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题总结(精选7篇)
《土壤学》复习题总结 篇1
《土壤学》复习题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殖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 三种。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
、、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 和,其中,Al为,NH4和Ca为。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 和。
(三)简答题
1.制备2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2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 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 7
33+
+
2+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16.有机质腐殖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 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填空题
/ 7
1.土壤肥力因素包括 水、肥、气 和 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 太阳辐射能、生物热 和 地热 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 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 等。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 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 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其中,Al为致酸离子,NH4和Ca为盐基离子。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分元素。
(三)简答题
1.制备2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2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
答:(1)土壤中粗细不同的土粒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
(2)粗细不同的土粒在自然中并非以单粒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团聚成大小不同的土团,只有反复研磨才能使>2mm和>0.25mm的土团分散开,使组成它们的土粒最后进入分析样品中,最后得到的土样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答:(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答:(1)交换酸测定时用1M KCl浸提,用标准NaOH滴定,只测定出了活性酸和K交换出的H和Al3;
(2)测定水解酸时,用CH3COO浸提,故测定出了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Na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 答:单位厚度土层达田间持水量需水量=(0.3-0.1)×1.2=0.24 土层厚度h=30/0.24=125(mm)。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质地;
(2)无机胶体类型;(3)土壤酸碱度;
/ 7
3-+
+++
+
3+
+
2+(4)有机质含量。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且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态磷也很少。
①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Al-P和O-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②碱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③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2)磷肥特性:
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答:(1)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作物根系生长;(2)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4)土壤空气能增强作物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答:(1)养分较完全;(2)促进养分有效化;(3)提高土壤保肥性;(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答:(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松散易耕。
/ 7
---(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答:我国大陆土壤以北纬33°为界,形成“南酸北碱”的局面;
原因:(1)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
(2)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因而土壤下部盐基离子随地下水上升,水分蒸发后便积聚于表土,土壤便逐渐盐碱化。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答:(1)集中施肥(减少与土壤接触面),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施用于作物近根区(磷的移动性小);
(2)水旱轮作的磷肥施用,旱(作)重,水(稻)轻;
(3)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钙镁磷肥等),碱性土施酸性磷肥(过磷酸钙等);(4)氮磷配合。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答案要点:(1)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而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2)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①养分较完全 ②促进养分有效化 ③提高土壤保肥性 ④提高土壤缓冲性
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①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 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
/ 7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答案要点:(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 ⑤耕性:松散易耕。(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答案要点:水分在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水分来调节其它肥力因素:
(1)以水调肥:
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进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2)以水调热: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3)以水调气:
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要点: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
/ 7
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 7
《土壤学》复习题总结 篇2
关键词:玉米,土壤酸化改良,试验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安排在大河镇白水泉村4组杨于丙家责任田, p H值为4.6。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中等, 上年红苕田。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4处理3重复试验, 即CK (不施石灰) ;石灰100kg/667m2;石灰150kg/667m2;石灰200kg/667m2。3次重复。肥料选用复合肥 (含量为3个16%) , 尿素, 碳酸氢胺。玉米品种为金岛一号。
1.3 试验方法
小区面积25m2 (长5m, 宽5m) , 每小区栽7行玉米, 每行间距83.3cm, 每行栽18株, 株距29.4cm, 每小区共栽玉米126株。处理间走道宽83.3cm以减少边际效应, 小区与保护区走道83.3cm。基施复合肥 (含量为3个16%) 30kg/667m2, 苗肥尿素10 kg/667m2, 喇叭肥碳胺40 kg/667m2。苗肥追施时间在移栽后10~15d进行, 喇叭肥追施时间在可见叶13~14叶时进行。田间取样每小区取第4行第7~17株 (共10株) 进行室内考种。分小区单收、单晒、计产。
1.4 观察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看出, 在p H值为4.6土壤中, 相同移栽规格、相同管理水平的条件下, 施用石灰调酸对玉米的成熟期影响不大;从表2中看出, 在p H值为4.6土壤中, 处理1与处理4在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千粒重都相差不大;处理2与处理3株高、茎粗、穗粗相差不大, 穗长比处理3长2.7cm, 穗总粒数多59.2粒, 千粒重多11.7g;处理2比处理1和处理4株高多69.2cm和59.7cm, 茎粗多0.3cm和0.4cm, 穗总粒数多100.8粒和114.9粒, 千粒重多73.4g和81.3g;处理3比处理1和处理4株高多65.4cm和55.9cm, 茎粗多0.3cm和0.4cm, 穗总粒数多41.6粒和55.7粒, 千粒重多61.7g和69.6g。处理3适量施用石灰调酸对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不施或过量施用石灰调酸对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较大;从表3中看出, 在p H值为4.6土壤中, 处理2即每667m2施100kg石灰的产量最高为536.0kg, 排名第1;处理3即每667m2施150kg石灰的产量为459.5kg, 排名第2;处理1即每667m2施石灰的产量为335.2kg, 排名第3;处理4即每667m2施200kg石灰的产量为320.8kg, 排名第4。
3 小结
在p H值为4.6土壤中, 处理2即每667m2施100kg石灰玉米的经济性状最好, 产量最高。适合在生产中使用。在p H值为4.6土壤中, 处理1即不施用石灰的产量低, 处理4即过量施用石灰的, 产量最低。因此, 在生产中不能过量施用石灰。
参考文献
历史复习归纳总结法 篇3
一、简易数字归纳法
所谓的简易数字归纳法,就是用简单的数字对一课、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使琐碎的知识点数字化、概括化,从而便于记忆。
比如作为中招考试重点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识记内容多且头绪繁杂,我们就可用简易数字归纳法把单元内的知识点总结为“一二三四”,即一条线索——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二个主题,即侵略与反抗;三大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大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掌握了这“一二三四”,那么学习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
又如这一单元中的第3课《收复新疆》,用简易数字归纳法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一”:
一:一仆二主 二主: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俄争夺新疆;一仆:阿古柏侵占新疆,擅自建国。
二:两派之争 海防派:李鸿章为代表;塞防派:左宗棠为代表
三:三路出兵: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一:一外交:利用外交手段,收复伊犁
一:一行省:1884年,设新疆行省
再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零碎,可归纳成“三二一”来记忆:
三:三大领导人 尼赫鲁: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纳赛尔: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埃及独立;卡斯特罗: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古巴走上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二条运河 苏伊士运河: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巴拿马运河: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收回全部主权
一:三个一 一个分治:1947年,印巴分治;一个独立年(非洲):1960年,出现17个独立国家;一个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非 洲殖民体系崩溃
二、时序分段总结法
这种方法按时间顺序对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分阶段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比较适合于专题复习时使用。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五单元,就有一个小板块专题——外交事业的发展。利用时序分段总结法,划分为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阶段,掌握每个阶段的外交成就,并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就可以轻松地掌握专题知识。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交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就: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了“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成就: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第三阶段:21世纪初的外交
背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成就:1.2001年,在上海举办APEC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土壤学复习资料 篇4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21、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2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2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24、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土壤脱湿曲线(由湿变干)与吸湿曲线(由干变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5、萎焉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焉时土壤含水量,称为萎焉系数或萎焉点。
26、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7、土壤的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单位为J/
(cm.s.℃)。
2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30、可变电荷:数量和符号随介质pH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表面电荷。
3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32、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3、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4、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35、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6、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37、富铝化过程:指土体中二氧化硅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的过程。
38、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如1mol/L
KCl或0.06mol/L
BaCl2)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H+
或Al3+大部分被交换出来,再以标准碱液滴定溶液中的H+,这样测得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
生物
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
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
电荷价、离子半径
和
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
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
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
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
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空隙比为
1:1,三相比为
固:液:气=50:26.5:23.5。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
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
总孔隙大
而且
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
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
硅氧烷
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
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
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
交换性酸
和
水解性酸,其中
交换性酸度
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
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
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
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
总碱度,固相指标
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
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
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
蒙脱,非胀缩型如
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
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
和
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
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
土壤质地、PH、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
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
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
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
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
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
铵
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
硝
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
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
和
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
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1、比较砂土和粘土的土壤肥力特性。
砂土
粘土
水
透水快,蓄水难
透水慢,蓄水力强
肥
养分缺乏,保肥力差,供肥快
养分丰富、保肥力强、供肥慢
气
透气性强
透气性差
热
温差大
温差小,属冷性土
耕性
易耕作,但耕作质量差
不易耕作
2、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
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③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④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⑤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3、简述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①有机质组成与状态:物理状态,化学组成,C/N。
②土壤环境条件:湿度与通气状况,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及盐分等。
4、比较1:1型和2:1型胀缩型粘土矿物的性质。
1:1型
2:1型
晶格构造
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
两层硅片和一层硅片
层间作用力
氢键
分子键
同晶替代
少
普遍
CEC
小
大
物理性质
胀缩性,吸湿能力,可塑性等
胀缩性,吸湿能力,可塑性等
5、简述土壤的酸碱缓冲体系主要有哪些?
①碳酸盐体系;②硅酸盐体系;③交换性阳离子;④铝体系;⑤有机酸体系。
6、简述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①盐基饱和度;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③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7、为什么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低于北方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小于北方土壤的主要原因:
①
气候因素。南方高温高湿,矿物风化强烈,物质淋溶也强烈,大量盐基离子被淋失,盐基饱和度小。而北方相对低温低湿,盐基离子淋失较少,有时还相对富集,盐基饱和度大。
②粘土矿物类型。南方主要为1:1型及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而北方主要是2:1型胀缩型矿物。
③土壤酸碱度。南方土壤通常是酸性或强酸性,而北方土壤通常是碱性或石灰性。
8、什么是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规律。这是由于不同纬度热量状况不同引起植被不同并导致成土过程的差异。
9、简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①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主要影响土壤中变价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如高价铁、锰化合物(Fe3+、Mn4+)为难溶性,植物不易吸收。在还原条件下,高价铁、锰被还原成溶解度较高的低价化合物(Fe2+、Mn2+),对植物的有效性增加。②另外,氧化还原状况还影响养分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它的有效性,如土壤Eh>480mV时,以硝态氨为主,适于旱作作物的吸收,当Eh<220mV时,则以铵态氮为主,适合水稻作物的吸收。
10、简述我国土壤酸碱度分布状况,造成这种土壤酸碱度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pH4.5~8.5的范围内,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南酸北碱)”的规律性,即由北向南,pH值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北纬33度)为界,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或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造成土壤酸碱度差异的原因是气候的因素,即南方高温高湿,而北方低温低湿。
11、比较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区别。
①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2、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①土壤通气性;②微生物活动;③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⑤土壤的pH。
13、比较不同粒级土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差异。
①矿物组成,颗粒越小,次生矿物越多;颗粒越大,原生矿物越多,如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
②化学组成,SiO2含量随颗粒由粗到细逐渐减少,Al2O3、Fe2O3和盐基含量则逐渐增加,SiO2/R2O3的比率随之降低。
14、简要说明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分界线定在0.01mm的科学意义。
粒径大于0.01mm的粒级,一般无可塑性和胀缩性,但有一定的透水性,其吸湿水力、保肥力和粘结力等都很微弱,而小于0.01mm的土粒,则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和胀缩性,其吸湿水力、保肥力和粘结力等也都有明显的增加。
15、简述土壤容重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容重大小受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松紧状况以及人工管理措施的影响。
应用:①计算土壤孔隙度;②计算耕作层土壤重量或工程土方量;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量。
17、简要说明几种常用的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①质量含水量;②容积含水量;③相对含水量;④土壤水贮量。
18、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①直接和间接提供作物养分;②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良土壤物理性质;③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④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污染;⑤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19、简述土壤阳离子专性吸附的意义。
①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②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对控制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有重要作用。
20、简述影响土壤固磷作用的因素。
(1)土壤酸碱度
(2)土壤有机质
(3)土壤淹水
21、为什么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度会提高?
土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有明显提高,这是由于:
①酸性土壤pH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
②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了磷的有效度。另外,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
22、简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酸碱度
(二)氧化还原电位
(三)有机质含量
(四)土壤质地
23、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地位: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24、简述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1)淋洗损失
(2)气体损失
①反硝化作用
②氨挥发
③其它形式
25、简述土面蒸发的过程。
①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
②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
③水汽扩散阶段
26、土壤中水稳性结构体数量是否一定越多越好?为什么?
不是。如果是水稳性团粒结构,则是越多越好,但如果是其它的结构体,如核状结构体,则越多结构性越差。
2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种质地的土壤滞后现象更为明显?
原因有:①瓶颈效应,土壤中的大孔隙与小孔隙相连接;②闭塞空气的影响;③土壤的胀缩作用。
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砂土的滞后现象更明显。
28、简述水田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特点及调节措施。
水田土壤可分为氧化层和还原层,在氧化层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态氮在还原层会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2O、N2等气体。
调节措施:将氮肥深施,采取合理的水分管理。
一、名词解释(2分/个、共12分)
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2、永久电荷—由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叫做永久电荷。
3、潜性酸—指土壤固相表面吸附态的致酸离子,是活性酸的后背和来源。
4、田间含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5、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O-P—
二、填空题(1分/个、总共42空)
1、盐基离子分为
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致酸离子有
;铝离子、氢离子。
2、土壤空隙分为:
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3、五大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
4、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水层厚度、先对含水量。
5、水分类型分为:
毛管水、重力水、吸附水
.三、简答题(6分/个、共10个选6个做、共36分)
1、简述土壤空前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2、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的作用?
答:(1)养分较完全;
(2)促进养分有效化;
(3)高土壤保肥性;
(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怎样解释“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的理论依据?
答案要点:水分在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水分来调节其它肥力因素:
(1)以水调肥:
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进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2)以水调热: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3)以水调气:
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答: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
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5、简述白鳝泥被洗白的原因和黄泥成黄色的原因?
6、试述不同质地的土壤的肥力特征?
答:(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
⑤耕性
松散易耕。
(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7、为什么禾本科秸秆还田应配施速效化学氮肥?
答、豆科绿肥(三叶草等)
C/N小,施入土壤后能提供N素(N素有效化)。禾本科作物秸秆C/N大,直接还田易造成M与作物争夺N素,造成N素的生物固定。禾本科秸秆还田应配施化学N肥:一般亩施秸秆300-400kg,需要配施化学纯N3-4kg。
四、计算题(10分/个)
有关数据及不清楚了,主要是关于土壤三相比,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土壤施肥量的计算。注意复习相关内容。
一、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分)
1、土壤孔隙:
2、岩浆岩:
3、膜状水:
4、土壤退化:
5、土壤导热率:
6、风化作用:
7、土壤:
8、土壤质量:
9、土壤胶体:
10、致酸离子:
得分
二、填空(10
分,每空
0.5
分)
1、由同晶代换引起的电荷叫()电荷。
2、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3、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4、土壤中的生物类型按大类可分为()、土壤()和土壤()三类。
5、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土壤的()。
6、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比叫()。
7、土壤空气和大气的交换过程有()和()。
8、写出
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
9、土壤腐殖酸包括()酸和()酸。
10、土壤水总是从水势()处向水势()处运动。)。
得分
三、判断题(10
分,每小题
分)
1、(2、(3、(4、(5、(6、(7、(8、(9、(10、()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高岭石属
1:1
型粘土矿物。)土壤物理性质相对最好的土壤结构体类型为柱状结构体。)确定土壤酸碱性所依据的土壤酸度类型是潜在酸。)土壤淹水以后,土壤的Eh的变化方向是降低。)钾在土壤中可分有机态和无机态。)按带负电荷数量排序为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就整个胶体微粒而言是电中性的。)铁铝对土壤胶体的凝聚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是有利的。)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得分
四、简答题(40
分,每小题
分)
1、土壤质地的概念是什么?按国际制标准它可分为哪几大类型?
2、什么是土壤水分势能值,它包括哪些分势?
3、土壤水、气、热相互关系怎样?
4、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
5、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怎样?
6、影响
CEC
因素有哪些?
7、土壤孔隙按当量孔径可分为几类以及每类的具体指标?
8、在计算土壤含水量时为什么以烘干土重为基数?
得分
五、论述题(10
分)
论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机制。
得分
六、计算题(5
分)
某地耕层厚度
20cm,土壤容重为
1.2
g/cm,比重按一般常数计算,试计算每亩(667m)土壤重量和土壤总孔度?
得分
七、按土壤剖面示意图写出相应土类。
分,每小题
分)
以下可以删除
一.名词解释
1.土 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
壤
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 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 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
浆
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
积
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
质
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
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
答:
固体颗粒(38%)
固 相(50%)
土壤
有机物(12%)
气相(50%)
粒间空隙(50%)
液相(50%)
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提出矿质营养学说)。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四.岩石根据生成方式不同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五.岩浆岩的分类方式如何?(生成方式、化学成分)
答:按含二氧化硅的多少分为(1).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2).中性盐(二氧化硅含量在52%——65%)。(3).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在45%——52%)。(4).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
由构造不同分为(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构造。
六.岩石矿物对土壤有何影响?
答:(1).影响土壤的质地;(2).影响土壤的酸碱性:(3).影响土壤中的化学组成。
七.分别举出常见的原生矿物以及次生矿物五六类.答:原生矿物: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八.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及变质岩.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一
.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3.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主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4.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5.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来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6.定积母质——定积母质又称残积物,是指岩石矿物经过风化后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碎屑物质.
7.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8.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10.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二.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物理风化:1.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2.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3.风的作用4流水的作用.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4.氧化作用5.溶解作用.生物风化:1.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2.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最终结果如何?
答:物理风化: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化学风化:1.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2.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3.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生物风化: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素和有机质。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1.气候条件.2.矿物岩石的物理特性:矿物颗粒大小、硬度、解理和胶结程度.3.矿物岩石的化学特性和结晶构造.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生态类型分别有哪些?
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类型.2.钙化类型.3.硅铝化类型.4.富铝化类型.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1.硅质岩石风化物2.长石质岩石风化物.3.铁镁质岩石风化物.4.钙质岩石风化物.一
.名词解释
1.土壤的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2.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作用下形成的,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土因素的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分布由于受成土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地理规律性。这就是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3.土壤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4.土壤绝对年龄——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年表示。
5.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6.退化过程——退化过程是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7.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8.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9.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与岩石风化同时同步进行。
10.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二.母质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的来源。主要表现是:
1.母质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
2.母质的化学成分对土壤形成、性质和肥力均有显著影响,是土壤中植物矿质元素(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
三.气候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气候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强度和方向的基本因素。它(水分和热量)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2.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4.决定着养料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四.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其影响及作用可归纳为:
1.创造了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了氮素养料。
2.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3.通过生物的吸收,把母质中分散状态的养料元素,变成了相对集中状态,使土壤的养料元素不断富集起来。
4.由于生物的选择吸收,原来存在于母质中的养料元素,通过生物小循环,更适合于植物生长需要,使土壤养分品质不断改善。
五.地形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答:1.影响大气作用中的水热条件,使之发生重新分配。如坡地接受的阳光不同于平地,阴坡又不同于阳坡;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坡地的移动也不同于平地,从而引起土壤水分、养分、冲刷、沉积等一系列变化。
2.影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如山地坡度大,母质易受冲刷、故土层较薄;平原水流平缓、母质容易淤积、所以土层厚度较大;而洪积扇的一般规律则是顶端(即靠山口处)的母质较粗大、甚至有大砾石;末端(即与平原相接处)的母质较细,有时开始有分选。顶端坡度大、末端坡度小,以及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质粗细不同,亦会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
一.名词解释:
1.侵入体——位于土体之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而是外界加入到土体中的物 体.(如:砖块,瓦片等.)
2.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如: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铁锰斑点,锈纹锈斑,铁锰胶膜等.)
3.诊断层——以土壤分类为目,并能定量说明的土层。
4.发生层——凡是发育完善未经翻动的土壤剖面,常可划分出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许多层次,这些层次是土壤发育的结果.
5.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就是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6.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8.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程相反,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二.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
答:他不仅能够反映土壤的特征,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和肥力特征;为鉴别土壤类型,确定土壤名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说明下列符号的土壤学含义:
答:Bk为钙积层
Bt为粘化层
Bca
钙积层
C母质层
D母岩层
G潜育层
W潴育层
T泥炭层;
Cc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A—D
原始土壤类型;A—C
幼年土壤类型;A—B—C
发育完善的土壤类型。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体形细微构造简单的一类生物体.2.自养型细菌——不依靠分解氧化有机质取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吸收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养分,利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磺细菌.3.异养型细菌——它们只能利用有机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4.菌根菌——许多真菌还能发育在高等植物根部表面,或者深入植物根部组织内部,与植物发生共生的关系,这些真菌统称为菌根菌.5.菌根——有菌根菌生长的植物根称为菌根.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主要为钙、镁、钾、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含有碘、锌、硼、氟等元素.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水分.温度.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8.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9.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积累保蓄养分的过程。
10.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1-4℅).11.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12.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13.腐殖质化系数——每斤新鲜的有机物质加入到土壤后所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二.问答题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时对土壤水、肥、气、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植物营养的重要库源;(2)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5)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料;(6)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富里酸(FA)与胡敏酸(HA)性质上的区别?
答:(1)溶解性:FA>HA;(2)酸性:FA>HA;(3)盐:HA一价溶于水二三价不溶,F
A全溶;.(4)分子组成:式量HA>FA,HA含碳氮多,含氢氧少,FA相反;(5)颜色:HA深(又名黒腐酸),FA浅(又名黄腐酸);(6)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FA强。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
答: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收一份氮,还需吸收五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所以,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致为25﹕1
当有机质地C/N接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
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
C/N小于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4.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答: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因是植物凋落物的组成,外因是所处的环境条件。
①外界条件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外界条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土壤pH值,土壤粘力等。
②残体的组成与状况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碳氮比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①第一阶段(原始材料构成阶段):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经矿质化作用转化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其中有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或肽)和糖类等物质。
②第二阶段(合成腐殖质阶段):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组成成分,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由许多微生物群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
6.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及来源:
答: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①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②动植物残体己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③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有机
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
②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③人工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
7.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答: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参与土壤形成作用:
2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3增加生物热能,有利调节土壤温度:
4.产生代谢产物,刺激植物的生长: 5.产生酶促作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8.土壤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答:①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
②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类群。
③物在土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④微生物具有与土壤分布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⑤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共存、相互关联的特点。
9.菌根菌的类型及特点:
答:菌根菌的类型:根据菌根菌与植物的共栖特点,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周生菌根。
①外生菌根在林木幼根表面发育,菌丝包被在根外,只有少量菌丝穿透表皮细胞。
②内生菌根以草本最多。如兰科植物具有典型内生菌根。
③周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既可在根周围形成菌鞘,又可侵入组织内部,这种菌根菌发育在林木根部。
特点:①菌根菌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一种树木的菌根可以由不同的真菌形成。
②菌根对于林木营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能够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为林木提供营养。
③在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率,使幼苗感染相适应的菌根真菌,是非常必要的。
④最简单的接种方法,就是客土法,即选择林木生长健壮的老林地土壤,移一部分到苗床或移植到树穴中,促使苗木迅速形成菌根。
10.调节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答:①增施有机肥料。②归还植物(林木、花卉)凋落物于土壤。③种植地被植物、特别是可观赏绿肥。
④用每年修剪树木花草的枯枝落叶粉碎堆沤,或直接混入有机肥坑埋于树下,有改土培肥的效果。
⑤通过浇水,翻土来调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以达到调节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的目的。
一.名词解释:
1.导温率:单位体积土壤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单位为cm2/s。
2.导热率:在单位截面(1cm2)、单位距离(1cm)相差1℃时,单位时间(1s)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J/cm·s·℃)。
3土壤热容量:土壤温度的升降不仅决定于热量的得失,而且决定于热容量的大小。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两种。重量热容量是使1g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g·℃)。容积热容量是使1cm3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J/cm3·℃)。容积热容量和重量热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容积热容量=重量热容量×容重
4土壤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单位土壤厚度的气量,通常以ml/s·cm2·cm或ml/s·cm3表示。它是一种量度土壤空气扩散常数的方法。一般多采用CO2作为指示气体,使它在一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容积的土壤而求得其通气量,通气量大,表明土壤通气性好。
5全蓄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即土壤全部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全蓄水量(最大持水量)。
6萎蔫系数:当植物表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凋萎系数)。
7有效水最大贮量:(A=F-W)即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此值最大时,即有效水最大贮量。(全溶水-多余水)。
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对同一土样并不是固定的单一曲线。它与测定时土壤处于吸水过程(如渗透过程)或脱水过程(蒸发过程)有关。从饱和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水吸力,使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所得的曲线,叫脱水曲线。由干燥点开始,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水吸力逐渐减小所得的曲线,叫吸水曲线。脱水曲线和吸水曲线是不重合的。同一吸力值可有一个以上的含水量值,说明土壤吸力值与含水量之间并非单值函数,这种现象称滞后现象。
9土壤水吸力:不是土壤对水的吸力,而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为吸力、张力或负压力。
10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自由能的变化(主要降低),称土水势。
11田间持水量: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的含水量。
12毛管持水量: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和。
13毛管悬着水:从地表下渗进入土体的这一部分水分。
14毛管上升水: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借助毛管作用而上升吸持保存在毛管中的水分。
15毛管水:是指存在于土壤毛细管孔隙中,由毛管力吸持的水分。
16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17膜状水:指吸附在吸湿水层外面的液态水膜。
18最大吸湿量: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98%)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
二,简答题。
1土水势的特点。
答: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下的纯自由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用符号Ψ表示,所以,土水势不是土壤水分势能的绝对值,而是以纯自由水作参比标准的差值,是一个相对值。
土水势由:基质势(Ψm)
溶质势(Ψs)
重力势(Ψg)
压力势(ΨP)
等分势构成。
2土壤空气特点。
答:a.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而氧气含量稍低。二氧化碳超过大气中的10倍左右,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不断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而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速度,还不能补充足够的氧和排走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缘故。
b.土壤空气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在通气不良情况下,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氢、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是土壤有机质在嫌气分解下的产物,它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c.土壤空气水气含量远高于大气。除表土层和干旱季节外,土壤空气经常处于水汽的饱和状态。
d.土壤空气组成不均匀。土壤空气组成随土壤深度而改变,土层越深,二氧化碳越多,氧气越少。
3土壤气体交换的方式有几种?哪一种最重要?
答:有两种方式:即气体的整体流动和气体的扩散,以气体的扩散为主。
4土壤空气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空气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壤空气与根系发育(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4)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5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答:1、太阳辐射能
2、生物热
3、地球的内能
6土壤热量状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答:土壤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等都只有在一定的临界土温之上才可能进行。
1.各种植物的种子发芽都要求一定的土壤温度 2.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所以与土温的关系特别密切
3.适宜的土温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4.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5.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外,还对土壤肥力有巨大的影响
7土壤水汽扩散的特点。
答: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①土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于中等条件下最适宜扩散)
8土壤蒸发率(概念)的阶段?
答:土壤蒸发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土壤上蒸发损失的水量。阶段性:
a.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b.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
c.扩散控制阶段(决定于扩散的速率)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的可塑性: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受外力作用塑造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性状的性能.2.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能.3.土壤粘着性:
是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土壤粘着于其他物体的性能.4.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一切性质
5.适耕期:适于土壤耕作的土壤水分含量所能保持的时间长短.6.土壤结构体:土壤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7.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性.8.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内土壤空隙所占的百分数.9.适宜容重:指耕性良好的土壤(适宜于耕作和植物生长)的容重。
10.极限容重:即土壤密度。
11.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含粒间孔隙)的重量.12.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时纯水密度之比.13.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15.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单位体积全被土粒占据,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影响因素: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16.硅铝铁率:又称“saf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R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R2O2表示.17.硅铁率:又称
“sa值”,土壤颗粒部分SiO2与Al2O2分子数之比,以SiO2/Al2O2表示.18.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隙直径.19.孔隙比:孔隙体积/土粒体积.20.团粒结构体: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调节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二.简答题
1.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答:
土壤宜耕性是指土壤的性能.①耕作难易:耕作机具所受阻力的大小,反映出耕后难以的程度,直接影响劳动效率的高低.②耕作质量:耕作后能否形成疏松平整,结构良好,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③宜耕期的长短:土壤耕性好一般宜耕期长.2.试论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答:
1小水库: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水,这些水分贮藏在毛管中.2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有利于腐殖质化,保存营养.3空气走廊:团粒之间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
3.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大量施用有机肥 ②合理耕作 ③合理轮作 ④施用石膏或石灰 ⑤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砂土,粘土,壤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1.砂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少汽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植物播种.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2.粘质土类:
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重质土.3.壤质土类: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5.影响阳离子凝聚能力强弱的因素?
答:土壤胶体通常有负电荷,带负电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的作用下,发生相互凝聚。
a高价离子凝聚能力大于低价离子。
b水化半径大的离子凝聚能力弱,反之较强(离子半径愈小,水化半径愈大)
c增加介质中电解质浓度也可以。以及有机质,简单无机胶体。
d比表面积越大凝聚能力越强。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从1-100um,具有胶体性质的颗粒部分.土壤胶体比普通胶体:①粒径范围扩大②成分更复杂
2净电荷: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通常指净负电荷)。
3永久电荷:结晶性的次生粘土矿物发生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的电荷。(比较稳定,难以改变)
4可变电荷:这种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着介质的pH值而改变。
5同晶置换作用: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中某个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置换,而晶体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特点:大小相近,性质相似,以低代高.6胶粒由胶核,双电层两部分组成:
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组成。
双电层的形成:a是由溶液中吸附离子而形成。b是由微粒核表面分子本身解离而产生。双电层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构成。
7土壤腐殖质的负电荷:主要是于腐殖质的羧基,和酚羟基的氢解离所导致。
8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a表面解离释放离子
b同晶置换作用
c边面棱角断键
d吸附离子
9土壤胶体的性质:a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b胶粒的带电性。c土壤胶粒具有分散性和凝聚性。
d土壤胶体对离子有吸附交换作用。
10决定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土壤胶体表面,决定着胶体颗粒所吸附的离子电荷种类和电量多少的一层。又称内离子层。
11补偿电位离子层:存在于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围,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电荷电位相反,数量相等的一层离子。又称外离子层。
12凝聚的速度与强度决定于:①电解质浓度,浓度↑,凝聚越快。
②电解质的种类,主要是与阳离子价数有关价数↑,凝聚能力越强:
a高价大于低价
b同价离子:(与水化半径有关,H离子几乎不水化)
③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凝聚作用。
④干燥,脱水,可以使胶体水膜变薄,也可以发生凝聚。
⑤时间过久,胶体陈化作用亦发生凝聚。
13阳离子交换作用:胶粒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能与土壤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进行交换,对于这种能使相互交换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而这种交换作用叫阳离子交换作用。
氢离子,铝离子为致酸离子,土壤胶体吸附的其他阳离子叫盐基离子。
1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15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答: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16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1根系←→溶液←胶粒
离子交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交换
17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18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具有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19互补离子效应: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又称陪伴离子.对一种离子而言,若其互补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吸附力越大,则越能提高这种离子的有效度.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低
二.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
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
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答:
特征:a可逆反应
b等价离子交换
c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四.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是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五.土壤胶体的类型(按成分及来源)有哪些?
答:成分:
①无机胶体(各种粘土矿物)
②有机胶体(腐殖质)
③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主要方式)
来源:
一.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答:①电荷电价有关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③离子浓度 ④土壤pH值 ⑤T的高低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时,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Kg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pH为7的中性盐溶液)
我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由南→北,由西→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一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分了该土壤保存养分的能力.即通常说的饱肥性的高低.交换量大的土壤,保存速效养能力大,反之则小.可作为土壤供肥蓄肥能力的指标.三.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答:①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交换量越大)②腐殖质,含量↑,交换量↑③无机胶体的种类,粘粒的硅铁铝率↑,交换量↑(腐>蒙>伊>高>非晶质含水氧化物)④土壤酸碱性⑤
四.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南→北↑,西→东↓
五.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答:
1根系←→溶液←胶粒
离子交换
2根系←→胶粒
接触交换
六.互补离子(陪伴离子):与某种交换性阳离子共存的其他交换性阳离子.七.土壤吸收养分作用方式有几种?
答:①土壤离子代换吸收作用(即,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对离子态物质的保持。
②土壤机械吸收作用:对悬浮物质的保持。是指疏松多孔的土壤能对进入其中的一些团体物质,进行机械阻留。
③土壤物理吸附作用:对分子态物质的保持。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的分子态物质的保持能力。
④土壤吸附作用:对可溶性物质的沉淀保持。是指由于化学作用,土壤可溶性养分被土壤中某些成分所沉淀,保存于土中。
⑤生物吸附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从而把养分吸收,固定下来,免于流失。
八.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什么?
答: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水八面体。
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因土壤酸碱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激烈的变化。
2缓冲量:指土壤溶液每改变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或碱液量。
3指示植物:对pH反应非常敏感,只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下。
Na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5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6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所表现的酸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7潜性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离子和Al离子所引起的酸度.一.土壤酸性的形成:
1.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①水的解离
②碳酸的解离
③有机酸的解离
④无机酸
⑤酸雨
2.土壤中铝的活化。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即土壤中OH根的来源):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的来源主要是钙、镁、钠、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水解的结果:
1.碳酸钙水解 2.碳酸钠水解 3.交换性钠的水解
三.土壤酸度的指标:土壤酸性一方面是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由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的致酸离子(氢,铝)所引起.前者为活性酸,后者潜性酸.酸性强度排列:潜性酸>水解酸>代换性酸>活性酸
四.土壤碱性的指标:指总碱度和碱化度(见名词解释)
五.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
①土壤具有代换性,可以吸附H,K,Na等很多阳离子②土壤中存在许多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系统
③土壤中有许多两性物质,可中和酸碱
④在酸性土壤中,Al离子能起缓冲作用.六.土壤缓冲性的强弱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强弱指标即缓冲量,影响因素有①粘粒矿物类型②粘粒的含量③有机质的影响
七.土壤酸碱性差异的原因:
八.石灰改良酸性土的作用?
①中和土壤酸性②增加土壤中钙素营养,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③改良土壤结构
石灰用量=土壤体积×容重×阳离子交换量×(1-BSP)
单位:Kg/公顷
土壤计算题:
1.已知某田间持水量为26%,土壤容重为1.5,当土壤含水量为16%,如灌一亩地使0.5m深的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问灌多少水?
解:(26-16)%×1.5×667×0.5=50(m3/亩)
2.容重为1.2g/cm3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0%,田间持水量为30%,降雨10mm,全部入渗,可使多深土层达到田间持水量?
解:10%×1.2=12%
30%×1.2=36%
土层厚度=10/(36%-12%)=41.7mm
3.一容重为1g/
cm3的土壤,初始含水12%,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cm厚的土层含水达到80%,需灌水多少?
解:12%×1=12%
30%×80%=24% 24%-12%=12%
12%×0.3×667=24
m3
4.某红壤的pH值5.0,耕层土重2250000kg/hm2,含水量位20%,阳离子交换量10cmol/kg,BSP60%,计算pH=7时,中和活性酸和潜性酸的石灰用量。
解:2250000×20%×(10-5-10-7)=4.455molH+/hm2
4.455×56÷2=124.74g/hm2
2250000×10×1%×40%=90000mol
H+/hm2
90000×56÷2=2520000g
5.一种石灰性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为15
cmol(+)/kg,其中Ca2+占80%,Mg2+占15%,K+占5%,则每亩(耕层土重15万kg/亩)土壤耕层中Ca2+,Mg2+,K+的含量为多少?
解:150000×15×1%=22500mol
22500×80%÷2×40=360000g
22500×15%÷2×24=40500g
22500×5%×39=43875g
6.土壤容重为1.36t/立方米,则一亩(667平方米)地耕作层,厚0.165m的土壤重量是多少?该土壤耕层中,现有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到25%,则每亩灌水定额为多少?
土壤复习资料(推荐) 篇5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肥料: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成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粒级:根据矿质土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质地:通过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来划分的土壤类型 岩石: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矿物: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
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氨的硝化作用:氨或铵盐的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
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反硝化作用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第三章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心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
CEC: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Al3+通过水解可产生H+)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的吸收性能:分子,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第四章
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碱化度:交换性钠离子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缓冲性能: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第五章
总孔度:反应土壤孔隙总量的多少
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结合)形式,孔隙状况(孔度及其内外分布)以及其稳定性(水稳性,力稳性,生物稳定性)的综合特征。
结构体: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应。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在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的干土质量。比重:单位体积干土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第六章:
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纯自由水相比,其自由能的差。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
萎蔫系数: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最大持水量: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吸湿系数:当大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土壤吸湿水到达最大量,这时吸湿水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滞后现象:吸水曲线或微润曲线与脱水曲线或干燥曲线所得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土壤热容量: 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一度,所需热量的焦数。土壤导热率: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一度时,每秒钟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壤断面热量的焦数
第七章
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
壤的母体。
土链:指大约相同的成土年龄、类似的母质来源、形成于类似的气候条件,但由于地形和排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的土壤系列。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地表岩石石化后,分化产物的淋溶、搬运、堆积,通过成岩作用又形成岩石,即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钙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沉积的过程。脱钙过程:湿润气候下,土壤中的下渗水充足,碳酸钙可淋失殆尽.潜育化: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潴育化: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
土壤的熟化过程: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和其他措施,改造土壤
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
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的发展的过程。土壤的退化过程:
土壤发生层,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土壤发生了分异,形成了外部形态特征各异的层次 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完整的土壤剖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
层次,以及母质层 成土过程:
第八章
根外营养:植物除了以根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等地上部分吸收养分。
植物营养临界期: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够发生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求量和
吸收量都是最多的 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然而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质量
分数相对最小的那种养分。
报酬递减律:在其他经济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项投资的增加,每单位量投资的报酬是
递减的。
第九章: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反硝化作用:NO3-被还原成气态N2,NO,NO2 生理酸(碱,中性)性肥料:化学肥料中阴阳离子经植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
度(碱度,酸碱不变)提高的肥料。
磷酸的退化作用: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异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 绪论
1: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关系:土壤:覆盖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2:土壤圈在生态环境中的中心作用:①与大气圈:土壤中气体来源于大气但又有自己的特点②与生物圈:植物土壤物、微生物、生物群落、土壤地带性分布③水圈:对降雨的重新分配,一些物质随水进入土壤,水体的富营养化④岩石圈:是土壤的前身,土壤保护母质。
第一章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类型:①物理风化:受物理风化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过程(风蚀、水蚀、冰融交替)②化学风化: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放生分解和改变(溶解、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和崩解的过程。2:化学风化:①溶解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作用④氧化过程
3: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①砂土:水: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水分易蒸发,抗旱力弱。肥:多为石英,有机物少,易分解,养分易随水流失。气:透气性好,好氧微生物活跃,有机物分解快,肥效快。热:升降温快,昼夜温差大。耕性:易耕作,耕作质量差,耕作时间长。②粘土:水:毛管作用强,透水性差,保水性强,易涝。肥: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流失,有机物分解慢,肥效慢。气:透气性差。热:土温变幅小。耕性:土壤胀缩性强,易开裂扯伤根系
4:不同质地的土壤利用和改良:利用:①砂土:多施有机肥,施肥多次少量,且要后期追肥,在作物选择上选耐旱生长期短,早熟类作物以及块根块茎蔬菜类作物,发小不发老②粘土:易种植粮食作物,及多年生生根作物,宜用腐熟有机肥,化肥一次用量比沙土多,苗期注意速效肥促早发,发老苗不发小苗。③壤质土:性质介于粘土与砂土之间。改良:①客土法②耕翻法③引洪漫淤法④增施有机肥⑤施用结构改良剂
5:次生矿物类型:①层状次生铝硅酸盐矿物:使土壤中粘力的主要成分,主要有高岭石组、蒙脱石组和水云母组等类型。②氧化物类:有结晶态和非结晶态两种③简单盐类:分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和石膏
第二章
1:土壤有机质作用:①直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②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③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砂土变紧,粘土变松,改变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通透性④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力⑤促进植物生理活性⑥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直接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N(80%)P(20~76%)S(75~95%)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间接分解矿物岩石中的养②改善土壤肥力特征:影响土壤化学、物理、生物性质。
3: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氮比、微生物、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一般耕作土壤表层C:N在8:1~15:1,平均在10:1~12:1间;微生物C:N=25:1;有机残体C:N=25:1,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有机质①C:N<25:1对微生物活动有力,有机质分解快,多余氮素留在土壤中,可供作物吸收;②C:N>25:1缺乏氮素营养,发育受限制,有机质分解慢,微生物和植物争夺土壤中原有的有效氮素养分使作物处于暂时缺氧的状态。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因素:①温度:25~35℃最适温度,0~25℃分解速度加快②水分和通气状况:水势-0.03~0.1MPa最适,田间持水量60~80%③植物残体特性④土壤特征:a:与粘力含量成正相关性b:放线菌PH6.5~7.5细菌7.8~8.5真菌3~6
第三章
1:土壤阳离子的交换作用:交换性阳离子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特点:①可逆性②等电量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影响因素:(阳离子本质特性Fe3+>Al3+>H+>Ca2+>Mg2+>K+>Na+)①阳离子所带电荷②阳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合半径③离子浓度和数量
2:从吸收物质、吸收原理等方面比较五种吸收性能的差异 ① 机械吸收:主要吸收悬液中的虚浮颗粒等不溶物质 ② 物理吸收:主要吸收气体
③ 化学吸收:化学反应中的难溶物质 ④ 物理化学吸收:离子态物质 ⑤ 生物吸收:选择性集中富集吸收
3: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原因将土壤电荷分为几种?产生电荷原因? ①永久电荷:硅酸盐矿物质中的硅氧片和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质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②可变电荷:胶体表面分子或原子由的解离,随PH的变化而变化③零点电荷:在某PH值时,粘土矿物表面上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其表面电荷为0④电荷数量:用阳离子交换量表示,每千克物质吸附离子的量mol/kg。
4:影响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的因素:①离子的饱和度:该离子占CEC的比例②赔补离子效应:对一种离子而言,供其它离子即陪衬离子③粘土矿物类型:在饱和度相同的前提下,有效性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第四章
一、简述土壤中H+的来源:1.水的解离2.碳酸及其盐的解离3.有机质分解中间产物形成有机酸4.酸性大气化学物质沉降 PH<5.6酸雨5.H2SO4、HCl等无机酸的解离
二、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特点:1.有机无机并存,可逆,半可逆,不可逆2.本质是化学反应或有生物参与,消化作用,铁细菌3.不均匀的多种体系共存4.氧化还原平衡经常变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耕作管理都回改变
三、土壤缓冲酸碱的原理:1.弱酸及其盐的存在2.土壤胶体具有阳离子的吸附交换作用。土壤缓冲酸碱液的主要体系:1.碳酸盐体系:CaCO3+H2O+CO2→Ca2++2HCO3-(6.7~7.8);2.硅酸盐体系:Mg2SiO4+4H+→2Mg2++H4SiO4;
3、交换阳离子体系:盐基离子对酸起缓冲作用,致酸离子对碱起缓冲作用4.铝离子体系:PH<4有效果,PH大于5无缓冲效果5.有机酸体系
四、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影响酸碱性因素:酸性:活性酸、潜性酸。因素:①盐基饱和度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③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碱性:总碱度、碱化度。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母质④植被⑤人类活动⑥盐基饱和度⑦氧化还原条件
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酸性通常用石灰来改良,草木灰是良好钾肥又能中和酸性;碱土中用石膏硫酸磺或明矾(硫酸铝钾)黑矾(FeSO4))
第五章
一、土壤中各级孔隙的大小及特征:1.非活性孔:以吸水力1500KPa为界,孔径约为0.002mm以下。特点:土壤中最细微的空隙,保存与此间的水为无效水,根毛难以入内,微生物极难入侵,腐殖质难以分解2.毛管孔:水吸力150KPa~1500KPa,孔径为0.02~0.002mm。特点:通气良好时,土壤中毛管孔越多越好,其间水可被根毛、细菌利用,养分得以吸收和转化3.通气孔:水吸力小于150KPa,孔径大于0.02mm。特点:原生动物真菌可再辞间活动,孔隙的毛管作用力消失,除降水灌溉外其间被空气占据。
二、团粒结构
1.定义:土粒多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粒状或小团状大小成球形,自小粒至蚕豆粒大。
2.特点:①多级孔隙②有的大小和形状直径约0.25~10mm,<1025m的微粒团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水稳性,生物稳定性,机械稳定性)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协调土壤中水和气的矛盾(大小孔隙兼备、蓄水、透气、通气同时进行)②协调土壤中央分积累与释放矛盾③能够稳定土温④使土壤具有良好的耕性和耕层构造。
4.提高团粒结构含量的途径:①增施有机肥②合理轮作,扩种绿肥牧草③合理耕作,水分管理④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三:上虚下实型和上实下虚型两种土壤的肥力的特点:1.上虚下实型(蒙金土):0~20cm质地较松软,非活性孔少,通气性好,发小苗不发老苗;20~40cm质地较重,毛管孔隙占优势,保肥力好,发老苗不发小苗,该土型有利于植物的种植幼苗期,植物生长对肥料要求不高。0~20cm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当植物长大后,下面实型土壤可以很好的提供肥力,使植物生长的更壮2.上实下虚型:0~20cm质地较重,20~40cm质地较松软,该土型不利于植物生长,幼苗种下时虽说土壤肥力较好,但不利于植物根呼吸,长大后,下面松软,肥力差,保水性不强,使植物生长受限。
第六章
一、土壤中的水分包括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1.吸湿水:土壤固体颗粒从大气或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 31~1万atm 为无效水2.膜状水:由土壤固体颗粒分子引起吸持在吸附水外围的连续液态水膜 31atm~15atm无效水 15atm~6.25atm有效水3.毛管水:①毛管上升水(有效水):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力充满毛管孔隙肿的水分②毛管悬著水(有效水):底下水深,降水或灌溉后,借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下渗的水4.重力水:旱地无效水,水田有效水
二、土壤水分的几种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重量)=土壤水质量/干土重量*100%2.容积含水量=土壤中水容积/土壤容积*100%3.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4.土壤贮水量:一定体积和厚度土壤中含水的绝对数量。
三、土水势包括的分势:1.基质势:受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水土势用ρm表示(负)2.压力势: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水势的变化(正)3.溶质势: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土壤水势的变化(ρs)(负)4.重力势:由重力引起土水势的变化(ρg)
四、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1.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温↑水的粘滞力和表面张力↓ φm↑土壤水吸力↓4.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过程。如何评价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
五、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1.CO2含量高于大气5~10倍2.O2低于大气18~20.5%3.水汽质量分数高于大气4.含有还原性气体
六、土壤空气与大气是如何交换的:1.整体交换(气体质流):温度、气压、风、降水、灌溉2.气体扩散(土壤呼吸):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分压大)→浓度低(分压小)处运动。
第七章
一、土壤形成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1.母质: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变为疏松的堆积物。土壤的物质基础,土壤的前身,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2.气候:①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影响矿物质分解合成和淋失②影响植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③影响矿物质的迁移3.生物因素:(主)是突然形成、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①动物②植物③微生物4.地形: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能量交换,不提供新物质
二、在潮土中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发生的基本过程)①原声矿物的分解及粘粒矿物的形成2.有机质形成,分解3.物质的迁移,溶迁,还原迁移,螯迁
三、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①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是东部沿海的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二是西部的干旱内陆型地带普②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喜马拉雅山珠峰③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第八章
一、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1.介质中的养分浓度2.光照与湿度3.土壤水、气状况4.化学性质5.养分介质中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简述施肥原则,阐述这些原则的意义:1.养分归还学说:①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最终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②对恢复及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的意义2.最小养分学说:①决定植物产量高低的是相对含量最小的那种养分②觉得我们施肥的种类,做到施肥要有针对性3.报仇递减律: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减少②确定施用肥料用量,不要盲目施肥④综合银子作用律:①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影响作物的产量②产量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要考虑养分供应,也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其评定条件:必需营养元素16种:氢、氧、碳、氮、磷、钾、硫、钙、镁、铁、铜、硼、锰、锌、钼、氯。评定条件:1.该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乏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缺乏该元素之后,植物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该元素后,这种症状才能消失3.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对植物起直接作用,而不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作用。何谓营养元素的直接作用: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
四、大量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在0.1%以上(占干重),包括C、H、O、N、P、K、Ca、Mg、S。元素:质量分数少于0.1%,有的只有0.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μg/g,它们是铁、铜、硼、锌、锰、钼、氯7种。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有益元素:豆科:钴;茶树:铝;水稻:硅;紫玄英:硒
五、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不同,氮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某种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生理效应不能被其他元素代替。在合理施肥中的指导意义:施肥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只施N、P、K肥,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病状施用不同的肥料。
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按照功能分为四组。第一组包括C、H、O、N、S 第二组包括P、B、(Si)第三组包括K、(Na)、Ca、Mg、Mn、Cl 第四组包括Fe、Cu、Zn、Mo
第九章
一、氨态肥特点:1.易溶于水速效氮肥,作物直接吸收2.NH4+易被粘土胶体固定3.碱性条件易挥发4.通气好条件下易硝化,加速氮淋失
硝态肥特点:1.易溶于水,溶解度大,速效肥料2.易吸湿,易结块3.易随水流失4.可进行反硝化作用5.易燃易爆
二、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施入土中后的去向:铵态氮肥:施入土壤之后容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可以氧化成为硝酸盐或被微生物转化成为有机氮。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容易发生挥发损失。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氨或反硝化成为气态氮。
三、如何合理施用氮肥:1.深施盖土原则2.避免硝态氮的淋失与反硝化(硝态氮肥不作基肥,追肥后避免淹灌,不与未腐熟的有机肥混合)3.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4.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时期等,确定施用氮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5.土壤的供氮能力是合理施氮肥基础6.正确选择肥料的品种7.把握施肥量
四、土壤中氮形态以及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五、铵态氮肥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特性:1.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与硝态氮比,移动性较小,临溶损失少,肥效长缓2.可氧化为硝酸盐或被生物转化成有机氮3.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易发生挥发损失4.高溶度的氨会导致植物中毒死亡,尤其是在作物幼苗阶段5.作物过量吸收氨态氮,对Ca+、Mg2+、K+等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合理施用方法:1.液氨:水田施用液氨随水注入稀释,多次犁肥;旱地施用,宜采用注入方式;施用深度粘质土壤浅些,沙质土壤深些。液氮可做基肥、追肥,不能接触作物根系。2.碳酸氢铵:施后应深施盖土;做成颗粒肥料;少量多次施用。可做基肥、追肥、种肥,施用浓度不宜过高3.氯化铵:适用于水田。不宜用于耐氯能力差的烤烟、糖料作物、果树、薯类作物等。可做基肥、追肥,不宜做种肥4.硫酸铵:适合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最好用于缺硫土壤和葱、蒜、十字花科等喜硫植物。可做基肥、追肥、种肥
六、硝态氮肥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特性:施入土壤后,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与氨态氮肥相比较,移动性大,容易淋溶损失,肥效较迅速;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氨或反硝化成气态氨;本身无毒,过量吸收无害;主动吸收,促进植物吸收钙、镁、钾等阳离子。合理施用方法:适宜旱地施用,不宜用于水田。适宜各种作物,尤其是喜欢硝态氮的作物,如烤烟、糖料植物。可做基肥、追肥、种肥。
七、从提高氮肥利用率角度看,可采取哪些技术措施:1.作物种类:双子叶植物氮量大于单子叶植物,叶菜作物氮量大于瓜类和根菜类2.土壤条件:砂性土壤粒粘粒质量分数少,粘质土壤沙粒质量分数少,壤质土壤沙粒比例适中,即有砂质土壤良好通透性,又有粘质土壤保肥力3.肥料品质:氨态氮肥移动缓慢,不易流失,硝态氮肥随水流失4.施肥方法:氮肥深施
第十一章
一.如何合理施用钾肥:1.土壤供钾水平,速效钾量,缓效钾量,质地分布状况2.作物需钾特征,不同作物需钾量和吸钾量能力不同3.肥料的性质4.气候条件
施肥:1.钾一般作基肥,做追肥应早施2.易深施相对集中施3.尽量与N、P配合施用4.避免与氨态氮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使用
二、草木灰的特性及其合理使用方法:特性:呈水溶性,易被作物吸收,燃烧完全的灰白色灰其水溶性钾质量分数少,肥效差。含磷属枸溶性,对作物有效。因含氧化钙和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使用方法:可在酸性土壤作基肥、追肥、盖种肥。基肥:每公顷750~1500kg,使用时可加湿土或水。追肥:撒于叶面。盖种肥:用于睡到、蔬菜育秧。作根处追肥1%为宜。草木灰为碱性,避免与氨态氮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使用
一、有机肥的作用:1.营养作用:①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②含有能被植物利用的有机养分以及有益于土壤的有机物质③含磷有机化合物不含氮的化合物2.改土作用:①有机肥能增加和更亲土壤有机质②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③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3.刺激作物生长
二、堆肥的过程:①发热阶段②高温阶段③降温阶段④后熟保肥阶段
调控技术:原料C/N比。一般秸秆等基本材料C/N比较高,堆肥起始堆制时的C/N比在30:1~40:1之间。必须加入含氮丰富的人、畜粪尿或化学氮肥调节C/N比才能加速分解
第十章
一、过钙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好处:减少与土壤接触,可以起到保氮(氨态氮)作用。
二、过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技术:成分:1.Ca(H2PO5)·H2O(P2O5)14%~20% 2.硫酸钙 40%~50% 3.硫酸磷酸3.5%~5%性质:灰白色粉末或颗粒,呈酸性,具腐蚀性易吸湿块。施用技术:1.可做基肥、种肥、追肥2.集中施用(与土壤接触少)3.与有机肥混合施用4.可以根外追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复习资料 篇6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什么是土壤调查
分析:①怎么形成(5大成土因素)②类型(土壤剖面-看性状)
③分布(制图)④肥力状况(改良利用)
具体: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什么是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 ②遥感资料的准备 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高山3500-5000,极高山﹥5000
3.丘陵,处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切割破碎,无明显分异,线沟谷宽阔,坡度缓﹤500m
4.平原:地形平坦,相对高度低
据成因分:山麓平原(山前平原),冲击平原,滨海平原
㈡二级地貌类型
1.河流
河漫滩,阶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台地、山地
白洋淀:交接洼地
研究调查的方法
先宏观分析大地貌类型再逐步深入中小地貌类型(画断面图)
C.母质研究
研究内容
母质类型
残积→残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运积:水(河流、湖泊、海岸)冰川(冰渍物)
风(沙漠、黄土)重力(重积物)
岩浆岩:喷出:流纹岩(隐晶质)
浅层:花岗斑岩,角闪石,黑云母
深沉:花岗岩(浅色),颗粒粗大—冷却时间影响形成过程
岩浆岩的分类:超级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石英含量高)
沉积物:陆相沉积:砾岩、砂岩、页岩、泥岩
海相沉积:石灰岩(灰色、暗灰色)
胶结物:Si 坚硬Ca 盐酸冒泡
Fe 颜色发红(砖红色)粘土(暗棕色)
变质岩(高温压):片麻岩板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
研究方法
㈠分析资料
㈡实地考察、与地貌类型、地形相结合判断
D.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调研
研究内容
㈠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
1.河流(河流数量,流域范围)
类型:季节河(北方地区),洪水河:在洪水期河里才有水
间歇河:雨季有水、旱期无水
常年流水:排泄性:地下河,河流水位比地下水低
补给型:地上河,河流水位比地下水位高
排泄-补给型:随季节变化
不对称性
河北:海河水系,渡河水系
㈡地下水
北方:①浅位地下水:1-2m,易造成盐渍化,潜育化
②中位地下水:2-3m,有盐渍化,潜育化威胁
① 深位地下水:3-5m,不会造成潜育化,渚育化
河水:①滨海地区:地下水位<10m,矿化度:5-10g/L
②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位几十到二十几m,矿化度:1-5g/L
③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位几十米,矿化度:<1g/L
④坝上地区:地下水位:十几米到二十几米,矿化度:1-5g/L调查方法
㈠分析资料(河流名称,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年径流量等)
㈡实地调查
㈢间接推断法(地下水)
如锈纹锈斑(潜育化过程又叫氧化还原过程)
E.生物因素的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
㈠.植物:生物累积量,化学成分不同,植被类型
㈡对指示植物: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为敏感
㈢对农作物:作物水平,产量高低
研究方法
1.植被的野外调查方法 2.土壤动物研究法
3.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4.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F.人为活动的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
㈠非农业性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如开矿,旅游区建设)
㈡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㈢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耕作、施肥)
调研方法
1、群众调查
2.区域对比法(选两个条件相似的测区比较)
3.对比法:本区域内不同年份的比较
8.用辩证的观点对成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举例说明
一、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对土壤的影响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其它处于从属地位。
例如:黄泛平原区的碱化土、碱土和盐土系列,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所支配,在含有不同盐分组成的情况下,便形成不同性质的盐渍土。
二、区域景观中任何一个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间都是相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当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它因素变化。例如:地表水、地下水与气候、地貌等景观因素的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潜水不仅是一定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一定气候条件下区域地貌的塑造者。因此,必须将这些水体作为景观因素的组成部分来研究。
三、区域景观观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例如: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过程,同
时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其结果是改变了成土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土壤类型。
9.土壤剖面:从形式上讲是指我们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实际代表的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土柱。
单个土体:指我们能对之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出土壤的特性和排列以及一系列特征变异的最小土
体。宽度1-1.5m
聚合土体:指在土体构型中具有基本上相似的发生层的组合和排列的最小单元的土体。
主要剖面:又称基本剖面、代表剖面。为全面研究土壤性态特征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特点之间关系的剖面。定界剖面:大比例尺中使用。是为确定土壤边界而设定的剖面,应设置在可能出现边界的地方。
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次要剖面。是为检查主剖面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而设定的剖面。
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总称为土层
土壤发生层: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叫土壤发生层。
土壤发生型:指土壤发生、发育,是发生学土层组合形成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具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状况,且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于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诊断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叫诊断层。
障碍层:经过 一定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发育而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叫诊断层。
10.怎样设置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线
土壤剖面点设置
㈠常规布点法
1.中小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路线调查应考虑大中地貌类型,主要剖面
2.大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应综合考虑大中小地貌,应注意微小地形的变化
㈡统计抽样法
工作路线的设置
工作路线:调查时所需要的路线
原则:用最短的距离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和地理景观,平原区要垂直穿过河流和水渠,山区要垂直穿过分水岭,应避免少走重复路,中小比例尺调查应注意间距
11.怎样用罗盘进行定点描图
定向:罗盘仪,指针指向N、S极
定点(标图),交汇法、极坐标法、地物追踪法
⑴交汇法前方交汇和后方交汇(选择两个地物点,角小于90度)
通视条件好的地方使用
⑵ 极坐标法 :在通视条件差,无明显地物的情况下使用(根据地物的相对位置)选一个地物点:距离 3 ⑶地物追踪法(多用于平原区)
12.土壤剖面描述的内容和方法
地表描述
⑴地形名称如山坡应记录(地形、坡长、坡向→用罗盘仪,读N针)
⑵母质母质名称(沉淀物,坡积物,母质的特征)
⑶土壤的侵蚀及排水状况:
侵蚀的类型,侵蚀的程度,排水状况(易,不易)
⑷植被与农业利用:群落植被,指示植被,农作物的种类,产量
土壤形态要素及其描述
土壤颜色(反映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
常用方法:目力描述,目力比色,比色计
13.为什么分析土壤生产特性要有地理和物理的观点
任何一种土壤利用与生产评价决不仅限于土壤本身,它与四周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例如蒙金土土体结构类型在华北和西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它土体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土体构型。但是,同样上砂下粘的土体构型出现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土体构型。
14.概念:组合制图,土壤复区,土壤复域
土壤组合制图:组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编辑,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制图单元勾绘出来。上图面积最小为0.5平方厘米,实地2亩多
土壤复区:在大比例尺制图中,与微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版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叫土壤复区
土壤复域:在中小比例尺制图中,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斑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叫土壤复域
15.大比例尺土壤制图概查的任务
任务:①要了解和掌握测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自然特点
②要了解测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并且拟定出初步的工作分类系统和制图单位
③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
④检查工作底图的实用性并提出估测的内容
⑤如果使用遥感影像,建立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
16.试述大中小比例尺制图的方法并找出其异同点
中小比例尺调查主要靠推测,制图单位以高级分类为主,结合典型区调查(比例尺越小,路线间距越宽)。制
图方法:路线调查法,放射调查法。
大比例尺制图方法:对调查地区进行概括性的调查,在调查区内选择一、二条路线进行调查其土壤剖面等,成土条件,土壤状况,景观条件。
17.土壤边界与成土条件的关系
㈠地形与土壤边界:(一般情况下不能垂直于等高线)
垂直等高线(区分阴阳坡,母质类型)
平原区应注意河流,在制图中不能有直线,垂角
㈡母质类型与土壤边界:断层,折皱
平原区应注意土体构型(河流的摆动 引起层次多变化复杂)
㈢植被类型与土壤边界关系 :指示植被,植物的长势情况
㈣农业利用方式与土壤边界关系:耕作方式的不同,类型不同
18.室内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⑴原始资料的审查与整理
①标本记载表 ②土壤草图 ③评土、比土确定分类系统 ④拼图补测
⑵室内分析
⑶土壤图及其它图件的绘制
⑷编写报告
19.评土比土的意义
评土比土进一步确定土壤分类系统
①从土壤形成上全面比较各土壤类型的异同,通过比较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的现象
②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质量评价(生产能力,肥力水平)。
20.土壤草图需审查哪些发面
审查:
1、土壤界限
① 土壤图斑及其代号有无差错和遗漏,是否留有天窗,同土有界,异土无界
② 土壤图斑与分布是否符合土壤分布规律,几何形状是否合理
③ 土壤边界是否闭合2.上图内容:土壤界限,主剖面代号,土壤类型代号,主要作物等。
21.怎样勾绘航片的工作面积?意义何在?(常规调查中的)22.影像判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①几何学特征②光学特征③成土因素学说理论
23.试述应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壤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1.总体观察判读2.对比分析3.综合标志分析(地形、景观图型因素)
24.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象、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自然属性:是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赋予土地的固有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性。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征组合,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时间上的变化不稳定。
25.土地构成要素是什么
气候要素、地学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
26.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㈠准备工作 ㈡外业调绘(野外勘察),制定分类系统 ㈢室内预判
㈣野外调绘(补测、验证)㈤内业工作:面积量算、绘图
27.土地利用调查中外业调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要选好占地点 2.要确定底图的方位 3.对底图进行判读(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先易后难,抓住明显的地形特征和影像特征,边走边判读)
4.对一些新增的地物要随时进行补测
5.调绘整饰对当日调绘的草图及时清绘、整饰。
28.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及技术方案
①利用新的1:1万的影像图进行动态观测
⑴按规范要求编制影像图 ⑵把影像图和土地详查图进行对比分析,把变化的地类用铅笔勾出来 ⑶野外检查验证 ⑷对新的地类界进行整饰、修边现状图,并且标出动态监测的时间 ⑸量算变更土地面积
②利用航片进行动态监测
⑴放大航片为1:1万 ⑵在航片上调绘地类界 ⑶野外检查验证
⑷修编、整饰 ⑸量算土地面积
③利用3S技术
⑴购买近期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 ⑵构建1:1万的现状数据库
⑶对图像进行处理 ⑷对处理的影响与数据率当中的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形成矢量—栅格影像图 ⑸在新的应
影像图上勾绘变化的地类 ⑹通过外业对地类边界进行GPS定位
⑺进行内业处理的建立土地利用变更的数据
29.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过程
1.设计:①要明确地图的用途和要求,以1:1的分幅图为资料,比例尺根据图幅和面积的大小选择,一般控
制范围2—10万
②收集整理编图的基础资料,以乡镇级图,面积记录表、航片、卫片、其它文字资料为辅助资料 ③要对本县地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进行研究 ④确定地图的内容,地理要素,专题要素
2.地图编绘:①确定数学基础(比例尺等)②转绘地图的内容
③编绘地图内容的各要素④街边、审核
《土壤学》复习题总结 篇7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生物 复习 实践应用
所谓概念图,可以说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使其对于整个知识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其中概念图是一种策略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建立系统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为生物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概念图复习模式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正确性地引导,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实践及规划,强化学生们对整个生物知识体系的认知,从而为学生们的复习提供更为便利性的服务。
一、概念图在生物复习中的主要作用
(一)概念图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基本特点
概念图的应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套系统的学习模式,将主要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性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及时找到重点内容,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物课程复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重点,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为生物教学的课堂营造一种活跃性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整个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图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概念图教学可以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复习模式,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种完整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及拓展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在整个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在第一轮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对于之后的复习学生们很难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差异性。根据调查显示可以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生物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地辨认基础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想象的出现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进行充分地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生物知识的复习。因此,概念图的应用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模式,实现知识复习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图复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实现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的复习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重点章节进行全面地性地复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黑板上绘制概念图,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掌握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概念图应用的基本体会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主要过程、绘图技巧,为生物知识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复习模式
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绘制出基本的图像框架,然后让学生们补充其余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也可以让学生们找到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复习初中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的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因此,要在复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绘制相关的概念图(如图一所示),教师可以绘制出一部分内容,其余的概念留给学生们,通过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使学生们形成了严密的思维模式,为生物课程内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一
(三)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了解基本的学习状况
在初中生物的课程复习过程中,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们尝试独立完成概念图的绘制,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生物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拓展性的思维模式。在基本概念图绘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的引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形成正确性的概念图。因此,概念图在生物课程复习过程中的引进,不仅使学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概念,建立正确的知识框架,还在最终意义上提高整堂课程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复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能力,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概念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物知识的复习氛围,强化学生们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复习效果。对于相关的教师而言,一定要强调概念图复习模式运用的严谨性,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地指导,使初中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为学生们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丽燕.概念图在初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6 (7):19-20.
[2]任立华.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J].中学教学参考.2013.34 (29):118.
【《土壤学》复习题总结】推荐阅读: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7-25
土壤及土壤改良10-23
土壤学题库大三09-13
土壤学毕业生实习目的08-17
土壤施肥10-14
土壤性质10-16
土壤吸附05-11
创新土壤05-28
土壤质地06-02
土壤根系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