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策

2024-06-27

人口老龄化对策(精选8篇)

人口老龄化对策 篇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班级:2010级 学号:034 姓名:孙晓健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都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尤其是高龄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中国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尚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因此,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主要的人口问题,同时,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需亟待关注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中国人口;人口老龄化;政策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过程,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

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人口问题,随着各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都会显露出其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而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且超前于现代化 自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三次人口高增长阶段,造成了人口庞大的局面,而这些人口已陆续进入老龄社会行列。加之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将呈现惯性快速增长的局面。

2、人口结构趋向老化且老龄男女比例相对悬殊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年轻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由年轻型开始向成年型过渡;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以转变为典型的成年型而且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得到巨大改善的同时,老龄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尤其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生育率低和老龄化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同时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而且比例相对悬殊。

3、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且出现城乡倒置 中国人口老龄化显现明显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从东西区域看由于东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的青壮年涌向东部沿海地区,从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医疗还是生活水平明显比西部欠发达地区好,然而常理应该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跟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但在中国却出现了城乡倒置的现象:从城乡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即在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像这样的人口现状无疑增加了老年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难度。

二、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原因

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而且由于出生率、死亡率降低,同时,一些国家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干预,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这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步加大,从而使人口老龄化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已步入老年型人口国家。然而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简述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寿命的延长。这两点是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对于经济尚还不发达的中国,而且人口老龄化的提前来临这无疑会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人的预期寿命的延长,这意味着高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而这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将不断给社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对此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有必要先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其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结构改变。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比重下降将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但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导致劳动年龄结构改变,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道表明“老年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逐步加以规范。争取到2012年,城镇和农村无保障老年人人均月补贴分别达到300元和100元,到2020年实现城镇和农村无保障老年人人均月补贴分别达到555元和285元。中央财政应当对经济落后地区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使这一制度面向全国老年人,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生活水平进行附加。”从这可以得出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

3、人口老龄化将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促使老龄产业的形成,同时,使得一些新兴产业的诞生,提升第三产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老年服务产业提高,比如专门为老人提供产品、服务和就业机会的盈利性经济实体(包括生产、销售和经营的实体)。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人口老龄化造成的消费需求改变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要重点考虑老年消费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老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人口老龄化在给中国带来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我觉得政策上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继续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然后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同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敬老年人的良好道德风气。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根据城乡老年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四,政府应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养老的优势。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 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同时,政府可协助物业管理也建立“日托中心”,让年轻人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团聚。这样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然而,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因此,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黄小花,《中国人口与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昌彩,《人口老龄化:影响、特点与对策》,2008.3、《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养老保障待完善》,2010.4、参考百度文科对“人口老龄化”的解释。

5、参考百度文科对“抚养比”的解释。

人口老龄化对策 篇2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发达国家大多经过40多年, 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社会。此时, 这些国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目前,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未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 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同时,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组织、物质、制度等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分,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较薄弱。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必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因此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冲击, 要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不仅时间紧迫, 而且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方面, 人口老龄化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不断增长, 影响积累基金, 特别是生产性基金的增长,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 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 直接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 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 如何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 已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难题。

面临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严峻形势,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老龄意识和建设“老人强国”理念, 增强紧迫感, 切实负起责任, 动员全社会力量, 积极应对, 认真化解,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 通过发展解决问题, 反过来, 通过不断解决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 这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完善法律法规, 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

2. 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 减轻人口老龄化在劳动力方面的不利影响。要把发展老龄产业摆在重要位置, 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 引导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重视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3. 加大统筹力度,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 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承受能力。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养老保障体系, 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家庭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格局。

1. 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研究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事业。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2. 大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要在增加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 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 实行民办公助、公民合作、民建民营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 保证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行, 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 形成为老服务网络体系, 为居家老人, 特别是高龄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 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功能。

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 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要在全社会加强以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力弘扬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实施力度,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措施上鼓励儿女养老。积极创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机制, 推行协议养老制度, 明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建立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政府补贴制度等, 努力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有强力的组织保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龄工作显得日益重要, 老龄工作机构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1. 加强现有机构建设。

进一步健全各级特别是县、乡两级老龄工作机构, 增强人员力量, 切实解决好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等问题。根据老龄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一步完善工作职责, 健全工作机制, 以适应老龄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鼓励和指导发展老年协会、老年学会及其他老年社团等群众性组织, 为做好老龄工作不断增添新的力量。

2. 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其对策 篇3

摘要: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发展影响等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特点;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正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依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由于其生育水平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其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但是由于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与现行生育政策无关,虽然中国老年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但中国依然是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第一大国,2050年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加之计生措施降低了出生率,使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为2.79亿人,占总人口的20.2%,比200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1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1,O%,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05亿万人.占总人口的7.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1老少比为37.5%,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2.1岁,比2000年提高5.7岁。

参照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划分标准,从上表中几次普查的数据看出,198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只有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一项略高于标准,1990年已开始进入初期成年型,2000年仍属成年型,但0-14岁人口比重已低于成年型标准3.7个百分点,2010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老龄化标准。

放在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其老龄化速度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联合国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稳加速转向急剧加速。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近2倍。

将中国与其他三个人口大国(其中两个是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日本,另一个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对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愈加明显和独特。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4年已经超过了14%,其间仅用了24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为45年、美国为65年和法国115年。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中国人口将是世界人口大国史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不仅大大快于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而且,还快于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老龄化水平还不及日本,但在整个人口老化速度上并不亚于其上世纪的人口老化速度。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而我国从199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6%只用了20年。我国由7%上升到17%,只要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一般要花费80多年,有些甚至在100年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偏快,并呈逐步加快趋势。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10年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每年0.1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10年10年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每年0.22个百分点,到2030年3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2.老龄化超前于經济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同工业化、城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03年只有1334美元,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3.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将老年人口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类:65—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构成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预期寿命延长而发生变化,低龄老人比重逐渐降低,中高龄老人比例在不断上升。低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中龄老人中70-74岁和75-7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个和1.9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在迈入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趋势也在日渐显露。高龄老年人口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需要特殊照顾,如何关心和爱护这个弱势群体,使得高龄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使抚养系数上升,增加劳龄人口赡养负担。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我国老年

人的扶养系数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达30%以上,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0个老年人,如果再从劳龄人口中扣除实际未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则实际负担人数将大大超过该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也相应上升,最高達到60%以上。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消费人口相对增加,加大了劳龄人口的扶养负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逐渐老化。劳龄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3,7岁上升为2010年的36,5岁,2020年将达到41.3岁。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增多将相应增加对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然而老年社会保障在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老年经济保障基本依赖子女、依靠家庭,由于农村中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种保障质量较低,往往只能达到温饱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4.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年人口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目前的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住宅、社区和环境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亟待加强。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增强,就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

2.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具有双赢性,既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同时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为避免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每年延长两个月方法逐步推进,也可以针对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先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3.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一是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可根据情况先从高龄老人开始逐步进行),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将病房改造成多种形式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医疗等服务的场所,三是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

人口老龄化对策 篇4

作者:柳忠平

为全面掌握平利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近期,我们对全县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

平利县辖9镇3乡,19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全县有60岁以上老年人3.1万,占总人口的13.5%,其中,农村有60岁以上老年人2.6万,占农村人口的13.2%,占全县老龄人口的87.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显然,平利县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

1、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高。老龄人口比例已占全县人口的13.4%,且每年以2%左右的速度递增,预计2014年全县老年人口将达到4.5万人,老龄化率将近20%。

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未富先老现象突出。平利县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安康市(12.3%)的水平,但该县在经济发展上却处于全市中上游水平,人口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

3、老龄人口高龄化明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该县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3.05岁,且呈逐年延长趋势。全县90岁以上高龄老人519人,百岁老人2人。

近年来,平利县以创建省级老龄工作先进县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主任,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副主任,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12个乡镇成立了老龄委,194个(村)居委会成立了老年协会。二是狠抓老年维权。县级由司法机构牵头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各乡镇成立了基层老年人法律维权服务站,全方位地无偿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和援助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落实各项政策。将8625名农村贫困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及时足额发放9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保健津贴;将农村五保对象、老复员军人、农村老年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统一缴纳,对五保对象的医疗费用实行兜底;农村老年人普遍和儿女签订了《赡养协议书》,落实养老责任。四是完善服务设施。一方面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县已建成县中心敬老院1所,区域性敬老院2所,乡镇中心敬老院14所,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38个,集中供养五保2616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73%。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县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3个,设有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娱乐室及室外健身活动器材等为老服务设施。五是弘扬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敬老模范乡镇(单位)、敬老模范村、孝亲敬老之星等评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

二、农村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赡养老人的比重上升,家庭负担重。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比较突出。

2、人口老龄化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不断在增长,政府用于老年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3、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影响公共资源的供给,老年设施、老年服务、老年福利、老年优待等资源显得供不应求。

4、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老年人成为农村的主力军。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和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已交织在一起,使“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出现复杂化的新特点,也使农村“留守老人”不堪重负。同时,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不回家或有赡养能力不履行义务,将留守老人、儿童推向社会、推向政府,给农村老龄化问题带来新的矛盾。

三、几点建议

(一)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一是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贫困老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提高高龄老人生活保健津贴标准,对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二是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四位一体的养老机制,使养老保障覆盖全社会,实现老有所养。三是全面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制度,适当提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实现病有所医。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制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老龄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有机结合,逐步实施老年服务项目,大力建设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为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着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

(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采取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渠道筹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投资开发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照料、老年人互助、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同时,要加强老年生活产品的组织生产,建立老年生活产品的专供市场,不断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社区外来人口管理对策111 篇5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作为劳动力的人的流动量最大。新时期人口流动是一种复杂的、自在的带有强烈商品意识的流动。人口流动也由原来向西北、向东北的政策性流动转变为乡村向城镇流动、县市向地区、省城流动、内地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中90%的人处于劳动年龄,育龄阶段。这些人文化素质极不平衡,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有的甚至为文盲、半文盲。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寻找就业机会,成为该城市外来人口,在一定社区内便形成社区内的外来人口。在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当等原因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一、外来人口引发的治安问题

外来人口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当来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后发现两地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往往在其心理上形成强烈的不平衡感,加之处于陌生环境,原有的群体间监督效能弱化,往往会经不住物质的吸引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对社区外来人口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病,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首先,对外来人口管理体制混乱,管理力度不够,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衔接,导致对社区外来人口的无序管理。其次,对外来人口生产、经营单位、场所管理力度不够。大量外来人口在社区内从事第三产业,其中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在生产经营中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偷税漏税,较大程度上干扰了当地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再次,对外来人员的生活场所管理不够,大量外来人员分散居住在出租房内,利用出租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成为少数人逃避计划生育的栖身地。最后,对外来人口的疏导不够,一些外来人员因找不到工作和暂居地而露宿街头,无序地流散社区内。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市容市貌而且极易引发各种犯罪。外来人口不受地域、户口限制,来去自由居无定所,给政府各项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上一些地方重收费、轻管理,从而导致外来人口脱管、漏管严重。

二、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

(一)、加快对外来人口主管机关-派出所的内部改革

作为对外来人口管理的主要机关-派出所在对社区内的外来人口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派出所的工作首先要抓好静态基础工作,成立外来人口管理小组,配齐专职内勤,每个居委会、每个警区聘请一至二名户口协管员,搞好户口登记和日常人口管理,对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照相、发函调查、核发暂住证,形成外来人口总册,要求底子清、情况明、档案完备。同时注重同各地公安机关互相配合协查逃犯。改变由片区民警一手管理的现状,形成以片区民警为主,外口小组协调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和长期、有效的原则,把措施落实到个人。

(二)、加强外来人口工作、生活娱乐场所的管理

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其工作范围多集中在工厂、工地等体力劳动密集型场所和第三产业等服务性质的行业。搞好外来人口管理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要放在对用工单位、常所的管理。一方面要在用工单位建立外来工人管理组织,对每一个外来员工情况登记造册、记录在案,由本单位管理组织的负责人负责作好暂住证,了解每一外来员工的来去方向,汇总到派出所。同时及时发现外来员工中可疑人员和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汇报,配合公安机关对流窜作案和负案在逃的犯罪分子的打击缉捕工作。另一方面要联合劳动、消防、卫生等部门敦促用工单位合法用工、维护、保障外来工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因非法用工如限制外来工人的人身自由、非法延长劳动时间等造成的外来工人人身财产利益损失和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用工单位开展法律教育,教育引导工人遵守法律秩序增强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在管理好外来人口工作场所同时要管理好外来人口的生活场所和娱乐场所。外来人口多居住在出租房和非法搭建的临时性建筑物内。这种情况造成人口居住分散、混乱、管理困难。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就是立足现有的法律法规,坚持清理整顿防止私自出租房屋,并适当控制出租数量。加强出租房管理,严格审批条件,完善审批手续,明确处罚标准明确出租人的责任义务,使其间接成为出租房内外来人口的管理监督者。坚决拆除违章建筑,消灭外来人口违法犯罪孳生场所。

在外来人口业余生活上,积极发展健康、积极走向的社区文化,满足广大外来人员的精神需求,使人们的素质潜移默化中提高,有效抑制赌博、传看黄色书刊和音响制品等活动,减少犯罪诱发因素。从活跃、净化社区文化入手,通过社区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精神文明小区。创造有利于预防减少犯罪的社区文化氛围,增进邻里的亲和性,增进成员互相信任和理解,防止因矛盾而引发犯罪活动,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外来人口。

(三)、积极开展外来人口就业指导

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社区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找到工作。无序的就业会引发各自社会问题,同时就业的困难引发各种犯罪。开展就业指导是促使社区内外来人口良性流动的有效途进。首先在外来人员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好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克服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其次指导成立就业中介所,进行就业登记开拓就业渠道,促使外来劳动力的有序正常流动,防止因就业困难而引发各总违法犯罪事件。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劳动技能训练,提高外来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多工种的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四)、预防外来人口犯罪

外来人口是社区内的犯罪高发人群,加强外来人口的犯罪预防是管理好外来人口的关键之一,也是搞好社会治安的关键之一。

通过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预防犯罪。加强对枪支弹药、民用爆炸物品管理。防止恶性案件发生,限制犯罪破坏能量,减轻人民群众对犯罪的恐怖感;加强对剧毒物品及某些可能制作剧毒物品的管理,防止其被用作实施反犯罪的工具。加固犯罪分子可能染指的作案目标,为犯罪分子设置作案障碍,增大其被发现、被捕获的可能性,迫使其对觊觎目标望而却步。

加强各种犯罪分子易涉足的场所管理。通过加强对旅店业的管理有利于稽查负案在逃的犯罪分子,又可以防止外来人员利用旅店作为进行盗窃、抢劫、诈骗、吸贩毒的场所.通过各种物防、技防、人防,最大限度地预防外来人员的犯罪,把外来人员的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严厉打击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

严厉打击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是遏制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杀人、强奸、抢劫、吸贩毒的严厉打击,防止其泛滥,净化社会空气,同时促使其它控制措施更好发挥作用。另外严厉打击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要注重对各种有组织犯罪的打击。由于外来人员多来自几个想对集中的省份,人员之间易形成“老乡情节”,有利于形成发展有组织犯罪,并可能在各成员团体中蔓延开来,形成各种犯罪团体,严重威胁社区的治安稳定。

四、开展联合执法

外来人口在社区内就业生活涉及公安、消防、税务、卫生等各方面。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不仅要由公安人员来进行管理还要由其他各有关执法部门进行管理。要对外来人员进行有效赶管理就必须以公安机关为首结合各有关执法部门进行管理,形成一个联合执法部门,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使外来人员的生产、生活纳入正常、合法的轨道,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

五、开展对外来人员管理的预测

管理机关在对外来人员管理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和理论,对有关外来人员的各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对一定空间内外来人员的各种状况进行推断预见,从而科学地确立外来人员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必要前提,实现对外来人学地管理外来人口,使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滞后型向超前型的转变,为国家制订科学的社会政策和完善刑事立法提供依据。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6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不妥善加强管理将给社会治安稳定增加新的难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治安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于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区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一、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1

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70%之多。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1、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2、协作配合不顺。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3、雇用责任不明。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4、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

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5、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本情况掌握难,由于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分布较散,且流动区域较大。我们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就无法落实到位。难以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总体要求。

6、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难以到位,目前就我区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仅是公安机关一家,虽然上级有法律、法规、文件明文规定,但其他部门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7、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法律意识谈薄,对公安机关的管理持不配合心态,使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公安机关也因警力缺乏,仅依靠派出所民警去管理工作很难到位。

二、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认识不清,认为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工作中互相推诿,导致人力、工作经费等不能正常到位。

2、各职能部门对本身的职责不明确,不负责任,相关单位协作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3、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宣传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4、现成的法律法规对不配合管理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工作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1、党委、政府要切实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度,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到位。

2、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4、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

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5、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6、不断简化管理环节,提高优化服务质量。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与服务的往往相互脱节,管理部门的手续比较烦琐,不能达到及时登记办证和

管理,流动人口要把各种证件办齐,需要跑上跑下,因此,大多就不向有关部门登记办证,处于自流状态。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单位的登记办证阶段,而要进一步拓展管理深度,还应当树立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此,我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流动人口管理站,简化手续,统一管理,实行流动人口各种登记办证手续“一条龙”集中办理,提高了工作效果。流管站还提供住房租凭信息、就业务工信息、法律咨询、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十项服务,深受流动人口的欢迎。同时,注重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立医疗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了流动人口生活和经营环境,不仅保证他们的安居乐业,也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7、不断改进管理办法,构筑自我管理阵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需要注重实际,开辟有效管理途径,不能内外因素分离,形成“两张皮”,要把政府管与自身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内在的积极因素,实行“以外管外”,增强其群体自治能力,才能增强管理实效。为此,我区十分重视流动人口的组织建设,构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针对流动人口老乡观念重、彼此易沟通的特点,挑选在流动人口中有威信、素质好、有组织能力的流动人口担任协管员、协教员;针对流动人口党团员占一定比例的实际,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针对流动人口青壮年多的现状,成立了流动人口民兵连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消除社会治安隐患。组织力量对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间断的清查整治,提高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重点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和社会丑恶现象,清理遣送“三无”人员,取缔制假贩假、制销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要克服清查整治一阵风现象,全面推广以重新编制门牌号码为切入点,进行“滚动式”循环清查整治,努力做到编排门牌号码不错、不重、不漏,出租户登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保持查一块清一块,整一片建一片,发展一方巩固一方,不断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难点地段循环滚动。通过不间断的“滚动式”清理整治,大大增强了管理效果。一是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房屋出租户和流动人口主动登记办证多了,如秋长派出所辖区过去鲜少有人主动办证,进行“滚动式”清查整治,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有100多人主动来登记办证,提高了登记办证率和信息采集率;二是自我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一把小挂锁、一扇破单门、物品随地扔、外出敞开门现象少了减少了犯罪分子下手的漏隙,有效性防止了被盗案件的发生;三是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开展不间断“滚动式”清查整治,有效遏制流动人口发案上升势头。如流动人口聚集地新湖村,2月份只发生一起案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四是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出租与承租之间、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和睦相比、邻里守望风气形成;五是打防能力明显提高。进行不间断“滚动式”清理整治,在发现线索,争取破案主动权上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对策 篇7

按照现代人口学理论,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 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 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 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 增长最快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 中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2]。就郑州市的情况来看, 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第一大市, 2009年底总人口752.1万, 城镇人口476.9万, 农村人口275.2万, 城镇化率为63.4%。65岁以上人口66.9万, 占郑州市总人口的8.9%, 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1. 老年人口规模大。

20世纪中后期,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 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 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同时改革开放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 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09年底, 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66.9万, 占河南省老年人口总数的7.9%。郑州市人口老龄化关系到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 老龄化程度高。

郑州市2009年底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8.9%, 人口老龄化高于河南省0.8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3. 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郑州市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呈不断加快趋势。65岁及以上老人在1980—2000年每年递增2.4%, 2000—2009年为3.8%, 增速达1.4个百分点。数字表明, 郑州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绝对量上呈上升趋势, 更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逐渐加快。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 郑州市老龄化率将保持着很高的速度递增。

二、郑州市人口老龄化成因

1. 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自从20世纪

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以来, 郑州市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 导致少儿人口减少, 老年人口增加, 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 这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1970年人口出生率达3.5%, 1982年降低至2%, 2000年降低为1.4%, 2009年降低到0.94%。按照目前生育水平发展下去, 人口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加剧。

2. 人口死亡率下降, 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20世纪50年代, 郑州市人口死亡率较高, 在1%以上,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医疗水平逐步提高, 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 郑州市人口死亡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每年都在7‰以下, 1990年人口死亡率为6.3‰, 2000年为6‰, 2009年为6.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 1990年为69.8岁, 2000年为72.4岁, 2009年为75.2岁。人口寿命的延长, 使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顶部扩张, 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三、郑州市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分析

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主要可以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简称“六老”) 入手分析, 郑州市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3]。

1.“六老”有着落, 且基本满意者。

这部分老人情况如下:生活费基本充足且不再负担子女晚辈的生活费用;有较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一个较好的学习和娱乐的环境条件, 生活活动热情度高。这一生活等级类型的老人约占老年人群体的1%或2%, 且绝大部分分布在退休干部和国企退休工人群体中。

2.“六老”虽有一定的着落, 但不大如意。

这一类型的老人, 其情形比较复杂, 虽自身的生活费基本有着落, 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或有子女晚辈的经济负担, 或有种种思想负担, 子媳姑婿不和, 子女晚辈招灾惹祸引发的精神刺激等。这一类生活质量等级的老人数量较多, 约占老年人口的85%左右[4]。

3. 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费用仅靠社会保障来源。这

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点是:物质生活比较清苦, 基本解决温饱;经济寄托单一, 只求安宁走完人生历程;这一状况的老年人口除了无子女老人之外, 还有虽有子女但不生活在一起。这一部分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0%左右。

4. 托老所中的老人。

这部分老人是指在各社区办的敬老院, 民政部门办的福利院和一些慈善机构办的养老院以及一些带商业服务性质的养老院中生活的老人。由养老院雇佣的临时工照料, 子女抽不出时间侍奉或者不愿意侍奉, 隔性到托老所探望。这类老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左右, 但从目前托老所的发展态势看, 这类托老所不仅越来越多, 而且会越办越好[5]。

5. 贫困无助的老年人。

这部分老年人虽然占不到老年人口的2%, 但确实存在。因其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甚至还虐待老人, 老人生活贫困直至终老。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1. 老龄人口的社会功能和成本。

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这是宝贵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中老年人, 大部分还具有相当强的劳动力, 不仅能从事简单的劳动, 其中一部分老年人还能从事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

2.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生活影响。

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首先, 改变了人口抚养比。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抚养比构成, 由于两者的赡养 (抚养) 费的来源不同, 由于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消费水平不一样, 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6]。其次, 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 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社会保障费用大量增加, 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3. 人口老龄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首先,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赋予社会公共管理新的内容, 向社会公共管理提出更多政治要求;另一方面, 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老年人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取向差异所引发的矛盾, 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来[7]。其次,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老年人的科技传承活动, 思想教育活动、老文艺工作者的传、帮、带活动, 老年人的宗教思想等, 无不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老年人群体扩大, 这种影响的层面和深度也将日益扩大[8]。

五、郑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 用科学的态度正视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回避和改变的人口发展过程。20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人口数量多带来的问题, 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9]。把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从而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人口老龄化问题同人口数量问题一样, 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巨大的惯性。

2.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强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力量。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当本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 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已达到5 000美元, 而郑州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000多美元情况下出现的[10]。这说明, 郑州市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因此, 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集中到一点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努力壮大经济实力,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多种经济形态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 保障制度及资金筹集办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1]。但保障的覆盖面仍然有限, 个体营业者、失业者、农村人口和城镇居民等, 仍不能享受保障。因此, 不仅要建立国有经济单位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 还要建立各种非国有经济单位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

4. 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郑州市目前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目前, 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依靠家庭照料生活, 在家里安度晚年。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 家庭养老的危机日益严重[12]。家庭养老危机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也影响在职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发展多形式的养老机构, 使养老服务社会化。如兴办各种形式的养老院、老年人之家、托老所、老年人社区服务站等。

5. 加快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或服务, 满足老龄人口衣、食、住、行、用、娱等各方面需求的行业。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老龄产业的发展, 即是满足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需求[13]。

摘要: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第一大市, 2009年底65岁以上人口66.9万, 占郑州市总人口的8.9%, 已处于老龄化社会。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转型和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宏观背景下, 人口结构和素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何解决当前的人口问题, 充分发挥和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促进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是一个战略性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策 篇8

摘要:人口老龄化,特别是“未富先老”,给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医疗和护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我们要利用“人口机会窗口”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问题,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改革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建立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人口机会窗口;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7;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3—0054—05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被称为“银发浪潮”的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经济问题;二是老年健康问题。”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差异,老龄化给各国带来的问题和问题的难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其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并存在“未富先老”现象的中国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相应的医疗需求和老年照料需求迅速上升,但社会供给大大滞后于需求,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的供需矛盾,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未富先老”带来的医疗保障压力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快速老龄化类型,但日本在70年代初进人人口老龄化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很强,西欧、北欧和北美等国家属于慢速人口老龄化地区。”毫无疑问,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在应对老年化时则显得捉襟见肘。若考虑到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那么,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

(一)“未富先老”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这样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过程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些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对我国老年群体的健康寿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人口老化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根源于个体老化过程引致的总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1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系正在发生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疾病谱明显的变化,对我国居民的疾病预防、治疗和护理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老年群体。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年龄越大,患慢性病的可能性越大,累积慢性病的种类也越多,疾病严重程度也越高。老年人是最易于受到侵袭的群体,随着老年群体的不断膨胀,“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的协同作用”必然会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下降。

2长寿不等于健康。经验和统计数据都告诉我们,老年人口是高患病率群体,特别是慢性病多发群体。“从横向对比看,老年人口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口;老年人口中,年龄组越高,患病率也就越高。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并不等于健康寿命的延长,即长寿不等于健康。”“按1990年资料计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有约17年的预期寿命,而其中大约有2/3的时间是带病期。”显然,如何有效压缩老年群体的不健康期,从而延长其健康寿命,已成为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需求的影响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不能自愈,也不可能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年龄越大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人口老龄化、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的迅速攀升,医疗服务需求必然迅速上升。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透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我国老年群体对医疗需求是巨大的。截止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截至2004年9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仅为11941万人。可见,我国老年人当前的现实医疗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要比现实需求小得多)和今后的潜在需求是惊人的。

(三)“未富先老”对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财政的压力

有人指出,“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因为疾病耗尽积蓄,六十岁后的医疗费占中国人一生收入的40%以上,据统计人生存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年,花掉的医疗费,占一生总医疗费的75%以上。”虽然笔者无从考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但它至少透露一个信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及其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巨大压力是不用怀疑的。

我国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只有十年左右,无论从制度的合理程度还是基金积累的充足程度,都难以适应实际的需求。与老龄化的速度相比,我国当前财富积累额和积累的速度成为应对老年医疗问题的瓶颈。

首先,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老龄化的催化下,必然使得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升级的资金压力加速凸显。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人均卫生保健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这一现实国情将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对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公共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笔者认为这是我们为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所必须付出的升级成本。

其次,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的协同作用导致医疗保健费用持续增长,从而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面临严峻危机,并最终形成巨大的压力向公共财政体系传导。由于衰老;老年人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较差,治疗周期长甚至终身都需要治疗与护理,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并易于出现并发症和病情突变。老年群体的高消耗、高治疗成本而且需要长期治疗,导致了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不断膨胀对老年群体消耗卫生资源的放大作用。资料显示,“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医疗社会保险金的给付高峰将与养老保险金的给付高峰同时到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推进,未来30-40年,将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压力最大的时期。”

二、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困难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1)现行制

度覆盖范围过窄。(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医院的职能定位、药品的生产流通体制、相关监督机制等,存在着诸多漏洞和制度“失灵”问题。从而造成医疗卫生领域寻租空间大,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药品价格虚高不下。(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少子老龄化”,对我国的老年照料能力的考验是日益严峻的。缺少完善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支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国情面前,无疑是困难重重。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三、利用“人口机会窗口”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问题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持续的提高的同时家庭与个人的抗风险能力也不断被弱化,政府提供各类社会化的保障措施是化解各种风险的最佳选择。其中,构建适宜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是帮助国民化解疾病风险、维持生活安逸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更是各级政府理所当然的责任。

“正如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警示的: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在未来的25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于学军研究员指出:“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大致是从1990年开始,到2030年结束,前后持续大约40年。”“这种机遇基本上是属于一次性的,而且稍纵即逝。”在这一段时期,“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人口机会窗口是指“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笔者注: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笔者注:老少抚养比之和较低),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口学家则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充分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在机会窗口关闭前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医疗保障和老年护理问题的准备,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

在过去,疾病主要是由病菌、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所以,人们把那种情况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因而,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不生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非传染病取代传染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非传染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如生活习惯与方式等,学者们把现在的医学模式称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于是,健康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身心健全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完整的健康概念。显然,健康概念的拓展符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标杆。当然,倡导健康老龄化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为不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或者其引申含义来看,健康老龄化都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保健目标,更是一项社会战略。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老龄化问题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及早将这一社会战略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造成我国老年人寿命延长但预期健康寿命并不合理延长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这样一些因素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主要障碍:

1陈旧的生活观念和健康观念,滞后于物质条件的改善。首先,这与我国的教育水平低有关。其次,居民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意识薄弱。第三,公共的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系统,特别是职业安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使得很多劳动者得不到有效的防护,造成很多劳动者在不知不觉中累积下慢性的职业病。

2老年人的财富积累和收入状况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到位,新制度建立的时间短,特别是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着诸多漏洞和资金缺口,使养老基金积累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这显然是健康老龄化的一个主要障碍,因为,“老年人健康水平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老年人在社会分配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均较低且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尤其低下,使社会上多数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医疗保障,这些都会导致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下降。”

3医疗保障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面前,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无疑会成为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极大障碍。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生诊断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为29.6%(城市27.8%、农村30.3%)。患者中,去医疗机构就诊的占51.1%,自我医疗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患者未就诊比例为48.9%(城市为57.0%,农村为45.8%)。自我医疗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由1998年的23%增加到31%、城市由44%增加到47%。

4家庭护理功能不断被弱化,同时,社会化的护理产业发展水平低。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需要制定合理的应对战略。健康老龄化战略理应成为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首选战略。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可以简单表述为:首先,大力提倡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建立以积极预防为主的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第三,完善职业安全保障制度与职业病预防体系。第四,改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推动老年护理产业的发展。

(二)改革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改革的原则以公平为核心原则,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缩小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确保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使用。改革的方向:

(1)尽快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

(2)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水平;

(3)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专门的老年医疗社会救济制度,并使其与

老年护理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

(4)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与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尽快结束二元分割下的城乡制度歧视的局面;改善经济环境,创造条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释放并顺利向城镇转移,把这些被排斥在制度外的青壮年劳动力尽早纳入制度内,使基金有更大的积累空间,从而更好实现人口红利的顺利收割;

(5)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对医疗费用和药价的监督检查,把虚高的药价降下来;

(6)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收益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良性运行;

(7)加快有关立法的进程,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制度运行在有效的管理与有力的监督之下。

2资金的筹集

积极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医疗保险资金的稳定收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2)继续适量减持国有股或出售国有资产,补充医疗保险资金;

(3)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特别是尽快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体系内,扩大资金来源,增强互济性以降低资金支付风险。改变缴费困难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其他非正规就业者没有参加保险的现状;

(4)发行社会保险债券;

(5)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增加缴费年限;

(6)发行医疗保健福利彩票筹集资金;

(7)适当提高个人缴费率,并加强对个人账户的管理;

(8)基金投资收益;

(9)加强对药品与其他医疗保健用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督与处罚力度,将罚没收入转入医疗保险基金。

(三)建立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

中国和日本同属快速老龄化国家,具有相似的人口结构和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社会化的护理保险制度。笔者认为,王雪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要比我国高得多,但是目前的事实证明采用完全政府包办的形式,即使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也无力承担。因此,我国要走完全福利化的老年照料之路还不具备现实可能性。我们应该利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填补老年护理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白,才是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的合理之路。

(1)走家庭护理和公共护理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公共护理弥补家庭护理在服务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缺失,同时也要维护和加强家庭护理已有作用的发挥。

(2)在护理费用的筹集上,可以采用社会、个人缴纳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方式。

(3)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尤其要建立具有较强权威性的法规,同时切实保证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4)用专业化的形式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努力提高护理产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

(5)积极调动社会的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培育护理产业,通过该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医疗保健与护理服务体系,建成专业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老年护理体系。

总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制度和老年护理带来的压力,应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财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再分配财富,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使这些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年群体能合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上一篇:月落乌啼霜满天作文原文以及作文点评下一篇:小学教师的演讲稿