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2024-05-11

《照片里的故事》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照片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

《照片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语句通顺的将照片里的故事介绍清楚。

2、指导学生评价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能力和写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能够语句通顺的将照片里的故事介绍清楚。教具准备:课件,学生自带影集、照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来听课引入话题(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来了这么多客人听课,大家激动吗?高兴吗?那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这一难忘的时刻呢?那大家喜欢拍照吗?)

2、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家人一定为你拍下了许多难忘的照片。有的记录了你欢乐的童年,有的留下了你们一家幸福的时光,有的记录了一次难忘的经历,总之这些照片里都藏着一个难忘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些照片里的故事吧。(板书课题:照片里的故事)

二、生活再现

1、刚才呀,老师从几个同学那里选了一些照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如果照片上的人你能一下子认出来,就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幻灯片配乐《童年》播放照片十张)

2、大家的眼力可真好呀,有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老师不仔细看都认不出来了呢。那我们再来看看这张照片(幻灯片出示老师儿时照片)

3、哈哈,猜不出来照片里的人物是谁了吧?看了这张照片,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提问相机板书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你们可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呀,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现在就由老师告诉你们答案吧,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好喽(教师讲述自己照片里的故事:瞧照片上这个扎着羊角辫子、身穿粉色公主裙、掉了两颗门牙还笑得像花一样的小女孩就我。你想知道我为什么掉了两颗门牙还笑的这么开心吗?那就听我慢慢讲来吧:在我七岁那年夏天,村里来了一位照相的师傅,很多小孩子都找他照相,爸爸听说了也把他请到家里给我拍照,我赶快让妈妈给我精心打扮了一番。他让我站在我家窗台上的一盆石榴树和一盆马蹄莲花旁边。由于我怕掉了两颗门牙的糗事被拍下来,所以我一直闭紧嘴巴不敢笑。照相的师傅好像看透了我心思,说:“小朋友,笑一个!”我还是不笑,这时他又说:“那你说一句茄子吧!”我乖乖的说了一句茄子,只听相机咔嚓一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就有了这张搞笑的照片。照片上的我虽然掉了门牙,可它记录了我的成长过程中特殊时期的样子,所以我一直把这张照片放在写字台上,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不由自主的笑起来,也会想起照相时被捉弄的情景。)

4、怎么样,刚才大家的问题解决了吗?那拍摄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照片里的故事是(学生回答)现在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最喜欢的照片里的故事介绍大家吗?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吧。注意说的时候一定要介绍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独自练习说一说)

5、同学们,现在请把你的照片里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同桌要认真倾听,注意发现他的优点,并能真诚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6、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哪张照片里的故事了呢?(四人介绍,并指名评议)

三、笔下生花

1、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看来大家对自己照片里的故事有说不完的话呢,那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看谁能把照片里的故事写的最动人。但是写作之前老师有一点要求(课件出示写作要求、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2、写完了吗,现在马上和你的同桌互换作文本,帮他检查一下作文中有没有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没写完的同学继续写,写完的同学请找到一个伙伴和他互换作文本,帮他检查一下作文中有没有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四、成果展示

1、谁想把你那张照片里的动人故事分享给我们呢?(三到四人读文)

2、他写的怎么样?(先生评再师评)

3、听了别人的文章和大家的建议,现在你是不是对你的作文有了新的想法呢?那么请你马上把作文再好好修改一下,然后把你的文章贴在照片的下面,当作解说词,课下我们办一个以“幸福时光”为主题的板报好吗?

附:板书设计:

照片里的故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 „„

《照片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2

《大卫上学去》是《大卫, 不可以》的姐妹篇, 延续了《大卫, 不可以》的绘画风格和叙事风格。在这本书里,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如 出一辙的 校园文化———上学不能迟到、上课发言要先举手、打饭菜要排队、上课不能吃东西、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初入学的孩子们看到这些画面, 定会倍感亲切———大卫所做的, 在自己身上曾经或正在发生。

这两册绘本, 在绘画上都很重视人物细节的刻画,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人物的心情, 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中, 把“用图画细节讲述人物心情”作为读图的重点, 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小朋友, 上个星期, 我们认识了一个很调皮又很可爱的小男孩大卫。上一本书里, 大卫还是没上学的小朋友。今天, 我们再来读一本写大卫的书。 (出示封面) 看看封面, 想一想, 这本书会写大卫在哪里发生的事?要说说理由哦。”

“我猜想这本书是写大卫上学的事, 因为题目就是《大卫上学去》。”学前就有很大识字量的文文自然对文字很敏感。

“哦, 文文是从书名来猜测的, 书名是《大卫上学去》, 故事当然讲大卫上学后在学校里发生的事, 文文的猜测很有道理哦。有没有小朋友从其他地方有新的发现?”

“大卫的后面是黑板, 学校里才有这么大的黑板。”小颜张开上臂, 比画起黑板的大小来。

“小颜很会从图画中的事物来推测, 真的很了不起。”我点头称赞道。

“黑板上还有数字, 还有黑板擦……”乐乐有了新发现, 没有举手就喊了起来。

我看着乐乐, 举起右手, 向他暗示“发言要举手”。乐乐接到了我发出的信号, 停止了喊叫, 举起手来。我给了他一个赞赏的微笑, 说:“乐乐, 你能发现图画中很小的细节, 真会观察, 能把你的发现站起来向大家再说一遍吗?”

得到我的肯定, 乐乐高兴地站起来又说了一遍。等他说完, 我对班上所有的孩子说:“小朋友们, 你们看, 乐乐在观察图画的时候, 连黑板上的数字, 放在黑板槽里的黑板擦这些小小的东西都不放过。这些事物呀, 都是学校教室里有的, 对不对?”

“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们看图, 就应该像文文、小颜、乐乐一样, 不放过一个小地方, 这样才能看出很多别人看不出的有趣的东西呢!”

“《大卫上学去》这本图画书中的大卫你觉得还像《大卫, 不可以》中的大卫那么调皮吗?也要说说你的理由哦。”

“他还是很调皮的。他把写字用的作业本拿来做纸飞机了。”小涛说。

“你是说他撕下作业本的纸张折成飞机吗?”我帮助小涛把语言表述得更加准确些。

“是的, 他折飞机的纸是写作业的纸。”小涛再次强调。

“嗯, 我们小朋友都知道, 作业纸是拿来写作业的, 可是大卫却用它来折飞机。所以, 小涛认为大卫还是很调皮。我赞成小涛的意见, 你们呢?”

孩子们也都点头认同。

“你们真是太棒了, 不但读懂了图画的意思, 发现了图画中的很多秘密, 还会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思考。读图画书呀, 就是这样, 我们一起看看, 想想, 说说, 这才有意思呢。《大卫上学去》到底讲了大卫在学校里哪些调皮捣蛋的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今天, 大卫又起晚了, 等他来到学校, 早就开始上课了。小朋友们坐在教室里, 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大卫轻轻地推开一道门缝, 把脑袋瓜从门缝里伸了进来。小朋友, 仔细看看大卫,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卫?”

“我觉得他有点难为情。”哲哲说。

“哦,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我追问。

“大卫的脸蛋都红红的, 他害羞了。迟到了, 很难为情的。”哲哲总是这么善解人意。

“哲哲从大卫红红的脸蛋上, 读出了大卫的难为情, 很了不起。”我把哲哲的发现和她的推论连在一起, 重复了一遍, 目的是引导后面的小朋友也能这样发表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大卫的嘴巴不一样了, 也是难为情的。”孙凌俊很敏锐。

“凌俊, 大卫的嘴巴和什么时候比不一样了?”我看凌俊表述得不是很清楚, 想引发他更清晰地表述。

“大卫高兴的时候, 嘴巴都是张得大大的, 现在他的嘴巴有点闭拢, 好像要笑, 好像又不敢笑。”凌俊把画面中最传神的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了!我惊讶于孩子对图像敏锐的洞察力。

“大卫的大嘴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可是现在, 大卫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真的让我觉得他很难为情……”

“很尴尬。”诚诚的接话又让我惊叹, 学前阅读的妙处不待言说。

我和孩子们看看、想想、说说, 轻松而又愉悦。孩子们对大卫插队打饭这个画面的发现超过了我对他们的预期。

“小朋友, 你怎么知道大卫在插队?”我问道。

“大卫的脚是在往前走的, 而其他小朋友是脚并拢的。”雨琦第一个说。

“哦, 雨琦是从大卫的动作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来判断的。还有其他不同的发现吗?”

“大卫在边上, 其他小朋友在一排。”菲菲发现了, 但是表述得不够清楚。

“你是说大卫的位置在前面一些, 其他小朋友是整齐地排成一排, 站在后面的。是这样吗?”

“是的。”菲菲认同我的说法。

“菲菲是从大卫和其他小朋友所在的位置不同, 判断出大卫是在插队的, 也很有道理。”我对菲菲的发现同样给予肯定。

“还有, 曹老师, 其他小朋友都是瞪着眼睛, 张大嘴巴, 而大卫却是笑眯眯的。”小琪从人物的表情来推论。

“哦, 小琪, 大卫的表情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 怎么你就说他在插队了呢?”

“大卫插队了, 自己可以快点打到饭菜, 他是笑嘻嘻的, 别的小朋友都觉得插队不好, 是不对的, 所以大家都很生气。”小琪说得很有道理。

“小朋友, 如果你是正在排队的小朋友, 你会怎么对大卫说?”

“大卫, 你怎么可以插队呢?”

“大卫, 不可以插队!你给我排队去!”

“大卫, 如果大家都插队, 那不就乱糟糟的了?”

……

孩子们有的作谆谆教诲状, 有的作义愤填膺状, 有的温柔相劝, 有的厉声指责……似乎自己对大卫有着应尽的教育职责, 浑然忘了自己或许也有过类似的行为。不过,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在教育别人的同时, 不是在更好地实施自我教育吗?

今天的阅读, 让我明白, 孩子完全有能力自我指挥完成读图、思考、表达。而我, 只是作为一个帮助者陪伴在他们身边就行。当他们表达不清的时候, 给予提示, 当他们不能达意的时候, 帮助整理, 仅此而已。我不能剥夺孩子们自己阅读的机会, 如果我过于热情, 急于示范, 或许会严重压抑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判断, 我又怎能奢望他们有更多的发现呢?

故事讲完后, 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不可以”的游戏,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学校的规则。

“小朋友, 我们在学校里, 在课堂上, 哪些事是不可以的呢?看老师的动作, 如果你觉得不可以, 就说‘曹爱卫, 不可以’, 如果你觉得我做得对, 就说‘曹爱卫, 你真棒’, 明白了吗?”

孩子们有些兴奋, 连连点头。

我把一年级新生常见的不良听课习惯做了重点演示,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明确上课的规则。如:老师在上课, 我在玩胸卡;把脚搁到凳子上听课;别人在发言, 拼命地举起手, 喊着“我来, 我来!”等等。

当然, 我也演示了一些优秀的表现, 如:姿势正确地读书;笑眯眯地听讲, 眼睛看着老师;老师提问时, 先举手再发言, 等等。

《照片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

宁波,有积淀收藏中国文化的天一阁,也有万商云集通向世界的老外滩。所谓新旧,在此可以相处一地,相安无事,一度共生共荣。它既有或许是风土造成的天生的扩张性的商业气质,也有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精致细腻。它地处江南,却也不尽是所谓的丝竹管弦,果敢与决断时时涌现。现代与传统,其实复杂地缠结于宁波的历史与现实中。这么一个背靠内陆、面向海洋的现代城市,应该有人,而且应该有许多人,以包括摄影在内的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去观看它,描绘生活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讲述他们的生命故事,由此展现宁波的历史与现在。

摄影家王晓涓历时三年拍摄的《宁波人家》,为我们了解当下宁波市民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的视觉报告。她的《宁波人家》,以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将镜头的触角伸进宁波市民的各个社会阶层,把一个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市民社会,从家庭空间这个断面切开,展示其丰富性与复杂性。

《宁波人家》中的被拍摄对象虽然林林总总,但不外乎构成宁波社会(也许可以进而推展至中国社会)的三个主要方面:处于社会上层的有产者阶层与权力者,处于社会中层的白领与知识阶层,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各方人士,这当中包括了退休工人、下岗人员与外来务工者等。而从这些人与宁波的历史关系看,则可以分成新宁波人与世代居住在此的宁波本地人。王晓涓的《宁波人家》,无论是从社会阶层的分层来看,还是从外来与本地的并存来看,显然都有顾及。

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具体形态已经变得复杂多样。主流价值观对于模范家庭形态的肯定与倡导固然有其重大影响,但进入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在各种因素(财富分配、人口流动与阶层的升迁、国界的“消失”等)作用之下,家庭模式受到的冲击也相当剧烈。丁克夫妻、单亲家庭、同性配偶、跨国婚姻、独身等等,这些我马上所想到的,就足以显示当代家庭形态的复杂与丰富了。虽然“家庭解体”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是,21世纪,显然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家庭”观念已经、而且还将要受到猛烈挑战的一个世纪。如果以“人家”为主题的纪实摄影,无法纳入上述这些变异了(“异”在此没有任何贬义)的家庭形态,那就只能视为是对某种定型甚至是僵化的主流家庭价值观的“背书”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显然以追踪、反映急速的社会变化为己任,力求通过呈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来丰富、深化有关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状态的知识与定义,而不是以帮忙、加固定型的主流价值观为荣。当然,这就同时意味着摄影家拍摄难度的增加。因为,我所谓的变异态的家庭,对于外部世界的态度可能会更加敏感甚至警惕。摄影家要进入到这样的家庭中展开拍摄,需要努力说明其动机,证明其善意。对于神圣的家庭空间来说,任何一位尊重人的隐私的摄影家都知道,摄影的进入权其实是有限的。但从《宁波人家》现在获得的照片看,王涓晓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拍摄目的。

“人家”者,拆开看就是“人”与“家”的相加。凡称得起“家”者,从空间看,必有人在其间居住生活。家是一种私人生活空间,给予人以物质上的庇护与精神上的安慰,是把人安顿下来的所在。所以,“人”与“家”实不可分开。不过,我们虽然如此解析“人家”一词,也并不意味着认为、认可摄影家在以家庭为切入口展开拍摄时,就只是在简单地把“人”与“家”相加起来。家中人与人的家是“人家”的两个方面。拍摄人,必要确认人的身份归属;拍摄人的家,则是给出有身份的人的生活语境。只有同时照顾到“人”与“家”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把握住“人家”的实质。《宁波人家》中的许多照片,基本上是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呈现。

从社会学角度看,家是社会构成的具体细胞。社会因为有家而稳定、而相互发生联系。家,既独立,自成一家,充足自足地给予这个家的人以生活支持;又相互关联,以使社会有机联结、不倒不散。所以,了解社会,从家入手,以家为窗口窥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家,是社会的某个组织、某个集团的某种生活状态的切片之一。而摄影,从家切入,所得的照片,乃是切片的切片。虽然这样的摄影观看于了解社会、了解家庭仍然有局限,但还是有其所长。因为摄影特别擅长呈现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空间距离、人的空间营造,空间于人的限制和影响,等等。家庭空间,由于摄影的出现而可能在照片中获得充分反映。摄影家能否捕捉到、以何种方式呈现之,有困难也具挑战性。如果能够做得较好,那就能够为今人与后世对于家庭的研究保留富足的切片报告。而王晓涓的《宁波人家》,应该说在灵活观看、呈现由人与家组合起来的“人家”这个对象上尽到了最大努力。

我还发现,在王晓涓拍摄的这些“人家”照片中,她倒并不强求家人的全面到场。反而是一些家庭成员的缺席,更增加了我们对于“人家”的有机的、深切的认识,也引出一些丰富的想象。无论是什么原因的缺席,这样的家也许更具真实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满的家更多地是一种理想,有时甚至也是一种幻想与梦想。“人家”或许一时有“缺”,但并不一定就有“憾”。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摄影并不是为了确认某种预设的圆满而存在的。极而言之,纪实摄影也许就是为了呈现各种各样的欠缺而存在的。

社会纪实摄影者,记录、定义人的社会关系的影像是也。这种被记录的社会关系不仅指被拍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暴露拍摄者与被拍摄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张照片所记录的社会关系,既包括存在、活动于照片内部的人们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活动、存在于照片内与照片外的相关者的相互关系。而随着人们对于摄影的呈现功能的更深入了解,摄影作为记录手段的运用,也会扩展到如何展示社会空间的功能方面。在纪实摄影,就是它如何将人和人的生活、生产空间结合起来加以描述与呈现。所以说,当今的社会纪实摄影,既定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通过人与空间的关系来呈现图中“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王晓涓的《宁波人家》,可说是充分展示了纪实摄影这种定义社会关系的特质的例证。

nlc202309010645

《宁波人家》也是肖像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有机结合。肖像摄影有定义人的身份认同的功能,同时也是给予人的社会地位以某种评价的手段;而纪实摄影,更主要的是体现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呈现与评价。通过对这两种具有不同语法、不同目的的视觉样式的结合,相信可能更为深入地呈现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王晓涓之所以选择纪实肖像摄影这种表现形态,相信是在透彻地了解了题材的性质之后做出的选择。

阅看这些照片时,我经常性的关注与分析的落点之一是:这些宁波市民们,是在家中的哪些区域接受摄影家的拍摄与采访的?一般来说,除非得到同意,摄影家不会在有可能窥探到隐私的地方拍摄他们。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人的家庭空间的公开区域与隐私区域合为一体,无奈只能接受相机的全面观察。随着拥有更多的空间(也可能是更多的财富),被摄者也更有能力控制暴露隐私的分寸,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会知道隐私的边界在哪里。他们坐或站在哪里,其实就是一种边界划分,暗示拍摄的可否,控制公开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穿越。而这也同时暴露他们与摄影家之间的关系。当然,摄影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如光线条件、环境中的信息量因素等),要求他们作出某种调整与配合。这就出现了双方的协商与妥协。纪实肖像摄影,其实就是一种协商活动。在《宁波人家》里,我们发现,有的较为殷实的人家,往往是在客厅里被拍摄;有的人家,是家人们站在住所建筑外面、门口等地方被拍摄。而一些社会经济地位偏下的人家,像有些理发师、清洁工、修理工等人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空间没有可以严格区分的公开与隐私部位,因此在照片中几乎就是不设防了。而《宁波人家》中的这些较为上层的宁波人们,则向摄影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以接受拍摄采访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在他们家庭空间中的哪些区域接受拍摄(也是借助摄影加以呈现),更可能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展示什么的自信与欲望。家中哪些区域有助于展示他们的生活品质、品味与成就,家中的物件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份、财富等意味着什么,最终究竟如何展示,其实都是一种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比如,在拳击教练田东的照片里,他拉过椅子坐在房间里放满比赛所获得的奖杯的橱边,显然是要通过摄影把这些奖杯与他所从事的竞技体育这个职业联系起来。而这种主动的个人展示,拍摄者也当然会通过摄影来赞成与鼓励,因为这能够给出有关这个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的细节性的信息,也具体化了家庭空间的肌理与生活的质感。

当然,人是纪实摄影最重要的观察对象。他们面对镜头时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如喜悦、自信、沉静、得意、炫耀、拘谨、惶恐;通过访谈所透露的对于个人历史的回忆与反思,对于现实的担心与焦虑等,既是纪实摄影所需要的,却也都在时时提醒我们,纪实摄影在展开这样的拍摄时,对于对象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与生理上的“加载”。其实,包括《宁波人家》在内的所有这类照片,都是在这么一种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对话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一张照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双方的交往关系。长期交往的亲友与由朋友辗转介绍的陌生人,可能在面对拍摄者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与姿势。我们对此应该都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宁波人家》中访谈文字的最后,往往附有拍摄者王晓涓加入的自己与对象的关系的提示。比如,对于叶炜,她指出:“我和叶炜先生认识多年。”而对于史梅生,她告诉我们:“在一片旧房子里吃了几次闭门羹后,进了史梅生先生的家门。当时他的老婆躺在床上,他坐在一旁看电视。”就是这些简洁的文字,也为我们了解、分析照片所记录下来的相互关系有一定参考意义。

这样的拍摄实践,除了我们所说的记录之外,也把在私人空间里为公开展示而拍摄的伦理可视化了。这种伦理,往往也是双方协商并且默契遵守的规则。同时,通过如画册与展览这种方式的公开,也意味着将一种默认的视觉契约公开化,并且因此合法化了自己的拍摄。说到底,如《宁波人家》所展现的这种拍摄方式,就是一种致力于将纪实摄影的拍摄伦理合法化的过程。没有双方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如此具体的成果。我们要感谢摄影家王晓涓的努力,也要感谢这些被拍摄者的工作。摄影家在观察对象,其实他(她)同时也被他(她)的对象所观察。所有的照片,实际就是这种相互观察的结果与相互信任程度的证明。一个摄影家如果对于他的对象是真诚的,他所获得的回报就在照片中,也是这些照片本身。而只有从平等的人格交往所获得的对方的影像,才符合纪实肖像摄影的基本伦理。

在纪实摄影实践中,许多摄影家尝试结合访谈这个形式来深化自己的考察。一张记录现场的照片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摄影不能记录与回溯过去。而访谈这种形式,通过回忆等方式,可以到达摄影所无法抵达的过去。王晓涓的《宁波人家》也将图像与采访文字紧密结合,使我们对于这些生活在宁波的人们的生存状况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宁波人家》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照片对家庭景观的大景深展示,而且也在于通过访谈所展示出来的被拍摄者的各自人生的丰富细节。也许,摄影家本人已经意识到许多单纯依赖影像的纪实拍摄,其局限性在于一张照片有可能埋没许多它无法呈现的信息。因此,结合访谈这种形式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既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对象,也提供可供后世了解拍摄对象的更多线索。因此,加入了访谈,《宁波人家》的现实感与质感更其丰富。而且,拍摄者也不是机械性地提问,设问也不雷同,而是根据不同对象因时因地展开活泼的提问,因此令读者在图像与文字的两相对照之下获得对于人物的更为真切的认识与好奇心的满足。显然,这是摄影家与被拍摄者之间人格交往的成果。没有平等的人格上的相互尊重与接受,就不会有内容如此丰实的访谈内容。

这种把照片与文字访谈结合起来的尝试,让我想起美国学者谢牧(William Schaefer)在评论中国纪实摄影家张新民的《流坑》时所说的话:“看照片里的故事,读故事里的照片。”是的,照片里有只能以摄影的方式讲述的故事,故事里有只能以文字的方式展现的照片图像。是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图本与文本对话、交响之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有关当下宁波的现实与历史的认识。而这样的图文并举的尝试与努力,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通过图像与文字的对话来勾勒的有关宁波这个城市的视觉社会史。而王晓涓的这种探索努力,也为开拓纪实摄影的新可能性提供了思考的材料。

(注:图片说明根据《宁波人家》书中访谈内容编辑,本刊有所压缩。)

照片里的故事 篇4

六2班 苏萌

辅导教师

张春娟

在相册里,总有一些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往往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感动,有悲伤,有高兴……其中,有一张是与众不同的,它记录了我对生活的感悟。

瞧,照片里的我,身穿一身运动服,扎着一个漂亮的马尾辫,身上一直保持着胜利的造型,充满汗珠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身后是山顶一派壮丽的景象。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登云台山照的。

我和妈妈来到云台山脚下,云台山气势的雄伟险峻,让我不禁感叹。我迫不及待地上了山。刚刚爬到一半的我,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又酸又疼,对正在向上攀爬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停下来歇一会儿吧,我的腿又酸又疼。”只见妈妈微微一笑,说:“遇到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听了妈妈的话,我浑身充满了力量,继续向上攀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也离山顶越来越近了,我加紧了脚步,向着山顶努力冲刺。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坚持艰难的跋涉,终于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真的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就在这时,妈妈给我照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故事 篇5

照片里的故事正文:

照片里的故事照片里的故事

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 四(6)班 倪彦文

我有许多照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张摆在我书桌上的照片。那是我去年在朱家尖拍的。如果想知道这张照片的故事,就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来到朱家尖海滩的那天正好是沙雕节。因此,我们一来到朱家尖就看见了各种各样的沙雕:有姿态迷人的.美人鱼,有鱼跃而起的海豚,有庄重威严的大城堡,还有……我换上泳装,迫不及待地投向大海的怀抱,阵阵海风夹带着大海特有的清新和湿润迎面扑来,把旅途的疲劳全吹走了。我心想:啊!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正在我暗自高兴之际,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海水涌到我的嘴里,咸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唉!我还没游泳呢,就成了一只落汤鸡。真惨!在海中,我尽情地嬉戏着,享受着大海的温柔与粗暴……

开始涨潮了,我和姐姐来到金黄色的沙滩上,开始做大山洞沙雕。我们先堆了一座山,再挖了两个对应的洞,然后把它穿通,最后,在顶上插一片叶子,一个山洞沙雕就完成了。突然,爸爸说:“我们把小倪埋了怎么样?”我同意了,大家就挖了一个坑让我躺在里面,然后把我埋了,只剩下我的一颗小脑袋。那时候,我可爱极了,妈妈趁我不注意,就把这场面拍了下来。

玩累了,我们坐在礁石上欣赏着大海。“哗!哗!”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了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海浪涌到岸边,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又依恋不舍地退回,沙滩上留下了一条条银边,使大海变得更加美丽迷人!

虽然,这张照片现在已经有点皱了,但我仍然很喜欢它。听我说了朱家尖海滩的风景,你是不是也很想去呀?

指导老师:朱妍

照片里的故事 篇6

在妈妈的手机里有一张照片,那是暑假我为贫困学生捐赠文具时的照片。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眼看就要到了冬天了。小区里的叔叔和阿姨们发动大家为贫困学生捐赠衣物,这一天,妈妈一有时间就把我的旧衣服翻出来准备捐给贫困学生。我想:我也可以,就对妈妈说:“我能不能把老师奖励的文具捐赠给那些贫困的学生?”妈妈兴奋地说:“可以啊。”说做就做,我拿来一个袋子把老师奖励给我文具放在袋子里。爸爸早已经在车里等我们,我们把捐赠物品放在后备箱里。爸爸载着我们到清涧。

来到这里捐赠衣物的人真多啊!当我把文具给了志愿者,志愿者又惊又喜说:“你是第一个捐赠文具的,我替贫困学生谢谢你了。”我告诉他们:“我不仅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还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叔叔们听了后,都要和我合影,妈妈拿手机照了这一幕。

回家的路上,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妈妈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品牌里的人和故事 篇7

这几个单词几乎占满了整个Tether公司的官网首页。你很可能不知道Tether是做什么的, 也不知道它的创办人Stanley Hainzworth是谁, 但你一定知道耐克、乐高和星巴克这三家公司。Stanley Hainzworth先后担任这三家公司的创意总监, 于是耐克从一个运动鞋品牌变成了时尚和活力的代表, 乐高这个概念从积木生产商变成可能性与想象力的代名词, 而星巴克, Stanley Hainzworth让它亮了起来, 点缀起音乐、油画, 还有热情地跟你打着招呼、然后把你名字写在纸杯上的店员。

这个近年来最卓越的品牌大师, 把他所做的各种营销归结为“讲故事”。毕竟那些跟人津津乐道洗发水的去屑效果或汽车的强劲动力的广告过于直白了, 把它们放进“展示出众魅力”或者“成功者风范”的故事里会更有内涵一些。

Stanley Hainzworth对故事的理解不太一样, 他让营销回溯到了公司成立的初衷。“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建立一个品牌之初, 总会有他的原因, 也许他们是想解决某个问题, 深深地相信他们的办法一定会成功, 所以才会全心全意投入到一项事业, 这就是我们需要找到的故事。”

他觉得诸如耐克和星巴克这些 品牌,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丰富故事 让营销者去挖掘,并且把这些故事 成功地讲出来,可以为更多消费者 所 熟 知 。 至 于 那 些 不 很 知 名 的 公 司,并不是没有故事,而是因为它 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该如何去讲述和 应用,或者它们总是把自己定性为 某种产品制造公司,而不是与消费 者之间有情感联系的品牌。

“品牌故事应该是品牌的自述,能讲清楚它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人们应该在乎它。当,故事越 生动越有趣,作为消费者就越会被吸引,并且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故事的一部。”“消费者的喜好总在变,竞争环境也在变,司也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来适应这些变化。但品牌的核心是纯净,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像蜘蛛网一样,搭得再大,蜘蛛得保证即使在最远端也能找到爬回中心的路线。”

的确,我们看到耐克在苹果店里出售Nike Plus芯片;而乐高把桌 子椅子吊灯等各种东西都变成了积木组合。这些做法背后的最大心得是关注公司的本质。

用一句话来说一家公司的本质的话, 无非是“是谁、生产什么、卖什么以及卖给谁”。而营销的本质, 就是帮助公司“卖”得更好。最好的营销可能是无形的、直接的、不用解释太多的。

Stanley Hainzworth加入星巴克担任全球创意副总裁后, 他为这个品牌提出了五个标准:手工制作、艺术气息、专业、人性化以及持久性。不用一一对照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反正星巴克从此变成了一种文化。

在此之前,星巴克也标榜环境和舒适感,但门店怎么看都像老旧的私人书房,似乎点上一根雪茄就可 以 开 拍 《 美 国 往 事 》 。Stanley Hainzworth想起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最初设立星巴克的想法:当时舒尔茨亲自去了米兰,体验当地的咖啡文化,光顾当地的咖啡馆和酒吧,并仔细观察各种顾客。所以,星巴克一开始就设计出独特的社交氛围,霍华德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并不止星巴克一家能提供优质的咖啡,只有建立一个“社区”才能让星巴克脱颖而出,让它成为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种去处。而Stanley Hainzworth只是强化了这一点:挑选什么家具,悬挂什么油画,播放什么音乐,都围绕着这个思路,至于那个让店员和你亲密寒暄的主意,也因此而来。

老照片里的故事 篇8

大水退去,我顾不上别的,抢救老照片是头等大事。好在没有全军覆没,有三张照片洗去淤泥还能看清人像。

我小心捧着这三张“绝版”照片:第一张是合影,那是1944年我在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八团卫生队工作时与全队战友的合影。我仔细辨认着照片中60多年前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这个是魏传贵,那位是姚常喜,还有李忠、李悦、翟广东、王长喜。哦!与我紧挨着的是队长郑觉民。这第二张是我和郑觉民的合影了,当年我俩可是形影不离的呀,他是队长,我是下属,我闹不明白,那时我咋就和领导成了好朋友呢?第三张照片是郑觉民夫妇的合影,那年队长的婚礼可是我们全卫生队的盛典呀。

看着照片中一个个年轻的战友们,我的思绪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

1944年我入伍已四年多,一直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照片中的我,时任新四军第一师三旅八团卫生队医保干事,郑觉民是我们卫生队队长。四五月间,接到上级指令,我们第三旅从江南杭嘉湖一带撤回长江以北淮安地区。8月里的一个星期天,在郑觉民的建议下,大家忙里偷闲,卫生队全体同志到淮安城里的艺海照相馆,拍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因为狭窄的照相馆站不下我们全队人员,照相师就让我们在屋外拍了。前排席地而坐的全是近两个月来招的学生兵,当时部队里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战士凤毛麟角,招兵时发现了识字的“人才”,一般都会往卫生队送。四年前,我入伍时就因为是在读初中生,领导硬是将我送到医训队学医。“全家福”拍完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自由组合继续拍,我和郑觉民早就想拍一张合影了,那天成全了我们多年的心愿。虽然这天为拍照花光了我们积蓄了好久的一点津贴,但大家都觉得很开心。

几天后,我们八团接到旅部命令,配合七团进攻驻涟水的敌军据点。卫生队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了后勤卫生保障的迎战准备工作。郑觉民指派我带一个卫生员,随第三营到前线阵地上做救护工作。当我俩赶到第三营驻地时,队伍已开始向涟水开进了,我立即加入了急行军队伍。零点时分,各团到达进攻出发阵地。作为主攻的七团在西北方位,我们八团在东南方位,九团作为预备队在七团附近待命。部队埋伏在静静的夜色中,每一个人都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等待着、等待着。凌晨一时许,一颗明亮的信号弹划破夜空,瞬间枪声大作,我们团向敌据点发起了猛烈攻击。睡梦中的鬼子和伪军们一时晕头转向,判断我们八团的方位是主攻方向,立即将大部分兵力抽调到我们团的阵地前,向我们发起猛烈的反击。八团的勇士们以一当十,浴血奋战,一时间双方都有不少伤亡。我带领救护组的同志,冒着密集的子弹冲在前头,止血、包扎、固定,大家以娴熟的救护技术,抢救着一个又一个伤员。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当我们八团牵扯住敌人大部兵力时,一直没有被敌人重视的西北方向的七团,出其不意地发起了进攻,不到半个小时就打出一个缺口,部队直插敌人指挥中心。原来西北方向才是我军的主攻方向,敌人醒悟过来,调转兵力为时已晚。随即,九团也接到指挥部出击命令投入了战斗。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了总攻。天亮前,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将一个排的日军和一个加强团的伪军全部歼灭,三旅胜利完成了收复涟水的任务。

战斗结束后,我们团有20多名伤员需要后送。郑觉民队长指示我带领三位卫生员,将伤员护送到距战地十余里外的旅部野战医院。一路精心呵护伤员,我们赶到了目的地。“小徐!你送第八团的伤员来啦。”一位漂亮的女军医老远就和我打招呼,她是野战医院的医疗队长樊迪虹。我们是老熟人了,不仅因为她是我们的上级医生,更因为她是我们卫生队郑觉民队长的恋人。听说樊队长入伍前是上海大医院的医生,业务技术一流,在当地加入地下党,为了加强新四军野战医院的技术力量,党送她到江北参军。我们郑队长有这么优秀的女朋友,全队同志都以此为荣。平时,只要她一来我们这里看郑觉民,大伙都嚷嚷着要他俩早点请吃喜糖。此时,我们顾不上寒暄,办完交接手续,樊队长要我们留下来协助医院做一些换药、包扎等护理工作,因为此时各团的伤员都陆续送过来了,医院的人手一时有些紧张。

樊队长主刀给我们团一位小腿粉碎性骨折的排长做手术。“小徐,你可以给我当助手吗?”樊队长征求我的意见,“当然可以。”这是学习的好机会,我欣然接受了这个求之不得的任务。我立即给这位排长做好了术前准备。手术开始了,我第一次目睹樊队长做手术,结扎——止血——断裂肌肉缝合——接骨——做引流——打石膏固定。樊队长做的手术与她的人一样漂亮,太棒啦!我一边熟练地递着每个环节所需要的器械,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手术步骤,生怕漏了哪个细节。手术进行了近四个小时。“小徐,你这助手当得好,是块外科大夫的料,没想到基层卫生队里居然也藏龙卧虎呀。”一下手术台樊队长就夸我,当她得知我是三旅卫生部高黎民部长亲手培养的学生时才恍然大悟。

我跟着郑觉民在八团卫生队一直干到抗战胜利。后来郑觉民调纵队医院工作,我担任了医疗队长。1949年我随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南下福建,与郑觉民分别,那张他们夫妇俩的合影就是临别时郑觉民送我的。全国解放后,郑觉民在总后勤部卫生部工作,樊迪虹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我则留在了福建。虽然相隔甚远,但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两家从没断过联系。我委托在北京工作的小女儿,常去探望他们。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篇9

篇一:照片里的故事

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一张照片,勾起了一份回忆;一张照片,饱含了一份情感。就是这样一张体形小而意义深远的照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照片,是多么值得我去收藏。

我最喜欢的照片,是二零零一年正月初一时,在我的新家三楼客厅拍下的。照片上清晰地看见,我和堂哥、堂姐、爷爷奶奶这祖孙五人坐在沙发上的合照,我的手里还拿着一个从面前桌上的盘子里挑出的大苹果。每逢从相册里翻出这张照片时,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是我两岁时的正月初一,爷爷奶奶带着堂哥、堂姐、叔叔、婶婶到我家作客。在闲聊的过程中,爸爸让我和爷爷奶奶、堂哥堂姐祖孙五人合影留念。知道了我坐的位置后,我急忙找理由,让爸爸先和我上四楼。

上到四楼,爸爸问我要干什么。我把心里话说岀来:“为什么我不是坐中间?”“因为堂姐是你们三个小朋友中最大的,而且你和堂哥都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当然要在爷爷奶奶旁边。”爸爸答道。“可是奶奶已经这么老了,要是让别人看到会不会笑话我的?”“你这样想就错了,”爸爸接着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别人怎么会笑话你呢?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为了我们这个家,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辛,才有今天的幸福。我们作为晚辈的应当孝敬和爱戴她才对。没有奶奶,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你呀!”我恍然大悟,认识到刚才自己出现的错误。如果让别人在照片中看到我坐在奶奶旁边,不但不会取笑我,反而会认为我是一个孝敬长辈、富有爱心的好孩子呢!

我高兴地回到三楼客厅,轻快地走到我拍照所坐的位置上,满怀敬意地拿了一个大苹果,递给奶奶。奶奶微微一笑,把苹果递还给我,慈祥地说:“奶奶年迈了,牙齿不中用了,乖孙的心意奶奶心领了,还是你吃吧!”这时爸爸喊道:“大家看我这里来!”我手里拿着奶奶留给我的苹果,凝望着镜头。只听得“咔嚓”的一声,这一美好的瞬间永远地留在了照相机里。晒出相片后,我又拿去过塑,收藏在相册里。

一张照片,里面有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张照片,令我的思绪飞回到十年前;一张照片,给我一次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张既平凡又不平凡的照片,它教会了我要学会尊敬和爱戴长辈。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的家庭更幸福,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篇二:照片里的故事

时间就像流水,日夜不停悄悄流过。我也从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女生,长成了一个懂得把眼泪珍藏在记事本里的小姑娘。

放下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我的思绪开始滚动起来。我抚摸着每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件往事,关于我,还有我的童年。我的目光忽然停留在一张边缘有些发黄的照片上,我开心的笑了起来。

在这张照片里。有一个穿着连衣裙,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她在仰天痛哭,这就是我;还有一个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坏笑的大男孩,那就是我的哥哥。

我记得那是一个秋天,妈妈从商店里面给我买了一块很大很漂亮的棒棒糖。我哥哥也想吃,但是我就是不给他,他就给我动了坏脑经。

他骗我说妈妈的车筐里能找到一块更大更漂亮的棒棒糖,谁拿到是谁的。我好想要,就要过去拿。那时候我的个子很矮,够不着车筐,就让我的哥哥帮我拿着棒棒糖,我搬凳子去翻妈妈的车筐。

我没有在车筐里找到棒棒糖,正要问哥哥,回头一看,他正抱着我的棒棒糖啃呢!我想他要,他始终不给,我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正巧被刚买了照相机的姑姑给拍了下来。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七八年,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真是挺可爱的呢。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我照片里的故事。

篇三:照片里的故事

今天,我又拿出了我最喜欢的照片,你知道我最喜欢的照片是什么吗?就是我和幼儿园小朋友照的学前班留念合影,因为我马上就要离开幼儿园做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

每天早上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把我们送到幼儿园,我们在幼儿园里一起学习、吃饭、睡午觉。想到马上就要离开幼儿园了离开同学们了,心里既高兴有舍不得,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那么久,很不想分开。看到照片上46个熟悉的面孔,我想,20年后我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也参加了工作。我想再过40年后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呢?啊,我知道了,我们一定会变成满头白发,像老爷爷、老奶奶一样。

我一定要珍藏好这张照片,让它一直陪我到老。

篇四:照片里的故事

十二个春秋,不知几百张照片,照片见证了我的成长。

打开相册,一页一页,一张一张地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好可爱。我经常会看着照片感叹道:“我居然已经这么大了!”

看这张照片,我满面笑容,双手打开,两脚交叉,我在干嘛呢?对了,那天,家里来客人了,我正兴奋地介绍我自己的房间呢!

每次说起自己的房间,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看到那张大床了吗?房间里的一套家具是我自己攒钱买的。记得爷爷说他帮我买,但我执意要自己买。妈妈担心说:“恐怕你的钱还不够吧,要不,买便宜点的吧!”“不,要买就买好的!”后来我决定向妈妈借了钱,买了家具,可妈妈总说别还了。我呢,一定要还,还正正经经地写下借条,准备分期付款。

对于很少做家务的我,这次狠下心要勤快一点,做一件家务,妈妈就去掉一点“欠款”,„„

早上,我早早起床,开始准备早餐,一开始虽然经常出错:奶黄包没蒸熟、果酱涂得太多„„慢慢地准备早餐也得心应手了;晚上呢便到阳台:收好衣服、折好、放进衣橱„„

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妈妈过意不去,就说:“算了,别干了,别还了!”可我还是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依然快乐地做着家务。当妈妈告诉我已还清了“欠款”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那时,我真的体会到付出后得到收获的喜悦„„

记得那时候买家具是五年级,而这张照片是六年级拍的,到现在已是七年级了,过了这么久,我还是以此为荣。不过,现在想想,当时买家具向妈妈借了好多钱,每次劳动五元劳务费,这么短时间就还清了,肯定是妈妈在帮我。所以呢,现在有空就多做家务,虽然是想帮帮妈妈,可在心里,这个原因也是主要的!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跑到房间,看上几眼,然后情不自禁地笑了!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这是我攒钱买家具的故事;一张照片,一个收获,这是我人生中不可淡忘的收获!

篇五:照片里的故事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张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照片中我们身穿潜水服,神气地站在湛蓝湛蓝的海水里,笑得灿烂极了!我一看见这张照片,心中就充满了快乐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那年我九岁的时候,爸爸单位组织到海南岛去旅游。庆幸的是,我登上了期盼已久的飞机来到了海南岛。住在旅馆里,我兴奋地彻夜难眠,盘算着明天的旅行计划。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当导游小姐宣布,今天我们将要去海底潜水时,我更是激动得像小兔一样奔来奔去。

来到了潜水场,教练跟我们说了潜水的要领后,便带我们下了海。我的心里像装了十五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当教练问我:“小朋友,你害不害怕?”我倔强地说:“谁说我怕了?”说着,故意挺了挺胸脯,麻利地穿上潜水服,迈着流星大步扑向了大海。站在海中,清凉的海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双腿,一阵夹着海水味的清风吹来,我张开双臂,享受着大海的拥抱。正在这时,教练员对我说:“准备好了吗?”“ok!”我潇洒地做了个手势,一头扎入了海里。一会儿工夫,许多色彩斑斓的小鱼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围着我游来游去,好似在打量我这个陌生的来客。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好想跟它们打声招呼,可它们一点儿也不给我面子,一个个甩头就走。突然,我眼前一亮,好美的软珊瑚啊,这些色彩各异的珊瑚看得我眼花缭乱,心中暗暗称奇„„

当我们浮出水面时,摄影师给我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当照片洗出来时,我把它放在了相架里,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篇六: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古老的照片煤制油黑白两色,但它能记录下以前瞬间的幸福和忧虑,它经过岁月的冲洗只有,边角旮旯儿已泛黄,但这古老的红的,这深沉的黄色,却将这一刻保留了下来,是它成为永恒„„

在我家的杂物堆里,有一个箱子,是个尘封了很久的一个老箱子,上面盖着厚厚的灰尘,在时光的偷袭之下,显得格外脆弱不堪。某个周末,我闲着没事,准备打开那个沉睡以久的箱子。掸去上面的灰尘,箱子干好裂开一条缝,好像在冲我笑,可是没想到尽然是“笑里藏刀”,我“啊”的一声叫了起来,“元凶”是一只蜘蛛,要知道,我最怕蜘蛛了。我它处理掉之后,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使我眼前一亮,出于好奇,我将这些照片整整齐齐排好,并挑出了一张我最喜欢的,照片里面并排站着两个年轻女子,她们是谁?这个疑问倏地闪过我的大脑。我突然发现站在右边的哪一个和我外婆好像。照片理的她将两条粗粗的辫子盘在帽子理,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像在盼望什么,嘴角略有弧度,穿着当时流行的军装,手里还拽着一本小册子,看起来精神抖擞„„我不禁莞尔,可一瞬间,又有另一种感觉直奔我的心窝,让我有了一丝寒意,从照片里面两个人微微上扬的嘴角和明亮的眼神里,有流露出一种忧郁、一种惆怅,一种意想不到的辛酸。我不禁自问:怎么会这样呢?也许,我太敏感了吧。

心里的不解压抑了我很久,我认为,这张照片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影响较大的故事发生。在细看照片,只发现照片上留着68。2。4的时间,我并没有看出别的什么来。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特地去问了外婆。当时,外婆正在做饭,看了看我手中的照片,有看了看我,缓缓地放下手中的活儿,亲切地说:“那个时期正是十年浩劫的起始时候,那时的农民不种地,学生不读书,工人不工作,所有的知识分子还要被拉去游街,全中国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文化发展几乎在原地踏步„„”外婆说完后,抬起头,从窗外凝视着远方,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十年浩劫,当时的生活就如这张黑白照片吧——无色无味。俗话说的好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拒绝知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知识造就一切,这十年浩劫,它耽误的不止是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耽误了老一辈学习中国文化的宝贵时间啊!

值得庆幸的是,那段漆黑的时光已经过去,那我是不是应该好好读书?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呢?那段岁月不会重演,但是它却留给我了新的体会、新的了解,这些都源于这张老照片,源于那无色彩的世界„

篇七:老照片的故事

空中飘着小雨,我就喜欢在这种时候翻翻相册,回忆过去。谈不上惬意,只是觉得那滴滴雨水正像过去的往事,在记忆的长空中飘飞,让人重温过去的酸甜苦辣。翻开相册,众多照片都呈现在我的眼前,每一张都令人感到温暖。只因为它们都是过去真实的写照。

其中有一张在我的脑海里刻得特别深,任凭雨水、浪花的冲击和消磨,仍挥之不去。也许在众多的照片中,没有人会能发现它的不同,而在我的心里,它就是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它有一个令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故事。

照片上有两个女孩,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我的学姐。学姐比我大四岁,和我住同一个城市里,也和我读同一所小学。我们的关系可要好了。照片上的学姐,穿着紫色条纹的毛衣和黑格子裙,手里拿着报幕册,正拿着话筒报幕。而照片上的我,穿着一件红黑条纹相间的毛衣,穿着一条运动裤。我们两个在一起,简直是天壤之别:学姐镇定自若,而我则和她相反——手里紧紧拽着话筒,眼睛东张西望。整个人就像一根木头一般,定格在那里。

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是2006年的12月25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每年的这一天,教堂里都会举行活动。而那年的我,正好六岁,信奉上帝,也是基督教的。在圣诞节的前一个礼拜。教堂里“主日学”班的老师推荐我上台唱歌。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我,真是又开心又激动,又担心又害怕:我真的要上台演出了?真是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可是,到时候来的人定会很多很多,那我唱歌的时候,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我呀!要是我不小心失误了那该怎么办呢?要是„„天哪,我不敢再想下去了!可是这件事已成为事实,我也只好拼一拼,赌一把了。于是,我开始对着家里的镜子,练习起来„„

时间过得飞快,我最恐惧的那天还是来了。转眼就到我演出了。我颤颤惊惊的走上了台,学姐随后走了上来。学姐在台上报幕着,而我已吓得魂飞魄散——实在太可怕了。好多人呐,一会儿要怎么办呢?

就在我害怕的时候,我好朋友的妈妈“咔嚓”一下按了快门,我和学姐就被定格在了这张照片上了。

转眼间,又过了六年。从那次演出之后,这张老照片就在我的相册里躺了六年,也在我的记忆深处里躺了六年。它虽然不值钱,但它却保留了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幕。当我若干年后,再看到这张老照片,定会惊讶地说:“咦,这是我吗?”

篇八:照片里的故事

去年10月1日放假,妈妈带我去邢台看爸爸,去了以后,爸爸没有时间带我们去玩儿,就让小商姐姐带我们去玩儿,姐姐带我们去了森林公园。

来到森林公园,我看见一头雕刻的大黑牛,上面写着卧牛城,我问姐姐为什么要雕刻大黑牛叫卧牛城呢?姐姐说:“传说,从前邢台有一条大河,河边住着一对夫妇,他们非常勤劳、善良,有一年的夏天河里发了大水,夫妇两个正在河里打鱼,河水把船冲翻了,夫妇两个掉直了水里,眼看快要淹死了,天上掉下来了一头大黑牛把他们救了,原来这牛是天神派下来帮助他们的,后来大黑牛就跟他们回了家,帮他们种地,日子越过越好,后来大黑牛归天了,人们为了纪念它,所以叫这个地方卧牛城。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 篇10

翻开照片,映入眼帘的便是我们一家四口的合照,思绪随着照片忆起这一张照片的来源。那是我们在广西桂林旅游时拍的照片,为了庆祝姐姐被心仪的大学录取,我们决定开车到桂林自驾游一周。

经过了八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广西桂林,去到桂林时已是黄昏,夕阳西下,暮色就像一张灰色的大网,悄悄地撒落下来,笼罩了整个大地,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角,天光海色浑然相融,熠熠生辉,怎一个美字了得。

第二天早上,我们匆忙赶到漓江,开始了一天的行程,漓江的景色非常优美,没来之前,在课文中,在诗句中已经领略了她的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山中樵夫唱,江上客船归”等等。我们坐在渔船上看着渔民们捕鱼、吃着烧烤。这时姐姐突然兴致大发,非拉着妈妈跟她穿上苗族的服饰合影。

夜色渐浓,夕阳终于耐不过时光的磨砺,“坠落”在山谷里;欣赏完漓江的绝妙,我们来到了两江四湖,据说这里是人间天堂,景色宜人。

两江四湖的水清澈透明,看不出一点儿杂质,我们坐着游轮在湖中欣赏着这绝妙的景色,船上有许多吃的,这让饥肠辘辘的我们欣喜不已,马上开吃,就在我吃得津津有味时,就被调皮的姐姐拍下来,从此“吃货”又成了我的另一个标签。

在跟姐姐的嬉戏打闹中,我们的游船已经来到了榕湖,这里有两座仿建桥,一座是仿照颐和园的古榕双桥,一座是仿建赵州桥的榕溪桥。之后是桂湖“五桥”,最后到了大龙湖上的解放桥,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蕴含着老百姓的许多情感。我听到爸爸介绍解放桥的来源,非常感动,于是跟爸爸说,一起在这座桥上留影,爸爸答应了,我们便让游客帮忙拍了一张合照。

端午包在粽子里的故事 篇11

农历五月初五, 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 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 赛龙舟, 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据说, 吃粽子和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 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 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却不甚清楚,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死后为蛟龙所困, 楚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 以驱蛟龙。又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直行至洞庭湖,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 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 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 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1)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 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 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2)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3)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 提出3个主要理由: (1)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 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 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2)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 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 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以上端午节的来历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影响力, 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 达二十多个, 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 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但据专家考证, 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 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 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 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 (清明前一天) 吃粽子, 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 许多地方仍有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 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 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春秋时期

用菰叶 (茭白叶) 包黍米成牛角状,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称“筒粽”。

东汉末年

草木灰水浸黍米, 因水中含碱,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 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 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 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

出现杂粽。品种增多,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 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

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 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

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 还有“蜜饯粽”, 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 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

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

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

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 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 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 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

广东粽子个头大, 外形别致, 除鲜肉粽、豆沙粽外, 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 猪肉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 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 吃时蘸调蒜泥、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 香甜嫩滑, 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 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 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 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 可蘸白糖吃, 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 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 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 粽子煮熟后, 肥肉的油渗入米内, 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 其个头较小, 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 习惯吃大黄米粽, 粘韧而清香, 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 外形为底平, 呈正方形、五角形, 一角向上, 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 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 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 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 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 均以素食为特色。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 粽壳略青, 棱角分明, 外观清秀, 品味纯正, 特别是“牛肉粽”, 是其他派别所没有的。

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供应的粽子“五花八门”, 有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 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 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 大的广式裹枕粽450 g一个, 而迷你粽每个仅25 g。

外国的粽子

日本

称粽子为茅卷, 在阴历5月5日吃, 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 成长圆柱形。

越南

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 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 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 蘸糖吃;肥肉粽, 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 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

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 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 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

有“粽子节”欢庆玉米丰收的习俗, 在节日中, 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此外, 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少数民族五月五日习俗

满族的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是为了祈福消灾。相传很久以前, 天帝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初五, 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 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 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 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 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 说:“你是好人, 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 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 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后就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 家家插上艾蒿, 瘟神无法降瘟灾, 人们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 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 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 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水族端午节

有吃素的习俗。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 在此开荒种地, 创家立业。某一年的秋后, 远祖的4个儿子来探望, 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 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自此以后, 水族从端午节的第一天开始, 只准吃素, 直至端午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纳西族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清晨, 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 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15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 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 女孩绕右腕。续命线需戴1个月的时间, 等到6月27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 集市上还摆设药摊, 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粽包节

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日里, 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 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 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 若姑娘也有意, 就拾起粽包, 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 至日落西山时才离去。

采花节

藏族传统节日, 也叫女儿节。流行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 当地荒芜一片, 是一位名叫莲芝的姑娘教会人们种地, 教会了人们采花治病。后来, 莲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人们为了纪念她, 就逐渐形成了采花节。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采花和祝福。节日的早晨, 人们要抢泉水洗身、饮用, 传说用这天太阳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祥, 饮用可祛除疾病。随后, 青年男女身着盛装, 带上美味佳肴, 到远处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出发时, 全村男女老幼欢歌送行, 采花者则表达采花的决心和愿望。到达采花坪, 姑娘采花, 小伙砍柴、支锅、搭棚, 傍晚开始歌舞, 直到半夜方休。第2天返回村寨时, 姑娘头上插鲜花、戴花环, 背满筐鲜花草药。到村口时, 全村人齐聚村头, 鸣枪致意, 送酒送馍, 祝贺采花青年归来;采花姑娘则向各户赠送礼物, 并祝福。

都阳节

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 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酒送上山, 用药给老人洗疮, 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 不几天, 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 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 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 还能避邪。从此, 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彝语把“端”念成了“都”, 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节日这天, 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 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 带上酒和肉, 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 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神仙坡节

彝族、仡佬族、汉族等民间节日。流行于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古代时, 当地有一位叫木达的小贩, 他买卖公平, 不欺不诈, 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肠。在小贩差一天就一百岁的那一天, 他通知周围48个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 为青年人穿针引线物色对象。后来便乘白鹤慢慢升天而去。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神仙坡。每年这一天, 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 纪念这位成仙的老人, 并载歌载舞, 后便形成神仙坡节。节日当天, 各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纳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 举行吹芦笙、赛马等娱乐活动。

杨梅会

彝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区一带和峨山彝族自治县高鲁山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很久以前, 有个道人路过高鲁山一带, 在山路旁种下一片瓜, 并在瓜地边撤下一把细米。后来, 瓜藤变成了山脉, 瓜果变成了村寨, 细米则变成了杨梅。这里的人们便守着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到农历五月初五杨梅熟透的时节, 人们便聚会到山上, 一边采摘杨梅, 一边尽情欢乐, 以表达对那位道人的纪念。这一天, 人们除采摘杨梅, 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聚集到一起, 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一些小伙子和姑娘通过对歌交往, 往往结下百年之好。

转山会

上一篇:读亮剑有感下一篇:曼哈顿酒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