑教室等场所照度标准都应达到相应规范的最低标准,应引起足够重视。在进行照明设计时,必须认真进行照度计算,按照规范规定的照度标准,选择、布置灯具。

7.防火漏电保护的设置

1.防火漏电保护不宜随意扩大工程范围

到目前为止,除了存在特定火灾风险的场所外,仅有住宅建筑规定了进线总开关应采用可断开电源的防火漏电保护。笔者理解为,断开电源应是很慎重的事,住宅建筑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11.2.7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45(05版)第9.5规定了一些重要的工程“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不是强制性的,其动作时并不断开电源只发信号。

我们好多设计人员连公共宿舍、办公楼、教学楼、商业楼、工业建筑等等都设计了防火漏电保护也不好说他是错的,还是不要超越规范要求为好。

2.住宅建筑防火漏电保护不宜随意增加级数

有的设计人员不但进线总开关设置了带过流保护的漏电断路器,而且各单元电表箱的进线开关也设置了带过流保护的漏电断路器。标注进线总开关漏电动作电流500mA,各单元进线开关漏电动作电流300mA。他们以为这样更完美,似乎也考虑了这两级的选择性。

我们知道,断路器的过流保护,当线路发生金属性(稳定性)接地事故时经发热延时是可以动作的,过载整定电流不小于额定电流,而过载动作电流为1.3倍整定电流。但对于电流不大的电弧性短路是难于切断电源的。而漏电动作电流为500mA以下,故障电流远远超过这点电流,不管发生长时还是短时接地故障都必然取代过流保护而动作。两级防火漏电动作电流300mA和500mA之差根本就谈不上任何选择性。(要有选择性还必须动作时间有差别)笔者理解《技术措施-电气》定的这两档并不是级差,而是考虑躲过最大的漏电电流。一相上的漏电电流大小与电源覆盖的面积有正向关系,三相上的漏电电流由于向量的合成其大小与三相负荷分配的不平衡差值有关。据有人提供的住宅楼漏电测试,好天气一套标准住宅总漏电电流约40mA,八套就超过300mA。面积越大的住宅楼三相分配的不平衡差值就越大,所以漏电动作电流应有区别。这样看设计中使三相上的负荷平衡还有减少漏电保护误动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常线路的电源端应设保护,而负荷端主要考虑检修需要宜设隔离开关或负荷开关。这种单元表箱进线也设置断路器白白增加了配电分级,增加了选择性麻烦,实不可取。

【结束语】:

本人以上所归纳的几点,只是点到为止,不妥甚至谬误之处,欢迎指正。同时希望能引发更广泛的学习、研究、讨论热潮,促使我们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242-2011

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物业常见土建问题处理方法 篇5

墙面裂缝处理

墙面出现裂纹,首先得找到造成墙面裂纹的原因,只有明白了原因后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修补。通常来说,墙面裂纹出现的原因主要有房屋结构问题、装修施工问题等。如果墙面裂纹过大,最好查找裂纹出现的原因,尤其需要判断裂纹会不会对墙体本身造成危害,如果严重必须寻求专业帮助。

装修两到三年后,墙漆有局部小裂纹则是很常见的问题,这往往是由于施工中工艺和材料不到位。比如说在基层处理时,原有墙面腻子不是耐水腻子,容易吸收水 分,新做的墙面腻子中的水分没有充分挥发掉,从而减低了新腻子的附着力,刷漆以后就会有开裂。有些裂缝会在很短的时间出现,有些则很长时间才显现出来。还有是因工艺不到位,轻体墙需要做墙面基层贴布处理,一到两遍的贴布处理,可以减少墙面的后期开裂,增加基层的稳固性,往往施工中也容易忽略掉这些问题。另外如果是冬季施工,特别是在供暖季,刷漆前后房间达到十几摄氏度温差,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通过墙面再次直接刷漆而不解决腻子问题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墙面开裂较小,只有小的缝隙,需要粘贴的确良布或者网格布,刮两遍腻子,干透后打磨平整再进行油漆面滚刷,这样可以解决小的开裂。如果开裂相对较大,需要把开裂处的墙面基层处理掉,重新做石膏墙面抹灰找平,在开裂处贴牛皮纸,起到绷带的作用,刮两遍腻

/ 3

子,干透后打磨平整,再做乳胶漆。瓷砖脱落

瓷砖脱落一般都是因为铺设时用了普通水泥砂浆来黏合,水泥砂浆的黏结力比较低而且特别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经常会有瓷砖空鼓甚至脱落现象。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最好换用黏结力强,具有防水性的瓷砖黏结剂。

如果只是瓷砖脱落,砂浆留在墙、地面上没有松动,解决办法就是将瓷砖背面和侧面残留的砂浆刮干净,然后在瓷砖背面涂上一层均匀的砂浆,并按回原位。如果砂浆和瓷砖一起掉落,处理办法就是先在墙、地面基础面上凿些毛坑,然后在基础面上一层砂浆,然后将瓷砖压上去,直至瓷砖固定在上面。

如果平时不小心用硬物磕坏了瓷砖表面,如果直接换一块瓷砖未免太麻烦,也可能找不到同一款的瓷砖。可以用云石胶加固化剂,用色粉调成接近的颜色,填到瓷面空缺上,硬化以后打磨抛光。检修口开口

天花板吊顶安装检修口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于装修吊顶隐蔽工程的检修。检修口分为上人及不上人。上人进入天花内开口在500*500,不上人的开口在300*300。开口要求:美观、规矩、且向天花顶内开启。

重点介绍上人检修口的开口制作要求:

/ 3

检修口上部应四周附加一圈主龙骨,挂件等需从楼板直接固定,下口应根据检修开口大小增设附龙骨,以增加其稳固性。

检修口封盖:目前市场成品检修口品种齐全,不做一一表述。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6

(一)、项目概况

项目总用地面积5534平米,拟建两栋118.15m高商业、办公和公寓一体的综合塔楼,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米。项目拟建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14.4m,基坑开挖面积约6284平米(含西侧四号路部分区域)。根据深度、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基坑安全等级一级。本工程支护桩采用钻孔咬合桩,咬合桩分为素桩和荤桩,素桩231根,荤桩229根,共计460根;共分为9个剖面,1-1剖面长度为53.3m,2-2剖面长度为29.1m,3-3剖面长度为21.15m,4-4剖面长度为26.35m,5-5剖面长度为27.8m,6-6剖面长度为27.1m,7-7剖面长度为27.0m,8-8剖面长度为34.3m,9-9剖面长度124.3m(位于四号路),基坑周长370m;根据地质勘查报告中显示2-2至6-6剖面存在砂层,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支护结构采用咬合形式使基坑四周形成止水帷幕,从而有效的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内;支撑体系采用混凝土支撑结合钢立柱结构,与支护桩结合,有效的阻挡基坑外土体的侧向压力,确保基坑的安全。

(二)、设计概况

本基坑深度约14.4m,根据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和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的敏感性,确定本基坑支护形式采用咬合桩+两道内支撑的支护结构,明挖法顺筑施工。基坑围护结构兼地下室挡土墙采用直径1000mm咬合桩,设计布置两道钢筋砼支撑。北侧下沉广场周边基坑围护桩设计考虑永久悬臂挡土作用,支护桩为永久结构,在满足基坑施工各工况和使用期的最大荷载作用条件下,通过钢筋直径增加2.0mm作为围护桩配筋长期腐蚀设防措施。

二、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后常见的问题

1、混凝土低于设计桩顶标高:土方开挖后支护桩混凝土浇筑不到位现象,支护桩混凝土面低于设计桩顶标高。

2、基坑渗水:土方开挖后基坑边出现渗水现象,根据地质报告及现场支护桩施工情况,本工程地质存在砂层,基坑渗水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周边建筑及管线。

3、流沙:产生流砂,流砂可以发生在坑底,也可能出现在支护桩的桩体之间。出现流砂后,基坑周围土随水流失而造成灾害。

4、桩位偏移、开叉:土方开挖后支护桩可能出现开叉、偏移现象。

5、断桩:支护桩可能出现中间夹含泥土,分为上下两节,即断桩现象。

6、缩颈:支护桩可能出现小于设计桩径现象,即支护桩缩颈。

7、混凝土扩大:支护桩出现混凝土局部大于设计桩径,支护桩混凝土出现扩大情况。

8、基坑变形沉降监测超过预警值。

9、支护结构失稳:土方开挖后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支护结构顶部发生较大位移,严重的向基坑内滑动或倾覆;二是支护桩底发生较大的位移,桩身后仰,支护结构倒塌。

10、支护结构断裂破坏。

11、基坑周围产生过大的地面沉降,影响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使用和安全,严重的造成破坏。

12、基坑底部隆起变形。其后果一是破坏了坑底土体的稳定性,使坑底土体的承载力降低;二是造成基坑周围地面沉降;三是当基坑内设有内支撑时,坑底隆起造成支撑体系中立柱的上抬,使支撑体系破坏。

三、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后事故原因分析

1、支护桩灌注高度不够:土方开挖后支护桩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桩顶标高面,支护桩未浇筑至桩顶标高由以下原因造成;

(1)支护桩混凝土浇筑时由于工人疏忽,未及时测量混凝土浇筑面,导致混凝土未浇筑至桩顶标高。

(2)混凝土浇筑至桩顶标高后,在拔管后混凝土出现下沉现象后未进行测量,未加灌混凝土。

(3)在施工旁边的支护桩时,套管未超前施工,混凝土流至旁边的桩,混凝土流失,导致桩顶标高下降。

2、支护桩开叉、漏洞:在支护桩施工过程中,支护桩定点放线时存在桩位偏差,且支护桩施工过程中的垂直度偏差过大,或相邻出现相反方向的倾斜,造成桩体之间出现开叉、漏洞;开挖后出现渗水现象,造成支护桩开叉、漏洞的原因可能是地质原因,在钻孔取土过程中,桩位土质可能一边处于软层,一边处于硬层;钻机施工时产生的冲击力较大,套管出现倾斜现象,倾斜后没有及时的进行校正或重新成孔。

3、支护桩断桩:断桩是指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泥浆或砂砾进入混凝土,把灌注的混凝土隔开并形成上下两段,造成混凝土变质或截面受损,从而使桩不能满足受力要求,断桩是严重的质量事故,断桩可能会导致土方开挖后出现渗水现象。对于诱发断桩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断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由于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在灌注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导管,形成断桩。

(2)由于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使混凝土发生离析,又没有进行二次搅拌,灌注时大量骨料卡在导管内,不得不提出导管进行清理,引起断桩。

(3)由于水泥结块或者在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搅拌时没有将结块打开,结块卡在导管内,而在混凝土初凝前不能疏通好,造成断桩。

(4)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塌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

(5)由于检测和计算错误,导管长度不够使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从而形成断桩。

(6)在提拔导管时,盲目提拔,将导管提拔过量,使导管底口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层,形成断桩。

(7)在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

(8)导管接口渗漏,使泥浆进入导管,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9)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导管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10)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由此可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灌注前应从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4、开挖后支护桩出现缩颈原因:

(1)、支护桩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桩内土层存在流砂现象,在套管拔出后流砂冲洗混凝土导致支护桩出现缩颈现象。

(2)在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时,套管拔出后周边土质受地下水压力作用,产生侧向压力挤压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导致混凝土缩颈。

(3)处理堵管时,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置深度,猛提猛插导管,使导管内混凝土连续下落与表面的浮浆、泥土相结合,形成夹泥缩孔。

5、开挖后支护桩出现局部扩大原因有两点:

(1)支护桩在施工时,套管未超前施工,且土质较差,抓斗抓土后周围出现坍塌现象,混凝土浇筑后出现局部扩大;

(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由于局部土质较松软,在套管拔出后混凝土挤压土层导致局部扩大现象。

6、开挖后出现流砂现象:

(1)降水措施不当。在可能出现流砂的基坑采用明排水,导致流砂发生,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周围地面出现较大沉降;从而导致土方开挖后基坑出现变形现象等。

7、基坑监测变形位移超过预警值原因:

(1)、土方开挖后场地内地下水位降低,未及时进行回灌,保证地下水位稳定,导致土体失稳,出现沉降位移现象。

(2)降雨量较大时,基坑土体软化,基坑底承压水力过大,导致基坑出现变形。

(3)基坑周边堆载过大,过车荷载过大,导致基坑出现变形。

8、土方开挖后基坑渗水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因基坑内2-2至6-6剖面土质情况为存在细粉砂、砂砾(透水性较强),地质条件差,支护桩施工时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基坑出现渗水现象。

(2)支护桩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密实,出现气孔、蜂窝麻面、或缝隙导致地下水从支护桩缝隙中渗入。

9、土方开挖后基坑出现沉降、位移原因:

(1)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大量实际数据表明,基坑暴露时间愈长,支护结构的变形也愈大,这种变形直到基坑被回填才会停止。所以在基坑开挖至各层支撑体系设计标高以后,快速组织施工,开挖至设计基坑底标高以后,基础的混凝土垫层应随挖随浇,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2)混凝土支撑的节点连接不牢,支撑构件错位严重;基坑周围乱堆材料设备,任意加大坡顶荷载;挖土方案不合理,不进行分层均匀开挖,导致土的自重应力释放过快,加大了桩体变形。

(3)基底土失稳。由于基坑开挖使支护结构内外土重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桩后土重超过坑底内基底土的承载力时,产生坑底隆起现象。此外,当基坑底下有薄的不透水层,而且在其下面有承压水时,基坑会出现由于土重不足以平衡下部承压水向上的顶力而产生隆起。当坑底部为挤密的桩群时,孔隙水压力不能排出,待基坑开挖后,也会出现坑底隆起。

四、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后事故处理方法

1、桩顶标高灌注不够处理方法:桩顶标高未灌注至设计桩顶标高时采用接桩方式,开挖后桩顶标高比设计桩顶标高少于2.0m时先开挖至桩顶标高,凿除桩头时,凿除高度一般不少于0.5m且将桩头强度不足(含有沉渣的)混凝土全部凿除,钢筋的连接采用焊接方式;模板采用钢模支设,进行单面支模,并采用钢筋及木方作为支档,钢模竖向插入土体不少于1.0m,并设置斜向支档,保证混凝土浇筑后不出现涨模现象,混凝土强度提高一级;如大于2.0m时,开挖后2.0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后进行挂网喷射砼再进行开挖喷锚直至挖至灌注顶标高,再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施工。

2、咬合桩开叉、漏洞处理方法

土方开挖后支护桩出现垂直度偏差过大出现开叉渗水现象时,当水流量较小时采用PVC管外裹尼龙纱布进行引流,在对渗水四周进行挂网喷射砼;当渗水量较大时,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在开叉支护桩基坑外两侧注浆,形成隔渗帷幕拦截地下水,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内,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基坑的安全。

3、咬合桩断桩处理方法

(1)开挖至断桩位置,将泥浆或掺杂泥浆的混凝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凿毛,将钢筋上的泥浆清除干净后,支模浇筑混凝土。

(2)若开挖后出现渗水现象,渗水量较小时采用引流方式进行施工,如开挖后渗水量较大,先进行土方回填,再由设计单位结合质量事故报告提出补桩方案,在原桩两侧进行补桩,形成止水帷幕。

4、支护缩颈、局部扩大处理方法

(1)支护桩缩颈处理方法:土方开挖后出现缩颈现象后,采用人工对桩间土进行清理,如出现渗水现象,采用PVC管对水进行引流,再进行挂网喷射砼;如支护桩缩颈较小时,直接采用混凝土进行浇筑,如缩颈大于200mm时,则先对桩间进行植筋,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2)支护桩混凝土局部扩大处理方法:土方开挖后支护桩如出现局部扩大,人工清土后再采用风镐进行破除。

5、流砂处理方法:

(1)内部引流:在流砂部位设置直径¢48×3.5钢管,钢管长1.5m,钢管1m范围内梅花布置直径5mm间距5cm的孔,钢管末端及一米范围内包裹滤网对水进行引流,同时防止了土体随水的流失,再对四周进行挂网喷射砼。

6、土方开挖后出现周围道路及建筑物沉降位移处理方法:

采用支挡法进行处理:当基坑的支护结构出现变形时,可以采用支挡法,加设各种钢板桩及内支撑。可以防止桩后土体进一步塌方而危及周围建筑物的情况发生;加设内支撑可以减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水平变形。

7、基坑变形和内力监测超过警戒值

①当变形超标或速率增大是由于基坑土方开挖造成时,应及时予以回填。②当降雨量较大时,应做好基坑抽排水措施,配备备用电源,并做好地表排水。当自然灾害不可抗拒时,应在基坑内注水,防止整体失稳。

③当施工期间出现局部结构变形或内力超标时,应采用堆砂包反压等措施进行及时处置。

④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商讨处理

8、土方开挖后基坑渗水、流砂、坑底隆起、变形沉降常用的处理方法: 注浆法:在基坑出现渗水的地方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桩间止水帷幕漏水,基坑底部出现流砂、隆起等现象时,可以采用注浆法进行固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注浆法还可以用作防止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破坏的保护措施。注浆法是近几年来广泛地用于基坑开挖中土体加固的一种方法。该法可以提高土体的抗渗能力,降低土的孔隙压力,增加土体强度,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注浆工艺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以分为渗入性注浆、劈裂注浆、压密注浆、电动化学注浆。

渗入性注浆所需的注浆压力较小,浆液在压力作用下渗入孔隙及裂隙,不破坏土体结构,仅起到充填、渗透、挤密的作用,较适用于砂土、碎石土等渗透系数较大的土。

劈裂注浆所需的注浆压力较高,通过压力破坏土体原有的结构,迫使土体中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新的裂缝或裂隙,较适用于象软土这样渗透系数较低的土,在砂土中也有较好的注浆效果。

注浆法在基坑开挖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用途:(1)基坑渗水、流砂:

用于止水防渗、堵漏。当桩间止水帷幕出现局部漏水现象时,为了防止周围地基水土流失,应马上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当基坑底部出现管涌现象时,采用注浆法可以有效地制止流砂。当流砂量大不易灌浆时,可以先回填土方与砂包,然后进行多道注浆。

(2)基坑监测超过警戒值:

当由监测报告得知由于基坑开挖造成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变形接近临界值时,可以通过在其下部进行多道注浆,对这些建筑设施采取保护性的加固处理。注浆法是常用的加固方法之一。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注浆所产生的压力会给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注浆时应注意控制注浆压力及注浆速度,以防对基坑支护带来新的危害。

(3)坑底隆起:

坑底注浆法主要是针对基坑底部出现隆起时所采取的一种处理方法。通过在基坑底部采取压力注浆,提高基坑底部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起到止水防渗的作用。

(4)基坑沉降变形: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7

关于混凝土的强度, 大家都比较重视, 而且多注意混凝土试块的强度, 只要试28D达到设计强度值, 皆大欢喜。但是, 实际工程中, 很少有人去对构件强度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提高整个混凝土工程强度的匀质性, 以达到全面工程质量的目的。

事实上, 构件强度的差异性从两方面反映出来:一是现场拌制的混凝土, 试块强度在设计强度的100%~150%间波动的工程并不少见, 商品混凝土试块强度, 控制好的也在110%左右;二是从大量的现场混凝土强度实测中发现, 普遍情况是梁的强度最好, 其次为柱, 最差为墙, 比设计强度值降低20%以上。就其墙体木身而言, 在同一墙身上比较, 发现上部与下部墙体较差, 中间一般较好。柱的情况类似, 只是相对于墙体出现的概率较小。梁就共一个构件而言, 质量则基本稳定。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 亦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试块强度不均匀的原因:主要有计量不准, 原材料的变化, 特别是砂石料, 虽是同一规格, 但共粒径粗细有变化;取样的代表性;试块制的规范性、统一性;试模的标准型等都有大影响。其中, 特别是在现场制作混凝土时, 砂、石粒径的变化, 一般比较难以控制。其他方面相对较松。对此, 监理必须注意进行全面控制。

(2) 构件强度不均匀的原因:目前浇注混凝土, 主要分先浇筑柱墙、后浇筑梁板, 或梁板、柱墙同时浇注两种方法。

从施工角度比较, 梁比柱墙容易浇好, 便于振捣, 看得见;而对柱、墙, 特别是墙体, 因浇筑时下料高度较高, 下料层厚度不易控制, 振捣深浇全凭经验, 搞不好会造成分层或不密实, 操作上导致强度差异。另一原因就是混凝土养护问题。从养护条件看, 梁比柱和墙便于养护, 特别是墙的表面积较大, 由于支撑等原因较难养护。达是养护的难点, 也是造成质量差异的原因之。

针对以上两种原因, 在砼凝土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对所有原材料, 特别是砂石料进行严格的控制, 必须达到配合比的规格要求, 按统一的方式采用标准试模进行制作、养护。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 墙、柱的浇注应特别注意, 应由专人进行监控, 在浇筑高、深柱、墙过程中, 应在相应模板位置留置一定范围的施工洞, 施工完一段堵好施工洞再向上进行浇注至柱、墙顶部。梁的施工也要注意钢筋的密度, 采用相应的级配对梁进行浇注, 混凝土浇注完毕必须对其进行养护。夏季天气较为炎热, 混凝土中的水分较易挥发, 致使混凝土无法完成水化反应而造成混凝土脱水无强度。因此混凝土浇注完毕, 按规范要求拆除表面模板进行覆养浇水养护, 墙面无法覆盖时, 设专人对其进行养护, 管理人员必须经常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处理, 防止为造成混凝土脱水而造成强度偏低。

2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问题及处理方法

众所周知, 钢筋与混凝土的材性格各不相同, 但两者结合在一起, 可优势互补, 而其最基本的条件是钢筋与混凝土有良好的粘结力。粘结力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混凝土收缩将钢筋仅仅握裹而产生的摩擦力;钢筋与水泥之间的胶结力;变形钢筋表面的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力。同时, 混凝土相对钢筋的收缩也有影响。一般粘结强度与混凝土强度有关, 当抗压强度小于20MPA时, 粘结强度与抗压强度成比例;随着抗压强度的提高, 粘结强度增加值逐渐减少。钢筋表面情况对粘结强度影响巨大, 由试验得知, 光圆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强度为1.5-3.5 M P O, 螺纹钢筋的粘结强度为2.5-6.0 M P O, 且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而增大。这些因素在有关标准规程中均已应用, 但是影响粘结强度还有其他许多因素, 如钢筋尺寸, 变形钢筋种类 (螺纹钢筋或月牙钢筋) , 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位置 (水平钢筋或垂直钢筋) , 加载类型 (受拉钢筋或受压钢筋) , 以及干湿变化、温度变化等都会影响粘结强度值。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影响粘结力的因素, 机械咬合力一顶约占60%。但是机械咬合力只有在混凝土完全包裹钢筋且有一定厚度 (一般不宜小于钢筋的直径) 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试验表明, 当两根钢筋相对并时, 与单根相比, 其粘结力可减小30%左右, 扣除其他粘结力影响力因素, 其机械咬合力减小20%左右。目前有些工程设计中钢筋间距过小, 有一些节点处钢筋过密, 甚至没有间距。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施工规范JGJ3-91中有“当节点钢筋过密时, 可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 (实际许多商品混凝土已经用细石子) 。从设计上看, 尽管锚固长度符合规范, 但共锚固质量是否能保证, 尚是个问题, 这里无非是降低了安全储备。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 则会出现质量事故。因此, 笔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要提高设计、施工人员的认识, 从设计、施工两方面来保证粘结强度, 监理应加强监督力度;其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 需要组织一些研究, 定制一些切合实际的标准图, 供设计施工采用, 保证设计与实际相符, 克服这一隐形质量问题。

3 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对其强度影响问题及处理方法

影响混凝土前后读的因素很多, 一般可分为五种:一是水泥标号与水灰比;二是骨料的品种、品质及数量;三是养护温度与湿度;四是龄期;五是施工质量 (包括配料的准确性、搅拌均匀性及振捣的密实性等) 。其中的许多因素大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如水泥标号、水灰比, 骨料的品种、施工计量等等。这些因素, 在混凝土施工时制成不严, 会导致试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但事实上, 试块的强度与构件的强度在相同条件下有一定差异。据统计, 一般试块构件强度高13%左右。这里要着重分析的是影响构件强度很大、而试块又不能反映出来的主要因素——构件的养护问题。有关程序规定, 评定构件强度的试块, 实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的, 而施工现场由于各种原因, 构件的养护条件普遍较差。大家知道, 混凝土如果湿度不够, 水泥水化反应就不能正常进行, 基至停止, 这将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根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仅将试块在潮湿状态下养护与空气中养护相比;全湿养护28D, 抗压强度达到36MPa;全湿养护3D后再在空气中养护至28D, 抗压强度达到27MPa;即全湿在空气中养护至28D, 抗压强度只达到18MPa, 即全湿养护与空气中养护不同龄期强度分别为10%、75%和50%, 强度降低最多的只达50%。严重时, 还将表现为混凝土结构构件疏松、干缩裂缝, 增大了渗水性, 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等。因此, 可以说混凝土构件养护补好, 也是一个可怕的潜在隐患。这个由于养护方面的欠缺引起的强度损失, 必须引起各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监理单位必须监督施工单位, 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确保构件强度与试块强度一致。

参考文献

[1]张喜德、杨涛、许伟军、李东超.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7, 1.

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问题;处理方法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就建筑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程质量通病,产生建筑结构裂缝原因很多。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正确认识钢筋混凝土裂缝的诸多原因,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施工进行严格把关且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施工。对特殊问题制定专项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把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使的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有一个较高的提交。现我将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介绍给大家,有不对之处请指正。

1. 材料质量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组成的水硬性人造材料,抗拉强度很低。其中水泥、砂、石子的质量对混凝土的重量影响很大,特别是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不仅导致混凝土开裂,甚至影响结构安全。

2.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涉及的范围较多,本文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开裂的重要原因。

(2)混凝土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是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在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注、振捣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3)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4)施工中,钢筋表面污染、保护层过小或过大、浇灌中钢筋移位以及极端气候下施工,都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

(5)混凝土的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与裂缝关系密切。

3. 温度变形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线性膨胀系数一般为1×10-5/C。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此引起附加应力,当其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应力时,就会产生裂缝。在工程中,这种裂缝较为常见,如现浇屋面板上裂缝、有超长外挑槽处楼板裂缝等。

4. 收缩和徐变

(1)混凝土在空气中硬结时,体积会减小,易产生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常见于现浇墙板式结构、现浇框架结构等,通常是养护不良或建筑超长引起,共发展规律是早期较快,后期较慢。

(2)混凝土徐变造成开裂或裂缝发展在工程中也很常见,尤其是对预应力结构影响较大,徐变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损失,降低结构的抗裂性能。

5. 荷载作用

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按规范规定,不同情况下裂缝的最大允许宽度为0.2~0.3mm,一般肉眼不易察觉。施工操作和使用不当都可能出现裂缝,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施工超载、构件的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预应力张拉过量等均可产生裂缝。

6. 地基变形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因地基不均匀下沉产生的裂缝也很多,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于地基变形的情况。由于地基变形产生的应力相对较大,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

7. 设计构造

设计构造不当,也可能产生结构裂缝。

8. 处理方法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涉及众多因素并贯穿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因而在监理过程中应采取全面的监控措施。同时,由于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不可避免地造成结构缺陷,影响结构的安全度或使用功能。因此,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加强监控措施,把裂缝消灭在最终产品形成以前尤为重要。

8.1事前控制。

(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对经常可能出现开裂的部位,如超长结构变形集中处,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屋面等,应与设计单位充分交换意见,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设置后浇带、掺外加剂、调整配盘等,以确保其不成为开裂的主要原因。

(2)审核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施工方案实施否决权。制定的施工方案应既保证达到设计要求,又符合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水平。

(3)制定合理的工期。正确处理好质量和工期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工期,避免因开发商或施工单位盲目追求工期目标而造成结构质量隐患。

(4)控制好材料的选用。对超长、超大结构应尽量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采用水灰比小、水泥含量大的配合比。

8.2事中控制。

(1)加强原材料控制。建立原材料进场登记、检验制度,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不许用于工程。

(2)施工操作要规范,严格按施工规范组织施工,禁止野蛮·施工,同时,避免在恶劣的气候下进行施工。

(3)严格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模板要做到构造合理,

不漏水、漏浆;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的改变都要考虑其对结构抗裂性能的影响;钢筋定位要准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要符合规范要求。

(4)控制好工程进度。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时间。合理掌握拆模时间,如工期要求,应采取必要的保证措施(如掺加早强剂等)。

(5)定期检查。定期捡查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特别是水泥捡查的执行情况,对预计沉降量较大的结构如天然基础、复合基础等,应加强沉降观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3事后控制。

(1)工程验收处理。验收时发现裂缝,仔细分析原因,如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2)保修阶段跟踪。对处理后的裂缝进行跟踪检查,以确保处理效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的隐形质量问题,均属耐久性质量范畴,其实只要认真观察,还有如灌注桩用混凝土的收缩性、灰土施工的匀质性、砌体施工中灰缝的饱满度(抽检数量毕竟有限)。铝合金制的耐蚀性(如表面阳极氯化复全膜厚度不足等)、塑料制品的耐老化性、耐候性等等。其中有些质量问题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有些质量问题是需要加强管理;有些质量问题是加强检验。总之,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力争做到实现规定的安全储备,不要吃安全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百年大计。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看法,如有不妥,请同行斧正。

上一篇:《守藏》书评下一篇:白骨精为何妇科囊肿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