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2024-06-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通用9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模板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安排

一、单元目标

态度:让学生在了解、认识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家乡物产,勤劳、可爱的父老乡亲,熟悉美育他们的土地,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爱护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良好品质。

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社会事务、社会现象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自己家乡的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征,初步了解家乡农林副渔的情况,认识家乡的特征,了解家乡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

二、单元内容

1.可爱的家乡

2.富饶的物产

3.日新月异的变化

4.我为家乡做贡献

三、单元教学思路

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家乡的热爱又是每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家乡既是他们生活、游玩的乐土,又是一片并不完全清晰的环境,因此,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是本单元的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个主题中都强烈地反映出对家乡的爱。丰富的内容反映出强烈的情感,情感寓于内容之中,教学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让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同时,主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学习、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了解、认识家乡,使学习更加生活化。

四、时间安排:

本单元共用时14课时,其中,“我为家乡做贡献”用2课时。

第一课《可爱的家乡》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卫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美丽富饶的家乡1.可爱的家乡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板块一

第二课时:板块二、三

学习目标:

1.我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家乡秀美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我能积极参加了解家乡的各项活动。

2.我能看懂简单的位置图,认识家乡环境的基本特征,我能理解这些环境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家乡的位置、地形特点、名胜以及四季景色特点。

学习难点:

在交流研讨中,我能学会独立识图、独立思考。

课前准备:

1.老师和学生分别准备中国政区拼图,课堂教学时使用。

2.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家乡风光或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以及关于建设家乡的小故事,准备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法学法:谈话交流法、资料交流法、故事讲述法、课件欣赏法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自主学习,交流预展。

学习板块一:生我养我的地方

1.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家乡美丽风光的图片,与同桌互相欣赏。

2.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处美丽风光。

3.在准备好的中国政区拼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山西的位置。找一找山西省的周边省份。

温馨提示:你可以看看我们山西省有哪几个市级行政单位?

3.阅读课文第三页,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4.看图,说一说家乡有哪几种地形?你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5.介绍自己收集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故事。

温馨提示:不是山西的同学也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6.成果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学习板块二秀美的山山水水

1.自主阅读第七页,结合收集的资料了解家乡汾河的情况。

2.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家乡景色的诗句。说一说写的是家乡的什么地方。

3.在家乡政区图上找一找家乡的名胜古迹。这些地方你去过那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4.阅读课本第五页的短文,相信他一定能勾起你美好的回忆。

5.成果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学习板块三:家乡的四季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家乡的四季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季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自己的喜爱之情

2.成果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三、达标检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篇2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大,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沏茶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1、

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1、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2.2、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协作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4、教学重点

认识到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教学策略

6.1、谈话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3、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情境设计

7.1、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展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再围绕“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主题,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7.2、

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纠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展现自我。

8、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六张图片一个大圆、10个小圆一面涂颜色表格

9、教学目标

9.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沏茶问题的交流,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9.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9.3、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1 0、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问题和“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展开教学。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摘要:《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自测题 篇3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65-16 34084 15+5

825 28015 486

6300210+21 20-588+22

2.用竖式计算,打号的要验算(6分)

271355777682

3.递等式计算(6分)

(704+258)73155 935-358

4.用简便方法计算(6分)

6祝?9)185 21+244+69+56

二、想想、填填(37分)

1.□967, □里最大填(),商是一位数;□里最小填(),商是两位数。

2.下图中有( )条射线,( )个直角,( )个钝角,( )个锐角。

3.10个一千万是(),一个千亿是()个亿。

4.一个十一位数的最高位、千万位、万位、千位、个位上都是9,其它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 )。

5.在○里填上<、>或=。

180-(79+9)○180-(79-9)

1805 ○ 1805)

89-24-41○ 89-(41+24)

20+13 ○ 20祝?+13)

6.选择合适的数填一填。

960万 40万 63001496亿

(1)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是()米。

(2)长江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河流,长约( )千米

(3)我国领土面积约()平方千米,几乎和整个欧洲面积一样大。

(4)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约()平方米。

7.在计算器面板上OFF键是()键,ON键是()键。

8.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转动15分钟,形成()角,是()度;如果分针从12起转动25分钟,形成()角,是()度。

9.一根木头锯成2段,要锯()次;锯成3段,要锯()次;锯成10段,要锯()次。现锯了12次,锯成()段,我们发现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1。

10.黑板的上下两条边(),相邻的两条边()。

11.根据每组前三题的得数找一找规律,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1)9=81(2)(10-2)=1

999=9801(100-12)=11

99999= 998001 (1000-112)=111

9999999=(100000-11112)=

999999999= (10000000-1111112)=

三、当一回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祝?分)

1.一条直线长8米,它的一半是4米。()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余数大于除数,说明所试的商大了。()

4.687+3可以运用乘法的结合律写成68祝?7+3),使计算简便。()

5.万级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

6.在一块平板上画若干条直线后会发现,凡是平行的线肯定不相交。()

四、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5分)

1.木板与地面的夹角成( )时,放在木板上的物体向下滚落得更迅速。

A.10B.40C.55 D.70

2.在250后面添上( )个0,这个数是25亿。

A.8B.6C.7D.4

3.一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后得到近似数是50万,当这个数最大时,千位上的数字只能是()。

A.4B.9 C.5D.0

4.用一副三角板能拼成的角是( )度

A.115B.130C.150 啊?D.145

5.一个正方体,在6个面分别写上数字,三人一组各抛20次,看谁赢的次数多。你觉得下面()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

A.正方体两个面写“1”两个面写“2”,两个面写“3”。“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3”朝上丙赢。

B.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两个面“2”,一个面写“3”。“1”朝上丙赢,“2”朝上乙赢,“3”朝上甲赢。

C.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这6个数字。“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3”朝上丙赢,“4”、“5”、“6”朝上都不算,重新再来。

五、画一画、连一连

1.一匹小马在A点,它要到河边喝水。为了让小马尽快地喝到水,请你为这匹小马设计一条到河边的路线,并在图上画出来。(2分)

2.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下图,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一连。(3分)

六、解决问题(4+4+4+4+7=23分)

1.奶糖每千克15元,水果糖每千克6元,巧克力每千克12元。把三种糖取同样重量合成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2.

(1)李力买了多少桶色拉油?

(2)刘芳花了多少钱?

3.看表格,列式解答。

4.

李老师带1000元够买4个足球和8个篮球吗?

5.下面是小华家2006年缴纳电费情况统计表,请你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华家2006年缴纳电费统计表

小华家2006年缴纳电费统计图

1.每个单位长度表示()元。

2.()季度电费最多,最多的电费比最少的多( )元。

3.平均每个季度缴电费()元。

4.平均每个月缴电费()元。

5.观察以上的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篇4

一、考试成绩:

本次考试应考人数51人,实考51人,及格50人,80分以上20人,及格率为98%,平均76.96分,位居全市第二名。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北塬中心小学王翠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学困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四、改进措施: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习除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数学游戏,应用题注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适当增加有关本册数学内容的历史知识,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并找出哪种算法简便。

5、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排列与组合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从而发现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亿以内数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个数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会读亿以内的数;进一步建立孩子们的数感。教学重难点是:数的概念的建立以及数感的建立。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由于本人的数学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遗憾。上课时语速过快,学生在思考时,不停地追问,影响学生思考,教师自己说得比学生多,没有把课堂交给学。含两级数的读法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并出示有关数据,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直接让学生看书自学,说一说“通过学习,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很容易说出了有关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级方法以及计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形成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针对性的检测,最后,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试着读出亿以内的数(尤其是中间有0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拔、指正。最后归纳出了读数方法。亿以内数的读法 从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学会写亿以内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在万以内数写法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亿以内数的方法,学生会大致总结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会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是就会那么顺理成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能在引导下把亿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分为位数相同时和位数不同时两种情况,由于亿以内数位数较多,如果不把原数分级,很容易数错位数,在课堂上我忽略了这一点,只强调让学生知道比大小时先数数的位数,却忽略了让学生找出什么样的方法去数位数不容易出错,在堂上作业的时候,部分学生采用了把数进行分级再比较的方法,很有效也很准确,但由于时间的问题,没能及时在课堂上加以引导,需要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进行补救。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把大数目写成整万整亿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先以复习导入,把1798730000先改成“万”作单位再把它改成“亿”作单位。然后再出示例题,通过例题组织学生探索讨论从而得出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试一试和练一练,让学生说说怎样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小数,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把大数目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时,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写上“万”或“亿”。求近似数

今天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一个课时完成,但课堂中学生提出的疑惑让人很是开心。这些暴露在学生中的问题,既是今后在备课教学所需要注意的,也是能看出学生在课堂中有善于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这应该也是课堂中的一个较大的收获。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首先,这节课创设的情境还可以。比如:在打猎和放牧的生产劳动中,人们用“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物品计数的方法来计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的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很高。

其次,在面对小学生讲课时,尤其要注意深浅难易。对于较难的知识点,要想办法用简单的道理讲解;对于较容易的知识点,也不能让简单问题复杂化。应该更多的在情境中,用更形象的方式来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亿以上数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我班的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及数的改写掌握得比较扎实,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尽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独立完成。

整堂课下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比较高,踊跃地回答问题,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准确率也很高。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本节课中,教师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开课即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对于如何读数的方法,并不是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我创设了与学生围绕“求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这个知识点进行民主、和谐、主动的对话交流的动态情境,营造了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在对话交流中,包含了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养的提高。计算工具的认识和使用

整节课的安排上,我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计算工具文化发展史的学习上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在课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器的不足,让学生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让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更新的计算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整理与复习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采用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个我的感觉很好,学生的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在复习中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方式,采用边讲边练、或理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练习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追求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公顷和平方米

反思这节课,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平方千米的认识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尝试小研究的设计,到在小组内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直线、射线和角

本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在本课的内容安排上,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即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又在射线的概念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法。角的度量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角的分类

本课是《角的度量》这一章中的第三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学会了如何度量一个角,基于此,我将这两部分内容作为复习内容放在了本节课的讲授之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忆旧知。画角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课前预计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笔算乘法例1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知识点,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算法。笔算乘法练习

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例2

本节课学生学得快,但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不是很好,错误较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零,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课后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积的变化规律

在练习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2、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

3、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后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1)教学中一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着急,比如速度定义的出示,可以在学生先试着说一说速度的定义之后,多举一些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

(2)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如有的学生在做练习时,我没有给检查,这样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3)巩固练习少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掌握得怎样,我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把握。如果在学生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过后,应设计多一些能帮助学生巩固三者数量关系的练习,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4)学生在做他会超速度吗?用了不同的方法去解答,这时如果我再花1分钟的时间,就可让学生推出另两个数量关系式,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垂直和平行

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垂线

教后记 垂线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的高、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蕴含着“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垂线的概念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全章的内容之一;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这个地方应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试一试.鼓励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上两个结论.全班内交流成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引导学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

(1)“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画平行线

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让学生自学课本后交流画法,要么直接示范正确的画法,让学生跟着画。在本课的教学中,本人不仅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怎样画平行线,更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对知识本源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学生能较快地认识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知道几者之间的关系,但在图形中画高却是学困生较难掌握的部分。不少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画成了图形的对角线,这种错法应该是学生理解不到位产生的,也是容易错的部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今天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时,本以为在画垂线的基础上,学生是很容易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的方法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1)画的高与底并不是完全垂直,许多学生为图简便,用肉眼看觉得垂直了就用直尺随意一画;(2)当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变换一个方向时,学生就不能很好掌握了,还好许多学生很聪明,想到可以把书转一下在画,当然这种方法在现学习阶段也是值得借鉴推广的;(3)学生会出现把垂足标错的情况,我想原因就是没能区分谁是底,经过纠正“画的是那条边的垂线段,谁就是底”,学生基本已经纠正过来了。口算除法 例1 不足之处:

1.教学中,口算的练习量不够,需要加大练习。

2.在备课时只是一味的为了备课而备课,忽略了备学生。教师除了要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备方法”、“备设问”、“备心境”,通过正确的引导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笔算除法 例2 这节课的学习虽然效果不错,但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重视要改正。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学多问多反思,注意总结,注意完善,在这条路上要稳扎稳走,一步一个脚印。笔算除法 例3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本节课还算是成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可以达到。从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认为有几点是比较好的首先采用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其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潜意识的感觉到数学课不是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课堂还可以学到非数学知识。其次对于应用题的处理上有一亮点让学生集体回答题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快的了解题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笔算除法 例4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

1.对教材的挖掘能力还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讲解197÷28的商到底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这个问题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我应该多多强调。这样会让学生对以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更加理解和清楚商就写在什么位置上。

2.教学的节奏较快,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3.教师课堂灵活应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4.对课件的制作能力不是很强

笔算除法 例5 设计思路,由“情境引入揭示课题——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检测——互动交流——回馈指导总结反思”。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互动达成共识。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高估,致使最先检测时就出现了问题,课堂的节奏有点慢,感觉学生的学习和互动不太顺畅,在整个的“后教”环节,预想的互动场面没有热闹起来,精彩就此错过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把握还有偏差,对各环节的把握不是很细致,对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没能充分的利用。笔算除法 例6、7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己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理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例题是学生在校园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校园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校园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处理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侧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商的变化规律

整节课下来,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三条规律学生能够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但掌握得并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如果能对教材进行分化处理,将三条规律分两节课来上,那么学生分出牢固掌握商不变的性质。整理和复习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但读图,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解决问题,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觉得可以安排多个问题让学生读图,分析解决,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复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条形统计图 二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数学广角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沏茶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也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本节课,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运筹思想,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让客人尽快喝上茶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数学广角

我在课堂上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整个课堂是 学生自己在探究、在发现、在解读教师把自己巧妙地“隐藏”了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教师要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方面上。从这节课来看尽管我把自己“隐藏” 起来但是课堂组织、评价和点拨的每一个细节中无不闪现着教师的引导艺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篇7

一、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的内容及后续的知识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纵向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厘清教材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烙饼问题”是渗透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优化思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但优化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可见渗透的痕迹,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优化以及统计教学中的统计方法优化等。除此以外,教材还以“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较为集中地安排优化思想的渗透,具体分布如下 :

由上表可知,优化思想在四册教材中重复出现,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低年级,教材虽然没有将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 却已经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了些初步的体验。比如简单的排列,排列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序的排列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但诸多方法中却有优劣之分, 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以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展开教学,如“烙饼问题”和“找次品”问题的教学,它们都让学生经历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 体验到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思想。鉴于此,笔者认为此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有利于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关联,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建构,能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二、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既有纵向联系, 又有横向联系。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即研读新知识点与哪些知识是相似的,让学生及时横向沟通,领会新知识点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不应忽视。

例如,“烙饼问题”并非为烙饼而烙饼,而是通过烙饼问题的学习提炼出相应的规律, 从而去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教材就为“烙饼问题”提供了三个相似的问题,意在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1.教材105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一种电脑小游戏,玩一局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小东和爸、妈妈一起玩,每人玩两局,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教材107页的第2题:东东、晶晶和红红三位同学去量身高、验视力,每项检查要3分钟,他们至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完这些检查?

3.教材 108 页的第 4 题:三个客人去饭店吃饭,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比较合理?

上述3个问题分别是玩游戏、体检和炒菜的实际问题,其解决原理都和烙饼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烙饼问题”的实质,这三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事实上与“烙饼问题”更为接近的问题有煎鱼、煎饼等生活化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又设计了如下3个练习:

1.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面要用2分钟,请问妈妈煎完3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2.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条鱼要用4分钟( 煎一面要用2分钟) ,请问妈妈煎完4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3.妈妈用锅煎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个,煎一个饼要用6分钟( 每面要用3分钟) ,请问妈妈煎5个饼至少要用几分钟?

当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前提是学生领会了“烙饼时间 = 烙饼个数×烙一面饼的时间”这一规律。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点的横向比较,体现同类知识点的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建构, 能引领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进行探究。

三、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即研读教材展示的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符号, 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只有研读清了教材的公开信息,才能厘清教学的基本内容,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这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梳理出教材所展示的各种信息,然后再决定各种信息的价值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

例如,“烙饼问题”的教材版面只有半面多一点( 如图1) ,但其中蕴含的公开信息却很丰富。笔者认为,它至少蕴含了如下5条公开信息:

1.烙饼的条件 :烙3张饼 ;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用3分钟;尽快( 时间最少) 。事实上,这些条件表明了“烙饼问题”来源于生活。

2.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探索时必须通过操作使学生清晰, 探索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理解两张饼同时烙,没有让锅空着,充分利用了资源,比较省时间。而一张饼一张饼烙,浪费了资源,花的时间就多,这其实就是优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另外,先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其实是渗透了化归思想,化难为易。

3.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材中的一个反问表明烙3张饼的方法多样,应该组织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教材用示意图表示烙饼的过程。这就表明,在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同时,教材通过示意图展示出交替烙,让学生领悟其内涵,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显著得多。

4.探索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最省时间。探索这么多时间,表明烙饼时要设计表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也有利于后面的发现。

5 .“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 ” 表 明 教 学 时 要 提 炼 烙 饼规 律 。

上述5条信息,教学时都要予以重视,但这5条信息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第3条和第5条,第3条可以展示探索过程,也可以体现烙饼的实质,而第5条则可以简化烙饼规律,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好准备。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四、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即研读教材背后所蕴藏的知识点及思想方法。教材的公开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能捕捉到, 但发现其背后的秘密却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与智慧。事实上,教材背后的秘密往往又是决定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背后的秘密,才算把教材研读透了。

例如,关于“烙饼问题”,教材除了展示出上述5条公开信息外,它的背后还应该蕴含如下2条秘密:

1.同时烙和交替烙的优势。同时烙,即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再同时烙两张饼的反面。交替烙,即不一定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或反面, 可能同时烙一张饼的正面和另一张饼的反面, 也可能烙了一张饼的正面后,等一下再烙反面。但同时烙和交替烙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让锅不空着,充分利用资源,从而节省时间。事实上,偶数张饼适合同时烙,如2张、4张、6张等 , 奇数张饼( 除了1张饼和3张饼) 适合同时烙和交替烙同时使用,如5张饼,其中的2张适合同时烙, 其余3张适合交替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表格展示出烙饼张数和烙饼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2.烙饼规律的实质。教学时,学生借助表格可以快速提炼出烙饼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3分钟,但教师还应该知道这个规律的数学实质。如教材上所说,烙3张饼的最省时间是9分钟,其实质是3张饼有6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 6÷2=3) ,每次3分钟,一共是9分钟( 3×3=9) 。当然,这个实质可以不告诉学生,因为告诉学生反而会把烙饼问题弄得更复杂,而且会冲淡先前的发现,但教师必须心中有底。从这个本质出发,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烙饼规律时,还可以再抽象一些,即3分钟是烙一次的时间,或者说是烙一面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烙一次的时间或烙饼时间= 烙饼张数×烙一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准确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既有深度,又更简洁,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论文 篇8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上一篇:全校教师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记上海最大的道观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