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老龄化(精选12篇)
教师老龄化 篇1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小学师资缺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 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现状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目前,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已十分突出。据调查, 湖南省永州市现有小学专任教师24144人, 其中46岁以上的8046人, 占33.33%。而且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偏远的乡镇、规模小的学校, 教师老龄化现象越严重。江永县粗石江镇中心小学共有120名教师, 其中41岁以上的72人, 占总数的60%;道县白芒铺乡8个村小87名教师, 其中45岁以上的占总数55%, 该乡的广文铺村小共13名教师, 其中50岁以上的10名, 占总数76.92%;宁远县水市镇9个村小共有教师20名, 其中50岁以上14人, 其他6人年龄也在40岁以上。在乡村, 现在广泛流传着“爷爷奶奶教小学, 叔叔阿姨教初中, 哥哥姐姐教高中”的顺口溜,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教师年龄结构的现状。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 给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由于教师年龄老化, 自然会造成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目前, 农村小学45岁以上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 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基本功不过硬, 知识老化, 培训提高的潜力也不大, 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 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 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随着教师老龄化, 也带来了教师思想和心理的老化;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 他们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 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育理念落后, 教学思想僵化, 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绝大部分老教师不会说普通话, 不会操作计算机, 不会制作课件, 这些都不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3) 造成教师梯队断层, 青黄不接。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 年龄结构失调, 随着老教师的退休,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将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和青年教师断层现象, 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会更加失调, 将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二、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原因分析
1. 教师“进口”不畅
一方面,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总体上基本饱和。由于前些年实施“普九”工程, 录用了一大批农村小学教师, 而近年来小学入学高峰期过后, 加上不少农村学生进城求学, 农村小学学生数量大大减少, 因此, 按照中小学新编制标准, 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总体上是饱和甚至是超编的。但从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看, 教师却是紧缺的, 特别是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科目专业教师, 不少农村小学中一名教师要上几门课。另一方面, 没有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由于大部分县区财政比较紧张, 政府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 往往以教师编制“饱和”为由, 不给教育部门补充教师的编制, 导致无法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如湖南省永州市个别县区近年来没有录用一名新教师, 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
2. 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象突出
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难以改善, 教学设施落后, 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工作生活环境较差, 很少有大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任教, 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到农村从教, 因为待遇低或其他原因, 农村学校也很难留住这些教师。年轻教师特别是女教师, 通过自身三五年的努力, 便调往镇中心小学, 或参加进城考试调往城区小学任教。据调查, 永州市各县区每年暑假都有几百名在林区学校工作的教师要求调到县城或条件好一些的乡镇学校任教。据了解,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最为稳定、最能安心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便是80、90年代“民转公”那部分“半边户”教师。
3. 年轻教师拔高使用使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加剧
近几年正值初、高中入学高峰期, 各地初高中纷纷扩班增容, 为了解决初高中教师短缺问题, 很多地方不得不层层抽调青年教师, 拔高使用, 使不少初中优秀教师调到高中学校任教, 而大批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则上调到初中任教,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农村师资水平的高低将决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 决定教育事业能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此, 有计划地为农村小学培养和补充年轻的优秀教师, 建设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已显得十分迫切。
1. 尽快建立以大专层次为主的小学教师培养基地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数量较大, 每年因新老交替、自然减员需要补充的人数也较多。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 全市现有小学教师24144人, 按每年自然减员3%的比例计算, 平均每年需补充小学教师700多名, 未来5年则需补充小学教师近4000人。由于教师培养实行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政策, 2001年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后, 又没有及时整合中等师范教育资源建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 而原有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培养小学师资“专业不对口”“不在行”, 小学教师的补充没有了正规而稳定的来源。因此, 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应当尽快整合原有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资源, 创办一批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学校, 或将中等师范学校原有的教育资源就近整合并入高等师范院校, 设立基础教育学院 (系) , 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 免费培养5年, 毕业后定向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
2. 建立稳定的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应灵活掌握农村小学教师编制, 实行动态管理。有关部门在核定编制时, 应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 向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村小 (教学点) 适当倾斜, 适当放宽教师与学生的编制比例, 或者对山区农村小学按班级核定教师编制, 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另外, 还应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县区政府要按现有小学教师数的2%-3%的比例, 每年拿出一定编制, 除安排定向培养的小学师资外, 还可选拔录用一批大学毕业的志愿者到农村小学任教, 不断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3. 提高偏远农村小学教师待遇, 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小学教师的津补贴政策, 县区政府要设立边远农村、山区教学点岗位津贴;适当提高乡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新聘教师、城区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小学任教。同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尽量为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他们安心从教。
4.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教师的终生学习、继续教育变得极为必要。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造成教师知识老化、新教师又难以及时补充的情况下, 必须立足现有师资的培训与提高, 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更新现有农村小学教师的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 使进修学校走向农村, 送教下乡;加大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互相交流, 提高教师素质;要建立激励教师提升素质的政策,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 鼓励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学历、知识水平。市、县区政府要设立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同时在编制上给予统筹考虑, 为农村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提供保障。
教师老龄化 篇2
研究报告
登封市白坪乡中心小学
2012年5月
教师老龄化问题现状及对策
研究报告
一、项目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由于受教师编制过紧等方面的影响,年龄老化成为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突出的问题。基于此,2012年1月开始,我校小学开展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现状及对策项目研究,选择该研究项目,是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白坪乡中心小学位于白坪街西段,距县城20公里。全校现有教师43名,学历全部达标,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28人。在校学生685人。学校布局合理,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学校曾被评为“登封市优秀学校”、“登封市绿色学校”、“登封市经典诵读示范校”、“登封市农村‘班班通’示范校”、“郑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
近几年虽充实了部分年轻教师,但新、老教师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仍不尽人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与新课改相冲突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急需更新,教师们的专业素质亟需提升。2012年1月份我校对教师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
在学校现有43名教师中,平均年龄达45.8岁。其中 50
岁以上12人,占27.9%,46—49岁6人,占14%,31—45岁20人,占46.5%,30岁以下的仅5人,只占11.6%。根据全校统计的数字表明,小学的教师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在老年教师群体中,100%都来自农村。而他们中占60%以上的又是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文革**年代”度过读书时光,相对学历水平低,教学素质差;加上受农村各种条件的制约,他们既要忙于学校教学,又要忙于家务,长期的家务劳动和教学工作交织在一起,使他们整日里处在疲惫状态,在工作中养成了一些懒散习惯,甚至个别人养成了不思进取的惰性。
2、学识水平较低
45周岁以上老教师中,真正从正规全日制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只占0.5%左右,其余大部分教师主要是任教后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获得的合格学历。这些文凭的“含金量”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很扎实的问题,更由于日常忙于教学和生计,多数教师缺乏自学习惯,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广存在着不理解、不适应现象。
3、老龄教师心态问题
老年教师有很多的企盼,当他们还是民师的时候,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转正”。一旦职称“封顶”了,工作转正了,没有后顾之忧了,又巴不得尽快“内退”。其原因是:
(1)身心累。一是工作累,农村老年教师有的每周多达二十几节课,再加上一些隐性课时,工作量过重。二是学习累。老年教师除了参与一些教学技能考核,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新教材培训等,还要进行必要的政治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撰写等等,以上这些教师必须的学习内容,对那些身体素质差的老年教师来说,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领导则用同样的标尺来丈量青老教师的德能勤绩,导致老年教师的心态不平衡。
(2)工作难。一是家长要求高。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被一个年龄大的老人来教。二是“老腔不随时调”。老年教师自知教学手段落后,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老教师受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觉得越改越不会教了。三是学生比老师“能”了。信息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比老师懂得多,老师把不准学生的脉。学生说英语老教师听不懂,学生玩电脑老教师不通,学生说普通话老教师不会,等等,这些都给年老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3)思想“滑”。一是年龄未老,心态先衰。除了进行日常的课堂教学以外,其他工作,你就别再指望他们了。二是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在教研活动中态度往往比较消极。4.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都认为急需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做到经常性自主学习的人员并
不多,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进行自主学习,主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进行学习。调查显示做到经常性学习的人员仅占教师总数的16.7%。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以上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势必给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同时更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落实可持续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概念的界定及项目研究目标
教师老龄化的界定:从全镇小学教师年龄统计分析看出,全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5.8岁,45岁以上教师占全镇小学教师总数的41.9%。关于本课题老龄化教师年龄界定为45岁。
项目研究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立足职场” 的培训思想,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为基础,以青蓝结合研训一体为途径,以激励评价为措施,实现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的策略研究。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3、教师青蓝结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4、创建激励评价机制,促进老教师自我发展
三、项目研究对象
白坪乡中心小学全体在职教师。
四、研究内容
教师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严重束缚着我镇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新课程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要解决我校教师的老龄化问题,大量增加年轻教师或者让老教师提前离岗,以满足教学需要,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教师老龄化这一现实,如何调动中老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尽快掌握新课程教学理念、方法,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他们教学素养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立足职场” 的农村中老年教师培训基本思想,实施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加强学习为基础、以青带老为途径、激励评价为措施的培训机制,作为对我校45周岁以上教师的培训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在农村老年教师的培训管理、措施、政策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通过这些方式,为老年教师创设更好的培训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促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分地提高。
五、项目研究方法
采用现状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课例分析法、访谈法、案例讨论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并将行动研究贯穿于
整个研究过程始终。
六、项目操作基本思路
要解决教师老龄化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检验。构建“基于调查,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引领成长”的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调查—分析—研究—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促进老龄教师专业成长,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七、项目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1月—2月)
进行问题前测和问卷调查;宣传本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立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
围绕课题研目标,制定各阶段、项目研究计划,全面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强化研究管理,做好项目研究阶段记录总结。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至12月)
归纳、整理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八、预期成果
1、全面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促进老教师自我发展。
2、提升课堂教学能力,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3、形成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课题项目组成员介绍 组
长:王
伟(校 长)副组长:牛彩霞(副校长)
王香玲(教导主任)
成员:桑
雪(政教主任)
梁振权(总务主任)唐晓鸽(现金出纳)
2012.5
教师老龄化 篇3
摘要为了使成都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变负面作用为正面效应,促进成都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数量、成都市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以及体育老年人口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老年人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老年体育人口数量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提出如何促进成都地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建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老年体育
一、前言
按联合国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体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它是由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人口自然变动因素所促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比例达到7%,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成都的城市发展产生许多深刻的影响。
2002年4月12日联合国第2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对积极老龄化的界定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5],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平均带病期13.68年,他们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康复期却非常缓慢。我国的老龄健康整体状况较差,因此开展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成都市年轻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样的地区涉及锦江区、青羊区和武侯区。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164份。效度检验:通过本领域内2位专家对问卷调查进行效度检验,认定率为82%。
三、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成都市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年龄这种反比例关系表明长寿和健康难以兼顾的客观规律。从表1我们可以得出不进行经常体育锻炼老年人在70岁以上的阶段自我健康感觉开始显著下降,在71-75岁年龄组近40%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到了76-80岁组中有接近50%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满意。根据杜鹏教授等人所作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调控情绪无疑会促进实现延缓老龄化。那么,为了提高健康老年人的比例和提高个体老年人健康质量,老年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作用就应该得到重视。
(二)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参与现状与分析
1.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目的与运动时间带研究
老年体育人口较多的选择在上午的6-8点钟进行锻炼,而早晨刚起来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候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比较脆弱的人来说是较危险的。所以老年人的运动时间带应在下午的5-7点钟进行,这时不仅人体机能能力充分动员,而且这个时间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多排出的氧气最多。
2.成都市老年人口体育健身场所与社会体育需求研究
老年体育人口不仅有着强烈健身的愿望,而且在他们对社会体育需求上反映出较为集中的需求有三个:一是在住宅社区附近建设基础的体育锻炼设施,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建设,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健身需求;二是多数老年人表示希望在锻炼和非锻炼的时候都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人员从旁指导以及普及一些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三是学校的体育资源应该更加开放,应该在不影响学校生活正常秩序下对老年人进行开放。通过以上途径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三)发展成都老年人参与社区体育对积极老龄化的现实意义
20世界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以“生命已经增加了岁月,现在我们必须给岁月以生命”这句格言来提醒我们,人口的寿命增长得同时我们也必须要保证寿命的质量。身体健康是晚年幸福的基本条件,老年人对健康都有强烈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机能和身体活动能力逐步下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因此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科学的指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成都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十二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成都在一到两年即进入超老龄社会。(2)目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成都居民都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健身和锻炼的动机以及行为,但是活动方法、形式、内容层次、以及运动时间带都出现了不科学的因素。(3)成都市老年人各个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自评感受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参见锻炼的频率和老年人自身健康水平的下降高度相关。
(二)建议
(1)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和体育政策的时候要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维来指导,根据老年人口参与体育的特殊性,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纳入政府的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纲要中,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老年人健康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健身年龄和质量。
(2)提高体育对老龄化问题积极影响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成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要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以及群众在思想上社区体育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体育老龄化意识。
(3)学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研究的投入,提高老年人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注重培养具有体育与健康专业知识的社会指导人员,在提高这些专业人员的数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从而对老年人健身进行科学的,持续的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徐箐.老年体育与积极老龄化—上海个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23-26.
[2] 狄玉峰,张英东,李艳霞等.以社区体育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123,129.
[3] 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四川省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 陈智.正确认识当前四川的人口形势——从我国13亿人口日说开去[J].四川省情.2005(2):15-16.
[5] 穆光宗.老年发展理论[J].人口研究.2002.26(6):29-37.
[6] 2010年四川统计年鉴-分年龄性别人口状况[J].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7] 杜鹏,加里·安德鲁斯.人口老龄化世纪的全球行动[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27(3):4-11.
教师老龄化 篇4
当前, 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术劳动力整体呈现出老龄化趋势。美国于1986年修订了就业年龄差异法案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 允许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在70岁退休, 这使得大学教授的退休率趋于下降。20世纪60年代大学聘任了大量教师, 加之缓慢的教师更新速度和良好的医疗条件 (平均寿命的增长) , 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美国大学教授平均年龄不断增大, 老龄化趋势显现。1992年美国共有全职教职人员528260人, 平均年龄从1987年的47岁上升为48岁。26%的全职教师年龄在55岁以上, 36%在45-54岁, 30%在35-44岁, 8%不到35岁。2003年全职教职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0岁。1%在71岁以上, 5%在65-70岁, 28%在55-64岁, 32%在45-54岁, 24%在35-44岁, 8%不到35岁。可见, 2003年教师队伍总体平均年龄增大, 55岁以上老龄教师比例逐渐增长[1]。经济学家奥利·爱生菲尔特 (Orley·Ashenfelter) 和大卫·卡德 (David·Card) 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到1996年的1.6万名50岁以上的教师, 他们发现可以延迟到70岁退休这一政策造成愿意工作到70岁的教师数量不断增长, 25%的教师70岁才退休。在私立大学有40%的教师工作到70岁, 在公立研究型大学该比例为25%, 在博士型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该比例不到25%[2]。
据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统计, 2005年, 在荷兰大学中有47%的应用科学教师的年龄在50岁或50岁以上。据由安德森和马索林 (J.Enders&C.Musselin) 公布的2003年特文特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the University of Twente’s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CHEPS) 统计的数据显示, 在奥地利、比利时的佛兰芒社区、法国和瑞典等国有超过50%的教授年龄超过55岁。超过这一年龄的在澳大利亚、荷兰和德国的比例居于40%到50%之间。2000年, 捷克共和国中正教授和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3岁和57岁。这些数据表明,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 学术人员获得最高职称的时间较长。新近受聘为正教授和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5岁和49岁。2004年, 冰岛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学术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1.3岁, 正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4.6岁。2003年, 挪威学术人员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平均年龄为52.7岁[3]。
2005年, 由胡戈 (G.Hugo) 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由于大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事学术职业的学术人员退休, 澳大利亚大学在未来10多年中将面临艰巨的招聘教师任务。他认为, 澳大利亚学术劳动力具有4个重要人口特征:第一, 学术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要大于国家整体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第二, 学术劳动力人口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年龄群体范围之内;第三, 近年来学术劳动力净增长率较低;第四, 近几十年虽有改进, 但仍存在明显的性别结构不平衡现象。研究显示, 澳大利亚大学中年龄超过45岁的学术人员的比例从1998年的45%增加到2004年的49%;年龄在55岁以上的学术人员的比例从13%增加到18%。此外, 35岁以下的学术人员的比例从25%降低到23%。为此, 胡戈指出, 澳大利亚大学在未来的10多年将面临最近30年中最大的学术人员招聘任务[4]。哈米斯·科特等人 (Hamish Coates, Ian Dobson, Daniel Edwards) 在一项题为《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ic Profess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的报告中认为, 50岁以上教师比例越来越高, 而30-39岁中青年教师比例相对下降, 进一步说明了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 而且年轻教师数量增长不足以弥补未来这些老龄教师退休所造成的空缺。2008年到2013年, 24%的高级职称教师 (副教授和教授) 将退休, 而接下来的5年这一比例也将达到23%。理论上, 这意味着至少5000位教师将离开工作岗位, 需要后续人员替补上来[5]。
1976年加拿大大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2岁, 几乎近一半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 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 10%在55岁及以上。从1976到1992年, 随着大量的年轻博士加入到教职队伍, 大学教师平均年龄下降到40岁。更为重要的是, 在大学教师规模膨胀时期, 这些涌入大学的年轻教师很快进入到职业生涯的中期和后期。到1992年, 21%的教师不到40岁, 55%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中期 (40-54岁) , 并且55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历史上首次超过了30%。在1992年到1998年期间, 教师年龄分布曲线受到了鼓励退休政策等因素影响, 30岁至50岁的教师人数和比例下降。尽管如此, 这时期50岁至60岁之间的教师比例仍在增长。到1998年, 大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增长到49岁[6]。1998年以后, 招聘规模扩充加之人口损耗, 使得40岁以下教师比例增长, 也使得55岁以上教师比例相对稳定。职业生涯中期 (40-54岁) 教师比例低于50%, 但仍高于1976年时的比例。这一趋势累积发展的结果是造成今日之大学教师年龄分布非常不同于30年前。现在的年龄分布曲线逐渐平稳, 包括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是如此。当中大部分教师开始面临退休, 大学开始雇用更年轻的教师。尽管如此, 到2006年大约有1/3的教师不到55岁。未来10年, 加拿大将有2.1万名教授退休或因其他原因离开教师岗位, 如何更新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加拿大许多大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尤其是在那些需要高水平教师的学科和地区更是如此。2006年加拿大大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9岁, 然而, 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所差异。1976年最年轻的教师主要在社会科学领域, 平均只有39.5岁。最年长的则在人文学科、工程和教育领域, 平均年龄为43岁。20年以后, 各个领域的平均年龄都在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大多数学科的教师平均年龄趋于均衡, 在1998年到2004年期间, 工程、数学和物理学科的教师平均年龄出现下降。这些学科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年轻教师受雇数量明显高于高峰退休人数。
二、教师队伍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一) 平均年龄的增长影响到财政预算
由于在高等教育系统中, 薪水和经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平均年龄的增长会影响到财政预算。由于学术年龄老化所引起的高校开支增长, 会限制高等教育系统实施政策的能力。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 1972年美国大学教授的平均薪水是19182美元, 到2010年教授的平均薪水为104982美元。副教授的平均薪水在1972年为14572美元, 2011年增长到65033美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 美国大学教授或副教授的平均薪水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增长。2003年美国大学教师获得终身教职的平均年龄为39岁 (2009年数据显示, 在全职教授中, 51%是尚未取得终身教职的, 只有48.8%取得了终身教授职[7]。1999年的全国调查显示, 32%的全职教授年龄在55岁以上, 1989年这一数据是24%, 在这10年期间, 45岁以下教授的比例从41%降到了34%) 。加拿大的情况亦是如此。1999-2005年以来, 加拿大大学教授薪水增长较为明显, 明显高于各年度CPI涨幅。1999-2000年度, 教授平均薪水为92510加元, 到2004-2005年度该值为113934, 平均年增幅达到4.2%, CPI年均增幅为2.4%[6]32。而从各国数据看, 老龄化教师大部分都在教授或副教授系列, 这部分人员所占比例不断扩大, 将造成大学在教授总体薪水支出上更加捉襟见肘。
(二) 大批老龄教师退休造成人员短缺
大学必须采取适宜的行动, 招聘更多的学术人员, 以避免出现由于学术人员大批退休所引起的人员短缺现象。在私人部门提供更高薪水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某些学科领域, 面临着如何保障充足的、高质量的学术职位申请人的问题。这些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商业和经济研究以及工程。比利时佛兰芒社区科学政策委员会 (the Flemish Science Policy Council) 的一份报告显示, 比利时的佛兰芒社区招聘工程领域的学术人员非常困难, 在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面临的困境相比来说略为逊色;另一项佛兰芒社区科学政策委员会的研究显示, 人们选择非学术职业生涯的原因包括:虽然与其他部门相比大学会提供工作安全, 但大学中的研究生涯缺乏长期的希望;大学以外的工作环境更具活力;大学中的报酬较低等。2003年美国752所院校调查发现, 这些学校对新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大于学术劳动力市场供给规模, 加之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其他领域就业, 使得学术人员紧缺的状况更加突出[8]。
为了缓解由于老龄教师退休带来的教师规模不足问题, 许多国家都在扩大教师总体规模。但如果仔细分析新增长的教师队伍数据就可以发现, 其中临时人员占到了很大比例。如澳大利亚从1989年到2007年, 临时教师比例增长了125%, 从3315人扩大到7440人。临时教师所占比例从12.7%增长到22.2%。而且这期间终身教师人员规模和比例变化很小[5]。美国亦是如此, 在过去的20年中, 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兼职聘任和非终身职位聘任的教师比例有了显著增长。艾伦伯格和张 (R.G.Ehrenberg&L.Zhang) 认为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在于, 院校面临着不断增加的财政压力, 院校增加非终身教授轨聘任, 以减小财政压力[9]。美国大学联合会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AAU) 对25所大学的统计表明, 非终身教授轨职位的增多主要是由于新职位的出现, 而不是以非终身教职轨职位代替以前的终身教职轨职位。根据对美国学院和大学大规模的研究, 他们认为, 兼职和非终身教职轨职位教师的增加与学生毕业率较低有关系[10]。
(三) 老龄教授的激励和绩效问题
许多研究者和大学校长对老龄教授的激励和绩效感到忧心忡忡, 总担心这些老龄教授往往获得终身教职或者已经在大学里地位牢固而缺乏学术动力。虽然经验丰富的学术劳动力会给大学的发展带来好处, 但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更新教师的技能、知识, 以及需要更多的资源采取激励措施, 激励那些从事学术职业多年的教师。有些研究表明, 在年龄和学术产出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麦卡吉和布劳克 (R.W.Mc Gee&W.E.Block) 高度强调了成本-效益问题的限制。他们认为关于终身聘任制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降低灵活性。如果来自教育消费者 (学生) 需求发生变化, 院校能够在具有高度需求的领域聘任新的人员来满足这种需求, 但是, 由于财政紧张, 限制了这种适应能力。由于院校不能解聘不必要的和低效的学术人员, 在没有额外基金的情况下, 就不能再聘任新人员[11]。因此, 院校至少是在短期内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分配其资源。结果, 院校不得不聘任临时人员教授受欢迎的课程, 但仍然要聘任那些教授不受欢迎的课程的冗余人员。因此, 这些反对终身教授制度的学者认为, 虽然终身教授制度能够使院校以较低的薪水聘用学术人员, 但事实上增加了总的薪水支出额, 效益较低。
布赖恩曼 (D.W.Breneman) 认为, “终身教授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调的”, 终身教授制度通过降低院校的灵活性导致了低薪水和降低了聘用标准[12]。在荷兰, 一些大学校长认为, 在保证终身教授制度的体系中, 聘任程序是既严格又非常费时的。由此产生的负担会阻止那些竞聘者, 包括最优秀的竞聘者参与到整个招聘过程中。而定期合同制招聘程序较简单、聘用时间较短, 避免一些竞聘者放弃竞争。此外, 这种定期合同制聘任程序更适应多所院校吸引最优秀的学术人员的市场式竞争环境。
卡尔米歇尔 (H.L.Carmichael) 认为, 取消终身教授制度会降低年轻学术人员的工作期望值[13]。德奈斯和希顿 (A.W.Dnes&J.S.Seaton) 根据来自1988年已取消终身教授制的英国的数据对卡尔米歇尔的假设进行检验。他们的分析结果与卡尔米歇尔的观点相左, 并表明, 取消终身教授制度并不妨碍提高学术人员的质量和聘任年轻学术人员[14]。此外, 李和欧阳 (S.Li&H.Ou-Yang) 对300名经济学家在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前后的状况进行研究, 研究是否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对其生产力等方面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发现, 成为其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会促使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学术人员更努力地工作, 并促使其在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后仍不松懈[15]。
(四) 老龄教师退休后的学术管理经验缺位
许多大学的系主任、院长往往都是由资深教授担任, 毋庸置疑, 在学术管理方面, 老龄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数据显示, 美国社区学院大部分建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 其中45%的社区学院校长将在未来五六年内退休, 34%在接下来的7-10年内退休。这种情势需要设置新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学位项目, 培养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 有些学者建议不必对老龄教师的工作绩效感到忧虑, 而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老龄教师的优势。如, 库普曼-博伊登 (P.G.Koopman-Boyden) 和麦克唐纳 (L.Mac Donald) 建议大学把咨询工作、指导年轻教师等工作交给上年纪的学术人员。此外, 制订细致的职业培训计划也能够使这些上年纪的学术人员跟上知识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重视评价上年纪的学术人员所积累的工作经验[16]。如美国南部伊利诺伊大学为退休教授建立荣誉学院模式, 发挥老教授所具有的学术管理经验优势, 让他们帮助处于发展阶段的年轻教师, 等等。
三、解决教师队伍老龄化的战略举措
由于很难预测教师退休决定, 美国许多大学都采取了鼓励老龄教师退休的举措。1999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教师调查显示, 81%的大学都制订了一揽子鼓励退休计划, 有些是为老龄教授提供逐步退休计划 (phased-retirement program) 。该计划是近年来在美国高等院校非常流行的一项激励教师提前退休的政策举措, 该政策允许终身教师以部分时间工作的形式 (通常是全职一半时间) 逐步过渡到完全退休, 参加逐步退休项目的教师必须满足相应的资格和条件, 同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放弃终身教职。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AUP) 关于高校教师退休政策的调查, 到2006年为止, 32%的被调查高校开展了逐步退休项目, 其中58所高校从2000年就开展了该项目[17]。此外, 有些大学为鼓励老龄教授退休, 承诺为他们提供临时教学机会、办公室或休息室、停车位、图书馆权利等。大学制定这些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教师管理绩效、增加教师的流动性, 力图控制退休的节奏和职位空间。
欧洲有些国家比较关注老龄化的学术劳动力会影响到年轻一代学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的问题,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比利时的佛兰芒社区的第三级教育机构 (TEIs) 通过为年满60岁的学术人员提供全额退休金的办法鼓励学术人员早退休。在荷兰, 大学已经实施一些措施吸引年轻的学术人员。这些措施包括:从国外招聘人员进行研究培训, 院校许诺经过两年博士后研究之后为这些人员提供永久性职位, 并在研究期间提供博士后研究工作资助。此外, 减少55岁以上学术人员的工作时间, 但仍提供较高的工资。这样有了一定的工作时间, 就为年轻的学术人员提供了额外的职位。这样的“双轨制” (double staffing) 措施目的在于确保有充足的、合格的学术人员代替那些将要退休的学术人员。与此同时, 还保留上年纪的学者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措施与政府实施的吸引和留住年轻学术人员的措施相结合, 起到吸引年轻学术人员的作用。政府的“创新研究行动计划”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ncentives Scheme) 等措施, 为处于研究生涯不同阶段的学术人员提供了资助, 包括来自海外的学术人员。
胡戈也针对澳大利亚大学提出了应对退休问题的一系列战略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新鲜血液计划、早发现新人才措施、有利于家庭生活政策 (尤其是针对女性学术人员的政策) 、吸引大学以前的教师和学生返回到大学的“回家”计划、开展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国际联合交换项目、实施鼓励高水平人才留在大学的激励措施、对个别学术人员实施渐进性退休计划、加快重要学术人员的晋升速度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调查了634位年龄在55岁以上的教师, 了解他们依据自己健康情况、休闲、家庭和社区责任选择灵活的工作时间方面的意向。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 而不是固定的全职工作, 看起来更受65岁以上老龄教授的欢迎[18]。此外, 澳大利亚许多大学采取措施加强对老龄教师的新技能培训。
四、启示
从数据统计看, 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56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在1997年为13.2%, 老龄化程度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另外, 1997年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有52.71%的教师年龄不到35岁, 30-50岁的处于职业生涯中间阶段的教师比例仅为26%。1997年以后, 46-50岁教师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51-55岁教师所占比例趋于下降, 而56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下降尤为明显, 由1997的13.2%下降到2010年的3.3%。因此, 从数据统计看, 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整体上呈现年轻化态势,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年龄具有较大的“红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普通高校不会出现欧美的老龄化困境。随着近些年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高校教师队伍规模总体上趋于稳定, 以前依靠扩张累积的“红利”逐渐消失。从未来长远发展看, 要采取措施避免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因此, 要达到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必须从宏观上适当控制教师队伍中各年龄段教师人数和比例, 使其达到动态平衡以符合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摘要:通过研究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大学教师年龄变化趋势, 发现许多国家存在教师老龄化问题。教师平均年龄的增长影响到大学财政预算, 未来大批老龄教师退休将造成人员短缺, 老龄教师存在激励困难和绩效不足等问题。鉴于这些影响, 各国普遍采取了针对性的战略措施以缓解教师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老龄化国情教育总结 篇5
蓬江区杜阮镇贯溪小学
2018.10.26 为关于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根据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开展“尊老敬老,教育为先——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结合重阳节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展师生知国情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学校利用教师大会、大队部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向教师及学生宣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让全校师生明白教育的目的及意义,能过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组织重阳敬老爱老专题班会
老师利用专题班会,与学生们讲述了重阳节的来历,图片展示了各地庆祝重阳节的习俗,老师还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从1989年开始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的优良传统;
三是诗歌颂重阳
自古以来重阳节的美景都是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素材,各班积极让学生们也做了回诗人,各班以“小小诗词会”的形式争相吟诵着赞美重阳节的诗句。并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为家中的老人洗一次脚、梳一次头、递一杯茶。
他们这样应对老龄化 篇6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尽管各个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的时间有早有晚(法国最早为1865年,日本最晚为1970年),各国的老年人口比重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并没有被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拖垮,因此,其中必有值得借鉴之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各国所采取的基本对策和措施大致是相同的,其中主要有:
设立老龄机构
很多国家的政府设立了老龄工作管理机构,在议会成立咨询委员会,在社会上建立老年问题学术团体,把老龄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例如:
英国政府由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社会服务部分工负责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服务工作。内阁设有“补充给付委员会”,下设区域分会和地方基层分会,负责申请、调查和发放老年救助金。政府通过老龄问题学术机构定期召开老龄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专家、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
日本总理府设有“老龄问题研究室”,厚生省设有“老人对策室”,都、道、府、县、町、乡设有“福利事务所”,主管老年福利事宜。各级政府把老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参加“老龄政策和老年工作研究会”。
立法保障权益
保障老有所养是老龄社会的首要任务,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普遍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七大工业国家中政府首次为养老保险立法的时间分别为:德国1889年,英国1908年,法国1910年,意大利1919年,加拿大1927年,美国1935年,日本1941年。此外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老人福利法》、《老人健康法》;美国还制定了《美国老人法》和《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
鼓励生育
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资源减少,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缓解其不利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对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补贴,设想通过提高人口出生率,减缓老龄化发展速度。例如:
法国、德国和芬兰对多子女的家庭发给家属津贴。芬兰的孩子津贴标准是:第1个孩子每月535芬兰马克,第2个孩子每月657芬兰马克,第3个孩子每月779芬兰马克,第4个孩子每月901芬兰马克,第5个及以上的孩子每人每月1023芬兰马克,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每人每月加发200芬兰马克。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贫困,避免退休金制度崩溃,不断改革国家养老金计划。有些国家还最大限度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对退休人员无退休收入的配偶发给家属保险津贴。例如:
美国的《老年人和遗属保险》供养亲属津贴的标准规定:退休工人65岁及以上不享受养老金的配偶,依法领取相当于受保人退休金50%的亲属津贴;受保人死亡后,其65岁及以上的配偶,领取受保人100%的年金。
发展高科技
发达国家认为解决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最大动力是发展高科技。美国全国老龄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苏茨曼认为,经济增长率远比人口老龄问题重要得多。美国发展高科技所带来的经济高增长率在减轻人口老化的压力方面很有作为。
鼓励延缓退休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危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老龄化进一步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了基金困难的局面,部分国家甚至陷入了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困境。为了保持收支平衡,保持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一些国家相继采取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鼓励延缓退休的措施。
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近几年来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的计划,其中美国每年提高2个月,计划到2007年提高到67岁。日本争取在2025年前后把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提高到70岁。
接收国外移民
欧盟统计办公室2001年1月8日公布的资料表明,移民使欧盟的人口增加,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1999年欧盟接收移民72万人,2000年上升到81.6万人。瑞典每年接收移民1万多人,现在外来的移民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联合国预测,不少工业国家都将面临沉重的老龄化压力,需要吸收外国移民作为新的劳动人口。
发达国家通过吸收移民来缓解劳动力不足,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做法,已达成国际共识。预测2000年到2025年,发达国家每年平均接收移民128万多人。
“积极老龄化”
很多国家认识到老年人是老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倡以“健康”、“参与”和“保障”为三大支柱的“积极老龄化”,鼓励老年人提高健康水平,并在不断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提高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应对老龄化挑战,促进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有的几十年,有的甚至一百多年的经历和实践说明: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进步的象征。尽管不同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事实证明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缓解其不利影响,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就可以协调发展,而且有可能建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老龄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媒体应对 篇7
21世纪,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据联合国预测, 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 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 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达到11.5%,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老龄化社会带来生理、心理等一系列需求变化, 如老年如何达到群体内部全面健康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价值以保障老年生活的尊严与价值。同时也包括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活圈子狭小, 少有社交娱乐, 越来越多的老人孤独感增强。从受众需求层级角度看, 老年受众生活中的休闲时间较多, 对于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强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会自然过渡到更高层次发展的追求, 基于爱和归属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是老年人必然的精神依附。在大众媒介环境下, 这些需求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予以丰富的服务供应。
二、老年节目的媒体供应
当下针对老年受众的媒体供应还未形成规模。从媒介使用趋向来讲, 相比其他媒介老年受众对广播更为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广播传播的平民化特质, 不受文化程度因素的制约, 任何人皆可接受。再者就是广播媒介的便捷性特点, 晨练、聊天、家务都可以伴听。老年收听群体经历过广播的繁荣期, 对广播有一定的情感, 同时老年人有大量闲暇时间, 加上“视觉退化”等生理原因, 老年人会选择伴随性强的广播作为娱乐消遣的工具。节目内容上, 广播注重互动性、参与性, 采用有声读报、怀旧歌曲、养生建议、情感倾诉等方式, 通过受众与广播的交融互律动来扩大传播的社会效果。
虽然广播在老年群体中传播效果较好, 但从媒介总体来看, 对老年受众的需求关怀仍显不够。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统计, 我国目前拥有电视频道数量达到三千多个, 但“开办老年栏目、播放老年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不足2%, 每个频道每天播放的比较合适老年人观看的电视节目时间长度平均不到2小时”。虽然有专门的老年节目播出, 但能赢得收视率和口碑的节目也远未达到普遍的程度。面对白色浪潮, 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覆盖低, 精品少, 反映出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对老年受众重视不够, 定位不明确。
随着传统媒体在媒介版图中地位下滑, 老年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地位尤为弱势。移动互联时代到来, 新媒体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已习惯运用传统媒体的老年受众活动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 习惯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的人不断加入退休行列, 老年人在信息革命的参与度会增强。但现在新媒体为老龄化社会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老年受众现阶段精神需求服务的落脚点还是在传统媒体上。
三、老龄化社会的媒体应对
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扩大, 媒介需肩负起老年受众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 完成老龄化社会转型的媒体应对变革。因此, 老年受众的媒体地位必须得到提升。而主要途径应是在媒体内容供应上更多为老年受众“量体裁衣”。
(一) 老年节目频道化
在大众传媒繁盛发展接近饱和的今天, “分众化”、“小众化”、“频道化”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鉴于日益增长的老人群体和分众化的媒体传播趋势, 老年节目频道化是体现媒体对老年受众关怀的一个必然路径。相比于电视媒体, 广播则略微领先一步。在窄播趋势下, 电台会提供专门节目供应老年受众, 也有为老年广播设置的专业频率或准专业频率, 如江西台健康老年频率、长春电台少儿与老年广播等, 但数量较少, 影响力也不大。老年频道应该作为媒体的一个重要分支, 首先, 专门化的频道会成为老年人融入社会、人生的新舞台, 也会成为社会了解和关心老年人的窗口, 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其次, 频道化要求针对特定受众的特定生产要求, 也有利于媒介内容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再次, 对老年受众的分众化传播也会使媒介受惠于“银发经济”, 带来的巨大效益。
(二) 老年节目专业化
应该看到, 老年人忌大悲大喜并不是无悲无喜, 修身养性并非无欲无求。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 老年受众同样有情感、健康、颐养等诸多方面的需要。因此, 媒体内容提供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方面体现出专业化的操作, 通过丰富的节目以慰藉老年心理。步入高龄, 虽各方面生理机能退化, 但老年人思维能力不降反升, 理性思维能力更为纯粹。短平快的信息不能满足老年受众需求, 深度性才能与其精神希冀吻合。这就要求媒体通过专业策划, 提升老年受众关注度。提供内容丰富的专业操作和重点突出的专业策划, 老年受众才能从媒介中得到精神寄居。
总体上来说, 老龄化是当下国情, 针对老年受众的媒介供应不足是当代现实。庞大的老龄人口创造出巨大的消费市场, 而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新媒体等对老年群体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作为社会公器, 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发挥出信息传递、娱乐休闲、知识教育等基本功能, 为老年人获取外界新信息、进行精神交往服务, 以最大的敬意尊老敬老。
摘要:敬老爱老是我国的悠久传统, 老年人是人际社会情感所系, 也是社会宝贵财富。中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与妥善的应对社会老龄化现象是分不开的。老年人也是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 媒介产业健康发展, 并不只是取决于其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 也要看它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当前大众媒体, 对于社会老龄化的回应存在“真空”, 空白亟需填补。
关键词:老龄化,媒体,应对
参考文献
[1]党培.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浅析[J].改革与开放, 2010.
[2]徐晓红.低收入受众传媒生态失衡及其优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4) .
[3]张帅.媒介生态环境失衡的探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2009 (7) .
[4]周喆.我国电视媒体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的功能缺位及应对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陈志峰.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夕阳红》节目的改版与定位[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6 (3) .
法国应对老龄化的战略举措 篇8
法国人口出生率已走出“倒金字塔”阴影, 法国妇女现在平均生2.01个孩子, 进入欧洲人口增长较快国家的行列。但是, 20岁以下青年人在法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相关研究显示, 从现在到2035年, 法国中年人的平均年龄将从39岁上升到43岁, 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增长80%, 7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增长2倍, 8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增长4倍以上。这种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 将在不远的将来导致法国非劳动人口超过劳动人口。
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引起劳动力短缺、社会活力减弱、养老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为此, 法国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予以应对。
第一, 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福利型社会保障体系下, 激励有劳动能力者继续工作, 延长退休年龄,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设法推迟整体社会的“衰老期”。另一方面, 法国自2007年起, 制定实施了一项“夕阳红”计划, 倡导健康生活, 注重疾病防治, 提高技术服务, 丰富社会生活等, 进一步创造和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环境。
第二, 为起到人口蓄水池作用, 法国实行了积极的生育政策。妇女生育1个孩子每月可领到177欧元津贴, 直至孩子长到3岁。3年内若生第二胎, 孩子6岁前每月津贴达600欧元。如生第三胎, 政府会负责孩子到18岁, 每月津贴为900欧元。仅此一项, 法国财政需支出830亿欧元。此外, 法国的契约式同居制度使婚外生育合法化, 也提升和维持了人口的平稳增长。
我国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研究 篇9
1.1 和谐老龄化的基本含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 老年维权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龄工作的重点, 搞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组织, 为老年维权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发挥部门职能, 搞好老年维权工作, 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社会氛围 (曹馨仪, 2005) 。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 老年群体与社会阶层、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定发展、匀称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和谐老龄化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思维, 内容可概括为:社会尊重, 待遇公平, “五有”实现, 共享发展, 代际融洽, 邻里和睦, 家庭幸福, 社会环境优雅, 健康快乐, 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 (秦普德, 2006) 。
和谐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 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概念, 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 是构建全面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构建和谐老龄化。
1.2 和谐老龄化理念的由来
1990年9月,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 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就意味着要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来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 是大多数的老年个体、老年群体和老年家庭同科学文明、健康幸福、经济发展、秩序稳定、有保障的老龄化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它重在强调老年内部的全面健康以达到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 “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 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内涵, 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 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 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展, 不只是保证老年人的健康, 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
在全国第八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 我国专家提出了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龄化是对过去消极对待老龄化的反驳。对生物学家来说, 身体健康、功能自主及长寿是成功老龄化的指标。心理学家以经验研究成功老龄化时, 普遍将生活满足感、高士气或良好感作为主观评价。新的老化观把老年幸福扩展到了主观领域, 发现个人生活意义是老年人主要的发展任务。
穆光宗撰文指出, 在迄今为止有关老龄化的政策应对中, 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被屡屡提及的两大命题 (穆光宗, 2007) 。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 不是终极目标, 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 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 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 包括生理、心理、职能等方面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 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 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 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 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而老龄化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成功老龄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 “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贡献, 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成功老龄化。而和谐老龄化是为了迎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而提出的概念,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 但是“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老龄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成功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2 我国构建和谐老龄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老龄化更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需要,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新概念。和谐老龄化社会重在构建, 包括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我国的老龄化状况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 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起来有较大难度, 具有严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老龄化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 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日益延长。老年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 也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建设者。21世纪我国显著的社会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到2015年, 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 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 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 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球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 而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 (人民日报, 2007) 。这样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4, 如果和谐老龄化的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 一些老年学专家和教授提出了关于”和谐老龄化“的命题, 针对老年人自身及与其亲属、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做了一些研究, 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代际冲突及如何应对的探讨;“孝”这种道德资源在和谐老龄化构建中作用的强调;提倡老年大学以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应不断努力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建议;通过创建和谐社区,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龄服务;提出营造和谐老龄化环境。以上对和谐老龄化的研究是针对如何处理好老年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和研究, 这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 一是各级领导要把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放在应有的位置, 充分认识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体自身要为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三是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和谐。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代际之间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观念。老年人通过参与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 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进一步促进行动的自觉性。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府, 应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 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老年人的功能, 引导老年学员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上增强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的自觉性, 这应是当前老年大学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为适应形势发展, 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 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也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协调关系中, 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关系的和谐正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自身观念的改变, 需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帮助和引导, 是解决代际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关键所在, 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环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 服务提供。
人到老年, 生理能力的衰退, 心理观念的改变, 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福利服务的出发点, 这要求提供给他们更加周到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 使社区成为了主要的养老场所, 社区养老需要建立满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备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务设施, 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以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充分加以重视, 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福利服务设施的投入, 使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会力量, 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 给老年人以心理引导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区也要动员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和建设, 创建更高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需多方支持才能达到更好更优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务设施, 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顿和心理健康, 处理好老年人群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 政策制定。
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是否应该停止实施或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 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造成有限资源与人口剧增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其说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倒不如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现实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 (如“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 或适当地调整政策 (适应老龄化趋势, 政策稍倾向于老年群体) , 据《老年人权益法》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处理好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 使老龄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和谐并存。
(3) 经济引导。
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状态,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愈来愈重视老年人的需求, 将加大在老年产业的投入。然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 其间必然存在矛盾, 这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 还需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 (如因老年人购买能力的减弱, 对老年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 。如借鉴日本针对老年人行走不变开发的“助走机”等老年产品以适应老年市场需求, 鼓励商业者开发老年产品并针对老年购买和消费的特点对产品的提供者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 加大改革以适应老龄化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 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把当时的主要消费者老年人作为满足对象, 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中国现实经济还不发达的状况下, “边富边老”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也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不仅有利于经济与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 也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 养老保险迎合。
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 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 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现收现付制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 不设个人账户, 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养老金, 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 令财政不堪重负, 让在职者丧失信心。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贡献, 由“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 (如美国养老金储蓄计划) , 结合社会统筹, 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 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 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中国独创的统账结合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老龄化的现实, 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迎合。
3.3 社会的支持
老龄化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带来了挑战, 当今社会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 不再是过去子女在父母膝下养老的状况, 农村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有“创意”的人还花钱去买“孝”, 认为也算是尽孝了, 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寻求到了心理安慰, 没有考虑会给社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职责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 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 强调要尊老敬老, 子女要把父母长辈视为自己终身尽孝的对象, 赡养父母、遵从父母;如果不赡养父母, 则是不孝, 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惩罚。“孝”是发自内心的, 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 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真实的感情回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 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谐的表现。“孝道”不可丢, 要把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永远延续下去, 老龄化与孝文化的结合, 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J].老龄问题研究, 2007, (5) .
[2]赵淑英.对成功老龄化本质的理解[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2 (3) :331-332.
[3]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 2002, 26 (6) .
[4]赵华夏.和谐老龄化力倡孝道[N].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年报.2008, (1) .
[5]王金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措施[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 18 (3) :125-126.
城市老龄化的地域差异探讨 篇10
当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老年人口规模较大。 (2) 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 (3) 未富先老。 (4) “空巢老人”迅速增加。“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全国老龄办在大中城市进行的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 “四二一”的人口结构 (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 愈加明显。
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出生率下降, 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死亡率降低。
1 城市老龄化的表现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 当前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 西藏最低。我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67%, 在这一水平之上的有:上海11.66%, 居全国之首;第二位是天津9.46%;第三位是北京8.61%;第四位是重庆8.06%;第五位是江苏7.60%;第六位浙江7.17%;第七位四川7.08%;第八位安徽6.74%。按东部、中部、西部划分, 则东部沿海11省市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7.18%, 中部8省为6.08%, 西部12省、区、市为6.20%。
本文采用的基础数据除了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第五次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年龄的人口 (城市) 的普查数据, 还有全国分县行政区划地图。在ArcGIS中, 城市老龄化人口数据和行政区划相关联, 用ArcMap自动生成的面积, 计算获得全国各地区城市老龄化人口的分布图, 分级数为5, 结果见下图 (图中不包括中国台湾、海南、香港和澳门地区) 。
如上图所示, 我国城市老龄人口分布空间集聚的特点十分明显。城市老龄化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江苏、上海、广东、辽宁, 而西部地区城市老龄人口却很少。以胡焕庸教授在1935年提出的“爱辉一腾冲线” (国际上又称“胡焕庸线”) 为界, 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一直呈现西北地区人口稀疏东南半壁人口稠密的格局, 所以此图并不能很好的反应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的分布的地域性差异。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采用城市化老龄化人口所占人口总数的比率来说明老龄化人口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我把全国各地区城市老龄化人口所占各地区总人口比率分为6级, 上海城市老龄化最严重, 西藏城市老龄化比率最低。处于第二级的地区有:辽宁、北京、天津、江苏、重庆;第三级的地区有:四川、山西、山东、安徽、浙江、陕西、黑龙江;第四级的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第五级的地区有: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广东。总体表现为:以胡焕庸线为界, 东南半壁的城市老龄化情况较西北地区的严重。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我国东部地区,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气候适宜, 适合人类的居住。其次,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健全, 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低。
2 城市老龄化地域差异的原因
各地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为了比较城市老龄化程度的高低, 我们把各地区城市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按比例分为6类:
第一类是高度老龄化地区:上海。上海市早在1982年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 比其它省份提前了至少10年左右, 比全国整体水平提前了20年。上海经济水平和人均GDP始终居全国首位, 上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 首先享受到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设施都很健全, 所以死亡率不断下降。而且, 由于上海率先严格执行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出生率下降, 进而又加剧了城市老龄化的进程。
第二类地区:辽宁、北京、天津、江苏、重庆。从图表1和2中可以看出, 除重庆外其余四省的GDP和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都较高, 说明这五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较高, 从而也促进了老龄化的进程。但重庆是个特例, 其城市老龄化比率高是因为在战争年代它是大后方, 受战争迫害的程度较小, 战争期能够生存下来人的较多, 这批人现在基本都已步入老龄阶段, 因此重庆的老龄化比率较高。
第三类地区:四川、山东、安徽、浙江、陕西、吉林、黑龙江。其中黑龙江、吉林城市老龄化比率高是因为在“一五”时期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迁入了大量青壮年人口, 这些人口绝大部分也都步入老龄人口行列, 从而增加了老龄化比率。山东和浙江是沿海城市, 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而四川、安徽、陕西老龄化比率高是由于青壮年的外迁。
第四类地区:河北、山西、河南、湖北、贵州、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且人口基数较大, 所以该类地区城市老龄化比率较低。
第五类地区: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广东。该类地区 (除广东外) 少数民族较多, 受到国家政策的照顾, 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而且其GDP和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都较低, 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 所以城市的老龄化比率低。广东虽然经济很发达, 但由于其城市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很多, 人口的流动性较高, 所以其城市老龄化比率远远低于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
第六类地区:西藏。其经济发展落后, 自然条件恶劣, 而且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国家对其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低, 所以其城市老龄化水平最低。
3 结语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 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由于城市老龄化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 因此, 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采取积极的措施, 以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 目前也面临着老龄化的诸多问题, 表现在老龄化速度快, 地区差异大等。借助ArcGis软件, 把我国各省份城市老龄化人口比率按高低分为六类, 并说明了各类别地区城市老龄化人口比率高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域差异
参考文献
[1]林富德, 刘金塘.走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J].人口研究, 1996, (2) .
日本老龄化催生“银发色情” 篇11
据法新社报道,在镜头准备摇动的时候,弥悦羞赧地眨着眼睛,她证明了,在日本的银发社会,任何时候开始追求梦想都不算老,无论这个梦想是多么的不雅,多么的荒诞不经。
她也成为日本“银发色情”这一繁荣市场的一部分—延长老年人的性欲,在一个预期人们会优雅老去的国家里,颠覆了社会准则。
日本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用更加传统的方式探索他们的渴望。他们说,爱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据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婚姻介绍所生意越来越兴隆。
弥悦说:“我只是希望自己还能跟得上潮流。”她以前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工作,后来和女儿一起在日本一家非常景气的AV公司注册。
在日益老龄化的日本,约有3200万人年龄在65岁以上,占其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由于低出生率和寿命的延长,到2060年预计这一比率将达到40%。
仅从统计数字来看,就不难理解日本银发色情业的繁荣了。
一些人在进入暮年后只是想找个伴儿,或许是在失去或离开他们第一任长期伴侣之后。但由于习惯问题,很难碰到一个合适的人,许多人开始求助于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婚介机构,比如“爱-老年人”公司。该公司声称拥有6000名注册成员,有些会员已经90多岁了。
去年11月,68岁的日本“黑寡妇”笕千佐子因涉嫌用氰化物杀害其70多岁的第四任丈夫被日本警方逮捕,此案引发了人们对黄昏恋的关注。
然而,大多数黄昏恋的老人都有着较为幸福的经历。
66岁的小森洋介和他57岁的妻子睦彦是通过另外一个婚介机构认识的。两人以前都曾结过婚,他们是四年前结婚的,到现在仍像年轻人一样手挽着手。
睦彦说:“我认为健康的性生活是婚姻的额外福利。但在一段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令她的女儿们震惊的是,睦彦结婚时居然大胆地穿了一条短裙。
农村地区党员老龄化现象探析 篇12
关键词:党员老龄化,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关键靠党的正确领导。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党员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以及党在农民中的形象。农村党员的老龄化现象在最近几年表现得尤其突出。分析党员老龄化的特点,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党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农村地区党员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农村党员老龄化已成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影响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基层政权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分布范围广。最近几年,党员老龄化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种存在于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其中,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从而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2.农村老党员占农村党员的比例偏高。正常情况下,青年党员、中年党员和老年党员之间的比例应该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充分发挥各个年龄阶段的党员的积极性,实现党在农村事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农村中党员的年龄比例失衡,表现为年轻党员的数量过少、中年党员的比例偏低而老年党员的比例过高。以苏北为例,在大部分苏北农村,50岁以上党员的比例基本上是在50%~60%,个别地区能达到70%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能够占到老年党员总人数的60%以上,30~45岁之间的党员的比例一般是在20%~30%,而30岁以下的青年党员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甚至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党支部30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根本就没有。老年党员已经成了中国农村党员的绝对主力,以至在农村有些地方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称作是“老年俱乐部”,正如苏北一位镇党总支书记所说:“每次开党支部会议,下面总是一片灰色的海洋。”
3.农村党员老龄化分布较为集中。就是在农村地区,党员的老龄化现象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具体来说,农村老党员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乡镇一级的比例,党员老龄化主要集中在农村基层党支部;而在农村基层党支部中,不同的职业之间的比例又是不一样的,学校党支部中老党员基本上是最少的,其次是机关党委,再次是商业党支部和企业内部建立的党支部,而乡村党支部中老龄化党员是最多的。可见,党员老龄化的“重灾区”是在乡村党支部这一层次上,他们是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的重点。
4.中国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持续时间会很长。中国农村地区的党员老龄化现象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寿命得到进一步的延长,这决定了老党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着“主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大批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决定了农村党支部发展青年入党只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党不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的发展农村青年入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基层党支部老党员的比例仍要远远高于年轻党员的比例,解决农村地区的党员老龄化问题将会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二、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成因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基层党组织角度来看
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的发生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由于基层党组织自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才使得农村地区的党员老龄化问题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基层党组织对目前农村地区的党员老龄化现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 农村党组织对新形势下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重视不够。
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已经存在一段时间,老党员的比例过高早就给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党的日常工作中由于老党员较多使得农村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因为缺少人手而比较困难等。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正是对党员老龄化问题的漠视,才使得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
2.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较弱,造成党对农村优秀青年的吸引力不够。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紧密相连,基层党支部的表现直接决定着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农村基层党组织表现突出,党的吸引力就高,反之,党在农民的心目中的地位就低。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中,主要负责人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甚至个别党委班子成员还是文盲。这种现象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强。正如一位村民说的那样:“我们不懂得他们也不懂,甚至我们懂得他们也不懂,谁愿意听他们讲话?”在这里,知识水平较低的状况造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着权利和义务失衡现象。例如,有些农村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基本不问,除了每月的党费外党员和群众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不能够尽到自己义务的现象也从根本上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造成对农村优秀青年的吸引力不够。
3. 新党员发展中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有些地方,党员发展的权利主要集中掌握在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几个人手里,甚至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人就能够决定新党员的发展,造成党员发展中的一言堂。普通党员和群众对新党员的发展要么是毫不知情、要么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很多优秀的农村青年想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但是由于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不熟,结果很难被接纳入党,使他们逐渐对加入党组织失去信心。正是由于党员发展中的制度落实和监督的不到位,才阻碍了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
(二)从农村青年的角度来看
随着中国农村进一步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中广大青年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规模的“民工潮”的出现不利于农村新党员的发展。
随着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党组织很难对他们进行持续的跟踪考察,党员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另外,长期在外务工生活增强了青年人对农村的疏远感,对于能不能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并不怎么在意,缺少入党的动机和兴趣。
2.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农村青年信仰淡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更由于农村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更多的接触到了外部世界,使得农村青年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形成于农村中的较为朴素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不确定化。在相当多的农村青年中滋生了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认为金钱就是一切,金钱以外的东西没有价值可言。很多青年认为加入共产党,除了交党费以外还要接受党的纪律的制约,缺少入党动机。
三、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充分挖掘老党员工作潜力的同时,积极地吸引和发展青年人入党,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推动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老党员队伍,充分调动老党员工作的积极性
老党员具有自身的优势,例如工作经验丰富、拥有的空闲时间较多、信念坚定以及在农村具有较高的威信等。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老党员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造成农村党支部对这一部分力量的忽视,使得农村老党员在党的基层建设中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解决中国农村地区的党员老龄化问题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抓好老党员队伍的建设,发挥老党员的积极作用。
1. 加强引导,提高老党员的思想和认识水平。
针对老党员中普遍存在的思想保守、工作热情不高的现象,基层党支部应该积极主动的对老党员进行思想引导。通过定期的党员培训会和老党员座谈会的形式,在思想上引导老年党员树立“最美还是夕阳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思想,从而调动老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
2. 坚持群众路线,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老党员的实际问题。
刘少奇指出:“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年人由于年龄的限制造成在生活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将老党员的冷暖时时放在心上,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老党员走访制度等形式,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只有让老党员们能够体会出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体会出党的温暖,才能够真正激发起他们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从而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
3. 创建平台,使老党员真正做到“老有所为”。
基层党组织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创造出适合老党员特点的工作平台,为老党员积极性的发挥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一方面,在基层党支部会议召开时,在老党员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老党员参加,使得他们和青年党员一样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设岗定责,根据老年人威望较高的特点设立民事调解员职务,安排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这一职务,发挥老党员在民事调解方面的作用;针对老党员思想坚定、时间较为充分的特点,可以安排他们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通过设岗定责,使得老党员们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上有事可做,从而找到发挥其作用的发力点。
(二)狠抓青年党员发展,为农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必须真正的解决好农村青年的入党问题,吸引大量的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进入党组织,从而从源头上改变农村党员的老龄化现象。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责任,加强农村青年党员的发展力度。
基层党组织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青年党员的发展目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发展目标真正的落实下去。这就要求明确在发展青年党员中的责任制,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将发展党员工作执行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 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当前,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在内容上,一方面,应该注重党员的思想建设,紧密把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大力进行民主思想和民主的工作作风的教育,力求使得每一个党员都能够真正的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够正确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发挥模范和带头做用。在政治领域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保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发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带头作用;在经济领域,不但自己致富,还要能够帮助同村的人共同致富,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整体经济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文化领域里,积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村民们思想道德的提高树立模范作用。在形式上,将正规教育和自发教育、系统教育和短期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3. 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引入普通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得青年党员的整个发展过程都处于党员和群众的直接监督和约束之下,使党员和群众在党员的发展中真正的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增加党员发展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这就要求党支部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前,必须事先实行“三推”,即是先由党员、群众、群团组织民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再由基层党组织决定的方式确定。即重点培养35岁以下优秀青年,对其中推荐票数相对集中且经初步考察合格者,确定党员与他们“一对一”结对联系培养,并实行全程公示。针对党员发展中党支部书记权力较大的现状、应着重做好党支部书记的监督工作,对个别思想不端正、个人主义严重、故意设置“关卡”阻挠新党员发展的支部书记,各级党组织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的,坚决予以调整。
4.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培养好农村入党积极分子,主要是抓好农村中的几类较为“特殊”的人群的培养和教育。一是抓好外出青年的培养。党组织要对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逐一造册登记,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对其中有培养发展潜力的“好苗子”,实行重点管理和培养。二是抓好农村的致富能手、产业大户的培养。对于农村中年纪轻、能力强的非党员户和懂经济、会经营的致富能手进行培养,使他们逐渐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他们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造就一大批新党员、能人、党员能人和优秀村干部,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加快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步伐。三是抓好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少年学生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将来会考上学离开农村,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会在农村安家落户。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水平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在小学阶段少先队、在初中阶段共青团和在高中阶段的高中党支部的作用,进行系统化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使他们熟悉党、热爱党,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党员老龄化问题的“源头工程”来抓。
总之,只有将发挥老党员的积极性与大力发展青年人入党大力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地区党员老龄化问题,从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更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胜利.农村党员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J].乡镇论坛,2005,(15).
[2]陈法明,林山.要重视解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J].新农村,2000,(9).
【教师老龄化】推荐阅读:
老龄化影响06-18
老龄化设计06-30
老龄化时代11-18
老龄化建筑设计06-19
老龄化问题已现08-18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09-18
社区老龄化工作活动方案11-20
老龄化与货币政策困局05-24
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对策10-13
河北公务员申论热点:老龄化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