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 教学设计

2024-07-29

三个和尚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个和尚 教学设计 篇1

《三个和尚》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从图画入手,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复述课文故事情节。通过本文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通过播放歌曲,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发挥想象,说说他们今后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

二、教学结构

本课由谈话导入,听音乐——引导质疑,交流点拨——引导发现,合作学习——明白事理。

三、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此我拟定出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又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的这一理念,我拟定出第二个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我拟定出第三个教学目标: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目标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同时也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说”的能力培养。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读生字词语,学习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三个和尚》是一个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为什么?小朋友读了故事,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会与人合作。这个故事共有五段,第一段主要写古时候,一个和尚勤快地挑水。第二段主要写两个和尚谁也不愿意吃亏,于是一起抬水。第三段主要写三个和尚谁也不愿意多挑水。第四段写一天夜里,寺庙起火了,三个和尚一起努力扑灭了大火,第五段主要写大火过后,三个和尚明白了道理。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很具有教育意义,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得到学会与人合作的启迪和教育。

五、学情分析

喜欢读故事、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教材收编这篇课文,是满足孩子们的这一愿望,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很多孩子都听过《三个和尚》这首歌曲,有的孩子还会唱,所以对文章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定会对这个故事有阅历的兴趣并能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道理。

六、教学重点

让学生精读课文,积累和运用词语。读中感悟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七、教学难点:

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八、教学方法

1、课前激趣:通过听音乐、讲故事把学生带入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兴趣。

2、引导发现: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深刻道理,采取逐步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

3、合作学习:采用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分析写作特点,积累词句。

九、教学资源

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自己弄懂不明白的地方。

2.教具准备:歌曲《三个和尚》,多媒体课件(寺庙,和尚,挑水,救火等图片以及音乐)

十、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跟以往不大一样哦。发现了吗?(有新老师来听课)。紧张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放歌曲《三个和尚》。)

2.好听吗?这首歌曲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谁听出来了?这就奇怪了,不是说人多力量大吗?怎么三个人还没有水喝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教读。和尚的尚念轻声。见过和尚吗?男的剃发修行的出家人,就叫——和尚,女的就叫——尼姑。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

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没有?都会读了吗?再给你们点时间,大概看看,把不怎么熟悉的地方多读几遍,把不怎么会的,不能确定的勾画出来,可以问我。师巡视问学生有没有不怎么会念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1)出示第一组词语,“寺庙

和尚

喝水

打盹儿 ”

指生读,错了就教,先请同学订正,再老师订正。小组(每个同学读完这组)开火车读。见过寺庙没有?一般寺庙里住的就是和尚。读喝水。看这个喝字,你们发现了没有?(与我们前面学的渴非常相似。)喝,渴。你们都记住了吗?来试试。老师出字,学生齐读。开火车读。你们是怎么记住的?教打盹儿。强调儿化音。

⑵考第二组。“菩萨

净瓶

柳枝生意盎然

枯萎

亭亭玉立”

教法同上。见过菩萨没有?在哪儿见过的?它的名字叫净瓶。净瓶里还插有柳枝。齐读上面一排。倒着读。同学们观察下面三个词,看看,都是描写上面哪种事物的?都是形容柳枝的。四字的两个都是形容柳枝长得好的,他们叫近义词。看看我们身边,哪些可以用这两个词形容?

(三)、精读,读中感悟

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 那就坐好了。老师讲故事了。故事是这样开头的:古时候,一个小和尚来到了一座寺庙。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和尚?指读活泼伶俐。猜猜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是一个怎样的和尚?你发现我们身边谁比较活泼伶俐呢?为什么?学生说师板书。读课件中的句子。区别两个“地,的”的用法,谁来把这段故事读给我们听听?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愿意再来展示一下?谁能够把这一段讲给我们听听?

2.下面我们接着讲故事。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看瘦字。要是查字典,我们应该查什么部?不认识,看书上最后两页——汉字部首名称表。猜猜为什么是病字旁部?人病了就瘦了。瘦和尚与小和尚一起住进了寺庙。这里有个生字娃娃,出示“与”字。老师想请同学们猜猜,它的笔顺是什么?你能写好它吗?写给老师看看。指导生写“写”字。他们在挑水上发生了争执。指生读。看这个争字,还可以怎么组词?生字开花。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中间那横写长点。写给老师看看。你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写给老师瞧瞧?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加个两点水就是净瓶的净。会写净瓶的净了吗?试试。猜猜什么是争执?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喝。板书。同学们会讲了吗?不会讲就看看书。男同学齐读故事。谁愿意来讲给大家听。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谁知道?谁愿意来讲讲?生讲完。这次,是来了一个胖和尚,书写 “胖”,观察,什么旁,这个旁与什么有关?与瘦是反义词。继续讲故事……

(四)、再次体会,明白事理 你们会讲了吗?不会的再看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学生小组合作讲故事。指生讲。集体评议。谁还愿意来讲?(此环节视情况而定,看时间)

同学们还记得课前老师的疑问吗?不是说人多力量大吗?为什么三个人还没有水喝了?知道了吗?

五、拓展训练

1.说说: 你想对三个和尚说些什么?

2.写课后的生字 板书

22.三个和尚

一个

挑水喝

22.三个和尚

两个

抬水喝

齐心协力

三个

没水喝

十一、教学评价

这是一篇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富于教育意义。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同时让他们通过学习故事,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道理。

三个和尚 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政史地教学,学科渗透,知识融合

学科的界限只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而设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 三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与学科渗透类似的说法有跨学科、学科整合、学科综合、学科联系等, 虽然语言表述不同, 但从与中学教学的结合来看, 它涉及的是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个方面。他们都是指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横向知识沟通与融合, 最终产生“杂交”优势。“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担水吃,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就是政史地三个学科横向联系与学科渗透的妙处。

一、学科渗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来看, 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 门类越来越多, 知识总量的增长越来越快。另一方而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相互交叉日益加剧。综合这两个方面趋势并存的情况, 如何以有限的时间去掌握和应用无限增长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知识, 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 已很难只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零散的知识加以解决, 都需要具备应用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目前, 人类社会有两大问题, 即政治要思考解决的和平、发展的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解决地理上的人口、资源、环境的三个问题, 而解决的方案, 又不能不从历史上去找经验和启发。所以, 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思路去全盘考虑。

二、初中政史地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由于政史地教材和内容的篇幅限制、由于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为达到有效性学习, 需要学科渗透。第一, 由于受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所限, 中学政史地教材一般极其简明, 就带来不可避免的两个缺陷, 一是前后知识间的连贯性较差, 相关背景材料缺乏,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比如, 我们讲抗日战争时,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初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铺垫,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二是对知识、观点、相关理论缺乏详尽的分析和阐释。比如, 讲中国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让老师的讲解很费口舌。第二, 新课程告诉我们, 教材不是“圣经”, 而是一种“材料”, 教学应赋予材料“第二生命”。现行单科教材局限于学科等因素, 存在着很多空白, 而这些空白处恰恰是另一些学科的长处。比如, 地理讲中国的邻国时, 我们的周边四面楚歌, 都和我们有过节, 印度、越南、俄罗斯, 日本等, 为什么?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三、政史地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历史、政治、地理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学科, 各有其学科特点, 政治和历史学科同属于人文学科。地理学科则兼有自然和人文的学科, 三科具有相通的教育属性和教育目的。

1.从学科性质看, 三者具有关联性

仔细研究三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标准, 可以发现, 历史研究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是说古论今;地理是研究现在的人地关系的, 它是谈天说地;政治是研究现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它是知道行路。政治讲究知行合一, 它是寻道问路之学, 解决知得困惑, 行的走法的课程。三个学科的落脚点是学生, 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类生活是由昨天、今天、明天组成的, 历史是人类的昨天, 地理是人类的今天, 政治是考察今天, 展望明天。他们都统一于人这个中心。

2.从教育手段上看, 三科具有一致性

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多角度、多学科、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 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社会,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 历史、政治、地理三科在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要求上看, 三科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中, 三科都要求实行开放式教学, 面向世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否则, 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就会变的抽象深奥、枯燥乏味, 也就会失去学科指导实际的意义。

3.从教育目的看, 三科具有相通性

历史、政治、地理学科都强调以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能够进行知识整合的能力, 能够应用发展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通过历史的学习, 让我们认识过去历史长河中的许多人, 他们曾经跟我们现的人一样, 拥有鲜活的生命, 丰富的感受, 复杂的内心, 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五脏六腑, 一样的七情六欲, 他们经历过、生活过, 他们创造了、谱写了历史, 正如我们现在也正在生活着、体验着、创造着历史一样, 他们曾经的故事成为了我们书本上的文字, 让我们玩味, 思索。

历史讲究“鉴”, 以史为鉴, 以过去为鉴, 以前人走过的路为鉴, 从而走好现在走的路。

通过地理的学习, 让我们的眼界更宽, 世界更大, 让我们了解家乡, 了解世界。让我们随着地理的学习, 走出兰州, 走出甘肃, 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随着地理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我们周围的自然, 知道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地理讲究顺, 人和地和谐, 天人合一, 人顺应自然, 人顺应天时, 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通过政治的学习, 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 了解自己, 找准自己的位置,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的生活一天天进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要不断调整, 思考生活, 思考人生, 思考世界, 从而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苏格拉底说“没有思考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让我们做一个有根、有情、有心的人, 过有意义的生活, 有一个积极快乐的人生。政治讲究和, 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和谐, 这样人际关系是温暖的。

三科渗透融合, 学习历史让我们有了长度, 学习地理让我们有了宽度, 学习政治让我们有了高度。如此长宽高结合, 我们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人格完善, 精神充实, 世界丰富, 从而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生命、人生、世界。

《三个和尚》辉煌满满 篇3

《三个和尚》编剧包蕾,导演阿达,造型设计韩羽,背景设计陈年喜。

故事讲述了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的净水瓶添水。夜里还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倒也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一个高个子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一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个子和尚心想一个人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只能放在扁担中间,两个人才心安理得。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水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高个子和尚叫胖和尚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就连观音菩萨像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都枯萎了。结果老鼠猖狂,打翻油灯,引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也就不缺了。

该片于1981年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获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比赛银熊奖、葡萄牙第六届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4年获厄瓜多尔第七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荣誉奖。

一部短片竟获得国内外七项大奖,确实是一部享誉中外的创新之作。动画片《三个和尚》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从而使以民族化为魂魄而建立的“中国学派”在国际上树立了更牢固的地位。该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引起了国际知名动画界人士的关注。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院长费长宁女士赞扬说:“这是一部纯粹中国式的电影,也是一部国际化的电影。”日本手冢治虫等人认为:《三个和尚》是民族化的题材、国际化的表现手法,不要翻译,人人都能看懂,国际通行。(4)

《三个和尚》说课设计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三册22课《三个和尚》。

一、说教材

《三个和尚》是一个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为什么?小朋友读了故事,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会与人合作。

这个故事共有五段,第一段主要写古时候,一个和尚勤快地挑水。第二段主要写两个和尚谁也不愿意吃亏,于是一起抬水。第三段主要写三个和尚谁也不愿意多挑水。第四段写一天夜里,寺庙起火了,三个和尚一起努力扑灭了大火,第五段主要写大火过后,三个和尚明白了道理。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很具有教育意义,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

二、说学生

喜欢读故事、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教材收编这篇课文是满足孩子们的这一愿望,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很多孩子都听过《三个和尚》这首歌曲,有的还会唱,所以对文章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定会对这个故事有阅读的兴趣并能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此我拟定出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又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的这一理念,我拟定出第二个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我拟定出第三个教学目标: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目标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同时也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说的能力培养。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读生字词语,学习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倡导一课一得。一节课,要想全面开花,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读生字词语。

2、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教学难点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强调读,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中,我采用得最多的是反复诵读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我还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教学法,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我主张一法为主,多法并施,力求使我的课堂生动有趣,能激起孩子们的共鸣。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复习生字词语,(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三)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四)积累词语。

在精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的各部分教学有所侧重。第一自然段抓住活泼伶俐、勤快体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和尚,然后通过朗读来夸奖这位活泼、聪明又勤快的和尚。第二自然段比较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但争执这个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设计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快速思维的能力。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情况当时的危急。

争先恐后是三个和尚情急之中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个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相当紧密,学生经常表现出争先恐后地做某件事的情景,但对这个词他们是不懂的,教师只有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词语的意思。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讲台就是寺庙,寺庙起火了,大火熊熊燃烧,大家快来救火呀!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一定会离开座位涌向讲台争着来救火,老师再稍加点拨:争先恐后就是争着来救火,谁也不愿意落在后边。学生一定会领悟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语,进而读好这个句子。第五自然段重点指导是学生明理。当然,学生的明理不能只局限于和尚吃水,而应让他们领会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教会学生勾勾画画无疑是一种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在指名读第一段时,我请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说的是哪个和尚?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和尚?当学生说到勤快、活泼伶俐时,让学生在这两个词语下边打上小圆点。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勾画描写起火原因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读句子,读出危急的语气。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教学中我还抓住

生意盎然、枯萎、亭亭玉立等词理解课文。因为这几个词直接反映着柳枝长势,而文中柳枝生长的好坏是与和尚的勤劳合作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鲜活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理解。如:学习生意盎然时,我提出生意盎然的柳枝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然后出示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说柳枝的颜色和柳枝的长势。生意盎然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理解枯萎时,我先问学生你见过枯萎的柳枝吗?如果学生说没见过,我就进一步问:那你见过枯萎的花儿吗?学生先说他们生活中熟悉的枯萎的花儿,再说枯萎的柳枝,最后看枯萎的柳枝图片。这样层层深入,顺学而导,正好体现我校语文教研组的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

教学中我还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阅读开始时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片,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枯燥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储存起来。

在讲述故事这一个环节时,我先请学生默读课文,识记内容,然后让他们像演电影一样把这个故事在脑子里演一演,最后才请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我想学生一定会讲得绘声绘色。

最后我说说板书。我反复钻研了教材,分析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分三行板书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挑水、两个抬水、三个没水。再加一个大括号书写齐心协力。这是师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的结论。我尽可能想让板书简洁明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个和尚 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引导幼儿讨论,确定《三个和尚》故事中的角色,幼儿尝试扮演。

2、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表演,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制作部分故事表演道具,与幼儿一起布置故事环境。

2、经验准备:

(1)幼儿能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和轮换角色表演。熟悉故事情节,掌握角色间的对话。对身体动作有一些设想,幼儿能和老师一起复述故事旁白,并适时插入。

(2)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根据需要及教材特点、幼儿实际情况,深入推敲,钻研教材,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讨论各个角色的表现方法和注意事项,思考哪些角色可以让小朋友来表演,可以用哪些形式表现。

难点:合作表演中幼儿不仅要表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还能照顾其他幼儿的表演进度。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引导幼儿回忆故事。

教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表演过了《j个和尚》,其实故事中除了三个和尚,还有很多角色可以有小朋友来演,现在请你们仔细想想,还可以演哪些角色?

幼儿:小老鼠!太阳!观音菩萨!火!白云!蝴蝶!水桶!

2、尝试表演,并总结部分角色的表现方法及注意事项。

引导幼儿尝试各种表现方法并使用部分道具,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太阳必须要在小和尚来之前出来,同时晚上还要落下,表演太阳的幼儿就要跑来跑去,东升西落;火苗是要等到着火的时候才能出来,而且是从小火越烧越大,幼儿的动作也要从蹲到起再到站,灭了就要全部趴下或躲起来等。)

幼儿1:观音有水的时候就会很高兴,水被小和尚喝完以后就不高兴了,当起大火的时候,观音还有点害怕。

幼儿2:火有许多表现方法,火可以用红色的塑料袋,也可以用红色运用的词汇和情节推理来自于他们自身,他们对同伴传达信息接受的程度远远高于教师传递知识的信息,因此,要使幼儿的言语信息在同伴的发言中不断丰富起来。由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推理、想象出来的,因此幼儿的预想与假设的技能得到了锻炼,这是一般的故事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活动中幼儿倾听同伴发言的同时,要对同伴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在头脑中迅速选择与其他人不同的词汇与想法进行表达。在故事表演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得到了快乐,而且锻炼了勇敢和自信的品质,感受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

2、活动中的不足:

一次活动让幼儿充分表现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幼儿的活动不够尽兴,没有机会尝试表演其他角色,还可在本次活动后设计一些延伸内容。

主要内容:

1、教师大胆尝试,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师在活动中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改由老师教幼儿演什么、怎么演的模式,让幼儿自主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及每个角色的表现方法,反映出老师对幼儿的充分信任,相信幼儿具有挖掘角色、运用已有经验表现角色的能力。幼儿的现场表演能力强,说明幼儿有这方面的经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平时对幼儿的关注和培养。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充分认识到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借助适宜活动内容和形式,帮助幼儿进行概括提升建构新经验。

本次活动选材适合大班幼儿,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法,活动形式生动活泼。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引发讨论,使用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幼儿积累大量词汇,让幼儿的言语信息不断丰富起来。给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讨论和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活动有创意,说明教师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充分体现尊重幼儿,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与幼儿的互动中自主发展。

2、教师对活动整体把握中还要关注个体。

个别幼儿出现经验缺乏的现象。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收集一些活动中需要的资料,来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了解收集资料的多种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幼儿没有参与收集,不了解收集的整个过程,所以导致了幼儿经验不足的现象。在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活动中及时地把幼儿零碎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提升还需要教师更好的解决。

综合评析:

1、活动设计大胆新颖。教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感受到了与人交流的乐趣、表演的乐趣,尝试用自己的身体、道具、表情来表现一个事物,尤其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找到了各种角色,探讨出每个角色的表现方法。亲身体验到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和道具来表现火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最后到熄灭的过程,有的小朋友甚至把“火”藏在了衣服里。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孩子们的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了教师确实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乐于说的环境。

2、表演活动既有小组活动,同时又有幼儿个体的个性表现。幼儿语言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的个人反思与小组反思中都关注到幼儿整体表现,而对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没有重点给予关注。同时在教师的目标中亦没有体现,使本次活动在幼儿个体指导方面略显不足。

三个和尚教案 篇6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准确认读生字,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喜欢刚才我们听了儿歌,你知道这首儿歌的名字吗?(三个和尚)尚是个生字,来我们一起读读它。

尚与和组成词的时候,尚就要变成轻声。读好轻声。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 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那让我们打开书自己去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

2. 老师检查(1)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谁来读,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准字音没有。

评价然后让学生教读第一自然段里的生字。

(2)

理解生词的意思“孩子知道净瓶是什么意思吗?”师画净瓶并画柳枝。

瞧,老师的柳枝长得怎么样呀!

对,像这样长得绿油油的充满生命力的东西就能够用“生意盎然”来形容。让我们也来充满活力地读读这个词语 回到句子中,让学生读好这句话。

(3)

让我们在一起读读这个自然段。

(4)

孩子,你们读懂了这个自然段写了谁吗?写的是他的什么是吗? 板书:一个和尚挑水 3. 不久庙里来了一个——和尚出示“瘦”瘦的反义词是—— 瘦和尚与小和尚发生了什么事呢?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争执呢?出示生词争执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老师也想读请你认真听,看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把“与”读成” 和”)你发现了什么?体会与的意思。

为了解决问题他俩商量怎么办呀? 板书:两个和尚抬水喝.认读这段里的生字。

4.和尚越来越多,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 现在庙里有几个和尚了?他们又是怎样喝水的呢? 板书:三个和尚没水——喝 认读这段里的生字生词 学写生字喝 三、刚才我们认读并记忆了“喝”还有好多生字宝宝,等着我们去理解呢.1.齐读 2.去拼音读 3.抽卡片读 4.开火车读 5.指名读 记字方法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记忆字形字音 四、给生字找朋友 课件出示连词游戏 自己给生字找朋友 五、自己写生字“与”、“喝”“争” 六、总结 七、一个和尚—— 两个和尚—— 三个和尚—— 都说人多力量大,可为什么和尚变多了,反而没有人挑水了呢,反而没谁和呢呢?想知道为什么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寻找答案。

板书:三个和尚

一个和尚

挑水

两个和尚

挑水

喝 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 教学设计 篇7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说的是山上有座庙, 起初庙里有一个和尚, 他的职责是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 并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不久, 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 于是二人抬水, 以便日用。后来, 又来了个胖和尚, 但是当庙里有三个和尚的时候, 庙里却没有人愿意去挑水了。这则小故事虽然是简单的描述了寺庙里的一个现象, 但是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以及所反映出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分析方法上的区别是非常深刻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是多方面的, 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本假设、发展路径方面都有不同 (1) , 本文试图通过这则故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讨论两门学科的区别。

二、故事背后的经济学分析

(1) 原因分析

1. 经济人假设

在经济学里,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所谓“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 否则, 就是非理性的人。

三个和尚无疑是“合乎理性的人”, 三人在没有政府规制的市场上去采取决策, 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 必然是在不去打水的情况下, 顺利的喝上水, 当三人都采取这种决策时, 没有水喝的情况就出现了。

2. 集体选择理论

经济学上将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竟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故事中水缸里的水就没有排他性 (三个和尚不花费力气就能喝到) , 也没用竟用性 (水缸里的水每个和尚都能喝) , 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免费乘车者”, 即不去挑水也能喝到水。研究这种问题的经济理论是集体选择理论, 所谓集体选择, 就是所有的参加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在只有一个和尚时, 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 (力气) , 就会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 (可喝的水) , 成本与收益完全均衡, 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强制, 和尚渴了就会去挑水喝。在只有两个和尚的情况下, 大家还可以协商, 协商的成本也比较小, 如果一起去抬水喝, 两人付出的成本 (力气) 和得到的收益 (可喝的水) 也能够基本均衡, 于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仅能够产生, 还能够得到坚持与延续。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 大家协商的成本比较大, 喝水的事情难以解决。

3. 博弈论

这个故事是一个静态博弈模型, 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的意思是参与人对其余参与人的支付函数、博弈的全过程全部了如指掌。对于为何建一个静态博弈, 理由如下:三个和尚没水喝, 只是在静态博弈下, 没有和尚愿意去打水。然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 假定前两个和尚都不去打水, 对于第三个和尚来说, 它就必须去打水 (否则就会被渴死) , 这就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说法相违背, 所以是静态博弈。

下面建立博弈模型, 首先是两名和尚的博弈, 其支付矩阵表一所示:

在这个博弈中, 可以看出, 对于两个和尚来说, 该博弈博弈存在占优策略均衡 (打水, 打水) , 这也就是两个和尚为什么有水喝的原因。

其次, 第三个和尚加入后, 该模型变为一个三方博弈模型, 支付矩阵如表二、表三所示:

表二中, 和尚二打水时, 和尚一打水与不打水的支付相同, 都是2个单位;和尚二不打水时, 和尚一的占优策略是不打水;综上, 不管和尚二打水不打水, 和尚一打水的策略是弱占劣的, 因此, 和尚一会选择不打水。按照同样的道理分析表三, 则仍然得到和尚一和尚二都不打水的结局。综合表二表三, 给定其余两个和尚不打水, 则和尚三的最优策略仍然是不打水。这就是说, 对于每个和尚, 他们都不存在打水的动力。

(2) 解决方案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 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用以论证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优越性。斯密之后的西方经济学者纷纷致力于这一论证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学术体系。在这则故事中, 我们无需对三个和尚的命运感到担忧。担忧者恐惧市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能使井水这个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根据科斯定理, 不难发现这种忧虑是杞人忧天。科斯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 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用通俗的话来说, 每个和尚都不完全是大公无私的, 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三个和尚都不去挑水, 必然会有和尚因为要喝水而放弃博弈, 独自去打水, 一旦有两个或以上的和尚都无法坚持下去时, 三个和尚会很自然的协商打水的问题, 因而没水喝的问题会很轻松的得到解决。

虽然即便什么也不做, 三个和尚也不会渴死, 但采取适当的行动却可以使和尚们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多的饮用水。这充分说明市场固然可以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但必要的宏观调控则可以保障市场制度和秩序, 使市场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故事背后的管理学分析

在用管理学原理对该故事进行分析之前, 有必要明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2) 管理, 就一般意义而论, 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 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

(1) 原因分析

1. 管理组织机构欠缺

通过上面管理学的定义可以看出, 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客体是包括人在内的投入产出系统。从这一点来看,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缺少最重要的一方——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主体的两个有机组成。在该故事中, 三个和尚简单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 缺少管理者, 更没有管理机构, 这在管理学看来必然是无效率的。假如没有一位管理者, 那么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或许不属于管理学的内容, 因此, 在下面的分析中, 本文加入管理的主体——方丈。故事变为四个和尚没水喝, 但是假设方丈不会亲自打水, 仍然是三个和尚不去打水导致的没水喝。

2. 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 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从而提高人的潜能的有效办法。因此,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之一。责任原理的背后要求管理者对组织中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在该故事中, 方丈没有对三个和尚的工作进行分工, 导致可能出现的工作责任的不公平, 进而出现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

3. 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管理学中, 任何组织的成功, 都要使组织中各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 所以如何去激励成员, 使之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是指从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的行为影响因素出发, 发现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 探索不同行为方式的激励方式, 以便使组织的领导者能针对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征, 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与此同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组织执行力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高效运行的基础, 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企业执行力有效推行的重要手段。因此, 强化监督, 提升执行力, 是一个组织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

在该故事中, 不存在激励与监督机制, 所以三个和尚既没有主动去打水的动力, 又没有不打水所面临的监督与惩罚, 故没有人愿意去打水。

4. 缺乏团队精神

管理学中有一条法则叫“大雁法则”。大雁飞行的队形为“一”字或“人”字, 这种与生俱来的飞行方式可以使雁群整体减少约30%的飞行阻力, 几只大雁交替承担着全队的领头重任, 最后使雁群按期到达目的地。“大雁法则”体现的是一种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个团队中, 团队成员应对团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把自己的前途和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 这对一个组织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的故事中, 可以看出, 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 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 没有想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缺乏团队精神。

(2) 解决方案

管理学对这个故事的解决方法不同于经济学的解决之道, 往往偏重于具体问题的现状, 讲求解决问题的实效, 因此可以摒弃统一的范式, 提出多元的方法。其解决方法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建立岗位责任制, 轮流挑水。合理安排工作, 明确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指标。例如规定每人每天的挑水任务, 或者编排滚动日程表。

2.建立激励机制, 要严明奖惩制度, 多挑多得, 少挑少得, 不挑重罚。

3.安排人员监督, 派专人监督或者轮流监督。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应当在三个和尚之间建立起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等与寺庙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无形的合力。

四、从这则故事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同点

(1) 从静态上来看, 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如下不同

1. 分析的起点不同 (对人性的假设不同)

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或者说是行为假定, 从本质上说不是关于人性的道德评判, 而是基于对人类欲望的分析, 基于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 经济学从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的本能的感受为起点, 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对故事的原因展开分析, 能够从“根”上做出一个合理的逻辑解释。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相对复杂, 经历了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 再到复杂人假设的过程, 不断丰富对人性的认识。归纳来讲, 管理学默认人都是好人, 即“好人假设” (3) , 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 还注重人的社会责任, 注重伦理道德。因此, 主要从组织利益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的利用问题, 重点对人的组织结构做出分析探讨, 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主要从人的组织方式角度进行了分析。

综合以上可以发现, 经济学从单个人的物质利益为起点, 管理学从组织整体的利益为起点,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关注点因此也相应不同。

2. 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不同

经济学认为行为人 (故事中即三个和尚) 之间的关系是等同的, 在等同的基础上, 提出私有产权、合作博弈的解决方法。经济学中的人是独立的, 不依附于任何的组织, 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没有等级、次序、隶属关系, 并且假设人们没有才能上的差异。

管理学则不然, 管理学严格区分了管理客体以及管理主体, 二者都是以人为分析的核心。管理学中的人是存在于一个层级组织内的,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在组织中人与人的合作关系。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同组织中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 但在一个特定的管理过程中行为主体担任什么角色是有区别的。这意味着管理学中人和人的关系不是等同的, 是有“差序性” (4) 的。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效率为根本目标, 因此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

3. 分析内容上的不同

经济学是一门在社会学科中科学性最强的学科, 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 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更注重实践, 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经济学的着眼点在产业和总量方面, 管理学则关注微观组织本身。经济学强调趋势, 注重体系的均衡性。管理学强调过程, 注重不均衡。经济学注重规范性, 重视对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趋势的预测, 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 即使是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也突出的是事实的抽象描述。而管理学本质上就只能是实证性的, 重视对问题的观察以及效率的提高, 是一种决策和行为, 强调理论的直观操作性和应用实效性。

4. 分析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对固定, 偏好假定、边际范式、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等内容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经济分析是一种严谨统一的方法, 适用于解释人类的大部分经济行为, 并对经济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性方案。

与经济学相比, 管理学针对组织中的各类管理问题, 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心理学、社会学、控制论、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对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因此, 管理学缺乏逻辑上统一的方法论。在形式上, 管理的对象是社会组织中的人, 社会现象复杂多变, 许多因素难以定量, 因而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在预测基础上的决策和计划很难做到精确。管理者必须能够熟练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和方法来达到管理目的, 因此, 管理学注重形式上的艺术性。例如在我国, 管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都被认为是经济学的的一个分支, 直到1996年7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原管理学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管理科学部才使管理学有了同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

以上四点区别, 从经济学与管理学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2) 动态上来看,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分析过程上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分析过程或者说分析路径上的区别, 可以从对故事解决办法的建议上得到启示。

经济学的解决方法是先自由竞争, 这能够起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但是, 简单的自由竞争显然是不充分的, 所以也提出了提高效率的基于经济学原理的解决之道。从这一过程之中, 可以看到, 经济学的分析由人的本性的假定开始, 由内 (从人注重自己的物质利益开始) 及外 (提出有效率的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 的予以系统剖析。

管理学关注的重点是行为主体的组织关系, 根据对管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 直接为管理者提供可操作的决策工具, 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直观而富有实效的解决方案。在这则故事中, 管理学认为低效率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对当事人进行科学的安排, 如果有一名组织者制定相应的制度 (奖励制度, 监督制度) , 那么这些制度一旦建立, 该问题将会得到相应的解决。制度得以实施之后, 最终的目的仍然是满足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这种分析方法顺着由外 (外围的制度) 而内 (最终使行为主体获得利益) 的思路, 最终对人的本质需求予以满足, 即最终回归“经济人假设”。

对两门学科的分析过程进行简单的抽象, 可得到下图: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 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进行原因与解决方法上的分析, 继而得出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如下不同:从静态上看, 学科假设不同, 人与人的关系不同, 分析内容不同, 分析方法与形式不同;动态上看, 在分析过程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分析过程,区别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维迎.博弈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孙继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J].经济学家, 1998, (3) .

[4]吴照云.管理学原理 (第三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4-5.

[5]黄群慧, 刘爱群.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1 (2) .

[6]罗仲伟.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9) .

三个和尚,可以喝到更多的水 篇8

关键词:学习内涵;小组合作;反复实践

这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你说这是为什么?”小时候听到这个故事,我和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他们怎么不排个顺序,轮流去挑水呢?”“或者三个一起去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也成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天真的问题,也会想起自己的童年趣事。其实,这则故事不正折射出“新课标”理念下小组合作这一主题吗?如果三个和尚能抛开自私、懒惰,学会分工和团结协作,他们可以喝到更多的水。日子会过得更和谐、幸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肤浅地谈一下小组合作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有效走出认知误区,避开盲目性

刚认知新课标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观看了许多教学录像和光碟,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成了每堂观摩课的主要亮点,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可是,在随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了一种现象,所有执教的老师只要给学生分组,几乎都借鉴了围桌的形式。我个人认为,这种如出一辙的仿效,形式上的盲目跟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这只是人们刚接受新事物时认知上的误区,不能盲目跟进。只有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走出认知误区,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根据学情、课情选择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形式

不可否认,小组合作有许多的优点:(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个性;(2)有充足的交流平台;(3)学生之间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4)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慢慢地学会沟通,学会宽容,更能客观地去评价人与事物。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由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并不是每堂课都适合,而且小组合作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形式。以我的美术课为例,谈谈我的感受。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形的魅力》是一堂基础课,是通过对各种形状的全面重新认识,继而展开对各种形状的组合和运用,以呈现出全新多样的画面。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加深对形状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形的创作以及对各种形状的组合的创新思维的提高。这样的基础课,作业量不大,难度较小,作业形式也相对简单,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去组织小组合作完成。相反,引导学生适时地就近讨论交流,然后自主创新富有个性的作业,这样更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二课《形体的组合》中,因为有了第一课对基本形状的学习,这一课就上升到了对形体的认知以及拓展到形体的组合。而且还倡导了环保理念,主张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造型。这样的情况就很有必要进行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了,因为作业量较大,作业形式更具多样性,需要学生互助交流才能让创新思维的空间更宽,创作的题材更广。于是,我提前组建小组,安排部署,让学生在课外准备相关的材料。为了激励各小组,我还设立了奖励环节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就近式合作,协同式合作外,还有其他如竞赛式的合作,游戏式的合作等等,我们只有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共同完成任务。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地将合作方式僵化,固定化,也许学生刚接触合作学习还有一定的兴趣,教室里还能热闹一阵,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终究乏味,小组合作学习极难开展下去,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三、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和改进,讓小组合作学得到有效实施

美术这门学科,本身就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手工制作课,更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平台。我利用这个平台,反复地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要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位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让他们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本小组的合作学习。同时,改变传统的桌椅摆放形式,学生会有种新鲜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起来更不受约束。

2.合理分配职责,有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长负责统一监督,组织并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人人积极思考发言,记录员负责记录下各组员的好意见,大家再商量确定最终方案。绘制作业时,小组所有成员各行其责,并团结协作,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3.全面量化评分,建立奖励机制

(1)亮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告诉孩子们,重在参与,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行。(2)制订评分细则:总分100,按适当的比例分配。纪律20分,有效地减少大声吵闹等现象;团结协作力度30分,组员都要积极参与,能提高效率;作品创意精致度50分,作品要工整,设计思路要创新。

总之,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小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需要我们灵活掌握并运用起来。只有不断创新,追求高效,才能使其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做课程改革的有心人,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就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绽放出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粘箐.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87).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溪县环城小学)

《三个和尚》续篇 篇9

《三个和尚》续篇

《三个和尚》续篇正文:

《三个和尚》续篇 重庆市  重庆市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 二年级一班  王浩    自从那次山庙被烧以后,他们每天下山打水,但这却是杯水车薪。于是三个和尚就决定到城里去学文化,回来好解决喝水、用水的问题。    来到城市,城里一幢幢高楼大厦耸立在公路的两旁,一座座美丽的.立交桥拔地而起,桥上、桥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地行驶着各式各样的车子,不由得让他们大吃一惊。“哇噻,好美啊!”人行道上也全部装上了自动输送带,人们一站上去,自动输送带就可以把人们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三个和尚到处打听,找到了清华大学的张教授,拜师学艺。张教授对他们十分严格,他们自己也很用功。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过去了,他们学会了许多真本领,回到了山庙。回庙后,他们立刻把油灯换成了电灯、把灶台换成了燃气灶、微波炉,还安装了一个大功率的水泵抽水机,把水引上了山,用上了自来水。从此,他们的山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三个和尚还在山上种了许多的花草树木、还种了不少的庄稼,天天给它们浇水。一年过去了,树长高了,庄稼也收获了,盛开的花朵穿着色彩斑斓的花衣裳绽开了笑脸,对着太阳在点头微笑,好象在说这儿真美!小鸟也飞来了,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起来,一个个交头接耳,可开心了。    山庙变了,三个和尚也变了,他们变得勤奋、好学,现代技术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他们正准备启程下山学学电脑呢!指导教师:陈珂投稿:-5-28《三个和尚》续篇一文由湘教在线www.xj-zx.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扩写《三个和尚》作文 篇10

从前,有座山叫“和尚山”。山非常的高大,山里长着许多花草树木,茂密的树丛挡住了山路。和尚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古庙,古庙叫“和尚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长着一对小的眼睛,小的鼻子,小的嘴巴,圆的脸。圆圆的头上有六个戒巴。小和尚每天拿着佛珠念经。山上没有泉水、也没有水塘,只有下几里山路到山下去挑水,因为小和尚才十一二岁,提着一个大大的水桶很吃力,每走几步就坐下来歇一歇,不过小和尚的水缸里总是满满的,小和尚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

可是过了三个月,来了一个瘦和尚,瘦和尚真是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瘦和尚长着不大不小的鼻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个非常小的嘴巴。自从瘦和尚来了后,小和尚就变得不勤快了。小和尚认为瘦和尚是新来的,就让瘦和尚去挑水。可是瘦和尚说:“我是新来的,不认识路,”小和尚说:“那你是怎么上山来的?”小和尚和瘦和尚小和尚整天吵个没完没了。缸里的水也一天天的少了下去。终于有一天,缸里的水没了。瘦和尚和小和尚经商量,决定抬水喝,抬水比一个人提水轻松多了,瘦和尚和小和尚的.生活还算过得平静。

又过了两个月,庙里来了个胖和尚,胖和尚头上有九个戒巴,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张大大的嘴巴和大大的鼻子。自从胖和尚来了后,三个和尚都不挑水。小和尚说:“你们两个一个瘦,一个胖,应该去锻炼”瘦和尚和胖和尚说:“你不锻炼,长大了还从前,有座山叫“和尚山”。山非常的高大,山里长着许多花草树木,茂密的树丛挡住了山路。和尚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古庙,古庙叫“和尚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长着一对小的眼睛,小的鼻子,小的嘴巴,圆的脸。圆圆的头上有六个戒巴。小和尚每天拿着佛珠念经。山上没有泉水、也没有水塘,只有下几里山路到山下去挑水,因为小和尚才十一二岁,提着一个大大的水桶很吃力,每走几步就坐下来歇一歇,不过小和尚的水缸里总是满满的,小和尚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

可是过了三个月,来了一个瘦和尚,瘦和尚真是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瘦和尚长着不大不小的鼻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个非常小的嘴巴。自从瘦和尚来了后,小和尚就变得不勤快了。小和尚认为瘦和尚是新来的,就让瘦和尚去挑水。可是瘦和尚说:“我是新来的,不认识路,”小和尚说:“那你是怎么上山来的?”小和尚和瘦和尚小和尚整天吵个没完没了。缸里的水也一天天的少了下去。终于有一天,缸里的水没了。瘦和尚和小和尚经商量,决定抬水喝,抬水比一个人提水轻松多了,瘦和尚和小和尚的生活还算过得平静。

上一篇:常考歇后语下一篇:2020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