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养老

2024-07-10

人口老龄化养老(通用8篇)

人口老龄化养老 篇1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养老 篇2

一、农村养老状况存在的问题

第一, 较之城市养老多元化的模式, 农村的养老形式较为单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在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下遭到了削弱,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全面推行, 家庭成员越来越少, 导致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来解决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了较多困难;另一方面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东部沿海这些发展较快的地区, 子女长期外出务工, 使得独居老人数量增加, 这些“空巢老人”不仅无法在生活方面得到悉心照料, 精神方面的负担也因此加重, 且长期的分离会导致子女孝道意识的下降。

逐渐淡化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 又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敬老、爱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追逐物欲的同时逐渐淡化了“孝亲”的传统观念。此外, 老年人在家庭财产、人脉关系方面的优势降低, 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 子女的“重老”思想在慢慢弱化。很明显, 家庭养老简单地依靠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第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民最重要的保障体系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一是社保的覆盖面窄、投保率低、保障水平有限。通过调查显示, 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很窄, 而且由于管理费用作为一笔不小的开销, 占到了保险金中较大的一部分, 这样会使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减弱, 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并且因为现今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在农民比较有限的可支配的收入外, 想从集体拿出相应的资金来承担农村老龄人口的投保义务是行不通的, 所以投保率很低。再者, 国家引导也主要是从一些外部因素上, 比如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 例如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二是社保制度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国家作为社保制度顺利实施的坚强后盾, 社保制度本身作为有效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条件, 是需要相应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但是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运行以及保险金的发放, 有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只是按照自行的一些规章制度来运行, 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办事, 这样导致制度的随意性和差异性都很大。由于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和相关运行机制, 加上部分政策也会经常有所变动, 很多工作人员和农民参保投保的积极性也受影响, 所以很多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很不理想的状态之下。

二、应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措施

第一, 因地区差异构建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所以在建设新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采用什么通用模式, 甚至是简单地一味套用某一种所谓的“成功模式”。当然, 在吸取成功经验的同时, 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依据现实来选择或制定适合自己的新型的养老模式。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乡镇企业以及个人企业相对较少、经济效益较差的贫困地区农村, 社区福利保障、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相关保障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贫困地区农民基本生活的最低保障就需要国家来承担, 很显然这类地区并不迫切要求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更多的是满足自身基本生活, 所以采取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子女的赡养。在集体经济以及农民个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中部地区和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 在面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天灾人祸时, 更需要经济以及社会的保障。富裕地区的农民生活相对富足, 有能力交纳社会保险基金, 同时甚至可以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自身更高层次的保障。

第二, 不同模式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都应是家庭保障。其实我们可以看到, 在社会经济转型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 作为农村养老保障最基础的一环, 农村家庭保障长久以来得到人们的重视, 因其在化解农村社会风险方面和维护农村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社会形式以及其他形式的养老相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养老有其特定的优势:一方面, 无论是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以至于生活照料方面, 家庭养老所具有的众多优势, 都是社会化养老无法企及和比拟的;另一方面, 国家通过宣传, 家庭养老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强调, 必然会有利于强化群众的家庭观念,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这从根本上说对推进社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

发展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2011年2月11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依然面临“未富先老”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养老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应对的重大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1.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凌晨,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2.“空巢”老年人口比例增大,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以上,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

3.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抚养比较高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0.873‰)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24%,其中各省、市、自治区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的是上海市,达17.98%。就连抚养比最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高达9.23%。

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国的城市家庭也经历了由传统大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变,家庭照顾资源减少,传统家庭养老服务的基础和功能被严重削弱。

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难以负担养老重任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家庭规模减小,现代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四二一”现象增多,照顾老人的子女数量减少,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难以负重。

2.社会竞争激烈加剧,年轻人用于养老的时间和精力减少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学习、工作压力大,异地就业、出国留学、移民海外等现实情况造成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尤其是,在家庭养老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的提高,造成女性对家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大大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3.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有一定的衣食和居住条件,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消费水平超前,易出现代际摩擦。而大部分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增加负担,只需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和慰藉,使得独居老年人越来越多。

三、专业机构养老陷入困境

从理论上讲,机构养老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它通过适度集中养老,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组合与优化配置,并由此降低养老成本、减轻养老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但从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拥有的养老机构、入住情况和实际运作普遍都不太理想。机构养老陷入困境,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1.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缺少必需的精神慰藉

有些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很少关心和探视他们,有些子女虽然经常探望老人,但是与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无法相比,老年人需要親情的交流和精神的慰藉,而这些是养老机构所无法提供的。所以虽有其他老年人相伴,老年人依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良莠不齐

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较为完备但覆盖面窄,尤其是中低档床位爆满,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较好的价格过高,民众难以负担;而价格低的往往设施落后,且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

四、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被弱化,专业机构养老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社区养老模式更加凸显出了优势。

1.社区养老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服务

老年人地缘文化观念浓厚,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养老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老年人在自己所熟识的环境中享受服务,能满足老年人“亲缘”“地缘”的“恋家”心态,增强了老年人的归属感,避免了去陌生的专业机构养老所可能造成的陌生感和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

2.社区养老覆盖面广,服务完备且收费低

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打扫卫生、购物、陪同去医院、做护理、伴聊天等服务。对那些心智已有些老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白天将由家人送入老人日托所由专人看护,晚上则回到家中由子女照顾,既减轻了子女负担,又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的服务收费标准较低,适合于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3.社区养老可以有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养老提供多种服务,需要大量服务人员,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缓解了就业压力。另外也可满足已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的愿望。

4.社区养老有助于推动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区是家庭与社会的桥梁,社区养老有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消除了现在城市人的隔离和漠然,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和谐的社区风气,有助于推动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我们肯定和提倡社区养老的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更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们。社区养老是对家庭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缺陷的补充,帮助解决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助于促进社区的整合,促进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相互协作,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燕琴.推广社区养老 构建和谐社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3).

[2]中国老年学会.21世纪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3]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4]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03).

[5]肖童.城市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方式的概述[J].今日南国,2010,(08).

[6]刘红.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2011,(06).

[7]肖云.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篇4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社保制度滞后等问题已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发展的重大难题.[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保障体系空巢老人

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人口老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数据显示到2025年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北美洲、欧洲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可见人口老龄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更不容小觑.当前我国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速度快而且数量庞大.据统计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养老问题这一巨大挑

战呢?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我国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关注.我国如今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家庭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政策的实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难题.养老金支付缺口大,收缴困难,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都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具体地实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困扰.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84.5%,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34.6%,月均养老金74元.且不说我国目前CPI是多高,就如此低的覆盖率和退休金,这对于我国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解决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提高我国的养老金额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扩大养老金覆盖面是我国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协调好有关部门的配合,使之高效运行并且使政策的制定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二、提倡孝的回归.如今随着片面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人员流动频繁,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激增,社会化养老服务匮乏和老年人亲情饥渴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的孝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遗失了.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每三个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个是留守老人,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显示了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固定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因此子女的孝顺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在于他们子女是否孝顺.但是如今好多年轻人殴打老年人,驱逐老年人的现象数不胜数,他们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负担,诸多忤逆不孝的悲剧一再地摧毁了古往今来的孝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提孝道有助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增强可以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更好地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从侧面放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但因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需要我们即时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幸福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注民生,关注养老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 陈银娥<<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人口老龄化养老 篇5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而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不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并且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关注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显得很重要。

研究主题1: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研究者:南京师范大学崔丽

研究内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概述“界定了人口老龄化的内涵,概括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分析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与特征,重点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影响,为研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提供背景和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回顾和对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现状的分析,探究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针对老龄化背景下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提出建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总体设想。

研究方法:(1)文献法:(2)历史考察法(3)比较分析法(4)调查法

基本结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增加了老年人口的比重。

3.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征: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2.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高龄化趋势明显

3.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4.全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显著

任何养老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基础而建立,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形势非常严峻,大致情

况如下:

1家庭养老依旧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保障逐渐走向衰落

3社会化养老严重滞后

4养老资金来源僵乏

5.传统养***惯根深蒂固

6.养老质量无法保障

人口老龄化养老 篇6

影响与对策

作 者 姓 名 专 业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

林 教授 副 教 授

simon

目录

摘要„„„„„„„„„„„„„„„„„„„„„„„„„„„1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2

二、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2

(一)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3

(二)有力的人口干预政策 „„„„„„„„„„„„„„„„3

(三)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4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

(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 „„„„„„„„„„„„„5

(二)人口“未富先老” „„„„„„„„„„„„„„„„„6

(三)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 „„„„„„„„„„„6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7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7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8

五、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9

(一)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 „„„9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抚养比加大,增加了养老负担„„„9

(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危机 „„„„„„„„„9

(四)养老相关保障与服务缺失严重 „„„„„„„„„„„„10

六、比较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对策的启示„„„„10

(一)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制度„„„„„„„„„10

(二)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11

七、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1

(一)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12

(二)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 „„„„12

(三)建立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13

(四)建立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转制成本”„„„13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13

(六)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投资,确保其保值增值„„„„„„14

(七)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15

摘要

二十世纪末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减慢,生育率降低,这些原因导致了人口结构开始出现老年化现象,从而带来了新世纪全球范围被称为“银色危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上世纪末也开始出现,而且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保持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的稳定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影响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年龄老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走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必然,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

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长期困扰普通百姓的吃饭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加之医学技术和医疗服务的飞速发展,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这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次要影响因素。1950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是49岁,到1982年达到67.77岁,1990年达到68.55岁,2000年达到71.40岁,2006年为72岁。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程度,杜鹏认为,在1950—1990年间,生育率的下降使我国1—14岁少儿人口比例降低了19.5个百分点,死亡率的下降则使少儿人口比例增加3个百分点,两者作用相反,但生育率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促进作用是死亡率的6.5倍。

1978-2008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有力的人口干预政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规模巨大,其原因首推自1973年以来实施了全面、坚决、彻底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1978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8.25‰,到1987年达到最高,为23.33‰,之后逐年下降,1990年为21.06‰,1995年为17.12‰,2000年降为14.03‰,2005年为12.40‰,2008年进一步降低为12.14‰。正如杨中新教授所言“计划生育等人口控制因素并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作用,中国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老龄化现象;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

(三)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由于长期实施的户口政策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还不足200万人。然而,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启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闸门,人口流动的增长势不可挡。1995年,流动人口已达到8000万人,2000年又突破1亿人大关,达到1.2亿的规模。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47亿的巨大规模,占到了全国人口总量的11.3%,而且流动人口的主体是由青壮年构成的。全国流动人口的27.19%集中在广东省,7.12%在浙江省,5.44%在江苏省,4.67%在福建省,4.63%在山东省。上述流动人口最多的5个省集中了全国流动人口的49.06%。广东省的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比例最高,为28.3%。而河南、广西、西藏、甘肃等省的流动人口比例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的比例都不超过3%。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来自四川省的流动人口比例最高,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13.0%。除四川外,输出流动人口较多的省份还包括湖南(11.3%)、安徽(8.3%)、广西(8.3%)、河南(8.2%)、湖北(7.3%)、江西(7.2%)。来自上述省份的流动人口占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63.6%。

流入省份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人口统计年鉴整理

流出省份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人口统计年鉴整理

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人口流动及由此带来的人口单向迁移起到了“削峰平壑”的“补偿效应”。即缓解了发达地区和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口结构上的城乡与地区差异,但也是造成农村落后地区的老龄化重于城市的基本原因,况且,流动人口的大部分年老后又回到原居住区,这也加剧了农村落后地区的老龄化这一趋势。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

2000年始,我国就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阶段,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 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亿, 2026年将达3亿, 2037年将达4亿, 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4.7亿,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 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衡量老龄化速度通常观察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5%提升到14%所经历的年数。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经历了115年(1864—1979年),瑞典经历了85年(1887—1972年),美国预计将用72年(1942—2014年),英国经历了4年(1929——1976年),德国经历40年(1932—1972年),在发达国家中速度最快的日本仅用了24年(1970—1994年),而我国预计只用27年,就可以进入这个阶段;我国是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建国以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一直维持在略高于4%的水平,但是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这一比例开始超过5%,2000年达到7%,2008年更跃升为8.3%。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5%提升到14%所经历的年数

(二)人口“未富先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即使在进入老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尽管从GDP总量来说,中在世界上排在第7位,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家的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100美元,同期的发展中国家中阿根廷为3375美元、巴西2700美元、印尼944美元、印度555美元,仅高于人口大国印度10和印尼,比阿根廷和巴西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发达国家中美国最高,为36924美元,其次是日本33819美元、英国30355美元、法国29222美元、德国29137美元。中国与之相比,更有很大的差距。

(三)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地区差异比较显著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中国各地区的老年比,按照7%的标准,全国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共有12个,按老龄化程度的排列如下:上海(11.53%)、浙江(8.84%)、江苏(8.76%)、北京(8.36%)、天津(8.33%、山东(8.03%)、重庆(7.9%)、辽宁(7.83%)、安徽(7.45%)、四川(7.45%)、湖南(7.29%、广西(7.12%)。另外,河南(6.96%)、河北(6.86%)也即将进行老龄化的地区行列。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除了四个直辖市以外,其它都是如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发达地区(四川除外);而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结构仍处在较为年轻的状态。这也显示了我们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完成了向成年型转化的全过程,开始向老年型过渡。而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6.96%,即此时中国已基本进入标准定义下的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2%,即已超过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水平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把5次人口普查获得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与国际通用年龄结构类型标准相对照,第一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见下表。

下图的曲线是中国五次人口普查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数据,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国尚处在发展中国家便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等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如下图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一)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社会流动的加快,也将越来越多的子女与其父母在地域上分开,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户均人数下降到了3.13人。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的双重影响,越来越多的“4+2+1”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结构开始出现,对于家庭保障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家庭小型化使得日益沉重的养老照顾问题更加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抚养比加大,增加了养老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出生率下降导致年轻的工作人口日趋减少,也就是中国人口负担老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多。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统计数据,中国的总负担系数(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口之比)为2.2∶1,负担老年系数(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适人口的百分比)11.19%。厉以宁等在《中国社会福模型》一书中指出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早在老年人开始消耗大国家资源之前就实现了繁荣,而中国在没有实现经济的繁之前就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现象比较严重,此养老对社会提出的压力更大。

中国和世界平均65岁及以上人口赡养率

(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危机

养老金支出不堪重负。“从1998年到2005年,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另外,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法定退休年龄后的生命余岁增加,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增加,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就会逐渐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紧张运行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基金赤字运转的局面。再加上企业改制实行提前退休,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四)养老相关保障与服务缺失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除了在经济上需要资金维系其基本生活以外,还对其它方面存在一定的需求。首先,老年人口由于年纪较大经常会出现体弱多病情况,对医疗保健服务比其它人群有更多的需求;其次,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往往脱离了原来的社交领域,子女一般都工作不在身边陪伴,部分老人会出现“空巢家庭”,迫切需要交往沟通和得到精神慰籍;再次,大部分老年人往往独居且生活自理能力差,更需要日常的生活服务与照料等等。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导致了家庭养老能力的下降。”随着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也会愈加强烈,他们对基本养老以外的相关保障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我国目前与老年人相关的服务设施及机构缺失不相适应,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六、比较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对策的启示

(一)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的养老金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退休金、伤病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在现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体系中,既有政府承办的公共养老金,也有企业主办的企业养老金,还有个人自行投保的个人养老金储蓄。公共养老金用来保障基本的、标准的需要,公共养老金难以充分满足的个别需要,则由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储蓄来满足,力求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稳定。公共养老金根据加入者的职业分为厚生养老金、国民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厚生养老金保险制度建立于1942年,目前与国民养老金保险一起构成日本公共养老金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养老金保险是根据1959年4月《国民养老金法》设立的,它是指农民、自营者和其他公共年金包括的人员,一般要缴纳保险费。国民养老金保险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拨款和被保险人的保险费。共济养老金是以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和农林渔业团体职员等工资收入者为参加对象的共济组合养老金。在养老金基金的运用方面,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养老金基金必须全部委托给大藏省基金运用部,纳入国家财政投融资计划统一管理使用。养老金基金的运用收入是今后养老金支付的重要财源。日本养老保险模式的特征有4个:(1)政府制定并通过有关立法,作为其具体实施的法律依据。(2)以自我保险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公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主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金。政府福利机构依法拨款和发放。(3)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公民只有在履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义务,取得享受这一制度的资格后,才能领取养老保险津贴。(4)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受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较小,并以较强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二)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

1.正确选择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如何确立适合本国的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从日本做法中需要借鉴的内容之一。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往往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核心,因为,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选择错误将会导致受益人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如现收现付模式),或者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如财政补贴过大),等等问题。

2.养老事业要依靠社会,走市场化道路

养老事业是高投入、低产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出资,共同举办,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创办养老事业更要依靠社会力量,走市场运作的道路,不能由政府包来。当前发展养老事业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倡导社会特别是社区办老年福利措施,政府在税收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并通过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养老设施的财政运作应力求自收自支,走市场化的道路,由此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事业。

3.逐步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

日本通常采用两个办法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一是渐进式延迟,每两三年延迟1岁,这是为了减轻政策调整的震荡;二是先从提高妇女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开始着手。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应付由此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延迟养老金的领取年龄是不可避免的政策选择。

七、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一项社会保障计划应该和能够覆盖到那些人群,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和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决定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要求看,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紧密联系的群体,包括目前所有的城镇就业者及逐渐城镇化的工资收入者。

从上表中所列数据来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参保面已经基本饱和,其中国有企业职工有参保后又流向其他所有制单位的情况,所以参保比例高于100%;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也已参保。而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的就业者、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游离在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外;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非农就业者没有列入现行统计,有更大的资源空间。因此,21世纪初叶扩展养老保险覆盖面的重点应是如下一些群体:城镇私营、个体就业者和外资企业员工;城镇的农民工和乡镇企业的就业者;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二)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

“统账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折衷方式,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制度模式强行拼凑在一起,将产生很多问题。所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保险金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应分离开来。基本养老金实行纯粹的“社会统筹”,单独核算,“社会统筹”不能理所当然的花“个人账户”的钱。将两个账户分离后,“个人账户”逐步由“空”转“实”。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无论是企业法人和职工个人,缴费的积极性都会提高,对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会大大增强。第二,操作简便,便于管理,对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的预测会非常准确。第三,由于将退休金两个账户分离,抵御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建立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1.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

从我国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三大群体的养老保险方案设计中,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单独设计上述人员各自群体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方案。其资金来源由企业以本单位职工工资之和为税收基数,并执行统一的税收比例提取基本养老金费用,以均衡税负。

2.基金制的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方式

即把原有的个人账户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离出来,并将个人账户的个人部分做成“实账”后,与企业的补充保险合并,合并后的个人账户由企业和个人按新的政策规定缴费,积累储存。这样一个基金制的个人账户将构成养老金计划体系的第二支柱。

3.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出自于个人自愿行为。参加个人储蓄养老有两种办理方式:一是通过商业人寿保险,并按照其有关条款规定参保人员自愿选择支付方式。二是个人储蓄养老也可由各商业银行经营,劳动者个人自主到银行开办养老金储蓄专户。

(四)建立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转制成本”

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筹集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渠道主要有:变现国有资产、征收新的税种、发行特种国债、发行福利彩票等。依据我国国情,可采取如下的措施融资:一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如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一次性划拨一定量的国有股份,出让部分国有土地、公有住房等,作为养老保险补偿金。二是发行社会保障债券。三是在继续实行财政收入增量3%转入养老保险基金政策的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养老保险基金量。四是开征新税种或提高某些税种的税率。五是发行社会保障彩票。1994~1999年,我国彩票销售收入从18亿元增加到104亿元,增长了4.77%。这表明通过发行彩票筹集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有一定的市场。六是发行社会保障特种国债。通过以上措施,解决制度“转制成本”问题,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后,则能使新制度拥有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后指出,要“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的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就是指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支助功能的不足。社区的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服务就近方便、互相熟悉、最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是老人们都熟悉的交往方式与交流环境。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心里上就会有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社区理所当然是承接家庭养老向养老社会化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国外相比较而言,我国具有健全而系统的基层组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降临所带来的矛盾。通过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多开展集体活动等从精神上传递社会的关爱。

(六)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投资,确保其保值增值

为了使险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政府应在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的基础上,改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体制。

1.政事分开,政府由直接经营转为间接监督调控。政府与基金管理机构实行脱钩分离,政府负责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管理,具体营运由专业机构负责。与政府管理相比,由民营机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克服“所有者缺位”问题,还能够消除垄断,强化竞争,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基金管理公司无疑是最佳的养老基金管理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选择基金管理公司:一种是在现有基金管理公司中进行公开招标,由各个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各自的基金管理方案,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其进行管理和运作;另一种是吸收养老保险部门参与设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衡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基金运营的监督,强化信息披露,防止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确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2.拓宽投资领域,提高投资回报率。目前政府只允许养老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不能满足保值增值的要求。为此,应放宽投资限制,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已成为必然选择。且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是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的基本推动力之一,而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又是养老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为了分散风险,一般应注意采取合理的投资组合。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要逐步从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向外延伸,如投资于公司债券和股市,要正确运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分散投资风险,实现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

(七)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及传统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经济制度的确立把城镇和农村严格区分开来。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正如社保专家穆怀宗教授所说,“目前,国家在社保方面的投资,90%以上用于城市人口”。而作为占全国近70%人口的农村居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居住地与分散、投保观念落后等诸多原因,至今仍是全国养老保险最薄弱的地方,其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是指我国传统的依靠自己的子女抚养至老的模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这一养老模式的集中反映。据统计,从城乡比较来看,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收入,社会养老的比例高达48.5%,其次是家庭养老为34.9%,再次是自我养老14.3%;农村老年的养老保障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差别很大。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时,应维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规体系,一方面确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而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正规群体养老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人口老龄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在目前的经济基础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迅速提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中国开来了严峻的挑战,但老龄化并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包袱。中国正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三个支柱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国人口众多、积累不足,建立一套有效率、有保障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是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应该根据城乡有别、多层次、分步骤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京平.“银色浪潮”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冲击及对策.统计研究[J].2001(18~21). [2]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尹豪.人口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4]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99.[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http:∥.[6]杨中新,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77.[7]孟庆平:《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山东财政学院学报[J].2007(3)[8]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J].2005(6):90-94.[9]翟振武,李建新.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150 [10]全国老龄委.全国老龄委工作报告,2006 [11]王胜今,尹豪.东北亚区域人口与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10.[12]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EB/OL].[2008-06-29].http:∥.[13]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养老保障与改革发展.社会保障译丛[J],2003.1.(21~23)[14]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0)

[15]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2008.[16]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曾毅,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3). [18]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人口学刊,[J],2004(5)[19]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载于郑功成,郑宇

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7.(528~537). [20]王慧红.从人口老龄化论我国养老保障问题.陕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2(第23卷),2(44~46).

[21]李晓莹.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及经验启示.财政研究[J],2002,(79~81). [22]柳清瑞.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分析.东北亚论坛[J],2005(4)[23]武川正吾,伊藤博树.企业保障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24]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5]李森.日本年金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主要问题[J].日本学刊:2008(4): 132-143.[26]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求是[J],2005(6)[27]骆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财经论从[J],2006(8)

人口老龄化养老 篇7

在政府的关注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迅速的发展, 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儒教传统文化千年的熏陶, 使得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专属的中国烙印。十余年来, 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内涵不断丰富, 框架基本形成;对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功能给予了重新定位;在相关福利政策的激励下,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嬗变进程

近年来, 在国家民政部和国家老龄委的积极推动下, 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迅速的发展, 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一) 起源阶段。

建国初期, 经过取缔、教育和改造等方式, 原来的民间福利由国家接管, 国家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福利责任。由国家独立兴办或者说包办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和养老机构成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养老福利模式的主要特征。政府主持的老龄事业内容少, 覆盖面窄, 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慈善救济, “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严重, 城镇行政或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老年人由原单位承担老年福利保障责任, 发给退休金等。这一时期没有统一、规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 探索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 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弱化, 基于老龄化这个前提, 面对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集全社会之力, 共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偿养老、养老服务社区化、农村养老服务等观点随之出现, 我国由此开始了对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

(三) 发展阶段。

该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始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 家庭和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建立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观念的提出, 成为构架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且, 在这一阶段, 学者们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各种养老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出现了很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文献报告。

(四) 完善推进阶段。

近年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政策支持和政府责任成为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老龄问题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出“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探索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养老模式”。《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等文件就巩固家庭养老、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和发展机构养老, 以及三者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关注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政策规定。

近年来, 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内涵不断丰富, 框架基本形成;对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功能给予了重新定位;在相关福利政策激励下,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

二、社会养老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 而这三种养老方式各自的养老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将通过对家庭养老的内外部环境的异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空间匮乏三个视角进行解读。

(一) 家庭养老的内外部环境异化。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也是最为广大民众所接纳的养老方式。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养老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改变。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缺乏资金来源和人力资源。随着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 以及人们独立意识的增强, 小型家庭所取代传统的大家庭已成为必然。老年人地位边缘化导致家庭养老缺乏了制度约束和保障。继续保持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 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奖励机制, 我国在制度、政策和法律体系方面还存着很不完善的地方, 使得有个别的家庭成员得以逃避法律上规定的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 家庭养老成为负担的代名词, 基础性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二) 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性设施不健全

首先, 由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缺乏统一的标准服务, 监管等机制不到位, 使得我国社区养老事业不能健康发展。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许多年代久远的小区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问题, 在这方面的建设完全是一片空白。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社区养老服务和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之间不匹配, 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另外,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也不强。

其次, 农村社区, “是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一定范围, 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 我国农村大多还是以自然村的形式分散分布, “低、小、散”的现象十分明显, 再加上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委会资金短缺等, 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老年活动室和运动健身场地较为简陋;导致社区居家养老在农村缺乏运行的必要条件。

最后, 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 就目前而言, 社区所需资金的来源, 基本上都依靠政府的投入。现实中, 我们的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着以下困难: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养老服务项目单一;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四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三) 机构养老发展空间匮乏。

机构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的时间不长, 只有几十年, 发育还很不完善, 在很多方面或多或少仍存在着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较低, 很多养老机构不具备提供较高质量养老服务的能力。规模小, 设备简陋, 投入少, 服务水平不高, 尚不能适应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缺乏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不到位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示范和帮扶不够。

三、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路径选择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作为个体, 每位老人的养老意愿, 养老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 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时, 要切实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对服务的需求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设计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 为老人提供人际关怀、情感交流, 进而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让老年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服务。

(一) 巩固家庭养老资源。

孝道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长大后都将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家庭和敬老意识, 加强对孩子们尊重老人、赡养老人方面的教育;我国涉及赡养老人的具体法律和执行规定还不完善, 在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首先, 我国应该立法, 对家庭和子女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违法的惩罚等作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其次, 加大相关法律的宣传, 让每一条法律规范都深入人心, 让每一位公民都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再次, 加大执法力度, 对那些不赡养老人或者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对模范赡养老人的家庭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

(二) 积极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第一, 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 分离政府, 企业的职能。引进市场的机制,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 由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去兴办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当然在此过程中, 政府要积极规范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 制定管理标准,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走连锁化、统一化的经营模式。

第二, 拓宽筹集养老基金的渠道。首先, 政府应适度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养老事业提供服务;其次, 要继续扩大宣传,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问题, 鼓励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 或直接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向养老服务部门提供免费服务;再次, 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承受能力, 制定服务标准, 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目前,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由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组成, 这个队伍还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缺点。因此, 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就必须根据对工作人员不同的服务项目需求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进和提升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建立对服务人员的技术等级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 通过和各类培训机构、鉴定机构的协调, 鼓励从业人员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从而促进服务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 加快机构养老改革步伐

第一,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支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有关部门应尽快引入和制定与机构养老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实现对养老机构的规范管理;二是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 对民办机构的服务开展和经营状况给予适当的补贴;三是对养老机构实施统筹管理。尽快根据养老机构的性质进行合理划分,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统筹管理就十分的必要。

第二, 规范机构养老行业发展。首先, 建立起机构养老行业协会, 具体负责制定机构养老行业的服务标准、等级评判标准等, 并负责指导、监管和评估, 使机构养老行业实现自律;其次, 规范收费标准, 在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同时, 严格把关养老机构行业的收费标准, 通过给养老机构发放补贴等方式, 避免因费用过高, 加重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第三, 与社会公益性团体、单位等积极配合, 共同发展养老机构事业。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全社会, 特别是社会的公益团体的参与。各地的社会公益团体和单位会定期去养老院献爱心, 通过开展逢年过节献爱心、老年才艺大赛、文艺表演等活动, 给老年人带来温暖, 愉悦身心, 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四、结论

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时候,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这是因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他们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同, 而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财政实力也存在差异。想解决好养老这一社会问题, 单靠家庭、社会或是政府之力都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 由政府统筹协调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相互关系, 实现三者的相互协作。此外,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观念束缚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走循序渐进的道路, 我们要有信心,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终将日臻完善, 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民政部长李立国:2015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2.16亿[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1/02/2813059310617.shtml.

[2]李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长沙市天心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4.

人口老龄化下合理养老金支出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扩展索洛模型;合理养老水平系数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5-0098-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订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5-22

作者简介:(中)作者简介李绍泰(1988-),浙江台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统计、抽样调查。

正文

一级标题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表明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人们的健康、营养水平的提高。法国在1865年率先进入老龄化国家,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确定不同老龄化率下合适的养老金支出,既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穆怀中在研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时将养老金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作为养老保障的考核依据[1]。姜向群通过计算养老金总额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来观察人口老龄化对退休金缴费负担的影响,并提出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建议[2]。李敏用养老金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研究合理的养老金支出,虽然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但并没有在生产函数中加入年龄结构[3]。

本文通过建立加入年龄结构的索洛模型,推导出老龄化率下养老金支出系数公式,测算了给定老龄化率下国民经济中应该分配给老年人养老所占的比重,文中称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反映在不同的人口结构下,考虑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推导出养老金总额应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中国目前实际的养老金支出比例,文中称为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根据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公式,用养老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老龄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本文将合理的养老金支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分析了目前养老金支出比例与合理养老金支出间的差距及原因,为政府制定养老金支出政策提供参考。

一级标题二、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推导与分析

二级标题1扩展索洛模型的建立

索洛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主要关注四个变量,即总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假定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变,它的生产函数采取如下的形式:Y=F(K,AL)。本文研究中加入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索洛模型中的劳动L仅仅指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扩展后的索洛模型形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N代表总人口,α是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老龄化率。β表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少儿比。1-α-β则表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γ表示劳动参与率,所以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年龄人口可表示成L=(1-α-β)γN。

θ是老龄人口的人均养老收入与全体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之比,称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即在给定老龄化率情况下老年人养老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中: Yα是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的养老总支出,即老年人的养老总收入。Lα表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则 Lα=αN。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公式中可以看出,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越多,养老水平越高。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可以很好地研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情况。

经济产出在消费与投资之间进行分配,投入投资的份额s是外生的,现有资本以速率δ折旧,投入资本的增量为:

二级标题2老龄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影响分析

为了观察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下面推导加入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平衡增长路径。

式(2)等式两边同乘以k,得到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的变化率为:

其中: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f(k)=YAL,未加入年龄结构的原索洛模型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的变化率k&=sf(k)-(n+g+δ)k,第一项sf(k)称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第二项(n+g+δ)k为持平投资(见图1)。与原索洛模型相比,加入老龄化因素的扩展索洛模型推导出的式(3),第一项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减少了sαθf(k),第二项持平投资减少了(m-α&+β&1-α-β)k。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进行分析。

(中)图题图1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线

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意愿逐渐降低,使得劳动参与率下降,所以m会小于0,从而使持平投资的斜率降低,使得为了保持现有资本水平的持平投资减少,稳态资本水平k增大,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第二,如果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少儿人口的减少速度,即α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经济产出中,单位有效劳动产出f(k)中有αθf(k)的产出分配给老年人用于消费,导致实际投资减少,从而降低了资本的积累水平,使资本低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稳态资本水平k。第二,由于老龄化率不断提高,储蓄水平下降,使储蓄率s降低,实际投资下降,加深了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第三,如果少儿人口的减少速度快于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即α&+β&1-α-β<0,使得持平投资的斜率增大,因此,资本的稳态水平k降低。

二级标题3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推导

其中:表示人均国民收入,Yα是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支出的部分,Yβ是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抚养少儿人口的部分,Yc是扣除分配给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后的分配给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投资的部分,α是人均养老收入水平,β是抚养少儿人口的人均支出水平,c是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

假定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μ倍,并且只消费不储蓄,老年人的收入就等于消费:μ(1-s)c=α。假定0~14岁少年儿童的消费水平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ν倍,并且也只消费不储蓄,则有:ν(1-s)c=β。所以,可以推导出老年人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模型:

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主要是由储蓄率s、老龄化率α和少儿比β共同决定的。储蓄率s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呈负相关,储蓄率s下降,θ上升。反之,储蓄率s上升,θ下降。储蓄率高低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担忧,存钱养老,存钱防病。老龄化率α和少儿比β都与θ呈正相关,老龄化率越高,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越大,表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要求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保障的支出更多。

一级标题三、实证研究

二级标题1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计算与比较

学者们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70%左右[4~5],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劳动年龄人口的80%[6]。 史多尼兹(Stolnitz)对不同年龄组的消费水平系数给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都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7。二是少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6,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8[7]。王金营对中国1978~2003年加入年龄结构的消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和检验,发现这两个假设都通过了检验,但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都为07时,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检验效果更好,更加符合中国的消费规律[8]。

本文对中国1985~2010年的消费时序数据进行检验,以1985年作为不变价格,对消费和GDP进行价格平减,结果如表1所示。

标准消费人口用SCP表示,SCP=[μα+νβ+(1-α-β)]×N,

一个标准消费人口的消费水平sc=CSCP,考虑消费习惯的标准消费水平函数与人均收入(用人均GDP表示)和前一期的消费sct-1有关。模型如下:

注:中国的老龄化率和少儿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的全部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

个阶段: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第一个阶段,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总体上呈现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第二个阶段,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不断下降,在最近几年逐渐趋于平稳。2000年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为0531,2010年为0402。在扩展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中,实际投资为s(1-αθ)f(k),因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的降低,实际投资变大,使经济产生正效应,但这个正效应是建立在牺牲老年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与其他四国相比,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较低,我国从1990年的0524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040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90年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跟中国相差不多,中国为0524,日本为0552,最近20年,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在不断地提高或保持稳定,而我国却在不断下降,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我国少儿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2769%降至2010年的166%,老年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57%增长至2010年的89%,但老龄化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少儿比的下降速度,即α&+β&<0,不仅使θ降低,且对经济也产生负效应。二是受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由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公式可知,储蓄率高与养老水平系数呈负相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NSICTRZS,我国的储蓄率从1990年的395%上升到2010年的5238%,因为储蓄率的增加使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下降了0099。一个国家储蓄率的高低可以从侧面反映政府的养老保障水平,政府的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就会降低自己的储蓄,增加消费。

二级标题2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测算

三级标题(1)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的测算与分析。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是反映在不同老龄化率情况下,

中国目前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文参考穆怀中的社会保障模型和姜向群的养老金缴费率模型[9~10],结合推导出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构建了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从扩展索洛模型中推导的养老水平系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主要由养老金支付水平系数和老龄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文中所用的养老金支出采用的是城镇居民养老金支出,统计年鉴中农村养老金支出从2010年才开始有数据,且只有2004亿元,相对于城镇养老金支出的105549亿元,影响不大。

实际养老水平系数=1α×养老金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α×养老金支付系数

为了后面进一步研究实际养老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把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公式分为两个部分: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支付系数。养老金支付系数,用Z表示,即养老金支出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经济总产值中社会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的支出比重。

根据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公式计算的详细结果见表3。图2反映了20年来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

和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变化情况,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1990年时只有0144,在2000年时达到了0305,增加了0161。这十年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逐步提高,在1999年时达到一个峰值。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时降至近十年的最低。2010年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为0296,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老龄化率的增加会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产生负向作用,养老金支出的增加会提高实际养老水平,因此,在满足更多老年人口的同时也要适当提高对老年人的养老金支出水平。

从表3可知,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和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两者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一直稳步上升,但最近十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在最近十年也是趋于下降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因此,两者的差距在减小。从表2可知,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的全球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平均值的历年数据在066左右,因此,我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也应该把066作为发展目标。

(中)图题图21990~2010年中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和实际养老水平系数

过高的养老水平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过多,会减少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总产出的进一步扩大。过低的养老水平又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社会保障制度应该确立合适的养老金标准,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又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级标题(2)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我国2000、2010年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分别为0305和0296,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下降了3%,是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支付系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龄化率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下降了2235%,养老金支付系数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增加了2338%。为了进一步分析养老金支付系数的影响因素,把养老金支付系数进行因素分解,如下:

养老金支付系数=养老金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养老金支出总额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养老金职工平均工资×离退休人数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进入老龄化十年后,中国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21155亿元增至2010年的105549亿元,增长了3989%,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加速了对养老金制度的考验。平均养老金和职工人数指标根据表4中数据计算,运用多因素指数分析中的连锁替代法计算得:

平均养老金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X1。2000年X1为0715,2010年X1为0458,下降了3693%。养老金支出在平均工资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一方面表明职工平均工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反映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低于职工工资增长的事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职工工资的增长,物价水平被不断抬高,而老年人的养老金增长速度要慢于职工工资,这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适当提高养老金的增长幅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离退休人数与职工人数的比例X2。从2000年的0270增长到2010年的0487,增加了8046%,相当于两个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要负担一个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这对养老金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468%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1564TOZS,老年人口将近1/4,离退休人数也将快速增加,而随着少儿人口的减少,到时在职职工人数将快速减少,却要负担更多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养老金支出会出现巨大负担,也更容易产生养老金缺口。

职工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X3。与2000年相比,2010年X3增长了671%,从0110增加到0118,变化不大,表明职工工资的增长基本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步调一致。综上所述,影响养老金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为X1 和X2,随着离退休人数的快速增加,养老金的支出会更多,未来将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政府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部署。

二级标题3未来中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预测与比较

2015~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α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β的预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储蓄率数据作以下处理:①其他国家的储蓄率最近十年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储蓄率的预测数据以各个国家最近十年储蓄率的均值来代替。②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不能简单地以最近十年储蓄率的均值来代替。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的总储蓄水平会不断下降。日本跟中国同属东亚,民族间有很多相似性,在1990年时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水平相差不多,因此,中国的储蓄率将参照日本的储蓄率水平。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预测中国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30/content_12903596htm。因此,假定储蓄率每年保持一定的速率下降,并在2040年,中国的储蓄率降至日本最近十年的平均水平025,并在预测期最后十年保持稳定,预测结果见表6。

未来4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逐步提高。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在204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是0635,跟养老水平最高的美国有0077的差距,与最低的瑞典有0012的差距,跟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到达2050时,中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将达到064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跟美国和法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存在差距的原因是中国的储蓄率要大于这两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在2010年的储蓄率只有0120,预测期2050年的储蓄率为0140,远远低于中国。中国跟日本、瑞典储蓄率逐步接近的情况下,产生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口结构。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到达2050年时我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468%,少儿人口比重只有1352%,在五个国家中,我们的少儿人口比重是最低的。日本的老龄化率将达到3327%,远大于中国,少儿人口的比重也略高于中国。瑞典的老龄化率为2296%,虽然略低于我国,但它的少儿人口比重达到了1779%,高出中国4个百分点还多。因此,综合各种情况,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要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一级标题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缩小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中国实际养老水平在不断提高,养老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另一个是因为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在不断降低,而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066左右。针对以上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实际养老水平。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做实养老金账户,提高养老金的管理水平,防止养老金缺口,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推进养老制度的发展。

二是要大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如果未来不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时,我国将会出现少儿人口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个极端,对国家发展影响重大。因此,可以适当调整人口政策,从“双独二胎”过渡到“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随着未来人口的降低,应增加资源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的素质。

三是要合理利用老年资源,发展老年经济。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比发达国家早,到2050年占中国总人口近1/4的老年人赋闲,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还身强体健,老年人的经验阅历将是巨大的财富。合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技术,为年轻人提供指导培训,为企业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献谋献策。此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服务经济。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2)

[2] 姜向群人口老龄化对退休金负担影响的量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6,(3)

[3] 李敏,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4] 于学军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5

[5] 李建民 老年人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预测[J] 人口与经济,2001,(5)

[6] Stolnitz, GJ Demographic Cause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Aging[R] UN 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 and UN Population Fund, New York, 1992

[7] 同[6]

[8] 王金营,付秀彬 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 人口研究, 2006,(1)

[9] 同[1]

[10] 同[2]

上一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话下一篇:创强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