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材料[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通用5篇)
发言材料[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篇1
完善措施积极协调
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近年来,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重视和各级综治、司法行政、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成功调解各种复杂、重大的医患纠纷数起。取得了“信访人数下降、涉诉案件下降、内部纠纷下降”和“政府比较满意、患方比较满意、医院比较满意”的成效。
一是成立领导组织,健全医疗纠纷调处的组织体系。我市从2007年起就建立了医疗纠纷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市成立由市卫生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的“市医疗纠纷协调处理小组”,在市卫生局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单位各派一名联络员参与办公室工作,专门负责医疗纠纷调处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现场处理工作。各县(区)和二级以上医院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各一级医院也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是制定处置预案,建立预防医疗纠纷长效管理机制。2007年,我们与市综治办、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市医疗纠纷处理及长效管理办法》,建立了预防医疗纠纷长效管理机制及处置预案,对医疗纠纷报告、处置、部门职能和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对保证医疗纠纷得到 -1-
及时有效处理发挥了作用。
三是加强法规学习,提升医疗纠纷调处的能力和水平。为了提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调处医疗纠纷的能力,我们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医疗纠纷处置培训班。2009年我们组织参加一次全国培训班和两次省级培训班。2010年组织市、县、乡各级医院共106人分四期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医院投诉管理培训班。我们还邀请南京市医患调解中心的几位医学和法律专家到市里举办了一期医疗纠纷处置培训班,就相关法律知识、国家和省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及沟通技巧和方法进行了培训。另外,我们还会同公安部门到外地医院和医患调解中心参观、学习、取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搞好协调配合,积极开展调处工作。医疗纠纷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处置也并非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一件医疗纠纷事件的顺利调处,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首先我们加强了医院内部协调配合工作。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病区、职能科室以及院领导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开展调处工作。另外,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时,我们积极和公安、保险公司及地方党政组织协调配合,为医患双方搭建沟通平台,宣传法律法规,认真介入调查,及时制定处理方案,给出处理建议。使多起重大医疗纠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化解了社会矛盾。
今年上半年,市卫生局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处理了9起重大医疗纠纷,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根据这次会议的要求,组织和动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以平安医院创建为平台,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使医患纠纷调解工作逐步进上规范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的道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宁、和谐的就医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扎实做好医患纠纷的预防工作。以创建平安医院和开展“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为抓手,健全院内医患沟通组织,完善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医患沟通。创新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及时、方便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坚持“三合理”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按照“发现在早、处理在小”的原则,加强对情况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加强医患协调沟通工作,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医院技术防范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医院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制定、完善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配合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和打击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医闹”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协同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各地在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
织建设、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加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力度。建立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导、司法与卫生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的管理体制,使全市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统一组织形式、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调解流程。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的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调解办法和程序。在行业内部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的知晓率。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引导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主动配合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和医疗文书。医患纠纷发生早期,是引导到调处机构的最佳时期。在各调解组织和医院建立联络员队伍,一旦发生纠纷,及时将纠纷的处理引导到调解组织,重大纠纷发生后,相关部门及时赶到现场控制事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当事人到调解组织处理。加强宣传,逐步扩大医患调解组织的影响,将人民调解的优势、原则,调解组织的地址和联系人在医院适当部位进行公示,方便医患双方申请调解,实现调解组织与医院沟通中心的工作对接。
三是推动医疗责任保险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结合。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意见》、《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实施医疗责任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保调对接。相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联络员制度,理顺医患关系协商机制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之
间的关系,明确理赔依据、理赔程序和理赔时限,促进调保对接,以保促调良好局面的形成。
四是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推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切实加强对医患纠纷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医患纠纷调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信访工作制度,依法规范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内部的信访工作。加强与公安、司法行政、法院、信访、宣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等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及时争取指导和支持,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社会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医学科学规律,努力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劳动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为主线,积极推动医患双方友好协商、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公安机关现场调解、人民法院案件审理全过程调解、信访部门调解以及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全过程调解,并把各类协调处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协调处理方式,努力构建医患纠纷大调解格局。建立和完善各类调解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协调配合机制,把各类调解机制的优势发挥好。
发言材料[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篇2
二是强化联动机制。强化与公安、卫生、法院、民政、保险、外宣办等部门的协调联动,运用合力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特别是2012年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出台后,积极协调卫生主管部门在各医院显著位置公布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程序和县医患调解中心的职责、地址和联系方式,方便及时接案、调查、取证和调解。
三是优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工作规则、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纪律、回避制度、档案管理、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了医患纠纷调解有章可循、操作规范。
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定期分析医疗纠纷案例,适时举办防范医疗纠纷专题讲座,对各大医疗机构提出防范意见和建议,推动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定期汇总调解案例事例,向政府职能部门提交书面建议,推动医患纠纷防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进一步降低了纠纷发生率。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 篇3
一、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
1、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决策、部署;
2、向患者及其家属、医疗机构提供医患纠纷咨询;
3、负责调处县属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各类医患纠纷;
4、协助处理医患纠纷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
5、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患纠纷的意见、建议;
6、向县医患纠纷调处协调领导小组汇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建议与意见。
二、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程序
1、受理。依医患纠纷当事人申请受理调解,当事人没有申请的,可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应当登记。
2、指定调解主持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应指定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并可由患者或家属从专家库中选择兼职调解员。遇重大复杂纠纷或根据需要可指定若干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必要时可请当地乡(镇)和患者常住地人民调解员参与。
3、调解准备。调解主持人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事实和情节,了解双方的要求及其理由,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征集资料,核实情况,向专家咨询,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4、依法调解。调解一般在调解机构内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便利当事人的场所进行。调解前应告知当事人关于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调解主持人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调解不成的,要防止纠纷激化,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5、制作调解协议。经调解成功的,应制作调解协议,协议书使用司法部统一的文书格式。调解协议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双方责任、双方达成的共识及履行方式和期限等。调解协议应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主持人签名,加盖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
三、医患纠纷当事人的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2、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四、医患纠纷当事人的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五、人民调解的性质
人民调解属于民间调解,是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一。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正确理解人民调解的性质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第一,人民调解是群众性组织的自治活动;第二,人民调解是说服、疏导的居间调解;第三,调解活动是平等协商,调解协议是自愿达成。
六、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规定,经行政机关、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社会组织对民商事争议调解后达成的调解协议都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遵守和履行。
七、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是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三是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监督电话:6106798
沾益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主 任:王新明 沾益县司法局局长 副主任:敖 云 沾益县司法局副局长
李来友 县卫生局副局长
专职调解员:
兼职调解员:熊飞云 县卫生监督局局长
李来富 县人民医院院长 李加来 县疾控中心主任 徐 惠 县保健院院长
杨代伦 沾益县司法局基层科科长 袁 丽 县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朱 波 县卫生监督局副局长
孙毓贵 县卫生监督局副局长
王顺道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邓跃燕 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崔永仙 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
唐建学 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汪启东 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
周柱生 县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
甘志会 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
发言材料[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篇4
当前,医患纠纷日趋高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是实现医患纠纷“和为贵”的重要途径。据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5月8日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专门组织1358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网络地市级以上全覆盖,县级覆盖面达到73.8%。
笔者认为,医患纠纷原因复杂,一方面,医患双方互相理解,社会要对医生群体多一些理解、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有必要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完善医患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特别是推广第三方调解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纠纷,为医患纠纷提供“缓冲带”,避免冲突升级恶化。
实践证明,在当前医患关系问题尖锐、医患纠纷调解难度趋大的形势下,通过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方式为医患纠纷提供“缓冲带”,可以有效化解医患双方矛盾,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上实现双赢。
近年来,医闹问题颇为突出,其实医闹问题不是简单的治安问题,而是涉及医患纠纷解决机制乃至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等体制和社会性问题。如何根治医闹,首先要明白医闹之根何在,找准医患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现实而言,现行医疗事故解决机制明显缺乏足够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患者在医疗事故认定和解决机制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公平的医疗纠纷解决程序和机制,现行医疗事故解决体系不获信任,在此情况下,就有一些患者选择医闹这种“私力救济”渠道,因为他们相信多闹多得、少闹少得,不闹不得。因此,建立公平科学的医疗纠纷解决程序和机制,便是遏制医闹现象的关键所在。引入人民调解,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不失为妥善解决医患纠纷的得力之举,也是构建公平科学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
发言材料[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篇5
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编者按:2011年4月22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信访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1年4月22日)
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中办发〔2009〕46号)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现就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1.坚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诉讼等方法前,立足预警、疏导,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解。
2.县(市、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政府法制机构、信访部门及其他行政机关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与驻乡镇(街道)派出机构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村(居)调解组织与群众“一站式”服务窗口或警务室(站)调解矛盾纠纷实现衔接。通过县、乡、村工作平台,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机制,按照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对矛盾纠纷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实现受理、登记、交办、承办、结案各个环节工作衔接,落实调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3.经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司法确认程序、管辖的相关规定,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进行确认。调解组织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4.建立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并纳入同级大调解工作平台。部门受理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对依法属于本部门调解范围的矛盾纠纷,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调解,同时,将调解情况通报同级大调解工作平台;对依法不属于本部门调解范围的矛盾纠纷,要报同级大调解工作平台登记受理,确定调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由政府法制机构或者大调解工作平台指定的部门牵头调解;对跨地区的矛盾纠纷,由涉及地区的上一级大调解工作平台负责组织调解。对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要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仲
裁、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对行政争议,行政复议机构要先行调解,推进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的衔接。
5.鼓励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立调解委员会,调解协会成员之间以及协会成员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调解的优势。
6.人民法院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等方式实现案结事了。同时,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由诉中向诉前、判后、执行延伸,由一审向二审、再审延伸,由民商事案件的调解向行政案件协调、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以及执行案件和解延伸,从案件审理过程向立案、执行、信访等环节延伸。建立完善法院与职能部门在调解、仲裁、执行等工作环节中的联动机制。重点强化劝导分流、诉前调解等职能,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各类工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建立健全特邀调解员队伍,主动吸纳行政职能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及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司法调解工作,引导驻法院(庭)人民调解室调解涉诉纠纷。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加强驻法院(庭)人民调解室建设。
7.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平台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对轻微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探索建立运用和解方式解决问题的机制,明确开展调解或引导刑事和解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同时,对民事申诉等案件,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规范引导和解的程序和要求,在遵循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对当事人双方有和解意愿、符合和解条件的,积极引导和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配合人民法院及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
8.政府法制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行政调解法律及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行政调解范围,规范行政调解程序。积极推行仲裁调解制度,指导仲裁机构建立完善仲裁调解工作机制和制度,发展仲裁调解队伍,从仲裁人员责任、仲裁程序等环节落实调解工作内容。
9.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对接报的可以进行调解的纠纷,及时通过大调解组织分流到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公安派出所参与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可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室,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工作。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行政机关建立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并可邀请人民法院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法庭,及时受理、调处交通事故纠纷案件。
10.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建设。积极培育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在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小组、在行政主管部门和人民法院设立调解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建立矛盾纠纷受理、调解处理、结果反馈等制度。推广建立专业化、社会化调解员队伍,建立名册,做好分类指导,完善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制定相关意见或办法,确保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程序效力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推动乡镇(街道)特别是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将调解重心向企业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导的,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及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处置突发性、集体性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应急调解机制。推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有效的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推动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的工作。
12.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司法行政及保险监督等部门,推广建立规范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规范专业鉴定机构,统一医疗损害、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和标准,加强对医疗纠纷的化解和处理。
13.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设立土地纠纷调解工作小组,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培养乡村土地纠纷调解员,因势利导,就近受理及时调解涉及土地权属、征地补偿安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1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推进消费维权网络建设。依托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在村(居)设立消费者投诉站,方便广大城乡消费者就近申(投)诉、解决消费纠纷。进一步建立健全消费者咨询和申诉、投诉的受理、查办、反馈等制度,全面推进消费者与企业的纠纷和解制度、消费纠纷的调解制度和申诉举报制度建设,提高消费纠纷的解决效率。
15.民政部门充分运用调解办法处理民政行政纠纷和与民政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社区管理、养老服务和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延伸到社区、村组的调解组织网络。利用大调解工作平台的机制优势,调处养老服务纠纷,依法调处行政区域界限纠纷,与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共同参与边界地区调解土地、山林、草场等纠纷,推动平安边界建设。维护孤儿基本权益,与有关部门一道调解孤儿收养、监护纠纷等。
1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建立日常工作联系网络和联络员制度,加快制定完善本部门行政调解的程序性规定,会同相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调解因城市房屋拆迁、建筑施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17.信访部门在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和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督促检查信访事项时,进一步健全与大调解工作平台衔接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和大力推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信访人的诉求。
18.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工会要督促、帮助企业依法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推动乡镇(街道)工会争议调解组织以及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接受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委托,调解劳动争议或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妇联组织充分发挥在家庭和社区的工作优势,积极推动调解组织建设,通过在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站等,加大参与人民调解的力度,协助对婚姻家
庭纠纷及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调处工作。共青团组织积极推动调解组织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参与调解处理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纠纷。
19.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政一把手是大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领导责任制,亲自指导协调和包案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加强人力、财力及物质保障,确保大调解工作需要。定期听取大调解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解决影响大调解工作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信息综合,及时通报本单位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交流调解经验,加强矛盾纠纷大调解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资料库,适时动态掌握矛盾纠纷的总体状况和个案进展情况,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提高大调解工作效率。市(州)、县(市、区)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报送同级综治办,省(区、市)综治办定期对各市(州)、各系统、各部门的信息报送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通报。
20.各级综治委及其办公室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工作,重点加强对县(市、区)、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的协调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部门和单位责任制,把做好大调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大调解衔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矛盾纠纷调解得力的单位(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领导不重视,调解不力,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重大矛盾纠纷的地方和单位,实行责任倒查,视情予以通报批评、警示直至一票否决。
21.各地各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能,制定具体办法。
八、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23.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要把行政调解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科学界定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对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要主动进行调解。认真实施人民调解法,积极指导、支持和保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有效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24.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对依法不属于复议范围的事项,要认真做好解释、告知工作。加强对复议受理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办理复议案件要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调解、和解达不成协议的,要及时依法公正作出复议决定,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的变更,该确认违法的确认违法。行政机关要严格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工作,进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健全行政复议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建立健全适应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
【发言材料[深入推进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推荐阅读:
在构建“大调解”体系工作推进会的发言材料10-03
医患纠纷学习汇报材料11-22
安全推进会议发言材料08-30
水利普查推进会发言材料07-27
班组建设推进会发言材料09-07
责任成本管理推进会发言材料07-24
高考表彰会数学汇报发言材料《深入研究 把握方向 科学备考》07-01
在片区推进会上的发言材料06-14
对标管理推进会发言材料-水泥公司10-17
“清剿火患”战役推进会大队长发言材料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